菌落特征比较总结

菌落特征比较总结
菌落特征比较总结

菌落特征比较总结菌落特征比较:

细菌:湿润,粘稠,易挑起

放线菌:干燥,多皱,难挑起,菌落较小,多有色素

酵母菌:湿润,粘稠,易挑起,表面光华,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

霉菌: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

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起

细菌:一般形成较小的圆形菌落,颜色有白色、黄色等,表面光滑或不光滑

放线菌:菌落背面有同心圆形纹路。这点可以和细菌菌落区分。

酵母菌:菌落为淡黄色,光滑,半透明,比细菌菌落大。

霉菌:菌落大型,肉眼可见许多毛状物,棕色、青色等,可见黑色的分生孢子群。

对于科学实践中鉴别微生物种类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菌落形态图片

金黄色葡萄球

琼脂金黄色葡萄球菌呈圆形光泽

晰带

肪的菌株

水食品中分离的菌落

金黄色葡萄球

菌在海博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上典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灰黑色菌落,黄色葡萄球菌,如果在

黄色葡萄球菌不显灰黑色

金黄色葡萄球

在甘露醇高盐

琼脂培养基上

典型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显黄色

大肠杆菌在海

/

大肠杆菌典型菌落为蓝色至紫色,大肠菌群为粉红色菌落,其它细菌为无色菌落。大肠菌群显色

培养基上典型

大肠菌群在去

氧胆酸盐琼脂

典型菌落为红色

上典型特

大肠菌群在结

晶紫中性红琼

典型菌落为紫红色

上典

O157

O157

典型

菌显色培养基

大肠杆菌在伊

大肠杆菌呈

大肠杆菌在月

桂基硫酸盐胰

大肠杆菌分解乳糖产生气体汤

沙门氏菌在海

博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上典典型沙门氏菌显亮红色,大肠杆菌显蓝色绿色,枸橼酸杆菌显紫色,其它细菌显黄色或无色。

沙门氏菌在胆

(DHL

型沙门氏菌在

菌株无色半透明

沙门氏菌在亚

上典沙门氏菌在

培养基呈棕色或黑色,有些菌株呈灰绿色

在琼脂上典沙门氏菌在

氏菌为无色透明菌落。大肠杆菌为黄色菌落,其外围有黄色环。

SS 琼脂上典型特沙门氏菌在明菌落。

HE 琼脂上典型特在

或无黑色中心的菌落;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为粉红色菌落,有沉淀环;

黑色中心或几乎全为黑色。志贺氏菌和普罗菲登斯菌为绿色、湿润而隆起菌落。

单增李斯特氏菌在海博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上典型特单增李斯特氏菌

环。绵羊李斯特氏菌

环。西尔李斯特氏菌

透明环。在食品检测中绵羊李斯特氏菌非常少见。

李斯特氏菌在

琼脂上

李斯特氏菌在

霉菌在孟加拉

红培养基上典

霉菌在孟加拉红培养基上典型特征为灰色菌落,有黑色孢子

酵母菌在孟加

拉红培养基上酵母菌在孟加拉红培养基上典型特征为红色菌落酵母菌在马铃

酵母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上在

薯葡萄糖琼脂

副溶血性弧菌

典型

在海博弧菌显

色培养基上典

副溶血性弧菌

培养基上典型特征典型霍乱弧菌菌落为黄色,扁平,真径

湿润、稍混浊、半透明,多数具尖心、斗笠状,蓝绿色菌落,直径

蜡样芽孢杆菌

琼脂上典型特征:蜡样芽孢杆菌显白色

特征选择与特征提取

模式类别的可分性判据 在讨论特征选择和特征压缩之前,我们先要确定一个选择和提取的原则。对一个原始特征来说,特征选择的方案很多,从N 维特征种 选择出M 个特征共有()!!! M N N C M N M = -中选法,其中哪一种方案最佳, 则需要有一个原则来进行指导。同样,特征的压缩实际上是要找到M 个N 元函数,N 元函数的数量是不可数的,这也要有一个原则来指导找出M 个最佳的N 元函数。 我们进行特征选择和特征提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进行识别,因此应该是以对识别最有利原则,这样的原则我们称为是类别的可分性判据。用这样的可分性判据可以度量当前特征维数下类别样本的可分性。可分性越大,对识别越有利,可分性越小,对识别越不利。 人们对的特征的可分性判据研究很多,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一个完全满意的结果,没有哪一个判据能够完全度量出类别的可分性。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判据,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问题,从中选择出一种。 一般来说,我们希望可分性判据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与识别的错误率由直接的联系,当判据取最大值时,识别的错误率最小; 2. 当特征独立时有可加性,即: ()()121 ,,,N ij N ij k k J x x x J x ==∑

ij J 是第i 类和第j 类的可分性判据,ij J 越大,两类的可分程度 越大,()12,,,N x x x 为N 维特征; 3. 应具有某种距离的特点: 0ij J >,当i j ≠时; 0 ij J =,当i j =时; ij ji J J =; 4. 单调性,加入新的特征后,判据不减小: ()()12121,,,,,,,ij N ij N N J x x x J x x x x +≤ 。 但是遗憾的是现在所经常使用的各种判据很难满足上述全部条件,只能满足一个或几个条件。 基于矩阵形式的可分性判据 1. 类内散度矩阵 设有M 个类别,1,,M ΩΩ ,i Ω类样本集()()(){}12,,,i i i i N X X X ,i Ω类 的散度矩阵定义为: () ()() ( )()() ( ) 1 1i N T i i i i i w k k k i S N == --∑X m X m 总的类内散度矩阵为: ()() ()() () ()() () () 1 1 1 1 i N M M T i i i i i w i w i k k i i k i S P S P N ==== Ω= Ω--∑∑∑X m X m 2. 类间散度矩阵 第i 个类别和第j 个类别之间的散度矩阵定义为: () () () ( )() () ( ) T ij i j i j B S =--m m m m 总的类间散度矩阵可以定义为:

