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清华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

特别说明

本书严格按照该考研科目最新复试笔试题型、试题数量和复试笔试难度出题,结合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五套复试冲刺模拟试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复试笔试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考研复试报考本校该科目笔试复习冲刺阶段的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2020年清华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一) (4)

2020年清华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二) (10)

2020年清华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三) (18)

2020年清华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四) (24)

2020年清华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五) (31)

2020年清华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一)

说明:本书由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名词解释

1.天

【答案】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2.天人感应

【答案】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3.尽心知性

【答案】儒家反省内心的认识方法和修养方法。《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赵歧注“性有仁义礼智之端,心以制之,惟心为正。人能尽极其心,以思行善,则可谓知其性矣;知其性,则知天道之贵善者也。”认为心、性、天是统一的,充分发挥心之善端,便能认识人性,并进而知天。宋明理学家继承了孟子的思想。朱熹认为,性是心中所具之理,尽心知性便是尽心知理,“极其心之全体无不尽者,必能穷夫理而无不知也。”王守仁认为,性是心之体,“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

4.《论语》

【答案】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

5.五路

【答案】《墨子·经说下》“惟以五路知”,认为人须凭着眼耳鼻舌身五官感知和认识事物,又认为也有非凭五路所能认识的事物,《经下》“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经说下》“久,不当以目见。”

6.无朕

【答案】即无迹,指晦迹韬光。《庄子·应帝王》“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成玄英疏“朕,迹也。虽遨游天下,接济苍生,而晦迹韬光,故无朕也。”

7.惠施

【答案】历物十事惠施“合同异”学派的十个论题。历物,究析事物之理。《庄子·天下》“惠施……

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8.开物成务

【答案】《易传》作者谓圣人用《易经》揭示事物的真像、确定事务的方法。《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唐孔颖达疏“言易能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程颐《易传序》“易……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

二、简答题

9.谈谈名教与自然的理论

【答案】郭象通过圣人的形象提出了自然和名教相结合的理想政治。(1)在政治生活中崇尚自然应体现在精神境界上“常游外以冥内”(2)在实际事务中坚守名教,克服贵无论鄙视日常事务的弊病。(3)这种以名教和自然相结合的理论,调和了贵无和崇有的矛盾,既维护名教之利又有纵情任性之乐,充分适应门阀世族特权统治的需要。

10.老子与《道德经》

【答案】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之一,宣扬道家思想,又称老聃。道德经有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荆门楚简,敦煌本,通行本。关于老子有不同争议,章太炎肯定刘歆“诸子出于王宫”说,并认定老子之学出于“史宫”。但胡适否定,认为诸子之学是初秋战国之时势变化产生,其一家之言,及时变事异,后起文人乃张新帜而起。排除道家出于史官的可能,冯友兰基本认同刘歆并修正:道家出于“隐者”而非“史官”。

11.范缜是如何论述形神关系的?

【答案】范缜(450-515年),字子真,南朝时期以反佛著称,著有《神灭论》。范缜出身寒门庶族,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

范缜论述形神关系的主要论点如下:

(1)形神相即。范缜论证神灭观点的第一条理由就是“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这是说,神和形,形和神是不能分离的。

这是范缜对形神关系的一元论观点。范缜所以首先强调“形神不二”,形神“名殊而体一”,“神即形”、“形即神”的形神一元论,是针对当时一些佛教徒论证“神不灭”的形神二元论的。

(2)形质神用。范缜进一步用“形质”“神用”的观点论证其无神论的形神一元论。

范缜用“质”、“用”的关系来说明形神关系,深刻地论证了神只是形的一种作用,神是从属于形的的形神一元论。

范缜“形质神用”的观点达到了中国古代无神论关于形神问题认识的最高水平。这是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想在与有神论斗争中获得的伟大成就。

(3)人之质有知,木之质无知。范缜不仅一般地讲到精神是形体的作用问题,并且进一步指出不同的“质”有不同的“用”。精神作用并不是所有的“质”都有的“用”,而是只有活人的“质”才具有的特定的“用”。

范缜这里把精神活动规定为只有活人的形体才具有的特定的质,这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卓越理论成就。这样,就从理论上摧垮了宗教所宣扬的天堂地狱,今生不行善,来生变牛马的轮回、报应等迷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