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棍术组合》教案(二)

《武术:棍术组合》教案(二)
《武术:棍术组合》教案(二)

武术:棍术组合》教案(二)

教师:×××课次:×次第×周

图2

【要求】

( 1)跑动速度不宜太快, 体育动作不宜太复 杂。 ( 2)学生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避免在跑动中 发生碰撞。

图3

要求】动作灵活整齐,刚强有力。

【组织方法】如图 4 所示。

图4

【重点】精神饱满,动作正确、有力。 【难点】动作协调,姿态优美。 【教学步骤】

(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起势、 左弓步劈棍、 上步云棍动作, 学生认真练习。

( 2)教师结合教学挂图讲解并正、 侧面示范 棍术组合中的弓步拨棍、蹬腿弓步截棍、撤 步背棍的动作方法,学生认真观摩。

(3)教师示范、讲解弓步拨棍的动作方法, 并强调注意事项,学生认真观摩。如图 5 所 示。

2.武术操 第一

节:手型变换 第二节:马步 第三节:虚步推掌 第四节:仆步冲拳 第五节:砸拳亮掌 第六节:

金鸡独立

组织队形】如图 3 所示。

4 小 min

基本 部分

26 min

三、棍术组合:弓步拨 棍、蹬腿弓步截棍、撤 步背棍

1.弓步拨棍 【动作方法】

头微向后 仰,棍梢在头上绕半圈, 左脚向前上步成左弓步; 左臂伸直向前平摆, 向左 上方拨动,右手置于左腋 下。

2.蹬腿弓步截棍 【动作方

法】右腿跟步的 同时向左后撩棍; 蹬右腿 后成右弓步,同时棍把直 线向前戳击。 右手握棍前 端,力达棍顶端。 3.撤步背棍 【动作方法】 撤左脚, 身 体左后转 180°,同时两 手握棍,背于肩后。

18 中 min

图6

【游戏规则】

( 1)赶鸭人的竿头必须触地, 违者触及小鸭 子为无效。 (2)小鸭子因躲闪跑出圈外者为失误。 【教学步骤】

( 1)教师讲解比赛规则和注意事项, 学生认 真听讲。 (2)学生分组练习,熟悉游戏的规则。

(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正式比赛, 并担任裁 判。 (4)学生休息,教师小结。

(1)教师做示范,以便学生了解游戏规则。 (2)做错或反应慢的学生, 罚做 5 个开合跳。 1.教师表扬表现较好

的学生, 鼓励全体学生 2 再接再厉。 min 2.提示学生课下勤加练习所学动作, 练习时 要注意安全。

3.宣布下课,收还器材。

预计 全课平均心率

回奔跑追赶小鸭子, 小鸭 子可以在圈内跑动躲闪, 也可以从竿上面跳过去, 谁要是触竿就算失误。 当 赶鸭人突然举竿在头上 转几下时,小鸭子必须马 上出圈沿池塘跑一圈才 能返回,最后出圈的一个 视为失误。凡是失误者应 立即与赶鸭人互换角色, 游戏重新开始。

结束 部分

5 min

五、大、小西瓜 【动作方法】学生成体操 队形站立,学生根据教师 口令利用手型做相反动 作。当教师说大西瓜时, 学生用手摆出小西瓜的 形状;当教师说小西瓜 时,学生用手摆出大西瓜 的形状。 如此进行, 重复 10

次左右。

【组织队形】学生成广播体操队形散,开如 图

7 所示。

图7

【要求】

3 min

六、结束语

九年级数学教案_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与一元二次方程根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发展估算能力 3.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4、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5.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教学难点: 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 (k≠0)和一次函数y =kx+b (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二、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题思考:(1)h 与t 的关系式是什么? (2)小球经过多少秒后落地?你有几种求解方法? 2出示议一议, 要求学生画出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③y=x2-2x +2 的图象,并思考:(1)每个图象与x 轴有几个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 , 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 一元二次方程x2-2x +2=0有根吗?

