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1.2《与妻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与妻书》是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一年级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本书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选文围绕人文主题及核心任务,讲求典范性和时代性,文质兼美,情理兼具。

本文出自高中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由三篇教读课文,即《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谏逐客书》和一篇自读课文,即《与妻书》构成,四篇文本古今中外俱有,但诠释了不同时代的担当精神,契合新课标下的群文阅读教学思想。根据单元提示及选文特点,确定本单元的教学核心是通过专题研讨,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深入挖掘文本的时代价值,并将之投射到当代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体会真挚情感,思考自己在中国发展之路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的时代价值观。

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后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参加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女士的绝笔书,被称为20世纪最美情书。本文以书信的形式,倾诉衷肠,直抒心志,体现了林觉民矢志救国,“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舍生忘死的精神,凸显了“使命与抱负”的人文主题。

《与妻书》属于高二第一学期第四单元,单元重点是“思路的探究”,要求梳理作者感情脉络,体会景物、人事所包含的情思。本文属于自读课文,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同时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应能根据文章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意见,阐发主张;把握书信的结构和内容,注重交流,并能够自己练习,自由书写书信,体会文章作者的深挚感情。

【学情分析】

经过单元导读的铺垫和前面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对演讲稿,书

信等实用性文本的基本特征已有了解。相较于本单元前三篇课文,本文是白话与文言文相结合的,语言易,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情质朴动人,更能引发学生共鸣。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新生,高一学生刚由初中升上来,一般都保留了初中生那种比较积极活跃的上课状态,同时相对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又有了提高。但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因此,学习本课,意在加强学生辩证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意识,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但对于高一下期学生来说,他们对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学习还是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有预习指导,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对于有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还要落实巩固。

由于这篇文章时代久远,学生对作者情况和历史背景缺乏了解,学生的深层次阅读又有一定障碍。同时也正因为年代久远,历史隔膜,学生在价值判断上可能存在碰撞。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兴趣点,联系实际,扣住时代脉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能全情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林觉民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理解句子含义,能复述文章大意,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

能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理解文章中林觉民在对爱国家,爱妻子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的历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使命担当。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流露的丰富情感。

三、教学方法

自读法、讨论法

四、课型

新授课、自读课

五、课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频、视频、历史资料

【课前准备】

1.阅读全文,圈画出自己感触深刻的语句,并说明理由(可以采用批注的形式)。

2.将导学案上的内容阅读并了解,包括:林觉民生平简介、文本写作经过、文本时代背景介绍。可以自主进行关于本文其他方面的了解。设计意图:通过导学案使学生对文章背景与所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视频导入:由导演金舸执导,王柏杰、蒋梦婕、李雪健等人主演的《百年情书》,起义中,林觉民等浴血奋战,攻占了总督府,但终于因敌我实力悬殊,林觉民的伙伴们一个个悲壮牺牲,林觉民负重伤被俘,最终不幸就义。语言导入:同学们,电影震撼人心,而在一百多年前,现实更显真挚,我知道大家都提前对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以及事件有了基本的了解,有哪位同学想要分享一下吗?示例: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背景资料: 1911

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后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震动全国,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二、处理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1.读一读(排火车按顺序读或抽查读)卿(qing)恸(tong)晤(wu)语(yu)彀(gou)婉.(wan)

嗟(jie)旁(bang)虐(nue)眷(juan)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明确: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4):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第三部分(5-7):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挚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学习古汉语知识,理清文章大意:出示文本重点文言实词及句式学生自读文本并结合语境进行解释教师明确通过串联文本,使学生对文本有整体的把握。分享阅读感受请先说一说这份家书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林觉民深情回忆了他与妻子之间的共同生活,阐明了自己献身革命勇于就死的原因和决心,表达了与妻子生死相伴的心愿,并向妻子嘱咐了后事。这份家书让你感触深刻的地方在哪?请分享一下,并说一说你写了什么批注?(师生之间交流、分享。)示例:(1)“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引经据典。用孟子的话再次说明.对妻子的爱已普及天下苍生。(2)“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回忆新婚的日子,两情相悦,共赏美景,无话不谈。现在这样的情形,让人多么悲伤。“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我知道即将与你生离死别了,想要告诉你实情,却不忍心让我挚爱的你承受这痛苦,只能日日借酒

