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共同配送的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共同配送的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共同配送的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共同配送研究的文献综述

高歌

(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重庆 400074)

摘要:共同配送是物流配送领域的一种新型模式,在我国共同配送研究主要集中在共同配送的概念与内涵、共同配送社会经济效益、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利益分配及费用分摊4个方面。本文在对各方面问题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共同配送未来研究的侧重方面,以促进共同配送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关键词:物流;共同配送;文献研究;效益

Literature 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joint distribution

Gao Ge

(School of Management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Joint distribution is a new model in the field of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In our country,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cept and content of joint distribution,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joint distribution, joint distribution model,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and costs of joint distribution share. 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search on various aspects of the joint distributi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aspects of future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joint distribution in China.

KEY WORDS:logistics; Joint distribution; literature research; Benefit

1 研究背景

由于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物流业,使整个配送行业都得到了迅速的成长和壮大,但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瓶颈期,物流配送成本过高、城市交通压力较大等问题日益显著。而目前正是我国物流配送行业突破瓶颈期的关键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制造商不断变化产品生产模式,纷纷要求高频少量的配送方式;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日益趋向精细化和个性化,这些都要求配送企业尽快提高其配送能力并改善配送服务。然而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国内配送企业呈现出规模参差不齐、配送资源零散、一体化集中程度较低、缺乏竞争力等现象。即使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配送基础设施、信息管理系统及物流专业人才等方面仍发展滞后,配送企业各自发挥局部优势,互为竞争,相互打压,这些都成为阻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自从我家加入WTO以来,很多有实力的国外配送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如UPS、联邦快递、DHL,这些企业发展得早,配送能力雄厚,网络信息系统强大、管理模式标准化、服务安全到位,一进入中国市场就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现阶段我国配送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较低,造成资源的浪费严重,许多企业实力较弱,与这种发展晚上的外企竞争处于明显的弱势,但是想要快速提高个别企业的配送能力是不太现实的,因此许多企业尝试采用共同配送的运营模式集合能量来帮助自身摆脱困境。

2 研究现状

近年来,共同配送在发达国家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共同配送体系逐步建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例如日本福冈市滕井区的共同配送系统、京阪神地区12家百货公司的共同配送体

系;德国Kaeesl市、不来梅市的共同配送体系;摩纳哥的共同配送系统等[1]。我国对于共同配送的研究虽然晚于西方,但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依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纵观国内外关于共同配送的研究专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共同配送的概念内涵研究,共同配送的模式研究,共同配送的经济社会效益研究、共同配送的利益分配和费用分摊研究。

2.1 共同配送的概念与内涵

对共同配送概念与内涵的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共同配送的本质属性。Alexander Schone在其文章中提出由于企业间的竞争导致资源无法合理分配和利用以及发货频率过高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共同配送的产生[2]。日本运输省认为:共同配送是指“在城市里,为了使物流合理化,再几个有定期运货需求的货主的合作下,由一个卡车运输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的配送”[3]。日本学者汤浅和夫认为共同配送不仅仅是只考虑某一家公司的物流合理化,而是由多个企业进行合作,将每一家公司需要配送的货品集中,合理安排路线统一配送,从而使他们每家企业都能达到最佳的物流配送效果[4]。国内对于共同配送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国家对物流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共同配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王之泰教授认为共同配送是几个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对某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具体执行时共同使用配送车辆的一种配送方式[5]。郝渊晓教授认为共同配送是一种综合配送方式,它在规定的区域内将运送至仓库的货物进行统计整理,某些需要拆零的货物进行加工,货物做好标记后,将两类货物混装到一辆车上进行运送[6]。我国GB/T18354-2006《物流术语》把共同配送解释为有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7]。从上述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日本交通省比较强调运输工具这一方面外,不管是我国学者还是日本学者都比较强调企业间的合作。综上可得,共同配送的实质就是多个企业在资源共享的理念下,利用契约实现互惠惠利,共同完成配送任务。其目的在于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它主要是货主和运输者通过共同配送, 解决运输过程中低效率的问题。

2.2 共同配送模式

经过多年的研究,众多学者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提出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日本物流配送学研究员北冈正敏从适用行业的角度入手,把共同配送模式分为六种形态:仓库中心型、仓库中心型、仓库中心型、连锁企业型、运输企业型、组合型[8]。刘佳从产业和产品流通的角度进行考虑,认为配送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横向共同配送模式和纵向共同配送模式。横向共同配送主要是指同产业企业和异产业企业之间实施的共同配送。纵向配送模式一般是指商品流通过程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共同配送,包括生产企业和批发商之间的共同配送、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共同配送[9]。李戍从配送路线的方向上进行考量,把共同配送分成以下三种模式:异地双向互补型、异地同向互补型、异地混合互补型[10]。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业务横跨几个行业的企业不断增多,因此北冈正敏按照适用行业对共同配送进行分类的做法难免具有片面性,而刘佳和李戍的分类标准较为合理。

2.3 共同配送的经济社会效益

2.3.1 效益产生机理

共同配送的效益来源于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共生经济效应、协同管理效应的共同影响。我国学者高鸿业认为规模经济就是把固定成本分摊到大量产品中,降低产品平均单位成本所产生的经济效应[11]。同理,运输业规模经济指的是增大运输总量,降低平均单位运输成本所呈现的不断下降的趋势。实施共同配送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实现配送作业规模化,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车辆的装载率和配送密度,从规模经济效益重视企业获得收益。范围经济是一种多产品共同生产的经济特性,是厂家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成分利用生产要素生产多种相关产品。各交通运输企业合作生产多种运输产品与单独生产一种产品相比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共同配送的范围经济主要体现在仓储协同、配送协同、加工和包装作业协同[12]。共生经济起源于自然界的“共生现象”原理,独立的经济企业之间通过同类资源的共享或异类资源的互补形成共生体,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并提高使用效率[13]。管理协同效应是指企业之间的法律、会计、财务、人力资源等企业基础设施在配送任务上实行协同管理。

2.3.2 共同配送的效益

对共同配送的效益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实行共同配送的意义。

国外对于共同配送的效益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社会的角度出发,主要关注共同配送系统究竟能多大程度缓解交通、减轻环境污染和降低物流成本,如何减少货车的数量和配送时间、选择配送车辆的路径及配送中心的位置,分析共同配送在经济

