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两种电荷学案

15-1两种电荷学案

15-1两种电荷

教学目的:1、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电荷e=1.6×10-19C。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4、通过对电荷的初步探索,培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只存在两种电荷,摩擦起电原因。

探究活动一:摩擦起电

完成下列实验,仔细观察现象,思考:

实验1、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去靠近桌面上的纸屑,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2、用毛皮跟橡胶棒摩擦,去靠近桌面上的纸屑,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3、用丝绸跟玻璃棒摩擦,去靠近桌面上的纸屑,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些现象中的笔杆、橡胶棒、玻璃棒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这些物体带上了,或者说带了。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就是现象.

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有且只有种电荷,其中,我们把的电荷叫做电荷,把的电荷叫做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1、用毛皮摩擦的两根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2、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3、用丝绸摩擦的两根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到的现象

总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把规定为正电荷,把规定为负电荷。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练习1:有A、B、C三个轻质小球,它们相互靠近时,A排斥B,B吸引C。已知A球带正电荷,试判断B、C两个小球的带电情况?

验物体是否带电

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

方法二:用验电器检验:①验电器结构:②检验原理:。

电荷量及单位:________________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量的单

位:,简称.符号为.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电

荷,大约只有,一片雷雨云带的电荷,大约有

探究活动二、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和组成。类比:直径100m的大球与绿豆。原子核带电,电子是最小的带电的粒子,电子绕核运动。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常用符号e表示。

e=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整个原子呈电性,即对外不显带电性质。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探究活动三、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1).观察演示实验,回答问题: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如图1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如图2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可以观察到A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角,B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角,实验现象说明也就是说;图3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可以观察到A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角,B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角;实验现象说明也就是说。

电荷可以沿金属棒。象金属棒这样的物体叫做导体,象橡胶棒这样

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

的导体如,绝

缘体如。

金属导电靠得是。

当堂训练:

1、电荷:物体有了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

3、正电荷的规定:的电荷叫正电荷。

负电荷的规定:的电荷叫负电荷。

4、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5、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原理:。

6、电荷单位:,符号:

7、导体是善于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石墨等。绝缘体是导电的物体如: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油等。

8、电风扇叶片上经常布满灰尘,是因为风叶转动时与空气_________而产生________,,带有_________的叶片会把空气中的灰尘吸着不放,以致叶片上特别容易脏

9、打开自来水龙头,放出一股细小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可以观察到水流___________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______________,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时,它的两片金屏箔就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张开,且带电体带电量越多,张开的角度就

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因为桶内汽油会不断与桶璧摩擦,使塑料桶带了__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12、电视机的荧光屏表面经常有很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A荧光屏具有吸附灰尘的能力 B房间内灰尘的自然堆积

C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温度较高 D 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有静电

13、在编织某种地毯时,编织过程中夹杂一些不锈钢丝,这是因为( )

A便地毯更好看 B使地毯更耐用

C使地毯更善于传热 D释放静电,便地毯不易沾上灰尘

学习感悟:

10.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导学案

寨河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 印前签字:班级:姓名: 课题: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课时安排: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物理设计者:马学军 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 知识: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 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知道摩 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技能:通过实验,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 重点: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难点: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 荷叫。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4.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 是,简称,符号。 5.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6.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如:、玻璃、塑料等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塑料笔杆, 能吸起纸屑;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下面我们将研究这方面的现象。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1.两种电荷 (1)阅读课本32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 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 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 说物体带了。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2)认真观察15.1-1并阅读33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 简称,符号。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即带电物体都有的性质。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 人教版完美版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相互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物体带了电,并能列举出2-3个生活中利用或防止摩擦起电的例子。 2.100%的学生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全部学生能说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能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4.能列举3-5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自由电子的角度解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的原因。

