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之特——简析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艺术

特级教师之特——简析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艺术
特级教师之特——简析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艺术

特级教师之特

——简析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艺术摘要: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与推进上,余映潮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创新者。首先,他有明确的课型创新意识,他提出了“课型创新”的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其次,他创造了“板块式教学思路”,在阅读教学中使教学结构更清晰,使教学程式更有序,使教学内容更优化,使教学过程更生动。再次,他多角度丰富了课中活动,语言积累活动、有表情诵读活动、分层评说活动、反复品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读写结合活动、探求感悟活动等不同层次和方式的活动都有机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关键词:板块式教学;活动充分;参与式教学;朗读教学;对比教学

通过对余映潮老师的多个课堂实录的研读,一个独具个性的教

师形象跃然纸上。余映潮的教学风格十分鲜明,已逐渐自成体系,在湖北省被称为“余氏风格”。对于他的教学思想及其教学艺术,我

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板块式教学。

这是他最明显的教学思路,是他的创造之一,是他的主流教学

模式,也是中学语文界对余映潮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定论。

所谓板块式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

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彼此之间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呈板块状逐层深入。其最大的优势是借助板块来“规约”各部分教学内容,既保证每个板块占有一定的时间,又方便安排各

教学内容的序列,使整个课堂教学步履扎实,思路清晰。我所研读

的余映潮的课例,无不采用板块式教学的方式。

如现代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余映潮明确指出本课分为

三个乐章——第一乐章:诗歌吟诵、自由背读、抒发感受。第二乐章:阅读欣赏《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第三乐章:自由写诗——假

如生活重头开始。这一教学思路简洁明快、整齐清晰教学内容匠心

独具、一目了然。每一个板块都是某方面语言能力的训练,并且以

乐章的形式出现,富有艺术气息,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充满诗意。宛如一篇构思精巧的佳作。

余映潮的板块设计很有意思,基本上做到对仗工整,有语文味,对学生富有吸引力。如:

畅游智慧泉——《七颗钻石》:活动一:进入录音棚,读起来,让我们的心情激荡;活动二:畅游智慧泉,说起来,让我们的发现闪光;活动三:来到创作室,想起来,让我们的思绪飞扬。

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紫藤萝瀑布》:感受文章的美;发现文章的美;欣赏文章的美。

再如《神奇的极光》,在一开始就展示出三个板块,也就是学

习任务——活动一:熟读课文,品析写法;活动二:选读课文,感

受极光;活动三:品读课文,筛选信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针对

不同的文体,板块设计是有差别的。这里的板块设计,来自高度概括、务实有效的教学知识,逻辑顺序较强,并含括了说明文的学习

方法。

二、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余映潮说:“要让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智,求趣,求美。”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确,他做到了。他并没有绞尽脑汁刻意去思考这节课应该开展怎样的活动来提起大家的兴趣或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而是他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活动。他设计的活动在课时中占很大一部分,活动和教学始终融合在一起,这是很多教师难以达到的效果,他们经常出现一味追求丰富的活动以致于活动变得空泛而无法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情况。余映潮设计的教学活动却很好地将活动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学习方法贯穿其中。

例如在《律诗两首》的“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环节中,他让同学们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只说读一联,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活动简单,分工明确,负担较轻,从上一环节自然过渡下来。并且让学生了解到了一个新的概念:说读。在接触“说读”这个概念之后,马上进行适当的训练,使得学生的知识积累非常扎实,并且不紊乱。在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积累新的知识,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三、参与形师生关系。

这是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平等、合作与信任。既肯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指导作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者的主动性、自觉性、能动性。在余映潮的课堂中,他与学生始和终处于平等的位置,师生彼此敞开心扉,进行真正地对话与沟通,从而达到了相互理解的境界。余映潮成功地扮演了“平等者中的首席”这一角色,他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而是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看似简单而平凡的一句话,却能体现出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他不是以“教”的身份来上课,而是很谦逊地想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这也体现了一种合作型的师生关系。并且,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他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教师和学生以完全平等的地位,真诚信赖的态度协同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习在高效状态下进行。

此外,大多数老师在教授一篇课文前,一般都会向学生介绍作者资料,介绍写作背景,这是一种传统的方法。而余映潮对此做了小小的改动。例如在《咏雪》、《行路难》中,他把背景材料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朗读;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把作者简介打在屏幕上,让学生齐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加深印象。如果换做老师给同学们口头叙述,万一把握不好,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空洞,让

学生自己读出来,既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他们印象深刻。当然,在学生朗读之后,他还作了必要的解释说明,这样才能达到上述效果。

再看一下《律诗两首》,他大胆指导学生吟读,精心点拨学生译读,给予适当的启发或引导,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自主学习情境,适时引用类似的例子给予示范,十分巧妙地引导背读,极为创新地设计说读。一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为例示范“说读”,创造了十分优美的意境来诱导学生品味诗,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是给学生分任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鉴赏,相互启发,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这样,学生既可以从老师的示范中获得示例与启发,又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商讨互相激发,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挖掘自己的文学审美潜能。