图像颜色特征提取原理

一、颜色特征 1 颜色空间 1.1 RGB 颜色空间 是一种根据人眼对不同波长的红、绿、蓝光做出锥状体细胞的敏感度描述的基础彩色模式,R、 G、B 分别为图像红、绿、蓝的亮度值,大小限定在 0~1 或者在 0~255。 1.2 HIS 颜色空间 是指颜色的色调、亮度和饱和度,H表示色调,描述颜色的属性,如黄、红、绿,用角度 0~360度来表示;S 是饱和度,即纯色程度的量度,反映彩色的浓淡,如深红、浅红,大小限定在 0~1;I 是亮度,反映可见光对人眼刺激的程度,它表征彩色各波长的总能量,大小限定在 0~1。 1.3 HSV 颜色模型 HSV 颜色模型依据人类对于色泽、明暗和色调的直观感觉来定义颜色, 其中H (Hue)代表色度, S (Saturat i on)代表色饱和度,V (V alue)代表亮度, 该颜色系统比RGB 系统更接近于人们的经验和对彩色的感知, 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 已知RGB 颜色模型, 令M A X = max {R , G, B },M IN =m in{R , G,B }, 分别为RGB 颜色模型中R、 G、 B 三分量的最大和最小值, RGB 颜色模型到HSV 颜色模型的转换公式为: S =(M A X - M IN)/M A X H = 60*(G- B)/(M A X - M IN) R = M A X 120+ 60*(B – R)/(M A X - M IN) G= M A X 240+ 60*(R – G)/(M A X - M IN) B = M A X V = M A X 2 颜色特征提取算法 2.1 一般直方图法 颜色直方图是最基本的颜色特征表示方法,它反映的是图像中颜色的组成分布,即出现了哪些颜色以及各种颜色出现的概率。其函数表达式如下: H(k)= n k/N (k=0,1,…,L-1) (1) 其中,k 代表图像的特征取值,L 是特征可取值的个数,n k是图像中具有特征值为 k 的象素的个数,N 是图像象素的总数。由上式可见,颜色直方图所描述的是不同色彩在整幅图像中所占的比例,无法描述图像中的对象或物体,但是由于直方图相对于图像以观察轴为轴心的旋转以及幅度不大的平移和缩放等几何变换是不敏感的,而且对于图像质量的变化也不甚敏感,所以它特别适合描述那些难以进行自动分割的图像和不需要考虑物体空间位置的图像。 由于计算机本身固有的量化缺陷,这种直方图法忽略了颜色的相似性,人们对这种算法进行改进,产生了全局累加直方图法和局部累加直方图法。 2.2 全局累加直方图法 全局累加直方图是以颜色值作为横坐标,纵坐标为颜色累加出现的频数,因此图像的累加直方空间 H 定义为:

各种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形态与染色:G+,球形葡萄串状排列,无特殊结构。无鞭毛无芽胞,一般不形成荚膜。 菌落特点:呈圆形,表面光滑、凸起、湿润、边缘整齐、有光泽、不透明的白色或金黄色菌落,周围有β溶血环 培养基:营养要求不高,琼脂平板、血平板均可。 生化反应:β溶血(+),触酶试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产酸不产气,分解甘露醇(致病菌)。 a群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 形态染色:G+,球菌链状排列,可有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 菌落特点:在血平板上可形成灰白色、圆形、凸起、有乳光的细小菌落,菌落周围出现透明溶血环。 培养基:营养要求较高,加有血液、血清等成分的培养基。 生化反应:β溶血(+),触酶(-),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肺炎链球菌 形态与染色:G+,矛头状尖向外双球菌,有荚膜 ,无鞭毛,无芽胞。 菌落特点: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小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湿润的菌落,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菌产生的自溶酶裂解细菌,使血平板上的菌落中央凹陷,边缘隆起成“脐状” 培养基:营养要求较高,加有血液、血清等成分的培养基。 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等,产酸不产气。对菊糖发酵,大多数新分离株为阳性。肺炎链球菌自溶酶可被胆汁或胆盐激活,使细菌加速溶解,故常用胆汁溶菌试验与甲型链球菌区别。 淋病奈瑟菌 形态与染色:G-,双球菌 ,肾形,似一对咖啡豆,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新分离菌株有荚膜。 菌落特点:菌落凸起、圆形、灰白色或透明、表面光滑的细小菌落。 培养基: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多用巧克力培养基 生化反应:氧化酶、触酶试验阳性,对糖类的生化活性最低,只能氧化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脑膜炎奈瑟菌 形态染色:G-菌,呈肾形或豆形,两菌相对呈双球状,无鞭毛,无芽胞,新分离的菌株有多糖荚膜和菌毛。 菌落特点:无色、圆形、凸起、光滑、透明、似露滴状的小菌落。 培养基:专性需氧,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不能生长。需在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上。 生化反应:绝大多数菌株能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因淋病奈瑟菌不分解麦芽糖,借此可与淋球菌区别),不分解乳糖、甘露醇、半乳糖和果糖,触酶试验阳性,氧化酶试验阳性。能产生自容酶。 大肠杆菌(大肠埃希菌) 形态染色:G-菌,短杆状,有周身鞭毛和周身菌毛,无芽胞。 菌落特点:灰白色,圆形,湿润,有的可出现溶血环,中等大小S型菌落。 培养基:无特殊要求,琼脂平板、血平板均可。 生化反应:β溶血+,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吲哚试验阳性、甲基红反应阳性、VP试验阴性、枸橼酸盐(IMViC)试验阴性。

