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700双鉴红外探测器(精)

DT700双鉴红外探测器(精)
DT700双鉴红外探测器(精)

双鉴红外探测器工作原理

微波—被动红外复合的探测器,它将微波和红外探测技术集中运用在一体。在控制范围内,只有二种报警技术的探测器都产生报警信号时,才输出报警信号。它既能保持微波探测器可靠性强、与热源无关的优点又集被动红外探测器无需照明和亮度要求、可昼夜运行的特点,大大降低探测器的误报率。这种复合型报警探测器的误报率则是单技术微波报警器误报率的几百分之一。简单的说,就是把被动红外探测器和微波探测器做在了一起,主要是提高探测性能,减少误报。除此之外,市场上也有把微波和主动红外、振动探测器、声音探测器等组合的产品,大家可参考说明书了解。 被动红外探测技术是一探测人体红外辐射与背景物体(墙、家具、树木、地形等)红外辐射相比较而产生的差异部分依据的,背景红外辐射量往往是微弱而稳定的。入侵者(包括各种动物在内)的红外辐射量往往是大的,可以引起警报信号。如果只用一种技术进行探测,各种动物(如狗、猫、老鼠等)及各种非动物的红外辐射源(如暖气、强灯光、太阳光等)往往也会引起警报的,这种报警是符合工作原理的,专门从事双技术探测器研究的科研人员,将微波探测技术和被动红外探测技术组合在一个机壳里构成一种入侵探测器。组成的这种双技术探测器,都选用了不同的工作原理的两种技术组合在一起,使从工作原理上无法避免的误报警的到了抑制。因为双技术探测器要求两种技术都提供报警信息时,才提供一个触发报警信息。其中任何一种提供报警信息,都不触发报警。因此使误报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也扩大了探测器的使用范围 微波红外复合探测器的内部结构 下图中是一款有线红外微波复合探测器,其中最上端部分为信号接收、信号处理、信号输出部分;中间为微波探测,下端为红外探测;

报警探测器的接线方式

报警探测器的接线方式 一个防盗报警系统其主要部件是由报警主机板、前端探测器和警讯发送装置(联网报警通讯和现场声光报警)组成的。前端探测器包括了被动红外、红外加微波双鉴、红外对射、红外护栏、手动报警、火宅探测、玻璃破碎等等,根据不同的功能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前端探测器是报警系统的传感器,报警系统对外界警情的侦测就是通过前端探测器来完成的。就前端探测器和报警主机间的联系、信号传递,说到底就是一个开关量信号的传送和接收过程。所谓开关量信号,就是一个电气回路的开路和短路过程。以常规报警系统一般采用常闭工作模式为例,系统加电正常工作时,如果探测器失电或被警情触发,探测器内的继电器发出动作,将触点由闭合状态改变为断开状态,当报警主机侦测到对应防区端口的这一变化时,就会根据当前的状态设置采取相应的反应(包括忽略、报警、信号输出等)。 就目前的报警主机,针对前端探测器传递的信号通过编程,可以有三大类处理方式,第一类是常规的报警信号处理,报警主机接到这类信号时,如果报警系统处于布防状态,则将根据所编程的模式类型发出相对应的警情触发,而如果报警系统处于撤防状态,则系统不会对这类信号作出报警触发;第二类是那些经过报警主机编程设置为24小时响应或手动紧急报警的模式,当属于这些模式的探测器传递了报警信号,则不管是否处于布防状态均会发出相对应的警情触发;而第三类则是线路损坏、设备拆动、破坏的报警信号处理,这类信号的传递是为了加强报警系统的自我防范,一旦接收到这类报警信号,报警主机不管是否处于布防状态均会发出设备被拆动的警情。而探测器防拆报警功能的启用与否,与探测器的接线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探测器接线采取了无防拆方式接线,报警主机就无法探测自身系统设备的安全,如果接线方式采取了有防拆接线,或者采取了单线末接线方式、双线末接线方式,则系统就具备了探测自身系统设备安全的功能。当然,如果探测器按照以上三个之一的方式进行接线,那么报警主机在编程时就一定要将涉及这些设备的防区编程为对应的防拆防区、单线末防区或双线末防区,如果设置方式和接线方式未能一致,报警系统将一直认为设备处于破坏状态而不断报警无法正常工作。 那么探测器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接线方式达到不同的防拆功能的呢,这就是本篇要重点谈的问题。前端探测器的引线端口一般有六个:电源+(一般标记为+)、电源-(一般标记为-)、报警信号常闭输出(一般标记为NC或ALARM)、报警信号公共端(一般标记为C或ALARM)和两个拆信号输出口(一般标记为T或TAMPER),通过不同的线路接线和电阻配接,共有四种主要的方式,在这里我们以Pyronix XS双元被动红外探测器为例说明: 1.无防拆接线不启用探测器的防拆功能,报警系统无法感知探测器是否遭到破坏,这种方式的接线在报警主机不设置单独的防拆防区或防拆设置,探测器的信号线材只需四芯。其接线方式最为简单、可靠,但安全性差。在这种接线方式下,报警主机只能感知探测器是否被警情触发,而无法探测到其它诸如盒盖被打开,线路被破坏(当线路被短路报警系统依然认为探