《两种电荷》学案

《两种电荷》学案 一、填空题 1、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电,B与C 一定能相互。(填“排斥”“吸引”) 2、台式电脑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保证电脑的稳定性,需要打开主机箱盖除尘,这是因为散热风扇的扇叶在转动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带上了,可以轻小物体,所以灰尘会附着在扇叶上。 3、如图所示的仪器叫.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两金 属箔片上,两箔片就张开,则两箔片上带的是(填“同种”或“异种”)电荷。 4、如图所示,将塑料绳一端扎紧,另一端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用手从上向下捋几次,观 察到细丝蓬散开来,是因为细丝与手摩擦后带上(选填“同”或“异”)种电荷而相互。 5、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多彩的颜色是由红、、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电视机屏 幕上容易“沾”上灰尘,是因为屏幕上。 6、现有:①花生油、②铅笔芯、③水银、④塑料盒、⑤铜钥匙等物品,其中属于导体的是,常温常压下属于液体的有。(均填序号) 7、与丝绸摩擦的A分别靠近悬挂的轻质带电小球B和C,发现B被排斥,C被吸引,则带正电;用久的风扇扇叶上布满灰尘主要是由于风扇旋转与空气发生,带电体具有的性质。8、通过的方法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上电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实质是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当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金属球时,发现两金属箔片张开,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9、雷电是云层与大地之间或云层与云层之间的放电现象,放电的两者所带的是______种电荷,云层所带电荷是因______而获得的。 10、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存在火灾隐患。某同学上学途中经过加油站时,闻到汽油味,这是由于。若把玻璃棒和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会张开,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是。 11、石墨、玻璃、空气、盐的水溶液等几种物质中,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有;属于导体的有。 12、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发现了比原子小的带电的电子,从而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金属锡的原子核带有50个元电荷,它的原子核外带有个电子。 二、选择题 13、下列现象中,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A.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 B.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越蓬松 C.吸尘器能够把地上的碎纸屑吸起来 D.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许多脏物 14、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说明验电器() A.不带电B.带正电C.带负电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15、用细线悬挂着的三个小球,将任意两个小球靠近时都能相互吸引,这三个小球() A.只有一个带电荷B.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外两个带异种电荷 C.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外两个带同种电荷D.三个都带电荷 16、如图是A,B,C三个轻质塑料小球的相互作用情况,若A带正电,则C的带电情况是()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可能不带电D.无法判断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导学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导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15.1《两种电荷》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两种电荷的推导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然界只有 种电荷。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 4.电荷量: 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 ,简称 ,符号 。 5.善于导电的物体叫 ;如: 、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6.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 ,如: 、玻璃、塑料等。 二、课内探究 探究点一:电荷 、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 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 用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做接触起电。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用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两物体带异种电荷。 2、认真观察15.1-1并阅读33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 (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 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可用“+”表示。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 __ ,异种电荷 ___ 。

两种电荷教学案

王屋一中教学案 年级九学科物理课题两种电荷时间 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知识要点1.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原子的结构 3.导体和绝缘体 学习流程学点一:两种电荷 1.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2.认真观察15.1-1演示实验,并阅读33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叫,可用“+”表示。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简称,符号。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即带电物体都有的性质。

图2 能 力 测 试 巩 固 提 升 巩固新知 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用丝线悬挂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 那么小球可能带 电,也有可能 。 2.将带电的梳子靠近自来水龙头放出的细水流时,就会观察到 。 3.电线的芯线是用金属来做的,因为金属是 ;电线芯线的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橡胶或塑料是 。 4.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存在大量的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的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 的范围内,不能 。 5.玻璃棒和绸子相互摩擦时, 上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 上,因此玻璃棒因 了电子而带上 电荷。 拓展应用 1.两个悬挂着的通草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2所示,那么A 球一定是 ( ) A.带正电荷 B.带负电荷 C.不带电 D.带与B 球相同的电荷 2.A 、B 、C 、D 四个带电体,已知D 带正电,A 和C 互相排 斥,C 和B 互相吸引,而B 和D 也互相排斥,则( ) A.A 、C 带正电,B 带负电 B.A 、C 带负电,B 带正电 C.B 、C 带正电,A 带负电 D.A 所带电性不能确定 3. 三只轻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球靠近时都互相吸引,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 A.三球都带电 B.有两球带同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C. 只有一球带电 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两种电荷与电流和电路 导学案