上的可能性。Taniguchi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明确了对企业来说共同配送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配送成本,提出了共同配送的车辆路径选择模型,通过考虑配送中心的最优选址来分析共同配送的效果以及在经济上的可能性[14]。Nemot从配送的社会效益角度分析了在日本某市运营的共同配送系统[15]。

在我国学者牛东来的研究中,介绍了面向社会效益的城市共同配送研究进展,特别介绍了国外学者对共同配送社会效益的研究,并提出要特别关注3个问题:共同配送的社会效益如何,是否值得大量投入来建立共同配送系统;如何激励共同配送体系的建立;如何维持共同配送的运营[16]。胡小文利用有无对比法计算了共同配送的社会效益:包括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货物在途时间和降低交通事故等的效益。并计算了共同配送的企业经济效益:包括减少工作人员,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减少配送车辆无效里程,扩大覆盖面、提高市场份额等的效益[17]。彭育松等认为,共同配送理念的实现,从微观角度分析,企业可达到配送作业的经济规模,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节约企业资源,促进企业集中核心业务,扩大市场范围和销售网络。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可减少车流总量,改善交通状况,提高车辆装载率,节省物流处理空间和人力资源[18]。范里平分析了共同配送的优势,认为共同配送在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财力、物资、时间等物流经营资源最大效率的同时,可以促进物流服务效果及社会效益的提高[19]。

我国学者在共同配送社会经济效益研究中,对共同配送社会经济效益的定性研究比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都是定性阐述。对社会效益定量研究较多,对经济效益定量研究较少。本文认为,经济效益的定量研究是共同配送研究的重点,因为这是驱使共同配送形成的动力,而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某些研究对社会效益涉及较多,但其实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另外,在研究中缺少案例分析,如能以某共同配送体为例,通过有无对比法来计算和比较共同配送体形成前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会有较强的实践示范和引导作用。

2.4 共同配送的利益分配、费用分摊研究

对实施共同配送而获得的共同经济效益如何分配给各个参与企业,同时共同配送成本在参与企业间如何分摊是研究共同配送利益分配,费用分摊的主要目的,也是研究如何维持共同配送的最重要任务。

叶飞、郭东风提出了四种共同配送利益分配方法:Shapley-Value法、Nash谈判模型、MCRS法以及群体重心模型[20]。吕坚、孙林岩,马新丽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虚拟企业的利益协调机制进行了分析[21]。冯蔚东、陈剑提出了虚拟企业中收益分配比例确定的基本原则,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给出了一种关于利益分配比例的计算方法[22]。陈菊红、汪应洛分析了虚拟企业收益分配过程应考虑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虚拟企业收益分配的博弈模型[23]。张润红、罗荣贵等人分析了由Shapley提出的用于解决N人合作对策问题的Shapley值法,提出了弥补Shapley值法不足的修正方案,给出了此方法计算共同配送伙伴利益分配的全过程[24]。龙勇、杨秀苔运用博弈论的思想,通过建立合作效益分摊模型,确定各个成员企业在共同配送中分配的利润[25]。H Ieda和A Kimura从成本的角度,建立了相应的共生合作博弈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共同配送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对产生的效益进行分配[26]。Satyaveer S Chauhan研究了基于收益共享的共同配送伙伴关系,提供了供应商-零售商二级供应链系统的收益分配模型[27]。

杜文、向秋探讨了关于共同配送费用分摊的计算问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一种具有实用性的费用分摊方法。该问题还提出了由于运费和租赁费用以及实施共同配送产生的利益的分配方法

会存在很多变化,所以应该按照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组合。他们认为在共同配送中如何选择最短的路线是以后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可以针对配送路线中对于时间的限制、不同的据点以及选择何种类型的车辆等问题条件来探究费用分摊的方法[28]。徐连同在研究共同配送体内运输费用分摊时提出

了合作博弈理论、裁判对策理论,并用实例进行了求解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且认为合作对策赋值

法要比谈判对策中的纳什谈判求解方法考虑的可

能情况更多,分析各局中人的地位与贡献也更加全面,结果比较稳定,够体现公平合理的基本原则[29]。胡小文提出了一次分摊法和二次分摊法即基于可

分离成本和不可分离成本的分摊法,依据公理化性质对两种分摊方法进行了检验,来确定各种分摊模型与方法对公理性质的满足情况。由此得出这些模型总是存在一些缺陷,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适合实际情况的模型就可以的结论[30]。王旭则提出采用Raiffa解方法来分摊共同配送所产生的成本,并考虑了单个合作伙伴加入共同配送联盟所带来的风险,建立了基于风险因子的Raiffa 解成本分摊模型[31]。孔维莎、张强将经典的合作博弈Shapley值方法拓展到Hukuhara-Shapley值,提出了单位运价不确定情况下的共同配送成本分摊结构

模型[32]。刘松、米文勇、何冯斌通过建立合作博弈费用分摊模型,运纳什谈判理论确定了各个企业进行共同配送的费用分摊方案[33]。张伟力、陈思、谢茂龙结合博弈论与经济订货批量模型,通过对节约系数的确定,提出了共同配送的费用分摊算法[34]。王晶,贾琪认为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竞争性谈判是解决共同配送成本分摊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这种谈判存在着时间成本,并且需要考虑联盟成员进行谈判的耐心程度,这种谈判的耐心程度是由联盟成员自身情况所决定的,耐心程度的大小往往会造成联盟成员的不平等地位,从而影响共同配送的成本分摊。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考虑了这种谈判的时间成本以及联盟成员的谈判耐心程度,对于解决共同配送的成本分摊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35]。

以上共同配送利益分配、费用分摊研究中,主要侧重在方法研究。大多利用博弈论、Shapley 值法进行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摊,但是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的实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另外,对实践中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摊机制及其实际应用研究较少。

3 研究评述

从上述文献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对共同配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较为系统和深入并且它们还处于不断改进和提高中,力求将物流成本降到最低。我国对于共同配送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依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文献的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不过,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对于共同配送的相关研究依然处于落后阶段,在诸多方面有待改进和完善。

