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时作业(五下)第1-2单元—附答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时作业(五下)第1-2单元—附答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时作业(五下)第1-2单元—附答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 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 G、作答。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 1、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 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x,y)第1个数表示第几列(x),第2个数表示 第几行(y),写数对时,是先写列数,再写行数。 3、从地球仪上看,连接北极和南极两点的是经线,垂直于 经线的线圈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分别按一定的顺序编排表示“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都用度(°)、分(′)、秒(″)表示。 4、将某个点向左右平移几格,只是列(x)上的数字发生 加减变化,向左减,向右加,行(y)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8,3),列6+2=8;将点(6,3)的位置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4,3),列6-2=4。 5、将某个点向上下平移几格,只是行(y)上的数字发生 加减变化,向上减,向下加,列(x)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5),行3+2=5;将点(6,3)的位置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1),列3-2=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课时作业设计(共40份,含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课时作业设计(共40份,含答案) 第1课时精打细算 1.填空。 (1)下面各题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在括号中画“√”。 3.06÷3() 19.86÷31() 5.98÷6() 8.87÷12() (2)在括号中写出下面算式的商的最高位。 53.5÷9() 80.56÷13() 7.68÷31() 151.7÷23() 2.用竖式计算。 74.7÷15 16.35÷15 2.31÷3 10÷16 3.李师傅用17.5米的布做了5套同样的服装,平均每套服装用布多少米? 参考答案: 1.(1)后3个(2)5 6 0 6 2. 4.98 1.09 0.77 0.625 3. 17.5÷5=3.5(米) 答:平均每套服装用布3.5米。 第2课时打扫卫生 3.直接写得数。 5.5÷5= 6.7÷67= 0.9÷3= 0.08÷2= 6.6÷11= 0.84÷2= 0÷3.24= 3.2÷8= 0.48÷12= 4.用竖式计算。 6÷24= 52.95÷75= 0.578÷17= 3.明明家客厅的面积是32.5平方米,正好是用65块地砖铺成,每块地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参考答案: 4. 1.1 0.1 0.3 0.04 0.6 0.42 0 0.4 0.04 5. 0.25 0.706 0.034 6. 32.5÷65=0.5(平方米) 第3课时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1.填空。 (1)计算0.045÷0.09时,先把()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因此()的小数点也应(),然后按照()的除法进行计算。 (2)把下面算式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式。 (3里填上>”“<”或“=”。 1.36÷ 3.14÷ 2.用竖式计算。 10.8÷1.2 142.2÷0.18 0.832÷0.26 27.5÷0.025 3.一只鸵鸟0.75时跑了51千米。这只鸵鸟的奔跑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参考答案: 1.(1)0.09 右两 0.045 向右移动两位除数是整数 (2)左框:56 388 32 100 右框:5300 326 9.68 59 1610 44 (3)(横排)> > < = 2. 9 790 3.2 1100 3. 51÷50.75=68(千米/时) 答:这只鸵鸟的奔跑速度是68千米/时。 第4课时人民币兑换 4.填空。 (1)求积的近似值,如果保留三位小数,要看小数点后第()位。(2)2.3×0.87的积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3)求商的近似值,一般用()法,要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一位。 (4)25.3÷1.7的商精确到百分位是()。 5.填表。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 数 学 教 案 缑氏镇中心小学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1、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2、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 ,]表示。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 ,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4、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举例:3×5=15,15是合数。 5、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举例:[6,8]=24,(6,8)=2,2 4是2的倍数。 6、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举例:15和5,[15,5]=15,(15,5)=5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五年级数学备课 教学计划 一、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11个单元。 1、“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2、“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臵,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臵”。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四次。“数字与信息”、“球的反弹高度”、“奇妙的图形密铺”、“画出美丽的图案” 二、基本要求 数与代数 1、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 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

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能力。 3、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4、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间与图形 认识圆及其特征,知道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臵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臵。 统计与概率 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 1、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 2、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欣赏与设计的活动,初步认识图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 4、结合圆的认识,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 三、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1、学习习惯和兴趣: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

