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浅析

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浅析
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浅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浅析

作者:王溶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刊名:

黑龙江史志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

年,卷(期):2010(21)

参考文献(9条)

1.来新夏北洋军阀与日本:20世纪末中国学者的研究[期刊论文]-学术月刊 2004

2.钱亦石中国外交史 1947

3.张忠绂中华民国外交史 1945

4.程道德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 1988

5.程道德中华民国外史史资料选编 1988

6.任恒俊北洋军阀成因浅探 1985(04)

7.章伯锋直皖战争与日本 1987(06)

8.裴长洪西原借款与中国军阀的派系斗争 1983(04)

9.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198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周炎明.尹海清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军队文职人员制度浅探[期刊论文]-求实2011(z1)

2.吴雁南五四时期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轨迹--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期刊论文]-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18(1)

3.张琦谈谈对中学历史课本中"改良和革命"的看法[期刊论文]-成才之路2008(12)

4.黄诗玉.代伟论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对北洋军阀残余的收编[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11(13)

5.赵丽中国民主同盟与中国的抗日战争[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9(50)

6.张运洪.Zhang Yunhong民主革命时期民盟的现代化思想初探[期刊论文]-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2)

7.曹倩琴.CAO Qian-qin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析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期刊论文]-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

8.陈任远民盟自由主义探析[学位论文]2003

9.杜俊华试论抗战时期民盟成立初期的内部纷争[期刊论文]-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7(3)

10.周雪芬浅谈民盟"超越独立"立场的转变及其原因[期刊论文]-世纪桥2009(1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79041762.html,/Periodical_heiljsz201021016.aspx

北洋军阀时期历史汇总

近纲报告第一章节--北洋军阀时期 引子--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渊源 事情还得从十九世纪末期说起。甲午战争爆发后,袁世凯被李鸿章派赴东北前线,负责筹拨粮饷并联络各军。由于清军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朝野人士在战后交章上奏,争相向朝廷献言练军之法。 袁世凯的运气也实在是好,恰好这时编练定武军的胡燏棻被调去督办津芦铁路,袁世凯 翁同龢和荣禄等人随后便联名保荐袁世凯接替胡燏棻前往小站练兵。有了这些朝中大佬的保荐,事情当然好办。由此,袁世凯便屁颠屁颠的跑到天津小站练兵去了,这也成为他一生事业的发迹之始。 1895年12月,袁世凯到小站正式接管了已初具规模的定武军,在将原定武军的兵额招足到7300人后,袁世凯将之改名为新建陆军。为了把新建陆军建成一支模范军,袁世凯重金聘请了包括退役军官沙尔在内的十几位德国教习,并规定全军使用统一的新式步枪、马枪和快炮,其中大都为德制或奥制的标准化枪械,这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时的袁世凯,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这支军队上,几乎连吃奶的劲都用上了。袁世凯的努力没有白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新建陆军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袁世凯用人还是有一套的,后来北洋军阀的这批风云人物大都是在袁世凯的提拔任用下才脱颖而出的,譬如“北洋三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原定武军的各级军官如曹锟、卢永祥、段芝贵等人,就连那些被朝廷革职的甲午败将如张勋、姜桂题、田中玉等人,他们也都纷纷投靠到袁世凯的麾下,为之卖命。 由于清廷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中惨败,扩大新军的规模也就成为朝野中的共识,这对袁世凯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机遇。1903年11月,经过一番努力后,慈禧太后终于同意了袁世凯设立练兵处的建议。由此,袁世凯甩开膀子大干,北洋陆军六镇也在两年之后大体编练完成,这也是后来北洋军阀的发轫期。 当时的北洋六镇,除第一镇因是旗兵不能控制外,其余五镇都是袁世凯一手带出的嫡系部队。各镇的主要将领也几乎都是由袁世凯一手选定,个个都是小站出身:第一镇统制先为凤山、后为何宗莲;第二镇统制先为王英楷,后为张怀芝;第三镇统制先是段祺瑞,后为曹锟;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第五镇统制为吴长纯,后改为张永成;第六镇统制先是王士珍,后改为赵国贤。下面担任协统、标统的中上层军官也都是袁世凯的人,比如雷震春、陈光远、李纯、王占元、卢永祥、鲍贵卿、王怀庆、田中玉等。 看到日益成长的新军和权势日渐加重的袁世凯,那些满族亲贵不免有些养虎为患的不寒而栗了。的确,袁世凯是很能干,但他又太能干了,而且是个汉人哪。袁世凯那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已经渐渐如脱缰之马,清廷的缰绳似乎有点套不住他了。特别是军队方面,清廷虽然计划编练三十六镇,但除了袁世凯的北洋六镇练成外,其它各省大都没有练成;即使练成的,战斗力也远不如北洋陆军六镇。 袁世凯毕竟不是曾国藩那样忠君爱国、科举出身的读书人,这万一他……哼哼,后果不

