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第6课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第6课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南顶中学教案

东亚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陆、东亚文明的冲突或融合 亨廷顿(Samuel P. Hintington)于1993年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发表了《文明冲突》论文,引起了中西广泛的讨论与争辩,其中一些涉及到中国和亚洲崛起与新的世界关系,亦涉及到有关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与文化主义之讨论。 一、为何文明会冲突 文明的认同在未来日益重要,世界型态大程度上取决于七八种主要文明的互动:它们包括西方、儒家、日本、伊斯兰、印度教、斯拉夫-东正教、拉丁美洲,亦可能会包含非洲文明等。未来最重要的冲突将发生在文明间的断层在线。 为甚么会这样呢? 第一,文明的相异不单真实而且基本。文明被历史、语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被宗教所区隔。这些差异在历史上产生,不会立即消失,且比政治意识形态及政权的差异更为基本。差异不一定意味冲突,冲突并不一定隐含暴力,但长久以来,由此引起的冲突往往最持久、最暴虐。 第二,世界的距离拉得愈来愈近。民族间的互动日趋频繁,这一方面加强了文明意识,另一方面亦加强彼此的差异性与内部的共通性。民族间的互动,强化了它们的文明意识,亦由此激发彼此的差异和仇恨,而这些差异与仇恨往往源自历史的深处。 第三,全球经济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历程,一方面使人超越长期以来的本土认同,而另一方面,民族国家不再是认同的唯一来源。世界大多数地方,宗教都以原教旨运动的形式填塞这个真空,它可见诸西方的基督宗教、犹太教、佛教及印度教甚或是伊斯兰教。在大多数国家及宗教里,活跃于原教旨运动的、往往是那些年轻且受大专教育的中产阶级技师、专业人员和商人。 第四,西方的双重角色加强文明意识的增长。一方面,西方正处于权力高峰,但与此同时(又或许是前者的结果),又可以看到非西方文化正出现回归根源的现象。西方虽处于权力高峰,却正面对非西方世界以更强烈的欲望、更坚强的益智及更充沛的资源来决定世界的未来。 过去非西方社会菁英通常与西方有深厚渊源,汲取西方的处事方式和价值,但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普罗大众能深受固有文化影响。可是这种情况现在倒转了:精英份子的非西方化与本土化正在展开,相反,西方(通常是美国)的文化、作风与习惯却在大众中愈来愈普及。 第五,文化的特质与差异较在政治及经济上的更难改变,也更不容易妥协与解决。前苏联,共产主义可以变成民主主义者,贫富亦可易位。可是,俄罗斯人却不能变成爱沙尼亚人,阿塞拜疆人亦不能变为亚美尼亚人。就阶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精品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等基本史实;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列举古代文明之间交往方式的类型,说出他们之间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亚历山大、马可?波罗的材料,讲述他们的故事。分组讨论:暴力冲撞与和平往来,哪一种方式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讨论: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平交往的重要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代文明之间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典型事例的学习,认识和平交往对文明扩展的重要性;通过对古代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重点:古代文明之间交往的方式及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暴力冲撞也是人类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教学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提纲式 8分钟) 课前五分钟活动内容;师:拜占廷帝国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二、导入新课(总结归纳式 2分钟) 人类最早的文明都有哪些?地中海文明是指哪些古国?教师总结:大河流域的四大文明以及地中海地区文明的发展就是相对独立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区域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我们现代的人类文明是在过去各个种族、各个区域文明冲撞和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既有血与火的暴力冲突,又有田园牧歌式的和平交往。你想知道它们之间的冲撞与交融是怎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世界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三、探求新知(直观讲述、阅读、对比、讨论归纳式 20分钟) (一)耕田人与牧羊人的冲突(5分钟) 1.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后每课一得,了解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区别及二者关系。

