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八卦、太极图的关系

河图、洛书、八卦、太极图的关系
河图、洛书、八卦、太极图的关系

河图、洛书、八卦、太极图都是纹样(图画)性质的非文字的信息载体。它们是远古时代人们传递信息的符号。据说在距今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弇(yan)兹氏创作了《河图》、《洛书》。弇兹氏有三个分支,分别是柯乌耶劳、柯约耶劳和柯诺耶劳。创作《河图》的是柯约耶劳人;创作《洛书》的是柯诺耶劳人。燧人氏时代距今约有9700~17000多年,是旧石器时代。那个时代先人已经掌握了摩擦生火的技巧;采用了结绳的方法记事;积累了天体观测和日影积录的知识,创作了《河图》、《洛书》;创制了原始的陶器,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

八卦是伏羲时代的先人所创。公元前7724年,伏羲于甘肃榆中代燧人氏,继天道木德为王,正式立国称帝,国号羲,建元罗奉。罗奉3年(公元前7722年),伏羲以大风雨表测八方风,定八极、四时、八节。每时(今称每季)90天,每节45天,周岁(今称一年)360天。由于一个太阳年(由前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是365~366天,所以在满360天(一岁)之后,再用5天(或6天)用于祭祀天神。神话传说的女娲(伏羲的配偶)补天,即是女娲建议伏羲规定历法,确定一岁分为10日(月),每日(月)36天,岁末还有5天(每隔三年再加1天)作为过年。女娲为什么建议伏羲重新规定历法?因为伏羲规定的四时、八节冲击了由旧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五行”、“10日”历则。“八节”被用来取代历来的“10日”。四时、八节的历则实际是一种“8月历”。

神话传说的“女娲补天”,不是修补天穹!神话传说的“羿射九日”,是说羿善射,狩猎不到一岁,即9个日(月)就能满足需要。上古时代,“日”“月”不分,因为那时没有文字!上古时代把一个太阳年叫做“岁”,一岁分为两个“年”(由夏至到冬至是阴年;由冬至到夏至是阳年)。这种历则是由燧人氏时代传下来的。《河图》、《洛书》就是这种历则的结晶。伏羲根据《河图》、《洛书》,创作了《八卦》(先天八卦)。伏羲氏时代是新石器时代,制陶有了长进,这同伏羲匏古(葫芦)采用葫芦作为制陶模具相关。

太极图实质是八卦图的变形图,是伏羲看到漩涡的纹样,而把日影变化绘成漩涡图样的结果。太极图的阴影和阳影直观地表示了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情况,与一年四季的节气变化相吻合。河图、洛书、八卦、太极图都是上古时代的日历图,原本没有什么神秘色彩。但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都是身兼巫师,自称能够进行人神对话的特异功能大师。他们为了让众人信服,故意把他们的祭天祀神活动神秘化,极大地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惯性,流毒至今。这也是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所在。

一、话说《河图》

一万四千八百年前华夏大地还没有文字,那时先人创作的《河图》,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只能旁敲侧击地分析或揣测。让我们先看看河图的纹样:

河图使用了白圈和黑点一共10种点符编码。白圈点符编码是1、3、5、7、9;黑点编码是2、4、6、8、10.

十种点符编码组成了北、南、东、西、中五个阴阳对。图中心的阴阳对是5个白圈和10个黑点;四周的4个阴阳对,

共有40个点符。每个点符代表9天,40个点符代表360天,再加上中心的5个点符,一共365天即一年(上古时代叫

一岁)。一个点符代表“一周”(一周,后来也写作一“旬”,旬,上古时代读作gou;九,也读作gou)。

河图中央部位的阴阳对是5个白圈和10个黑点。5个白圈代表什么,已经说过了。10个黑点代表把一岁的时间

分割为10部分。每个部分叫什么,不甚明了。或许就是10个“天干”(每一个天干相当于后来的一个“月份”,但每个月份的天数是36天)。

上古时代流行“五方”(即北、南、东、西、中5个方位)观念。它可能是起源于人们利用圭表对日影的观测。众所周知,冬至日正午的日影最长;夏至日正午的日影最短;而“二分”即春分、秋分正午的日影恰好在“二至”(冬至、夏至两个端点连线的中位)。上述三点连一线,包含北、中、南三个方位;这条直线的两侧即东、西两个方位。共计5个方位,即“五方”。“五方”是空间观念,表示下北、上南、左东、右西,四方之间为中方,

共计五个方位。《河图》用点符1、2、3、4、5和6、7、8、9、10表示这五个方位。每个方位都有一个天数(奇数)

和一个地数(偶数)。

五方观念进而由空间观念延伸到时间观念,例如“五行”、“五时”观念。行,是“运天行气”的意思,指的是大气的运动现象。五行观念又引申出“五时”,即冬、夏、春、秋、长夏5个时节的观念。“五”这个数对于河图特别重要。所以《图》的核心是“5”,是5个阴阳对组成的图样。而且每个阴阳对的阴阳点符数目之差,都是5!(五行之数)。五行之“气”,各有阴阳,总共10“气”。这10“气”,就是把一个太阳年分为10个“月”(上古时代称“日”,当时“日”“月”相通)。

上古时代,先人把一个太阳年分为10个相等的时期,类似今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上古时代的一岁10个相等的

时期叫“日”。也就是把一年分为10个“日”。10日历在中国流传了一万四千多年。10日历的每“日”是36天,10“日”共计360天。岁末有5`~6天为过年期。

滇西南哀牢山和川滇凉山的彝族,历来只用十二属相纪日、纪年。直到50年代,都是按十二属相的三循环为

一个“月”(36天)。以十二属相的30个循环为一岁(一年),岁末余5~6天过年。这种古老的10日历法,至今

遗迹尚存。

顺便指出,与一年10个“月”相应的,还有过把一昼夜10等分的十辰制。流传至今的十二辰制是后来出现的。五行、十日(月)是《河图》核心要素,是构成原始历法的基本框架。

《河图》的哲学思想是“宇宙五方,万事万物负阴而抱阳”。它的基本功能是充当最原始的太阳历法。

二、话说《洛书》

《河图》、《洛书》是姊妹篇。《书》可能是《图》的简化和改进。让我们比较一下《图》和《书》:

河图用了10种点符编码,点数之和55;而洛书只用了9种点符编码,比河图少用了一个10点符的编码,

应该认为是一种简化。洛书比河图少了10点符的编码,是洛书把一岁的时间分为四时八节,不同于河图的五时十节。洛书虽然没有10点符编码,却隐含了“10”这个数。人们不难发现,洛书编码中的阳十

字线或阴十字线两端的点符数之和,都是“10”数。隐含“10”数,却不用10个点符的编码,是洛书的

高明之处,它既主张一岁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又不否定一岁10日(月),每日36天的历则。

河图的布局是四面而五方的结构,对“5”数非常器重,是阴阳五行的“五行”之源。整个河图的结构分为5个部分;图中心是5个白圈点符的编码;5个阴阳对的阴阳点符数之差都是“5”!洛书的布局则是八向