再如《记承天寺夜游》,他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哪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也是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更包含了欣赏语言的各个角度方法。

四、朗读教学。

余映潮首先从读书入手,在朗读中得其味,在自读中求其神。他在讲述《七律·长征》的创意教学时,对语文朗读教学有这样的一段妙语:“我们现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大多采用的是通俗手法,读得准确,读得通顺,读出重音,读出感情。而真正深层阅读应该是赏读,

就是欣赏性朗读。”余映潮的课堂朗读既讲究通俗读法,要求语文课堂出声出色,更讲究深度读法,讲究语文学习有兴有味。

如《记承天寺夜游》,直接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还呈现出分级式的朗读教学——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明确:“念”、“盖”、“但”的读法;读出感慨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明确:“欣然”、“亦”的高兴心情;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学生每实现一个阅读“层级”就走近文本一层,通过多次朗读体悟最终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来进行文本的细读品味。

再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于这首诗,余映潮先是要求吟诵,再次用说话的方式,接着用内心独白的方法,做到了由浅入深地教学。

五、对比教学。

这是在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同样适用,实际上余映潮也这样做了。通过对数学中的对比教学法定义的改动,我得到了“它是一种通过前后、左右、上下的知识进行比较的教学、练习,寻找知识异同的教学方法”的结论。一般采用选取有代表性较强的课文例子同时对比地对学生进行讲解或练习辅导,老师要进行分析和对比,找出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是关键,进行分析、观察、总结、研究直到最后得出结果。

研读余映潮的课堂实录,经常出现对比教学的方式。比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要求给文章分段,他要达到的目的是把文章分为故事和议论两部分,于是他拿出以前学过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

和《狼》,对比之下,发现三篇课文都可以分为故事和议论两部分,从而得到他想要的学习效果,使得学生举一反三,在今后的学习中,凡是遇到这样的文章,都可以这样分。

另外,在教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时候,他以另一首诗《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对比着教学;在教授《神奇的极光》时,与散文《荔枝蜜》对比着教学;在教授《行路难》时,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比着教学……学以致用,知识迁移,由此及彼。在这里,我觉得余映潮并不在乎一篇课文中的内容、知识点能给学生多少意义,而更注重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从这个例子里,洞察出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有趣味的方法。方法是可以迁移的,学生由此而延伸到更为开阔的阅读领域,自然是获益匪浅的,如同拿着一把金钥匙,去打开一扇扇未知的门。

除了以上五个我认为最为显著的特点外,余映潮的教学还具有导入简洁、评价精炼、活用教材等特色,这里不一一阐释。看样子,阅读名师的课例和著作还是要细细品味,才能有所领悟,而不是观其皮毛,就武断地得出结论。通过以上的学习思考,我收获很多。学无止境,用无止境。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我将继续学习更多名师的语文教学艺术,发现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语文教学上不断前进。

《木兰诗》余映潮教学实录(最新整理)

《木兰诗》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 读一 (屏显,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中帼英雄的 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期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上面这段话在哪里呀? 生(找答案后齐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中。 师:对,拿起笔,把里面的四字短语圈下来。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齐说导读中四字短语的奥秘,内容:代父从军,故事的特点:传奇色彩,主人公:中帼英雄,这首诗,它的典型性,是家喻户晓,木兰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大家看这些语言写得多精致多美好! 师:我们这节课,是诗歌选段品析课。我们还是先从朗读开始。我刚刚才听到大家的朗读,有一个字没有读准确,“旧时裳”,“裳”就是指古时候穿的衣服下裙叫“裳",读ch6ng"。你们到了初二,还要学到

《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读这个音。好起来,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机杼”,读读 (屏显) 机杼(zhu)可汗(ke)(hdn)鞍蒋(an)(ian)辔(pei)头燕(yan)山胡骑(j)朔(shuo)气金柝(tuo)策勋(xun)赏赐(ci)1旧时蒙( chang溅溅(jian)啾啾(ju)霍霍(huo) (生读) 师:我们开始朗读这首诗吧。朗读,要进入情境。看第一段,明显地表达出是一种焦 虑。“唧唧复唧唧,天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师示范)这样,我们就读出它的味道来,再比如,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师示范)表现的是一种气魄,一种战争的氛围。然然后,亲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窗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示范)好,各自体会,不齐读。开始吧一一 (生体会读) 师:好的,再来读。这一次的朗读,是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写什 么呢?我发现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们马上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这样来做:每读一段就停下来,老师插一句话,然后你们继续读。好,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时间:2007年11月3日 地点: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下,三峡风光,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有一次三峡之旅。 师: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就是品读《三峡》。 (屏幕显示:郦道元《三峡》执教:余映潮) 师:看咱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四个任务。 (屏幕显示:识字、朗读、听记、欣赏) 师:谈到识字的问题,咱们也应有一些比一般的方法更有乐趣的识字方法。我不知道你们在预习这一课的时候,在认识《三峡》这一课字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呢?你是怎样认识《三峡》这篇课文的生字难词的?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师:你怎样认识它的,用什么方法认识它的? 生:这两个词写出了三峡的特点。 师:现在不是分析句子,这个字你怎么认它?用什么方法没有?好,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一种特别的方法。让我们结合课文来“识字”。 (屏幕显示:识字) 师:看老师的建议。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 (屏幕显示,生读)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师:这就是结合课文来认字,找一找吧。带“山”旁的字,带“氵”旁的字,对比较难的,要把它们圈下来。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把老师圈的和你自己圈的对一下,一起读一读,我读标题,你们读下面内容。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绝巘怪柏巘:yǎn,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

