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文学看汉代建筑

从汉代文学看汉代建筑
从汉代文学看汉代建筑

从汉代文学看汉代建筑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1]

阶基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其在汉代,未央宫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文献可稽。川康诸阙亦有下以阶基承托,阶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画像石中,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亦用矮柱以承阶面,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殆以表示砖缝。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极通行。

柱及础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间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杀急。柱之高者,其高仅及柱下径之三点三六倍,短者仅一点四倍。柱上或施斗拱,或仅施大斗,柱下之础石多方形,雕琢均极粗鲁。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为径之三点一四倍,上下同径无收杀。其上施大斗一枚,其下以同形之斗覆置为础。出土汉墓砖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础之圆柱或八角柱,殆即此类柱之砖制者;但较为修长,其高可及径之五六倍。画像石中所见柱,难以判其为方为圆,柱下之础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将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汉代若果有此法,虽可使柱稳定,然若上面重量过大或重心偏倚,则易使柱破裂,故后代无用此法者。

门窗门之实物存者唯墓门。彭山墓门门框均方头,其上及两侧均起线两层。石门扇亦有出土者,均极厚而短,盖材料使然也。门上刻铺首,作饕餮衔环图案,明器所示,则门框多极清晰,门扇亦有作铺首者。函谷关东门画石,则门之两侧,有腰枋及余塞板,门扉双合,扉各有铺首门环。明清所常见之门制,大体至汉代已形成矣。

窗之形状见于明器者,以长方形为多,间亦有三角,圆形或它种形状者。窗棂以斜方格为最普通,间有窗棂另作成如笼,扣于窗外者。彭山崖墓中有窗一处,为唯一之实例,其窗棂则为垂直密列之直棂。

平坐与栏干画像石与明器中之楼阁,均多有栏干,多设于平坐之上。而平坐之下,或用斗拱承托,或直接与腰檐承接。后世所通用之平坐,在汉代确已形成。栏干样式以矮柱及横木构成者最普通,亦有用连环,或其它几何形者。函谷关东门图所见,则已近乎后世之做法与权衡矣。

斗拱汉斗拱实物,见于崖墓,石阙及石室。彭山崖墓墓室内八角柱上,多有斗拱。柱头上施栌斗(即大斗),其上安拱,两头各施散斗一;拱心之上,出一小方块,如枋头。斗下或有皿板,为唐以后所不见,而在云冈石窟及日本飞鸟时代实物中则尚见之。拱之形有两种,或简单向上弯起,为圆和之曲线,或为斜杀之直线以相联,殆即后世分瓣卷杀之初型,如魏唐以后通常所见;或弯作两相对顶之S 字形,亦见于石阙,而为后世所不见,在真正木构上究否制成此形,尚待考也。川康诸石阙所刻斗拱,则均于栌斗下立短柱,施于额枋上。拱之形式亦有上述单弯与复弯两种;拱心之上或出小枋头,或不出。斗下皿板则不见。朱鲔石室残址尚存石斗拱一朵,乃以简单弯拱托两散斗者,与后世斗拱形制较为相近。

明器中有斗拱者甚多,每自墙壁出拱或梁以挑承栌斗,其上施拱,间亦有柱上施栌斗者。“一斗三升”颇常见。又有散斗之上,更施较长之拱一层者,即后世所谓重拱之制。散斗之上又有施替木者。其转角处则挑出角枋,上施斗拱,抹角斜置,并无角拱。

画像石中所见斗拱多极程式化,然其基本单位则清晰可稽。其组合有一斗二升或三升者,有单拱或重拱者;有出跳至三四跳者;其位置则有在柱头或补间者。

综观上述诸例,可知远在汉代,斗拱之形式确已形成,其结构当较后世简单。在转角处,两面斗拱如何交接,似尚未获圆满之解决法。至于后世以拱身之大小定建筑物全身比例之标准,则遗物之中尚无痕迹可寻也。

构架川康诸阙,在阙身以上,檐及斗拱以下,刻作多数交叠之枋头,可借以略知其用材之法。朱鲔墓址所遗残石一块,三角形,上刻叉手,叉手之上刻两斗。其原位置乃以承石室顶板者。日本京都法隆寺飞鸟时代回廊及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均用此式结构,汉代建筑内部结构之实物,仅此一例而已[2]。

屋顶与瓦饰中国屋顶式样有四阿(清式称庑殿),九脊(清称歇山),不厦两头(清称悬山),硬山,攒尖五种。汉代五种均已备矣。四阿,不厦两头,硬山见于画像石及明器者甚多。攒尖则多见于望楼之顶。九脊顶较少见,唯纽约博物院藏明器一例,乃由不厦两头四周绕以腰檐合成。二者之间成阶级形,不似后世之前后合成一坡者。此式实例,至元代之山西霍县东福昌寺大殿尚如此,然极罕见也。重檐之制,见于墓砖,其实例则雅安高颐阙。汉代遗物之中,虽大多屋顶坡面及檐口均为直线,然屋坡反宇者,明器中亦偶见之。班固《西都赋》所谓“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固以为汉代所通用之结构法也。嵩山太室石阙,将近角瓦陇微提高,是翘角之最古实例。

檐端结构石阙所示,由角梁及椽承托;椽之排列有与瓦陇平行者,有翼角展开者,椽之前端已有卷杀,如后世所常见。

屋顶两坡相交之缝,均用脊覆盖,脊多平直,但亦有两端翘起者。脊端以瓦当相叠为饰,或翘起,或伸出,正式鸱尾则未见也。

汉瓦有筒瓦、板瓦两种,石阙及明器所示多二者并用,如后世所常见,汉瓦无釉,而有涂石灰地以着色之法。瓦当圆形者多,间亦有半圆者。瓦当纹饰有文字,动物,植物三种,当于雕饰题下论之。

砖作汉代用砖实例,均见于墓中。墓壁砌法,或以卧立层相间,或立砖一层,卧砖二三层;而各层之间,丁砖与顺砖又相间砌,以保持联络。用画像砖之墓,则如近代用“面砖”之法,以画像之面向外。

墓室顶部穹窿之结构,有以平砌之砖逐层叠涩者,亦有真正发券者,前者多见于辽东高丽,后者则中原及巴蜀所常见也。

砖之种类:有普通砖,通常砌墙之用;发券砖,上大而下小;地砖大抵均方形,空心砖则制成柱梁等各种形状,并长方条,长方块,三角块等等,其用途殆亦砌作墓室者也。

雕饰崖墓门上,石阙檐下斗拱枋柱间,石室内壁面,为建筑雕饰实例所在,其它出土工艺品如铜器漆器等,亦可略窥其装饰之一般。建筑雕饰可分为三大类,雕刻,绘画及镶嵌。四川石阙斗拱间之人兽,阙身之四神,枋角之角神,及墓门上各种鱼兽人物之浮雕,属于第一类。绘画装饰,

史籍所载甚多,石室内壁之“画像”,殆即以雕刻代表绘画者,其图案与色彩,则于出土漆器上可略得其印象。至于第三类则如古籍所谓“饰以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之类,以金玉珍异为饰者也。

