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精编版

高一物理教案精编版
高一物理教案精编版

高一物理教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学习目标: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

质点,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选择参考系。

3.认识坐标系,合理建立坐标系。

学习重点:质点的概念、参考系。

学习难点:质点概念的理解。

课程引入:

奔跑的运动员、急速行驶的火车、舞蹈演员的旋转……一些常见的机械运动我们如何来描述哪?请同学们展开讨论。

提示:我们可否把一些物体无限的缩小,直至到一个点来描述那?是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点哪?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质点来研究。

知识点一:质点

1、

1

2

动能否把它简化为一个点?

(3)观看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的模拟动画:研究地球上各处的季节变化时,能否把它视为质点呢?。

(4)观看火车过桥的图片。研究火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的运动时,能否把它简化为一个质点?

讨论:

(1)物体是否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看作质点?

(2)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是什么?

(3)物理中的“质点”跟几何学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大的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随时都看成质点吗?

提示:在物理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质点就是这种物理模型之一。

小结:

①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占有位

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②质点没有体积,因而质点是不可能转动的。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其自转时都不可简化

为质点。

③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

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知识点二、参考系

1、观看太空站的图片。设想一下,你和你的同桌正在太空站里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在“地球人”看来,你们随太空站以很大的速度绕地球运动。

思考:你和你的同桌能感到自己在高速运动吗?为什么?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为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另外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否则无法判断。这个用来作参考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择原则

观测方便是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

通常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考系。3、参考系的四个性质

标准性:用来作参考系的物体都是假定不动的,被研究的物体的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

任意性:参考系的选取具有任意性,但应以观察方便和运动描述简单为原则。

统一性: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时,应选择同一个参考系

差异性:统一运动的物体,参考系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知识点三:坐标系

如果一个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沿直线运动,怎样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呢?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如果物体在一维空间运动,即沿一条直线运动,只需建立直线坐标系,就能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如果物体在二维空间运动,即在同一平面运动,就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

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当物体在三维空间运动时,则需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其三要素是: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作业与任务:

1、完成教材配套练习

2、巩固和预习下节内容

第二节:时间与位移

学习目标: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在实验中测量时间的方法。

2.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

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3.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4.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5.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6.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的意义。

7.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且各有所长,相互补

充。

学习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和区别。

2.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3.s-t图

学习难点:位移和路程的区别。s-t图

课程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想一下是哪几个概念?

大家想一下,如果仅用这几个概念,能不能全面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那么要准确、全面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还需要用到那些物理量那?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粗看这节课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本节课还将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和时间间隔可以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来。时间轴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个不

同的时刻,时间轴上一段线段表示

的是一段时间间隔。

讲解:

教师:同学们,我们经常会说,我们7:30上课,8:20下课,一节课是40分钟,我们多少点吃饭,多少点睡觉,其实啊,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一些关于时间的说法,那么,同学们能否告诉大家,究竟什么是时间呢……

教师:要给出时间的定义,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时刻的概念,我们先画出一条时间轴,你们也可以拿出你们的手表,你们手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瞬

间,这一瞬间就叫做时刻,就像9:00是一个时刻,9:01也是一个时刻等

等。对应在时间轴上,时刻就是一个点。为了表示时间的长短,人们把两

个时刻之间的间隔成为时间间隔,简称为时间。

时间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个时刻点之间的距离。

任何时刻都可以作为时刻零点,我们常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作为零点。

二、路程和位移

1.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

有方向,是标量。

2.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

量。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

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

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

动路径无关。

那么什么是标量什么是矢量那?带着问题我们继续。

3.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4.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

讲解: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图

要到达某一位置,物体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走过的路程也就不一样。因此,为了表达物体位置的变化,我们只需要考虑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在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位移: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成为位移。

三、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如位移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如路程、温度、质量等;

矢量相加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标量相加遵循算术加法法则。

四、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动,现实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是几乎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其特点是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即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关系。

五、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不是一次函数关系,其图象为曲线。

(具体我们第二章讲)

六、位移—时间图象(s-t图):

1.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

的位

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

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

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或发生

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4.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

①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

条倾斜直线,或某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倾斜直线则表示其作匀速直线运动。

②s-t图象中斜率(倾斜程度)大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斜率(倾斜程度)

越大,速度越快。

③s-t图象中直线倾斜方式(方向)的不同,意味着两直线运动方向相反。

④s-t图象中,两物体图象在某时刻相交表示在该时刻相遇。

⑤s-t图象若平行于t轴,则表示物体静止。

⑥s-t图象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⑦s-t图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课堂练习:

例l.在下图甲中时间轴上标出第2s末,第5s末和第2s,第4s,并说明它们表示的是时间还是时刻。

解析:如图乙所示,第2s末和第5s末在时间轴上为一点,表示时刻

甲乙

第2s在时间轴上为一段线段,是指第1s末到第2s末之间的一段时间,即第二个

1s,表示时间。第4s在时间轴上也为一段线段,是指第3s末到第4s末之间的一段时间,即第四个ls,表示时间。

答案:见解析

例2.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某一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位移为零,该质点不一定是静止的

B.在某一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路程为零,该质点一定是静止的

C.在直线运动中,质点位移的大小一定等于其路程

D.在曲线运动中,质点位移的大小一定小于其路程

解析:位移的大小为起始与终了位置的直线距离,而与运动路径无关。路径是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为零,质点肯定静止。选项B正确。位移为零,在这段时间内质点可以往返运动回到初始位置,路程不为零,所以选项A正确。位移大小在非单向直线运动中总小于路程,所以选项D正确。直线运动包括单向直线运动和在直线上的往返运动,所以选项C错误。