五年级上数学课时作业修订稿

五年级上数学课时作业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五年级上学期数学课时作业一班级姓名 一.填空 (1)3个1.7列式是()。15个0.18的和是()。 (2)已知32×9=288,那么3.2×9=(),32×0.9=()。 (3)0.7的32倍列式是(),结果是()位小数。 (4)3.8+3.8+3.8+3.8=()×()=() 0.04×3=()+()+()=() (5)3.8扩大()倍是38.6.78缩小()倍是0.0678。 (6)0.24×15运算时先把0.24看作(),第一个因数就扩大了(),运算结果必须缩小(),才能得到0.24×15的积。 (7)根据43×36=1548 4.3×36=()0.43×36=()43×()=1 5.4 ()×36=1.54843×()=0.154843×0.036=() (8)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9)小数乘以整数的方法是,先把小数看成()再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然后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几位,点上()并去掉小数点后末尾的零。(10)3.8扩大()倍是38.78缩小()倍是0.078。 90缩小1000倍是().()缩小10倍是4.6. 13个0.25是().0.25的8倍是()。 (11)0.24×15运算时先把0.24看作(),被乘数就扩大了(),运算结果必须缩小(),才能得到0.24×15的积. (12)3个1.7列式是()。15个0.18的和是()。 (13)已知32×9=288,那么3.2×9=(),32×0.9=() (14)0.7的32倍列式是(),结果是()位小数。 (15)把1.6当成16看,原来的数扩大()倍.把3.3当成33看,原来的数扩大()倍.把845.3当成8.453看,原来的数()倍.把0.425当成425看,原来的数()倍.把43.5当成435看,原来的数()倍.把87.24当成8724看,原来的数()倍。 (16)根据28×65=182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0.28×65=()28×6.55=()28×0.655=() 2.8×6.55=()0.28×0.655=()2.8×0.655=() (17)2.4+2.4+2.4+2.4=2.4×()=() (18)根据56×1.3=72.8,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56×13=()0.56×1.3=()5.6×13=() (19)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填空。 3.12×0.5=()×()12.5×8.7×0.8=(□×□)×□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2x=200 x+50=150、例:、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2 3、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任然是等式。 4、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解方程 60-4X=20, 解4X=60-20 4X=40 X=10 检验:??把X=10代入原方程, 左边=60-4×10=20,右边=20,左边=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6、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7、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8、四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9. 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E、解方程, F、检验, G、作答。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复式折线统计图

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 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 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 1、几个非零自然数相乘,每个自然数都叫它们积的因数,积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倍数。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绝不能孤立的存在.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因数的方法:成对的找。)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从自然数1、2、3、……分别乘这个数) 4、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5、按照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成三类 1 ①只有自己本身一个因数的. 3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在所有的质数中,2是唯一的一个偶数。 ③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合数至少有 3个因数)最小的合数是4。 按照是否是2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两类偶数和奇数。最小的偶数是0. 6、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 ,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作互质数 7、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 ,]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8、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举例:3×5=15,15是合数。 9、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 举例:[6,8]=24,(6,8)=2,24是2的倍数。 10、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列举法、图示法、短除法 ......) ①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举例:15和5,[15,5]=15,(15,5)=5 ②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举例:[3,7]=21,(3,7)=1 ③一般关系的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用列举法或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用大数翻倍法或短除法。 11、质因数: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2、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相邻的偶数(奇数)相差2。 13、2 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同步课时作业本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同步课时 作业本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1.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2. 从前面看,②和()看到的相同;从上面看,①和()看到的相同;从右面看,②和()看到的相同。 3.把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按下面的要求再添一个同样大的正方体。 (1)若从上面看到的是,选()。

(2)若从右面看到的是,选()。(3)若从左面看到的是,选()。 4.数一数,下面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1.数一数下面的物体各是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 ()个 ()个 2.选择。 (1)用5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一摆,要求从正面看到的是 ,从左面看到的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下面摆法中()符合要求。 A. B. C. D. (2)一个立体图形,从左面看到的是,从正面看到的是 。摆出这样的立体图形至少需要()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A.3 B.4 C.5 D.7 3.如下图,把7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摆在一起。从正面和左

全册整套课时作业本面所看到的图形面积之和是多少平方厘米?

