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结构理论

系统结构理论
系统结构理论

1. 系统结构定义:对计算机系统中各级界面的划分,定义及其上下功能的分配

2. 计算机组成:指的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逻辑实现,包括机器及内部的数据流和控制流的组成以及逻辑设计等。内部各时间的排序方式与控制机构,各部件的功能及部件间的联系

3. 计算机实现:指的是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包括处理机,主存等部件的物理结构

4. 透明:客观存在的食物或属性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简称透明。

5. 软件的可移植性:指的是软件不修改或只经过少量的修改就可由一台机器一直到另一台机器上运行,同一软件可应用与不同的环境。

6. 并行性:把解题中具有可以同时进行运算或操作的特性称为并行性

7. 并行性包含同时性和并发性二重含义同时性:两个或多个时间在同一时刻发生。并发性:两个或多个时间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8. 数据表示:指的是能由机器硬件直接识别和引用的数据类型

9. 数据结构:反映了应用中要用到的各种数据元素或信息单元之间的结构关系

10. 自定义数据表示包括:标识符数据表示和数据描述符两类

11. 高级数据表示分为:自定义数据表示,向量数组数据表示,堆栈数据表示

12. 引入数据表示的原则:1。看系统的效率是否更高(减少实现时间和存储时间)2。看引入这种数据表示后,其通用性和利用率是否提高13. 寻址方式:指的是指令按什么方式寻找(或访问)到所需的操作数的信息的面向主存,面向寄存器,面向堆栈的寻址方式

14. 逻辑地址:程序员编程用的地址。物理地址:程序在主存中的实际地址

15. 指令系统:是程序设计者看机器的主要属性,是软硬件的主要界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具有的基本功能

16. 总线:用于互连计算机,CPU,存储器,I/O端口及外部设备,远程通信设备间信息传送通路的集合。包括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

17. 通道流量:通道在数据传送期内,单位时间内传送的字节数。

18. 虚拟存贮器通过增设地址映像表机构来实现程序在主存中的定位

19. 页面替换算法:随机算法(RAND),先进先出(FIFO),近期最少使用算法( LRU),堆栈行替换算法

20. 地址映像的方式:全相联映像,直接映像,组相联映像,段相联映像

21. CISC: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软件功能硬化)。

22. 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降低硬件设计复杂度,提高指令执行速度)。

23. 陈列处理机:将大量重复设置的处理单元按一定方式互连成陈列机,在单一控制部件(CU)控制下,对各种所分配的不同数据并行执行同一指令规定的操作,是操作级并行的SIMD计算机。

24. 计算机的分类(弗林分类法):SISD单指令单数据流。SIMD单指令多数据流。MISD多指令单数据流。MIMD多指令多数据流。

25. 吞吐率:流水线单位时间里能流出的任务数或结果数。

1.并行性开发的途径:一时间重叠:让多个处理其过程在时间上相互错开,轮流重叠使用同一套硬件设备的各个部分,加快硬件周转来赢得速度(流水)。二资源重复:通过重复设置硬件资源来提高可靠性或性能(多处理机)。三资源共享:用软件方法让多个用户按一定时间循序轮流使用同一套资源来提高资源利用率,相应地也就是提高系统的资源(多道程序分时系统)

2.数据结构与数据表示的关系及引入数据表示的原则:数据表示是数据结构的组成元素,数据结构要通过软件映像表换成机器具有的各种数据表示来实现,不同的数据表示可为数据结构的实现提供不同的支持,表现在实现效率和方便性上不同,数据表示和数据机构是软硬件间的交界面。引入原则:一系统效率是否提高。二通用性和效率是否提高。

3.指令系统设计步骤:一初拟治理那个的分类和具体的指令。二设计编译程序。三进行模拟测试。四高频指令串合成新指令(即用硬件方式实现)要求:一规整。二对称性。三独立性和全能性。四正交性。五可组合性。六可扩充性。

4.全局性相关的处理方法:一猜测法。二加快和提前形成条件码。三采用延迟转移。四加快短循环程序的处理。

5.指令格优化:用最短的位数来表示指令的操作信息和地址信息。优点:一采用扩展操作码,缩短操作码的平均码长。二采用多种寻址方式来缩短地址码的长度,并在有限的地址长度内提供更多的地址信息。三采用0,1,2,3等多种地址制,增强指令功能,缩短程序的长度并加快程序的执行速度。四在同种地址制内再采用多种地址形式,让长操作码与短操作码进行组配。五再维持指令字在存储器中按整数边界存储的前提下,使用多种不同的指令字长度。

6.设计RISC的技术:一精简优化指令系统(频度高)。二采用硬联实现和微程序固化相结合。三CPU内设置大量寄存器组采用重叠寄存器窗口技术。四指令流水和延迟转移。五采用高速缓冲寄存器CaChe 。六优化编译系统。

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准则

1.只加速使用频率高的部件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广泛采用的计算机设计准则。因为加快处理频繁出现事件对系统的影响远比加速处理很少出现事件的影响要大。

2.阿姆达尔(Amdahl)定律 这个定律就是一个公式:即 应会运用此公式做一些计算或分析,所以要记住并理解其意义。

3.程序访问的局部性规律

程序访问的局部性主要反映在时间和空间局部性两个方面,时间局部性是指程序中近期被访问的信息项可能马上将被再次访问,空间局部性指那些在访问地址上相邻近的信息项很可能被一起访问。