报警系统:单鉴、双鉴、三鉴、四鉴的区别

请大家帮忙解答:单鉴、双鉴、三鉴、四鉴的区别,谢谢! 我这也是手出来的大家一起来学习: 为了克服单一技术探测器(单鉴)的缺陷,通常将2种不同技术原理的探测器整合在一起,只有当2种探测技术的传感器都探测到人体移动时才报警的探测器称为双鉴探测器。市面上常见的双鉴探测器以微波+被动红外居多,另外还有红外+空气压力探测器和音频+空气压力的探测器等产品。为了进一步提高探测器的性能,在双鉴探测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微处理器技术的探测器称为三鉴探测器。在三鉴探测器上再增加另一种技术的探测器成为四鉴探测器。 探测器分很多种,报警探测器是用来探测入侵者的入侵行为。需要防范入侵的地方很多,可以是某些特定的点、线、面,甚至是整个空间。探测器由传感器和信号处理器组成。在入侵探测器中传感器是探测器的核心,是一种物理量的转化装置,通常把压力、震动、声响、光强等物理量转换成易于处理的电量(电压、电流、电阻等)。信号处理器的作用是把传感器转化的电量进行放大、滤波、整形处理,使它能成为一种能够在系统传输信道中顺利转送的信号。 被动红外报警探测器 在室温条件下,任何物品均有辐射。温度越高的物体,红外辐射越强。人是恒温动物,红外辐射也最为稳定。我们之所以称为被动红外,即探测器本身不发射任何能量而只被动接收、探测来自环境的红外辐

射。探测器安装后数秒种已适应环境,在无人或动物进入探测区域时,现场的红外辐射稳定不变,一旦有人体红外线辐射进来,经光学系统聚焦就使热释电器件产生突变电信号,而发出警报。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形成的警戒线一般可以达到数十米。 微波探测器 采用多普勒雷达的原理,将微波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装在一起。使用体效应管作微波固态振荡源,通过与波导的组合,形成一个小型的发射微波信号的发射源。探头中的肖基特检波管与同一波导组成单管波导混频器作为接收机与发射源耦合回来的信号混频,从而得到一个频率差,再送到低频放大器处理后控制报警的输出。微波段的电磁波由于波长较短,穿透力强,玻璃、木板、砖墙等非金属材料都可穿透。所以在安装时不要面对室外,以免室外有人通过引起误报。金属物体对微波反射较强,在探测器防范区域内不要有大面积(或体积较大)物体存在,如铁柜等。否则在其后阴影部分会形成探测盲区,造成防范漏洞。多个微波探测器安装在一起时,发射频率应该有所差异,防止交叉干扰产生误报。另外,如日光灯、水银灯等气体放电光源产生的100Hz调制信号由于在闪烁灯内的电离气体容易成为微波的运动 反射体而引起误报。使用微波入侵探测器灵敏度不要过高,调节到 2/3时较为合适。过高误报会增多。与超声波一样家庭也可以使用。超声波探测器 利用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20000Hz以上)来作为探测源的报警探测器成为超声波探测器,它是用来探测移动物体的空间探测器。 按照其结构和安装方法不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两个超声波换能器安装在同一个壳体内,即收、发合置型,其工作原理是基于声波的多普勒效应,也称为多普勒型。其发射的超声波的能场分布具有一定

吸顶式红外探测器接线说明

485型吸顶式 红外探测器 1. 简介 1.1 概述 RS-HW-N01为高稳定性被动红外探测器。采用先进的信号分析处理技术,具有超高的探测和防误报性能。当有入侵者通过探测区域时,探测器将自动探测区域内人体的活动。如有动态移动现象,则会产生报警,设备为485输出,标准的Modbus-RTU协议,可二次开发。适合家庭住宅区、楼盘别墅、厂房、仓库、商场、写字楼等场所的安全防范。 1.2 参数指标 ■供电电源:10~30V DC ■功耗:0.4W ■技术话电:156.2895.6186 ■传感器类型:双元热释红外传感器 ■报警延时:30s、10s、5s输出可选 ■安装方式:吸顶 ■安装高度:2.5~6m ■探测范围:直径6m(安装高度3.6m时) ■探测角度:全方位360° ■信号输出:RS485 ■通信协议:Modbus-RTU ■工作环境:-10℃~50℃,≤95%,无凝露 1.3 功能特点 ■采用8-bit低功耗CMOS处理器 ■具有自动温度补偿功能 ■抗RFI干扰:20~1000MHZ(如移动通信) ■三种报警延时输出可选

1.4 系统框架图 系统方案框图 2. 外形尺寸 1号设备 2号设备 3号设备 n 号设备 485总线 USB 转485或232转485 10~30V DC UPS 电源(选配) AC220V 市电 监控电脑

3. 安装与使用说明 3.1 设备安装前检查 设备清单: ■红外设备1台 ■合格证、保修卡、售后服务卡等 ■12V/2A防水电源1台(选配) ■USB转485(选配) 3.2 接线说明 宽电压电源输入10~30V均可。485信号线接线时注意A\B两条线不能接反,总线上多台设备间地址不能冲突。 线色说明备注 棕色电源正10~30V DC 黑色电源负 黄色485-A 蓝色485-B 3.3 安装说明 1)选定合适的位置,用螺钉将安装底板固定在天花板上,再将探测器挂上 2)建议安装高度为2.5~6m 3)安装位置应避免靠近空调、电风扇、电冰箱、烤箱及可引起温度迅速变化的物体,同时应避免太阳光直射在探测器 4)探测器透镜前面避免有物体遮挡,以免影响探测效果 3.4 使用说明 1)按说明接好线,然后盖上探测器盖盒 2)接通电源,指示灯闪烁,探测器进入自检状态 3)60s后指示灯熄灭,探测器进入正常检测状态,此刻如果有人在探测器覆盖区域内走动,LED指示灯亮,同时RS485报警输出 4)LED ON跳帧控制LED指示灯是否有提示,不影响探测器正常工作

