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照应方法----首尾式照应

记叙文照应方法----首尾式照应
记叙文照应方法----首尾式照应

记叙文照应方法首尾式照应

写作教学

0822 1005

记叙文照应方法首尾式照应

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这样,既强调了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 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运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 (0822 094009) ? (0822 091830) ? (0821 131533) ? (0821 114713) ? (0821 110049) ? (0821 105345) ? (0821 104614) ? (0821 103942) ? (0821 103621) ? (0821 093821)

《写出情节的波澜》作文指导教案

作文指导教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写出情节的波澜 ――记叙文写作技巧谈 教学目标: 1. 叙事要注重情节起伏,曲折有致; 2. 叙事要注意渲染和手法的运用,了解一些生波澜、生变动的方法。 教学重点:要善于抓住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曲折性,再现扣人心弦的生活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直接、间接经验,充实情节和细节,使记叙文生动可感。 课时分配:2课时 课前准备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说一个故事,传说有一位富贵人家的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顿时在座的人都大惊失色,诗人笔锋一转接着写,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转怒为喜,大声喝彩,不料他又冒出一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子孙惊怒,但他马上又写:偷得寿桃献至亲。这一下全场叫好。 短短四句,一会让听者惊,一会让听者怒,一会让听者喜,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妙的效果呢? 这是因为出人意料,一波三折,吊足胃口。 古人有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写记叙时如果平铺直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一点意思都没有;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变成引人入胜的境界,让你笔下的事件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怎么样才能写出情节的波澜?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要使文章能有曲折的美感,首先我们选择材料的时候就要学会挑选一些有起伏、有变化的事情来写,比如说我们学的《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等课文。其次是要还要学习一些兴波澜的方法。看看别人是怎样运用方法在文章兴风起浪,波澜迭起的?我们能不能也像他们一样,也让这些方法使我们的文章大放异彩呢? 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就是:写出情节的波澜

记叙文的开头与结尾

凤头豹尾全文生辉 ——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 记叙文的开头 一、开头的重要性 元人乔梦符说过,写文章需要“凤头”(小巧玲珑,短小精美),“猪肚” (内容丰富,健美充实,容量大),“豹尾” (干脆利索、收束有力)。 将文章的开头比作“凤头”,意在强调开篇之重要。我们写作文时,必须重视文章的开头。特别是阅卷时间非常有限的考场作文,若能有一个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的开头,一定会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将会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博得阅卷老师的“欢心”,印象分自然不低了。所谓“凤头赢得百媚生”说的便是这个理。 二、开头示例 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示例“我有一个习惯,妈妈说,这个习惯好。”(《我有一个好习惯》) 要点: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描写人物肖像、语言、行动等点题;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开头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背景,进入主题。 2、写景状物,渲染气氛 示例太阳落山了,昏黄的光晕渲染了半边天,我寂寞地趴在阳台上。窗外那棵老杨树上,不知名的大鸟仍在不知疲倦地喂食它的小宝贝。它那绿豆般的眼睛温柔而慈爱地注视着意欲飞出暖巢的小鸟。这画面,这眼神,让我想起了母亲……(《面对母亲的目光》) 要点:文章的开头从写景状物入手,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以此烘托人物,展开故事。 3、抒情议论,确定基调 示例伴着年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踩着原野初融的残雪,你姗姗走来,明眸含情。你用爱的温馨,使我蜡黄的脸庞泛起红晕;你用爱的吟唱,唤醒我迷茫的信念。我,不再忧郁、沉闷、彷徨,也不再坐等、观望、祈祷,我要振作,寻觅、追回你以及你给我曾经编制过的那个七彩的梦幻!(《情寄春风》)要点:用几句恰当的议论抒情做开头,或感染读者,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示例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你才义无返顾地投落这峭壁?(《峭壁上的树》) 要点:用悬念法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5、欲扬先抑,波澜起伏 示例唉,我怎么跟这么个“出土文物”同桌:不买零食,自带饮水;不穿新衣,补丁巴巴;还用布袋缝了个文具盒……浑身上下冒出土气酸气小气。(《我的同桌》) 要点:就是以退为进,先抑住某一个人或事物,然后确立自己的观点或主题,以达到突出的目的。 6、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示例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用善,待人和善。(《待人和善》) 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相信。(《我的选择,我喜欢》)要点:修辞是作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文章的开头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或对偶等修辞手法,常常会令文章语言风采倍增。 7、巧妙引用,突出主题 示例“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每当我吟诵这句诗,心中便有说不出的陶醉。心也朦胧,眼也朦胧,眼前真个展现出一幅画来。(《陶醉》)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不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又是苏东坡的坦荡……(《美丽的离别》)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要变成美好的人间……”一听到这首《爱的奉献》,几天前在放学路上看到的那动人的一幕,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爱心》)