近现代中国外交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及练习题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3.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 围. ⑵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70年代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⑵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 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 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改革开放后 ⑴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⑵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

2019-2020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随堂练习卷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独裁统治,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 ) A.总统制 B.内阁制 C.君主立宪制 D.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内阁制,排除B项。此时皇帝已经退位,排除C项。袁世凯此时尚未称帝,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 A 2.20世纪初期体现帝国主义图谋灭亡中国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解析由题目中的“20世纪初”可排除A项和B项,A项是1842年签订的,B项是1895年签订的。C项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是日本在1915年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条约。 答案 D 3.“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解析材料“覆民政而复帝制”反映的是民国初年的复辟帝制。20世纪初期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但最终失败,“民国乃得中兴”,故C项正确。 答案 C 4.因反对“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率召外侮,警告迭来,干涉之形既成,保护之局将定”而采取的行动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复辟帝制 解析结合材料“元首谋逆,蔑弃《约法》”可知此行动指的是袁世凯称帝后,革命党人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的护国运动,故选C项。 答案 C 5.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掌握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是( ) A.直系军阀 B.奉系军阀 C.桂系军阀 D.皖系军阀 解析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是皖系军阀。 答案 D 6.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北洋军阀及北洋军阀政府性质

什么叫北洋军阀?北洋政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权? 要解释北洋军阀,必须先解释北洋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增多。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称北洋通商大臣,加“钦差”名义,按惯例由直隶总督兼任,管理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山东三省通商、交涉事务,兼督海防和其他“洋务”。历史上,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达28年,专办清政府外交,兴办北洋海军,经办洋务,权力炙手可热,他的继任者袁世凯也同样,以至于北洋大臣的地位远高于同级的南洋大臣。 军阀是指拥兵割据一方的军人或军人集团。北洋军阀就是由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清政府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李鸿章死后,袁世凯继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称为北洋军。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就任大总统,进一步培植党羽,扩大势力,形成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军事集团,是为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从1912年3月至1928年12月,长达16年之多。关于北洋政府的性质,尤其是它的阶级属性,史学界颇有争议。 (1)封建专制政权。北洋军阀是封建军阀,北洋政府名为共和,实为专制,从废除《临时约法》到袁世凯复辟帝制,对内独裁,对外卖国,北洋政府的本质与清政府并无二致。 (2)带有买办性的封建政权。北洋政府的社会基础复杂,不仅有封建余孽,而且有君主立宪派,其中还不乏带买办性的大商人。大资产阶级。北洋军阀各派分别投靠各帝国主义国家,成为各国在华代理人。 (3)带有封建性的大资产阶级政权。由于辛亥革命的伟大影响,推翻了清朝政府,不仅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北洋政府也继续推进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年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除了客观的国际原因以外,与北洋政府的政策也不无关系。当然,由于北洋政府带有严重的封建性,所以,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有限。 关于北洋政府的性质,建议查看一些相关的论文。

