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治下的“帝国”与媒体关系探析

普京治下的“帝国”与媒体关系探析

姓名:李莹

学号:100012010035

班级:10新闻1班

普京治下的“帝国”与媒体关系探析

摘要:叶利钦时代结束,普京执政。自他执政以来,俄罗斯政府执行了威权主义的媒体政策。一方面,他削弱了寡头媒体,促使媒体国家化并为国家服务。另一方面,叶利钦时代的媒体寡头和独立媒体建构的新闻空间均受到了严重挤压,这主要表现在政府对独立媒体的整肃、严格管控广电媒体等方面。除此,普京改革媒体管理模式,加强对外宣传,利用媒体提升国家形象。而俄罗斯的大众媒体在转型过程中也需要反思自身推动公民社会形成的责任。

关键词:普京;俄罗斯媒体;新闻自由;公民社会

2000年前夕,普京在叶利钦总统的拔擢之下接掌了政权,结束了叶利钦时代。随后,普京在任职后迅速整顿媒体。普京对媒体管理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一方面结束了媒体寡头动摇国本的动摇国本的纷乱年代,另一方面开启了媒体国家化与社会化的进程。但在普京的威权主义媒体政策下,俄罗斯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在内的传播工具都被国家牢牢控制,这与叶利钦时代媒体的新闻自由存在巨大反差,另一方面,媒体也丧失了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功能。

一.削弱寡头,使媒体“国家化”,让媒体成为国家服务者

在俄罗斯,有不少人把新闻媒体市场看成是市场上最有发展前途的一部分。因此,争夺媒体,影响和控制媒体成为俄罗斯各大财团乃至政治集团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彼此进行实力较量时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普京当选总统前,俄罗斯70%传媒掌握在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两大传媒巨头手中,普京上任后,首先决定改造这两大媒体集团。并且,不过他对大众媒体的改造不是政府直接出面和使用行政手段,而是通过合法的经济手段和法律程序。到2002 年1 月21 日属于别列佐夫斯基掌管的莫斯科《TV - 6》播映权的被强行取消,说明寡头与寡头资本长期控制媒体的不正常现象已不复存在。

同时,俄罗斯政府成立了联邦出版、广播、电视和大众传媒部,通过扶持国有媒体,加强对广播电视经营的许可证制度,强化对传媒的控制。可以说,目前的俄罗斯传媒大部分控制在国家手中,70 %的电子传媒、20 %的全国报刊传媒,以及80 %的地方报刊传媒属于国家所有。国

家既不管投资也很少过问经营,只把握传媒的政治属性和舆论导向。传媒只要不去触动政治安全和国家安全那根敏感的琴弦,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为国家服好务,充当好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媒体基本上就是自由的。1

普京在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师生座谈时也提到,如果新闻受控于“两三个钱袋”,新闻媒体本身就不会存在任何自由,反而会成为利益集团的保护者。他强调,俄罗斯媒体有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而这只有在媒体的国有公共服务体制下才能实现。

二.从独立媒体到新闻空间收缩

国家与社会的区隔性是界定媒体是否有哈马贝斯所称的公共领域的标准。若是将国家社会形态设定为政府、媒体、社会团体与公民在公共领域中的互动关系来看,政府介入媒体专业化运行越多,那么社会团体与公民在媒体发声的权利越少,也就形成了一种“国家社会化”或是“社会国家化”的重叠状况,这一种缺乏公共领域的状态在苏联时期最为明显。2因此公共领域的范围大小与媒体在国家社会中运行的范围有关。在叶利钦时代,媒体在公共领域有相当大的新闻空间,但随着寡头的崛起, 媒体成为寡头影响政治选举的工具。而自普京执政以来, 其威权主义的媒体政策使媒体的新闻空间大大缩小。

1.叶利钦时代:独立媒体发展的黄金时期

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走的是一条以政治为中心的道路,政治改革优先发展的道路。并且他希望彻底抛弃“一个党”、“一个意识形态”和“一种所有制”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此时期的俄罗斯,追求西方式的民主改革,新闻传媒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在俄罗斯追求西方式民主的改革进程中,新闻传媒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前苏联的传媒体制全面崩溃,新闻传媒被抛入了自由经济的汪洋大海中。1991 年年底,叶利钦签署《俄罗斯联邦大众传

媒法》,进一步扩大传媒的自由,取消新闻检查。

在此背景下,独立媒体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如《今日报》、《独立报》、日报《公共

1

史天经:《普京“可控民主”与俄罗斯新闻媒体》[J ] . 青年记者,2006 (19) : 63265.

2吴非胡逢瑛:《俄罗斯传媒体制创新》,南京日报出版社,第一页.

报》、(现已停刊)和周报《新报》等等。此类报纸都或多或少提供调查性报道的内容。又如周报《新报》在1993年创刊起就设立专门的调查性报道部门,它刊登的有关对于车臣战争的调查性报道以及对于政权高层的贪污现象的揭发等都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媒体与政权发生了这段时期最大的冲突,并凸显了电视新闻在俄罗斯的巨大影响。独立电视台首席记者安德烈.切尔卡索夫从一个地下俄罗斯战地医院首先报道了真实战况。尽管这些画面引起官方和军方的不快, 军方采取不让记者采访、没收摄影机、摄相机和器材等手段来对媒体的战争报道加以压制。但独立电视台记者锲而不舍, 终于得以播放俄军轰炸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情景,还播放俄军灵柩运送回国的镜头, 培育了民众的一种反战情绪。3

2.普京时代:挤压新闻空间

普京曾概括说:“每个国家,包括俄罗斯,都必须寻找自己的改革道路。俄罗斯只是在最近一两年才开始摸索自己的改革道路和寻找自己的发展模式。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制的普遍

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有光明的未来。”4由此可见,普京走的道路特征是“可控的民主”。“可控的民主”,顾名思义就是需要一个凌驾于民主之上的控制者,而在目前阶段这个控制者只能是普京。当然,从民主的本意来讲,“可控的民主”无疑是一种倒退。民主要求的是权力制衡,而不承认超越民主之上的不受制约的“超级权力”。但是,从俄罗斯社会发展的角度讲, 正如我国发展初期,要想发展经济并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必须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相对集中使用,此项重任只能由国家来承担。因此,相对集权是必要的。而大众传播媒体被视为在俄罗斯政治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社会上下层之间联系

的机制。在此背景下,普京大刀阔斧地改革媒体,挤压新闻空间。

(1)肃整独立媒体

普京主要的手段是利用国有的天然气、石油金融工业集团的庞大资本兼并媒体事业,以及根据媒体登记注册法中关于公司财务方面的规定,以司法程序对媒体公司进行财务查账来打击媒体寡头,使其陷入官司缠身的痛苦中,然后政府再以经营不善为由撤销电视台的营运

3

http: //www. washingt onpost. Com/wp- srv/inatl exussr/may/27/rusjourn.htm; http: //www. freemedia. At/cms/ipi/stat ement s / detail. html?ctxid= CH0055&docid= CMS1147191138348&year= 1997

