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长大纵坡路段安全设施方案设计

连续长大纵坡路段安全设施方案设计
连续长大纵坡路段安全设施方案设计

纵坡规范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得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得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得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与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得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得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得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得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得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她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得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得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得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与段。缓与段得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得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与。 第5.2.4条在设有超高得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得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2.4规定值。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应具有—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缓和坡段应自然地配合地形设置,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不宜插入最短的缓和坡段,以争取较均匀的纵坡。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 3.纵坡设计时,应对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以保证公路的畅通和稳定。 4.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微丘区和潮湿地带的路段,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 5.纵坡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尽量利用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减少借方和废方,以降低工程造价。 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一)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各级公路容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它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 1.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 (1) 汽车的动力特性:要根据公路上主要行驶车辆的牵引性能确定。在一定的行驶速度条件下确定 (2) 公路等级愈高,要求行车速度愈快,但从汽车的动力特性可知其爬坡能力愈低,因此不同等级的公路有不同的最大纵坡值。 (3)自然因素:公路所经地区的地形、气候、海拔高度等自然因素,对汽车行驶条件和爬坡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最大纵坡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汽车的动力性能、公路等级和自然因素,但另一方面还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加1%。 在非汽车交通比例较大的路段,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纵坡适当放缓,平原、微丘区一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5%。 小桥涵处的纵坡可按表1-3-1的限值设计,但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大于5%;位于城镇附近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桥头引道纵坡应与桥上纵坡一致。 隧道内的纵坡不应大于3%,并不小于0.3%;独立的明洞和长度小于50m 的隧道其纵坡不受此限;紧接隧道洞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 3.高原地区纵坡折减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表1-3-2的规定予以折减,最大纵坡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4%。 (二)最小纵坡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在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否则应对其边沟作纵向排水设计。

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分析

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分析 摘要在社会经济效益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速公路网络建设重点逐渐由气候条件良好的平原区转向气候环境恶劣的山岭区发展。在山区高速公路施工中,在线形和交通荷载的作用下,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与挑战,大纵坡是山区高速公路常见的形式,为最大限度的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有必要加强对其相关施工技术的研究。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了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控制要点,并从混合料压实度、施工温度和碾压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措施。 关键词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沥青路面施工 前言 针对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对路面的结构设计、施工技术、设备组成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大纵坡路段是交通事故的高发地,再加上车辆重载、行驶坡度大等原因也会造成路面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车辆行驶安全,对长大纵坡路段的沥青路面提出了抗滑耐磨、抗裂、抗车辙等要求,故有必要开展长大纵坡沥青路面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对我国山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和修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高速公路全长350km,设计行车速度为100km/h,该高速公路线路地质条件复杂,其中高程处在1600-1800m范围内,最高处为2000m,特别是A段施工处,属于大纵长坡路段,其最大高度值与最小高度值相差400m,且线路的平均纵坡与最大纵坡度分别达到了42%、49%,整体施工难度较大。基于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配比、拌和温度、摊铺以及碾压等施工工艺的合理性[1]。 2 长大纵坡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点 2.1 纵向离析的防治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可通过控制施工设备来实现对纵向离析问题的预防和处理。在具体施工前,需要结合工程特点选择高性能的设备,并且按照工程技术要求,调整机械送料口;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控制摊铺质量,需对螺旋前导板进料板加以改进,防止在摊铺作业中出现离析现象。 2.2 横向离析的控制技术 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为了能有效控制沥青混合料产生离析现象,在施工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在本工程中主要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长大纵坡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措施

