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概论论文

中国美术概论论文
中国美术概论论文

目录

哭之笑之,唯我山人 (2)

——浅谈八大山人与其写意花鸟作品 (2)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2)

一、八大山人生平: (2)

一、创作阶段 (3)

1. 艺术萌芽期——由塑形到简化 (3)

2. 艺术突破期——形成特有的绘画风格 (4)

3. 高度成熟期 (5)

二、八大山人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5)

1.至言至简的绘画风格 (5)

3.儒道佛思想的渗透 (7)

4.花鸟画的象征和隐喻 (8)

四、对后世画家的影响: (8)

i哭之笑之,唯我山人

——浅谈八大山人与其写意花鸟作品

【摘要】:

八大山人是明清之际中国画坛上的一个坐标式的人物,作为那个时代画家中的佼佼者,他接受了那个时代人文主义思潮的洗礼,自觉地在其艺术作品中注入性灵之气,而这在其花鸟画作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作为清初遗民,八大山人的一生可谓坎坷凄凉,孤寂悲怨,又充满着坚定的抗争和不合作。然而遗民的抗争和自救始终无法拉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画笔来宣泄心灵深处留下的巨大创痛和强烈的恨憾之情。他以自己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树立了一座人格丰碑,即使是在其写意花鸟画作品中也笔挟风雷之气,可以说,八大山人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座无可逾越的丰碑,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的精英文化与遗民文化的结合,晚明人文主义与清初实学的结合。

【关键词】:

八大山人,花鸟画,一简二拙,遗民文化,佛道禅思想

【引言】:

提起八大山人,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他画中白眼对人的鱼鸟以及造型古怪奇丑的花卉松石。八大善画山水、花鸟、竹木,常以作画传达亡国之痛,有深刻的寓意。他的画风简练雄奇,笔势阔大痛快,意趣冷傲而不可亲近,有时夸张脱略,其所画鱼鸟每以“白眼对人”。画面着墨不多,均生动尽致,无景处亦成妙境,所创意境,别具灵奇。在盛行宫廷画和摹古画之风的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无疑是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八大山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超越时空与社会的变革,在艺术上为民族艺术的现代化发展以积极的影响和深刻的借鉴启迪,从而确立了八大山人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一、八大山人生平: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生于明朝天启六年丙寅(1626),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清初四僧之一。他是江西南昌人,明宗室后裔,朱元璋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其祖父为朱多炡,号瀑泉,是一位善诗歌、精通书画篆刻的艺术家,其父为朱谋觐,字太冲,号鹿洞,亦善绘画。八大山人生活在这样一个世代尚文、诗书传家、艺术氛围浓厚的王族家庭里,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八大山人在少年时已经显现出杰出的艺术天赋,但是起初其意并不在丹青,而是同每个读书人一样,渴望做官步入仕途,正如他后来在题画诗中所言:“不是寒窗春梦断,几乎难辨墨中煤”。他早年曾打算放弃贵族身份,以一个普通平民身份参加科举考试,并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获“诸生”衔。然而,八大山人没有能继续其仕途之梦,就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不久又被清军取代,八大山人的理想和

抱负就随着明王朝的覆灭破灭了。昔日王孙,转眼成为亡国遗民,同时他的父亲也在这个时候去世了,他遭受国破家亡的折磨,精神受到巨大震动,痛苦不可自抑。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入南昌,八大山人为避兵祸离家出走,在奉新、进贤等地栖隐。

清政府在清初推行的“剃发令”,无疑对明代士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剃发改服”在他们看来显然是个与节气操守相关涉的重大事件,因此明清之交遗民多逃于僧,八大山人也不例外。八大山人入僧后,努力参佛,禅学造诣很深,深得恩师信任与赏识,在他年届31岁时,恩师传主持之位与他,从学者有数百余人。不仅如此,他还利用空余时间拈弄笔墨赋诗作画,出手即有奇情逸韵、挺立尘表的风范。在他35岁左右,八大山人开始了云游天下的画僧生涯。他晚年又还俗,时年52岁,出家为僧已经三十多年。

长期的精神压抑使八大山人疯疯癫癫,经常疯醉作画,这同时也成就了他绘画艺术的顶峰。清初四僧之一石涛有云:“余每见山人书画款题‘八大’一二字,必连缀其画,‘山人二字亦然’,类哭之笑之,意概有在焉。”八大山人自作咏怀诗,亦有“无聊哭笑漫流传”之句,暗喻其一生经历坎坷,性格倔强,行为狂怪,佯狂装哑,常借诗文书画发泄内心积郁,时而哭笑,表露了亡国的隐痛。

八大还俗后居住在南昌附近,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前后,他开始过着替人作画写书以糊口的生活,这也是促进他晚年艺术迅速成熟与驰名天下的一个客观社会成因。然而,八大晚年的物质生活异常清贫,卖画的行情时好时坏,其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形成了巨大反差,八大本人也有“河水一担直三文”的感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大山人在自己搭盖的草房中走完了他孤寂、传奇的一生,享年80岁。

一、 创作阶段

传统中国画最讲究传承,从艺术发展规律来看,继承传统是推陈出新的前提条件,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所学与历代画家走过的师承道路几无区别。他在继承明代院体和吴门画派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广泛吸收民间艺术的养料,将文人画的特点发挥极致。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风,可以分为三个创作阶段,为艺术萌芽期(出家后到56岁还俗前,即1618-1680年)、艺术突破期(还俗后至65岁,即1680-1690年)和艺术成熟期(65岁至80岁去世前,即1690-1705年)。

1. 艺术萌芽期——由塑形到简化

八大山人出家后到56岁还俗前,是他艺术的萌芽期,这个阶段也是他学习前人的时期。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均较为广泛地吸收了前辈画家的养分。他的花鸟画,是在陈淳、周之冕、徐渭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的。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除了最早的《传綮写生册》以外,还有《花卉册》、《花卉图卷》、《墨花图卷》等。如《花卉图卷》(上),从画面风格来看,其中

