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情人节与我国的七夕节比较及见解

西方的情人节与我国的七夕节比较及见解

篇一:大学生的”情人节“和”七夕节“之文献综述

大学生的”情人节“和”七夕节“之文献综述

西方的情人节已经悄悄渗透到了中国无数年轻人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而且大有越来越狂热之势。由此,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人的情人节——七夕节。虽然两个节日属于相同的类型,都是有情人代表爱情的日子,但他们的缘起与发展,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西方情人节是为了纪念公元三世纪时的瓦伦丁,所以在英语中,情人节的直译就是“圣瓦伦丁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历史悠久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此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牛郎织女,因为爱情被称

为中国本土的”情人节“。节日夜晚,人们要抬头观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据说不仅仅汉族、壮族、满族,朝鲜族也有过”七夕节“的习俗。

西方情人节在近几年成为很多年轻人热衷的节日,对它的重视几乎到了夸张的地步,甚至连很多外国人也觉得中国人的情人节过得有点太疯狂。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人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可以说,过与不过情人节,似乎成了检验一个人是否时尚的反映之一。与此相对,中国传统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七夕节则日益受到冷落。舶来的节日成了香饽饽,而本土的节日则有意无意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那么,年轻人为何热衷于过”情人节“而冷落了”七夕节“呢?

西方的情人节与中国的七夕节属于

同一类型的纪念性节日,只是西方的情人节充满了宗教般神圣色彩,而中国的七夕节则具有神话般的浪漫氛围,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文化蕴含。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西学东渐的文化潮流中,西方的情人节也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可是当这样两个节日在中国大地上相遇、碰撞时,他们却具有了大相径庭的命运。

1,肖维华,杨昭.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02).谈到:

影响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发展也日趋多元化。虽然,多元文化满足了大学生多元的文化需求,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但是多元化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的状态,他们在

文化选择时良莠难辨,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文化追求。

(2)学校教育的缺失

国外的中小学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我国由于历史、教育体制的原因,传统文化教育一直都较为薄弱。我国的传统节日伴随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富有一定的民族意义,而现在的大学生能说清道明的却很少。

(3)文化底蕴的缺失

大学生正处于认知和情感的转型时期,西方节日的浪漫情调和轻松气氛与大学生的情感表达相契合,其节日形式、节日精神也非常贴近大学生张扬、时尚、个性的心理特点,西方洋节作为一种“舶来品”,其新鲜格调受到大学生青睐。

以上几点大体上说明了西方节日为什么会在中国大学生中掀起狂热浪潮,但西方的情人节,不光是在中国,甚至是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节日了。这也是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浸染的同时,作为经济的附属品的文化

也如同好莱坞一样传播并占据了新一代青年人的身心,新一代青年人在追求西方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追随着西方的文化潮流,这一点是最为主要的,并不能一概认定是西方文化带来的不利因素。

2李蜜.中西方重大节日对比研究.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谈到: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国的情人节是借助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涵蓄的表达着对忠贞爱情的憧憬与渴求。而西方情人节则是大胆的、直白的、具有浓郁浪漫色彩。当今,随着人们在思想上、人性上的开放,中国具有独特风格的情人节,即七夕节,也慢慢的变得丰富而浪漫,并且现在许多年轻人也对从西方的舶来”情人节”十分感兴趣。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明显差异首先表现在宗教信仰不同,其次是伦理文化不同,然后中西方人们在感情表达方式也

有所不同,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向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接受礼物的方式和态度也不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西方人也表现出迥异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迟一番,表现的无可奈何地被强迫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在多元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对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产生最重要的作用的,其实是一种文化是否具有普适性与包容性,这又与该文化的生存形态及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密切相关。在未来的日子里,作为群体的西方人大概不会诸如“春节”、“端午

节”、“中秋节”等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当然,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

体化发展,我们希望通过了解各个国家、不同民族的节日,建造了解其民族文化的桥梁,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入。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和“由来“

,让朋友们在欢度节日的时候,在历史的长河中,拾起一些文化的结晶,领略人类共赞的勤劳、勇敢、正直和善良。

从李蜜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不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西方文化的入侵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却没有过于提到,因此,在挖掘与提升文化内涵的同时,我们需要坚守节日文化的民族特色,走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之路。这也是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自身优势的内在要求。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西方节日对我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了强大的冲

击,节日的西化现象日益凸现,本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日渐式微以及失去其民族个性的危机。这种局面也为我们保护本土节日文化,坚守节日文化的民族个性敲响了警钟。

3 马力.中西“情人节”之探源和比较.西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08谈到:

”七夕节“和”情人节“都是人们情感的一种寄托,虽然二者都有极深的文化内涵,不过相比之下,中国”七夕节“不是重在对现代人情感世界的表达,而是侧重于对牛郎织女传说感情的纪念,是一种追忆和怀念式的情感;而西方”情人节“正与此相反。西方的”情人节“是从信史中来,结合现实更为密切,让你们可以借助”情人节“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能更好地体现现代生活节奏和流行趋势;而且中国庆祝方式过于繁琐和落伍,吃还是中国节日的主题。这就使中国”七夕节“成为脱离现实的俗文化的产物;西方”“情人节更多充满了现代人文

