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公元581——960年)

——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

一.社会概况

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至此,人民开始逐步恢复安定的生活状态,从事生产劳动,一切都在顺利进行。可当时在大一统的表面下还隐藏着许多割据势力战争的暗流,又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暴政,使得人民对他产生反抗情绪,所以最终使隋炀帝的隋王朝葬送于隋末农民起义中,至此,隋朝灭亡。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政权,举国欢庆,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再者,与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大大加深,从而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曲子、变文和燕乐等这个时期所特有的艺术结晶。

正因为拥有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实践经验,所以在乐律和乐谱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新的进展,公尺谱和琴曲减字谱等。在乐器和器乐方面,对其演奏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也成为当时的一个亮点。

根据等级制度,创建了一系列的音乐机构,分担着不同的任务。

安史之乱过后,统治阶级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有着现实主义思想的文学家和理论随之诞生。

二.曲子、变文和燕乐

l 曲子

与魏晋时期的相和歌和清商乐一样,曲子也是经过民间的发展,然后被专业人员加工而形成的。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王灼《碧鸡漫志》

可见,曲子是始于隋朝,包括一些山歌、巷里歌谣和小曲,在唐朝时期,曲子得到更大发展。曲子词(曲子的歌词)在这一时期也备受关注,在今后得到延续变为抒情诗。

曲子也可以作为在城市里面流行的歌曲,称之为“小曲”。内容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歌曲,这种形式是在山歌流入城镇后,经一些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曲子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原因是曲调新颖、节奏欢快、琅琅上口、歌词通俗。还有就是从“大众唱”的角度出发,贴合人们内心。

曲子的创作分为两种:一是由乐定词——“填词”;一是依词配乐——“自度曲”。而当时在民间流行的是根据同一曲调填写自己喜欢的歌词,这种曲调被称为“曲牌”。用同一种曲牌填入不同内容的歌词,这在当时乃至现代音乐中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注意,运用同一曲牌套入不同歌词内容的方式,有利弊两个方面:

有利方面:使曲子在民间的流行程度大大加深,使人们自己能够很容易的“创作”自己想唱的歌曲;还可以通过传唱,使曲调的得以传承。

不利方面:也许会产生曲调和歌词内容两者之间的矛盾,不能使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对于音乐本身的发展而言,起到了抑制作用。

唐朝时期的歌曲艺术发展繁荣——音乐和文学的高度结合。曲子词主要是由当时的一些诗人的文学作品,从而也推动了唐朝时期诗人的创作。曲子通过把诗人的诗作注入自己的曲调当中作为灵魂部分,所以诗人们的诗作也被歌唱的人带到了民间广为流传。其实,音乐和文学能够结合,最重要的一点是两者皆是从民间音乐中吸取精华,相辅相成的。

l 变文

变文是将民间的说唱音乐与佛教相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内容大都是与佛理有关,用说和唱的方式来将难以理解的佛经改编成叙事性的文体。换言之,还是属于宣传佛教教义的一种艺术手段。

变文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来源于民间说唱音乐。说唱音乐是我国民间的一种音乐形式,佛教发现并且利用了它进行对人民的思想统治。虽然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在这过程中丰富了民间说唱音乐的内容,并对后世的弹词、鼓子词等说唱形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l 燕乐

隋唐时期,燕乐成为宫庭宴享中各种乐舞的总称。燕乐是来源于各民族的音乐,是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体。

燕乐包含了汉魏以来的清商乐、外来的音乐等等,经过了隋朝七部乐至唐朝坐、立部乐的发展阶段。燕乐是由隋朝七部乐的

1. 西凉伎、

2. 清商伎、

3. 高丽伎、

4. 天竺伎、

5. 安国伎、

6. 龟兹伎、

7. 文康伎

发展而来的,隋炀帝时增加了康国和疏勒两部,到这里被称为“九部乐”。那么唐代的“九部伎”是根据隋朝原有七部伎的基础上,将里面的文康伎和天竺伎更改为“扶南伎”。至此,唐代“九部伎”为:

1. 燕乐、

2. 西凉伎、

3. 清商伎、

4. 高丽伎、

5. 安国伎、

6. 龟兹伎、

7. 康国伎、

8. 疏勒伎、

9. 扶南伎。

直至贞观十四年,唐太宗统一高昌,并加入“高昌伎”,形成了唐代的十部乐:

1. 燕乐、

2. 西凉伎、

3. 清商伎、

4. 高丽伎、

5. 安国伎、

6. 龟兹伎、

7. 康国伎、

8. 疏勒伎、

9. 扶南伎、

10. 高昌伎。

这十部乐大都是属于歌颂统治者的丰功伟绩的,所以在气势上比较宏大,表演性很强。唐朝时期将这十部乐用在宫廷之中作为赞颂统治者本身的大型艺术表演形式,足以证明当时对外来音乐的重视程度。

由于当时与少数民族音乐之间的交流和渗透长达几个世纪,使得汉族和少数民族音乐相结合所形成的音乐风格和类型产生了细微的变化:创作出了一些具有大量少数民族音乐特点于一身的新型音乐作品,原来具备的鲜有的少数民族特色已不再明显。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在音乐文化上的交流和渗透是空前的。随之,进入到唐朝坐、立部的发展阶段。

“《安乐》等八舞,声乐皆立奏之,乐府谓之…立部伎?,其余总谓之…坐部伎?。”

——《旧唐书·音乐志》

“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

——《新唐书·音乐志》

由此可见,它们有着不同的分工和次序:

“先奏坐部伎,次奏立部伎,次奏蹀马(按蹀马动作谱成的乐曲),次奏散乐(“百戏”的代名词。除了跳丸、吞刀、吐火、寻橦、旋盘、觔斗等杂技之外,还包括《踏谣娘》、《五方狮子》、《旱税》等歌舞戏,以及参军戏、杂剧等民间新兴的艺术形式)。然所奏部伎,并取当时进止,无准定。”

——《通典》

总之,燕乐是当时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在音乐文化上完美融合的见证,充分表明了唐朝音乐文化领域的高度繁荣。然而,燕乐中坐部乐和立部乐的区分以及它们不同的分工,则体现出了非一般的等级制度。所以换言之,燕乐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中的精华,是在经济、政治、社会生产力等因素的催化下所产生出的结晶。

三.法曲和大曲

l 法曲

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至隋称为法曲。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

唐朝时期,法曲与道教音乐相结合,成为宗教音乐,在宫廷音乐中深受重视并逐步走向兴盛。在开元、天宝年间,法曲进入鼎盛时期。法曲虽然受宫廷十部乐中西域音乐的一些影响,但仍保留汉族音乐的特点。

“法曲虽似失雅音,盖诸夏之声也,故历朝行焉。”

——白居易

法曲的标志性作品:《霓裳羽衣曲》。

l 大曲

大曲是指中国历史上存在于各个重要乐种中的大型乐曲。指汉魏相和歌、六朝清商乐、唐宋燕乐的大曲。它们几乎都是兼有器乐演奏的大型歌舞曲。因此,通常所说的大曲即大型歌舞曲。

大曲与法曲的根本区别是:法曲是就其作品的风格类型而言;而大曲是就其形式而言。因此,这两者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给予大型歌舞作品的两种名称。例如《霓裳羽衣曲》,既可以作为法曲,也可以作为大曲。但是大曲也拥有属于自己特有风格的歌舞作品:《秦王破阵乐》。其实,从各自所属的作品名称上来看,就已经将两者的区别呈现出来了。

法曲和大曲是隋朝时期宫廷音乐里面备受关注的两种燕乐表现形式,从两部最具代表性的乐舞中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四.《霓裳羽衣曲》和《秦王破阵乐》

l 《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根据杨敬述所呈献的《婆罗门曲》再次加工而创作的,备受宫廷达官贵人的好评。

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白居易曾赞赏此舞:“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舞》专供宫廷大臣以及达官贵人欣赏,所以当时的民间大众无缘得见。

“问有霓裳舞者无?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

——白居易

在安史之乱过后,许多的宫廷乐工流落到民间,也许会将此曲传播于民间,只是当时会在民间拥有“同曲不同名”的特点。

不可否认的是,《霓裳羽衣曲》体现了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l 《秦王破阵乐》是为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统一中国的大型歌舞乐作品。当时唐太宗征伐四方,民间流传歌谣《秦王破阵曲》,随之被纳入宫廷乐府进行一系列加工,最终将其编制完成。

“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鸛﹑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往来刺击,以象战阵之形。舞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计十二阵,与歌节相应。令吕才依图教乐工一百二十人