编辑本段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存储程序方式;指令串行执行,并由控制器加以集中控制;单元定长的一维线性空间的存储器;使用低级机器语言,数据以二进制表示;单处理机结构,以运算器为中心。

改进后的冯·诺依曼计算机使其从原来的以运算器为中心演变为以存储器为中心。从系统结构上讲,主要是通过各种并行处理手段高提高计算机系统性能。 软件、应用和器件对系统结构发展的影响 软件应具有可兼容性,即可移植性。为了实现软件的可移植性,可用以下方法:

模拟:用软件方法在一台现有的计算机上实现另一台计算机的指令系统,这种用实际存在的机器语言解释实现软件移植的方法就是模拟。

仿真:用A机(宿主机)中的一段微程序来解释实现B机(目标机)指令系统中每一条指令而实现B机指令系统的方法称仿真,它是有部份硬件参与解释过程的。 一般将两种方法混合作用,对于使用频率高的指令用仿真方法,而对于频率低而且难于仿真实现的指令使用模拟的方法加以实现。

采用系列机的方法,可以这么说,系列机的系统结构都是一致的,如我们使用的INTEL 的80X86微机系列及其兼容机,系统结构都是一致的,当然在发展过程中它的系统结构可以得到了新的扩充,比如原来的586机器不支持MMX多媒体扩展指令集,但是后来的芯片中扩充了这些指令,使指令系统集扩大,但它们仍是同一系列的机器。这种系列机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软件兼容。如上面的扩展指令,将使得以后针对这些指令优化的软件不能在以前的机子上运行(或不能发挥相应功能)导致向前兼容性不佳。但重要的是保证做到向后兼容,也就是在按某个时期推到市场上的该档机上编制的软件能不加修改地在它之后投入市场的机器上运行。

在系列机上,软件的可称植性是通过各档机器使用相同的高级语言、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但使用不同的微程序来实现的。

统一标准的高级语言

采用与机器型号无关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标准如FORTRAN、COBOL 等,这种方法提供了在不同硬件平台、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可移植性。

开放系统:是指一种独立于厂商,且遵循有关国际标准而建立的,具有系统可移植性、交互操作性,从而能允许用户自主选择具体实现技术和多厂商产品渠道的系统集成技术的系统。

应用需求对系统结构发展的影响

计算机应用对系统结构不断提出的基本要求是高的运算速度、大的存储容量和大的I/O吞吐率。(我们要更快的主板CPU和内存、我们要更大的硬盘我们要更大的显示器更多的色彩更高的刷新频率...这就是需求)

计算机应用从最初的科学计算向更高级的更复杂的应用发展,经历了从数据处理、信息处理、知识处理以及智能处理这四级逐步上升的阶段。

器件对系统结构发展的影响

由于技术的进步,器件的性能价格比迅速提高,芯片的功能越来越强,从而使系统结构的性能从较高的大型机向小型机乃至微机下移。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按"流"分类的方法,这是Flynn教授提出的按指令流和数据流的多倍性概念进行分类的方法。共有四大类,即:(S-single 单一的I-instruction 指令 M-multiple 多倍的 D-data 数据)

SISD 单指令流单数据流,传统的单处理机属于SISD计算机。

SIMD 单指令流多数据流,并行处理机是SIMD计算机的典型代表。我国的YH-I型是此类计算机型。

MISD 多指令流单数据流,实际上不存在,但也有学者认为存在。

MIMD 多指令流多数据流,包括了大多数多处理机及多计算机系统。我国的YH-II型计算机是这种类型的计算机。

一般将标量流水机视为SISD类型,把向量流水机视为SIMD类型。

按"并行级"和"流水线"分类:这是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级别上按并行程度及流水线处理程度进行分类的方法。

数据交换平台的系统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大作业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班级计Y094 学号 姓名 日期 广西工学院计算机学院

数据交换平台系统结构 系统概述 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交换引擎)为核心,基于J2EE架构设计,通过Web Service为服务接口,配合DataEX Agent(数剧交换代理)满足同一平台、不同平台、异构数据库之间、甚至是非网络连接系统之间的安全数据交换应用,管理员或服务使用者可以通过数据交换管理控制台实现对交换任务的定义和状态跟踪。 系统目标是设计一个完整、高效、健壮、安全、易用的数据传输、交换平台。该交换平台是一个基于标准、组件化、架构良好、具有很好扩展性的多层的开放的软件体系。 系统的框架结构图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加以描述。以系统逻辑处理模型来表达一个宏观、易部署、易用的应用逻辑结构; 以系统的功能细分及其交互模型来表达一个完整、高效、健壮、安全、易用的产品体系; 按系统的软件层次结构及web Services组件模型来表达一个基于标准、组件化、架构良好、具有很好扩展性的开放的软件体系; 交换引擎基于XML的数据流交换,基于XSLT格式的交换规则定义。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的原理是:在数据传输时,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有一条利用中间节点构成的专用物理链路,此线路将一直保持到数据传输结束。若是这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量很大,则可同时建立多条连接。 报文交换 为解决电路交换占用通道的缺陷,报文交换产生。其原理是:数据以报文为单位传输,长度不限且可变。数据传送过程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发送方在发送一个报文时把目的地址附加在报文上,途径的节点根据报文上的地址信息,将报文转发到下一个节点,接力式的完成整个传送过程。每个节点在受到报文后,会将之暂存并检查有无错误,然后通过路由信息找出适当路线的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再把报文传送给下一个节点。这个过程中,报文的传输只是占用两个节点之间的一段线路,而其他路段可传输其他用户的报文。于是,这种解决方案不会像电路交换占用终端间的全部信道。但是,报文在经过节点时会产生延迟。这段延迟包括接收报文所有位(bit)所需的时间,等待时间和发送到下一个节点所需的排队延迟。 相对于电路交换,报文交换的优点有:线路效率高;节点可暂存报文并对报文进行差错控制和码制转换;电路交换网络中,通信量很大时将不能接收某些信息,但在报文交换网络中却仍然可以,只是延迟会大些;可以方便地把报文发送到多个目的节点;建立报文优先权,让优先级高的报文优先传送。 报文交换也是存在缺点的。首先,它不能满足实时交互式的通信要求,经过网络的延迟可能会有不小的变化。其次,有时节点收到的报文太多以致不得不丢弃或阻止某些报文。最后,对交换节点的存储量有较高要求。 分组交换