记叙文的波澜 (精选范文)

写出情节的波澜 ----记叙文写作技巧之一 《1976年7月28日》 下班刚进家门,妻就一脸的怒气,对我说,你行啊,还背着我玩浪漫,搞了一个叫燕的唐山女人! 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妻笑笑:说:“你还真会表扬我,我哪有那个胆量,和你恋爱时,还是你先动手的呢!” 妻却一本正经:“别和我装糊涂,什么胆不胆量的,色胆可以包天!” 听妻子这样说,我知道事出有因,便问:“到底怎么了?” 妻就啪地甩给我一张纸条,我急忙地展开,见上面写: 亲爱的: 也许是情缘所致,你我在孤独难耐的旅途中相识,是你排除了我的寂寞,给了我无限的令我难忘的温馨,如果你要和我保持联系,请按下面的地址通信: 河北省唐山市南开区四马路二号楼1单元201号。爱你的燕

读完纸条,我气得想哭也想笑,便问妻:“你是从哪个垃圾箱里拣回来的?” 妻说:“从垃圾箱里拣来的我就不问你了。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张纸条是在你的书里发现的。” “书?什么书?” “台湾李某写的那本《外遇》!” “这怎么会呢?” “是啊,这怎么会呢?在我最真诚可爱的丈夫身上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但是这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这你又如何跟我解释?” “我无法解释。” 稍停,我又说:“尽管我无从解释,但我敢对天发誓,我在外若搞女人,我不是人,是鸡是狗是鸭是牛是马是屎是尿是什么都不是的四不象!” 妻听后笑了,笑的表情挺冷酷,说:“你是什么我不追究,但我要追出那个叫燕的女人。”我不语。

妻又说:“明天我就去唐山,按纸条上的地址,找那个叫做燕的女人。” 我知道妻说的是气话,便不再理她。 第二天我去上班。中午下班时,见写字台上留有妻的一张纸条,告诉我她去唐山找那个叫做燕的女人。 看后,我又急又气。女人啊,女人!转念又一想,妻此行也许是一件好事,她到了唐山后真的能找到那个叫做燕的女人,妻对我的怀疑不就云消雾散了么? 然而,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妻走后的第二天清晨,广播里的一条 “今日凌晨3点40分,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唐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新闻竟使我听后险些昏倒: 据我国地震台测定,这次地震为7.8级,如同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处的地壳中猛烈爆炸.”听完这条新闻,我周身上下直冒冷汗.我意识到我美丽的妻子有可能遇难.因为按照路途的旅程算,我起是发生地震的这天夜里到达唐山的. 我望着唐山的方向,留下了一个男人不轻易留下的眼泪. 当我带着伤感的心情,去单位告假准备奔赴唐山时,我见到我的同事小张那双红红的眼睛好象哭过. 我问:“你哭过?” “我深爱的一个女人,她居住的那座城市发生了地震。” 小张点头后说:

(精选)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 教学课题: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 教学目标:1、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2、学写小小说结尾 3、在记叙文写作中布局出人意料的结尾 教学重点: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写出人意料的作文结尾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周我们学习了莫泊桑的名篇《项链》,主要分析了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特色,除了“物线法”、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特色外,还有一个就是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在课后补充阅读的名作《最后一片树叶》《警察和赞美诗》中也有这样出人意料的结尾,而这正是小小说的特点之一,在课本第四单元作文训练中要求我们学写小小说,我们不如从小小说的结尾入手来学习写一些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打开课本P215,阅读【写作指导】 小小说的特点以及写作注意点。 二、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1、请学生阅读《“书法家”》和《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2、分组讨论这两篇小小说在结尾的特点 教师总结:出人意料 《“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没有明示,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 “盆中藏月,以小见大”,它留下的“空白”非读者以更大的想象余地,以补充“空白”,进行艺术再创造,言短而意长。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德军剩下来的不只是劫后的城市,可怜的女人,战争摧毁了城市,也摧毁了灵魂。 “无巧不成书”,深挖细掘,领异标新。短短的篇幅表现出很大的社会容量。 →小小说的结尾是小小说的灵魂所在,但结尾的写作技巧是为了体现小说的主旨。 3、分析作者是如何结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教师总结:⑴精心布局 补充回忆高一时作文训练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中的主要方法 巧设悬念,暗布疑阵 草蛇灰线,前伏后应 运用蓄势,着力突转 ⑵突破常理(找到生活中的方西瓜、逆向思维) 创新无非是在合乎情理的范围内将切入的角度稍稍偏开人们思维习惯的方向而已。当一个故事在接近收场的时候,再写出几笔绝的,使得从头道来的故事临近尾声却又兀然的山回路转,预示出别一番情景,仿佛还有新的故事可讲述、可想象、可回味,但又确确实实地结束了,“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记叙文的有关考点和技巧 一、在题目上设题: 1.问题目的含义:从表层义、深层义、蕴含的情感、主题等几个角度考虑。 2.问题目的作用:除了上述的几个角度外,再从结构上考虑是否是线索。 二、在情节上设题 1.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2.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3. 概括情节的变化: 这类题大致有三种情况:(1)有提示性填空(2)只给几个空,不做其他提示(3)空也不给,不做任何的提示 思路:全局考虑,分析结构,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三、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3.评价人物形象 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限制。 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加以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4.补写人物心理 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

(完整版)高中记叙文写作技巧指导

高中记叙文写作技巧指导 记叙文是以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种文体。它是写作训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一般说来,它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即以人物为中心组织材料,围绕这个人物可以写一件事,也可写几件事;写人的文章理解的时候要看这篇文章写了几件事,要表现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性格,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在这上面来理解。因为落脚点就是通过事来表现人。如果这篇文章写了三件事,但是是通过这三件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这就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二是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即以事件为中心组织材料,围绕中心事件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如果说这篇文章也记叙了三件事,通过这三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或者给我们一个启示,这就是写事的文章。 三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但应注意的是,在一篇记叙文中,写人、写景、写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应各有侧重。 【基本要求】 1.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事由。 2.按故事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依次叙述。 3.主题鲜明,内容清楚。文章中的故事应有头有尾,要写出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结束的过程。确切地说,在记叙时要把与一件事物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因素交代清楚,才能给人一种完整的认识和印象。 4.层次分明,有条有理。记叙时,要有开头,正文及结尾。有时涉及几个人或几件事,一件事往往牵涉到相关的次要事情;有时一件大事中还包括小事,这就要对记叙的事情做出分析,分清主线和副线,围绕主线安排副线。 5.详略得当,主次适宜。记叙事情时,要注意主题鲜明突出,清楚具体,内容感人深刻。写人时,要抓住典型事例、典型行动和表现。对中心事件和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地方,要详细叙述;次要的东西,就少写或不写。 【注意事项】 1.仔细审题,确定主题。文章的目的、内容、结构层次以及语言的运用,都要围绕主题进行。 2.根据情景提示和主题,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用每段的首句即主题句来指明段落的中心思想。安排好关键的主题句,就会使中心更加突出,眉目清楚。 3.要进行审题,初写时,多模仿句型写简单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4.写作前最好有个简明扼要的提纲,使自己的写作有章可循。审题后要先写出草稿,经过修改之后,再正式成文。 【如何写好写人的记叙文】 写人记叙文和写事记叙文的区别 写事文章:是以事件为主要记叙描写的对象的记叙文,以揭示事件的实质及其对人、