(3)二次函数的图象y=ax 2+bx+c 与x 轴交点的坐 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3、教师小结: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与x 轴交点有三种情况 :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当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 =0时自变量x 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的根。 4、出示想一想。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解决,教师适当辅导 学生活动1、小组交流发表看法:(1)求出h 与t 的关系式为h =-5t 2+40。 (2)可以令h =0解得t=0时是小球没抛时的时间,t=8是小球落地时的时间。出示议伊哦仪也可以观察图象,从图象上可看到t=8时小球落地。 2、学生到黑板画图象,观察图象讨论回答: (1)图象① y=x 2+2x 、②y=x2-2x+1、③y=x 2-2x +2与x 轴分别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 2+2x=0有两个根0,-2 ;x 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方程x 2-2x +2=0没有实数根 (3)从图象和讨论知,二次函数y=x2+2x 与x 轴有两个交点(0,0),(-2,0) ,方程x 2+2x=0有两个根0,-2; 二次函数y=x 2-2x+1的图象与x 轴有一个交点(1,0),方程 x 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二次函数y=x 2-2x +2 的图象与x 轴没有交点, 方程x 2-2x +2=0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二次函数y=ax 2+bx+c 的与x 轴交点 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的根。 3、学生自己尝试解题交流结果。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补充练习:1、判断下列各抛物线是否与x 轴相交,如果相交,求出交点的坐标。 (1)y=-5x 2+7x+3 (1)y=2x 2-3x-2 (3)y=x 2-6x+9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两课时 优秀教案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文档设计者: 设计时间:文档类型: 文库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Word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放心下载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经历用图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与方法. 3.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和与横轴的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方程何时有两个不等实根、两个相等实根和没有实根.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函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课本(10分钟) 2.交流互动(10分钟) 知识点一: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的位 置关系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根 的情况b 2-4ac的值 有两个公共点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2-4ac>0 只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2-4ac=0无公共点无实数根b2-4ac<0 知识点三:求方程的近似解 3.课堂练习(11分钟) 习题22.2第2题(1)、(2). 4.拓展性练习(11分钟) (1)已知二次函数y=-x2+4x+k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的方程-x2+4x+k=0的两根为x1=-1,x2=5 .

(2)抛物线y=-x2+2kx+2与x轴交点的个数为( C ) A.0 B.1 C.2 D.以上都不对 (3)下表是满足二次函数y=ax2+bx+c的五组数据,x1是方程ax2+bx+c=0的一个解,则下列 x 1.6 1.8 2.0 2.2 2.4 y-0.80-0.54-0.200.220.72 A.1.6

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函数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

设纵坐标为k ,则横坐标是k c bx ax =++2 的两个实数根. (5)一次函数()0≠+=k n kx y 的图像l 与二次函数()02 ≠++=a c bx ax y 的图像G 的交点,由 方程组 c bx ax y n kx y ++=+=2 的解的数目来确定:①方程组有两组不同的解时?l 与G 有两个交 点; ②方程组只有一组解时?l 与G 只有一个交点;③方程组无解时?l 与G 没有交点. (6)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若抛物线c bx ax y ++=2 与x 轴两交点为 ()()0021,,,x B x A ,由于1x 、2x 是方程02=++c bx ax 的两个根,故 a c x x a b x x = ?-=+2121,()()a a ac b a c a b x x x x x x x x AB ?=-=-?? ? ??-=--= -= -=44422 212 212 2121 课 后 作 业 1.抛物线y =x 2 +2x -2的顶点坐标是 ( ) A.(2,-2) B.(1,-2) C.(1,-3) D.(-1,-3) 2.已知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b >0,c >0 B.ab >0,c <0 C.ab <0,c >0 D.ab <0,c <0 C A E F B D 第2,3题图 第4题图 3.二次函数c bx ax y ++=2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 >0,b <0,c >0 B .a <0,b <0,c >0 C .a <0,b >0,c <0 D .a <0,b >0,c >0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衔接课)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在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高中数学教材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在《必修5》的第三章第二节,学生高二时才学习,导致高一学生在学习《必修1》的“集合”、“函数”等内容时,有一定的障碍,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不连贯,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老师普遍认为应调整到《必修1》之前,或是安排在《必修1》的“集合”之后,“函数”之前比较好. 本节课的产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但它并不是一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新知课,也不是一节复习课,而是一节衔接课,以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后面称三个“二次”)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为核心内容,特别是用函数的观点来处理方程与不等式问题,引导学生感悟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作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 三个“二次”是初中三个“一次”(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它是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的基础和核心,在高中数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直接或间接用到三个“二次”.如,解析几何中解决直线与二次曲线位置关系问题,导数中导函数为二次函数时的许多问题等,同时,此部分内容又是培养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以及等价转化思想的极好素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方面.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2.学生学情诊断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平行班学生,华中师大一附中是湖北省示范高中,学生基础很好,一般而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 但是,当所研究的问题中含有参数或者综合性较强、或者运算较复杂的时候,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题意,不能准确地利用三个“二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转化,不善于分类讨论,不善于归纳总结,对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处理方法不够完整,没有形成基本的规律. 教学难点:含参数的二次方程、不等式,如何利用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进行等价转化处理,为今后处理其它类型的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提供范式. 3.教学目标设置 (1)理解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够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处理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问题,感悟函数的重要性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3)引导学生感悟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够在本主题的学习中,逐步提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几何直观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4.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作为初高中内容和方法上的“衔接课”,有其重要特点:一不能靠单纯的复习;二不宜上成新课;三,必须展示基本的套路,而又不可能一次到位;四,需要立足于函数、圆