GE DD100 双鉴探测器安装说明

DD100系列双技术探测器安装说明

1、如图所示(图1:A.B&C)向左拆下盖板①; 2、打开探测器②,并拆下面板(图6); 3、根据需要在外壳上开1-2个进线孔③; 4、探测器的安装高度在1.8-3.0米之间; 5、根据是夹角安装⑤还是平坦墙面安装④选择安装孔; 6、用探测器底座作为安装孔的模板来确定墙上孔位; 7、将底座固定在墙上; 8、剥去电缆外皮5cm,并将电缆穿过进线孔③然后固定在线卡中(图2); 9、如图所示接线(图3、4); l⑧为旋转支架的安装孔(图2); l可选的接线端子⑨; 10、如图6所示盖上探测器外壳,并拧上螺丝⑦,盖上盖板①。 本系列探测器为一种微波探测确认的被动红外防闯入探测器,安装时应发挥PIR的最大探测优势。最佳的探测方向应为与可能的闯入者的路径垂直或与探测器的安装位置成对角线。 探测器就位 该双技术探测器具有很强的防误报警能力。但仍然要避免以下几种容易导致不稳定的情况: 容易影响被动红外探测的因素: ?阳光直射到探测器上; ?探测器的某个视野内有热源存在; ?探测器被强气流吹拂; ?视野内有大型的动物活动; 容易影响微波探测的因素: ?安装表面易受震动影响; ?金属的表面会反射微波的能量; ?塑料管中的水的流动; ?加热器或空调管直接朝向探测器。 ARITECH公司建议用户定期进行步行测试,并在主机端检测探测器工作是否正常。 仅限DD100(C)(PI)(PI=可识别小动物) 该探测器设计为可识别一定大小的小动物。在标准适用条件下,该探测器可识别重达20公斤的小动物而不报警。比较大型的动物可通过将探测器倒装在离地板0.9米处来忽略动物的影响。用于防宠物安装时的推荐安装高度为2.4米。 仅限DD105(C),双回路功能(跳线J1) 1、标准报警回路 防拆输出与报警继电器输出隔离,并且防拆回路采用末端电阻短接。 报警输出的接线柱3和4必须用于连接至报警控制主机。 接线柱5不能用于连接末端电阻,在此情况下,底座上的备用接线柱可被使用(图1的⑨)。2、线末回路 防拆输出与报警输出隔离。 防拆回路的阻抗为4.7k?。 报警输出的接线柱4和5必须用于连接至报警控制主机,报警输出回路的阻抗为4.7k?。

各种探测器介绍说明

报警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简单的报警系统由前端探测器、中间传输部分和报警主机组成。大一些的系统也可将探测器和报警主机看做是前端部分,从报警主机到接警机之间是传输部分,中心接警部分看做是后端部分。 报警系统按信息传输方式不同,可分哪几种? 按信息传输方式不同,从探测器到主机之间可分为有线和无线2种。从主机到中心接警机之间也可分为有线和无线2种,其中有线系统还可分为基于电话线传输和基于总线传输2种类型。 探测器分为哪几种类型?市面上常见的有哪些类型? 红外、微波、震动、烟感、气感、玻璃破碎、压力、超声波等等。其中红外探测器还可分为主动红外和被动红外,烟感还可分为离子式和光电式。市面上常见的有红外探测器(被动红外)、对射、栅栏(主动红外)、双鉴探测器、震动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 主动红外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主动红外探测器由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组成。红外发射器发射一束或多数经过调制过的红外光线投向红外接收器。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没有遮挡物时,探测器不会报警。有物体遮挡时,接收器输出信号发生变化,探测器报警。 被动红外探测器工作原理? 被动红外探测器中有2个关键性元件,一个是菲涅尔透镜,另一个是热释电传感器。自然界中任何高于绝对温度(-273o)的物体都会产生红外辐射,不同温度的物体释放的红外能量波长也不同。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与周围环境温度存在差别。当人体移动时,这种差别的变化通过菲涅尔透镜被热释电传感器检测到,从而输出报警信号。 微波探测器工作原理? 微波探测器应用的是多普勒效应原理。在微波段,当以一种频率发送时,发射出去的微波遇到固定物体时,反射回来的微波频率不变,即f发=f收,探测器不会发出报警信号。当发射出去的微波遇到移动物体时,反射回来的微波频率就会发生变化,即f发≠f收,此时微波探测器将发出报警信号。 什么是双元红外探测器?什么是四元红外探测器?

双鉴探测器的原理及应用

双鉴探测器的原理及应用 所谓双鉴探测器,是指将两种不同技术原理的探测器整合成一体,当两种探测器都报警时才发出报警的装置。该类探测器是入侵探测器的一种,它兼具两种探测器的优点,误报警率显著降低。 目前,市面主流的双鉴探测器是用微波(或超声波)和被动红外等两种技术复合的探测器。本文介绍双鉴探测器的原理,探讨了导致失效或误报警的原因。 1 原理概述 1.1 微波(或超声波)探测的原理 微波探测是利用“多普勒效应”实现目标探测。 1)多普勒效应 1842年,奥地利科学家多普勒发现:当声音、光和无线电波等振动源相对于观测者运动时,观测者所收到的振动频率与振动源所发出的频率有所不同。这种效应被称为“多普勒效应”。 由“多普勒效应”引起的频率变化叫做“多普勒频移”,它与相对速度成正比、与振动的频率成反比,这被称为多普勒原理。 2)微波(或超声波)探测的原理 微波探测的原理是,探测器持续发射微波,并接收发射回来的微波信号。当探测区有目标移动时,利用多普勒原理,即可实现目标探测。 微波探测器的灵敏度取决于: ●目标的移动速度; ●目标的外形大小; ●目标发射能力; ●目标与探测器之间的距离 微波探测器会根据频率改变的大小来产生相应强度的探测信号。一般来说,探测灵敏度取决于目标的外形大小以及与探测器的距离。目标越大,距离越短,探测灵敏度就越高。 图1 微波探测器的原理效果