雕饰之题材,则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

人物或用结构部分之装饰,如石阙之角神,但石室壁面,则多以叙史纪功,武氏祠画像,图案多程式化,朱鲔祠则极自然写实。动物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最常见,川康诸阙有高度写生而强劲有力之龙虎、四神瓦当传世者亦多。此外如马,鹿,鱼等皆汉人喜用之装饰母题也。植物纹有藻纹,莲花,葡萄,卷草,蕨纹,树木等,或画之壁,或印之瓦当。文字多用于砖瓦铭刻,汉瓦当之以文字为饰者尤多。几何纹则有锯齿纹,波纹,钱纹,绳纹,菱纹,S 纹等等。自然云气,见于武氏祠;董贤宅“柱壁皆画云气花卉”,殆此类也。

汉瓦结构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屋檐顶端的盖头瓦,俗称筒瓦头。瓦当文字中见有自名曰“当”,如“京师庾当”之类;曰“瓦”,如“都司空瓦”,“长水屯瓦”之类;又有曰“裳”,如“长陵东裳”等,曰“甬”,如“庶氏冢甬”等等。前人训当为“底”,谓瓦栉比置于檐际,瓦瓦相值,而带瓦头的筒瓦正当众瓦之底,带有阻挡、遮挡的作用。陈直先生引用班固《西都赋》“裁金以饰珰”句,释“珰”为“椽头饰也”。以今瓦当之位置考察,正是位于筒瓦之端,椽头之上,用于蔽饰屋檐口出头之木,故“瓦当”之得名很可能因其位置和作用而来。

瓦当一般为泥质灰陶,陶土一般要求土色纯黄,粘性较好,沙石较少的黄壤土烧制而成。瓦及瓦当的发明,是在制陶工艺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为适应较为成熟的土木结构建筑的需要而产生的。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瓦和瓦当,出现于西周中晚期的宫殿建筑群遗址下。因此,西周瓦当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早熟、发达和独具特色,它是古代中国许多发明创造中又一独创。瓦当的使用不仅可以起到加固建筑构件、保护屋檐椽头免受风雨侵蚀,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它更以其图案、文字的美妙、生动,达到装饰和美化建筑物的艺术效果。它既是一种实用品,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品,而其自身所包涵的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又在不自觉中成为统治者宣扬其治国之道的宣传品。在规模宏伟的大型建筑物上,配以造型精巧的瓦当,构成了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模式。

一、汉代瓦当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

每一个时代的创造物和艺术品都是其社会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反应。汉代施瓦当艺术登峰造极的时代,这是建立在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物质和精神所发展的基础上的。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西汉初年,经过了70余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逐渐恢复,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西汉时期的宫室台榭之类建筑,在继承秦代基础上,规模更为壮丽宏大,已国都长安为中心的宫殿建筑,如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北宫、桂宫、建章宫以及上林苑,各抱地势,连属成群,华丽豪奢,每处能容“千乘万骑”,可见

建筑规模之宏伟。而在这些建筑上必用瓦当以显示皇家的气派与威严。这就为瓦当在汉代大放异彩奠定了广阔的发展基础。

二、汉代瓦当的特点

汉代的瓦当继承了秦及以前的瓦当的形制有半圆形和圆形两种。半圆形瓦当流行于汉初,圆瓦当的形制变化是:汉初与秦代瓦当风格近似,武帝以后特点较为明显。制作实现用模子将瓦面印好,再附在瓦筒坯上,因此一般是瓦面变大,被面光平,没有切痕和棱角,瓦当边轮较宽且平整,质地明显较秦瓦好。陶色为灰色或浅灰色。

西汉素面瓦当较为少见,所见者多为饰纹瓦当和文字瓦当,其饰纹瓦当亦可分为图像画和图案画两类,图像种类繁多,据《陕西金石志》记载有麟凤、狻猊、飞鸿、双鱼、玉兔、蟾蜍等数十种,构图巧妙,独具匠心。值得注意的事,与秦图像瓦当取材于现实生活不同,汉代瓦当图像多是取材于现实而又经过了高度艺术夸张的超脱于现实生活的珍禽异兽,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细腻而不繁琐的线条勾勒,将汉代质朴浑厚、走有奔放、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关于瓦当纹饰的区分,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及图像纹瓦当、图案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三种。它们的特点我将在下面分别论述。

一图像纹瓦当

龙纹瓦当西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直径19.5厘米,边轮较宽,当面为一鼓目长髯,张牙舞爪的盘龙形象,龙身饰细密的鳞甲。

蟾蜍玉兔瓦当淳化董家村采集,直径18厘米,边轮主齿轮状。当面主纹是蟾蜍和玉兔,蟾蜍圆目鼓腹,身后有短尾,四肢屈张作跳跃状,玉兔鼓目长耳翘尾,作腾空奔跃状,周围衬以蔓草纹,盖取一于民间传说月宫里的蟾蜍、玉兔形象。

四神纹瓦当由各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纹的四种瓦当组成,分施于东、习、南、北不同方位的殿阁之上,汉长安城遗址多有出土。

青龙纹瓦当:直径19厘米左右。当面饰一龙,头有双角,颚下有髯,细颈短足,满身鳞甲,长尾翘起,双翼上扬,矫健如飞。《史记?高祖本纪》载:“八年······萧丞相作未央宫,里东阙、北阙。”注引《关中记》曰:“东有苍龙阙,北有玄武阙。”或谓“瓦图龙纹,当是苍龙阙瓦。”按此种

瓦应为汉宫内东向殿阁所用。

白虎纹瓦当:直径18厘米左右,当面为一虎纹,虎体态雄健,巨口大张,引颈翘尾做奔驰状,《淮南子》云:“西方金地,其兽为白虎。”此种瓦应为汉宫内西向殿阁所用。

朱雀纹瓦当:直径18厘米左右,当面为一鸟性动物,其状为凤头、鹰喙、鸾颈、鱼尾、头上有冠,羽毛散张,振翅欲飞,习称为朱雀。此种瓦应为汉宫内南向殿阁所用。

玄武纹瓦当:直径18.5厘米左右。正中为一龟蛇,龟匍匐爬行。蛇卷曲蟠绕于龟体之上。亦有纹饰作一龟二蛇的。《史记???高祖本纪》载:“八年······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故有人认为:“瓦图龟蛇纹,当是未央宫北阙之瓦”。此种瓦应为汉宫内北向宫殿所用。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图像纹饰,运用线与面的有机结合,以写实的手法多方面逼真地摹写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并时有突破,捕捉人类瞬息的灵感,去大胆的表现幻想中的物象。如饕餮纹、怪兽纹等,是对自然飞禽走兽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提炼,通过人类的艺术夸张和想象而创作的神话图像,有更高的艺术境界。

⑵图案纹瓦当

云纹瓦当云纹瓦当是西汉瓦当中数量最大的一类。其花纹特征是:当面中心多为圆钮,或饰以三角、菱形、、分格形网纹、乳钉纹、叶纹、花瓣纹等。云纹占据当面中央大面积的主要部位,花纹变化十分复杂多样。据主纹云纹的主要变化,大致分以下几类。

卷云纹瓦当:如咸阳渭陵陵园土阙内采集的一件,直径18厘米,边轮较宽,当心为一圆钮,钮外有二周旋纹,旋纹间有一圈小连珠纹。外区以四组双线划分为四格,每格饰一组卷云纹,外区边缘又施一周网纹。具有显著的汉代云纹瓦当特色。

羊角形云纹瓦当:如华阴华仓遗址采集的一件,直径14厘米,边轮残损较多,当面中为一圆钮,钮外施一周弦纹,外区以四道短线划分为四格,以界格线为中轴饰四组对称的羊角形云纹,外区边缘还施一周绳索纹。

