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论儿童心理探究

认知发展论儿童心理探究
认知发展论儿童心理探究

认知发展论(发生认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吸收知识时的认知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其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认知发展论的理论,可以分成两阶段说明:

1.其一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观念,这些术语代表其理论的要义或基本概念。

2.其二是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阶段观点。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有四个核心概念:

认知结构与基模(图式)

基模(图式):个体运用与生俱来的基本行为模式,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基模有时也称为认知基模或图式。皮亚杰将其视为为人类吸收知识的基本架构。

通常称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为图式。

组织与适应

1. 组织:指个体在处理其周围事务时能统合运用其身体与心智的各种功能,达到目的的一种身心历程。

2. 适应:在其理论中,指的是个体的认知结构或基模因环境限制而主动改变的心理历程。在在此过程中会因需要产生两种彼此互补的心理。

同化(assimilation):个体运用其既有基模解决问题时,将遇见的新事物吸纳入既有基模,此一新事物及同化在他既有基模之内,成为新的知识。

调适:在既有基模不能同化新知识时,个体主动修改其既有基模,而达到目的的历程。

失衡与平衡。

1. 平衡:当个体能轻易同化新知识经验时,心理上自然会感

到平衡。平衡有三种:

第一种平衡是同化和顺化之间的联系。

第二种平衡是个体基模中子系统的平衡。

第三种平衡是一种调节个体部分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关系的平衡。

2. 失衡:当个体不能同化新知识经验时,心理上自然会感到失衡。失衡时会产生一内在驱力,驱使个体改变既有基模。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1岁时发展出物体恒存性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其基模的功能。由本能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

2. 前运算阶段(前运思期,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性。

3. 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思期,7-11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使用具体物之操作来协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与守恒的道理。

4. 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11-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思考解决问题。

这四个阶段有以下的特色:

1. 发展顺序不变,但具有个别差异。

2. 具有普遍性(不具文化特别性)。

3. 依赖认知发展,但……

(1)可普遍化为其它功能。

(2)各发展阶段都是在逻辑上有组织的整体。

(3)各阶段的顺序是自然的阶层(所有成功发展的阶段都会有前面阶段的元素参与合作,但后一阶段比起前面的阶段,更加不同,而且更加统整)。

(4)每个阶段,在思考模式上会表现出质的不同,而不仅仅是量的差异。

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协调感觉经验(例如看或听)与身体的肌肉运动,来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如看到和听到的是对世界的理解)。”“婴儿通过对加给客体的身体行动,来获取对世界的知识。”“婴幼儿经过了一个过程,从出生时的本能反射行为,到本阶段结束时,开始出现符号思维。”

表现

在最初的几个月中,婴儿的大部分行动都是以天生的有限图式。(皮亚杰理论中个体能够理解世界的心理结构)为基础,例如吮吸、观看、抓握和推。

在第一年中,感觉运动序列得到改善、组合、协调和整合。

随着他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对外界有影响,他们的行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特征

儿童以生来就有的一小部分感觉运动反应开始了生活。

儿童发展出客体恒常性和开始进行符号思维。

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又分为6个子阶段:

子阶段月龄描述

1 简单反射(出生-6周)通过先天的反射行为来协调感觉和行为。皮亚杰描述了三种基本的反射:用嘴来吮吸物体;用眼睛扫视或直视物体;以及当一个物体接近手时,用手掌去抓握(达尔文反射)。到第6周以后,这些反射开始变为有意识的行为:例如,达尔文反射变成了有意的抓握。

2 第一习惯和初级循环反应阶段(6周-4个月)"协调感觉和两种类型的图式:习惯和初级循环反应(重复最初是偶然发生的事件)。反应的主要焦点仍集中于婴儿自身的身体。" 作为这种反应的例子,婴儿可能会重复用手通过他们脸的动作。此外,在这一子阶段,可以因为条件反射或操作条件反射而引起被动反应。

3 次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习惯的发展。婴儿的关注对

象从集中于自身转移到更为关注于物体;他们会重复那些带来有趣的或令人愉快的结果的行为。这一子阶段,主要是发展了视知觉与抓握之间的视—动协调。在这一子阶段,出现三种新的能力:有意识地抓住所需物体,次级循环反应,以及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分化。在这一子阶段,婴儿能够有意识地抓住所需对象方向的空气,经常成为朋友和家人的娱乐。次级循环反应,或者说重复一个涉及外部对象的行为开始了。例如,转动一个开关,反反复复开关一盏灯。有意识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协调还没有正式发生。一样完全被藏起来的物体没有寻找的想法。

4 次级循环反映的协调阶段8-12个月视觉和触觉—手—眼协调;图式与意向的协调。“这一子阶段,主要是发展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协调能力。拥有了皮亚杰所说的“第一次真正的智力。”此外,这一阶段标志着目标取向的开始,蓄意的分步骤计划,以完成一个目标。例如在一次明显藏匿处把物体找到,在其他人把物品当着它面的时候转移到其他处,它还是会重复在上一个地方找寻,如果找不到,就放弃。

