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TFT LCD液晶顯示器的驅動原理(一)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6468557.html,/soft/

前兩期針對液晶的特性與TFT LCD本身結構介紹了有關液晶顯示器操作的基本原理。這次將針對TFT LCD的整體系統面,也就是對其驅動原理來做介紹,而其驅動原理仍然因為一些架構上差異的關係而有所不同。首先將介紹由於Cs (storage capacitor) 儲存電容架構不同,所形成不同驅動系統架構的原理。

Cs (storage capacitor) 儲存電容的架構

一般最常見的儲存電容架構有兩種,分別是Cs on gate與Cs on common這兩種。顧名思義,兩者的主要差別在於儲存電容是利用gate走線或是common走線來完成。在上一期文章中曾提到,儲存電容主要是為了讓充好電的電壓能保持到下一次更新畫面的時候之用,所以必頇像在CMOS的製程之中,利用不同層的走線來形成平行板電容。而在TFT LCD的製程中,則是利用顯示電極與gate走線或common走線所形成的平行板電容,來製作出儲存電容Cs。

圖1就是這兩種儲存電容架構,圖中可以很明顯地知道,Cs on gate由於不必像Cs on common需要增加一條額外的common走線,所以其開口率(Aperture ratio)比較大。而開口率的大小是影響面板的亮度與設計的重要因素,所以現今面板的設計大多使用Cs on gate的方式。但是由於Cs on gate方式的儲存電容是由下一條的

gate走線與顯示電極之間形成的(請見圖2中Cs on gate與Cs on common的等效電路),

而gate走線就是接到每一個TFT的gate端的走線,主要是作為gate driver送出信號來打開TFT,好讓TFT對顯示電極作充放電的動作。所以當下一條gate走線送出電壓要打開下一個TFT時,便會影響到儲存電容上儲存電壓的大小。不過由於下一條gate走線打開到關閉的時間很短(以1024 x 768解析度,60Hz更新頻率的面板來說。一條gate走線打開的時間約為20μs,而顯示畫面更新的時間約為16ms,所以相較下影響有限),所以當下一條gate走線關閉,回復到原先的電壓,則Cs儲存電容的電壓,也會隨之恢復到正常。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的儲存電容設計都是採用Cs on gate的方式的原因。

至於common走線,在這邊也需要順便介紹一下。從圖2中可以發現,不管採用怎樣的儲存電容架構,Clc的兩端都是分別接到顯示電極與common。既然液晶是充滿在上下兩片玻璃之間,而顯示電極與TFT都是位在同一片玻璃上,則common電極很明顯的就是位在另一片玻璃之上。如此一來,由液晶所形成的平行板電容Clc,便是由上下兩片玻璃的顯示電極與common電極所形成。而位於Cs儲存電容上的common電極則是另外利用位於與顯示電極同一片玻璃上的走線,這跟Clc上的common電極是不一樣的,只不過它們最後都是接到相同的電壓就是了。

整塊面板的電路架構

從圖3中可以看到整片面板的等效電路,其中每一個TFT與Clc跟Cs所並連的電容代表一個顯示的點。而一個基本的顯示單元pixel則需要三個這樣顯示的點,分別代表RGB三原色。以一個1024 x 768解析度的TFT LCD來說,共需要1024 x 768 x 3個這樣的點組合而成。整片面板的大致結構就是這樣,然後再藉由如圖3中gate driver所送出的波形,依序將每一行的TFT打開,好讓整排的source driver同時將一整行的顯示點充電到各自所需的電壓,以顯示不同的灰階。當這一行充好電時,gate driver便將電壓關閉,然後下一行的gate driver便將電壓打開,再由相同的一排source driver對下一行的顯示點進行充放電。如此依序下去,當充好了最後一行的顯示點,便又回過來從頭從第一行再開始充電。

以一個1024 x 768 SVGA解析度的液晶顯示器來說,總共會有768行的gate走線,而source走線則共需要1024 x 3=3072條。以一般的液晶顯示器多為60Hz的更新頻率來說,每一個畫面的顯示時間約為1/60=16.67ms。由於畫面的組成為768行的gate走線,所以分配給每一條gate走線的開關時間約為16.67ms/768=21.7μs。所以在圖3 gate driver送出的波形中,就可以看到這些波形為一個接著一個寬度為21.7μs的脈波,依序打開每一行的TFT。而source driver則在這21.7μs的時間內,經由source走線,將顯示電極充放電到所需的電壓,好顯示出相對應的灰階。面板的各種極性變換方式

由於液晶分子還有一種特性,就是不能夠一直固定在某一個電壓不變,不然時

間久了,即使將電壓取消掉,液晶分子會因為特性的破壞而無法再因應電場的變化

來轉動,以形成不同的灰階。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頇將電壓恢復原狀,以避免液晶分子的特性遭到破壞。

但是如果畫面一直不動,也就是說畫面一直顯示同一個灰階的時候怎麼辦?所以液晶顯示器內的顯示電壓就分成了兩種極性,一個是正極性,而另一個是負極性。當顯示電極的電壓高於common電極電壓時,就稱之為正極性。而當顯示電極的電壓低於common電極的電壓時,就稱之為負極性。不管是正極性或是負極性,都會有一組相同亮度的灰階。所以當上下兩層玻璃的壓差絕對值是固定時,不管是顯示電極的電壓高,或是common電極的電壓高,所表現出來的灰階是一模一樣的。不過這兩種情況下,液晶分子的轉向卻是完全相反,也就可以避免掉上述當液晶分子轉向一直固定在一個方向時,所造成的特性破壞。也就是說,當顯示畫面一直不動時,我們仍然可以藉由正負極性不停的交替,達到顯示畫面不動,同時液晶分子不被破壞掉特性的結果。所以當您所看到的液晶顯示器畫面雖然靜止不動,其實裡面的電壓正在不停的作更換,而其中的液晶分子正不停的一次往這邊轉,另一次往反方向轉呢!

圖4就是面板各種不同極性的變換方式,雖然有這麼多種的轉換方式,它們有一個共通點,都是在下一次更換畫面資料的時候來改變極性。以60Hz的更新頻率來說,亦即每16ms更改一次畫面的極性。也就是說,對於同一點而言,它的極性是不停的變換的。而相鄰的點是否擁有相同的極性,那可就依照不同的極性轉換方式來決定了。首先是frame inversion,其整個畫面所有相鄰的點,都是擁有相同的

極性;而row inversion與column inversion則各自在相鄰的行與列上擁有相同的極性;另外在dot inversion上,則是每個點與自己相鄰的上下左右四個點,是不一樣的極性;最後是delta inversion,由於它的排列比較不一樣,所以它是以RGB三個點所形成的pixel作為一個基本單位,當以pixel為單位時,它就與dot inversion很相似了,也就是每個pixel與自己上下左右相鄰的pixel,是使用不同的極性來顯示的。

Common電極的驅動方式

圖5及圖6為兩種不同的Common電極的電壓驅動方式,圖5中Common電極的電壓是一直固定不動的,而顯示電極的電壓卻是依照其灰階的不同,不停的上下變動。圖5中是256灰階的顯示電極波形變化,以V0這個灰階而言,如果您要在面板上一直顯示V0這個灰階的話,則顯示電極的電壓就必頇一次很高,但是另一次卻很低的這種方式來變化。為什麼要這麼複雜呢?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原因一樣,這是為了讓液晶分子不會一直保持在同一個轉向,而導致物理特性的永久破壞。因此在不同的frame中,以V0這個灰階來說,其顯示電極與common電極的壓差絕對值是固定的,所以它的灰階也一直不曾更動。只不過位在Clc兩端的電壓,一次是正的,稱之為正極性,而另一次是負的,稱之為負極性。

為了達到極性不停變換這個目的,也可以讓common電壓不停地變動,同樣也可以達到讓Clc兩端的壓差絕對值固定不變,而灰階也不會變化的效果,而這種方法,就是圖6所顯示的波形變化。這個方法只是將common電壓一次很大、一次很小的變化。當然啦,它一定要比灰階中最大的電壓還大,而電壓小的時候則要比灰階中最小的電壓還要小才行。而各灰階的電壓與圖5中的一樣,仍然要一次大一次小的變化。

這兩種不同的Common驅動方式影響最大的就是source driver的使用。以圖7中的不同Common電壓驅動方式的穿透率來說,當common電極的電壓是固定不變的時候,顯示電極的最高電壓需要到達common電極電壓的兩倍以上。而顯示電極

電壓的提供,則是來自於source driver。

以圖7中common電極電壓若是固定於5伏特的話,則source driver所能提供的工作電壓範圍就要到10伏特以上。但是如果common電極的電壓是變動的話,假使common電極電壓最大為5伏特,則source driver的最大工作電壓也只要為5伏特就可以了。就source driver的設計製造來說,需要越高電壓的工作範圍,製程與電路的複雜度相對會提高,成本也會因此而加高。

面板極性變換與common電極驅動方式的選用

並不是所有的面板極性轉換方式都可以搭配上述兩種common電極的驅動方式。當common電極電壓固定不變時,可以使用所有的面板極性轉換。但如果common電壓是變動的話,則面板極性轉換就只能選用frame inversion與row inversion。(請見表1)也就是說,如果想使用column inversion或是dot inversion的話,就只能選用common電極電壓固定不動的驅動方式。為什麼呢?