《两种电荷》导学教案 课题:《 两种电荷 》 课型: 授课教师: 主备: 总课时数:第(9)课时 定稿时间: 班级: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 ● 明确学习内容 教材P 32-35 ● 厘清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3.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 ● 清晰重点难点 重点 1.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 2.电荷量及单位。 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 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合作实验一:探究电荷间相互的作用(请写出注意事项和小组的心得)。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 ;(可以将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时,仿课本P32页图)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 ;(用和上述相同的方法探究,以下相同) 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相互 。 观察上述三个实验现象,思考一下,你能不能把下面的结论补充完整: 这说明自然界中只有 种电荷,即 电荷和 电荷。 把 规定为正电荷,把 规定为负电荷,同时也说明了同种电荷互相 ,异种电荷互相 。 合作实验二:探究验电器的构造和使用(请写出注意事项和小组的心得) 观察课本P33页图,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验电器。 4.验电器的原理是 ; 探究二 电荷的定向移动 5根据你预习的内容观察课桌上准备的实验器材,(橡胶棒、玻璃棒、丝绸、毛皮、带铁夹的铁架台、验电器、金属棒)思考一下,你能够设计出哪些实验?在进行实验时,你能想到的问题有哪些?应该如何解决? 6摩擦起电的原因: 7.导体和绝缘体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 ;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 ;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3)金属导体靠 导电,酸碱盐水溶液靠 导电; (4)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结合《名师学案》“预习导学”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请随机完成《学生用书》中“课堂探究案案”中针对训练部分 1.甲、乙、丙三个带电小球,已知甲、丙互相吸引,乙、丙互相排斥,乙球带负电,则(C ) A.甲球带负电,丙球带负电 B.甲球带负电,丙球带正电 C.甲球带正电,丙球带负电 D.甲球带正电,丙球带正电 2.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尘,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有静电,而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

2017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电荷》练习题含详解2

学科:物理 专题:电荷 题一 下列关于摩擦起电的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 A、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 B、两个物体都不同程度的失去了电子 C、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创造的电 D、两个物体的原子核发生了转移 题二 用塑料梳子梳头时会因为摩擦而起电,经检验塑料梳子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则用梳子梳头时() A、塑料梳子失去一些电子 B、塑料梳子得到一些电子 C、头发得到一些电子 D、头发失去一些电子 题三 PM2、5就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 μm的颗粒悬浮物,能被肺泡吸收并进入血液,影响人体健康。某科研队伍成功研制出PM2、5净化器,其原理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含有颗粒物空气,当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这就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_________的性质;当颗粒物快速通过光洁金属网C后,会带上负电荷,然后被带有正电荷的棉芯D吸附住,这就是因为________。 题四 将带正电的物体靠近吊在细线上的通草球,通草球会被吸引(没有互相接触)、如果换用带负电的物体去靠近这个通草球,则通草球() A、一定被吸引 B、一定被排斥 C、可能被吸引,也可能静止不动 D、可能被吸引,也可能被排斥 题五 a、b、c、d四个丝线吊着的通草小球,若a、b两球相吸引,b、c两球互相排斥,c、d两球互相吸引,若将a、d两球互相靠近时,则a、d两球之间() A、相吸引 B、相排斥 C、无作用 D、可能吸引也可能排斥也可能无作用

题六 现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电,B与C一定能相互;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一个悬挂着的通草球,发现通草球被吸引过来,但接触后又分离了,请解释上述现象。 题七 自然界只有种电荷。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就是,验电器为什么能显示物体就是否带电呢?如下图所示当验电器的金属杆、金属球、金属箔带电时,其中两片金属箔因带而张开.用带负电荷的橡胶棒接触金属球的瞬间,电子的移动方向就是(选填“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或“金属箔→金属杆→金属球”)。 题八 一个完好的验电器,其金属箔片已张开一定的角度,现在拿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增大了,这说明() A、验电器原来带正电 B、验电器原来带负电 C、验电器原来不带电 D、验电器原来的带电情况无法确定 题九 如图所示,A、B、C、D就是四个带电体,A吸引B,A排斥C,C吸引D,如果C带正电荷,则A带,B带,D带. 题十 用丝线悬挂着A、B、C、D、E、F六个轻质小球,她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则一定带电的小球就是,一定不带电的小球就是,不能确定就是否带电的小球就是。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

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导学案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两种电荷的推导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 叫。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4.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简称,符号。 5.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6.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玻璃、塑料等。 二、课内探究 探究点一:电荷 1、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用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做接触起电。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用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两物体带异种电荷。 2、认真观察并阅读33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 __ ,异种电荷 ___ 。 3、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用Q表示。 单位是,简称,符号。

