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共中央采取了那些措施使中国人民真正的站起来

建国初期中共中央采取了那些措施使中国人民真正的站起来
建国初期中共中央采取了那些措施使中国人民真正的站起来

建国初期中共中央采取了那些措施使中国人民真正的站起来?

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十分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外有帝国主义阵营的仇视、孤立、封锁与包围,企图将中国革命扼杀于摇篮中;内有国民党残余军队和特务土匪的威胁与破坏。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政权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为此,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从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使中国人民真正的站起来了。

一、军事上:

1、全国的基本解放:

具体措施:

⑴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歼灭国民党残余部队:

①继续向华南、西南进军。于1949年9月到1950年3月下旬,连续发动衡宝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和西南战役,消灭国民党白崇禧、胡宗南等集团。

②解放海南岛。1950年3月上旬至5月初,进行海南岛战役,取得了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岛的胜利。

③和平方式解放云南、四川、西康地区。1949年12月9日,国民党云南主席龙云、西康主席刘文辉宣布起义,使之得到和平解放。

⑵在新解放区进行大规模剿匪作战。

⑶和平解放西藏:为了打击阻碍西藏和平解放的反动势力,于1950年发起昌都战役,使之得到解放,打开进入西藏的大门。1951年,双方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宣告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影响:①到1950年夏,基本上消灭了在大陆的国民党军队和武装土匪。②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除台湾和一些海岛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③结束了我国长期分离和混乱的局面,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新中国建设的开展和由新民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公开进行武装援助南朝鲜,干涉朝鲜的内政。越过三八线,将其战火烧到中朝边界的鸭绿江边,严重的威胁到中国国家的安全;同时美国的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武装干涉我国的内政。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的领导人认真分析国内外的形势后,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最终在中朝军队的共同努力下,迫使美国于1953年在板门店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影响: ①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在世界上留下的软弱可欺的形象,使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一个稳定的和平环境。

二、政治上:

1、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在全国3.1亿人口的新解放地区进行土改,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在新解放的广大地区,虽然推翻了国民党政权,不少地区也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散兵和土匪,然而实际上压在农民头上的封建地主,仍然统治着广大农村。

在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决定,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一法令,明确规定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从此,全国范围的新区土地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影响:一有利于减少土改运动的阻力;二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三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三是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四是土地改革使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五是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六是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⒉、镇压反革命运动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败逃台湾后,在大陆留下了一大批反革命分子,他们与地主恶霸、反动会道门勾结在一起,进行破坏和捣乱。为此,中共中央于1950年10月10日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坚决纠正对反革命分子“宽大无边”的“严重的右的偏向”,全面贯彻“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实行“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于1950年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镇压反革命活动,其重点是土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团骨干分子。

影响:①经过一年的斗争,基本肃清了国内的反革命残余势力。②人民政府取缔了旧社会的娼妓、吸毒、赌博等丑恶现象,使整个社会风尚为之一新。③我国社会秩序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定。

三、经济上:

抓紧恢复国民经济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面临着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由于社会经济改组和战争给工农业生产带来的破坏,一些地区的群众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工商业者惶惶不安。中央人民政府下决心要扭转局面,改善人民生活,调整工商业,使工厂尽早开工,解决失业问题,并决定拿出20亿斤粮食,解决失业工人吃饭问题。

农业和交通成为恢复工作的重点,而在农业中又着重抓水利,在交通中又着重抓铁路。同时,加强金融和市场管理,打击投机资本。当时,巨额的投机资本兴风作浪,囤积居奇。首先从捣乱金融开始,于1949年和1950年连续掀起4次大规模涨价风潮,上海的物价从1949年5月到1950年2月,上涨了一二十倍。

在这关键时刻,陈云受党中央的委托,专程赶赴上海。首先打赢的是“银元之战”。

物价上涨,首先是从金银、外币开始的。解放后不久,各地军管部门和人民政府都颁布了金银外币管理办法,禁止以金银计价,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限期收兑。同时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为唯一合法的货币。但社会上的投机商人对此置若罔闻,公然蔑视政府法令,金银投机活动有增无减。从1949年5月27日至6月初短短的13天中,黄金价格上涨了2.11倍,银元价格上涨了1.9倍,市场物价也随之上涨了2.7倍。极为猖獗的金银投机活动严重冲击和动摇了人民币的地位,造成了市场物价急剧上涨。