5 三级循环反应阶段,新颖性和好奇心。12-18个月婴儿变得对物体的许多属性,以及他们可以对物体做很多事情,而感到好奇,他们尝试新的行为。这个子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发现新的手段,来达成目标。皮亚杰描述了儿童这时正处于“年轻的科学家”的关键时刻。

例如在上一次曾经看到物体的地方去找那个物体。但是对于背后隐藏的物体转移无法成功找寻。

6 图式的内化18-24个月婴儿发展了使用原始符号,形成持久的心理表象的能力。这个子阶段主要特征是出现了顿悟,或者真正的创造性。例如有3个地方可以藏匿物体,它在一个地方找不到以后会再另外两个地方继续找寻,甚至背对孩子藏匿物体后,孩子坚持寻找,直到找到,这也象征着孩子的认知发展正处于通往前运算阶段的阶段。

“到感知运动阶段的末期,认识到对象是独立于自身,并且是永恒的。物体恒存是对物体即使不能看见、听到或触摸到,仍继续存在的理解。皮亚杰认为,获取对物体恒存的认识,是婴儿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通过观察游戏的序列,皮亚杰能够证明,到第二年末,出现了一种相当新的心理品质。

运思在皮亚杰理论中是对于物体的任何心理行为过程。前运算阶段的特点是可逆性,其中包括反向运算(加法运算反向为减法运算)和抵偿运算(长为2,宽为3的面积可以相当与长为3,宽为2的面积)。在这一阶段,儿童运算会产生一些错误特点,比如思维以自我中心为

主,难以采取对方的角度。

根据皮亚杰理论,该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之后(2-7岁),包括以下运算错误类型:

"自我中心" ——表现为难以采取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产生偏差。

"分类不按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 - 表现为物体有两种,有生命和无生命,有生命的为上位概念,他的下位概念比如为动物-哺乳类-狗-腊肠犬。如果人拿图片(共8只狗,3只腊肠犬,5只公主狗)问孩子,腊肠犬多,还是狗多,通常孩子回答狗多。

"拟人化思维"——表现为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人一样的想法,目标与感受。

"缺乏守恒概念"——表现为通过皮亚杰的守恒实验(质量,体积和数量守恒),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不能理解原来的形式改变以后,物体的质量,体积和数量不变。如将同样的水倒进高而细的容器,和倒如矮而粗的容器,水的总数不变。

前运算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子阶段。

符号功能子阶段

包括2-4岁的阶段,儿童能够阐明不在现场之物体的形象。心智能力的其他例子包括语言和角色游戏。虽然在过程中有进步,但是仍然有诸如自我中心和万物有灵论的限制。自我中心表现为儿童不能区分他们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儿童倾向于选择他们所看到的,而不是显示给他人的真实情况。有一个例子,皮亚杰和巴贝尔做了一个实验。给孩子们看关于一座山的三张图片,问他们一个旅行的娃娃在不同的角度将会看到什么。孩子都挑选他们自己所见到的,而不是娃娃实际上的视角。万物有灵论相信没有生命的物体也可以行动,并具有类似生命的特征。有一个例子是儿童相信是人行道发了疯,才让他们跌倒。

直觉思维子阶段

包括4-7岁之间的阶段。孩子变得非常好奇,问很多问题,开始使用原始的推理。出现了对推理的兴趣,并想知道事物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皮亚杰将其称为直觉思维子阶段,因为儿童认识他们有大量的知识,但他们不知道他们如何知道这些。前运算思维涉及到集中偏向和守恒概念。集中偏向是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一个特征,而不去注意其他的特征。集中偏向在守恒中也可以观察得到。守

恒的意识是,改变一种物质的外观,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性质。儿童在这个阶段不知道守恒。他们无法掌握这样的概念,液体可以保持不变,而与容器的形状无关。在皮亚杰最有名的任务中,有一名儿童,两个载有同样数量的液体的相同的烧杯。孩子通常会注意到,两个烧杯拥有同样数量的液体。但是将其中一个烧杯的液体倒入一个较高的容器时,通常小于7或8岁的儿童就会说现在的两个烧杯含有不同数量的液体。孩子只是侧重于容器的高度和宽度,而不具有整体的概念。皮亚杰认为,如果儿童未能通过液体守恒任务,这是一个迹象,表明他们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儿童同样也不具有数量,长度,体积,面积等方面守恒的概念。另一个例子是,给孩子看7只狗和3只猫,问他们狗多还是猫多,孩子们会作出积极的回应。但是当被问及是否有比狗更多的动物,孩子将再次作出积极的回应。这样在逻辑上根本性的错误,显示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处于直觉和真正的逻辑推理之间的过渡期,儿童在几年后才会获得真正的逻辑推理。

皮亚杰认为,在前两个阶段,儿童主要是通过模仿和游戏来进行学习,因为他们通过内部化的活动来建构符号意象。

在其他国家进行的研究,证明皮亚杰的理论具有普遍的意义。心理学家帕特里夏菲尔德在西非国家塞内加尔进行了类似皮亚杰的烧杯实验。她的结果表明,只有百分之五十的10—13岁孩子具有守恒概念。在其他文化中,如澳大利亚中部和新几内亚,也得到了类似

