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控制理论试验

经典控制理论试验
经典控制理论试验

实验一自动控制系统演示实验

1.实验目的

(1) 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典型元部件的作用;

(2) 观察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正反馈系统的工作情况;

(3) 了解系统的阶跃响应和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实验设备

(1) XSJ-1型小功率直流系统一套

(2) LZ3型X-Y记录仪一台

(3) KSD-2型随动系统实验装置一台

3.实验内容

(1) XSJ-1型小功率直流系统

该系统的原理图如图4-1-1所示。除双路直流稳压电源外,该系统组装成两部分,即控制箱和执行机构。控制箱中装有给定电位器及刻度盘、两级运算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等。两级运算放大器的增益,可通过选择该运放反馈电阻的插孔位置来改变。功放级的增益是通过调节电阻R4来确定。放大器级与级之间设有隔开的插孔,以便于加入串联校正装置。

执行机构中装有低速直流力矩电动机SL Y-5、直流测速发电机70CYD-1和反馈电位器WH70B。这三个元件安装在一个圆柱筒里,它们的转轴经联轴器连接。由于采用力矩电动机,它可以直接拖动负载(惯性轮),省去了减速齿轮,电动机和测速发电机都是永磁式,省去了激磁绕组。

反馈电位器和给定电位器都是精密电位器,它们的结构参数相同。

①开环调速系统

调速系统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轧钢机转速的调节,发电机转速的稳定等。一般要求调速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如调速范围宽且平稳,受干扰影响小等。

在组成调速系统时,应将反馈电位器的转轴与电动轴脱开,以避免电位器磨损。然后按图4-1-2接线,便构成开环调速系统。

利用给定电位器可以改变电动机的转速和转动方向。利用数字测速仪,或将测速发电机的输出电压接至示波器或记录仪,便可观测转速变化情况,如电动机可能的最低运行速度、调节范围及阶跃响应曲线等。根据开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可以求出电动机的时间常数T m。

②闭环调速系统

如果将测速发电机的输出电压接到运放A2的输入端,便构成闭环调速系统,如图4-1-3所示。调整运放A2的增益后,转动给定电位器,就可观测电动机转速变化情况。如果在运放A2的反馈电阻中串入电容,即引入比例一积分校正,调速范围可以明显加宽。

48

49

50

图4-1-2 开环调速系统

图4-1-3 闭环调速系统

③ 位置控制系统

如果将反馈电位器的轴与电动机轴联起来,并将反馈电位器的输出电压Uc 接到运放A 1的输入端,如图4-1-4所示,便构成了位置控制系统或称随动系统。

图4-1-4 位置控制系统

给定电位器和反馈电位器组成一对误差检测器。当给电位器转过一个角度时,误差检测器产生偏差电压,该电压经放大后驱动直流电动机,电动机带动负载(惯性轮)转动的同时,也带动反馈电位器的电刷转动,使误差检测器产生的偏差电压减小,直至减小到零,在新的位置达到平衡为止。从而实现被控制轴与给定电位器的输入轴随动的目的。因此,这种系统又称之为

51

角度随动系统。

操纵开关K 对系统施加阶跃输入作用,将反馈电位器的输出电压U c 接到记录仪或示波器中,便可观察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如果增大放大器的增益,系统阶跃响应的振荡次数将增加,甚至产生等幅振荡。对于这种位置控制系统,如果利用测速发电机的输出电压U t 接到运放A 2的输入端,在系统的内回路里构成一个局部反馈(即并联校正),则系统的阻尼比将增大,动态性能将得到显著改善。 (2) KSD-

该系统的原理图如图4-1-5所示。一对变压器状态工作的自整角机作为测量元件。自整角发送机的转子轴是系统的输入轴或称给定轴,它可由转速分6档的交流两相异步电动机SD-15驱动。自整角接收机的转子轴,通过减速器与伺服电动机S569相连,它是系统的输出轴。当给定轴的转角θr 与输出轴的转角θc 处于协调位置(即同步位置)时,自整角接收机的输出绕组感应电压u e =0,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电动机不转动。如果将给定轴转过一个角度,则给定轴与输出轴之间出现偏差角,接收机输出绕组将感应出与偏差角成比例的电压u e 。电压u e 经全波相敏整流(即解调滤波)变换成直流信号,该信号经过放大后进入同相放大器或反相放大器,然后进入同相触发器或反相触发器,产生触发脉冲去触发可控硅,由可控硅功率放大器使直流伺服电机转动,再经减速器带动自整角接收机的转子转动,使偏差角减小,直到输出轴转过相同的角度,使系统处于新的平衡为止。当给定轴以某一恒定速度连续旋转时,输出轴也将以相同的速度跟着旋转。

图4-1-5 KSD-2型随动系统原理图

为了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系统设有PID 串联校正网络和利用直流测速发电机ZCF-221A作反馈的并联校正。

该系统各元部件之间的接线,在整机面板上设有对应的接线柱或测试孔,可方便地进行各元部参数的测试。利用本实验装置可观察恒速输入时系统的输出响应,研究参数(开环增益)变化和校正装置对系统动态性能及稳态误差的影响等。

(3) LZ3型X-Y记录仪控制系统

52

该记录仪可在直角坐标上,自动描绘出两个电量的函数关系,即y =f (x )。另外,记录仪X 轴设有走纸机构,可以自动记录一个电量对时间t 的函数关系,即y =f (t )。

该记录仪具有2支或3支记录笔,可同时记录二个或三个应变量与变量的关系,例如y 1= f 1(x ), y 2=f 2(x )或f 1(t ), y 2=f 2(t )。

利用记录笔描绘(复现)电压的变化是由

控制系统来实现的。当描绘两个电量的函数

关系时,需要两套独立的控制系统,如图

4-1-6所示。X 轴系统控制笔架沿横轴X 左

右运动,Y 轴系统控制记录笔沿纵向Y 上下

移动。根据运动合成原理,记录笔运动轨迹

即为y =f (x )的函数曲线。若要记录y =f (t )曲线,

应将“X-T”开关板到T 一边,X 轴系统不

工作,而记录纸由走纸机构驱动,其速度可

由X 轴量程开关调节。当Y 轴有输入电压时,

记录笔随电压大小沿Y 方向运动,而记录纸则以一定速度沿X 方向运动,于是在记录纸

上展现出该电压随时间t 变化的图形。

① Y 轴控制系统

双笔记录仪具有两套独立的Y 轴控制系统,加上X 轴控制系统,一台记录仪就有三套控制系统。这三套系统的结构基本相同,现以Y 轴系统为例,来说明记录仪的工作过程。图4-1-7是该系统的原理示意图。由图可见,该系统由衰减器、伺服电动机—测速机组、齿轮及绳轮等组成。安装在笔架下的反馈电位器R M 和按装在控制箱上的调零电位器R Q 组成桥式测量电路。电位器R M 是长条形,当记录笔移动时,电位器电刷随着移动。

图4-1-7 Y 轴控制系统原理图

微分校正网络和测速发电机用来改善系统动态性能,双T 滤波器用来滤除50Hz 的干扰信号。该系统采用调制——交流放大——解调——直流放大,是为了解决高放大倍数与直流放大器存在零点漂移的矛盾。

② 系统工作过

调零状态若将图4-1-7中A、B两点短路,转动调零电位器R-Q的旋钮,可将记录笔调到记录纸上的任意位置。这时,该系统就是一个位置控制系统。因为转动调零电位器的电刷时,由R Q和R M组成的电桥平衡被破坏,产生电压u p,该电压经变换与放大后,使伺服电动机转动,并带动记录笔移动,也就是反馈电位器的电刷移动,使电压U p减小,直到使U p→0,系统才停止运动。因此,记录笔的位置完全受调零电位器的控制。