而九宫的结构。洛书用了“9”个自然数,“9”种点符编码,整体布局呈“9”宫格结构,表明《书》更注重“9”这个数。

“9”数在没有文字之前,可以用九个白色的小圆圈表示(如《图》、《书》中所示)。“9”数在上古

时代读音gou.后人造字所造的“九”、“勼”、“句”、“旬”、“周”都有gou或jiu的读音。顺便指出,汉字“旬”就是一个洛书的纹样象形的再现!“旬”字,从“勹”,从“日”。“勹”(bao),古音为(gou)是由一个阴弧和一个阳弧合成的象形字。“日”代表洛书中央部位的光芒四射的太阳(阳十字表示光芒四射的太阳)。

估计这个“旬”字,上古时代读音gou,可能同“句”字相通。“九”的古音也是gou.“周”(週)古音读作

jiu.它同“九”的读音相同。“周而复始”也是“九而复始”,即数大到“九”,便重新从“一”计算。换言之,以“九”为单位地不断循环。“九九归一”也是源自洛书的一个成语。“九”是最大的意思。数目大到“九”时,就该进一位,再从“一”计数。珠算也遵循这个原则。

旬,按《说文解字》的解读是:“遍也”(原字电脑打不出来,是“彳”和“扁”的合体字),即周而复始地循环意思。现今人们所说的“周一”、“周二”、“周三”的“周”也是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意思。古人以“九”数为大,为多。故而以“九”为单位不断循环,可以纪日(计数人们所度过的天数)。这样,一年就有40个“九”(40旬)零5天。《洛书》的图样恰恰就是外围40个点,中心5个点的图样!

《河图》的结构是5个阴阳对,《洛书》的结构是4个阴阳对呈四面八方指向的结构。《河图》把一岁的

时间分割为5个部分,再把每个部分一分为二,表示一岁分为“五时”“十日”。“五时”就是冬、夏、春、秋、长夏五季;“十日”就是“十天干”(每一干36天,类似现今的“月份”观念)。《洛书》则把一岁的

时间分割为4个部分,并对每个部分再一分为二,即所谓的“四时”、“八节”。“时”相当于现今的

“季度”;“节”相当于现今的“月份”。《洛书》的“四时”是春夏秋冬;“八节”二十四节气中的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洛书》用

9个编码,凸显了“九”数,比《河图》优越,因为它传递了每个点符代表9天的信息。《洛书》的结构呈

米字形分布8个时节,每个时节45天;而九种编码的点符数恰好也是45。《图》、《书》都是上古时代的

太阳历,也是八卦的来源,两者的差别是《图》把一岁分为5“时”、10“日”,《书》把一岁分为4“时”、8“节”。

《洛书》的9个数字排列很有玄机:

4 9 2

3 5 7

8 1 6

《洛书》的9个数字之和是45.《洛书》45个点符的排列结构以天数1、3、5、7、9连接成的“阳十字”为骨干,三条横线和三条竖线的点符数目皆为15,其排列结构只能是:

4 9 2

3 5 7

8 1 6

四正四隅的数字之和为40,表示一年40旬,加上中宫的5,表示一年365天。三横行、三数列加两条对角线共计8条线,表示一年有8个时节;8个时节包含24个节气(每条线上都有3个数符,共计24个数符),横行数列以及对角线的数之和都是15,表示每节气15天(3候,每候5天)。

4 9 2 3

5 7

8 1 6

九个数各减5,得: -1 4 -3

-2 0 2

3 -

4 1

横行数列的数之和都是0.这是一个以地数2、4为“阴十字”结构的九宫图,四隅的数为天数1、3.上述两种九宫图表明阴阳可以相互转化。正如老子所云,“万物负阴而抱阳”。

《洛书》的哲学意义是表示万事万物“负阴而抱阳”,体现阴阳交变不已的规律。它的基本功能是充当中国上古时代的原始历法。

三、话说伏羲八卦

公元前7724年伏羲于甘肃榆中代燧人氏接替天齐建木的祭天权,燧人氏自此退位。伏羲接祭天权,成为众多部落酋长拥戴的首领,立国号羲,是为罗奉元年。罗奉2年,伏羲在榆中不周山重建天齐表木(天齐表木是当时的观象台的设施),名为大风雨表,并让共工主管大风雨表。

伏羲作为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必定有其过人的本事,并擅长占卜祭神的公共活动。伏羲以木星为主观测星,以织女星为北极星,以北斗九星(九星除如今所见的北斗七星之外,还包括牧夫座的招摇、梗河二星)的斗柄——梗河与大角、摄提、角宿为天下春季之始。以日表八索为定表游表,确立勾股弦周天历度为360度。以每日(月)为36天,每岁10日,周岁360天。这就是后世沿用数千年的十月厉。

罗奉6年(前7719年)夏,天降暴雨,女娲居地凤州被洪水淹没,伏羲、女娲带领族人利用葫芦漂流逃亡至麦积山,避难于仙人洞。水势减退之后,又辗转逃亡到秦岭

太白山,向太白族人求救。

罗奉8年,伏羲迁都陈仓(陕西宝鸡市东),后又遭遇洪水,被迫沿秦岭东迁至骊山、华山一带。

伏羲在位18年,多次遭遇气象灾害,使他萌生了预报气象的动机。八卦就是他做出的气象预报的符号。伏羲,有称作匏古、盘古的等等。匏古就是葫芦,能在水中漂浮重物的一种巨大的干果硬壳。抛开葫芦,可以作瓢,用作舀水盛水。盘古的“盘”字,上面是“舟”,能够漂浮载物;下面是“皿”字,皿是盛水或盛装谷米等物品的器具。葫芦既可以用作“舟”,又可以用作“皿”。“盘”字最初就是表示“盘古”或“葫芦”的字符。伏羲盘古被人们描绘为人首蛇身的神,是人们赞扬渲染他在洪水中泅水漂流这一惊世骇俗的壮举的传闻。

伏羲预测气象,固然离不开对星云运行变化的观测,还深受河图、洛书的启迪,也不免采用抽签问卜的传统。卜签通常只用阴阳两种签,抽出三只卜签,结果最多有八种,也就是阴阳二数(2)的三次方,这就是八卦!八种卜签的八卦图示如下:

▅▅▅▅▅▅▅▅▅▅▅▅▅▅▅▅▅▅

▅▅▅▅▅▅▅▅▅▅▅▅▅▅▅▅▅▅

▅▅▅▅▅▅▅▅▅▅▅▅▅▅▅▅▅▅▅▅

乾兑离震

(晴天)(云天)(干旱天)(雷雨)

▅▅▅▅▅▅▅▅▅▅▅▅▅▅▅▅▅▅

▅▅▅▅▅▅▅▅▅▅▅▅▅▅▅▅▅▅

▅▅▅▅▅▅▅▅▅▅▅▅▅▅▅▅

巽坎艮坤

(风天)(水涝天)(雾天)(阴天)

伏羲八卦原本是八种气象报告的图标,即:

晴天(乾)云天(兑) 旱天(离)雷雨天(震)

风天(巽)涝雨天(坎)雾天(艮)阴天(坤)

伏羲的八卦图是上述八种气象预报的的图标汇集图。这种先天八卦图的中央部位应该有

一个圆圈(太极图),代表太阳,表示是太阳影响的气象发生上述八种变化。

由伏羲八卦到文王八卦间隔了六千多年,伏羲八卦开始没有太多的预测作用,仅仅是预报气象而已。伏羲八卦对历法的贡献是发扬了洛书的四时、八节的概念,确立了一岁24个节气,每节气15天的新概念。八卦图的24条爻线代表一岁中的24个节气。每节气15天的信息,已由洛书九宫图的横行竖列以及两条对角线的数目之和皆为15所揭示。不妨说,八卦图是洛书的补充或完善之作。八卦的八个位置表示四时八节:四正的方位是乾卦代表夏至,坤卦代表冬至,离卦代表春分,坎卦代表秋分;四隅的方位分别表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顺便指出,传说的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有说伏羲是龙身),其实这是人们看到伏羲、女娲抱着葫芦泅水,只见他们头部在水面涌动,不见其躯干四肢而想象附会出来的幻象,口口相传,便成了“人首蛇身”.这个幻象的传说,就是古代“神话”的来源。

八卦的两个基本符号“—”和“--”分别表示“大”和“小”。这个“大”与“小”,就是人们在赌博时选择“押大”、“押小”的那个“大”与“小”。

“大”字古时象人的阳具形,“小”字象阴具形,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形。古时“大”与“太”通用;“小”与“少”通用。太、少是“大”“小”两个字加上方向相反的一个“点”而来的。八卦四象的“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也是“大阳”、“小阳”、“大阴”、“小阴”的意思。可见,八卦符号“—”、“--”就是“大”、“小”的意思。汉字“日”、“月”中的“-”和“=”就是八卦符号“—”、“--”的运用。古“日”字的方框是“O”,中间是“—”;古“月”字是圆而又缺的象形,中间是八卦符号“--”的竖列。“日”就是太阳,“月”就是太阴。都是源自于阴阳八卦的产物。

四、话说太极图

太极图不是描绘“太极”的图样,而是表示所谓“两仪”的阴阳二气相互交合变化的图样。

“太极”通常是指天地未判之前的一元化的元气,即“淳和未分之气”,其图标符号是“一”。天地万物皆源于这个“一”。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意。两个字合起来是说“至于极限”(极大、极小)。太极也被称作“太一”,是指万物之开端的意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一”的诠释如下:“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同许慎一样,大多的学者都把“太极”看作是一种阴阳不分、刚柔不辨、奇偶未判的混沌不清的元气。

太极图中的“太极”不是指这种“元气”,而是指一岁(太阳年)包含“阴年”、“阳年”

两个时期的日历周期。太极图是古人研究太阳的视运动周期的成果。在太阳的视运动周期内,

太阳(阳光直射线)由南往北移动的春夏两季的投影,被称为“阳仪”,它在太极图中是以白

色的阴阳鱼表示;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秋冬两季的投影,被称为“阴仪”,即太极图的黑色阴阳鱼

所表示的部分。

太极图和先天八卦图所表示的内容相同,都是时间的变化,诸如一年四季的变化,昼夜晨昏的变化。乾卦表示夏至时节,日照时间最长;坤卦表示冬至时节,光照时间最短。离卦、坎卦表示春分、秋分时节,昼夜时间相等。太极图用日照的时间长短和强弱表示一年四季的变化,先天八卦图用

挂中的阴爻、阳爻的数量和位置变化表示一年四季的变化。

(本八卦图的8个卦象,自内向外展开。)开。)

由上所述,太极图是一种对太阳视运动进行实测的立体投影图,因而它也是一种原始的天文图。太极图象外沿的环圈,是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亦称“黄道”。环形的黄道昭示“天是圆的”。分割阴阳鱼的反S线把一个太阳周年分为一个阳年和一个阴年两部分(即所谓的一“岁”两“年”)。黑白两色分别表示不同时期的阳光照射面的大小和光照的强弱。黑影细小的时候光照强烈,照射面积广大;

黑影粗大的时候光照孱弱,照射面积窄小。黑白鱼眼表示北极、南极各有半岁(一年)是白昼或黑夜。

太极图的双鱼应该是不断旋转、不断相互转化的,每旋转180度黑白互变一次。

太极图实际是伏羲八卦图的一个动态的变形图,是伏羲受到漩涡的启示而绘制的图样。八卦图是用折线表示的静态的八边形图;太极图是用曲线表示的环形旋转的动态图。两图都承载着一岁两年、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不断运动,不断循环的天象信息。太极图是八卦图的变形,突出了阴阳变换、时间展开的动态过程。由伏羲的八卦到宋初陈抟(tuan)的太极图,相隔八千多年,在这漫长的日月里,八卦太极图不知发生了多少变化。这也给我们去粗取精、探寻本源增加了难度。

《河图洛书系列之一:河图洛书简介》

河图洛书系列――河图洛书简介 -陈子娈 《河图洛书》是《易经》的源头。 今天就先和大家讲讲河图洛书有关的故事 这幅图大家都认识吧? 这就是河图。

这一幅就是洛书。 在育心教材《易经》上经大书的附录《周易本义图书》中的第一幅图。84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哈, 在育心教材《易经》上经大书的附录《周易本义图书》中的第一幅图。84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哈, 为什么要把河图洛书放在第一位?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的根是《易经》,而河图洛书是《易经》的前身,所以也可以说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之源。 就这简简单单的黑白子,1-10和1-9最简单的自然数,我们的祖先就能通过这奇妙的数阵排列而把万物生成之律包涵其中。 可以说,河图洛书包罗万象,传统文化的各种学说都蕴含于内,是中华文明之源。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四季八风……学数学的把河图洛书说成是数学之母,气象学家从中看到了四时变化规律,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都有深远影响……

但大家是否知道在宋朝以前,《易经》的后面可没有这些我们现在看到的图表。 在《河图》、《洛书》图传出之前,除了神话传说之外,没有任何文献对河图洛书图象做过具体的说明。 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很多,最经典的传说是这样的: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一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

河图系列学习笔记(一)

河图系列学习笔记(一) 宣圣讲义 孔子 易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言河图洛书所由来也。 闲云老叟:段是说河洛之由来,则是说在文字上的阐发。 天地之间。运行者气。纪量者数。显示者象。而主其中御之以合度者道。道兼神形。气数则神之见也。象则形之呈也。凡天文地理。可纪可指可名者。皆不外此三类。而皆不离乎道。 闲云老叟:此处是说道是体,气数象是道这个体之用在三个方面的表现。而这三个方面就完全可以把握住了一个事物的根本。 河图者。天地自然气数所赋。而成其自然之象也。盖天地既奠。神形全具。有其气者有其数。有其数者有其象。河图之出。以象之显也。其象之所示则数也。其数之所在则气也。气有阴阳。名曰两仪。言既生成之后。必有此两者之质。以为其成物之本也。两仪化合。遂分为水火木金土五者之气。名曰五行。 言两仪既化。必有是五者流行其间。以辨其性而别其类。亦