的结果。如果成年人不能获得这一概念,他们就无法理解他人的观点。人们还发现,如果守恒概念在某个国家未被广泛接受,这个概念可以教给孩子,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理解。因此,我们注意到,达到对守恒概念的理解所具有的年龄差异,是基于所在文化对这些任务的教导程度。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下一个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从7岁到12岁,表现为儿童获得逻辑运算能力的基础,例如,时间、空间等概念。该阶段的重要进展是:

克服自我中心——儿童多方面看问题以解决问题。

因果关系——儿童开始理解一些物理和生物方面的运转过程,而不单纯用拟人化思维来理解。

可逆性——儿童理解数字或物体改变后,可以回到原来的状态。

守恒——懂得条目的数量或长度与物体或条目的排列或外观

无关。

连续性——根据大小、形状或其他特征排列物体的能力。

分类——命名并根据外观、大小或其他特征给一批物体进行分类的能力,包括一类物体可以包括另一类的观念。

形式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在具体运算阶段之后,从大约12岁开始,持续到成年时期。表现为获得抽象思维能力和从可得到的信息得出结论。当儿童进入青春期,皮亚杰说,许多人可以熟练解决假设命题并使用演绎逻辑作为系统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A,则B。另外还有比例性思维的产生。以下不同观点值得注意,皮亚杰理论意味着认知能力的突然改变。

皮亚杰根据以他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和其他学科有关认识论的研究而提出了一种关于认识论的理论,它试图以认识的历史、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据的概念和“运算”的心理起源为根据来解释认识,特别是解释科学认识。

因此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1)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

类的认识,强调认识的个体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皮亚杰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只注意认识的高级水平及最后结果,近现代的认识论则专作认识的逻辑分析或语言分析,这都是不足的,需要研究认识的心理发生加以补充。他主要是从生物学出发,通过心理学的桥梁来达到认识论的结论。(2)发生认识论不是或不只是传统的认识论,而是要对各门科学中的认识论问题进行研究,这就需要各门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因此,发生认识论是跨学科的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认知发展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等。

发生认识论的根本观点是要把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皮亚杰是一位结构主义者,他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功能性结构。这种结构是由人自身建构起来的,它不是客体的简单复写,也不是主体预先构成的或天赋的,他认为任何结构都具有3种特性: 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节性。整体性意味着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结构内各成分之间具有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独立成分的堆砌或混合。结构及其成分都受某种内部规律的制约,具有与其成分不同的特性,同

一成分在不同结构中也具有不同的结构特性。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组织,而有一些内在规律控制结构的运动发展,一种旧结构可以转变成为新结构。自我调节性是指结构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在规律自行调整、自动调节,而不必借助于外部因素,因此结构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结构内某一成分的改变必然要引起相关成分的改变,结构可以因转换规律的相互作用而保存下来或变得丰富起来。

在心理学史上,最早从结构的角度研究心理学的是格式塔学派。它主要寻求知觉的结构(格式塔或完形),否认感觉基本元素的存在,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皮亚杰接受了格式塔学派的一些观点,但反对其天赋论,指责该学派不关心知觉结构的起源问题。他试图表明,结构具有普遍的调节功能,对人的经验和行动有控制作用,个体心理的连贯性是少数具有普遍性的结构的表现。皮亚杰的所谓结构与格式塔学派的完形结构有所不同。皮亚杰的结构不是指什么事物或信念,而是可以应用于事物、信念或个体心理空间任何其他东西的几套连贯的心理操作或心理活动。例如,当物体形状改变时对物质守恒的信念并不是结构,而达到这种信念的那套心理操作(运算)才是结构。皮亚杰并没有宣称,全世界所有8岁的儿童都自发地发现了物质的守恒,而只是说,儿童构成了一套能够作出这种发现的心理操作或运算,当他们遇到运用这套运算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时,就解决了问题。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的另一特点是,他不仅试图证明在某一发展阶段大量不同的行为表明了同一结构的存在,而且力图证明,从一个阶段到另一

个阶段的结构是如何变化发展的。这说明皮亚杰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发展的或发生学的结构主义,这是他与其他结构主义者不同的地方。

皮亚杰对于行为主义也是有所取舍的。他反对行为主义的联想主义、元素主义,不赞成行为主义否认意识的存在的观点,但同意从行为开始研究。行为主义也不是不承认元素构成结构,但那种结构只是元素之和,并不具有皮亚杰所说的三种特性。结构主义与系统理论也有区别:系统理论承认任何事物都具有结构,但关心的只是分析一个系统内部诸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主义却要求努力寻找出一个具有更大普遍性的结构,而那些看来互相独立的结构都是这一大结构的不同表现。当然,系统理论与结构主义并不矛盾,两者是互相补充的。