的墨花明显受徐渭《杂花图卷》(下)中墨花

画法的影响,采用徐渭善用的泼墨效果及其笔

法。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出,八大山人的用笔节

奏较徐渭缓慢,造型上也更加严谨。用笔多方

折,收中有放,构图疏密有致,多几何方形,

用墨清雅有余而放逸不足,花卉枝干多取方势。

八大早年创作的《双鹰图轴》,和明代初期

院体花鸟画家林良的《双鹰图》在题材、构图

和笔法上几乎一致。但是,林良笔下的鹰讲究

法度,造型严谨,写实性较强,八大山人所画

双鹰虽也严谨写实,但明显更加注重写意性,

《花卉图卷》(局部)八大山人

墨色变化丰富,意趣较浓。这也反映出八大山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能另辟蹊径,兼容并收。

虽然这一时期八大山人花鸟画在风格上仍处于模仿塑形阶段,笔墨造型还不完善,但此时他已从传统和生活的感受中逐渐找到自己的艺术母题和美学意象,这也是早期模仿给他带来的灵感,即以简单的造型结构来传达内心深处的复杂意义。《藤月图》(如左)就是其早年的独具特色的代表作。在这幅图中,月亮的造型夸张放大,但以不完形的方式,使月亮仅露出一小部分,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幻觉,并让残月充满动态感,与藤枝的下坠形成合力,加剧

了造型的不稳定因素和刺激力。这一不完形的空间造

型设计虽稍显夸张,却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力,形成

了一种特殊的空间结构,即“伸”出画框,使画面向

画外空间延续,形成开放性的空间特征。这是八大山

人独创的开放式结构,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脱离画面

时空的限制,天骨开张,与画外自然衔接,至言至简,

带给观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可以说,它是一个划时代

的创造,是独立存在的一种宇宙精神,而不是在前人

的造型美学及其结构中爬行,这就是八大早期花鸟画

艺术由塑形到简化的风格特征。

2. 艺术突破期——形成特有的绘画风格

大约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后,八大山人经受长期痛苦的压抑,精神失常了。他在癫狂后,时而大笑,时而大哭不止,最后竟然将身上的袈裟脱去焚毁,疯癫着走回南昌。他的远房侄子在街上认出他并将他拉回家中调养,一年多后逐渐恢复正常。八大山人并没有因为癫狂而忘记了他所钟爱的艺术,反而久久压抑的情感在癫狂后终于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宣泄的方式。还俗后生活环境的改变和与外界接触的增多,促使八大山人的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处于艺术的突破期。

绘画的语言是为了表达感情而服务的,脱离佛门后的八大山人,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绪。他这个时期的绘画呈现强烈的夸张变形意识,书法也变得狂放起来,气势逼人,形成了“八大体”的雏形。这一时期不仅作品数量增多,而且造型波澜壮阔,气势规范前无古人,笔简墨精,迥然出尘。

一个画家选择某种表现对象作为创作母题,总是有意无意地与自己的某种经历、观念及人生哲学相联系着。就八大山人而言,由于他生存的特定时代和社会环境,决定了他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关照的角度必定有异于常人的一面。八大笔下的花鸟形象不可能只是客观物象的简单记录,也不再是为了抒发某种或高洁或超然闲逸的人生态度,而是他独特心境的外现。强烈的民族意识,深重的家国仇恨,孤高奇倔的品格,不随波逐流的情操,决定了八大唯有

将满腔的愤恨倾注于笔墨之中,心灵才能得到暂时的抚慰。他

的特殊身世决定了他必须将时代的外在因素转化为一种主体内

心的反映,并用绘画这一表现形式赋予时代以象征的意义。

《古梅图轴》(如下)是八大山人这一时期的一幅代表作,

风格独特,是他此后发展不完形和变形风格的尝试。事实上,

不完形就是一种简化,但这种简化是一种情感的塑造和完形。

画中一枝露根古梅,主干空裂,树顶蟠曲光秃,疏枝作下垂势,

瘦硬如铁,梅花数朵则用浓淡相间的墨色点成。梅干偏离视觉

中轴,根部暴露,主干粗大但已枯萎,顶部却发出了新枝。几

条嫩枝不向顶部伸展,反而向左下方斜伸出呈“T ”

字形,枝

《藤月图》八大山人

条犬牙交错,与根部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形成呼应,像是在被压抑下的奋力挣扎,造成一种倔犟不屈的视觉效应。画面上方用行、楷、草书体题诗三首,赞扬了历史上有气节的画家吴镇、郑思肖,辛辣地讽刺了软骨头的“贰臣”。这也是八大山人最早的一副只写天干、不写地支的作品。在八大山人看来,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已不再是大明朝的土地,有天无地,国土已被异族统治,为何要写“地支”? 此时八大的笔触是硬毫丁头鼠尾法连绵转折,墨线方挺犀利,并用干笔横排皴擦梅干质感,再以积墨填充梅干缝隙和根部凹陷处,笔墨运用比前期的《梅花册》更为成熟。

从“塑形”到“象征”的表现,是八大山人写意花鸟的重大突破。他充分认识到了花鸟造型的符号功能,并没有简单停滞在写实性的“适合造型”阶段,而是在简化和不完形的写意表现之外,运用发展夸张、变形、扭曲的个性化符号创造以及空间结构上的独特美学设计,达到更深层次的写意目的。局部夸张变形和“开合式”空间结构的创造,是八大山人这一阶段花鸟艺术的风格特点,它逐步超越了传统和自身“重力”囿限,使花鸟语汇巧妙地变成了自身心态环境的造型符号。

同时,八大这一时期的花鸟作品也表现出了对清初以“摹”“仿”为能事的风气的逆反。他不仅不标榜仿效,反而在风格上表现出对传统时趋的背弃。虽然形象造型有前人绘画造型的影子,但绝对没有局限于前人的传统,而是对整个文化传统的自我发挥。

