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哲学导论”课程第七讲:《斐多》哲学与神话

北京大学“哲学导论”课程第七讲:《斐多》哲学与神话
北京大学“哲学导论”课程第七讲:《斐多》哲学与神话

第七讲:柏拉图《斐多篇》(6):哲学与神话(107c-118)《斐多》论证的关键阶段,苏格拉底通过向他的同伴描述自己的哲学经历,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存在的方式。这种方式与斐多最初辩护阶段给出的身心隔离、净化,最终实现身心分离的死亡的对存在的理解有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苏格拉底在描述自己的经历的时候说:我放弃了自然探原阶段时候,特别是试图用努斯作为原因的时候所努力的方式——直接去看太阳;避免直接看太阳,一面被刺瞎。苏格拉底的哲学转向,转向一个新的方式——假设方法,假设方法不是直接考察存在本身,而是把存在本身作为种种自然事物存在的原因来考察。

画:画出光的戏剧性效果并非依靠光本身,而是借助人脸与周围的黑暗。其实真正看见的只是脸和手,但是你会认为自己不仅仅看见了手的阴影部分和光亮部分,还认为自己能推断出来造成阴影和光亮的“光”。光通过阴影和亮度之间的反差,能够使我们看到光的方向,但我们并不能说出“光本身是什么”。“存在本身是什么”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但是我们看出存在本身对此世可见生活的影响,不可见的世界并不是和可见世界完全隔离的,他使可见世界有光亮的一面和阴暗的一面;光亮的一面是因为能够和存在本身的世界建立起关联,阴暗的部分是不存在的东西,没法被光照亮。

莫奈的《干草堆》。可见的存在就是干草堆,这个存在不是很高,但是这个存在一定被更高的存在照亮,而且在不同的现实存在的干草堆上会有不同的景象。

什么是美?美不是指色彩,但是物质的可见的东西的色彩最后能够要你通过色彩看到背后的光和影的东西。“印象派”能够让你能够通过不可见事物在可见事物中造成的效果来理解不可见事物。绝大多数时候,看一幅画,看见的东西永远要借助自己更多的能力把不可见的东西勾画出来,才能理解。

后现代主义的画:看见了一些颜色,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些颜色实际上是什么,我们没办

法把颜色和可见事物联系起来。

画家的任务是通过可见的东西来展示一些东西。毕加索所建立的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破坏了我们日常的理解二者关系的方式,因而我们看不懂他的一些画。绘画是画的影像和实际的树的关系。柏拉图认为这棵树是照天上“树”的样式造出来的;理解画是从第三级(画中的树)回到第二级(现实世界的树),而哲学则是从第二级存在回到第一级存在(树本身)。柏拉图认为,画是模仿现实的那棵树,现实的那棵树则是模仿更高的“树本身”。

模仿与原因的表述相反。原因理论中我们看到,存在本身被重新理解为现实生变事物的种种原因。这是第四组证明体现出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同样去描述生成变化的原因,但第一组证明说生成变化是从相反的东西变化而来,第四组论证则把存在本身作为原因:黑本身使你变成黑的。

苏格拉底的第一个回答是“黑本身”这个原因称之为“存在原因”。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为什么谈这些东西,是为了回答格贝提出的最后的困难。这个问题之所以难办,在于它要重新考察整个一套生成毁灭的问题,要回到第一组论证最初的问题。

第一组中所有东西都会生成毁灭,而第四组则证明那些生成毁灭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被理解被描述,。赫拉克利特:不断的流变,没有东西有本性可言。柏拉图认为这个学说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普罗泰格拉的学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对于世间万物的知识,没有存在本身的知识,我们之所以称它为树或草,都是人为的分类;所有知识并不是因为存在秩序中有更高的存在,而只是人在不断流变生灭的世界中随便割取下来一个东西按照习俗的规定。这个世界不过是人根据自身的需要所订立的一个世界。所以说,当回想辛弥亚一开始说“在我们此世不可能得到确定的答案”时,他所担忧的是这个问题。如果此世所有东西都在不断生灭流变中,那么我们怎么可能对一个东西有确定的知识呢?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哲学问题,伦理和政治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境最终指向一个根本的哲学问题:这个世界秩序中是否有一

个真正更高的存在,这个存在是我们所有生活秩序的基础?一个人所有政治伦理道德的选择,其背后的根基是什么?

人生的麻烦在于,必须第二天就做出决定的那些事情。笛卡尔说,人生的抉择带有时间的紧迫性。整个人生的决定并不会等你有一天想明白之后再去做出,人生没有这个选择,非常紧迫。苏格拉底说,时间会紧迫到我们没法把这个问题完完全全讲清楚。活着也有这个特点,永远没办法在理论上确定无疑的事情。哲学学习才有其更根本的东西,它在本质上最重要。生活中有最重要的东西,也有最紧迫的东西;紧迫的东西不一定最重要,但是每时每刻都围困着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知道怎么从紧迫的东西中脱身出来。大学制度提供四年的脱身时间,让我们能够把生活中更重要的东西想清楚;当面对紧迫的时候,并不一定会有某一门课能给出答案,但那个时候我们会更有力量去面对紧迫的人生选择。那个选择需要靠自己来做出,哲学没办法提前告诉我们怎么做才是对的,但是哲学论证的道理会使我们觉得我们有某种更充分的力量和智慧来做出这个选择。

最后的证明其实是把苏格拉底假设学说中“更高存在作为原因”的思路做了一个示范。其中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把黑本身热本身作为原因,但是事实上的证明诉诸一个稍微复杂的原因。什么使它热?简单的原因,热本身;复杂的原因,火。复杂类型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见的东西,会有学者认为这退回到了自然原因;另一种是数字,柏拉图在这里模糊了复杂事物的存在性质。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完成一个重要的证明:无论简单原因或复杂原因,有一个共同特点——作为原则本身不允许对立面进入自身。苏格拉底最后证明我们活着是因为灵魂,所以灵魂原则不允许活着的对立——死亡进入其中。

为什么格贝会被说服?格贝接受的原因是什么?复杂原因理论用来描述灵魂与活着的关系在什么地方使格贝的存在假设,他认为是充分的?假设方法进行证明的真正有效之处在于,每个人能够接受的证明都是他认为有价值的。每个人能够理解的证明是他的世界秩序中

有的;他的世界秩序中没有的,无论如何都无法证明给他看,因为没有看见这样的东西的眼睛。为什么在格贝的灵魂的眼睛看来,最后的证明给出的存在的理由是格贝能够接受的?对于格贝来说,这个证明是充分的。然而直到最后,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证明完成了;其实,我们可以更高地去探讨灵魂不朽问题。这是要思考的第一点。

第二点非常值得重视的。第一组证明中提到过,如果把辩护和第一组证明放到一起可以看到,最初苏格拉底引诱对话伙伴们关切他临死的决定、生和死,以及灵魂不朽的时候,哲学是练习死亡,使我们有机会让灵魂摆脱身体;然而现在,灵魂是身体活着的真正的原则。“活着”这个东西,从最开始的问题,到苏格拉底临死那一刻,这样的结尾段落没有放在辩护那个地方(生不值得贪恋,就应该尽快死亡,越早越好);其实不是,最后的证明阶段恰恰证明了灵魂在这个身体的时候,这个身体才不是尸体,才是活着的身体。

