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发展开放的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发展开放的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发展开放的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发展开放的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问题

提要: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开放的社会主义已是必然的趋势,而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尚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其中难免有诸多的理论和现实难题急待解决,本文尝试分析探讨其中的问题。

关键词:发展;开发;社会主义

全球化已成为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趋势下人类普遍封闭的地域性存在转向开放的世界性存在。开放性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家和民族的世界性存在的应有之义。因此,发展好开放的社会主义事业,着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是我们时代主题,这既是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新中国60年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得出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实事求是、面向历史、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在实践中不断地开放自己。正因为如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但我们不是从一开始就认准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这条道路,而且是在经历过巨大的曲折之后,才在痛苦的反省中,逐步地看到并坚定地认准了这条道路,但是,自从我们认定这条道路并紧紧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时候起,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道路本身不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而且由于人们对于这条道路认识上的差异、各方面条件的不同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还面临诸多问题,甚至于是很重大的问题,但,正是因为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有今天这样繁荣而盛大的局面。而这才是我们今天提倡发展开放的社会主义的充分事实依据。明确和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品格,不仅对于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本质以及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极为重要,对于正确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与理论成果,加快我国各个领域的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尤为紧迫。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上是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确切的讲,是在对资本主义排斥的状态之下进行的,最终因为背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原则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遭受到重大挫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沉痛的反思中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回归到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当中,并从思想理论上回归了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原则,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一个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开放的新境界。

从比较封闭的新中国的头30年来看,中国始终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首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发展同中间地带国家的友好关系,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研制成功了“两弹一星”和核潜艇,挫败了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国进行孤立、封锁、干涉和挑衅的行径,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进行和平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和前景提纲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及前景 蓝志 主义通常指主张、思想,但同时又是社会运动、社会制度。 毛泽东曾说过“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20世纪最大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一、社会主义分类 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政党提出了多种社会主义纲领,可分为: 1、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公有制为主体,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 2、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党) 3、生态社会主义 4、民族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现状 (一)西欧社会主义运动(近70万党员) 1、法共的“新共产主义” 2、意大利左翼民主党的“新社会主义” 3、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和“第三条道路” (二)苏联演变后俄罗斯社会主义力量的现状 1、以俄共为主体的左翼 (1)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温和派) (2)“俄罗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力量运动”(激进派) 2、俄罗斯争取新社会主义运动 3、全俄政治社会组织“祖国”运动 (三)东欧剧变后左翼力量的现状 1、重建的东欧共产党的社会主义运动 2、东欧社民党的社会主义运动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探索新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2、越南社会主义革新之路 (1)国情与历史 (2)革新之路 1986年12月,越共六大(长征)召开,开始全面革新,经过1991年七大(阮文灵),1996年(杜梅),2001年九大(黎可漂、农德孟),革新开放向纵深发展。

革新政治: A、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改革,扩大国会权力。 B、转变政府职能,精减人员。 C、主张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2001年九大更将依法治国,为发展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 D、加强执政党建设,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反腐败力度(党重之中重),采取干部申报制度。重视改革与稳定关系。 E、外交上,加强对外开放,实行全方位外交路线:外交融入国际社会,搞好周边关系,妥善处理大国关系。争取和平环境搞建设。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1995年越美关系正常化(杜梅、武文杰访华)。 革新经济: A、管理上,认清基本国情(1954年起为过渡时期),坚持初级阶段,解散农业合作社,实行农村承包。推行国企改革,实行政企分开。C、外向型经济的推动,建立开放区和经济区。D、实行金融改革,抑制通胀,提出建立“定向市场经济”目标,发展外向型经济。 革新思维:确立胡志明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991年,七大阮文灵),翻译出版《邓小平文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书,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3)特点和困难 特点:认识国情定位准,学习中国紧跟快,解放思想重实践,改革开放同步调,成绩巨大立得牢。 面临困难:资金短缺,人口增长过快,农村落后,腐败问题,教育事业滞后,国企亏损大。 3、老挝社会主义国家的革新 (1)国情与历史 (2)改革情况 1986年打开国门,1988年推行全面革新开放路线,1996年六大制定长远规划。 政治改革:2001年七大提高国会的地位和作用,直接选举国会代表。转变政府职能发展市场经济,实行政企分开。1991年通过第一部宪法。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经济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取消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转入经营核算制,实行利用和发挥建立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各种经济成份政策,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是东盟成员国。大力发展旅游业。 (3)特点和困难 4、古巴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改革情况 1990年12月,古巴进入“和平时代的特殊时期”。1991年10月,古共四大,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 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 (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然而,从1973年起苏联的军费就超过了美国。1971年,苏联军费支出为740亿美元,