物之始成所秉者也。两仪既见。五行乃名。二五构精。万有始生。此属天地万物生生之本。莫之能外者也。 五行之气。因二为五。虽五仍二。然言其本质。必自五者始。后人或云为四。或云为三。其意大同。究不若别之为五。适合天地自然之气与数。试证之河图。可见其旨矣。 河图之中。点画成象。自一至十。各相连而不混。相离而不乖。其数之自然。足见其气之自在也。 气之动也。以二气之分合而后化。故生成之数。必属于天地。天地者。二气之所生也。物之生化。以五者为类。而水火木金土。以辨以名。以成其五行。水火木金土者。 五行之所主也。故河图之数。生成自天地。而名类止于水火木金土。而天下万物莫不尽于是。 是故河图之象。即天地生化终始之图。其气与数。即天下万有分合变化之本。斯所以为天道之所见也。而圣人则之。因以明天道。以立天下万物有生成变化之规。而述之为易。则河图者易之所自仿也。 易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云者。即河图中之数也。 河图以天地统全数。以水火木金土分配各数。而建立天地万物万数之本。以明天下之物。莫不有数。莫非生成于天地。而得其气与数以成其气数。

关于河图洛书的讲座

关于河图洛书的讲座(转载) 根据现在河图洛书的这种画法,结合我们所学的黄元御《四圣心源》,给大家讲一讲这种上古文化对于现在来说的应用。我们现在老说是上古文化,其实不是什么上古文化,它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宇宙、这个空间之中,对事物生长发生道理的一种最朴实、最朴素、最真切的一种描述。只是我们现在由于接触的知识太多,各种心理生理的障碍更加纷杂了,致使不能够对河图洛书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关于河图 首先讲河图。管理员把这个河图贴出来,大家一块看看。现在贴出来的就是河图,旁边的是洛书。河图就是我们左边所看到的图形,这个图形四四方方的,它代表着五行分布的一种现象。中间是中土,左木右金,上火下水。在上古伏羲这个时代,有龙马出于梦河,伏羲根据龙马背上的这个纹理有所感应,然后产生了河图现在的这种模样。这个河图呢,它主要讲的是五行顺生,大家可以看看。由北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生东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大家看,水生木;而上面是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木生火;火又生金;然后金—西方金,地四生金天九成之,然后金气敛凝。他这里面讲的这个道理呢,是用五行顺生的。而我们看的是,有个缺口就是说,这个火应该是火生土而土生金,由金水相生,偏于中土五行的话,这样子顺生到中土,这恰恰讲的是五行顺生归于中土的这个道理。按黄元御学说去理解,这是一种自然生化之道。排列是自然生化,自然代表了一个这种方位,方位定了以后,然后由这个方位而产生出来每种数,就是说每种方位有他具体的变化之间的变化。这个数呢,可以类比他的时间的变化进度。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数用十天干的角度来描述出来。壬水癸水,甲乙之木,然后从这个角度来把它描述出来。有人也许要问说,河图里面这个数要怎么样类比在我们日常生活、看病角度来应用。现在这个河图,我们利用它,根据它的数类比四季、类比四时的变化,然后产生出来不断的这个时间,大家可以这样的去类比。本身从十天干,从一到十它就描述的是一个事物从生到灭的一个过程,而这从生到灭的一个过程有他方位的变化也有他时间的变化。从河图具体分类的位置,然后进行阐释进行定位,然后在从中得到这个数的变化。 我们古人根据河图反映的信息,然后从它演变出来先天八卦,以及结合洛书演变出来了后天八卦。至于有人说后天八卦是洛书,用后天八卦直接套,或用先天八卦套在河图上,或后天八卦直接套用在洛书上,这是一种机械僵化的做法,建议大家不需要这样做。这样做是没有道理,而且是没有意义。对于先天八卦是这种理数,相对的道理领悟了以后,然后才演变出这种先后天八卦,而不是说你拿着那八卦直接去套,直接去对比。 *关于洛书

河图洛书释义

【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 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河图上,排列 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 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 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河图洛书 - 释义 《易.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故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

之。”孔子相信河图、洛易的存在,并以二者作为圣人作《易》的四条依据之一。 b5E2RGbCAP 河图洛书 4 9 2 ,3 5 7 ,8 1 6 ,九宫对河图洛书的图形,文献一直保存至今。河图实际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构成中宫,奇数为阳,白色,代表天数<生数);偶数为阴,为黑,代表地数<成数)。洛书实际是九宫,即1—9排列而成,横,竖,斜三个数相加和都是15。河图、洛书形式不同,本质相同,都表示历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时八节,八卦,九宫及五位统一的体系。十月太阳历与《河图》有相通之处,原因在于它们有同样的源头。 《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孔传认为河图即八卦。有文献说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也有尧,禹受图的说法。《竹书纪年》轩辕“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沈约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风后受图的说法流传很广。有人以为龙马为东方七宿的龙与天马四,与《山海经》中的“马身而龙首”相符,当为上古龙马图腾的人在星空中找到的龙

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

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 关于[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的字幕: 从先秦到唐代,各种典籍记载有关河图洛书问题时,对于河图洛书的内容和价值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是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和祥瑞意义。 先讲第一个问题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所谓典则,典则,已被认定的常道、准则,或者已经实行的权威性的制度、法则。指已被认定的常道、准则,或者已经实行的权威性的制度、法则。《尚书·五子之歌》一篇中说: “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这里的典与则就是典章、法度的意思。《易经·系辞上》记,直接记述河图洛书的那段话是: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经·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其意思是:上天生成了神物,圣人就取法于它。天地的自然变化, 圣人就仿效于它。天空显示天象,能预兆吉凶祸福,圣人就以此为警诫。黄河出现河图,洛水中出现龟书,圣人就以此为取法的依据。 对“圣人则之”的具体解释,就是伏羲据河图而创立了八卦,

大禹据洛书而创立了《九畴》。这种说法在汉代已经很流行。《汉书·五行志》引用刘歆的话说:“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西汉·刘歆《汉书·五行志》 “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洪范》就是《九畴》。孔安国注释《周易》,又进一步明确地说: “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东汉末年郑玄的《周 易郑氏注》引用汉代的纬书《春秋纬》说:“河以通乾出天苞,地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东汉·郑玄《周易郑氏注》“河以通乾出天苞,地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 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这里九篇、六篇的说法,似乎是说河图和洛书都是用文字写成的著作,而不是符号或者图形。郑玄的这种说法,后代的学者基本上是不认同的,而后世共同认同的是, 伏羲画卦依据了河图。汉代人的说法流传久远,影响很大,历代论述河图洛书的各种著作,大都是对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考辨和论析。一伏羲据河图而创立八卦第一个问题是 伏羲据河图而创立八卦。 伏羲创立八卦究竟是怎样依据河图呢?各种书籍没有做出 令人满意的解释。后代学者的工作,多是在八卦的方位和河