图案纹是对现实生活中具体形象的高度提炼和抽象,是国画艺术的最高阶段。它运用几何线条简略地勾勒,是线的艺术。而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的对象被简化,变形,其本来的含义已被逐渐忘却,而线条本身却在不断产生新的内涵。图案纹又可分为生活图案纹和纯粹的图案纹,前者以图案的形式表现生活的某些内容,如树木纹、树枝笔直,成双成对,平行对称;云纹,或钩状,

或单尾,双尾,或连干树枝,置于空间,都是自然中少见的。此外还有箭杆弯曲或穿云的箭纹、山形纹及一些变形的动物纹等,还可以看出其本来具体形象的痕迹,纯粹的图案则完全脱离其具体直观形象,而不能直接看出所依据的来源形象。

⑶文字瓦当

文字瓦当在汉代最具时代特色,占有突出的地位,内容丰富,词藻极为华丽,内容有吉祥颂祷之辞,有宫苑、陵墓、仓庾、私宅等,绝大多数为阳文,字数从一到数十不等。

一字瓦当:

卫:传世很多,大都出自汉长安城遗址。当面为一“卫”字,通常占满当面。有的“卫”字较小,字外有一周网纹。有的当面或涂朱色,或涂白垩。如在陕西淳化县凉武帝村甘泉宫遗址采集的一件,直径15厘米,边轮宽1.2厘米,当面为隶书的“卫”字,从出土地点来看,应属汉甘泉宫卫尉官署所用之瓦。

西汉时长安城及周围的主要宫殿均设有卫尉,执掌守卫或防卫,如长乐卫尉,未央卫尉、建章卫尉等。《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又“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职略同,不掌置。”“卫”字表示守卫敫巡之义,此种瓦为汉代卫尉或城垣、宫门的卫屯屋亭所用。过去一般认为“卫”字瓦当是秦始皇灭六国后,仿效卫国宫殿作之于咸阳,故在所施瓦当上标有“卫”字,此说不足为信。

李:出土地点不详。直径15.3厘米,边轮宽1厘米,当面中部位一篆书“李”字,当为李姓家族所用之瓦。

二字瓦当

佐弋: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直径13.3厘米,当厚2.3厘米,当面自右向左横书篆体“佐弋”二字,字外有弦纹一周。《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少府,秦官······属官有······考工室、左弋······”“佐弋”即“左弋”,此瓦应为佐弋官署建筑所用。

千秋:如原藏陕西省博物馆的一件,直径18.5厘米,篆体“千秋”二字并列,自右向左横读,写得很散,布局似“千火禾”三字,另见山东所出土者,多为半瓦当,当面中间以双道凸线相隔为左,右区,每区一字,“秋”字也写成“禾”,“火”二字,章法绝妙。均属吉语类瓦。

文字瓦当是汉代的主流,其内容之丰富自不必说,其高妙的书法价值更被历代文人墨客推崇备至。书画同源,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种类和审美对象,它已经化了的线条美,比彩陶纹饰的抽象几何纹还要更为自由的和多样化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的气势力量,终于形成中国独有的线的艺术。

三、汉代瓦当的工艺美术特征

古代瓦当集绘画、浮雕、工艺美术、及书法于一身,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装饰手法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种类,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

⑴瓦当纹饰的取材美

古代瓦当纹饰的题材是十分丰富的,尤其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瓦当纹饰的取材几乎囊括了天上、地下、神话世界和人间生活的各个部分。从幻想中的猛兽饕餮、龙凤、四神图腾,到自然界各种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房屋、人物、云彩以及各种抽象的几何线条,组成的图案和文字表达出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情感等等,描绘出了一个龙飞凤舞、鹿奔虎啸、鸟飞鱼跃、祥云缭绕、无杂陈的极为丰富饱满、充满着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异常热闹世界。以艺术特有的敏感触觉,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容纳社会生活中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思想的、宗教幻想的各种内容。

⑵纹饰瓦当的造型美

瓦当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除瓦当自身体积的造型外,更重的是纹饰的造型。中国古代瓦当一般都是半圆形和圆形,圆弧是一种富有动感和韵律美的造型,作为纹饰造型的背景和映衬,能更加突出整个画面静中有动,方圆结合的呼应和统一,增强艺术形形象的整体性的美感。古代艺术家已自觉地运用这一原则,充分发挥瓦当自身体积造型的衬托作用。例如:秦始皇陵所出夔纹“瓦当王”,作者意欲突出的是一种像兵马俑军阵那样的雄气博大的程度。如何来表现这种大呢?除了体积巨大,艺术家选用了“大半圆”的造型,以不封闭的曲线给人以一种无限延伸、扩张的联想,再配以曲直蜿蜒、气魄雄伟的夔龙纹,较好的表达了这种博大的气魄的主题,构造精妙。可为古代艺术作品中运用圆弧装饰美的典范之作。

瓦当纹式体现的造型美,更为突出。古代艺术家在有限的画面上,以传神的笔法塑造出各种各样,变化无穷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汉代艺术的浪漫色彩在瓦当的造型上被很好的贯彻,融汇进去了。它以大幅度的动作,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颇具野性动势的塑造出一个个飞扬流动而又古朴可爱的艺术形象。如四神翼虎、蟾

蜍与玉兔纹瓦当,完全是粗线条、粗轮廓的大手笔,不做任何细部的直接描绘,长短不合的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看起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但这一切却增加了它们力量、气势的美,构成汉代艺术古拙质朴的风格,简而不俗,夸而不饰,饰而不诬。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天真狂放的气势,那种征服世界的自信的力量,毋宁说更多的呈现出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精神。

(3).瓦当纹饰的结构美

瓦当是兼实用与装饰为一体的建筑配件。这决定了它首先为建筑服务的实用性,其次才是在固定的了空间、高度、距离的限制下,突出装饰效果。这就决定了瓦当必须在相当高度的屋顶、檐头的位置上,在有限的面积上,再仰视和远视的重重局限下,尽可能以最为醒目突出的构图形式来实现自己的装饰性。古代瓦当纹饰不论是中轴线对称结构,辐射圆旋结构还是任意灵活性结构,却力图作到主题突出,结构均衡,并顾及装饰效果的最大发挥,在这一点上是破费匠心的。

①中轴对称结构

大多数瓦当纹饰是讲究对称的。这种对称结构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传统特色。它的特点是等量同形,即以中轴线或中心点为支撑,向上下左右配置相同形状和大小的纹饰,使整个画面既庄重大方,又富有节奏和韵律。齐临淄故城所出土的瓦当上的树木双兽、双骑、乳钉、卷云、箭头等纹饰。都是典型的对称结构,以树木为明显的中轴线。也有无明显中轴线的对称结构,如燕国瓦当中的饕餮纹、双兽纹等,都是以一无形的中轴为轴安置图象的对称结构,有时这种对称结构中也出现一些不对称的变化,如树木中轴的一边为一兽,另一边为一人等等,这是对称中的不对称,给人一种新奇、活泼的感觉。绝大多数云纹瓦当都是对称结构,以当心为中心点,上下左右分作四界格,每一界格为一单元重复一个四方连续图案,主次、疏密都经过精心安排,其线条的变幻无穷,又给这种对称结构一种飞扬流动的美感,生动地体现出:“卿云烂兮,丝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见兮。”这种盼望吉祥长存的美好愿望,传达了与文字瓦当相同的祈求幸福、康乐的心理。