浅谈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影响

浅谈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影响 本文对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做了简要分析。 标签:当代科技新趋势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科技与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的联系日益紧密,科技革命带来的深刻影响表现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上。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更加彰显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当代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全面推进的态势,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与过去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但热点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上。 1 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世界科技发展既遵循以往的一般规律,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1 科学技术加速发展,表现为知识爆炸。三十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人们用指数函数来描绘当前的知识增长趋势,也就是媒体经常提到的知识爆炸现象。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而当前则是每3年至5年增加一倍。伴随着知识爆炸现象的出现,科学技术研究的规模也呈现出指数函数增长的趋势。 1.2 科技发展呈现出群体突破的态势。与近代三次科技革命相比较,当代新科技革命不仅表现为单一技术、单一产业的发展,还表现为群体突破的态势,表现为新的技术群和新的产业群的蓬勃发展,这就标志着科学技术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除了信息技术之外,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纳米科技、航空航天科技、环保科技等也正在孕育一系列重大突破。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壮大,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1.3 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新兴学科不断涌现。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科技发展的跨学科性日益明显,当今一些举世瞩目的重大科学问题,几乎都是跨学科问题。科学和技术的融合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许多学科之间的边界将变得更加模糊,未来重大創新更多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 融合、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更加迅速,逐步形成统一的科学技术体 系。

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在当代的新发展

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当代的新发展 内容提要马克思揭示了从市场经济体制上产生的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但这一矛盾的独立分化是由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从单线逻辑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的双线逻辑的发展完成的。在世界历史中,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对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暂时性的主导地位已经形成。在社会主义中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渐已凸现,并将逐渐形成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强势制约作用,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当代的新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世界历史资本主义新发展 正确地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确定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在世界历史视野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会发生变化的。在当代,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矛盾视域中去分析资本主义矛盾的新变化,并进而推断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分化出了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立者是马克思,然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单线逻辑的,即资本主义全球化一元推进的逻辑。马克思从正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的开创。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的开创划分为三个时期,并在这三个时期中分别论述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性质,肯定了资本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中的单线逻辑地位。 在第一时期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乃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1)。“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还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作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2)这种所有制的勃兴显然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萌芽之初便具有不可低估的发展潜力,因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逻辑上是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论证开始的。 商业无疑是这一时期走向世界历史所具备的重要条件。“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表现为商业和生产的分离,表现为特殊的商人阶级的形成。”(3)由于商人阶级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加速了行会的解体,因此工场手工业得以大量出现。马克思认为:“离开自然形成的等级资本向前走的第一步是受商人的出现所制约的,商人的资本一开始就是活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本。”(4)商人资本和工场手工业是同步的,两者在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中走向发展。 毫无疑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殖民地的扩张和侵略,而这一点又是由资本的不断积累本性所决定的。“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5)在此情形之下,商品贸易的不断拓展,“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6)。 “第二个时期开始于十七世纪中叶,它几乎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末。”(7)在