之前曾經提到common電極是位於跟顯示電極不同的玻璃上,在實際的製作上時,其實這一整片玻璃都是common電極。也就是說,在面板上所有顯示點的common電壓是全部接在一起的。其次由於gate driver的操作方式是將同一行的所有TFT打開,好讓source driver去充電,而這一行的所有顯示點,它的common電極都是接在一起的,所以如果選用common電極電壓是可變動的方式,是無法在一行TFT上同時做到顯示正極性與負極性的。而column inversion與dot inversion的極性變換方式,在一行的顯示點上要求每個相鄰的點擁有不同的正負極性。這也就是為什麼common電極電壓變動的方式僅能適用於frame inversion與row inversion

的緣故。而common電極電壓固定的方式就沒有這些限制,因為其common電壓一

直固定,只要source driver能將電壓充到比common大就可以得到正極性,比common電壓小就可以得到負極性,所以common電極電壓固定的方式,可以適用於各種面板極性的變換方式。

表1

各種面板極性變換的比較

現在常見使用在個人電腦上的液晶顯示器,所使用的面板極性變換方式大部分都是dot inversion。為什麼呢?原因無它,因為dot inversion的顯示品質相對於其他的面板極性變換方式好太多了。表2是各種面板極性變換方式的比較表。

所謂Flicker的現象,就是當你看液晶顯示器的畫面上時,畫面會有閃爍的感覺。它並不是故意讓顯示畫面一亮一滅來做出閃爍的視覺效果,而是因為顯示的畫面灰階在每次更新畫面時,會有些微的變動,讓人眼感受到畫面在閃爍。這種情況最容易發生在使用frame inversion的極性變換方式,因為frame inversion整個畫面都是同一極性,當這次畫面是正極性時,下次整個畫面就都變成了是負極性。假若使用common電壓固定的方式來驅動,而common電壓又有了一點誤差(請見圖8)

這時候正負極性的同一灰階電壓便會有差別,當然灰階的感覺也就不一樣。在不停切換畫面的情況下,由於正負極性畫面交替出現,就會感覺到Flicker的存在。而其他面板的極性變換方式雖然也會有此flicker的現象,但由於不像frame inversion是同時整個畫面一齊變換極性,只有一行或是一列,甚至是一個點變化極性而已,以人眼的感覺來說,比較不明顯。至於crosstalk的現象,就是相鄰的點之間要顯示的資料會影響到對方,以致於顯示的畫面會有不正確的狀況。雖然crosstalk的現象成因有很多種,只要相鄰點的極性不一樣,便可以減低此一現象的發生。綜合這些特性可知,為何大多數人都使用dot inversion了。

表2

面板極性變換方式,對於耗電也有不同的影響。不過它在耗電上需要考量其搭配的common電極驅動方式。一般來說,common電極電壓若是固定,其驅動common電極的耗電會比較小。但是由於搭配common電壓固定方式的source driver 其所需的電壓比較高,反而在source driver的耗電會比較大。但如果使用相同的common電極驅動方式,source driver的耗電就要考量其輸出電壓的變動頻率與變動電壓大小。在此種情形下,source driver的耗電會有dot inversion>row inversion>column inversion>frame inversion的狀況。不過現今由於dot inversion的source driver多是使用PN型的OP,而不是像row inversion是使用rail to rail OP,在source driver中OP的耗電就會比較小。也就是說由於source driver在結構及電路上的改進,雖然先天上它的輸出電壓變動頻率最高也最大(變動電壓最大接近10伏特,而row inversion面板由於多是使用common電極電壓變動的方式,其source driver的變動電壓最大只有5伏特,耗電上會比較小),但dot inversion面板的整體耗電已經減低很多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的液晶顯示器都是使用dot inversion 的方式。

TFT LCD液晶顯示器的驅動原理(二) 【謝崇凱】 2002.11前期跟大家介紹液晶顯示器的驅動原理中有關儲存電容架構、面板極性變換方式,以及common電壓的驅動方式。這次我們延續上次的內容,繼續針對feed through電壓,以及二階驅動的原理來做介紹。簡單來說Feed through電壓主要是由於面板上的寄生電容而產生的,而所謂三階驅動的原理就是為瞭解決此一問題而發展出來的解決方式,不過我們這次只介紹二階驅動,至於三階驅動甚至是四階驅動則留到下一次再介紹。在介紹feed through電壓之前,我們先解釋驅動系統中gate driver所送出波形的timing圖。

SVGA解析度的二階驅動波形

我們常見的1024*768解析度的螢幕,就是我們通常稱之為SVGA解析度的螢幕。它的組成顧名思義就是以1024*768=786432個pixel來組成一個畫面的資料。以液晶顯示器來說,共需要1024*768*3個點(乘3是因為一個pixel需要藍色,綠色,紅色三個點來組成。)來顯示一個畫面。通常在面板的規劃,把一個平面分成X-Y軸來說,在X軸上會有1024*3=3072列。這3072列就由8顆384輸出channel 的source driver來負責推動。而在Y軸上,會有768行。這768行,就由3顆256輸出channel的gate driver來負責驅動。圖1就是SVGA解析度的gate driver輸出波形的timing圖。

圖中gate 1 ~ 768分別代表著768個gate driver的輸出。以SVGA的解析度,60Hz的畫面更新頻率來計算,一個frame的週期約為16.67 ms。對gate 1來說,它的啟動時間週期一樣為16.67ms。而在這16.67 ms之間,分別需要讓gate 1 ~ 768共768條輸出線,依序打開再關閉。所以分配到每條線打開的時間僅有

16.67ms/768=21.7μs而已。所以每一條gate driver打開的時間相對於整個frame是很短的,而在這短短的打開時間之內,source driver再將相對應的顯示電極充電到所需的電壓。

而所謂的二階驅動就是指gate driver的輸出電壓僅有兩種數值,一為打開電壓,一為關閉電壓。而對於common電壓不變的驅動方式,不管何時何地,電壓都是固定不動的。但是對於common電壓變動的驅動方式,在每一個frame開始的第一條gate 1打開之前,就必頇把電壓改變一次。為什麼要將這些輸出電壓的timing 介紹過一次呢?

因為接下來要討論的feed through電壓,它的成因主要是因為面板上其他電壓的變化,經由寄生電容或是儲存電容,影響到顯示電極電壓的正確性。在LCD面板上主要的電壓變化來源有3個,分別是gate driver電壓變化,source driver電壓變化,以及common電壓變化。而這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gate driver電壓變化(經由Cgd或是Cs),以及common電壓變化(經由Clc或是Cs+Clc)。

Cs on common架構且common電壓固定不動的feed through電壓如前提到,造成有feed through電壓的主因有兩個。而在common電壓固定不動的架構下,造成feed through電壓的主因就只有gate driver的電壓變化了。在圖2中,就是顯示電極電壓因為feed through電壓影響,而造成電壓變化的波形圖。在圖中,請注意到gate driver打開的時間,相對於每個frame的時間比例是不正確的。在此我們是為了能仔細解釋每個frame的動作,所以將gate driver打開的時間畫的比較大。請記住,正確的gate driver打開時間是如同圖1所示,需要在一個frame的時間內,依序將768個gate driver走線打開的。所以每個gate走線打開的時間,相對於一個frame的時間,是很短的。

當gate走線打開或關閉的那一瞬間,電壓的變化是最激烈的,大約會有30~40伏特,再經由Cgd的寄生電容,影響到顯示電極的電壓。在圖3中,我們可以看到Cgd寄生電容的存在位置。其實Cgd的發生,跟一般的CMOS電路一樣,是位於MOS的gate與drain端的寄生電容。但是由於在TFT LCD面板上gate端是接到gate driver輸出的走線,因此一但在gate driver輸出走線上的電壓有了激烈變化,便會影響到顯示電極上的電壓。在圖2之中,當Frame N的gate走線打開時,會產生一個向上的feed through電壓到顯示電極之上。不過此時由於gate走線打開的緣故,source driver會對顯示電極開始充電,因此即便一開始的電壓不對(因為feed through電壓的影響),source driver仍會將顯示電極充電到正確的電壓,影響便不會太大。

但如果當gate走線關閉的時候,由於source driver已經不再對顯示電極充電,所以gate driver關閉時的電壓壓降(30~40伏特),便會經由Cgd寄生電容feed through到顯示電極之上,造成顯示電極電壓有一個feed through的電壓壓降,而影響到灰階顯示的正確性。且這個feed through電壓不像gate走線打開時的feed

through電壓一樣,只影響一下子,由於此時source driver已經不再對顯示電極充放電,feed through電壓壓降會一值影響顯示電極的電壓,直到下一次gate driver走線上的電壓再打開的時後。

所以這個feed through電壓對於顯示畫面的灰階的影響,人眼是可以明確的感覺到它的存在的。而在Frame N+1的時候,剛開始當gate driver走線打開的那一瞬間,也會對顯示電極產生一個向上的feed through電壓,不過這時候由於gate已經打開的緣故,source driver會開始對顯示電極充電,因此這個向上的feed through電壓影響的時間便不會太長。但是當gate走線再度關閉的時候,向下的feed through 電壓便會讓處在負極性的顯示電極電壓再往下降,而且受到影響的負極性顯示電壓會一直維持到下一次gate走線再打開的時候。所以整體來說,顯示電極上的有效電壓,會比source driver的輸出電壓要低。而減少的電壓大小剛好為gate走線電壓變化經由Cgd的feed through電壓。這個電壓有多大呢?