记录状态调好记录笔的位置后,调零电位器的电刷位置固定不变,电压u p=0。如果将被测电压u r引入到该系统中,在起始瞬间,偏差电压Δu=u r-u p=u r,此电压经变换与放大后使电动机转动,记录笔和反馈电位器的电刷跟着移动,并产生电压u p使Δu减小,直到使Δu =0,系统才停止运动。这时,必然u p=u r,即记录笔的位移量与输入电压大小相对应。记录笔便将电压变化的轨迹描绘出来。记录状态工作时,该系统的方块图如图4-1-8所示。

图4-1-8 记录状态时系统的方块图

③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系统的输出响应

如果将超低频信号发生器的方波(即阶跃)信号接至Y轴输入端,记录仪可自动记录系统本身的阶跃响应曲线。改变放大器增益和测速发电机反馈信号的强弱(即改变系统的阻尼比),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将发生变化。系统的增益和阻尼比调节旋钮,在记录仪右侧面下方。若将超低频信号发生器的方波信号改为正弦信号,逐步提高输入正弦信号的频率,系统输出正弦信号的幅值将减小。当幅值减小到零频率幅值的30%时,该频率即为系统的带宽频率。LZ3型X-Y 记录仪Y轴的带宽频率约为2.5 Hz。

(4) 液位控制系统

液位控制是工业控制中的一种典型的延迟环节控制类型。

液位控制系统由两级水箱串联而成,以水箱的液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电磁阀的通、断来控制液位,利用几个手动阀的开、关实现单变量系统与多变量系统的转换,系统的外加干扰可以通过调节手动阀的开度来实现,所以该系统是一个可外加干扰的单/多变量的组合系统。

整个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计算机和数据采集板组成,主要完成控制律的执行、控制信号的发生、液位信号的采集、比较、滤波等任务;第二部分由被控对象(水箱)、检测组件(压力传感器)、液位变送器、执行机构(电磁阀)等组成。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4-1-9所示。系统的控制对象可以根据手动阀设置为单水箱工作方式(如图4-1-10)和双水箱工作方式(两级水箱有耦合,如图4-1-11),利用控制律分别实现单变量控制和多变量控制。本系统的控制律采用了经典控制理论设计理想,实现了PID控制(通过参数调节,可为PI、PD、PID)的模糊控制。

53

54

图4-1-9 系统结构框图

图4-1-10 单水箱

图4-1-11 单水箱

(5) 二级倒立摆系统

二级倒立摆系统是现代控制理论教学中实验装置,可供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和实验,以配合 现代控制理论的教学。该系统具有阶次高、非线性严重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在此装置上所进行的实验可充分体现出现代控制理论的特点。

二级倒立摆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4-1-12所示。

可在导轨上作直线运动的小车被力矩电机通过皮带轮、传动带驱动。下摆与小车铰连,上摆与下摆的上部铰连,二摆均可在与轨道平行的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检测电位器P 1、P 2、P 3,可分别检测小车相对轨道中心点的偏移、下摆与铅垂线的角度偏移以及上下摆之间的相对角度偏移。测量所得到的电压信号分别经由三个运算放大器进行放大,再经三个限幅器限幅后,作为二级倒立摆对象系统的三个输出量,经A/D 转换为相应的数字量送入计算机。计算机根据一定的控制算法进行计算,将控制作用经D/A 转换为相应的模拟量,再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驱动力矩电机,使二级倒立摆在不稳定的平衡点处稳定。

55

图4-1-12 二级倒立摆系统结构示意图

控制的目的是使二级倒立摆在不稳定的平衡点保持稳定平衡,并能经受一定的外加干扰。控制器设计分为两部分:计算状态反馈矩阵和设计观测器。控制器可以用模拟电路实现,也可以用数字计算机加接口电路和驱动电路实现。 4.思考题

(1) 图4-1-4所示角度随动系统中,反馈电位器和测速发电机起什么作用?系统的被控量是什么?

(2) 图4-1-4所示系统,如果误将反馈电位器接成正反馈,可以有哪两种方法将反馈极性改变过来(运算放大器只采用反相端输入)?

(3) 控制系统的典型外作用试验信号有哪几种?在上述三个演示实验中,阶跃输入信号和等速(斜坡)输入信号是如何实现的?

(4) 试画出图4-1-7所示系统在调零状态时系统的方块图。这时,系统的输入量为调零电位器R Q 的位置。

56

实验二 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研究

1.实验目的

(1) 掌握典型元部件参数的测试方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2) 记录位置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确定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3) 熟悉快速记录仪的使用方法。

2.实验仪器设备

(1) XSJ-1型小功率直流系统

(2) LMZ-2型描笔式记录仪

(3) 数字万用表

3.实验内容及测试方法

测定系统各元部件的参数,必须在开环系统情况下进行。为此,应按图4-2-1连线,并将反馈电位器和电动机之间的联轴器松开,以避免在开环情况因电动机连续旋转而磨损电位器。实验前应将双路直流稳压电源的电压调好(±24 v),并将它接到控制箱所对应的接线柱上,然后进行放大器各级的零点调整和增益设定。将各放大器的输入端接地,即可分别对运算放大器A 1、A 2和功放调零。功放级调零时,应反复调节运放A 3的调零电位器(在控制箱面板A 3的方)和电阻R 3(见图4-1-1),使功放级的输出和运放A 3的输出同时为零,以防止功放级工作不平衡。建议将功放级的增益调成1左右,运算放大器A1和A 2的增益按图4-2-1设定。

图4-2-1

开环调速系统

(1) 电位器传递系数K p 的测定

给定电位器和反馈电位器的结构参数相同,其电源电压为±15V,电位器最大有效工作角度为330°。这两个电位器都装有刻度盘和指针线。测量K p 时,利用给定电位器或反馈电位器均可以。测量的具体方法是:将电位器的转轴对准某一角度,测量其输出电压(应接通电位器的负载),然后将电器转轴转过一个角度,例如转过10°,再测量其输出电压,于是可以求得电位器的传递系数K p ,即

180/π?=角度差输出电压的差值p K (伏 / 弧度)

57

在不同位置多测几点,求其平均值,就能得到K p 的准确结果。

(2)

在图4-2-1所示的开环系统中,调节给定电位器,使其输出电压u r =1V(以防止功放级饱和),分别测量各点电压u 1、u 2、u a 及直流测速发电机输出电压u t ,于是可以确定放大器各级的增益:k 1、k 2及功放级的增益k w 。将u r 改为-1V,再测一组数据。

(3) 电动机传递系数k m 和时间常数T m 的测定

因控制电机电枢绕组电感比电动机转子惯量的影响小得多,在建立电动机的数学模型时,常将电枢绕组的电感忽略不计。这样,电动机的传递函数可近似用下式表示:

1

)()(+=Ωs T k s u s m m a 式中 u a (s )——电动机的输入电压;Ω(s )——电动机输出的角速度。因此,确定电动机的时间常数T m 和传递系数k m ,电动机的传递函数即被确定。

电动机的传递系数为

a m u k ω

=

利用数字测速仪可以测出电动机转动的角速度ω,但本实验可直接利用直流测速发电机来测量转速。该测速发电机的传递系数k t =1。根据测速发电机输出电压u t 与输入转速ω的关系