全册整套课时作业本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 A组 1、填空。 (1)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最小因数是(),最大因数是()。 (2)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最小倍数是()。(3)一个非0自然数最少有()个因数,比1大的自然数最少有()个因数。 (4)50以内9的倍数有()。 2、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一个数的倍数都比它的因数大。() (2)任何一个数都有因数。() (3)30的最小倍数是60。() (4)36既是36的因数,也是36的倍数。() (5)16的最小因数是1。() (6)任何数都没有最大倍数。() (7)12有6个因数。() 3、选择题。 (1)属于因数和倍数关系的等式是() A、2×0.25=0.5 B、2×25=50 C、2×0=0 (2)下列各数中,不是12的倍数的数是() A、12 B、24 C、38 D、48

(完整版)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xx。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 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xx解应用题的思路: 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⑤、xx。⑥、检验。 ⑦、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9.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反映物体的变化趋势情况。作图时要注意描点、写数据、连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10、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1、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2、2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2、4、6、8;5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或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13、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15、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16、两个质数(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17、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18、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安排八个单元:《简易方程》、《折线统计图》、《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圆》、《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 二、教材简析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5个单元,有第一单元的“方程”,第三个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是第六单元的“圆”图形的认识。“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二单元的“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三次。“积与积的奇偶性”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球的反弹高度”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各中不同球的反弹高度是否相同。“蒜叶的生长”让学生围绕身边的事物,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观察、记录数据。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会解一些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过程,学会求两个数得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加深对自然数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理解;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意义、性质以及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丰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圆的特征,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在分析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推导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探索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归纳分数基本性质等活动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考,进一步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课时作业

“火火葭”五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 课时作业 一观察物体(三) 第1课时观察物体 一、一个物体从左面、正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如下图所示,请摆出这个物体。 二、用小正方体搭建一个立体图形,使得从左面看和从正面看分别看到下面的两个图形。 摆摆这个图形,说一说你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看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搭建这个图形。 第2课时观察物体(练习课) 用5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下面的形状.观察后完成练习。 1.从()面、()面和()面看物体A,形状是相同的;从()面和()面看物体B,形状是相同的。 2.从右面与左面看物体C,形状();从正面与左面看物体C,形状()。 3.看一看物体D,再连一连。 从上面看从左面看从正面看从右面看 4.从右面看到的是的物体有()。

5.从上面看物体C的形状是,如果添1个小正方体,从上面看形状不变,有()种不同的添法。 二因数与倍数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填空。 1.因为72÷8=9,所以()是()和()的倍数,()和()是()的因数。 2.因为42÷7=6,所以()是()和()的倍数,()和()是()的因数。 二、下列的4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12 6和36 11和44 5和25 第2课时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填空。 1.一个数既是24的因数,又是8的倍数,这个数是()。 2.在3、4、8、9、24、25、36各数中,()是100的因数,4的倍数有()。9既是()的倍数,又是()的因数。 3.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的因数最少有()个。 4.同时是3和5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 二、已知A=2X3X5,那么A的全部因数有哪几个? 第3课时因数和倍数(练习课) 一、填空。 I. 15的因数有(). 2.24有()个因数。 3.一个数既有因数2,又有因数3,这个数最小是()。 二、判断。 1. 24是倍数,6是因数。() 2.每一个大于。的自然数都有因数。()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它的倍数小。() 三、一个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写3个)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XX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蒜叶的生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和与积的奇偶性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球的反弹高度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六单元圆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 x+50=150