教务管理系统(概要设计及详细设计)

概要设计说明书 1. 总体设计 1.1 需求规定 教务管理系统可分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和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开发的整体任务是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达到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目的。 本阶段目的在于明确系统的数据结构和软件结构,此外总体设计还将给出内部软件和外部系统部件之间的接口定义,各个软件模块的功能说明,数据结构的细节以及具体的装配要求。 1.2 运行环境 软件基本运行环境为Windows XP环境。 1.3 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 概要说明书的目的在于明确系统的数据结构和软件结构,设计外部软件和内部软件的接口,说明各个软件模块的功能说明,数据结构的细节等。系统的总体处理流程如图1-1所示:

图1-1 系统的总体处理流程 1.4 系统体系结构 用一览表及框图的形式说明本系统的系统元素(各层模块、子程序、公用程序等)的划 教务管理系统 选择操作 基础维护 教学管理 报表统计 选择操作 选择操作 班级信息维护 课程信息维护 学生选课 课表查询 成绩输入 打印成绩单 学生信息维护 教 师信息维护

分,扼要说明每个系统元素的标识符和功能,分层次地给出各元素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 本系统的体系架构如图1-2所示: 图1-2 系统体系架构 本系统体系结构大致可以定义为:客户机层上的表示层主要是通过Struts 框架实现的,由显示视图产生一个请求。请求被ActionServlet(控制器)接收,它在struts-config.xml文件中寻找请求的URI,找到对应的Action类后,Action类执行相应的业务逻辑。Action类执行建立在模型组件基础上的业务逻辑,模型组件是和应用程序关联的。一旦Action类处理完业务逻辑,它把控制权返回给ActionServlet,Action类提供一个键值作为返回的一部分,它指明了处理的结果。ActionServlet使用这个键值来决定在什么视图中显示Action的类处理结果。当ActionServlet把Action类的处理结果传送到指定的视图中,请求的过程也就完成了。中间业务层是通过Spring框架实现的,首先建立一个BaseAction,它继承了Action类,而其他定义的Action都要继承这个BaseAction。这个BaseAction需要导入AppContext工具类,这个AppContext需要导入Spring中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support.*;这样一个继承BaseAction的Action,就可以getXXXService()的方法得到某一个service的实例-----服务定位器的设计模式。持久(PO)层是由hibernate 架构实现的,它包括关于整体数据库的hibernate.cfg.xml文件、每个表的JavaBean类和每个表的hbm.xml文件,通过Spring集成模板HibernateTemplate提供DAO 来使用PO。在Spring 的配置文件(applicationContext. xml)中配置sessionFactory的bean 来管理hibernate。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强烈推荐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专业推荐 2013.11.7

1.1.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

关架构进行描述。 1.2.技术架构设计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整体架构设计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经济系统中常用的五大理论概述

