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气分证论文:白虎汤治疗内毒素致家兔温病气分证的实验研究

温病气分证论文:白虎汤治疗内毒素致家兔温病气分证的实验研究
温病气分证论文:白虎汤治疗内毒素致家兔温病气分证的实验研究

温病气分证论文:白虎汤治疗内毒素致家兔温病气分证的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以家兔为实验动物,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建立温病气分证动物模型,通过经典药方白虎汤进行治疗和验证,观察家兔的体

温变化和临床表现,对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生化指标、免疫学和抗氧化指标进行检测。为温病气分证动物模型的建立、理论研究以及提高其临床治疗的效果提供一些技术资料支撑。将18只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气分证组,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15μg/kg,灌服生理盐水7 ml/kg。白虎汤组,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15μg/kg,灌服白虎汤7 ml/kg;注射内毒素后6和12 h时再灌服白虎汤两次。对照组,耳缘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灌服生理盐水7 ml/kg。观察各组家兔体温、症状表现和体征的变化。对照组和气分证组于注射内毒素2.5 h后心脏采血,采血完毕后处死家兔,对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进行病理学观察,检测各项血清指标。白虎汤组于注射内毒素24 h心脏采血,采血完毕后处死家兔,对主要脏器进行病理学观察,检测各项血清指标。1、注射内毒素后,与气分证组比较,白虎汤组家兔体温升高缓慢,蜷缩、发抖、耸毛、呼吸、心率加快及渴饮等症状明显减轻。对照组一切正常。说明白虎汤可降低气分证家兔的体温,明显改善气分证症状和体征,能够减轻主要脏器

病理组织损害。2、气分证组血清IL-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白虎汤组(P<0.05),而IL-4、IL-6、IL-10和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

白虎汤组(P<0.05);气分证组TNF-α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白虎汤组(P<0.01),对照组显著高于白虎汤组(P<0.05)。3、气分证组血清ET-1、ALP和AST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白虎汤组(P<0.05),而血清UA和URE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气分证组血清ALT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CREA和TP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白虎汤组(P<0.01);气分证组血清TC的含量显著低于对

照组(P<0.05),极显著低于白虎汤组(P<0.01)。4、气分证组血清CH50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白虎汤组(P<0.05),而血清IgA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白虎汤组(P<0.05);气分证组血清IgG和IgM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气分证组血清MDA和NO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T-AOC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气分证

组血清SOD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白虎汤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英文摘要】Rabbit as experimental animals, establish the Qifen syndrome in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 animal model with Escherichia coli endotoxin, by the classical prescription baihutang to treat and verify it, observed the rabbits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detection serum cytokine levels, biochemical indicators, indicators of immunology and antioxidant. Provided some technical information support for established Qifen syndrome in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s model,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improve the

大承气汤药方介绍

大承气汤药方介绍 大承气汤,中药方剂,出自《伤寒论》,主治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大承气汤药方介绍,希望你喜欢。 本方为寒下的重要方剂。在《伤寒论》中所治证候凡十九条,治疗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之里热实证为主治重点。由于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疼痛,里热消灼津液,糟粕结聚,燥粪积于肠中,故腹痛硬满而拒按。热邪盛于里,上扰心神,故见谵语。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热盛伤津,燥实内结,故见舌苔黄燥,甚或焦黑起刺,脉沉实。“热结旁流”,是因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但自利清水,色青而臭秽不可闻,并见脐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灼津液,阴精大伤,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舌苔焦黄燥裂。若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受遏,不得达于四肢,则可见热厥之证;热盛于里,阴液大伤,筋脉失养,又可出现抽搐,甚至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之痉病;如邪热内扰,则可见神昏,甚至发狂。上述诸证,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由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所致。此时宜急下实热燥结,以存阴救阴,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

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大承气汤实验研究l.增加胃肠道推进机能及肠容积《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0~791,大承气汤经小白鼠口服投药后有明显增加消化道推进性运动的作用,在投药后10分钟,作用就已明显。但经静脉给药组,炭末在胃肠道的推进距离,未见有增强。经口投予大承气汤,并有明显增加肠容积的作用。 2.促进肠套迭的还纳,解除梗阻《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2~793,在观察大承气汤对解除肠梗阻的一般作用机理的实验表明,给药组10只家兔(人工肠套迭)完全还纳,平均还纳时间为15分30秒,还纳率100%,对照组中仅3只还纳。实验还认为,大承气汤对肠管的作用,以局部为主。 大承气汤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古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本方煎煮方法亦应注意,原书是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下芒硝。因硝、黄煎煮时间短,可以增强泻下作用。 大承气汤禁忌使用本方时,应以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屎,干结不下)、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依据。正如张秉成说:“此方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全见者,方可用之”。吴瑭亦说:

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白虎汤学习笔记 白虎汤是伤寒论方剂中的清热名方,主要是针对肺胃热盛,阳明经热的一系列热渴症状,如烦躁、口渴、怕热不怕冷等热症。 与白虎汤及其加减少方相关的条文有9条。 其中有3处单用白虎汤的条文,如下: 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身无汗,不可服白虎汤。 还有6处记载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如下: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愤反谦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条记述在金匮要略中) 本汤方的几个显著特点:热,烦,渴,干,燥。其中条文也物别说明了不适合使用本汤方的情况: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下面重点对方中的石膏和知母二种药作一个记录,因为这二种药是方中的清热要药,石膏也称之为白虎,为主药。 单味石膏药理及应用 石膏是硫钙矿石,常产在内陆湿和海湾盐湖所形成的沉积岩中。采挖后,除去质,轧碎生用煅用。石膏有两种,一是生石膏,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2H2O),呈扁形不规则的块状,白色或青白色,断面可见纤维状纹理,色泽莹净如水晶。《别录》认为石膏“细理白泽者”为良品;二是煅石膏(CaSO41/2H2O),这是生石膏煅制后研细的白色粉末,煅石膏不可内服,是外用药,用于收敛生肌。

白虎汤详解

白虎汤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白虎汤的来源 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关于方剂的命名后世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仲景以四方之神名(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命名方剂,如王孟英认为:“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温热经纬》);一种观点认为,仲景是以主药石膏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命名。 第二节白虎汤的组成及用法 白虎汤是一首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石膏(碎)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第三节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石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尚含有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有机物及微量的铁、镁等。味辛廿,大寒。归肺、胃经。 [功能]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主治] 用于外感温热病,清热泻火作用颇为显著,尤长于清泄气分实热,主治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若邪渐深入,气血两燔,高热、发斑者,宜与水牛角、牡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共奏解毒化斑、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用于肺热气喘,能清泄肺热,常与麻黄、杏仁等配伍,共奏清宣肺热和平喘之效,如麻杏石甘汤。 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能泻胃火,常与生地黄、牛膝等配伍。 煅石膏,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有清热、收敛之效。可单用或配伍青黛、黄柏等。 历代医家论述: 《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暴气喘息、咽热。” 李时珍《本草纲目》:“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石膏之性又善清瘟疹之热,又善清头面之热,又善清咽喉之热。” 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人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 缪希雍《本草经疏》:“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寒下之大承气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寒下之大承气汤 寒下主要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这是适用病证。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大黄浓朴饶。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芒硝三合,浓朴八两,枳实五枚。大黄治大实,芒硝治大燥大坚,二味治无形血药;浓朴治大满,枳实治痞,二味治有形气药。热毒传入阳明胃府,痞、满、燥、实、坚全见,杂证、三焦实热,并须以此下之。胃为水谷之海,土为万物之母。四旁有病,皆能传入胃府,则不复传他经矣。陶节庵曰∶伤寒热邪传里,须看热气浅深用药,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 这是这类治法的一个重点,一类方。大承气汤它这个名称承顺胃气下行,通降下行了。它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历来主治证候是阳明腑实证,称它,阳明嘛,胃肠,胃肠属于腑,热实互结于胃肠。具体来说,热实互结在胃肠是阳明腑实证。从临床表现来看,前人经常用痞、满、燥、实四个症来概括它,所以这也成为它的一个证治要点。因为从主治来讲,大承气汤证的主治写了很多,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包括发狂、痉病这些可以见到这个阳明腑实证者。虽然说阳明

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伤寒论》对阳明病的一个纲领。胃家包括胃肠,有的时候用胃是广义的意思,中医用名词它是多义了。经常我们用的胃有广义、狭义等三种类型,用法。有的时候具体说到胃,胃主受纳,胃气上逆,这具体指的就是那个饮入于胃那个胃,受纳腐熟水谷那个胃,这就是很具体的了。有的时候,胃,以胃概脾,有的是以脾概胃,那我们说肝心脾肺肾五脏系统中这个脾包括了脾胃。有的时候这个饮食消化功能很正常,说这个人胃气挺强,这个胃就包括脾。有最广义的胃,中医学经常也用,并不是直接指消化功能,而是指的一种生机活力。一看这个人面色红润,但是又明润含蓄,脉来从容和缓,说有胃气。《内经》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白如豕膏者生,白如枯骨者死”,白如枯骨就是没胃气,像豕膏就是说还有光泽,明润,那这个就是有胃气。这个胃气是指的生机活力,包括望诊,包括诊脉,胃气都是生机活力的反应。那这是跟具体脾胃的受纳运化,消化功能这个是没有直接联系,整个概括人体的一种生机活力。所以我们像《伤寒论》概括阳明病,胃肠它用胃家,胃那一家,胃家实是也,这个胃概括了肠。有时候一词多义了。胃家那家子这是包括肠,胃家实,不是你西医做了溃疡病手术的那个胃。所以这个概念就是说,初期学习很多这个病位上用热实互结胃肠,实际上阳明腑实以肠为主。它作为病机分析,证候表现里热实互结以痞满燥实这四个字作为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一、阳明腑实 许叔微医案:一武弁李姓,在宣化作警。伤寒五六日矣。镇无医,抵郡召予。予诊视之:脉洪大而长,大便不通,身热无汗,此阳明证也,须下。病家日:病者年逾七十,恐不可下。予日:热邪毒气并留于阳明,况阳明经络多血少气,不问老壮,当下,不尔,别请医占。主病者日:审可下,一听所治。予以大承气汤。半日,殊未知。诊其病,察其证,宛然在。予日:药曾尽否?主者日:恐气弱不禁,但服其半耳。予日:再作一服,亲视饮之。不半时间,索溺器,先下燥粪十数枚,次溏泄一行,秽不可近,未离已中汗矣,滠然周身。一时顷,汗止身凉,诸苦遂除。次日予自镇归,病人索补剂≯予日:服大承气汤得差,不宜服补剂,补则热仍复,自此但食粥,旬日可也。故予治此疾,终身止大承气,一服而愈,未有若此之捷。 按语:老壮者,形气也;寒热者,病邪也。脏有热毒,虽衰年亦可下;脏有寒邪,虽壮年亦可温,要之与病相当耳。失此,是致速毙也。 二、燥屎内结 曹颖甫医案:予尝诊江阴街肉庄吴姓妇人,病起已六七日,壮热,头汗出,脉大,便闭,七日未行,身不发黄,胸不结,腹不胀满,惟满头剧痛,不言语,眼胀,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证颇危重。余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燥热上冲,此《阳明篇》三急下证之第一证也。不速治,病不可为矣。于是,遂书大承气汤方与之。大黄1 2克,枳实9克,川朴3克,芒硝9克。并嘱其家人速煎服之。竟一剂而愈。 按语:壮热便闭而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乃热邪伏里,灼竭津液之征。盖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瞳神为肾所主,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今燥热亢盛,真阴欲竭,当此之时,病势危急,迟则莫救,故用急下存阴之法,大承气汤主之。 三、阳明悍热 黎庇留医案:黄某某,15岁。四日患发热,口渴,咳嗽,大便三四日一行,十余日不愈,始延余诊。以大柴胡汤退热止咳,五月四日热退尽,可食饭,惟青菜而已。六日晚,因食过饱,夜半突然腹痛甚,手足躁扰,循衣摸床,肆咬衣物,越日午刻延诊。诊时手足躁扰,惕而不安,双目紧闭,开而视之,但见白睛,黑睛全无,其母骇甚,惊问何故?余日:“此阳明悍热也,傈悍滑疾之气上走空窍,目系为其上牵而黑睛为之抽搐,故只见白睛也。”其母曰:“可治否乎?”余曰:“急下则可医,如救焚之救,稍缓则无及也。”即立大承气汤一剂,嘱其速煎速服,务必大下乃有生机。 其母畏惧,留余座医。三时服药,四时未下,再与大承气汤一剂,五时依然未动,

