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指标

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指标
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指标

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指标

2016-03-08

EBNA二聚体带状模型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属于4型疱疹病毒,类似其他疱疹病毒科的病毒,EBV感染包括增殖性感染(或称活动性感染)和潜伏感染两种状态,EBV感染人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初次感染后病毒可长期在人上呼吸道上皮细胞或淋巴组织中潜伏,潜伏感染和终生携带是EBV感染的重要特征。人群对EBV普遍易感,大多数人初次感染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并可终生携带,在中国,8岁以上人群90%以上血清学阳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典型的EBV初次感染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免疫抑制(如器官移植)、遗传缺陷(如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或潜伏感染的反复激活的情况下,EBV感染可能导致不良预后,如发展成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和EBV相关的噬血性淋巴组织增生(EBV-HLH)。另外EBV还与儿童及成人的淋巴瘤等多种肿瘤发病有关。因而及时准确的实验室诊断有助于临床对EBV 感染的时相、机体状况和发生不良转归的风险进行评估,这对于儿童EBV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至关重要。

EBV-DNA阳性是EBV存在的直接证据。由于潜伏感染的存在,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也常有低载量的EBV-DNA检出(通常低于200拷贝数/m1)。在活动感染发生时EBV 在人淋巴细胞中大量增殖(IM患者一般可达103~105拷贝数/m1)并释放到血浆或淋巴液中。随着感染的控制,EBV感染进入潜伏状态,血浆或淋巴液中的病毒颗粒迅速消失,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EBV仍将以潜伏状态保持较高滴度数月~1年。对于复发性感染外周血EBV-DNA载量会更高,CAEBV可达105~106拷贝数/ml甚至更高,EBV-HLH一般在104~106拷贝数/ml之间。由于不同感染状态下病毒的状态和分布不同,EBV-DNA测定结果的解释因标本来源的不同而有不同。

1.全血:淋巴细胞是EBV感染的靶细胞,淋巴细胞中潜伏期EBV的存在和活动感染后长达数月的持续阳性使得该检测结果不能反映现症感染,也不适合急性感染如IM的诊断。因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V-DNA定量测定更适合复发感染如CAEBV、EBV-HLH或移植相关EBV感染的诊断和检测。本方法的一个缺陷在于单个核细胞分离步骤繁琐,自动化程度低,定量结果受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效率影响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有研究者使用吸附法抽提全血DNA进行定量,现有大量商品化的抽提系统可供使用,抽提步骤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且定量结果与分离单个核细胞的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2.血浆或血清:血浆中的EBV-DNA来自活动感染期由感染淋巴细胞中释放的病毒颗粒,感染被控制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颗粒和EBV-DNA又被免疫系统迅速廓清。因此血浆或血清中的EBV-DNA只有活动期感染时为阳性,恢复期和潜伏感染为阴性,这使得血浆EBV-DNA成为一个很好反映活动感染的指标,在IM、EBV-HLH和淋巴瘤等急慢性活动感染患者的血浆中均可检出,而潜伏感染者多为阴性。

3.上呼吸道标本如唾液、口腔含漱液和咽喉拭子:具有取材方便的优点,但由于EBV 在绝大多数人咽喉部定植,无论潜伏感染或活动性感染均可检出,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鼻咽癌方面的一些检查,对IM和其他儿科相关EBV感染的诊断价值有限。

就EBV-DNA检测的方法学而言,商品化的EBV-DNA测定试剂盒自20世纪90年代末上市以来,EBV-DNA的测定经历了从半定量、竞争定量到荧光定量的演化,现一般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性能良好,但迄今为止仍无权威的参考物质,市场上多数试剂盒仍使用自制的以质粒为基础的标准品,适宜的第三方质控品也不易得到,这为EBV-DNA 测定的标准化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EBV初次感染时,机体首先产生针对其壳抗原(viral capsid an

tigen,VCA)的IgM抗体(VCA-IgM),然后是壳抗原低亲和力的IgG抗体(VCA-IgG),随着抗体亲和力的成熟,感染后期机体将产生高亲和力的VCA-IgG和核心抗原抗体(EBNA-IgG)并持续终身。在急性感染中后期还会一过性早期抗原抗体(EA-IgG)出现。而IgA型的抗体与EBV进入上皮细胞有关,持续高滴度的IgA抗体被认为和鼻咽癌有关。

血清中的EBV相关抗体主流检测方法为ELISA、化学发光和免疫荧光法,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针对不同抗原或不同亚类的抗体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相关抗体的组合测定有助于感染类型和时相的判断,检验项目的合理选择和正确解释就显得非常重要。

VCA-IgM是最常用的EBV初次感染的指标,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因VCA-IgM缺失而导致漏诊;低亲和力的VCA-IgG在初次感染的早期出现,也可作为初次感染的诊断指标。EBNA-IgG和高亲和力的VCA-IgG都在感染后期才出现并可终生携带,被视为恢复期或既往感染的指标;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EBNA-IgG与VCA-IgG结合可用于初次感染和复发感染以及感染时相的判断。

EA-IgG产生晚于VCA-IgG,慢性活动感染时可持续阳性,根据荧光模式差异EA可分为弥散型(D)和局限型(R)。结合其他抗体检测结果,EA抗体通常用于复发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

除EBV核酸和抗体检测外,感染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恶性EBV感染性疾病易感基因检测以及EBV基因分型也正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

1.感染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检测:EBV感染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通常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测定,淋巴细胞亚群方面IM患者主要体现在CD3+和CD8+细胞的增高;EBV-HLH患儿典型特征为NK细胞减少;而CAEBV患者的典型特征为2系以上血细胞计数的减低。抗EBV 免疫依赖于特异性的细胞免疫,T细胞向Thl/Th2的极化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免疫杀伤和免疫逃避,通过测定细胞因子、极化相关转录因子以及外周血白细胞CCR3/CCR5表达水平可反映T细胞的极化状态,从而对机体抗病毒免疫功能进行评估。