4普京. 普京文集[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执照,最后政府再以维护记者生存考量的姿态,收编知名的专业记者与团队继续来为政府经营的电视公司服务。5而对一些在俄罗斯享有特权却总是对俄进行负面报道的媒体,俄方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手段,普京总统甚至亲自签署总统令废除这些报纸享有的优惠政策。

(2)严管广电媒体

就报纸与电视对俄罗斯社会影响的程度而言,报纸是属于精英发表言论与阅读的媒体,因为精英喜欢“写”的方式甚于以“说”的方式表达个人意见,然而电视是属于大众阶层的媒体,影响层面较大,因此俄政府对报纸言论采取的是放松的态度,而对电视的言论控制非常严格。

如今的克里姆林宫控制了全部五家全国性电视网( 叶利钦在任时只控制两家) ,控制着全国大约90% 的媒体。从2002 年起,讽刺节目被撤消,讨论节目被禁播,一些电视名人遭到封杀。圣彼得堡的一名新闻工作者这样概括克里姆林宫政权的变化:“如果叶利钦不喜欢一个节目, 他会关掉电视机;当普京被激怒时,他关闭电视网。”6

根据NHK纪录片《一定要控制言论:普京帝国与媒体》显示,各联邦电视频道的高级主管们每周应召前往克里姆林宫, 频度甚至更高。当局给他们“宝贵的暗示”。根据俄罗斯公民社会组织“捍卫公开性基金会”会长阿列克谢.西蒙诺夫所言, 从前苏联新闻检查制度采用一种比较容易忍受的方式, 因为指令是清晰的和一视同仁的。“今天你绝不会知道为什么某件事被禁止, 根据谁的命令。这些模糊的暗示有威慑之嫌。自我新闻检查制度比国家新闻检查制度更有抑制性的效果。7

三. 改革对媒体的管理模式,建立与媒体高层直接沟通机制

1995 年俄总统大选以前,叶利钦曾设想建立一种总统—寡头—媒体三者互动的媒体管理模式。希望在此模式中寡头负责媒体的管理和筹措资金,并在大问题上支持总统和政府决策。但由于寡头在处于低迷状态的经济运行中难以获得利润,就把获利途径转向了利用媒体同政府进行政治交易。于是,打着新闻自由或者市场经济的幌子,寡头和媒体相互配合以谋求利益。

5吴非胡逢瑛:《俄罗斯传媒体制创新》,南京日报出版社,140页

6http://www . vvoj. Nl/publicaties/europa/rapport/ijeu16. html? PHPSESSID= 5d05caadaa6d9b8f0e4c1596d039887f

7

http: //www. vvoj. Nl/publicat ies/europa/rapport ijeu16. html?PHPSESSID= 5d05caadaa6d9b8f0e4c1596d039887f

普京上台以来,他关注媒体如何报道国家的危机处理方式。在莫斯科全球通讯社大会开幕会上,普京表达了自己对新闻自由的看法。他认为,在全球恐怖主义威胁的情况下,媒体不应该只是旁观者,国家不能漠视恐怖分子利用媒体施加心理与信息压力的诡计。普京要求,在影响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大事件报道上,媒体必须协助政府行动,与政府保持一致。

如普京在当选总统后,把解决车臣问题与爱国主义捆绑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普京对媒体管理的中心思想就是绝对的爱国主义,这一道禁区界线不论是国家政府的官方媒体还是私有商业的民营媒体都不能任意跨过的。

21世纪的俄罗斯媒体正式从寡头媒体的商业化时代进入了中央的邦联级媒体的国家化时代。与原苏联时代党与政府直接以行政命令控制媒体不同的是反应在媒体知性中央政策的效率上。例如:普京直接任命专业媒体人杜博罗杰耶夫担任全俄罗斯国家广播电视公司集团的总裁,直接与总统保持沟通。这种媒体与执政者的直接沟通模式,使俄罗斯媒体在执行总统意愿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达到了非常高的效率。

如今俄罗斯总统和媒体寡头与媒体专业精英的互动模式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俄罗斯金融和企业寡头对媒体的影响基本上已经限制在资金的层面上。8

四.加强对外宣传,改善俄罗斯的政治形象在前苏联解体中,特别是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发生的所谓“颜色革命”中,西方媒体,特别是美国的各种宣传机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并且俄罗斯形象在“颜色革命”中被扭曲。“颜色革命”后,俄罗斯政府加紧了对媒体的控制。一方面,对于不和谐的声音,当局坚决采取行动。另一方面,普京采取限制外国资本对本国媒体的渗透的措施,加强控制外国媒体在本国的活动。

普京上台之后,面对西方媒体采取的攻势,以其一贯的铁腕作风,给予了回击。例如,抑制金融寡头对媒体的影响,强化国家对媒体的管理和控制。但是,由于政治、资源、技术等原因,俄罗斯往往不能给予有效的回击。俄罗斯与美国的传媒力量的差距比较大。美国媒体的经济实力是俄罗斯的109.9倍,美国的国际报道能力约是俄罗斯的7.2 倍。

如果单从西方的角度看待普京仅仅希望媒体为巩固其政权服务,笔者认为,这有失偏颇。从列宁或者斯大林再到普京,媒体绝对是俄罗斯成为世界强国的工具。为了提升国际形象,8吴非胡逢瑛:《俄罗斯传媒体制创新》,南京日报出版社,74页

增强俄罗斯文化吸引力,改善俄罗斯的政治形象,自2001年开始,俄罗斯制订了一系列包装政府形象、对外正面宣传俄罗斯的计划,消除西方社会对俄罗斯的偏见和误解,树立正面形象。2002 年7月,俄罗斯电视台的“环球”俄语节目开播,主要面向在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俄罗斯公民和侨民。2005 年3 月,俄总统办公厅做出组建“今日俄罗斯”英语频道的决定,这个新闻卫星频道针对欧盟、亚洲和美国在内的国外观众,介绍俄罗斯的现代

社会生活以及俄在国际事物中的各种立场,加强克里姆林宫内外政策的对外宣传,使俄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树立良好形象。9

五.小结

普京执政以来, 政府越来越具有威权主义色彩, 普京控制了全国性电视台, 如果他愿意, 他也可以限制报刊自由。目前在俄罗斯,一方面, 媒介公司被人用作工具, 它们在这一过程中丧失了独立和诚信, 腐败行为破坏了很大一部分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在俄罗斯这块缺乏民主传统的土壤里,媒体必然难以起到“第四权力”的作用,而俄罗斯的大众传媒在舆论监督方面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自苏联解体,俄罗斯媒体面临转型,而大众传播媒体被视为在俄罗斯政治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社会上下层之间联系的机制。俄罗斯著名政治学家安.米格拉尼扬在《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一书中就认为,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是与公民社会是否形成联系在一起的,而公民社会的建构有赖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者之间的有机互动,每个成员部分都有他们在建构公民社会中的功能角色,而大众传播媒体正是政治的对话者、信息的传播者与公民社会的组织者。公民社会主要涉及苏联和俄罗斯时期存在非常长时间的权威主义和西方推行的民主精神之间的协调,即使如此,俄媒体作为社会中的统治精英,必须自觉保障民众的利益,推动组织俄罗斯公民社会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史天经:《普京“可控民主”与俄罗斯新闻媒体》[J ] . 青年记者,2006 (19) : 63265.