阳明病三承气汤证

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两方,皆治足阳明有实热者也。至热入手阳明之府,致大便因热燥结,其燥结愈甚者,蕴蓄之热必愈深,此非开其燥结其热固不能消也。若斯则攻下之剂,若承气汤诸方在所必需矣。《伤寒论》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来未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首句为阳明病脉迟,此见阳明病脉迟为当下之第一明征也。而愚初度此句之义,以为凡伤寒阳明之当下者,若其脉数,下后恒至不解,此言脉迟,未必迟于常脉,特表明其脉不数,无虑其下后不解耳。迨至阅历既久,乃知阳明病当下之脉原有迟者。然其脉非为迟缓之象,竟若蓄极而通,有迟而突出之象。盖其脉之迟,因肠中有阻塞也。其迟而转能突出者,因阳明火盛,脉原有力,有阻其脉之力而使之迟者,正所以激其脉之力而使有跳跃之势也。如此以解脉迟,则脉迟之当下之理自明也。然愚临证实验以来,知阳明病既当下,其脉迟者固可下,即其脉不迟而亦不数者,亦可下。惟脉数及六至则不可下,即强下之,病必不解,或病更加剧。而愚对于此等证,原有变通之下法,即白虎加人参汤,将石膏不煎入汤中,而以所煎之汤将石膏送服者是也。愚因屡次用此方奏效,遂名之为白虎承气汤,爰详录之于下,以备医界采用。生石膏八钱捣细,大潞党参三钱,知母八钱,甘草二钱,粳米二钱。药共五味,将后四味煎汤一盅半,分两次将生石膏细末用温药汤送下。服初次药后,迟两点钟,若腹中不见行动,再服第二次。若腹中已见行动,再迟点半钟大便已下者,停后服。若仍未下者,再将第二次药服下。至若其脉虽数而洪滑有力者,用此方时亦可不加党参。愚从前遇寒温证之当下而脉象数者,恒投以大剂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其大便亦可通下。然生石膏必须用至四五两,煎一大碗,分数次温服,大便始可通下。间有服数剂后大便仍不通下者,其人亦恒脉净身凉,少用玄明粉二三钱和蜜冲服,大便即可通下。然终不若白虎承气汤用之较便也。生石膏若服其研细之末,其退热之力一钱可抵煎汤者半两。若以之通其大便,一钱可抵煎汤者一两。是以方中只用生石膏八钱,而又慎重用之,必分两次服下也。寒温阳明病,其热甚盛者,投以大剂白虎汤,其热稍退,翌日恒病仍如故。如此反复数次,病家遂疑药不对证,而转延他医,因致病不起者多矣。愚后拟得此方,凡遇投以白虎汤见效旋又反复者,再为治时即用石膏为末送服。其汤剂中用五六两者,送服其末不过一两,至多至两半,其热即可全消矣。【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浓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大承气汤方,所以通肠中因热之燥结也。故以大黄之性善攻下,且善泻热者为主药。然药力之行必恃脏腑之气化以斡旋之,故佐以朴、实以流通肠中郁塞之气化,则大黄之攻下自易为力矣。用芒硝者,取其性寒味咸,善清热又善软坚,且兼有攻下之力,则坚结之燥粪不难化为溏粪而通下矣。方中之用意如此,药味无多,实能面面精到,而愚对于此方不无可疑之点,则在其药味分量之轻重也。《神农本草经》谓大黄能推陈致新,是以有黄良之名,在阳明蕴有实热大便燥结者,原宜多用。至浓朴不过为大黄之辅佐品,竟重用至半斤,较大黄之分量为加倍,若按一两为今之三钱折算,复分两次服之,则一次所服之药,当有浓朴一两二钱。夫浓朴气温味辛,若多用之,能损人真气,为人所共知,而其性又能横行达表,发出人之热汗。忆愚少时,曾治一阳明实热大便燥结证,方中用大黄三钱,服后大便未通下,改延他医,方中重用浓朴一两,服后片时出热汗遍体,似喘非喘,气弱不足以息,未逾半日而亡矣。此诚可为前车之鉴也。是以愚谓此方之分量必有差误,愚疑此方浓朴之分量,当亦如小承气汤为大黄分量之半,其原本或为浓朴之分量半大黄,大抵由此半字而误为半斤也。再者,本节原文以阳明病脉迟五字开端,所谓脉迟者,言其脉象虽热而至数不加数也(非谓其迟于平脉)。此乃病者身体素壮,阴分尤充足之脉。病候至用大承气汤时,果能有如此脉象,投以大承气汤原方,亦可随手奏效。而今之大承气汤证如此脉象者,实不多