五大理论概述 1、系统结构理论 从数学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一般系统概念体系,特别是揭示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的新概念,如关系、关系环、系统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抓住了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及规律这些一切系统都具有的共性问题,从数学上证明了,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之间存在固有的关系及规律,在给定的系统环境中,系统行为仅由系统基层次上的系统结构决定和支配。 2、最优化理论 一个过程的最优决策具有这样的性质:即无论其初始状态和初始决策如何,其今后诸策略对以第一个决策所形成的状态作为初始状态的过程而言,必须构成最优策略。简言之,一个最优策略的子策略,对于它的初态和终态而言也必是最优的。 “最优化原理”如果用数学化语言来描述就是:假设为了解决某一优化问题,需要依次作出n个决策D1,D2,…,Dn,如若这个决策序列是最优的,对于任何一个整数k,1 < k < n,不论前面k个决策是怎样的,以后的最优决策只取决于由前面决策所确定的当前状态,即以后的决策Dk+1,Dk+2,…,Dn也是最优的。 3、系统辨识理论 系统辨识是在已知或测得系统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基础上,从一组给定的模型类中,确定一个与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实质就是按某种准则,从一组已知模型类中选择一个模型,使之能最好的拟合实际过程的动态特征。 其要素包括:数据、模型类、等价准则。 系统辨识算法根据过程提供的测量信息,按照最优准则,估计模型未知参数。 4、随机理论 随机模型是一种非确定性模型,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以统计值的形式给出的,如果模型中的任一外生变量不确定,并且随着具体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这个模型就被称为随机模型。事件的发生过程存在随机因素,这种因素如果可以忽略的并且可以简单地用平均值表示,则使用确定性模型,而随机因素必须考虑使用随机性模型。 随机模型有:传送系统的效率、报童的诀窍、随机存贮策略、轧钢中的浪费、随机人口模型。 5、大系统理论 大系统理论是关于大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理论,包括大系统的建模、模型降阶、递阶控制、分散控制和稳定性等内容。其特征是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环节较多、层次较多或关系复杂)、目标多样、影响因素众多,且常带有随机性的系统。这类系统不能采用常规的建模方法、控制方法和优化方法来分析和设计。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多大系统,如电力系统、城市交通网、数字通信网、柔性制造系统、生态系统、水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等。大系统有两种常见的结构形式:①多层结构。这种结构是把一个大系统按功能分为多层次,其中最低层为调节器,它直接对被控对象施加控制作用。②多级结构。这种结构是在对分散的子系统实行局部控制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协调级去解决子系统之间的控制作用不协调问题。

现代控制理论1-8三习题库

信息工程学院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习题清单

正确理解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状态空间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状态空间的表达式,线性变换,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方法。 重点容: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状态转移矩阵和状态方程的求解,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传递函数矩阵的定义。要求熟练掌握通过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和结构图建立电路、机电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并画出状态变量图,以及能控、能观、对角和约当标准型。难点:状态变量选取的非唯一性,多输入多输出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 预习题 1.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空间模型与经典控制理论中的传递函数有何区别? 2.状态、状态空间的概念? 3.状态方程规形式有何特点? 4.状态变量和状态矢量的定义? 5.怎样建立状态空间模型? 6.怎样从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 复习题 1.怎样写出SISO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对应的传递函数阵表达式 2.若已知系统的模拟结构图,如何建立其状态空间表达式? 3.求下列矩阵的特征矢量 ? ? ? ? ? ? ? ? ? ? - - = 2 5 10 2 2 1- 1 A 4.(判断)状态变量的选取具有非惟一性。 5.(判断)系统状态变量的个数不是惟一的,可任意选取。 6.(判断)通过适当选择状态变量,可将线性定常微分方程描述其输入输 出关系的系统,表达为状态空间描述。 7.(判断)传递函数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而状态空间表达式可以在定 常系统中应用,也可以在时变系统中应用. 8.如果矩阵A 有重特征值,并且独立特征向量的个数小于n ,则只能化为 模态阵。 9.动态系统的状态是一个可以确定该系统______(结构,行为)的信息集 合。这些信息对于确定系统______(过去,未来)的行为是充分且必要 的。 10.如果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中矩阵A, B, C, D中所有元素均为实常数时, 则称这样的系统为______(线性定常,线性时变)系统。如果这些元素 中有些是时间t 的函数,则称系统为______(线性定常,线性时变)系 统。 11.线性变换不改变系统的______特征值,状态变量)。 12.线性变换不改变系统的______(状态空间,传递函数矩阵)。 13.若矩阵A 的n 个特征值互异,则可通过线性变换将其化为______(对 角阵,雅可比阵)。 14.状态变量是确定系统状态的______(最小,最大)一组变量。 15.以所选择的一组状态变量为坐标轴而构成的正交______(线性,非线性) 空间,称之为______(传递函数,状态空间)。

自动控制原理 典型系统分析报告

222010322072023 付珣利自动化01班位置随动系统: 控制系统原理图 (作业一) 1.1系统方块图 放大器K1 测速转换 测速电机 TG 电机SM 功放K3 放大器K2u -uo δu ui n 1.2控制方案 若电网电压受到波动,ui↑则δu↑u↑n↑uo↑ 所以δu↓u↓n↓从而使n达到稳定。 (作业二) 2.1由原理可知:

Θe (s )=Θi (s )—Θ0(s ) US (s )=K0Θe (s ) Us (s )=Raia(s)+LaSia+Eb (s ) M(s)=C m ia(s) JS 2θ0(S)+fs θ0(S)= M(s)-Mc (s) Eb(s)=Kb θ0(S) 2.2系统传递函数 ) ()(0s s i θθ=() ))((1) )((1)(1))((3 2103 210f JS R S L S K C f JS R S L S C K K K K f JS R S L S K C f JS R S L S C K K K K a a b m a a m a a b m a a m +++ ++++++ ++= m b m a a m C K K K K K C f JS R S L S C K K K K 32103210))((++++ 2.3动态结构图 设定参数:f=20N,J=20K ·m 2,a R =20 Ω,La=1H,Ko=40,k1k2k3=100,Cm=1,Kb=0 (因为暂取Kb=0,测速反馈通道相当于没加进)

K=101/(0.05S+1)1/S(S+1)δU n Ui -u 图.动态结构图 则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105.0)(1(10 ++s s s 闭环传递函数:Ψ(s )=10 )105.0)(1(10 +++s s s 2.4信号流图 1/(0.05s+1)1/s(s+1) 10 -1 (作业三)系统性能 3.1系统响应及动态性能指标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由阶跃响应曲线可得知:系统是稳定的,但震荡次数较多。由闭环主导极点