②辐射圆旋结构

图案瓦当主要采用这种结构,以圆心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出辐射线,如太阳纹,伸出的辐射线条,有如太阳光芒,给人一种旭日东升、朝气蓬勃的感受。此外有蔡纹和一些云纹等,图案花纹从运动状态向左右旋转,有的在几何轮廓内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花纹的互相转接,强调和追求图案内在联系的完整结构。整个画面活泼洗炼,朴实美观,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③任意性结构

秦汉动物图像纹饰主要是这种任意结构,画面舒展自由,不拘一格。都有一个主体纹饰满幅而来。其气势铺天盖地,占去画面绝大部分,以不对称的灵活构图烘托出形象的动感,以浓重、粗拙的笔法渲染出一种单纯、烂漫的情怀,它与后世的轻巧灵活之美完全不同,也不追求浮华、奇丽。整个画面绘以朴实饱满和古拙的美。如秦德鹿纹瓦当,汉的四神瓦当,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更具特点的是有些瓦当在主体纹饰空隙处,再填以蟾蜍、龙、飞雁等小动物形象,进一步突出了主题,意境十分优美。

⑷文字瓦当的艺术性

瓦当文字多为篆书,也少见隶书,在圆这一特定范围内,以圆就势,促长行短。互为辟就,不取方正。充分发挥了篆文书法的装饰艺术效果。据统计,今瓦当篆文的变化就有120种之多,可谓奇丽壮观。篆书之美是建立在从象形基础上演化出来的线条章法和形状结构之上,即在于它们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布局完满。瓦当书法正是利用有限的空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种美,达到了与印章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他根据文字的多少、繁简,精心布置,或雄壮磅礴,或敦厚古朴,或凌厉刚健,或流畅洒脱,疏密错落,粗细相应,达到饱满酣畅,刚健相济军横舒适的艺术效果。如一字文瓦当“关”、“卫”,“利”等,以整个当面为一单元,布置文字,字的外围笔画以圆而变,曲直相应,或有在文字空白处加填云纹等予以点缀,刻意求工,给人一种图案美。二字者有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讲究对称美。虽然笔画有繁有简,如“千秋”,“佐弋”等,二字笔画简繁悬殊,作者为使两边对称,巧妙的将“秋”字的“火”部,“佐”字的“亻”部放在当面正中,这样就形成了“千”“禾”“左”与“弋”的对称结构。多字者一般采用四单元结构,将圆分为四个界格,每个界格内不止一字或二字,形成四方连续,给人以整体的美感,这种结构在瓦当中使用最多。此外还有许多单元和无单元结构,以字之多少、繁简,灵活配置,十分活泼紧凑。

此外,瓦当文字还有少量运用美术变体如鸟虫篆书的,如“永受嘉富”瓦当,秀丽茵蓐,遒劲苍茂,尤为奇特。

四、总结

汉代瓦当是在秦代瓦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与秦瓦当相比,汉代瓦当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更加丰富,制作也日趋规整,纹饰图案井然有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字瓦当的大量出现,不尽完善了瓦当艺术,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和研究范围,更加鲜明的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思想意识形态。总之,汉代瓦当以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时代特征之鲜明,文化内涵之丰富,把中国古代瓦当艺术推向了最高峰。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汉代的历史创造了第一手资料,更直接,生动地了解汉代的艺术成就。也为我们现代美术发展提供了素材,和借鉴之本。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史籍中关於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与结构处理日臻完善,然而至今却还未发现过一座汉代木构建筑。所幸佐证资料不少,汉代屋墓的外廊或庙堂、外门、

石阙,墓内庞大的石柱、斗拱、画像石、画像砖与明器,都有对木构建筑局部与建筑组群布局的模拟,足以丰富人们有关汉代建筑的知识。https://www.360docs.net/doc/d6826733.html,' n. Z' \: C/ E- d

西汉长安城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处。西汉之初,仅修建未央宫、长乐宫和北宫,到汉武帝才大建宫苑,扩建位於城南原秦的上林苑,新莽时南郊增设明堂(如左复原图)、辟壅、灵台,整个布局趋向规整、对称,同时也顾到居住的功能。https://www.360docs.net/doc/d6826733.html,. N0 x" s- M% c* K 历史,黄金,佛学,股票,港股,恒指,外汇,诗词,古玩,楹联对联,Chinese History$ I" y8 g6 l3 z

东汉的洛阳城遗址,在今洛阳东约15公里处,原为周代的成周城,除南面因洛河改道被冲毁外,其余三面城墙遗迹仍存,北宫主殿为大朝场所,基高仅4.5公尺,显示高台建筑已趋衰落,木构建筑渐成主流。中华历史网5 C- X, e: Q* Z* g; }9 Z# P1 Y

1 ^/ s( u& F( h4 C! e; m. J

2 v 木构楼阁是木构建筑成熟的标志之一,在明器中常有三四层的方形阁楼(如绿釉三层陶望楼),每层有斗拱承托的挑檐,其上置平坐阳台,满足遮阳、避雨和远眺的要求,造型凹凸有致,虚实相生,成为一种特殊建筑风格。

7 C! E5 u4 V* j1 s1 h: k* i3 F4 X历史,黄金,佛学,股票,港股,恒指,外汇,诗词,古玩,楹联对联,Chinese History

% O& j! t6 n& b- P2 B 门阙是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物,用於墓前和祠庙前,现存东汉石阙30座,以四川的高颐墓阙最精美,也是仿木构建成的,雕刻楼面也有平坐木枋与挑檐斗拱。) e# @5 [* A' i* F) O

u8 ~1 U7 ^. M; H" }! p 从画像石、画像砖与明器陶屋,可推知汉代小型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多数采用木构架结构、夯土墙,窗的形式有方形、横矩形、圆形多种,屋顶用悬山式或囤顶。稍大的住宅平面有一自行、曲尺形,内部有院落,有的是三合式或日字形平面,前后院、主楼与次要房间,外观高矮主次分明(如图)。中华历史网& ]2 `- ]0 K5 O7 l* q- ^

历史,黄金,佛学,股票,港股,恒指,外汇,诗词,古玩,楹联对联,Chinese History7 U) y+ B( @) Q- E6 T5 q- w

画像砖上表现的大住宅分左右两部分,右侧有门、堂,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左侧是附属建筑。右侧外部装有栅栏的大门,门内又分前、后二院,绕以木构的回廊。左侧后院有一方形高楼,四注屋顶,檐下饰以斗拱,可能是了望或储藏贵重物品的地方。贵族的大型住宅,外有大门便於车马通行,屋顶中央高、两侧低,其旁设小门,便於人员出入。门旁有门庑,属客房。院内以前堂为主建筑,后堂有屋,是古代前堂后室制的发展(如图)。* y& R* k1 d5 Q' P' y: p1 J$ q* y

历史,黄金,佛学,股票,港股,恒指,外汇,诗词,古玩,楹联对联,Chinese History: |* V4 Y4 D, D+ L

汉代建筑装饰材料以瓦当最具特色,秦代瓦当已有各式动植物纹和吉祥文字,汉代继续发展,图案更加丰富多彩,云纹瓦当最为流行,而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形象最有特色。参考资料:https://www.360docs.net/doc/d6826733.html,/viewthread.php?tid=171913

文学批评作业(附答案)