余映潮老师

余映潮老师(以下简称师):好,同学们上课!学生(凤岗中心小学五(3)班学生,一下简称生):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美文《威尼斯的小艇》。一起来把白威尼斯的读一读。师出示课件,生齐读:课文简介: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的城市,亚得里亚海威尼斯弯西北岸重要的港口。它也是一座文化艺术古城,由118个岛屿组成。威尼斯的风景离不开水,它好像一个飘浮在碧波上的浪漫的梦,永远荡漾着醉人的诗情画意。师:威尼斯的风情离不开水,它好像一个飘浮在碧波上的浪漫的梦,永远荡漾着醉人的诗情画意。《威尼斯的小艇》就是写威尼斯的水的风情的。咱们开始课文学习。重在语言训练。第一个环节,用联想的方法认字识词。什么叫联想的方法,你看这个“艇”字,它有舟字旁,这个舟字旁的字有多少啊,你看见情趣两个字,你能不能想到跟情趣意思相近的,情什么呀,请什么呀,一看到祷告一词,你觉得有祷字的词,你还看过吗,用到过吗?下面开始小组活动,各抒己见。根据这三个词,用联想的方法认字识词。每个小组必须有一个同学记录你们的劳动成果,开始吧。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思考讨论学习。师:好的,下面可以向全班同学,向老师们汇报你们的研讨的成果。那组先来?好,请你来。生:和第一个字相近的字有:船般舱稍,和第二字相近的词有一个叫风趣,还有一个和第三个词相近的是祈祷。师:好,这一组完成了一半的任务,你们的?生:船、舱、稍、般师:一样的,联想不够丰富,好,继续来。生:情感和情意师:情趣、情感、情绪、情意祈祷差不多几乎也是一般任务。这个组呢?没有,有,洗耳而听。这里,你的?生:艇字就有船、般、舱,情趣就有情意、情况和心情,祷告就有祈祷。师:好,这边的,来请你来。互相推诿,不行。生:舟字旁的有般、船、艘、稍、舱,情趣是风趣、情意。祷告有祈祷。师:好,你们来不来?生:来。师:好,这一下你们看,还是要批评的。生:船、舱、般,第二个是浪漫师:啊,怎么说到浪漫那里去了?要不要解释?必须说。生:第三个是祈祷师:你看,他们差一点吧,他们只是联想到三个带舟字旁的字,这边,没人。哎,你来。生:我们从艇字联想到船、艄、舱,情趣有风趣、情意,祷告有祈祷师:你看,基本上都能联想,还有那些同学说的?就剩一组了,要不要?说一下生:艇有船、舱、般、稍、艘,情趣有情调、情感、风趣、情意、情思、情况,祷告有祈祷。师:后来居上。他们说了一个很关键的词:情调,怎么你们没有想到?一起来,你看,这么多啊!读起来。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艇:轻便的小船。舰:大型的战船。航:行船。舷:船两侧的边缘。舫:泛指小船。舱:船上住人聚物的部位。艄:船尾。舵:船尾用于控制行向的装置。师:再读一遍学生再读一遍师:情趣读起来情趣:情调,趣味。情味:情调,趣味。情调:情趣,情味。师:这组同学,还有那组同学说了风趣,在有些时候,他们的意思是很接近的。这个人,他是很有情趣的人,这个人是个很风趣的人,意思也大致相近。你看,用联想的方法认字识词多有味啊,可以使我们的思绪飞扬。还有一个词是吧?祷告读。学生齐读祷告:向神灵说话,祈求保佑。祈祷:向神灵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师:好,在课题旁边写上:用联想的方法认字识词,这是一种学习方法。师:我们接着继续用另外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继续做笔记,用撷取创造的方法叙说课文,撷取就是有目的地精选,选出来,选好来,把选出来的内容积聚在一起来叙说课文。方法:根据课文内容,用威尼斯、小艇写一句生动的话,或者用小艇、威尼斯写一句生动的话,你看,这个威尼斯和小艇或者小艇和威尼斯是可以有不同的位置的。你可以选取一种来写一句,先看我的例子。说到威尼斯就自然会想到穿梭于水巷中的小艇,是不是,前面是威尼斯,后面是小艇啊,这是一种月牙形的平底的小船,乘着它可以饱览这座水城的全景,你看,叙说课文啦。下面,我再换一下。把小艇放在前面:河道上一只只来往自如的小艇,是威尼斯的每一道独特耀眼的风景,一种美丽的风情,下面就是你们的操作了。每个人独立地用词写句,开始吧!学生开始练习写句,老师巡视并作指导。师:下面我们就来用撷取和创造的方法叙说课文,好先请你来。生:小艇成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主要工具,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这里