白 虎 汤---气分热盛证

白虎汤---气分热盛证 白虎汤知母六两(18g)石膏一斤(50g)碎甘草二两(6g)炙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1.热甚而津气耗损,背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加人参。2.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证,加羚羊角、犀角。3.气分热甚,复有风寒外束者,加葱白、豆豉、细辛。4.胃火识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狂躁,或不识人,舌苔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者,加大黄、玄明粉。 5.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加柴胡、黄芩、天花粉、鲜荷叶。 6.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具,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去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 7.白虎证,不恶寒但恶热,自汗不解,心烦口渴,脉滑数有力,尿短红赤,甚则烦热昏狂,皮肤隐现斑疹,去甘草,加薄荷、荷叶、益元散、鲜竹叶、桑枝。 8.消渴证而见烦渴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请根据具体病情,结合上面的提示进行加减。[功用] 清热生津。[主治] 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有力。[病机分析] 本方证病机为伤寒热邪内传阳明经,或外感寒邪人里化热,或温热病邪热传人气分。阳明属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外主肌肉,其经脉上循头面,正盛邪实,热邪

炽盛,故壮热面赤不恶寒;热灼津伤,欲饮水自救,而见烦渴引饮;热邪迫津外泄,因而出现大汗;由于大热伤阴,加之汗出耗津,而见大渴;大热之邪,充斥经脉,脉见洪大而数。此即所谓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之四大证。此外,尚可兼见舌质红,苔白而干,气粗如喘等一派里热之象。其发病总由里热炽盛所致。但因其里热属无形热邪弥漫,而未与有形之积相结,故不致出现便秘腹痛等实热内结之象。[配伍意义] 本方证邪既离表而人里,故不可发汗;虽里热炽盛但尚未至腑实便秘,故不宜攻下。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当首选大清里热之品。然因热盛伤津,若用苦寒直折,则恐伤津化燥,愈伤其阴。即如柯琴所说:“土燥火炎,非苦寒之味所能治矣。经曰:甘先人脾,又曰:以甘泻之……以是知甘寒之品,乃泻胃火、生津液之上剂也”(《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3)。因此,当以甘寒滋润,清热生津之法治之。方中重用石膏,辛甘大寒。辛能透热,寒能胜热,故能外解肌肤之热,内清肺胃之火,甘寒相合,又能生津以止渴,可谓一举三得,故为方中君药。张锡纯认为石膏“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说明石膏长于透热除烦而生津止渴,为退大热、复津液