巴黎和会与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

巴黎和会与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 来源:凤凰网历史作者:马钟鸰 “五四运动”的对立面:“卖国”的北洋政府 一说起五四运动,人们立刻就会想到那个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年代,并且很快联想到五四运动的起因——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即中国代表团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如此丧权辱国的消息传回国后,立刻被国人视之为国耻,当即便引发了学生们的抗议游行。五四运动的性质无疑是爱国运动,期间提出的著名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了人奋发图强的爱国热忱。既然五四运动被人们视为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的爱国反帝运动,那么它自然就有斗争的“对立面”;在我们的教课书中,这个“对立面”非常清楚,即“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所涉及的“争国权和惩国贼”。我们所学的历史课程告诉我们:“争国权”无疑意指“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惩国贼”往小了说是指因秉承北洋政府意志与日本交换“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使“换文”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的驻日公使章宗祥,以及参与对日借款事宜而被学生们烧了自家私宅的“卖国贼”曹汝霖等人;往大了说,则是指躲在这些小“卖国贼”们的北洋政府。”——背后操纵全局,想要把山东的权益出卖给日本的大“卖国贼我们的教科书还告诉我们,正是由于广大学生、工人的爱国举动,使得软弱无能的“卖国”北洋政府倍感压力,最后迫于来自国内的各方压力,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随着近年来一些涉及巴黎和会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播出,又浮光掠影地给人们展示了有别于教科书或者说我们传统印象的巴黎和会以及和会上中国政府的比如巴黎和会之前中国从民间到政府对和会上中国外交必然取得重大外交努力。. 突破的巨大期望与信心,以及巴黎和会上以顾维钧为代表人物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面对列强,与日本据理力争的史实,还有章宗祥、曹汝霖等“卖国贼”面对日本人……和爱国学生,两头受气、委屈求全的细节描写当看完了这些区别于教科书的历史场景再现的人们立刻产生了许多疑问:对于中国来,说巴黎和会的最终结局是什么?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之后,中国得到了什么,又为此失去了什么,如传统说法一样,如此行事的结果真的一场外交胜利?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突出表现仅仅是爱国的外交官员们在全国民众的支持之后进行的个人的外交努力?那个被后世之人视为对外软弱,对内强硬的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期间又做了什么,它真的是“卖国”政府?巴黎和会上中国除拒绝签约之外,是否还取得了什么实质上的外交成就?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简单的常识:任何外交活动都是依据当事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展开的,而外交政策的制定又是政府的工作。这就是说北洋政府所制定的外交政策指导着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活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种种表现始终秉承着北洋政府的意志。那么,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政策又是什么,它是如何指导代表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姿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姿态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外交上开始改变传统的被动局面,专门设立了情报司。情报司主要负责搜集国外资料以及对外宣传和接洽等工作,在中国与外国交涉谈判中起了重要作用。情报司的设立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以积极主动的外交姿态处理对外事务。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情报司;外交姿态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衰落,中华民国建立也未能阻止这一下滑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契机,中国作为战胜国,在战后的一些国际会议上,世界开始听到中国政府的声音,但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在战后各国重新分配利益时,中国不但没有取得应有的权利,反而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德国在华权益被日本强行取得。这使中国政府意识到,在外交方面必须从以前的被动承受外来压力转变为主动出击,才能扭转外交颓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大力调整国家机构设置,开展一系列的主动外交,特别是情报司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政府以全新的姿态来处理与其他各国的关系,中国的外交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 1 情报司的设立 蒋介石定都南京以后,原来在广州运行的那一套外交机构不能满足外交需求,迫切需要进行外交机构的改革。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7月5日重订组织法,扩大机构,部长下面置次长二人,分设秘书处及政务、总务二司。同年11月增设参事厅,置参事2~4人;政务、总务二司则增改为第一司至第三司。第一司执掌政务事宜,第二司执掌总务事宜,第三司执掌情报事宜”,对外交机构进行调整。1928年2月又进行了一次调整,设置的总务处和第一至三司,第一司执掌国际范围事务,包括通商、国籍等事务;第二司执掌亚洲各国及苏联的事务;第三司执掌欧美各国事务。这一次调整开始以地域为各司工作划分的依据,这也是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外交部组织原则,说明了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在组织原则上与国际接轨。 “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于是宣布结束军政实行训政,新建立的政府参照孙中山提出的“建国大纲”实行五院制,外交部隶属行政院。此次对外交部的机构又进行了一次调整与完善,在1928年12月11日重新颁布《外交部组织法》规定外交部包括“一、总务司;二、国际司;三、亚洲司;四、欧美司;五、情报司”。其中情报司的设置是一个突出事件,将搜集情报和对外宣传接洽等工作专门设置一个机构来执行,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机构走向成熟。