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情趣和氛围。中、西”情人节“的比较,也从中折射出东西方人性格方面的差异,中国人性格比较内敛,在情感上常羞于启齿和表达;而西方人则大胆奔放,不注重吃喝,过节情趣高雅,而是注重形式的简约和浪漫。西方”情人节“很好地处理了俗因时变的理念,很好地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推动了现代年轻人对西方”情人节“的认知,而中国”情人节“由于不合时宜也只能流落民间,仍然没有成为主流节日。当然西方节日的兴盛也与其商业化的运作和炒作模式分不开。

从马力的论文分析不难看出,西方文化适合当代时代主流,适合现代年轻人的性格发展,这些都离不开媒体和文化的炒作。而我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却由于跟不上时代发展而被忽略。因此,我国在传统节日的教育和宣传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在创新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和表现形式方面还需要一些改进和突破。但是,过分注重对传统”七夕

节“的变革和创新是否能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在宣传和普及民俗文化的同时能保持原有节日的本色也是十分重要的。

4、张海艳.传统节日文化的大众传媒解读——从“七夕“到“中国情人节”.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8期.谈到:”中国情人节”的思考:作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节,实际上面临着西方情人节先入为主、蔚然成风的压力,在文化对话中处于弱势地位。文化对话中要求对话与被要求对话的双方或多方,事实上处于一个强势与弱势的关系格局中,对话的弱势一方经常处在一种接受别的文化系统的基本理念、制度安排与生活方式的被动境地。当代的文化对话中,西方文化居于强势地位,它几乎席卷全球,非西方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其中也包括中国文化,,包括中国文化中的节日文化。处于弱势的七夕节要与处于强势的西方情人节相抗衡谈何容易。“中国情人节”的兴起,似乎是以传统文化来抗衡西

方文化的入侵。事实上又沦为西方情人节的复制品。但也应该看到,这种对强势文化入侵的抵制,以及对民族文化危机的焦虑,无疑是非常可贵的。

从张海艳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我国”七夕节“所面临的文化压力在各个方面都处于弱势。所以,挽救七夕节,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节。官方与民间应该通力合作,创设各种条件,使七夕传统节日既不失其文化意蕴,又在新时代下增添新的载体和新的方式,使年轻人在尽情享受西方情人节愉悦的同时,不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七夕节,在对洋节多一份宽容的同时,对传统节日多一份温存和敬意。因为在节日的背后,是我们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认同与尊重。

篇二:浅析中西方情人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情人节的差异

一引言

情人节是西方国家一个奇特而有趣的节日,流行于欧美及大洋洲,也为其他各洲的青年男女所接受,现已成为各

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在2月14日这一天,人们采用各种方式向自己的心上人表示爱慕之情,如送玫瑰花卡片巧克力等,或用诗和书信向自己的意中人表示爱慕之情。人们大都喜欢在这一天以相互赠送小礼物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青年男女把情书或卡片精心制成花朵奔驰的骏马飞翔的蝴蝶等形状,送给心爱的人。不少青年男女还以幽默诙谐的短信形式来表达埋在心底的爱,有的人还别出心裁地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开向自己的心上人表示爱情。青年男女常常在情人节这一天举办舞会、订婚和举行婚礼。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亦称“中国的情人节”。在我国民间历来有七夕乞巧的习俗,“乞巧”就是乞求灵巧,乞巧是七夕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尽管各地的乞巧方式不同,但出现最早且流行最广的乞巧方式就是女子月下拿线穿针。在《西京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俗也。”在七夕的月光下,妇女们眼望星空,用彩丝线竞赛穿针乞巧,大显身手先穿完的为“得巧”,迟穿完的为“输巧”。

近年来,西方的情人节已悄悄渗透到我国无数年轻人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而我国传统的七夕节正遭受着寒流。许多人一提到情人节就眉飞色舞,而对于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却很少关注,以至于情人节在中国越来越盛行,而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则变得越来越冷清了。同为“情人节”,它们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为何如此大相径庭?二西方情人节和中国七夕节本质的不同

1物质方面的变性

西方的情人节是一个简单的纪念爱情的日子,但在中国它却充斥着复杂的含义,淹没了人们对爱情的期许。通常在情人节,以赠送一支红玫瑰来表达情人之间的感情。玫瑰是世界主要的礼品

花之一,表明专一情感和活力情人节以送红玫瑰的最多,当然,还有巧克力,意思是“甜心”,表明在彼此心中的位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具理性对人的渗透,巧克力在慢慢地变味,玫瑰花也在悄然失色情人节的精神内涵,爱情已经被物质化了。批发玫瑰只是基础的课程,巧克力钻戒和女性内衣才是主要目的。不少商家在情人节这一天大做文章大肆炒作,打造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浪漫商事情人节。最大的卖点是浪漫,于是商家大发浪漫财一枝玫瑰已不能代表“一心一意”,999朵才是“天长地久”;普通的红玫瑰已毫无心意,300元一枝的人工“蓝色妖姬”才是新时代爱情的象征。2月14日还是所有西餐厅酒吧迪厅电影院时装店礼品店的节日。西餐厅贴出“非情人勿进”的告示,各式各样的套餐的价格也贵得离谱;酒吧迪厅人挤价高;电影院推出了“浪漫情侣专场”;情人节变成了奢侈日,男人的荷包血流成河因此,在情人节这一天商家过得比情人还要快