浅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讲课稿

浅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姓名:学号:学院: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科技活动本身具有了许多新的特征,使原有科学观己不能解释新的事物,本文通过对“大科学”的背景下当代科学的新特征剖析,总结出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八个特点,以期为我国当代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当代科技;科技发展;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微电子学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发展呈加速增长态势,应用性研究显著增强与生产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尤其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活动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使科技活动具有了很多不同以往的特征。变化使科学由“小科学”变成了“大科学”。新的科学机构——具有有强大技术基础的大型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室大量出现,科学活动己经接近现代化工业劳动,使科学由“‘小科学,转变为‘大科学”[1]。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科学本质的变迁使原有科学观己不能解释新的事物,科学与技术各自独立、严格区别的观念,不仅不能解释当代科学的发展规律,而且可能妨碍科学研究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在“大科学”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当代科学的新特征[2]。科学技术的新变化使科技活动本身具有了许多新的特征,既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并发生急剧变革。 科学的发展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同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由于不断地积累,使人类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规律性。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1倍,70年代每5年增加1倍,目前是每3年甚至更短增加1倍。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大量涌现,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10年中的科技成果比以往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战后的科技进步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还表现在科技发展在不断经历着探刻的革命性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经历了5次伟大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DUFE 研究生课程考试名称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学号: 专业:国际贸易学 姓名: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由空想社会主义鼻祖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于《乌托邦》一书中提出。如今社会主义经过500年不间断地发展和实践,已由最初的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各阶级主要是无产阶级的运动,转化成为一种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单独搞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改停停时期以及苏联解体至今,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社会主义制度第一大国,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强盛,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践证明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国情,民意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的。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团体,我们有必要对我们国家的制度有清晰的了解,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有理性判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社会主义发展与嬗变 (一)空想社会主义(1516-1844) 社会主义最早出现在托马斯·莫尔的文学作品《乌托邦》中,这标志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开端,开始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个阶段,早期社会主义空想家处在16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欧洲各个国家出现大量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基于对现实的批判,早期社会主义空想家们产生了社会主义的愿景,以莫尔为代表,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乌托邦》、《太阳城》和《基督城》描述了社会主义,主张在简单手工业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共有,实行劳动分工,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二个阶段在18世纪,在法国,由于现行制度不合理,法律不平等,各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开始出现空想平均社会主义思想,他们都主张以合理的法律条文来规范人类生活。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第三阶段19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增强,特别是资产阶级与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摘要: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创新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不仅成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根本动力,也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总体来看,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和新趋势。 关键词:双刃剑高度分化国际竞争管理体制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 引言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正文 一. 关于科学技术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科技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科学技术自从产生以来,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数不清的实际利益。它既是利用自然的资源为人类服务,也是以人为主体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科技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与社会有着双向依赖关系;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在于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与解放,从而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在当代科技更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科学技术本身存在某种非人性化的因素,加上人类自身对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技术的异化。在这种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对于人自身而言,技术反倒成为统治自己的异己力量,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带来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即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人类的并不尽是鲜花和满意的微笑,还有困惑和苦恼。 在当代,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联系更加紧密;围绕着这些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于揭示事物本质的规律,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随着工程的系统化,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庞大,结构愈来愈精巧;因此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工程技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离开

试述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

试述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都有了新的发展,但每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发展却各有不同,下面,先就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的新发展做不同的阐述。 中国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一主题,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的新期待。 越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强调革新开放必须坚持。五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目标和理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党的领导,实行有集中的社会主义民主,将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相结合、民族力量与时代力量相结合。越南共产党九大还系统阐述了胡志明思想,突出了这一思想在越南革新开放事业中的指导地位。 老挝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老挝在革新开放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这主要体现在: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老挝党认为老挝尚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处在建设和发展人民民主制度、为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阶段,认为以后还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认为老挝现阶段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发展生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各方面需要之间的矛盾,老挝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大力发展商品生产,逐步把自然、半自然的经济转变成商品经济;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各种经济成分在国家的指导和监督下有生产和流通的自由权,各种经济成分依照市场经济机制在国家管理下开展活动,平等竞争、共同发展;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必将走向国家资本主义,只有把商品经济建设成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才能在人民民主制度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商品生产。 朝鲜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朝鲜的主体思想发端于抗日战争时期。1965年4月,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首次公开提出了主体思想的概念,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变化,主体思想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主体思想主要体现在思想上树立主体、政治上自主、经济上自立、国防上自卫这四项基本原则上。在主体思想的指导下,朝鲜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对金正日时代主体思想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跟踪,认为金正日继承和发展了金日成创立的主体思想。金正日一方面把主体思想系统化、理论化,认为它已形成主体的思想、

社会主义发展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社会主义思潮, 后有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四个阶段,恰似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发展,呈抛物线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纵观社会主义的严谨理论和颇具色彩性的实践,充分证实,社会主义确是大势所趋,真理所在,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简介与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的展望,着重说明,社会主义不会只有一个方案,一条道路,一种模式。进而使读者认清社会主义的真谛,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激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有四个阶段, 即封建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1】16世纪初至18 世纪末, 西欧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社会内部孕育产出。在资本主义的这四个发展阶段中, 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和弊病(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政治倾轧、军事侵略、社会犯罪等)。随着资本主义这四个发展阶段的不断发展,矛盾的积累与激化。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消除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弊病。首先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 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19初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深恶痛绝地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和欺诈, 抨击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和宗教的欺骗,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因违背人类理性和社会公德而必须加以改变。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进步思想给予工人以启蒙教育,并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料。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毕竟是空想。他们是凭主观想象建立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到了19世30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了解苏联的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苏联解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改革失败的原因,让学生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 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中,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许?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9.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从此,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 4、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5、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其原因主要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以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6、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以及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首先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专题党课