新生的人民政府首先以经济的办法解决问题。集中大量银元拿到黑市上抛售,先把价格压低,再宣布禁止流通。6月5日,人民政府曾向上海市集中抛出银元10万枚,但立即被吞没,银元价格仍继续上涨。人民政府一再向金银投机者发出劝告,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在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各地人民政府在中央的统一布置下,采取了断然措施。于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动军警,查封了金银投机的大本营“证券大楼”,对首要投机分子逮捕法办。这就是解放初期有名的“银元之战”。

此后,投机资本家并不甘心认输,他们认为“银元之战”是人民政府靠政治力量取胜的。他们又将投机目标转向粮食、棉纱、棉布、煤炭市场。在他们的哄抬下,全国物价一日三涨。于是,中央人民政府再打“米棉之战”。人民政府依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全国范围内调运和集中足够的粮食、棉纱、棉布等重要物资,选择适当时机,集中抛售,给投机商人以毁灭性打击。许多投机商因亏损过多,不得不宣布破产,许多私人钱庄因借给投机商人的款项无法收回,亦宣告倒闭。这就是解放初期著名的“米棉之战”。从此,投机商人一蹶不振。

从1949年到1952年的短短3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下,终于在进行社会经济根本改组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情况下,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个伟大成就。

四、外交上:

1、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所谓“另起炉灶”,就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以承认,将驻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看待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毛泽东指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在做了这些以后,中国人民就在帝国主义面前站立起来了”。同时他还指出:“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极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但应予以切实保护。对于这些国家的武官,应与外交人员同样看待。但对美国武官,因其直接援助国民党打内战,则应派兵监视,不得给予自由。对于前苏联及新民主国家的领使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

关和人员,因为他们的外交政策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在根本上不同的,故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亦应根本上不同于对待资本主义国家。但因人民国家,现在和它们尚和其他外国一样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故我们现在和它们的在华外交机关之间,亦只作非正式的外交往来,其所属武官同。”这就表明任何国家在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之前,都不进行正式的外交往来,表明了新中国“另起炉灶”的坚强决心。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使我国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使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2.、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所谓“打扫干净屋子再清客”,就是要在彻底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及其影响后,再让这些国家的客人进来,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

立新的外交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独立和自由,及时向全世界昭示新中国的对外方针,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独立自主原则引进到新中国的对外关系之中,陆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政策思想。毛泽东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臭虫、虱子什么都有。解放后我们必须加以好好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了,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我们的真心朋友可以早点进屋子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做点清理工作,但别的客人得等一等,暂时还不能让他们进门。”新中国建立后担任首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也在同一历史时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我们要在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但是打扫要有步骤,不能性急。”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和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以形象比喻的方式提出了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基本方针,这就标志着“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正式提出。

这样以来扫除了旧中国留下的一切污泥浊水,恢复和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同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一边倒”是坚持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外交策略。毛泽东在思考外交政策时,始终把保障国家的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作为出发点。他曾指出:“和苏联靠在一起,这种一边倒是平等的。我们信仰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我们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是硬搬苏联的经验。硬搬苏联经验是错误的。”1950年2月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也强调指出:“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

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因此,毛泽东提出“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方针,并不是盲目地、无原则地倒向苏联,而是以外交关系上互相尊重、平等和独立自主为前提的。“一边倒”外交策略也并不是自我封闭。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就表明了毛泽东在提出“一边倒”外交策略的同时,并没有拒绝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或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