电荷导学案

电荷(导学案) 一、信息与评价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说出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说出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说出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所用推理方法 3通过做静电实验,培养探究兴趣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三、自主学习:(一)预习导学: 1、如何才能带电? 2、自然界中分为_____和_____电荷 3、电荷之间有什么相互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子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________带正电,________带负电。 5、________叫元电荷,用符号________表示。一个元电荷所带的电量是________________ 6、金属导体中,自由移动的电荷是________。 7、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 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_______,B与C一定能相互__________。 8、手拿一根金属棒,用毛皮或丝绸摩擦,金属棒一定() A、不带电 B、带正电 C、带负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四、合作探究:(一)活动与实践:请同学们准备一些碎纸屑,然后用塑料尺摩擦自己的头发后去靠近碎纸屑,看能发现什么? 1、什么是摩擦起电? 2、如何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3、_________叫做电荷量,简称_________,单位_________,符号_________ 4、摩擦起电的实质: 思考:毛皮与橡胶棒摩擦过程中,转移的电荷是什么?从哪个物体转移到哪个物体? (二)问题探究: 1、电荷间相互规律 用带电的玻璃棒分别去靠近悬挂着的带电的另一根玻璃棒和橡胶棒,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再用带电的橡胶棒分别去靠近悬挂着的带电的另一根橡胶棒和玻璃棒,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结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验证物体是否带电,实 验室常用_________来检验(展示实物,组内相互介绍验电器构造) 2、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思考:验电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3、阅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并小组内讨论交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导体,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绝缘体,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属导电靠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导电和带电的区别: 五、课堂检测 1、把一个带电体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则这一带电体的带电情况是. 2、在干燥的空气里,用梳子梳头发,头发随梳子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头 发越梳越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两种电荷导学案(第二课时个案)

15.1 两种电荷(第二课时) 【学习人】【班级】【学习日期】 学习目标: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一、温故互查 1、自然界中存在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叫电荷量,电荷的单位是,用表示。 2、物质是由构成的。原子的中心是,它带的是。在它的周围有一定数目的,它所带的电是。 3、一般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的仪器是? 二、设问导读 问题1、阅读p34-p35导体和绝缘体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图15.1-4实验看到的现象是。观察图15.1-5实验看到的现象是。 2、图15.1-4实验用连接两个验电器,图15.1-5实验用连接两个验电器。 3、图15.1-4中验电器张角没有变化是因为电荷从A移动到B,图15.1-5中验电器A张角变小,B张角变大是因为电荷从A移动到B。(“有”或“没有”) 4、由实验可以得出橡胶棒导电,金属棒导电。 5、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可以,有的物体容易导电,叫做。电荷在橡胶棒中不能定向移动,说明橡胶棒不可以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叫做。 5、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绝缘体的。①大地②玻璃③石墨④食盐水溶液⑤橡胶⑥陶瓷⑦人体⑧塑料⑨金属。 6、金属容易导电靠的是。 设计理由:通过5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导体和绝缘体知识。 使用说明:教师及时查看学生完成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不明白的可以交流讨论。 自学检测 1、石墨、大地、陶瓷、橡胶是导体的,是绝缘体的是。 2、一般情况下,下列物品:①橡皮擦②铅笔芯③塑料尺④钢尺⑤盐水⑥食用油,其中属于导体的是,属于绝缘体的是。 3、导体导电的原因是?。 三、巩固练习 1、玻璃棒和绸子相互摩擦时,上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上,因此玻璃棒因了电子而带上电荷。 2、A、B、C、D四个带电的小球,已知:A吸引B,B排斥C,C排斥D,A带正电。则B、C、D三小球带电的种类分别是()。 A.正电,负电,负电 B. 负电,正电,正电 C. 负电,负电,负电 D. 正电,负电,正电 3、一轻质小球用绝缘线悬挂起来,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这小球时,相互吸引,那么,轻质小球()。 A. 一定带了正电 B. 一定带了负电 C. 一定是不带电 D. 不带电或带负电都可能 4、两个带电体接触后都不带电了,说明它们原来带的电是()。 A. 同种电荷 B. 异种电荷 C. 等量同种电荷 D. 等量异