五年级下册 数学作业

五年级数学作业 姓名: 一、填空: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棱长和是( ) 厘米;六个面中最大的一个面积是( ) 平方厘米,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3、285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2.8米=( )分米=( )厘米 4、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锯成2个小长方体,其中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 厘米,它的棱长和是( )厘米,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6、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大正方体,需要( )个小正方体,把这些小正方体排成一排,长( )米。 7、平角的21 是( )度,是( )角。 8、一段公路每天修全长的121 ,4天修全长的( )。 9、七折指现价是原价的( ),一套原价75元的书,现八折出售,每套( )元。 10、正方形的边长34 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 11、在“女生占全班人数的59 ”这一数学信息中,( )是“一个整 体”,写出求女生人数的数量关系式是:( )×59 =女生人数。 12、一根铁丝长58 米,截去14 ,还剩下( )( ) ;若截去14 米,还剩下( )米。 13、 1吨的58 等于( )吨的18 。 二、火眼金睛 1、将一个长方体切成两个相等的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长方 体表面积的一半。( ) 2、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体的长方体,其他四个面的面积相等。( ) 3、把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表面积也扩大2倍。( ) 4、2个长方体表面积相等,棱长之和也一定相等。( ) 5.一件商品打六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106 。( ) 计算 109-53 134 - 51 117+158 1-198 158-3 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试卷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三套)! 期末测试卷1 一、填空 1、在x,3.5x<90,,125÷5=25中,等式有(),方程有()。 2、如果a是b的因数,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3、 4、在括号里填上最简分数。 60平方分米=()平方米36分=()时 45g=()kg 140mL=()L 5、在一块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铁皮上裁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6、964□,如果这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里应该填(),如果这个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里应该填()。 7、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直径是半径的();半径有()条,直 径有()条。圆的对称轴有()条。 8、17×11=187 35×11=385 49×11=539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11=2□5 87×11=□□□ 9、花店有玫瑰花a朵,康乃馨的数量比玫瑰的3倍少20朵,康乃馨有()朵。 10、有5箱牛奶,每箱16盒。把这些牛奶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分得()盒,每 班分得()箱,每班分得总数的()。 二、选择 1、用圆规画一个周长是78.5厘米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A、25 B、12.5 C、5 2、如果n是质数,分母是n的最简真分数有()个。 A、1 B、(n-1) C、n

3、的分母加上8,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A、1 B、3 C、8 4、两个圆的周长不相等,原因是()。 A、圆的位置不同 B、圆周率的大小不同 C、圆的半径不同 5、运送一批货物到某地,甲用了小时,乙用了小时,丙用 了小时。谁的速度最快?() A、甲 B、乙 C、丙 三、计算 3×2.5 x=24.45 3.9x+1.3×2=18.98 x-0.4x=1 四、画一画,填一填 1.在下面的方格图中画一个圆,圆心O的位置是(5,4),圆的半径占2格。 (1)如果图中每个小方格都表示边长 1厘米的正方形,那么画出的圆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2)将这个圆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圆心的左边变为 (,)。 五、应用题 1. 甲乙两地相距720千米,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地出发相向而行,客车 每小时行10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两车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驶了多少千米? 2.王阿姨买了3千克橘子和4千克苹果,共用去32.4元。橘子每千克3.6元,苹果 每千克多少元?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作业