关于建构主义,皮亚杰在理论上似乎说得不多,只说它是一种类似于辩证法的过程,即由正题而到反题,最后达到合题,但他强调的并不是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否定之否定或质量互变,而是平衡作用。他着重的是思维的结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不断地自行建构而成的。因此,他既反对外因论,又反对内因论,而主张内外因结合论。在心理学中他反对经验主义的联想论,也反对预成论或天赋论,主张后成论,即人的认识是出生以后内外因相互作用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皮亚杰所谓的互相作用有别于心理学上一般所说的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首先,他认为智力并不是具有某种可

以测量出“分量”的东西,而是一种必须加以描述的结构,对其功能作用也必须加以理解。其次,一般认为遗传和环境只是影响智力形成的两种固定不变的因素,彼此并不互相影响。而皮亚杰却认为它们都是“向量”,对智力形成的影响经常在变化,这种变化视主体所具有的认识结构而定。他进而认为,环境并不是偶然对儿童发生作用、引起反应的刺激,而是儿童主动地寻求他可以对之进行有意义的反应的东西,主动性属于儿童。环境的作用不是某种“非此不可”的特定的东西,而是可由不同的东西代替的。儿童能够通过经验看出他在某一时期的智力发展所必需而他又能够吸取的东西。所谓建构就是儿童自己必须一再构成形成其智力的那些基本概念和逻辑思维形式。皮亚杰强调儿童创造观念,而不是发现观念,认为观念并不是预先就存在于世界上,等候儿童去发现,而是儿童自行创造的,这使他既区别于经验论,又区别于先验论。

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比一般持儿童中心论的教育家走得更远。它超过了一般逻辑主义,也不只是用逻辑模型去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而是主张每一发展阶段的逻辑的功能作用决定了下一阶段的认知结构。因此,有人用逻辑决定论来描述皮亚杰的思想,从而可以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归纳为:相互作用论、建构作用和逻辑决定论。

皮亚杰承认有独立于主体以外的客体,但他并不完全赞同反映

论。他把人的自然经验分为物理(实物)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两种,认为物理经验反映了客体的客观属性,而逻辑数学经验反映的却是主体的活动方式,并不是客体属性,他把这方面的抽象称为反身抽象(反省抽象)。皮亚杰关于认识的心理发生学本质上是从生物学出发的,认为心理、认识是人对现实的一种适应。所谓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方面。同化是把客体纳入主体已有的行动图式之中,也就是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图式指行动的组织或结构,是行动中可以通过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的东西。顺应则是主体改变其已有的行动图式或形成新的行动图式以适应客观世界的变化。同化在于丰富和加强主体的行动,使其行动图式起量的变化;顺应在于保证行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使行动图式起质的变化。两者相反相成。儿童的智力行为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种功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在皮亚杰看来,没有平衡就没有发展。但平衡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适应就是平衡水平的不断提高,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是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思维发展的4个主要因素是:成熟(身体、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成熟)、自然经验(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文化教育和语言等)和平衡作用(自我调节的结果)。他特别强调平衡的作用,认为不但人的认识,就是人的道德情感都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主体通过自我调节不断地建构而成。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867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1、内部原因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有其心理学内部的和外部的原因。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行为主义的失败是其重要的心理学内部的原因。这个看法是正确的。心理学自19世纪末叶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后,曾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将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人时期,有近代心理学创始人之称的Wundt的观点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可以热电看作有代表性的观点。Wundt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意识,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验内省法对心理内容或直接经验作元素分析。 认知心理学继承了心理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有益的思想,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内部心理组织的一些观点。即使对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也从中吸收了一些东西,例如,认知心理学是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但它并不排除对行为的研究;而认知心理学认为存在一定的条件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这种看法无疑吸收了刺激-反应公式的一些合理的东西。从这种继承性来看,也可以说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内部经历了长期的孕过程。 2、外部因素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还有心理学以外的原因。这里包括一些邻近学科的影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让·皮亚杰 您检索的皮亚杰,一般指让·皮亚杰,其他释义请点击此处。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大学时期学习哲学。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简介 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自1936年起,皮亚杰一共荣获了三十多个全球各地的大学及学术团体所颁发的荣誉博士学

位,更负责主持多项重要国际联合的会议、组织与团体,他一生中所得到的大大小小奖项不计其数,更于196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得了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 而皮亚杰一生的贡献并不止于心理学,他的理论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1] 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出生于瑞士。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理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死心理学、数理逻辑及科学哲学等学科的学习、研究。。[2] 2生平 家庭背景 皮亚杰,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皮亚杰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主要是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 由于皮亚杰的父亲所学的是人文领域,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着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讲求与爱好;皮亚杰的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

发展心理学A卷及答案(1)

发展心理学(A卷) 考试时间:4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 (A)认知发展规律 (B)心理的种族发展 (C)心理的种系发展 (D)心理发展规律 2.在艾里克森的理论中,“繁衍”一词( )。 (A)仅指生育后代 (B)仅指事业的发展 (c)不单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是指事业的发展 (D)更多的是指生育后代 3.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C)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 (D)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 4.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叫( )。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个案研究 (D)因果研究 5.不属于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的内容是( )。 (A)惩罚和服从取向 (B)社会契约取向 (c)维护生命取向 (D)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6.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和彼此协调、合作的游戏称为( )。 (A)协同游戏 (B)合作游戏 (C)假装游戏 (D)共同游戏 7.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 )。 (A)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的取长补短 (B)兼有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的缺点