1) 对配送模式的研究大多是针对连锁配送企业的特点建立的,关于中小制造企业的配送模式很少,并且现有对配送模式研究的前提一般是假设在某种配送模式下进行的,而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并未引起学者的关注。

2) 对共同配送的具体运营、社会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和共同配送的利益分配研究较少;对共同配送的理论研究较多,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较少,对实践案例研究更少;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

3) 对共同配送中费用分摊和利益分配问题研究大多使用Shapley法、Nash谈判模型、MCRS 法,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利益分配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性。但仍有一些缺陷:一方面从投入或风险的角度开展相应的研究,未考虑各企业的配送量对利益分配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多是考虑几个物流企业实行共同配送,并假设所有参与企业具有相对对等的地位,认为任何企业组成的联盟都能盈利,显然着与实际情况有差异。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侧重共同配送模式的选择,共同配送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共同配送的具体运营,社会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和利益分配,这些领域也是实践发展所急需的。同时也应侧重对相关案例的研究分析。随着生态经济与节约型社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共同配送的社会经济效益将更加突显,共同配送将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对它的研究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孝坤,杨飞,杨东援. 面向社会效益的城市共同配送研究进展[J]. 物流技术,2007,(10):1-4.

[2] Alexander Schone. Onthe joint distribution of a quadratic and a linear from in normal variables [J]. 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2010,(2):163 - 182.

[3] 伊卫华,吴晓惠. 我国零售业态下的共同配送模式解析[J]. 商场现代化,2005,(11):116-118.

[4] 陶静. 苏果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体系改进研究[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5] 吴聪. 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运作模式选择研究[J]. 物流技术,2005(4):58-62.

[6] 郝渊晓. 现代物流配送管理[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33-34.

[7] 宋心宇. 国内连锁企业实施共同配送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 山西科技,2010,(6):57-61.

[8] 李春林. 物流配送[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81.

[9] 刘佳. 连锁零售企业共同配送问题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13.

[10] 叶志坚. 共同配送整合模型及算法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11]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6.

[12] 平狄克.交通运输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0.

[13] 刘友金, 袁祖凤. 共生理论视角下集群式产业转移进化博弈分析[J]. 系统工程,2012(2):50-57.

[14] Taniguchi Co-operative vehicle routing model with optimal location of logistics terminals[J]. City Logistics,2005,(2):139-153.

[15] Nemot. The Total Cost of Logistics in Supplier Selec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Multiple Sourcing, Multiple Criteria and Constrai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eonomics,2005,(6):58-64.

[16] 牛东来. 对于共同配送的思考[J]. 商场现代化,2010,(5):24-25.

[17] 胡小文. 共同配送效益计算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140-155.

[18] 彭育松. 基于合作博弈下的共同配送利益合理分配模型[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1):60-64.

[19] 范里平. 现代物流的新方向[J]. 商品储运与养护,2012,(2):32-34.

[20] 叶飞,郭东风. 虚拟企业成员之间利益分配方法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0,(7):11-12.

[21] 吕坚,孙林岩,马新莉. 虚拟企业组建的合作动力与利益协调分析[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7,(3):47-50.

[22] 冯蔚东,陈剑. 虚拟企业中伙伴收益分配比例的确定[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 (4):20-26.

[23] 陈菊红,汪应洛. 虚拟企业收益分配问题博弈研究[J]. 运筹与管理,2009,(1):11-16.

[24] 张润红, 罗荣桂. 基于Shapley值法的共同配送利益分配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1):56-61.

[25] 龙勇,杨秀苔. 不确定环境下不平等联盟的利益分配博弈[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2):77-82.

[26] H Ieda,A Kimura. Why don’t mufti -carrier joint delivery services in urban areas become popular - a ga ming simulation of carrier’s behavior[J]. Logistics,2007,(2):155 -167.

[27] Satyaveer S Chauhan. Analysis of a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 with revenue sha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1):44-51. [28] 杜文,向秋. 共同配送问题中的费用分担[J]. 系统管理学报,2009,(3):276-281.

[29] 徐同连. 共同配送合并策略的仿真研究与系统实现[D]. 长春:吉林大学,2007.

[30] 胡小文. 基于虚拟企业的共同配送成本分摊模型与方法研究[D]. 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5.

[31] 王旭,贺美亮,林云. 应用Raiffa解的共同配送成本分摊模型研究[J]. 现代制造工程,2008,(5):45-51.

[32] 孔维莎,张强. 基于Hukuhara-Shapley值的共同配送成本分摊策略[J]. 物流技术,2012,(10):12-16.

[33] 刘松,米文勇,何冯斌. 共同配送博弈费用分摊模型[J]. 物流科技,2008,(12):41-43.

[34] 张伟力,陈思,谢茂龙. 中小型物流企业共同配送费用分摊研究[J]. 物流技术,2010,(9):7-11.

[35] 王晶,贾琪. 基于农超对接的第三方共同配送模式及成本分摊问题研究[J]. 现代物流,2013,(8):61-65.

智能快递柜文献综述

智能快递柜发展现状与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快递业务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传统的人工配送难以满足行业需求,智能快递柜逐渐兴起。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智能快递柜的发展与应用现状,阐述我国智能快递柜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预测。 关键词:电子商务;智能快递柜;对比分析;趋势预测 1.引言 2009年开始,阿里集团每年都会举行“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到2015年“双十一”成交额已达到912亿元。除了阿里集团,其他各大电商的成交额也在不断刷新记录。伴随着网络购物交易数额爆增,快递业务量也同步大幅增长,对快递企业在快件的处理和投送上形成很大压力,特别是快递网末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更加突出。改革传统的快递派送模式,改善快递企业服务,智能快递柜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受重视。 智能快递柜的研究与应用,不管是对快递企业和客户都有实用意义。对快递企业而言,智能快递柜可降低人力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对收件客户而言,智能快递柜为收件人提供了便利选择,客户可以自提物件,不仅解决了与快递员的时间冲突,而且保护隐私信息。综上,智能快递柜应用前景巨大,具有很好的实用意义。 2.智能快递柜定义与应用现状 2.1智能快递柜定义 智能快递投递箱是一个基于物联网的,能够将物品(快件)进行识别,暂存,监控和管理的设备。与PC服务器一起构成智能快递投递箱系统。PC服务器能够对本系统的各个快递投递箱进行统一化管理(如快递投递箱的信息,快件的信息,用户的信息等),并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处理。快递员将快件送达指定地点后,只需将其存入快递投递箱,系统便自动为用户发送一条短信,包括取件地址和验证码,用户在方便的时间到达该终端前输入验证码即可取出快件。 2.2应用现状 智能快递柜在国外并非新事物,全球有20多个国家(如图1所示)正在使用智能快递