余映潮教学艺术手法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76) “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一般来讲,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文课文在两千字左右、文言文课文在四五百字左右的,就可以视作长文。 长文有着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教学上难以处理等弱势。 有时候,长文也是难文。“长文短教”,是一种重要的常用的教材处理方式。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完篇幅较长的课文,二是取较少的内容教完篇幅较长的课文。 研究“长文短教”,有着多方面的作用。一是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二是提升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三是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四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阅读探究的空间。 中学语文教材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课文需要考虑“长文短教”的问题。 那么,“长文短教”需要哪些技术性的手段? 教师要用心地精读课文,深读课文,多角度地研读课文,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取、组合、提炼、选择。 不论什么样的“长文短教”,课始的阶段都应该有一个“文意整体把握”的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长文短教”,由于“文长”,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问题没有来得及处理。解决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一点有关内容的讲析,以求更好地对所需教学的内容进行覆盖。 “长文短教”讲究对教学内容的剪裁与选择。或选取课文的某一个部位,如最精致的那一部分,最核心的那一部分,最难以理解的那一部分等;或确定某一个话题,以带动课文中“某个线条”内容的品读;或对某个知识点、能力点进行训练。 对此,我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有如下细化的阐释: 我们就可以从如下很多的角度来进行教材处理: 1.紧扣课文教学要求,以完成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短教。 2.根据课文内容,以讲清讲透一两个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 3.分析竖式结构课文的脉络与布局,以突破课文的主要部分为目的进行短教。 4.分析横式结构课文的写作特点,以“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为目的进行短教。 5.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以落实一个“语言学用”的板块为目的进行短教。 6.以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以突出课文中一个“知识的集合”为目的进行短教。 7.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目的,对课文进行创造性改编或创造性复述。 8.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目的,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进行短教。 …… 在我写过的“名师讲台”的文章中,也有不少是可以用来策划“长文短教”的。如: 快捷切入,省力省时 含英咀华,课文集美 把握文意,选点突破 读法示例,化解难点 训练检索,整合提炼 精段阅读,注重效益 课中设比,反复研读 概说课文,训练能力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精修订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时间:2011-9-30 9:36:11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查看:3028评论:0 内容摘要: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 余映潮《故乡》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如果我们把“故乡”两个字换成“人物”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杨二嫂)。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这一部分。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闰土”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段。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好,我来起头。“这来的便是闰土”,读———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师:继续读。读“我这时很兴奋”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内心的那种惊讶。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 (生各自揣摩、朗读)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你们看,“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我问问他的近况”,读——— 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 师:还是读快了,你看———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 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 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

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鲜明的对比。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声说同意) 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生3:我觉得第一部分写故事的起因、发展,第二部分写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师:他说到了故事的情节: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生4:我觉得“哲尔赛岛旅行”非常重要,它和“我二姐的婚事”是有联系的。 师:“旅行”非常重要,是啊,“哲尔赛岛旅行”引出了全文故事情节发生最重要的地点——船上,船上的情景。 师: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余映潮老师《背影》教学设计