人一直被描述成灵魂和身体的结合体。但是在第三组证明结束的时候,人的状态被描述成一种相当低的状态,是一种病,和所有感受欲望恐惧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病,是严格来说和可见的身体秩序连在一起的东西。我们看不见人身上能够具有的存在本身的价值,是在最后的论证中通过原因理论让我们看到,人作为一个身体和灵魂的结合物,活着的原因就是灵魂。但我们完全不能理解是怎么结合,苏格拉底也讲不清楚。到底更高的存在本身怎么和一个低的存在怎么结合成“人”?人非常奇怪,他在存在秩序中属于非常不稳定的东西,如果可见的存在的身体部分压倒了不可见的存在部分就会往下滑,反过来就会往上走。这样的存在,实际上在最后一组证明中突出地讲出了它或者的意涵。如果看论证的部分,会发现“活着”本身直到最后的证明才被承认是一个有尊严的存在方式:“活着”有尊严有价值,是对抗死亡的东西。

将最后一组证明与前三组证明对比来看,会看出苏格拉底前三组证明与最后一组证明之间的复杂关系,然后理解哲学自传、“假设方法”或“次航”的意涵。

为什么在格贝与辛弥亚现在都认为证明已经充分完成了,他们都不认为苏格拉底的死是一个轻易的死亡,而是真正有道理的人生选择之后,苏格拉底还要讲一段神话故事?对话没有结束在灵魂论证上,而是转而讲了一段神话。神话概念在斐多里面和logos紧密结合在一起。辩护段落有很强的Mythos的痕迹;但是对话在中间部分进入到logos部分,而且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通过道理给出的道理,不是说说而已。“神话”在古希腊比今天更广泛。理想国讨论Mythos神话问题的时候,苏格拉底明确说神话的对象是神、半神、英雄;大体上神话时代都是今天不可靠的,换句话说神话是没有准确历史记载的东西。这样一些东西是柏拉图在对话中反复讨论的东西,因为神话在古代世界中是政治教育和一般意义上教育的主要方式。在柏拉图那里可以发现,神话故事给城邦或政治共同体一个特别有效的认同感。

但问题在于,生活在神话里的人没有人觉得它是一个神话。为什么他觉得神话是城邦共同体文化价值的一部分?柏拉图在几部作品中谈到神话部分都不完全采用道理,而采用故事、诗来给共同体提供教育和整合的方式,把整个世界团结在一起。柏拉图是古代哲学家中最早批评神话在哲学和城邦生活中的危险,但是柏拉图又是所有哲学家中最善于制造神话的作家。原因就在于,柏拉图又发现神话确实有宣传的功能;但是神话/史诗之所以能够起到整合的功能,背后一定有一个道理,这些故事本身有一个世界秩序。柏拉图认为《荷马史诗》中大部分篇章都要删掉,因为神都在做一些不允许人做的事情。但是我们恰恰能够从荷马史诗等神话中看到一个世界秩序,看到力量的意义,也看到力量的限制。宙斯是最高神,但也不能什么都做,神也受命运的安排。所有神话背后有内在的道理,在于神话所有行为都有秩序。对于科幻小说,你能看懂,一定是因为它的秩序和你所在的世界秩序是一样的。正是神话背后的道理和秩序,使柏拉图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方式:通过神话来给出他对于世界秩序的学说。因为很重要的一点,神话和前面关心的存在本身有一个重要的特点:神话不仅是假的,或者编造的关于过去的神话和传说,而且神话永远是超常的,正是这一点,使神话提供了和

哲学里面所关心的另一种存在共同的主题。

[第二节课]

柏拉图非常关心神话和道理之间的关系,其对话作品中有大量对神话的批评,因为他认为神话本身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而且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在告诉人做好人的同时也教给人另一些相反的东西。但是柏拉图的作品中包含大量神话,因为有两个:

①柏拉图与荷马史诗的作者和希腊悲剧的作者以及希腊政治家一样清楚地意识到,从教育本身的传播和影响来说,神话某种意义上是比道理更有意义的教育手段。格贝一直说,我需要找一个哲学家来驱除我心中的恐惧,让哲学家给我唱安魂的歌曲使我心安。哲学有时候被要求做这个工作,柏拉图认为,这个时候,神话比道理更管用,更能起到安慰的作用。

②另一方面,在一些非常重要的地方,神话和哲学所关注的东西非常接近,神话也是要给世界一个整全的秩序,而且特别是对哲学所探讨的最高最终的存在。哲学家最终都会指向“终极存在”,他们都谈这个问题,但是他们都没有一上来就告诉我们最后答案是什么。“终极存在”这个东西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开天眼就能看见最高存在,其实没有一个哲学家是这样,那些开了天眼直接看到存在的人都没有做哲学家;哲学家大多是通过假设方法考察可见世界的事物来触及最高存在,他们都是作为一个正常人一步一步走怎样出击最高的存在。神话无论讲了多么离奇的故事,还是要触摸到我们所在的世界;如果神话的世界和我们完全不相干,那么这个神话我们完全不能理解。神话世界只不过告诉了人在所在世界中占有什么位置,人所在的世界在神话故事中通常被描述成比较低的存在,好比我们去描述蚂蚁的生活。

与《斐多》神话比较相似的有《理想国》&《普罗泰格拉》的神话故事,有更直接关系的是《高尔吉亚篇》的神话:苏格拉底遇上一个挑衅他的人,一辈子做哲学不感到羞耻吗?如果有一天有个人在法庭里控告你,你就完全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高尔吉亚篇》最长的一部分就是苏格拉底用哲学去驳倒这个人对哲学和修辞学的理解;这个人最后被驳得哑口无

言,但是这个人最后反驳说:一个人不能保护自己,难道这就算过得“好”吗?苏格拉底回答:如果我不能保护自己,使自己避免做不义的事情,不能让自己脱离丑恶的事情,这个时候才应该感到羞耻;但如果我被判死刑,是因为我不了解大众的修辞学,因为我没有说服大众法庭的法官,我会非常容易地面对死亡;因为其实没有人害怕死亡本神,除非这个人不懂道理,不是男人;人真正应该害怕的是做坏事。然后苏格拉底说:我现在给你讲一个logos,可能你以为这是一个mythos,但我觉得这是真的,我把它当作一个道理。故事:人死之后有一个审判,活得正义的人被送到致富之岛,活得不正义的人被送到地狱受到惩罚。以前是克洛诺斯审判,但经常出错,因为是在活着最后的时候审判,这些人都穿着衣服佩戴了所有和身体连在一起的东西,后来致富之岛的人就来抱怨许多人不够格。后来宙斯就改了,改成死后审判,这个时候灵魂和身体分离了,所有装饰都没有意义,赤条条地站在法官面前,他可以看见你是什么样子。正义的灵魂过上了永福的生活,不正义的灵魂受到惩罚。这个神话中非常值得重视的地方是,讲出了人死后的命运。人对未来的恐惧真正的作用在哪里?至少在苏格拉底讲这段话的时候,他会说,你要知道,你们死后带着恶行进入冥府会永世感到恐惧和悔罪;这是通过死后灵魂的命运所建立的一个正义的秩序。这个秩序最终向你保证通过死亡分离开灵魂和身体以后,你会得到最稳定的判罚,不可能通过最后一刻贿赂神来使判决得到改变。

苏格拉底最后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在这样的法庭里向我的法官表明,我的灵魂是最健康的。甚至在《斐多》的朋友面前,苏格拉底都不能完全说服他的朋友;只有在冥府的法庭中苏格拉底才能完全说服法官,苏格拉底真正最有效的申辩是在死亡把灵魂和身体彻底分离开,使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见灵魂的时候,这个申辩才有可能成功。这是申辩的困难。所以柏拉图在斐多最后安排一个神话,使苏格拉底哲学生活的位置在这里可以看得更清楚。

