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教案-刘会)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教案-刘会)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教案-刘会)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教学设计

四川省叙永县兴隆乡中心校(646400)刘会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3、用课件出示填空,来帮助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3、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5、分小班学习,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

(5)、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6、小班展练,评读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8、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9、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10、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11、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12、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1.请学生发挥想象作画,深山藏古寺。

2.展练,并说明自己的画作。

3.根据学生画作小结,课件出示: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2、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很多

二徒弟许多

小徒弟只画山,两只骆驼,师傅满意

以少代多(妙)

第十二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练习)

《想别人没想到的》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ào luòtuo mián fúruòqià ( )集()连()起()()无其事()好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空。 (1)chèn chēnɡ 称.职( ) 称.赞( ) (2)jìn jīn 禁.不住( ) 严禁.( ) (3)zhāo zhào 召.集( )召(一个周朝的国名)( ) 三、辨字组词。 恰( ) 幅( ) 徒( ) 绵() 洽( ) 福( ) 陡( ) 棉() 四、根据意思写词语。 (1)连续不断而且高低不平。( ) (2)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 ) (3)可以形容人对某事情一下子明白过来、突然醒悟,豁然开朗。( ) 五、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的骆驼()的神情 ()的线()的山峰 六、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称赞( ) 七、选词填空。 召集聚集密集 (1) 广场上( )了许多人观看露天表演。 (2) 老师将同学们( )在操场上,准备排队去扫墓。 (3) 战士们冒着( )的枪弹向敌人的阵地冲去。 居然果然突然 (1)商人照着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 )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2)老爷爷已经八十高龄了,( )能爬上天都峰。 (3)原本还是晴空万里,( )就下起了一场大雨。 八、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清的骆驼吗?(改成陈述语气) 怎么能这样做?(改成陈述语气) 九、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只有……才……虽然……但是…… (1)大徒弟想,纸张有限,( )将骆驼画得尽可能的小,( )能画得尽可能的多。 (2)小徒弟( )在纸上只画了两只骆驼,( )他营造出了无数骆驼的意境,所以他取得了胜利。 十、阅读鲁班造伞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jiàng),他有许多发明创(chuàng)造。传说伞就是他发明的。很久以前没有伞,鲁班一心想造一样东西,既(jì)能挡(dǎng)风雨,又能遮(zhē)太阳。一天,鲁班看见几个孩子在烈日下顶着荷(hé)叶玩,他就照着荷叶的样子做了起来。他先用竹子扎好架子,再蒙(méng)上羊皮……鲁班妻(qī)子见了,高兴地说:“要是能把它收起来就更好了。”鲁班冥(míng)思苦想,做了许多次,终于造出了能开能收的伞。 1.根据句子意思,写出文中的成语。 (1)工艺技巧高明的人。() (2)深沉地思索。() 2.鲁班制造的伞是受()的启发。 A.小草 B.荷叶 C.树木 3.你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鲁班造伞不容易?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别人没想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 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三、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四、拓展延伸 1.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浔中中心小学年春季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主备人员执教者 教学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课前准备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 1(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心得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心得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在各门学科中的。语文是学 习各门学科的工具,所以更是创造的基础工具。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 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学习的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构成智力操作系统。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习惯、动机、兴趣、性格,构成动力调节系统。毋庸置疑,语文学习既依赖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又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再加上语文教育自身 具有创造性,能使学生获取语文学习的创造成果,发展语文创造能力,陶冶学 生创造个性品质。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完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 意识。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渗透着创新思维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既要落 实语文的工具性,同时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的价值引领;在尊重文本 价值的同时,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 生围绕课文导读中的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感悟语言,学会表达。 为了丰富阅读及提升文本认识,补充相近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默读中发挥想象,练习口语表达。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如果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求知欲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 巨大内动力。三年级的学生依然对故事充满好奇,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一 个类似的故事激趣导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强 烈的求知欲。接着学习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有引出类似的故事。整堂课,学 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自主学习,增长知识,让学生在故事中获得 一种愉悦的享受。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 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 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发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 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什么与众 不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深层意义。在语言训练方面, 通过学生默读课文、感悟词语以及运用关联词语表达等手段,来实现工具性和 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 文实践能力。对此,学完课文后,我又补充了两个类似的故事:《十里蛙声出 山泉》和《深山藏古寺》,分别让学生品评画妙在何处,如果你是当时的画师 又会怎样画?这一环节不仅在于抛砖引玉,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暴露,在 让学生看到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从而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32分) 1. (4分)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连棉起伏_______ 若稳若现_______ 惶然大悟_______ 蜜蜜麻麻_______ 2. (8分)补充词语。 一_______纸一_______骆驼一_______画一_______线 _______的神情_______的山峰_______的骆驼_______的画师 3. (10分)比一比,再组词。 召_______ 绵_______ 恰_______ 幅_______ 恍_______ 招_______ 棉_______ 哈_______ 福_______ 咣_______ 4. (1分)给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_______ 5. (6分)给划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半截(jié jé)_______ 露出(lòu lù)_______ 禁不住(jīn jìn)_______ 恍然(huǎng hǎng)_______ 奇怪(qí jī)_______ 连绵(mián miǎn)_______