长大纵坡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措施 【摘要】通过对吉林至黑河高速公路k177+050-k180+315长大纵坡路段上坡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情况实地调查,分析长大纵坡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成因,从改善沥青混合料性能、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交通管制等方面,提出具体防止车辙病害的处治措施,减小长大纵坡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抗车辙能力,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保证行车安全舒适。 【关键词】沥青路面;长大纵坡;病害成因分析;车辙防治 0.前言 在高速公路运营中,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已经成为主要病害类型之一,在重载、超载交通的作用下,车辙出现的速度和严重程度大大超出设计预期,特别在山区高速公路体现更为显著,长大纵坡高速公路沿线地形复杂,长陡坡路段多、坡度大,受超载、重载及慢速行车等因素影响,车辙病害尤为突出,在纵坡大、纵坡长的上坡路段,当持续高温时,车辙病害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很快,使高速公路使用寿命严重缩短,养护、维修费用增加,经济损失大,并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 吉林至黑河高速公路北段孙吴至潮水段地处小兴安岭山地,属于原有202国道扩建工程,202国道原设计等级为二级公路,因考虑工程经济因素,k177+050-k180+315大纵坡、长上坡路段最大纵坡5%,连续上坡长度3265m,新建幅路基纵断与原设计相同,为上坡车道,仍处于大纵坡、长上坡状态,202国道因多年运营,上坡车道车辙十分严重,车辙深度在3-10cm,虽经养护部门多次维修,车辙病害无太大改观。 在扩建过程中,在路线纵坡无法调整的情况下,只能从分析长大纵坡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成因入手,通过改善沥青混合料性能、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强化交通管制等因素控制,提出具体防治车辙病害的处治措施,减小长大纵坡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抗车辙能力,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保证行车安全舒适。 1.调查分析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成因 对国道202上坡车道车辙情况进行调查,通行车辆超载、重载车辆多,但同一坡度下,车辙深度由坡底至坡顶逐渐增大,坡度越大、坡长越长、车辆行驶速度越低,路面车辙深度就越大,坡度大,车辆重载,车辆低速行驶,坡底行驶速度较快,到坡顶行驶速度十分缓慢,增加了荷载作用时间,车辆行驶表现为间歇的跳跃式前进,对路面产生一定的水平冲击力,对于沥青混合料这种粘弹性材料,车辆低速行驶相当于增加了荷载作用时间,轮胎与路面间摩擦产生摩擦热,沥青路面瞬间温度升高,沥青材料劲度模量降低,从而导致车辙迅速增加。 2.处治措施

纵坡规范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的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的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第5.2.4条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2.4规定值。

浅谈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安全综合对策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5743297.html, 浅谈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安全综合对策措施 作者:范达伟程名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第12期 摘要:山区高速公路高差起伏大、弯道多、纵坡陡且长,超长连续大纵坡对道路安全影响非常巨大,应采用综合对策措施,提供行车安全性。 关键词:高速公路长大纵坡安全 0 引言 在对长大纵坡路段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为了克服高差,设计过程中,需要交替使用陡坡和缓坡。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技术标准和规范相应的要求,但是,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连续长大纵坡路段导致车辆,尤其是大型货车频繁制动,进而降低了制动效能,进而引发追尾撞车、坠车或弯道处车速过快而冲撞护栏,甚至路外引发恶性交通事故,直接威胁到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超长连续纵坡对道路安全造成重大影响,需要在设计、施工、运营期间,采取综合对策措施、应急救援体系。 1 线形展线 改善高速公路的线形,对于连续下坡路段来说,这是根本性的安全措施,通过展线,对路线的长度进行延长,一定程度克服了高差,减小平均纵坡,山岭重丘区尽量进行线形展线,减缓平均纵坡,增加道路运营安全性。 2 加大安全行车宣传力度 在长大纵坡等重点路段和服务区增设安全行车警示牌、悬挂警示横幅、滚动播放警示片盒警示语。编印山区高速公路安全行车提示卡、危化品运输、应急防灾等警示宣传资料,通过沿线收费站口、服务区发放给过往司乘人员。争取沿线地方人民政府和移动、联通、电信等公司支持,通过全线情报板、公告牌及时准确发布路况信息。 3 加大交通安全设施投入力度 车辆在启动淋水装置后,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通常情况下,水箱中的水在行驶7公里左右就会基本用完,所以,在停车区设置相应的车辆加水及冷却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载重汽车制动性能的稳定性;另外,驾驶员在停车区内可以对车况进行检查,以及休息等,保持较好的状态进行下坡行驶。因此,增加或扩建野外停车区,因此宜适当设置、增加或扩建停车区。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通用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通 用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通用版) 摘要:在对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交通组成、交通事故数据和道路几何线形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的典型车型,应用世界道路协会(PIARC)的温升模型对连续下坡路段的长度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道路几何线形指标对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性和驾驶员心生理的影响,并对连续下坡路段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字:高速公路连续下坡交通安全保障坡长坡度 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一些特殊困难路段不得不采用连续长下坡。从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运营情况来看,连续长坡对公路的设计通行能力、服务水平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行车安全存在巨大的隐患。据相关资料表明,近年来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大幅攀升,远高于普通公路的交通