消愁。“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因为爱你,我理解了天下人对爱的需要。林觉民推己及人,将对妻子的小爱扩充到对天下人的大爱,阐明“爱汝”是其勇于牺牲的原因。“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良辰美景,诗情画意,初婚夫妻,燕尔和谐,而今即将死别,怎不令人悲痛!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对妻子的叮嘱,一可见林觉民的理想大义和革命情怀,二可见夫妻二人的爱情不只是儿女之情,还可以是思想、信仰、灵魂的深深相知与完全托付。“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林觉民以自己的体验去设想妻子的不舍、一次又一次做梦,如此表达情感层次更深,两人相互思念,心心相通。但是,梦中的甜蜜是无奈的,悲伤的,辛酸的。“恸”二字回肠寸断,表达了想见却永远不能再见、不舍却必须舍弃的大悲恸。小结:同学们批注的非常好!这些句子再现了林觉民夫妻的生活细节;还有一些句子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释,感人肺腑,教人激奋;还有的体现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有的言由衷出,希望妻子将孩子抚育成人,继承自己的遗愿,让我们感受到林觉民崇高的思想和伟大人格,倾诉了他“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死”的献身精神以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再读书信再读文本,感受这封书信体先出的林觉民面对大爱和小爱的挣扎和抉择(可配乐)。教师指导朗读,归纳文章结构应读出对妻子的不舍,对家的眷恋,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天下苍生的怜悯。我们如何面对两难抉择?出示ppt: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孟子·鱼我所欲也》找学生解释这句话并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明确:鱼和熊掌不能同时获得,但鱼和熊掌的选择不难,林觉民生与死,情与义的抉择体现了他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无论他选择哪个,都要付出情感上

道义上的牺牲,但他为了天下苍生,依然选择英勇就义,让人佩服。课堂拓展大家能想到还有什么故事所表达的情感和林觉民与他的妻子一样?示例:1.《荷花淀》中水生嫂和他的丈夫2.毛泽东:“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青飏直上云霄”八、课后作业1.翻译全文,译出其中的感情,下节课交流分享。2.课后搜集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摘抄他的感人语录(可在电影、小说中寻找)九、板书设计为天下人谋幸福生死诀别含泪告别为天下苍生要英勇就义再诉衷肠望妻理解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分享,完善自己对于文章信息的把握,进一步为自读打好基础。设计意图:在预习和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文言知识的梳理,明确文言知识的学习方法及整体把握文章。设计意图:通过分享和探讨让学生明白,这封信讲述的是革命先烈隔着家国责任与使命的感情悲欢,还浓缩着当时中国千万人在家国情怀与情感之间的纠结。设计意图:通过再读文本,使学生感受到林觉民为造福天下苍生而放弃自己幸福的和生命的决心,充满着对妻子的爱和对国家的忠诚。设计意图:通过相似文章或事例,使学生加深对革命精神和信仰的理解,担当起中国青年的责任。设计意图:按照文章顺序进行板书总结,能理清文本思路与情感。

【教学设计依据原理】

心理学原理

1.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发现新鲜事物,因此要注意对学生的创意发展引导,引导学生多读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与妻书》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情境构建要轻松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如通过音乐等渲染一种诗化情调,以放松和沉思为特征,施展想象力。

2.用语言、图画、吟诵、节奏,韵律和情感等各种交流方式,比如在朗读课文时加上配乐,或通过电影片段激起学生好奇心,对学生的大脑产生多种刺激,这些刺激主要针对右脑,对于右脑的开发大有裨益。

3.语文教学设计要倡导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主动性学习。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发散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

对自己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思考,新见解、新设计”。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求异性、发散性、新颖性和独创性特征的创新思维过程。比如对名言警句的解读中加入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发展学生的独创性和求异性。

二、哲学原理

1.语文教学设计是科学性的问题,应从科学主义哲学中吸收系统论等科学方法

论的思想内涵,以建构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体系。

2.语文教学设计要满足不同个体的要求,就必须以人为本,这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3.要把人文化的内容渗透到语文教育中,这正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文以载道”的教育原则的应用。