6. (8分)辨字组词 执_______ 热_______ 势_______ 挚_______ 腊_______ 借_______ 错_______ 蜡_______ 7. (4分)照样子、写词语。急急忙忙 _______ _______ 一根根 _______ _______ 8. (5分)不改变原意,将下面句子改成陈述句。 ①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②你怎么能这样做呢? 9. (4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尤(yóu yōu)其_______ 笨笨拙(zhuó zhuō)拙_______ 拣(liǎn jiǎn)去_______ 花雨缤(bīn bīnɡ)纷_______ 10. (5分)连词成句 ①两个恍然大悟徒弟 ②画师有位三个收了徒弟 11. (10分)查字典填空。 (1)“徒”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部,再查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组词_______。 (2)“恰”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部,再查_______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组词_______。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1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用细笔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情境,让人拍案叫绝。可以看出前两位徒弟在纸上画的骆驼是可以数出来的,是有限的。而小徒弟的画面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空白,也许那只骆驼的后面还跟着无数只骆驼,这是以少代多,是无限的。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中来。二是抓住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小徒弟是怎么画的,为什么他的画受到称赞?学生结合书本和插图讨论交流,总结他是想别人没想到的,那么这时候,别人又是怎么想的呢?引向大徒弟和二徒弟是怎么画的?三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我们学过的课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妈》等,结束时,我又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学生们思维活跃,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如:画上一座山,写上“骆驼洞”;在沙漠中画上很多很多脚印等等。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明白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也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2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桌合作来完成。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

部编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三年级下册 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 同步测试

部编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三年级下册 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 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一、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1.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连棉起伏________ 若稳若现________ 惶然大悟________ 蜜蜜麻麻________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空。 2.选择正确的读音填空。 chèn chēnɡ 称 ________职称________赞 3.选择正确的读音填空。 jìn jīn 禁________不住严禁________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4.填上恰当的词。 ________的骆驼 ________的神情 ________的线 ________的山峰 四、选词填空。 5.选词填空。 满意得意 大徒弟很________,以为自己画得最多。 画师对小徒弟的作品非常________。 6.选词填空。 果然竟然 居然 二徒弟画了许多骆驼的头,________比大徒弟多画了很多只骆驼。 这次考试,一向成绩很好的小明________不及格。 小徒弟只画了两只骆驼,________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五、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7.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只有……才虽然……但是 (1)

大徒弟想,纸张有限,________将骆驼画得尽可能的小,________能画得尽可能的多。 (2) 小徒弟________在纸上只画了两只骆驼,________他营造出了无数骆驼的意境,所以他取得了胜利。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8.按要求改写句子。 (1)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改成陈述句 (2)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缩句 七、课外阅读。 9.课外阅读 踏花归去马蹄香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一考天下的画家。诏令一下去,各地的画家都纷纷来到京城。到了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把这句的内容体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都面面相觑,一筹莫展。过了一会儿,便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有的画家在画面上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中疾速归来;有的画家苦思冥想,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 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_____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_____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张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张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了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这一幅时,他脸上立时现出了喜悦的微笑。他连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选中了这一幅。 因为只有这一幅画真正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在这句诗题里,“踏花”“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可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没有选中的那些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而被选中的这一幅,蝴蝶追逐马蹄,这不正说明马蹄是泛着香味的吗?所以是成功的。 (1)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________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________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 (2)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匠心独运—________ 费尽心思—________ 翩翩起舞—________ 冥思苦想—________ (3) 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这不正说明马蹄是泛着香味的吗?________ (4)

课文《想别人没想到》教案

课文《想别人没想到》教案Lesson plan of the text "think others didn't think of it"

课文《想别人没想到》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 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 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2《想别人没想到的》