物流业研究文献综述

物流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现代物流业作为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物流枢纽城市作为区域物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物流发展的基本载体,对整个区域物流网络的效率作用至关重要。 国外的物流业发展很快,市场成熟度高,理论研究也比较完善。国外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从“有利于商品销售”的视角来研究物流。随着20世纪中叶世界经济开始复苏,物流地位显著提高,研究的视角明显扩大,产生出许多新理论、新学说。其中包括:“黑大陆”说、“第三利润源泉”说和“后勤工程”说。当前国际研究热点主要在对环境问题和绿色物流的研究、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运输系统对全球物流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国内物流理论研究始于80年代初,主要是侧重于物流学基本概念。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物流理论研究内容开始转为开展专题性研究,一些学者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阐述了物流运行原理和运行模式等,出版了《现代物流学》、《流通经济学》、《物流学及其应用》等颇有影响的理论著作。近期我国物流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规划技术问题、供应链理论、物流模式问题等几个方面。 我国对物流枢纽建设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单一运输方式的货运枢纽的建设发展。一些学者分别对于铁路、道路货运枢纽如何实现向物流中心拓展转型进行了研究。(2)综合货运枢纽和物流枢纽建设的发展。以多式联运等理念为基础,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提出综合货运枢纽和物流枢纽的概念。(3)区域、城市

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4)物流枢纽城市、城市物流系统建设和发展。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专节中提出“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国内许多大城市对“建设大型物流枢纽”的理解是将一些地方的物流中心城市建设为物流枢纽。(5)物流系统的协同与协调。协同化管理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物流系统效率提升的关键,当前国内外主要从企业、行业、区域物流三个层次进行研究。

国内物流需求预测方法文献综述

国内物流需求预测方法文献综述 (河北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阮俊虎) 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对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商品以及废旧物品、废旧材料等的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物在空间、时间和费用方面的要求,涉及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动的诸方面[1]。物流需求的度量可以采用价值量和实物量两种度量体系。实物量意义上的物流需求主要表现为不同环节和功能的具体作业量,如货运量、库存量、加工量、配送量等;价值量意义上的物流需求是所有物流环节全部服务价值构成的综合反映,如物流成本、物流收入、供应链增值等[2]。 物流需求预测是根据物流市场过去和现在的需求状况,以及影响物流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一定的判断、技术方法和模型,对物流需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物流需求的预测进行了研究,提出不同的预测方法和手段。物流预测方法可以分为定性预测方法(如德尔菲法和业务人员评估法等)和定量预测方法,但多数是定量预测方法,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国内物流需求定量预测方法进行综述,归为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因果关系预测方法、组合预测方法等三类。 1.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综述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是依据从历史数据组成的时间序列中找出预测对象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此作为预测依据。常用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有增长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随机时间序列模型、灰色模型、以及在经济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混沌与分形等。 增长率法指根据预测对象在过去的统计期内的平均增长率,类推未来某期预测值的一种简便算法。该预测方法一般用于增长率变化不大,或预计过去的增长趋势在预测期内仍将继续的场合。刘劲等[3](2002)在利用增长率系数法对百色地区港口货运量进行了逐一分析。 移动平均法是用一组最近的实际数据值来预测未来一期或几期内产品的需求量的一种常用方法。当产品需求既不快速增长也不快速下降,且不存在季节性因素时,移动平均法能有效地消除预测中的随机波动。根据预测时使用的各元素的权重不同,移动平均法可以分为:简单移动平均和加权移动平均。杨荣英等[4](2001)在讨论移动平均值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平均线方法,并介绍了运用移动平均线进行物流预测的方法。李海建等[5](2003)利用二次移动平均线模型对芜湖市物流业发展的规模进行了预测。 指数平滑法是在移动平均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它是通过计算指数平滑值,配合一定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现象的未来进行预测。其原理是任一期的指数平滑值都是本期实际观察值与前一期指数平滑值的加权平均。移动平均法则不考虑较远期的数据,并在加权移动平均法中给予近期资料更大的权重;而指数平滑法则兼容了全期平均和移动平均所长,不舍弃过去的数据,但是仅给予逐渐减弱的影响程度,即随着数据的远离,赋予逐渐收敛为零的权数。韦司滢等[6](1999)将指数平滑法等其他多种方法应用在三峡移民工程建材配送决策支持系统中。黄荣富等[7](2003)、

A公司物流配送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A公司物流配送管理研究 1国外采购管理研究现状 Mike Fogg(2008)在《采购与供应关系管理》一书中提出:电子采购(E-purchasing)的定义为电子采购是指在采购活动的全部流程中运用所有的相关电子技术来提高内外部客户的服务,而且在不同的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相关技术和工具。 来自CIPS的专业实践团队给出的电子采购定义为:是指商品和服务的电子购买过程,包括从认定采购需求直到支付采购货款的全部过程,也涵盖了延迟付款这一类活动,例如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与开发等。 Emiko Banfield(2005)在《战略采购管理》一书中认为:战略采购就是指公司和它的供应商之间的联盟,这种联盟的最终目的是使连接采购原料和服务每个环节的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最小,处理得当的话。战略采购将打破用户、购买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传统壁垒,这样公司就能从供应链中取得最大的价值。战略采购的关键成功要素有:提供管理、提供领导能力、使用引导团队、制定变革管理战略、有效使用顾问、利用总成本模型、制定全面沟通计划、提供培训和庆祝成功。超越战略采购:建立公司之间的关系、扩展供应链和创造价值网络。 Michiel R.Leenders在《采购与供应管理》一书中阐明: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系统方法,全面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工厂、库房再到最终用户的信息、物资和服务的流动。供应链管理代表的是一种强调过程与整合的企业管理思想。 2国内采购管理研究现状 2.1 有关采购管理理论的研究 甘华鸣(2002)在《采购管理速成》中提出:采购管理是指管理采购业务单元,包括支持、审核、优化、批准、实施五个步骤。管理的对象是计划、认证、订单、合同四个环节。徐杰在《市场采购理论与实务》中提出:企业采购管理是指为保障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进货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是对整个

