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熏陶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熏陶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熏陶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熏陶

语文作为百科之母,以其容纳百川的独特优势,为施教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和舞台。除了常规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教学以及作文教学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以课文为依托,从多方面渗透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并且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体现美的能力。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审美熏陶,对于这些花季少年们来说,如阳光之于花朵,甘霖之于春苗。

【课文中的绘画美】

中学课本中的许多名篇佳作,以其优美的笔调,描摹和展示了大自然中独具艺术美感的景观。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描绘济南冬天的山,依次写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是山,文中写到“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字里行间充满事情画意。基调一致,色彩和谐,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淡雅宁静的水墨画。八年级上册的课文《周庄水韵》里,作家描绘了古镇被仲春的雨雾笼罩,宛如“一幅清新的水彩画”;而在冬天的阳光下,周庄的薄雪渐融,古老的砖石与莹白的积雪参差交织,“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教师在讲授这些地方的时候,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再现文字内蕴含的优美画面,以及色彩搭配所产生的视觉上的美感。让学生自觉发现文字艺术中的绘画美,既而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使他们逐渐具备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能力。

非独现代文学,在古韵盎然的诗词曲赋中,也包蕴着丰富而强烈的画面感。古典作品,凭借精练的语言,在有限的文字空间里,浓缩着无限的意韵悠长的画面,千百年来成为了华夏子孙记忆里永恒的美。例如教学《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课文后有道习题,让学生根据诗句,充分联想,画出一幅“深秋游子图”来。我在教学设计时,加强了对诗歌情景的重现,反复调动学生脑袋内关于秋天、大道、枯树的记忆。等到做这道习题时,学生们跃跃欲试,结果出来后,有的画水墨画,以枯枝老藤来显诗意;有的画钢笔画,以古道瘦马衬托游子的寥落;有的画蜡笔画,以落日尽现沧桑之境界。通过绘图,学生们对于诗歌理解更加深刻透彻了。同时,对于绘画中的构图、着色等技法,有了新的直观的认识。对于乡镇中学的很多孩子来说,这也许是他们第一次带有创作意味的的绘画,对一部分孩子来说,这也许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艺术殿堂的小窗。

语文综合能力训练中,有一项是学办手抄报。我在教学中,也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美工指导。要栏目分明,排版也要独具匠心,结合真正的报纸,让他们了解排版要求“方正中求参差、严谨中显活泼”。图文并茂,题头与插花要与内容吻合。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在语文课堂上,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品位绘画艺术所带来的愉悦之美。

【课文中的音乐美】

“音乐是心灵的直接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已经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欣赏音乐,培养学学生高雅的欣赏品位,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借助语文课本里的相关篇目,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典的民族音乐,陶冶他们的情操,

让他们有足够的自我判断能力,来区分经典音乐与时下那些玩世不恭的俗浅音乐之间巨大的差异。

《阿柄在1950》这篇课文里,介绍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发现、抢救、推广的经过,让我们了解了包括它在内的一系列民族优秀乐曲,如《听松》、《昭君出塞》、《大浪淘沙》《龙船》。这些能让人产生高山仰止感觉的好音乐,不应该仅仅流淌在方方正正的文字里,我们除了用文字和语言来描绘它们之外,还要让学生亲自聆听。我利用现代便捷的播放手段,让学生感受这来自民间的布衣大师的演奏,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兴趣,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同时利用课间广播,播放我国和世界名曲,让美的旋律,填满学生还十分清透的心田。

【课文中的建筑美】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华民族有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其中,巧夺天工的建筑成就,可以说就是中华文明桂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恩格斯说过,现代人要“承受历史遗留下来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加以发展”。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欣赏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美,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条途径。

《周庄水韵》中,作者介绍了贞丰桥、富安桥(双桥)等等,“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是换一道风景。”富安桥两桥相依,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浑然一体。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使周庄扬名海内外,被赋予“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在这篇课文的讲授中,我充分利用了图片和影象,向学生直接展示周庄的建筑风格,展示江南水乡古色古香、粉墙花窗的魅力。

教育家叶圣陶的名作《苏州园林》,是介绍我国建筑的标本文章。文章介绍中国具有传统审美风格的园林艺术。匠师们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对山水进行提炼,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园林。教师要引导学生领略园林中的布局美、映衬美、层次美、颜色搭配的协调美。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比较中外园林艺术的异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园林“着眼于画意”的根本特征,从而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园林建筑也师承了魏晋隐逸之遗风。各种不同艺术发展都了极至,往往会不期而遇,建筑与文学、建筑与音乐之间,就是如此。