3. 高度成熟期

八大山人还俗后居住在南昌,晚年以替人写书作画为生,他的创作在66岁到80岁之间(即1690-1705年),达到了高度成熟期,其造型风格进入晚年圆熟、老辣、纵横含蓄的阶段。另外,题材方面也出现了鹿、鹤、芦雁和鸳鸯等深受文人画家喜

欢的野逸物象。

《双雀图》(如上)是八大晚年所作,从画面看,一片清空,全无

衬景,只见小雀成双,跳掷对立,似作低语状。画中空白满布,更显

得双雀之小,之突兀,笔墨精简可见一斑。双雀以水墨数笔而成,侧

身独立,姿态尤为生动,而雀爪的两小笔,为八大山人特具之造形,

最为耐人寻味。以寥寥几笔的小鸟与全副空白相映,这种大胆构思和

精心用笔,在中国画史上尤为罕见,堪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经典

之作。

在人生最后的十年间,八大山人潜心书画,从小我挣脱出来,心

态趋于平和,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世界中,在绘画艺术上精益求精。其

绘画风格呈现出凝重、洗练、含蓄、静谧、空明的风格,实现了物我合一的大境界。

八大山人晚年花鸟画造型特征,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慈祥老者在涓涓诉说。他74岁时的作品《花卉图册》,可以说是他青春的回忆和返老还童形态的象征符号。这种风格在他临终前的《花鸟册》上得到进一步的体现,表明了八大晚年心态逐渐趋向美好现实的转化。

二、八大山人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1.至言至简的绘画风格

清代画家诨寿平在《南山画跋》中极力推崇简洁画风:“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烟霞翠黛,敛容而退矣”

。只有简,才能以最少的笔墨去表现最为《双雀图》八大山人

深刻的思想,才能把观者的注意力引向画面中的主体形象,才能更加强烈地表现出画家的情感。当形象语言简到极致时,就成为思想感情上最大的“繁”。而八大山人则将这种简运用到了极致。郑板桥曾论到:“八大名满天下,而石涛名不出吾扬州,何哉?八大纯用减笔,而石涛微茸耳。”这可谓是道出了八大山人独创的“一简二拙”画风的魅力与影响。

(1)笔墨—墨点无多泪点多

八大山人的用笔,可以展现出其书画互通的特色,逆入平出、欲行还止、若急却涩,将书法形式法则转化为笔墨构架,提高了绘画用笔和线条的品质,在其画法中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八大山人对用笔的三种空间运动方式“平动”“转笔”“提按”都有很好的把握,使得笔迹既能持劲凝重,又流动充满,生机盎然。八大的书法和绘画线条中多飞白,这种飞白是从骨子里出来的,看上去松,内里却是实的,这和他高妙的书法功力是分不开的。

八大山人亦惜墨如金,往往能以最精到的用笔和用墨塑造出生动的形象。他的画墨色变化自然,虚实浓淡形成对比,生动形象。八大山人用毕生的艺术实践,将中国画的笔墨带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以说,八大山人笔墨的运用,在徐渭、周之冕等先贤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2)造型—淋漓奇古尽凡尘

八大山人的取物造型在中国的水墨写意画史上有着独特的建树,他的绘画造型以神取形、以意舍形,在抽象和具象之间达到平衡,夸张变形而不失常理,笔简而形具,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八大山人绘画造型的怪诞特征,集中体现在他对鱼、鸟、猫、松、石等动物和植物大胆的夸张变形处理上。八大山人笔下的鱼鸟,形象倔强冷艳,眼部描写夸张,眼珠皆向上方,

作白眼看人之态,似画家胸中一股愤懑沉闷情感的寄托。而八大

的花卉造型,也都有特异的变形处理,其花卉枝疏花少,非常简

约古拙,笔墨里透出一股孤傲倔强之气。

(3)构图—简洁奇险恫人心

八大山人绘画的构图是极具个性的,不管是花鸟画还是山水画,

都可从中感受出构图的简洁、缜密和奇险。

八大的绘画强调主体屹立于净空,不依托任何衬托,使主体

突出,构图的形式分外鲜明,画家的性格愈显孤傲。他缜密的构

图,也是前无古人,难以媲美,大处从横捭阖,小处张弛起伏,

欲扬先抑,精心布置又不露痕迹,其绘物配景全然不自画中成之,而出之

画外。

奇险是八大山人构图的另一显著特征。他的画总是极天、极地、极大、

极小、极高、极低、极疏、极密地强调某一方面,这种奇险的构图进一步

突破了前人,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和表现力,和他夸张的造型,简洁的笔

墨,共同营造出了八大山人独具个性的意象世界。

《安晚图》之七 八大山人

2.画论—师法古人,无迹可寻

八大山人对于绘画中的“仿”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八大山人反对因“仿古”而拘泥不化,批判那些一味刻意模仿,只对前人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他主张我行我素,不必计较别人的嘲讽,不要拘泥古法而不敢推陈出新,他认为艺术创作最为可贵的是自成一家,不为某派或者某家奴役,从而打破了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南北宗”论的界限,这也是八大山人对中国绘画理论的新发展与重要贡献。

法法不宗而成,这是八大山人另一具有独创性的重要画论。他认为要能大胆创新,关键在于能秉承大自然之灵气,陶冶自己,以己灵性悟自然规律,成机化境,妙趣天成,意象独逸而景生,是谓法法不宗而成。