(C)是一种完美无缺的设计方式 (D)难以实施横向研究或纵向研究时采用的一种研究方式 8.普莱尔是( )的奠基人。 (A)科学心理学 (B)科学儿童心理学 (c)科学发展心理学 (D)科学社会心理学 9.( )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 内部尺度。 (A)人生观 (B)价值观 (C)世界观 (D)信仰 10.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为( )年。 (A)1879 (B)1882 (C)1876 (D)1891 11.( )是婴儿天生的学习能力。 (A)模仿学习 (B)无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 (D)言语刺激 12.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 )。 (A)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作为章的名称 (B)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版了《发展心理学》一书 (C)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 (D)1922年,霍尔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一书 13.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达尔文 (B)高尔顿 (C)华生 (D)霍尔 14.“最近发展区”是指( )。 (A)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B)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C)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 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D)儿童先天具有的水平和后天发展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发生条件:客观条件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主观条件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绪、兴趣等)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维持条件: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兴趣的依从性;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形成的条件:个体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二、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有关;主要取决于个人已有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三)注意的分配:在人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的转移快慢难易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教师应该注意教室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2)注意教室内的环境(干净、整齐、装饰简洁朴素);(3)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4)在教学过程中要迅速妥善的处理偶发事件。 2.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音量适中,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重难点加强语气,配合手势表情;(2)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要运用有度,重点突出,必要时运用彩色笔、图和表格加以强调;(3)借助教具吸引学生 3.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4. 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三)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2. 激发学习动机;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四)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和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颜色知觉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二)听觉的发展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3.言语听觉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的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三)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手眼探索活动的协调。手眼协调活动是婴儿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手眼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

西。 2.动觉 (四)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2.时间知觉 三、幼儿观察的发展 (一)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二)观察力发展的表现 1.目的性增强 2.持续性延长 3.细致性增加 4.概括性提高 5.观察方法的形成 四、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一)感受性变化与幼儿的活动 1.适应现象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最新-中学生《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 精品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知觉是更正确,可将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根据知觉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感受器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一、物体知觉 物体知觉就是对物的知觉,对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种种现象的知觉。任何事物都具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因而物体知觉又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需要人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来实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空间知觉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学习汉语拼音、汉字时,需要正确辨别上下、左右,否则难以顺利地掌握汉字的结构和识别汉语拼音;下楼梯时,如果我们不知道有几个台阶、每个台阶有多高,就容易摔倒。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 形状知觉指对物体的轮廓和边界的整体知觉。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但人类的形状知觉能力比动物的更高级,因为人类能识别文字。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觉、运动觉来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视线沿物体轮廓移动时的眼球运动、手指触摸物体边沿等,产生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依靠视觉获得的大小知觉,决定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和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在距离相等的条件下,投影越大,则物体越大;投影越小,则物体越小。在投影不变的情况下,距离越远,则物体越大;距离越近,则物体越小。大小知觉还受个体对物体的熟悉程度、周围物体的参照的影响。对熟悉物体的大小知觉不随观察距离、视网膜投影的改变而改变。对某个物体的大小知觉也会因该周围参照物的不同而改变。 对物体深度和距离的判断可以依据的线索很多,如小的物体似乎远些,大的物体似乎近些;被遮挡的物体远些;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模糊,能看到的细节少;远的物体显得灰暗,近的物体色彩鲜明;看近物时,双眼视线向正中聚合,看远物时,双眼视线近似平行等。我们还可以通过立体镜来了解深度知觉。 人依靠视觉、听觉、运动觉等来判断方位,这种能力是后天形成的。依靠视觉进行方位判断必须借助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是自己的身体、太阳的位置、地球的磁场、天地等。不同方位辨别由易到难的次序分别是上、下、后、前、左与右。由于人的两只耳朵分别在头部的左右两侧,因此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两耳所感知的声音在时间上、强度上存在差别。正因如此,我们也能依靠听觉进行方向定位。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时间,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生活中,我们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认知心理学的开始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行为主义如日中天,然而就在这一时期,认知革命的思想已经开始酝酿,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这一新思潮的形成。不过,在此之前,很难确定它的起点,更多心理学家认为1956年在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作用明显,因为这一年“美国心理学界发表了一系列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成果”(梁宁建,2003,p.13)。首先是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1920-)的研究。他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Miller,1956)。这篇论文使记忆研究重新回到心理学中,而且它显示出如何将信息论的概念应用到人类信息加工的表述当中。其次是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 Bruner,1915-)倡导的“知觉的新观察运动”(New Look Movement in Perception)研究。布鲁纳及其同事认为知觉者在知觉中起着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名被动的感觉资料的记录者,知觉者的人格和社会背景对知觉者的所见所闻有很大的影响。再次,是斯蒂文森(1956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发生来说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三个方面的研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的认知失调理论、西蒙(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在1956年开始发表他的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语言描述的三模型》(Chomsky,1956)。乔姆斯基提出的短语结构文法能够产生所有可被“图灵机”(Turing Machine)识别的语言,可被图灵机识别的语言就是能使图灵机停机的字串。随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不是仅仅描写人的语言行为,而是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强调要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本人开始就看到了转换-生成语法对认知科学的意义,主张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 这些研究都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人脑的内部,但人脑内部是如何工作的呢?图灵明确提出了“图灵机”模型,而1956年西蒙和纽厄尔“逻辑理论机”(简称为LTM)的成功为后来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准备的语言和框架。西蒙和纽厄尔认为“逻辑理论机”不仅是计算机智力的有力证明,也是人类认知本质的证明,其系统的关键特征是将复杂任务分解成子目标,信息加工被表征为一系列的程序指令,而且启发式也用于辅助决策(Newell & Simon,1956)。直到196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奈瑟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这不仅是第一本冠名为《认知心理学》的教材,而且它建立了一个新学科的内容范围,它在信息加工理论框架下,对前人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其突出的贡献就是发展了诸如运用反应时等间接测量方法来揭示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在奈瑟尔出版了他的著作之后,《认知心理学》杂志和《认知科学》杂志分别从1970年和1977年开始出版发行。不管是否可以说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的起点,但至今心理学家都承认,1967年奈瑟尔的《认知心理学》却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形成的标志。 二、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 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各种哲学思想在其发展中都是相互斗争又相互交融的。但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分析,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首先是经验主义,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行为主义;当然,理性主义在纠正和否定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还原论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心理学家日益把研究的重点从外显的行为转向内部的认知过程,探索内部的认知机制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这些心理学家接受了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认为认知机制在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存在于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认知机制”,探索认知机制的特性和规律。但是认知心理学依然是经验主义的。正像社会建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心理学家罗姆·哈里(Harre,R)指出的那样:“这个新的认知主义产生的背景是行为主义的消亡——但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行为主义在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理论消亡很久之后仍然存在。”(Harre,1999)。它在许多方面承袭了行为主义,“经验主义的模式被完整地保留下来”(Kevin,1997)。按照经验主义取向进行研究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实证性的”。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四章-知觉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四章-知觉 一.名词解释 知觉知觉链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恒常性双眼视差两耳距离差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似动知觉错觉 二、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文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2.下列所列举的心理特点中,哪一个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持久性 D.知觉的完整性 3.在知觉物体的大小时,( )。 A.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正比 B.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正比 C.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D.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反比 4.在时间精确性的判断上,( )表现最好。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嗅觉 5.人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上,( )。 A.前者优于后者 B.前者劣于后者 C.两者没有差别 D.两者相辅相成 6.当客观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申也能看到轮廓,这是 ( )。A.创造想象 B.幻觉 C.知觉的理解性 D.错觉轮廓 7.正常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用的主要线索是 ( )。 A.调节 B.双眼辐合 C.单眼线索 D.双眼视差