我们的中学课本里,有一位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他在《给巴特勒的信》中说:“圆明园是幻想艺术中规模巨大的典范”,在我们记住历史的疼痛的时候,也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种下美妙而富有想象的种子。

【课文中的人性美】

美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培养艺术上有修养的人,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越深,那么他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就会越深。美与德,自古就是紧密相连的,孔子主张“尽善尽美”,墨子也说“务善则美”。一个懂得欣赏美的人,一定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在中学课文里,有许多篇章,都是以优美得近乎完美的艺术形象和事物,去征服读者和学生,使他们在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熏陶,产生共鸣,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七年级上册的《勇气》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二战时,法国妇女因为掩护美国士兵,而失去了丈夫,然而她以博大的爱心,第二次接纳救护了美国士兵。这种对正义事业表现出来的无私支持,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而这勇气又是多么崇高。学生们能够看到一种坚韧的品质,一种

信仰的力量,同时感受到,正义的力量有时候甚至可以超越生命。这种高尚的人格之美,将放射出一种永恒的美德之光!

此外,在课文中,我们还可以读到诸葛亮的智慧之美,读到范仲淹天下为先的博大之美,读到陶渊明采菊东篱的隐逸之美。

总之,语文课堂就好比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舞台,而语文教师就好像经验丰富的导演,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发现美、创造美、体现美的主角。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参考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参考 一、前言 初中生正处在特殊的教学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吸收能力较强,对于问 题的反思有着举一反三的能力,但同时这一时期的孩子处于敏感的新鲜时期,学习的过程 中很难保证长足的学习劲头,因此这一时期的初中语文也面临着尴尬,一方面新课改教学 大纲规定,要加强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构造,打造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初 中生认为初中语文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可以通过日常的积累完成自主累加,并不需要通过 课堂教学重新学习,因此对于初中语文存在轻视表现,导致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出现壁垒,因此如何正确的面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使其行之有效就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二、掌握课堂教学方向提升初中语文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孩子迅速的获取知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快速提升孩子获取知 识的速度,现在被认可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包括,快乐教学法,构建教学法,情景 教学法等,然而这些教学方式如何结合初中语文,如何行之有效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上还有 所欠缺,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教学更多方面是让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生僻字、发音等内 容的教学是这一时期教学的主要目的,但随着教学方式的持续开展,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 并没有作用在这样的基础教学上,而是作用在了“课堂表演”上,许多教师将新颖的教学 手段当成了积累课堂资本的工具,因此一些华而不实的教学不断上演,这不仅违背了初中 语文教学的根本基础,同时违背了是学生快速获取阶段性知识的实质内涵,造成课堂教学 有效性低下。另一方面学生认为语文的发音与写字都是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的,天生能够 自然学习,所以对语文的基础学习并不重视,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连基础的错别字无法分清,有些单词无法进行正确的发音,不仅使课堂丧失了进本的讲课作用,同时阻碍了自身 学习的发展,因此想要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使其真正 的融入到教学当中,而不是一味的炫耀自身的讲课技巧,其次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家 长及教师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化引导,帮助孩子转变传统错误的观念,以正确的学习态度 面对初中语文教学。 三、孩子的具体表现是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教学的关键 初中孩子在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中常常有以下三种表现,第一学习方向有所差异,第 一偏向古文诗词类型,许多孩子对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并不重视,但对其中的古文诗词及其 喜爱,这种“偏科”的行为造成学习过程中孩子自动的将初中语文进行了分类,只有在自 己喜欢的文章上用工夫,忽略了基础教学。第二种是学习态度较差,一些学生自由喜欢看 书籍,因此年纪不大但积累了相当多丰富的文学素养,对一般的课本感到没兴趣,觉得课 本当中的内容枯燥乏味,因此在课堂上无法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进行学习,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这一时期的初中生虽然积累了较多的文化素养,但是并不扎实,如果不通过反复 的锻炼,根本无法理解到语文的精髓,这也浪费了课堂上有效的时间。第三类学生属于 “洗好偏差”型的对于正统语文不屑一顾,偏偏喜欢古怪杂谈,与第二种类型的学生一样,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导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导 清华中学汪建华 作文难写,作文课难教,这是绝大多数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也是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的客观现状。作文教学一般从作文指导入手。为了省时、高效、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笔者在研究学生作文心理、分析学生知识差缺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 首先,大量读写,学会积累。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感到“没有东西写”“无话可说,言之无物”。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只有正确地解决了材料问题,才谈得到写作技术问题。”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意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可见,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作文材料。教学时,我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通过大量的读写训练,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快速作文的材料。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要看看报纸和电视新闻,了解、关心时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下当天的重要事情和有关趣事,以备以后写作文时运用;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三篇课外读物,并要求学生分别用摘抄型、提纲型和感想型这三种方法做好读书笔记,为快速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勤练笔,每周进行一次小练笔训练,加强写作方法的巩固和写作素材的积累。 其次,注重横向与纵向的双向对比,让中学生在对比中产生成就感。 以前的语文教师注重作文的横向对比,忽视了中低层次的学生的心理感受,受表扬的每次都是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注重纵向对比评价,重视个体的进步性,要让学生跟自己以前的成绩相比较,让中低层次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让他们产生巨大的兴奋,作出惊人的努力。同时也证实了他们为超越自己所作出的努力。 再次,发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加以评赞。 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要通过认真发现,发掘学生作文中的优点、美点、智慧或其他某些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一种有利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个学生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们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