中国近代外交

中国近代外交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几乎与世隔绝,对周边国家的交往则建立在“宗藩制度”上,即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周边国家乃至更远的属国必须向清朝皇帝纳贡,并接受清朝册封,清廷则需为属国平饵内乱、外患,但在一般情况下不干涉属国的内政。然而,进入近代,随着西方的迅速崛起和中国的日趋衰退,形势为之大变,中国成了饱受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国家。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起,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欧美列强和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蓄意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外交事件和国际争端,从而使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涉活动十分频繁。在历次对外交涉活动中,由于中国积贫积弱,缺乏强大的国力作支撑,因而大多未能摆脱屈辱退让的局面,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在对外交涉活动中,尽管也出现了许多有民族气节的民族精英,但外交成效却微乎其微,成功的先例少之又少。 一、两次鸦片战争到晚清时期 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夺取了众多的在华权益,还迫使清朝进一步改变了传统外交体制和外交礼仪惯例,我们不得不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外交开始出现近代外交制度的雏形。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也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此影响下,中国思想界也相应地逐渐发生变化。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近代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他们对西方的认识也一步步地深化。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商战”,就是这种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 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70 年代、80 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90 年代则大体上称为“新学”。从“夷务”到“新学”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而且折射出他们外交观念的演进和更新。 二、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 的地位。这是一个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剧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下由一个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化工业社会迈进的时代。北洋政府正是在新旧冲突并存、中西撞击与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取代清王朝而建立起来的。这种承上启下的历史大背景决定了这个政府的内政外交方针既延续了晚清时期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半资本主义的性质。北洋政府前期的外交基本上是延续了清政府的“以夷制夷”对外策略,特别是想通过承认、维护列强在华的各项即得利益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即“维持外交”。由于当时中国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国内派系斗争激烈,北洋政府外交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来换得列强的承认,其特征就是将统治者的军阀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就曾向列强发出秘密照会提出若能获得支持便以大总统对外宣言的形式声明:“所有前清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各外国政府所订条约、协约、公约,必应恪守。又各外国人民在中国按国际契约及国内法律,并各项成案成例已享之权利并特权、豁免各事,亦切实承认,以联交谊,而保和平。”之后,北洋政府得到了各国的承认。 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给中国外交观念带来了一次革命,孙中山提出了共和国、民族主义、主权平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先进思想。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全新的理念并形成了系统的外交思想体系,虽然在实践中没有实施的机会而未能引导中国外交走上新的道路,但却在中国人民心中撒下民主的种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外交

在中国近代史上,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时期。抗战的胜利,无疑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与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中国抗战也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抗战与战时外交也有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战争是外交成功的基本保证,没有不屈不挠的抗战就没有外交的成就;同时,外交上的努力与成功也为坚持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战时中国的外交是抗日战争这部伟大史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有许多辉煌的篇章。抗战之初,中国政府即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国联会议和九国公约会议,把中日冲突诉诸国际社会,争取各国的同情及有利害关系各国的支持;中国利用与德国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使德国维持了半年多的中立;同时中国极力发展与苏联的关系,使苏联从1938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成为中国军火的主要供应者;中国也努力推动美、英(尤其是美国)政策发生积极转变,反对两国对日妥协的倾向,使两国逐步确立起制日援华政策,为以后的盟国关系奠定了基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在坚持抗战四年半之后,与美、英、苏一起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废除了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所赋予两国的在华特权,以后又与别国签订了相关条约,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1943年10月中国代表签字于四大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奠定了未来联合国的初步基础;12月中、美、英三国的《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群岛都将归还中国,中国人民收复失地的神圣使命、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1944年9、10月,中国代表参加了筹建联合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4至6月,中国与美、英、苏三大国一起发起了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得到了长远的保障。 战时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它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国的实际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弱国,就其综合国力而言与当时的其他三个大国不能同日而语,其他国家也还没有真正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因此在战时外交中仍然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不论是成就还是欠缺,它们作为历史现象都有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这里只想就影响中国战时外交的若干主要因素作些简要分析。 (一) 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是影响中国外交的最根本因素。 回头去看,中国抗战爆发时的国际形势是相当险恶的。面对德、意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猖獗,欧洲弥漫着绥靖主义。1936年意大利灭亡阿比西尼亚。意大利的侵略没有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谴责和反对,反而得到英、法实际的纵容。而当德国于1936年3月公然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时,英、法除了发出抗议照会外,对于羽毛未丰的希特勒居然不敢作出任何实际的反应。1937年5月张伯伦就任英国首相,英国绥靖思潮更加发展,张伯伦认为:“我们在远东的地位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我们遭受日本的武力攻击,在初期我们是无论如何无法进行防卫的。”因此,英国政府认定,避免在远东的敌对行动是英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1)a〕。