8.在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时,如果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那么( )。A.看到深度和距离 B.看到单一的物体 C.双像 D.无法判断距离 9.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 )。 A.知觉的意义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0.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 ( )。 A,主要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加工 B.也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 C.主要对头脑中己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 D.当非感觉信息越少,需要越多感觉信息时占优势的加工方式 三、多项选择题:11-1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多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1.知觉具有哪些作用?( ) A.觉察 B.分辨 C.选择 D.确认 12.知觉恒常性包括 ( )。 A.形状恒常性 B.大小恒常性 C.距离恒常性 D.明度恒常性 E.颜色恒常性 13.似动的主要形式有 ( )。 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E.运动透视 14.错觉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 A.物体轮廓对眼动方向和范围产生影响 B.侧抑制改变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 C.受视觉生理特点的影响或限制 D.知觉理解性的作用 E.误用知觉恒常性 四、简答题:15-19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发展心理学期末总结

青少年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理论:形式运算阶段 此阶段,个体的抽象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他们不仅可以将具体事物作为思考的内容,而且他们能通过自我反思获得新的,更具普遍意义的逻辑规则。 形式运算阶段的两大特征 1、假设演绎推理:当面对问题时,会首先思考概括可能影响结果的所有因素的普遍理论,然后通过对普遍理论进行逻辑性的,可验证性的推理,假设。再验证那个影响因素是在现实世界可行的。【1】 形式运算思维的标志 2、命题思维:青少年可以不通过现实情境对命题进行逻辑推论 皮亚杰认为抽象思维需要语言和一些无法用现实事物代替的符号系统作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形式运算地位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包括成人也是如此。形式运算思维和具体运算思维一样,尝尝是与具体的任务和情境相联系的。 二、信息加工 信息的观点认为,青少年认知能力的改变是由于获得、使用和存储能力上的逐渐变化带来的。 信息加工的机制: 1、注意:关注相关信息,更适应于任务要求 2、策略:对信息的存贮、再现、提取的策略变得更加有效 3、知识:只是增加便于策略的运用 4、元认知:元认知扩展,触发对信息的获得和问题的解决有效策略的新动察 5、人知的自我调节:形成更好的思维监控、评估和调整的能力 6、加工能力:工作记忆空间大并且可以用高效的形式进行组合,以抽象思维进行表达 信息加工理论是以抽象思维为核心,元认知是人们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认识以及对思维的监控能力的体现,是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中心。 三、自我中心思维【2】 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会伴随形成一个自我为中心的形式,难以辨认他人和自我的的抽象观点。因皮亚杰的观点,后人推论出两种自我与他人的混乱关系 1、想象观众:青少年会认为自己是别人观注的焦点,这使得自己过于自我为中心,导 致过高的自我意识,对他人想法过于关注,不断地预期别人的反应倾向。、 2、个人神话:由于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在关注自己,并认为自己是唯一的,无所不能的。 从而使得自我重要性急剧膨胀,导致冒险行为。 认知的自我中心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即无法区分又过分区分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无法区分体现在想象观众这一心理结构中,而过分区分则体现在个人神话。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1.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学者是【】A.斯金纳B.皮亚杰C.冯特D.比内 2.根据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属于【】A.前运算阶段B.形式运算阶段 C.感觉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3.注意的基本特点是【】 A.间接性和概括性B.指向性和集中性C.起伏性和转移性D.直观性和概括性 4.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B.反射和抑制C.兴奋和抑制D.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 A.对比 B.后像C.分配 D.适应 6.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这种现象是【】 A.似动 B.真动C.诱发运动D.想象运动 7.根据视觉三色学说,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感色装置分别接受【】 A.黄、蓝、紫B.红、绿、蓝C.黑、白、灰D.黄、绿、蓝 8.一种记忆的特点是: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容量为7±2组块,该种记忆是【】 A.瞬时记忆B.长时记忆C.短时记忆D.感觉登记 9.后学习材料对于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之为【】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C.正向抑制D.负向抑制 10.把一些不曾关联的事物的属性、部分、特性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该种想象方式是【】A.典型化B.夸张C.拟人化D.粘合 11.瞬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的基本条件是【】 A.注意 B.编码C.复述 D.提取 12.在接触感性材料时,不以论证的形式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选择,这是【】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C.发散思维D.具体思维 13.提出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B.苛勒C.西蒙D.赫尔 14.听觉的适宜刺激的频率范围是【】 A.16-20000HZ B.20-5000HZ C.200-20000HZ D.16-20000HZ 15.决定声音音色的是声波的【】 A.频率B.振幅C.波形D.响度 16.智力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很快,显著地超过同龄儿童的水平,其智商在【】 A.80以上B.100以上C.120以上D.140以上 17.关于能力结构的二因素论的提出者是【】 A.卡特尔B.艾森克C.斯皮尔曼D.加德纳 18.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的【】 A.外延 B.范围C.内涵 D.广度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让〃皮亚杰 您检索的皮亚杰,一般指让〃皮亚杰,其他释义请点击此处。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大学时期学习哲学。