造型意识的搬迁,是八大山人在造型理论上又一重大创新,这也体现出了他对于前人造型艺术的继承。艺术的造型符号和语言文字符号虽表现方式、媒介都不同,但文字学和图像学都是符号语汇的基础。历代花鸟画家名家所留下的创作就是一部分散的图像学风格图录。而八大山人的造型语汇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加以风格化、符号化的发展创造。如八大山人晚年的《荷花芦雁图轴》,比较这幅画与明代吕纪的《残荷鹰鹭轴》,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取材和主题似乎南辕北辙,但是仔细观察空中飞雁的造型,就能发现二者造型大体略同。这就是造型意识的搬迁,也是八大山人独特的“同形异本”的造型和结构。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在师法古人时,能将各家风貌融会贯通,变为自家风貌,师古人之迹更师古人之心,这正是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几乎已经看不出来他学了什么派别,或受了哪家影响,而是自成一家。他的绘画已完全进入了不涉理路,不落言诠,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境界。总之,八大山人能够取诸家之长,又能保持自己的鲜明特征,既不同于前人,又为时人所不及,堪称中国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3.儒道佛思想的渗透

从八大山人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虽然归入禅门30多年,却并没有完全“看破红尘”,达到“绝圣弃智”的境界,而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他的特殊家世和经历,使得他的思想中既有儒家的责任感,又有佛家的空寂和道家的自然无为。他的佛道儒浑化一体的思想,渗透在他的绘画中。具体而言,八大山人行为上坚定的不合作立场,题诗中晦涩的思想,绘画中显著的风格指向,正是传统儒家思想在他身上表现出的遗民精神的写照。而禅宗对八大山人的精神人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向往幽深玄远的清雅乐趣以及宁静安详的内心喜悦,以其高深的禅学修养作诗绘画,许多作品蕴含着浓郁的禅味,禅宗教义中主张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直观简约主义思想,也成就了八大简约极致的画风。八大的画风中也能找到道家风骨的痕迹,他将率真自然、简淡虚静的风格发挥尽致。观八大行为,亦颇有老庄玄学魏晋名士的风范,不拘一束,或哑然不语,手目传情,或时哭时笑,醉酒佯狂,是真名士自风流。

八大山人作为受儒、道、墨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文人画家,人格与画风的形成与这三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性格中的封闭与开放,保守与抗争,绘画中蕴藏的耐人寻味的、和缓的、连绵不绝的内在生命力,无不来源于儒释道思想的三重交融。可以说,八大山人对儒道佛三大文化体系,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继承和吸收,儒道佛的文化精髓在他身上已内化而相通,形成了独具个性的绘画风格。

4.花鸟画的象征和隐喻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最能说明他以物喻人的个性化的刻画手法,他以枯松、古梅、怪石、丑鸟、游鱼等物象展示了一个孤寂冷漠、荒寒简率的绘画意象世界。八大经常借助物体的形象,展露内心深处的自我,他通过自身命运的曲折变奏,加上对整个民族的人文关注和对人性本身的思考,再以强烈的个性表达出心中的郁勃之气。这种作品寓言式的戏谑,在古典花鸟绘画艺术中并不多见,更多的画家只是用梅兰竹菊等特定物象表达自己高洁、古雅、出世、隐逸的志向,没有人能够像八大山人那样把物象具体人格化,使笔下的花鸟虫鱼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并且用最朴素的形象展示出完全人格化的情感,于是才有了“失群强项伤心鸟,张口无声瞪眼鱼”的淋漓奇古的作品。

四、对后世画家的影响:

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对我国画坛影响很大,三百多年来,著名的大笔写意派画家都或多或少地受了他的影响,如清代乾隆年间的“扬州八怪”,清末的吴昌硕,近代齐白石等。可见,八大山人对后人的影响是积极能动的,他的艺术创新精神有着极大的借鉴启迪意义,正是这种杰出的艺术作品所放射出来的创新精神,深深打动和吸引着后人,并给予后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超越古人,将中国表现主义艺术推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新高度,给后人以深远影响,而且他的艺术所具有的超前境界,开拓了中国美术发展的广阔前景,为中国画的表现艺术向更人文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八大山人不仅人品与画品非常高,他艺术中的通俗性和象征性,是其自身艺术力量的表现,其绘画艺术不同寻常的深层艺术哲学——超前性,使他的艺术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和社会变革,体现艺术发展的规律,进而确定了八大山人在中国画坛的崇高地位。哭之笑之,古今唯有八大山人一人。

i参考书目:郑朝,蓝铁著,《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

欧阳云编著,《清代绘画艺术鉴赏》,陕西人民艺术出版社,2011年4月;

张馨之著,《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9月;

邵仲武,张冰著,《八大山人书画鉴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

祁慧琳编著,《清初四画僧》,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

中国工艺美术史·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英文名称: 开课院系: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美术系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总学时:32学时撰写人王弥笑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美术系基础理论必修课程之一,主要讲授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以及相关设计作品和每个时代工艺美术(设计)风格形成的深厚、复杂的文化背景。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各时期工艺美术(设计)风格、设计作品、设计思维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基本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发展脉络、各时代的设计审美和设计观念,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使之建构基础的设计理论知识体系。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及设计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各时期经典工艺美术作品进行直观、详细地分析,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造型、纹饰等特点,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 (一)导论及原始时期的工艺美术(2学时) (二)夏商西周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三)秦汉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五)隋唐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六)两宋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七)元明清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四、成绩考核 1、本课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史脉的掌握为主要考核内容,以课堂提问、解答、课间布置思考题为辅,结合学生表现、期末学期论文(或考试)给予综合评价; 2、课程成绩评定:平时作业及考勤(30%),期末考试(70%)。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尚刚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2、《中国美术史教程》,蒲松年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3、《美术鉴赏》,张道一著,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2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所有中国人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就是道士。-林语堂的我和我的人民一,导言林语堂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语言学家,他对中国和西方都非常精通,并且精通多种外语。他连续写作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幽默风趣,积极倡导淡雅幽默的文学作品。他是论文的作者。林先生天生贫穷,但在自己的努力下,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他不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西方文明有深刻的了解。东坡先生曾经说过:“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但我只住在这座山上。”毫无疑问,长期生活在欧美的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我的国家和人民(也称为“中国人”)是林先生的第一本英语书籍,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是林先生用英语写的对中国人的看法。在书中,林先生用幽默,坦率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民的道德,精神状态和向往,以及中国社会,文学艺术和生活利益。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中国儒家和道家的观点是最敏锐和最原始的观点之一。儒道思想源于2000年前战国一百多个学派的争论,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经过磨砺和殴打逐渐形成体系,是中国人民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讲究仁爱,人性