冲突和融合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冲突和融合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一直以来冲突和融合被认为是推动文明发展的两种主要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冲突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冲突即意味着其过程中可能充斥着战争和杀戮,甚至是对当地文明的毁灭性破坏,但冲突亦是文明传播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通过对当地的武力征服,强行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以及传播各种物质和精神文明。当一种文明侵入,两种文明的碰撞必然会促进文明的发展。而融合则是促进文明发展的一种柔和的方式,文明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明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这是一个更为主动的过程,各种文明在传播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博采众长,这本身就包含着发展的含义,因此文明融合世界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冲突还是融合,其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都不容小觑。当今时代和平发展的主题更倾向于以融合的方式来推动文明的发展,我们也应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文明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冲突,融合,文明传播,文明发展 【正文】 人类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文明的发展向来都是在不断地冲突中与融合中向前推进的,文明里面包含了文化,而文化又是文明的展现形式,因此,文明的冲突过程中文化之间的交融便成为了文明冲突过程中人类种群之间的一种载体。在人类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文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把历史推向了今天。如今,文明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成为未来人类共同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人类社会也将在文明和文化的交融里达到统一。 【文明的冲突】 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历史,时代的更迭往往少不了战争与征服,而文明的冲突作为其中一个因素也必不可避免,冲突带来的文明碰撞更是在历史的发展中熠熠生辉。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发表了一篇文章《文明的冲突》,他指出:他认为在21世纪世界冲突的主题将不再是政治,尤其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而是什么呢?他说是文明的冲突。什么是文明冲突,萨缪尔.亨廷顿定义为以传统的宗教信仰或者传统的价值观作为根本依托而界定的几大文明体系之间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里边提出的很多观点,固然有一些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比如说,他在《文明的冲突》里边一再提醒西方各国,尤其是这个欧洲的各国要和美国加强团结、加强联合,共同防止东方可能出现的伊斯兰教以及我们儒家伦理世界,可能出现的对西方的威胁。文明冲突固然存在,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一看文明冲突在文明发展中的表现。 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虽然这是一次充满血腥与暴力的战争,但这次战争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影响的影响远大过于战争本身。希波战争实现了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其影响远远超出波斯、希腊的范围。它大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进步。打破东西方几乎完全隔绝的局面,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希腊在希波战争里取胜,使得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由两河流域向地中海地区推移,希腊文明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成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雅典海战的胜利,一方面削弱了贵族的力量;另一方面提高了在普通公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使民主力量得以壮大。战争后期雅典霸权的建立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则保障了民主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希波战争及希腊方面的胜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再者我们就提到亚历山大东征,这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希腊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第六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 师(讲解兼提问):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今天的题目,首先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文明”?用你认为的最简单的话来解释。那我来提示一下,比如说我们的天安门、故宫是不是文明?那马克思主义、汉莫拉比法典算不算是文明?的确它们都算是文明,那么文明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下面大家在来观察一下后面两个词语“冲撞”与“融合”,这两个词语看似是一对反义词,但是大家把它们放在整个的这句话中去观察,就可以发现它们是蕴含着一种逻辑关系的,“融合”是文明冲撞的结果,而“冲撞”则是文明达到融合的一种方式。下面大家看一个结构图,这样会比较清晰。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会经过过程和结果,这里的结果就是达到融合,融合之前事物需要彼此的适应,而适应之前呢肯定需要的是交往和了解,在此之间就会需要彼此的接触和认识。接触认识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通过聊天、寄信等,甚至和你不喜欢的人接触,还可能会通过争吵和打架等。概括起来,我认为有两种最为基本的方式,那就是暴力手段与和平方式。这两种方式在客观上看都会造成同一个结果,那就是文化的交融。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大河流域的文明、地中海地区的文明等,但是古代世界人类生活的各个区域之间是闭塞的,大河流域的四大文明以及地中海地区文明的发展是相对独立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区域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交融就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一部分古代世界的战争,一起来了解战争与文明的传播有着怎样的关系。 第一部分:古代世界的战争 师(讲解): 在这个部分,我将讲到历史上三个著名的大帝国,有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来通过讲解这三个帝国的形成过程说明对文明传播与交融产生的影