余映潮《背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教学铺垫 第一步:概括课文,把握文意 建议大家这样概说课文: 概说全文的主要内容;概说文章的行文脉络;概说父亲的形象特点;概说你认为的课文重点段落的主要内容。 活动方式:请每个学生从上面四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对课文进行概说。 学生思考,交流 老师课中小结:用五六个句子对课文进行概说。注意对课文第六段的概说。 (品析:教学内容:概说课文,把握文意;教学角度:概括内容;概说脉络;概说重点段落;教学手法:学生思考,师生交流) 第二步:顺势切入课文第六段,进行精段品读 (1)建议大家这样朗读(朗读训练)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关于父亲“背影”的故事;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这一段中的感情抒发。 (2)请学生从下面的话题中自选内容研读课文第六段。话题: a这一段中的事与情;b欣赏段落中的“定格描写”;c欣赏段落中的“连续动词”描写;d“泪”的表“情”作用;e黑色与红色;f父亲的话语欣赏;g动词的表现力欣赏;h父亲的外貌欣赏; i说说这一段中的两次写“背影”;j说说这一段与全文的关系。 或者: ①诗意地概括此段内容,分析层次;(概括训练)②从记叙要素的角度理解此段的层次; ③品味动作描写对“父亲”形象的刻画作用;(写法分析)④感受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写法分析)⑤品味作者的感情抒发对人物的刻画作用。(写法分析)⑥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活动与学生对话。 教师进行小结: 这一段中的事件是全文的中心事件——父亲买橘。作者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那布帽、布马褂、布棉袍,表现了父亲的家庭败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蹒跚的步态,那探身、攀手、缩脚、倾身等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的费劲吃力;那叮嘱的话语,表现了父亲的关怀备至;那流泪,又流泪的叙述,表现着作者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意。总之,这一段都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处处表现了作者的感动之情。 (品析:教学内容:段落精读;教学角度:朗读——概括——分析——小结;教学手法:朗读法(体现目标的不同,体现层次的区别);概括法(概括内容和内部层次);分析法(分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第三步:回扣与顺联 建议大家这样探究: 主问题:如果就单纯地描写父亲去买橘子,故事会这样感人吗? 回扣:从对背影的描写回扣课文的首段,体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环境 顺联:从对背影的描写引出课文的末段,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作文教学实录余映潮

作文教学实录余映潮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作文教学实录 多事一人,写出人物的个性 执教:余映潮 【训练要求】 了解记叙文的特点,重点掌握较为复杂的记叙文的知识和基本要求,实践多事一人、写出人物个性的记叙文写作方法。 【背景知识】(1) 记叙文是借助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段进行记事、记人、写景、状物的文章,通常可以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三种。 【背景知识】(2) 记人叙事又有比较简单的记叙与比较复杂的记叙之分。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特点:有众多材料的组合,有比较复杂的组合方式,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范文品析】(1) 父亲的三句箴言 【写法借鉴】(1) 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时间顺序;总提分叙;调整节奏;叙议结合;照应细密;线索贯穿;选材精致(同一类细节);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2) 健忘的教授 杨晖

【写法借鉴】(2)首段统领全文;末段自然收束;反复手法;误会手法;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3) 时光带不走的美好回忆 【写法借鉴】(3) 第三人称视角;巧借文中人物的视角;倒叙手法开头;特写镜头收尾;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4) 父亲的爱 (美)艾尔玛邦贝克 【写法借鉴】(4) 散文式的笔调;以“抑”起笔;通篇运用对比手法;多种材料写人;叙事简洁,暗含时序; 似贬实褒,点题精妙;人物个性鲜明。 【荐读范文】 《我的老师》(魏巍)、《老王》(杨绛) 【写作实践】 自由命题,运用多事一人的写法,表现一个有个性的人。

《壶口瀑布》教学实录余映潮版

余映潮《壶口瀑布》教学实录(教读课板块式教学) 温岭市第四中学 2018、4、8 师:梁衡先生就是这样抒发她对壶口瀑布的情感的,读—— 生:(读ppt)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p]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梁衡 师:美妙的对比手法。记不记得您小时候学《桂林山水》,表现桂林山水的美也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好,了解一下学习目标。 师:(ppt出示学习目标)理解一篇 细读一段 背诵一节 一、读背景 生:(读ppt)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生:(读ppt)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师:课文描绘的就就是这一“胜景”。 二、积累字词句 师:读有关字词,在读音上有麻烦的字,读—— 生:(读ppt)凹下推搡驰骋漩涡寒噤雾霭出轧汩汩潺潺如丝如缕怒不可遏挟而不服 师:大量运用短语就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大家再瞧——写瀑布声形的短语 生:(读ppt)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拍拍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师:读的好流畅!还有不?写其态势的——读 生:(读ppt)千军万马扑面而来震耳欲聋深不可测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

师:写其精神的—— 生:(读ppt)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师:刚才我们学习到的就是,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知识。这就是一种学习方法,也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三、探究精致结构(理解一篇) 师:开始我们对《壶口瀑布》这篇美文的欣赏,欣赏全文的“构思之美”。大家的任务就是,速读全文,根据第一段观察全文的美妙精致结构。“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生探究 师:好,我们来交流瞧法。全文共有六段,从第一段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谋篇布局。 生:作者说两次到过瀑布,第二段就是第一次,后面就是第二次。 师:这位同学阐述的很清楚,请大家把“第一次”与“第二次”圈出来,这就叫做关键字。还要把“雨季”“枯水季节”圈下来,这又就是关键字。好,继续发现。 生:除了第一次与第二次,最后一段还说了黄河的精神。 师:您的发现很有价值,像这种写景咏物的短文,最后一段,往往用于升华的,用于抒情议论的,所以作为整篇文章的收束它有重要的作用。 生:雨季就是略写,枯水季节详写,详略得当。 师:很明显写雨季就是为了引出枯水季节的描写。这叫“铺垫”,用略写把详写的内容展开,这叫美妙的构思。 师:请大家做好旁批,在第一段批注:简洁入题,总领全文。 这让我们想到了《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立刻引出紫藤萝的描写,简洁入题,总领全文。再如《荷叶母亲》。 师:接着来,读懂第2段与3、4、5段的关系。在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批注:巧作铺垫、详略有致。这就叫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师:读懂第五段,课文写水,为什么写石呢?这就是课后思考探究问题。通过石头的巨大变化来表现壶口瀑布的威力。这就是写作的艺术,笔锋一转,用另外一样事物表现本身要写事物的美妙。这叫——视点变化,侧面映衬。