和礼节制度,这是入世后的一项重要学习。道教是一种没有行动,自然和纯洁而诞生的哲学。因此,林语堂认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无疑是幸福的。当他们满意时,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就像在黑暗中指引光明的道路一样,他们不会迷路。当他们沮丧时,他们也有道家的思想来安慰自己的心,就像冬天的温暖被子一样,他们不会迷路。南怀瑾大师曾经说过,儒家就像五谷杂粮店,每天都要吃掉。道家就像药店。如果您没有生病,就不能去那里。如果生病,就必须去。主人的魅力也许在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神秘的哲学,以便每个人都能接受。在现实生活中,谷物商店和药房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种哲学的魅力。融入生活的哲学是建立中国灵魂大厅的基石。孔子左手,老子右手。这是林语堂先生对儒道思想地位的最生动的比喻。儒道是中国文化的右臂。没有儒道教的中国文化是不完整和不完整的。现在,张开我们的“左右手”,了解儒道对中国人民的影响。2,毫无疑问,左撇子儒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几千年来,统治者以儒家统治世界,而文人则以儒家为名。甚至普通百姓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做事中寻求“卑鄙”,在生活中寻求“仁义”。儒家思想起源于西周的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论唐代美术 简议唐代人物画的特色 姓名*** 年级班级******** 专业********* 长沙理工大学 ****年**月

摘要 在唐朝时期,绘画艺术已经到达了顶峰,特别是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在人物画的作家中,张萱、吴道子的画风很突出,他们推动了人物画的发展。 关键词:唐代美术艺术人物画张萱吴道子 ABSTRACT Tang dynasty,drawing art has reached art peak,especially the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of painting is. In Zhangxuan figuration, painters, WuDaozi style was particularly Oustanding,and promote the delelopment of figuration climax. Key Words:Zhangxuan WuDaozi tang art drawuing art characteristics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1唐代美术发展史 (4) 2 唐代画风形成的原因 (4) 2.2文化方面的原因 (5) 2. 3 思想政策方面的原因 (5) 3 唐代画家的风格及绘画艺术特色 (6) 3.1 张萱 (6) 3.2 吴道子 (8)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9) 后记 (9)

唐代时期在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绘画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状态。 1唐代美术发展史 唐代的绘画,在隋朝的基础上全面的发展,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取得了主要的成就,为后世所敬仰。初唐时期的人物绘画继承了隋朝的细密画风,时代特征在取材上都能体现出来。风格上分为阎立本中原风格和尉迟乙僧边陲风格。山水画以李思训青绿山水和王维的水墨山水画是这一代的特点。花鸟画有设色和水墨两种之分,代表画家是薛稷和殷仲容。中唐是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空前繁荣时期,人物画达到了一个新高点,人物造型更加生动逼真,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花鸟绘画也在不断发展,其中牛马题材十分流行。晚唐时期的绘画,开始转向新的方向。以周肪人物画,更趋完满。以王墨山水画,开始变化,最后完成山水画的“改步变古”。这一时期的花鸟画也获得很好的发展,在工细花鸟画成熟的同时,疏淡简洁的花鸟绘画也开始形成了。其中边鸾,藤昌佑,刁光胤等为此时的代表大家。其他著名画家还有李真和孙位等。 2 唐代画风形成的原因 2.1 经济方面的原因 经济上开始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并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李世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一系列重农业的政策,轻徭薄赋。隋末唐初战乱仍然很频繁,人口稀少,李世民一方面竭力推行均田制和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摘要】中国画具有七千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到了儒、道、释等哲学文化思想以及民间艺术、外来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特有的形式体现着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必然影响到对中国美术的欣赏。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关键词】美术欣赏;中国画;写意;主体精神;意境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美术大师为我们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美术作品及理论著述,为我们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美术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美术,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1.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陈望衡、张涵在其著作《艺术美》中提出,艺术欣赏实质上艺术美的欣赏,是一种美感活动,艺术欣赏的特点主要是娱乐性、主客观辩证统一性、与创造过程的紧

密联系性等。1995年,尹少淳在其著作《美术及教育》中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1998年,张道一在其主编的《美术鉴赏》中提出,美术鉴赏对于鉴赏者来说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与艺术的创造一样,同是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等过程的系统组合。21世纪伊始,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近一步深入。2000年,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是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2001年,王向峰其著作《美的艺术显形》中指出,艺术欣赏的主要特征有:艺术品相对与欣赏者的外在性、艺术欣赏的过程性、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2002年,陈新汉在其著作《审美认识机制论》中提出,艺术欣赏是纯粹化、集中化的审美活动,是客观化审美活动的主观化,它作为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把握,是欣赏者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去间接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总之,美术的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2.写意

新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发展历程研究

新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发展历程 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政 府在制订美术教学计划时开设了中外美术史课程,与之协调的师资培 养和教材建设也在发展中逐步完善。作者把美术史师资按年龄结构分 为四代人,每代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着语文教材编写的品质。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教学计划师资教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在1951年底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师范教育会议,提出“自办正规的师范教育,主要是 调整、整顿和发展战略各级师范学校”,奠定了新中国师范教育的基 本格局。其后政府对师范教育进行了多次调整,“从1952年的院校大 点调整至今,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科的合合分分、分分合合一直在进行。佐韦这使得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科的变化纷繁,难以理清脉络”。[1] 一、美术史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尹少淳先生在《亚洲地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五十年》一文中指出:1953年至1954年教育部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用,把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计划内容科目的教学大纲全部制订素材出来,然而事 实上,美术科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始终未能制订。各师范院校美 术系科的教学长期授课处于不规范的状态,既无统一的教学计划、教 学大纲,又无统一编制的教材。[2]“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高等师范美术系(科)终止招生。1970年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均 改为‘革命文艺系’,招收工农兵学员。专业课的创设是为了‘培养 陶铸宣传员’,美术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为批判而开设的、漫画、标语、美术字等,美术和美术教育成为宣传‘文化大革命’的工具”。[3]1980年3月,教育部首次印发《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美术专业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该《教学计划》“将美术课程分为共分公共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史》结课论文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班级:视觉传达本科1302班 学号:20133116843 姓名:吴佳忆