﹐披甲持戟﹐执纛(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或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演习﹐定名为“七德之舞”。凡宴三品以上的官员及“蛮夷酋长”﹐於玄武门外奏之。擂大鼓﹐声震百里﹐气壮山河。後用马军2000人﹐引队入场﹐尤为壮观。”

——《通典》《唐会要》

因此,这个舞蹈带有一些祭祀色彩,赞颂唐太宗的功德,有着极其深厚的象征意义。《霓裳羽衣舞》和《秦王破阵乐》的诞生,见证了唐朝时期歌舞乐的高度发展,也体现出了当时的乐人们对前朝音乐以及少数民族音乐的总结和改良、不断创新和吸取经验的精神面貌,对后世的歌舞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第一节宫廷音乐机构 隋唐时期为了适应宫廷音乐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立起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体系的音乐机构,乐工达数万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属历代之冠。 太常寺是隋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长卿主管。属太常寺(简称太常)管辖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而属宫廷管辖的有教坊和梨园。 一、大乐署是唐代管辖雅乐和燕乐的音乐机构,且负责对女子乐工的训练与考核。它是太常寺所管辖的音乐机构之一。详见书48页。 二、鼓吹署是太常寺下属的另一音乐机构,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其规模从数百人至千人。 三、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在隋代便已设立(《隋书·音乐志》)。到了唐初,在宫中设立内教坊,但归太常寺管理。到了唐开元二年(714),除宫廷内教坊外,又在宫外设立了左、右二教坊,此后宫中派教坊使管理,不再辖署太常寺。 在唐代教坊有五处:宫廷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东京的左、右教坊。 唐全盛时,教坊有乐工近两千人。在五处教坊中宫廷的乐工技术最为全面,宫外的左教坊善舞,右教坊善歌。 教坊中女乐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女性住宜春院,成为“内人”或“前头人; 第二类,声色技艺稍次的女乐,其身份地位低于内人,住云韶院,称为“宫人”; 第三类,曲*弹家,是由平民女子选入宫中,练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

乐器的女乐。 前前两类以歌舞擅长,常由皇帝“进点”出舞或唱歌,后一类专习乐器,有时也夹在舞队充数。 四、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 法曲是一种有歌、舞、有乐器演奏的精致歌舞曲,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 唐代梨园有三个:宫廷有一处,也是最重要的梨园,有男艺人三百,女艺人数百名。第二个梨园在西京,属西京太常寺管辖的“太常梨园别教院”,演习法曲,并担任新作品排练,人数约一千人左右。第三个梨园是东京洛阳太常寺管辖的“梨园新院”,表演范围较广,约有一千五百人。 梨园创立于开元二年(714),至代宗大历十四年(779)解散,历时65年。这反映了唐代音乐有兴盛趋衰落的过程(《新唐书·礼乐志》)。 隋唐的多种音乐机构对音乐人才的选拔、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推广、音乐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宫廷音乐 隋唐时期,宫廷音乐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已达到十分繁荣的地步,重要的形式有: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法曲、大曲等等。 一、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隋唐的七、九、十部乐是隋与唐初时宴乐的分类,它们是按地区或国别分类。 隋初颁定七部乐分别为清商伎、国伎、龟(qiu)兹伎、安国伎、高丽伎、天竺伎和文康伎七部,这七部乐继承了南北朝时期一些不同地方或国家的音乐传