初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审美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审美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8-12-24T10:09:28.787Z 来源:《成长读本》2018年12月总第37期作者:赵乙璞  [导读] 当今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对于学校和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必须在教学过程重视重视学生审美情趣以及生活方式的培养 赵乙璞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建兴镇初级中学摘要:当今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对于学校和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必须在教学过程重视重视学生审美情趣以及生活方式的培养,引导学生的学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这是一门非常好的人文学科,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审美价值的培养。鉴于此,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审美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个性化审美;培养语文学科很好地融合了语言与文化,对于学生语言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好地价值。不管是古文诗词,还是当代的诗歌,亦或者是外国的名著,无不蕴藏着美好地情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现有的资源,利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将语文内容深入到课堂中,展现“立德树人”的宗旨。在本文中,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探讨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情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加强教学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体验语文课文的情感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比较关注课本内容中对于考试知识点的深入分析,同时,只是通过黑板进行教学,没有情景模拟,不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导致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丧失切身体会,不能让文章思想感情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比较关注学生自身审美情感地培养,所以,教学情景是教师达到该教学要求的主要一个途径。教师开展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在课堂上对教学情景进行创设,并让学生在课堂中国扮演课文当中的角色,积极地引导学生实施课本对话。扮演角色的时候,初中生能够深入丢认识人物角色,同时,还能很好地对理解思想情感,进而感知文章写作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评价所扮演的角色,积极地引导学生深层次地认知人性,还要对人物角色进行评价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感受作家所刻画的人性百态,并对学生自身的思想感情进行丰富。 二、明确内容的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时,因为汉语文字是博大精深的,同时,还有很丰富的含义,但是初中时期的一些学生在阅读水平上比较低,总是对部分文章的一些片段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出现与作者思想不符合的情感体验。所以,要求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能够明确初中教学内容的情感,并对课本内容进行全面地分析,并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发现片段展现思想情感,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精神世界进行丰富,并对学生的健康审美情感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对“闻一多先生说与做”的教学,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始课堂阅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理地分析文章思想情感,对“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类型的句子要全面仔细地分析,并对文章句子进行分析的时候感知闻一多的崇高品德,并体会作者对于闻一多革命精神的赞扬之情。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能够很好地明确课堂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进行培养。 三、加强新媒体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情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教学已经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进行应用。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新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背景下,比较直观地了解语文课本内容,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对作者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进行理解,并对学生自身的美好情感很好地激发。比如,教师对于“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能够向学生及时地传播和《城南旧事》有关的影视资料,在学生观看的时候可以深层次地了解文章内容,通过演员的实际演绎,让学生能够在观看的时候发现阅读过程中不能感受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师要通过使用新媒体,播放有关的影片给同学们。学生在视听结合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可以比较直观地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解,通过演员的生动演绎,让学生比较好的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了激发,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审美理念,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 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学校和教师已经从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中突破出来,比较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进而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一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才。初中语文是非常基础的一门学科,与此同时,学生非常熟悉这门学科,让教师更加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初中时期是学生初步形成审美情趣的时期,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在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将积极的情感观念灌输给学生,是现阶段初中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很好地个性化地审美习惯,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才。 四、在课文朗诵中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 语文是新的语言类科目,可朗诵性非常高,同时,朗诵文章还有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生通过语文课文的朗读,能够对文章产生一个全面深入地认识。学生对语文课文进行朗诵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指引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要注意正确感情的使用。比如,不能运用思念家乡的一些感情朗诵爱国文章,此外,语文教师还要推荐初中生多观看一些和课文内容有关的朗诵视频,对朗诵视频进行观看的过程中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情感,还要鼓励学生扮演朗诵者的角色,大胆地开口对文章进行朗诵,进而帮助初中生很好地理解语文课文的思想感情。比如,教师开展“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教学时,就能够播放诗歌朗诵的音频,在教学开始之前,就将音频播放给学生,能够让学生在听的时候感受朗诵者朗诵时的情感,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模仿朗诵者对文章进行再次朗诵,富有爱国情感,思想感情浓烈,只有这样,才能对初中生的个性化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进而推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审美价值的培养非常有意义,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需要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进行培养,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组织进行优化,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审美教育相互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个性化的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人物描写动作描写教案