初中一元二次函数教案

第二讲:一元二次方程 一、考点、热点回顾 1. 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 2. 根的判别式: 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心z +bx + c = O(a^O) △ = b' -4s 当八〉。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当△=()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当△<()时,方程无实根 3. 根与系数关系 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 +bx + c = 0(“尹0) C △ Z 0时,彳J x, + = — — , =— 当 - “土“ 二、典型例题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 6x 2-7x+l=0 (2) 4x 2-3x=52 (老师点评) (1)移项,得:6x 2-7x=-l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x =-l 6 6 (2) 化二次项系数为1; (3) 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4) 原方程变形为(x+m ) Ln 的形式; 712 一一 512 ( ) +- X+7 - 2 -X 7-1

(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 二、探索新知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O (a尹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2+bx+c=0 (a尹0)且bUacMO,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I= -b-yjb3 -4ac 例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4x-l=0 (2) 5x+2=3x2 (3)(x-2) (3x-5) =0 (4) 4x2-3x+l=0 a a 配方,得:x2+-x+ (—)2=--4- (―)2 a 2a a 2a 帅/ b庆一4以 即(x+ — ) 2=------------ ;— 2a 4" 2 VbMac^ 0 且4a2>0 b2 -4ac /. --- N0 士g b , Jb2 -4?c 直接开平方,得:x+—=±- 2a la -b + ^jb1 - 4ac -b-Jb'- 4ac ? .X1=------------------------------- , X2= --------------------------------- 2a 2a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O (a^O)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bx+c=O,当b~4ac30时,?将a、b、c 代入式子x= 丰如-矗就得到方程的根. 2a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3 r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x=.-

初中一元二次函数教(学)案

第二讲:一元二次方程 一、考点、热点回顾 1. 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 2. 根的判别式: 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 bx c a 200 ++=() ≠ ?=- b ac 24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当?<0时,方程无实根 3. 根与系数关系 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 bx c a 200 ++=() ≠ 当?≥+=-= 0 1212 时,有, x x b a x x c a 二、典型例题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6x2-7x+1=0 (2)4x2-3x=52 (老师点评)(1)移项,得:6x2-7x=-1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7 6 x=- 1 6 配方,得:x2-7 6 x+( 7 12 )2=- 1 6 +( 7 12 )2 (x- 7 12 )2= 25 144 x- 7 12 =± 5 12 x1= 5 12 + 7 12 = 75 12 + =1 x2=- 5 12 + 7 12 = 75 12 - = 1 6 (2)略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移项;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4)原方程变形为(x+m )2=n 的形式; (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 二、探索新知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 2+bx+c=0(a ≠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 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 2+bx+c=0(a ≠0)且b 2 -4ac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2b a -, x 2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ax 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c a 配方,得:x 2+b a x+(2b a )2=-c a +(2b a )2 即(x+2b a )2=2244b ac a - ∵b 2-4ac ≥0且4a 2 >0 ∴22 44b ac a -≥0 直接开平方,得:x+2b a =±2a 即 ∴x 1x 2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当b-4ac ≥0时,?将a 、b 、 c 代入式子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2.5.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2.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通 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3.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 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 是二次函数与y二h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一一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一一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问题情境,弓I入新课 【师】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 ? b = 0(k = 0)和一次函数y二kx ? b( k = 0)的关系, 你还记得吗?处理方式:学生交流后回答. 【师】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 bx (0(a0和二次函数 2 y=ax + b x( c 0 )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学生可进行猜测)今天这 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他们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有种成就 感.同时也可使学生养成一个主动思考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活动探究 探究一: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在联系 (多媒体展示)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相关资料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 y=h(h 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 x 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 y=h(h 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记作§2.8.1A) 第二张:(记作§2.8.1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 y=0 时,一次函数 y=kx+b 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 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 kx+b=0 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Ⅱ.讲授新课 一、例题讲解 投影片:(§2.8.1A) 我们已经知道,竖直上抛物体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可以用公式h=-5t2+v0t+h0 表示,其中h0(m)是抛出时的高度,v0(m/s)是抛出时的速度.一个小球从地面被以 40m/s 的速度竖直向上抛起,小球的高度 h(m)与运动时间 t(s)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那么 (1)h 与t 的关系式是什么? (2)小球经过多少秒后落地?你有几种求解方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请大家先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解答. [生](1)h 与t 的关系式为 h=-5t2+v0t+h0,其中的 v0 为40m/s,小球从地面被抛起,所以 h0=0.把v0,h0 代入上式即可求出 h 与 t 的关系式. (2)小球落地时 h 为0,所以只要令 h=-5t2+v0t+h.中的 h 为0,求出 t 即可. 还可以观察图象得到. [师]很好.能写出步骤吗? [生]解:(1)∵h=-5t2+v0t+h0, 当 v0=40,h0=0 时, h=-5t2+40t. (2)从图象上看可知 t=8 时,小球落地或者令 h=0,得: -5t2+40t=0,