浅谈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910002581.html, 浅谈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作者:燕涵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5期 【摘要】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历史文化总是与周边国家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是在 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中不断发展的。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外交流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学与艺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面貌。那些外来音乐元素至今还在我们的土地上活跃着。 【关键词】隋唐;音乐文化;对外交流 一、“天人合一”的条件与环境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源远流长,而唐代则是中外交流的辉煌时期。唐代之所以能够达到鼎盛,首先要归功于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并在政经文及外交等领域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后来唐朝的兴盛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其次初唐时,李渊父子推翻了隋朝政权,后又征服了东突厥与西域地区,并使朝鲜境内的高丽、百济王国屈膝称臣,使唐朝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政权。与此同时,有大批的移民迁入了中部和南部地区,以及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新贵族的出现对于原世袭制的旧贵族势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印度文化大量入侵的时期,伴随着印度天文学、数学、医学及语言学等学科的涌入,佛教哲学在这时已经渗透到了唐朝上流社会的生活之中。同时这个时期整个社会都对外来物品表现出崇尚之情,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开始散漫到市民阶层之中。盛唐时,唐玄宗加以改进了运河,使得能在转运丝绢的同时,还能运来外国的奢侈品。良好的陆路和水路的交通状况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这种开放的社会气息和良好的外贸条件为当时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多元的音乐文化交流 唐朝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主要依托商业贸易往来顺带文化输出。在唐朝统治的三百多年里,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前来唐朝的外国人中,最主要是使臣、僧侣和商人这三类人、他们分别代表了当时亞洲各国在政治、宗教、商业方面对唐朝浓厚的兴趣。使节们源源不断地进入唐朝并进献贡品以换取中央王朝的承认。在进献的贡品中,除了有各国的珍奇异宝,其他常见的和有影响的贡品是音乐,包括曲调、乐器、演奏者、舞蹈者。日本、缅甸等国家,都曾向唐朝皇帝献乐。直到今天,日本国内还非常完好地保存了由当时中国及朝鲜等亚洲大陆传入的雅乐(实际上是中国的宫廷燕乐),并使其得到了传承 与发展。唐朝的宫廷演奏者也大量的吸收了异族的管弦乐队,在“非正式的”宫廷燕乐演奏场合,欣赏外来音乐的习惯以及对外来音乐的热情,从宫廷传到了贵族之中而后又蔓延到市民阶层里。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音乐史之隋唐时期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音乐史 之隋唐时期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我国的历史在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是我国文化、政治、经济等空前发展的时期,伴随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较前朝相比,突出了其相对较为独特的特征。 首先,宫廷音乐方面。第一,宫廷音乐出现了相对周代时期的雅乐、秦汉与魏晋时期的清商乐均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如燕乐(即天子及其诸侯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第二,宫廷音乐的展现形式也出现了进一步的拓展,如在隋代,宫廷音乐主要是“七部乐”“九部乐”,到了唐代出现了“九部乐”“十部乐”以及“坐部伎”“立部伎”,尤其是后两者在唐代有了更快的发展,如“坐部伎”最多的时候12人,最少的时候3人,因此其造势规模较少,比较适合小型歌舞的演奏与伴奏,而“立部伎”最多的时候180人,最少的时候仍有64人,造势的规模较大,比较适合大型歌舞的演奏与伴奏;第三,与秦汉的相和大曲相比,隋唐时期出现了较前朝更为丰富的歌舞大曲,从节奏上分为散序、中序和破三部分组成,从代表的作品上不得不提及到唐玄宗李隆基根据陈玄奘从天竺国带回来的印度《婆罗门曲》改编而成的《霓裳羽衣曲》以及赞扬李世民功绩的《秦王破阵乐》。 其次,音乐机构方面。这个时期开始由政府管辖的音乐机构较为着名,尤其是两大音乐部门:太常寺和宫廷。在太常寺的管辖下,有两大部门:大乐署(既管雅乐,又管燕乐);鼓吹署(管仪仗音乐)。另外一大部门宫廷也有其下属的两大部门:教访(培养乐工);梨园(教习法曲)。 最后,在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方面,囊括了当期在李隆基即位后,其较为宠妃的许和子、张红红等歌唱家以及当时以李龟年等为代表的乐器大家。 由此可见,隋唐时期的笔试备考主要是围绕前面两点内容,主要是能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相互联系,更好地讲知识点联系起来。

2017江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国音乐史之隋唐时期

我国的历史在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是我国文化、政治、经济等空前发展的时期,伴随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较前朝相比,突出了其相对较为独特的特征。 首先,宫廷音乐方面。第一,宫廷音乐出现了相对周代时期的雅乐、秦汉与魏晋时期的清商乐均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如燕乐(即天子及其诸侯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第二,宫廷音乐的展现形式也出现了进一步的拓展,如在隋代,宫廷音乐主要是“七部乐”“九部乐”,到了唐代出现了“九部乐”“十部乐”以及“坐部伎”“立部伎”,尤其是后两者在唐代有了更快的发展,如“坐部伎”最多的时候12人,最少的时候3人,因此其造势规模较少,比较适合小型歌舞的演奏与伴奏,而“立部伎”最多的时候180人,最少的时候仍有64人,造势的规模较大,比较适合大型歌舞的演奏与伴奏;第三,与秦汉的相和大曲相比,隋唐时期出现了较前朝更为丰富的歌舞大曲,从节奏上分为散序、中序和破三部分组成,从代表的作品上不得不提及到唐玄宗李隆基根据陈玄奘从天竺国带回来的印度《婆罗门曲》改编而成的《霓裳羽衣曲》以及赞扬李世民功绩的《秦王破阵乐》。 其次,音乐机构方面。这个时期开始由政府管辖的音乐机构较为着名,尤其是两大音乐部门:太常寺和宫廷。在太常寺的管辖下,有两大部门:大乐署(既管雅乐,又管燕乐);鼓吹署(管仪仗音乐)。另外一大部门宫廷也有其下属的两大部门:教访(培养乐工);梨园(教习法曲)。 最后,在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方面,囊括了当期在李隆基即位后,其较为宠妃的许和子、张红红等歌唱家以及当时以李龟年等为代表的乐器大家。 由此可见,隋唐时期的笔试备考主要是围绕前面两点内容,主要是能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相互联系,更好地讲知识点联系起来。