事故死亡人数。连续长下坡路段往往是重大、特大恶性交通事故的多发段。因此,设计人员应准确把握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难点,合理掌握技术标准,灵活设计、创作设计,使公路设计融入自然环境,这不仅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功能、服务水平及行车安全性,也充分展示高速公路建设“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1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 1.1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 公路交通安全状况与其所处的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2002年公安部统计数据表明,山区公路事故死亡人数达到每100次事故24人死亡,远远高于丘陵区的17.5人事故和平原区的12.3人事故。从我国2002年万车死亡率数据来看,排名前几位的依次是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均为山区地形所占比例较高的西部省份。公安部在通报2005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时指出,在全年47起特大交通事故中,有21起为坠车事故,多发生在西部多山地区,占总数的44.6%。 根据云南,贵州,四川,福建等多山区省份公路事故现场分析

第五章_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

第五章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 第一节概述 定义:沿着道路中线竖向剖面的展开图即为路线纵断面。 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任务:研究纵断面线形的几何构成及其大小与长度。 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续。 地面高程:中线上地面点高程。 设计高程:一般公路,路基未设加宽超高前的路肩边缘的高程。 设分隔带公路,一般为分隔带外边缘。 路基高度:横断面上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高差。 路堤:设计高程大于地面高程。 路堑:设计高程小于地面高程。 纵断面设计内容:坡度及坡长、竖曲线 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 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 越岭线哑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缓一些。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 4.一般情况下山岭重丘区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即纵向填挖平衡设计。 5.平原微丘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或池塘、湖泊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上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即包线设计。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一些, 7.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二、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值。 影响因素: 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在规定速度下的爬坡能力。 道路等级:等级高,行驶速度大,要求坡度阻力尽量小。 自然条件: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标准范本

解决方案编号:LX-FS-A48002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标准范 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标准范 本 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摘要:在对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交通组成、交通事故数据和道路几何线形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的典型车型,应用世界道路协会(PIARC)的温升模型对连续下坡路段的长度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道路几何线形指标对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性和驾驶员心生理的影响,并对连续下坡路段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字:高速公路连续下坡交通安全保障坡长坡度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 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 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 步行道≥0.5 ≤8.0 ≤4 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 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 12m×12m的回车场地; 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 8.0.5规定;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 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

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

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 当前在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沥青路面的施工中所采取的技术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对其技术实际应用,全面分析需要对其在建设中的受力特点进行研究,分析长大纵坡沥青路面在运作下主要产生的病害类型之后,通过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对其在实施下所采取的施工工艺应该如何实现最好优化,提出相对应的控制措施,强化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标签: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长大纵坡;施工工艺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生活内容的不断增加,交通量也在成倍增长。高速公路运作中所出现的超载、重载现象十分严重,受行车荷载量的作用,公路会有车辙、拥包等情况的出现,对车辆的正常通行造成影响,严重情况下会有安全隐患的存在。据研究调查发现,长大纵坡沥青路面,出现公路病害的频率较大气,严重程度更甚,为此需要加强对该种路面在施工中所采取的技术优化。通过对实际施工工艺的深入研究,分析其所问题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施工技术,提高施工质量,保证路面建设的更好效果。 一、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沥青路面施工工艺 在高速公路的施工过程中,针对长大纵坡的沥青路面在施工工艺的采取中,需要事先保证施工准备的充分做好。在工作实施中,施工企业需要做到与施工现场实际条件的全面掌握,之后与现场的整体内容作为作业施工展开的主要依据。例如,在下承层的清理工作是时候中,需要全面检查工程施工中所需要的材料,保证原材料在施工使用中的充分准备,以确保在实际施工中整体环境的良好保持,时刻处于干净清洁的现场状态。在过程实施中需要做到对工程内容材料使用的注意,材料的选择需要保证其实际质量满足检测要求,当质量合格之后才可继续进行工程实施,以此保证长大纵坡沥青路面建设的质量保证。 二、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一)预防混合料离析的措施 (1)预防横、纵向离析措施 针对横向与纵向在施工中离析情况的与预防琐事采取方式之一,使用使用的摊铺机设备保证其性能的優化,同时需要适当调整超声波料位器,根据实际施工要求对其进行合理的整改;为保证纵向离析情况不会出现,适当情况下适当调整螺旋前导料板,保证材料使用的稳定性。 路面铺设施工中,材料的运输需要应该以大吨位的卡车车辆选择效果为最好,卸料车辆应该以自卸卡车为最佳。为避免在路面建设中有同心圆的离析情况发生,在每次卸料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存料仓中所余材料量适宜;应该以实际的运