(完整word版)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务管理系统

洛阳理工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库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教务管理系统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学号 姓名 完成日期

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教务管理系统 设计内容与要求: 设计教务管理系统,类似于我校教务管理系统,有四类用户:教务员、学生、教师、管理员教务员可以输入学生、教师、班级、课程信息。一个班级只属于一个专业,一个学生只属于一个班级。教务员负责输入每个专业、每个班级需要学习哪些课程,指定课程的任课教师。教师可以查看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名单。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录入课程成绩。一个教师可以教授多个班的多门课程,每门课由多位老师讲授。课程分两类,必修课和选修课。系统要记录每个学生学习各门必修课的成绩,还要记录学生选修了哪些选修课以及课程成绩。学生可以查看自己各门课程的成绩。学生还可以进行评教,给老师打分。管理员可以输入教室信息,并结合班级、课程、教室信息实现自动排课。 要求: 1.完成本系统的需求分析,写出功能需求和数据需求描述; 2.完成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 3.完成本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的程序界面设计。 指导教师: 2017 年12 月29 日 课程设计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目录 一、概述 (2) 1.1、本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2) 1.2、数据库开发工具和应用程序开发工具 (2) 二、需求分析 (2) 2.1功能需求 (2) 2.2数据需求 (2) 三、概念结构设计 (2) 3.1、E-R模型设计 (2) 3.2、总体E-R图描述 (4) 四、逻辑结构设计 (4) 4.1、关系模型 (4) 4.2、关系模式的优化与说明 (4) 五、物理结构设计 (5) 5.1建立数据库 (5) 5.2表与表结构 (5) 六、应用程序设计 (6) 6.1、系统总体结构 (6) 6.2、系统界面与源代码 (7) 6.2.1、界面 (8) 6.2.2、功能描述 (9) 6.2.3、程序源代码 (10) 七、设计总结 (23)

典型机械系统结构分析实验总结

第一篇、实验报告 典型机械系统结构分析实验总结 典型机械系统结构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总结和说明五种设备的工作和设计原理,并列举出每台设备中的主要机构和传动方式。 1、TS-I提斗上料装置 工作原理 。 涉及到的知识点

2、CS-I型冲压机及送料装置工作原理 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3、BS-I型步进输送机 工作原理 主要知识点 4、JZ_I型间歇送料及冲压装置工作原理 主要知识点 5、JZ-I型转位及输送装置 工作原理

主要知识点 三、典型机械结构特点及应用举例 1、滑动螺旋传动特点 普通V带传动特点 3、梯形齿同步带传动特点 4、链传动的特点 5、齿轮传动 6、蜗杆传动 7、直动盘形凸轮机构及其特点 三、典型机械结构符号表示机在实验设备上的应用五、选取带传动叙述设计和计算过程

第二篇、典型机械拆装与分析实验 典型机械系统结构分析实验总结 第三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及结构分析实验 典型机械系统结构分析实验总结 第四篇、典型机械传动结构认知及分析实验指导书 典型机械系统结构分析实验总结 典型机械传动结构认知及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典型机械传动结构认知及分析,深入了解机械各种相关传动在机器中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并详细观察各种常见机械结构,学习对常见结构的分析能力,提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典型机械系统结构分析实验总结 二、实验内容与原理

滑动轴承 在汽车曲轴连杆机构中,绝大多数采用整典型机械系统结构分析实验总结体式曲轴结构,因此,连杆与曲轴的接触处普 遍采用剖分式滑动轴承。发动机连杆的小头则 普遍采用整体式滑动轴承。发动机的曲轴的主 支撑轴承一般也采用滑动轴承,因此,滑动轴 承在发动机的各部分应用是十分普遍的。 发动机曲轴主轴承、连杆轴承及凸轮轴轴 承等处承受的载荷及相对滑动速度较大,因此 一般采用压力润滑的方式,因此机油的选择和 应用对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十分重要。