第1题(2.0) 分 女权主义批评在方法论方面的特点是C A、单一性 B、科学性 C、多元化 D、复杂性 第2题(2.0) 分 提出“陌生化”概念的是俄国形式主义的 B A、雅各布森 B、什克洛夫斯基 C、艾亨保姆 D、韦勒克 第3题(2.0) 分 ???提出“陌生化”概念的是俄国形式主义的 B A、科学研究活动 B、艺术审美活动 C、创作实践活动 D、社会交际活动 第4题(2.0) 分 文学批评文章掌握好对象在真、善、美各方面所达到的度叫做 B A、警策 B、分寸感 C、章法 D、规格 第5题(2.0) 分 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是 B A、抽象思维的产品

B、艺术思维的产品 C、思辩活动的产品 D、逻辑活动的产品 第6题(2.0) 分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创选本批评先例的是 A A、萧统的《文选》 B、陆机的《文赋》 C、《文心雕龙》 D、《诗品》 第7题(2.0) 分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开创“诗话”这种独特批评形式的是 A A、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B、严羽的《沧浪诗话》 C、张戒的《岁寒堂诗话》 D、叶梦得的《石林诗话》 第8题(2.0) 分 20世纪文学批评变化发展的动力是 C A、继承与创新 B、改革与创新 C、批判与否定 D、思考与理解 第9题(2.0) 分 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含了不可缺少的 D A、抽象思维成分 B、艺术构思成分 C、艺术虚构成分 D、艺术思维成分

第10题(2.0) 分 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需要遵循形式逻辑规范和 C A、情感逻辑规范 B、生活逻辑规范 C、辩证逻辑规范 D、道德规范 第11题(2.0) 分 文学批评的基础是 B A、文学研究 B、文学欣赏 C、文学分类 D、文学创作 第12题(2.0) 分 印象主义思潮首先出自19世纪中期的印象主义 C A、音乐派别 B、雕刻派别 C、绘画派别 D、文学派别 第13题(2.0) 分 文学批评的成熟和繁盛在 D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第14题(2.0) 分 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B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总序) 一.先秦社会形态 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 二.先秦文学起源 1.上古歌谣或神话(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 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上古神话:上古先明对自然地解释而产生了上古神话,对自然的恐惧和未知。 2.巫觋:记录商事;谛听上帝旨意。 3.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甲骨文与金文里现存已知最早的文字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 三.文学形态或特点 1.文史哲统一 2.诗、乐、舞不分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特点:现诗(文学性)古诗(音乐性、文学性、创造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 补充:唐诗—燕乐(刺激) 词牌定曲:工尺谱

四.先秦作者的流变(身份转变) 1.巫觋→周公(制礼、作乐)礼:社会规范、统治制度。 左史记舍,右史记事。《起居注》记录皇帝私事 左丘是史官“学在官府”礼崩乐坏 2.史官 3.贵族 4.士阶层 五.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1.原始文化—夏商文学 2.礼乐文化—西周春秋文学 3.百家争鸣—战国文学 4.楚地文化—楚辞 第一章《诗经》 一.《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1.《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2.《诗经》作者:参与人数众多,既有贵族也有士阶层;十五国风作者是平民百姓,多是集体创作。 3.《诗经》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4.《诗经》来源:公亲列士所献之诗; 采集与各地民间之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 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

第五章宋代文学批评

第五章宋代文学批评 第一节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晚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有《欧阳文忠公集》。他在政治上曾参加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提出了一些有益的革新主张;在文学领域也提出了系统的诗文革新理论。 一、文道合一,道胜文至 欧阳修在文学理论上与韩愈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两人都提倡古文,都认为文道合一,道胜文至,都认为“诗穷而后工”,仿佛欧阳修的诗文理论就是韩愈理论的翻版,但仔细研读,会发现他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 欧阳修所倡导的古文有二点是韩愈所没有的,一是他反对石介《怪说》所表现出的过分地轻视文艺特征以及对西昆体过分的否定,并反对由此带来的石介等人的古文的怪奇艰涩之风。另外他对时文即骈文也并未全盘否定。欧阳修本人就是一个骈体高手,被苏辙称为“一时偶俪之文,已绝出伦辈”,而他在《论尹师鲁墓志》中也说“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故不是此而非彼也。” 欧阳修主张文道合一,说过“道胜而文不难自至也。”(《答吴充秀才书》)的话,但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所说的道,虽也如韩愈所说是周公孔孟之道,但内中又多了一些实践的意思。这是韩愈所说的道中没有的东西。 二、“诗穷而后工” 《梅圣俞诗集序》云:“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穷而后工一语,出于司马迁“发愤著书”之说,后杜甫也有“文章憎命达”(《天末怀李白》);白居易《序洛诗》更称“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韩愈也说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 在论梅尧臣时,欧阳修还流露出了一些心理的矛盾,他既说诗穷而后工,又为穷者惋惜,惜其不能作雅颂之声为大宋歌咏功德:“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表现出他亦官亦文者的思想矛盾。 第二节苏轼的诗文创作艺术论 一、道可致而不可求 苏轼认为汉代以来的“儒者(指后世之儒)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贾谊、陆挚之学殆不传于世。”所以他对后世儒者所说的道(汉以后儒家受道佛两家思想影响,理论偏于论道)颇为不满,认为那是汗漫无可用的东西,所以他对韩愈所说的道统并不感冒。苏轼的论道,有欧阳修的切合实际的内容,但更主要的是他的道与庄子论技艺一样,多是指某种事物的规律。如他的有名的一篇文章《日喻》中所说: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