河图洛书 基础知识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礼记·礼运》:“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 《尚书·顾命》则言:“龙马负图出于河,圣人则之以画八卦,神龟负书出于洛,夏禹得之以作九畴。” 1977年在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中出土的太乙九宫盘可作为洛书的左证。 “我国古文字,当自纪数字开始,纪数字乃古文字中之原始字。纪数字由一至九 分为二系而五居其中。由一至四均为积画,此一系也;由五至九变积画为错画, 此又一系也。数至十则反于一,故不列十也。”(《甲骨文字释林》) 天地之数:河图洛书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两个5重迭),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天1、地2、天3、地4、天5、地6、 天7、地8、天9、地10。天数5,地数5,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25,地 数30,凡天地之数55,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 化生而已。 河图为五行图,洛书为九宫格。

河图口诀(天地生成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 洛书口诀:二四位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汉代徐岳《术数记遗》:“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北周甄鸾注曰:“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由洛书而成九宫图。

易学之象数理之河图洛书

易学之象数理之河图洛书 [中国战略论坛] 2008-06-23 00:45 分类:古圣先贤 一、河图洛书 中国易学关于八卦来源的传说,最初指天赐的祥瑞河洛之辞,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又见于《论语?子罕》《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认为八卦乃据河洛推演出来。汉人多宗此说,以河洛解释八卦来源。 (1)河洛所指,后世理解不一。 西汉刘歆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汉代《纬书》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以九六附会河洛之数。宋初陈抟创《龙图易》,吸收汉唐九宫说与五行生成数,提出一个图式,名龙图,即河图。西蜀隐者则以陈抟之先天太极图为河图。刘牧将陈抟龙图发展为河图、洛书两种图式,将九宫图称为河图,五行生成图称为洛书。南宋朱震于《周易卦图》中载其图。南宋蔡元定认为,刘牧将河图与洛书颠倒了,将九宫图称为洛书,五行生成图称为河图。朱熹《周易本义》卷首载其图。后世所称一般以蔡说为准。南宋薛季宣以九数河图、十数洛书为周王朝的地图地理志图籍。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胡渭《易图明辨》,亦认为河图洛书为四方所上图经一类。今人高亨认为河图 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另有人认为河图为上古气候图,洛书为上古方位图,或以为河图为天河之图。众说不一,尚在继续探求中。 (2)河图、洛书的关系。

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不可分割。汉代刘歆认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汉书?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图主全,故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于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并认为河图象天圆,其数为三,为奇;洛书象地方,其数为二,为偶(易学启蒙)。蔡沉: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并认为河图主象、洛书主数;河图主偶、洛书主奇;河图主静、洛书主动(洪范皇极?内篇)。清万年淳以图之方圆论河洛关系,认为:河图外方而内圆,中十点作圆布,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然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之数,是又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河图点皆平铺,无两折,洛书亦然;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精其外,包裹河图之象。河图已具洛书之体,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因将图书奇偶方圆交互表之以图(易拇)。近代杭辛斋认为:河图为体而中有用,洛书为用而中有体。有以图书配八卦者,多拘执而不能悉当,其实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即先天,洛书即后天,故图与书,相互表里,不能分割(易楔)。还有人认为河图重合, 具有奇偶相配、阴阳互抱、生成相依的特点;洛书重分,具有奇偶分离、生成异位的特点,两者一分一合,体现对立统一盛衰动静的辩证关系。 二、图书之争亦称河洛之争 宋以来围绕河图洛书真伪八卦是否据河洛而画等问题的论争,《周易?系辞下》提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先秦两汉至唐代文献基本持此观点。然河洛图式早已失传,至少唐末已不可见。宋初陈抟以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世,于是引起肯定派(图书派)与否定派(疑古派)的论争。图书派内部针对何谓河图、何谓洛书,有图九书十与图十书九的分歧。前者以刘牧为代表,王湜、朱震、

九数为《河图》,十数是《洛书》——河图洛书研究之三

九数为《河图》,十数是《洛书》——河图洛书研究之三 袁立 一、谁是《河图》,谁是《洛书》 《河图》与《洛书》其实并不很难辨别。根据宋代以前的文献,我们至少可以有不下十项理由确定九数图为《河图》,十数图为《洛书》。 首先,我们看《周易》怎么说的:《易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这个数据包括地数十,显然它记述的是十数图。《易经?系辞上》实际已经告诉了我们十数图的排列方式,即“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把这句话更清晰的表达就是《青囊经》的“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用白点表示天数,用黑点表示地数,十数图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都知道文王画出的是后天八卦,《周易》就是文王根据后天八卦撰写的经文,那么《周易系辞》记载的必是后天八卦来源的《洛书》数据。即十数图为《洛书》。 其次,我们再从传承上核实一下。宋代明确坚持《河图》为九数图者和坚持十数图为《河图》者各有一部分人,我们为叙述方便把他们分别称为九数派和十数派,在辩明谁是《河图》谁是《洛书》之前,我们暂称其一为九数图,另一为十数图。从宋代九数《河图》派和十数《河图》派的传承审查,有传承者当为正确的,没有传承者自然就是比附无知的乱说。 宋代朱震的《汉上易解》记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北宋邵雍之子邵伯温在《易学辨惑》记述:“陈抟好读《易》,以数学授穆修,修授李之才,之才授邵雍(尧夫);以象学授种放,放授庐江许坚,坚授范谔昌;此一枝传于南方也。” 两者经整理就是:陈抟(-种放)-穆修-李之才-邵雍;穆修-周敦颐-程颢、程颐;陈抟-种放(-李溉)-许坚-范谔昌(-刘牧)。 无论邵伯温的《易学辨惑》或朱震的《汉上易解》中都没有阮逸或蔡元定以及朱熹什么事,没有传承的说法当然也不排除有可能是正确的,但多数都是错误的。那么阮逸以及蔡元定、朱熹的《河图》十数论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易学自古就有象数和义理两大派别,阮逸以及蔡元定、朱熹既然不在象数派传承之内,当然最多就是儒家的义理派传承。义理派正是被传出《河图》与《洛书》的麻衣陈抟师徒在《正义心法》和《正义心法注》里批评的“周孔孤行”的继承者。所谓“周孔孤行”就是只知读诵《易》的周孔经文而不通过卦爻推演探求易理真髓的儒家门徒,这些人关于象数问题的解释是根本不可取信的。因此,九数图为《河图》,十数图为《洛书》。 其三,看看谁更容易推出五行,五行就是洪范九畴的主要内容。谁更明显的含有五行,则它必然是《洛书》。秦代黄石公的《青囊经》对十数图的记述是:“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阖辟奇耦,五兆生成,流行终始,八体洪布,子母分施。”所谓子母者,这里是作生数和成数来讲的。《青囊经》对九数图的记述是:“中五立极,临制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纵横纪纲”。《青囊经》有关九数图根本没有提到五和十,而对十数图明确提到“五兆生成”“子母分施”。五兆生成就是五行生成,子母分施就是生数成数。十数图再次被确认为《洛书》。 其四,天圆地方,天数图为《河图》,地数图为《洛书》,我们再看看谁由天数组成,谁