人物描写--动作描写 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月日总第课时课题人物描写--动作描写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了解动作描写的含义。 2、能将人物动作描写的准确、细致、生动。 3、动作描写要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重点4、能将人物动作描写的准确、细致、生动。难点动作描写要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教法及教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新课导入: 回忆朱自清的《背影》中描写父亲翻过月台买橘子时的动作,你能 谈谈它的妙处吗? 二、什么是动作描写? 对人的手、脚、四肢、头部、五官以及身体的动作行为进行描写 的方法。 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 位、处境、状态,叫做动作描写。 三、动作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 ②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 ③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材料分析: (一)《欧也妮葛朗台》 小说在写葛朗台看到查理留给女儿的那个金匣子时,他的“身子一 纵,扑向梳妆匣,好似一只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一“纵” 一“扑”强烈地辐射着葛朗台对金子的专注、贪婪,反映出他爱财如 命的本质。 学生了解概 念。 学生从学过课 文中举例,体 会动作描写的 作用。 学生阅读相关 材料,了解名 著中典型的热 舞动作描写。

教学过程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 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 “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 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 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说明了严监生对 自己的吝啬。 四、方法及要求 1、动作描写要准确 选用精准的动词,用动词来表现动作。 2、动作描写要细致 要想将人物动作写得细致,可以通过动作分解来完成。 3、动作描写要生动 在描写中加入适当的修饰语,或者与外貌、神态描写等相结合, 可以使动作描写变得生动起来。 (学生尝试删去动作描写中的修饰语,体会这些修饰语的作用) 五、课堂练笔: 偷玩电脑突然听到妈妈的开门声 六、课外作业: 在体育课中,肯定会有一些运动让你难以忘怀,请你写一段150 字左右的片段,把运动时的动作描绘出来。 学生读完材料 谈感受,并进 行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探究动 作描写的方 法。 创设情境:一 名学生背着书 包走出教室。 学生进行简短 口头作文。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 成) 当堂作业课外作业教学札记

也谈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兴趣激发

也谈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兴趣激发 发表时间:2012-06-06T14:50:13.450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邱兰苏 [导读] 总之,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 邱兰苏河北省武邑县武邑镇第二中学 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 “善学”。 如何让兴趣成为语文课堂上一味有效的催化剂呢?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趣味导入。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 二、设置问题,投石击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 三、借助媒体,熏陶感染。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斑羚飞渡》时,为了深刻理解第9段一老一少“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具有动画效果的壮观画面。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放映动画片《蚂蚁遇火自救》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船长命令男人把生的机会给了女人和老弱病残者,乐队在沉船在即,死亡来临之时,仍旧从容演奏),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斑羚群的自我牺牲精神。总之,这种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更易把学生带到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多媒体只能是学习语言的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反客为主,一定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 四、链接生活,引进“活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一经与生活相联系,必然生动活泼,事半功倍。面向生活,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使语文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背影》时,我启发学生:你有没有和作者相同的体验?请谈谈你当时的反应与心理活动,鼓励学生坦诚叙说自己与父母曾经有过的不理解与矛盾,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总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进了生活这一活水,语文课堂必将呈现蓬勃生机。 五、提供时空,力求新颖。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另外,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好奇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都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 总之,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有言:“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初中语文教学目的确定 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那么,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3.要突出语文本体性。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和评价语言的能力,重视学习语言,重视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但是,“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我家到学校》。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和《秋》。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 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话题: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写成:《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不如改写成《和××说说心理话》、《×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小说教学,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说一下我的阅读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也谈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