记叙文结尾的技巧

写好记叙文的结尾 学目标:1、掌握记叙文结尾惯用的写作技巧。 2、增强学生重视记叙文结尾的写作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的结尾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记叙文的结尾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个亮丽的结尾,不仅仅是收束全文,而且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给人以豁然开朗、心中一亮的审美快感,令人回味无穷。 二.记叙文结尾方法指导 (1)“卒章显志”式的结尾 这种结尾方式也叫“画龙点睛”式,也就是在结尾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用得最多的结尾方式。而“点睛”的方式又可分为下面几种: A.用抒情式点题结尾。如“老师,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走不出您的视野。感谢您的一路呵护,一路鼓励!”(《感谢恩师》)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B.用表决式点题结尾。如“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前路阳光明媚,或是崎岖陡峭,我会坚定地——痛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既点明主题,又回应文题,可谓一箭双雕。C.用感悟式点题结尾。如“她让我懂得了宽容,学会了宽容。”(《宽容》)D.用比喻式点题结尾。如“诚信是诚实,诚信是守信,诚信是一句承诺,诚信是许诺后的行动,诚信是一根不屈的脊梁。”(《诚信——世间最美的》)把诚信比作脊梁。 E.用总结式点题结尾。如“感谢语文,是你不经意地从我身边走过,在不经意的回眸间,让我认识了安易,也了解了安易,欣赏了安易,在凄苦的经历中,不禁使人心生怜惜,疑虑而问,在那沉醉的旧途中,身世坎坷的女子是否找到了小路?”(《语文从我身边轻轻地走过》)既总结了上文内容,又点题。 F.用人言式点题结尾。即用文中人物自己的语言点题。如“又过了两年,他捧着中医学院针灸的毕业证书来向我爸爸报喜,他没有高傲的情绪,仍旧很谦虚。当谈到他的成长经历时他这样说:”黑暗中,我没有去捕捉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只会使我成为又瞎又聋的精神侏儒,而去探索真正的知识,学会自立的本领。现在的我已经很强大了,黑暗已彻底被我打败了。‘“(《黑暗中的探索》)用主人公自己的话,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结尾小技巧概括——当你感到结尾束手无策的时候,照应开头,或与文题遥相呼应,或收拢结束全文,这样可以让作文看起来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如一位同学在中考作文《悔改》中是这样开头的:“人们常说‘人世间没有后悔药吃’,我想,这句话也不一定确切。”再看他的结尾:“这不,‘亡羊补牢,未为迟也’。”首尾呼应得多么自然。

记叙文阅读方法与技巧(一)

记叙文阅读(一):记叙的内容 一、精彩回放 1.本文共写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011年《走远了再关门》) 参考答案:Q里网友不说再见就下了;去拜访一位前辈,在告别老人等我走远了再关门;我给儿子检查作业,不给任何解释的机会。 2.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感人的小故事。(2013年语文中考《最美的谎言》) 参考答案:让脑瘤的妻子能安心治疗,丈夫编织了美丽的谎言---用手机模具和家里沟通,从而出质朴真切、入骨入髓的爱。 二、设题举例 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2.文章第二自然段表现了冰灯的哪三个特点?请简要概述。 例3.依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填空。 念孩子们个人的名字,是为了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 念孩子们共同的名字,是为了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 三、知识整理 1、设题角度:记叙的内容常见的设题角度; 简要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如[精彩回放]试题; 一句话提炼关键句。如例1; 围绕中心多角度多层面概括相关内容。如例2.例3. 2、设题典型: 整体简括提炼型分层次概括型 四、典例引路 带着伤痕飞翔 ⑴它出壳了。一身灰色的毛,还带着水,它顶破了蛋壳,从里面钻了出来。它抖抖毛,似乎想站起来,但是没有成功。 ⑵它的父亲忧心忡忡地望着它,因为它的翅膀和脚根本不能维持平衡,这个样子,它也许就不能飞翔,也许……是注定无法活下去的。 ⑶因为它们是鹰,高飞于天空的鹰,没有飞翔的能力就意味着死亡的命运。 ⑷它整天守在窝中,抬头望着天空。似乎有什么东西从天空中一掠而过。那是它的同类。是它的兄弟姐妹。但是它不能飞,也就没有了捕获猎物的能力,也就没有了生存的保障。就这样一直靠父母捕获来的食物为生?它不愿意,它努力地站起来。艰难地展开双翼,走到窝边。天是蓝色的。它一振翅,跳出了窝。 ⑸没有用,它就如一块石头一样坠落下去,掉在下面十米外的树丛中,溅起了几片树叶和羽毛。 ⑹父母把它带回了窝。它的身上有好几处都被树枝挂破,也许这些伤永远也好不了。它用喙梳理着羽毛,忍住了疼痛。它一遍又一遍地回忆自己在空中的那一瞬间,虽然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它感到自己有了一种强烈的飞上天空的渴望。它再次抬头望着天空。