中生代地史Mz

中生代地史(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Mz 一.特点生物史: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沉积史:陆相沉积、成煤时期;构造史:联合大陆走向解体,特提斯洋(Tethys)逐渐萎缩, 环太平洋火山活动 二.生物界1.陆生植物(T1 :古生代高大石松矮小类型T2-K1: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蕨类仍繁盛K2:被子植物繁盛分区:北方区(温带潮湿内陆环境)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南方区(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2a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分区 北方区:D.-B.(延长)植物群( Danaeopsis拟丹尼蕨—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T3-----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D-C(东京)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脉蕨-Clathropteris 格脉蕨)。 环境: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南半球:T1温凉气候代表:Glossopteris植物群 2b北方区:C.-Ph.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hoenicopsis拟刺葵).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J1-2-------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C.-Pt.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tilophyllum毛羽叶). D-C植物群仍存在. 环境:热带、亚热带环境 J3-K1:地理分界线有所北移, 即阴山山脉 2.陆生脊椎动物(T1+2:二齿兽类繁盛;T3-K1:恐龙、鸟类;K2:哺乳动物出现胎盘) 3.海生无脊椎动物:海生双壳类繁盛;菊石类:Mz末期,菊石和箭石绝灭; 牙形石三叠纪繁盛,T末绝灭 4.淡水湖生生物组合(1).E-E-L:三尾类蜉蝣,东方叶肢介,狼鳍鱼J32).T.-P.-N:类三角蚌,褶珠蚌,富饰蚌K1 三.地史 1.三叠纪的地史表现为:在时间上的二分性,空间上的三分性 1.)南方三叠纪:黔西南贞丰剖面(1 总厚约5000m;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沉积;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T3:二桥组:陆相砂页岩含煤沉积,D-C植物群,湖沼环境火把冲组海陆交互砂页岩夹煤层,滨海沼泽环境把南组(拉丁期大海退-印支运动)T2:法郎组浅海灰岩—滨浅海砂泥质沉积关岭组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绿豆岩T1:永宁镇组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飞仙关组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潮坪相 华南T1-T2横向变化及古地理 T11:沉积物西粗东细,康滇古陆东侧:滨浅海碎屑岩(飞仙关组)—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互层(夜郎组-川南)—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质沉积相带(大冶组-上扬子东部);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为滨岸相碎屑岩沉积 T12-T21: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扬子中东部—江南古陆、华夏古陆上升明显,为巴东组紫红色含铜砂岩;赣北、闽中:为滨浅海碎屑沉积 T22:华南地区大规模海退。浅海碳酸盐沉积限于黔桂地区和龙门山前地带;中下扬子地区及闽中:海陆交互碎屑沉积。 2.)北方三叠纪:(1 剖面总厚度约2000m;2 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T22- T3延长群(T3:延长组; T22:铜川组)—灰绿色砂、页岩,上部含煤、下