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总体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总体设计 余胜泉、陈天、何克抗 ysq@https://www.360docs.net/doc/d810417715.html,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00875) 网上教学支持系统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于:我们认为网上教学不仅仅是将教学材料在网上发布,而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由于远程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空间上的分离,这种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作业、考试、图书馆、笔记记录等,都应该能够在网上得到很好的支持。所有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关键教学环节的支持,都需要一些专用的工具来支持,而现有Internet 技术并没有提供这些工具,因此需要进行工具开发。此外网上交互式的程序设计,是一般非计算机专业教师所难以做到的,因此,我们开发了一套网上的教学支持平台,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全面的工具支持,屏蔽了程序设计的复杂性,使得教师能够集中精力于教学,也使得网上教学从简单的教学信息发布变成一个充满交互与交流的虚拟学习社区。 一、设计的基本构想 1.一体化管理 网络教学支持系统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集成,应该实施一体化管理,而不是相互分离的系统。目前,Internet上的一些现成工具,如电子邮件、WEB、新闻组等,都有一定的教学功能,还有一些大学也开发了一些教学支持工具,如用户注册系统、讨论组、聊天室等,但这些工具都是与教学内容相分离的,是一些相对独立的系统,对教学的紧密性要求支持不够,象某些系统,要学习几门课程,就需要登录几次,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一体化管理就是要使教学支持系统真正符合教学的要求,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可以完成教学(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活动,而不需要来回在几个系统之间切换,降低操作的复杂度及学习的难度。 2.完全开放 远程教学所涉及的行业范围大,学习者的数量多,教学内容的形态需求复杂,这就要求系统具有完全的开放性,能够容纳各种形态的网上教学内容,不能仅仅限于支持某些专用工具开发的教学内容,不能只是支持某些文件格式。本系统将采用开放的文件存储格式,支持所有能够在网上运行(包括需要插件的文件)的课程内容与文件格式,不对课程开发工具作限定要求,只要求该工具开发出的课程内容能够在网上运行即可。 3.简化交互式教学设计的复杂性 我们认为,网上教学不仅仅是将教学内容在网上发布,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互,从而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由于师生在物理空间的分离,师生之间的交互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说,这种交互的广度与深度,是决定网上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网上教学包括一些基本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发布、作业、答疑、考试、讨论(同步/异步)、作笔记等等,而现有Internet工具并不能很好地支持这些活动,需要教师进行复杂的交互性程序设计,这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无法完成的。教学支持平台就是要解决这些交互式工具支持问题,使得教师无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开发程序,就可以很方便获得很好的交互性支持,从而可以专注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教学支持平台的首要功能就是降低实施网上教学的技术难度,提供方便实用的教学工具,简化交互式教学设计的复杂性。 4.支持多种教学策略 网上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授课的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

风机控制系统结构原理分解

风机控制系统结构

一、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概述 风力发电机组是实现由风能到机械能和由机械能到电能两个能量转换过程的装置,风轮系统实现了从风能到机械能的能量转换,发电机和控制系统则实现了从机械能到电能的能量转换过程,在考虑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时,应结合它们的运行方式重点实现以下控制目标: 1. 控制系统保持风力发电机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高质量地将不断变化的风能转化为频率、电压恒定的交流电送入电网。 2. 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对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参数、状态监控显示及故障处理,完成机组的最佳运行状态管理和控制。 3. 利用计算机智能控制实现机组的功率优化控制,定桨距恒速机组主要进行软切入、软切出及功率因数补偿控制,对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主要进行最佳尖速比和额定风速以上的恒功率控制。 4. 大于开机风速并且转速达到并网转速的条件下,风力发电机组能软切入自动并网,保证电流冲击小于额定电流。对于恒速恒频的风机,当风速在4-7 m/s之间,切入小发电机组(小于300KW)并网运行,当风速在7-30 m/s之间,切人大发电机组(大于500KW)并网运行。 主要完成下列自动控制功能: 1)大风情况下,当风速达到停机风速时,风力发电机组应叶尖限速、脱网、抱液压机械闸停机,而且在脱网同时,风力发电机组偏航90°。停机后待风速降低到大风开机风速时,风力发电机组又可自动并入电网运行。 2)为了避免小风时发生频繁开、停机现象,在并网后10min内不能按风速自动停机。同样,在小风自动脱网停机后,5min内不能软切并网。 3)当风速小于停机风速时,为了避免风力发电机组长期逆功率运行,造成电网损耗,应自动脱网,使风力发电机组处于自由转动的待风状态。 4)当风速大于开机风速,要求风力发电机组的偏航机构始终能自动跟风,跟风精度范围 ±15°。 5)风力发电机组的液压机械闸在并网运行、开机和待风状态下,应该松开机械闸,其余状态下(大风停机、断电和故障等)均应抱闸。 6)风力发电机组的叶尖闸除非在脱网瞬间、超速和断电时释放,起平稳刹车作用。其余时间(运行期间、正常和故障停机期间)均处于归位状态。 7)在大风停机和超速停机的情况下,风力发电机组除了应该脱网、抱闸和甩叶尖闸停机外,

软件系统架构图-参考案例

各种软件开发系统架构图案例介绍

第一章【荐】共享平台架构图与详细说明 1.1.【荐】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逻辑指的是业务逻辑) 注:逻辑架构图--主要突出子系统/模块间的业务关系, 这里的逻辑指的是业务逻辑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

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1.2.【荐】技术架构设计 注:技术架构图--主要突出子系统/模块自身使用的技术和模块接口关联方式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荐】系统整体架构设计(也称为系统总体架构)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概念结构理论

概念结构理论 刘壮虎 北京大学哲学系,liuzhh@https://www.360docs.net/doc/d810417715.html, 摘要 本文不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出发,而是将概念作为初始出发点,按照概念结构整体论的观点,在思想—概念—语言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结构的形式理论,讨论其基本性质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若干相关的问题。 实际中使用的推理,比我们通常说的逻辑推理要更广泛,本文建立依赖于语言的相对于主体的推理,并根据这种相对的推理建立相对的一致的概念。通过这种一致的概念,讨论不一致信念集的特征。这种推理也可以部分地用于概念的分类上,本文通过两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这种方法的应用。 词项的同义是语言学中的重要问题,按整体论的观点,比同义更一般的不可分辨性更为重要,本文给出了概念的不可分辨性的定义,并讨论其在语言中的表现。不同语言间的翻译也是语言学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概念结构的形式理论基础上的对不同语言间的翻译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讨论。 本文只是在对最简单的语言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体现概念结构形式理论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框架。 §1前言 一、外延和内涵 概念有外延和内涵,是概念研究中的一个教条。我认为,这个教条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 概念有不同类型的,如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十大范畴,而在三段论中使用的只是实体范畴和性质范畴。在讨论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时,也往往集中在个体、类和性质的范围内(与实体范畴和性质范畴相当),就算有所推广,也不是所有的概念。就是在个体、类和性质的范围内,概念有外延和内涵也是存在质疑的,如不可数名词的外延、性质化归为类等问题。 对外延和内涵的形式化的研究中,大多数说的是语句的外延和内涵,如各种内涵逻辑,它们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完全不同。 将内涵看作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数(或者在此基础上的修改),对于处理语句的内涵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将这种方法用于处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却带