大承气汤功用

分享到:收藏推荐大承气汤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为主治阳明腑实证之方,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4味药组成,是峻下热结的功效。古人归纳其主治为“痞、满、燥、实”四个字。本方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目前常用于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惊厥、腹胀、腹痛、大便不通的属阳明腑实证的各种急重症治疗,其效甚佳。1急性胆系感染本症属于阳明腑实、脾胃不和之胁痛、胃脘痛等症,常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和或蛔虫窜扰等导致肝胆脾胃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调、湿热阻于中焦所致。如长期湿热不化、胆汁凝结,久经煎熬、可成为结石,临床上常用通里攻下法治疗。孙氏[1]治疗急性胆系感染128例,其中胆囊炎46例,胆管炎38例,化脓性胆管炎12例,胆石症27例,胆道术后复发5例,以大承气汤主之,视不同情况加味,结果治愈81例,好转33例。鲁氏[2]以大承气汤加味治急性胆囊炎。方入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公英、田七、金钱草。肝郁气滞型加香附、郁金;胃肠实热型加银花、连翘;湿热蕴结型加茵陈、栀子。治疗75例总有效率为97%。也有以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病的报道[3]。2急性胰腺炎本病是由于胰腺 大承气汤是寒下的代表方,仲圣制以疗阳明腹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笔者身处基层,时常面对饮食不慎腹痛呕吐的病人,运用西医药消炎解痉的办法疗效不佳,检查中发现,多数病人作过腹腔手术,其中以阑尾炎手术(包括慢性阑尾炎尚未手术者),剖宫产者居多。患者腹痛突然,之前多有饮食生冷油腻的病史,自腹痛开始大便排气通而不畅,或呕或不呕,绞痛剧烈难耐,常喜温按。笔者一遇此等情况,就无论脉舌寒热虚实之辩,给予大承气汤加减治之,常一泻即安,遂停后服。 1,张男,45岁,以酷暑清晨饮食凉茶西瓜后遂发腹痛欲吐半日就诊,予:厚朴40枳壳30生大黄15(后入)芒硝6(兑服)一剂,服后腹痛不减,真是咄咄怪事,细询方知药后腹痛暂安,立食油炸鸡蛋6枚,腹痛又发,又予芒硝20冲服,随访得泻而安。(按:服大承气汤禁勿进饮食) 2,窦女,12岁,酷暑食西瓜雪糕,腹胀痛呕吐2日,西医药无效,查体实乃阑尾炎手术后一年者,予:厚朴30枳实20生大黄10(后入)芒硝10(兑服)一剂,复诊,药后一小时即腹泻而腹痛呕吐即止。(按:芒硝用量一般在6克以上,大人剂量用更大,平素便秘者,量要大20~30之间,平素便溏者量在10~20之间。) 3,王妇,40岁,以脘腹绞痛呕吐3日,不大便排气,病发前食黄瓜即痛,其作过剖宫产,宫外孕切除,阑尾炎切除数种手术,西医药乏效,刻下脘腹喜温与轻按,拒重按。予:厚朴40

白虎汤

白虎汤 白虎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知母18g 生石膏30g 炙甘草6g 粳米一匙 上4味,以水2000ml,先煎石膏,再下其他药同煎二次, 米熟汤成,去渣,分3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 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口干舌燥,欲饮水,脉浮 滑或洪大,舌苔黄燥。 副证:谵语,或背微恶寒,腹满,或身重难以转侧,若为厥 热,兼手足厥逆。 {临证加减] . 1.白虎汤加味治疗感冒发热:本方用生石膏、知母、粳米、 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荆芥、葛根、黄 芩、枳实、甘草。胃脘痛而呕恶去桔梗,加厚朴、砂仁、陈

炒莱菔子;气津不足去黄芩,加太子参。每日l剂,水煎分3次 饭后1小时温服。病重每日2剂,2小时服l次。4日为1个疗 2.及白虎汤加味治疗高热:以银花、连翘、知母、薄荷各 10g、石膏30~60g(先煎),甘草5g,粳米少许为基本方。上感 加荆芥、防风;扁桃体炎加元参、僵蚕、牛蒡子;支气管炎加鱼 腥草、桔梗、杏仁;咳嗽痰稠加桑白皮、黄芩、浙贝母;高热持 续不退或皮下出现斑疹加生地、丹皮、地龙;热盛神昏抽搐选加钩藤、石决明或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工粒冲服)。每日2剂, 水煎顿服,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福建中医药,1995。cs,:lo] 3.柴葛白虎汤治疗外感高热:本方含柴胡、知母、甘草各 9g,葛根、石膏各30g,银花、黄芩各15g,秦艽、防风各12g。 每日2剂,分4次口服。口渴甚者加天花粉,咳嗽痰稠者加

蒌、川贝;大便干、舌苔黄厚干者加大黄;无汗恶寒甚者加麻 黄,去黄芩、知母。[江西中医药,1990,c3,:25] ] 4.白虎汤加味治疗大叶性肺炎:以白虎汤为主,加黄芩、 黄连、金银花、连翘,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咳嗽胸痛加川贝 母、杏仁、郁金、橘络;咳血痰加白茅根、竹茹;心中烦热加山 栀子、白茅根;体实加大黄;伤津加玄参、麦冬、天花粉、鲜石 斛;夜寐不安加茯神、益元散。Cj:海中医药杂志,1957,c+,:2s, 5。加味白虎汤治疗脑出血合并肺炎:基本方为双花30g,连翘20g,石膏30~50g,知母20g,甘草15g,鱼腥草20g,桑 白皮15g,贝母15g,蒲公英15g,黄芩15g,杏仁lOg,粳米 20g。每日工剂,水煎服(或鼻饲)。便秘痰黄者加用川军15g,瓜蒌20g,芒硝lOg;昏迷加深者加用牛黄安宫丸,每日3丸