图像特征提取总结

图像常见特征提取方法简介 常用的图像特征有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空间关系特征。 一、颜色特征 (一)特点:颜色特征是一种全局特征,描述了图像或图像区域所对应的景物的表面性质。一般颜色特征是基于像素点的特征,此时所有属于图像或图像区域的像素都有各自的贡献。由于颜色对图像或图像区域的方向、大小等变化不敏感,所以颜色特征不能很好地捕捉图像中对象的局部特征。另外,仅使用颜色特征查询时,如果数据库很大,常会将许多不需要的图像也检索出来。颜色直方图是最常用的表达颜色特征的方法,其优点是不受图像旋转和平移变化的影响,进一步借助归一化还可不受图像尺度变化的影响,基缺点是没有表达出颜色空间分布的信息。 (二)常用的特征提取与匹配方法 (1)颜色直方图 其优点在于:它能简单描述一幅图像中颜色的全局分布,即不同色彩在整幅图像中所占的比例,特别适用于描述那些难以自动分割的图像和不需要考虑物体空间位置的图像。其缺点在于:它无法描述图像中颜色的局部分布及每种色彩所处的空间位置,即无法描述图像中的某一具体的对象或物体。 最常用的颜色空间:RGB颜色空间、HSV颜色空间。 颜色直方图特征匹配方法:直方图相交法、距离法、中心距法、参考颜色表法、累加颜色直方图法。 (2)颜色集 颜色直方图法是一种全局颜色特征提取与匹配方法,无法区分局部颜色信息。颜色集是对颜色直方图的一种近似首先将图像从RGB颜色空间转化成视觉均衡的颜色空间(如HSV 空间),并将颜色空间量化成若干个柄。然后,用色彩自动分割技术将图像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用量化颜色空间的某个颜色分量来索引,从而将图像表达为一个二进制的颜色索引集。在图像匹配中,比较不同图像颜色集之间的距离和色彩区域的空间关系 (3)颜色矩 这种方法的数学基础在于:图像中任何的颜色分布均可以用它的矩来表示。此外,由于颜色分布信息主要集中在低阶矩中,因此,仅采用颜色的一阶矩(mean)、二阶矩(variance)和三阶矩(skewness)就足以表达图像的颜色分布。 (4)颜色聚合向量 其核心思想是:将属于直方图每一个柄的像素分成两部分,如果该柄内的某些像素所占据的连续区域的面积大于给定的阈值,则该区域内的像素作为聚合像素,否则作为非聚合像素。(5)颜色相关图 二纹理特征 (一)特点:纹理特征也是一种全局特征,它也描述了图像或图像区域所对应景物的表面性质。但由于纹理只是一种物体表面的特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物体的本质属性,所以仅仅利用纹理特征是无法获得高层次图像内容的。与颜色特征不同,纹理特征不是基于像素点的特征,它需要在包含多个像素点的区域中进行统计计算。在模式匹配中,这种区域性的特征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不会由于局部的偏差而无法匹配成功。作为一种统计特征,纹理特征常具有旋转不变性,并且对于噪声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但是,纹理特征也有其缺点,一个很明显的缺点是当图像的分辨率变化的时候,所计算出来的纹理可能会有较大偏差。另外,由于有可能受到光照、反射情况的影响,从2-D图像中反映出来的纹理不一定是3-D物体表面真实

地史学概念1

1.阐述××地质时代生物界的主要特征(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 前寒武纪生物界 我国元古宙地层中发育种类繁多的微古生物化石群,多产于1900Ma以后的地层中。中元古宙早期的藻类个体小(直径小于10 ),其膜壳较薄,纹饰简单。距今1600-1050Ma阶段,开始出现膜壳较厚,个体较大,纹饰复杂或形状多样的类型,主要为原核生物,距今1050Ma开始出现了多种丝状藻、球藻,纹饰更加复杂,个体一般较大。同时大量出现褐藻、红藻等高级藻类,以真核生物为主,除微体藻类之外,新元古代出现有大量的宏观藻类,肉眼可见。此外太古宙和元古宙发育大量与蓝细菌类生命活动有关的生物沉积体——叠层石。无壳的后生动物群出现于新元古代后期南华纪全球冰期之后,典型代表为:伊迪卡拉动物群,标志着后生动物的真正出现,生物界完成了从植物到动物的演化过程,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飞跃。 早古生代生物界 早古生代生物界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早古生代又称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及牙形石最为重要。在震旦纪末、寒武纪初出现了小壳动物群——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它是继伊迪卡拉动物群之后生物界又一次质的飞跃,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寒武系底部的澄江动物群包括多孔动物门、水母动物群、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等,证明了后生动物在寒武纪初期爆发式出现。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它在寒武纪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化石丰富,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腕足类自早寒武世起广泛分布,在奥陶纪达到发展高峰。头足类从晚寒武世开始出现,奥陶纪迅速发展,志留纪开始衰落。珊瑚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志留纪达到繁盛。 晚古生代古生物特征: 晚古生代生物界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脊椎动物相继发生重要进化并逐渐征服大陆、陆生植物逐渐繁盛,改变了陆生的古地理景观、海生无脊椎动物丰富多姿,生物类别发生了重大改观。1、脊椎动物的发展与演化:泥盆纪鱼类全类繁盛,故称为“鱼类时代”,尤其是淡水鱼的大量出现,它们生活于内陆河流、湖泊或河口体现了动物界征服大陆的进化过程。晚泥盆世鱼类开始向两栖类的演化,两栖类在石炭纪得到蓬勃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石炭纪晚期原始爬行类出现,代表动物界进一步摆脱了对水体的依赖,二叠纪爬行类有了进一步发展,类型更加多样。2、陆生植物:以裸蕨为代表的陆生植物在志留纪晚期已开始出现,至早泥盆世有进一步发展。石炭纪陆生植物进一步繁荣,地球上首次出现大规模森林。3、海生无脊椎动物:早古生代繁盛的笔石几乎完全灭绝,三叶虫大量减少,晚古生代末发生了重要的生物灭绝事件。层孔虫、腕足类在晚古生代繁盛,石炭-二叠纪是有孔虫的繁盛期。 中生代古生物特征:(1)中生代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的繁盛,代表植物界的发展进入更高级阶段。晚三叠世和侏罗纪、白垩纪真蕨类繁盛,以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一线为界。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繁盛,占统治地位,具新生代植物面貌,高等植物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展演化:早中三叠世脊椎动物是晚二叠世类型的延续和发展,迷齿两栖类和爬行类繁盛三叠纪晚期起,恐龙类的大发展和爬行类动物返回海洋生活,标志着爬行动物进入新的演化阶段。侏罗纪陆生恐龙类中的蜥臀类和鸟臀类繁盛。爬行类中的一部分自三叠纪后期返回海洋生活的鱼龙类,在侏罗纪占据海洋领域。空中则有飞龙类。白垩纪爬行动物中的恐龙类突出演变。侏罗纪、白垩纪,真骨鱼和全骨鱼繁盛。(3)无脊椎动画无的发展:a.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类在三叠纪迅速发展,成为中生代海相地层中的重要标准化石。海相双壳类在三叠纪更显繁盛,常与菊石一起组成重要分阶组合。b.淡水湖生生物组合:中国侏罗纪、白垩纪以陆相沉积为主,淡水生物对地层划分具重要意义。