记叙文兴波澜

二、记叙文兴波澜、生变化的基本方法 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悬念、误会、巧合、抑扬、虚实、详略、断续、张弛、离合、突转、渲染、烘托等手法。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 本次我们先介绍悬念、误会、巧合、抑扬四种方法。 一、悬念法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 设置悬念的方法有: 1.抑制法,即有意识地控制住解开悬念的触发点,使读者期待的心情逐渐加深,最后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叹。 2.大小连环套,即开篇设置一个总悬念,在发展过程中派生各种小悬念,形成大小结合的环扣,一个悬念解决,另一个悬念又产生了,使情节波澜起伏,险象丛生,高潮迭起。 3.间隔法,也就是突然中断读者关心的正在发展的故事情节,转移话题,适当时候再接上原来的情节。 设置悬念时要注意: 1.制造悬念的目的是有利于事件的展开、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自然合理,不可滥用。 2.制造悬念,要不着痕迹,切合情理,切不可故弄玄虚,否则会弄巧成拙;要适时释“悬”,解开悬念既不能过于匆忙、简单,又不能枝蔓横生,致使读者眼花缭乱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例文一: 魂 听老人讲,人是有魂的。但我不信世界上会有什么魂儿。 可最近我却看到了。 我乘坐的火车呼啸着开出了石家庄市。车厢里人挨人,人挤人,满满登登。 刚上车的一个小伙子,看到一个座位上放着本又脏又破名叫《野女艳史》的书,抄起来,扔到茶几上,旁若无人地坐下。 邻座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说:“对号入座,这儿有人。” 那小伙子跟一瞪,鼻子一抽,脸上肌肉一抖,怪怕人地望着对面座位上的一位穿红上衣的十来岁的小姑娘,问:“是吗?” 小姑娘点点头说:“是。那也是一位大哥哥,他好像是去打开水了。” 话音刚落,那打水去的精壮的小伙了已经回来了,他凶煞地吼道:“狗杂种,滚起来!” 坐着的小伙子连头也不抬,一只手在裤兜里摆弄着,那分明是一把匕旨。一会儿,他眼睛往上一翻,说:“少犯嘎!老子有票。座空着,就要坐,坐定了!” 火车的轰鸣声夹杂着不堪入耳的争吵与漫骂,像冰水一样灌入耳中,让人肌寒血凝,连心都凉了。我暗自想,假如人有魂儿的话,那有些人大概仅只有一个躯壳了。 四只手揪巴在一起,一场厮打迫在眉睫。 没有人劝,也没有人去拉。 忽然,那个穿红色上衣的小姑娘站起来,眨眨有着双眼皮的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声儿像银铃似地说。 “别打架啦!我要下车了。你们过来一个人坐这儿吧。” 四只手松开了。一个小伙子坐到小姑娘让出的座位上。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这才把目光集中到那小姑娘身上。她那胖乎乎的白净净的,好看的脸刹那间红了,红得跟苹果似的。她抿抿嘴,甩了一下脑后的油黑油黑的头发,提着一个不大的旅行袋向车门走去。 火车在保定站停了。我想,她肯定在这一站下车了。 这趟车终点站是北京。车站到了,我下了车,在河样的人流中穿行。出了站口,我快步走向公共汽车站。天啊!我忽然看到了那个小姑娘:大眼睛、双眼皮儿、好看的脸、油黑的头发、红上衣……

记叙文阅读技巧分析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一) 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2.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3.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方法: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给人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插叙(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7.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环境描写(8)细节描写景物描写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烘托人物心情 8.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9.表现手法及作用?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1)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小学生记叙文写作技巧