答案:A、B、D

例3.从高为5m处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下抛出一个小球,在与地面相碰后弹起,上升到高为2m处被接住,则在这段过程中

A.小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7m

B.小球的位移为7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7m

C.小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3m

D.小球的位移为7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3m

解析:本题考查基本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理解位移和路程概念,并按要求去确定它们。题中物体初、末位置高度差为3m,即位移大小,末位置在初位置下方,故位移方向竖直向下,总路程则为7m。

答案:A

练习

1.以下的计时数据指时间的是()

A.天津开往德州的625次列车于13h35min从天津发车

B.某人用15s跑完l00m

C.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19h开播

年7月1日零时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运动的方向

B.路程是标量,即位移的大小

C.质点做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D.位移的大小不会比路程大

3.如图所示,在时间轴上表示出下面的时间或时刻()

A.第4s内

B.第5s末内 D.第6s初

4.如图所示,某物体沿两个半径为R的圆弧由A经B到C。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物体的位移等于4R,方向向东

B.物体的位移等于2πR

C.物体的路程等于4R,方向向东

D.物体的路程等于2πR

5.关于时刻和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刻表示时间极短,时间表示时间较长

B.时刻对应物体的位置,时间对应物体的位移

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均表示时刻

只能分成60个时刻

6.第3s内表示的是s的时间,是从s末到s末,3s内表示的是。

7.一质点绕半径为R的圆圈运动了一周,如图所示,则其位移大小为,路程是。若质点

运动了

3

1

4周,则其位移大小为,路程是,此运动过程中最大的位移是,最大路程是。

8.质点沿一边长为2m的正方形轨道运动,每1s移动1m,初始位置在某边的中点,如图所示。分别求出下列各种情况下的路程和位移大小,并在图上画出各位移矢量。

(1)从A点开始第2s末时;(2)从A点开始第4s末时;(3)从A点开始第8s末时。

9.在一大厅里,天花板与地板之间相距8m,将一小球在距地面1m高处竖直向上抛出,运动ls小球与天花板相碰,随即竖直下落,最后静止在地板上。

(1)1s末小球的位移多大?方向如何?

(2)抛出后的小球,最大位移是多大?方向如何?运动路程共有多大?

答案 3.略

、第2、第3、3秒这段时间间隔

、2πR R、7

2

R

π

、2R、

7

2

R

π

)位移:X

1m路程:L

1

=2m2)位移:X

2

=2m路程:L

2

=4m

3)位移:X

3=0m路程:L

3

=8m图略

)7m竖直向上2)7m竖直向上15m

小结:

(1)时刻是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的某一瞬间,对应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时间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对应时间轴上两个时刻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2)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叫路程,其单位通常用米(m),另外还有千米(km)、厘米(cm)等。路程是标量。

(3)位移:位移是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移的大小等于初、末位置间的直线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通常用符号S表示。位移是矢量,它与物体具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其单位与路程的单位相同。

注意:①位移与路程不是一回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除此之外,两者大小不会相等。②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路径有关。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明确速度的计算公式、符号和单位,理解记忆速度是矢量。

3.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率和速度的区别。

重难点:

1.匀速直线运动及速度的概念的理解;

2、利用公式v=s/t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把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但在前面一节中,我们知道路程并不能确切地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和运动方向,因此,初中课本对速度的描述是不准确的,现在我们重新定义,把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速率,路程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标量,因此,速率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那么,我们究竟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二)新课内容

1.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x 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x1、x2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就可以通过坐标的Δx =x 2-x 1来表示,Δx 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Δx 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

2.速度表示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1)定义:质点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v =s/t 。

(3)单位:m/s 、km/h 、cm/s 等。

(4)矢量性:速度的大小用公式计算,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

1.平均速度

在前面一节中我们学习了,位移能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和运动方向,因此,在这里我们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平均速度:用物体位移和产生这段位移的时间的比值成为平均速度。公式t

s v =- ①定义:表达式t

s v =-中所求得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t ?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③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t ?内发生的位移方向相同。 ④平均速度必须明确是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取不同的时间段或位移段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问题:百米运动员,10s 时间里跑完100m ,那么他1s 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

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 呢?

答:否。

2、瞬时速度

刚才已经知道,平均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t ?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并不能准确的描述物体在每一时刻的速度情况,为了表示任意时刻的运动快慢,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瞬时速度。【实验探究】图1-3-2,顺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一点,而时间表示为时间轴上的一段距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我们再把时间压缩成某时刻的一个点,就可以得到顺时速度的定义。

①定义: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②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如果时间t ?非常小时,就可以认为平均速度表示的是物体在时刻t 的瞬时速度。

③瞬时速度精确地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快慢。

④初中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就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

测量仪器:速度计(速度计所指的数值就是某时刻汽车的瞬时速率,随着行驶的快慢而定)。

五、小结、反思

掌握某一物理量的最根本方法是紧扣定义,因此准确把握各物理量的确切含义、区分是标量还是矢量,是学习本节的关键。

六、典例精讲:

例1:甲、乙两地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相距60km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它以60km/h 平均速度通过前一半路程,接下来用时45min 通过后一半路程。那么它在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是多少?

解:设全程的路程为2S ,则

482=+=-t v

s S v km/h 例2:一辆汽车沿直线运动,先以15m/s 的速度行驶了全程的

43,余下的路程以20m/s 的速度行驶,则汽车从开始到行驶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为多少? 解:设全程的路程为2S ,则

七、课堂小测验:(1~3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 )

a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相等时间内的位移相等

b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等

c .任意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d .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跟所需时间的比值是一个恒量,则此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下面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c )

a .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每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

b .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等于零

c .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它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 .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等于它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一辆汽车,开始以5m/s 的速度匀速行驶了20m ,后又以10m/s 的速度行驶了20m ,那么汽车在行驶40m 的时间内的平均速度s m v /5.72/)105(=+=是否正确?