2.吴非胡逢瑛:《俄罗斯传媒体制创新》,南京日报出版社,第一页.

3.http: //www. washingt onpost. Com/wp- srv/inatl exussr/may/27/rusjourn.htm; http:

9

史天经.:《普京“可控民主”与俄罗斯新闻媒体》[J ] . 青年记者,2006 (19) : 63265.

//www. freemedia. At/cms/ipi/stat ement s / detail. html?ctxid= CH0055&docid= CMS1147191138348&year= 1997

4.普京. 普京文集[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吴非胡逢瑛:《俄罗斯传媒体制创新》,南京日报出版社,140页

6.http://www . vvoj. Nl/publicaties/europa/rapport/ijeu16. html? PHPSESSID=

5d05caadaa6d9b8f0e4c1596d039887f

7.http: //www. vvoj. Nl/publicat ies/europa/rapport /ijeu16. html?PHPSESSID=

5d05caadaa6d9b8f0e4c1596d039887f

8.吴非胡逢瑛:《俄罗斯传媒体制创新》,南京日报出版社,74页

9.史天经.:《普京“可控民主”与俄罗斯新闻媒体》[J ] . 青年记者,2006 (19) : 63265.

文化帝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爆炸性信息得以最快速度传播的今天,文化全球一体化也在悄悄地滋生蔓延。当全世界人都在麦当劳肯德基店进进出出时,当全世界人都在边喝可口可乐边谈论美国好莱坞电影明星时,当全世界人都在沉浸在过圣诞节的欢乐气氛中时,文化帝国主义的黑影便一点一点地变得巨大起来,眈视着第三世界及弱文化国家并向之靠近。 这个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文化帝国主义扎根的土壤。强大的国家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弱小国家的民众传播宣扬其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优越性,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弱国民众的本土意识,从而达到在文化、政治、经济上完全控制第三世界弱文化国家的目的。这股不可抵御的力量正在迅速向全球蔓延,以致于第三世界不得不接受“现代性的诅咒”,不但在经济上要纳入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在文化上也要纳入源自西方的叙事模式。因此有的学者说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帝国主义国家一直以一种强者的姿态俯视着东方国家。 在帝国主义霸权隐秘的运作方式下的文化帝国主义正在多方面向东方发起攻击。首先来看我们的言语。现在世界最广泛应用的语言是英语,很多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者第一语言。而在英语日渐成为世界的普通话时,世界上的其他语言种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可以说英语尤其是美国英语已成为世界交流的主导语言。西方媒体在披着“公开、公正、客观”的华丽外衣下不断地对中国等东方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念、政治体制等进行抨击,目的是想歪曲对东方国家的理解。在大众文化方面的冲击和入侵尤以好莱坞电影最为明显。在早期好莱坞电影中,“东方”与“黄祸论”不可避免的联系到了一起。19世纪90年代“黄祸论”在欧洲正式形成,并逐渐成为西方对东方的一种论调。“黄祸论”认为黄种人从生理到心理上都是孱弱的、野蛮的,而且粗鄙、暴力、未开化、道德感缺失、异教和幼稚。在这种意识延续下,好莱坞热衷于将华人想象为对白人构成威胁的“野蛮的他者”。而在全球化的时代,“东方主义”的政治功能丝毫没有减弱。自从穆斯林世界被贴上美国头号敌人的标签之后,“阿拉伯”就与“恐怖主义”联系到了一起。 因此可以说全球化正在催生另一种形态的帝国体制。它不是以军事强制为杠杆,没有鲜血和暴力,而是一种通过资本、信息和市场来冲击国家主权,促使国家和领土的界限再度淡化的新的帝国主义。在这种文化威胁之下,要求霸权主义消除隐秘运作方式、实现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的呼声也不断地从东方发起。只有文化、经济、政治上实现了对话,东西方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警惕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意味着实行封闭的保护政策,完全和西方隔绝。“不开放无以成文化”,我们在反对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也坚决反对文化封闭主义和文化的极端民族主义。中华民族近乎百年的屈辱史告诉我们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我们的民族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但是如果只在自己筑起的城墙之内骄傲地自我欣赏的话,就会慢慢地风干萎缩。所以我们民族要不仅要修炼好“内功”,还要大胆地“走出去”。我们要对自己的民族以及民众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他们在众彩纷呈的异文化中进行适当的取舍,在满足大众对优秀异文化的需求和保持本土文化特色之间做到平衡。事实上,日本、韩国、香港的典型例子告诉我们:在文化上进行适当的开放并不会使本国文化消亡。 因此,我们在警惕文化帝国主义时,还要进行适当的开放,让本国文明和其他各大文明在平等交流中接触,在各大文明激流的碰撞下迸发无限的生机。

普京讲话

普京讲话 篇一:普京在《真理报》发表的一篇讲话 普京在《真理报》发表的一篇讲话 普京说: 中国的毛泽东主席,是人类社会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搞的不是个人崇拜,而是人民崇拜!因为他赢得了绝大多数人和许多正直善良的外国领导人由衷的和发自内心的崇拜!我的从政之道,就要像毛主席学习。但是,到死我也学不到毛主席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因为,毛主席是个世界奇才,我的能力永远也赶不上他老人家! 中国刚刚解放,就敢和强大的美国打了一场伟大的战争,而美国人确被毛主席打得如此狼狈不堪。这种伟大的气魄和胆识,就连斯大林都非常佩服!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打败了一个装备精良的、由十六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这是任何一个军事领导者和军事统帅都没有的雄才大略。 现在,很多人都怕美国,而我不怕!那些给美国人当哈巴狗的人,我感到太可笑了。连一个做人的尊严都没有的领导者,还能带出一个有尊严的国家吗?!这些人,应该好好学习伟大的毛泽东,是毛泽东给了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伟大的苏联解体了,我为此曾多次流泪,因为这是列宁同志创建的伟大的祖国……。但我决心要让我的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一少部

分人。我要强调的是:那些否定毛主席的小人,就连敌人也看不起!我也是追星族,我的偶像,是毛泽东而不是邓小平! 篇二:普京的讲话震撼中国人 《普京的讲话为何震撼中国人?》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真理报》发表讲话说:“一个把老百姓的居住权、健康权和受教育权拿来拉动经济的政府,一定是个没有良心的政府,真正执政为民的政权,一定要把这三种东西当作阳光和空气,给予人民。一个国家不能变成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有人占几十套房,有的人住不起房——真要那样,执政当局没有任何脸面赖在台上,因为民生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就是执政者的责任。一个国家的执政文明,就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上,而不是表现在富人有多富,也不表现在经济增长的数据。” 想象不到俄罗斯的“五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是住房不要钱:“在俄罗斯居民住房不收费,人均18平方米以下的部分无偿转给个人,18平方米以上部分也只收很少的钱。”第二个没想到是用水没水表:用于日常生存所必需的“自来水、热水(一天24小时供应)、供暖,从来就不收费,索性连水表都省了。第三个没想到看病不花钱:“手术免费,住院免费,治疗免费,唯一不免的只有药费。不管你是不是俄罗斯人,只要在俄罗斯境内的任何人得了病,救护车就给你往医院拉,就给你治。 第四个没想到教育还倒贴:“学生上学一律免费,教科书均由学校无偿提供。而且所有的学校一律免费供应全体学生一顿丰盛的、营养充