世界文明史东亚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上海政法学院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世界文明史(25I000001)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专业班级考生亲笔签名学号成绩 一、论文评分标准:100分【主要分为:论文结构50分;语言组织30分;论文格式20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论文结构:50分A.论文层次分明,内容组织有序:40~50分;B.论文层次一般,内容组织一般:25~39分;C.论文层次不合理,内容组织不合理:25分以下。 (2)语言组织:30分A.不抄袭,语言简练,通顺。24~30分;B.不抄袭,语言一般,基本通顺。16~23分;C.语言不通顺,错别字多于十个。15分以下。 (3)论文格式:20分论文应有标题、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3~5)、正文(应有引言、分层次论述、结论等部分),论文文末应有参考文献。否则酌情扣分。 (4)本课程论文须当面交给授课老师,然后签字确认。 二、请阅读以下资料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中有这样几段话: 1、各种文明都在不停地借鉴它们所邻近的文明,哪怕它们“重新解释”和同化了它们所接纳的东西。的确,每种文明乍看之下都更像是一个铁路货场,在不断地接受和发送包罗万象的货物。(第62页) 2、一个文明通常不肯接受那种质疑它自身的任一深层结构的文化革新。(那些)由地理条件、社会等级制度、集体“心理”和经济需求等因素所施加的无尽无休的约束——这些意义深远的影响,……当代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它们的时候,总是把它们看作完全是自然而然和理所应当的。这些实在便是我们现在所要说的“结构”。(第61-62页) 3、正如一个文明可以欢迎或排斥来自其他文明的成分一样,它也可以接纳或拒绝它自己历史的残存物。这一选择过程并不缓慢,而几乎总是无意识地或部分地进行。但多亏这样,一个文明通过“分割”出其固有过去的一部分,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自己。(第64页) 一、请你结合我们这学期的世界文明史课程说一说对以上文字的理解,不少于300字。(30分) 二、结合世界文明史课程和自己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小论文,论文题目自拟、论文字数不少于2500字。(70分) 我对上述文字的理解: 三段文字是三种对待文化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第二种是短期来看自身文化的态度,第三种是长期来看对自身文化的态度。不得不说第二第三种态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自身的历史决定着自身的体制,自身的体制同时又影响着自身的历史,而第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可以对其他两种态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文明是包罗万象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文化必然是走不长久的。文明应该是森罗万象,海纳百川的。 第二段文字,表示了文明是渊源流长的,是深入人心的,是被外界条件约束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地理、经济、制度的基础,因而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比如封建体制)总是自然而然的接受流传下来的文明。短期来看,很难改变。文明构成了“结构”,“结构”决定文明的发展。 第三段文字,表达着文明从长期又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国家制度,国家经济等变化,文明也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下《文明的冲撞与交融》教案_6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教材内容分析与设计思路: 本课讲述了古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突出表现为古代区域文明之间的冲撞和交融;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马可·波罗来华的史实,说明了和平交往有利于世界文明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本课理论性较强,设想使用比较法、讨论法,从古代文明扩展中认识文明交往的方式、规律和意义。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文明自产生以来,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世界各个区域文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平衡性造就了多元性,多元性要求有共容性。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是各区域文明之间冲撞和交流的过程;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是古代文明交往的两种方式;它们共同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相互交织建构了不同文明交往的乐章。其中,和平交流是世界文明交往中永恒的主题。三是文明交往的结果是文明的整合,其基本规律是由分散到整体,由区域到全球。 通过文明的冲撞与交融,认识世界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多元性和共容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传统;树立学习异族文明的观念,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感悟现代文明的整合,需要在世界多元文明之间进行平等和耐心的对话。 一.课程标准: 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实。 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明确知道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主要有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两种,知道并能列举出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的典型事例。了解希波战争中的著名战役。辩证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知道并能够讲述马可·波罗的传奇故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明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人和传播人。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们学会对比分析历史事件,辩证地认识历史事件的作用。学会从历史事件本身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学习判断、搜集典型事例的资料以及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的方法。学习在小组辩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和平交往是人类交流中不朽的向往。认识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一个希腊化时代,人类文明由独自发展走向整合。体会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是古代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难点:暴力冲突是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教学方法: 小组辩论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比较讲述法、搜集整理资料法等。这节课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是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