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专题党课 (2020年05月) 尊敬的×书记、×局长,各位领导、同志: 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在×市委党校与在座的各位见面。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市委党校诚挚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从中国和世界两个区域视角来讲解。不同的取镜,就会呈现不同的直观感受和解读。那么,中国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又会让我们产生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呢?根据×书记的指示,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接下来我所要授课的主题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不吝指出问题。现在,课程开始。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篇序言 任何一部历史的撰写,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也有它蹒跚学步的前奏。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百年黑暗近代史的序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恶化的过程之中,我国人民任人宰割,身陷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期间,多少仁人志士慨以当慷、前赴后继,为拯救国民探索出路、四处凿壁、呼号奋战。然而,由于他们始终奔走在资本主义道路之上,终究未能在救国之路上走通、走成、走完。 1917年十月革命为满目疮痍的中国送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已麻木的广大工人、农民脱下沉睡的外衣,纷

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出摆脱压迫与剥削的呐喊与警醒。这个时候我们国人才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跟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事件再次印证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大胆尝试与无限智慧。随后,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顽固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的伟大胜利。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论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插上指路牌。可以说,国人也曾在1949年10月1日前思考过诸如新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应该建成什么性质国家等问题。庆幸的是,革命的成功让人们对资本主义道路报以坚定的否决。可是,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之外,新中国难道要选择封建主义吗?就在国人议论纷纷、迷茫困惑之际,我们党伟大领袖毛主席大笔一挥,著文《论人民民主专政》,旗帜鲜明地告诉国人:“走俄国人的路。”没错,这就是最终的答案,即社会主义道路。由此,新中国的历史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写同步进行,开启了中国人民的新历史。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篇章基调 新中国的成立虽然成功搭建起社会主义发展主体框架,但还缺乏社会主义制度主心骨的支撑。因而,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新中国致力于打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心骨。

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及特征

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及特征 世纪之交,江泽民主席在接见世界6位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时提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关键是科技实力。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加快发展科技事业放到国家全局战略位置上,强化决策,调整政策,增加投入,营造环境,出台重大科技计划,全力进行科技领域攻关,抢占世界高科技的制点高。 世界科技正是以这种强势,推动着世界经济加速重组和全球化。知识与资源、资本更加紧密结合,全球数字化的进程在加快,以发展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最强音。这就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总趋势。 为把握这个总趋势,我们首先要认识和掌握当代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特点,学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工作,自觉地按江泽民同志强调的,“要把科技进步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上。” (1)当代科技决定国家命运,各国都在为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力争世界一席之地。21世纪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政治、经济和科技发生着深刻变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它从未有过的力量改变着世界面貌,主导着社会文明的前进。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主体,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现在全世界上万公里的光缆把世界各国紧紧地

联系在一起,全球网络化一天24小时不停地传递商业、金融、教育、科技、医药卫生等信息资源;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如隔咫尺,“天涯若比邻”已成为事实;几张小小的光盘可以储存一部百科全书的全部信息;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数十秒钟内可将两年的《人民日报》信息全部传输完,等等。世界变得如此日新月异,人类社会生活如此丰富多彩,这一切都是高技术发展之故,更是信息快速发展的结果。 显然,用“一日千里”早已不能形容当代高科技发展的速度。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当代高科技的突飞猛进中,都不能在这个赛跑线上稍懈一步。一个严酷的现实问题是:即使一个工业发达国家,如果不在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上保持优势,就有可能沦为技术上的发展中国家;相反,发展中国家如能在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高科技领域上捷足先登,实现技术跨越,就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跨越,有可能后来居上,经济强盛,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世界强国。两次世界科技中心转移足以表明了这一点。为什么连美国这样一个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也一再强调,要始终保持高科技领域的全面领先地位,道理基于此。 可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对每一个国家都是经济上的生产力,政治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战斗力,社会全面进步的推动力。谁想在21世纪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和更强的竞争实力,谁就要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上尽量占取世界上更大的“一席之地”。在新的世纪里,经济的快速成长,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我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发展时期以及当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社会主义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下面对主要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和介绍。 一、社会主义的起源 “社会主义”一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表示一种思想,二表示一种运动,三表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词汇,起源于拉丁文;作为一种思想,最早出现在空想社会主义理念中;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起源于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革命。 作为一种思想,是指一种理念,它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发展的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主张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作为一种理念,它经历了从朦胧状态的想法到完整体系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作为一种运动,是指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其中既有16 世纪初至19 世纪40 年代,空想社会主义群众自发的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运动,也有19 世纪中叶至19 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发展时期的国际工人运动,还有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实践。 作为一种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基础上建立的制度。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有20世纪40 年代中叶后,欧亚十几个国家以苏联为楷模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北欧瑞典、挪威等国家实行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有20 世纪30年代在德意及二战结束后在第三世界出现的民族社会主义制度;还包括一个国家局部社会主义的试验。 二、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时期 (1)空想社会主义时期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 世纪初期,是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社会主义学说。其发生发展的几百年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和成长时期。空想社会主义是这一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对立的反映。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6—17 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在英、德、意三国产生并在欧洲开始流传的时期;18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摩

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形态.