长大纵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长大纵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摘要:长大纵坡沥青路面的施工是公路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难题,本文以某高速路段的长大纵坡沥青路面施工为例,对长大纵坡路面施工工艺中的材料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一些确实可行的技术措施,施工效果较好。 关键词:高速沥青路面;长大纵坡;路面施工 1、引言 在丘陵地区建设高速公路,经常会面临长、大纵坡路段,这些路段经常是交通事故多发地带,另外由于纵坡大、车辆荷载作用时间长等原因,经常会导致长达纵坡出现诸如车辙破坏的病害问题,因此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时,应注重长大纵坡的施工技术控制。本文以某高速路段的长大纵坡沥青路面施工为例,分析其中的技术要点和难点。 2、路面施工技术 2.1工程概况 该高速公路项目工程所在地区为丘陵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其中一段为长大纵坡路段,其高程相差为350m,路线平均纵坡坡度为 4.1%,最大值甚至达到4.8%。 2.2沥青混合料施工前准备 在施工前,对所用的所有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测,满足规范要求才能使用,同时清理下承层,确保干净且无杂物。 2.3防止沥青混合料离析 在沥青混合料摊铺中,主要应加强摊铺机的机械控制,选择性能优良的摊铺机,然后根据工程中的实际情况调整超声料位器。施工中,还应调整螺旋前导料板。施工中为防止横向离析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运输沥青混合料时,应使用大吨位载货车;沥青混合料的装料时尽量采用自卸卡车;每次卸料时,还应确保储料仓中有足够的余料,以防止同心圆离析现象。 本项目的沥青混合料运输中,在确定运料车数量时还应考虑运输距离,本项目的最远运输距离为8公里,所以本项目为保证有充足的沥青混合料连续用于施工中,采用13~16辆自卸卡车。当运料车接近摊铺机时,还应缓慢降低速度,在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 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 ≤ L≤200m ≤5 L≤600m 非机动车道≥ ≤ L≤50m ≤2 L≤100m 步行道≥ ≤ ≤4 注:L为坡长(m)。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主要道路宜平缓; 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纵坡不应大于%;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规定;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

高速公路长大纵坡事故多发路段特征和原因分析

2016年第6期总第147期 文章编号:1671-7619(2016)06-0055-04 高速公路长大纵坡事故多发路段特征和原因分析 李震(广东省南粤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仁博高速公路管理中心,广东韶关512599) 摘要:采用宏观统计与微观深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某高速公路长大纵坡交通事故特征、线性特征、运行速度特征以及导致长大下坡事故多发情况下各种因素的特性,全面、客观地分析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为制定高速公路的安全保障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长大纵坡;交通事故特征;线形特征;运行速度特征 中图分类号:U491.31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李震(1979.09-),男,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E-mai :34853796@https://www.360docs.net/doc/d815743297.html, 0概述我国山地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随着高速公路网的逐渐完善,高等级公路逐渐向山区延伸,由于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复杂,且生态环境制约大,受路线实际克服高差的控制,山区高速公路不可避免地存在连续长大下坡,甚至长达数十公里。连续长大下坡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危害有目共睹,因此,分析长大纵坡路段的交通事故诱发因素对降低事故率、保障过往车辆 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1长大纵坡事故多发路段交通事故特征本文以广东省某高速公路长大纵坡事故多发 路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交通事故特征。 1.1月份分布根据交警提供的相关数据,2009年1月至 2012年6月有月份记录的事故共1882起,其中伤 人事故49起,死亡事故48起,事故发生月分布如下,不同高速公路、 不同年份的分布规律不尽相同。 图12009年1月~2012年9月事故月分布 1.2事故时间分布根据统计分析,有事故时间记录的共583起,0时至4时44起、占总数的7.55%;4时至8时93起、占总数的15.95%;8时至12时104起、占总数的17.84%;12时至16时133起、占总数的22.81%;16时至20时133起,占总数的22.81%;夜间20时至24时事故起数76起,占总数的13.04%,从中可见12时至20 时是一天交通事故的高发时段。图2 事故小时分布 图3事故每4小时分布 广东公路交通Guangdong Highway Communications ·· 55