在圖4中,我們以電荷不滅定律,可以推導出feed through電壓為(Vg2 - Vg1) * Cgd / (Cgd + Clc + Cs)。假設Cgd=0.05pF,而Clc=0.1pF, Cs=0.5pF且gate走線從打開到關閉的電壓為 -35伏特的話,則feed through電壓為-35*0.05 / (0.05+0.1+0.5) = 2.69伏特。一般一個灰階與另一個灰階的電壓差約僅有30到50 mV而已(這是以6 bit的解析度而言,若是8 bit解析度則僅有3到5 mV而已)。因此feed through電壓影響灰階是很嚴重的。

以normal white的偏光板配置來說,會造成正極性的灰階會比原先預期的來得更亮,而負極型的灰階會比原先預期的來得更暗。不過恰好feed through電壓的方向有一致性,所以我們只要將common電壓向下調整即可。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到,修正後的common電壓與原先的common電壓的壓差恰好等於feed through電壓。

common電壓變動的feed through電壓

圖5為Cs on common且common電壓變動的電壓波形,由於其common電壓是隨著每一個frame而變動的,因此跟common電壓固定的波形比較起來。其產生的feed through電壓來源會再多增加一個,那就是common電壓的變化。這個common 電壓的變化,經由Clc+Cs的電容,便會影響到顯示電極的電壓。且由於整個LCD 面板上所有顯示點的Clc與Cs都是接到common電壓,所以一但common電壓有了變化,受影響的就是整個面板的所有點。跟前面gate電壓變化不一樣的是,gate 電壓變化影響到的只是一整行的顯示點而已。

不過Common電壓變化雖然對顯示電極的電壓有影響,但是對於灰階的影響卻沒有像gate電壓變化來的大。怎麼說呢?如果我們使用跟前面一樣的電容參數值,再套用圖6所推導出來的公式,再假設Common電壓由0伏特變到5伏特,則common電壓變化所產生的feed through電壓為(5 -0)*(0.1pF+ 0.5pF) / (0.05pF +

0.1pF +0.5pF) = 5 * 0.6/0.65=4.62伏特。雖然顯示電極增加這麼多電壓,但是common電極也增加了5伏特。因此在Clc兩端,也就是液晶的兩端,所看到的壓差變化,就只有4.62-5=0.38伏特而已。

跟之前gate走線電壓變化所產生的feed through電壓2.69伏特比較起來要小的多了,所以對灰階的影響也小多了。且由於它所產生的feed through電壓有對稱性,不像Gate走線所產生的feed through電壓是一律往下,所以就同一個顯示點來說,在視覺對灰階的表現影響會比較小。當然,雖然比較小,但是由於對整個LCD面板的橫向的768行來說,common電壓變化所發生的時間點,跟gate走線打

開的時間間隔並不一致,所以對整個畫面的灰階影響是不一樣的。這樣一來,就很

難做調整以便改進畫面品質,這也是為什麼common電壓變動的驅動方式,越來越少人使用的緣故。

Cs on gate架構且common電壓固定不動的feed through電壓

圖7是Cs on gate且common電壓固定不動的電壓波形圖。它並沒有common 電壓變化所造成的feed through電壓,它只有由於gate電壓變化所造成的feed through電壓。不過它跟Cs on common不一樣的是,由gate電壓變化所造成的feed through電壓來源有兩個地方,一個是自己這一條gate走線打開經由Cgd產生的feed through電壓,另一個則是上一條gate走線打開時,經由Cs所產生的feed through電壓。經由Cgd的feed through電壓跟前面所討論過的狀況是一樣的,在這邊就不再提了。但是經由Cs的feed through電壓,是因為Cs on gate的關係,如圖3所示。Cs on gate的架構,它的儲存電容另一端並不是接到common電壓,而是接到前一條gate走線,因此在我們這一條gate走線打開之前,也就是前一條gate走線打開時,在前一條gate走線的電壓變化,便會經由Cs對我們的顯示電極造成feed through電壓。

依照圖8的公式,同時套用前面的電容參數與gate電壓變化值,我們可得到此一feed through電壓約為 35*0.5pF/ (0.5pF+0.1pF+0.05 pF)=26.92伏特。這樣的feed through電壓是很大的,不過當前一條gate走線關閉時,這個feed through電壓也會隨之消失。而且前一條gate走線從打開到關閉,以SVGA解析度的螢幕來說,約只有21.7us的時間而已。相對於一個frame的時間16.67ms是很短的。再者當前一條gate走線的feed through電壓影響顯示電極後,我們這一條的gate走線也隨之打開,source driver立刻將顯示電極的電壓充放電到所要的目標值。從這種種的結果看來,前一條gate走線的電壓變化,對於我們的顯示電極所表現的灰階,幾乎是沒有影響的。因此對於Cs on gate且common電壓固定不動的驅動方式來說,影響最大的仍然是gate走線上電壓變化經由Cgd產生的feed through電壓,而其解決方式跟前面幾個一樣,只需將common電壓往下調整即可。

common電壓變動的feed through電壓

圖9是Cs on gate架構且common電壓變動的feed through電壓波形圖。這樣子的架構,剛好有了前面3種架構的所有缺點,那就是gate走線經由Cgd的feed through電壓,和前一條gate走線經由Cs的feed through電壓,以及Common電壓變化經由Clc的feed through電壓。可想而知,在實際的面板設計上幾乎是沒有人使用這種架構的。而這4種架構中最常用的就是 Cs on gate架構且common電壓固定不動的架構。因為它只需要考慮經由Cgd的feed through電壓,而Cs on gate的架構可得到較大的開口率的緣故。

二階驅動(Two level addres sing)的效應

前面四種架構討論的其實都是針對二階驅動方式所產生的影響。所謂的二階驅動方式,是指gate driver的輸出電壓只有兩種,分別是打開跟關閉的電壓。但是二階的驅動方式最大的缺點,就是在gate走線上電壓關閉時,經由Cgd產生影響顯示電極電壓的feed through電壓。從圖10中我們可以知道,原本source driver的輸出電壓範圍,因為feed through電壓的關係,造成在顯示電極上的電壓範圍與原先預期的不一致。

所以要修正common電壓的值,以便顯示出正確的灰階。這是一般常見使用two level gate driver的面板設計方式,不過傷腦筋的是,雖然這個修正值可以利用圖4中的公式來獲得,但是這公式中的Clc電容大小並不是一個固定值,會隨著Clc電容兩端的電壓不同而變化。也就是說,在不同的灰階下,Clc的大小會不一樣,連帶的會影響所產生的feed through電壓也跟著不一樣。

於是對於common電壓的調整就不容易達到各個灰階表現都很好的結果,影像的品質便會打了折扣。而三階驅動的方法就是為了改善這個現象而產生的,利用

three level的gate driver,讓經由Cgd與Cs的feed through電壓互相抵消。既然沒有了feed through電壓,就不用再調整common電壓了。不過這種三階驅動的方式,只能使用於Cs on gate的架構。至於三階驅動,乃至四階驅動的原理,我們留到下次再跟大家介紹。

TFT LCD液晶顯示器的驅動原理(三) 【謝崇凱】2002.12

上次跟大家介紹液晶顯示器的二階驅動原理,以及因為feed through電壓所造成的影響。為瞭解決這些現象,於是有了三階驅動甚至於四階驅動的設計。接下來我們先針對三階驅動的原理作介紹。

三階驅動適用於Cs on Gste

二階驅動的原理中,雖然有各種不同的feed through電壓,但是影響最大的仍是經由Cgd所產生的feed through電壓,也因此在二階驅動時需要調整common電壓,以改進灰階品質。但是由於Clc並非是一個固定的參數,讓調整common電壓以便改進影像品質目的不易達成。因此便有了三階驅動的設計,期望在不必變動common電壓的情形下,將feed through電壓補償回來。

三階驅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經由Cs的feed through電壓,補償經由Cgd所產生的feed though電壓。也就是因為需要利用Cs來補償,所以三階驅動的方法只能使用在面板架構為Cs on gate的方式。圖1就是三階驅動gate driver電壓的波形,從這個三階驅動的波形中我們可以知道,三階驅動波形跟二階驅動不一樣的是,它的gate driver驅動波形之中,會有三種不一樣的電壓。當gate driver關閉時,會將電壓拉到最低的電壓,等到下一條的gater driver走線也關閉後,再將電壓拉回。而這個拉回的電壓,就是為了去補償下一條線的feed through電壓。也就是說,每一條gate driver走線關閉時,經由Cgd所產生的feed through電壓,是由上一條走線將電壓拉回時,經由Cs所產生的feed through電壓來補償。既然是經由拉回的電壓來補償,那拉回電壓的大小要如何計算呢?上次有提到feed through電壓的計算方式,我們可以依照上次的公式來計算所需的電壓 :