107C,如果灵魂是不朽的,那么它需要的就是照看;需要照看的不仅是一生,而是所

有时间,需要永远的照看。《理想国》的神话:我们未来的生活不是命运安排的,而是自己选的。为什么这辈子光做一个好人还不够,一定要研究哲学?因为有各种原因使你成为好人,并不是真心想做好人。如果灵魂需要照顾的不是一生,而是永远的时间,你会选择怎么照看?如果灵魂真的不朽,会变成什么样子?大概所有人都会变成哲学家。灵魂在不朽处境中需要的照看,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灵魂不仅需要照看,此时如果你不照看会带来可怕的风险。灵魂带到冥府的只有教养,只有成为最好最有智慧的人才有可能活得幸福;然后苏格拉底就描绘了整个世界,这个世界不只描述了灵魂转生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把此世的生活和来世的生活放在一个世界秩序中。我们只是生活在洞穴中,我们却以为是生活在地面。这是用神话重新描述存在的方式。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并不是对感官的各种美的抽象。正义不是正义的人正义的城邦的抽象,美也不是美的花、美的人的抽象,而是更正义、更美的东西,美得更充分。树本身比所有树更能充分展现树的特点,而不是后来哲学所说的把所有其他特性都去掉的抽象的东西。在洞穴中看到的天空星辰不是真正的天空星辰;天空本身并不是北京的天空、西藏的天空的共相,而是比它们更高级的存在、更纯粹的存在。这是柏拉图所说的存在本身的意涵。整个世界在神话秩序中呈现真的天和地的样态,只不过要看你的本性是否足够。灵魂与身体结合的时候,是迟钝和软弱的,不足以看到洞穴外面的东西;如果本性充分到能够担负这样的“看”。苏格拉底在哲学自传中讲述的遭遇表明了人活着时去做哲学所面临的根本困难,活着的时候,灵魂的力量不足以看存在本身,无法真正地观看。之所以它不是我们的世界,某种意义上它是人性不能够担负的东西,只有在神话中看到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穴居动物。《理想国》所说的离开洞穴与回到洞穴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在更高存在的世界中,才有正义的惩罚,有对地下的灵魂的审判。这样的秩序,神话中包含了前面证明的一些最重要的因素。两个方面值得特别重视:这个神话一方面勾画出了人所在的可见世界与不可见的世界,当被放

在同一个世界秩序中是什么样子。只有在洞穴外的世界中,苏格拉底和其他人的灵魂的最终命运才能活得正义的审判。

斐多的世界与苏格拉底申辩的世界有什么差别?申辩中,我们看到洞穴里的世界的审判会是什么样子。洞穴外,那里也住了人,他们眼睛比我们敏锐,是更高贵的存在。这些人所过的生活,正义在其中才能够得到圆满实现。所以提出一个相反地问题:假设我们还在现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的生活能达到什么程度的正义?在我们这个世界,哲学家的生活非常可能会因为哲学生活而被不公正地被判处死刑。神话其实描述了完整的世界秩序,正义在里面完全得到实现,正义的人能过上最幸福的生活的一个世界。但是,这恰恰洞穴里面不是这样。如果你不仅知道有一个更好的世界,而且知道更好的世界不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你在现世的生活选择会是什么?这是这个神话最后的教诲。克里同在神话结束后非常焦急,觉得苏格拉底临死前还在讲这些不着边际的话,急着问:你还有什么事情需要我照看?苏格拉底认为,克里同需要照看的是他自己。如果没有照看好自己,你自己不是个好人,我交代你什么也没有意义;如果你照看好了自己,这就是你对我所做的最大的事情,也是你对自己所做的最大的事情。但是这恰恰对克里同和听众而言,听了这个神话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但也很有很大的危险:它让人看到这个世界是多么不完美的、正义无法彻底实现的世界。对于聪明的学生;不聪明的学生不敢做坏事,心理惴惴不安,担心受到惩罚。真正留下的结果:洞穴内不可能实现正义,你在洞穴内怎么生活呢?

苏格拉底说他年轻喜欢阿那克萨戈拉的理论,希望找到一个努斯支配世界的图景,结果没有找到。苏格拉底有一个首航first sailing——《蒂迈欧篇》,是柏拉图关于世界秩序神话最丰富的讨论。如果努斯安排一个世界,是不是就是安排成这个样子?到了中世纪:为什么这个世界安排这个洞穴而不把所有人都放在地面上活着?努斯安排的秩序中为什么要使人如蚂蚁和青蛙一样生活?为什么让人类过着不正义的生活,却又向往着外面的正义的世界?

神话讲完以后,苏格拉底回到对话最初的场景,整个对话进入到一个节奏上相当平静的时刻。从戏剧性的效果来说,需要苏格拉底退场,然后其他人做一下复习,讨论刚刚讨论过的问题。斐多说,这个时候大家会觉得将会有多大的不幸降临在自己头上。开始的时候,苏格拉底的这些朋友,其实他们来这里是要告别,安慰苏格拉底,他们认为这是苏格拉底的不幸;到最后阶段斐多感受到“巨大的不幸降临到我的头上”,真正感到不幸的是我们,是我们失去了一个父亲,我们所有人都像孤儿一样。在最后一刻,斐多是相信的,斐多看见苏格拉底真的相信这不是对于苏格拉底而言的不幸。

斐多说:我对苏格拉底感到惊奇。希腊人说,哲学开始于惊奇——对世界的惊奇。而《斐多篇》讲的是对哲学家的惊奇,是哲学家——苏格拉底身上的光辉使斐多感到存在的力量,感到惊奇。苏格拉底假设的方法是说我们如何触及到更高存在?我们通过对更高存在的假设进行考察,考察他们的结果,看它们是否相容;不相容的则要舍弃,然后不断向上升,提出更高假设。假设方法,仿佛是从阴影的不同层次知道看到光本身一样。事实上,存在本身的阴影和光怎么能够被我们看见?斐多给的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是用苏格拉底这个哲学家与其他人的对话来展现。所有柏拉图对话中的讨论都是如此。

当格贝说如果这个问题我搞不清楚,苏格拉底说他应该走遍整个希腊,或者走遍世界,花费所有财产和时间找一个哲学家,这是最值得做的事情。为什么找到一个哲学家很重要?因为整个哲学生活中哲学家起到了建立人和存在关联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什么意义上听众和读者会觉得自己是没有父亲的孤儿,实际上是因为存在谱系中,哲学家是我们和存在联系的一个方式。在对话结束的阶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苏格拉底的行动见证了哲学家和存在本身的内在联系。这个活动本身的哲学意义丝毫不亚于整个论证所讲出的东西。所有人都不会相信灵魂不朽,需要花更长时间去理解灵魂不朽究竟是不是可以证明的东西;但绝大多数人看了这个对话会相信苏格拉底的选择是有道理的。即使没有被论证说服,但仍然不像一