灿烂的青铜文明

《灿烂的青铜文明》学案 课前延伸: 复习巩固: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1、牧野大战的双方是谁?结果怎么样?时间是哪一年? 预习:我国典型的青铜器的代表是什么? 课内学习: 一、【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2、青铜文化代表有哪些? 3、用自己的话概括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8页, 1、举例说明奴隶的悲惨命运。 2、思考回答教材第28页的动脑筋 三、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①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 ②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③、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这说明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总结提升:(见下页) 五、巩固练习: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2、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A、元谋人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三星堆文化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A、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4、在夏、商、周奴隶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部门是()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畜牧业 5、在奴隶社会中,从事经济生产的主要是() A、奴隶主 B、奴隶 C、平民 D、诸侯 6、商朝时的贵族可以把某些人随意转让和买卖,甚至杀死或活埋,而贵族不受处罚。这是因为()

《灿烂的青铜文明》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感受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文明的辉煌灿烂,体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本课是在对学生综合能力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设计的,我依照教学经验,首先得出一般初一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特点: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由浅入深的引导可以推动部分学生在理性认识上有所升华,但是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出现胆怯心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特别考虑到这一点,各教学环节都应为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留有一定的变化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 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通过本课学习和思考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与夏商周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的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对之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乃中华民族之骄傲,今天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与之一脉相承;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炎黄子孙更要保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解决策略:以形象的说明将抽象的描述具体化,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令学生从中自行总 结出工艺高超的表现,既实现了认知目标,又进行了能力训练。 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 解决策略: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 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1-26 来源: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五个文明形态 在这样的五个文明形态中,按照今天已有的考古学的资料,最早的文明应该还是两河文明。两河文明是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就出现了城市,比如说像苏维尔这样的城市。已有的国际界的通行的标准,人们改变和告别了游牧的生活,开始过上了固定的城市生活,有了专职的国家集团,有了固定性的庙宇祭祀中心,有了文字,这一系列都有了,我们说就是到了文明了。到公元前350年左右,在两河之间就出现了文明。这是最早的。 第二个稍晚一点的就是埃及尼罗河文明,大概在3500年左右,就出现了最早埃及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之后才出现。这两个文明都可以说是5000年以上的文明史,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个是爱琴文明,主要是在克里特岛上,是地中海通往爱琴海的口上,爱琴海是地中海的东北角上,这个克里克岛的文明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就出现了,而且是达到了非常辉煌的程度。克里特文明,是最早的爱琴文明,是受到了来自南边的埃及文明和东边的两河文明的共同影响。保留了很多埃及文明的东西,比如说他们的神话中半人半神的人兽结合体。爱琴文明是深受这两个文明的影响。 第四个是克拉达文明,这个文明出现的时间大概也是公元前2500-公元前2600左右,在印度河流域,是一群皮肤黝黑的土居人,是最早的当地居住者。在英国的考古家在死者的坟墓的地方发掘出了很多水平很高的文化遗体,被证明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出现的古代文明。 最后一个就是中国的先秦文明,大家知道,我们经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炎黄帝的后人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是伪造出来的,根本就没有什么炎黄嫡系,我们有自己的传说,大