ωt t k u =

因此,电动机的传递系数可用下式求得

a

t a t t m u u u k u k ==/ (弧度 / 伏·秒) 电动机的时间常数T m 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法求得。例如,根据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和电机转子的转动惯量,利用T m 的计算公式求得;如果转子转动惯量不知道,可以用重锤法或扭摆法测出;当电动机与测速发电机和角度传感器组装在一起时,采用频率特性法或阶跃响应法测量T m ,是比较方便的。这里采用阶跃响应法。

在开环系统(图4-2-1)中,由于放大器都可认为是无惯性环节,直接操纵开关K ,对电动机施加阶跃输入作用,将测速发电机的输出电压接到记录仪中,便可记录电动机转速变化的阶跃响应曲线。根据这条曲线和记录纸移动的速度,便可确定电动机的时间常数T m (参见2.1节)。记录阶跃响应曲线时,需要间断操纵阶跃开关K ,并且输入阶跃信号应取1 V左右。如果改变惯性轮,T m 将发生变化。

(4) 位置控制系统阶跃响应的测定

利用联轴器将反馈电位器的轴与电机轴固连起来,并将反馈电位器的输出电压u c 接到运放A 1的反相输入端,便构成4-2-2所示的闭环控制系统。

该系统的输出量(被控量)是电动机轴的转角,因此应该将电压u c 接到记录仪中。操纵开关K 的通与断,从记录仪上便可获得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将测速发电机的输出电压u t ,经过电阻50 KΩ衰减后,接到运放A 2的反相输入端,然后操纵开关K ,再记录一条带速度反馈的位置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图4-2-2 位置控制系统

4.预习要求

(1) 复习有关电位器、测速发电机、电动机等典型元部件的数学模型内容,以及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2) 根据测量电位器WH70B的电源电压和最大工作角度,求出电位器的传递系数K p 。

(3) 预习有关XSJ-1型小功率直流系统的结构、线路以及描笔式记录仪和数字万用表的使用方法等。

5.实验报告要求

(1) 绘出XSJ-1型开环系统的实验线路,记下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及编号。

(2) 列出实验数据和贴上记录曲线,分别求出电位器的传递系数K p ,放大器的增益k 1 、k 2

k m 和时间常数T m 。

(3) 画出闭环位置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分别求出不带速度反馈和带速度反馈的闭环传递函数,并应用理论公式算出两种情况下的动态性能指标:σ%、t p 和t s 。

(4) 从闭环位置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上,求出σ%、t p 和t s ,并与计算值作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5) 说明速度反馈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6) 实验心得和建议。

6.思考题

(1) 对于力矩电动机,如果要测量由电枢绕组电

感而形成的电磁时间常数,可采用什么方法?

(2) 在图4-2-2所示系统中,当接入测速反馈时

若出现电动机连续旋转现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

应该怎样改变接线?

(3) 在绘制图4-2-2所系统的结构图时,位置反

馈和速度反馈的反馈系数应如何确定?

附录:在本实验中,若将运算放大器反相端和同

59 相端输入综合应用,则构成差动输入放大电路即减法器,如图4-2-3所示。根据u d -u g =0的概念可以求得

112211u R R u R R R R R R u f o o f o -+?+=

若选取电路参数 21R R R R o f =,则

)(121u u R R u f o -= 即实现了减法运算。

60

实验三 随动系统或调速系统设计

1.目的要求

(1) 本设计要求综合应用所学控制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利用现有的元部件,自行组成一个机电控制系统—角度随动系统或调速系统。

(2) 测出组成系统的各典型元部件特性,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3) 对所组成系统进行校正设计,制作校正网络。

(4) 掌握控制系统的实验调试技术,使系统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

2.实验仪器设备

(1) 同实验二。主要元部件的技术参数:

① 低速直流力矩电动机 SYL-5 (永磁式)

峰值堵转转矩

峰值堵转电流 1.8 A

峰值堵转电压 约20 V

空载转速 约500 (转/分)

② 永磁式直流测速发电机70CYD-1

输出斜率 1(伏/弧度·秒)

极限转速 400(转/分)

线性度

最小负载电阻 23 k

Ω

静摩擦力矩 300 (克·厘米)

③ 测量电位器WH70B

电阻值 1.5 kΩ±10%

功 率 2(瓦)

有效电气角度 330°

机械角度 360°无阻档

(2) 转速数字显示仪JP-10B

(3) 慢扫描示波器SR-071或数字示波器7101A

(4) 光线示波器SC-14

(5) 面包板一块

(6) 运算放大器μA741及电阻、电容等。

3.系统性能指标要求

(1)角度随动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

调节时间 t s ≤0.1S

最大超调量 σ%≤20%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

(2) 调速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

调速范围n min=1转/

n max=300 转/分

*稳态转速波动

4.基本内容

(1) 利用现有设备和设计要求,自行组成一个系统,选择各级放大器的增益,调好放大器的零位。对于角度随动系统,应将机械角度的零点对好。

(2) 在开环情况下,测出系统各元部件的特性,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元部件特性测试主要包括:

①测定精密电位器的静特性,确定电位器的传递系统K p;

②各级放大器的静特性,确定其增益;

③功放级幅频特性测试,求出功放级的时间常数;

④测速发电机的静特性测试,确定其传递系数K t;

⑤测出电动机的死区特性、静特性及幅频特性,求出电动机的传递系数K m及时间常数T m。

(3) 记录闭环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确定系统的性能指标。

(4) 根据给定指标要求,设计校正装置,并加以实现。

(5) 控制系统的调试,测定校正后系统的性能指标。

系统经过校正,系统性能一般会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如果校正参数选择不合适,则达不到预期目的。通常,即使设计得很好的系统,也必须经过仔细调试,才有可能达到给定指标要求。其原因是,设计计算的参数,在实现时要取“标准化”值,这必然会有差异。另外,电阻、电容本身存在误差,运算放大器并非理想,还有一些非线性因素,如饱和、电动机转动部分的摩擦等未予考虑等。因此,必须在设计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调试,才能达到给定的性能指标要求。

5.报告要求

(1) 系统原理图及设计指标要求。

(2) 系统元部件特性和系统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实验数据、曲线及测试结果的分析。

(3) 系统结构图及校正装置的设计。

(4) 系统性能调试及其结果。

(5) 将实验调试结果与计算结果比较,检验设计的正确性。

61

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1.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研究对象方面:经典控制系统一般局限于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严格的说,理想的线性系统在实际中并不存在。实际的物理系统,由于组成系统的非线性元件的存在,可以说都是非线性系统。但是,在系统非线性不严重的情况时,某些条件下可以近似成线性。所以,实际中很多的系统都能用经典控制系统来研究。所以,经典控制理论在系统的分析研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现代控制理论相对于经典控制理论,应用的范围更广。现代控制理论不仅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还可以研究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不仅可以分析线性系统,还可以分析非线性系统;不仅可以分析定常系统,还可以分析时变系统。 (2)数学建模方面:微分方程(适用于连续系统)和差分方程(适用于离散系统)是描述和分析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然而,求解高阶和复杂的微分和差分方程较为繁琐,甚至难以求出具体的系统表达式。所以,通过其它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 经典控制理论是频域的方法,主要以根轨迹法和频域分析法为主要的分析、设计工具。因此,经典控制理论是以传递函数(零初始状态下,输出与输入Laplace变换之比)为数学模型。传递函数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能方便的处理这一类系统频率法或瞬态响应的分析和设计。然而对于多信号、非线性和时变系统,传递函数这种数学模型就无能为力了。传递函数只能反应系统的外部特性,即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而不能反应系统内部的动态变化特性。 现代控制理论则主要状态空间为描述系统的模型。状态空间模型是用一阶微分方程组来描述系统的方法,能够反应出系统内部的独立变量的变化关系,是对系统的一种完全描述。状态空间描述法不仅可以描述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还可以描述多输入多输出的非线性时变系统。另外状态空间分析法还可以用计算机分析系统。 (3)应用领域方面:由于经典控制理论发展的比较早,相对而言理论比较成熟,并且生产生活中很多过程都可近似看为线性定常系统,所以经典控制理论应用的比较广泛。 现代控制理论是在经典控制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研究复杂系统较为方便。并且现代控制理论可以借助计算机分析和设计系统,所以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联系:(1)虽然现代控制理论的适用范围更多,但并不能定性的说现代控制理论更优于经典控制理论。我们要根据具体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是分析的更简便,工作量较小 (2)两种控制理论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两种理论有其各自的特点,所以在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时,要根据系统的特征选取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 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题目:状态空间模型分析 院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___ 学号: __ 学生姓名: 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 成绩: 日期: 2017年 4月 15日