2.恶性EB病毒相关疾病易感基因检测: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对EBV感染高度敏感,发病急,常表现为暴发性IM、HLH、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等,预后很差,70%以上患儿于10岁前死亡,因此早期诊断

并及时进行骨髓移植至关重要,相关的遗传学突变包括X染色体上的SH2D1A和XIAP等基因。另外基因PRFl、UNC13D、STXll、STXBP2也可能与原发性HLH有关。

EBV作为儿童时期感染的一种常见病毒,具有导致严重疾病的潜能,常规的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手段已广泛应用于EBV感染及EBV相关疾病的诊断。EBV的血清学检查和核酸载量测定是当前EBV感染相关疾病实验室检查的最主要手段,VCA-IgM和低亲和力的VCA-IgG对现症EBV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对于IM等急性、亚急性EBV感染而言,血清学检查优于在恢复期还保持很高载量的EBV-DNA。婴幼儿、器官(或骨髓)移植者、HIV感染者、肿瘤化疗患者等免疫功能不全的受检者,血清学检查可能带来漏诊,对于此类患者还应结合EBV-DNA载量进行判断。 EBV-DNA载量的检测对CAEBV、EBV-HLH的诊断价值高于VCA-IgM血清学检查。

相对于EBV的核酸以及血清学检测,对EBV感染患儿的免疫学功能评估、易感基因的检测等近年来正成为EBV相关疾病实验室诊断研究新的热点。随着方法学的成熟和诊断价值的进一步明确,可望成为EBV相关疾病诊断、监控及预后判断新的强有力的工具。资料来源:

马展,张泓.儿童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4):223-225.

EB病毒感染诊断

陈荷英主治医师查房意见:患儿 刘钢主任医师查房意见:患儿 胡惠丽主治医师查房意见:患儿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根据本患儿为15岁青春期女孩,病史20天,以低热、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查体:双颈部及颌下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活动度可,无粘连,质软,无进行增大。咽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病程中可见脓性分泌物,肝肋下及边,脾肋下及未及,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EB-IgM阳性,EB-DNA高于检测下限,考虑本病可能最大。本病多为自限性疾病,入院后复查EB病毒抗体及白细胞分类、完善骨穿协诊。 鉴别诊断: (1)恶性淋巴瘤:本病可表现为淋巴结进行性无痛性肿大,可有发热,消瘦,盗汗。查体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可融合,可有肝脾增大,淋巴结活检可确诊。本患儿病史短,表现颈淋巴结肿大,查体肝肋下及边,脾肋下未及,应注意本病可能。但本患儿无盗汗、消瘦、体重进行性减低,精神反应好,淋巴结无进行性增大,与本病不符,考虑可能性小,必要时做淋巴结活检以除外。 (2)急性白血病:本病为儿童时期最常见恶性病之一,以发热,出血,贫血为主要表现,可有或无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小板及血色素均减低,白细胞可高可低,骨髓中幼稚细胞大于30%,本患儿以低热为主要表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肋下及边,脾肋下及边,要考虑本病,但外周血血小板及血色素均正常,不支持,入院后完善骨穿以除外本病。 (3)自身免疫病:本类疾病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伴有血小板降低,同时出现如发热、光过敏、蝶形红斑、关节肿痛、肝脾等脏器损伤,本患儿为15岁女孩,主要表现为低热,颈部淋巴结肿大,肝功损害,故考虑此病,但患儿病史中无光过敏、碟性红斑、关节肿痛、精神反应异常等特异性表现,不支持本类疾病,注意查自身抗体并注意脏器功能等以除外。 诊疗常规: 1.一般治疗:监测体温,密切监测患儿病情变化。 2.完善相关检查: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腹部B超、心脏彩超等协助评估各脏器功能,CRP、血沉等炎性指标评价机体炎症反应,查胸片了解肺部情况,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肺炎支原体抗体、EB病毒抗体及白细胞分类、完善骨穿等协助。 3.患儿目前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能性大,故向患儿家长交待病情后治疗上予更昔洛韦静点抗病毒治疗,按每日10mg/kg,实予250mg/次、12小时1次静点。根据病情酌情调整治疗方案。 4.对症支持治疗:予能量合剂静点保护重要脏器,给予谷胱甘肽静点保肝,清解合剂对症化痰。 5.向患儿家长交待病情:患儿目前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能性大,入院后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协诊,更昔洛韦静点抗病毒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即使经过上述治疗患儿病情仍可能进展。住院期间,存在交叉感染可能,住院费用高。患儿家长签字表示了解病情、同意治疗。 6.请示上级医师指导治疗。 入院记录现病史: 患儿入院前20天接触感冒病人后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质硬,活动欠佳,深压时疼痛,无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一) ●考点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病毒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常见病毒的感染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 【内容讲解】 第一节概述 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可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仅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外被蛋白质衣壳或还有包膜。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在临床微生物感染中,近75%的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 一、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形态结构 1.大小和形状: 大小:测量单位用纳米表示,一般在20-300nm之间。 形态大致可分为:球形或近似球形、杆状、弹形、砖形、蝌蚪形等。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 2.结构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 (二)病毒的增殖 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

以特殊的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病毒的复制周期: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 组装与成熟、释放6个阶段。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5:针对本讲义提问] 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环境不利于它的复制,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不能组装和释放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缺陷病毒: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干扰现象: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同的同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6:针对本讲义提问] (三)噬菌体 以细菌、真菌等为宿主,能引起细菌等裂解的病毒。 噬菌体特异性识别细菌表面受体,可用于进行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产生两种后果: 溶菌周期和溶源性周期。