习题巩固:

1、完成课后作业

第四节: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学习目标

1.了解两种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会安装和使用。

2.理解根据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学会粗略测量瞬时速度。

3.理解速度—时间图象的意义,掌握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

重点: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由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

3.画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难点:1.对纸带数据的处理。

2.图象的画法及对图象理解。

课程讲解:

一、电磁打点计时器

电磁打点计时器为磁电式结构,其构造如图2.9-1。当线圈通以50赫的交流电时,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使振动片(由弹簧钢制成)磁化,振动片的一端位于永久磁铁的磁场中。由于振动片的磁极随着电流方向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其振动周期与线圈中的电流变化周期一致,即为0.02秒。在永久磁铁的磁场作用下,振动片将上下振动,振动片的一端装有打点针,当纸带从针尖下通过时。便打上一系列点,相邻点之间对应的时间为0.02秒。

二、电火花计时器

电火花计时器是利用火花放电时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出点迹的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所示。使用时,墨粉纸盘套在低盘轴上,并夹在两条纸带之间。当接通220V 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的纸带上就打出一列点迹。当电源频率是50Hz 时,它每隔O .02s 打一次点。

三、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问题1.电磁打点计时器中怎样安放复写纸和纸带?

师总结:将复写纸套在复写纸定位销上,推动调节片可以调节复写纸位置.将纸带从复写纸圆片下穿过即可.

问题2.振针打的点不清晰或打不出点可能有哪些情况?

师总结:(1)调整复写纸位置或更换复写纸。

(2)调整打点计时器。(可能是振动片的振动幅度太小了,可以调节振动片的位置;可检查压纸框的位置是否升高而阻碍了振动片使振针打不到纸带上,可将压纸框向下调节到原来的位置;可能是振针的位置太高,调节振针直到能打出点为止)

(3)可能是选择的4—6V 的电压太低,可适当调高电压,但不得超过10V

问题3.为什么要先打开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先工作1—2s 再松手打纸带?可不可以先松手再打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师总结:打点计时器打开电源后要经过一个短暂的时间才能稳定工作,所以应先打开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工作1—2s 后才能松手打纸带.这样做可以减小误差

问题4.打点计时器打完点后要及时关闭电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师总结:因为打点计时器是按照间歇性工作设计的,长期工作会导致线圈发热而损坏 指导学生动手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要让学生按步骤有序操作,并打出几根纸带。 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1—4—3所示,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从打出的纸带中获取数据?指导学生用列表格的形式把数据列出。

(2)怎样根据纸带上的点迹计算纸带的平均速度?

(用纸带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除以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即根据t s v ,求出在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里S 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t 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数与的乘积。)

(3)在打出的B 、C 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中,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4)如果纸带上的点迹分布不均,那么,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运动的速度较大还是较小? (在纸带上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均为,所以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纸带运动的速度很小)

四、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①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片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②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③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④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之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五、用图像表示速度(直线运动)

图1—4—3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用v-t图象来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v-t图象的画法

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计算出的不同时刻对应的瞬时速度值,在坐标系中描点,最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一条能够描述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

思考:怎样画出速度—时间图象?为什么要用平滑的曲线“拟合”?

2.v-t图象的信息)

⑴任一时刻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⑵速度的变化情况及相应的时间

六、典例精讲

【例1】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A.时间间隔B.位移C.加速度D.平均速度

解析:从打下的纸带上数一下点的个数就知道时间,因为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故A选项正确。

用刻度尺量一下任意两个点间的距离,就知道了物体的位移。故B选项正确。

从纸带上不能直接得到加速度、平均速度,只可以间接计算。故C、D选项错误。

答案:AB

【例2】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振针每隔在纸带上打一个点,现在用此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的速度,当电源的频率低于50Hz 时,数据计算仍然是按照每隔打一个点来处理的.则测出的速度数值与物体的实际速度相比,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解析:当电源频率低于50Hz时,实验中实际时间间隔大于,数值计算时如按照实际时间间隔,得到实际速度,若实验时仍用作为时间间隔来计算,实验数值比物体的实际速度偏大.

点评:有关实验误差的分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突破方法是根据实验原理分析,同学们应该仔细体会,理解.

【例3】用同一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1-4-4所示.求小球的平均速度.

图1-4-4

解析:根据题意,小球从1cm到6cm位置,位移s=5cm,所用时间t=,平均速度v =s/t=/s.

点评:本题初看是一新情景的题,经分析可看出本题的做法与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一致.题目不难,学生能很快求出平均速度.所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例4】如图1-4-5所示,是一条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0、1、2、3、4、5、

6是七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各计数点到0的距离如图所示.求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并画出速度一时间图线.

解析:(1)1点是0、2间的中间时刻,求出0、2间的平均速度即可认为是1点的瞬时速度,同理2、3、4、5点的瞬时速度也可求出.0和6两个点的瞬时速度不便求出.然后画出速度一时间图线.注意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即:v1=s,v2=s,v3=s,v4=s,v5=s。

(2)以O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

根据第一问计算出的结果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然后连线得到图象如图1-4-6所示.

图1-4-5

图1-4-6

七、小结

八、习题巩固

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学习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 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重点、难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和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教学设计

,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讨论与交流】飞机、汽车、运动员的速度分别从什么变到什么?

提问: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0v 经一段时间t 后变为v ,那0v v -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v ?表示。) 提问:v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必须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加速度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 2)

(4)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当末速度大于初速度时,加速度为正值,物体在加速,当末速度小于初速度时,加速度为负值,物体在减速。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5)a 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6)加速度越大,表明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得越快。

(7)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

⑴含义不同: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快慢.(加速度是速度时间的变化率.)