最新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公元581——960年) ——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 一.社会概况 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至此,人民开始逐步恢复安定的生活状态,从事生产劳动,一切都在顺利进行。可当时在大一统的表面下还隐藏着许多割据势力战争的暗流,又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暴政,使得人民对他产生反抗情绪,所以最终使隋炀帝的隋王朝葬送于隋末农民起义中,至此,隋朝灭亡。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政权,举国欢庆,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再者,与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大大加深,从而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曲子、变文和燕乐等这个时期所特有的艺术结晶。 正因为拥有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实践经验,所以在乐律和乐谱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新的进展,公尺谱和琴曲减字谱等。在乐器和器乐方面,对其演奏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也成为当时的一个亮点。 根据等级制度,创建了一系列的音乐机构,分担着不同的任务。 安史之乱过后,统治阶级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有着现实主义思想的文学家和理论随之诞生。 二.曲子、变文和燕乐 l 曲子 与魏晋时期的相和歌和清商乐一样,曲子也是经过民间的发展,然后被专业人员加工而形成的。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王灼《碧鸡漫志》 可见,曲子是始于隋朝,包括一些山歌、巷里歌谣和小曲,在唐朝时期,曲子得到更大发展。曲子词(曲子的歌词)在这一时期也备受关注,在今后得到延续变为抒情诗。 曲子也可以作为在城市里面流行的歌曲,称之为“小曲”。内容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歌曲,这种形式是在山歌流入城镇后,经一些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曲子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原因是曲调新颖、节奏欢快、琅琅上口、歌词通俗。还有就是从“大众唱”的角度出发,贴合人们内心。 曲子的创作分为两种:一是由乐定词——“填词”;一是依词配乐——“自度曲”。而当时在民间流行的是根据同一曲调填写自己喜欢的歌词,这种曲调被称为“曲牌”。用同一种曲牌填入不同内容的歌词,这在当时乃至现代音乐中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注意,运用同一曲牌套入不同歌词内容的方式,有利弊两个方面: 有利方面:使曲子在民间的流行程度大大加深,使人们自己能够很容易的“创作”自己想唱的歌曲;还可以通过传唱,使曲调的得以传承。

中国隋唐时期的服饰文化

中国隋唐时期的服饰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经历了从夏商西周一直到元明清等各个不同的时代。而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个性鲜明的的时代风尚,这种风尚非该时代而难以存在,或是后世极力模仿已无法得其精髓。因此,每个时代都相应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众所周知,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这个时期的服装发展也到了全盛时期。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唐朝时期的服饰文化。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主要分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

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唐代初期,车服制度皆承袭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颁布车服之令,冠服制度开始确立。唐代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唐代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吸收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外来的服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使得该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更富有时代的特色。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唐代许多新颖的服饰纷纷出现,胡服在此时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裤褶服饰的产生,将秦汉时期的交领、宽衣大衫、曳地长裙的服饰逐渐淘汰,转为盘领、紧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长裙所替代。 服饰逐渐的开放,强调体态的美感,配挂披或胡帽;鞋子除云头高履外还出现了小蛮靴。在加上织品的发展,许多轻薄细柔的布料被开发出来,因此透明的、多层次的穿着开始引领风骚。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装、胡服和所谓的“时世装”等。 在初唐时期,襦裙半臂穿戴已经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穿,穿的时候一般用对襟,穿在胸前结带。 还有一种大袖衫。唐代仕女下装多穿裙子,腰束的极高,甚至高过胸部。裙色以红、紫、黄、绿最多,其中以红色最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宽长的肩巾、下穿高头云履。妇女服饰展现性感魅力,