普京政府外交风格和特点

论文题目:普京政府的外交风格及特点 内容摘要:普京领导的普京政府外交以大国定位为核心,以国家利益为基础,以创造复苏经济的国际环境为首要任务,以建立多极化世界为目标,采取灵活务实的风格,坚持全方位平衡外交,为俄罗斯的发展带来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普京政府外交风格和特点 最近在新闻上可能都可以看到中国与俄罗斯关于天然气的谈判,其中普京总统的一句话被大家所熟知“在谈判中被中国喝了不少血,中国人是了不起的谈判者。”可见,中国与俄罗斯将会有长期的合作。中国人对于普京总统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是他的粉丝,而他在本国的人气也非常高,在连任两届俄罗斯总统后,又任总理,并在2012年再次当选总统,而俄罗斯总统的任期已是六年。在普京当政的这么多年里,俄罗斯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他带领俄罗斯走向复兴之路。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俄罗斯经济已濒临崩溃,所以,俄罗斯外交的首要目标,就是“为俄罗斯的稳步发展、经济的振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顺利推行民主改革、巩固宪法制度以及维护人权与自由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1]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际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普京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对外政策, 奉行与国家实力和需要相适应的外交政策, 突出外交为发展国家经济服务的目的, 强调外交为内政服务。正如普里马科夫后来总结的那样:“在普京担任总统期间, 俄罗斯奉行的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是捍卫国家利益。”[2]

可以看出,与以往的俄罗斯外交相比,普京政府的外交极具风格和特色。学术界对此也多有关注和研究,从大家的总结来看,普京政府的外交有这样的特点:1.鲜明的俄罗斯大国定位2.坚持多极化的外交方针3.能源和军事两大支柱4.“国家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的外交关。 大国的定位是普京外交的核心理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也是普京外交的“灵魂”所在,俄罗斯外交的其他理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于它。而国际定位实际上是俄外交方向的定位,它关系到俄在国际上将走什么道路、扮演什么角色、选择什么目标。所以对俄罗斯定位的正确认识非常重要。早在上任伊始,普京就曾明确指出:“俄罗斯唯一现实的选择是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做一个不反对国际社会,不反对别的强国,而是与其共存的强国。”在冷战后特定的政治语境下,俄选择大国定位就意味着它在国际体系中的独立角色和独立的对外政策,而非大国定位则意味着依附于西方主导的国际结构,采取“搭便车”的对外战略。从普京对待西方国家的态度和在反恐方面的动作等都可体现这一定位。从2005年开始,俄外交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就是这一年,俄推出了“主权民主”概念,拒绝在意识形态上盲目追随西方;宣称将按照自己的原则构筑国际关系;在独联体地区推行新的政策;大力推行能源外交;坚定支持乌兹别克斯坦与西方抗争;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努力推进亚太外交,等等。俄罗斯提高了“嗓门”,开始与西方特别是美国不仅在外交上、而且在军事上正面交锋。至此,俄罗斯已经以大国的身份重返国际舞台。 多极化一直是普京政府的主张,尤其是在“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借反恐为名,出兵阿富汗,又在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之下,一意孤行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和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至此,美国的单边霸权主义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普京选择了坚持多极化的外交方针进行了有力的回击。放弃与美国全球对峙,构建周边“稳定弧”;坚持多极化目标,反对美国单极企图。2007年3月,俄罗斯外交部发布了由俄最权威的官方和学术研究机构联合撰写的《俄罗斯外交概述》,宣称“单极世界的神话在伊拉克已经彻底破产”,建立多极世界结构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正在成熟。可见,坚持世界格局多极化贯穿普京外交的始终,是普京外交的重要理念及重要特征之一。 俄罗斯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俄罗斯境内蕴藏着世界上1/ 3 的天然气和1/

普京演讲全文原

以下为留俄青年学者高原、糜绪洋为观察者网独家翻译普京演讲全文 中午好,尊敬的联邦委员会成员们,杜马议员们: 中午好,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的代表们: 是的,他们在这里,和我们的俄罗斯公民们在一起。(掌声) 尊敬的朋友们,我们今天聚在这里,为的是解决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一个对我们来说有历史意义的问题。3月16日,在克里米亚举行了全民公决,此次公决完全符合民主程序和国际法规则。 参与公决的有82%的居民,其中超过96%的选民支持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这个数字非常具有说服力。 历史 要想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公决,只需要了解一下克里米亚的历史,要知道从过去到现在,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又意味着什么。 克里米亚渗透着我们共同的历史与骄傲。这里坐落着古老的古希腊城市克森尼索,正是在这里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了洗礼,使得俄罗斯成为一个东正教国家。它的这一精神遗产奠定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共同文化、价值观与文明基础,注定使得我们三国的人民结合在一起。在克里米亚有俄罗斯士兵的墓地,凭借这些士兵的英勇作战,俄罗斯在1783年将克里米亚收入自己的领土。这里有塞瓦斯托波尔,传说之城,伟大的命运之城,堡垒之城,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故乡。在克里米亚有巴拉克拉瓦和刻赤,马拉霍夫古墓和萨布恩山。这里的每一个地方对我们来说都是神圣的,是俄罗斯军队荣耀与勇气的象征。 克里米亚是独一无二的多民族文化混合体。在这一点上,克里米亚与大俄罗斯非常相似,在几个世纪中,这里没有一个民族彻底消失。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克里米亚鞑靼人与其他民族的代表在克里米亚的土地上生活、工作,都保持了自己的风格、传统、语言和信仰。 顺便说一下,在克里米亚半岛今天的220万居民中,有近150万的俄罗斯人,35 万以俄语为母语的乌克兰人,还有29-30万克里米亚鞑靼人,公投已经表明,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期望加入俄罗斯。 是的,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克里米亚鞑靼人受到了非常残酷地对待,就像苏联的其他民族一样。我只说一点:当时受到镇压的有成百万的不同民族的人,当然其中也有俄罗斯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土地。我认为,应当采取一切必要的政治与法律手段来恢复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权利与英名。 我们将会满怀尊敬地对待居住在克里米亚的少数民族。这是他们共同的家园,他们的小小祖国。我知道克里米亚人会支持这一点:在克里米亚将有三个地位平等的官方语言——俄语、乌克兰语和克里米亚鞑靼语。 18日,塞瓦斯托波尔,克里米亚民众通过电视观看普京演讲。 尊敬的同事们! 在克里米亚人民的心里,在他们的记忆里,他们曾经是,也始终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份信念建立在真理与公平的基础上,它无可动摇、代代相传,在它面前,