速度是位移变化的快慢.(速度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

⑵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

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

速度为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分别举例说明.)

3、典例精讲

[例题1]?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 内速度从10m/s 增加到20m/s ,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 内速度从10m/s 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 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 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向有何关系?

(3)两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分别为多少?方向如何呢?

分析(1)物体:(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40秒内属于的改变量为

s m s m s m v /10/10/20=-=?,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2/25.040/10s m s

s m t v a ==?=方向v ?方向相同,即a 与v 方向相同。

分析(2)物体:②作匀变速直线运动,5秒内速度的改变量为

s m s m s m v /10/10/0/-=-=?,说明v ?与v 方向相反2/

//52/10s m s s m t v a -=-=?=,说明a 方向与v ?方向相同,与v 方向相反,作匀减速直线运动。

强调:加速度的正、负号只表示其方向,而不表示其大小。

4、从v-t 图象中看加速度

加速度在大小上等于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因此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v-t 图象的斜率等于质点的

加速度,

如图中甲图象的加速度a 1=2m/s 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

同;乙图象的加速度a 2=-2m/s 2,负号表示其方向与初速

度方向相反.

(三)小结

1、加速度的物理概念及意义。

2、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四)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一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 加深学习利用纸带求某时刻瞬时速度的方法。

3. 进一步提高用描点法作图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画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难点:1.对纸带数据的处理。

2.用计算机绘制v-t 图象。

一、课程引入

1、电火花计时器使用电源,当电源频率为50Hz 时,每隔打一次点,打点时间间隔由决定(选填“电压大小”或“电源频率”)。

2、下图为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的一部份,点间时间隔为T ,尽可能精确测B 点的瞬时速度的表达式是V B =

3、本实验用到的仪材有 二、新课精讲 实验过程(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桌上,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连接好电路(注意:滑轮应伸出桌面)

2、把细绳的一端拴在小车上,使细绳绕过滑轮,下面挂适当的钩码。把纸带穿过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的地方,先开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拖动纸带运动,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了一系列点。

4、换上新纸带,重复两次。

5、从3条纸带中选择点迹嘴清晰的一条纸带,舍去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

找一个适当的点作为计时起点。为了方便,减小误差,通常不用为时间单位,而是用每打5个计时点的时间为时间单位,在纸带上选好的计时点下面标0,在第1点下面标1,在第2点下面标2……,标明的点叫计数点,则相邻的计数点时间间隔为(如下图所示),两相邻点间的距离分别是x 1、x 2、x 3………… 6、测出

x 1、x 2、x 3…………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直接标在纸带上. 据v 1==(第一空填公式,第二空填测量和计算结果) 据v 2==(同上);据v 3==(同上);

据v 4==(同上);可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将结果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三、实验注意事项

1、牵引小车钩码的质量要适宜,如果质量过大,纸带上打的点太稀疏,如果质量过小,打的点过于密集,不便于测量距离。

2、实验前应将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纸带。

3、实验前应该先开电源,在释放小车。

4、要避免小车和滑轮相碰,在小车到达滑轮前要及时用手按住小车。

5、打完一条纸带应立即关闭电源,避免打点计时器因线圈发热而损坏。

四、小结与练习

1、掌握用打点计时器测小车速度的方法

A B C D O E x x x 1 x x 3 4 0 1 2 3 5 x 1 x 2 x 3 x 4 x 5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 -t 图象的特点.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 -t 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4、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 -t 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

难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v -t 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上节课中,我们对小车的速度通过实验进行了探究,那它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那?我们通过图像知道它的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也就是说它的速度是均匀增加的,那我们成这种速度均匀增加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精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图象: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斜率表示加速度。

③分类:匀加速和匀减速。

研究物理量的关系,可以用列表法,图象法,还可以用公式法。推导公式: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t

v a ??= 得t a v ??=?

而0v v v t -=?

所以at v v +=0

这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规律

④速度规律:v=v 0+at

三、典例精讲

例1:汽车以40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s2的加速度加速,10s 后速度能达到多少?

解析:初速度v 0=40km/h =11m/s ,加速度a =s2,时间t =10s

10s 后的速度为

v =v 0+at

=11+×10

=17m/s

=61km/h

例2:某汽车在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m/s 2,如果必须在2s 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

解析:根据v =v 0+at 得

v 0=v -at

=0-(-6)×2

=12m/s

思考:以这么大的初速度行驶的话,刹车4s 后的速度是多少?

☆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例1]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当飞机离地而某一高度静止于空中时,运动员离开飞机自由下落,运动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展伞后运动员以5m/s 2的加速度匀减速下降,则在运动员减速下降的任一秒内()

A.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初的速度小5m/s

B.这一秒末的速度是前一秒末的速度的倍

C.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末的速度小5m/s

D.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初的速度小10m/s 解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t

v v t v a 0-=??=,t a v ?=?,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初的速度变化了:t t a v ?=?=?5,且这一秒末与前一秒初的时间间隔为2s ,所以10=?v m/s ,故A 、B 选项错误,D 选项正确。又因为这一秒末与前一秒末间的时间间隔为1s ,因此选项C 也正确。故本题答案为CD 。

答案CD

☆关于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问题

[例2]一个物体以5m/s 的速度垂直于墙壁方向和墙壁相撞后,又以5m/s 的速度反弹回来。若物体在与墙壁相互作用的时间为,且相互作用力大小不变,取碰撞前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那么物体与墙壁作用过程中,它的加速度为()

s 2B.–10m/s 2D.–50m/s 2

思维入门指导: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是高考要求的五种能力中的两种能力。近年高考对考生能力考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本题的考查即为推理能力的考查,考查了基本知识的应用问题。

解析:由于取碰撞前的初速度为正方向,则初速度v0=5m/s ,末速度为v=-5m/s ,因此物体在与墙壁作用过程中,其加速度为:502

.0550-=--=-=??=t v v t v a m/s 2,D 正确。加速度的负值不代表加速度的大小,只表示加速度的方向.说明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加速度的负值也不能说明物体在做减速运动,如果此时物体的速度也为负值,则物体做的为加速运动。

☆关于基本公式at v v +=0的应用

[例3]一质点从静止开始以1m/s 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经5s 后做匀速运动,最后2s 的时间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直至静止,则质点匀速运动时的速度是多大?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是多大?