人民时评: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世界

“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四大目标,必将成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支柱 “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11月16日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视频讲话,在千里之外连通论坛现场,并通过网络向全世界直播。这一幕,也正是人类进入信息新纪元,互联网无远弗届,正在形成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 在去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推进互联网国际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为互联网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本次乌镇峰会上,“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四大目标,也必将成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支柱,彰显的是中国智慧。 短短一年来,互联网领域取得了许多新进展。人工智能围棋程序战胜世界冠军,在某些领域已经有可能与人类一较短长;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发达,“增强现实”“3D全息投影”正成为生活中的现实;量子通信取得重大突破,数字经济日益蓬勃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正全方位渗入人类生产、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已经深深改变人类的认知形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势,也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与安全格局。 网络空间既是美丽新世界,也充满未知新变数。在互联网技术创新、社会应用及产业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国际互联网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的基本态势没有变;个人信息泄露、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猖獗等威胁仍然严峻的基本现状没有变;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等全球公害依然有待解决的基本格局没有变。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同一个网络,不同的命运,正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大目标中,“平等尊重”是基本要求。国际网络空间冲突的协调、强弱的分化,呼唤制度建设的加强,推进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在尊重网络主权的前提下,增强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平等互信与合作。“创新发展”则是互联网的基本特质。解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均衡,要靠创新发展来推动普惠共享。以观念更新、思想解放和规则革新,推动技术与应用的全球分享。尤其是要打破核心技术和标准的垄断,不能仅由个别国家把控别国供应链的命门,在互联网核心技术、标准与产品上通过多方竞争,促进透明,形成均衡,维护安全。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屈辱历史,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地点,知道南昌起义的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英勇事例。 3. 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重点: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地点,知道南昌起义的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英勇事例; 难点: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一、由国庆阅兵式引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建队节。 2.建队节是我们少先队员的节日,那么我们祖国母亲的生日在——10月1日。 3.同学们,国庆节是我们祖国的重大节日,在2009年10月1日,我们国家举行了大阅兵。我们一起来看看。 4.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听出来了,你很自豪。作为中国人,你感到骄傲。) 5.小结:同学们,阅兵式是我们国家向世界展示着综合国力,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日益繁荣。然而,我们国家从1840年至今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二、回顾屈辱历史 1.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从1840年那段屈辱的历史说起——(播放) 2.你看到这一幕幕令人发指的罪行,你想说什么? 当时中国不强大,落后就让我们备受挨打,备受耻辱!带给我们痛苦、愤怒、难过、压抑。 3.师:为了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在不断地抗争着,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改革运动或起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人民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的出路在哪儿呢?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师:这时,一缕曙光出现了,照亮了中国大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我们一起来听讲解员介绍!一边听一边记记主要的时间、地点,等会儿接受老师的挑战!

18 19 专题5 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 (1)国际: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国内: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方针 (1)“另起炉灶” ①含义: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意义: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 ①含义: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在此 基础上,再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②意义: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3.成就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 克、波兰等国家建交。 (2)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页 1 第 1.背景 (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过程

(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发展: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3.意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走向国际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1)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2)时间、地点:1954年,日内瓦。 (3)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结果:中国在会议上发挥重要作用,使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5)影响: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1955年)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时间、地点:1955年,万隆。 (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4)结果: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最 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页 2 第 (5)意义: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步练习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曾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通过的 A.国徽 B.国旗 C.国歌 D.首都 3.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是 A.孙中山 B.毛泽东 C.周恩来 D.刘少奇 4.1951年祖国领土基本上得到解放,是指 A.除西藏外,全部解放 B.除台湾和一些岛屿外,全部解放 C.国民党残余部队被全部消灭 D.国内反革命势力被全部消灭 5.新中国诞生的意义不包括 A.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C.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伟大胜利 二、问答题 6.请看下面图片: 请问答: (1)此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发生在哪一年? (3)当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到北京谈判的首席代表是谁? (4)最后达成了什么协议? 7.材料解析题 材料1 看下图

材料2 此建筑物上有这样的文字: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请回答: (1)此建筑物的建立是什么会议作出的决议? (2)“三年以来”的“三年”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哪一阶段? (3)“三十年以来”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 (4)“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的是什么事件?它标志着什么? 8.1949年,为了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召开了什么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外交成就,这些内容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同时,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本课内容有三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前两目分别是1953年之前的外交方针与1953年之后的外交原则,第三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概述其在指导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叙述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国际视野来全面地观察、分析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归纳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与意义;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论从史出地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通过材料阅读,分析、评价“求同存异”的历史智慧与创新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认识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从而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感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大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学难点是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五、学法教法本课是新授课,课时为1课时。相应的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确定与学法教法的选择,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板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堂导入呈现三张有关旧中国外交的照片,分别反映《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二十一条》签订的情况,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通过设问“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我们还