开始以为苏格拉底选择赴死是一个轻易的选择。因为苏格拉底不仅仅是平静地面对死亡,而且在所有论证中一步一步从较低的存在上升到较高的存在以后,指出一个更高的存在等级。这个道理、神话和苏格拉底最后的行动,是《斐多》对话的三个不同层次,三个层次在苏格拉底最后的几句话中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与《斐多》的主题也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斐多》的主题包含灵魂不朽的论证,然后用灵魂不朽的论证来证明哲学生活自身的道理,然后哲学生活最终的道理指向更高的存在,这三个东西——三个主题——灵魂不朽、哲学生活的意涵以及哲学生活背后存在的根据,这三个主题都在神话、道理和苏格拉底的行动三个层面中展现过。但我们会清楚地从一开始对灵魂不朽的理解,我们会和格贝辛弥亚一样,会相信会希望当最珍视的人死的时候,他们会留下一些东西,而并不是简单地离开,我们担心的是他们失去所有的东西,这个恐惧和悲哀在最后也不能完全消失;但是这种对死亡的态度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被一步步克服。所有人都在哭,但苏格拉底说了一句话之后,所有人都不再哭了,道理并没有改变悲痛这个事实,但是会改变他们面对悲痛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死亡确实某种程度上是身体和灵魂的分离,苏格拉底的身体一点点凉下来。

整个对话,是由斐多讲述的。柏拉图没有到场,提了一句柏拉图没有到场是什么意思?或许是柏拉图开了一个玩笑,但也许有更深的含义:(对话是柏拉图写的)哲学并不是靠身体传承下来,柏拉图仍然能够把苏格拉底的精神传承下来。哲学可能是事隔几百年,另一个人在某一刻会觉得自己非常贴近苏格拉底的精神。哲学有一个方式能够脱离一点点变冷的身体传承下来,这是苏格拉底的作品能够在最后制造出来的效果。也许你并不相信对话里面证明的死亡、灵魂不朽的意涵,但你多少会相信一定有一些存在的东西不只是《sophist》所讲的巨人们只相信手触及的东西才是活着的东西。逝去几千年的苏格拉底仍然以某种方式能够使你受到触动,这就证明一定有一些存在不只是看见、听见、触及到的东西。你可能不相信柏拉图式的对存在的描述,但你一定相信这些东西值得理解、值得思考。这是对话非常有

力量的地方,它重新帮我们理解死亡和哲学生活的意涵。对于哲学生活,从最初的变辩护开始的灵魂和身体的分离(净化),经过中间沉默的打断,到了最后的证明和苏格拉底的假设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生活恰恰要求我们把不可见的存在本身和可见的具体事务联系起来。哲学最后有一个分离的方向,但是一定要落在对现实的意见、道理和logos的考察上。不是盯着光看,而要看出阴影的层次。这是苏格拉底在申辩中描述的他在城邦中所做的事情,他要和城邦中的每一个活着的人去对话,对他们讲活着的道理。苏格拉底做一个牛虻,不是把牛扎死,而是要让牛意识到活着的痛苦。这是对话的内在的张力,恰恰是在苏格拉底越来越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整个对话反而从最初的对死亡练习和分离的讨论,正成为哲学在此世生活所具有的意义。这是哲学生活所具有的意涵。

2015年北京大学哲学辅修、双学位招生简章、专业目录(新)(1)

哲学系哲学辅修、双学位专业 1.培养目标: 通过二至三年的系统教育,使修读哲学辅修、双学位的学生掌握哲学的基本理论和较丰富的哲学史、哲学分支学科知识,具备较高的哲学思维能力和人生价值识别能力,促使他们人生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招生对象 在校本科学生(专科起点本科除外)修满第一年全部课程,没有不及格课程且平均学分绩点在2.0以上,学有余力,思想品德好,在原系未受任何处分,对哲学专业有特别兴趣并有一定基础者,可申请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2015年接受2013级和2014级在校学生报名。 3.学分 双学位:50学分 辅修:30学分 4.学历与学位 以学校相关规定为准。 5.课程设置 不单独开班,采取自由选课方式。 基础必修课(12学分,双学位和辅修均必修): 哲学导论(2学分) 宗教学导论(2学分) 中国哲学史(上)(下)(4学分) 西方哲学史(上)(下)(4学分) 类型必修课(18学分,双学位和辅修均必修): 哲学基础类课程(2学分) 中国哲学类课程(4学分) 西方哲学类课程(4学分) 伦理学类课程(2学分) 美学类课程(2学分)

宗教学类(2学分) 科技哲学类课程(2学分) 学位论文4学分(双学位大四上,大三下选导师) 任选课16学分(双学位) 6.收费标准 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本年级为每学分100元,在每学期注册时按选课学分数,开条统一到学校财务部办理。选退课时间同主修专业时间一致,学期中途无法退课,所交学费一律不退。 7.报名方法时间、地点 在学校规定的报名时间内所在院系提出书面申请,填写《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申请表》,经院长/系主任审核批准后,连同下载空表填写的《北京大学辅修双学位学籍表》交哲学系审批。 8. 招生人数:50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 2015年4月8日

西方哲学导论课程心得

西方哲学导论课程心得 西方哲学导论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乐趣,学会了许多看待问题的方法,对待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技巧等。总之,受益匪浅! 记得起初老师讲什么是哲学的时候,我是迷惑的,同时内心也是好奇的。老师说哲学词源学解释是Philosophy,爱智慧的意思,哲学不是智慧,而是对智慧的追求和热爱。这显然和我以前的理解是大相庭径的。 老师又问中国人爱智慧吗? 这个问题相信我们的同学的回答都是一致并且肯定的,但是老师给我们的回答却是否定的,当时我是不能理解的。因为我想从古至今,中国人才济济,人才辈出,怎么会不爱智慧呢?于是大家便纷纷列举爱智慧的人物,像老子,孔子,诸葛亮等。实际我在心里比较佩服书里描写的诸葛亮,他是那么的绝顶聪明,举世无双,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精通各种兵法等。但老师却说他那不是爱智慧,最多算是个匠工,这我就纳闷了。难道就连诸葛亮也不爱智慧,没智慧?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才有所恍悟,哲学果然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我从此便更喜欢哲学这门课了。 哲学脱胎于宗教与神话,世界各民族都有宗教与神话,但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哲学。哲学的三大起源民族是中国,印度,希腊。印度哲学与宗教联系最为紧密,是对宗教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精致思辨和系统论证。希腊哲学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中国哲学与宗教处