1.2 PIR(被动红外探测)的原理 被动红外探测简称为PIR(Passive Infrared Detection),是利用红外辐射特性,感应移动物体与背景物体的温度差异,从而实现目标探测。在移动物进入探测区域前,现场红外辐射稳定不变,一旦有移动物体进入,则会通过光学系统,将红外线辐射聚到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上,使其输出比前期更强的电信号,而发出警报。 1)红外辐射特性 任何物体,其自身温度只要高于绝对零度(即0K,或-273.15℃),就会不停地产生热辐射,而温度低于1725°C的物体产生的热辐射光谱集中在红外光区域。不同温度的物体,其释放的红外能量的波长是不一样的,因此,红外波长与温度的高低是相关的。 由于物体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本身温度不同所产生的红外辐射的波长和距离也不尽相同,通常分为三个波段。 ●近红外(波长范围0.75μm~3μm) ●中红外(波长范围3μm~25μm) ●远红外(波长范围25μm~1000μm) 2)人体的红外辐射特征 在室温条件下,任何物品均有辐射。温度越高的物体,红外辐射越强。人是恒温动物,红外辐射也最为稳定。 人体辐射的红外光,其波长在3μm~50μm范围内,其中8μm~14μm占46%,峰值波长在9.5μm。 3)被动红外探测的工作原理 公元前300年,人们就发现热释电效应。所谓热释电效应,是指晶体随温度的变化,而在晶体表面产生电荷聚集的物理现象,并且该种材料自发极化的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热释电效应的最早记录,是电气石吸引小物体。热释电的现代名称是英国物理学家D.布儒斯特在1824年引入的。 被动红外探测(PIR)主要有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和光学系统等两个关键元件。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可以将波长为8μm~12μm之间的红外信号变化转变为电信号,对其 他波长的白光信号具有抑制作用。而人体辐射正好在这个范围内,可以较好地识别出人。 ●光学系统一般有反射镜和菲涅尔透镜等两种。其中,菲涅尔透镜有两个作用。一是聚焦作 用,将红外信号折射(反射)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上;二是将警戒区内分为若干个明区和暗区,使进入警戒区的移动物体能以温度变化的形式在PIR上产生变化热释红外信号,这 样PIR就能产生变化的电信号。 被动红外探测器的灵敏度取决于背景的表面面积、目标的表面面积、目标的速度以及探测器的距离。 图2 PIR探测器的原理效果

红外微波双鉴探测器

一、产品说明: 产品编号:双鉴探测器 产品名称:红外微波双鉴探测器 详细说明: ◆完美的双技术结合 ◆K-波段的腔体微波,稳定性能高 ◆精巧、超薄的外观设计 ◆加强型微处理器处理技术 ◆电子温度补偿(双温度传感器:1微波和1PIR) ◆自适应式探测门限处理技术 ◆专利的俯视区光路系统 ◆更快的捕获能力 ◆灵敏度均匀一致的光学系统,解决被探测主体近大远小的误差 ◆防虫光路系统 ◆ABS外壳坚固耐用,防震功能极佳 技术参数: 型号 探测距离7.6m*9m 11m*11m 传感器低噪音、高灵敏度、抗电磁干扰双元热释电传感器检测速度0.2m/s—3.5m/s 灵敏度二级可调 报警输出NC. NC. 工作电压、电流9—15V/DC 35mA 工作温度、湿度-30℃—70℃ 5%—95% (RH) PIR区域44 安装高度 2.2m—3.0m 安装方式壁挂式 防拆输出常闭(NC) 接点容量AV/DC 28V/0.2mA 防宠物10Kg 抗白光干扰≥8000LUX 抗电磁干扰30V/m(10MHz—1000MHz) 应用范围室内使用

二、产品说明: 产品编号:微波复合智能型入侵探测器 产品名称:被动红外与微波复合智能型入侵探测器 功能特点: ◆ 外形设计新颖,线条流畅。 ◆ 采用能量堆积逻辑处理(DMF )、随机动态时间分割(DMT )技术的数码微处理控制。 ◆ 动态LED显示,很好的配合现代家居装饰,与安装环境巧妙融为一体。 ◆ 采用精密菲涅尔透镜技术,提高能量接收的效率,微波部分使用先进的平面天线微波发射。◆ 采用四重屏蔽技术,有效控制微波的探测区域。 ◆ 配合先进的DMF 、DMT技术能使其对真正的入侵者还是其它可能引起误报的干扰因素作出准确的判断。 ◆ 具有超高的探测和防误报性能,可以防止30KG以下的宠物。 ◆ 排除种种普通探测器无法克服的干扰,杜绝误报、漏报,性能远远超出其他普通的被动红外探测器。 ◆ 是现代家居,写字楼装饰首选智能双鉴探头。 技术参数: 型号 探测距离12m×12m 微波频率10.525GHz/10.687GHz 微波输出功率MIN+5 DBM IERP 检测速度0.2m/s~3.5m/s 工作电压9-16VDC 环境温度:-10℃~50℃;湿度:5%~95%RH (相对湿度) 抗白光干扰>9000LUX 抗RFI干扰20V/M (20MHz~1000MHz) 抗EMI干扰50000V MW谱波衰减 -20DBM 防宠物25kg 智能方式DMF DMT