中国人站起来

4、身边的变化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⒉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声望。 ⒊让学生知道,随着中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强盛感到自豪和骄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难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强盛感到自豪和骄傲。 第一课时 一、走进申奥活动,相约2008。 ⒈2008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知道为什么吗?对!2008年,世界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将在我们的祖国的北京隆重开幕了。(出示北京奥运会馆所的图片)到那时,世界各地的体育运动员将在这儿一展他们的风采,我们的祖国也将迎来世界各地的人们。让我们再来重温下申奥成功时那振备人心的时刻吧。(课件播放申奥成功欢庆的场面) ⒉当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喜讯传来时,北京沸腾了,全国沸腾了!每个中国人的脸上都充满着自豪和骄傲。一个运动会的举办怎么会让整个国家沸腾起来呢?(课件演示申奥的条件与要求) 那么多大都市和我们的北京一起竞争着,有的经济发达,有的风景迷人,有的体育运动强盛,但最后我们的首都北京申奥成功了,不仅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体育实力和世界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我们祖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你们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能不自豪与骄傲吗? (再次播放欢庆的场面)同学们,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听到这个激动人心的喜讯,你一定会有许多话想说,先在小组里和伙伴们说一说吧。看到大家说得热火朝天,我们班的小记者可坐不住了。瞧,她来采访大家啦!(小记者随机采访同学们,听到申奥成功的喜讯想说些什么?)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真正站起来面临的困难,了解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里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 2、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能力目标:关心祖国的命运,关注祖国的发展,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中国人民艰难站立起来的过程。 教学难点: 1、教材中建国初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2、学生了解中国站起来面对的困难。 教学准备: 1、课件。 2、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1、同学们,每周一我们都要进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听了国歌你想到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2、全体起立,升国旗,奏国歌,敬礼。(课件:国歌乐曲) 3、这位同学,你来说说;你再说说(请3个同学) 4、是啊,我们心中涌动着无限的自豪骄傲。可是大家知道吗?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但是,法国拿破仑曾经说:中国是沉睡的雄狮,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课件)(边讲边贴中国地图) 5、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课件:开国大典)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贴红旗)齐读课题。 二、打开渠道,了解过去——新中国建立时有哪些困难 1、我们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旋律激昂,慷慨陈词,催人奋进。师唱: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生接唱: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贴:三个“起来”) 2、中国要真正站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课前,同学们进行了充分预习,用一分钟时间在小组内交流你了解到的新中国建立时的困难。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开国大典的过程、新中国成立 的伟大的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和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真正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合作谈论历史资料,并从中概括知识要点,表 述历史事实的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开国大典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 【学法指导】 课前收集关于国旗、国歌、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知识并在课上向同学们介绍。自学课文找到重要事件,时间,意义等。注意欣赏图片,分析文献资料。小组内交流探讨。 【导学过程】 一、学生完成预习,在书上标划,有问题小组内交流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1)通过了,起到的作用 (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决定以为国旗,以为代国歌, 以为首都并改名为,采用纪年。 (4)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 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B、开国大典 1、时间年月日

2、过程: (1)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2)升奏 (3)举行和群众游行 3、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结束了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 国际意义:壮大了、和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和争取解放的斗争。 C、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年, 2、过程:中央人民政府一面,一面力争 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率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西藏的协议。 3、意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 二、合作探究 1、自学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标注出相关的内容,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后派代表发言。 2、阅读课本第3页“人民英勇纪念碑碑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各指什么时期? 3、介绍开国大典的知识点,分析54门礼炮和28响的特殊含义。 三、学习小结: 本科学习了三件大事,请归纳总结如下: 【布置作业】 记忆重要知识点,完成导学案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由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两个部分内容组成。新中国的成立主要包括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西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生对于开国大典的内容也比较熟悉。因此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利用生动形象的媒体教材来感知历史的方法,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开国大典具体史实。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旧中国国家和人民地位变化的比较,学生基本能够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及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并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领导人,确定了国旗、国歌、首都和纪年方法,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和盛况。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大致经过。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内容,培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对历史事件概述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中央解决西藏问题时,为什么要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的和平解放,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同时理解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指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或相关影视资料,对开国大典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认识到新中国建立的不易,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这句话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重点 开国大典。 五、教学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湖南省桂东县第二中学李益成搜集整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精讲教案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2.领略富有时代性的语言和创作风格。 3.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含义,感受其中蕴含的自豪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当国歌奏响,我们心中都会涌动着无限的自豪骄傲。可是大家知道吗?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法国拿破仑曾经说:中国是沉睡的雄狮,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文学常识及题目解说 1.文学常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题目解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主席在1949年9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开幕词,标题是开幕词的主旨。它的意思是说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屹立在世界东方。蕴含着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迎来革命胜利的自豪与喜悦之情。 3.写作背景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在同月30日,他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三、研习文本 1.理解文意:速读全文,概括各段的意思。 注意关注各段中的关键词,标画筛选,概括各段的意思。 先自主学习,然后同桌交流。 【明确】 ①宣布会议开幕 ②简介与会代表人数及其代表的阶层,点明大会的特点。