浅析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浅析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45秒钟的电视广告: 女摇头,众人不解,不知少女意欲何求,这时一推销员推车前来,边走边叫,“可口可乐”,少女立即喜笑颜开,也跟着“可口可乐”起来,大家一起会心点头,相视而笑。 广告更能准确无误的传递出“可口可乐”这一“世界语言”的张狂个性。除了“可口可乐”正在侵蚀我国的饮食文化外,放眼望去,你会震惊的发现,我们的生活、情感甚至我们的观念,正在或已经成为美国通俗和流行文化通行无阻的跑马场。这是什么?这是霸权!而且是一种比美国隐形轰炸机更具杀伤力的看不见的霸权。为什么我们会喝着可口可乐叫着打倒美帝国主义,为什么我们会起一个英文名在网上呼吁抵御外来文化的扩张,为什么我们会刚贴完拒绝麦当劳的标语转身就要吃肯德基……这些举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的文化已渗透到世界各地。 国的文化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输出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美国的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美国就能在任何时候比任何国家都要强大,就能在国际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导弹+经济+文化=美国式的全球化,这是美国图谋称霸世界的公式。导弹这种外在加暴力并不十分可怕,比导弹更加可怕的是经济和文化,经济渗透和文化扩张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人们把美国的文化扩张称为“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所谓“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主的变化。如果说传统的帝国主义属于军事帝国主义,那么“新帝国主义”则属于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家凯文·罗宾斯指出,所谓“全球经济一体化”,并不仅仅牵涉到经济,实质上是美国化,也就是把世界改造成以美国为“村长兼警察法官”的“地球村”。学者H.I.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还有学者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凭借其经济、语言、技术等软力量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文化渗透,力求建立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其政治经济霸权的“全球文化”。这种“全球文化”,实际上是英语文化,更准确地说是美国文化。 一,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第二,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第三,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那么,很明显,这种

普京演讲全文

普京演讲全文 2014年3月18日,俄总统普京、克里米亚议会议长康斯坦丁诺夫、克里米亚总理阿克肖诺夫和塞瓦斯托波尔市议会主席恰雷,共同签署有关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条约。 在签字的前一刻,当天下午3时(北京时间18日晚7时),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向议会上下两院发表电视演讲,就克里米亚问题阐述俄方立场。现场听众包括俄国家杜马议员、联邦委员会成员、俄联邦各地区负责人和公民社会代表,以及前来商讨入俄事宜的克里米亚领导人。普京发表了极具爱国激情的演讲,请求俄议会批准有关克里米亚加入俄联邦的条约,并表示相信此事会获得议会支持。据克里姆林宫网站消息,自3月18日起俄罗斯的法律及其它法规在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正式实施。以下为留俄青年学者高原、糜绪洋为观察者网独家翻译普京演讲全文: 中午好,尊敬的联邦委员会成员们,杜马议员们: 中午好,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的代表们: 是的,他们在这里,和我们的俄罗斯公民们在一起。(掌声) 尊敬的朋友们,我们今天聚在这里,为的是解决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一个对我们来说有历史意义的问题。3月16日,在克里米亚举行了全民公决,此次公决完全符合民主程序和国际法规则。 参与公决的有82%的居民,其中超过96%的选民支持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这个数字非常具有说服力。

(历史)(注:小标题为观察者网所加) 要想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公决,只需要了解一下克里米亚的历史,要知道从过去到现在,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又意味着什么。 克里米亚渗透着我们共同的历史与骄傲。这里坐落着古老的古希腊城市克森尼索,正是在这里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了洗礼,使得俄罗斯成为一个东正教国家。它的这一精神遗产奠定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共同文化、价值观与文明基础,注定使得我们三国的人民结合在一起。在克里米亚有俄罗斯士兵的墓地,凭借这些士兵的英勇作战,俄罗斯在1783年将克里米亚收入自己的领土。这里有塞瓦斯托波尔,传说之城,伟大的命运之城,堡垒之城,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故乡。在克里米亚有巴拉克拉瓦和刻赤,马拉霍夫古墓和萨布恩山。这里的每一个地方对我们来说都是神圣的,是俄罗斯军队荣耀与勇气的象征。 克里米亚是独一无二的多民族文化混合体。在这一点上,克里米亚与大俄罗斯非常相似,在几个世纪中,这里没有一个民族彻底消失。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克里米亚鞑靼人与其他民族的代表在克里米亚的土地上生活、工作,都保持了自己的风格、传统、语言和信仰。 顺便说一下,在克里米亚半岛今天的220万居民中,有近150万的俄罗斯人,35万以俄语为母语的乌克兰人,还有29-30万克里米亚鞑靼人,公投已经表明,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期望加入俄罗斯。

论普京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一种人品、能力、情感的综合体现,有这样魅力的人大都能口吐莲花、妙笔生花,你和他相处时间长了会对他产生一种认同、信服和崇拜,这样的人是人中的蛟龙,他的智商和情商都是一流的,知道怎样为官,更懂得怎样为人,假如你和他相处不需提防,不怕穿小鞋,他有睿智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你的小肚鸡肠他能宽容,你的虚情假意他洞察入微,使你不能、不敢、不想对他有二心,这样的人你可托付一切!你和他不在距离的远近,而在心的靠近。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懂得自尊、懂得尊重,就会有这种魅力。 素以冷峻、理性著称的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普京有其独特风格:坚韧,有极强的耐力,很少表露感情。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总统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普京出任代总统。2000年3月26日普京当选为俄联邦总统,并于5月7日正式宣誓就职。在他上任之初,俄罗斯的前景还是一片黯淡。它背负庞大的外债,外汇储备消耗殆尽。然而现在,俄罗斯已经在众多经济高速发展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其大国形象也基本重塑完毕。普京执政体现出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精神,淡化“主义”色彩,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俄罗斯现实为坐标,对各种思想兼收并蓄。以“振兴俄罗斯为最高目标”,首要解决“横向摆脱财团寡头影响,纵向理顺中央地方关系,全面建立正常市场经济秩序”。为维护俄罗斯的统一,恢复中央的权威,普京首先发兵车臣,打击恐怖主义、分离势力和极端分子,同时结束地方势力各自为政的局面,削弱地方政治势力,确保政令畅通。在两届总统任期结束后,按照俄罗斯宪法规定于5月7日辞去总统职务。2008年5月8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普京担任政府总理的提名。 若干年前,布什在与普京会晤后流露出对后者的好感,他说:“我直视他的双目,能够看到他的灵魂……”而在2007年,布什终于承认自己失误了:“他计谋多端,不愿透露任何信息。”不仅是布什,在许多西方记者看来,治大