余映潮-“语言学用”教学的基本方法

“语言学用”教学的基本方法 余映潮 第一部分最基本的道理 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教材 安排实践活动 重视课中读写 实现语言学用 注重知识积累 关注集体训练 “教学设计”的目标 语言学用 技能训练 知识积累 集体训练 气质养成 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非常讲究“课文研读” 十分重视“教学思路” 关键在于“课堂活动” 精心考虑“积累丰富” 时时关注“能力训练” 教师要克服的重要弱点 碎问碎读碎说 -老师的碎问碎说可形成知识碎片,但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和有力度有深入的课堂训练 单个对话频繁 -老师和几十个学生对话,因此对话显得肤浅,凌乱,零碎。时间消失在对话中,学生没有沉淀和收获。

没有选点深入 -不到知识点,文章的精彩中去,所谓点,一个是知识点,比如探究文章线索,欣赏这篇文章的照应 活动时间不多 -不肯安排时间,每个学生都要把握自己学习时间。 积累意识很差 课堂阅读教学的训练性 多读 多析 多写 *多背 多记 阅读课堂教学两个永远的点:语言学用,能力训练和知识积累 课标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不是把教学放到解读上去。 第二部分阅读训练最基本的指标 1、难读难写的字300个 2、两字书面语汇4000个 -雅致,离口语较远的词汇,如清新、清雅。朗读,背诵都是重要的途径。 3、成语、短语1000个 4、背诵积累60000字 -初中学生到高中一帆风顺,能读会写 5、精读训练100篇 -短文一定要让学生精细地赏析 6、知识术语200个 文体知识、修辞知识、 章法知识、手法知识 7、自学方法10种 8、阅读技能训练20种

余映潮老师《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与评点

余映潮老师《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与评点 执教:余映潮整理、评点:杨晓梅 时间:2007年1月14日 地点:吉林大学附中 师:同学们,上课!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话这样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断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 (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开场即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捷明晰。尤其是在这里,教师将自己颇具个性化的研读所得,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引起共鸣,体现了教师研读教材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处理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文,然后来谈谈你感觉到的这一篇课文的特色。 (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云南的歌会》特色概说”为话题说话。 (教师提示:所谓“特色”,从小处理解就是“特点”。) (学生速读课文。自由发言。) 生1: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自然,读起来很有亲切感。 师:特点之一,语言很生动,很亲切。 生2:这篇文章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读起来充满诗情画意,节奏感强。 师:你体会到了课文的用词之妙。 生3:这篇文章多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突出云南这一地方人们联系语言的特点,也为后文比赛、比拼才能、唱山歌这些情节作铺垫。 师:啊,细节描写生动。 生4: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文章有三个部分,从这三个部分可看出云南歌会非常热闹,而且具有民族色彩。

师:是啊,山野里的对歌、山路上的漫歌、歌会里的传歌,三个部分组成云南的歌会生动的、纷繁的、美好的画面。 师:好。老师来讲一讲。 (屏幕显示) 课文线索清晰 生活内容丰富 语言别有风味 片段描写精彩 师:(边读边讲述)这篇文章的特色表现在多方面。第一,线索是清晰的,歌会、唱歌贯串全文,全文由唱歌联系起来,因此文章有一条线索。第二,生活的内容很丰富,有各种场面的赛歌、唱歌、传歌、学歌,还有各种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人来参加这些活动。第三,语言别有风味。待会儿我们展示一组词,这是在云南歌会生活里所特有的。第四,片段描写精彩,几乎每一个大的段落里都有很好的描写细腻的语言片段。 师:我们再来体会它的语言风味。你们看,这些词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很少见。它们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生活气息。大家一起读起来。 (屏幕显示) 蹲锯酬和譬喻柞木熹微 淳朴龙吟凤哕箍桶阉鸡忌讳 (学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要注意这些词的读音。好,再自由自在地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很陌生?是不是都是很有特色的词语? 师:咱们再来看它的语言描写方面的特色。 (屏幕显示) 特色概说 “事物描写”片段 “情景描写”片段 “人物描写”片段 “景物描写”片段 “动物描写”片段 “场面描写”片段 师:(边读边讲述)“事物描写”片段,大家看这样一段话: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