經Cgd的Feed through電壓 = (Vg_high - Vg_low)×Cgd / (Cgd + Clc + Cs) ;

Vg_high與Vg_low分別為gate driver走線打開與關閉的電壓。

經Cs的Feed through電壓 = (Vp2 - Vp1)×Cs / (Cgd + Clc + Cs);Vp2與Vp1分別為上一條gate走線拉回前與拉回後的電壓。

如果需要兩者互相抵消,則經Cgd的Feed through電壓需要等於經Cs的Feed through電壓。所以需拉回的電壓為Ve=Vp2-Vp1=(Vg_high - Vg_low)×Cgd / Cs ,而從圖1中我們知道Vg_high - Vg_low= Vg + Ve,所以需拉回的電壓Ve= (Vg + Ve)×Cgd / Cs,也就是Ve= Vg×Cgd / [Cs - Cgd]。

從上述的公式推導中,我們發現雖然Clc會影響feed through電壓的大小,但是藉由三階驅動的方式,Clc的影響就不見了。因此當我們在面板製程與gate drvier 的打開電壓確定之後,就可以精確地計算出所需要的拉回電壓了。

掌握拉回電壓即可補償電壓分佈

圖2是三階驅動的電壓分佈示意圖。我們可以看到最左邊的是由source driver 所輸出的電壓分佈,這是顯示電極所充電電壓的最原始狀況。而中間的電壓分佈,就是顯示電極受到經由Cgd的feed through電壓影響的變化。一般二階驅動就是只

有到這裡,所以需要修正common電壓的大小,以便減少灰階的失真程度。而三階驅動藉由Cs的feed through電壓影響的情形,則可以由最右邊的電壓分佈來看出。在這時候,只要拿捏好拉回電壓Ve的大小,便可以將原本受到經由Cgd的feed through電壓影響的電壓分佈,補償到跟最左邊的電壓分佈一樣,如此一來就不必再去修正common電壓的大小了。

圖3是三階驅動的電壓波形圖。正如先前所說過的,由於三階驅動需要利用前一條的gate driver走線來補償,所以只能使用於Cs on gate的架構。而且由於有電壓補償的關係,common電壓就不必再做修正了。

在圖3中,屬於gate driver電壓有兩種,一個是前一條gate driver的電壓波形,用虛線來表示。而用實線表示的是屬於打開顯示電極電壓波形的gate driver走線電壓。從此圖形可以知道,實線的gate driver走線關閉時,會經由Cgd產生一個feed through電壓,而這個向下的電壓偏移量,在前一條gate driver走線的拉回電壓經Cs所產生的feed through電壓影響後,便可以讓顯示電極恢復到原先的電壓準位。而前一條gate driver走線經由Cs的Feed through電壓還有另一種狀況,那就是在前一條gate driver走線打開時所產生的feed through電壓,這個電壓值雖然很大,不過由於其影響的時間,相對於整個frame來說,相當的短,因此對顯示畫面並不會有多大的影響。

設計拉回電壓︰使用兩次的feed through電壓補償

圖4是使用三階驅動針對gate driver走線電壓變動所形成的feed through電壓,更仔細地顯示電極電壓波形圖。跟圖3不一樣的是,這個圖形有考慮到當gate driver走線電壓拉回時經由Cgd所造成的feed through電壓。原本拉回電壓是為了補償下一條gate driver走線上的顯示電極,但是它的副作用就是也會對gate driver

TFT-LCD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

TFT-LCD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 我一直记得,当初刚开始从事有关液晶显示器相关的工作时,常常遇到的困扰,就是不知道怎么跟人家解释,液晶显示器是什么? 只好随着不同的应用环境,来解释给人家听。在最早的时候是告诉人家,就是掌上型电动玩具上所用的显示屏,随着笔记型计算机开始普及,就可以告诉人家说,就是使用在笔记型计算机上的显示器。随着手机的流行,又可以告诉人家说,是使用在手机上的显示板。时至今日,液晶显示器,对于一般普罗大众,已经不再是生涩的名词。而它更是继半导体后另一种可以再创造大量营业额的新兴科技产品,更由于其轻薄的特性,因此它的应用范围比起原先使用阴极射线管(CRT,cathode-ray tube)所作成的显示器更多更广。 如同我前面所提到的,液晶显示器泛指一大堆利用液晶所制作出来的显示器。而今日对液晶显示器这个名称,大多是指使用于笔记型计算机,或是桌上型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显示器。也就是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其英文名称为Thin-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之TFT LCD。从它的英文名称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种显示器它的构成主要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薄膜晶体管,另一个就是液晶本身。我们先谈谈液晶本身。 液晶(LC,liquid crystal)的分类 我们一般都认为物质像水一样都有三态,分别是固态液态跟气态。其实物质的三态是针对水而言,对于不同的物质,可能有其它不同的状态存在。以我们要谈到的液晶态而言,它是介于固体跟液体之间的一种状态,其实这种状态仅是材料的一种相变化的过程,只要材料具有上述的过程,即在固态及液态间有此一状态存在,物理学家便称之为液态晶体。

TFT 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TFT 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我们针对feed through电压,以及二阶驱动的原理来做介绍.简单来说Feed through电压主要是由于面板上的寄生电容而产生的,而所谓三阶驱动的原理就是为了解决此一问题而发展出来的解决方式,不过我们这次只介绍二阶驱动,至于三阶驱动甚至是四阶驱动则留到下一次再介绍.在介绍feed through电压之前,我们先解释驱动系统中gate driver所送出波形的timing图. SVGA分辨率的二阶驱动波形 我们常见的1024*768分辨率的屏幕,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SVGA分辨率的屏幕.它的组成顾名思义就是以1024*768=786432个pixel来组成一个画面的数据.以液晶显示器来说,共需要1024*768*3个点(乘3是因为一个pixel需要蓝色,绿色,红色三个点来组成.)来显示一个画面.通常在面板的规划,把一个平面分成X-Y轴来说,在X轴上会有1024*3=3072列.这3072列就由8颗384输出channel的source driver 来负责推动.而在Y轴上,会有768行.这768行,就由3颗256输出channel的gate driver来负责驱动.图1就是SVGA分辨率的gate driver输出波形的timing图.图中gate 1 ~ 768分别代表着768个gate

driver的输出.以SVGA的分辨率,60Hz的画面更新频率来计算,一个frame的周期约为16.67 ms.对gate 1来说,它的启动时间周期一样为16.67ms.而在这16.67 ms之间,分别需要让gate 1 ~ 768共768条输出线,依序打开再关闭.所以分配到每条线打开的时间仅有16.67ms/768=21.7us而已.所以每一条gate d river打开的时间相对于整个frame是很短的,而在这短短的打开时间之内,source driver再将相对应的显示电极充电到所需的电压. 而所谓的二阶驱动就是指gate driver的输出电压仅有两种数值,一为打开电压,一为关闭电压.而对于common电压不变的驱动方式,不管何时何地,电压都是固定不动的.但是对于common电压变动的驱动方式,在每一个frame开始的第一条gate 1打开之前,就必须把电压改变一次.为什么要将这些输出电压的t iming介绍过一次呢?因为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feed through电压,它的成因主要是因为面板上其它电压的变化,经由寄生电容或是储存电容,影响到显示电极电压的正确性.在LCD面板上主要的电压变化来源有3个,分别是gate driver电压变化,source driver电压变化,以及common电压变化.而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gate driver电压变化(经由Cgd或是Cs),以及common电压变化(经由Clc或是Cs+Clc). Cs on common架构且common电压固定不动的feed through电压 我们刚才提到,造成有feed through电压的主因有两个.而在common电压固定不动的架构下,造成f eed through电压的主因就只有gate driver的电压变化了.在图2中,就是显示电极电压因为feed thro ugh电压影响,而造成电压变化的波形图.在图中,请注意到gate driver打开的时间,相对于每个frame 的时间比例是不正确的.在此我们是为了能仔细解释每个frame的动作,所以将gate driver打开的时间画的比较大.请记住,正确的gate driver打开时间是如同图1所示,需要在一个frame的时间内,依序将7

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

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 我们很早就知道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型态。液体分子质心的排列虽然不具有任何规律性,但是如果这些分子是长形的(或扁形的),它们的分子指向就可能有规律性。于是我们就可将液态又细分为许多型态。分子方向没有规律性的液体我们直接称为液体,而分子具有方向性的液体则称之为“液态晶体”,又简称“液晶”。液晶产品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常见到的手机、计算器都是属于液晶产品。液晶是在1888年,由奥地利植物学家Reinitzer发现的,是一种介于固体与液体之间,具有规则性分子排列的有机化合物。一般最常用的液晶型态为向列型液晶,分子形状为细长棒形,长宽约1nm~10nm,在不同电流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会做规则旋转90度排列,产生透光度的差别,如此在电源ON/OFF下产生明暗的区别,依此原理控制每个像素,便可构成所需图像。 1. 被动矩阵式LCD工作原理 TN-LCD、STN-LCD和DSTN-LCD之间的显示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液晶分子的扭曲角度有些差别。下面以典型的TN-LCD为例,向大家介绍其结构及工作原理。 在厚度不到1厘米的TN-LCD液晶显示屏面板中,通常是由两片大玻璃基板,内夹着彩色滤光片、配向膜等制成的夹板? 外面再包裹着两片偏光板,它们可决定光通量的最大值与颜色的产生。彩色滤光片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构成的滤片,有规律地制作在一块大玻璃基