EB病毒感染PDF.pdf

病毒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基本结构包括核心、衣壳,部分衣壳外包有囊膜,核心含病毒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和核蛋白。 病毒感染的过程 病毒附着于细胞表面—与细胞表面病毒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潜伏感染—病毒血症期—经血液或淋巴在体内传播。 病毒感染的检测, 病毒分离:特异性强,但时间长,技术要求高 病毒抗原的检测:检测到抗原即可诊断该病毒感染,但不能说明急性、慢性感染或病毒携带状态,需结合抗体 病毒核酸检测:常用PCR 原理:双链DNA分子—高温解链—降温后与特异性互补引物结合 可诊断病毒感染,但不能说明急性、慢性及病毒携带状态。如人感染EBV及HHV6后,建立终身潜伏感染,咽部长期不定时的排出病毒。因此PCR检测的样本最好直接取自受累的组织或器官。 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 急性感染,特别是原发感染早期,首先出现IgM,一般持续2-3个月消失,感染1周左右IgG爱是出现,逐渐升高,数周或数月达高峰,逐渐降低至一定水平后持续很长时间或终生存在,只要IgG滴度进行性升高,可诊断为病毒的急性感染,一般是2分血清标本,间隔2-4周,如抗体滴度达4倍以上增高,可诊断为急性感染,但不能做出早起诊断。如IgM阳性,考虑为病毒急性或近期感染,但不能确定传染性。

EB病毒抗体四项 1.VCA-IgG(衣壳抗原) 疾病早期即可出现,可持续终生 2. VCA-IgM 疾病早期即可出现,1-2周后可消失 3.EA-IgM(早期抗原) 疾病急性期可出现,3-5周高峰后逐渐消失 4.NA-IgG(核心抗原) 出现于发病后4~6周,阳性的效价亦较低,但可持续终生。如发现该抗体,则提示感染实际早已存在。 EBV抗体四项的判断 一,EBNA-IgG(+) CA-IgG(+),EA-IgG(+)/CA-IgM(+):复发(再激活)。 高亲和力的CA-IgG:既往感染。 二,EBNA-IgG(-), CA-IgG,IgM(-),无感染 CA-IgG(+): CA-IgM(-)和高亲和力的CA-IgG,EA-IgG(-)为既往感染,EA-IgG(+)为复发 CA-IgM(+)和低亲和力的CA-IgG,原发感染。 胡老师: EB抗体四项:EBCA-IgG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摘要: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近年来又有感染上升的趋势。一种准确、灵敏、快速的实验室检测诊断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方法(FAT)、快速荧光抑制灶技术(RFFIT)、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 RT-PCR,基因芯片技术和恒温扩增技术等狂犬病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做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 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RV可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引起死亡,表现为高度嗜神经性。脑组织感染RV后遭到破坏,使得狂犬病感染的病死率几乎 100%。 据WHO数据显示狂犬病在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狂犬病病例。尽管狂犬病可以通过疫苗免疫进行预防,全世界每年仍有超过 5.5 万人死于该病,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1]。中国狂犬病疫情较严重,居世界第2位[2~3],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呈现回升的趋势[4]。检测狂犬病抗原抗体、分析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并建立高效、快速、可靠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此病的流行。下面主要针对RV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结构及主要的检测技术进行概述。 1、狂犬病病毒形态特征 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血清/基因 1 型,单股负链RNA病毒。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为70~80nm,长160~240nm,一端钝圆,另一端平凹,整体呈子弹状[5]。病毒有双层脂质外膜,其外面镶嵌有1072-1900个8-10nm长的纤突(spike),为糖蛋白,每个糖蛋白呈同源三聚体形式,电镜还显示了糖蛋白具有“头”和“茎”结构。病毒双层脂质包膜的内侧主要是膜蛋白

eb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 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种类比较多,不同疾病对人体健康损害不同,而且治疗的时候,方法选择也是有着很大区别的,想要能够很好的治疗自身疾病,就需要对疾病进行很好的认识,这样治疗的时候,才会知道该如何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最好,那eb病毒感染是什么呢,也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 很多人对eb病毒感染并不是很清楚,这是疾病当中带有的病毒,对它的消除,都是需要选择正确的方法,这样对自身这类问题,才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eb病毒感染: Epstein-Barr病毒(EBV)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为95%以上的成人所携带。它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还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

★病因 EBV是一种DNA病毒,呈球形,直径为180~200nm,在B淋巴细胞中复制。人是EBV感染的宿主,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90%以上的3~5岁幼儿曾感染EBV。细胞免疫在EBV感染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该功能下降将导致EBV 的活化。 ★临床表现 EBV感染的潜伏期4~7周,前驱症状包括头疼、乏力等,80%的患者可能出现临床三联征:咽炎,发热和淋巴结病。感染可涉及到全身各个器官,一般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有的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一般需2~4周的恢复期。

通过以上介绍,对eb病毒感染原因、症状都是详细了解,在对它改善的时候,都是需要很好的方式,这样对自身健康,才不会有任何的损害,在对这点也是需要进行注意的,而且想要拥有健康的身体,日常生活中饮食也是需要合理安排。