引文: 公元十四世纪,处于萌芽状态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和人民大众在一起,展开了政治,文化上的反封建的斗争,欧洲历史上就出现了称之为文艺复兴的文化运动。 著作《欧洲文艺复兴史》具体包括了:伊大利之文艺复兴、法国之文艺复兴、北欧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之结束等方面的内容。该书解释了“为何文艺复兴也被称为一场拯救欧洲危机的政治运动——为何文艺复兴的政治学是围绕着公民参政、建立符合民意的自由公民共和国的主线展开——为何在欧洲进入君是主制时代后马基雅维里等人反而会提出更高标准的公民共和国概念”等一系列历史问题。从但丁、彼特拉克的道德政治学到萨鲁塔蒂、布鲁尼的市民人文主义,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伊拉斯谟的基督教君主的教育,从托马斯,莫尔的人民乌托邦到德国农民的人民共和国,都有力显示了人民和民意乃是推动近代民主珠政治发展的真正动力。 著作《艺术哲学》是法国18世纪中叶,著名的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授美术史时的课程教材。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的第二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为例,以艺术发展史实为依据,强调了种族、环境、尼德兰绘画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并认为在三个因素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 “文艺复兴”是古希腊之后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出现了不少伟大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拉斐尔的艺术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达·芬奇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年级环114 姓名甘露 学号 110605092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指导教师张银川 2012年 6 月 20日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一.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已不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 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由简单的几何纹装饰。荣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其组合的雏形表明青铜礼器制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萌芽生长的阶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的主要装饰题材已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运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比较普遍。青铜器上

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形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的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已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到西周早期,青铜器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 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

美术学专业论文

美术学专业论文 摘要: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忽略了设计意识的培养,而一味的去追求绘画性或者是视觉美,那么就与普通美术教学没有了区别,久而久之,美术设计教育也就名存实亡。所以,对于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来说,必须要在教学中强化设计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贯穿设计的理念,只有这样,职业院校美术教学才能达到教育目标。 关键词:美术教育、绘画、教学 一、设计意识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与普通美术院校不同,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绘画人才,而是具有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普通美术学院以追求艺术为目的,教学成果以美术作品体现出来,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赏心悦目,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职业院校美术设计是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服务的。对于设计而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认识,但相同的一点是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为了生产产品。 二、培养学生设计意识的方法 (一)从美术基础训练培养 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基础训练包含色彩和素描两个项目。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在设计专业课程中,如果只能实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应建立在这几个方面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所以,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是服务于设计的,美术基础训练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基础训练通过写生来实现学生的写实能力培养,对物象的自然状态进行表现。而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训练,不能只停留在绘画的层面,要在绘画层面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就是设计意识,这就比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更高、更难。也就是说,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不但要具备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还要表现出设计意图。追求的不是与对象画的一模一样,而重点在于如何去画。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对传统的基础教学进行改善,打破传统的绘画观念,就素描而言,传统观念认为设计素描就是结构素描。实际上不管是线性素描、结构性素描或是全因素素描,主要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设计意图,都可以理解为服务于设计理念的设计素描。不同形式的素描表达的只是训练目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重点是在素描的过程中,学生追求的是什么,是被动的去画还是主动的去画的问题。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在训练中都应该增加自己的设计意图,强化设计意识,才能真正的实现设计课的训练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实用型,因此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要突出设计意识的培养,强化设计意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设计性思维。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实践、主动的设计。也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才能更具前瞻性。新世纪高等院校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创新,这也是全国教育改革的目标。美术设计专业如果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主要原因在于美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 要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落实,就要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固有模式,建立起与当前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教学的开展,用创造性思维去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随着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更新,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在设计教学中,要将这些新的元素引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产同文化的概述及对现状的分析,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应对措施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 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近百年来,国人对以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近年来韩流的席卷。自打美国电影进入我国境内后,一系列大片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上深深烙印,而国产电影则受强烈冲击。外来文化的进入程度较高,但明显也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汉字书法早期发展 谢安 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2班 20120915010 内容摘要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之一,却也是唯一能够经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明。透过这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光辉历程和发展,我们可以从中洞悉到其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强悍生命力的源泉,也就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三大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中华文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大了它原有的兼容性,海纳百川,最终能够薪火相传至今。其中,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更是经过中华民族的代代相传,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不仅为国人所骄傲,更为全人类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将从书籍、网络、书法作品等方面去探讨汉字最初的起源、书法艺术的由来及人文价值、早期书法家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为更好的总结和发展汉字书法艺术、以及更规范的书写汉字而做出应有的贡献和价值。 序言 汉字作为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文明的一大瑰宝,无疑是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而书法艺术作为汉字的传承方式和表达艺术,更是深得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书法的考古价值不单纯从其本身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上去标判,而且还应用它的艺术价值去深入探讨。而着眼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我们不仅在艺术造诣上与前人相去甚