关于文化帝国主义

关于文化帝国主义 关于文化帝国主义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身着奇装异服,哈韩哈日,言必称欧美的少年。于是,很多人开始高呼要保卫中国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其实,这些现象无非是说明了我们社会中某些空白之处被外来的文化填补了。如果说,这些行为真的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需要进行引导的话,我认为反对者们首先要做的不应该是长篇累牍的口诛笔伐,而是尽快地找出能改变这些少年行为的“文化替代物”,但是很可惜,我们的学界和业界是有一些脱节的,很多人在呼吁抵制来自外部的文化冲击的时候,却不知道开发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 中国的电视产业的现状也许最能清晰地体现这种文化 供需上的失衡,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的电视产业每年有约600万小时的节目缺口。以儿童节目为例,中国18岁以下人口达3.67亿,但儿童节目连利基市场都不是。中国电视台的儿童节目过多依赖进口卡通,而且经常定位不当。在很多时候,我们媒体的内容话语缺失了。 英国著名学者约翰·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中,将文化帝国主义划分为四个层次: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话语、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及对现代性的批判。对于这个理论,我们更多是在众多学者高呼“狼来了”的时候接触

到的,当今也需要我们也对文化帝国主义作出批判,但我们或许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来处理传统文化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抵制文化帝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抵制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入侵。这里,我想更多追问的是,中华文明的自信到哪里去了,是否大规模抵制来自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化,产品就可以使中华文明得到伟大的复兴? 捍卫本国文化,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的同样今天是一个具有全球性的话题。有人作出过统计,到1999年,法国影视市场的72%,德国影视市场的90.05%,日本影视市场的64%以上均为美国所抢占。电视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和严重,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98年统计,世界各国进口的电视节目中有百分之七十五来自美国,这其间既有新闻节目、专题节目,更多是电视片(特指电视剧之类的片目)。新西兰的电视节目有50%来自美国,拉美的电视节目竞有85%来自美国。而中国的情况是,在2000-2004年间,我国进口影片4332部,其中从美国的进口占40%-50%,中国电视台播出的进口影片4000多部,美国片也约占一半。可以说在当今世界,无论那个地区,哪个国家,都能感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化会被吞并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些杞人忧天,以下几点是我想要说明的。

普京收复克里米亚演讲(全文)

普京收复克里米亚演讲(全文) 普京在俄罗斯议会的演讲(2014年3月18日) 中午好,尊敬的联邦委员会成员们,杜马议员们:中午好,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的代表们: 是的,他们在这里,和我们的俄罗斯公民们在一起。(掌声) 尊敬的朋友们,我们今天聚在这里,为的是解决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一个对我们来说有历史意义的问题。3月16日,在克里米亚举行了全民公决,此次公决完全符合民主程序和国际法规则。 参与公决的有82%的居民,其中超过96%的选民支持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这个数字非常具有说服力。 (历史) 要想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公决,只需要了解一下克里米亚的历史,要知道从过去到现在,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又意味着什么。 克里米亚渗透着我们共同的历史与骄傲。这里坐落着古老的古希腊城市克森尼索,正是在这里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了洗礼,使得俄罗斯成为一个东正教国家。它的这一精神遗产奠定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共同文化、价值观与

文明基础,注定使得我们三国的人民结合在一起。在克里米亚有俄罗斯士兵的墓地,凭借这些士兵的英勇作战,俄罗斯在1783年将克里米亚收入自己的领土。这里有塞瓦斯托波尔,传说之城,伟大的命运之城,堡垒之城,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故乡。在克里米亚有巴拉克拉瓦和刻赤,马拉霍夫古墓和萨布恩山。这里的每一个地方对我们来说都是神圣的,是俄罗斯军队荣耀与勇气的象征。 克里米亚是独一无二的多民族文化混合体。在这一点上,克里米亚与大俄罗斯非常相似,在几个世纪中,这里没有一个民族彻底消失。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克里米亚鞑靼人与其他民族的代表在克里米亚的土地上生活、工作,都保持了自己的风格、传统、语言和信仰。 顺便说一下,在克里米亚半岛今天的220万居民中,有近150万的俄罗斯人,35万以俄语为母语的乌克兰人,还 有29-30万克里米亚鞑靼人,公投已经表明,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期望加入俄罗斯。 是的,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克里米亚鞑靼人受到了非常残酷地对待,就像苏联的其他民族一样。我只说一点:当时受到镇压的有成百万的不同民族的人,当然其中也有俄罗斯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土地。我认为,应当采取一切必要的政治与法律手段来恢复克里米亚鞑靼人的 权利与英名。

俄罗斯著名人物(普京)

俄罗斯著名人物 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王统帅有苏沃洛夫作家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 艺术家柴可夫斯基施特劳斯 .列维坦列宾 苏联领导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领导人普京梅德韦杰夫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热点新闻 01:01莫斯科普希金广场反对派集会和平结束 00:56圣彼得堡800人举行未获准集会警方逮捕70人 00:41普罗霍罗夫在反对派集会上称欠选民的人情 00:05莫斯科警方:超1.4万人参加普希金广场举行的集会 00:01俄警方在莫斯科市中心抓获利莫诺夫及其约50名支持者 23:56莫斯科警方在市中心抓捕参与非法集会的反对派人士 23:45俄中选委统计100%选票普京得票率63.6% 1952年10月7日出生于列宁格勒市。 1975年毕业于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分配到国家安全机关工作。 1985年至1990年--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作。 自1990年起--任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校长国际问题助理,然后任列宁格勒市苏维埃主席顾问。1991年6月--圣彼得堡市政府外事委员会主席,自1994年同时兼任圣彼得堡市政府第一副主席。1996年8月--俄罗斯联邦总统事务局副局长。 1997年3月--俄罗斯联邦总统办公厅副主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监察总局局长。 1998年7月--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自1999年3月起同时兼任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1999年8月--俄罗斯联邦政府主席(总理)。 1999年12月31日--俄罗斯联邦代总统。2000年3月26日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2000年5 月7日就职。 2004年3月14日,再次当选。

在两届总统任期结束后,按照俄罗斯宪法规定于5月7日辞去总统职务。 2008年5月7日起--“统一俄罗斯党”主席。 2008年5月8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普京担任政府总理的提名。 弗拉基米尔·普京拥有经济学副博士学位,精通德语和英语。 已婚,妻子是柳德米拉·亚历山大罗芙娜·普京娜,育有两个女儿:玛丽亚(生于1985年)和卡捷琳娜(生于1986年)。 普京的经典语录 热点新闻 01:01莫斯科普希金广场反对派集会和平结束 00:56圣彼得堡800人举行未获准集会警方逮捕70人 00:41普罗霍罗夫在反对派集会上称欠选民的人情 00:05莫斯科警方:超1.4万人参加普希金广场举行的集会 00:01俄警方在莫斯科市中心抓获利莫诺夫及其约50名支持者 23:56莫斯科警方在市中心抓捕参与非法集会的反对派人士 23:45俄中选委统计100%选票普京得票率63.6% 俄罗斯第二任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5月7日已经离任。在他领导国家的八年时间里,他的许多经典言论已经进入现代俄罗斯口语,成为俄罗斯媒体和社会大众的流行语。而通晓多门外语、口才出众的普京,也经常引用成语和俄罗斯民间谚语。 "拉到茅房里毙了" --"俄罗斯战斗机现在和将来就是要专门打击车臣恐怖分子营地,不管恐怖分子跑到哪里,都要继续下去......我们要到处跟着恐怖分子,在机场,那就在机场。那么,很对不起,要是在厕所里抓到,那就拉到茅房里毙了,说到底是吧。就这样了,这个问题就这么定了。"(1999年9月份,普京视察车臣前线,当时任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 "沉了" --2000年9月,当美国CNN电视台记者向普京提问,询问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出什么事了,普京做出了简短的回答:"它沉了"。 "会下雪的" --"在岸上你们可以享受明媚春光,这时候在山上还是冬天呢。六个星期还是七个星期以前,我在那儿滑过雪,而且我知道,真正的降雪是有保障的。"(2007年7月,普京在危地马拉游说国际奥委会投票支持索契举办2014年冬奥会时的讲话) "木帆船上的划桨奴隶"