线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l.加强对现代控制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 2.掌握用 matlab 进行系统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能控能观性分析; 二、实验内容 1 第一题:已知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 (s) S23S2 求解下列问题: (1)用 matlab 表示系统传递函数 num=[1]; den=[1 3 2]; sys=tf(num,den); sys1=zpk([],[-1 -2],1); 结果: sys = 1 ------------- s^2 + 3 s + 2 sys1 = 1 ----------- (s+1) (s+2) (2)求该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 [A1,B1,C1,D1]=tf2ss(num,den); A = -3-2 10 B = 1 C = 0 1

第二题:已知某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321 A ,B,C 01:10 求解下列问题: (1)求该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 (2)该系统的能观性和能空性: (3)求该系统的对角标准型: (4)求该系统能控标准型: (5)求该系统能观标准型: (6)求该系统的单位阶跃状态响应以及零输入响应:解题过程: 程序: A=[-3 -2;1 0];B=[1 0]';C=[0 1];D=0; [num,den]=ss2tf(A,B,C,D); co=ctrb(A,B); t1=rank(co); ob=obsv(A,C); t2=rank(ob); [At,Bt,Ct,Dt,T]=canon(A,B,C,D, 'modal' ); [Ac,Bc,Cc,Dc,Tc]=canon(A,B,C,D, 'companion' ); Ao=Ac'; Bo=Cc'; Co=Bc'; 结果: (1) num = 0 01 den = 1 32 (2)能控判别矩阵为: co = 1-3 0 1 能控判别矩阵的秩为: t1 = 2 故系统能控。 (3)能观判别矩阵为: ob = 0 1

控制理论实验报告MATLAB仿真实验解析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控制理论(乙) 指导老师:林峰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MATLAB 仿真实验 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实验九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用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办法,掌握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2.熟悉Simulink 仿真环境。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系统仿真实质上就是对系统模型的求解,对控制系统来说,一般模型可转化成某个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表示,因此在仿真过程中,一般以某种数值算法从初态出发,逐步计算系统的响应,最后绘制出系统的响应曲线,进而可分析系统的性能。控制系统最常用的时域分析方法是,当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和单位冲激函数时,求出系统的输出响应,分别称为单位阶跃响应和单位冲激响应。在MATLAB 中,提供了求取连续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step ,单位冲激响应函数impulse ,零输入响应函数initial 等等。 二、实验内容: 二阶系统,其状态方程模型为 ? 1x -0.5572 -0.7814 1x 1 = + u ? 2x 0.7814 0 2x 0 1x y = [1.9691 6.4493] +[0] u 2x 四、实验要求: 1.编制MATLAB 程序,画出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冲击响应曲线、系统的零输入响应、斜坡输入响应; (1)画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A=[-0.5572 -0.7814;0.7814 0 ]; B=[1;0];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

电气学科大类 07 级 《信号与控制综合实验》课程 实验报告 (基本实验二:自动控制理论基本实验) 姓名任传麒 学号U200715929 专业班号水利水电0702 指导教师 日期 实验成绩 评阅人

目录 实验十一二阶系统的模拟与动态性能研究 ....................... - 2 - 实验十二二阶系统的稳态性能研究 .................................... - 6 - 实验十四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 20 - 实验十六系统控制极点的任意配置 .................................. - 25 -

实验十一 二阶系统的模拟与动态性能研究 一.实验原理 典型二阶系统的方框图如图11-1: 其闭环传递函数为:2 2 2 2 2) (1)()(n n n s s k s Ts K s G s G s ωξωωφ++= ++= += 式中:T K KT n = = ωξ;21 ζ 为系统的阻尼比,ωn 为系统的无阻尼自然频率。常见的二阶系统有各种各样的物理系统,如简单的直流电机速度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等。调节系统的开环增益K ,或者时间常数T 可是系统的阻尼比分别为:1,10=<<ζζ和1>ζ三种。实验中能观测对应于这三种情况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是完全不同的。 二阶系统可用图11-2所示的模拟电路图来模拟: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典型二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2.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计算比较,研究二阶系统的参数对其动态性能的影响。 三.实验内容 1.在实验装置上搭建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参考图11-2)。 2.分别设置ξ=0;0<ξ<1;ξ>1,观察并记录r(t)为正负方波信号时的输出波形C(t);分析此时相对应的各σp 、ts ,加以定性的讨论。 3.改变运放A 1的电容C ,再重复以上实验内容。 四.实验设备 1.电子模拟装置一台。 2.数字或模拟示波器一台。 五.实验步骤 根据实验内容,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步骤: 改变二阶系统模拟电路的开环增益K 或时间常数T ,观测当阻尼比ξ或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为不同值时系统的动态性能。 请于实验前根据实验内容考虑一下:改变阻尼比ξ时应该改变什么参数?改变运放A 1 的电容C 实际上又是改变了典型二阶系统的什么参数?改变增益K 以及时间常数T 是通过调什么参数来完成的? 六.实验报告 1.图11-2的传递函数为:2 22 )(2 2 ++= TKs s T s φ,其中T=104C ,K=R 2/104 ??????? ??? ?= =???????? ==大小有关与电位器大小有关与电容222 R C 222222 ξωξωξωωn n n n K T T K T 2.(1)实验电路图如图11-2所示。 (2)实验数据: 0.68μ f=2.353Hz V p-p =2.0V 临界阻尼0.76Ω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

华北电力大学 实验报告| | 实验名称状态空间模型分析 课程名称现代控制理论 | | 专业班级:自动化1201 学生姓名:马铭远 学号:2 成绩: 指导教师:刘鑫屏实验日期:4月25日

状态空间模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加强对现代控制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 2.掌握用 matlab 进行系统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能控能观性分析; 二、实验仪器与软件 1. MATLAB7.6 环境 三、实验内容 1 、模型转换 图 1、模型转换示意图及所用命令 传递函数一般形式: MATLAB 表示为: G=tf(num,den),,其中 num,den 分别是上式中分子,分母系数矩阵。 零极点形式: MATLAB 表示为:G=zpk(Z,P,K) ,其中 Z,P ,K 分别表示上式中的零点矩阵,极点矩阵和增益。 传递函数向状态空间转换:[A,B,C,D] = TF2SS(NUM,DEN); 状态空间转换向传递函数:[NUM,DEN] = SS2TF(A,B,C,D,iu)---iu 表示对系统的第 iu 个输入量求传递函数;对单输入 iu 为 1。