余映潮老师示范课《刷子李》

余映潮老师示范课《刷子李》教学实录 执教:余映潮评点:刘吉芹 一、平中见奇,巧妙导入 (师板书课题《刷子李》。) 师:请一起把这三个字读一下。根据课文内容,你在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在课题前画了一条横线)什么样的刷子李呢?请你大声地说。 生:技艺高超的刷子李。 师:好,继续说,哪一个来? 生:技艺高超的刷子李。 师:重复了,要变角度,继续来。想一想,好,你大声说。 生:有一手绝活的刷子李。 师:你看,其实也是技艺高超,但是人家变了,变得多好听啊! 生:本领高超的刷子李。 师:你看他说的几个字就有天津风味。 生:派头十足的刷子李。 师:很有派头的刷子李,做事的时候是很讲究的。 生:粉刷技术出神入化的刷子李。 师:粉刷技术出神入化。这八个字组合得很好啊!还有吗?好,我们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刷子李” ?(课件:俗世奇人——刷子李)。 师:刷子李是很普通的一个人,平俗世界里的一个人,但是有奇妙绝活的一个人。这篇文章就是咱们天津的一位作家的作品。我们来看这位作家的简介。(课件出示:作者冯骥才简介)读一下: 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天津。他的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他的小说集《俗 世奇人》共收录近二十篇作品,每篇写一个人物。 师:《刷子李》这篇短文就选自冯骥才的小说集——《俗世奇人》,都是写的奇人。好,我们这一节课的活动,是四个字——说奇论妙。 【品味】从拓展课题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概括、梳理、猜测、提升、总结等学习方法的渗透中形成阅读期待,为接下来的朗读奠定了情感基调,更为品读欣赏课文、深刻体悟文本做了一个铺垫。看似自然平淡,实为匠心独运。 二、创意新奇,选点切入师:把这样一段话读一下。有个要求,既要读出描写人物的那种味道来,还要请大家读准下面一段话的字音,理解其中 6 个词的意思。 课件展示:刷子李的绝活是,刷完浆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但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这天,小三看师傅蘸浆刷墙。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好比一面雪白的屏障。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学生朗读。) 课件展示: 愣:非得(d e i )o 绝活:独一无二的手艺。 悠然:徐缓、悠闲的样子。

余映潮散步教学设计

篇一:余映潮散步教学实录 余映潮《散步》教学实录 师:我们开始上课 生齐:起立,敬礼,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莫怀戚的美文《散步》。现在一起来进入课文。这节课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赏析,教你怎么分析课文。第二,在这里面进行我们阅读能力的训练。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该怎么说呢,有什么呢? 生1:这里有一家人。 师:有散步的三代人。 生2:这里有美丽的田园风景。 师: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 生3:这里有浓浓的亲情。 师:你告诉了我情感。 生4:这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还有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那样美好,那样光明啊!这样,一起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读。 生齐读: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更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 生齐读:——春意,亲情,孝敬,关爱,呵护,温馨瞬间,还有中年人的责任感?? 师:读得好!下面,我们就开始课文赏析。品情,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怎么做呢,老师告诉你。(品析能力训练之一)话题,深情渗透在这一句。拿起笔,根据全文的内容,欣赏文中的一个句子。好,开始各自的认真思考。 生在书中勾画,思考。 师:刚才我观察到了两个聪明的动作:第一个动作,划下来;第二个动作,写旁批。好,现在谁来说说。好,你是第一个举手的,谢谢你。 生1:我找到的是第六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和倒数第一句:“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我说‘走大路’。这句话的情感是:我对母亲的孝敬。 师:申请渗透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之上。好! 生2:我觉得深情渗透在第七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上。我觉得这里不仅写出了儿子觉得这里的环境很有意思,还写出了散步时祥和的气氛以及浓浓的情义,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亲情。师:作者带着欣赏的眼光观察景物,写得那样得美好啊! 生3:请同学们看到第五自然段。深情渗透在这句话:“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我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了家庭的温馨,幸福还有和睦感。 师:好像让我们听见了那个小家伙的可爱的,快乐的,幼稚的叫喊声。 生4:我从第三自然段的“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一句话体会到了深深的真情。我从“熬”这个字体会到,作者对于母亲在冬天这么寒冷的天气里作者十分担心母亲的身体,我体会到作者对于母亲的担忧,但同时又庆幸母亲熬过了这个严冬。 师:“熬”字用得好啊!妈妈在过严冬,而我们的心,也在伴着妈妈的健康而跳动。这个“熬”字为什么用得好啊?这要联系到我们的南方。南方冬天又没有什么取暖的设备,所以“熬”字用得恰当。 生5:我从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说:‘还是走小路吧’”,我从这句体会到,母亲疼爱孙儿,虽然自己不愿意走小路,但还是依着孩子,说明亲情的力量是无限的。可以看出母亲对孙儿的疼爱。