媒介帝国主义

“媒介帝国主义”和“数字鸿沟”——概念内涵及其时代意义的分析比较 摘要] 本文对两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进行分析比较,一是风靡一时的“媒介帝国主义”概念,另一是随网络传播的发展而日显突出的“数字鸿沟”。分析比较的重点是三个方面:(1)关于“媒介帝国主义”概念“淡化”的历史阐述;(2)网络传播再次引发思考与讨论;(3)网络时代所造就的新特征。 [关键词] “媒介帝国主义”;“数字鸿沟”;社会历史背景 “媒介帝国主义”是一个60年代开始出现、到90年代又被重新间接地提起的概念。它的产生与媒介联合体凭借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资源,向全球进行渗透并施加影响有关,也与一个盛行激进主义的年代有关。围绕着这个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播学界、政治学界以及相关的文化领域都曾开展过尖锐的大讨论、大辩论,方法上涉及意识形态、制度学、解释学、符号学和话语分析等方面。 90年代,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崛起和发展,信息宗主国、信息殖民主义、制信息权、尤其是“数字鸿沟”等新概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们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网络化社会中的技术可能性的不平等、文化交流的不平等和信息传播的不平等,因此使得与“媒介帝国主义”概念相伴随的问题又有了新的时代特征,也特别紧迫地提出了考察这一概念从60年代到网络社会崛起过程中的演变、波动和文化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媒介帝国主义概念“淡化”的历史阐述 一般来说,“媒介帝国主义”这一概念是从60年代末开始流行起来的,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这位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教授,在传播学史中,被称为美国最激进的批判学派的代表人,“是媒介帝国主义论题方面最为多产而广为人知的研究者之一,多年以来,他在这些方面的立场都能保持一致。”[1]他正是通过《大众传播和美国帝国》这一著作,明确提出了“媒介帝国主义”的问题,并作为重要的先驱者之一,探讨了美国的政治、军事集团与通讯、电视工业两方面力量的结合趋势,以及向外扩张、输出所谓“自由企业”的目的。 无论怎样,80年代中、后期以后,“媒介帝国主义”理论逐渐淡化,或“锋芒日见鲁钝”。 [2]按照当代批判学派代表人阿特休尔的说法:“很大程度上,着重传播媒介帝国主义问题的讨论占据了70年代的讲坛,到了80年代似乎开始消散。”[3]其中原因,除了在方法论上相继受到经验主义、文本分析和观众研究的批评和修正以外,还与社会历史方面的其他因素密切相关,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思考。 第一、冷战背景的复杂性 在整体上,与“媒介帝国主义”这个词有着与短暂的历史时期相对应的特殊意义,而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冷战的背景之下的。作为一种国际体系,冷战拥有自己的权力结构,也就是美国和前苏联及其同盟之间的均势力敌;冷战也拥有独特的运行规则——两个超级大国固守一方,各自维护着自己的核心影响领域;冷战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斗争既促进了核武器的实质性进展,也唤醒了人类对于核威慑力量的认识和责任。

普京大帝, 一个人类已经无法阻止的男人!

普京大帝, 一个人类已经无法阻止的男人! 3打开UC浏览器查看更多热点图集弗拉基米尔·弗拉 基米罗维奇·普京,叶利钦之后俄罗斯第2、4任总统。曾任职统一俄罗斯主席、俄白联盟部长会议主席,梅德韦杰夫任职期间担任俄罗斯总理。因为其强硬的政治和军事手段以及俄罗斯全民的疯狂追捧,世界人民的认可,故有普京大帝之称。在外交方面,普京试图恢复俄罗斯在苏联时代的超级大国地位,并取得了一定成功。例如2007年慕尼黑会议上, 普京指责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专横,并声称美国在国际事务上“毫不遮掩地使用强权”。此外普京还说:“没有人会感到安全。没有人会认为国际法是一堵能保护他们的墙。美国的政策正在激发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普京指出,理想的世界秩序应是“一个公正、民主的世界秩序,它能保证所有人的安全与财富,而非独少数人的。”他在铀开发控制和防止太空军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1月,普京在采访中说,俄罗斯主张民主多极化的世界秩序,且支持巩固国际法系统。普京在俄罗斯国内几乎变成了人民的偶像式人物,变成了年轻人心目中的“变形金刚”符合各种人的胃口和嗜好。普京作 为“007”式的传奇人物,已经开始被拍摄成惊险的侦探片,神勇无敌,所向披靡。一项民调显示,截止到2007年11月,普京的支持率高达84%,在各国领导人支持率中位列世界第

一。他的支持率在1999年8月只有31%,但11月时已达80%,从那以后再没有跌过65%。分析人士认为,普京的高支持率主要来源于他任期内民生的显著提高和俄罗斯重获世界发言权的事实。普京就克里米亚独立并加入俄罗斯演讲普京获高支持率的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俄罗斯人经历了苏联解体后,对西方国家感到极大的失望,因此他们不再相信亲西方的民主派政治家,而这些人在普京任内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压。在俄国主要电视台内很少能看到普京反对者。

普京演讲稿

3月18日,俄罗斯与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签署入俄协议,普京在克林姆林宫发表了极具爱国激情的演讲,。演讲期间,不时为与会者全体起立欢呼、鼓掌喝彩和泪水所打断。 (稍长,耐心看) 中午好,尊敬的联邦委员会成员们,杜马议员们: 中午好,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的代表们: 是的,他们在这里,和我们的俄罗斯公民们在一起。(掌声) 尊敬的朋友们,我们今天聚在这里,为的是解决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一个对我们来说有历史意义的问题。3月16日,在克里米亚举行了全民公决,此次公决完全符合民主程序和国际法规则。 参与公决的有82%的居民,其中超过96%的选民支持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这个数字非常具有说服力。 要想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公决,只需要了解一下克里米亚的历史,要知道从过去到现在,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又意味着什么。 克里米亚渗透着我们共同的历史与骄傲。这里坐落着古老的古希腊城市克森尼索,正是在这里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了洗礼,使得俄罗斯成为一个东正教国家。它的这一精神遗产奠定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共同文化、价值观与文明基础,注定使得我们三国的人民结合在一起。在克里米亚有俄罗斯士兵的墓地,凭借这些士兵的英勇作战,俄罗斯在1783年将克里米亚收入自己的领土。这里有塞瓦斯托波尔,传说之城,伟大的命运之城,堡垒之城,是俄罗斯黑海舰队