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形态 经过改革开放30年艰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大体勾勒出社会主义当代形态的基本轮廓。 第一,当代社会主义是以自身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原生形态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之上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观察社会主义的视角是,在确定某种东西是社会主义的之前,首先看它是不是资本主义的,如果是资本主义的,当然就不可能属于社会主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扭转了这一惯性思维。在这里,社会主义首先是以自我肯定的形式出现的,它不再是为了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而存在。 第二,当代社会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点的社会主义。在整个19世纪,社会主义还谈不上经验的检验。进入20世纪,伴随着苏联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社会主义的实证化进程大大加速了。但是,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都曾程度不同地离开实践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点,陷入了教条主义的泥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它重新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实践的基点上。它用自己的实践回答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是到马克思或列宁的著作中去寻找现成的答案。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讲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新话”。 第三,当代社会主义是开放与兼容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处理与资本主义关系时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从思想层面来看,当代社会主义基本上能够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当代资本主义这个“天敌”,强调汲取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属于人类文明成果的东西。从运动层面来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彼此兼容、相互渗透。从制度层面看,在可以看到的将来,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与资本主义世界发展正常的经贸关系,还要发展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和平共处、合作交流、和平竞争已逐渐成为两种制度相处关系的基本态势。 (摘自《中国人事报》7月14日蒲国良/文)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我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发展时期以及当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社会主义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下面对主要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和介绍。 一、社会主义的起源 “社会主义”一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表示一种思想,二表示一种运动,三表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词汇,起源于拉丁文;作为一种思想,最早出现在空想社会主义理念中;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起源于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革命。 作为一种思想,是指一种理念,它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发展的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主张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作为一种理念,它经历了从朦胧状态的想法到完整体系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作为一种运动,是指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其中既有16世纪初至19世纪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群众自发的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运动,也有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发展时期的国际工人运动,还有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实践。 作为一种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基础上建立的制度。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有20世纪40年代中叶后,欧亚十几个国家以苏联为楷模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北欧瑞典、挪威等国家实行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有20世纪30年代在德意及二战结束后在第三世界出现的民族社会主义制度;还包括一个国家局部社会主义的试验。

二、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时期 (1)空想社会主义时期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期,是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社会主义学说。其发生发展的几百年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和成长时期。空想社会主义是这一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对立的反映。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6—17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在英、德、意三国产生并在欧洲开始流传的时期;18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19世纪初期,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成熟时期。它将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在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的观点,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 (2)科学社会主义时期 社会主义经历了空想阶段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进入科学社会主义时期。这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在欧洲的广泛实行,无产阶级的人数在整个欧洲呈现出明显的社会群体特征,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独立群体开始走向有组织的斗争。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等国爆发的无产阶级反抗斗争,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阶级组织起来的力量虽然很大,但斗争的成效却甚微。历史发展的需要迫切呼唤一种科学的理论作为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参加了风起云涌的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正是在参加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他们认识到工人阶级需要一种科学理论作为指导自己斗争的武器,促使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内容提要:在人类刚刚跨人21 世纪之际,世界局势千变万化,动荡不安。正确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展望新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19 世纪40 年代(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回顾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实践,从低谷中重新奋起再次显示出强大的活力这样四个发展时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繁荣发展现状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生产和市场的相互需求下,18世纪欧洲掀起了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欧洲主要国家的产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1]。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诞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2)社会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越是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就越是从其他阶级中得到补充。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先后发展成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显示了自己的伟大实力,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它表明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昂首阔步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2] (3)、理论前提 “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产生于17世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苏联解体等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以及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 东欧剧变的实质。 一、新课导入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七十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几

十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又为什么会最终解体呢?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教师讲解“经互会”建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回答“经互会”建立后的影响。 2.教师讲述中苏建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学生预习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与改革,教师提问: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学生自由发言,能够说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教师过渡: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且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模式和苏联领导人的改革不但影响到了自己的发展,还影响到了整个东欧,那么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又怎么样呢? 目标导学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教师讲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原因:直接原因是经济出现了困难,根本原因则是照搬的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显现。东欧国家被束缚在苏联主导的集团体系中,难以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提问: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的情况怎样呢?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总结: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剧变后的东欧各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而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底,苏联解体。提问:东欧各国的风云突变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请从内、外两方面思考。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总结:内因:照搬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显露,这是根本原因;东欧各国改革出现失误,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是直接原因;外因: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在外交上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等。 2.启发学生思考:苏联解体的实质是什么?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归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