图像特征提取综述

图像特征提取的定位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里的一个概念,表征图像的特性。输入是一张图像(二维的数据矩阵),输出是一个值、一个向量、一个分布、一个函数或者是信号。提取特征的方法千差万别,下面是图像特征的一些特性: 边缘 边缘是两个区域边界的像素集合,本质上是图像像素的子集,能将区域分开。边缘形状是任意的,实践中定义为大的梯度的像素点的集合,同时为了平滑,还需要一些算法进行处理。角 顾名思义,有个突然较大的弧度。早起算法是在边缘检测的基础上,分析边缘的走向,如果突然转向则被认为是角。后来的算法不再需要边缘检测,直接计算图像梯度的高度曲率(合情合理)。但会出现没有角的地方也检测到角的存在。 区域 区域性的结构,很多区域检测用来检测角。区域检测可以看作是图像缩小后的角检测。 脊 长形的物体,例如道路、血管。脊可以看成是代表对称轴的一维曲线,每个脊像素都有脊宽度,从灰梯度图像中提取要比边缘、角和区域都难。 特征提取 检测到特征后提取出来,表示成特征描述或者特征向量。 常用的图像特征:颜色特征、 纹理特征 形状特征 空间关系特征。 1.颜色特征 1.1特点:颜色特征是全局特征,对区域的方向、大小不敏感,但是不能很好捕捉局部特征。 优点:不受旋转和平移变化的影响,如果归一化不受尺度变化的影响。 缺点:不能表达颜色空间分布的信息。 1.2特征提取与匹配方法 (1)颜色直方图 适用于难以自动分割的图像,最常用的颜色空间:RGB和HSV。 匹配方法:直方图相交法(相交即交集)、距离法、中心距法、参考颜色表法、累加颜色直方图法。 对颜色特征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种,我们采用直方图进行特征描述。常见的直方图有两种:统计直方图,累积直方图。我们将分别实验两种直方图在图像聚类和检索中的性能。 统计直方图 为利用图像的特征描述图像,可借助特征的统计直方图。图像特征的统计直方图实际是一个1-D的离散函数,即: 上式中k代表图像的特征取值,L是特征可取值个数,是图像中具有特征值为k的像素的个数,N是图像像素的总数,一个示例如下图:其中有8个直方条,对应图像中的8种灰度像素在总像素中的比例。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_进展与新认识

收稿日期:2008-04-28;修订日期:2008-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572120)资助。作者简介:张岳桥(1963-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构造地质、 新构造和盆地研究、教学工作。E-mail:yueqiao-zhang@sohu.com地质通报 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 第27卷第9期2008年9月Vol.27,No.9Sep.,2008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进展与新认识 张岳桥1,董树文2 ZHANGYue-qiao1,DONGShu-wen2 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1.DepartmentofEarth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 2.InstituteofGeologicalMechanic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摘要: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①转换走滑阶段(240 ̄220Ma),其走滑活动局限在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之间。这个阶段的陆-陆深俯冲作用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向西韧性挤出,导致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发育。②左旋平移走滑阶段(220 ̄190Ma),徐淮弧形构造带向南错移了约145km,并被大别山以北地区的东西向逆冲系统所吸收。左旋走滑扩展使郯庐断裂带贯穿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二运动时期对应于中、晚侏罗世至古新世时期的“燕山运动”,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东亚活动陆缘的演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了③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挤压走滑活动,伴随着华北东部地区岩石圈、地壳增厚和郯庐左旋走滑断裂系的发育。④早白垩世以地壳伸展和陆内裂谷断陷作用为主,使早期增厚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垮塌和减薄。⑤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右旋走滑为主,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发育一系列拉分盆地。系统地阐述了郯庐断裂带中生代发育过程与地质特征,及其在东亚大陆演化历史中独特的作用。关键词:郯庐断裂;郯庐断裂系;中生代;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徐淮弧形构造;走滑构造;伸展构造中图分类号:P5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8)09-1371-20 ZhangYQ,DongSW.Mesozoictectonicevolution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China:Advancesandnewunder-standing.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8,27(9):1371-1390 Abstract:TheauthorsputforwardanewchronologicalevolutionmodeloftheMesozoickinemat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hichisboileddownto“twomovementperiodsandfivedevelopmentstages”.ThefirstmovementperiodcorrespondstotheTriassictoearliestEarlyJurassic“IndosinianMovement”,characterizedbyamalgamationbetweentheNorthChinaCratonandtheYangtzeblockandcollisionalorogeny.Duringthismovementperiod,theTan-Lufaultzoneexperiencedtwostages,i.e.thefirstandsecondstages.Thefirststage(240-220Ma)wasatransitionstrike-slipstage,whenthestrike-slipmovementofthefaultzonewasrestrictedtoatransformzonebetweentwoultra-highpressure(UHP)metamorphicbelts.TheXu-HuaioroclineonthewesternsideoftheTan-LufaultzonewasformedbywestwardductileextrusionoftheSuluUHPmetamorphicbeltasaconsequenceofthedeepsub-ductionoftheYangtzeblockbeneaththeNorthChinaCraton.Thesecondstage(220-190Ma)wasaleft-lateralstrike-slipstage.Duringthisstage,theXu-Huaioroclinewasdisplacedsouthwardabout145kmandthenwasabsorbedanE-W-strikingthrustsys-teminthehinterlandareaoftheDabieorogenicbelt.Northwardpropagationoftheleft-slipmotionmadetheTan-LufaultzonegothroughthewholeofNorthChinaandNortheastChina.ThesecondmovementperiodcorrespondedtotheMiddle-LateJurassictoPaleocene“ YanshanMovement”,andthetecton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ascloselyassociatedwiththeevolutionoftheactivecontinentalmarginofEastAsia.Thefaultzoneduringthismovementperiodunderwentthreestages,i.e.thethird,fourthandfifthstages.Thethirdstage(Middle-LateJurassictoearliestEarlyCretaceous)witnessedcompressivestrike-slipmotion,accompanied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知识点.doc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是指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细菌菌落特征:比较小,表面或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真菌菌落:比细菌菌落大,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有时还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颜色。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不同的种类 3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将少量细菌或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 4细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有的还要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乳酸菌需要无氧条件 第二节细菌 1细菌的发现:十七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微生物学之父:法国巴斯德设计了 一个实验,证明了肉汤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 2细菌的形态结构:十分微小,外部形态大致分为:球形、杆形、螺旋形。按形状细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都是单细胞的,虽然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生物),有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的有鞭毛 3细菌的生活:异养。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4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有的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第三节真菌 真菌的种类:有单细胞的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如霉菌,有大型的蘑菇,也有小的 1. 结构: 2. 酵母菌: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液泡等 青霉:菌体由许多菌丝构成,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青霉的菌丝有两种:

直立菌丝、营养菌丝 真菌和动植物都有真正的细胞核,都属于真核生物 蘑菇的菌体也是由菌丝构成,地下部分是营养菌丝,地上部分叫子实体,由菌柄和菌盖组成 A曲霉B青霉1(营养菌丝)3是孢子。青霉 孢子扫帚状,曲霉孢子排列呈放射状 3真菌的生活:异养 4真菌的生殖:孢子生殖 第四节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 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 把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利用,水和无机盐通过根的吸收作用被植物吸收,进而制造有机物 2引起动植物物患病(寄生): 链球菌引起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结核杆菌引起人患结核;真菌引起人患癣,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黑粉病都是由真菌引起 3与动植物共生 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配合生活在一起,它们互相依赖、彼此有利,这种现象叫共生 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根瘤是根瘤菌与植物共生,人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等细菌和人共生 4以菌治虫. 利用细菌和真菌作做生物杀虫剂,不仅可以控制害虫数量,又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食品制作 酵母菌——-制面包、馒头、酿酒 乳酸菌——制酸奶 醋酸菌——制醋 酒曲中有酵母菌和曲霉 2食品保存 食品腐败原因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导致食品的腐败 防腐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保存食品方法: 抑菌:干燥法,冷冻法、真空包装法腌制法、烟熏与晒制法 杀菌:巴氏消毒法、射线照射、防腐剂 3疾病防治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3 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基地班关俊雷 学号:01003108 时间:2005年5月 一、近期(从各论至今)的学习总结: 从各论开始至今的学习一直都处于波澜不惊的状态,很多同学都抱怨说各论部分枯燥无味,但以我看来,却是不可多得的聆听地质演变历史的机会,尤其是中国东部生物及古地理演变,让我们了解中国东部在地质时期的形成过程及古地理概况,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建立全局性指导方向有重要作用. 对于各论的学习,我一直都坚持预习加听课的程序(不过复习好象坚持的不好),虽然自己预习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因混乱、没有方向性而头晕脑涨,但是听课后却是感觉思路很清晰.而且我一直是把听课作为一种享受,一种聆听前辈讲述地质历史故事的心态,心态平静了对地史各论学习也就不觉得怎么气闷. 二、地史学各论部分简介: (一).前寒武纪:1.基本特征:时限长;地层普遍变质(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一般越老变质越深),岩浆活动发育;构造变形复杂(因原始地壳薄、刚性差、热流值大,易塑性变形),而且经历多期构造变动;生物化石稀少;酸性和还原大气圈和水圈;矿产丰富; 2.生物界面貌:生命起源问题;太古宙主要为分子化石,而元古宙则出现微古植物(单细胞或多细胞藻类有机体);震旦纪后期出现Ediacara Fauna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 3.无机界:A.华北板块形成史:太古宙—陆核的形成期—冀北迁西太古宇剖面;早元古代—原地台形成期—五台-吕梁山剖面;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的形成期—蓟县剖面;B.扬子板块形成史:无肯定的Ar基底—鄂西元古宇剖面—晋宁运动形成扬子板块的基底;Pt1零星残留;Pt2以后为原地台(似盖层)发育阶段; 4.震旦纪:A.震旦系特征:1)大型稳定板块已形成,发育稳定成熟的盖层沉积,与寒武系之间无大的构造运动,因而与古生界接近(无机界);2)发育丰富、高级的裸露动物群;3)冰川沉积发育(低纬度大陆冰盖).B.扬子板块震旦纪古地理:下震旦统分布局限;上震旦统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广泛超覆,岩相稳定.华夏板块---古陆;C.华北板块:主体缺失震旦系(处于大陆剥蚀状),仅在东缘胶东、辽南和南缘的豫西、淮南有震旦纪沉积; (二).早古生代:1.基本特征:早古生代距今570-400Ma年,共划分为三个纪:即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他们的时限分别为:570-500Ma、500-440Ma、440-400Ma, 三个纪内部均为三分,不过奥陶纪现为四分. 2.生物界面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态分异、生物分区);植物于晚志留世登陆;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繁盛 的时期,几乎所有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门类都已经出现,因此早古生代有被称为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及牙形石最为重要.其中包含了划分前寒武纪与寒武纪界限最好标志的小壳动物群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最典型代表澄江动物群.而三叶虫、笔石分别做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划分对比最为重要的依据. 在寒武系底部(如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筇竹寺组)发现澄江动物群;在动物界方面,从奥陶纪开始,主要是志留纪,出现了淡水原始的鱼类无颌类,属于脊椎动物,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在植物界方面,寒武、奥陶纪都是以海生藻类为主,到了志留纪晚期,已出现半陆生的裸蕨植物,也意味着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图像特征提取方法