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

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常见使用的一个概念,它的本意是指黄河、洛河流域的文化形态。以河洛并称古已有之,如《史记·封禅书》说“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又《史记·郑世家》说“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洛之间,人便思之”,这两段话指出在夏商周三代河洛之间就是中华民族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地区,其他地区的民众对河洛一带也都十分向往。这里的文化开发较早,最早进入民众定居的农耕社会;这里建立起第一个王朝夏朝,最早出现国家的形态;这里的文化创造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源头。 河洛文化之所以形成一个含义固定的文化概念,最主要的标志是河图和洛书。《易经·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思是说,黄河里出现龙图,洛水里出现龟书,圣人行事便以它为准则。据传说,中华始祖伏羲时代黄河中跃出一匹龙马,背负“河图”,伏羲接受了它,依据此图创立了八卦;大禹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大禹依据它创立了“洪范九畴”。至于河图和洛书什么样子,《易经》没有绘图,也没有具体的文字解释。先秦时期的其他著作如《管子》、《墨子》中也提到河图洛书,都没有绘出图形。汉代的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而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今天人们看到的以黑白圈点表示的河图洛书出自宋代,据说是北宋初年著名道士陈抟绘制,以一至九的排列为河图,一至十的排列为洛书。北宋刘牧著《易解》,改变陈抟的说法,以一至十的排列为河图,一至九的排列为洛书。南宋朱熹《周易本义》肯定刘牧的说法,于是世人皆信从十为河图,九为洛书。但是,明清时期的学者又对河图洛书的图样提出种种疑问。如清代乾隆年间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说: 世传河图洛书,出于北宋,唐以前所未见也。河图作黑白圈五十五,洛书作黑白圈四十五。考孔安国《论语注》,称河图即八卦。是孔氏之门本无此五十五点之图矣,陈抟何自而得之?至洛书既谓之书,当有文字,乃亦四十五圈,与河图相同,是宜称洛图不得称书,系词又何以别之曰书乎? 诸如此类的疑问,在今天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尽管难以得到圆满的解决,但是应该肯定,河图洛书的图式在北宋出现,也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今天看来,它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河洛文化的基础。从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方面进行考察,可以看出河图洛书的图式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图中的黑白两种圈点和八卦中的太极图的道理相同,代表着阴阳,五居中央表示五行居于核心地位,而阴阳五行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哲学基础。四方加中央的格局形成八卦的基本方位,合成一幅完整的图,表示阴阳五行所生成的物质物象居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相克相生,和谐发展。这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存在、物质运动的基本认识。河图中一至十的排列,洛书中一至九的排列,无重复数字,也未缺少某一基本数字,秩序井然。这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人类社会的有序性的基本认识。河图洛书中数字排列的位置上下左右交叉安排,大数小数调配适当,隐含着一种内在的规律;尤其是洛书中横行、竖行、对角线的每一组数字相加之和都等于十五,这种特异现象十分典型地表现了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均衡思想。 河图洛书的数字概念,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数学成就。洛书中的数字排列,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幻方,或称纵横图。近代世界范围内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幻方理论是数论的组成部分,即在边为n的正方形方格中填充适当的数字,使横行、竖行、对角线各组数字相加之和都相等(如边为5的幻方)。中国古代对幻方的认识比西方国家早一千多年,东汉时就出现每边为3的幻方,称为九宫,这是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此八卦的八宫加上中央,合为九宫。《后汉书·张衡传》中记载张衡上疏请禁绝图谶等迷信活动,疏中有“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语,说明当时已有术士利用九宫进行占卜。而从数学的观点来看,九宫就是幻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追源至此。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乎没有差别,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后人会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 1、河图由来 相传在上古伏羲氏时,伏羲氏教民“结绳为网以渔”,养蓄家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条件。因此,祥瑞迭兴,天授神物。七八千年前的某一天,伏羲沿黄河查看民情,在今天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边,他忽然发现在湍流的河水中,有一种龙背马身的神兽,生有双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负图点,由黄河进入图河(今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送庄乡境内),游弋于图河之中的马头龙身的神兽——龙马凌波而驰。龙马奇异,头似龙,身若马,有龙鳞,赤纹绿色,踏水而行。伏羲心惊,再仔细观之,更见龙马背负图点,神光迭现。伏羲大喜,以为龙马降临,必有天书神授。于是,他紧随龙马,由黄河进入图河。待伏羲追上时,龙马倒显得非常温顺。伏羲用草绳系之,拴龙马于树桩之上,而后观察其体态,摩其皮毛,竟发现其背上卷毛形成多个较为规则的旋涡。是龙马把身上的旋毛变成一块玉版献给了伏羲,伏羲心中奇怪,认为其中必有奥妙。于是他依龙马旋涡排列方位的图点绘制了图形。这个图形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龙马背负河图”。“河图”,或曰“八卦”。 2、河图内容 《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

河图与洛书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散见于各种史籍上,但说法不一,见解各异。这里介绍几种较为普遍的说法。 河图洛书起源与传说 关于河图洛书起源的学说。古今认识不一。传统一般认为“河出图,洛出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礼记·礼运》:“河出马图”。先秦也有持否定观点: 1)伏羲受河图,画八卦。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 2)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 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竹书纪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故曰归藏氏。” 3)帝尧得龙马图。 《宋书·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坛于河、洛,新闻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龙马衔甲赤文,绿龟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专绳。” (4)帝舜得黄龙负河图。 《宋书·符瑞志》:“舜设坛于河,黄龙负图,图长三十三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

仿佛谈“河图洛书体用论”

陆锦川先生(仿佛居士)(养生修真证道弘典十一、启迷正道门)P195 【河图洛书体用论】 河洛之图,承传千古,妙喻万端,稽古来之释说,见仁见智,言焉不详。今且试以新释,抑或于好河洛奥义之学者,有所俾益。 疱羲之世,民智未开,何能创此河洛之象数,故历来以河洛于三皇时得泄于天,史传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河,其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后别称先天八卦,此即河图。洛书传亦同时,然汉儒以洛书为五帝时出。史传:大禹治水,神龟负图出洛,文列于背,其数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禹因第之,以成九畴。后经文王演之,以成后天八卦。成此说者,其意盖谓“天一生水”,故河洛皆自水出,得之天也,孔子以河洛皆出羲皇之世,启智发慧,纵横成哲,是河洛相因成理也。 河洛之象,盖以数因理,以理成象,以象格物。穷幽达显,见微知著,大之际极天地,小之曲尽纤细,一以通万,万以归一,天地人物莫不由之,姑名曰道也。 河图洛书图说 孔子但言“河出图,洛出书”,未言及有文字,后世河图九篇,洛书六篇等文,当皆后人附会之作。河洛玄奥古幽,先圣皆以其象数而临境发微,然得其旨要者鲜,昔余沉究河洛,了得对待之蕴,臆说如次,质诸明哲。 《易·系辞上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惊鬼神也。”天地之交,五行生会,其数五,故五为数理之根,而五又为阴阳奇偶之会。(盖天一地二,阳奇阴偶。偶者偶之,其倍得四;奇则独之,其数仍一。四一相加则为五,故五为阴阳奇偶之会也。)天道数奇,五而倍奇,故五五而二十有五,地道数偶,五而倍偶.故五六而三十。天地数交,五十有五,合而成河图之象数,由是而奇偶阴阳成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至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行生成之数定焉。阴阳一气流转,五行生克制化,大道由是而生焉。当年伏羲则河图而画先天八卦;后孔子复以河图法阴阳五行,故知象数则理之规,贯其道,明其理,亦一而已,余故为推衍如次。 一、成两仪之对待:河图白圈象阳,黑圆象阴;白圈数奇,一三五七九;黑圆数偶,二四六八十,由是而阴阳奇偶之道显,对待成焉。