自动控制原理典型习题(含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 一、(20分) 试用结构图等效化简求下图所示系统的 传递函数 ) () (s R s C 。 解: 所以: 3 2132213211)() (G G G G G G G G G G s R s C +++= 二.(10分)已知系统特征方程为063632 3 4 =++++s s s s ,判断该系统的稳定性,若闭环系统不稳定,指出在s 平面右半部的极点个数。(要有劳斯计算表) 解:劳斯计算表首列系数变号2次,S 平面右半部有2个闭环极点,系统不稳定。 6 6.0650336610 1234 s s s s s - 三.(20分)如图所示的单位反馈随动系统,K=16s -1,T=,试求: (1)特征参数n ωξ,; (2)计算σ%和t s ; (3)若要求σ%=16%,当T 不变时K 应当取何值 解:(1)求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T K s T s T K K s Ts K s /1 / )(22++= ++= Φ 因此有: 25.021 2/1),(825.0161====== -KT T s T K n n ωζω (2) %44%100e %2 -1- =?=ζζπ σ %) 2)((2825.04 4 =?=?= ≈ s t n s ζω (3)为了使σ%=16%,由式 %16%100e %2 -1- =?=ζζπ σ 可得5.0=ζ,当T 不变时,有: ) (425.04)(425 .05.021 212/11221--=?===??=== s T K s T T n n ωζζω 四.(15分)已知系统如下图所示, 1.画出系统根轨迹(关键点要标明)。 2.求使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及临界状态下的振荡频率。 解 ① 3n =,1,2,30P =,1,22,1m Z j ==-±,1n m -= ②渐进线1条π ③入射角 1?()18013513513590360135135=?+?+?+?-?=?+?=? 同理 2?2135sr α=-? ④与虚轴交点,特方 3 2 220s Ks Ks +++=,ωj s =代入 X r X c K S 3 S 2+2S +2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 --专业推荐 2013.11.7 1.1.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1.2.技术架构设计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整体架构设计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综上,我们对整体应用系统架构图进行了设计,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系统工程试题与答案

管理系统工程试题1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反馈:2、层次分析法:3、控制论:4、三维结构分析法:5、系统评价的概念: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运用系统工程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典范是(A)。 A、都江堰 B、京杭大运河 C、黄河治理 D、灵宝渠 2、系统科学的产生与()有关。A、科技背景、社会经济水平、军事政治B、科技背景、军事政治 C、社会经济水平、军事政治 D、科技背景、社会经济水平 3、下列关于系统定义描述错误的是()。A.系统是一个整体 B.一个系统的结构就是所有组分间关联方式的总和 C.对于系统中的任意两个组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一种 D.模型是对原系统特性的简化表达形式 4、关于切克兰德模式,下面说法中()是错误的。 A.霍尔结构主要解决“硬”问题,而切克兰德模式主要解决“软”问题 B.切克兰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调查学习法 C.切克兰德使用概念模型代替数学模型,用可行满意解代替最优解 D.切克兰德模式适合解决工程系统的问题 5、关于综合集成工程方法学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b.处在成熟期的产品 C.生产集中、消费分散的产品D.技术性强、价格昂贵的产品 6、关于系统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无狭义和广义之分 B、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可能采取的方案进行优选,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据 C、系统分析应首先明确分析的目的 D、既是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阶段,又贯穿于整个系统工程活动过程 7、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是系统工程中的两个核心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系统设计的10个阶段要严格遵循一种线性的进程 B、系统设计是选择和安排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来实现规定的功能 C、可以采用分析和综合两种方法进行系统设计 D、系统分析是对某一给定的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一种调查和分析研究 8、系统功能分析一般不用()来描述 A.功能流程框图法B.时间基线法c.系统流程图D.N2图法 9、建立递阶结构模型,一般要经过①级位划分②区位划分③多级递阶有向图绘制④骨架矩阵提取四个阶段,下列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10、关于系统评价,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系统评价只是在系统即将终结之时进行 B、系统评价越晚其意义越显著 C、在系统工程的每一阶段都应进行系统评价 D、系统评价活动与系统需求、系统开发无关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一般系统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等特性。 2、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从应用实践到基础理论,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技术科学、和哲学。