板上。每一个像素是由三种颜色的单元(或称为子像素)所组成。假如有一块面板的分辨率为1280×1024,则它实际拥有3840×1024个晶体管及子像素。每个子像素的左上角(灰色矩形)为不透光的薄膜晶体管,彩色滤光片能产生RGB三原色。每个夹层都包含电极和配向膜上形成的沟槽,上下夹层中填充了多层液晶分子(液晶空间不到5×10-6m)。在同一层内,液晶分子的位置虽不规则,但长轴取向都是平行于偏光板的。另一方面,在不同层之间,液晶分子的长轴沿偏光板平行平面连续扭转90度。其中,邻接偏光板的两层液晶分子长轴的取向,与所邻接的偏光板的偏振光方向一致。在接近上部夹层的液晶分子按照上部沟槽的方向来排列,而下部夹层的液晶分子按照下部沟槽的方向排列。最后再封装成一个液晶盒,并与驱动IC、控制IC 与印刷电路板相连接。 在正常情况下光线从上向下照射时,通常只有一个角度的光线能够穿透下来,通过上偏光板导入上部夹层的沟槽中,再通过液晶分子扭转排列的通路从下偏光板穿出,形成一个完整的光线穿透途径。而液晶显示器的夹层贴附了两块偏光板,这两块偏光板的排列和透光角度与上下夹层的沟槽排列相同。当液晶层施加某一电压时,由于受到外界电压的影响,液晶会改变它的初始状态,不再按照正常的方式排列,而变成竖立的状态。因此经过液晶的光会被第二层偏光板吸收而整个结构呈现不透光的状态,结果在显示屏上出现黑色。当液晶层不施任何电压时,液晶是在它的初始状态,会把入射光的方向扭转90度,因此让背光源的入射光能够通过整个结构,结果在显示屏上出现白

单片机之LCD显示原理

5.自制单片机之五LCD1602的驱动 LCD1602已很普遍了,具体介绍我就不多说了,市面上字符液晶绝大多数是基于HD44780液晶芯片的,控制原理是完全相同的,因此HD44780写的控制程序可以很方便地应用于市面上大部分的字符型液晶。字符型LCD通常有14条引脚线或16条引脚线的LCD,多出来的2条线是背光电源线VCC(15脚)和地线GND(16脚),其控制原理与14脚的LCD完全一样,定义如下表所示: 字符型LCD的引脚定义 HD44780内置了DDRAM、CGROM和CGRAM。 DDRAM就是显示数据RAM,用来寄存待显示的字符代码。共80个字节,其地址和屏幕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也就是说想要在LCD1602屏幕的第一行第一列显示一个"A"字,就要向DDRAM的00H地址写入“A”字的代码就行了。但具体的写入是要按LCD模块的指令格式来进行的,后面我会说到的。那么一行可有40个地址呀?是的,在1602中我们就用前16个就行了。第二行也一样用前16个地址。对应如下: DDRAM地址与显示位置的对应关系 我们知道文本文件中每一个字符都是用一个字节的代码记录的。一个汉字是用两个字节的代码记录。在PC上我们只要打开文本文件就能在屏幕上看到对应的字符是因为在操作系统里和BIOS里都固化有字符字模。什么是字模?就代表了是在点阵屏幕上点亮和熄灭的信息数据。例如“A” 字的字模: 01110 ○■■■○ 10001 ■○○○■ 10001 ■○○○■ 10001 ■○○○■ 11111 ■■■■■ 10001 ■○○○■

10001 ■○○○■ 上图左边的数据就是字模数据,右边就是将左边数据用“○”代表0,用“■”代表1。看出是个“A”字了吗?在文本文件中“A”字的代码是41H,PC收到41H的代码后就去字模文件中将代表A字的这一组数据送到显卡去点亮屏幕上相应的点,你就看到“A”这个字了。 刚才我说了想要在LCD1602屏幕的第一行第一列显示一个"A"字,就要向DDRAM的00H地址写入“A”字的代码41H就行了,可41H这一个字节的代码如何才能让LCD模块在屏幕的阵点上显示“A”字呢?同样,在LCD模块上也固化了字模存储器,这就是CGROM和CGRAM。 HD44780内置了192个常用字符的字模,存于字符产生器CGROM(Character Generator ROM)中,另外还有8个允许用户自定义的字符产生RAM,称为CGRAM(Character Generator RAM)。下图说明了CGROM和CGRAM与字符的对应关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A”字的对应上面高位代码为0100,对应左边低位代码为0001,合起来就是01000001,也就是41H。可见它的代码与我们PC中的字符代码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我们在向DDRAM写C51字符代码程序时甚至可以直接用P1='A'这样的方法。PC在编译时就把“A”先转为41H代码了。 字符代码0x00~0x0F为用户自定义的字符图形RAM(对于5X8点阵的字符,可以存放8组,5X10点阵的字符,存放4组),就是CGRAM了。后面我会详细说的。 0x20~0x7F为标准的ASCII码,0xA0~0xFF为日文字符和希腊文字符,其余字符码(0x10~0x1F及0x80~0x9F)没有定义。 那么如何对DDRAM的内容和地址进行具体操作呢,下面先说说HD44780的指令集及其设置说明,请浏览该指令集,并找出对DDRAM的内容和地址进行操作的指令。 共11条指令: 1.清屏指令 功能:<1> 清除液晶显示器,即将DDRAM的内容全部填入"空白"的ASCII码20H; <2> 光标归位,即将光标撤回液晶显示屏的左上方; <3> 将地址计数器(AC)的值设为0。 2.光标归位指令 功能:<1> 把光标撤回到显示器的左上方; <2> 把地址计数器(AC)的值设置为0; <3> 保持DDRAM的内容不变。

le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le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LE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艾布纳科技有限公司 前两次跟大家介绍有关液晶显示器操作的基本原理, 那是针对液晶本身的特性,与 TFT LCD 本身结构上的操作原理来做介绍. 这次我们针对 TFT LCD 的整体系统面来做介绍, 也就是对其驱动原理来做介绍, 而其驱动原理仍然因为一些架构上差异的关系, 而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介绍由于 Cs(storage capacitor)储存 电容架构不同, 所形成不同驱动系统架构的原理. Cs(storage capacitor)储存电容的架构 一般最常见的储存电容架构有两种, 分别是Cs on gate与Cs on common这两种. 这两种顾名思义就可以知道, 它的主要差别就在于储存电容是利用gate走线或是common走线来完成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 我曾提到, 储存电容主要是为了让充好电的电压,能保持到下一次更新画面的时候之用. 所以我们就必须像在 CMOS 的制程之中, 利用不同层的走线, 来形成平行板电容. 而在TFT LCD的制程之中, 则是利用显示电极与gate走线或是common走线,所形成的平行板电容,来制作出储存电容Cs.

图1就是这两种储存电容架构,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知道, Cs on gate由于不必像Cs on common一样, 需要增加一条额外的common走线, 所以它的开口率(Aperture ratio)会比较大. 而开口率的大小, 是影响面板的亮度与设计的重要因素. 所以现今面板的设计大多使用Cs on gate的方式. 但是由于Cs on gate的方式, 它的储存电容是由下一条的gate走线与显示电极之间形成的.(请见图2的Cs on gate与Cs on common的等效电路) 而gate走线, 顾名思义就是接到每一个TFT 的gate端的走线, 主要就是作为gate driver送出信号, 来打开TFT, 好让TFT对显示电极作充放电的动作. 所以当下一条gate走线, 送出电压要打开下一个TFT时 , 便会影响到储存电容上储存电压的大小. 不过由于下一条gate走线打开到关闭的时间很短,(以1024*768分辨率, 60Hz更新频率的面板来说. 一条gate走线打开的时间约为20us, 而显示画面更新的时间约为16ms, 所以相对而言, 影响有限.) 所以当下一条gate走线关闭, 回复到原先的电压, 则Cs储存电容的电压, 也会随之恢复到正常. 这也是为什么, 大多数的储存电容设计都是采用Cs on gate的方式的原因.