分析:质点的运动过程包括加速一匀速一减速三个阶段,如图。

在解决直线运动的题目时要善于把运动过程用图描绘出来,图示有助于我们思考,使整个运动一目了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学们要养成这个习惯。

图示中AB 为加速,BC 为匀速,CD 为减速,匀速运动的速度既为AB 段的末速度,也为CD 段的初速度,这样一来,就可以利用公式方便地求解了。

解析:由题意画出图示,由运动学公式知:

at v v B +=0=5m/s ,B C v v ==5m/s

由at v v +=0应用于CD 段(0=D v )得:5.22

50-=-=-=t v v a C D

m/s 2 负号表示a 与v 0方向相反。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4.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重点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难点

1.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

一、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S=Vt及矩形所围成的面积。那么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又如何来求那?

二、新课精讲:

利用微分思想推到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图示课本P38

S=1/2(V0+V)t

V=V0+at

将带入可得:S=V0t+1/2at2

1、若V0为正方向,S>0,说明位移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S<0说明位移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用图像表示位移

全易通P50

三、完成课后练习

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的关系

分两个课时讲

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

学习目标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重点难点

1.了解探索过程,明确探索的步骤,同时了解实验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提炼自己的学习方法。

2.“观念-思考-推理-猜想-验证”是本节的重点思路,也是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参考。

一、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这一正确认识却经历了曲折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的史实知识,了解科学家是怎样研究落体运动的。

1、历史的错误:关于下落物体快慢

阅读教材第一段,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错误的认识呢?

2、伽利略的逻辑推理

阅读教材第三、四段,提出问题:伽利略是怎样论证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

3、猜想与假说

阅读教材“猜想与假说”部分,提出问题: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这些困难,伽利略是怎样做的?他作出了大胆的科学猜想,猜

想的内容是什么?

科学的猜想,或者叫假说,这是对事物认识的模型,是对事物认识的基础,是建立概念描述规律的前提。

4、实验验证

伽利略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说,伽利略把他的结论外推到90°需要很大勇气?

(陈述)实验验证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任何结论和猜想都必须经过实验验证,否则不成理论。猜想或假说只有通过验证才会成为理论。所谓实

验验证就是任何人,在理论条件下去操作都能到得实验结果,它具有任意

性,但不是无条件的,实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验证,而与实际有区别。

5、科学的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很注重方法,物理学习也要注意方法,所谓科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对现象一般观察一提出猜想-运用逻辑推理一实验对推理验证一对猜想进行修证(补充)-推广应用。

阅读教材“STS”《从伽利略的一生看科学与社会》短文,对自己进行科学人生观教育。

二、典例精讲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C.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D.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因为阻力与重力相比可以忽略,所以

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g是标题,有大小无方向。

B.地面不同地方g不同,但相差不大。

C.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样。

D.在地面同一地方,高度越高,g越小。

例3、AB两物体质量之比是1:2,体积之比是4:1,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求下落的时间之比,下落过程中加速度之比。

例4、质量为2kg的小球从离地面80m空中自由落下,g=10m/s2,求

1、经过多长时间落地?

2、第一秒和最后一秒的位移。

3、下落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时下落的位移。

练习

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物体从静止下落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竖直下落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

C.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

D.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2、在忽略空气阻力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块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则关于两块石块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

B.轻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

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详细版)

必修一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认识运动 参考系 质点 第二节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路程与位移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打点计时器 数字计时器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第六节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落体运动的思考 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猜想与验证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第三节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两个有用的推论 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认识形变 弹性与弹性限度 探究弹力 力的图示 第二节研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研究静摩擦力 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 共点力 力的等效 力的替代 寻找等效力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的计算 分力的计算 第五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第六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四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第三节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 加速度与质量的定量关系 实验数据的图像表示 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 数字化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及其数学表示 第五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第六节超重和失重 超重和失重 超重和失重的解释 完全失重现象 第七节力学单位 单位制的意义 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本章复习与测试

人教版高一下册物理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 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理解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 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 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相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为学生今后能够使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 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 个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 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 理解,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理解“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和理解,不但是本节、本章教学 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 应使学生理解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持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 析和理解。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 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相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 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 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很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 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 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因为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 弹的机械能减少,是因为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动能定理和相关机械能的知识,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加强物理综合知识的分析和讨论。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用。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篇一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物理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知水平。定性问题较多,考试题的思维量不大,能力要求也不很高,很多学生以为物理就好学,从而轻视物理的学习。但实际上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存在很大的梯度性,因此上好初、高中衔接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2.教材分析: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是按照新课标的标准编写的教材,教材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另外,必修一的学习内容是运动学和静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自然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认真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 & 2.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一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3.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案