略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

略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但1912-1928年中国社会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农业方面 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条例共为8条,规定了凡扩充或改良农产畜牧,可依本条例获得奖励;同年11月3日,北洋政府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更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具体规定了给奖办法,对造林在200亩至3000亩以上者,分五级给予荣誉奖励,对"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这些奖励政策,不仅旨在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而且旨在为轻工业开发原料,为农业改造生态环境。以上这些奖励政策的出台,刺激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这一点从当时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和在出口货物中所占比重的消长情况可以看出。在经济作物中,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作物为棉花、蚕桑、烟草、大豆、花生等。由于经济作物的发展与粮食作物的商品化,在中国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带,逐步形成了若干农业专门化区域。如棉花多产于江苏、湖北、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省;蚕桑多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农业专门化的发展,表现了中国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的程度。 二、工矿业方面 1911年以前的中国工业,除少数兵工厂外,大约有75个制造业和33个煤矿、金属矿,而且这些厂矿均建于1872年至1894年期间。从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从绝对数量上看与1918-1922年时期开始生产的新企业相对地大量涌现的情况相比也不算多。 从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例由7%上升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1912-1920年工矿业为稳步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其资本都有大幅度稳步增长。据统计在1913年前,全国登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为33082元,工人有20万多。到1920年,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额50062万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多,增长了167%。这一时期年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13.4%。1921-1928年企业数仍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企业资本总额增加不多,中国工矿业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三、金融业方面 随着近代商业的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商业在往来流通中,通常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运作。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就把原大清银行和成立于1908年的交通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和新的交通银行。 中国银行创建伊始实际资本不过300万元。后来通过招商股扩充资本,到1920年已有资本1229万元,此后,总行又在地方省市陆续设立分行。

北洋政府法律制度

北洋政府法律制度 一、制宪 (一)1913《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天坛宪草》 1.背景 二次倒袁失败,宋教仁被刺,善后大借款以及宪法委员会几名成员被捕杀,使国民党人占有优势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认为袁即将实行专制独裁,民国危在旦夕,而以军事手段无法取胜,故要利用国会尽快制定宪法,以维护民国的民主共和体制,用合法手段约束袁,进行法律倒袁。 2.内容 体现了企图以法律对袁进行限制的要求。 (1)继续肯定责任内阁制,对总统权力进行了较多的限制。国务员赞襄总统,对众议院负责;总统发布命令及国务文书须国务员副署。 (2)继续扩大国会权力。规定国会不仅有立法权,还有弹劾乃至审判被弹劾的总统、副总统、国务员的权力。 (3)对严格限制总统的任期,规定总统任期5年,只可连选连任一次。 部分规定有所倒退,体现国会内各派政治力量的政见和力量的对比。 (1)总统有紧急命令权; (2)政府有紧急财政处分权; (3)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体。 3.结果 一心独裁的袁无法容忍,公开宣布草案谬点甚多,借二次革命之机,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导致议会所剩议员不足半数,国会解散,《天坛宪草》未及审议通过、正式颁布。 (二)1915《中华民国约法》即《袁记约法》 1.背景 国会解散后,袁为以形式上合法的手段达到独裁的目的,清除《临时约法》的妨碍,组建约法会议作为增修约法案的立法机关,修改约法,扩大总统权力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约法会议一经成立,袁即向其提出增修约法案,内容如下: (1)外交大权归总统,宣战、媾和、缔约,无须参议院同意; (2)总统制定官制,任用国务员、驻外大使、公使,无须参议院同意; (3)采用总统制; (4)宪法由国会以外的国民会议制定,起草权由总统和参议院行使,公布权由总统行使。 (5)公民权的褫夺与恢复,由总统行使。 (6)总统有紧急命令权和紧急处分财产权。 约法会议接到议案后即制定出了“新约法”,废除了《临时约法》。 2.内容 形式上保留与民主共和政体相适应的条文,实际上确认袁的独裁专制统治,极大扩张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_1937_1941_