远,在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程度上,与前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快速普及,人们用笔书写汉字的机会被急速削减,这也造成了当代书法艺术发展迟缓的问题,尤其是当代的中小学生在文化启蒙阶段的汉字书写问题。各种“火星文”、错别字等层出不穷。在和平年代出现文化传承的问题,实属我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耻辱。 一、汉字及书法艺术起源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由是种种。但传说终究只是传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华文明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汉字考古的不断深入,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所有中国人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是道家。-林语堂是我和我的人民。林语堂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语言学家。他精通中国和西方,精通许多外语。他连续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幽默风趣,积极倡导高雅幽默的文学作品。他是这篇论文的作者。林先生出身贫寒,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他在哈佛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他不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西方文明有着深刻的了解。东坡先生曾说:“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但我只住在这座山上”,毫无疑问,长期生活在欧美的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我的祖国与人民》(又称《中国》)是林先生的第一本英文书,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是林先生对用英文写的中文的看法。在书中,林先生用幽默、率直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和向往,以及中国社会、文学艺术和生活情趣。这本书描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中国儒道观是中国最尖锐、最原始的观点之一。儒道思想起源于2000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锤炼和锤炼,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它是中国人民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强调仁、仁、礼制度,是入世后的一项重要研究。道

教是一种没有行动、没有自然、没有纯洁的哲学。因此,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的精神无疑是幸福的。当他们感到满足时,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就像在黑暗中引导光明一样,他们不会迷失方向。当他们沮丧的时候,他们也有道家的思想来安慰自己的心灵,就像冬天里的一床温暖的被子,他们不会迷路。南怀瑾大师曾说,儒家思想就像一个全粮店,天天吃。道教就像一家药店。如果你没有生病,你就不能去那里。如果你生病了,你必须走。主人的魅力在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神秘的哲学,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在现实生活中,粮店和药房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儒道的魅力所在。融入生活的理念是中华魂堂建立的基石。孔子左手,老子右手。这是林语堂先生对儒道地位最生动的比喻。儒道是中国文化的右臂。没有儒道思想的中国文化是不完整的。现在,打开我们的“左右手”,来了解儒道对中国人的影响。2毫无疑问,左撇子儒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几千年来,统治者用儒学来统治世界,而文人则以儒学为名。即使是普通人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工作中追求“卑鄙”,在生活中追求“仁义”。儒学起源于西周的周公旦,与孔子融为一体。在董仲舒手中,形成了一种尊崇儒学的局面。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合肥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 论文名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史 学生姓名湛琴琴 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14生物工程一班 学生学号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绚丽璀璨,作为历史的载体,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久已为世人所重视。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宋代金石学之兴,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历经元、明、清各朝,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有着开创之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装饰;特点 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

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

中国美术简史结课论文

中国美术简史作业 201413031420 李岩

第一编大事记 第一章:史前美术 一·旧石器的造型与发展 1·【旧石器时代初期】 在四川巫山龙骨坡巫山人遗址,河北阳原小长梁与云南元谋人遗址,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发现的石器,多系形状不规则的刮削器,砍砸器及尖状器,很少有第二步加工,呈现出石器的原始形状及初步的类型分化。 2·【旧石器时代中期】 在距今约10万年的许家窑人遗址里发现的大约一千五百个石球,其光滑规则的造型体现出相当的造型能力。这显示出一种与泛灵论联系在一起的工具崇拜心理,但也体现出对造型的讲究脱离了实用目的。 3·【旧石器时代晚期】 晚期智人的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个时期的石器类型丰富,形状更加对称,加工益发精致。宁夏灵武水洞沟出土的尖状器以造型周正对称而著称。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和刻画艺术品 1·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装饰品,是距今约28940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装饰品。灵武水洞沟遗址发现以鸵鸟蛋壳磨成的穿孔串珠,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发现一颗钻孔石珠。在这些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 2·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一枚精致的骨针,证明当时任以缝纫兽皮作为御寒保暖的服饰。 3·1987年在河北兴隆发现的意见尺鹿角枝残段,是现知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原始刻画艺术品,应该以狩猎的巫术仪式有关。 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 1·【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华北地区的河北徐水南庄遗址,华南地区的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甑皮岩下层等遗址均出土粗陶片;徐水南庄头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碾轧加工粮食的工具,还伴出家禽骨骼;道县玉蟾岩发现最早的水稻谷壳。2·【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农业于本期已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黄河流域及北方主要种植粟类作物。陶雕,石雕,玉器开始出现。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石刻女神像。 3·【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a·本期农业与手工业出现分工,生产规模扩大。彩陶艺术十分流行,琢玉已成 为独立的部门。本期前段,流行向心式的聚落布局及氏族公共墓地,血缘纽带还

中国艺术史学者及其博士论文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 方闻(Fong Wen,1930年生) 谢柏柯(Jerome Silbergeld),斯坦佛大学博士,长期执教于华盛顿大学,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系主任。 清水义明(Yoshiaki Shimizu),执教于普林斯顿。 宗像清彦(Kiyohiko Munakata),方闻最早的博士之一,1965年的博士论文关于唐代初期的绘画,为伊利诺伊斯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退休教授。 韦驼(Roderick Whitfield),方闻最早的博士之一,1965年的博士论文研究《清明上河图》,1968-1984年任职于大英博物馆东方部,1984年之后为大维德基金会中国与东亚艺术主席、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1934年生),1967年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关注李公麟《孝经图》,耶鲁大学荣休教授。 Robert Rorex,1973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胡笳十八拍:蔡文姬传说》。 Mary Gardner Neill,1981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仙山:方从义的生平与绘画》。 周汝式(Chou Ju-shi),1984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研究石涛及其画语录,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绘画,近年来尤其关注18、19世纪绘画。现执教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韩庄(John Hay),1988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博士论文关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教授。 王妙莲(Marilyn Wong Glysteen),普林斯顿博士,博士论文关注鲜于枢的书法。 江文苇(David Ake Sensabaugh),博士论文关于元代画家赵原。曾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现为耶鲁大学艺术馆亚洲美术部主任。 傅申(Fu Shen),博士论文关于黄庭坚《张大同帖》。曾任职于耶鲁大学、弗利尔美术馆,现为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 姜斐德(Alfreda Murck),1995年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关于宋代《潇湘八景》题材绘画。1991年起任职于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亚洲部,现为自由学者。 孟久丽(Julia Murray),1981年博士论文关于宋高宗与马和之《毛诗图卷》。现为威斯康辛大学教授。 毕嘉珍(Maggie Bickford),布朗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宋代花鸟画与墨竹画,最近的研究关注北宋徽宗朝的艺术。 李成美(Yi Sung-mi Han),博士论文为《吴镇<墨竹谱>:文人画家的墨竹画谱》。现任职于韩国文化学院。 何慕文(Maxwell Hearn),博士论文关注王翬《康熙南巡图》。现为大都会美术馆亚洲部研究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