例1: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 2 2 3 24 11611 s s s s s ++ +++ ,利用matlab将传递函数 和状态空间相互转换。 解:1.传递函数转换为状态空间模型: NUM=[1 2 4];DEN=[1 11 6 11]; [A,B,C,D] = tf2ss(NUM,DEN) 2.状态空间模型转换为传递函数: A=[-11 -6 -11;1 0 0;0 1 0];B=[1;0;0];C=[1 2 4];D=[0];iu=1; [NUM,DEN] = ss2tf(A,B,C,D,iu); G=tf(NUM,DEN) 2 、状态方程状态解和输出解 单位阶跃输入作用下的状态响应: G=ss(A,B,C,D);[y,t,x]=step(G);plot(t,x). 零输入响应 [y,t,x]=initial(G,x0)其中,x0 为状态初值。

经典控制理论

1、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差别。 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同属于自动控制理论的范畴,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析方式。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物理模型,而自动控制理论,归根结底,是个数学问题。那么,把真实的物理系统理想化之后,即为物理模型,对物理模型进行数学描述,即为数学模型。经典控制理论着重研究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即外部描述),现代控制理论不但研究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而且还研究系统内部各个状态变量,采用状态向量描述(即内部描述)。两种描述,都有时域和频域方法。从广义上讲,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层面更宽,而经典控制理论的应用领域相对狭窄,仅仅用线性时不变定常连续系统。 2、传递函数 那么怎么把一个物理模型,描述出数学模型,很简单,就是利用了传递函数。任何一个线性定常连续系统,都可以用一个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把输出量的微分线性组合放在方程等式左边,输入量的微分线性组合放在方程右边,等号两边分别取拉普拉斯变换,就得到了我们的传递函数模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线性微分方程转换成了代数方程,传递函数表达了一个系统输入-输出的关系,一旦系统给定,传递函数就不会变化,即传递函数不受输入和输出的变化影响。传递函数又可定义为初始条件为零的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s变换与输入量的s变换之比。传递函数的局限在于,它只能反映系统的外部特性,即输入-输出的特性,因此传递函数模型也常被称为“黑箱”模型,我们只能看到由它引起的外部变化,并不能解决系统内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状态空间模型和现代控制理论,因此状态空间模型又称“白箱”模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它的内部结构,以便对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 3、经典控制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已知一个系统的传递函数,这个系统的动态性能从最根本上讲取决于什么,这些决定因素是如何影响系统性能的。这个问题其实是经典控制理论最最核心的问题,经典控制理论所有的研究方法都是基于这个问题展开的。给定一个传递函数G(s),决定系统性能的最根本因素就是系统的零点和极点在复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极点的分布,它决定了系统是否是稳定的,是否有震荡,震荡的频率和幅度等等系统最关键的东西,零点的存在起的是一种调节作用,要么是锦上添花,要么是雪上加霜。学习经典控制理论,最终目的是学会如何根据各种被控对象来设计合适的控制器,但从上面的意义上来讲,设计控制器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把整个系统的零点和极点控制在我们希望的区域或范围内(被控变量的可控性)。 4、经典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 经典控制理论,概括来讲,有三种分析方法: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 那么PID调节,属于哪种分析方式呢?属于时域分析。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这样的观点。PID,含有零点、含有极点,零极点的概念,在频域分析法中同样存在,应该属于频域分析。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实验一系统能控性与能观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理解系统的能控和可观性。 二、实验设备 1.THBCC-1型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 三、实验内容 二阶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分析 四、实验原理 系统的能控性是指输入信号u对各状态变量x的控制能力,如果对于系统任意的初始状态,可以找到一个容许的输入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系统所有的状态引向状态空间的坐标原点,则称系统是能控的。 对于图21-1所示的电路系统,设iL和uc分别为系统的两个状态变量,如果电桥中 则输入电压ur能控制iL和uc状态变量的变化,此时,状态是能控的。反之,当 时,电桥中的A点和B点的电位始终相等,因而uc不受输入ur的控制,ur只能改变iL的大小,故系统不能控。 系统的能观性是指由系统的输出量确定所有初始状态的能力,如果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系统的输出能唯一地确定系统的初始状态,则称系统能观。为了说明图21-1所示电路的能观性,分别列出电桥不平衡和平衡时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平衡时:

由式(2)可知,状态变量iL和uc没有耦合关系,外施信号u只能控制iL的变化,不会改变uc的大小,所以uc不能控。基于输出是uc,而uc与iL无关连,即输出uc中不含有iL的信息,因此对uc的检测不能确定iL。反之式(1)中iL与uc有耦合关系,即ur的改变将同时控制iL和uc的大小。由于iL与uc的耦合关系,因而输出uc的检测,能得到iL的信息,即根据uc的观测能确定iL(ω) 五、实验步骤 1.用2号导线将该单元中的一端接到阶跃信号发生器中输出2上,另一端接到地上。将阶跃信号发生器选择负输出。 2.将短路帽接到2K处,调节RP2,将Uab和Ucd的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然后将阶跃信号发生器选择正输出使调节RP1,记录Uab和Ucd。此时为非能控系统,Uab和Ucd没有关系(Ucd始终为0)。 3.将短路帽分别接到1K、3K处,重复上面的实验。 六、实验结果 表20-1Uab与Ucd的关系

过程自动化中经典控制理论的指导意义

过程自动化中经典控制理论的指导意义 ——郝庆超董延凯 自动化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大到军事,航天,小的楼宇电梯。而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今阶段,过程自动化控制在工业生产领域,不断的发挥着提高效率,控制质量,节约成本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除“工艺”,“电气”等之外,不可或缺的生产保障范围。 就生产过程自动化而言,整体上可分为三大环节,即“过程检测(Process Detection)”、“过程控制系统(Process Control System)”、“过程控制装置(Process Control Devices)”。此三大环节工作内容,即为过程检测装置把实际的现场的工程量检测出来,即当前的压力、流量、温度等,转换成为控制系统环节可以识别的电信号,并传送给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环节接收到由过程检测装置传输来的信号,一则显示该信号的工程值,反应当前现场的实际情况,一则根据此信号值,经过相关的计算,将结果转换为过程控制装置(即现场控制阀门或电机等)可以识别的电信号,传送给过程控制装置;过程控制装置根据过程控制系统传输来的电信号,修正其执行机构的执行量大小,进而影响现场的实际情况,而该实际情况又重新被过程检测装置识别,再转换传送给过程控制系统,等等,周而复始形成整套循环,此为过程控制自动化中,大的闭环控制系统。该闭环控制系统,又是由或多或少的多个小的开环或闭环控制系统组成,根据生产需要,其规模、内容、精度及相关设备的性能,也不尽相同。但归咎其理论,都基于经典控制理论基础为原则和依据。 如果把过程自动化系统比作是人,过程检测装置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等感官,其工作原理是基于一些基本的和非基本的物理化学性质等,检测现场情况。过程控制装置相当于人的四肢,根据要求执行各种动作。而过程控制系统,则相当于人的大脑,分析和计算各种信息,并发出各种命令。从原来的二型及三型盘装仪表,到现在的PLC(可编程控制器)、DCS (集中分散控制系统)等,其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方式是极为复杂的,也正应为此,经典控制理论在过程控制系统中,也是体现的最为明显的。 那么,何为经典控制理论? 一般来看,自动控制理论分为“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两大部分,经典控制理论主要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SISO)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而现代控制理论则主要是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研究多输入多输出(MIMO)及变参数、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问题。二者是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的两个阶段,但是它们又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现代控制理论也不能看做是经典控制理论的延续和推广,其采用的数学工具、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都有着明显区别。而在生产过程自动化领域里,控制系统主要是以数学模型和函数为基础,研究SISO系统,表面上看,有多输入多输出,而其输入多以计算变参数及补偿的方式出现,主要的输入对象,即控制对象是单一的,输出也多为一输出一控制。因此,按照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特点,用经典控制理论研究其分析和设计的实际问题,是相对最合适的。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有三大基本要求,即稳定性、精确性和快速性。此三大基本要求直接影响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效率。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在各个过程控制系统中,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判断系统该回路的稳定性、速度和准确度。那么,对于实际的应用中,我们研究经典控制理论的方式和指导意义又是什么呢?如何根据其数学特点来分析过程自动化控制中的问题呢?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典型的实际应用问题,来说明这一点。 按照实际的过程生产特点,无论是化工,电力,冶金,制药,其过程自动化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单回路控制系统,即单一的PID控制。那么就此,我们结合经典控制理论,来研究一下单回路PID的控制的实际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现代控制理论 实 验 报 告 学院:机电学院 学号:XXXXX 姓名:XXXXX 班级:XXXX