图像特征提取方法 摘要 特征提取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使用计算机提取图像信息,决定每个图像的点是否属于一个图像特征。特征提取的结果是把图像上的点分为不同的子集,这些子集往往属于孤立的点、连续的曲线或者连续的区域。 至今为止特征没有万能和精确的图像特征定义。特征的精确定义往往由问题或者应用类型决定。特征是一个数字图像中“有趣”的部分,它是许多计算机图像分析算法的起点。因此一个算法是否成功往往由它使用和定义的特征决定。因此特征提取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可重复性”:同一场景的不同图像所提取的特征应该是相同的。 特征提取是图象处理中的一个初级运算,也就是说它是对一个图像进行的第一个运算处理。它检查每个像素来确定该像素是否代表一个特征。假如它是一个更大的算法的一部分,那么这个算法一般只检查图像的特征区域。作为特征提取的一个前提运算,输入图像一般通过高斯模糊核在尺度空间中被平滑。此后通过局部导数运算来计算图像的一个或多个特征。 常用的图像特征有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空间关系特征。当光差图像时,常 常看到的是连续的纹理与灰度级相似的区域,他们相结合形成物体。但如果物体的尺寸很小 或者对比度不高,通常要采用较高的分辨率观察:如果物体的尺寸很大或对比度很强,只需 要降低分辨率。如果物体尺寸有大有小,或对比有强有弱的情况下同事存在,这时提取图像 的特征对进行图像研究有优势。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有:Fourier变换法、窗口Fourier变换(Gabor)、小波变换法、最 小二乘法、边界方向直方图法、基于Tamura纹理特征的纹理特征提取等。