红外探测器

红外探测器 红外探测器(Infrared Detector)是将入射的红外辐射信号转变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红外辐射是波长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的电磁波,人眼察觉不到。要察觉这种辐射的存在并测量其强弱,必须把它转变成可以察觉和测量的其他物理量。一般说来,红外辐射照射物体所引起的任何效应,只要效果可以测量而且足够灵敏,均可用来度量红外辐射的强弱。现代红外探测器所利用的主要是红外热效应和光电效应。这些效应的输出大都是电量,或者可用适当的方法转变成电量。 产品构成 一个红外探测器至少有一个对红外辐射产生敏感效应的物体,称为响 应元。此外,还包括响应元的支架、密封外壳和透红外辐射的窗口。有时还包括致冷部件、光学部件和电子部件等。 发展简史 1800年,F.W.赫歇耳在太阳光谱中发现了红外辐射的存在。当时,他使用的是水银温度计,即最原始的热敏型红外探测器。1830年,L.诺比利利用当时新发现的温差电效应(也称塞贝克效应),制成了一种以半金属铋和锑为温差电偶的热敏型探测器。称作温差电型红外探测器(也称真空温差电偶)。其后,又从单个温差电偶发展成多

个电偶串联的温差电堆。1880年,S.P.兰利利用金属细丝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制成另一种热敏型红外探测器,称为测辐射热计。1947年,M.J.E.高莱发明一种利用气体热膨胀制成的气动型红外探测器(又称高莱管)。在40年代,又用半导体材料制作温差电型红外探测器和测辐射热计,使这两种探测器的性能比原来使用半金属或金属时得到很大的改进。半导体的测辐射热计又称热敏电阻型红外探测器。 60年代中期,出现了热释电型探测器。它也是一种热敏型探测器,但其工作原理与前三种热敏型红外探测器有根本的区别。最早的光电型红外探测器是利用光电子发射效应即外光电效应制成的。以 Cs-O-Ag为阴极材料的光电管(1943年出现)可以探测到 1.3微米。外光电效应的响应波长难以延伸,因此,它的发展主要是近红外成像器件,如变像管。 利用半导体的内光电效应制成的红外探测器,对红外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内光电效应分光电导和光生伏打两种效应。利用这些效应制成的探测器分别称为光导型红外探测器和光伏型红外探测器(见光子型探测器)。 在半导体中引起电导改变或产生电动势是一个激活过程,需要有一定的能量墹E。因此,入射辐射的光子能量必须大于墹E。也就是光电型探测器有一个最长的响应波长,称为长波限λ,即 (1) 1917年,T.W.卡斯发明Tl2S光电型红外探测器,但长波限仅到1.1微米。30年代末期,德国人研究PbS光导型探测器,室温工作时长波限为3微米,液氮温度时可到5微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相继研制成PbTe和PbSe光电型探测器,响应波长延伸到7微米。50年代起,由于半导体物理学的发展,光电型探测器所能探测的波长不断延伸。对于有重要技术用途的 1~13微米波段和限于实验室应用的13~1000微米波段,都有适当的光电型探测

双鉴红外探测器工作原理

双鉴红外探测器工作原 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微波—被动红外复合的探测器,它将微波和红外探测技术集中运用在一体。在控制范围内,只有二种报警技术的探测器都产生报警信号时,才输出报警信号。它既能保持微波探测器可靠性强、与热源无关的优点又集被动红外探测器无需照明和亮度要求、可昼夜运行的特点,大大降低探测器的误报率。这种复合型报警探测器的误报率则是单技术微波报警器误报率的几百分之一。简单的说,就是把被动红外探测器和微波探测器做在了一起,主要是提高探测性能,减少误报。 除此之外,市场上也有把微波和主动红外、振动探测器、声音探测器等组合的产品,大家可参考说明书了解。 被动红外探测技术是一探测人体红外辐射与背景物体(墙、家具、树木、地形等)红外辐射相比较而产生的差异部分依据的,背景红外辐射量往往是微弱而稳定的。入侵者(包括各种动物在内)的红外辐射量往往是大的,可以引起警报信号。如果只用一种技术进行探测,各种动物(如狗、猫、老鼠等)及各种非动物的红外辐射源(如暖气、强灯光、太阳光等)往往也会引起警报的,这种报警是符合工作原理的,专门从事双技术探测器研究的科研人员,将微波探测技术和被动红外探测技术组合在一个机壳里构成一种入侵探测器。组成的这种双技术探测器,都选用了不同的工作原理的两种技术组合在一起,使从工作原理上无法避免的误报警的到了抑制。因为双技术探测器要求两种技术都提供报警信息时,才提供一个触发报警信息。其中任何一种提供报警信息,都不触发报警。因此使误报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也扩大了探测器的使用范围

细谈双鉴红外探测器工作原理

细谈双鉴红外探测器工作原理 微波—被动红外复合的探测器,它将微波和红外探测技术集中运用在一体。在控制范围内,只有二种报警技术的探测器都产生报警信号时,才输出报警信号。它既能保持微波探测器可靠性强、与热源无关的优点又集被动红外探测器无需照明和亮度要求、可昼夜运行的特点,大大降低探测器的误报率。这种复合型报警探测器的误报率则是单技术微波报警器误报率的几百分之一。简单的说,就是把被动红外探测器和微波探测器做在了一起,主要是提高探测性能,减少误报。除此之外,市场上也有把微波和主动红外、振动探测器、声音探测器等组合的产品,大家可参考说明书了解。 被动红外探测技术是一探测人体红外辐射与背景物体(墙、家具、树木、地形等)红外辐射相比较而产生的差异部分依据的,背景红外辐射量往往是微弱而稳定的。入侵者(包括各种动物在内)的红外辐射量往往是大的,可以引起警报信号。如果只用一种技术进行探测,各种动物(如狗、猫、老鼠等)及各种非动物的红外辐射源(如暖气、强灯光、太阳光等)往往也会引起警报的,这种报警是符合工作原理的,专门从事双技术探测器研究的科研人员,将微波探测技术和被动红外探测技术组合在一个机壳里构成一种入侵探测器。组成的这种双技术探测器,都选用了不同的工作原理的两种技术组合在一起,使从工作原理上无法避免的误报警的到了抑制。因为双技术探测器要求两种技术都提供报警信息时,才提供一个触发报警信息。其中任何一种提供报警信息,都不触发报警。因此使误报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也扩大了探测器的使用范围。 微波红外复合探测器的内部结构 下图中是一款有线红外微波复合探测器,其中最上端部分为信号接收、信号处理、信号输出部分;中间为微波探测,下端为红外探测; 另外,途中所标的J1、J2等跳线可以调整探测器的性能;许多探测器中还加装了防拆开关,布防状态下如果出现拆机行为,探测器将会立即触发报警;同时,部分厂家的产品将探测器性能自动检测、电池电量检测、信号传输检测等集成到一体,大大增强了产品的性能,但也因成本的增加,价格高出普通红外探测器的两倍以上甚至更多。 定义二:

探测器的误报因素及解决办法

探测器的误报因素及解决办法 理想的入侵探测器仅仅响应人员的存在,而不响应如狗、猫及老鼠等动物的活动,也不响应室内环境的变化,如温度、湿度的变化及风、雨声音和振动等。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大多数装置不但响应了人的存在,而且对一些无关因素的影响也产生响应。 没有入侵行为时发出的报警叫做误报。误报可能由于元件故障或某些外界影响而造成,它所产生的恶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最轻的后果是因为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使人感到厌烦,从而大大降低报警器的可信度。最坏的后果是它使警察或保安人员毫无必要地火速赶到现场,这样他们本身的安全和周围人们的安全都会受到危害。因此,误报警是报警器的致命弱点。 我们来分析一下红外探测报警器主要有那些原因会造成误报。目前报警系统出现误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测器抗干扰能力差表现为同频干扰容易造成误报; 2、红外探测器对入侵行为判断力不够准确造成误报; 3、红外探测器易受温度、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误报; 4、由于主机和探测器都是采用无线编码方式设置编码有重复造成主机和探测器重码导致 误报; 5、也有些报警器的质量太差,如元器件的损坏和生产工艺不良造成误报; 6、跟选择的设备、安装的方式、角度、位置、也有关; 7、在受环境的影响下如空气流动、宠物行动等,还有人为的因素主要有用户操作不当、不 小心触发报警器、误闯、误入已经设防的访区等都会产生误报。 产生误报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因此要降低防盗报警器的误报最重要的是要从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比如从技术和性能方面选择探测器,包括传感探测器的选择、菲涅尔透镜的外形设计,微处理器程序,多鉴技术、自动跳码的滚动编码技术、生产工艺、使用方法,温度补偿,灵敏度探测距离调整等。这些综合因素都决定了探测器的性能和误报率。 针对以上情况设计的新一代红外探测器采用一些独持的技术来解决此类问题。首先在红外透镜的焦点上,应用不同电路分别连接的两个光热感应器。特殊的透镜将覆盖区域分为多个灵敏度梯形的保护区,并保证了保护区内的信号强度。独特的透镜还可以充当红外滤光镜,表面经过特殊处理的黑色透镜允许可见光和短波红外线(在大多数有白光光源的地方都存在)射入,然后被其黑色底座所吸收。黑色红外透镜只反射波长符合人体移动的红外线,将其反射到光热感应器上。通过白光滤光镜,探测器可以防止白光干扰。如果某人进入或离开探测器覆盖的一个或几个区域,探测器应可以探测到红外辐射能量的变化,A/D转换器将感应器送出的信号数码化后,再用处理器进行分析,然后才发出报警信号。 这个过程涉及到探测中的所有标准,如信号的振幅、时间、格式、能量和频谱等,再加上从现场实际提取的统计信息。这些标准须结合判断探测它们的合理性,只有在结果符合强行闯入的标准后探测器才发出报警。对光热感应器的信号进行数码化处理,可以消除信号的瞬变和电磁波的干扰等。 目前,双鉴探测器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定份额,微波对温度、光线的变化并不敏感,通过两个探测单元复合探测,探测器的智能双鉴被动红外探测器已大大降低了误报可能性。 报警探测器的灵敏度和可靠性是相互影响的。合理选择报警探测器的探测灵敏度和采用不同的抗外界干扰的措施,可以提高报警探测器性能。采用不同的抗干扰措施,决定了报警探测器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性能。了解各种报警探测器的性能和特点,根据不同使用环境,合理配置不同的报警探测器是防盗报警系统的关键环节。各种探测器有各自不同的工作原

红外探测器技术

人们普遍说的双鉴技术。双鉴探测器微波探测的方式,是根据物理学上的多普勒原理,微波以一种频率发送,在其覆盖的范围内有移动物体时,将以另一种频率反射,这样发送频率和反射频率有一个频率差异。根据检测改变量的大小可得知人的体积和移动速度,再结合红外探测到的信号,通过内部CPU芯片对两种触发信号作运算处理,综合分析信号的相关特征,最后确定视区是否有入侵者。 微波分时发射 两个探测器同时开机发射时,微波的发射时间会有差分,借此抵消同频干扰,彻底改变在一个房间不能安装两个双鉴探测器的现象。FOCUS红外微波双鉴探测器可以在同一空间安装4个。 双向无线通讯 系统默认设置探测器与报警主机之间每隔0-4小时通讯一次,能够实时掌握主机操作程序和工作状态,另外系统通过通讯状态判断出前端探测器状态以及无线探测器的欠压报告、丢失报告等。 随机动态时间分割处理 至少两个热释电人体红外传感器检测探测区域内微弱的红外信号,以至少两秒为周期对每一秒的红外信号进行随机采样,并把这一周期的红外信号所对应的数字信号保存在RAM中,并得出一个周期内每一秒钟物体红外辐射的频率;把RAM里一个周期内每一秒物体红外辐射的频率数据同ROM里储存的人体红外特征频率进行对比,若探测到的频率范围为6-12Hz,则判断为宠物活动,放弃报警;若探测到的频率范围为0