公路纵断面设计

公路纵断面设计 一、概述 1.纵断面设计定义 沿道路中心线纵向垂直剖切的一个立面。它表达了道路沿线起伏变化的状况。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根据道路的性质和等级,汽车类型和行驶性能,沿线地形、地物的状况,当地气候、水文、土质的条件以及排水的要求,具体确定纵坡的大小和各点的标高。为了适应行车的要求,各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快速路、主干路及相邻坡度代数差大于1%的其他道路,在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因而,道路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所组成。 在纵断面图上,通过路中线的原地面上各桩点的高程,称为地面标高,相邻地面标高的起伏折线的连线,称为地面线。设计公路的路基边缘相邻标高的连线,称为设计线,设计线上表示路基边缘各点的标高,称为设计标高。在同一横断面上设计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称为施工高度。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上时,路基构成填方路堤;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下时,路基构成挖方路堑。施工高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路堤的高度和路堑的深度。 2.纵断面设计原则 2.1设计原则 (1)纵坡设计必须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有关纵坡的各项规定,如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按排水要求的最小纵坡等。 (2)为保证汽车以一定的车速安全顺利地通过,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 (3)对沿线的自然条件,应作通盘研究,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别处理,使公路畅通和稳定。 (4)按路线起伏综合考虑农田水利方面的特殊要求。 (5)在水文条件不良或地下水位很高的路段,应考虑适当的路基高度。 (6)在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的前提下,争取填挖平衡,节省土石方及其他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7)考虑到今后公路改建时,尽量利用原有路面作为新路面的基层或面层的下层。 (8)纵坡设计应与平面设计密切配合协调。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3944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标准版本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标准版 本 操作指导:该解决方案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摘要:在对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交通组成、交通事故数据和道路几何线形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的典型车型,应用世界道路协会(PIARC)的温升模型对连续下坡路段的长度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道路几何线形指标对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性和驾驶员心生理的影响,并对连续下坡路段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字:高速公路连续下坡交通安全保障坡长坡度

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一些特殊困难路段不得不采用连续长下坡。从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运营情况来看,连续长坡对公路的设计通行能力、服务水平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行车安全存在巨大的隐患。据相关资料表明,近年来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大幅攀升,远高于普通公路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长下坡路段往往是重大、特大恶性交通事故的多发段。因此,设计人员应准确把握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难点,合理掌握技术标准,灵活设计、创作设计,使公路设计融入自然环境,这不仅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功能、服务水平及行车安全性,也充分展示高速公路建设“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1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 1.1 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

牙买加H2K项目南北高速公路长大纵坡爬坡车道设置方案研究

牙买加H2K项目南北高速公路长大纵坡爬坡车道设置方案研究 摘要:牙买加H2K项目南北公路中段未建段路线全长5km,8% 的单向坡,高差达438.84m。针对该典型长大纵坡今后的运营安全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长大纵坡研究现状,对牙买加H2K项目南北高速公路该长大纵坡的上坡和下坡的线形方案进行了比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长大纵坡线形安全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速公路;长大纵坡;纵断面线形安全 一、项目概况 牙买加南北高速公路是H2K(公路2000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之一,该项目连接西班牙城和牙买加旅游中心奥乔里奥斯,其中部分路段已经建成或在建。全长65km,是牙政府规划重点建设的南北交通干线,南北公路中段Linstead至Moneague段工程(Mount Rosser Bypass)全长19.35km,目前,中段除K4+700~K9+700段尚未建成外,其余路段基本建成。 南北公路中段未建段路线全长5km,起点位于Linstead镇北侧约7km处,接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桩号为K4+700,随即进入山岭重丘区,依Mount Rosser Bypass山势而上至Bellwood,在K9+700处接上已建的高速公路,即到本项目终点。采用设计车速80km/h的双向4车道公路标准建设。本路段纵面设计为长5485.5m、8% 的单向坡,高差达438.84m。 本路段按照与NROCC签订的Concession Agreement进行设计,采用的技术标准以《英国公路和桥梁设计手册》为基础,适当考虑了ConcessionAgreement 规定的设计标准,以美国各州公路与运输工作协会编制的《AASHTO》及现行有关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地质、交通工程勘察设计规范为依据。 要克服地形地势高差,唯有通过有利地形地势进行展线,采取迂回的线路来达到和降低平均纵坡的目的。由于现有地形条件不具备大范围改线的条件,且如要彻底改善纵坡,平均纵坡降到5%以下,必须改线约9公里,需重新征地、拆迁和环境评估,耗很长、成本高。 由于本路段是在原设计基础上的优化、变更设计,因两端未建段路基已基本成形,虽该路段平纵面线性指标极差,但不具备大规模改线的条件,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加优化调整。 二、上坡纵断面线形安全设计研究