于若即若离,无可无不可的关系。 哲学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基于有限的经验世界,导向无限的超验世界。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神学。哲学有他的分支学科,有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等。 本体论即关于“being” 的理论,又译为“存在论”、“是论”、“有论”。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庄周梦蝶,蝶梦庄周,方知梦也,不知其梦也”,觉得这样的境界实在是太美妙了。 认识论即关于知识的理论,什么是知识?知识与见解有何不同?知识需要确定性吗?或者,如果某物并非被确定无疑,它是否可知?知识实际上存在吗?我们是不是必须仅满足于见解?如果知识存在的话,我们如何获得它?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逻辑学是一门有效推理的学说,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创立了这门学说,它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研究。研究什么样的论证“形式”才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本身与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真是假没有关系,与论证所采用的论据也没有关系。其中“白马非马”令我印象深刻,即这是一个概念大小的问题,白马特指白色毛的马,而马是一个物种的宽泛概念,听完老师的解释我有种涣然冰释的感觉。 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有没有道德责任或义务这类的东西在束缚我们?也就是说,有些事是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做的?有些道德观点要比其他道德观点“好”吗?还是说,所有的道德观点都是一样正确,或者,都一样不正确?价值观是绝对的吗?或者,价值观是否与时间和地点有关?我觉得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非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北京大学哲学系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号:02330000 新课号:PHI-0-000 课程名称:哲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开课学期:秋季 周学时:2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一、基本目的 在东西方交叉视野中,展示哲学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哲学思维的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哲学之门。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此课程阐释东西方哲理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点,以作为初学哲学者的入门之阶。将以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哲学”的含义,终极实在,知识论,伦理学[人生论],政治哲学等)为讨论的着眼点,看东西方古今哲人们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相互关系。揭示问题与争论的要点与难点,呈现哲理思维的天趣,开阔从学者对于世界多种文明和精神境界的理解视野。教学安排: (一)什么是哲学?东西方哲人与哲理思维基本取向的对比(二讲) 阅读材料: (1)《西哲选》15-17,21-25,29;61-65,68-71(苏),83-90(哲学家);119-120(亚);361-365(笛)。 (2)《资料》423-425(泰利士),399-402(普罗塔哥拉),426-428(毕达哥拉斯)。(3)《论语》2.4;7(述而);9(子罕);5.28 (好学),11.26(吾与点也)。[《附加材料》74左;86;86-3-86-5; 82左,缺11.26] (4)《老子》10,15,20。[《资料》147左,150右,155左] (5)《庄子》6(大宗师)。[《资料》197左-202左] (6)《史记·孔子世家》、《老庄申韩列传》。[《资料》355-382] 思考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特点(比如它与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举出哲学问题的例子。(2)西方传统哲学的门类。 *(3)西方早期哲学家的特点(起码举两个例子)。苏格拉底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家吗?为什么? *(4)孔子、老子、庄子和释迦牟尼为人为学的特点(就你能找到的材料而言)。 *(5)中西哲学思想特点的参比。 (6)试思产生中西印哲学不同特点的原因。 (二)终极实在——古代西方、中国与印度的有关思想(三讲) 阅读材料: (1)《西哲选》18-20(毕);30-34(巴);34-37(芝);47-48(德);72-74;83-93(柏);122-125(亚),133-145(亚);211-219(柏罗丁,奥)。 (2)《书经》康诰,召诰。《国语》:周语上:伯阳父论地震;郑语:史伯论和同;越语下:范蠡论天时人事。[《资料》10-22;58,61-71左] 《周易》:乾、坤、屯、蒙、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剥、复、井、革、震、

北京大学哲学系

北京大学哲学系2009年校运动会 总 结 书 哲学系学生会体育部 2009年4月

一、赛事背景及总述 2009年北京大学校运动会是在08奥运顺利举办的大背景下,为了弘扬体育精神、锻炼学生健康体魄而倾力打造的大型体育系列赛事。 本届校运动会历时两天,比赛项目分为传统田赛、径赛项目和趣味项目三大类,其中趣味项目在运动会开始前两周进行季前赛,以选拔队伍进入决赛。 本届校运动会哲学系参与了所有三大类比赛项目,共计18个小项,其中个人项目12项,团体项目6项(含趣味项目);共报名运动员23名,其中5名为趣味项目领队;合计参赛60人次,其中趣味项目41人次。 我系在本届校运动会上有两大特点:从报名参赛的情况上来看,大一新生群体非常活跃,而大四等毕业生群体为了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完满,也积极参与这最后一次运动会;从比赛成绩上来看,体育竞技水平比往年有所提高,但主要得益于团体项目(其中五个趣味项目全部在季前赛阶段顺利晋级决赛,并且最后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个人项目却战绩不佳。 总体上来看,我系个人项目获得17分,团体项目获得52分,扣除个别项目未能及时参赛的4分,最后,我系以总分65分的成绩获得乙组团体总分第七名。

二、具体赛况和赛果 1、个人项目: 高广伟,男子200米,亚军; 王少雄,男子跳高,第四名; 佘瑞丹,女子800米,第五名; 李超,男子铅球,第八名。 以下各人虽未能取得名次,但其积极报名参与比赛的精神值得鼓励和赞扬: 杨维宇(男子100米)、蔡海涛(男子1500米)、吴雅文(女子200米)、韩慧君(女子跳高)、姚雪斐\王嘉宝(女子1500米)、吴苗淼\胡翔(男子跳远)、六梦钰\陈建美(女子铅球)、龙捷(男子200米)、柏宇洲(男子800米)。 2、团体项目: 无敌风火轮,冠军:杨卓、楼俊超、王少雄、张杰、吴苗淼、邵世恒、王美、汤炜、乔奕、许一苇。 男子4*100米,亚军:吴苗淼、张乘、楼俊超、王少雄。 射门大赛,季军:高广伟、楼俊超、张乘、吴苗淼、杜若、王少雄、刘明、白牧宸、邵世恒、乔奕、文浪。 快乐高尔夫,第六名:白牧宸、王少雄、邢冠宁、杜若。 团队跳绳,第八名:苏子汀、李陶、徐丹羽、文浪、张素芬、杜若、王少雄、汤炜、吕存凯等。 疯狂投篮,未能取得名次:刘海天、蔡海涛、苏子汀、王嘉宝等。

北京大学英语系本科课程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 一、专业简介 北京大学英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最早的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全国4个英语重点学科点之一。近年来,又成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大学英语系的优良传统为俞大絪、朱光潜、杨周翰、李赋宁等老一辈学者所开创,经数代人的不断努力创新,使教学科研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北大英语专业教育的特色是:立足于听、说、读、写等最基本的实用技能,详悉最细碎的语言现象,同时汲取千百年来西方文明长河中沉积下来的人文养分,以多重的视角和高超的境界观察和走入现代社会。语言与文化并举,技能与思想联姻:这便是北大英语系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实践。得益于综合性大学各学科交叉互补的教育环境,北大英语系所培养的不仅仅是工具型的优秀外语人才,而且是具有高度人文素养、对人类文化和世界文明有较深造诣的“北大人”。 英语系的课程设置正是上述方针的体现。本专业目前开设英语精读、视听训练、口译笔译、商业英语及计算机等课程,同时也有一整套文化、文学、语言学、思想史及电影与戏剧等方面的课程。本科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修一门辅修专业,或攻读双学位课程。本科生中优秀者有机会在毕业时免试直攻硕士学位。 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为学术界提供高级生源。英语系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掌握文学、语言学和英语语言理论的基础知识;对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有较广泛的了解;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对不同的社会职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英语系还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掌握一门第二外国语。 三、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社会科学哲学导论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troduction 社会科学哲学导论 授课老师:唐世平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周一晚,18.30-21.00 对社会科学哲学有基本的了解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必要基础。本课程为那些需要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博士生和准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硕士生提供基本的社会科学研究训练(即,本体论和认知论)。学生将不仅将了解到目前社会科学哲学的前沿理解,还会有机会理解目前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的科学哲学原因。 课程的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读完150页左右的材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每一次课,老师都会事先给出几个问题。每一节课开始,老师会对这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之后是学生回答问题(每一位学生15-20分钟)。然后是讨论。 “Adopt a shallow philosophy and you’ll engage in superfi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基于肤浅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你就只会从事肤浅的科学研究。”】 (Mario Bunge 1997, p. 425) 必读书目(如果你想做好的研究,请购买这些书的中译本,先翻一翻) 1.Karl Popper. 1959.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London: Routledge, 200 2. (卡尔·波普,《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 2.Thomas Kuhn,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Imre Lakatos. 1978.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https://www.360docs.net/doc/d910567389.html,rry Laudan, 1977. Progress and its Problem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拉里·劳丹,《进步及其问题》,刘新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 5.Paul Feyerabend, 2010. Against Method. 4th edition, London: Verso.(保罗·法伊 尔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周忠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6.Paul Feyerabend, 1979. Science in a Free Societ y. London: Routledge(保罗·法 伊尔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兰征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7.Peter L. Berger and Thomas Luckmann, 1966.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 Penguin. (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哲学”概念的一些看法;了解柏拉图、孟子、阿奎那、朱熹的简单生平,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及其引导下的政治观点。 2.通过对科学、哲学、宗教等学科特点的比较,理解哲学在人类精神文明中重要而独特的地位;通过了解四位哲学家所处历史背景,理解其哲学思想的特性以及由此引导的政治思想的必然性,深切地理解中西文化不同的特质。 3.课文所列四位哲学家,不但有对于人生、宇宙的看法,也有相当的政治思想与抱负,他们心怀对于人类的人文与终极关怀,悲天悯人,应该让学生感悟这种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人生、社会,关怀人类。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四位中外哲学家的主要理论,特别注重其治国方略。 难点: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说明: 1.在中西不同的文化和政治氛围下,产生了不同的哲学观点。哲学家们将自己的哲学观点移植于对社会、国家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治国方略。可见,哲学并非超脱于文明史之外的人类臆想,其落脚点与文学、史学等人文学科相同,即关怀人类,关怀文明,故为本课重点。 2.历代哲学家对于人类与人类社会命运的思考,对于社会理想的憧憬美好,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人类理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人类智慧的力量源泉,这就是哲学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古希腊哲学的代表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理念世界”这一概念,这些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给学生列出一些关于“哲学”一词的概念,请他们谈“哲学”是一门怎么样的学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哲学”的概念:“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