隋唐时期的音乐初探

隋唐时期的音乐初探 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了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隋帝国,隋文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大力兴正礼乐,发展文化事业。将前代传下来的音乐以及传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加以整理,分定为七部,它们是:国伎、清商伎、高丽(今朝鲜)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同时,又杂用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等伎和鞞、铎、巾、拂四舞。 隋炀帝大业中(605—618),改“七部乐”为“九部乐”,它们是: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均见《隋书·音乐志》)。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诗歌、散文、书法、绘画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音乐也不例外。 贞观十六年(642)唐太宗平定高昌时,收高昌乐付太常,“九部乐”便成了“十部乐”,同时,去掉“礼毕”,而造“燕乐”,仍为十部。 从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和“十部乐”看,唐代音乐受外国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影响很大,诸乐部中除“清商”一部是中原音乐之外,其他几乎全部是外国和少数民族音乐。 唐玄宗时期,又根据表演情况,将燕乐分为“立部伎”八部和“坐部伎”六部。 唐玄宗酷爱音乐,在皇宫内外设立教坊五处,又在教坊以外设立三个梨园,作为进行音乐表演和培养音乐人才的官方机构,使这一时期的乐舞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出现了李龟年、贺怀智、黄幡绰、许和子、董庭兰、尉迟青、李谟、段善本、康昆仑等一大批音乐名家,《霓裳羽衣舞》《剑器》《浑脱》《胡旋》《胡腾》《六幺》《秦王破阵乐》《柘枝》《阳关三叠》等歌舞音乐名作。 唐代最伟大的音乐作品是诗歌。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也是唐代音乐的代表。从理论上讲,唐诗都是可以演唱的,而且许多唐诗也确实被用来演唱了的,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即《阳关三叠》)、李白的《清平调》、王之涣的《凉州词》等。 当众多的诗人如繁星满天,众多的诗篇像江河泻地的时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仍然传唱着他们自己创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这些民歌俚俗浅露、质朴无华,但是却清新活泼、生趣盎然,抒发了民众的爱憎与苦乐,著名的《竹枝词》《柳枝词》《采莲曲》等是其代表。 在唐诗如日中天的时候,另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已经在民间孕育,那就是唐代的艺术歌曲——曲子,又叫“曲子词”,它采用更加清新活泼的音乐和长短错落的句式,实际上已经是词的先声。唐代诗人已经在尝试这种新的文学艺术形式,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韦应物的《调笑》、白居易的《江南好》《长相思》《浪淘沙》、张志和的《渔歌子》等都是,而“敦煌曲子词”,更是唐代曲子词的代表。 唐代的器乐演奏水平已经相当高,尤其是一些国手,对音乐的理解和技巧的掌握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琵琶是唐人最喜欢的乐器,产生了许多琵琶名手。从康昆仑和段善本的比赛和白居易《琵琶行》的描绘,都可以看出唐人琵琶演奏的水平和对琵琶的喜爱。 唐代的鼓种类非常多,很大一部分来自西域,其中,最重要、被唐明皇称为“八音之领袖”的羯鼓最受欢迎,唐明皇本人就是演奏羯鼓的高手。 此外,笛、筚篥、箜篌、筝、五弦、方响、拍板等也是很重要的乐器,在宫廷和民间都被广泛使用,出现了许多国手级的演奏家。

先秦到隋唐音乐历史

从先秦到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沿革 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骨笛三十多只,历史最早的至今约九千年晚期的至今约八千年,有的还能吹出像河北小白菜这样的曲调。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发现的骨哨比舞阳骨笛晚一两千年,另考古出土大量的古埙,其中最早的为六千多年.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一只距今约五千余年有舞蹈图像的彩陶盆.这是我国乐舞有悠久历史的确证。 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商代音乐文化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音节的观念已经成熟。据目前发现的史料,在河南舞阳骨笛之后近五千年的晚商时期,才有可能肯定存在五声七声音阶,以至半音关系的实证。 诗经楚辞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以诗经作为音乐教材向弟子传授。今存诗经305首,分为风(基本上是北方民歌)雅,颂多半为古老的祭歌和舞蹈)屈原的作品收入楚辞中,这部书大部分是可唱的歌词,是楚风的重大发展,其中《九歌》《离骚》《天问》都是很好的歌曲。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业绩终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