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简介 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自1936年起,皮亚杰一共荣获了三十多个全球各地的大学及学术团体所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更负责主持多项重要国际联合的会议、组织与团体,他一生中所得到的大大小小奖项不计其数,更于196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得了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 而皮亚杰一生的贡献并不止于心理学,他的理论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1] 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出生于瑞士。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理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填空 1.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塞)尔Neisser出版了名为《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2.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自动加工过程和控制加工过程,并提出了信息加工的时序性、认知资源的有限性和心理资源分配的观点。 3.联结主义取向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的是以平行加工(并行)的方式进行的。 4.随着外界物理刺激强度的增加,神经系统内的动作电位的频率也有所增加这种现象叫频率编码。 5.在差别感觉阈限研究中表明,最小可觉差与刺激强度之比在中等刺激强度时是有意义的。 6.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加工水平,其最高的加工水平是对这个刺激信息的意义进行精细加工或语义加工,即从刺激信息中抽取出意义的过程。 7.认知心理学把人所从事的某些典型活动,按先后次序所作的有组织的认知称为脚本。 8 .在短时记忆中,输入的刺激信息主要是以听觉代码形式来对信息进行编码的。 9 .认知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心智的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性研究,由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神经科学和哲学六个领域的学科组成。 10. 在进行自由回忆训练时,几乎所有的单词都是按种类回忆起来而不是按词表中呈现的顺序来回忆,这种现象叫做词汇类聚现象。 11 .内隐联想测验方法是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最早提出来的。 12 .言语触接是指字或词汇符号必须转换成语音信息,然后借助于语音信息,才能接触到心理词典中该字或词汇的语义信息,它的词形到词义之间存在着语音的媒介作用。 13 .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相当于认识。狭义的认知相当于记忆。 14.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范式有两个一个是信息加工范式,另一个是联结主义范式。 15.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以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 16.英国心理学家布劳德本特最早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17.问题解决空间包括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和使问题从一种状态向另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1)发展是一种变化。2)这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3)发展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 发展方向的原则: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致动作发展。 可知度:是吉布森知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指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特性之间的关系。 消极强化:是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观察学习:也称代替学习,班杜拉把它定义为:即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神经病焦虑:是对于表现冲动的欲望感受到可能被惩罚的担心,即对本我占优势的行为可能受到威胁而害怕。这是一种病态的焦虑形式。 离众:就是表现为既不归属于谁,也不想与他人抗争,总是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如特定的空间、玩具、书籍等) 同化:皮亚杰把个体认知结构中连接所有已被组织的成分与环境中现存的成分之间的联系,称之为同化。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的介于“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水平”之间的心理区间。 关键期: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更明显。 同一性混乱:是指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之感,典型的同一性混乱表现为“我掌握不了某些生活”,结果是退学、离开工作。整夜在外逗留或孤独陷入古怪而难以接近的心境之中。埃里克森还用同一性混乱理论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简答题:简述同一性混乱的危害) 1、简述发展理论的任务? 第一,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第二,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第三,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2、发展的原则 1)发展方向的原则。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2)相互交织的原则。人类的身体结构是建立在左右两侧均等的基础之上的。 3)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4)个体成熟的原则。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5)自我调节的原则。自我调节是生命现象固有的能力。 3、简述儿童知觉发展的趋势 1)直觉特异性增加。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知觉与刺激信息之间的一致性增加。2)注意实现最优化。作为注意行为的结果,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提取某些信息,同时忽略另一些信息。3)信息获得更加经济有效。儿童通过确定几次的外部特征、获得恒常性和形成知觉结构单位从而使知觉变得更加经济有效。 4、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新的人格结构。1)本我是最原始的系统,它处于思维的初级过程,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难以接近的部分。2)自我是本我得以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心灵之路。是联系本我和超我的。3)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人格结构中的三个成分是一组实现不同功能的精神过程,个人的行为就是这三种精神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5、儿童产生焦虑的原因:对于一个孩子,如果环境中存在着一系列不利因素,比如别人对