哲学导论 期末复习大纲全!!

哲学导论期末复习大纲全!! 1、在世是人最基本的状态 2、世界的含义 3、人的在世与其他事物的不同 4、人体悟自己存在的渺小和短暂 5、只有人能认识到自己的有限 6、人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追求伟大与不朽二,人把握世界的方式 1、神话 2、宗教 3、常识 4、艺术 5、科学三,哲学的诞生 1、哲学源于惊讶 2、哲学惊讶的两个条件(1)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对真理的自由探索(2)必须是对普遍性问题的惊讶第二讲哲学史现世的智慧一,哲学史对智慧的追求 1、哲学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知识而是智慧(1)智慧是对知识的态度(2)智慧是一种获得知识,把握世界的方法。(3)智慧更侧重于对世界质的把握,更有恒久的魅力(4)智慧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

2、哲学不仅是智慧之学,还是追求智慧的行动(1)“爱智慧”中“爱”的含义(2)哲学不等于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永远的追求(3)哲学最为核心的行动是获得真理二,哲学追求的是大智慧 1、哲学和其他学科在追求智慧上的差别在于: 2、哲学智慧之“大”首先体现在其研究对象的广和深 3、哲学智慧之大体现在功能上(1)哲学的功能在于使人成为人(2)生活中大智若愚三,哲学是追求智慧的激情 1、哲学的“刻板”印象 2、激情驱动人们追求智慧 3、哲学对于智慧追求的激情是一种建基于爱,体现为关怀与牵挂的激情 4、激情是哲学事业一以贯之的保障 5、哲学的激情是冷静的激情四,哲学是智慧的生存境界 1、何为境界? 2、哲学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人与世界的贯通 3、智慧的境界需要实践的磨砺 4、领悟智慧的生存的境界也需要一定的哲学修养 5、哲学对日常生活的回归第三讲思想的功夫一,以思想的方式把握世界 1、哲学专门从事思想的工作 2、哲学是思想中把握的现实

北大哲学课程

北京大学哲学课程书目 (2008-10-23 15:57:22) 转载 标签: 杂谈 (2006-06-25 10:02:38) A中国佛教史 《佛教史》任继愈主编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澂著 《中国佛教史》(1—3卷)任继愈主编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澂著 《中国佛教》(1—5册)中国佛教协会编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王森著 《佛教经籍选编》任继愈选编李富华校注 《中国宗教名著导读》(佛道教卷)王宗昱等编著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1—3卷)石峻楼宇烈等编 B西方哲学史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C自然哲学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Nature 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D人学概论 E如何理解宗教 夏普:《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奥托:《论“神圣”》,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卢克曼:《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F佛教原著选读(下) 王宗昱、李四龙等编《中国宗教名著导读(佛道教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 周叔迦《牟子丛残新编》 曹虹《慧远评传》 许抗生《僧肇评传》 郭朋《坛经对勘》 方立天《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G本体论研究 Studies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 第一章 ·何谓哲学: 对哲学的理解应该从哲学一词的起源说起。哲学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滥觞。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一词被定义为“爱智慧”。其实东方古代思想从东西方哲学所囊括的含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从西方演变而来的。中国的大禹就曾说过:“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后人对此解释道:“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可见,东方的先人也将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表现,哲学在先人眼里是一门使人聪敏的学问。 现在的哲学已经具有明确的定义了,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亦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但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有些枯燥,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充满无穷的奥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远离世人、深不可测的。不同的人看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可见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看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文学家说起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息地。其实,哲学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就

是一种寻觅精神家园的活动。当然哲学还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我批判。综上所述,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是自己更具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的特点(品质) 1.哲学是非功利的。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的确,哲学作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不能带给你诸多的实际利益,但他能教会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生活的更好。 2.哲学具有反思、批评的高贵品质。现在的人们总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社会所给予的各种条律并认为这是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而不去思考这些条律何以存在。而哲学就恰恰教会人们对其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分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省察,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的权利。它往往会使人们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它会使人们对诸多问题加以寻根究底的思考。哲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 ·哲学的基本领域 历史上东西方哲学家都对哲学的基本领域做过明确的分类,尽管差异很大,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的。目前,一般将哲学分为本体论(有时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词)、认识论或知识论、价值论。