12864点阵型液晶显示屏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很详细)

12864点阵型液晶显示屏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很详细) 点阵LCD的显示原理 在数字电路中,所有的数据都是以0和1保存的,对LCD控制器进行不同的数据操作,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于显示英文操作,由于英文字母种类很少,只需要8位(一字节)即可。而对于中文,常用却有6000以上,于是我们的DOS前辈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将ASCII表的高128个很少用到的数值以两个为一组来表示汉字,即汉字的内码。而剩下的低128位则留给英文字符使用,即英文的内码。 那么,得到了汉字的内码后,还仅是一组数字,那又如何在屏幕上去显示呢?这就涉及到文字的字模,字模虽然也是一组数字,但它的意义却与数字的意义有了根本的变化,它是用数字的各位信息来记载英文或汉字的形状,如英文的'A'在字模的记载方式如图1所示: 图1“A”字模图 而中文的“你”在字模中的记载却如图2所示:

图2“你”字模图 12864点阵型LCD简介 12864是一种图形点阵液晶显示器,它主要由行驱动器/列驱动器及128×64全点阵液晶显示器组成。可完成图形显示,也可以显示8×4个(16×16点阵)汉字。 管脚号管脚名称LEVER管脚功能描述 1VSS0电源地 2VDD+5.0V电源电压 3V0-液晶显示器驱动电压 4D/I(RS)H/L D/I=“H”,表示DB7∽DB0为显示数据 D/I=“L”,表示DB7∽DB0为显示指令数据5R/W H/L R/W=“H”,E=“H”数据被读到DB7∽DB0 R/W=“L”,E=“H→L”数据被写到IR或DR 6E H/L R/W=“L”,E信号下降沿锁存DB7∽DB0 R/W=“H”,E=“H”DDRAM数据读到DB7∽DB0 7DB0H/L数据线 8DB1H/L数据线 9DB2H/L数据线 10DB3H/L数据线 11DB4H/L数据线 12DB5H/L数据线 13DB6H/L数据线 14DB7H/L数据线 15CS1H/L H:选择芯片(右半屏)信号 16CS2H/L H:选择芯片(左半屏)信号 17RET H/L复位信号,低电平复位

液晶显示器电源工作原理及维修

液晶显示器电源工作原理及维修 详细介绍液晶显示器电源的作用、工作原理、维修及代换, 一、电源的作用 1、电源的基本知识 液晶电源的作用是为整机提供能量,常见的电源适配器外观如图所示 它的输入是220V交流电,输出为12V、4A直流电。电源适配器的内部电路结构如图所示

2、液晶电源的常见存在形式 常见的液晶电源有内置式和外置式两种。内置式电源一般是和高压板做在一起,形成二合一电源板,驱动板需要的各路电压均有电源板产生。外置式电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电源适配器,它一般是220V交流电输入,12V直流电输出,驱动板需要的其他电原在驱动板上进行变换。 二、电源的工作原理 由于LCD采用低电压工作,而一般市电提供提是110V或220V的交流电压,因此显示器需要配备电源。电源的作用是将市电的220V交流电压转变成12V或其它低压直流电,以向液晶显示器供电。 LCD显示器中的电源部分均采用开关电源。由于开关电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变换效率高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特别是脉宽调制(PWM)型的开关电源。PW M型开关电源的特点是固定开关频率、通过改变脉冲宽度的占空比来调节电压。 PWM开关电源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交流电220V输入电源经整流滤波是路变成300V直流电压,再由开关功率管控制和高频变压器降压,得到高频矩形波电压,经整流滤波后获得显示器所需要的各种直流输出电压。脉宽调制器是这类开关电源的核心,它能产生频率固定具脉冲宽度可调的驱动信号,控制开关功率管的导通与截止的占空比,用来调节输出电压的高低,从而达到稳压的目的。 以下将要介绍的电源适配器就是此类开关电源,我们以采用UC3842脉宽调制集成控制器的电源为例讲解相关电路。 1、UC3842的性能特点 (1)它属于电流型单端PWM调制器,具有管脚数量少,外围是路简单、安装调试方便、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等优点。而且通过高频变压器与电网隔离,适合构成无工频变压器的20-50W小功率开关电源。 (2)最高开关频率为500KHZ,频率稳定度高达0.2%。电源效率高,输出电流大,能直接驱动双极型功率晶体管或VMOS管、DMOS管、TMOS管工作。 (3)内部有高稳定的基准电压源,档准值为5V,允许有+0.1%的偏差,温度系数为

LE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LE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艾布纳科技有限公司 前两次跟大家介绍有关液晶显示器操作的基本原理, 那是针对液晶本身的特性,与TFT LCD 本身结构上的操作原理来做介绍. 这次我们针对TFT LCD 的整体系统面来做介绍, 也就是对其驱动原理来做介绍, 而其驱动原理仍然因为一些架构上差异的关系, 而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介绍由于Cs(storage capacitor)储存电容架构不同, 所形成不同驱动系统架构的原理. Cs(storage capacitor)储存电容的架构 一般最常见的储存电容架构有两种, 分别是Cs on gate与Cs on common这两种. 这两种顾名思义就可以知道, 它的主要差别就在于储存电容是利用gate走线或是common走线来完成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 我曾提到, 储存电容主要是为了让充好电的电压,能保持到下一次更新画面的时候之用. 所以我们就必须像在CMOS的制程之 中, 利用不同层的走线, 来形成平行板电容. 而在TFT LCD的制程之中, 则是利用显示电极与gate走线或是common走线,所形成的平行板电容,来制作出储存电容Cs.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图1就是这两种储存电容架构,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知道, Cs on gate由于不必像Cs on common一样, 需要增加一条额外的common走线, 所以它的开口率(Aperture ratio)会比较大. 而开口率的大小, 是影响面板的亮度与设计的重要因 素. 所以现今面板的设计大多使用Cs on gate的方式. 但是由于Cs on gate的方 式, 它的储存电容是由下一条的gate走线与显示电极之间形成的.(请见图2的Cs on gate与Cs on common的等效电路) 而gate走线, 顾名思义就是接到每一个TFT 的gate端的走线, 主要就是作为gate driver送出信号, 来打开TFT, 好让TFT对显 示电极作充放电的动作. 所以当下一条gate走线, 送出电压要打开下一个TFT时, 便会影响到储存电容上储存电压的大小. 不过由于下一条gate走线打开到关闭的时间很短,(以1024*768分辨率, 60Hz更新频率的面板来说. 一条gate走线打开的时间约为20us, 而显示画面更新的时间约为16ms, 所以相对而言, 影响有限.) 所以当下一条gate走线关闭, 回复到原先的电压, 则Cs储存电容的电压, 也会随之恢复到正常. 这也是为什么, 大多数的储存电容设计都是采用Cs on gate的方式的原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液晶显示驱动原理1

TFT 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一) 谢崇凯 前两次跟大家介绍有关液晶显示器操作的基本原理, 那是针对液晶本身的特性,与TFT LCD本身结构上的操作原理来做介绍. 这次我们针对TFT LCD的整体系统面来做介绍, 也就是对其驱动原理来做介绍, 而其驱动原理仍然因为一些架构上差异的关系, 而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介绍由于CS(storage capacitor)储存电容架构不同, 所形成不同驱动系统架构的原理. CS(storage capacitor)储存电容的架构 一般最常见的储存电容架构有两种, 分别是cs on gate与cs on common这两种. 这两种顾名思义就可以知道, 它的主要差别就在于储存电容是利用gate走线或是common走线来完成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 我曾提到, 储存电容主要是为了让充好电的电压,能保持到下一次更新画面的时候之用. 所以我们就必须像在CMOS的制程之中, 利用不同层的走线, 来形成平行板电容. 而在TFT LCD的制程之中, 则是利用显示电极与gate走线或是common走线,所形成的平行板电容,来制作出储存电容CS. 图1就是这两种储存电容架构,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知道, cs on gate由于不必像cs on common一样, 需要增加一条额外的common走线, 所以它的开口率(Aperture ratio)会比较大. 而开口率的大小, 是影响面板的亮度与设计的重要因

素. 所以现今面板的设计大多使用cs on gate的方式. 但是由于cs on gate的方式, 它的储存电容是由下一条的gate走线与显示电极之间形成的.(请见图2的cs on gate 与cs on common的等效电路) 而gate走线, 顾名思义就是接到每一个TFT的gate端的走线, 主要就是作为gate driver送出信号, 来打开TFT, 好让TFT对显示电极作充放电的动作. 所以当下一条gate走线, 送出电压要打开下一个TFT时 ,便会影响到储存电容上储存电压的大小. 不过由于下一条gate走线打开到关闭的时间很短,(以1024*768分辨率, 60Hz更新频率的面板来说. 一条gate走线打开的时间约为20us, 而显示画面更新的时间约为16ms, 所以相对而言, 影响有限.) 所以当下一条gate 走线关闭, 回复到原先的电压, 则cs储存电容的电压, 也会随之恢复到正常. 这也是为什么, 大多数的储存电容设计都是采用cs on gate的方式的原因. 至于common走线, 我们在这边也需要顺便介绍一下. 从图2中我们可以发现, 不管您采用怎样的储存电容架构, Clc的两端都是分别接到显示电极与common. 既然液晶是充满在上下两片玻璃之间, 而显示电极与TFT都是位在同一片玻璃上, 则common电极很明显的就是位在另一片玻璃之上. 如此一来, 由液晶所形成的平行板电容Clc, 便是由上下两片玻璃的显示电极与common电极所形成. 而位于cs储存电容上的common电极, 则是另外利用位于与显示电极同 一片玻璃上的走线, 这跟Clc上的common电极是不一样的, 只不过它们最后都是接到相同的电压就是了.