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设计

§ 3.4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 1. 掌握一元二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及图象的特征 2. 掌握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能利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会求二次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最大(小)值 4. 掌握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1.函数)0(2≠++=a c bx ax y 叫做一元二次函数。 2. 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3.任何一个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都可把它的解析式配方为顶点式: a b a c a b x a y 44)2(2 2-++=, 性质如下: (1)图象的顶点坐标为)44,2(2a b a c a b -- ,对称轴是直线a b x 2-=。 (2)最大(小)值 ① 当0>a ,函数图象开口向上,y 有最小值,a b ac y 442 min -=,无最大值。 ② 当0>a ,函数图象开口向下,y 有最大值,a b a c y 442max -=,无最小值。 (3)当0>a ,函数在区间)2,(a b - -∞上是减函数,在),2(+∞-a b 上是增函数。 当0

人教初中数学九上《二次函数》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习了一次函数,并从一次函数的角度看一元一次方程,认识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今天节我们学习二次函数,并从二次函数的角度看一元二次方程,从而认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二、新课教学 问题如图(见教材图22.2-1),以40 m/s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小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飞行高度h(单位:m)与飞行时间t(单位:s)之间具有函数关系 h=20t-5t2. 考虑以下问题: (1)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 m?如果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2)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 m?如果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3)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 m?为什么? (4)小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题,请大家先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解答.师生互动,完成上面4个问题. (1)当小球飞行1s和3s时,它的飞行高度为15m. (2)当小球飞行2 s时,它的飞行高度为20 m. (3)方程无实数根.这就是说,小球的飞行高度达不到20.5 m. (4)当小球飞行0 s和4s时,它的高度为0 m.这表明小球从飞行到落地要用4 s.从上图来看,0 s时小球从地面飞出,4 s时小球落回地面. 从上面可以看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联系密切.一般地,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深入讨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问题2 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吗?如果有,公共点的横坐标是多少?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值是多少?由此,你能得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吗? (1)y=x2+x-2;(2)y=x2-6x+9;(3)y=x2-x+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函数的图象(下图),然后说说有什么特点和性质. (1)抛物线y=x2+x-2与x轴有两个公共点,它们的横坐标是-2,1.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值是0.由此得出方程x2+x-2=0的根是-2,1. (2)抛物线y=x2-6x+9与x轴有一个公共点,这点的横坐标是3.当x=3时,函数值是0.由此得出方程x2-6x+9=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 (3)抛物线y=x2-x+1与x轴没有公共点.由此可知,方程x2-x+1=0没有实数根.三、归纳总结 从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几何意义(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2、知道抛物线与x轴的三种位置关系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会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处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 3、会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解决有关方程和不等式的问题,在求解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 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处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用图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解决有关方程和不等式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一次函数y=x+3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为(,)一元一次方程x+3=0的根为_______ (2)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一元一次方程-2x+4=0的根为________ 思考: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与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根有什么关系?