-5Hz,则进行报警。 能量堆积逻辑处理 至少两个一高一低设置的热释电人体红外传感器检测微弱的红外信号,把每一秒钟的红外信号对应的数字信号存储在RAM中;判断RAM中每一秒钟内的每个数字信号是否相同,若不同,则判断为宠物活动,并放弃报警,若相同,则把RAM中所存储的这些数字信号数据进行相加运算并且判断相加运算的结果是否落在ROM中对应的人体红外特征数据范围内,若是,则进行报警,若不是,则放弃报警。 超低功耗设计 设计上采用微功耗技术,FOCUS无线双元红外探头在静态的电流是9uA,报警时10 uA,带微波的双鉴红外探头工作电流20 uA,报警15mA。如果使用两个高性能电池,使用寿命可达36个月,双鉴可达到18个月以上。在弱电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工作3个月,为用户节省了支出。 太阳能电池供电 内置了可充电锂电池,供电部分采用12V/3W太阳能板供电,无需敷设电源线及信号线,太阳能板的供电能力要远大于探测器的功耗,保证晚上无光线和连续阴雨天也能照常工作。 二、有线探测器 能量堆积逻辑处理 至少两个一高一低设置的热释电人体红外传感器检测微弱的红外信号,把每一秒

红外探测器原理及电路图

D1发射红外线,D2接收红外信号。LM567第⑤、⑥脚为译码中心频率设定端,一般通过调整其外接可变电阻W改变捕捉的中心频率。图中红外载波信号来自LM567的第5角,也即载波信号与捕捉中心频率一致,能够极大的提高抗干扰特性。 音频译码器LM567作用器要领 1、LM567输出部分与普通数字IC等有所不同,其内部是一个集电极开路的NPN型三极管,使用时,⑧脚与正电源间必须接一电阻或者其它负载,才能保证IC译码后输出低电平。 2、实验表明:LM567接通电源瞬间,⑧脚会输出一低电平脉冲。因此,用于作遥控器译码控制时,应在输出端后加装RC积分延时电路,以免每次断电后,重新复电时产生误动作。 3、LM567第⑤、⑥脚为译码中心频率设定端,一般通过调整其外接可变电阻W改变频率,经笔者实验发现,当W阻值变为0Ω或无限大时,⑧脚电平状态即使无信号输入时也会变为低电平,因此,在调整W时,不能使其短路或开路。 4、LM567的工作电压对译码器的中心频率有所影响,故最好采用稳压供电。 5、LM567②脚外接电容决定着锁相环捕捉带宽,容量越小,捕捉带宽越宽,但使用时,不可为增大捕捉带宽而一味减小电容容量,否则,不但会降低抗干扰能力,严重时还会出现误触发现象,降低整机的可靠性 1. 概述 集成锁相环路解码器LM567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生产的56系列集成锁相环路中的一种,其同类产品还有美国Signetics公司的SE567/INE567等。LM567是一个高稳定性的低频集成锁相环路解码器,由于其良好的噪声抑制能力和中心频率稳定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通讯设备中的解码以及AM、FM信号的解调电路

中。 2. LM567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LM567为8脚直插式封装,其内部结构、引脚定义及外围元件连接方法如图1所示。 LM567内部包含了两个鉴相器PD1及PD2、放大器AMP、电压控制振荡器VCO等单元电路。鉴相器PD1、PD2均采用双平衡模拟乘法器电路,在输入小信号情况下(约几十mV),其输出为正弦鉴相特性,而在输入大信号情况下(几百mV以上),其输出转变为线性(三角)鉴相特性。锁相环路输出信号由电压控制振荡器VCO 产生,电压控制振荡器的自由振荡频率(即无外加控制电压时的振荡频率)与外接定时元件RTCT的关系式为: f0≈1/1.1RTCT 选用适当的定时元件,可使LM567的振荡频率在0.01Hz~500kHz范围内连续变化。电路工作时,输入信号在鉴相器PD1中与VCO的输出信号鉴相,相差信号经滤波回路滤波后,成为与相差成一定比例的电压信号,用于控制VOC输出频率 f0跟踪输入信号的相位变化。若输入信号频率落在锁相环路的捕获带内,则环路锁定,在振荡器输出频率与输入频率相同时,二者之间只有一定相位差而无频率差。 环路用于FM信号解调时,脚2输出的经过滤波后的相差信号可作为FM解调信号的输出,而当环路用于单音解调时,电路则利用PD2输出的相差信号。 PD2的工作方式与PD1略有不同,它是利用压控振荡器输出的信号f0经90°移相后再与输入信号进行鉴相,是一正交鉴相器。在环路锁定情况下,PD2的两个输入信号在相位上相差约为90°,因而PD2的输出电压达到其输出范围内的最大值,再经运算放大器AMP反相,在其输出端输出一个低电平。AMP的输出端为OC输出方式,低电平输出时可吸收最大100mA的输出电流。该端口的低电平输出信号除可由上拉电阻转换为电压信号以与TTL或CMOS接口电路相匹配外,还可直接驱动LED及小型继电器等较大负载。LM567的电气参数如表1所列。值得一提的是,接在2脚的环路滤波电容C2与内部电阻一道构成锁相环路的RC积分滤波器,该滤波器时间常数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锁相环路的环路带宽BW 的大小。当BW较大时,捕获范围大而稳定性差。减小BW则正好相反,其稳定性较好而捕获范围变小。LM567的环路带宽BW可由下式计算: BW=1070(Vi/f0C2)1/2 式中,Vi为输入信号的幅值(rms) C2为滤波电容的容量(单位为μF) 实际上,由上式计算得出的并不是环路带宽BW的实际值,而是环路带宽BW与环路中心频率f0的百分比,其值再乘上100%才是锁相环路的实际捕获带宽。实际应用中调整C2的大小可使BW在0%~4%范围内变化。BW宽度与f0C2乘积之间的关系如图2。LM567在正常工作时的最小输入信号为20mV。当用于单音解码时,其工作特性为:当LM567信号输入端加入幅度为20mV以上的交流信号且频率落入f0±BW范围内时,输出端输出一个低电平的检测信号,这就是所谓的“频率继电器”特性。利用这一特性,LM567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低频单一频率信号的解码。 3. LM567的应用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我们利用LM567的“频率继电器”工作方式,设计了一个脉冲光电检测电路,用于生产线上工作的计数及工位检测。具体电路如图