关于绿色物流的文献综述

关于绿色物流的文献综述 摘要:绿色物流建立在维护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改变一般物流单向作用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物流模式,绿色物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中国实施绿色物流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但中国在快速发展绿色物流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全面和深刻理解,有助于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从而使中国的物流业尽快和国际接轨。 关键词: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 Abstract:Green logistics based on maintenanc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general logistics one-way function relation change. As a new kind of logistics mode, the green logistics requirement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tre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green logistics has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but China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is still faced with some problems, to these questions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helps to find a better solution, so that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 soon as possible Keywords: green logist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引言 高群钦,路克久,陈安宇(2009),根据物流的发展认为传统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底;运输环节中车辆的燃油污染和尾气排放;不可降解的废弃包装材料;流通加工产生边角废料照成的废弃物等[1]。因此,丁东升(2009)认为物流企业必须树立绿色观念,发展能促进经济和消费健康持续发展的现代绿色物流,做到物流去环境共存[2]。 2绿色物流的文献统计 依据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历程,收集2008年至2011年间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涉及绿色物流的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分析总结这些文章中所研究的绿色物流的

物流文献综述

中国绿色物流发展阻碍与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摘要: 现代绿色物流管理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了一个环境共生的物流管理系统。本文叙述了中国现代物流活动的运输、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和搬运、配送、信息处理等七大子系统进行分析,找出各自的非绿色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就政府引导、企业自律、消费者需求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物流管理;非绿色因素;必要性;阻碍;解决方案 一、绿色物流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绿色物流的产生的原因 籍丹宁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初探》中提出,绿色物流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现代物流活动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1 . 运输工具对环境的污染:物流活动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工具的使用,交通网络的铺设、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虽然增加了企业的物流能力,提高了全社会的物流速度,但作为物流的基础设施,这些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对环境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包括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 2 . 包装对环境的污染:在物流活动中,包装对商品有着重要的作用,内包装可以美化商品,外包装可以保护商品,并且便于流通过程中的装卸和搬运。但很多市场上流行的包装材料需要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甚至部分包装材料不易降解,长期留在自然界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 . 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流通加工是为完善商品的使用价值,降低物流成本,在流通领域对商品进行的简单加工。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会造成一定的物流停滞,不当的加工方式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二)、绿色物流的内涵及其意义 刘辉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状况及其路径初探》中提出,绿色物流也称环保物流" 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 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 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 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 即需要建立一种既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改变原来的生产发展与物流( 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 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又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 即向绿色物流的转变)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 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 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 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建立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绿色物流体系" 提倡高效节能" 绿色环保的物流活动" 是十分必要而且有重大意义的! 它不仅是物流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同时也适应了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 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与传统物流方式不同的是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的发展,国内外很多学者在对电子商务配送研究的同时,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和观念。本文主要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整理,整合与电子商务配送模式相关的国内外观点。同时对各种观点的讨论比较,了解电子商务配送的现状,最后结合相关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指导论文撰写的方向。 关键词:电子商务;配送模式;观点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在是近几年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网络购物越来越深人入心的今天,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实惠,同时对相应的物流配送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看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发展,很多学者并致力于相关的研究。对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物流配送模式,有助于我们充分发挥物流配送的优势,降低物流成本。在下文中,将会整理出国内外一些学者的观点,了解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况。 二、国内学者的观点 国内许多学者对物流配送模式及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相关领域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各种观点,通过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吕晓慧认为,目前在我国,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业务的企业越来越多,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但在此过程中,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物流配送却没有同步发展,必须要尽快解决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瓶颈问题。 谢勇,廖佑莲认为,我国电子商务中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物流配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物流配送服务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体系不完善、不规范,缺乏专业的人才等,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李善伟以电子商务下的网上购物网站为例,分析其物流配送模式,认为网购平台所有者应加快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配送质量,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的配送体系,从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魏斐翡对网上消费者快递服务风险重要度评价与各快递服务指标的满意度、重要性评价、及其差值进行了测评和对比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快递服务质量值得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2.5小结 通过对各级管理员的划分,使系统的使用方向更加明确。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能够基本实现现代物流配送信息的记录和管理,加快物流行业的管理能力。 物流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是面对多种挑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才能占有一定的市场,这套面对用户的系统可以充分完善物流行业的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提高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同时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在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3章概要设计 3.1系统设计以及面向用户原则 物流配送信息系统是一种严谨的货物管理系统,其制作质量直接影响用户使用,甚至对物流公司的收益造成影响。内部内容要相对复杂,但是用户操作界面必须简洁,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电子商务物流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专 业 工 业 工 程 学 生 姓 名 顾 燕 班 级 B 工业061班 学 号 0610130119 指 导 教 师 詹 月 林 完 成 日 期 2010年3月31日

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来源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 以及高度竞争造成的高度个性化与迅速改变的客户需求,令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快速响应全球市场需求变化方面,面临着来自市场层面持续不断的压力。而大多数企业由于过分地依赖对外采购产品与服务,导致对供应商的依赖性持续加强,供应商作为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供应链中的地位逐渐突显出来,已然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战略筹码,供应商管理也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谁拥有具有独特优势的供应商,谁就能赢得竞争优势。这样一来,如何全面地管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企业的供应网络,以此保证产品质量、缩短交货期、减少成本、增加利润,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力,便成为企业运作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盐城新岛散热器有限公司位于盐城市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100万元,是内燃机散热器的专业制造企业。公司年产内燃机散热器10万台,并可根据客户要求加工制作汽车铜质散热器、摩托车散热器、车用暖风空调等产品。公司同时生产四轮拖拉机制动器总成。 二、国内外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的现状及现有研究 1.国内外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的现状 (1)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在国外的发展 自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大,供应链管理的运用逐步升温,发达国家的供应商与买方的关系更是发生了战略性的变化,供应商管理的内容也远远超出了压价。 (2)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对于供应商管理,尤其是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也远不及国外企业。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供应商管理以压缩采购成本,获得经济利益为主要目