第五节 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第二章病毒 第五节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畜禽病毒性传染病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疫病,给畜牧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大。除少数如绵羊痘等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变作出诊断外,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的确诊,必须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室诊断,以确定病毒的存在或检出特异性抗体。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和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一样,都需要在正确采集病料的基础上进行,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包涵体检查、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的血清学试验、动物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等。 一、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病毒病病料采集的原则、方法以及保存运送的方法与细菌病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方法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病毒材料的保存除可冷冻外,还可放在5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中保存,液体病料采集后可直接加入一定量的青、链霉素或其他抗生素以防细菌和霉菌的污染。 二、包涵体检查 有些病毒能在易感细胞中形成包涵体。将被检材料直接制成涂片、组织切片或冰冻切片,经特殊染色后,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这种方法对能形成包涵体的病毒性传染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但包涵体的形成有个过程,出现率也不是100%,所以,在包涵体检查时应注意。(能出现包涵体的重要畜禽病毒见表2-3) 表2-3 能产生包涵体的畜禽常见病毒 病毒名称感染范围包涵体类型及部位 痘病毒类 狂犬病病毒 伪狂犬病病毒 副流感病毒III型 马鼻肺炎病毒 鸡新城疫病毒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人、马、牛、羊、猪、鸡等 狼、马、牛、猪、人、猫、羊、 禽等 犬、猫、猪、牛、羊等 牛、马、人 马属动物 鸡 鸡 嗜酸性,胞浆内,见于皮肤的棘层细胞中 嗜酸性,胞浆内,见于神经原内及视网膜的神经节 层的细胞中 嗜酸性,核内,见于脑、脊椎旁神经节的神经原中 嗜酸性,胞浆及胞核内均有,见于支气管炎、肺泡 上皮细胞及肺的间隔细胞中 嗜酸性,核内,见于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细胞、肺间 隔细胞、肝细胞、淋巴结的网状细胞等 嗜酸性,胞浆内,见于支气管上皮细胞中 嗜酸性,核内,见于上呼吸道的上皮细胞中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将采集的病料接种动物、禽胚或组织细胞,可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供接种或培养的病料应作除菌处理。除菌方法有滤器除菌、高速离心除菌和用抗生素处理三种。如用口蹄疫的水疱皮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时,将送检的水疱皮置平皿内,以灭菌的pH7.6磷酸盐缓冲液洗涤数次,并用灭菌滤纸吸干、称重,剪碎、研磨制成1∶5悬液,为防止细菌污染,每毫升加青霉素1000IU,链霉素1000μg,置2~4℃冰箱内4~6h,然后用8000~10000r/min速度离心沉淀30min,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 方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附件1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寨卡病毒(ZikaVirus)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可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一、检测对象 (一)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 (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二、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一)病例标本采集。 对怀疑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推荐采集血清标本开展检测。 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5mL,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管,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管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管用于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 对病例应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液标本,两份标本之间相隔14天为宜,住院病例可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采集一份。 (二)蚊媒标本采集。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 如标本能够在24小时内开展实验室检测,应将标本置于2-8℃保存;如能在7天内开展检测,应将样本置于-20℃保存;如需保存7天以上,应将样本置于-70℃以下。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关于三类病原体的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三、检测方法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时,应同时考虑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相应的技术指南开展。 (一)临床标本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一般认为发病7天内检测阳性率高。 (1)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诊断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检测手段。 (2)病毒分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出现病变以后,用检测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2.血清学检测

第四章实验室检查习题知识分享

第四章实验室检查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 *1.严重细菌感染时不应出现 A白细胞总数增高B中性粒细胞增高C核左移 D酸性粒细胞增高E中性细胞出现中毒颗粒 2.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是 A急性病毒感染B急性溶血C急性中毒D急性失血E心肌梗死 **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 A分叶核在2叶以上的细胞>0.03 B分叶核在3叶以上的细胞>0.03 C分叶核在4叶以上的细胞>0.03 D分叶核在5叶以上的细胞>0.03 E杆状核粒细胞≥0.05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不应出现于 A支气管哮喘B急性支气管炎C钩虫病D皮肤湿疹E药物过敏 5.对缺铁性贫血认识正确的是 A红细胞↓=血红蛋白↓B红细胞↓<血红蛋白↓C红细胞↓>血红蛋白↓ D为大红细胞性贫血E以上都不对 6.下列哪种细菌感染WBC计数减低 A肺炎球菌B链球菌C葡萄球菌D大肠杆菌E伤寒杆菌 7.促使血沉增快的物质是 A清蛋白B胆固醇C血小板D纤维蛋白原E凝血酶原 **8.血沉增快不应出现于 A严重脱水B严重贫血C结核病D风湿病E恶性肿瘤 **9.出血时间延长不应出现于 A血小板减少症B过敏性紫癜C再生障碍性贫血D血小板无力症E血管异常 **10.可致血小板增高的病因是 A急性失血与溶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白血病D放射病E淋巴瘤 11.镜下血尿是指尿沉渣红细胞数 A平均>1个/HP B平均>2个/HP C平均>3个/HP D平均>4个/HP E平均>5个/HP 12.蛋白尿时蛋白定量试验为 A>5mg/24h B>15mg/24h C>50mg/24h D>150mg/24h E>250mg/24h 13.下列疾病可出现蛋白尿,除了 A急性肝炎B急性肾小球肾炎C肾病综合征D妊娠中毒症E慢性肾炎 **14.尿常规检查不正常的是 A尿量1500ml/24h B尿比重波动于1.010±0.003/24h C外观清晰透明 D尿色微黄E尿沉渣见少量扁平上皮细胞