实验一系统的传递函数阵和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转换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模型转换。 2.了解MATLAB 中相应的函数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1.给定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150 3913.4036 18)(23++++= s s s s s G 要求(1)将其用Matlab 表达;(2)生成状态空间模型。 2.在Matlab 中建立如下离散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y (k + 2) +5y (k +1) +6y (k ) = u (k + 2) + 2u (k +1) +u (k ) 3.在Matlab 中建立如下传递函数阵的Matlab 模型 ?????? ??????+++++++++++=7266 11632256 51 2)(2 32 2s s s s s s s s s s s s G 4.给定系统的模型为 ) 4.0)(25)(15() 2(18)(++++= s s s s s G 求(1)将其用Matlab 表达;(2)生成状态空间模型。 5.给定系统的状态方程系数矩阵如下: []0 , 360180,001,010001 1601384.40==???? ? ?????=????? ?????---=D C B A 用Matlab 将其以状态空间模型表示出来。 6.输入零极点函数模型,零点z=1,-2;极点p=-1,2,-3 增益k=1;求相应的传递函数模型、状态空间模型。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1.程序代码如下: num = [18 36]; den = [1 40.3 391 150]; tf(num,den) ss(tf(num,den))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学号姓名 时间2014年10月21日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例展示,认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2)会正确实现闭环负反馈。 (3)通过开、闭环实验数据说明闭环控制效果。 二、预习与回答: (1)在实际控制系统调试时,如何正确实现负反馈闭环? 答:负反馈闭环,不是单纯的加减问题,它是通过增量法实现的,具体如下: 1.系统开环; 2.输入一个增或减的变化量; 3.相应的,反馈变化量会有增减; 4.若增大,也增大,则需用减法器; 5.若增大,减小,则需用加法器,即。 (2)你认为表格中加1KΩ载后,开环的电压值与闭环的电压值,哪个更接近2V? 答:闭环更接近。因为在开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系统前部分不会产生变化。故而系统不具有调节能力,对扰动的反应很大,也就会与2V相去甚远。 但在闭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由于有反馈的存在,扰动产生的影响会被反馈到输入端,系统就从输入部分产生了调整,经过调整后的电压值会与2V相差更小些。

因此,闭环的电压值更接近2V。 (3)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控制系统设计中主要设计哪一部份? 答:应当是系统的整体框架及误差调节部分。对于一个系统,功能部分是“被控对象” 部分,这部分可由对应专业设计,反馈部分大多是传感器,因此可由传感器的专业设计,而自控原理关注的是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因此,控制系统设计中心就要集中在整个系统的协调和误差调节环节。 二、实验原理: (1)利用各种实际物理装置(如电子装置、机械装置、化工装置等)在数学上的“相似性”,将各种实际物理装置从感兴趣的角度经过简化、并抽象成相同的数学形式。我们在设计控制系统时,不必研究每一种实际装置,而用几种“等价”的数学形式来表达、研究和设计。又由于人本身的自然属性,人对数学而言,不能直接感受它的自然物理属性,这给我们分析和设计带来了困难。所以,我们又用替代、模拟、仿真的形式把数学形式再变成“模拟实物”来研究。这样,就可以“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 实际上,在后面的课程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将面对不同的实际物理对象,而“模拟实物”的实验方式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我们就是用下列“模拟实物”——电路系统,替代各种实际物理对象。 (2)自动控制的根本是闭环,尽管有的系统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闭环形式,如步进电机控制,专家系统等,从大局看,还是闭环。闭环控制可以带来想象不到的好处,本实验就是用开环和闭环在负载扰动下的实验数据,说明闭环控制效果。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优劣,其原因之一就是取决调节器的结构和算法的设计(本课程主要用串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报告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姓名:朱建勇 班级:自动1306 学号:201323020601

现代控制理论 实验报告 专业: 自动化 班级: 自动1306 姓名: 朱建勇 学号: 201323020601 成绩评定: 一、实验题目: 线性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以及线性变换 二、实验目的 1. 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学会在MATLAB 中建立状态空间模型的方法。 2. 掌握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表达式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学会用MATLAB 实现不同模型之 间的相互转换。 3. 熟悉系统的连接。学会用MATLAB 确定整个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和传递函数。 4. 掌握状态空间表达式的相似变换。掌握将状态空间表达式转换为对角标准型、约当标准 型、能控标准型和能观测标准型的方法。学会用MATLAB 进行线性变换。 三、实验仪器 个人笔记本电脑 Matlab R2014a 软件 四、实验内容 1.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a) ) 3()1(4)(2++=s s s s G

(b) 3486)(22++++=s s s s s G

(c) 6 1161)(232+++++=z z z z z z G (1)建立系统的TF 或ZPK 模型。 (2)将给定传递函数用函数ss( )转换为状态空间表达式。再将得到的状态空间表达式用函 数tf( )转换为传递函数,并与原传递函数进行比较。 (3)将给定传递函数用函数jordants( )转换为对角标准型或约当标准型。再将得到的对角 标准型或约当标准型用函数tf( )转换为传递函数,并与原传递函数进行比较。 (4)将给定传递函数用函数ctrlts( )转换为能控标准型和能观测标准型。再将得到的能控标 准型和能观测标准型用函数tf( )转换为传递函数,并与原传递函数进行比较。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实验1 用MATLAB 分析状态空间模型 1、实验设备 PC 计算机1台,MATLAB 软件1套。 2、实验目的 ① 学习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方法、了解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相互转换的方法; ② 通过编程、上机调试,掌握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相互转换方法。 3、实验原理说明 参考教材P56~59“2.7 用MA TLAB 分析状态空间模型” 4、实验步骤 ① 根据所给系统的传递函数或A 、B 、C 矩阵,依据系统的传递函数阵和状态空间表达式之间的关系式,采用MATLAB 编程。 ② 在MA TLAB 界面下调试程序,并检查是否运行正确。 题1.1 已知SISO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243258()2639 s s g s s s s s ++=++++ (1)将其输入到MATLAB 工作空间; (2)获得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题1.2 已知SISO 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112233010100134326x x x x u x x ????????????????=+????????????????----????????,[]123100x y x x ????=?????? (1)将其输入到MATLAB 工作空间; (2)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实验2 利用MATLAB 求解系统的状态方程 1、实验设备 PC 计算机1台,MATLAB 软件1套。 2、实验目的 ① 学习系统齐次、非齐次状态方程求解的方法,计算矩阵指数,求状态响应; ② 通过编程、上机调试,掌握求解系统状态方程的方法,学会绘制状态响应曲线; ③ 掌握利用MATLAB 导出连续状态空间模型的离散化模型的方法。 3、实验原理说明 参考教材P99~101“3.8 利用MATLAB 求解系统的状态方程” 4、实验步骤 (1)根据所给系统的状态方程,依据系统状态方程的解的表达式,采用MA TLAB 编程。 (2)在MATLAB 界面下调试程序,并检查是否运行正确。 题2.1 已知SISO 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控制理论实验在线作业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97分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测试控制系统频率特性的方法的是: ? A 劳斯判据 ? B 输人输出曲线直接记录法 ? C 李沙育图形法 ? D 补偿法 单选题 2.不属于非线性特性的是: ? A 齐次性 ? B 饱和特性 ? C 继电器特性 ? D 死区特性 单选题 3.1惯性环节2积分环节3比例积分环节4比例积分微分环节, 其中属 于典型环节的是: ? A 13