三、教学论与认识论

语文教学设计必须贯彻“文道统一”(文与道的关系),在《与妻书》中体现文与道的关系是很容易的,林觉民先生给妻子的书信每一个字就承载着他对于妻子的爱,对家的眷恋,更多的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对天下苍生的怜悯。情感是有基调的,从《百年情书》的电影片段进入课文,渲染文章的情感,使学生正确把握感情基调。

2.语文教学设计要体现语文的基本特性。

(1)学与思的关系,在课前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学习,同时分析课文的大意,是通过引导学生在预习阶段在课本中做批注落实学与思,(2)知与行的关系,知可以指导行,也可以理解为学与做的关系,知识的获得可以从行动中得到丰富,即通过预习、做批注,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理解文章意思。

(3)故与新的关系,利用以往学过的文言知识来分析文本,再加之老师的提醒,即可获得新的文言知识。

第三、语文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妻书》是自读课程,所以把课堂上的一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给学生探讨和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篇章,归纳语言规则,继而实现理解文章情感。

四、审美原理

1.精心策划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感受,与课本中反映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2.调动学生的情感,再现课文中美的意境。

(1)再现教学中美的意境,师生之间构成良好的教学气氛,共同完成一堂课,在《与妻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读课文将情感传达到位,做好氛围的创设,关注学生的反应,在较困难理解的地方,多和学生讨论交流。

(2)教学再现(言语)的美,包括课文的美,教学语言的美,通过老师的语言烘托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文章中林觉民烈士的两难感情。

【教学设计理念】

1.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文言知识,完成文本的阅读,在课堂中检查学生掌握文章字词的程度,养成巩固和丰富语言积累的习惯。

2.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还要明确有难度的文言知识,在解读文言文实词词义和古今语言的比较中,树立语言文字发展的观念,并体会古今汉语的联系和贯通。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

3.《与妻书》教学设计是有系统计划、有步骤、有连续性地进行的,循序渐进的使学生掌握文言知识,是文言教学应该重视的。

4.在课后作业中“课后搜集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摘抄他的感人语录(可在电影、小说中寻找)并分享”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利用多种媒介进行分享与交流的能力。

5.在教学中以及教学前后跨媒介建设学习共同体,利用多媒体,课外书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将其作为支持语文学习的手段。

6.通过在预习时做批注,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水平。能锻炼学生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

7.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与妻书》是自读课,因此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

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识结构化。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如问题设计“大家能想到还有什么故事所表达的情感和林觉民与他的妻子一样?”、阅读策略、经验分享,如分享自己所做的批注、成果交流活动等,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

与妻书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

14 与妻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革命前辈“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目标1和3。 指导法、分析法、积累法。 投影仪、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与妻书》。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中国同盟会成员,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黄花岗起义时被俘,最后从容就义,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2)背景链接 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后收殓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封《与妻书》是1911年,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在离家去广州的路上,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的。 2.生难字词 (1)字音 肖.(xiào)不能禁.(jīn)如晤.(wù)旁.(bànɡ)的.的(dí) (2)词义 【如晤】如见面。旧时书信用法。【狼犬】狼和狗,喻指坏人的帮凶。 【太上】最上,最高。【语云】古语说。 【盖】原本,原来。【有身】怀孕。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先听录音正音;接着默读理解文意;再大声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忍悲为汝言之”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第二部分:(2~4):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令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5~6):加深言情,情至生死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中国。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交流展示: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沉重的悲痛。(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2.这封信是1911年作者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诀别书,作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 交流展示:(文中“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感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于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3.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举例说明。 交流展示: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1)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例: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3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第1、5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第2、4、6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这封信写得豪情万丈,又缠绵悱恻。朗读下列句子,体会作者对妻子的至爱之情。 (1)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2)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与妻书》教学设计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与妻书》是语文版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本文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参加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女士的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抒情与说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视频。 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资料,摘抄林觉民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题目是《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设计意图】从诗歌导入,激发学生感情同鸣,为讲解课文做铺垫。 二、自主预习 1、作者资料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2、题目解说 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年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3、写作背景 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 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