小学生记叙文写作技巧 ?浏览:1143 ?| ?更新:2013-07-16 13:11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 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1]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 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事情,有些事情很有教育意义,值得表扬,提倡;有的事情却给人留下深刻的教训。把这些事情的全过程或某一阶段、某一侧面如实地、有条理地记叙下来转告给更多的人,这样的文章就是叙事作文。当然描写任何事件,总离不开人物及其活动,但这里的人物描写并不作为文章描写的主要任务,只需要把与事件有关的人物交代清楚就可以了。 提问学生让他说说自从早晨起床之后的事件。或者老师自己列举自己今天一天的活动。(一定要涉及写作的六要素)。说完之后呢,咱们发现这样的叙述很是没有文采,没有条理。下面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把一件事叙述的有声有色,条理清晰。

二、复习预习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叙事记叙文的定义: 又称记事作文,在作文类别里因为贴近生活实际,而被认为是较简单的一种作文体裁。

知识点2 叙事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里边事情的“经过”是重点,要写得具体详细。

知识点3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1、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为材料 生活中有不少新鲜有趣和激动人心的事。因此,我们平日要多观察,多想生活中遇到的事。选材要新颖,在别人的作文中常出现的事要少写或不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吸引力,有新鲜感。 2、题目要新颖 ①确切。指符合文章内容,也指遣词造句符合规范)。 ②精练。指标题字数恰当。 ③生动。指题目能体现出一种活力,具有可读性,饶有情趣。 ④新颖。指有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能够给人一种新鲜感。 ⑤有意蕴:有内在的含义 拟题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运用修辞拟题,可以引用俗语拟题,可以化用古语拟题,可以借用成语拟题,可以套用流行语拟题,可以修改古诗,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 3、开头部分 A:可以采用修辞,例如排比,比喻等。

记叙文写作训练之五 波澜起伏 2

记叙文写作训练之五——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学目标】 1.介绍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写出事件波澜的基本方法。 2.结合具体作文片段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情节突转法和设置悬念法。 3.根据所学习的方法进行实践写作训练。 【重点、难点】结合具体作文片段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情节突转法和设置悬念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叙文写作是我们本学期重点训练的文体,记叙文在众多文体中是存在着很多优势的。那么如何使得记叙文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那就必须有吸引人的情节,写出记叙文中事件的波澜。 1、欣赏一首唐伯虎为一位老妇人写的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皆惊) 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 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 偷得仙桃献至亲(叫绝) (欲扬先抑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一、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人们把文章的起伏变化比喻成波澜。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有曲折性、复杂性。 二、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1.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 2.“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 (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寡味。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则吸引读者。) 三、怎么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 1.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前提) 2.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 五、常见的兴波澜的方法: 设悬解悬法情节突转法误会掀澜法巧合兴波法情感起伏法抑扬变化法 (一)巧设悬念掀波澜 1、何为悬念? 所谓悬念,是指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中间)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 例:用奇谋孔明借箭 (1)周瑜暗藏杀机,令孔明三日造箭十万,而孔明竟然当众立下军令状。(他不怕死吗?) (2)三天之中,面对周瑜的百般刁难,他竟置若罔闻,只向鲁肃借船借草。(他到底安的什么心? (3)时日将到,他不是造箭,而是驱船直奔曹营。(他到底念的哪本经?) (4)船近曹营,令军士擂鼓呐喊,一旦曹军齐出……(他如何是好?) (直到草船借箭归来,这些疑团方才水落石出!) 2、怎样设置悬念? (1)悬念感要强。答案越不可琢磨,悬念感就越强,吸引力就越大。 (2)一定要释疑。释疑要合乎情理,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要脱离生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有漏洞。 例: (二)情节突转法 突转指的是将情节突然转变,完全超出人们所预料的正常轨道,以引起读者惊奇的一种手法。(这种转变,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为逆境,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反之亦然。) 1、怎样制造突转? (1)要追求新奇性。(2)要挖掘合理性。(3)要为主题服务。 例:谁烧了阿房宫? 从前,有位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他一进校门,便见到该校的壁报上写有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油然想起他的《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起了学生:“你们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吗?”学生们一脸惶恐,不住地摇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学啼笑皆非。他立即来到校长室,对校长指责道:“贵校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校长心平气和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督学非常气恼,他万万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校长居然不知道阿房宫是怎么一回事!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呈文,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 不久,督学收到局长复函:“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中考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