? B 234 ? C 123 ? D 1234 单选题 4.伺服电机由于要克服摩擦和负载转矩,需要有一定的启动电压,这反 映了电机的: ? A 齐次性 ? B 饱和特性 ? C 继电器特性 ? D 死区特性 单选题 5.理想运算放大器的满足条件不包括: ? A 放大倍数为无限大 ? B 开环输入阻抗为0,输出阻抗无限大 ? C 通频带无限大 ? D 输入输出呈线性特性

单选题 6.控制系统性能分析,一般不包括: ? A 快速性 ? B 准确性 ? C 稳定性 ? D 可实现性 单选题 7.利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实验属于: ? A 物理仿真 ? B 半物理仿真 ? C 数字仿真 ? D 实物验证 判断题 8.峰值时间对于过阻尼系统它是响应从终值的10%上升到90%所需要 的时间。 ?正确错误

判断题 9.一般而言,只要在阶跃信号输入下系统的时域响应能符合设计要求, 则在其它任何信号输入下,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能满足要求。 ?正确错误 判断题 10.输入信号为单位冲激函数时,求出系统的输出响应,称为单位阶跃 响应。 ?正确错误 判断题 11.超调量是指响应曲线超过阶跃输入的最大偏离量。 ?正确错误 判断题 12.功率放大器提供足够的电流供直流力矩电机使用,为了隔离功率放 大器与力矩电机,放大器要求具有较低的输出阻抗和较高的输入阻抗。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报告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总结 学习心得 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现代控制论,是人类对控制技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现代控制论是用状态空间方法表示,概念抽象,不易掌握。对于《现代控制理论》这门课程,在刚拿到课本的时候,没上张老师的课之前,咋一看,会认为开课的内容会是上学期学的控制理论基础的累赘或者简单的重复,更甚至我还以为是线性代数的复现呢!根本没有和现代控制论联系到一起。但后面随着老师讲课的风格的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发现和自己想象的恰恰相反,张老师以她特有的讲课风格,精心准备的ppt 课件,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控制理论发展过程,以及该掌握内容的方方面面,个人觉得,我们不仅掌握了现代控制理论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掌握这门知识的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以后学习其他知识及在工作上的需要大有裨益,总之学习了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 由于我们学习这门课的课时不是很多,并结合我们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所要掌握的课程深入程度,张老师根据我们教学安排需要,我们这学期学习的内容主要有:1.绪论;2.控制系统的状态表达式;3.控制系统状态表达式的解;4.线性系统的能空性和能观性;5.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而状态变量和状态空间表达式、状态转移矩阵、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性以及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是本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当然学习的内容还包括老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及对该学科的研究的一些深入见解。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伴随着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出现了横向科学。作为跨接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具有横向科学特点的现代控制理论已成为我国理工科大学高年级的必修课。 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 经典控制理论以拉氏变换为数学工具,以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变换到复数域中,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并以此作为基础在频率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确定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通常是采用反馈控制,构成所谓闭环控制系统。经典控制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突出的是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时变系统、多变量系统,也难以揭示系统更为深刻的特性。当把这种理论推广到更为复杂的系统时,经典控制理论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是因为它的以下几个特点所决定。 1.经典控制理论只限于研究线性定常系统,即使对最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是无法处理的;这就从本质上忽略了系统结构的内在特性,也不能处理输入和输出皆大于1的系统。实际上,大多数工程对象都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尽管人们做了很多尝试,但是,用经典控制理论设计这类系统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2.经典控制理论采用试探法设计系统。即根据经验选用合适的、简单的、工程上易于实现的控制器,然后对系统进行分析,直至找到满意的结果为止。虽然这种设计方法具有实用等很多完整,从而促使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对经典理论的精确化、数学化及理论化。优点,但是,在推理上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效果也

北航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完整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 二、实验目的 1、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响应曲线,测定过渡过程时间T s 2、建立二阶系统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不同阻尼比的响应曲线,并测定超调量及过渡过程时间T s 四、实验原理及实验数据 一阶系统 系统传递函数: 由电路图可得,取则K=1,T分别取:0.25, 0.5, 1 T 0.25 0.50 1.00 R2 0.25MΩ0.5M Ω1MΩ C 1μ1μ1μ T S 实测0.7930 1.5160 3.1050 T S 理论0.7473 1.4962 2.9927 阶跃响应曲线图1.1 图1.2 图1.3 误差计算与分析 (1)当T=0.25时,误差==6.12%; (2)当T=0.5时,误差==1.32%; (3)当T=1时,误差==3.58% 误差分析:由于T决定响应参数,而,在实验中R、C的取值上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另外,导线的连接上也存在一些误差以及干扰,使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存在一定误差。但是本实验误差在较小范围内,响应曲线也反映了预期要求,所以本实验基本得到了预期结果。 实验结果说明 由本实验结果可看出,一阶系统阶跃响应是单调上升的指数曲线,特征有T确定,T越小,过度过程进行得越快,系统的快速性越好。 二阶系统 图1.1 图1.2 图1.3

系统传递函数: 令 二阶系统模拟线路 0.25 0.50 1.00 R4 210.5 C2 111 实测45.8% 16.9% 0.6% 理论44.5% 16.3% 0% T S实测13.9860 5.4895 4.8480 T S理论14.0065 5.3066 4.8243 阶跃响应曲线图2.1 图2.2 图2.3 注:T s理论根据matlab命令[os,ts,tr]=stepspecs(time,output,output(end),5)得出,否则误差较大。 误差计算及分析 1)当ξ=0.25时,超调量的相对误差=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 2)当ξ=0.5时,超调量的相对误差==3.7%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3.4% 4)当ξ=1时,超调量的绝对误差=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3.46% 误差分析:由于本试验中,用的参量比较多,有R1,R2,R3,R4;C1,C2;在它们的取值的实际调节中不免出现一些误差,误差再累加,导致最终结果出现了比较大的误差,另外,此实验用的导线要多一点,干扰和导线的传到误差也给实验结果造成了一定误差。但是在观察响应曲线方面,这些误差并不影响,这些曲线仍旧体现了它们本身应具有的特点,通过比较它们完全能够了解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不影响预期的效果。 实验结果说明 由本实验可以看出,当ωn一定时,超调量随着ξ的增加而减小,直到ξ达到某个值时没有了超调;而调节时间随ξ的增大,先减小,直到ξ达到某个值后又增大了。 经理论计算可知,当ξ=0.707时,调节时间最短,而此时的超调量也小于5%,此时的ξ为最佳阻尼比。此实验的ξ分布在0.707两侧,体现了超调量和调节时间随ξ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图2.2 图2.1 图2.3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报告3