复方大承气汤

【方名】复方大承气汤 【出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分类】泻下剂-寒下 【组成】厚朴(15-20克)炒莱菔子(15-30克)枳壳(15克)桃仁(9克)赤芍(15克)大黄(9-15克)芒硝(9-15克) 【方诀】 【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 【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芒硝冲服。最好用胃管注入,经2-3小时后,可再用本方灌肠,以加强攻下之力,有助于梗阻之解除。 【禁忌】斟酌。复方大承气汤- 【方解】 复方大承气汤由大承气汤(枳壳易枳实)加炒莱菔子、桃仁、赤芍而成,故行气导滞、活血祛瘀作用增强,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而气胀较重者,并可预防梗阻导致局部血瘀气滞引起的 组织坏死。 复方大承气汤联合鼻肠减压治疗病理性肠麻痹的临床研究作者: 李永;李德春;孙胜利;张昕辉; 复方大承气汤联合西药保守治疗重症胰腺炎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2-3-30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期 供稿作者:张洪波曹樟全 大黄的研究 大黄有泻下作用,它的致泻成分是结合状态的蒽甙,如番泻甙甲、大黄酸等,这些成分容易因加热而水解,因此,如用大黄来泻下就不宜久煎。在方剂中配伍使用时,应先煎其他药物。 如单味大黄入药用来泻下,则应缩短煎煮时间,以免致泻成分被破坏。大黄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泻下药,味苦、性寒、无毒,入胃、大肠、肝经,能泻实热,荡积滞,行瘀血。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大黄含蒽醌类衍生物(包括游离和结合性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和二蒽类衍生物(番泻叶苷ABCD),还含有鞣质。大黄对多种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明显地降低血压、血脂、黄疸指数、转氨酶等,有调节脂蛋白以及提高血浆

大承气汤详解

大承气汤 第一童概述 第一节大承气汤的来源 大承气汤来源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本方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可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取名“大承气汤”。正如《温病条辨》所言:“承气 者,承胃气也……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伤寒明理沦》曰:“承,顺也,糟粕秘结,壅而为实,是以正气不得舒顺,以汤荡涤,使实者利而闭者通,正气得以舒顺,是以承气名之也。”陈修园云:“方名承气,殆即‘亢则害,承乃制’之义乎!亢极反兼胜己之化,承者以下承上也。夫天地一理,万物一气,故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物穷则变,未有亢极而不变者。伤寒邪热人胃,津液耗,真阴虚,阳胜阴病。所谓阳胜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急以苦寒胜热之剂,救将绝之阴,泻亢盛之阳,承气所以有挽回造化之功也。然不言承亢,而言承气,何哉?夫寒热流转,不过一气之变迁而已。用药制方,被气机之不可变者,力难矫之。亦第就气机之必变者,而承之耳。设其气有阳无阴,一亢而不可复,则为脉涩,直视,喘满者死。何则?以其气机已绝,更无可承之气也。由是言之,圣人虽尽人工之妙,止合乎天运之常耳,不云承气而云何?” 第二节大承气汤的组成及用法 大承气汤是一首泻下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大黄四两(酒洗)(12g)、厚朴半斤(去皮炙)(24g)、枳实五枚(炙)(12g)、芒硝三合(9g)。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第三节大承气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根茎。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经。 (1)功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除湿退黄。 (2)主治用于积滞便秘证。治阳明腑实证,或杂病热结便秘者,常配伍厚朴、枳实、芒硝(如大承气汤)。治疗大便秘结,配伍牵牛头末(如大黄牵牛丸)。配伍麻仁、杏仁、蜂蜜等(如麻子仁九)以润肠通便,泻下力缓和。阳明腑实证见气血不足者,配伍人参、当归(如黄龙汤),以补气养血。热结津伤,燥屎不行者,配伍麦冬、生地、玄参等(如增液承气汤),以养阴生津、增液通便。脾阳不足,冷积便秘,配伍附子、干姜(如温脾汤)以温阳。 用于血证。吐血衄血,常配伍黄连、黄芩(如泻心汤)。因干血内结产妇腹痛,多配伍桃仁、廑虫、炼蜜为丸(如下瘀血汤)。下焦蓄血所致之发狂及妇女经闭、少腹硬满拒按,常配水蛭、虻虫、桃仁(如抵当汤)。下焦蓄血及血瘀经闭、痛经等,配伍桃核、桂枝、芒硝、甘草(如桃核承气汤)。跌打损伤,胸胁瘀肿疼痛之证,配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如复元活血汤)。 用于肠痈。多配伍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如大黄牡丹汤)。 用于奶痈。配伍粉草共研末(如金黄散)。 用于湿热痢疾。治疗泻痢湿热证,亦常配黄连、黄芩、白芍等(如芍药汤)。 用于黄疸。湿热黄疽者,常配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 用于淋证。治湿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 (3)历代医家论述 综论大黄主要功用及机制:①李时珍:“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本草纲目》)②缪希雍:“《经》曰,实则泻之。大黄气味大苦大寒,性禀直遂,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温病、热病、湿热,热结中下二焦,二便不通,及湿热胶痰滞于中下二焦之要药,祛邪止暴,有拨乱反正之殊功。”(《本草经疏》)③

常见中医病证

常见中医病证(蓝字部分为2016版与旧版不同之处)一、感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咳嗽、咳痰。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一)发作期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 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 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昊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 六、心悸:病人自觉心中悸动,警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 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七、胸痹: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 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证——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伤寒类证解惑