两种电荷名师教案完整版

两种电荷名师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15.1两种电荷教案 【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核心素养】 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并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推理方法的素养。 【教学目标】 ①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②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③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 第一节两种电荷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两种电荷 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的分类及电荷间相互作用。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2.了解验电器及工作原理。 3.了解静电感应现象。 学习重点:两种电荷的判断与性质。 学习难点: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携带电荷。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学习探究 主问题1.两种电荷 探究过程: 第一步:自学探究 自学要求: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个部分,理解相关概念,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基础知识 1.自然界分别存在几种电荷,分别是如何定义的? 2.不同电荷的作用规律是怎样的 3. 能不能根据两物体出现的吸引现象就说两个物体一定带有异种电荷? 第二步:互学探究 合作要求:小组长按照顺序组织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共同讨论(老师全面巡视,可以适当的参与某些小组的讨论,收集展评的素材)。 第三步:展学探究 展评要求:(借助讲台,按照顺序给大家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展学时要组织分配合理,语言洪亮,并且向同学们征求不同意见,让全体同学参与进来共同完善。) 主问题2.原子的结构 探究过程: 第一步:自学探究 自学要求:通过对教材第二部分的阅读,独立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 1.原子可以再分么? 2.原子内部的结构是怎样的? 知识突破: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第二步:互学探究 合作要求:小组长按照顺序组织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共同讨论(老师全面巡视,可以适当的参与某些小组的讨论,收集展评的素材)。 第三步:展学探究 展评要求:(借助讲台,按照顺序给大家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展学时要组织分配合理,语言洪亮,并且向同学们征求不同意见,让全体同学参与进来共同完善。) 主问题3.导体与绝缘体。 探究过程: 第一步:自学探究 自学要求:阅读课本第三部分,独立完成导学案第三部分。 1.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请举出导体与绝缘体的实例。 3.金属导电的实质是什么? 第二步:互学探究 合作要求:小组长按照顺序组织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共同讨论(老师全面巡视,可以适当的参与某些小组的讨论,收集展评的素材)。 第三步:展学探究 展评要求:(借助讲台,按照顺序给大家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展学时要组织分配合理,语言洪亮,并且向同学们征求不同意见,让全体同学参与进来共同完善。) 第二部分达标检测 (一)基础练习 1.电视机的荧光屏表面经常有很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A.荧光屏具有吸附灰尘的能力 B.房间内灰尘的自然堆积 C.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温度较高 D.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有静电 2.在编织某种地毯时,会在编织过程中夹杂一些不锈钢丝,这是因为( ) A.使地毯更好看 B.使地毯更耐用 C.使地毯更善于传热

《两种电荷》教案

15.1两种电荷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 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 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 5.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因 6.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因 二、教学重点 1.电荷间相互用 2.导体和绝缘体 三、教学难点 1.摩擦起电的实质 2.原子结构 四、教学用具 不同类型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通草球等。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看课本P32-35。 引入: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所有的用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天天提及的“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学生和电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 问题1:橡胶棒是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区别?1.对比演示: (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 (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提出,否则可以不讲。)问题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办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 总结: (1)带电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1)冬天脱衣服冒火花; (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起; (3)毛衣容易脏; (4)电视电脑屏幕容易吸灰; (5)油灌车下面拖着一条铁链;

(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潮湿; (7)买食物时,薄塑料袋容易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 (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吸引呢? 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 问题1:如何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呢? 方法一:吸引轻小物体; 方法二:靠近另一个带电体,如果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可以证明带电吗? 讲解:以上二种方法可以证明物体是否带电,在物理学中,有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专门仪器,这就是验电器。 1.构造:金属球、金属杆、箔片、塑料外壳等。 2.演示1:让不带电的玻璃棒和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观察现象。 问题1:验电器的箔片张开说明什么问题? 问题2:验电器的箔片为什么会张开? 结论1: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演示2:橡胶棒带电量不同,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 问题3:角度大小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带电量不同。 结论2:物体带电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Q),单位:库仑(C)。 4.接触带电 问题5:橡胶棒是怎么带上电的?摩擦。而箔片呢?接触带电 5.演示3:感应起电。 结论3: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起电。 练习:分析下面四个小球带电情况 (1)A、B两小球相互吸引; (2)C、D两个小球相互排斥。 总结:带电体吸引: (1)不带电的轻小物体;(2)带异种电荷物体。 第二课时 (五)原子结构 引入:研究宇宙从两个方面入手—宏观和微观,要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就要求我们了解物质的微观组成。 问题1:是不是原子是最小的微粒?比原子更小的微粒是什么? 讲解: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核外有一定数量的电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它们之间相互吸引所以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