物理选修3-5教案 第十六章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目的要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从最简单的关系开始寻找,利用身边的资源及已学过的原理,来完成该实验的探究过程。 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如何真正实现探究的过程。 二、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来自行设计可行性较强的实验方案。 新课教学 一、新课引入 碰撞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比如,两节火车车厢之间的挂钩靠碰撞相连,台球由于两球的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两个迎面而来的人相撞后会相仰而倒,或者各自后退。在微观粒子之间,更是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能量,甚至由于撞击而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 二、新课教学 由很多例子可知,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都会发生变化,物体的质量不同时速度变化也不一样。那么,碰撞前后会不会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这节课主要介绍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 (一)实验的基本思路 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 思考一下,在一维碰撞的情况下,与物体有关的物理量有哪些? (学生答:质量m ,速度v ) 为什么与质量m 有关? (学生答:相互作用力下,质量越大的物体速度改变越慢) 设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 1、m 2,碰撞前速度分别为v 1、v 2,碰撞后速度分别为1v '、2 v '。速度为矢量,因而需规定正方向。 问题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在碰撞前后有什么不变的关系? 质量必定是不变的,但质量只是惯性的量度,无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而速度却是在碰撞前后改变的,那么,可否有一个物理量为质量与速度的某种关系,却又恰好能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呢? 可能关系: ①2222112 2 22112 1212121v m v m v m v m '+'=+ →这个关系不可能。碰撞前后能量必有损失,只是多少的问题。而我们要寻找的物 理量是在任何一种碰撞中都不变的量。 ②221 12211v m v m v m v m '+'=+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学期.doc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广州市真光中学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班别 评分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第1、2、3、4题是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第5、6题是双项选题,每题4 分;6小题,共20分。) 1.以下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只与它的质量有关 B .物体所受的重力方向总是跟支持它的支承面垂直 C .静止于水平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就是它对水平面的压力 D .同一物体在地面上同一位置,不论是运动还是静止,所受重力都相等 2.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加速运动,但加速度不断减小,直到加速度等于零,在这段过 程中,运动物体 A .速度不断减小,位移不断增大 B .速度不断减小,位移也不断减小 C .速度不断增大,且增加得越来越慢 D .速度不断增加,且增加得越来越快 3.质量为1kg 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受到向东的力F=3N 作用向西运动,设物体与水平面 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则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为(g 取10m/s 2) A 1N ,向东 B 1N ,向西 C 5N ,向东 D 5N ,向西 4、有关惯性大小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跟接触面间的摩擦力越小,其惯性就越大 B .物体所受的合力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C .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D .物体的速度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5、由图1的图像中可以判断物体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 ( ) 6、如图2所示, 有A 、B 两物体, m A =2m B , 用细绳连接后放在光滑的斜面上, 在它们下滑的过 程中 ( ) A. 它们的加速度a =g sin θ B. 它们的加速度a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一章)

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学习目标: 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知道 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2. 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选择参考系。 学习重点:质点的概念。 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 一、机械运动 1. 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是巨大的天 体,还是微小的原子、分子,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物体和质点 1.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①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 “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②质点没有体积,因而质点是不可能转动的。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其自转时都不可简 化为质点。 ③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 可以看作质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如果在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 的差异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一个质点。 3 ?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 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 想化物理模型。 【例一】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质点() A ?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 B .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的运动情况的车轮。 C.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 D ?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 课堂训练: 1 ?下述情况中的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是() A ?研究小孩沿滑梯下滑。 B .研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 C ?研究手榴弹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 D .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问题: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 引导学生分析: 1.描述起来有什么困难? 2.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

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 小结 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质量)的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看成质点。 学生讨论:1。是不是只有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2.地球的自转和转动的车轮能否被看作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参考系 导入 坐在教室里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是静止的,却不知道他们都在绕着太阳在高速运动着,这里面蕴含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观察图1.1-3和1.1-4,阅读图右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得出什么结论? 2.就图1.1-4能否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跳伞者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1.参考系是参照物的科学名称,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3.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学生讨论: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在上述三例中,各个物体的运动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考系的。 三、坐标系 创设实例:从一中到冶浦桥的公交车或刘翔的110m栏。 提出问题:怎样定量(准确)地描述车或刘翔所在的位置。 教师提示:你的描述必须能反映物体(或人)的运动特点(直线)、运动方向、各点之间的距离等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应该包含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2.对于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取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选取计时起点为坐标轴的原点。单位长度的选定要根据具体情况。 3.位置的表示方法,例:x=5m。 学生讨论:如果物体在平面上运动(例如滑冰运动员),我们应如何建立坐标系? 小结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1~4章)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节认识运动 1.以地球做作为参考系 2.车厢内的人是注视另一站台的火车,即人的视线以离开了地面,人不以自身为参考系,就会一另一站台的火车为参考系,显然,人习惯于以自身为参考系,故有此感觉。 3.(1)、(3) 4.以列车位参考系时,人向西运动;以地面为参考系时,人随列车向东运动。 5.在研究瓢虫的星数、翅膀扇动问题时,不可以将瓢虫视为质点。在研究瓢虫的爬行轨迹、飞行路线问题时,可以将瓢虫视为质点。 6.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致,都是一天,因此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总是相对静止的。 第二节时间位移 1.位移为零;路程1600m。 2.物体运动的路程不一定大于物体运动的位移,物体作直线运动并没有改变运动方向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3.“3s内”是指时间,时间为3s;“第3s内”是指时间,时间为1s;“3s 末”是指时刻;“前3s”是指时间,时间为3s;“最后1s”是指时间,时间为1s。 4.(1)“9时0分50秒”是时刻;“21小时”是时间;“6时23分”是时刻。(2)是时刻。(3)是时刻。 5.(1)影子的边缘在“圭”上的位置可以表示时刻,就象时间坐标轴上的一点;影子边缘在“圭”上移动的距离可以表示时间,就象时间坐标轴上的