收稿日期:2008-10-16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0规划项目/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0(批准号:07I04);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0规划项目/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国联的外交政策研究0(批准号:08B44) 作者简介:洪岚(1965-),女,浙江杭州人,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No .4,2009 J OURNAL OF SO UT H C H I NA NORMAL UNIVER SI TY (S OC I AL SC I ENCE ED I TIO N ) 2009年8月 Aug .,2009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1937-1941) 洪 岚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不顾英、法、美等列强国家的阻挠,坚持将日本侵华的事实向国联提出申诉,要求按照5国联盟约6有关规定对日本实施集体制裁,敦促国联通过有利于中国的决议案和报告书。此后,南京政府加强与国联的防疫合作,积极推动各国贯彻国联决议精神、制定和实施/援华制日0的具体措施,争取各国对中国抗战的实际援助。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南京国民政府;国联外交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9)04-0081-06 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0为宗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5国联盟约6宣称 尊重并保持所有会员国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主张通过国际仲裁和平解决争端,实行制裁、裁军和集体安全保障制度。中国是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1931-1941年间,南京政府利用国联这一国际政治舞台,不断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争取国际社会援华制日。学界以往对南京政府国联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九一八0事变不抵抗与依赖国联的政策,1 本文拟着重分析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政府国联外交的演变及其意义。 一、排除阻力向国联提出申诉 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初,蒋介石即下定/不求战、必应战0的抗战决心。o 南京政府在外交上沿着两条路径分别展开活动:一是谋求与日本和平协商解决事变;一是准备向国联提出申诉,要求对日本实施集体制裁。南京政府外交部授意顾维钧、郭泰祺、蒋廷 黻、王正廷、程天放等驻外使节,分别与法、英、俄、美、德等国商谈中国准备向国联提出申诉问题,但是 各国的态度令人失望。苏联愿意促成中国向国联申诉,但认为/此事关键在于英国0;德国外交部长钮莱特含糊其词,表示/德国政府必抱定平允态度0;法国政府认为欧洲大局未定,国联也无能为力,中国当援引/九国公约0使国联与美国一致进行为宜;英国外交部长艾登表示:中国向国联申诉,自无不可,但是国联太不健全,申诉国联亦于事无补。 ? 1937年7月12、21日,艾登两次警告日本驻华大使吉田茂,表示英国不希望事态进一步恶化。但是,英国政府也不愿意对日采取强硬政策,认为/这是关系到生死的问题。如果招致日本永远的仇恨,那么,在德国采取行动时,日本就会抓住机会进行报复,这将使得下一代英国人都将付出代价0。?英国首相张伯伦声称:/想象不出在欧洲形势如此严重的时候,还有什么比在此时向日本寻衅更带有自杀性质。如果我国卷入远东冲突,那么独裁国家就可能抵抗不住在东欧或在西班牙采取行动的诱惑。0 ?美国的外交方针显然是避免卷入中日纷争。 ? 美国驻日大使格鲁指出,美国政府在涉及中日关系事务的行动上转移了重心,从前是努力节制日本使 81

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知识网络] 北洋军阀的统治 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先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来北洋军阀的历届统治者都实行专制统治;镇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镇压国民革命运动;杀害国民党人宋教仁和共产党人李大钊;实行军阀割据, 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对外:和沙俄签订《中俄声明》;承认日本出兵山东,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各派军阀分别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并以此为靠山进行军阀混战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的官僚资产阶级和国民政府的统治 概况形成:1928年宁汉合流,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以国民经济的控制,官僚资产阶级形成 发展:抗日战争前,官僚资产阶级的势力迅速发展 膨胀: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官僚资产阶级实力大增 顶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掠夺人民,使官僚资产阶级的实力发展到顶峰,造成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灭亡: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后,官僚资产阶级灭亡。其大陆的财产被人民政府没收,直接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政治上: 1928年,国民政府进行北伐,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 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排除异己,军阀混战,蒋介石取胜 “围剿”红军;镇压人民革命 镇压人民的抗日运动和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抗战时期,同中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而片面的抗战 进入相持阶段后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战争最终失败 经济上:抗战前,实行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政策 抗战中,推行统制经济政策