唐代文学作业

唐朝文学作业(20152431) 学号:2015243138 姓名:南泳廷 一、填空题 1.唐代诗歌成就最为突出,(诗人)与(作品)的数量都远远地超过了前代,既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也在艺术上达到高度成熟的境界。 2.词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起于民间,在中唐时出现了如张志和、白居易、刘禹锡等(文人词),到了晚唐逐步繁盛。 3.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大批依据文学审美特征而展开批评的论文与专著,其中最名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这对陈子昂诗歌改革主张有着影响。 4.读书山林为唐代士人提供了基本的文化教育,培养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漫游、入幕、贬谪则提供了丰富的生活阅历,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给养。唐代的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山水游记创作的繁荣,皆与此有关。 5.唐代的天宝年间,开始了专试(诗赋),并且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故而后人称唐代(“以诗赋取士”)。 6.唐代出现了(变文)这一新的文体,最初只是一种讲唱佛经故事的通俗文学形式,后来多讲唱(历史故事)、现实事件与民间传说。 7.“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所创作的《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8.唐初,宫廷之外的重要的有着“斗酒学士”之称的诗人是(王绩),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生活,如诗人有着(《野望》)诗中的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9.建安时期最有名气的女性文学家是蔡文姬,名与“三曹”、“七子”并列,她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叙事抒情长诗《悲愤诗》。按沈德潜《古诗源》所评,对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有着影响。 10.初唐的陈子昂,论诗推尊(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采丽竞繁”的齐梁诗风,他的(《感遇诗》)组诗,就代表着诗风改革的方向。 11.盛唐时期重要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与李益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建功立业的渴望。 12.唐代唯一做高官且封侯的诗人是高适,他的代表名篇(《燕歌行》),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反映边塞战争,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意义。 13.盛唐诗人中,体验过边塞生活的人究竟有多少,很难准确考计,但从有关记载来看,除了高适、岑参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批评史(上)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 1.殷璠“兴象论” “兴象论”是殷璠从反齐梁的角度以及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指出六朝人过于偏重在词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方面,而轻视了审美意象的创造,因此提出了诗歌创作应以创造“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 “兴象”是殷璠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它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因此说“兴象”是“可以兴”的审美形象。 标举“兴象”,反对“轻艳”是殷璠诗歌理论的基本特征。 2.王昌龄“诗境论” 王昌龄著有《诗格》一书,他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创作中首先要立意,但诗歌创作中的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一体,然后才能产生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 意与境的融合,就是心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以心击物,深穿其境,即是要求心与物能水乳交融,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又必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虚静”)的条件下实现。 意与境的和谐,必须任其自然,由感兴而生成,绝不是人为强制所能达到的。 王昌龄关于诗境的论述,一般以<<吟窗杂录>>本<<诗格>>中的“三境”、“三格”说作为主要依据。 3.杜甫的文学思想要求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他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 杜甫对庾信后期诗歌、齐梁著名诗人艺术成就、初唐四杰诗歌创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戏为六绝句>>中以诗论诗,杜甫对待前代文学的态度是既要继承风雅的传统,“别裁伪体”,又要“转益多师”。 杜甫诗歌创作思想核心是讲究传神。 4.皎然“取境说” “取境”指诗歌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构思过程中要依靠诗人的灵感,出现“意境神王,佳句纵横”。他力求把人工修饰与天工自然融为一炉,很重视人工修饰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皎然对诗境审美理想的追求,仍是在天真自然,有象外之奇,有飞动之貌,写冥奥之思,若不思而得。 皎然在<<诗式>>、<<诗议>>中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气腾势飞,具有动态之美; 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 <<诗式·取境>>云“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5.晚唐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诗歌美学范畴。他 在诗歌理论批评中,比较偏重于诗歌的艺术美,深入地探讨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 诗歌的“味外味”---“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文学作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许多具体的景象,但文学作品的真正醇美之处在于由这些具体景象所构成的,存在于这些具体景象之外的艺术意境上,可以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丰富它。 诗歌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指艺术意境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司空图欣赏的是以这种艺术意境来表现山水田园隐逸生活、寄托佛老情操的诗歌。 司空图认为诗歌意境的创造,必须做到“思与境偕”。它指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和化合,是和某种特定的外在境界相联系的。 诗歌“醇美”之味在诗外,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6.白居易:为艺术而艺术,为生活而艺术 他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7.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 陈子昂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两个弊病,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论”与“风骨论” 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他的文学主张。

两汉文论概况

第五讲两汉文论概况(提纲) 一、汉代思想文化对文论的影响 汉代思想文化对文论有鲜明影响: 汉初重黄老之学,思想较为自由,文论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汉初,政治、经济政策宽松,与民休养生息,尊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文论思想自然受其影响,主要反映了道家的观点。 贾谊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但认为其在遭受打击后,可以出走他国或隐居乡野,不必自沉的观点,都体现了道家“法天贵真,随顺自然”的思想。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与《报任安书》中“发愤著书”的观点与道家愤世嫉俗的思想相一致。 中期由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经学发达,文论思想受其影响。 汉武帝为巩固专制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地位上升,儒家的《诗》《书》《易》《礼》《春秋》被尊为“五经”,政府设立“五经”博士。 经学思想成为时人的基本思想原则,“宗经”、“征圣”,依经立论成为汉代文论的基本准则和最大特色,并影响后世。 如《毛诗序》作为重要的诗学论文,主要阐述儒家的“诗教”观念。西汉扬雄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但由于受经学思想影响,非议其投水沉身和作品的浪漫特征。 后汉王逸全面肯定、高度赞扬屈原及其作品,甚至把《离骚》尊之为

“经”(《离骚经序》)也是通过以《离骚》比附《诗经》来确立自己的观点的。 其次也应看到,经学的繁荣,对儒家经典的大量阐释,必定推动了文学阐释学和文论思想的发展。如汉代传诗有鲁(申培)、齐(辕固)、韩(韩婴)三家,为官立今文经学(用汉通行的隶书抄写,现仅存《韩诗外传》),另有赵毛苌所传的私学古文经学毛诗(用汉以前的篆书抄写),并流传至今。而《毛诗序》就是汉代经学影响文论的重大成果。最后,由于古、今文经学家对儒经内容的不同阐释,也形成了文论观点的差异。比较而言,今文经学文论表现出神学化倾向。如董仲舒从“天人感应”的神学论出发,提出“以类相动”,文艺能够沟通自然与社会的观点。古文经学的文论就少有神学迷信的成分。如扬雄、《毛诗序》的文论思想即是。 后期儒学的神学化(与谶纬之学合流),使文论思想陷入困境。 东汉时,刘秀靠谶纬(纬,假托天意解释经学)迷信起兵做了皇帝,于是迷信思想发展成谶纬神学,并成正宗(被尊为“秘经”)。于是文论也更具神学色彩。如《诗纬含神雾》:“诗者,天地之心。”纬书论诗,强调神、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状况使文论陷入神秘化的困境。 二、汉代文论的特点与基本内容 1、汉代文论由先秦发展而来。与之相比,其特点是: 其一、出现了如《毛诗序》、《楚辞章句序》等理论性较强的序文; 其二、是文学理论的自觉性增强,先秦主要是诗论,汉代有诗论、文论、赋论等;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晚期和五代的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第4章唐代晚期和五代的文学批评 4.1复习笔记 一、杜牧、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 (一)杜牧 1.杜牧,是晚唐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有《樊川文集》。 2.文学主张 (1)杜牧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主次关系的论述 ①提出:《答庄充书》 ②具体观点:“凡文章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a.他认为内容愈是充实的作品,“辞愈朴而文愈高”,否则“辞愈华而文愈鄙”; b.杜牧“气为辅”之“气”,是指作者临文时的精神状态和文章的气势、气脉。 ③影响和意义 a.这种主张,对于当时不重视内容而只是追求形式的风气,具有针砭意义。 b.杜牧写作散文,比较能重视“以意为主”和“意胜”的原则。他的散文,往往是有感而发,而不是专门追求辞藻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杜牧对李贺诗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作了生动的描绘和较为确切的估价 具体观点:杜牧指出李贺的诗从其风格来讲,是楚骚的苗裔,但比起楚骚来,显得内容不及楚骚的深刻充实,而在文辞表现上却有突过前人的地方。 (3)杜牧对元稹、白居易诗歌进行了批评 ①杜牧指责元白诗中的“淫言媒语”和“纤艳”之作,是指那些酬应唱和与抒写艳情、流连光景一类的韵律调新的作品。指出元白两人描写艳情的律体诗,一部分内容偏于肉感描

写而流于猥亵。 ②杜牧的艳情诗,大抵写得简括含蓄,没有浅露的色情猥亵成分,没有元白诗的俚俗化倾向;尽管杜牧对元白的批评有些过分,但彼此艳情诗的风貌还是有所不同的。 (二)李商隐 1.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著有《李义山诗文集》。 2.文学主张:李商隐主张创作应该有独创性,反对古文家所提倡的文必载周孔之道和“攘取经史”的因袭模仿。 3.在《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中,李商隐对元结的文章给予很高评价。 特点:李商隐大力赞美元结,说明他在思想上反对儒家一统的局面,主张吸取儒学以外的成分。 4.李商隐反对古文家所提倡的文必载周孔之道,和“攘取经史”的因袭模仿,大约和他创作道路的转变有一定联系。 5.缺点和局限:他不在散文创作中求发展,转而去作“骈四俪六”以“獭祭”为工的文章,却又走上了片面追求形式美的道路。 (三)皮日休 1.皮日休 皮日休是唐代末期的作家,字逸少,后改字袭美,襄阳人。 2.著作:《皮子文薮》 (1)特点:充满关心现实的精神。 (2)在《文薮序》中,皮日休介绍了自己的创作情况。同时他将贾谊的政治才能及其作品的文学价值紧密结合起来,作了很高的评价。 3.文学主张