北大本科培养方案设计_哲学

大学哲学系、学系 一、院系简介 大学哲学系位于燕园校区未名湖东北岸的人文学苑第二、第三号楼,南面是第一体育馆,西面和北面是朗润园,东面是经济学院和外国语学院。 大学哲学系创建于1912年,1914年开始招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一百多年来,已培养近10000名毕业生,具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蔡元培、马叙伦、章士钊、胡适、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申府、朱自清、金岳霖、友兰、贺麟、朱光潜、岱年、宗白华、洪谦、王宪钧、牟宗三、顾颉刚等先后在这里执教或求学。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独秀、大钊等人也曾在此开设哲学课程,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这里因此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家摇篮”。 学系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最早的学系。1982年哲学系设立本科学专业,学系以此为基础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国一流、国际著名的研究重镇。两系实行联体运作,合并招生,共同培养。 两系学科齐全、师资雄厚,教师60人(教授37人、副教授20人、讲师2人,助理教授1人),科研、教学水平均居国领先地位,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拥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最早确认的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8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以及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美学4个全国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全国哲学一级重点学科,并有外国哲学研究所、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还有挂靠的12家研究中心以及《儒藏》编纂中心,在国际权威的QS排名中,连续三年排在亚洲大学哲学系的第一名。 两系现有在校本科生185人,在读双学位118人,在校硕士生162人,博士生247人。本科每年计划招生45人,其中半数以上是第一志愿入学,且多数学生在各省高考中名列前茅,生源质量稳中有升。毕业学生有60-70%左右将会转入国外高校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主要集中在哲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其余本科生毕业以后直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就业。 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针,哲学系、学系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哲学基本理论和中外哲学的历史、现状,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引领时代的哲学高级人才,以及具有较高哲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确立“专业优先、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哲学人才。 作为中国建系最早、影响最大的哲学系,哲学系的本科教学,既继承北大哲学系自身的学术传统,又吸纳海外同行的新思想,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积极构建世界一流的哲学人才培养软环境,形成了“跨学科培养”的哲学教育模式,致力于中国哲学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综合创新,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未来哲学。 新生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进行基础训练,主要课程包括:哲学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学导论等。近些年来,哲学系大胆创新,在这几门主干基础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一、什么是哲学? 1、苏格拉底(469-399BC)之死:共同体主义:个人及其自我最终是他或她所在的共同体决定的,共同体(国家)优先于个人;契约论的观点:个人和国家之间有一个默许的契约。苏格拉底的教益:反思我们的生活,澄清我们的观念。简单说,哲学就是对诸如生命,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应当相信什么、希望什么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探究。对在大部分时间里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从未有过疑问或明确表达的想法根本质疑的过程。比如,right/wrong, 杀人不对,为何?堕胎、安乐死。自杀?知识(黑客帝国)。钵中之脑。 2、“对智慧的爱“(philosophia):对真理的探究,一种批判的和系统的思考态度,而不是一个特殊的主题。诸科学之王。【ph.d】 3、一种生活方式; 二、如何做哲学: 一种概念澄清和论证建构的活动(对概念、观点作出合理辩护,试图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结构关系,证明你所持的信念是恰当的,你需要发现与其他哲学家的观点的联系,区别,与不同意见者的争论)反思的、批判的、对话的活动。不能只是一些想法-愿意为之而活的信念-融贯的-可辩护的。 :1)反思:我们未经思考就接受了很多东西,哲学首先要后退一步,尽可能明确清楚地说出自己观点。通常,我们会认为我们相信某种东西,然而一旦小结石或试图写下来,就模糊不清了。2)明确表达 2)论证你的观点:明确表达并不能证明它就是值得相信的或有说服力的。对我们的观点加以证明,并且能够经受住来自反对者的各种批评。使大哲学家的观点成为你自己的。 二、哲学的领域 形而上学:关于实在以及万物最终本性的理论。有时被称为本体论。 伦理学:对善恶对错的研究,以及对道德原理和准则的辩护,有时被称为道德哲学。 认识论:对知识的研究,诸如“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是怎样知道某物的?”、“什么是真理?”这样的问题。 逻辑学:对合理思维和论证形式结构的研究。 宗教哲学:对宗教、宗教的本质以及相信或不相信上帝存在的各种理由的探究。 社会政治哲学:对社会和国家的基础与本质的研究。 美学(艺术哲学):对美的概念、艺术的本质以及艺术体验的研究。 (法哲学、教育哲学、电影哲学、死亡哲学、爱情哲学) 大家有什么问题:轴心时代,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始于西方? 三、逻辑准备: 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反例、归谬法 常见的逻辑谬误:循环论证、离题、过度简单化、虚假两分法、改变含义,分散注意力、伪问题、诉诸可疑权威、滑坡论证、抨击稻草人等。 1、众所周知,这位来自希腊北部的哲学家是同性恋者,因此,他关于宇宙最终由原子构成 的断言不值一提。 2、如果上帝存在,那么生活就有意义。上帝是不存在的。因此,生活没有意义。 3、我试图怀疑我的存在。然而,我认识到,如果我在怀疑,那么我就必须存在。因此,我 必然存在。 4、人们只要能够独立思考就是自由的。监狱中的犯人也可以自由地独立思考。因此,监狱 中的犯人也是自由的。 问题:1、有人说哲学无用,请你试着说明哲学的意义。 2、请解释“论证是说服别人的最有价值方式”。

北大本科培养方案 哲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一、院系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位于燕园校区未名湖东北岸的人文学苑第二、第三号楼,南面是第一体育馆,西面和北面是朗润园,东面是经济学院和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建于1912年,1914年开始招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一百多年来,已培养近10000名毕业生,具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蔡元培、马叙伦、章士钊、胡适、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张申府、朱自清、金岳霖、冯友兰、贺麟、朱光潜、张岱年、宗白华、洪谦、王宪钧、牟宗三、顾颉刚等先后在这里执教或求学。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曾在此开设哲学课程,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这里因此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家摇篮”。 宗教学系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最早的宗教学系。1982年哲学系设立本科宗教学专业,宗教学系以此为基础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宗教研究重镇。两系实行联体运作,合并招生,共同培养。 两系学科齐全、师资雄厚,教师60人(教授37人、副教授20人、讲师2人,助理教授1人),科研、教学水平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拥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最早确认的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8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以及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美学4个全国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全国哲学一级重点学科,并有外国哲学研究所、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还有挂靠的12家研究中心以及《儒藏》编纂中心,在国际权威的QS 排名中,连续三年排在亚洲大学哲学系的第一名。 两系现有在校本科生185人,在读双学位118人,在校硕士生162人,博士生247人。本科每年计划招生45人,其中半数以上是第一志愿入学,且多数学生在各省高考中名列前茅,生源质量稳中有升。毕业学生有60-70%左右将会转入国内外高校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主要集中在哲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其余本科生毕业以后直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就业。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针,哲学系、宗教学系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哲学基本理论和中外哲学的历史、现状,

邹诗鹏老师《哲学导论》复习知识点(仅供参考)1111111

邹诗鹏老师《哲学导论》课程复习知识点(仅供参考) 2015-6-16 康宇 推荐参考书目: 王德峰《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伯特·所罗门(Robert C.Solomon)《大问题》(The Big Questions) 知识点: 1.关于“哲学是什么”的大类问题。类似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哲学是关于 存在之存在”(亚里士多德),或“哲学源于惊异”(柏拉图),或“哲学是思”(海德格尔),或“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黑格尔),或“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等。 需要把握两点:(1)哲学是不可定义的。哲学为什么不可定义呢? 1)哲学的民族性(1)哲学是不可定义的。 哲学为什么不可定义呢?1)哲学的民族性哲学首先是民族性的而不是普适性的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表现。哲学具有鲜明的主体价值和主题尺度的特征,不同的认识主体,有不同的民族和各自不同的民族背景,生存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形成各具民族性的哲学。可以说,哲学的产生都是与其民族性的内涵有着直接联系的,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决定着其哲学的导向。哲学使一个民族能够持续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并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发展。与此同时,哲学又具有普适性,每一个民族都有哲学,都是在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研究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为人类的发展指引方向,而其彼此之间必定有共同的因素,指导整个哲学的发展趋势。这就是哲学的普适性。哲学的普适性是与哲学的民族性相对立的,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由哲学的民族性决定的 民族是个什么概念?一个有着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素质的比较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不同的民族,他们的哲学思想都是有差别的。从宏观上说,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尽管我们经常把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中国的老子进行比较,柏拉图的“理念”和老子的“道”具有相似之处;把黑格尔和朱熹相比较,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与朱熹的“理”很接近;把贝克莱和王阳明进行比较,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如