TFT液晶显示屏原理

传统电视机采用CRT作为图像的显示器件,它体积大、重量重、屏幕尺寸受限制等缺点,目前在电视机上的应用已经逐步被薄而轻的液晶和等离子显示屏取代,这样我们从事电视维修的技术人员就必须尽快的掌握被称为平板电视的液晶、等离子电视的维修技术。 目前在家庭中;液晶电视和CRT电视一样;一般是用来接收电视台播放的模拟电视节目;把接收下来的模拟电视节目,经过处理;由显示器重现图像。但是作为液晶电视机和CRT电视机的本身,两者则有巨大的区别: 首先图像显示器件:CRT电视采用的是一个体积较大、厚度大的显像管;液晶电视则采用的是一块显示面积较大,厚度很薄的液晶显示屏,厚度小于10公分;可以悬挂在墙上所以也成为平板电视。 在电视机的信号处理电路上:除高频头电路、中频放大电路、视频检波电路以外;视频小信号处理电路已经完全不同了,普通的CRT电视机一般采用的是模拟电路来处模拟信号(高清CRT除外);液晶电视是采用数字的方式来处理模拟信号。并且计算机软件技术、总线技术及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大量应用等,电视机的电原理图越来越计算机化,我们原来的维修人员基本上缺乏数字电路的知识,对图纸也越来越看不懂。也无法去分析故障。 在开关电源电路上;为了克服CRT电视机开关电源电流波形的畸变而引起的电磁干扰(EMC)和电磁兼容(EMI)问题,目前生产的液晶电视均采用了PFC 技术,这样具有PFC功能的开关电源其电路原理及结构异常复杂。而且对于属于被动发光的液晶显示屏,还要有一个对液晶显示屏背光灯供电的背光高压板,这两项也是我们维修人员必须要过的一道门槛。 在所用的元器件上:比较突出的是在开关电源等大功率电路中采用了性能优秀的MOS管,取代过去常用的大功率晶体三极管作为开关管应用,电源部分的故障率大大降低,但是由于MOS管和普通大功率晶体三极管特性的不同,激励及周边电路也完全不同。对我们维修人员也是一个新的课题。 从上述看;要掌握液晶电视的维修除了要了解液晶屏成像的简单道理外,最主要的还是要掌握CRT电视机原来没有应用过的新技术、新电路、新元器件的知识,看懂电路并能分析电路原理,并掌握新型元器件的结构、性能、正确的应用方法,了解一下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这样,修理液晶电视和原来修理显像管电视机一样得心应手,甚至还要简单。 本文重点就是前期CRT电视没有的新技术、新知识入手入以通俗语言全面详细介绍,最后以典型液晶电视进行整机电路分析及故障检查、故障分析乃至故障排除方法及典型案例。引导大家逐步掌握液晶电视机的维修技能。本书的目的是;从原理的讲解为主;以提高维修人员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认识到基层知识的重要性,逐步改善,不按原理分析故障、盲目修机的现象。本书的特点是;复杂的原理均配以大量的图片;以“看图识字”的方式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在介绍液晶显示屏的工作原理之前,先把液晶究竟是什么,液晶控制光线的道理是什么简单的介绍一下 1、液晶是什么? 液晶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液体;但是其分子具有固体水晶(水晶石)分子的特性,水晶石的分子对光具有优秀的投射和折射性能(用水晶石制造的镜片、镜头都是性能优秀、昂贵的)。 液晶的分子除了对光有优秀的特性以外;并且对电场有极其敏感的特性;把

TFT-LCD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上)

TFT-LCD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上) 谢崇凯 我一直记得,当初刚开始从事有关液晶显示器相关的工作时,常常遇到的困扰,就是不知道怎么跟人家解释,液晶显示器是什么? 只好随着不同的应用环境,来解释给人家听。在最早的时候是告诉人家,就是掌上型电动玩具上所用的显示屏,随着笔记型计算机开始普及,就可以告诉人家说,就是使用在笔记型计算机上的显示器。随着手机的流行,又可以告诉人家说,是使用在手机上的显示板。时至今日,液晶显示器,对于一般普罗大众,已经不再是生涩的名词。而它更是继半导体后另一种可以再创造大量营业额的新兴科技产品,更由于其轻薄的特性,因此它的应用范围比起原先使用阴极射线管(CRT,cathode-ray tube)所作成的显示器更多更广。 如同我前面所提到的,液晶显示器泛指一大堆利用液晶所制作出来的显示器。而今日对液晶显示器这个名称,大多是指使用于笔记型计算机,或是桌上型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显示器。也就是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其英文名称为Thin-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之TFT LCD。从它的英文名称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种显示器它的构成主要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薄膜晶体管,另一个就是液晶本身。我们先谈谈液晶本身。 液晶(LC,liquid crystal)的分类 我们一般都认为物质像水一样都有三态,分别是固态液态跟气态。其实物质的三态是针对水而言,对于不同的物质,可能有其它不同的状态存在。以我们要谈到的液晶态而言,它是介于固体跟液体之间的一种状态,其实这种状态仅是材料的一种相变化的过程(请见图1),只要材料具有上述的过程,即在固态及液态间有此一状态存在,物理学家便称之为液态晶体。

液晶电视的显示原理

液晶电视的显示原理 摘要:系统的介绍了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原理,结合液晶电视的显示原理,对液晶电视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清电视;液晶显示技术;亮度;对比度。 引言 液晶电视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可谓突飞猛进,在许多消费者还没有完全弄懂它背后深含的技术理论时,液晶电视已飞入千万寻常百 姓家。本文结合液晶显示原理,对液晶电视 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与比对。 1 液晶显示原理 TFT-LCD 液晶屏的结构 TFT- LCD 液晶屏在结构上由里到 外主要由背光源、偏光片、透明电极 (控制电路)、液晶、彩色滤光片、偏 光片所构成,如图1 所示。 液晶的光学效果 液晶包含在两个槽状表面中间,且槽的方向互相垂直,如图2 所示。液晶分子的排列为:上表面分子沿a 方向,下表面分子沿b 方向,介于上下表面中间的分子产生旋转的效应,因此液晶分子在两槽状表面间产生90°的旋转。

当线性偏振光射入上层槽状表面时,此光线随着液晶分子的旋转也产生旋转;当线性偏振光射出下层槽状表面时,此光线已经产生了90°的旋转。 当在上下表面之间加电压时,液晶分子会顺着电场方向排列,形成直立排列的现象。此时入射光线不受液晶分子影响,直线射出下表面。不同电压值,决定液晶偏转的角度。 偏光片的光学效果 如图3 所示。第一片偏光片可以将非偏振光(一般光线)过滤成偏振光;第二片偏光片实现取向功能,即仅允许该偏光片方向分量的光线通过。当非偏振光通过第一片a 方向的偏光片时,光线被过滤成与a 方向平行的线性偏振光;当通过第二片偏光片时,如果两片偏光片放置方向一致时,如图3 左图所示,光线可以顺利通过。当两片偏光片放置方向相互垂直时,如图3 右图所示,光线被完全阻挡。改变偏振光与第二片偏光片的夹角,可实现透光率的控制。 彩色滤光膜的光学效果 彩色滤光膜的各像素对应液晶屏的各像素,每像素包含红、绿、蓝三个子像素,光线透过彩色滤光膜形成红、绿、蓝三基色分量,如图4 所示。

液晶屏的工作原理

液晶屏的工作原理 (资料来源:中国联保网) 简单的来说,屏幕能显示的基本原理就是在两块平行板之间填充液晶材料,通过电压来改变液晶材料内部分子的排列状况,以达到遮光和透光的目的来显示深浅不一,错落有致的图象,而且只要在两块平板间再加上三元色的滤光层,就可实现显示彩色图象。 认识了它的结构和原理,了解了它的技术和工艺特点,才能在选购时有的放矢,在应用和维护时更加科学合理。液晶是一种有机复合物,由长棒状的分子构成。在自然状态下,这些棒状分子的长轴大致平行。 LCD第一个特点是必须将液晶灌入两个列有细槽的平面之间才能正常工作。这两个平面上的槽互相垂直(90度相交),也就是说,若一个平面上的分子南北向排列,则另一平面上的分子东西向排列,而位于两个平面之间的分子被强迫进入一种90度扭转的状态。由于光线顺着分子的排列方向传播,所以光线经过液晶时也被扭转90度。但当液晶上加一个电压时,分子便会重新垂直排列,使光线能直射出去,而不发生任何扭转。 LCD的第二个特点是它依赖极化滤光片和光线本身,自然光线是朝四面八方随机发散的,极化滤光片实际是一系列越来越细的平行线。这些线形成一张网,阻断不与这些线平行的所有光线,极化滤光片的线正好与第一个垂直,所以能完全阻断那些已经极化的光线。 只有两个滤光片的线完全平行,或者光线本身已扭转到与第二个极化滤光片相匹配,光线才得以穿透。一方面,LCD正是由这样两个相互垂直的极化滤光片构成,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应该阻断所有试图穿透的光线。但是,由于两个滤光片之间充满了扭曲液晶,所以在光线穿出第一个滤光片后,会被液晶分子扭转90度,最后从第二个滤光片中穿出。另一方面,若为液晶加一个电压,分子又会重新排列并完全平行,使光线不再扭转,所以正好被第二个滤光片挡住。总之,加电将光线阻断,不加电则使光线射出。当然,也可以改变LCD 中的液晶排列,使光线在加电时射出,而不加电时被阻断。但由于液晶屏幕几乎总是亮着的,所以只有“加电将光线阻断”的方案才能达到最省电的目的。 主动矩阵式液晶屏 TFT-LCD液晶显示器的结构与TN-LCD液晶显示器基本相同,只不过将TN- LCD上夹层的电极改为FET晶体管,而下夹层改为共通电极。 TFT-LCD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与TN-LCD却有许多不同之处。TFT- LCD液晶显示器的显像原理是采用“背透式”照射方式。当光源照射时,先通过下偏光板向上透出,借助液晶分子来传导光线。由于上下夹层的电极改成FET电极和共通电极,在FE T电极导通时,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同样会发生改变,也通过遮光和透光来达到显示的目