伤寒类证解惑〈赋〉 张泰恒德一氏著 张玉亮点校 第一段:〈此段总括下文〉 霜降之后春分前, 阴盛阳微气烈然, 触冒寒风与寒气, 登时即病名伤寒。 第二段:〈此段言正伤寒及阴症杂症大略〉伤寒三阳纯乎热。热入三阴更无寒。 若寒邪而中阴经,惟有温散之一法。 至伤寒而辨杂病,又需随方而就圆。第三段:〈此段言六经正伤寒〉 太阳则头痛、身热、脊(项)强。 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 少阳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为之若。 太阴腹满便实、尺寸沉而津不到咽。 少阴舌干而口燥。 厥阴烦满而囊拳。 在表者,宜发越而散。 在中者,宜和解而痊。

里未实者,苦寒以折。 里既实者,攻下乃安。 太阳无汗,麻黄为最。 太阳有汗桂枝可先。 葛根汤祛阳明之身热。 柴胡汤理少阳之脉弦。 四逆散治三阴之烦渴; 六乙汤攻胃腑之痞坚。 此是六经真热症,不与阴寒症同看。 第四段:〈此段言合病并病〉 合病者三阳同时受病不比传经有次第。 并病者二阳相并而居;讵较传经无异同。 合病或呕而或利,并病可汗亦可攻。 第五段:〈此段从不可汗下推出种种可汗可下之症〉不可汗本有数端,脉沉与杂症有碍。 不可下自非一类,脉浮与杂症相牵。 故小青龙善治喘呕, 大青龙兼理风寒, 桂麻各半疗身痒而汗不出, 人参新加理身疼而邪未捐, 少阴无热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 太阳误利故下利脉促者,葛根黄连。

热以取汗汗不出,宜造阳以求解。 汗以止热热复生,可再汗以求痊。 战汗分数端邪不传兮,表解即愈。 燥汗止一症饮及时兮,胃润则安。 小承气正逐潮热。 大承气专下秘坚。 调胃汤润胃实而口燥。 黄龙汤去旁注而便难。 柴胡芒硝治阳明肠热不己。 桂枝大黄治太阴腹痛难堪。 胃热兼阴阳早知邪并于一。 下症分缓急,用是等列为三。 第六段:〈此段言汗多亡阳诸症〉(原本缺页) 因知亡阳而筋惕,皆过汗所为。 亡阳而心惕,亦强汗所致。 身摇摇兮,胸满气逆,唯桂苓为可疗。 身振振兮,肉润筋惕非术附则无济。 养真汤治病人双手冒胸,此汗多而宗气衰。 复脉汤治病人六脉俱结,此汗多而心神悸。 甘谰以降奔豚可免肾气之凌。 蜀漆以救惊狂应叹火邪之厉。 第七段:〈此段言误下后痞结诸症〉

白虎汤“四大证”证质疑

白虎汤“四大证”证质疑 据我从医四十余年,尚未遇到过典型的所谓白虎汤“四大证”悉具者。白虎汤证到底有否身大热?白虎汤到底能否治身大热?本文特提出质疑。 我们先回归仲景条文观之。《伤寒论》、《金匮要略》关于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共有十条: 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168条:“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倶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汤加人参汤主之。” 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170条:“伤寒脉浮,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176条:“伤寒脉浮,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第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350条:“伤寒脉浮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另《金匮要略》痉湿暍篇一条:“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疟病篇一条:“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综观这些条文均无直接提到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证 有“大热”。而且169条还说:“伤寒无大热”,176条甚至说:“表有热,里有寒”(“里有寒”会否是错简,暂且置疑,不

论。)只有168条提到:“表里倶热”,350条:“里有热也”。痉湿暍条:‘“身热而渴”,疟篇条:“但热”。即使是专讲阳明病外证的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都没有明显说是“大热”。 而相应使用石膏的方证如麻杏石甘汤、竹叶石膏汤(不计大青龙等)均无提到“大热”。麻杏石甘汤两条,第63条、第162条都说“无大热者”(大多注家解释这方的“无大热”即“无表热”)竹叶石膏汤则是:“伤寒解后,虚嬴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即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加麦冬、半夏、竹叶、生姜而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名曰大白虎汤。没有提发热,更没有“大热”。 那么,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大热”又从何而来?《温病条辨》:“太阴温病,脉洪大,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吴氏在仲景白虎汤证的基础上加入了舌黄,面赤等证,意在强调其“热”。同时又提出白虎汤“四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近人秦伯未更把白虎汤证归纳为:“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引自浙江中医学院编《温病条辨白话解》)。从此,教科书包括