北京大学哲学系介绍

北京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12 年,1914 正式招生,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成立的哲学系。创建之初为北大文科哲学门,亦称“ 中国哲学门” ,1919 年更名为哲学系。历史上,著名学者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熊十力、唐钺、邓以蜇、汤用彤、梁漱溟、金岳霖、冯友兰、宗白华、朱光潜、冯定、陈康、贺麟、沈有鼎、洪谦、张岱年、胡世华等先后在这里执教,培养了数代中国最优秀的哲学家,使这里成为现代中 国哲学的摇篮。 1937 年,由于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哲学系随校内迁,在云南昆明与清华、南开的相关科系合组为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抗战胜利后,1946 年北大复校,哲学系也随校北上,恢复为北大哲学系。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部分高校哲学骨干教师汇入哲学系,进一步壮大了哲学系的阵容。 1978 年,心理学专业从哲学系分出,独立成为心理学系。1978 年以来,哲学系在改革开放的环境里快速发展,学科门类逐步完备,教师配备渐趋合理,图书资料日益丰富,科研条件极大改善。1981 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美学成为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 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三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4 年起列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8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哲学的全部8 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999 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哲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2 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等四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1995 年9 月宗教学由原来与哲学、逻辑学并列的专业独立成系。按照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宗教学系与哲学系联体运作,以求协力 发展。 90 年来,哲学系共培养了8000 余名毕业生,其中有张申府、冯友兰、孙本文、罗常培、顾颉刚、杨晦、潘菽、朱自清、朱谦之、牟宗三、何其芳、胡世华这样的大学者,也有邓中夏这样的革命志士,还有各行各业的大批骨干力量。这些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北京大学哲学系对20 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且还将在 21 世纪对人类文明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哲学系宗教学系按照8 个二级学科设立9 个教研室,1 个和系合作的研究所,1 个挂靠的科研机构,9 个虚体研究机构。截止2005 年 5 月,哲学系在职教师 62 人,其中教授 29 人(包括28 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 32 人,讲师 1 人。近 5 年来,哲学系教师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出版专著近百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刊物超过800 篇,获省部级以上的学术奖励超过 30 人次。 系主任:赵敦华副系主任:胡军、李四龙、张秀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 北京大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发源地。“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陈独秀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成立马克思研究会,最早开出唯物史观课程。新中国建立后,冯定教授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楠森教授等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1982 年起招收博士生,1988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 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教研室目前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社会发展理论与人学研究五个研究方向,多年来形成了“ 历史文献——基础理论——现实问题” 综合研究的优势。以扎扎实实的历史文本研究为前提,以基础理论的开源创新为重点,以探索当

北大哲学系必读书目

北大哲学系必读书目 有必读之书,有因研究之必要而参考之书。诸生以哲学为业,无论何种方向,课可以逃,以下诸书不可不读: 逻辑 何来《逻辑导论》(Hurley,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LogiO 哲学问题和当代争论 (建议读英文原著,有些翻译错误太多) 1?罗素《哲学问题》(Problems of Philosophy) 2. 内格尔《无源之见》(Views from Nowhere) 3. 克里切利《大陆哲学》(Sim on Critchley, Continental Philosophy 4. 菲尔德曼《知识论》(R. Feldman, Epistemology 5. 莱恳《语言哲学》(William G. Lyca n, Philosophy of Lan guage) 6. 泰勒《形而上学》(Metaphysics) 7. 黑尔《心灵哲学》(Joh n Heil, Philsophy of Mi nd 8?布朗《现代政治哲学》( A. Brow n, Mod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9?亨普尔《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 nee) 1 0."德雷《历史哲学》(William Dray, Philosophy of History) 1 / 3

西方哲学史 1?门尔切特《伟大的对话------ 哲学的历史性导论》(Norman Melchert, The Great Conv ersation,此匕 2?罗素《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建议读英文原著,翻译错误太多。此书实为中国哲学 1. 《周易》 2. 《四书》 3. 《老子》 4. 《庄子》 5. 《墨子》 6. 《荀子》 7. 《坛经》 8. 《近思录》 9. 《象山语录》 1 0."《阳明语录》 1 1."《<孟子〉字义疏证》 中国哲学史 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2 / 3

(完整版)《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学分数2 周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文科基础课程。本课程适合于大学本科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文科学生修读。 基本内容:哲学导论作为文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哲学学科的基本性质与问题领域、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哲学在人类精神体系中的位置、本体论学说的基本内容与旨趣、认识论与科学的关系、历史哲学的过去与未来、哲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向。哲学导论这门课程主要为文科各系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拓宽其思考和理解人文问题的视野。 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听课与讨论领会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以及作为人类知识基础与文明基础之批判的双重特征;了解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历史观与文化观等)及其旨趣、特征;了解哲学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了解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为在文科各专业课程中的学习与探索准备好必要的认识水平和学理基础。 教学方式:哲学各大领域基本问题及其研究路径的讲解,结合一定量的课堂讨论。 教材与参考书目: 1、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2、王德峰、吴晓明:《智慧之光——世界十大思想家》,上海古籍出版社。 3、[英] 麦基:《思想家》,三联书店。 4、[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商务印书馆。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6、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 教学内容: 第一讲哲学:人类文明精神的精华 (共讲6学时) 第1节哲学的定义问题 第2节文明与自然 第3节精神与自然意识 第4节精神的本性 第5节观念的真实性问题 第6节由实际到真际:哲学证明人的理想 第7节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 第二讲哲学的诞生 (共讲4学时) 第1节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第2节“穷神知化”:中国哲学的起源 第3节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第三讲本体论与形而上学 (共讲8学时) 第1节 ontologie 及其汉译问题

北大哲学系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中国哲学史) 序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本号备注 01 中国现代哲学史张文儒郭建宁北京大学出版社May 1 2001 02 中国现代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许全兴陈战难北京大学出版社Jan 1 1992 第三作者宋一秀 0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6、7卷 04 毛泽东哲学思想精髓北京大学出版社 05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中华书局Jan 1 1980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 06 中国哲学资料选辑中华书局Jan 1 1981 (上下册)北大哲学系中哲教研室编 07 中国哲学史(1-4册)任继愈人民出版社 08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肖捷夫李锦全人民出版社 09 中国哲学大辞典方克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Jan 1 1994 参考书目(西方哲学史) 序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本号备注 01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Jan 1 2002 02 《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上册洪谦商务印书馆Jan 1 1993 03 《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陈启伟北京大学出版社Jan 1 1992 04 《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集》(上)熊伟商务印书馆Jan 1 1997 05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May 1 2000 06 《新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人民出版社 07 《现代西方哲学新篇》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Aug 1 2000 08 《现象学运动》施皮格伯商务印书馆 09 《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10 《西方哲学史》梯利(美商务印书馆Jan 1 1995 (增补修订版) 参考书目(宗教学) 序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本号备注 01 宗教学通论新篇吕大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Jan 1 1998 02 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与方张志刚人民出版社Jan 1 1995 03 宗教学是什么张志刚北京大学出版社Jan 1 2002 04 宗教社会学孙尚扬北京大学出版社Jan 1 2001 05 基督教会史沃尔克2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Jan 1 1991 06 基督教哲学1500年赵敦华人民出版社Jan 1 1994 07 基督教与明末儒学孙尚扬东方出版社Jan 1 1996 08 东正教布尔加科商务印书馆Jan 1 2001 作者:布尔加科夫 09 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张百春上海三联书店Jan 1 2000 10 伊斯兰教概论金宜久青海人民出版社Jan 1 1987 11 伊斯兰哲学沙宗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Jan 1 1995 12 佛学概论姚卫群宗教文化出版社 13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澄中华书局Jan 1 2002 14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澄上海人民出版社Jan 1 2002 15 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上海人民出版社Jan 1 1990 16 中国道教史(四册)卿希泰四川人民出版社Jan 1 1994 参考书目(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