第四节 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第一篇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细菌 第四节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细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微生物,细菌性传染病占动物传染病的50%左右,细菌病的发生给畜牧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动物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细菌病的防治工作。对于发病的群体,及时而准确地做出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畜禽细菌性传染病,除少数如破伤风等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作出诊断外,多数还需要借助病理变化初步诊断,确诊则需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室诊断,确定细菌的存在或检出特异性抗体。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需要在正确采集病料的基础上进行,常用的诊断方法有:细菌的形态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的生化试验、细菌的血清学试验、动物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等。 一、病料的采集、保存及运送 (一)病料的采集 1.采集病料的原则 (1)无菌采病料原则病料的采集要求进行无菌操作,所用器械、容器及其他物品均需事先灭菌。同时在采集病料时也要防止病原菌污染环境及造成人的感染。因此在尸体剖检前,首先将尸体在适当消毒液中浸泡消毒,打开胸腹腔后,应先取病料以备细菌学检验,然后再进行病理学检查。最后将剖检的尸体焚烧,或浸入消毒液中过夜,次日取出作深埋处理。剖检场地应选择易于消毒的地面或台面,如水泥地面等,剖检后操作者、用具及场地都要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2)适时采病料原则病料一般采集于濒死或刚刚死亡的动物,若是死亡的动物,则应在动物死亡后立即采集,夏天不宜迟于6~8h,冬天不迟于24h。取得病料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刻进行检验,应立即存放于冰箱中。若需要采血清测抗体,最好采发病初期和恢复期两个时期的血清。 (3)病料含病原多的原则病料必须采自含病原菌最多的病变组织或脏器。 (4)采病料适量的原则采集的病料不宜过少,以免在送检过程中细菌因干燥而死亡。病料的量至少是检测量的四倍。 2.采集病料的方法 (1)液体材料的采集方法破溃的脓汁、胸腹水一般用灭菌的棉棒或吸管吸取放入无菌试管内,塞好胶塞送检。血液可无菌操作从静脉或心脏采血,然后加抗凝剂(每1ml血液加3.8%枸橼酸钠0.1ml)。若需分离血清,则采血后(一定不要加抗凝剂),放在灭菌的试管中,摆成斜面,待血液凝固析出血清后,再将血清吸出,置于另一灭菌试管中送检。方便时可直接无菌操作取液体涂片或接种适宜的培养基。 (2)实质脏器的采集方法应在解剖尸体后立即采集。若剖检过程中被检器官被污染或剖开胸腹后时间过久,应先用烧红的铁片烧烙表面,或用酒精火焰灭菌后,在烧烙的深部取一块实质脏器,放在灭菌试管或平皿内。如剖检现场有细菌分离培养条件,直接以烧红的铁片烧烙脏器表面,然后用灭菌的接种环自烧烙的部位插入组织中,缓缓转动接种环,取少量组织或液体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 (3)肠道及其内容物的采集方法肠道只需选择病变最明显的部分,将其中内容

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指标

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指标 2016-03-08 EBNA二聚体带状模型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属于4型疱疹病毒,类似其他疱疹病毒科的病毒,EBV感染包括增殖性感染(或称活动性感染)和潜伏感染两种状态,EBV感染人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初次感染后病毒可长期在人上呼吸道上皮细胞或淋巴组织中潜伏,潜伏感染和终生携带是EBV感染的重要特征。人群对EBV普遍易感,大多数人初次感染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并可终生携带,在中国,8岁以上人群90%以上血清学阳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典型的EBV初次感染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免疫抑制(如器官移植)、遗传缺陷(如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或潜伏感染的反复激活的情况下,EBV感染可能导致不良预后,如发展成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和EBV相关的噬血性淋巴组织增生(EBV-HLH)。另外EBV还与儿童及成人的淋巴瘤等多种肿瘤发病有关。因而及时准确的实验室诊断有助于临床对EBV 感染的时相、机体状况和发生不良转归的风险进行评估,这对于儿童EBV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至关重要。 EBV-DNA阳性是EBV存在的直接证据。由于潜伏感染的存在,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也常有低载量的EBV-DNA检出(通常低于200拷贝数/m1)。在活动感染发生时EBV 在人淋巴细胞中大量增殖(IM患者一般可达103~105拷贝数/m1)并释放到血浆或淋巴液中。随着感染的控制,EBV感染进入潜伏状态,血浆或淋巴液中的病毒颗粒迅速消失,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EBV仍将以潜伏状态保持较高滴度数月~1年。对于复发性感染外周血EBV-DNA载量会更高,CAEBV可达105~106拷贝数/ml甚至更高,EBV-HLH一般在104~106拷贝数/ml之间。由于不同感染状态下病毒的状态和分布不同,EBV-DNA测定结果的解释因标本来源的不同而有不同。 1.全血:淋巴细胞是EBV感染的靶细胞,淋巴细胞中潜伏期EBV的存在和活动感染后长达数月的持续阳性使得该检测结果不能反映现症感染,也不适合急性感染如IM的诊断。因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V-DNA定量测定更适合复发感染如CAEBV、EBV-HLH或移植相关EBV感染的诊断和检测。本方法的一个缺陷在于单个核细胞分离步骤繁琐,自动化程度低,定量结果受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效率影响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有研究者使用吸附法抽提全血DNA进行定量,现有大量商品化的抽提系统可供使用,抽提步骤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且定量结果与分离单个核细胞的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2.血浆或血清:血浆中的EBV-DNA来自活动感染期由感染淋巴细胞中释放的病毒颗粒,感染被控制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颗粒和EBV-DNA又被免疫系统迅速廓清。因此血浆或血清中的EBV-DNA只有活动期感染时为阳性,恢复期和潜伏感染为阴性,这使得血浆EBV-DNA成为一个很好反映活动感染的指标,在IM、EBV-HLH和淋巴瘤等急慢性活动感染患者的血浆中均可检出,而潜伏感染者多为阴性。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第二十三章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实验室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与鉴定、病毒核酸与抗原的直接检出以及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临床医师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综合判断可能为何种病毒感染,留取适宜的标本送检。 一、检材的采集与送检 病毒性疾病通常采集血液、鼻咽分泌液、咯痰、粪便、脑脊液、疱疹内容物、活检组织或尸检组织等。 供分离病毒、检出核酸及抗原的标本的,要求: (一)尽早采取 在发病初期(急性期)采取,较易检出病毒,越迟阳性率越低。 (二)部位适宜 由感染部位采取,如呼吸道感染采取鼻咽洗漱液或咯痰;肠道感染采取粪便;脑内感染采取脑脊液;皮肤感染采取病灶组织;有病毒血症时采取血液。 (三)冷藏速送 病毒离活体后在室温下很易死亡,故采得检材应尽快送检。若距离实验室较远,应将检材放入装有冰块或干冰的空器内送检。病变组织则应保存于50%的甘油缓冲盐水中。污染检材,如鼻咽分泌液、粪便等应加入青霉素、链霉素或庆大毒素等,以免杂菌污染细胞或鸡胚,而影响病毒分离。 检测特异性抗体需要采取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第一份尽可能在发病后立即采取,第二份在发病后2~3周采取。血清标本放4℃-20℃保存,试验前血清标本以56℃30分钟处理去除非特异性物质及补体。无菌性脑炎患者也可取脑脊液检测特异性lgM。 表23-1 病毒检材采集与检验结果的关系 采取标本的时期检查病毒及其成分测定抗体 潜伏期及前驱 期 刚发病或急性期 恢复期及康复期 较难查见 最多查见 很难查见 未增多 未增多或增多不明显 明显增多(常超过4倍)表23-2 供病毒分离的检材 临床表现常见病毒帮助诊断有用的检材 呼吸道感染腺病毒 巨细胞病毒 流感病毒 咽试、肛拭 咽试或含漱液、尿液 咽拭或含漱液