一段。 (2)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钟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照,表影则最长。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如果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或最短值),这两次最长值(或最短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365天的时间长度。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1.下面一条纸带运动比较快,上、下两条纸带运动的时间之比是16:10。 2.在DK范围内点于点之间的距离几乎是等间距的,所以纸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A到D和K到N范围内,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不是等间距的, 所以纸带做变速直线运动。 3.略。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1.大白鲨合某优秀运动员的速度都是平均速度。大白鲨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11.94m/s,某优秀运动员的速度为2.29m/s,所以大白鲨的速度更快。2. B 3.100km/h 4.略。 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1.C 2.不对。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就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已知汽车运动的初速度,末速度等于零,又知减速时间,加设汽车作匀减

高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

高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 【篇一:高中物理新课程《功》的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功》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 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追寻守恒定 律展开。探究守恒定律一定涉及能量的转化过程,而要进一步研究能量的转化,最终得到机 械能守恒定律,对功的知识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章的第一节《追寻守恒量》是为引 入功、进一步探究能量作铺垫的。使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功和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条主线展开。这样不仅可以使学 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功”,还可以利用这个结论探究功是标量还是矢量,同时也为后面学 习重力势能、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动能定律等知识打好基础。可以这样说,“功是能量 转化的量度”是贯穿于整个第七章的主线,在教学设计、探究过程中应始终立足于这条主线 上。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也是以“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为教学线索的。从追寻守恒量谈到能量的转化, 从能量的转化使学生明白引入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生活中的物质生产的基本动作和学生 参与的互动实验,探究“功”的来历和做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再通过特殊情景引出一般情 景,并通过等效思想,借鉴两种特殊情况推导出功的一般表达式;从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深化 研究得出功有正、负;从功的正、负引出功是矢量还是标量,通过“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探究功是标量;通过例题得出几个力做功和它们的合力做功的关系;通过例题的拓展得出

的适用条件,并为以后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埋下伏笔。 整个教学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过程还应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展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来历,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推导功的一般表达式,知道功的单位。 3、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1、从“为什么要引入功”得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通过演示和事例,并同时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 因素。 3、在推导 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为什么要引入功”和“功”的来历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使 学生体验到物理学家在追寻守恒量和守恒定律过程中所做的研究过程。 2、通过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热情。 教学用具 弹弓、重物、锯、木板、锤子、钉子、起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过程中,通过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并渗透等效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只适用于恒力,应为对地位移。 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能量变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做功的过程,可见,功 与能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物理量。因此,在本章追寻守恒定律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功。 设问:为什么要引入功?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全册教案完整

第四章电磁感应 划时代的发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 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 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 计算机、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

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 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 自己的体会。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的足迹 1、科学家的启迪教材P3 2、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教材P4 四、实例探究 【例1】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C)

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和第二章知识要点

高一物理第一章和第二章知识要点: 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梳理: 速度公式:at v v t +=0 0=v at v t = g a v ==,00 gt v t =(自由落体) 位移公式:2021at t v s + = 00 =v 221at s = g a v ==,00 22 1 gt s =(自由落体) 速位公式:as v v t 22 02=- 0=v as v t 22 = g a v ==,00 gs v t 22 =(自由落体) 推论公式:t v v s t 2 0+= 00 =v t v s t 2= g a v ==,00 t v s t 2=(自由落体) 注意:对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知三个物理量,就可以用公式进行求解。 二、 平均速度: t s v = (定义式,适用于一切运动) 2 0t v v v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自由落体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 02 t t v v v v += = 三、 纸带或类似问题(如频闪照相)求解: (1) 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若 ...342312=-=-=-=?s s s s s s s 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加速度的求法: ...2 3 42232122=-=-=-=?= T s s T s s T s s T s a 在处理实验数据时,为了减少误差常使用逐差法,如下: ① 已知s 1、s 2 、s 3、 s 4 、s 5、s 6六段位移: 由2 33622252114333T a s s T a s s T a s s =-=-=-,,,得到21413T s s a -= ,22523T s s a -=,2 3 633T s s a -= 得:3 321a a a a ++=,或者直接得到()()2321654 33T s s s s s s a ?++-++= ② 已知s 1、s 2 、s 3、 s 4 四段位移: 由2 224211322T a s s T a s s =-=-, 得,21312T s s a -= ,2 2 422T s s a -= 136245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三教案

一、预习目标 1、说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 二、预习内容 1、力的分解:几个力________________跟原来____________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力的分解. 2、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____、___________的分力。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要根据______________。 3、既有____,又有_____,相加时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养成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力的分解 三、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2、如何得到一个力的分力?试求一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力的分力。(作图) 3、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农田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课本图)。

拖拉机拉着耙,对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这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同时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也就是一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如下)。 如果这两个效果是由某两个力分别产生的,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的效果是由一个水平向前的力F1产生;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的效果是由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产生的。那F1、F2与拉力F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一种等效关系,也就是说是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通常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精讲点拨 思考分析:将一木块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试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将重力进行分解。 实例探究 1、一个力,如果它的两个分力的作用线已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种(注意:两分力作用线与该力作用线不重合) 解析:作出力分解时的平行四边形,可知分解结果只能有1种。 2、一个力,若它的一个分力作用线已经给定(与该力不共线),另外一个分力的大小任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种 答案:3种 3、有一个力大小为100N,将它分解为两个力,已知它的一个分力方向与该力方向的夹角为30°。那么,它的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是N,与该力的夹角为 答案:50N,60° 矢量相加的法则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遵循代数求和法则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 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分别遵循两种不同的求和运算法则. 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高一期末试题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廉江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级物理试题(理科) 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 ) A 、具有向上的速度和向上的加速度 B 、速度为零,加速度向上 C 、速度为零,加速度向下 D 、具有向下的速度和向下的加速度 2、有质量相等的两颗人造地球卫星A 和B ,分别在不同的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 圆周运动,两卫星的轨道半径分别为 r A 和r B ,且r A >r B ,则A 和B 两卫星相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卫星A 的运行周期较大 B 、卫星A 受到的地球引力较大 C 、卫星A 运行的线速度较大 D 、卫星A 运行的角速度较大 3、质量为 m 的汽车,以速率v 通过半径为 r 的凹形桥,在桥面最低点时汽车 对桥面的压力大小是:( ) A 、mg B 、r mv 2 C 、r mv mg 2- D 、r mv mg 2+ 4、下列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 、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合力对物体做功 B 、重力对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做功