班级:姓名:学籍号: 整除具备的条件: 1、被除数、除数(0除外)都是整数; 2、商是整数; 3、商后面没有余数。 (说一说一个整数除法算式中,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 整除的算式的特征: 1.除数、被除数都是自然数,且除数不为0。 2.被除数除以除数,商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 整除的意义: 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 除尽包括整除。能除尽的不一定能整除,能整除的一定能除尽。 一个整数a除以整数b,除得的商正好是自然数,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 整除。b能整除a 。如15÷5=3、80÷20=4、24÷4=6 。自然数都是整数。a÷b=c (a、b、c均为自然数且b≠0) 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整除、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都是指除0以外的自然数。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所以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说一说一个整数除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a×b=c (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 a和b是c的因数,c是a的倍数,也是b的倍数。例如,3×6=18 ,3和6是18的因数,18是3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班级:姓名:学籍号:家长签字: 练一练: 1.下面各题哪些是整除?哪些是除尽?哪些都不是?为什么? 32÷8=4 40÷30=1 (10) 35÷0.7=50 51÷17=3 20÷9=2……2 4.8÷1.2=4 4.2÷6=0.7 60÷5=12 2.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做b的(),b就叫做a的()。 15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15是5的(),5是15的()。 a、b、c都是非0的整数,如果存在ab=c,那么()是()的因数,()是()的倍数。 5×4=20,则()是()的因数,()是()的倍数。 3.说一说:20和10 7和3 5和5 2.1和0.7 1和17 1.哪组数中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为什么? 2.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了这个立体图形,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 (1)从正面看是,你可以怎样摆? (2)从左面看是,你可以怎样摆? (3)从上面看是,你可以怎样摆? 现阶段俱乐部存在的问题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新版全册)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新版全册)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 12 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 311 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 1214 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1/ 3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 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时作业答案

一、学海探秘。(20分。每小题2分。) 1、一个小数,百位和百分位上都是5,其他各位都是0,这个小数写作(),读作()。 2、9.9549精确到十分位约是(),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3、根据500÷125=4,4+404=408,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 4、已知小明在小红东偏北30度的方向上,那么小红在小明()偏()()度的方向上。 5、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千米30米=()千米10元3角4分=()元 3500千克=()吨8.04吨=( )吨( )千克 6、在〇里填上“>”、“<”或“=”。 5.072 〇5.27 5.8 〇5.800 2.06米○3.1米 6.007○6.07 7、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 5.301 5.103 5.3 5.13 ( ) <( ) <( ) <( ) 。 8、在一个三角形中,∠1=72°,∠2=48°,∠3=();在一个等腰三角 形中,一个底角是36°,顶角是()。 9、游行队伍中的红旗方阵,横、竖每行都是10个旗手,它的最外围有()个旗手。 10把一根钢条锯成两段要用3分钟,如果锯成10段需要()分钟。 二、火眼金睛。对的在()里打“√”,错的打“ ×”。(5分) 1、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0.73和0.730的计数单位不同。() 3、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4、小数都小于整数。()

5、零除以任何数都得零。() 三、慧眼识珠。把答案的番号填在()里。(5分) 1、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三位,再向左移动二位,这个小数()。 ①大小不变②扩大10倍③缩小10倍④扩大1000倍 2、98×101=98×100+98×1=9898,这是根据乘法()进行简便运算的。 ①分配律②交换律③结合律 3、下图中最有稳定性的图形是( )。 ①②③4、 4、下面每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是()。 ①2厘米、16厘米、17厘米②3厘米、8厘米、5厘米 ③5米、7米、9米 5、0.1和0.9之间有()个小数。 ①. 7 ②8 . ③9 ④.无数 四、神机妙算(36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0.35+0.45= 150×6= 0.72-0.28= 0.57+0.9= 3.8+0.12= 0.6-0.37= 10-0.09= 5÷1000= 0.5×100= 322-99 = 101×87= 1-0.01= 36×25= 10-6.5+3.5= 0′735?735= 15′3?15′3=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5分) 3.906+0.66 28.56-1 4.76 3、用简便方法计算:(8分) 1.29+3.7+0.71+6.3 528×78+472×78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精华及各单元易错题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7、检验格式:60-4X=20解4X=60-20 4X=40 X=10 检验:把X=10代入原方程, 左边=60-4×10=20,右边=20,左边=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8、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E、解方程 F、检验 G、作答。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 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连线、标数; 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 (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因数和公倍数 1、几个非零自然数相乘,每个自然数都叫它们积的因数,积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倍数。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绝不能孤立的存在。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因数的方法:成对的找,一般从小到大排列。)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从自然数1、2、3……分别乘这个数) 4、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5、按照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成三类 ①只有自己本身一个因数的1 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 71、73、79、83、89、97二十五个。 最小的质数是2。在所有的质数中,2是唯一的一个偶数。 ③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最小的合数是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