《现代控制理论》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45682

《现代控制理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答案 1-1 试求图1-27系统的模拟结构图,并建立其状态空间表达式。 解:系统的模拟结构图如下: 系统的状态方程如下: 令y s =)(θ,则1x y = 所以,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及输出方程表达式为 1-2有电路如图1-28所示。以电压)(t u 为输入量,求以电感中的电流和电容上的电压作为状态变量的状态方程,和以电阻2R 上的电压作为输出量的输出方程。 解:由图,令32211,,x u x i x i c ===,输出量22x R y = 有电路原理可知:? ? ? +==+=++3 213 222231111x C x x x x R x L u x x L x R 既得 2 221332 222213********* 1x R y x C x C x x L x L R x u L x L x L R x =+- =+-=+-- =? ? ? 写成矢量矩阵形式为: 1-4 两输入1u ,2u ,两输出1y ,2y 的系统,其模拟结构图如图1-30所示,试求其状态空间表达式和传递函数阵。 解: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如下所示: 1-5系统的动态特性由下列微分方程描述 列写其相应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并画出相应的模拟结构图。 解:令.. 3. 21y x y x y x ===,,,则有 相应的模拟结构图如下: 1-6 (2)已知系统传递函数2 )3)(2() 1(6)(+++= s s s s s W ,试求出系统的约旦标准型的实现,并画出相应的模拟结构图 解:s s s s s s s s s W 31 233310)3(4)3)(2()1(6)(22++++- ++-=+++= 1-7 给定下列状态空间表达式

常用的系统架构图

常用的系统架构图 2014年冬

1.1.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

关架构进行描述。 1.2.技术架构设计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整体架构设计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系统工程复习资料

系统工程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一般系统论通过各种不同系统进行科学理论研究而形成关于适用于一切种类系统的学说。创始人: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贝塔朗菲指出:把孤立各组成部分的活动性质和活动方式简单相加,是不能说明高一级水平活动性质和活动方式;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全部关系后,则高一阶水平活动才能从各组成部分推导出来;为认识事物整体性,既要了解其各组成部分,更要了解它们之间关系。 2.贝塔朗菲认为机械论有三个错误观点:(1)相加的观点,把有机体分解为各要素,并以简单相加来描述有机体功能;(2)机械的观点,把生命现象简单地比作机器,认为“人即机器”;(3)被动反应的观点,有机体只有受到刺激时才能反应,否则便静止不动。 3.耗散结构理论:一个开放系统,当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当外界条件达到一定阈值,系统可从原有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或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状态,把所形成这种新有序结构,称耗散结构。 4.协同学理论:创始人哈肯,协同学研究远离平衡态开放系统在保证外流条件下,如何能够自发地产生一定的系统有序结构或动能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现代科学理论中最新成果为基础,吸取耗散结构理论论点,采用统计力学考察方法研究开放系统行为。 5.突变理论内容:突变理论以拓扑学为工具,以结构稳定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一条心的判别突变,飞跃原则:在严格控制条件下,如果质变中经历的中间过渡态是稳定的,那么它就是一个渐变过程。 第二章 1.系统的形态与分类 (1)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 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形成的系统。 人造系统是为了达到人类所需要的目的而由人类涉及和建造的系统,或人们将有关元素,按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组合而成的系统。 (2)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 实体系统是以矿物,生物等实体组成的系统,其元素是具有具体的物质,且多以硬件为主体。 概念系统是由概念,原理,法律,原则,方法,制度,步骤,程序,手续等非物质成分组成的系统。 (3)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是指该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素由系统界限将环境与系统隔开,因而呈现一种封闭状态。 开放系统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系统。 2.系统特性:系统应当具备整体性,结构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集合性,阶层性六个特性。 3.系统的结构:结构式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或秩序,即各要素之间在时间或空间上排列和组合的具体形式。结构揭示系统要素内在有机联系形式。 4.系统结构特性: (1)稳定性:是指系统总趋向于保持某一状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只有在稳

教务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教务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系统规划 ●系统名称:教务管理系统 ●系统简述:高等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主要为学生提供选修课的选修, 记录学生的成绩等。 ●项目目标:在预定时间内开发出一个界面友好、功能较完整的教务管理系统。 系统分析 ●系统功能:该教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课程选修、用户管理、成绩管理和课表管理四大功能, 具体如下: 图1 教务管理系统功能层次图 ●系统业务流程:该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者为学生、教师和教务员,根据他们之间的数据传 递关系可画出系统业务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系统数据流程:根据系统的功能层次图,可得该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图(DFD)如下: 图3 教务管理系统顶层DFD 图4教务管理系统第一层DFD

图6学籍管理系统第二层用户管理功能之DFD 图7学籍管理系统第二层成绩管理功能之DFD

数据字典:现对该系统数据流程图各元素定义如下: 图9 数据字典之数据流定义 图10 数据字典之数据存储定义 图11 数据字典之数据项定义

图13 数据字典之外部实体定义 (说明:要求从系统底层数据流程图中分别选出一个数据流、数据存储、数据项、处理逻辑以及外部实体,对其进行数据字典的定义。) ●处理逻辑描述:系统中的“登录”功能需要分类处理,现用决策树表示其处理过程,如下: 图14 “登录”功能之决策树 ●系统数据库概念模型 该系统数据库中的主要实体有: ?用户:用户名,密码,姓名,班级,性别,年龄,职业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性质,学时,学分,学期,专业 实体之间的联系为: ?用户与课程(选修):m:n联系 ?用户与课程(考试):p:q联系 该系统数据库概念模型E-R图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