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气越也都称之为乐府。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 两晋之交的战乱,使清商乐流入南方,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时,这种南北融合的清商乐又回到北方,从而成为流传全国的重要乐种。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文化交流表现在: 1、歌舞伎乐的交流。(如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十几个封建政权大批中亚西亚和印度人,包括乐舞一人陆续进入中国) 2、乐器、乐曲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得《摩柯兜勒》一曲,带回长安。同时,汉以来乐器交流渐多。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城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

浅述隋唐时代西域乐舞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_张付新

第11卷 第6期 红河学院学报 Vol.11 No.62013年12月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Dec.2013 浅述隋唐时代西域乐舞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 张付新1,张 云2 (1.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 2.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新疆阿拉尔 843300) 摘 要: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艺术繁荣时期,也是胡汉文化交流、融合及其影响最广泛的时期,更是西域乐舞与中原乐舞交流最充分的时期。将从西域乐舞对中原宫廷乐舞、民间乐舞的传播和发展,及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展开论述;详尽分析了西域乐舞在中原盛行的原因。因而民族文化艺术既要保护、开发和传承,也要交流、创新和发展,还须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开创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的新局面。 关键词:西域乐舞;中原;传播;发展 中图分类号:J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3)06-0107-06 收稿日期:2013-05-30 项目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传统安全视域下新疆维汉民族和谐发展对策研究(10CZZ006);兵团社科基金项目:非传 统安全视域下的心态安全与新疆和谐发展研究(09YB014) 第一作者:张付新(1978-),男,甘肃陇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 隋唐两代大统一局面的形成,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更加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昌盛。隋唐的开放和自信,客观上促成音乐舞蹈艺术空前繁盛,中外乐舞文化的交流、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唐代的舞蹈、音乐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形式繁多、内容丰富、五彩缤纷,达到了我国古代乐舞艺术发展的全盛期。当时胡乐(即西域地区的音乐,包括乐曲、歌舞等)获得长足的进展,在中原颇受优待,西域歌舞和艺人潮水般涌入中原。都城长安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享有盛誉国际性文化名城, 一时成为亚洲许多国家的音乐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东西方许多国家的音乐、舞蹈文化荟萃的宝地。舞蹈是伴随音乐的一种优美的形体艺术,音乐却是舞蹈的灵魂。乐舞是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使者,西域舞蹈是随着西域音乐东传的,唐人以博大的胸怀吸收并消化着外来的文化。西域乐舞的特点是乐与舞相随、舞与服不可分,突出阳刚健美之风,乐、舞各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民族艺术家的才艺与贡献,充分展现出唐代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盛况。 一 西域乐舞对中原宫廷乐舞的丰富和发展 西域乐舞作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先行者。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的关系源远流长,先秦文献《穆天子传》、《晋书?律历志》等就有古代先民 与西域之间进行的音乐交流的记载。据传,上古时期,黄帝派遣伶伦到昆仑之南伐竹制笛,吹奏凤凰之音;天子西去,与西王母饮宴于昆仑瑶池之上,西王母载歌载舞并敬献玉笛。周代宫廷乐中已有四夷乐,其中就有西方、北方音乐,在政治上不乏天下共主、统一的象征意义。到了西汉初年,于阗乐也已东传内地。汉初宫廷就传唱过西域音乐,直到到汉武帝之前,胡乐在宫廷和民间的影响十分微弱。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音乐随之陆续传入中原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中国各民族大混战、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的时期,也是西域与中原乐舞艺术大融合、大交流、大发展的时期。 西域舞蹈是随着西域音乐东传的,与音乐相比,隋唐之前有关舞蹈的历史记载较少。“胡舞”在汉代宫廷和贵族中已经流行,南北朝时期,胡舞已成为宫廷的重要节目。当时,西域舞蹈《达摩支舞》、《狮子舞》和《乞寒舞》也已传入中原。至北朝时期,胡乐与汉乐结合,已成为西北少数民族在中原所建立政权的宫廷音了。北魏孝文帝时期,中原古乐缺失,胡乐被设为太乐,其宫廷音乐《西凉曲》,是汉乐与胡乐融合的典范。北齐和北周的宫廷音乐中,胡乐和汉乐融合的进程加快,但胡乐对其影响不大。 关陇贵族上层集团的总代表杨坚建立隋朝,李唐也出自关陇。他们所推行“关陇文化本位” 政策,加之关陇靠近胡地, 深受胡乐渲染。为此,隋 DOI:10.13963/https://www.360docs.net/doc/d910002581.html,ki.hhuxb.2013.06.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