C、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水平面的支持力对物体做功 D、物体在固定斜面上沿斜面下滑时,斜面的支持力对物体做功 5、在下列情况中,物体的机械能不守恒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A、推出的铅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 B、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光滑斜面的物体 C、沿着斜面匀速下滑的物体 D、沿竖直方向自由下落的物体 6、关于功率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B、由P=W/t可知,功率与时间成反比 C、由P=Fv可知,汽车牵引力一定与速度成反比 D、某个力对物体做功越快,它的功率就一定大 7、如图所示,桌面高为h,质量为m的小球从离桌面高H处自由落下,不计空 气阻力,假设物体在桌面处的重力势能为0,则小球落地时的重力势能及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为() A、mgh ,减少mg(H-h) B、mgh ,增加mg(H+h) C、-mgh ,增加mg(H-h) D、-mgh ,减少mg(H+h) 8、下列现象中,能够表明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A、黑体辐射 B、光电效应 C、光的干涉 D、光的衍射 二、双项选择题(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不全的得3分,有 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共36分) 9、对于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不变的运动 B、匀速圆周运动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 C、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一定受到恒力的作用 D、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的合力大小不变,方向不断改变 10、下列单位中,属于功率单位的是()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全部)教案

高一物理课堂教案年月日 课题§1.1运动的认识课型新授课(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的这个理想化的模型.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中的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体会比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科技发展、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质点概念和参考系的学习,体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4.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5.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 教 学重点、难点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即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 教 学 方 法 探究、讲解、讨论、练习 教 学 手 段 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高一物理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一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 2.正确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及位置; 3.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领会重力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心的概念。 新课教学 引入: 在初中你们已经学过了力,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力。 演示:1、用手压锯条、拉皮筋等,学生观察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呢? 2、扔掉手中的粉笔,拖动桌面上的书等,又有什么现象,又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 变化呢? 锯条、皮筋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粉笔、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由于这些物体受到了其他物体的力的作用的结果。在物理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力。 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包括速度的大小,方向,大小和方向)。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吗? (1)、力的物质性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两者是同时存在的,不分先后。在研究某物体时,我们把它叫做受力物体,对它作用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不是有生命的物体才能作为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是绝对的,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同一物体有时是受力物体,有时是施力物体。 问题:我们用手拍打桌子时,是手给桌子一个力,可为什么我们的手也会感到疼痛呢?(让学生用力打桌子,体会手的感觉) (2)、相互性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甲对乙有作用力,同时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问题:用大小相等的力沿不同的方向拖动桌面上的书,书的运动一样吗? (3)、矢量性

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2.3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第三节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离心现象; (2)知道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 (3)了解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离心现象的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的实例分析,使学生明白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2)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体做离心运动所满足的条件; 教学难点:对离心现象的理解及其实例分析。 三、教学准备 脱水机、离心分离器、视频、ppt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思考三个问题: (1)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属于他们的故事。还记得儿时的棉花糖吗?想一想:为什么颗粒状的白砂糖放到机器里边旋转几下就变成了一团雪白的“棉花”?(播放视频) (2)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最近报道了一起发生在湖南长沙某区湘府路上的离奇交通事故.家住公路拐弯处的张先生和李先生家在三个月内连续遭遇了七次大卡车侧翻在自家门口的场面,第八次有辆卡车冲撞进李先生家,造成三死一伤和房屋严重损毁的血腥惨案.当地居民认为是风水问题,你相信吗?(放视频)(3)《湖南卫视》的智勇大闯关,想一想:参赛选手在遇到 转盘时,为不被甩出去,应该跳到圆盘哪个位置更好? 2.引入离心现象概念 (1)概念: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的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会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离心现象。 (2)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F 供<F 需 (3)离心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F=mrω2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当F=O时,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 当F mrω2时.物体诼渐靠近圆心。 (4)对离心运动的进一步理解 做离心运动的质点是做半径越来越大的运动或沿切线方向飞出的运动,它不是沿半径方向飞出。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人教版高一年级)

人教版高一年级《向心力》教案 一、设计思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完成任务,改变我们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教材先通过实例让学生从运动和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物体的受力特点,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有助于学生体会和理解。教材接着从理论的角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力的数学表达式。之后,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公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教材中设计了验证性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实验,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对科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还有一点与过去不同,那就是在讨论完匀速圆周运动后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这块内容的补充,不仅为分析物体在曲线最高点、最低点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为万有引力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当然,学习完这一节之后,中学里所有的运动形式都学习完毕了,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角度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曲线运动的条件,学习了处理曲线运动的重要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还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研究了平抛运动。接着引入角速度、线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描述了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向心力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由于向心力是一种学生感到陌生的力,而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还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实验,使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全册教案完整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

——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四章电磁感应 4.1 划时代的发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 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

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 计算机、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