《与妻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1.2《与妻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与妻书》是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一年级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本书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选文围绕人文主题及核心任务,讲求典范性和时代性,文质兼美,情理兼具。 本文出自高中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由三篇教读课文,即《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谏逐客书》和一篇自读课文,即《与妻书》构成,四篇文本古今中外俱有,但诠释了不同时代的担当精神,契合新课标下的群文阅读教学思想。根据单元提示及选文特点,确定本单元的教学核心是通过专题研讨,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深入挖掘文本的时代价值,并将之投射到当代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体会真挚情感,思考自己在中国发展之路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的时代价值观。 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后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参加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女士的绝笔书,被称为20世纪最美情书。本文以书信的形式,倾诉衷肠,直抒心志,体现了林觉民矢志救国,“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舍生忘死的精神,凸显了“使命与抱负”的人文主题。 《与妻书》属于高二第一学期第四单元,单元重点是“思路的探究”,要求梳理作者感情脉络,体会景物、人事所包含的情思。本文属于自读课文,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同时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应能根据文章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意见,阐发主张;把握书信的结构和内容,注重交流,并能够自己练习,自由书写书信,体会文章作者的深挚感情。 【学情分析】 经过单元导读的铺垫和前面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对演讲稿,书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1课2《与妻书》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1课2《与妻书》 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第五单元第11课第二篇《与妻书》。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使命与抱负“。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习革命导师和志士仁人的精神品格,领会其襟怀与抱负,勇于承担时代使命;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学习观察社会生活。本单元所选作品,或剖析社会矛盾,宣示历史使命,如,《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或概括伟人贡献,致以崇敬之情,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或是上书言事,谏阻逐客,如,《谏逐客书》;或为临终绝笔,直抒心志,如,《与妻书》。这些作品表现出革命导师、志士仁人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精神。学习本单元,要通过专题研讨,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要注意这些作品切于实用、关注特定对象、富于针对性的特点;要结合具体作品,学习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要把握书信注重交流、抒写自由的文体特质,体会作者的深挚情感。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2)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

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3)具体学习内容,可选择社会交往类的,如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的文书,应聘面试的应对,面对大众的演讲、陈述和致辞;也可选择新闻传媒类的,如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书信。亲友之间的书信,往往不事营构,自由抒写,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林觉民作《与妻书》,与妻诀别,倾诉衷肠,一面表达对妻子的至爱,或直抒胸臆,或追忆往昔,一面又冲破儿女情长,晓以国家大义,时时作解释和安慰。“吾至爱汝”的深情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勇决,宛如两种旋律交错并进,使文章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正气。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诵读课文,注意把握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第五单元《与妻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下册第五单元最后一课,体现本单元“抱负与使命”的主题。本文是林觉民的临终绝笔,直抒心志。本课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同时,文体上,高考侧重应用文写作,本文正是一篇书信体。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体会林觉民的爱妻之情和爱国之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深刻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展示,师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用品)】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911 年在香港滨江楼上,革命烈士林觉民用柔情与决绝写就一纸《与妻书》。他怀着“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信念与爱妻告别。彼时,是怎样的社会,让人民“无地无时不可以死”?为了打破这人间地狱,竟需要革命者这样决绝地,明知会死而奔向死!彼时,漫漫黑夜里,无数个林觉民牺牲在了寻求光明的路上。 二、目标呈现(同上) 三、学生问题反馈 1、作者为什么要写“窗外梅疏筛月影,依稀掩映”? 2、作者追忆夫妻间先死后死的争论有何用意? 3、“吾至爱汝”与“率性就死不顾汝也”矛盾吗? 四、预习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3、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 五、合作探究 学生读3、4、6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林觉民在起义前夕在绢帛上留下了一份《与妻书》,有人说这是一封“百年情书”,表达他对妻子的爱。请结合文本分析“吾真真不能忘汝”,体现在哪些地方?(问题反馈1、2) 明确:(1)回忆:第一件事是关于夫妻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对月影之下真情相诉的回忆,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起将要失去丈夫的悲痛,未将赴义的事告诉爱妻。愿望: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灵魂常相依。 嘱咐:嘱咐妻子抚养孩子,教导他们“以父志为志”。