九宫格起源于河图洛书

九宫格起源于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的图案正好对应着从1到9九个数字,并且无论是纵向、横向、斜向、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三阶幻方,他们把这个神秘的数字排列称为九宫图。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河图洛书是数学里的三阶幻方,中国古代叫“纵横图”。九宫格游戏正是在纵横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纵横图最初用古代数学家们的日常教学。后来发展为人人喜欢的数学文字游戏。在九宫格之后又衍生出便于携带的滑板类游戏——重排九宫。 「重排九宫」,就是「重新排列九宫图」的意思。这是根据当时盛行研究的数学游戏—「纵横图」(也叫「幻方」或「魔方阵」)发展来的,九宫游戏的起源,更可追溯到我国远古神话历史时代的「河图、洛书」。洛书就是最基本的3×3阶魔方阵,是数学里的三阶幻方。唐宋时代的数学书中记载有许多纵横图的排法,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重排九宫游戏。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最早形式还是出现于文字记载。 中国唐宋时代风行重排九宫游戏,在3×3方格盘上,放有1-8八个数,剩下一格为空,每一空格其周围的数字可移至空格。先设定初始排列数字,然后开始思考如何以最少的移动次数来达。 「重排九宫」有两种玩法,第一种是在在3×3方格盘上,是把1至8八个小木块随意摆放,每一空格其周围的数字可移至空格。玩者要将小木块按12345678的顺序重新排好,以最少的移动次数拼出结果者为胜。 第二种玩法如九宫格算术游戏玩法,推动木格中8个数字排列,横竖都有3个格,使每行、每列两个对角线上的三数之和都等于15。在计算的同时,还必须思考怎么把数字方块推动到相对应的位置上,这个游戏不仅仅考验人的数字推理能力,也同时考验了人的思维逻辑能力。 九宫格游戏规则,1至9九个数字,横竖都有3个格,思考怎么使每行、每列两个对角线上的三数之和都等于15。这个游戏不仅仅考验人的数字推理能力,也同时考验了人的思维逻辑能力。 九宫格游戏对人们的思维锻炼有着极大的作用,从古时起人们便意识到九宫的教育意义。千百年来影响巨大,在文学、影视中都曾出现过。九宫格最早叫“洛书”,现在也叫“幻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就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追源至此。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乎没有差别,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后人会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就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 1、河图由来 相传在上古伏羲氏时,伏羲氏教民“结绳为网以渔”,养蓄家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条件。因此,祥瑞迭兴,天授神物。七八千年前的某一天,伏羲沿黄河查瞧民情,在今天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边,她忽然发现在湍流的河水中,有一种龙背马身的神兽,生有双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负图点,由黄河进入图河(今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送庄乡境内),游弋于图河之中的马头龙身的神兽——龙马凌波而驰。龙马奇异,头似龙,身若马,有龙鳞,赤纹绿色,踏水而行。伏羲心惊,再仔细观之,更见龙马背负图点,神光迭现。伏羲大喜,以为龙马降临,必有天书神授。于就是,她紧随龙马,由黄河进入图河。待伏羲追上时,龙马倒显得非常温顺。伏羲用草绳系之,拴龙马于树桩之上,而后观察其体态,摩其皮毛,竟发现其背上卷毛形成多个较为规则的旋涡。就是龙马把身上的旋毛变成一块玉版献给了伏羲,伏羲心中奇怪,认为其中必有奥妙。于就是她依龙马旋涡排列方位的图点绘制了图形。这个图形就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龙马背负河图”。“河图”,或曰“八卦”。 2、河图内容 《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河图之数也。 河图也称为马图。河图中的十个数即为天地之数,故这十个数为先天之数。其中单数为阳,为天数;偶数为阴,为地数。 这十个数与方位对应,既为:一、六, 二、七, 三、八,四、九, 五、十。这十个数再与五行对应,即为万物生