2020年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0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附解析】

考点20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十年真题】 1.(2019·江苏高考·1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答案】D 【解析】新中国刚刚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对态度,没有承认新中国,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前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8·北京高考·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结合材料时间可知是因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打败了美国,故A 项正确;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未放弃冷战对峙,故B项错误;联合国成立

之初,被美国控制且材料中五大国不是联合国,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五大国缔结朝鲜的和平公约,朝鲜半岛并未实现统一,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解析】参加万隆会议是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与材料的内容“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不符,故A项错误;“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是指中印两国承认意识形态的差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会缓解国际紧张局势,故B项正确;新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与材料的内容“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在1950年,两国的社会制度相同,与题干材料“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故D项错误。 4.(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解析】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越南是印度之那三国之一,故A项正确;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中国没有参加,故C项错误;第26届联合国大会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5.(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影视资料等,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新中国重大的外交活动,去感受外交斗争的艰辛和技巧,去把握外交现象背后的目的和利益。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在哪说的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在哪说的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前一天举行开国大典的消息—— 毛泽东登上天安门不大一会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接着,毛泽东走到麦克风跟前,庄严而兴奋地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根据报道,毛泽东在开国大典开始时只讲了这样一句话。那么,他是否还说了后来广为流传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呢?新华社记者李普当时负责采访和报道开国大典。他回忆道: 新华社负责发布公报式的新闻,我和李千峰一起承担这项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成立的。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9月21日至30日举行,这次会议的召开就被称为“开国盛典”,这点可以从当年全国各大报上看到,可见那时人们对这个会议多么重视。我作为这个会议的工作人员,住进了中南海勤政殿。 后来有人突然问我,“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是不是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在天安门上说的,我一时做不出肯定的答复。静下来想一想,这是他在政协开幕词中说的。开幕词大气磅礴,情文并茂,标题就是这句话。这篇雄文曾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10月1日在天安门上他宣读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这是一件标准的公文,不用任何抒情的词句,这件公文当天就由周恩来以外交部长的名义照会了世界各国政府。 1952年,37岁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董希文创作了巨幅油画《开国大典》。在这幅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的油画中,毛泽东居最中心的位置,党的其他领袖和民主党派领袖紧密排列于左右,远景则是红旗下的数十万人民群众。为求恢弘气势,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实录 初中历史组王建辉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 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读一读,揣摩一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寓意,说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读这句话,揣摩并小组内讨论,然后发言 学生甲:这句话包含着新中国诞生,人民摆脱欺压,成为自由人。说时充满自豪 学生乙:这句话包含着新中国成立,人民翻身得解放。说时扬眉吐气 教师:你们说的都对,借用一句歌词“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文中什么事情能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 学生: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教师:对,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主持并致开幕词,他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这是一次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并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人民团体、解放军、全国总工会、青年团、全国妇联、学联以及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宗教界等代表662人参加的协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事宜的会议。这样一次举世瞩目的重要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哪些重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进行理解归纳,几分钟后发言 此次会议通过的重要内容有(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成人员,确定主席和副主席(2)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3)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师:新政协会议内容较多,如何理解记忆呢?如果我们把新中国当作一个新生儿,为了他的成长考虑,需要一定的约束,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先要立个规矩来塑型,这个规矩就是《共同纲领》,大家读一下文下的注释① 学生: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它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教师:《共同纲领》确定了国家的性质,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新生儿是否强壮须发出自己的声音,哪种声音最能代表中国? 学生:国歌 教师:歌名知道吗? 学生:《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新生儿是否健康,还须感受其心脏强有力的跳动,哪里是祖国的心脏? 学生:首都北京。 教师:新生儿为保暖起见须穿衣,哪件衣服最能代表中国? 学生:国旗—五星红旗 教师:为记录它的成长须纪年记事,采用哪种方法? 学生:采用公元纪年。 教师:对,跟世界接轨,采用公元纪年。新中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几代中国人共同奋斗,沿着无数革命先烈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铺成的道路,艰难前行踏上的一个新的节点,回望来路,我们不能忘记无数先烈,故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们来读一读碑文,思考碑文中三年、三十年、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对应什么重要历史事件? 学生:读碑文,思考后回答分别对应解放战争、辛亥革命、鸦片战争 教师:你们认同他的答案吗?有不同答案吗?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2、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4、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A、打压蒋介石集团的生存空间 B、争取苏联的支持 C、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D、联合世界上的贫穷国家 5、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A、苏联一个 B、17个 C、25个 D、29个 6、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政策的基本方针包括: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7、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法国 8、1950年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0、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根本目的是: A、和美国展开对抗 B、保障革命成果和恢复国内经济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1、2005是下列哪次会议召开50周年: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1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刚提出时的具体内容是指: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13、下列事件发生在1955年的是: A、中国已同7个国家建交 B、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C、日内瓦会议召开 D、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1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①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③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④消除与各