物流专业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仓储型物流企业发展现状概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4届交通运输与物流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仓储型物流企业发展现状概述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物流行业也在显著发展。尤其是自入市以来,中国物流业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物流市场成为热点之一。各类企业纷纷抢滩物流市场,大量私营、民营、股份制、中外合资物流企业与日剧增。而在整个物流链上,仓储业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的仓储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企业数量、就业人员、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绩,在物流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仓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全社会角度来看,随着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流通的货物越来越多,需要流通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于存储业现代化的程度的要求,尤其是仓储环境、仓储的使用率、仓储业的空间分布,仓储设施设备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综合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综述进而为论文写作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仓储;设施设备;优化配置;信息化 1 我国仓储型物流企业现状 目前我国仓储物流的现状是使用率较低、效果不明显、规模不明确、优势不突出,作业条件差,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大部分仓库设备陈旧落后,商品在库滞留时间长,保管不完,使许多存储设施资源闲置[1]。对提高仓库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认识不足,对于先进的装备不愿意使用,思想理念陈旧落后,仍旧停留在传统的人工作业上。由于外部及其他因素变化,尤其是收发货物的变化、作业量的变化、货物种类的变化,仓库的设备与管理系统没有及时更新,造成原有市场的丢失,以及企业成本的高升[2]。国家缺少对仓储企业的管理,迄今为止,仓储行业未有过夹层面的主管部门,缺少对仓储行业的整体规划,信息渠道和完整的统计体系,致使对全国仓储业的发展,问题和方向心中无数[3、4]。配套设施方面,由于我国物流企业正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渡,一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设备落后,缺乏相关的担保品处置配套设施。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操作风险方面和信用风险方面等问题[5]。综合来看,现代仓储必须做到五化即:规划的标准化,国家应该出台物流规划标准,避免规划的随意和短视。货类的标准化,实现货类的标准化是实现大物流畅通的一个核心基础。信息系统的标准化,政府如果能够牵头建立一个公共信息交互平台,也是促进信息流交互的好办法。设备的标准化, 2

(整理)冷链物流研究文献综述

引言部分 冷链物流,也叫低温物流,是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以往活跃在B2B的电子商务平台,但近两年,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也促进冷链物流加入到了B2C的行列之中,伴随着京东、淘宝、1好店、亚马逊等纷纷推出生鲜产品业务,冷链物流宅配市场热络一时,各方都瞄准了这片蓝海,2010年~2012年其市场增速120%,预计2015年,冷链宅配规模达40亿元。本文针对冷链物流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的现状、问题给予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对合理的解决办法。 本文根据冷链物流的发展,例如产生的物流断链、信息化、冷链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围绕“建立冷链物流联盟体系”、“实施园区化管理”、“设定第三方冷链高效服务策略”和“节约成本”,这四大方法,进行归纳与阐述。 编者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1.冷链物流 (3) 1.1冷链物流适用范围 (3) 1.2冷链物流的具体生产过程 (3) 1.3作用及重要性 (4) 2.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4) 3.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5) 3.1物流信息化问题 (5) 3.2冷链体系问题 (5) 3.3断链问题 (6) 4.解决方法 (6) 4.1建设“冷链物流联盟体系” (6) 4.2建立“第三方冷链高效服务策略” (7) 4.3“冷链物流园区化管理” (8) 4.4“节约成本” (9) 参考文献 (10)

冷链物流研究 【摘要】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是物流领域中的一个分支,是指冷藏冷冻食品再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在低温环境中,以保证食品安全,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高速增长,虽然公认是宅配市场的一片新的“蓝海”,但却存在着系统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法制法规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与国外差距较大。本文总结了国内关于冷链物流研究方面的文章中相关观点和做法,并对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发表了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关键词】 冷链物流联盟体系;断链;第三方;园区化;信息化 【正文】 1.冷链物流 1.1冷链物流适用范围 目前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初级农产品(水果、蔬菜、肉蛋奶、水产品、花卉产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杉品等包装熟食;冰激凌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特殊商品(药品)等等。 1.2冷链物流的具体生产过程 原材料获取→冷却→冷藏加工→冷藏运输→冷藏销售→消费即: 原材料基地、捕捞、种植、进口(采购、物流信息) 初加工、屠宰、分割(流通加工、物流信息) 成品、深加工(流通加工、储运、物流信息) 配送中心(配送、物流信息)

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家电企业第三方物流模式初探 中国U前正在成为世界家电的制造中心,在2000年前后,家电企业的规模效应就已经充分显现,国内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企业承受着原材料涨价和价格战的双重压力,生产领域可挖掘的降低企业成本的潜力已不太大而在产品流通环节的竞争中却出现了最后一公里不能到位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高磊在《供应链一体化条件下我国家电企业物流管理的硏究》一书中认为,随着家电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 以及我国加入WT0国内家电生产企业遇到外来产品的冲击,家电业的利润空间持续萎缩。物流管理作为家电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如何降低其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 供应链U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把从企业外部釆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再传递到零售商和用户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哈理森(Harrison)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 o “供应链”作为一个引发行业热潮的词出现在1993年左右,吴清一在《现代物流概论》书中将供应链定义为: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 “供应链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20世纪90年代得以广泛传播。Lambert, James Stock, Lisa Ellram 在《Fundamental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将供 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那些把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市场的公司排列。供应链是一个设备和分 销选择的网络,它的功能是获取原材料,把这些原材料转变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并把最终产品传递到顾客手中。 Douglas Lambert, James Stock, Lisa Ellram,在其著作《物流管理》中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从终端用户到提供产品、服务和信息的初始供应商的业务过程的整合,综合考虑了供应链中物资、服务和商品的输入流和输出流,代表一种较新的业务运作方法和对所涉及的业务流程的不同观点,是一种高度互动而且复杂的系统方法,需要同时进行许多权衡。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参与者中进行生产、存货、选址和运输的协调,从而在所服务的市场达到响应和效率的最佳组合,不仅包括传统的物流还包括诸如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金融和顾客服务等行为。 第三方物流一词是从国外引进的,其英文表达为Thrid Party Logistics,简称3TPL, 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概念,源自业务外包。将业务外包引入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Robert C.Lieb认为,第三方物流指的是用外部公司去完成传统上山组织内部完成的物流功能,这些功能包括全部物流功能或所选择的部分物流功能。David Simchi-Levi等认为,第三方物流就是利用一家外部的公司完成企业全部或部分物料管理和产品配送职能。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于2002年10月1日公布的《物流术语词条2002升级版》的解释是:第三方物流是将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物流运作任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管理经营, 而这些能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物流服务的专业公司称之为第三方物流提供商。