的故乡。在克里米亚有巴拉克拉瓦和刻赤,马拉霍夫古墓和萨布恩山。这里的每一个地方对我们来说都是神圣的,是俄罗斯军队荣耀与勇气的象征。 克里米亚是独一无二的多民族文化混合体。在这一点上,克里米亚与大俄罗斯非常相似,在几个世纪中,这里没有一个民族彻底消失。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克里米亚鞑靼人与其他民族的代表在克里米亚的土地上生活、工作,都保持了自己的风格、传统、语言和信仰。 顺便说一下,在克里米亚半岛今天的220万居民中,有近150万的俄罗斯人,35万以俄语为母语的乌克兰人,还有29-30万克里米亚鞑靼人,公投已经表明,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期望加入俄罗斯。 是的,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克里米亚鞑靼人受到了非常残酷地对待,就像苏联的其他民族一样。我只说一点:当时受到镇压的有成百万的不同民族的人,当然其中也有俄罗斯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土地。我认为,应当采取一切必要的政治与法律手段来恢复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权利与英名。 我们将会满怀尊敬地对待居住在克里米亚的少数民族。这是他们共同的家园,他们的小小祖国。我知道克里米亚人会支持这一点:在克里米亚将有三个地位平等的官方语言——俄语、乌克兰语和克里米亚鞑靼语。(掌声) 尊敬的同事们! 在克里米亚人民的心里,在他们的记忆里,他们曾经是,也始终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份信念建立在真理与公平的基础上,

中传883媒介·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文化帝国主义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媒介产业经济学里比较重要的概念——文化帝国主义。 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一大批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相继获得政治上的独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国家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通过各自的文化表现出来。西方国家在向全世界传播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在倾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形成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促成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议题的形成。 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渊源主要有: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法农的后殖民主义思想以及福柯的权力-话语思想等。 提出者 赫伯特?席勒(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美国媒介批评家、著名传播学者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在1969年出版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MAss Communications and American Empire)中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 代表作 《大众传播与美帝国》和《思想管理者》。 在《大众传播与美帝国》中,席勒主要论述了美国政府借助跨国公司的广告以及跨国媒介公司的文化产品,对外输出其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经济利益,也实现了文化与意识形态入侵的目标。不仅如此,当跨国公司和跨国媒介公司在海外扩张受阻时,美国政府便会利用贸易政策、政治胁迫、利益诱惑等对他国政府施加压力。席勒提醒人们注意美国出口的电影、音乐和其他媒介产品对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的潜在影响。他认为,美国的传媒公司醉

心于破坏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由于美国的传媒产品制作得是如此完美、如此吸引人,以至于其他国家的人们很难抗拒它们。结果是,西方控制的国际大众传媒就会取代民族文化,这种形势就像是抢劫,就像是早期殖民者拼命掠夺殖民地国家自然资源,以使殖民国家发财致富一样。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是指西方强国通过对其他国家人民生活的系统渗透和控制,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于他国人民头上,以达到重塑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减弱帝国主义势力扩张的阻力的目的。 关于文化帝国主义,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存在的,比如萨义德认为在媒介和帝国主义的关系问题关键在于帝国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对现代媒介是否拥有同样的控制权, 以及帝国主义国家是否有意识、有预谋地利用媒介来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而在这一点上, 萨义德认为, 文化帝国主义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人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不存在的,比如汤林森,他认为媒介和文化帝国主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关联: 一方面, 媒介只是中性地、客观地传播信息, 并不存在将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强加于第三世界的问题; 另一方面, 读者和观众有足够的自主性来抵抗外来文化的渗透。 我赞成汤林森的观点,我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并不存在。 首先,现在很多国家都会对本国的文化进行保护,如限制性保护与扶植性保护,都是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引入和展示进行控制和推动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对国内产业进行鼓励和扶持。 其次,媒体保护主义以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为前提,来自对外国文化的影响和本国文化完整性受损的恐惧;保护性政策常常与决策者的既得利益有关,政府精英除了实践他们自己的信念之外,也必须归纳国家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甚至充当他们的代言人;不平衡的文化交流容易引发媒体保护,对美国的文化霸权的担心不限于发展中国家,某些发达地区例如加拿大和西欧,也采取了若干媒体保护主义。 再者,正如汤林森说的那样,虽然媒体可以传播帝国主义国家自己的意识形态,但是作为读者和观众,我们还是能有足够的自主性来抵抗外来文化的渗透。 最后,在全球化传播的时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各种边界正在发生变化,被外来文化取缔的恐惧是没有根据的,国家的本土文化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很难改变深层的特征,因为人的文化认同和所处的地缘、血缘和信仰息息相关,本地文化不一定此消彼涨,可能相互影响并形成新的混合文化。

普京2004年就职演说稿翻译

俄文版: важаемые граждане России! Дорогие друзья! Только что в соответствии с Конституцией мною были произнесены слова президентской присяги. Сейчас я еще раз хочу вернуться к главному ее смыслу и сказать: обязанности Президента хранить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и верно служить народу и впредь будут для меня святы, и впредь будут для меня превыше всего. Как и раньше, буду исходить из того, что помощьи поддержка граждан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являются самой главной и самой надежной опорой в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ее Президента. И сегодня хотел бы поблагодарить всех, кто оказал мне высокое доверие и честь, избрав на пост главы государ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Всех, кто в течение прошедших четырех лет вносил свою долю труда в общие результаты нашей страны. Как и в предыдущие годы, буду работать активно, открыто и честно, сделаю все, что смогу, все, что в моих силах, чтобы оправдать надежды миллионов людей. Прошедшие годы были для нас всех нелегкими. Прямо скажу: они были временем серьезных испытаний. Тогда, в 2000 году, очень многие проблемы казались просто неразрешимыми. Но в критических ситуациях народ России проявил свои самые лучшие патриотические, гражданские качества. И когда боролся за 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ую целостность, за единство страны. И когда упорным трудом создавал основы для роста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потенциала России. Вместе мы сумели очень многое. И достигли всего этого только сами. Это мы сами добились высоких темпов развития нашей экономики. Преодолели непростое идеологическое противостояние и сейчас становимся, постепенно становимся, единой нацией. Это мы сами остановили агрессию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терроризма. Избавили страну от реальной угрозы распада. Это мы вместе сделали нашу Родину открытой страной. Страной, готовой к широкому, равноправному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у с другими государствами. Страной, укрепляющей свои позиции н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арене и умеющей мирными средствами отстаивать свои законные интересы в быстро меняющемся мире. Теперь главная цель ближайшего четырехлетия –превратить уже накопленный нами потенциал в новую энергию развития. Достичь за счет этого принципиально лучшег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