设计内容 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参数、条件、设计要求等):一、课程设计的内容 本设计采用边界方向直方图法、基于PCA的图像数据特征提取、基于Tamura纹理特征的纹理特征提取、颜色直方图提取颜色特征等等四种方法设计。 (1)边界方向直方图法 由于单一特征不足以准确地描述图像特征,提出了一种结合颜色特征和边界方向特征的图像检索方法.针对传统颜色直方图中图像对所有像素具有相同重要性的问题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像素加权的改进颜色直方图方法;然后采用非分割图像的边界方向直方图方法提取图像的形状特征,该方法相对分割方法具有简单、有效等特点,并对图像的缩放、旋转以及视角具有不变性.为进一步提高图像检索的质量引入相关反馈机制,动态调整两幅图像相似度中颜色特征和方向特征的权值系数,并给出了相应的权值调整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方法明显地优于其它方法.小波理论和几个其他课题相关。所有小波变换可以视为时域频域的形式,所以和调和分析相关。所有实际有用的离散小波变换使用包含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的滤波器段(filterbank)。构成CWT的小波受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制约,或者说,离散小波基可以在测不准原理的其他形式的上下文中考虑。 通过边缘检测,把图像分为边缘区域和非边缘区域,然后在边缘区域内进行边缘定位.根据局部区域内边缘的直线特性,求得小邻域内直线段的高精度位置;再根据边缘区域内边缘的全局直线特性,用线段的中点来拟合整个直线边缘,得到亚像素精度的图像边缘.在拟合的过程中,根据直线段转角的变化剔除了噪声点,提高了定位精度.并且,根据角度和距离区分出不同直线和它们的交点,给出了图像精确的矢量化结果 图像的边界是指其周围像素灰度有阶跃变化或屋顶变化的那些像素的集合,边界广泛的存在于物体和背 景之间、物体和物体之间,它是图像分割所依赖的重要特征.边界方向直方图具有尺度不变性,能够比较好的 描述图像的大体形状.边界直方图一般是通过边界算子提取边界,得到边界信息后,需要表征这些图像的边 界,对于每一个边界点,根据图像中该点的梯度方向计算出该边界点处法向量的方向角,将空间量化为M级, 计算每个边界点处法向量的方向角落在M级中的频率,这样便得到了边界方向直方图. 图像中像素的梯度向量可以表示为[ ( ,),),( ,),)] ,其中Gx( ,),),G ( ,),)可以用下面的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地史学的概念和任务。 2、了解地质学发展简史。集群绝灭、背景绝灭的概念,新灾变论、进化论、均变论对地层学基本理论的影响,地层学的五大定律(地层层序律,原始侧向连续律,原始水平定律,生物层序律,瓦尔特相对比定律) 第二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作用 3、岩层及地层的概念;沉积环境、沉积相及相分析的概念。简述相对比定律(瓦尔特定律)的主要内容。 4、简述“将今论古”的现实主意原则在古生物地史学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5、相标志的概念及其主要的相标志(物理标志:颜色、沉积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化学及生物成因的构造;岩矿标志:沉积物组分和结构、自生矿物;生物标志:指相化石、形态功能分析、群落古生态分析) 6、主要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类型;图示完整的鲍玛序列。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纵、横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旋回沉积作用和非旋回沉积作用。纵向堆积作用引申出地层层序律,横向堆积作用引申出普遍穿时性原理)。海进与超覆、海退与退覆。 第三章地层系统及地年代质, 7、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概念;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及原则。等时面和穿时的概念。 8、岩石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年代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生物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地磁极性等其他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简述各类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之间的关系。 9、层型的概念、单位层型和界限层型;正层型、副层型、选层型、新层型、次层型的概念。 10、前积式、退积式、加积式准层序组 1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的研究内容。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Ⅰ型层序、Ⅱ型层序的概念。什么是最大海泛面和饥饿段(浓缩段),如何识别? 12、古地磁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目前的古地磁极性年代表[布容正向极性时0-0.73Ma(带)、松山反向极性时0.73-2.48Ma(带)、高斯正向极性时2.48-3.40Ma(带)、吉尔伯特反向极性时3.40-5.00Ma(带) 第四章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13、历史构造分析的概念,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内容(沉积组合和沉积物组合(沉积建造),沉积厚度分析(补偿盆地、非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分析,沉积盆地分析,构造运动面分析)。 14、岩石圈、软流圈、海沟、洋中脊、大洋盆地、转换断层、海底扩张、活动褶皱带、沟—弧—盆体系、沟—弧体系、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发散(背离)板块边界、聚合(收敛)板块边界、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槽台构造学说、地台(地盾、地轴、台向斜、台背斜、裂陷槽)、地槽(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向斜)、中间地块、地槽旋回、威尔逊旋回、变质双带、B式俯冲、A式俯冲、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的概念,劳伦斯古陆,冈瓦纳古陆,劳俄古陆,劳亚古陆,罗迪尼亚古大陆,联合古大陆,古特提斯洋等概念 15、简述板块学说对地台和地槽的解释。简述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了解我国几条主要的板块缝合线。 16、海退序列的出现是否必定与地壳上升有关?为什么?补偿非补偿沉积对岩相变化和地层厚度或沉积厚度有何影响?地台的基底与盖层必定是角度不整合关系,是否具角度不整合关系的上覆和下伏地层就是盖层与基底。 17、大地构造分区和板块划分的依据。了解世界各大陆主要大地构造分区以及现代六大板块,掌握我国大地构造分区及古板块划分情况。

模式识别特征选择与提取

模式识别特征选择与提取 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系 班级:信科11-1班,学号:08113545,姓名:褚钰博 联系方法(QQ或手机):390345438,e-mail:390345438@https://www.360docs.net/doc/d67631794.html, 日期:2014 年06月10日 摘要 实际问题中常常需要维数约简,如人脸识别、图像检索等。而特征选择和特征提取是两种最常用的维数约简方法。特征选择是从某些事物中提取出本质性的功能、应用、优势等,而特征提取是对特征空间进行变换,将原始特征空间映射到低维空间中。 本文是对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 关键词:特征选择,特征提取,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 1.引言 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从样本中提取的特征,并将样本划分为相应的模式类别,获得好的分类性能。而分类方法与分类器设计,都是在d(变量统一用斜体)维特征空间已经确定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讨论的分类器设计问题是一个选择什么准则、使用什么方法,将已确定的d维特征空间划分成决策域的问题。对分类器设计方法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如何确定合适的特征空间是设计模式识别系统另一个十分重要,甚至更为关键的问题。如果所选用的特征空间能使同类物体分布具有紧致性,即各类样本能分布在该特征空间中彼此分割开的区域内,这就为分类器设计成功提供良好的基础。反之,如果不同类别的样本在该特征空间中混杂在一起,再好的设计方法也无法提高分类器的准确性。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就是特征空间如何设计的问题。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选择算法的思想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原始特征通过线性变换映射到新的低维空间时,获得的主成分是去了新的物理意义,难以理解,并且主成分是所有原始特征的线性组合。所以将主成分分析与特征选择相结合,设计多种相似性度量准则,通过找到与主成分相关的关键特征或者删除冗余、不相关以及没有意义的特征,将主成分又重新映射到原始空间,来理解成主成分的实际意义。 基于线性判别分析的高维特征选择将单个特征的Fisher准则与其他特征选择算法相结合,分层消除不相关特征与冗余特征。不相关特征滤波器按照每个特征的Fisher评价值进行特征排序,来去除噪音和不相关特征。通过对高维数据特征关联性的分析,冗余特征滤波器选用冗余度量方法和基于相关性的快速过滤器算法。分别在不同情境下进行数据分类实验,验证其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