文献综述-配送中心选址

课题名称:基于QFD的配送中心选址方案 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姓名:樊竹 __ 学号: 080750601 指导教师:刘泳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文献综述 基于QFD的配送中心选址方案 1、配送中心的概念及种类 1.1、配送中心的概念 一般来讲,配送中心是接受并处理末端用户的订货信息,对上游运来的多品种货物进行分拣,根据用户订货要求进行拣选、加工、组配等作业,并进行送货的设施和机构。是从供应者手中接受多种大量的货物,进行倒装、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情报处理等作业,然后按照众多需要者的订货要求备齐货物,以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平进行配送的设施。 同时,日本《市场用语词典》对配送中心的解释“是一种物流结点,它不以贮藏仓库的这种单一的形式出现,而是发挥配送职能的流通仓库,也称作基地、据点或流通中心。配送中心的目的是降低运输成本、减少销售机会的损失,为此建立设施、设备并开展经营、管理工作”。 1.2、配送中心的种类 1.专业配送中心 专业配送中心大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配送对象、配送技术是属于某一专业范畴,在某一专业范畴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这一专业的多种物资进行配送,例如多数制造业的销售配送中心,我国目前在石家庄、上海等地建的配送中心大多采用这一形式。专业配送中心第二个含义是,以配送为专业化职能。基本不从事经营的服务型配送中心,如《国外物资管理》杂志介绍的“蒙克斯帕配送中心”。2.柔性配送中心 在某种程度上和第二种专业配送中心对立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不向固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向能随时变化,对用户要求有很强适应性,不固定供需关系,不断向发展配送用户和改变配送用户的方向发展。

关于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的文献综述

关于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张 XX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 XXXXX 指导老师肖XX 二零XX年六月

摘要 配送作为物流的一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物流服务质量,而我国配送起步较晚,在发展建设上甚至滞后于物流的发展速度。物流配送作为支持一个企业业务发展的环节,应该与企业的业务同步发展,甚至要往前一步。但是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缺少专业的配送中心和先进的配送技术,这严重的影响了配送的效率,制约了企业的业务发展。本文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和配送优化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提出优化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物流配送;配送优化;配送模式;配送路径

引言 随着国务院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布,我国的物流行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物流配送作为物流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却存在许多的问题。中国现代物流业无论从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成本水平,以及观念、方法和理论研究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 本文资料搜集首先采用了网络查询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129篇相关文章,其中27篇对本文有直接参考价值;其次通过翻阅图书寻找支持本文的相关理论。在众多资料中其中4篇对本文有直接参考价值,其他文献也给以了本文很大的参考价值。下面就这些文献综述的角度分析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物流配送上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下面是我国学者对物流配送上存在问题的一些探讨。 1、万义国和游小青在《浅议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上提出,物流配送体系薄弱主要问题在物流平台构筑落后,物流配送效率低和物流装备标准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人才短缺。 2、秦瑛、陈竹君和陈丹晔在《我国中小型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比较选择》中认为我国中小型企业物流配送的主要问题有物流配送模式选择不当,配送中心设施落后,功能不全等。文字作者特别提出国内大部分连锁企业多采用自营配送,却没有实现完善的配送作业,物流配送的标准化水平低。 3、肖青在《物流配送运输车队的规模问题》中提出企业在车辆调度和路线选择上的盲区,由于缺乏对路线选择决策重要性的认识,只简单地考虑配送目的地,很少结合配送成本、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来分析使得配送路线选择不科学,由于没有合理对车辆进行调配、缺乏足够的车辆和设备以及技术而使得配送成本居高不下。 对于物流配送中所存在的问题,除了上面所陈述的问题外,还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配送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物流部门对现代配送认识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影响一个企业配送质量的制约因素。 二、物流配送优化对策 当前我国的专业配送中心很少,物流配送缺乏社会化和专业化,配送技术落后,严重的影响了配送的效率,解决这些问题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员问题。 1.周三多在《管理学》中提到: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构成要素,企业是员工参与社会活动、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基本舞台。培训既是为了适应组织内部变革和发展的要求,也是为了提高员工素质,实现员工个人生涯发展的要求。培训是指组织通过对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其能够改进目前知识和能力的一项

农产品物流文献综述

农产品物流文献综述 一、背景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低、流通成本高,农民没有从流通领域享受到应得的比较利益。由于农产品最终要依赖于流通领域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整个农业发展的关键。 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必须依赖农产品现代物流。现代物流已成为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对落后,致使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严重滞后,不仅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已成为我国整个流通体系的瓶颈。我国每年果品产量有7000万吨左右,由于上市组织化低、包装不统一、大多敞篷车运输,果品从采收、运输、批发到消费者手中,大约损失30%。广东每年因水果、蔬菜等鲜活商品腐烂造成的损失达7.5亿元。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超过1/4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的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因此,通过研究农产品物流,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将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地区封锁与货畅其流的矛盾、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与效益,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国内外物流的研究综述 1、物流热的兴起 据有关资料记载,物流概念的雏形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叶,1918年英国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被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早期文献记载”。1927年,R.Borsodid《配送时代》一书中首先使用Logistic来定义物流。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战时供应中,首先采用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对军火的运输、补给等进行全面管理。这种后勤管理方法后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人称之为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统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上述历史被物流界较普遍地认为是物流的早期阶段。 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与商品销售有关的物流活动,因此通常采用的仍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在日本则被称为“流通技术”,后称之为“物的流通”。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将