记叙文写作的N种技巧|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记叙文写作的N种技巧 一、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二、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三、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

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四、穿插流动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五、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

描写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描写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导读:(一)确定一个好的主题 每篇文章都有主题,它是作者对文章所记写的内容的总的看法或 评价。在文章中,它是统率一切的灵魂,是贯穿全篇的红线,文章的选材、剪裁、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要以此为据,自觉受其约束。 衡量文章主题确立是否够好的标准是: 1.正确指所确立的主题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符合正确、高 尚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2.鲜明指文章的主题必须明确表示作者对所记写事物的理性判 断和感情倾向。 3.集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全部的记叙都必须围绕它展开。有些材料的运用看似旁逸斜出,其实它们一般都是为了深化或升华主题。 (二)精心选择材料 记叙文的写作,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首先要解决 的是内容问题,为此,作者必须尽可能深地熟悉反映的对象,尽可能多 地占有材料。而作者所掌握的材料能否成为文章中的有用部分,关键 在于选择和取舍,对此,著名作家茅盾形象地说“要像关卡的税吏们的百般挑剔”。具体说来,这“挑剔”的标准就是: 1.围绕和突出主题所有占有、积累的素材,以文章的立意为标准,只有能说明和突出中心的,才可选而用之。反之,与中心无关,则应舍

而弃之。 2.真实而典型真实指生活中确有其人其事,而非虚构或杜撰(这 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但真实的材料只有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才能恰当地表达主题,这就是“典型”的要求。 3.新颖而别致指选择别人未发现、未使用的材料,或者赋予别人 已发现、已使用的材料以新意。 (三)谋定恰当的表现方法 记叙文的表现方法,就是行文的具体技巧。具体包括: 1.线索安排一篇记叙文,哪怕只是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也应有 一条把材料贯穿起来的线索,如果所使用的材料较多,线索的作用更 显得重要。记叙文的线索在具体的文章中可以表现为多种形态,如时 间线索、感情线索、逻辑事理线索等。 2.详略剪裁文中使用众多的材料,最忌半斤对八两式的平均用力。一般说来,只有那些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最能表现人物个性、最能揭 示事物本质的内容,才应详细具体地展示,而那些在记叙中只起交代 或衔接作用的内容,则应略写或省写。 3.结构和内容的`调度相对于议论文等文体,记叙文的结构安排 更加灵活自由,但如何开篇即引人入胜,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在结构安 排上,是大有讲究的。比如,在记叙顺序上,我们就可以使用倒叙、插 叙等手段,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记叙文的写作方法---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几种方法

记叙文的写作方法---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几种方法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说的是文章要写得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似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生动的叙述,使文章有波澜呢一,倒叙法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我与父亲不相见以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用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别开生面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绵绵情思然后再细腻地叙写父亲的背影,抒发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二,插叙法鲁迅在《故乡》中插叙了对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写,以形成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人民日趋贫困的旧中国农村的黑暗的社会现实运用插叙,往往能使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主题深刻,情节曲折,是使文章能起波澜的重要手法三,对比法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着意刻画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读者就是通过从这些忍俊不禁的丑态的淋漓尽致的描绘中,看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对比法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四,夸张法安徒

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用的就是夸张法,以新装的似有实无,辛辣地嘲弄了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用讽刺之鞭无情地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不难看出,夸张法所追求的那种幽默,滑稽及言过其实的效果,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文出现起伏五,抑扬法抑扬手法的运用,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是欲扬先抑法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是抑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的残酷杀害革命者是极其愤恨,只是当时对发电报作用有看法这是扬通过这一抑一扬,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由于运用了抑扬手法,所以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再如杨朔的《荔枝蜜》,本意要赞美勤劳的蜜蜂,开头却说自己不太喜欢蜜蜂,因为被蜜蜂蜇了一下,结尾则做梦自己变成了蜜蜂这种明抑实扬,欲扬先抑的表现形式,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能让人生出柳暗花明的情致六,突转法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例如《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写小王科长通过改革(分鞋到个人)解决了县机关澡堂老丢拖鞋的问题,没想到却有人向市委书记告他的状利用职权乱发实物结尾的突转,转喜为忧,使文章波澜起伏七,悬念法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这种方法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