文化生活第六课复习教案

文化生活第六课复习教案 第六课 课标题是 一、【考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二、构建知识体系 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见证?????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中华文化□1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创造新辉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2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独特性?????文艺:在世界文艺宝库 中占有重要位置科技:中国的科技长期 处于世界的前列区域性?????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 的□3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特色民族性?????中华文化呈现多种□4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5各自的民族特性 ?????包容性 ?????? ????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意义 三、主干知识默写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是什么? 2、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什么? 3、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哪些方面? 4、 什么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其意义是什么?它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什么关系? 5、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什么? 四、考点梳理 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表现在许多方面。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也表现在许多方面。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其表现在文艺和科技上。 ①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国文学艺

术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注:独特性是从不同的文化形式上来看,主要是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的;区域性是从不同地区上来看的;民族性是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看的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实战演习】 1、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D[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及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等知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故①错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故②错误。“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之一,故③④正确。 2、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B[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及包容性。澳门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交流和融合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可以说明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另一方面说明文化是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具有包容性,①④符合题意。澳门文化的性质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②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澳门文化中西元素的主次问题,③不符合题意。 3、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C[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知识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材料中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故选答案C。 4、“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

百家讲坛--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上)-赵林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上)-赵林 主讲人简介 赵林,1954年11月8日生,北京市人。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等职。 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西方宗教思想、西方文化史、世界文明史。 主要科研、教学成果:已发表个人学术专著7部,即《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文明形态论》(台湾汉忠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西方宗教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进》(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8月)、《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并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2000年因科研、教学效果突出而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其他情况:1999年8月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七位评委之一;2000年8月作为主教练率领武汉大学辩论队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大专辩论会上夺取冠军;2001年8月率武汉大学辩论队代表中国大陆高校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并获亚军。 内容简介 早在1993夏季,美国哈佛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就在《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指出,冷战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对垒结束之后,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形式将不再是政治冲突和经济冲突,而是以传统宗教为基本依托的文明的冲突,并且预示这种冲突在21世纪将主要表现为伊斯兰教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冲突。时至今日,尽管不同民族、国家和宗教之间的和平共处一直是人类向往的美好理想,尽管人们乐观地认为21世纪人类的主题将是和平与发展,但也促使人们对未来世界的基本局势进行更加深刻和冷静的思考…… 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全球化是当今实业界和学术界的一个共同的时髦活题。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时代潮流,最初仅仅只是经济界和金融界中的一种现象,但是在今天,它的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经济生活的范围之外,在人类生活的各种领域中都引起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尤其是文化全球化这一概念的出现,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森严壁垒发生了松动,一种建立在彼此尊重和相互平等基础之上的文化融合前景似乎已经隐约可见。但是与此相对,后殖民时代的传统文化复兴浪潮文化保守主义浪潮和形形色色的“原教旨主义”呼声又导致了一种日益明显的文化上的全球分裂现象。于是,21世纪的人们将面临着一种令人尴尬的状况:一方面是通过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而席卷其他领域的全球化过程,另一方面则是依靠传统的巨大惯性而顽强地保持着自己文化特色的本土化要求;一边是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另一边是文化多元化的潮流。