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亲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的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的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第5.2.4条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2.4规定值。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 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5923-89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摘要:在对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交通组成、交通事故数据和道路几何线形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的典型车型,应用世界道路协会(PIARC)的温升模型对连续下坡路段的长度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道路几何线形指标对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性和驾驶员心生理的影响,并对连续下坡路段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字:高速公路连续下坡交通安全保障坡长坡度 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一些特殊困难路段不得不采用连续长下坡。从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运营情况来看,连续长坡对公路的设计通行能力、服务水平都有很大影响,特别

是对行车安全存在巨大的隐患。据相关资料表明,近年来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大幅攀升,远高于普通公路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长下坡路段往往是重大、特大恶性交通事故的多发段。因此,设计人员应准确把握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难点,合理掌握技术标准,灵活设计、创作设计,使公路设计融入自然环境,这不仅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功能、服务水平及行车安全性,也充分展示高速公路建设“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1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 1.1 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 公路交通安全状况与其所处的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20xx年公安部统计数据表明,山区公路事故死亡人数达到每100次事故24人死亡,远远高于丘陵区的17.5人事故和平原区的12.3人事故。从我国20xx 年万车死亡率数据来看,排名前几位的依次是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均为山区地形所占比例较高的西部省份。公安部在通报20xx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

第4章 城市道路纵断面线形规划设计

第四章城市道路纵断面线形规划设计 纵断面规划设计的内容 道路纵坡 竖曲线 纵断面线形规划设计

第一节纵断面规划设计的内容 道路纵断面线形指道路中线在垂直水平面方向上的投影,它反映道路竖向地走向、高程、纵坡的大小,即道路起伏情况。城市道路的纵断面设计,是结合城市规划要求、地形、地质情况,以及路面排水、工程管线埋设等综合因素考虑,所确定的一组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线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道路性质、等级、行车技术要求和当地气候、地形、水文、地质条件、排水要求以及城市竖向设计要求、现状地物、土方平衡等,合理地确定连接有关竖向控制点(或特征点)的平顺起伏线形。它具体包括:确定沿线纵坡大小及坡段长度以及变坡点的位置;选定满足行车技术要求的竖曲线;计算各桩点的施工高度,以及确定桥涵构筑物的标高等。

第二节道路纵坡 y最大纵坡 y最小纵坡 y道路排水

第二节道路纵坡 道路纵坡指道路中心线(纵向)坡度,坡长则指道路中心线上某一特定纵坡路段的起止长度。 一、最大纵坡 1、影响因素 一条道路的容许最大设计纵坡,要考虑行车技术要求、工程经济等因素,同时还必须根据道路类型、交通性质、当地自然环境以及临街建筑规划布置要求等,来拟定相应的技术标准。

第二节道路纵坡 (1)考虑各种机动车辆的动力要求 从对汽车的动力因数的分析可知,当车辆驶上较大的纵坡时,必然要降低车速,增加车流密度。因此,为了保证一定的设计行车速度,道路的纵坡就不能过大。在一般情况下,机动车道的最大纵坡多不超过8%。 (2)考虑非机动车行驶的要求 根据第一章对自行车爬坡能力的分析,适合自行车骑行的道路坡度宜为2.5%以下;适合平板三轮车骑行的纵坡宜为2%及以下。我国山城重庆、贵阳等地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道路纵坡均较大。如重庆市中心区的北区干道最大纵坡达7%以上;贵阳的市区干道中华路、延安路纵坡多在3.5~4.0%以上,甚至达5.1%。一般平原城市道路的纵坡应尽可能控制在2.5%以下,城市机动车道的最大纵坡宜控制在5%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