答: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根 问题1 问题1:以 40 m/s 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 30°角的方向击出时,小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飞行高度 h (单位:m )与飞行时间t (单位:s)之间具有函数关系 h = 20t - 5t2.(1)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 15 m?如果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2)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 20 m?如果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3)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 20.5 m?为什么? (4)小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 解:(1)解方程 15=20t-5t2 t1=1, t2=3. 当球飞行1s和3s时, 它的高度为15m。 (2)解方程 20=20t-5t2 t1= t 2=2. 当球飞行2s时,它的高度 为20m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衔接课)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在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高中数学教材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在《必修5》的第三章第二节,学生高二时才学习,导致高一学生在学习《必修1》的“集合”、“函数”等内容时,有一定的障碍,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不连贯,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老师普遍认为应调整到《必修1》之前,或是安排在《必修1》的“集合”之后,“函数”之前比较好. 本节课的产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但它并不是一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新知课,也不是一节复习课,而是一节衔接课,以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后面称三个“二次”)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为核心内容,特别是用函数的观点来处理方程与不等式问题,引导学生感悟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作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 三个“二次”是初中三个“一次”(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它是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的基础和核心,在高中数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直接或间接用到三个“二次”.如,解析几何中解决直线与二次曲线位置关系问题,导数中导函数为二次函数时的许多问题等,同时,此部分内容又是培养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以及等价转化思想的极好素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方面.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2.学生学情诊断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平行班学生,华中师大一附中是湖北省示范高中,学生基础很好,一般而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 但是,当所研究的问题中含有参数或者综合性较强、或者运算较复杂的时候,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题意,不能准确地利用三个“二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转化,不善于分类讨论,不善于归纳总结,对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处理方法不够完整,没有形成基本的规律. 教学难点:含参数的二次方程、不等式,如何利用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进行等价转化处理,为今后处理其它类型的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提供范式. 3.教学目标设置 (1)理解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够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处理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问题,感悟函数的重要性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3)引导学生感悟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够在本主题的学习中,逐步提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几何直观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4.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作为初高中内容和方法上的“衔接课”,有其重要特点:一不能靠单纯的复习;二不宜上成新课;三,必须展示基本的套路,而又不可能一次到位;四,需要立足于函数、圆

初中一元二次函数教案

第二讲:一元二次方程 一、考点、热点回顾 1. 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 2. 根的判别式: 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bx c a 200++=()≠ ?=-b ac 2 4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当?<0时,方程无实根 3. 根与系数关系 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bx c a 200++=()≠ 当 ?≥+=-=01212时,有,x x b a x x c a 二、典型例题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6x 2-7x+1=0 (2)4x 2—3x=52 (老师点评) (1)移项,得:6x 2-7x =-1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76x=-16 配方,得:x 2-76x+(712)2=—16+(712 )2 (x —712)2=25144 x-712=±512 x1=512+712=7512 +=1 x2=-512+712=7512-=16 (2)略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移项;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4)原方程变形为(x+m )2=n的形式; (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 二、探索新知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 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 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 2+bx +c=0(a ≠0)且b 2—4ac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 x 1=2b a -,x 2=2b a -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ax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c a 配方,得:x2+b a x+(2b a )2=-c a +(2b a )2 即(x +2b a )2=2244b ac a - ∵b 2-4ac≥0且4a 2 〉0 ∴22 44b ac a -≥0 直接开平方,得:x+2b a =±2a 即x =2b a -± ∴x 12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 =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 x2+bx+c=0,当b —4a c≥0时,?将a 、 b 、 c 代入式子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 2-4x -1=0 (2)5x+2=3x2 (3)(x -2)(3x—5)=0 (4)4x 2-3x+1=0