如何正确的选用红外探测器

如何正确的选用红外探测器? 红外探测器是防盗报警系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系统的灵敏性与稳定性,是整个系统品质的保障。中国安防厂商( 爱弗IFCS) 在这些年来,无论在技术的掌握与生产能力的提升上,均有明显的改善,这得归功于中国厂商不断吸收外商的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并致力于降低成本,使中国安防产品开始得到工程商们的认同,加上低价对于甲方有着重要的吸引力,使得国产品在市场上成长迅速。虽然国产品的品质仍与进口产品有段差距,但在用户对安防产品不熟悉的情况下,中国安防产品仍极具竞争优势。许多外国厂商也承认,以前外商大幅依靠技术优势来应对中国国产品的成本优势,但近年来差距已经缩小,优势渐减,可见中国厂商( 例如: 爱弗IFCS 产品) 在技术上已经逐步赶上国外厂商,部分厂商更具有创新能力,推出具特色的产品,使得中国安防产品的水准大幅提高。这个现象主要来自许多厂商对于品牌意识与产品质量的重视,加大了投资与研发力度。 红外探测器的原理及特点 ? 人体都有恒定的体温,一般在37 度左右,会发出特定波长10μm 左右的红外线,被动红外探测器就是靠探测人体发射的10μm 左右的红外线而进行工作的。人体发射的10μm 左右的红外线通过菲涅尔滤光片增强后聚集到红外感应源上。红外感应源通常采用热释电元件,这种元件在接收到人体红外辐射温度发生变化时就会失去电荷平衡,向外释放电荷,后续电路经检测处理后就能产生报警信号。 1.被动红外探测器是以探测人体辐射为目标的,所以热释电元件对波长为10μm 左右的红外辐射必须非常敏感。 2.为了仅仅对人体的红外辐射敏感,在它的辐射照面通常覆盖有特殊的菲涅尔滤光片,使环境的干扰受到明显的控制作用。 3.其传感器包含两个互相串联或并联的热释电元件。而且制成的两个电极化方向正好相反,环境背景辐射对两个热释元件几乎具有相同的作用,使其产生释电效应相互抵消,于是探测器无信号输出。 4.一旦人侵入探测区域内,人体红外辐射通过部分镜面聚焦,并被热释电元接收,但是两片热释电元接收到的热量不同,热释电也不同不能抵消,经信号处理而报警。 被动红外深测器优缺点: 优点:本身不发任何类型辐射,器件功耗很小,隐蔽性较好,价格低廉。 缺点:容易受各种热源、阳光源干扰;被动红外穿透力差,人体的红外辐射容易被遮挡,不易被探测器接收;易受射频辐射的干扰;环境温度和人体温度接近时,探测和灵敏度明显下降,有时造成短时失灵。 如何正确安装与使用被动红外探测器 被动红外探测器是一种在安防工程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类探测器。但要其正常使用,既要防止漏报,又要减少误报,主要是将误报现象降到最低的限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要了解被动红外探测器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技术特点,这样才能根据这些基本的技术特点,从安装、调试、使用等各个环节,按照探测器的基本技术特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探测器的最大功效。

防爆双鉴探测器型号

这是一款特殊的四鉴(红外+红外+微波+专用集成电路)合成的室外入侵探测器。依靠其先进的高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处理3个感应器的信号,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能在2种敏感等级上有3种不同的检测模式,为给现场环境选择好的检测方法,并在最佳的检测能力和最低的误报率之间的得到最佳的比率。探测器还有微波单独检测的B模式,以避免涂料喷洒在镜头上带来损害。其独特的防水设计非常适合户外安装。以下是防爆双鉴探测器产品说明。 以此同时,还有其他功能,如微波防遮挡技术和报警记忆等功能。 功能说明: -双红外和微波检测技术 -微带脉冲传输技术 -微波防遮挡技术 -4平面上18光束菲涅耳透镜带 -温度线性补偿 -垂直调整 -检测模式-B-“或”-“与” -抗氧化光学零件

-检测灵敏度可选 -墙体安装、墙角安装 -记忆报警模式 -整体视角:90°探测器距离:12米 -抗太阳光 -Ip 65防水设计 -防宠物25斤 -通用链接器可选 技术参数: 电源规格: 9-12V DC 消耗电流: 30mA 微波评率: 10.525G 自检时间: 110s 安装高度: 1.5m-2.4m 报警时间: 2s 抗RFI/EMI:0.1-500MHz/3V/m 抗白光: >100000LUX 温度补偿方式:数字方式温度补偿 使用温度:-10℃/+55℃ 使用湿度(RH): 95% 灵敏度:2级可调 检测速度:0.2m/s to 3.5m/s 尺寸: 160mmX65mmX50.5mm 探测范围:12mX12m 110°(标准透镜) 12mX3m 12°(幕帘透镜) 12mX12m 110°(防宠物透镜) 以上就是防爆双鉴探测器型号的介绍,广州市艾礼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早期从事主动红外及激光探测器、报警控制系统等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之一;公司立足于安防行业,坚持持续发展的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