略论太极图是-阴阳球-在平面上的投影

万方数据

.312?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年5月第10卷第3期JNorthChinaCoalMedicalUniversity2008May。10(3) 2太极图表示阴阳变化规律 古人通过直观的感受同一环境下光的或明或暗、物候的变化、温度的变化,而这样变化是有规律性的。以日、月和年的形式反复地出现。虽然当时没有现代天文学技术可以测知太阳、地球、月亮的准确的运动方式,但是经过人们多年的艰苦努力,基本上掌握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系内和我们有密切关系的行星的运动规律。如图3所示。 对于自然界这种阴阳的运动规律与人的生命运动规律是相吻合的。<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因此,每天早晨人醒来,阳气初起;到中午,阳气最盛,精力最旺;午后阳气渐少,阴气来复;傍晚,阳气衰少,阴气渐盛,人人寐;夜间阳气最盛,至清晨阳气来复。这样,人的一天的阴与阳的运动变化。如果以。一日”为一个整体,画作一个圆来表示,以时间为横坐标,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圆内的一个这样的正玄曲线,即“太极图”。见图4。 以“年”为一个单位看阴阳的消长变化,我们在这个大圆内作12个同心圆,同时作“条过圆心的线将圆等分,用来表示季节。那么按照《素问?脉要精微论》“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的描述,用黑白色块代替阴交阳交,一年的阴阳变化分为十---)i,仍然是粗略的分法,因而所画之图也是很粗糙的。如果再详细一些,则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言:“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渭之岁。”也就是说一年有四时,八节,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用二十四等份来画图便会比十二等份所画之图细致得多,用七十二等份来画则会更加细致。要是用三百六十等份来画,则细而又细,将三百六十个点连起来,便是一个反映一年阴阳消长轨迹曲线的<阴阳图>。由此可见,阴阳消长的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尹.clj此,其变化的轨迹当是一条圆滑的曲线,而并非台阶式的折线。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幅I舜阳太极图。见图5。 3太极图是“阴阳球”的平面投影圈 从天球的记载到现代宇宙观阐述,由古至今人们均以“球”作为模型,用阴阳理论来研究宇宙自然界和人体,古人的宇宙观是哲学和天文学的混合产物,太极图是远古时代古人立竿测日影以辨四方、冷热的产物,是一种原始的天文图。大圆圈表示太阳黄道视运动轨迹(实质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黄赤交角即阴阳鱼尾(23度26’21。),由此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相应地南北往返移动,称为回归运动,使地球表面出现四时季节,以生万物,所以太极曲线是生命线H】。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图是宇宙天体在水平面上的平面投影。 由于古人心目中的字宦阴阳模型是一个“球”即“天球”。阴阳学说是它的运动规律。因此,这个模型只有是球体,才能准确地反映出古人的宇宙观。著名易学家杨力也认为:。太极图是宇宙和人体生物钟的模式图,是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模式图。太极图的阴阳环抱成螺旋式的旋转着,其阴阳运动并非封闭,太极图是一个立体的阴阳运动图,而不是平面图”【6J。 “模型”一词,在西文中源于拉丁文的Modulus。意思是尺度、样本、标准。所谓模型法就是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形(即被模拟的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随着模型法的发展。模型已超越了作为客体的描写、样本这个范围,它是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抽象"]。秦汉时期我国的自然科学技术的水平也是相当高的。古代哲学家从当时的自然科学中汲取养料,借助当时人们公认的一些理论来充实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用图形来表示阴阳的内容时,虽然大家都彼此明白,知道是在研究和描述“球”的运动和变化。但是,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画出来的是一个平面上的“圆”,并且流传至今。 从古人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可以看出他们在利用阴阳学说研究自然界和人体时,心目中本是一个立体的模型,但是画在纸上的是平面的太极图,即太极图模型。这个模型的来源应该是古人心目中的“阴阳球”模型,太极图实际上是立体的“阴阳球”在平面上的投影。 对一个哲学理论用“圆”或“球”来表示它的模型其内涵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特别是我们准备借助数学工具建立模型,试图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其中的变化时更具有非凡的意义。当用“球”作为模型考虑问题时,自然就会想到球中一定有过球心的三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研究球中的的点、线、面的变化是数学三维空间的问题。球模型由于在空间中增加了一对坐标参数变量,能更准确地反映出阴阳质点的的变化和确定它的位置。因此,“阴阳球”模型相比“太级图”模型从本质上更贴近阴阳理论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廖约方.元(太)极图一地球和宇宙的符号[J].天人科学研究,1993。2(2):17 [2】翟廷晋.周易与华夏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2一13 【3]雷顺群.内经多学科研究[M].淮阴:江苏科学出版社,1990.213[4]雷顺群.内经多学科研究[M].淮阴:江苏科学出版社,1990.185[5]田合禄.论太极图是原始天文图[J].晋阳学刊,1992,12(5):36—37 [6]杨力.周易与中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96—97[7]高声达.略论模型法[J】.哲学研究。1981,7(1):38—39 (2007一12一19收稿)(岳静玲编辑) 万方数据

河图洛书绝技医疗法

河图洛书绝技医疗法 河图洛书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是周易数术的根基。其最有名的出处来自于《易传-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人据此认为八卦就是根据这两幅图推演而来的,从而成为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历代皆认为它们是“龙马负之于身,神龟列之于背”,所以多少世纪以来,河图洛书一直披上神秘的外衣,公认为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千古之谜,是难以参透的天书文化。 洛书在中华文化史上,仅留下了“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其中”的歌诀,从未闻有具体疗法产生。 洛书还有疗法?天书文化还能产生出技术?许多文化、中医、易学及道林修行的老前辈看了我在《武魂》等媒体的论文“神奇玄妙的洛书疗法”,开始不解,后经实践后确实行之有效,纷纷惊喜地来函询问,并感慨这一炎黄圣学终于保存了下来。此术乃乙亥年我偶遇数术门一前辈相授这一上古奇技,深觉言简意深、妙趣无穷,具有疗效好、见效快、无痛苦、不需花费钱财、不用辅助器械,绿色健康、人人可行、随手可施等诸多优点,假如持之以治病救人,深积功德;用之以学术研究,重振国医。符合我中华文化人天相应的大统一健康观。在倡导“全民健康”的今天,公开此法,让祖宗圣学后继有人,也不为罪过。 “天地之至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灵枢》),洛书之象,则是天地至数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中医圣典《灵枢-九针》中,曾专门有文字阐述洛书九宫与人体肢体、身形相应的人天全息之数理。 我们认为:在洛书这九个天地至数在人体的分布管辖范围中,“9”为头,其实,头、喉、颈、脊椎、心脏、小肠都属于“9”的区域;“2”、“4”为肩,还应该包括左右手(从耳至手指的这一线)。“6”、“8”为左右足,还应该包括从腹股沟到脚趾的这一线;左3右7,中医认为是“左肝右肺”,“3”:为肝、胆、带脉,属于整个躯体的左侧;“7”:为肺、乳腺、带脉,为整个躯体的右侧;“5”居其中,为丹田、黄庭区域,还应该包括肝、肾及六腑;“1”为人体任脉下端(肚脐至生殖器)的这一线,包含生殖系统。 知道了这九个天地至数在人体的“行政区域”,我们再来了解它们的敏感点(相当于首府),运用敏感点治病,立竿见影。“2”、“4”的敏感点在耳垂,还有手掌月骨之中的粒骨点上,这在数术家医派中叫做“气门”。“3”、“7”的敏感点在带脉上,胁下左右双侧,这是一个区域,在本派中,素有“带脉通、全身松”之语;“6”、“8”的敏感点在腹股沟中央、血海穴、委中穴及经外奇穴“畅通点”;“9”的敏感点在人中穴与鼻根交界处的鼻根点,施术时多用一手覆头,另一手拇指内侧横向上推至百会穴方向,一紧一松,有醒脑、急救之妙用。还有就是双耳尖直上约二横指处的头上敏感点和脊椎临时压痛点。“1”的敏感点在会阴穴;“5”的敏感点在神阙穴。 研究洛书时,我们都会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洛书这样排列的九个数字,其纵、横、斜向相加,其结果都是“15”。这正与《易纬》中“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的平衡适中思想不谋而合。祖国哲学认为:人,本秉天地之中和之气而生,万物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是由于阴阳二气交感所致,“保合太和,以利贞”的作用。天地人三才,人与万物在其中,天地阴阳适中,人与万物才能有生,故伏羲观象画卦,以中和为机要。《素问》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人处于健康状况时,阴阳曰平;若阴阳绝离,则失去健康、甚至生命。所以,疾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人体阴阳错乱;而层出不穷的奇病怪病流行,则是大环境的阴阳失调。所以,平衡阴阳达到适中的状态,是我们修身、齐家、德行天下的重要指导思想。 古人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又曰“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我们将洛书稍加变化,就可以推演为世界史和人类学及宗教中的千古之谜万字符,万字符其实跟河图洛书、九宫八卦图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它有四正、四隅九个交界处,与其说是佛陀胸前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还不如说是洛书的转化形态。根据本门易君师尊的研究,万字符其实就是北斗星一年四季围绕北极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