这种新的矛盾冲突就其实质而言,仍然是18世纪以来西方与非西方、中心与本土、殖民主义与种族之间的传统矛盾的继续。 二、西方化浪潮的涨落 如果用一种宏观的和长程的历史眼光来审视18世纪以来的世界文明的演进趋势,我们就会发现,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整个人类世界在西方化浪潮的冲击下经历了一次潮涨、潮落的过程。18世纪以来,一个经历了文化自我更新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洗礼而异军突起的现代西方文化,凭借着自身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一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扩张运动,从而拉开了我们通常称之为殖民化或西方化的历史过程的序幕。然而,20世纪并不像19世纪末叶踌躇满志的西方人所想象的那样充满了和平和幸福的明媚春光,而是在血腥的暴力和苦难的战乱中辗转呻吟着度过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肉体和心灵留下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结合世界文明史而谈 针对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有了很深的了解。从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待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就必须先了解其产生的背景。 “文明的冲突”出现在冷战后,这是由于美苏两国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对立与冲突不在,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在文章里他指出“文明的冲突”中的“文明”是冲突的主体,以“文明”为界,世界将重新划分阵营。在当今世界上,“文明”有以下若干种类:“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等等。亨廷顿的观点主要是,在后冷战时代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冲突为主,而让位于不同文明(西方、儒家、日本、伊斯兰、印度、斯拉夫—东正教、拉丁美洲以及可能还有非洲文明)之间的斗争。进而大胆预言:第一,未来世界的政治划分将以文明划界。第二,将来的冲突将出现在西方和非西方世界之间。第三,西方政府应该警惕伊斯兰世界同儒教国家(即中国)联手。 由费廷顿的观点看来,学生不敢妄加评论,但也略知一二。 就目前的世界近现代历史表明,不同文明的碰撞不一定导致冲突。学生认为,冲突是文明之间的接触与交往间导致的,这是矛盾点不可避免。我们不能夸大了文化差异的影响,世界史是一部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文明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同时也在互相吸取对方文明的养分而不断壮大,虽然其中不乏冲突,但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则是主流。举个例子就是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自然是不可避免地导致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但拿破仑的远征对埃及等伊斯兰教国家甚至整个尼罗河流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在埃及的传播。他释放穆斯林奴隶,尊重埃及传统的伊斯兰教并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在政治上实行资本主义民主改革,在经济上废除特权和不合理税制,并模仿法国科学院创立了埃及科学院。这些都是其积极意义,远远大于负面影响。从这点上我们不难看出,不同文明之间由于思想和观念的不同难免会产生某些冲突,但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也促进了融合。因此学生认为,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上看,在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明发展更应该是以相互吸收与融合为主导。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总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扬弃旧的、妨碍社会发展的东西,不断产生、吸收新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东西。 同时,不同文明之间没有全面、纯粹而永久的对立。历史上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埃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都在与其他文化的竞争中吸取了许多外来精华,同时又对其他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本没有两种文明之间你死我活的恒久对立。例如7世纪的阿拉伯国家的崛起对基督教的影响,11-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更是调节了穆斯林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再如20世纪以来中东的海湾战争伊拉克等问题出现,直接导致了穆斯林对西方国家的敌意。但是,究其历史根源不乏有所联系。欧洲古典文明的主要遗产是由伊斯兰文明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在中世纪前期和中期,欧洲基本上为基督教神学所笼罩,延续希腊文化和科学精神的,则是伊斯兰文明。《阿拉伯通史》有段话甚是精辟:在八世纪中叶到十三世纪初这一时期,说阿拉伯语的人民,是全世界文化和文明的火炬主要的举起者。古代科学和哲学的重新发现、修订增补、承先启后,这些工作,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教案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教案 张永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实。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在文明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探讨,使学生能够对战争后果作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通过阿拉伯数字与部分国家使用的数字的比较、马可·波罗在沟通中西方文明中的贡献的分析,使学生初步确立世界各地区和平交往与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的共同发展的基本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各区域之间两种交流方式的共同作用——文明的传播与融合。 本课教学难点:对暴力冲撞作用的辩证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6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解释一下文明的概念。文明的概念,因其不同的角度和界定有不下数百种。我们这里所说的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产品。 古代世界人类生活的各个区域之间是闭塞的,大河流域的四大文明以及地中海地区文明的发展是相对独立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区域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一般来说,文明的交往方式大多以两种基本形式展开: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一说到暴力冲突,我们便会想起战争。战争与文明的传播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看第一目:战争与文明的传播。 一、战争与文明的传播。 1.希波战争与波斯帝国时期文明的交流 师:(结合活动地图边演示边讲解)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经过不断征战,公元 前6世纪初,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史称“希波战争”。战争历时近半个世纪,最终希腊军民击败了强大的波斯。马拉松战役是希波战争中著名战役之一。体育项目马拉松长跑就源于此战役。那位同学能够给大家讲一讲马拉松长跑的由来。 生:讲述马拉松长跑的由来。 师:希波战争已希腊的胜利而告终,在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变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希腊的胜利不仅使希腊各邦得以继续发展,尤其使雅典达到空前的繁荣,遂为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希波战争波斯虽败,对整个帝国来说仍只是局部的边境事件,希腊人还无力越过小亚进入东方,因此波斯帝国仍在继续发展,它所继承的古代东方文明的传统后来又经安息、萨珊波斯和伊斯兰文明而持续不断,