一元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一、教案三要素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更高效的学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然是设计,就需要思考、立意和创新。因而,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既要满足常规教学要求,又要进行个人创造的过程。 数学教学设计,是为数学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完成数学教学设计,教师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必须完成课程标准设置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按照教学情景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合格的教学目标。 (2)形成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形成科学、合理、实用、艺术化的设计意图。这种设计是一种创造过程,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3)制定教学过程。将设计意图转换为采用可操作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序地实施各个教学环节,拟订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促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达到原定的目标。 数学教学设计的呈现形式是一份教案,恰如一份工程总体设计蓝图和具体的施工图纸。那么,一份教案要包含些什么内容?一般形式如何?以下我们以一个实习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撰写的一份教案来说明。 一元二次方程 (GX实验教材《代数》第三册第十章节一课)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的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了解其他的几种解法; (3)明确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和“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普定县补郎中学马永胜 教材依据: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6章第2节 教材分析:我们已经学过“一次函数”,了解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这一节内容,通过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再次展示函数与方程的联系。这样安排可以深化我们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又可以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从一个斜抛物体的飞行高度问题入手,以给出二次函数的函数值反过来求自变量的值的形式,用函数观点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几种不同情况,最后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并介绍了利用图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总结出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表述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2、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研究,体会建立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的探索,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从函数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3、在探索函数与方程的关系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 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用函数图象法求方程的解以及提高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1、三角尺 2、复习旧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二次函数y=ax2+bx+c的开口方向如何?对称轴是什么?顶点坐标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问题如图,以40m/s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球的飞行高度h(单位:m)与飞行时间t(单位:s)之间具有关系 h=20t—5t2。 考虑以下问题 (1)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2)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3)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m?为什么? (4)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 分析:由于球的飞行高度h与飞行时间t的关系是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2)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1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 从具体函数的图象中认识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了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相互关系. 2. 探索二次函数的变化规律,掌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及函数的增减性的概念.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3.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增减性的理解和求法.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 +b =0(k ≠0)和一次函数y =kx +b (k ≠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 +b 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 +b =0,且一次函数y =kx +b (k ≠0)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 +b =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和二次函数y =ax 2+bx + c (a ≠0),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问题讲解. 如下图,以40 m/s 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小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飞行高度h (单位:m)与飞行时间t (单位:s)之间具有函数关系 h =20t -5t 2. 考虑以下问题: (1)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 m ?如果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2)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 m ?如果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3)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 m ?为什么? (4)小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题,请大家先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解答.

一元二次函数教案

二次函数教案,a≠0a),b,c为常数,(教学应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二次函数,进而总结出二次函数定义:它是从实践中来,上升为理论的方法,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的二次函数.那么y叫做x的图象,,y=-x2到真实贴切,易于接受.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列表,动手画出二次函数y=x2为基础,以具体实例研究,然后由以二次函数y=ax2总结出其性质,图象的形状-- 抛物线.要始终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孕育在教学中,把.两个特殊型过渡到一般型的二次函数再通过描点画出二次函数配方法交给学生,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展现给同学们,图象是轴的图象,结合图象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图象的平移规律.结合二次方程的有关知对称图形,并由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通过配方写成顶点式的形式;三种形式实质是一致的,各有千秋,要向学生揭示各种识,由一般式可写成截距式的形式.轴有交点时,可选[如知其抛物线过三点时,可选用一般式求解;知其图象与x形式的特点. 用截距式求解],以例在求函数解析式时灵活运用要求动手画图,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彻数形结合法、归纳法、演绎法、. 动脑思考,精心观察,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方法批点迷津 如二次函数这一内容,必须牢记数形结合法进行思维,知其三点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关键所几何、锐角三角函数及生活实际等找到这三点,何结合代数、在,要根据其性质、平移规律等进行思维,精心观察,数形结合,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取值一般地说,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那么x并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出图象.根据实际问.x范围必须是实数的取值范围在某一区间,则所画图象只是抛物线的一部分.若. 总之,要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具体画出图象题,有时是整数点.. 这根主线,对动静的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也要把握适时在本单元,除抓住数形结合法 航海导二、学 思维基础 。,顶点从标是,对称轴是(一)1.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开口方向是向 . 的值等于x轴上,则m2.抛物线的顶点在,再向左平移个单位,就得到第二条抛物)3.如果把第一条抛物线向上平移个单位(a?0 线,已知第一条抛物线过点(0,4),则第一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是 . (二)1.如图代13-3-1所示二次函数的图象,则有() 图代13-3-1 图代13-3-2 A.a+b+c?0 B.a+b+c=0 C.a+b+c?0 D.a+b+c的符号不定 2.如图1-3-2是抛物线的图象,则下列完全符合条件的是() A.a?0,b?0,c?0,b2?4ac B.a?0,b?0,c?0,b2?4ac C.a?0,b?0,c?0,b2?4ac D.a?0,b?0,c?0,b2?4ac 3.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1,与x轴、y轴的三个交点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6,),则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3轴的交点到原点的距离为y且与 或 A. 或 B. 或 C. 或 D. 学法指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