病原微生物第8章 细菌的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习题与答案

第8章细菌的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不属于血清学反应的试验是: A.协同凝集试验B.对流免疫电泳C.血凝抑制试验 D.血凝试验 E.Elek平板毒力试验 2.从有正常菌群存在的部位所采取的标本应接种在哪种培养基中分离培养病原菌?A.增菌培养基B.营养培养基C.选择鉴别培养基D.基础培养基E.特殊培养基3.分离培养细菌一般需多少时间? A.4~8 小时B.8~12 小时C.12~16 小时D.16~20 小时E.20-24 小时 4.下列哪种细菌需 4~8 周培养才能长出可见菌落? A.大肠杆菌B.葡萄球菌 C.破伤风梭菌D.白喉杆菌 E.结核杆菌 5.关于直接涂片镜检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适用于所有细菌感染疾病的初步检查 B.方法简便易行,但均不能快速鉴定细菌 C.只适用于形态和染色性上具有特征的病原菌 D.其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方有诊断价值 E.以上都不是 6、利用细菌生化反应鉴定细菌是根据: A.细菌酶活性差异B.细菌毒素活性差异C.细菌酶含量的差异 D.细菌毒素种类的差异E.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差异 7.白百破三联疫苗是指: A.白喉杆菌死疫苗、百日咳杆菌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B.白喉杆菌活疫苗、百日咳杆菌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C.白喉杆菌死疫苗、百日咳杆菌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D.白喉杆菌活疫苗、百日咳杆菌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E.白喉杆菌类毒素、百日咳杆菌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8.白百破三联疫苗与其三种单一疫苗比较,其优点是: A.可减少接种次数和剂量B.可减少接种次数,但增加剂量 C.可减少接种次数,而增强免疫效果D.可减少接种次数,但降低免疫效果 E.以上都不是 9.用马血清制备的抗毒素的缺点是: A.制备较困难B.纯度不高C.产量低D.可产生超敏反应E.不易保存 10.丙种球蛋白的优点是: A.来源广B.易制备C.易保存D.含多种微生物的抗体E.免疫效果好 11.采集细菌培养标本正确的作法是: A.采集有正常菌群的标本时需用洁净容器B.采局部病变标本前应先用消毒剂消毒局部C.必须在使用杭生素之前采集D.不能即时送检时均应置冰箱保存E.以上都不是12.关于血清学反应,正确的叙述是: A.用已知抗原侧抗体称血清学鉴定 B.用颗粒性抗原与抗体反应的试验称沉淀反应 C.用抗体致敏栽体(乳胶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原反应称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D.用于鉴定炭疽芽胞杆菌的絮状试验称 Ascoli 试验 E.抗 O试验是一种沉淀反应 13.关于PCR技术,下列哪种叙述是错误的? A.是一种有细胞的分子克隆技术B.是一种 DNA扩增技术 C.具有快速、灵敏和特异性强等特点D.可用于病毒 DNA片段的枪侧 E.也可用于细菌等微生物DNA片段的检侧 14.测定细菌对药物敏感性的方法,下列哪种是错误的?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 术方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附件1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寨卡病毒(ZikaVirus)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可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一、检测对象 (一)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 (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二、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一)病例标本采集。 对怀疑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推荐采集血清标本开展检测。 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5mL,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管,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管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管用于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 对病例应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液标本,两份标本之间相隔14天为宜,住院病例可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采集一份。 (二)蚊媒标本采集。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 如标本能够在24小时内开展实验室检测,应将标本置于2-8℃保存;如能在7天内开展检测,应将样本置于-20℃保存;如需保存7天以上,应将样本置于-70℃以下。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关于三类病原体的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三、检测方法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时,应同时考虑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相应的技术指南开展。 (一)临床标本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一般认为发病7天内检测阳性率高。 (1)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诊断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检测手段。 (2)病毒分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出现病变以后,用检测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2.血清学检测