实验三 利用MATLAB 导出连续状态空间模型的离散化模型 实验目的: 1、基于对象的一个连续时间状态空间模型,导出其相应的离散化状态空间模型; 2、通过编程、上机调试,掌握离散系统运动分析方法。 实验原理: 给定一个连续时间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 x t Ax t Bu t y t Cx t Du t =+=+ (3.1) 状态空间模型(3.1)的输入信号()u t 具有以下特性: ()(),u t u kT kT t kT T =≤≤+ (3.2) 已知第k 个采样时刻的状态()x kT 和第k 个采样时刻到第1k +个采样时刻间的输入()()u t u kT =,可得第1k +个采样时刻(1)k T +处的状态 (1)((1))((1))()((1))()k T kT x k T k T kT x kT k T Bu d τττ++=Φ+-+Φ+-? (3.3) 其中: ((1))((1))A k T kT AT k T kT e e +-Φ+-== ((1))((1))A k T k T e ττ+-Φ+-= 由于输入信号在两个采样时刻之间都取常值,故对式(3.3)中的积分式进行一个时间变量替换(1)k T στ=+-后,可得 0((1))()()()AT A x k T e x kT e d Bu kT τ σσ+=+? (3.4) 另一方面,以周期T 对输出方程进行采样,得到 ()()()y kT Cx kT Du kT =+ 在周期采样的情况下,用k 来表示第k 个采样时刻kT 。因此,连续时间状态空间模型

(3.1)的离散化方程可以写成 (1)()()()()()()() x k G T x k H T u k y k Cx k Du k +=+=+ (3.5) 其中: 0()()()AT A G T e H T e d B τσσ==? (3.6) 已知系统的连续时间状态空间模型,MATLAB 提供了计算离散化状态空间模型中状态矩阵和输入矩阵的函数: [G ,H]=c2d(A,B,T) 其中的T 是离散化模型的采样周期。 实验步骤 1、导出连续状态空间模型的离散化模型,采用MA TLAB 的m-文件编程; 2、在MA TLAB 界面下调试程序,并检查是否运行正确。 例3.1 已知一个连续系统的状态方程是 010()()()2541x t x t u t ????=+????--???? 若取采样周期0.05T =秒,试求相应的离散化状态空间模型。 编写和执行以下的m-文件: A=[0 1;-25 –4]; B=[0;1]; [G ,H]=c2d(A,B,0.05) 得到 G= 0.9709 0.0448 -1.1212 0.7915 H= 0.0012 0.0448 因此,所求的离散化状态空间模型是 0.97090.04480.0012(1)()()1.12120.79150.0448x k x k u k ????+=+????-????

利用MATLAB设计状态观测器—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实验六利用MATLAB设计状态观测器 ******* 学号 1121*****

实验目的: 1、学习观测器设计算法; 2、通过编程、上机调试,掌握基于观测器的输出反馈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实验原理: 1、全阶观测器模型: () ()x Ax Bu L y Cx A LC x Bu Ly =++-=-++ 由极点配置和观测器设计问题的对偶关系,也可以应用MATLAB 中极点配置的函数来确定所需要的观测器增益矩阵。例如,对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观测器的增益矩阵可以由函数 L=(acker(A ’,C ’,V))’ 得到。其中的V 是由期望的观测器极点所构成的向量。类似的,也可以用 L=(place(A ’,C ’,V))’ 来确定一般系统的观测器矩阵,但这里要求V 不包含相同的极点。 2、降阶观测器模型: ???w Aw By Fu =++ b x w Ly =+ 基于降阶观测器的输出反馈控制器是: ????()[()]()b a b b a b w A FK w B F K K L y u K w K K L y =-+-+=--+ 对于降阶观测器的设计,使用MATLAB 软件中的函数 L=(acker(Abb’,Aab’,V))’ 或 L=(place(Abb’,Aab’,V))’ 可以得到观测器的增益矩阵L 。其中的V 是由降阶观测器的期望极点所组成的向量。 实验要求 1.在运行以上例程序的基础上,考虑图6.3所示的调节器系统,试针对被控对象设计基于全阶观测器和降 阶观测器的输出反馈控制器。设极点配置部分希望的闭环极点是1,22j λ=-± (a ) 对于全阶观测器,1 8μ=-和 28μ=-; (b ) 对于降阶观测器,8μ=-。 比较系统对下列指定初始条件的响应: (a ) 对于全阶观测器: 1212(0)1,(0)0,(0)1,(0)0x x e e ==== (b ) 对于降阶观测器: 121(0)1,(0)0,(0)1x x e === 进一步比较两个系统的带宽。

控制理论发展历史

控制理论发展历史综述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的经典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微分方程、拉氏变换、传递函数;主要方法是时域法、频域法、根轨迹法;主要问题是系统的稳、准、快。 二: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以此为峰方程组、矩阵论、状态空间法主要方法是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理论;重点是最优控制、随即控制、自适应控制;核心控制装置是电子计算机。 三: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先进控制理时期,先进控制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先进控制理论内容丰富、涵盖面最广,包括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等。 经典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参数不随时间而变)系统。 发展过程 1.原始阶段 中国,两千年前我国发明的指南车:一种开环自动调节系统,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 2.起步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有一个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成两大部分,那就是工业革命。18世纪中叶之前,不管你什么怎么划分人类社会也好(农业牧业手工业),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力,就是必须得有人亲自去做。18世纪中叶之后,机器的出现,使得以机器取代了人力,所以称之为革命。然后机器的出现变革了人类的整个历史,直至现代社会文明的如此进步。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标志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为什么扯这么多?如果机器不能控制,那和工具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钱学森也在最新一版的工程控制论中提到技术革命。 1769年,控制思想首次应用于工业控制的是瓦特,发明用来控制蒸汽机转速的飞球离心控制器。以后人们曾经试图改善调速器的准确性,却常常导致系统产生振荡。 1868年以前,这一百年来,自动控制装置的设计还出于“直觉”阶段,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控制系统的各项性能(稳、准、快)的协调方面经常出现问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促使科学家们从理论上进行探索研究。19世纪后半叶许多科学家开始基于理论来研究控制。 1868年,麦克斯韦(J.C. Maxwell)通过对瓦特的调速器建立起线性常微分方程,解释了瓦特蒸汽机速度控制系统中出现的剧烈振荡的不稳定问题,提出了简单的稳定性代数判据,开辟了用数学方法研究控制系统的途径。 1877年,劳斯(E.J.Routh)提出了不直接求解系统微分方程的根的稳定性判据。 1895年,霍尔维茨(A.Hurwitz)也独立提出了类似的霍尔维茨稳定性判据。 他俩把麦克斯韦的思想扩展到高阶微分方程描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各自提出了直接根据代数方程的系数判别系统稳定性的准则两个著名的稳定性判据—劳斯判据和霍尔维茨判据。这些方法基本上满足了20世纪初期控制工程师的需要,奠定了经典控制理论中时域分析法的基础。 3.发展阶段 早期的控制的目的是防止不稳定,控制目的比较单一,于是劳斯和霍尔维茨的代数稳定判据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基本满足了控制工程师的需要。直至二战前后,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改变。战争的发生某种意义上也是有好处的,比如推动的科技的发展这方面。战争武器的 1 /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