液晶显示器高压板电路基本工作原理

液晶显示器高压板电路基本工作原理2010-06-11 10:21

高压板电路是一种DC/AC(直流/交流)变换器,它的工作过程就是开关电源工作的逆变过程。开关电源是将市电电网的交流电压转变为稳定的12V直流电压,而高压板电路正好相反,将开关电源输出的12V直流电压转变为高频(40~80kHz)的高压(600~800V)交流电。 电路主要由驱动电路(振荡电路、调制电路)、直流变换电路、Royer结构的驱动电路、保护检测电路、谐振电容、输出电流取样、CCFL等组成。在实际的高压板中,常将振荡器、调制器、保护电路集成在一起,组成一块小型集成电路,一般称为PWM控制IC。 驱动电路采用Royer结构形式。Royer结构的驱动电路也称为自激式推挽多谐振荡器,主要由功率输出管及升压变压器等组成, 、 组成一个具有亮度调整和保护功能的高压板电路。 图中的ON/OFF为振荡器启动/停止控制信号输入端,该控制信号来自驱动板(主板)微控制器(MCU)。当液晶显示器由待机状态转为正常工作状态后,MCU向振荡器送出启动工作信号(高/低电平变化信号),振荡器接收到信号后开始工作,产生频率40~80kHz的振荡信号送入调制器,在调制器内部与PWM激励脉冲信号,送往直流变换电路,使直流变 Royer L1(相当于电感)组成自激振荡电路,产生的振荡信号经功率放大和升压变压器升压耦合,输出高频交流高压,点亮背光灯管。 为了保护灯管,需要设置过电流和过电压保护电路。过电流保护检测信号从串联在背光灯管上的取样电阻R上取得,输送到驱动控制IC IC。当输出电压及背光灯管工作电流出现异常时,驱动控制IC控制调制器停止输出,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 调节亮度时,亮度控制信号加到驱动控制IC,通过改变驱动控制IC输出的PWM脉冲的占空比,进而改变直流变换器输出的直流电压大小,也就改变了加在驱动输出管上的电压大小,即改变了自激振荡的振荡幅度,从而使升压变压器输出的信号幅度、CCFL两端的电压幅度发生变化,达到调节亮度的目的。 该电路只能驱动一只背光灯管。由于背光灯管不能并联或串联应用,所以,若需要驱动多只背光灯管,必须由相应的多个升压变压器输出电路及相适配的激励电路来驱动。

液晶屏原理

液晶屏原理 1.液晶显示器(LCD)目前科技信息产品都朝着轻、薄、短、小的目标发展,在计算机周边中拥有悠久历史的显示器产品当然也不例外。在便于携带与搬运为前题之下,传统的显示方式如CRT映像管显示器及LED显示板等等,皆受制于体积过大或耗电量甚巨等因素,无法达成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而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正好切合目前信息产品的潮流,无论是直角显示、低耗电量、体积小、还是零辐射等优点,都能让使用者享受最佳的视觉环境。 2.液晶的诞生要追溯液晶显示器的来源,必须先从「液晶」的诞生开始讲起。在公元1888年,一位奥地利的植物学家,菲德烈.莱尼泽(Friedrich Reinitzer)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物质。他从植物中提炼出一种称为螺旋性甲苯酸盐的化合物,在为这种化合物做加热实验时,意外的发现此种化合物具有两个不同温度的熔点。而它的状态介于我们一般所熟知的液态与固态物质之间,有点类似肥皂水的胶状溶液,但它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却具有液体和结晶双方性质的物质,也由于其独特的状态,后来便把它命名为「Liquid Crystal」,就是液态结晶物质的意思。不过,虽然液晶早在1888年就被发现,但是真正实用在生活周遭的用品时,却是在80年后的事情了。公元1968年,在美国RCA公司(收音机与电视的发明公司)的沙诺夫研发中心,工程师们发现液晶分子会受到电压的影响,改变其分子的排列状态,并且可以让射入的光线产生偏转的现象。利用此一原理,RCA公司发明

了世界第一台使用液晶显示的屏幕。尔后,液晶显示技术被广泛的用在一般的电子产品中,举凡计算器、电子表、手机屏幕、医院所使用的仪器(因为有辐射计量的考虑)或是数字相机上面的屏幕等等。令人玩味的是,液晶的发现比真空管或是阴极射线管还早,但世人了解此一现象的并不多,直到1962年才有第一本,由RCA研究小组的化学家乔.卡司特雷诺(Joe Castellano)先生所出版的书籍来描述。而与映像管相同的,这两项技术虽然都是由美国的RCA公司所发明的,却分别被日本的新力(Sony)与夏普(Sharp)两家公司发扬光大。 3.什么是液晶液晶显示器是以液晶材料为基本组件,由于液晶是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不但具有固态晶体光学特性,又具有液态流动特性,所以已经可以说是一个中间相。而要了解液晶的所产生的光电效应,我们必须来解释液晶的物理特性,包括它的黏性(visco-sity)与弹性(elasticity)和其极化性(polarizalility)。液晶的黏性和弹性从流体力学的观点来看,可说是一个具有排列性质的液体,依照作用力量不同的方向,应该有不同的效果。就好像是将一把短木棍扔进流动的河水中,短木棍随着河水流着,起初显得凌乱,过了一会儿,所有短木棍的长轴都自然的变成与河水流动的方向一致,这表示着次黏性最低的流动方式,也是流动自由能最低的一个物理模型。此外,液晶除了有黏性的反应外,还具有弹性的反应,它们都是对于外加的力量,呈现了方向性的效果。也因此光线射入液晶物质中,必然会按照

LCD液晶显示屏工作原理

LCD 液晶显示屏工作原理 一、工作原理和概念术语 1、液晶显示屏的工作原理 液晶(Liquid Crystal ):是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具有规则性分子排列,及晶体的光学各向异性的有机化合物,液晶在受热到一定温度的时候会呈现透明状的液体状态,而冷却则会出现结晶颗粒的混浊固体状态,因为物理上具有液体与晶体的特性,故称之为“液晶”。 液晶显示器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是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显示器中的液晶体并不发光,而是控制外部光的通过量。当外部光线通过液晶分子时,液晶分子的排列扭曲状态不同,使光线通过的多少就不同,实现了亮暗变化,可重现图像。液晶分子扭曲的大小由加在液晶分子两边的电压差的大小决定。因而可以实现电到光的转换。即用电压的高低控制光的通过量,从而把电信号转换成光像。 (1)、液晶分子的电-光特性(如图2-1所示) (2)、液晶的电光控制特性(如图2-2所示) (a) (光 光控制电压010 9050%液晶显示器的电光特性(常暗模式) 101009050%b )液晶显示器的电光特性(常亮模式) 液晶显示器的电光控制特性 图中Uth —阈值电压(临界电压);Usat —饱和电压 透过率透过率控制电压 图2-1液晶的电-光特性图 图2-2 旋光性

(3)、 液晶分子排列状态的改变可实现对光的控制 液晶分子在偏光板间排列成多层,在不同层间, 液晶分子的长轴沿偏光板平行平面连续扭转90°,与偏光板的偏振光方向一致的偏振光,垂直射向无外加电场的液晶分子时,入射光将因其偏振方向随液晶分子轴的扭曲而旋转射出。故称为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器。 当给液晶层施以某一电压差时,液晶分子会改变它的初始排列状态而不扭转,不改变光的极化方向,因此经过液晶的光会被第二层偏光片吸收而整个结构呈现不透光的状态。 2、概念和术语 (1)、光学的各向异性 液晶的特有性质,改变液晶两端电压,可改变液晶某一方向折射出的光的大小 (2)、偏振片(器) 只能在特定方向上透过光线的器件 (3)、像素、子像素、节距、分辨率(如图2-3所示) (4)、视角 当背光源的入射光通过偏极片、液晶后,输出光便具备了特定的方向特性,假如从一个非常斜的角度观看一个全白的画面,我们可能会看到黑色或是色彩失真。这个效应在某些场合有用,但在大部分的应用上是我们不希望要的。制造商们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来试图改善液晶显示器的视角特性,有数种广视角技术被提出:IPS(IN-PLANE -SWITCHING 、MVA(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TN+FILM 。 这些技术都能把液晶显示器的视角增加到160度,甚至更多,就如同CRT 屏幕的视角特性一样。最大视角的定义是对比值至少能达到10:1的视角(通常有四个方向,上/下/左/右),如图2-4。 平板显示器的象素结构 绿、蓝三个组成一个像1024 列) 图2-3 平板显示器的像素结构 水平视角 显示器件的视角 图2-4 显示器件的视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