手足口病试验室检测方案

手足口病实验室检测方案 为规范手足口病的标本采集、运送及实验室检测操作程序,提高检测准确性,从而为手足口病的明确诊断和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手足口病的实验室检测原则和程序 手足口病的诊断一般是通过采集适当的临床标本后进行病毒分离和病毒鉴定,如果没有采到合适的临床标本,或无法进行病毒分离,也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如中和实验)来检测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或直接从临床标本中检测病毒的核酸来诊断(见下图:手足口病的实验室诊断流程图)。 一般是由省级病毒实验室进行病毒的分离,爆发疫情范围较大时,国家参比实验室也可以提供技术支持。病毒分离成功后,送至国家参比实验室进行鉴定或复核,同时对全国手足口病的病原进行病毒学监测。国家参比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在30日内将结果反馈给省级实验室。 很多血清型的肠道病毒能引起手足口病,不同细胞系对不同病毒的敏感性是有所不同的,而不同时期肠道病毒的流行株也不同。通常用于肠道病毒分离的细胞系为RD细胞(对CA16和EV71敏感)、HEp-2细胞(对某些柯萨奇B组病毒敏感)等,联合使用上述两种或更多细胞(如Vero细胞)有助于分离到更多的肠道病毒。 使用血清型特异性的中和抗血清进行的中和实验是肠道病毒鉴定的基本方法,如果使用了适当的抗血清,实验结果是比较可靠的。因为肠道病毒包括若干个血清型,通常使用组合抗血清进行鉴定,有些组合抗血清已经商品化。 当无法进行病毒分离或得不到适用于病毒分离用的标本时,血清学检测可以为肠道病毒的感染提供一个间接的证据。一般用急性期血清与恢复期血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抗体滴度呈四倍或以上增高证明有急性感染。但是,无症状的肠道病毒感染也是常见的,所以对检测结果的解释要慎重一些。 为了提高检测速度,也为了辅助中和实验法进行毒株鉴定,最近很多实验室都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目前,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肠道病毒进行定型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要根据检测目的选择使用适用的方法。. 检测结果的评价 如果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尤其是分离自脑脊液、疱疹液,那么很可能该病毒就是病因病原。当无法进行病毒分离或未分离到病毒时,血清学诊断方法可以作为病毒感染的间接证据。对于难以分离到的肠道病毒,分子生物学方法如

细菌实验室检查项目

细菌室常规检测项目: 一形态学检查(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 (一)各种染色 1革兰染色(Gram stain):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等;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等。 2抗酸染色(Acid-fast stain):通过染色将细菌分为两大类:抗酸性细菌和非抗酸性细菌,抗酸性细菌种类较少,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正常:未见。抗酸染色,找到红色分枝杆菌,及报告“找见抗酸分枝杆菌”,量可以用加号表示: ++++ 每个视野>10根 +++ 每个视野发现1~10根 ++ 100个视野发现10~99根 + 300个视野发现3~9根 ±300个视野发现1~2根 3异染颗粒染色(Metachromatic granula stain):用于检查棒状杆菌。 4墨汁染色(Indian ink negative staining):用背景着色,而细菌本身不着色的染色方法,用于脑脊液中查找新生隐球菌。正常:未见。 5鞭毛染色(Flagella stain):鞭毛的数目和位置随细菌种类而不同,可分为周毛菌、单毛菌、双毛菌和丛毛菌,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如霍乱弧菌是单鞭毛菌。 6荚膜染色(Capsules stain):荚膜是细菌壁外一层粘液性多聚物,赋予致病菌的侵袭力。染色将荚膜染成与菌体不同颜色,可作为细菌鉴定的依据。如肺炎链球菌。 (二)涂片检测(smear) 1便球杆比检查( stool cocus/bacillus):即革兰阳性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之比。 正常值:便球杆比:1:3 临床意义:健康人肠道内寄居着大量厌氧菌和小部分需氧菌。除人乳喂养的婴儿肠道内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外,其余人均以革兰阴性杆菌占绝对优势。在肠道发生致病菌如沙门、志贺、弧菌感染时往往由于使用抗生素而是革兰阴性杆菌受到抑制,此时球菌/杆菌比值有可能变大。若比值显著增大,常提示肠道菌群紊乱或发生二重感染。 2标本真菌涂片(fungi):经革兰染色如发现革兰阳性卵圆形芽生孢子或假菌丝,可初步报告为:找到真菌孢子和菌丝。 正常值:未见真菌。 3痰涂片检查(sputum smear): 临床意义:目的确定标本是否适合做细菌培养,初步判定是否有致病菌存在。首先应确定标本是否为来自下呼吸道的痰,其标准为革兰染色WBC>25/LPF(低倍视野),上皮细胞<10/LPF。有些细菌可做初步判断: 1) 肺炎链球菌:革兰染色为阳性球菌,成双或短链状排列 2) 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找到红色分枝杆菌,及报告“找见抗酸分枝杆菌”,量可以用加号表示: ++++ 每个视野>10根 +++ 每个视野发现1~10根 ++ 100个视野发现10~99根 + 300个视野发现3~9根 ±300个视野发现1~2根 3) 真菌:经革兰染色如发现革兰阳性卵圆形芽生孢子或假菌丝,可初步报告为:找到真菌孢子和菌丝。