中国文化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文化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文化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2006 年 09 月 22 日 09: 12: 14 来源: 文汇报【字号大中小】【我要打印】【我要纠错】【Email 推荐: 提交】● 为公众生产和提供健康而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也是实现联合国倡导的提高人类发展指数的重要基础条件。 经过多年改革开放,在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的文化产品获得了极大的丰富,不断提升了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的文化发展是建立在传承民族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的。 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了中国社会各界的重视。 这不但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对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是重要的贡献● 中国的文化发展,是在与世界各国广泛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文化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展开的。 中国本土文化实力的增强,有力地提升了中国文化融入世界的数量和质量,使中国逐步成为全球文化产品的主要生产国之一,又推动了中国文化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比较大的贡献 9 月 16 日, 1 / 6

来自中国云南的舞蹈演员在美国纽约表演哈尼族的《打秧鼓》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于 2006 年 9 月 21-22 日在上海举行。 它以中国与世界: 和谐、和平为主题,吸引了 400 余名中外学者会聚一堂,同台切磋。 在论坛的诸多议题中,中国文化发展对于世界的贡献,成为各国学者注目的一个焦点。 而恰在此前,中国第一个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做出了重要的诠释,也勾勒出 2006-2010 年期间中国文化发展的宏大前景。 第一,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这样一种新的文化发展观指引下,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稳步和持续增长,大大提升了全社会的文化财富,使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从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独特而重大的贡献。 为公众生产和提供健康而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也是实现联合国倡导的提高人类发展指数HDI 的重要基础条件。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高中学案(含答案)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高中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2.领略富有时代性的语言和创作风格。 3.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含义,感受其中蕴含的自豪之情。 二、预习内容 1.文学常识 毛泽东,字______(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______者,无产阶级______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2.写作背景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____________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在同月30日,他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三、文本研习

1.速读全文,概括各段的意思。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9322; ○9323; ○9324; ○9325; ○9326; ○16 2.在概括各段基础上,完成本文的结构图: 一、(—)宣布大会开幕,简介及特点 二、(—)回顾过去, 三、(—)立足当下,对做出规划(、、、) 四、(—)展望未来,描绘的蓝图(、、)

五、(—)纪念与祝贺 3.这篇开幕词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从文中内容来看,伟大时代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为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一梦想,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的探索,无数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不屈不挠,奋勇抗争。民族复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展现了革命者意志坚定、不畏艰险、真诚善良、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本文是如何展现这些优秀品质的?请概括回答。 课文优秀品质 (1)意志坚定(2)不畏艰险(3)无私奉献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四、课后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艰难的中国梦 赵汀阳 中国的梦想是什么——假如有中国梦的话。事实上中国是多梦的,但什么是“中国梦”,却是个困难而尴尬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愿意讨论一个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梦想,这就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现代化梦想本身并不奇特,但落实在中国身上却成为一个沉重的梦。这个梦想本身就具有自相矛盾的性质,一方面,现代化梦想不是一个中国梦,而是一个西方概念,在文化和精神上说,现代化就是去中国化,现代化梦想就是对中国传统的否定,按照东方学的逻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