北洋政府时期的国民外交

北洋政府时期的国民外交 一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外交运动兴起的背景 自从英美等殖民者的足迹踏上这片已在历史的长河里洗礼了五千年的神舟大地开始,这片土地上渐渐地发生的变化,而使之一步一步更加接近世界。外交,已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职能之一。而中国外交运动的蓬勃发展时期,便是北洋政府时期。 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两点: 内部因素。“清末新政”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培养了高素质的外交人才,之后大部分便形成了民国职业外交家群体。如顾维钧,他早年受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学,这为其以后从事废约外交活动做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而且,日益加重的侵略压迫,使国内民族主义意识觉醒,并迅速而壮大地活动起来。中国民族主义在北洋政府时期体现为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生存,而其最迫切者则为解除中华民族所遭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求得独立、自由和发展的空间。 外部因素。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已使国内上下有志之士达到了容忍极限,他们迫切地需要找寻除战争以外的其他路径,以摆脱这种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于结束,恰恰给了中国一次机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帝国主义阵营发生了松动,这为中国争取平等与自主的斗争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外交运动的概况 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规模的国民外交运动贯穿了其整个统治时期,外交运动作为直接的政治参与的手段,它可以满足国民参与政治的愿望,增强国民的主人翁责任感,促进国民对政治权威的认同,有利于形成政治服从与政治权威方面的平衡与一致,是强化政治权威的政治地位所不可缺少的。 关于北洋政府时期的国民外交的阶段划分,根据不同的参照,可以有不同的分法。比如,以国共合作为分界点,可分为国共合作前的国民外交运动和国共合作以后的国民外交活动。以下,我们以从民国建立开始,依据五四运动及国共合作为分界点,直至南京政府建立来划分,来了解一下,各个时期阶段的内容。 第一阶段(1912一1919年)——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之前 这一阶段的国民外交运动包括抵制二十一条、反对参战、反对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等运动,其中抵制二十一条运动是第一阶段的高潮。 第二阶段(1919一1924年)——五四运动到国共合作之前 这阶段包括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时期民众运动和收回旅顺、大连日租借地、收回威海卫英租借地及反对“金法郎案”运动等,这阶段开始于一个高潮(五四运动),到华盛顿会议时期再次形成国民外交运动的高潮。 第三阶段(1924一1927年)——从国共合作建立到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为止其中包括五拼运动、收回汉口、九英租界的民众运动、大沽口事件引发的“反日倒段”运动等,五拼运动是这一阶段的高潮。 三“外交系”及其“外交救国”思想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南洋中学丁晓文[教学目标] 1.知道“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币制改革”、“改订新约运动”的时间和大体内容。通过串联、整合有关史实,了解1927-1928年中国各个政权的分合演化。 2.联系22课所学内容,分析讨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通过对“东北易帜”内容的简要介绍理解其对时局所产生的影响。阅读材料,了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的社会背景和影响,进而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3.国共共同领导的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的大革命,从根本上冲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却由于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派的叛变,最终失败。从1928年到1935年,国民党进行的内政外交改革虽然没有能够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经济上尤为明显,而真正的国运转折则出现在抗战以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促进政治统一、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等举措的历史作用。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说明: 1.从“宁汉合流”到“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却 为“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统一后的国民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推行了一些变革。币制 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改订新约虽然没有使中国成为真正 的独立自主的国家,但毕竟收回了一些主权,在经济上也有显著的效果。而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残酷镇压迫使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在失去城市后最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 革命道路。这一系列过程对中国今后的发展走向影响深远,故以此作为重点。 2.受传统评价体系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会片面关注国民政府镇压革命的残 酷性而忽视其内政外交上的改革举措对于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作用。币制改革基本实现了中 国货币的现代化,而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基于特定的历 史背景,中国在当时仍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如何引导学生肯定其功绩又了 解其局限性,同时不忘其对待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反动政策,需要培养学生拥有多元化