冷链物流研究文献综述

冷链物流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冷链物流是物流领域中发展非常迅猛的一个分支,其包括原料生产、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因为操作不 当而出现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这其中尤以食品和药品的冷链物流最受人们 关注。虽然近年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迅速,但是就整体而言还与国外存在着相当 大的差距。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冷链物流研究方面的文章中相关观点和做法, 并对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发表了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关键词】冷链物流;国外;国内;食品冷链 1冷链和冷链物流 冷链(cold chain)是指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1]。冷链所适用的范围包括,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特殊商品如药品。冷链包括低温加工、低温运输与配送、低温储存、低温销售四个方面。食品在产地收集后,经预冷、加工、储存、包装后,运到销售终端最后卖给终端消费者[2]。典型的冷链供应链流程如 图1冷链供应链流程图 冷链物流(也叫低温物流)(Low temperature logistics)是一种特殊物流形式,其主要对象是 易腐食品(包括原料及产品),所以国内外都普遍称其为易腐食品冷藏链(perishable food cold chain)。冷链物流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人工制冷技术为手段,以生产流通为衔接,以达到保持食品质量完好与安全为目的的一个系统工程[1]。冷链物流要求综合考虑生产、运输、销售、经济和技术性等各要素,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以确保易腐、生鲜食品在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保值增值,实现全过程的冷链处理。因此由时间(Time)、温度(Temperature)和耐藏性(Tolerance)组成的“3t”是冷链物流的核心内容[3]。 2国内外的冷链物流发展现况比较 2.1冷链物流的执行标准 为了确保那些需要经过“冷链”来运输的特殊物品,诸如食品和药品,加拿大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禽类加工环境温度低于10℃,冷藏与运输温度不得高于4℃。另一方面,实施严格专业的认证制度,实行市场准入。加拿大全国目前共有经认证的有机农场2 500个,有机食品加工企业150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46个。再如对肉食品生产企业要利用HACCP(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认证)来监督和控制生产操作过程,不但要求检查农药残留量,还要检查生产厂家的卫生条件,对工作温度、肉制品配方以及容器和包装等做了严格的规定。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推进有机食品、HACCP及ISO等专业认证制度、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识管理等,是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3]。而在国内,类似法规政策则相对少得多,同时在同类法律法规下,政策也相对过于宽松,例如对禽类物品的加工温度控制就没有那么严格,大部分流入市场的禽类制品都是在常温下生产加工的。国内近年来在食品方面有量的突破但是没有质的飞跃,从而导致大量的质次价廉的易腐物品涌入市场。这也是中国的农产品在世界贸易中屡屡受挫的一个重要原因[4]。

物流成本控制文献综述

物流成本控制综述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传统的生 产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产业分化不断细化、产业链条逐渐拉长,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在产品总时间和总成本所占的比例显著提高。本文就从我国物流成本的构成、现状、衡量指标、控制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控制的途径和方法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加以总结。 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1.引言 物流成本是指产品的空间移动或时间占有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的说,它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是在企业物流过程中,对物流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加以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使物流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邓凤祥的《现在物流成本管理》也指出,研究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合理控制企业物流成本,挖掘企业第三利润源成为现代企业经营发展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2.物流成本构成的理论研究 宋华的《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过具体的分析,他认为物流成本包括:物资流通费、信息流通费以及物流经营管理费。 (1) 物资流通费包括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等。 (2) 信息流通费指处理和传送物流相关信息发生的费用,包括库存管理、订单管理、顾客服务等相关费用。 (3) 物流经营管理费用是指物流的计划、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方面发生的费用,不仅包括现场物流经营管理费用,而且包括本部的物流经营管理费。 3.企业物流运营成本的现状研究 《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这本书,将我国企业物流运营成本的现状归结为一下三点: (1)物流运输成本高 李伊松和易华合写的《物流成本管理》中曾说过,运输在整个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占商品价格的4%-10%,所以运输费用的减少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运输过程中,返程或起程空驶、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和运力选择不当等不合理运输都会导致额外费用和消耗,打打增加物流运输的费用。同时,我国的运输业也现存很多问题,其中公路运输的低效率已成为物流业整体运营水平低下的关键原因,低效率的公路运输也抬高了物流成本。 (2)物流库存成本高 我国工业产品库存历年积累的数万亿元巨额存量难以消化,同时新生库存增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之我见》这本书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企业配送研究的文献综述

家电连锁企业配送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 近些年,家电连锁超市在中国有了快速的发展,随着连锁超市的规模扩大,物流配送在连锁超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家电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环节的发展现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连锁超市的发展。本文从家电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产生的行业背景和常见的几种物流配送模式入手,结合研究此方向学者文献,对家电连锁超市物流配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家电连锁;配送; 连锁超市在我国城乡各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连锁超市之间的竞争激烈化程度开始加剧。连锁超市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取胜,必须改进物流现状,重视配送中心的作用,降低物流成本以加强供应链的保障能力,快速响应顾客的需要。从文献阅读来看,学者们越来越重视连说超市的情况发展,他们从物流管理、配送等方面对物流超市配送做了深入的研究。 一、连锁超市物流管理研究 陈修齐(2009)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连锁业的统一配送率仅为50%左右,没有把作为物流流程关键地位的配送中心的统一配送作为连锁业发展的基础,导致了配送规模小,难以做到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而国外大型连锁超市配送管理已趋于成熟,众多企业已形成了适合自己规模和地位的一整套配送管理方法,物流配送中心创造的价值决不只是自身成本的降低和收入的增加,它根据各店铺的要货量来确定进货量,并按照商品性质、销售峰谷分时段及时配送,保证了商店的要货需求,实现了商品和物流中心低库存运作,减少了资金沉淀,提高了周转率。 兰贵秋.张玉改(2007)加快超市连锁,实现产销联盟,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将是增强我国超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连锁超市物流管理目前的现状是: (一)物流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低; (二)物流信息技术手段落后; (三)标准化程度低; (四)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 (五)配送效率低下。 连锁超市可以通过组建配送中心、改善配送流程、提高标准化的应用水平和程度、构建完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加快超市物流人才培养来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李小花(2009)连锁超市物流管理观念落后许多连锁企业企业对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仅停留在概念的了解,缺乏对物流经营战略与战术层次的综合运作能力。在这方面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重前轻后,另一种是盲目跟进。重前轻后是指许多连锁零售企业在不断追求规模扩张的时候,只重视门店的扩张而忽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从而导致了后台物流系统的构筑及管理出现越来越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