《与妻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感悟作者对妻子的挚爱之情 3、理解作者深沉而崇高的爱国之情 4、培养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意识,进而树立远大的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读一封情书,但是这封情书不是一般的情书,它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那么到底是谁写了这封情书,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近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与妻书》。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情书的作者林觉民。 二、走近作者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后参加科举考试,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离开考场。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

林觉民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亲友10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在他的劝导下,家中一众女眷纷纷放脚,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1907年,林觉民告别陈意映,东渡日本自费留学,专攻日语。 1908年,转入庆应大学学习文科,专攻哲学,兼习英、德两国语言。 1911年4月23日,黄兴从香港潜入广州主持起义工作。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起义。 1911年4月24日夜,林觉民临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跟家人说学校正在放樱花假。当时陈意映已经怀孕。在香港,林觉民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的《与妻书》。 1911年4月27日,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下午5时30分,林觉民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 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相关记载,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

11.2《与妻书》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沉重、坚决、不舍又必须选择的复杂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问题牵引理解文章写作的核心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深刻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者写作时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探究文本感人至深的原因。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水福"的光辉思想和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文中所蕴含的复杂、深沉的情感; 2.探究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写作技法探究)。 导入:古今贤人对生命和生死有很多的认知和观点: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问题:在生命、爱人、家国只能择其一时,我们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题《与妻书》引入下面的问题: 一、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先生给妻子讲述了什么?试分析 有人概括为“三次回忆”“三个嘱托”“三个心愿”,结合文本把他们找出来。(1)“三次回忆”(3.4段) “汝忆否”——讨论夫妻谁先死的问题 “回忆”——回忆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 “又回忆”——回忆起自己两次回家的情景 ⟹三次回忆将二人的深情、甜蜜、幸福展现出来,让人羡之、感之、叹之。(2)“三个嘱托”(5段) 一嘱好好抚养孩子 二嘱教子承父志 三嘱清静安稳度日 ⟹三个嘱托是对对妻子的期望,亦是责任的托付。 (3)“三个心愿” 一愿与汝相守以死(5段) 二愿吾灵伤依依旁(6段) 三愿尽吾意为幸(8段) ⟹三个心愿传递对妻子的不舍,亦述尽赴死的决心。

高中语文《与妻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与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是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等多用词的用法,掌握“其”、“与”在句子中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做出选择的情感历程(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九十多年前,中国也有一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

引出林觉民的《与妻书》 作者作品介绍: 1.时代背景——黄花岗起义(印发给学生) 2.林觉民及其方巾遗书——《与妻书》 请学生看注①作补充 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踏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独立而勇踏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神秘地将这两封信在半夜塞在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了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与妻书》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释难字词 1.其:吾望其言是实(这,指示代词)今则望其真有(它,代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自己,代词) 汝其勿悲(表祈使,规劝)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他们,代词)

【高中语文】《与妻书》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说课稿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与妻书》,这是一封关于爱情和理想的书信。在这封信中,林觉民向妻子表达了深深的爱和对国家的热爱。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平常我们都会怎么向自己的亲人表达爱意呢?谁愿意举个例子? 学生:(举手回答) 老师:非常好!你们都提到了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爱意。在《与妻书》中,林觉民也用了许多方式来表达对妻子的爱。在我们学习课文之前,谁能猜猜看《与妻书》这封信与一般的书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学生:(举手回答) 老师:很好!你说得很对。《与妻书》不仅是一封普通的书信,它承载了林觉民即将面临牺牲的内心情感。在这封信中,林觉民用了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深情至性的情感,也蕴含着家国情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篇文章的内涵和精神。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老师: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然后告诉我课文中讲了些什么? 学生:(观看课文,思考片刻,回答问题) 老师:很好!你们已经快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下面,我将给你们提出一些问题,希望你们能够深入思考和回答。

这封信是林觉民写给谁的?为什么他要写这封信? 在信中,林觉民表达了怎样的爱意? 为什么林觉民写这封信的样子,却又想不写下去了? 林觉民希望他的妻子明白他的心是什么?吾至爱汝的吾是指什么? 林觉民离开妻子,为国家献身,他的这种行为体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自主阅读课文,准备好你们的答案,我会依次请大家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老师:非常棒!你们给出了很好的答案。通过这些问题,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林觉民对妻子和国家的爱。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感受其中的家国情怀。 (以此类推,根据教学设计的内容来提问学生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安排,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营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家国情怀的思考。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再读文本,深入分析(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将进入《与妻书》的文本探究环节。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我们一起深入发掘课文的内涵和精神。 活动一:品味语言,感悟至情至性 老师:让我们一起找出作者表达对妻子爱意的细节和语句,体会林觉民对妻子深沉的爱。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问题: 林觉民在信中用了哪些词语来表达对妻子的爱? (学生回答)