北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军事行动

北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军事行动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多次爆发经济危机。因为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国与国之间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资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特别是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即以“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 1914年,战争首先在欧洲爆发(意大利为了己方的利益最终倒向了“协约国”),随后战火波及亚、非,战争直到1918年11月宣告结束,事实上战火并未能马上熄灭,仍然在世界某些角落继续燃烧。 一战爆发之后,当时中国主政的北洋政府于1914年8月宣布中立。但邻邦日本却于同月对德宣战。接着,日英联军向盘踞在山东的德军发起进攻。在攻占青岛之战中,日军出动了三万人,三十九艘战舰,英军出动了一千五百人,两艘战舰。而德军在山东青岛仅拥有五千人及五艘战舰。德军寡不敌众,向日英联军投降。 日、英、德在山东交战时,北洋政府实际上按日俄战争的先例,保持了中立。日英对德的军事行动局限于山东。山东战事结束之后,德奥在华仍旧据有天津、汉口等租界,并保持着驻军。 1917年德国宣布进行无限制潜艇战,北洋政府步各国后尘对德宣战。(此时袁世凯因为称帝而在全国的一片反对声中死亡,北洋政府的首脑接连换人,外交政策亦有变化) 北洋政府在对德宣战的同时,马上出兵收回了德奥二国在中国境内的租界。(包括天津和汉口)德奥二国在租界内的驻军被北洋军勒令解除武装,其武器被没收;德奥二国在租界内的兵营也被北洋军接管,其士兵被监视。至此,自日英出兵山东之后,德国在华残留的兵力被北洋军彻底清除。同时,德奥二国与满清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不再被北洋政府承认,其治外法权被撤销。每年付给德奥二国的庚子赔款亦被北洋政府一笔钩销。(战后,北洋政府于和德国于1921年5月20日订立协约,德国声明取消在华特权。“此协议为中国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以来,第一次缔造的平等条约。”《中国不平等条约之废除》王世杰、吴庆育著)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了俄国革命的诱因。1917年俄国革命之后,退出协约国,并与德国单独媾和。俄德两国于1918年3月3日签定和约,俄国宣布退出战争。苏俄退出战争之举在政治上是冒着重大风险的,德国把苏俄当战败国看待,而协约国则认为苏俄与德国单独媾和是背信弃义的行为。苏俄在国际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 俄国局势动荡不安,内战风起云涌。其国内新旧两派的冲突甚至波及到了在华的俄人。并直接导致了北洋政府收回中东铁路与哈尔滨至长春铁路的管理权。“欧战未开之前,俄国驻防哈尔滨之军队约三万左右,守备中东铁路与哈尔滨至长春铁路之军队约六万左右,及其与德奥开战之后,这种军队大部分开赴于欧西战场,其残留北满之军队,自俄国革命后,分为新旧两派,屡起冲突,不能融洽。至民国六年冬,冲突之形势益急,哈尔滨总领事馆兼中东铁路督办霍尔哇拖系旧党首领,失其统率能力,至不能维持秩序。吉林地方官恐酿成变化。由师长高士滨于民国七年一月十日拂晓,率军围俄营,迫令解除武装,由霍尔哇拖将乱兵送回俄境。所有中东铁路与哈尔滨至长春铁路之守备,改由中国军队负责。自是,俄国北满铁路守备权为中国收回”(《中华民国丛书》第一编之《中国近时外交史》第608页,刘彦著》)

我国近现当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1861至今)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总结 一、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②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

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 二、中国现代外交政策有那些?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一)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一)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袁世凯专权的主要表现;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 .能力方面: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引学生学分析、概括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袁世凯专权和袁世凯称帝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的能力及评价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袁世凯对内专政、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命的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 通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等革命派反动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是进步、正义的,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

.学法指导方面: 本节内容可以从两条线索去掌握。,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对内加紧专制独裁、复辟帝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最终走向失败。第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袁世凯的认识逐步清醒,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反对专制、独裁、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通过引导,训练学生自己理出历史线索和知识结构。 充分运用本节教材中的人物插图、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①袁世凯复辟帝制是重点.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打着民主共和国的招牌,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则卖国、投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地实现了帝制中复辟。②护国运动。这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了全国性的斗争高潮,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难点分析: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是难点。袁世凯建立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主权,是大地主、封建买办势力的代表,是清王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