也谈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一样,主要是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 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 的主体学习地位,但我们也绝不能忽视语文教师在语文研究性教学中的作用。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 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 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 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 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 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 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 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而并不是一 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让 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教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 语文研究性学习尽管主要强调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并不等 于不要教师教学中的“导”。叶圣陶先生说:“教者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能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老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教师一方面要通过指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目的、目标、特点、内容的选择和方 案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语文 研究性学习,便于今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另一方面,研究课题的确立、学习方案的制定、研究活动的具体实施以及研究成果的交 流表达、展示、经验总结这四个阶段,语文教师应在其中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选择适当 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如何制定学习方案,指导学生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资料的收集、整理,指导学生研究成果的表达、交流及评价。 三、教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门新的课程,一项教学改革。任何一项教学改革缺 少教师的参与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涉及面广,一方 面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由于学生的各方面还不成熟,他们对学习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是有 限的,他们还不能系统地考虑和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具体的环节;另一方面,教师无法预料 发生的过程,要真正起到指导和激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教师的一路参与是必要的,只有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才能真正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才能更有效地指导 和激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台湾高中国文现行教科书研究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职专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论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二0一0—二0一一学年度上学期)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目前,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

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教室到西边》。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我们常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有经验的老师通过办手抄报,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上放大张挂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满足其发表欲,这些也不失为一种激发作文兴趣的有效办法。我不断用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

新编整理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多年来,我不断探索,总结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自觉投入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增强学生的阅读渴望。进而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意境美、情操美、语言美。让学生不断地通过阅读发现美、领悟美、欣赏美。阅读的真正目的是感受生活的美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热爱生活,同时,扩大阅读面,广采博文,开阔视野,成为阅读的主人。 二、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中的“鱼”是指维持学生现实需要的一顿之“饥”,而“渔”则是指教给学生的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尽情欣赏妙不可言的语文世界,畅游知识的海洋,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的精神营养。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教学既要着眼于现实,更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定的指导体系。阅读包括泛读、精读、跳读、研读,以及查阿参考资料,实用工具书和正确处理提示注释及思考练习的方式。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纵观大意的,能够纵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 三、灵活运用:泛读―精读―研读 在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时,泛读是基础,是快速阅读,强调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与初步印象;精读是过程,是品评阅读,强调发现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研读是深化,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春酒》一文时,首先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读完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问题:琦君在故乡喝的八宝酒和在美国喝的八宝酒是一个味道吗?它到底缺少什么味呢?接着,为达到深入阅读效果,要求学生精读有关段落,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为什么。最后―个环节让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美读,读出感情、读出美感,不讲求速度。一位学生选择了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了作者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那份淡淡的感伤。这种训练,拓宽了知识领域,充实了教学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大大压缩了授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大力开展课外阅读 博闻强记,厚积方能薄发。学生利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开

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之人物形象的描写教案

记叙文写作之人物形象的塑造 写人的文章通常是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典型事例的叙述相结合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作风等特点。要写好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常犯的毛病 1.肖像描写纯属多余 写人物,常常用肖像描写,但并非说对所有人物都要来一番肖像描写。 例子: 我们来到山脚下,眼前出现了三条上山的羊肠小道。到底哪条通向最高峰的路呢?正在我们不知往哪走的时候,从山上下来一位老大爷,拉着一个小姑娘。那老大爷,两鬓如霜,古铜色的打皱的脸像核桃皮似的,一双向里凹陷的眼睛闪着有神的光;那小姑娘,红扑扑的脸,就像一只大苹果,用红绸扎起来的两只小辫儿,向上翘着,怯生生地躲在老大爷的身后边,两颗乌亮的眼珠看着我们,滴溜溜地转。我们向老大爷打听通向最高峰的路是哪一条,他用手一指,说:“喏,右边那条。”我们谢过老大爷,又兴高采烈地出发了…… 这篇文章,重点是写游山的经过和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至于半路向人打听路,则是非常次要的情节;为了打听路而出现的人物不是主要的描写对象,也与主题无关。因此,上面这段文字中对老大爷和小姑娘的肖像描写是没有必要的。 2.肖像描写太多太细 描写人物肖像时,从头到脚细描细写,眉毛胡子一把抓,写得过多过细,根本抓不住人物肖像的特征,往往给读者以芜杂臃肿之感,显得单调刻板、浅薄平庸,甚至有形无神,读来索然无味。 例如《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的肖像描写: 这位年过半百的语文老师,矮矮的身材,胖胖的体态。上着深灰茄克装,下是蓝色西裤,脚蹬一双双星牌中老年旅游鞋。头发已经花白,向后抿着;脸上刚刮过的络腮胡子茬儿青乎乎的;宽阔的前额上,皱纹清晰可见;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幅眼镜;嘴角上,总是挂着微笑。他环视了一下教室,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 这篇文章,应当扣住“生动”二字,表现老师讲课的独特而科学的方法,赞扬老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教学改革精神。因此,对老师的肖像,只要作几笔简单的勾勒。像上面的肖像描写,面面俱到,细而又细,结果使人物形象毫无特点可言,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3.肖像描写千人一面 不同的穿着打扮和相貌,能反映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反过来,不同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