《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 窑山中心学校:马丹蕾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自由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小小实验,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好!看看老师的手上是什么东西?” 生:“鸡蛋” 师:“对了,就是鸡蛋。那谁能把这颗鸡蛋给立起来”?(学生举手,上台演示)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鸡蛋很难立起来。” 师:“看我的”(轻轻地把鸡蛋一头敲破,把鸡蛋竖立起来。)”你们是否也想到了这个方法呢?这是曾经的一位航海家哥伦布做过的一件事,可是大家想想,他能想到,而我们为什么没有想到呢?今天就让我们去学习一篇引发人思考的小故事《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 板书课题:《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师:“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习自读课文!读课文之前,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大屏出示自读要求: a、自由读课文,画出带拼音的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b、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c、说说小徒弟的话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已经把生字词给画出来了,那屏幕上的这些词语你能准确的读出来吗?” 大屏出示:召集连绵不断连绵起伏半截恰好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称赞 3.师:“现在谁来告诉老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大屏出示,辅助学生完成 这篇课文主要讲:(画师)让(三个徒弟)(在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最多)。结果,(小徒弟)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4.教师梳理:师:“为什么小徒弟的画就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呢?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到答案” (三)自读课文,反馈交流。 1.师:“画师让三个徒弟分别作画,那么他们都是怎么画的呢?找出三个徒弟分别作画的语段,再试着读一读。” 2.提示、反馈。 A、标出自然段,在概括时,可以先抓主要人物。 (板书:画师、大徒弟、二徒弟、小徒弟) B、师:(1)画师给徒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题目,请找出来画上“——”。 (2)大徒弟是怎样画的?请找出来画上“——”。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完整篇.doc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2 - 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

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阐述教学过程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文之前,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我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故事,所以今天又带来了一个,想听吗?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非常喜欢画画。每当选拔人才的时候,他常常会让前来考试的人根据他所出的一句诗画一幅画。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皇帝没有一个满意

的。但是,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同学们,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又连声叫好呢? 师:对,因为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画法,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板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参照课文前面的提示语首先进行三读:(读准确、读流利、读感情) 大屏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师:老师看大家已经把生词画出来了,请同学们看大屏上的词语,你能准确地读出来吗? 大屏出示:召集连绵不断连绵起伏半截

恰好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称赞师: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 师:刚才同学们都已经读了课文,有谁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老师根据大家刚才讲的归纳整理了一下(大屏出示),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三、默读课文,分组讨论 师:画师让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多。那么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呢?倒底是谁画的多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完成这个表格。 1、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考题: 徒弟 画了什么 自我感觉 画师评价 大徒弟

12想别人没想到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 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 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二)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反馈交流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1)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随问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课件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三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三篇 篇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写作趣谈) 伍玉成 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 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

三年级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范文

三年级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范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4.教学演示课件《想别人没想到的》。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先观看教学演示课件《想别人没想到的》中“读一读”部分,再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召(zhào)集骆(lu)驼(tuo)连绵(mián)起伏(fú)若(ru)隐若现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探究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土城小学黄玉萍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 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 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 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三个王子》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然后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 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 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 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

纲。 3、学生人手一本优质课堂作业。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讲述三个王子的故事。 2.如果你是国王,你会选择谁做你的接班人呢?为什么这么选择?(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优秀范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优秀范文这是一篇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或者从类似的民间故事入手,或者营造一个相同或者类似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被人,希望你们能喜欢, 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优秀范文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写作趣谈) 伍玉成 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 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

《想别人没想到的》优秀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优秀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优秀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里的一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其内容描写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骆驼最多,徒弟用细笔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试想。如果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学生相当容易理解,但感受不会很深。如何让学生拓展思维,唤起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拓展与创新意识,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故事(假如给你一张纸,一支笔,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最多的人。)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浣睿说:“我画一架飞机,从飞机上走下来许多人。”张宇龙说:“我画一条路,再画许多脚印。”卢颖说:“我画一个地球,地球上居住了很多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机灵鬼黄乐说的:“我画一家妇幼保健院,再画一个妈妈在生小孩子。”多么富有想象力的答案,我暗自窃喜,看来我们班的孩子还是爱动脑筋的。这一课前的热身运动启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

事(生活中碰到的和已经学过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找骆驼》、《聪明的一休》、《爱迪生救妈妈》……。 随后,我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最新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精品文档 “探究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土城小学黄玉萍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 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 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 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三个王子》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然后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 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 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 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

纲。 3、学生人手一本优质课堂作业。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讲述三个王子的故事。 2.如果你是国王,你会选择谁做你的接班人呢?为什么这么选择?(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学案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导学案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说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播放课件《传香》,教师讲故事激趣,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学生读阅读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1、 2、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读课文后与小组同学交流: 读准下列字音: 召()集骆()驼(),称()赞 恰()好露()出禁()不住数()不尽() 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 用课件出示填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 课文讲的是()考查(),看谁在()画出的骆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