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

中国美术史论文范例

美术史与美术作品鉴赏论文

追寻元青花上的蒙恬将军图 ——论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 【关键词】: 元青花 玉壶春瓶 蒙恬将军 【摘要】: 通过对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上纹饰的描述,探寻人物故事纹饰出现的原因。并对故事细节进行具体深入分析,企图得出蒙恬将军图背后所表现出的社会环境和器物形成的具体的历史背景。 【正文】: 它的淡雅与明快,几百年来被无数人所追捧、喜爱,蓝白两色在窑火的烘焙下勾勒出了这种被外国人誉为“国瓷”的青花瓷。但不得不说的是目前普遍见到的是明清两代的青花,对元青花却是少有人熟知。 其实早在唐代就出现了最原始的唐青花,而 在元至正时期就已烧造出成熟的青花瓷1。可由于 战乱等诸多原因,元青花极其少见。国内所藏元 青花只有100件左右,国外土耳其、伊朗、英国、 日本、美国等地的博物馆所藏加起来也不过200 余件2。其中人物故事图更是少之又少,据张浦生 先生介绍现已知有人物图的元青花只有十多件3。 因此这件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见图1)显 得弥足珍贵,它本身连同上面的纹饰都理应得到 更充分的重视。 从右图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件撇口、细颈、垂 腹、圈足的器物,人们称之为“玉壶春瓶”。(高 20厘米,口径8.4厘米,腹径15厘米)它的轮廓左右是两个相互对称的“S ”型,线条舒缓、流畅,宛若一个清秀的少女。玉壶春瓶通常被用作盛酒器使用,所以名字也就因此得来(据某些专家认为玉壶春应该是一种酒的名字)。而恰恰是由于这种独特的造型成就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蒙恬将军的纹饰。 因为玉壶春瓶颈细长,腹部呈香梨的形状,奠定了其作画面积小作和不利于创作大型画面的特点。但我们不得不佩服画工非凡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现象力,他正是利用了玉壶春瓶的造型特点给我们展现了眼前这个精彩的故事。如果把器物平展开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是一幅故事画,画中一共有五个人物,笔者将其分为三部 1 戴洪文《千年古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113页、116页 2 许明 《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141页 3 同上 142页 图1

中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中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能思考,思考能带给我们科技,而更重要的,思考也带给了我们艺术,艺术赋予了我们生活魅力,抒发了我们心中的情感,传递了我们心中的思想。而艺术有很多种,看到的图画,听到的音乐,读到的文字,等等,而眼看,实际上是了解万物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作为一名大学生,不得不说我对艺术的了解实在是太贫乏了,所以选课之初,趁着这个机会,选了这门中国美术鉴赏,希望我对艺术能有体会了解。 中国美术的确很特别,其表现主要在于线条,在于布局,在于意境,这恐怕是其他所偶国家所不能比的,看似简简单单的几笔,画家却能够用远近呼应、以动衬静等手法将人物、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唯妙唯俏,这也是我们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所在! 从远古的陶瓷绘画,到魏晋的墓室彩绘砖,再到隋唐的壁画,个人感觉,相比较于西方油画的死板,我们中国美术讲究的是形散神聚,画家们举手投足之间一挥笔墨,就能表达自己对人物、事物的态度与看法——不论是一种巫术,还是讽刺官僚、表现民生疾苦,抑或是细致刻画某种动物等等。通过这几次选修课,我觉得古代的画家不仅仅是画家,他们往往能够用笔墨批判现实或者是表达某种愿望或抱负,总之,绘画的目的已经远远超越了欣赏,我们能够从众多的绘画之中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内涵美、意境美,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去研究的地方!

例如,甘肃出土的魏晋墓室彩绘砖上,《出行图》《屠牛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都能表达出了墓室画家的一种精神志向。在《屠牛图》图中,牛眼和人的衣服都是红色的,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把整幅图点染得意趣盎然、活泼生动。除此之外,这幅图更是表现出了民生疾苦。因为在古代是不允许随便杀牛的,而图中的人杀的恰恰又是一只瘦骨幼牛,可见当时生存环境的艰苦,充分表现出了笔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一种心中的怨恨之情。而在《出行图》中,更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讽刺了官僚主义,他呼吁劳动人民觉醒。 又如在我国古代鼎盛的唐朝唐太宗时期,吐蕃势力强势,唐太宗会见松赞干布的场景被阎立本用画笔记录了下来,在《步辇图》中,唐太宗被一群宫女所环绕、包围起来,并且就连座椅都是宫女们抬起来的,这些许表现了阎立本对当时唐太宗、当时整个唐朝的不满与讽刺。 还如,在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中,将晋武帝司马炎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肥硕的身躯,凶险耿直的眼神,充满杀气的目光,张牙舞爪的造型,都让我们跟恶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在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个出名的伪君子,尤其是晚年的司马炎,颓废无比,不理朝政,沉于女色,使朝政紊乱,庸臣当道,种下“八王之乱”祸根。而阎立本的这一幅画,精妙绝伦地刻画出晋武帝司马炎的形象,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其实,个人认为,我觉得中国美术是最能彰显我国文化特色的历史产物,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蕴,这不仅仅包括历史,更囊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