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在小学低年级,他们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自我意识发展显著 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继续从自我中心时期向客观时期发展,这是一个逐步学习并获得社会角色的重要时期。而低年级小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是非常显著的,他们在入学后受到各种学习活动及其评价的影响,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等能力方面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但在自我概念的认识方面,他们还比较模糊,总是注重从自己的具体的外貌特征上进行描述,不太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情绪多变而冲动 低年级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我们经常能见到。小学生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不善于掩饰,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易形于色。一些在我们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能给孩子带来强烈的情绪体验。考试考好了,被老师表扬了,他们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呱呱乱叫;相反,如果学习不好,或是被老师批评了,则可能因此产生挫折感,体会到痛苦、羞愧等各种情绪而痛哭流涕。 意志力较差 小学低年级的意志自觉性比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不善于对自己的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总是需要教师或家长向他们提出行动的具体要求,并且在师长的监督和帮助下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 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施教时,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主从关系。尽管学生有依赖性,但决不能包办代替,要尽可能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知,掌握知识要点。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为以后独立学习做好铺垫。 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们应当注重正面引导。由于低年级孩子易受暗示,喜欢模仿,我们家长也好,老师也罢,要尽可能提供一些好的行为榜样供孩子学习。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 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7、神经系统 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外周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支配感觉器官、运动器官 交感神经:兴奋,调动能量 自主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意志,维持平衡 (支配内脏器官)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神经系统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延脑(支配呼吸和心跳)、桥脑、中脑 (脑最古老的部位,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丘脑: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中枢 脑间脑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调节内脏系统的活动 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 端脑 8、大脑的四个“叶” 额叶——控制躯体运动,最大,约占半球表面的1/3 顶叶——感觉中枢 枕叶——视觉中枢 颞叶——听觉中枢 9、高级神经系统的反射学说 第一信号系统(人与动物共有)——以现实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人特有)——以语言和词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 10、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1)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抑制 (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3)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4)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发射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在读《认知心理学》之前,一直都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因为由于它的名字比较突出。吸引我的眼球。所以就决定来看一看。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洞悉别人的想法,所以当初就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认知心理学》。 可是当我拿到《认知心理学》,翻开一看,里面的种种术语就让我摸不着头脑。那些模式识别、表象等概念,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派,都是以前甚至连听都没听过的东西。由于现实和想象差距太大(其实主要原因是我没有搞清楚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使得我当初的“一腔热血”当即变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不再有兴趣看《认知心理学》了。 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那就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是?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开始翻看《认知心理学》,不过依旧是一头雾水。看书的速度几乎到了一天一页。过了几天自己也觉得这样不行,于是乎,到图书馆的角落里找了几本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书,对照着自己手头的那本北大出版社的《认知心理学》看。看着看着,真的开始有“传说”中的“渐臻佳境”的感觉,开始觉得认知心理学有意思了。 本书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对各种重要认知过程的研究,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对记忆过程分章阐述了记忆结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对思维过程则分章阐述了概念、问题解决和推理。书中涉及各种认知过程的多方面的

研究成果,将丰富的实验资料与理论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着重介绍了各种认知过程的模型,同时指明各种认知模型存在问题和争论,使读者可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全貌,有助于作深入的思考。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认知心理学也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19世纪赫尔姆霍茨和东德斯提出的反应时研究法,今天是认知心理学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并已有了新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首先,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乔姆斯基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创立的心理语言学,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新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