浅谈白虎汤禁忌证

浅谈白虎汤禁忌证 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治疗阳明热证的经典方剂,为历代医家所喜。然而对于白虎汤的禁忌证,自古就争论不休。作为一名尚在学习阶段的中医学生,我在阅读了各种文献资料后,也想阐述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简单看法。 说到白虎汤的禁忌证,当推明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白虎汤“四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 若其脉弦而细者, 不可与也; 脉沉者, 不可与也; 不渴者, 不可与也; 汗不出者, 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 勿令误也。” 第一禁“若其脉弦而细者, 不可与也。”脉弦,主病在表在上,属邪实。脉细者,主患者气弱体虚。原文中所说的脉弦而细,表明病人虽气血不足,但邪在表在上。我以为,吴氏之所以将其例为禁忌证,是怕其人正气已虚,若再重用石膏辛凉伤正。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盖石膏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也就是说,白虎汤既不损正气,且能清虚实之热,又能逐热外出。况且,在许多临床上可见脉虽浮弦而细,然病者症见高热、口大渴、尿黄、汗出舌红苔黄者, 辨证应属于里热炽盛。 第二禁“脉沉者, 不可与也。”阳明气分热盛这一证候的脉象可以见脉沉数。沉脉主里证。张锡纯就认为阳明郁热, 失于外达, 虽见脉沉伏, 又何妨用白虎解热。他曾治一人, 全身发冷, 两腿疼痛, 诊其脉甚沉伏, 郁于阳明, 经用大剂白虎加连翘治愈。以上两禁皆以脉象为症状描述,但脉象毕竟仅仅是四诊之一,而且受到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单凭脉象就判定是否为白虎汤禁忌证显然不合适。 第三禁“不渴者, 不可与也。”在《伤寒论》里对白虎汤的描述中并没有提及口渴用白虎汤,而是提及口渴用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明口渴时加人参,不渴时即用白虎汤原方。外感发热, 表证可以非常短暂, 或者病邪一下就进入气分热盛阶段, 此阶段早期,病人可以出现高热而口不渴, 汗出尿黄, 脉数等症状。故吴氏的说法显然不可取。

伤寒论辨解

傷寒論辨解 談傷寒論之六經與經絡 傷寒論太陽蓄血部位研究 談傷寒論之六經與經絡 楊維傑 傷寒論的六經與經絡有關嗎?這個問題經常被提起,回答應是:當然有關,可以說傷寒論的六經即是經絡,這應是仲景本意。然而至今仍有一些學者者執著於六經為六個症候群的說法而紛爭不已,有必要據理略作辨析。 程門雪先生說過:「離開經絡而談六經,其弊也淺;分割《傷寒論》與《內經》中之六經為兩回事,其弊也拘。」要想深研《傷寒論》,分清經絡的含意實為首要之旨。三隂三陽是否就是指經絡?這個問題看看仲景自己怎樣說? 《傷寒論》原序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又說「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隂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及,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真理致哉?」,這就說明《傷寒論》是以《內經》的醫學思想為指導中心的。 早在晉代,皇甫謐《甲乙經》中即已提出「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隨·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更是明確地把《傷寒論》三隂三陽証稱作六經病証,以經絡解說傷寒病機,如:「太陽者膀胱之經也…陽明者胃之徑也…少陽者膽之經也…太隂者脾之經也…少隂者腎之經也…厥隂者肝之經也。」巢氏為隨代太醫,當必掌握有大量古籍資料,其論述必有所本。這說明了《內經》《傷寒論》《甲乙經》《諸病源候論》之間,將三隂三陽證作為經絡病變(臟府亦已經絡統之)的相承觀係,其後,《外台秘要》《聖紀總錄》等巨著皆承此說,自漢魏晉唐,以迄宋代,把傷寒三隂三陽病症解作經絡受病,並無異議。 清初《傷寒論》大家柯琴說:「仲景既言撰用《素問》,當於《素問》六經廣求之」:日人丹波元簡也說:「傷寒三隂三陽,乃原於《素問》《九卷》。」 這裡就來看看《素問?熱論》怎麼說的,《素問.熱論》說的三隂三陽證,原指經絡臟府病症而言,它說:「‥‥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背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脇絡於耳,故胸脇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布於胃中,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隂受之,少隂脈冠腎,絡於肺,係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隂受之,厥隂脈循隂氣而絡於乾,故煩滿而囊縮。三隂三陽、五臟六府皆受病,」《傷寒論》的三隂三陽證顯然繼承了《熱論》之說。試觀:傷寒太陽病的「頭項強痛」、腰痛、骨節疼痛」;「太陽隨經,瘀熱在裏」「熱結膀胱」;陽明病的「胃家實」和「口乾鼻燥」、;少陽病的「口苦、咽乾、目眩」、「兩耳無所聞」、「胸脇苦滿」;太陰病的「腹滿嗌乾」;厥隂「煩滿」。這些六經証候,皆與熱論所載病症相符,即可知《傷寒論》和《素問﹒熱病》之間的傳承關系。

大承气汤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大承气汤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如禁食禁水、持续胃肠减压、补充血容量、维持电解质平衡、抗生素治疗、抑制胰腺分泌以及营养支持等,实验组除以上治疗外加用大承气汤治疗。分析两组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血淀粉酶、白细胞数量、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器官损害数、感染部位数及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腹痛缓解时间明显缩短,肠鸣音恢复明显加快,其他器官损害数减少,感染部位数显著减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淀粉酶、白细胞数量、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承气汤能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承气汤;肠道屏障功能;腹内高压;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4-015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Dachengqi decoction o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Methods Forty-two patients with SAP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21 patients for each. The control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which contained fasting, 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expansion of blood volume,maintain the electrolyte balance,anti-infective therapy,inhibition of pancreatic secretion,nutritional support,etc. However,the treatment group used Dachengqi decoction based on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Clinical effects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recovery time of abdominal pain, bowel sounds, the time of blood amylase, white blood cell count,C-reactive protein returned to normal, injuried organs, infection positions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Results The time of abdominal pain relief,bowel sound recovery,abdominal tenderness disappear and hospitaliz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reatment group had statistically less injuried important organs and fewer infective positions(P<0.05). In the treatment group,the time of serum amylase,the leukocyte count and creactive protein returned to normal,which w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