灿烂的青铜文明1

灿烂的青铜文明1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教授内容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时间预设 课时 问题预设: 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2、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这说明了什么? 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代表;“三星堆”文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代表。这两种文化有所不同,为什么?5、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 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知识结构: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品种已基本完备。 奴隶的悲惨生活:这时的灿烂文明是以奴隶的悲惨生活为代价的 展示内容: 一、问题情景 99年国家主席江泽民以中国政府的名义送给联合国一个“世纪宝鼎”;在XX年中央电视台联欢晚会上,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都把自己家乡的土倒在同一个鼎里,寓意56个民族是一家;在中国的成语里也有“一言九鼎”的说法。

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人从古到今都重视“鼎”?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我国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_________和造型奇特的_________等。 ⒉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_________也盛行一种独特的、举世闻名的______文化。出土有_________、大型青铜_________、青铜_________等。 ⒊夏、商、西周的陶瓷业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_________的国家。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7页——“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⒋夏、商、西周是以_____为主的社会,____也相当发达,后代称为粟、麦___、___和___的“五谷”,商周时已经备齐。 ⒌_____、_______、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_______。 任务三:阅读教材第28页——“奴隶的悲惨生活” ⒍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命运十分悲惨,奴隶主还可以把他们_______和______,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______。 思考回答教材第28页的动脑筋巩固达标:

世界文明的冲突和融合

世界文明的冲突和融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或多或少的向周边扩散着自己的影响。二三好友喝茶品茗聊天,或者麻将扑克,彼此之间交流沟通,在输出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在受到他人的影响。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一个叫春秋战国的混乱年代,一群被人们称作“子”的人用一种超脱的智慧进行着一场关于世界,人生的论战,这一场被后世称作“百家争鸣”的论战中,刚刚从奴隶时代的巫卜神话中走出的华夏民族,开始理性地思考这个世界,或是仁义,或是法制,要么重视自由强调顺应自然,或者看重发展科技······在当今最热门的政治话题,在古人的时代不过就是酒席上的话题罢了。很难想象在当时的文化中心黄河流域,这么一片并不算很宽阔的土地上,各种流派包容并序,并且繁荣发展。 直到今天,各种流派的思想都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并且正是因为这些文化的发展繁荣,中华文明也才称之为中华文明,历史的厚重给了这个文明神秘的美感,而承接有序也使其不断的发展适应着时代的变化。也许,会有人觉得传统文化因循守旧,在外来文化面前苍白无力,最典型的就是近代百年的耻辱。但是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但凡试图征服华夏文明的草原民族,最后不但都以失败告终,自身也被华夏文明融合,数百年后再无草原民族。在两个文明的冲突中,也在不断相互学习,或者说是在试图了解对方,了解对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不断的战争中,两个文明之间不自觉的开始了学习,在征服者的胜利以后,已经没有单纯的某一种文明,只留下一个新的文明,一个两种文明交脔的产物,这就是文明的融合,也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由来。 纵观世界文明的历程,文明的产生往往是源于宗教信仰,而世界文明史,特别是西方文明史其实就是宗教的历史。文明的发展的存在着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像几个人在玩即时战略游戏,虽然升级基地和科技的时间会因为个人的技术而有差异,但是差不多的时间里大家都在做差不多的事情。与华夏文明的百家争鸣不同,在最古老的文明消退以后,伊斯兰文明在宗教信仰的力量下下建立了起来。作为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看到西藏公路上三一跪磕长头的信徒,我总是很难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单纯的为了信仰,为了内心的平静,长途跋涉,风餐露宿。他们心灵如此的纯净,没有利益的驱使。我想这个无关愚昧,信仰的确可以让人的内心变的强大,而信仰,也会让战争的脚步来的更快。也是在差不多的时候,中世纪狂热的欧洲,天主教会也完成了对世俗权力的掌控。作为一个比较激进的宗教,基督教徒们总是狂热的向外输出着自己的思想,让上帝的荣光洒向更多的子民。在通往南方的道路上遭到了伊斯兰文明的阻挡,特别是圣地耶路撒冷也被穆斯林们作为圣地朝奉占领,又或者是源于上层对于领地资源的贪婪,宗教战争爆发了。 宗教战争的影响甚至可以一直延续到新大陆的殖民,非洲的殖民,以及后来的鸦片战争。两个不同信仰的宗教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一直不断的摩擦,就像是华夏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战争,伊斯兰文化对于北方的基督文明来说更加的富足,经济文化方面完全不是被后世称之为黑暗年代的欧洲可以媲美的。美国已故前总统尼克松在《抓住时机》中说:“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的时候,伊斯兰文明正经历着它的黄金时代……几乎所有领域里的关键性进展都是穆斯林在这个时期里取得的…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能眼光看得还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正是由于战争,老兵们看到了他们的乡村里永远也看不到的东西,他们带回来的故事点燃了欧洲创造的火花。阿拉伯世界保存下来长达几个世纪的典籍给欧洲封闭的学者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而因为战争导致丝绸之路的堵塞使得欧洲商人们加快了探索新航路的步伐,最终导致了新大陆的发现。 实际上,文明的冲突就是一部战争史,发展程度低的文明侵略发展程度高的文明,而让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参考答案)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等基本史实。 2.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3.列举古代文明之间交往方式的类型,说出他们之间的区别。 【自主学习】请你阅读课文后,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共同探究】 1.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有哪两种主要的类型?二者之间有何区别? 类型:暴力冲撞、和平交流。 都是古代文明相互交往的方式,但是暴力冲撞对社会和人类生命造成很大的破坏。 2.为什么说暴力冲突也是文明交往的重要形式? 因为暴力冲突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 【归纳整理】

记住上面的表格即可。 【拓展练习】 1.(2011·山东青岛)英国人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说:“随着这一战,我们也就站在了西方世界的门坎上面,在这个世界之内,希腊人的智慧为后来的诸国,奠定了立国的基础。”文中“这一战”发生在公元前5 世纪后期,它是东西两大古文明的碰撞,在世界古代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请你判断,“这一战”是 A.希波战争 B.布匿战争 C.罗马内战 D.十字军东征2.(2011·牡丹江中考)和平交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主流。下列不属于人类和平交往的是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亚历山大东征 D.马可·波罗来华 3.(2011·乌鲁木齐)世界古代史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先后兴起了一个个有影响的大帝国。在下列帝国中,按兴起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拜占廷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B.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 D.拜占廷帝国、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4.(2009·烟台中考)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充当使者的是() A.马其顿人B.阿拉伯人C.中国人D.法兰克人5.(2009·太原中考)反映古代中西文明交往的史实是() A.大化改新B.北魏孝文帝改革C.鉴真东渡D.马可波罗来华6.(2010·青岛)不管世界各国的文字多么不同,阿拉伯数字却不需要翻译,人们都能认得。其实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首创,它的创造者是() A.古代苏美尔人 B.古代印度人C.古代埃及人D.古代犹太人7.(2009·河池中考)13世纪时,有一位意大利人到中国生活了17年,他认真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他的东方经历和见闻记述在一书中,此书是() A.《荷马史诗》B.《天方夜谭》C.《战争与和平》 D.《马可·波罗行纪》8.(2011·广西南宁)(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练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