7两汉文学概述

两汉文学概述 1、学习要点: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能大致描述两汉魏晋南北朝几个阶段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了解主要作家概况及创作倾向,学习汉乐府民歌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 2、学习重点: 汉赋与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史记》的“史家笔法”。 一、社会背景 两汉(前206——公元220,共426年),分西汉、东汉。 公元前二二一年,以秦最终灭齐为界,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为全国性的文学交流准备了条件。 秦始皇统治中国之后,加紧剥削农民,用尽民力,接着又是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引起农民反抗,爆发了陈涉、吴广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经过楚汉纷争,最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西汉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结束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重建汉王

朝,史称“东汉”。 二、汉赋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辞赋。西汉初年,由于全国统一,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繁荣富庶。统治阶级大治宫室园苑,田猎游乐,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这样一种物质基础上,与之相适应,产生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基本上为宫廷上层统治者服务的贵族化的宫廷文学——汉赋。 汉赋形式铺张,文字堆砌,主要为上层阶级服务。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并称“汉赋四大家”。其中司马相如最为有名,其《子虚》、《上林》二赋也最为驰名。 司马相如简介: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好读书击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他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同游,著《子虚赋》。梁孝王死,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商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乐,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归成都。家贫,后与文君返临邛,以卖酒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武帝即位,读了他的《子虚赋》,

汉代文学特点

汉代文学特点 ?1、文学价值受到重视 ?2、专门文人出现 ?3、创作兴盛 汉赋体式特点 ?铺陈 ?押韵 汉赋作品概略 ?从体式分,有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 ?骚体赋从《楚辞》发展而来,句中含语词“兮”,内容以抒发抑郁愤懑之情为主,代表作品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有《长门》、《哀二世》和《大人》,董仲舒《士不遇》,武帝《悼李夫人》,司马迁《悲士不遇》,刘歆《遂初》、王褒《洞箫》、扬雄《太玄》、崔篆《慰志》、冯衍《显志》、班婕妤《自悼》、班彪《北征》、 班昭(曹大家)《东征》、班固《幽通》、张衡《思玄》蔡邕《述行》?汉大赋:是汉赋的典型体式,铺张扬厉、规模宏大,“极声貌以穷文”,但有堆垛繁杂之弊。内容以游猎、京都、宫殿为主。典型作品如司马相如《子虚上林》,杨雄《甘 泉》、《羽猎》,班固《两都》、张衡《二京》、王延寿《鲁灵光殿》等。又称骋(逞)辞大赋。 ?抒情小赋:抒情为主的赋,篇幅短小,内容含蓄隽永,与大赋的敷展无遗不同,句式趋向骈俪。东汉后期开始兴盛,但西汉实早已有之。有些是骚体赋。典型作品如 司马相如《哀二世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班婕妤《自悼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 ?作家线索: ?西汉前中期主要有贾谊、枚乘枚皋、司马相如、王褒等 ?西汉后期到东汉前期重要作家有杨雄、班婕妤、班彪、班固、班昭等。 ?东汉中后期主要作家有张衡、马融、王延寿、赵壹、蔡邕 概念:乐府 汉乐府内容:爱情婚姻、下层的艰苦生活、上层的奢华生活、战争、感喟生命?艺术特色: ?1、由诗骚的抒情发展为叙事 ?2、杂言、五言为主的句式 ?3、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史记》体例: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共130卷,52万字,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史记》的文学性 ?1、人物、事件的故事性、情节性强。如鸿门宴、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 ?2、细节描写。如《项羽本纪》中刘邦无赖性格的细节展示 ?3、作者性情的流露。如书中人物的快意恩仇。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 历史文化背景 文学发展分期 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 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 第一讲秦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1、秦:燔灭文章,历史空白 2、汉初:无为之治 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 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 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 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 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 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 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 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 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 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 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 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内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 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 ; 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刘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 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张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 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 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 二是铺陈排比,情采并重; 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

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 一、生平 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 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自序》) 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波,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嶷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蔓绰约,春装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 2.入仕为官 奉使西征巴蜀; 参加封禅大典; 接受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序》)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自序》) 38岁继任太史令。 3.遭遇宫刑 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 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或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或从时代政治的影响上,或从个人的遭遇上,以各自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 [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三、《史记》的结构体例 1、《本纪》十二篇 2、《表》十篇 3、《书》八篇 4、《世家》三十篇

古代文学批评史

批评史 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其中“志”是指合乎礼教的思想感情和不受礼教束缚的情性。“诗言志”被朱自清认为是文学理论的“开山的纲领”。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 风化说:出自《诗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其中“风”是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教”是教育、教化之意。 文气说:出自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论述了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 意象:意、象二字初现于《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感,“象”是指感情投射于其上的自然之物。 ★知音: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知音》是篇文学批评与鉴赏论,解决“文情难鉴”的问题。不足之处是对批评家的生活体验、对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的研究谈得不全面。 ★《诗式》:是唐代诗僧皎然所作的一部重要诗格。该《诗式》诗论主张最有价值的部分即诗歌意境的创造和诗境与禅境的思想。 点铁成金:出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活法:南宋初期吕本中《夏均父集序》中“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指一种灵活的创作方法,在规矩中寻求变化,变化中又遵循法则。 《毛诗序》是中国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批评论文: 《修竹篇序》在理论上为唐诗的发展廓清了道路:《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见到东方虬《咏孤桐篇》之后写的诗篇。其短序虽是对东方虬诗歌的评论、赞赏,但实则是陈子昂提倡文风、诗风改革的一篇宣言,其理论主张有:

★苏轼的诗文理论主张: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学革新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 怎样理解李清照《词论》中“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最高较系统地提出对词体艺术特征的认识,词“别是一家”说,是《词论》的理论核心,是李清照词学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宋代词学注重词体艺术的本体精神的表现。 ★元好问标举“杜诗学”的依据: 虽然《杜诗学》一书早已失传,其内容不得而知,但作者论诗以杜为宗标志着“杜诗学”的创立,是杜诗研究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2、文学批评繁荣的表现。 (1)文学观念日趋明确。 魏晋六朝文学批评以“诗缘情”为旗帜。《文选》选文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并重。《诗品》亦有相同标准。 (2)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理论批评与专论、专著大量涌现。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大量文学批评名著问世。 (3)文学术语、文学概念的产生。如风骨、气韵、气象、格、气格、意境、体气、体性、体势、兴趣、意兴、形似、神似、言意等概念。 (4)对文学的规律、性质与体裁的研究,对作家、作品的研究。魏晋六朝标举“诗缘情”,注重刻画个人内心世界,侧重艺术规律的探讨,反对共性扼杀个性,充分表现个性。魏晋多名士。 (5)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提出了绮丽、绮靡、浏亮、四声、用事、对偶等概念。 (6)对文体有了新的认识。 一填空题: 1、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重点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史;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 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 教学难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 教学学时: 2学时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一)研究对象: 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 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结合学科发展实际,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 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 (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 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郭绍虞在《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文中回忆自己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缘起时说:“五四时期,我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写一部中国文学史。后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文艺理论的材料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面而写起中国文学批评史来了。”(《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郭绍虞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陈中凡、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等都是当时声望颇著的文学史家,所以文学史编撰对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于1916年来华留学两年,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批评史的个案研究已经起步许多报刊都刊登有关批评史的研究文章,铃木自然受到一些濡染和启发。1925年铃木出版《支那诗论史》(实为三篇长文:《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由日本京都弘文堂刊行,并很快由北新书局易名为《中国文艺批评史》出版了汉译本,比国内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出两年。而且该书的一些主要章节早在1911年至1920年间,就以论文的形式付诸报端。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 1、草创(20s) 在中国,1914年至1919年,黄侃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对于古代文论的认真研究才算开始。这一课程的讲稿,就是后来出版的《文心雕龙札记》。1923年,范文澜也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讲稿后来修订出版,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近百年来的古文论研究从《文心雕龙》起步,亦最先从《文心雕龙》取得突出的成绩,与这本书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地位十分相称。可以说,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 汉代的文学批评比先秦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时随着学术文化的繁荣,文史哲等部门进一步划分而成为独立的领域,对文学的认识也有所提高。汉人称学术为“文学”,称词章为“文章”;“文章”的概念已较接近今天“文学”的概念。汉代的文学创作有诗、赋、散文等形式。擅长辞赋还是文人仕进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对文学批评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西汉中期以前学者对《楚辞》的批评汉代文学批评中所反映的文学思想,与汉代哲学、政治思想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西汉前期,统治阶级奉行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儒家的地位不高,在文学批评中道家思想的影响较多。如贾谊《吊屈原赋》中,在对屈原及其作品高度赞扬的同时,又认为屈原自沉是不必要的,他可以“远去”、“自藏”,避离“浊世”;他既有才能,到处可以施展,“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稍后,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又说读了贾谊《□鸟赋》后,“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显然是从道家清净无为、任其自然的观点出发去评论作家和作品的。据《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论赋的创作,强调“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其传”。这段记载如果可信的话,那就是庄子轮扁斫轮思想在文学创作上的运用。至于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一书中,如“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原道训》);“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精神训》)等语,也阐发了老庄“大音希声”和“至乐无乐”的文艺和美学观点。 西汉中期以前的文学批评,主要是对屈原和《楚辞》的评论。汉武帝曾命刘安作《离骚传》,刘安对屈原的评价很高,他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离骚序》引)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不仅引用了刘安的话,而且发挥了屈原《九章·惜诵》中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教学文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 第一讲:唐代文学概述 一.唐代文坛出现百花盛开、全面繁荣的局面。 1.诗歌成就突出。诗体大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题材开阔,作品丰富,流传广泛。 2.散文方面,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古文运动,将散文的创作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古文运动的内容一是提倡文以致用,从以前的空言明道走向参预政治、参预现实生活,扩大了散文的表现领域;二是虽言复古实为创新,大大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技巧。大批文人的努力,使散文代替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 3.由六朝志怪和杂史杂传演变发展成的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开始成熟。 4.唐代讲唱艺术和话本的出现,为我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5.晚唐开始出现词这种新的文体,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首先,从外部条件来说。 1.唐代国力强大、政治安定,既给文学发展以物质基础,又使士子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学表现出坚实的思想风貌。 2.统治者的重视提倡,特别是科举考试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羽《沧浪诗话》) 3.文化上打破士族门阀垄断的局面,寒素登上文坛,创作群的扩大也带来了文学表现内容的扩大。 4.社会思想开放活跃,文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的繁荣,也影响到文学。 其次,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说。 唐以前文学创作经验的积累为唐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为唐文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在内容上,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在形式上,追求辞采声律之美。 3.文章体裁变化扩展,新的文体不断出现。《文心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 另外,唐代作家的大胆创新精神,迎来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三、在众多文学形式中,成就最突出的还是诗歌。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闻一多) 唐诗繁荣的表现 1.作家作品数量极多且大师辈出。 2.唐诗作者,上自帝王将相、后嫔宫女,下至贩夫走卒、倡优释道,几乎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 3.诗歌被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闻一多说:“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4.从诗体的完备与成熟来看,唐诗不仅具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形式,还在齐梁新体诗的基础上正式形成五、七言近体诗。

汉代文学部分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

汉代文学部分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史记》: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互见法:《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其法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本人传记中,而写入他人的传记里,以避免行文重复和影响传主的主要性格。 3.班马: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文学性强。《史记》和《汉书》也是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 4.《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5.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6.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7.《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二、简答题 1.秦文学荒芜的原因是什麽? 秦王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 秦朝时间短暂。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秦王朝覆灭,只有十五年。 2.汉代作家群生成的原因?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为主,经典中有文学作品,师生由此受到熏陶,提高了文学素养。 西汉时解读《楚辞》成风。汉初统治者多为楚人,喜欢楚声。不少文人以解读《楚辞》为尚,创作辞赋作为文学事业。《楚辞》中屈原的作品历来被视作“经之亚”,引起众多文人的关注。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批评

从《答李翊书》中看韩愈的为文之道 一、闳中肆外 韩愈认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提。他在《答李翊书》的开头说:“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有日矣,况其外文乎?”由此可见,他认为德是文章的内核,文是德之载体,或者说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这和他所一贯倡导的“文以载道”说是相一致的。如,他在《争臣论》一文中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在《答李秀才书》中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 那么,“道”和“文”怎样能相促相长,达到较高的水准呢?他在《答李翊书》的第二段形象的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要写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寻找一盒能让东施变西施的外用美丽霜,不要被狭隘的功利所驱谴,而要像为树养根,给灯加油那样,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教高的道德水准,诗之树、文之灯才根深叶茂、光焰万丈!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就有了经济苍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悯难怜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则鸣,有愤激则书,敢于为民请命,敢于为一切正义和真理摇旗呐喊、奔走呼号。金银财色不能动其心,酷刑利刃不能钳其口。想不说话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呀,何需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冥搜虚饰以敷缀其文呢? 二、学养修文 但“德”是不是天生可致,文是不是因道生可不学而能?不是,韩愈在《原性》一文中虽然提出了“性三品”说,在此说中,他认为人性是秉天命而成的,人性有上、中、下三品,教育只能在等级差别之内发生作用,但并不是说因此就不需要教育和学习。教育和学习的作用是:对于上品的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义善性得到发扬光大,使君为圣明之君,臣为忠孝之臣;对于中品的人,可引导他向上品靠拢,也可引导他向下品靠拢,这部分人存在着被改造的可能性,教育和学习对这部分人的改造起着重要作用,这部分人占社会的大多数。但具体如何学养以修文呢?在《答李翊书》书中,作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这个问题: (一)源正流清 韩愈自述他为文之初,在积累的过程中,“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这就是说要写好文章,不仅要积累,而且积累要纯正,源正才能流清。这里,他所说的“三代两汉之书”,是指什么样的书?为什么只把“三代两汉之书”视为正源,这要结合其人生经历和一贯的文学主张来加以理解。他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那时佛教泛滥,道教盛行,作为封建社会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反而削弱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来说,唐王朝的统治开始动摇了。国家的多难,人生的不幸(指其因直谏先后两次被贬),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反而造就了他敢于进取、勇于奋斗的良好品格。 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韩愈,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猛烈抨击佛老,极力维护儒家的道统及其独尊地位。力图改革齐梁以来那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文风,发起了“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即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要统一起来,写作的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