《与妻书》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家国不负卿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体会语气词在具体语境中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深刻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长2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乃民国时期婚书上的誓词。前人受时代限制总是内敛含蓄,但表达情意却更加真挚,丝毫不输于当今火热的告白。但战火纷飞,生灵饱受倒悬之苦的时代,以一必死之身,如何说出“我爱你”三字?今天,我们将从林觉民《与妻书》入手,感受那段雕刻着时光的深重。 二、写作背景 林觉民1907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时期,主要思想(“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1911年3月26日。在准备参加广州起义的前夕,他给妻子写了这封信。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牺牲,年仅24岁。 三、题目解说 “与妻书”即丈夫给妻子的书信,这是林觉民写给妻子的信。这封信在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四、过渡,设置情境 1..范读重点段落语句,请学生朗读。要求:①听准读音②听准节奏③听出感情。

2.课前预读问题汇总,分别总结。 明确: 问题一:这一封书信即是家书,又是情书,还是赴死前的绝笔书。包含了作为家人的亲情,作为丈夫的爱情,作为最信任之人的至情,三种情感合而为一。 问题二:文中多处用典,较为人所熟知的典故为“司马青衫”“太上忘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用“太上之忘情”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用“老吾老”“幼吾幼”的典故,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问题三:体会读者的情感,并找出情感爆发的原因。(如为何愤怒?) 问题四:林觉民对妻子的情感,一言以蔽之,正是爱,而爱里面又包含了不舍、感激、恐惧、难忘、不忍,分别找出原文对应片段并予以分析。 (拓展延伸) 林觉民在表现“不忍”的同时写下“三忍”与“三愿”,分别为?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设计:必修下第五单元《与妻书》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设计:必修下第五单元《与妻书》教学设计【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虚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熟悉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能运用书信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唤醒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1.查阅资料,了解《与妻书》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补充: ①作者: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②写作背景:1911年4月27日,一群年龄平均20多岁的年轻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踏上了寻找理想的征程。他们就是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后来,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的遗体被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后来广州红花岗也被改成了黄花岗,此次起义便称为黄花岗起义。 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即《禀父书》及《与妻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 ③文体: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这就意味着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从文家书》、傅雷的《傅雷家书》等等,它们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经典,植入到国人的情感记忆之中。 写信时要特别注意书信的格式。既然书信属于应用文,就有它惯用和固定的格式:称呼(收信人);问候;正文;祝辞;署名(写信

统编版高中语文 5-11-2《与妻书》导学案(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导学案 课文简介: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表达了林觉民对妻子陈意映深深的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他把家庭、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孩子的爱和对整个国家、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大爱无疆、心系天下。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虚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熟悉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能运用书信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唤醒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2、写作背景 1911年4月27日,一群年龄平均20多岁的年轻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踏上了寻找理想的征程。他们就是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后来,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的遗体被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后来广州红花岗也被改成了黄花岗,此次起义便称为黄花岗起义。 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即《禀父书》及《与妻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 3、文体 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这就意味着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1.2《与妻书》教学设计