动物微生物3.4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项目三病毒 任务五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一、病毒的一般诊断程序 (一)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用于分离病毒的标本应含有足够量的活病毒,因此必须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毒感染的特征、流行病学规律以及机体的免疫保护机制,来选择所需要采集标本的种类、确定最适采集时间和标本处理的方法。标本采集必须无菌操作,如有细菌污染,可通过加抗菌素、过滤和离心等方法处理。由于大多数病毒对热不稳定,所以标本经处理后一般应立即接种。若需要运送或保存,数小时内可置于50%中性甘油内4℃保存,对需较长时间冻存的标本最好置于-20℃以下或干冰保存。 以感染病毒的动物病料采集为例,一般说来,应从病畜体内存在病毒最多的器官或组织采取病料。例如上呼吸道疾病取鼻分泌物,脑炎取脑组织,痘症取患部皮肤。采集病料的时间,以症状刚出现时为佳。检查抗体时,则采取一个病畜的初期和恢复期的血清,以了解抗体滴度的变化。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 病毒与细菌不同,病毒是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的,因此分离培养病毒应采用寄主接种法、鸡胚培养法或细胞培养法,而且还必须根据不同病毒的要求进行选择,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1、寄主接种法 分离的标本接种于实验寄主的种类和接种途径主要取决于病毒寄主范围和组织嗜性,同时还应考虑操作、培养及结果判定的简便。 噬菌体标本可接种于生长在培养液或培养基平板中的细菌培养物。 植物病毒标本可接种于敏感植物叶片,产生坏死斑或枯斑。 动物病毒标本可接种于敏感动物的特定部位,嗜神经病毒接种于动物脑内,嗜呼吸道病毒接种于动物鼻腔。常用动物有小白鼠、大白鼠、地鼠、家兔和猴子等。在兽医病毒学实践中,还常用本动物进行实验感染试验。例如,应用健康马驹作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接种试验;应用健康猪、鸡分别作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接种试验等等。接种病毒后,隔离饲养,每日观察动物发病情况,根据动物出现的症状,初步确定是否有病毒增殖。 2、鸡胚培养法 不同的病毒可选择不同日龄的鸡胚和不同的接种途径,如痘病毒接种于10~12d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鸡新城疫病毒宜接种在10d尿囊腔和羊膜腔内,虫媒病毒宜接种于5d卵黄囊,继续培养观察。 3、细胞培养法 用机械方法或胰蛋白酶等方法将离体的活组织分散成 单个的细胞,在平皿中制成贴壁的单层细胞,然后铺上动 物病毒悬液进行培养。细胞培养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三)病毒的鉴定 病毒鉴定是诊断病毒性疾病的可靠方法,也是病毒分 类的前提。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确证病毒的存在: 1、病毒的群体形态特征 (1)噬菌斑 噬菌斑测定一般采用双层平板法,将一定量经稀释的 噬菌体悬液与高浓度敏感菌悬液及半固体琼脂培养基(1%琼脂)混合均匀后,然后倒入含底层琼脂培养基(2%琼脂)的平板,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在细菌菌苔上会出现一个个圆形局部透明区域,即噬菌斑。可以认为,每个噬菌斑是一个噬菌体侵染的结果,一个噬菌斑中的 图3-14 噬菌斑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12章病毒感染得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学习要点 一、病毒感染得检查方法 1、检材得采集与送检 病毒分离标本得采集原则就是:①早期取材;②注意无菌操作;③正确处理含菌标本;④低温保存与尽快送检。 2、病毒得分离培养与鉴定 (1)动物接种 (2)鸡胚接种 (3)组织培养: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传代细胞系 (4)病毒增殖得指标:①细胞得变化;②红细胞吸附;③干扰现象;④培养基pH改变。 3、病毒感染得血清学诊断 (1)中与试验; (2)补体结合试验; (3)血凝抑制试验 4、病毒感染得快速诊断 (1)形态学检查法:光学显微镜检查法;电镜与免疫电镜检查 (2)免疫学检查法:检查病毒抗原;检查病毒特异性IgM (3)检测病毒核酸: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 二、病毒感染得防治原则 1、病毒感染得预防 (1)人工自动免疫用于人工自动免疫得生物制品有:①灭活疫苗;②减毒 活疫苗;③基因工程疫苗;还有亚单位疫苗、多肽疫苗、核酸疫苗等。 (2)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常用得制剂有:动物免疫血清、人血清丙 种球蛋白、转移因子等。 2、抗病毒治疗 (1)抑制病毒穿入与脱壳金刚烷胺

(2)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核苷类化合物(疱疹净、阿昔洛韦、阿糖腺苷、病毒唑、 叠氮脱氧胸苷、拉米呋啶等);病毒蛋白酶得抑制物(沙喹纳伟、英迪纳伟等);IFN及其诱生剂等。 (3)免疫制剂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治疗性疫苗等。 (4)抗病毒中草药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二倍体细胞 2、细胞病变效应 3、红细胞吸附试验 4、血凝抑制试验 5、减毒活疫苗 6、灭活疫苗 二、选择题 A1型题 1、从患者体内分离病毒,采集标本时得错误 ..做法就是: A、在发病早期采集 B、选取正确部位取材 C、标本冷藏 D、标本尽快送实验室 E、疾病恢复期取材 2、细胞病变效应不.包括: A、细胞圆缩、脱落 B、细胞融合 C、形成包涵体 D、干扰现象 E、细胞裂解 3、病毒凝集红细胞(血凝试验)得机制就是: A、红细胞表面抗原与血凝素抗体结合 B、红细胞表面受体与病毒表面血凝素结合 C、红细胞表面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D、病毒与结合在红细胞表面得抗体结合 E、红细胞上得血凝素与病毒结合 4、预防病毒病最有效得方法就是使用: A、抗毒素 B、抗病毒化学疗剂 C、中草药 D、疫苗 E、抗菌药物 5、以下描述正确得就是 A、人工被动免疫接种得物质为抗原 B、人工被动免疫不能用于治疗

常见病实验室检查

常见病的辅助检查 一、呼吸系统: Lab辅检: 1、普通感冒: ⑴血常规: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性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⑵病原学检查: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和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德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多无明显改变,细菌感染较重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⑵X线胸片:多表现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3、肺炎: 大叶性肺炎:X线显示节段性片状密度增高影。 小叶性肺炎:X线显示沿肺纹理分布的融合性斑点状阴影 间质性肺炎:X线显示为一侧或双侧肺下部的不规则条索状密度增高阴影。 ⑴血常规:WBC升高,N>80%,并有核左移或中毒颗粒; ⑵痰涂片:革兰染色阳性及荚膜染色阳性;痰培养及血培养:可以确定病原体;PCR和荧光标记抗体检测。 ⑶胸部X线检查:早期:肺纹理增粗或受累肺段,肺叶稍模糊;实变期: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气道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征;消散期:炎症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呈现“假空洞”征;多数3~4周后才完全消散。 4、肺脓肿 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在90%以上,慢性病人可稍增高或正常。 ⑵胸片:大片浓密模糊浸润阴影,边缘不清,可检圆形透亮区及液平面。 痰培养加药敏试验,需要做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治疗和发现病因,还可行肺泡灌洗术,协助局部引流。 5、肺结核 ⑴胸片:可确定病灶部位、范围、性质,是否典型的浸润型病灶,纤维钙化病灶及空洞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