(完整版)《马说》余映潮课堂实录

《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 别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 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 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 (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

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心得体会(新、选)

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心得体会余映潮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他一流的研究成果和一流的教学艺术深受语文教师的喜爱。我就是怀着对余映潮老师的喜爱和敬仰之情拜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的。果然,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得到了诸多启发,现将主要的几点记录如下: 一、从细处入手 余映潮老师强调语文的教学要从细处入手,特别是阅读方面的教学。他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从课文的某一个点着手来建构起整个教学设计,这些“点”既可以是文章的一句话,也可以是课文的一个部分或一种表达手法。这样深入挖掘课文的一点,进而向其他方面延伸,把课文的其他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体会课文美感的同时又掌握了必要的语文知识。 余映潮老师讲到,要做到深入一点,就要对课文进行反复地研读,要对课文相关问题的论文进行必要的研究。教师有了那么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备课时做到“厚积薄发”,以一双慧眼来审视课文。 对于经验缺乏的新教师而言,这种抓住细节、注重细处的教学思想无疑是一种快速提升自己的好方法。新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重难点并不熟悉,如果只是靠着平时备课的时间来熟悉课文的话,将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只有靠着反复阅读,甚至是朗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感知文章,才能做到对文章的知识点了然于心,才能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二、用“美”来教学 余映潮老师还特别关注语文教学中“美”的重要性,不光是要让学生

体会课文的美感,还要在教学设计、教学创意等方面体现出美。可以说,余映潮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力求充满美,这包括教学创意的美、教学思路的美、教学手法的美、教学语言的美等等。他把美得感受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在对“美”的关注下,他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章法、语句、手法,让学生在体会形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内容美。 余映潮老师的美感教育、艺术教育的思想,完全符合了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美育的要求。他的美育不仅仅是单一的、孤立的一个方面,而是把课文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相互交融起来,通过形式的探究而感知内容美,通过内容的分析而体会形式美,这样就形成了立体的美的感受。既交给了学生该传达哪些美的内容,又交给了学生如何传达这些美的内容。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得到的有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技能的提升,更得到了思想的洗礼和升华,从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多彩。 作为传输“美”的重要使者,我的责任十分重大,但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只有涉及到对内容美的把握,还没能够把形式美,以及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的品味在课堂上展现出来,需要继续向余映潮老师学习。 三、多角度的思想 采用多个角度来看待课文又是余映潮老师的另一个特点,这包括着多角度反复赏析课文,多角度设计教案,多角度品析课文,多角度比较分析相似的课文。比如,他在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篇简短浅显的课文时,竟用了五种角度来阅读;《说‘屏’》一课竟有五种相去甚远的教学设计。这种多角度看待教学过程和思想的理念,既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又是对教学经验的磨练。只有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十分丰富才能有多角度的资本。

余映潮教学设计板块式思路

余映潮教学设计板块式思路 周崇典XX年4月2日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和突破。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 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 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 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

“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 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 下面请看两个教学设计实例。 例一:《论求知》教学简案。 课的总起:朗读课文,用一句话表述阅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分层推进:有如下四个教学板块。 识词实践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字词,教师有选择地让学生听写下面的词语:

(完整word版)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名师公开课堂实录示范课 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请大家把背景材料读一读。 (屏显)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年-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最后一课》是关于战争的故事。是关于战败国的故事。是关于学习祖国语言的故事。 评点:开课伊始,直接入课,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然后顺势引入作家及作品背景的介绍。这是余老师常用的开课方法,简洁直白,不浪费课堂一分一秒的时间。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项重要的知识。大家做笔记。

(屏显)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师:《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的背景,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和被侵略。微小的场景,那是战争的气息,我们很难感觉到,没有炮声,没有硝烟,故事是在学校里展开的,在教室里展开的。这微小的场景,平凡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了,崇高的主题,那也是一读文章就能够感受到的。 评点:简洁开课后,余老师仅用十六字清楚明晰地表达了他的教学创意: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欣赏《最后一课》的表达艺术,这种教学创意来源于余老师课前对教材的精准研读,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 同学们,我们把这几个词,读一下吧。 (屏显) 婉转皱边郝叟

祈祷懊悔哽住 师:好,把“郝叟”两个字写一下。“郝”字一定要认识,中国人有一个姓氏,就是姓“郝”,郝叟,一个姓郝的老头儿,这个翻译就很有味道了,就是音译,但是一下子把人物的年龄给“翻译”出来了。注意“祈祷”两个字的写法,偏旁不要写错。还要注意“懊悔”的“懊”下面不要封口,不要多写一横。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课文细读。我们要品析,还要欣赏。细读的内容是: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 (屏显)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评点:所谓课文细读,即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利用精段品析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或者深透理解课文某一方面特点的目的。就本课而言,如何阅读这篇小说,余老师选取三个点来细读,即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余老师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示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