《与妻书》教学设计 01诗歌导入,情感激发 在疫情肆虐的时刻,中国人上演着一幕幕使命和担当的抉择。老师为大家朗诵一下自己写的诗歌《精忠报国》(节选)。“爱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词;爱国,是一个一个很小的事。爱国,不是在嘴上;爱国,是在行动中。14亿人,一人一个火把,黑夜也会变成白昼.夜空璀璨,只因为每一颗星的光辉。爱国者才是我们要追的的巨星,因为他们个个是,共和国的脊梁!精忠报国,不仅刻在岳飞的背上,更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里!” 同学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在生与死、家与国、爱情和爱国之间选择,许多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在告诉我们,他们的选择。为大家舍弃小家,为国家慷慨赴死。在百余年前,林觉民,一位爱国青年,同样作出了这样的选择。“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02爱情告白,精神风范 《与妻书》是一封写于选择慷慨赴死之前的绝命书。《与妻书》是一封家书,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是一封流传了百余年的爱情告白,缠绵悱恻,字字泣血;更是一个革命展示高尚的内心世界的袒露,“为天下人谋永福”,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撼人魂魄,令人动容。 林觉民(1887年-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读书过目不忘,参加科举考试,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离开考场。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补充资料:黄花岗起义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强鸣岐(两广总督)已逃走,黄兴等人就和返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寡不敌众,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起义爆发了。 补充资料:敌人眼中的林觉民 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相关记载,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

《与妻书》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林觉民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梳理文章,深刻理解文章含义; 3.感悟文中情感的交融。 一、初读文本 (一)作者介绍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同年4月24日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起义时加入敢死队,带头冲入两广督署,撤出途中中弹被捕,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二)文题解读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写给妻子陈意映的,又称《绝笔书》《寄妻绝笔书》。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三)背景探寻 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本文写于广州起义前三天,表现了林觉民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怀和杀身成仁的决心。 (四)词语积累 (1)司马春衫: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比喻极度悲伤。春衫,应为“青衫”。 (2)称心快意:满足心意。 (3)太上之忘情: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说。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忘了喜怒哀乐之情。 (4)望眼欲穿: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5)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 (6)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搞好自身的修养。现在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 二、学生结合课文及注释,掌握文言重点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如晤(wù)眷(juàn)属搁(gē)笔双栖(qī)使之肖(xiào)我相和(hè)一恸(tòng)称(chèn)心

《与妻书》优质课教学设计(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1.2《与妻书》 教学设计 《与妻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参加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女士的绝笔书,其中的真挚感情让千千万万的人唏嘘不已,要求“了解古代应用文为时而作的特点,并从中吸收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学生在学习前面应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古代应用文(书信)的相关知识,把握书信的写法。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进一步巩固文言句式知识。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重要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对古代的书信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革命前辈“为天下谋永福”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文化传承与理解:以情激情,用烈士对妻子和民族的真情来激发学生对烈士的敬仰之情,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2、理解文章中抒情与说理的特点。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要求“了解古代应用文为时而作的特点,并从中吸收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学生在学习前面应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古代应用文(书信)的相关知识,把握书信的写法,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尝试写信。

《与妻书》 一、走近作者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林觉民(1887-1911)辛亥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1907年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起义时,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后从容就义。 二、课文研究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2段开头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纲。烈士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第4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说明延缓此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死;次讲破镜难以重圆,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把磁头后人的任务托给妻子。 第三部分(5、6、7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第5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与无言矣”,似乎要收住话头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写出自己死后的愿望:灵魂永远陪伴妻子──以此进一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 第6段再一次申述自发一前“未尝以吾所志”告诉妻子的原因,并慨叹夫妻二人的“幸”与“不幸”,从“幸”与“不幸”的角度,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忍舍汝而死”的思想感情。 第7段是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三、文言基础知识

2023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与妻书》教学设计

2023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与妻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①林觉民作《与妻书》,与妻诀别,倾诉衷肠,一面表达对妻子的至爱,或直抒胸臆,或追忆往昔,一面又冲破儿女情长,晓以国家大义,时时作解释和安慰。“吾至爱汝”的深情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勇决,宛如两种旋律交错并进,使文章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正气。 ②诵读课文,注意把握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素养目标】 1.了解林觉民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疏通文本,把握文本内容;理解句子含义,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抒情、记叙和议论的写法。 4.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重难点】 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课堂环节】 情景导入 民国时期,蔡锷将军给自己使美人计,蒙蔽袁世凯。当袁世凯放弃对蔡锷的监视后,蔡锷离开北京,回到云南,起兵反对袁世凯称帝。离京返滇前,诀别小凤仙他对小凤仙说的这句话。 “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民主革命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2.相关背景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之曰“黄花岗起义”。 本文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拓展: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3.解题 ①与,给。 ②妻,在这里指林觉民的妻子。 ③书,书信。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表达了林觉民对妻子陈意映深深的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