《两种电荷》教案1

电荷摩擦起电 一、新课引入 1.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视频播放的奇特的现象,在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不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为本课学习开了个好头。 二、新课讲解 (一)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总结出带电体和带电体的性质,并解释生活中现象,不但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二)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现象,共同分析归纳出共性的规律。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三)两种电荷

第1节 两种电荷知识点梳理

第1节两种电荷(知识点梳理) ★考点概览 一、知识点与考点 什么是物体带电 二、考点解析 1.考点剖析:电磁学是物理的重点内容,在整个物理学科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如何做好电磁学的复习,在中考物理中显得非常重要。电磁学涵盖的知识面宽,具有考点多、问题方式多样、分值高、题目种类多等特点。纵观历年中考试卷,涉及到电磁学考题,少则4、5道题,有时会更多。试题类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一般情况下,使用探究题和压轴题(计算题)必有一道,并且分值很高。从整张试卷看,电磁学内容所占分值在25分到40分之间,所占比例高的可达 第 1 页共3 页

45%,平均比例为38%左右;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两种电荷是电磁学内容的开篇,虽然考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作为最基本的知识,也是需要掌握和理解的内容。本节主要知识点有:电荷的概念、如何理解两种电荷、如何验证电荷、导体和绝缘体概念以及常见材料的分类等。 2.常考题型:纵观各地中考考纲和近三年考卷来看,对本节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电荷概念的理解、验电器的使用、对导体和绝缘体理解的考查三个方面。考试题型多为选择题,填空题也有出现。 3.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 一、电荷 1.物体带电:摩擦过的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电。带电物体(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2)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后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3)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第 1 页共3 页

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本章内容概述 声、光、热、力、电、磁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基本现象,本章是在“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热现象”学习的基础上,开始让学生接触有关“电现象”的初步知识.本章教学内容,就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电路开始学习,学习电荷和摩擦起电,学习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学习电流的测量,学习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本章共分5节: 1.第1节“两种电荷”,主要讲述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求学生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知道金属中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子. 2.第2节“电流和电路”,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上,并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 3.第3节“串联和并联”,本节主要讲述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能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连接实际电路. 4.第4节“电流的测量”,本节的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电流概念;第二,电流的单位及换算;第三,用电流表测电路的电流——电流表的使用. 5.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节主要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和电流的概念、认识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自主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导学案: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

第五中学备课专用稿(改进版)九学年理化组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集体备课时间:9月3日第 1 周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 主备人审核人九学年理化组 学习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了解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学习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习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及电荷的移动。 教具 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散开的塑料绳,碎纸屑、验电器、金属棒 学法指导阅读课本第32-34页,利用双色笔将书中重点勾画出来,看完书后对重点知识点默记一次,完成自学检测。 一、温故知新: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关于热机的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热机做的有用功越多,效率一定越高 B.热机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 C.热机做一定的有用功,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 D.热机做功越快,效率一定越高 二、自主学习: (一)、两种电荷 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思考: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摩擦起电:演示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现象:______________ 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 __。备注 结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演示图15.1-1 ①正电荷:被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被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量:①定义:,简称。 ②单位:,简称,符号。 4.验电器: (1)构造:。 (2)原理: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由于。 (3)用途:检验物体。 (二)、原子及其结构 1、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2、原子由___和____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是_____,_ ___带正电,____带负电。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 量上_____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 4、元电荷:电子是带有最小的粒子,所带的电荷量 为。符号。 5、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 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它的一些电子就 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电,得 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电。 6、摩擦起电的原因: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 荷,使正、负电荷分开。 (三)、导体和绝缘体:演示图15.1-4、15.1-5 1.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 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 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1)导体: 的物体。如、、人体、大 地、酸碱盐溶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