乐,情人节已变成了“物质节”。

2精神方面的变性

中国人向来是没有浪漫传统的,即使进口一些,也往往坏了味道。“情人”在西方是一种美好的称谓,多指恋爱而未婚或已婚的有情人,但它在中国的语境中却带有暧昧的色彩,多指未婚或婚后配偶外的性伙伴,情人总和“偷情”、“非法”、“二奶”、“小蜜”等字眼联系在一起因此,情人在中国是一个暧昧的称谓,它接近于第三者,即英语中的lover。

情人节跟谁过?这在西方毋庸质疑,但在中国却成了问题一般人认为,若是谁在情人节那天收到礼物,就意味着这个人的背后存在着一段暧昧关系,可见中国的情人节过得不地道,所以人们常常会喜欢爱情,但却鄙视情人。慕容雪村说过:“我不知道哪个男人能忠诚到底,也不知道哪个女人会永远坚贞,背叛与放纵似乎已成了这个时代的通行证。”慕容雪村对中

国男女情感现状的断言,为我们展

现了一个情人社会在情人节这一天,有些人可能会分身乏术,因为要忙于与情人约会。2月14日还被很多心中早存怀疑的人视为调查另一半是否忠贞的最佳时机,很多婚外情都是在情人节那天暴露的,连私家侦探都因情人节而多收了红包。于是,情人节在中国变成了情况节,这违背了西方情人节的初衷。

三情人节和七夕节的共同点

情人节和七夕节都与生殖崇拜(即对妇女分娩的崇拜)有关,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1情人节和七夕节共同的起源:生殖崇拜

(1)情人节和生殖崇拜

关于情人节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情人节起源于鸟儿求偶。古代人认为2月中旬是百鸟发情择偶的开始,人们推鸟及人,认为青年男女也应该在这一天择定佳偶,互致祝愿,以表明心迹另一种解释是情人节起源于古罗马牧神节的生殖崇拜。当初,古罗

马人在过牧神节时,女人要光着身子跑,男人要抽打她们的臀部,认为这样有利于她们生育。开始是已婚的妇女在这一天祈求牧神祭司鞭打,以治不孕症,后演变为情人通过信物互相祝愿。到16世纪后期,情人节的风俗有所改变在情人节那天,青年人当天看见的第一个年龄相当的异性,将成为自己的情人。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提到,在情人节的早晨,姑娘们在卧室窗口等候男子走过,这表明,情人节最重要的内容是帮助女子找到丈夫,这和生殖崇拜也是相关的。

(2)七夕节和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是世界各地原始初民的一种普遍现象,黑格尔认为重视生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特征。生殖崇拜是人类生存本能的观念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国华研究员指出:“在人民的意识中,满足性欲与追求人口繁盛全然是不相干的两回事,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与性欲无涉,它既不是色情也不是淫荡,出于对

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的严重关切,原始人类中出现了生殖崇拜换句话说,生殖崇拜深刻反映了一种绝对庄严的意志——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

七在古代文化中是个具有生殖魔力的数目,古人将七月七日作为节日并非是无缘无故地喜欢,而是崇拜七这个神秘之数的结果,其实质是对生殖的期盼和膜拜因此,七月七日成为节日是有它的民俗根据的,它跟数目七的生殖义蕴有着内在的联系。《淮南万毕术》中“取生瓜叶七枚以拭面魇”说法跟生殖气息相通。人们相信瓜叶可以消除面痣,这是瓜的生殖魔力的衍生,而瓜叶必在七月七日采集,且必采七片。这是为了使瓜的生殖魔力发挥最佳的效应,而其深层意识则植根于七为生殖之数的古老信念。

在古代,七月初七有祈祷人“生育”的礼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中记载:“七月七夕??又以小板上傅土,

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绿豆、小豆、小麦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兰彩缕束之,谓之‘种生’。”这些礼俗反映了民俗观念中七所具有的生殖意义。

最早,人们认为生育是由女性单独完成的。因此,最早的生殖崇拜都是女性崇拜。在生殖崇拜的问题上,中国是最重视、最强调、最根深蒂固的民族和国家之一,只不过有时人们把对生殖的崇拜变成对生育的重视而已。在封建社会里,生育的重任社会几乎全部推给了女子,能否生育,生男生女,生多生少,都是女子的责任,所以女子对七夕节尤为关心,以至于后来七夕节基本上成了她们的节日,所以七夕节也被称为“女儿节”或“少女节”。由此可见,从七夕节本身来看,生殖崇拜是它的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

另外,在中国,还有一个与七夕节有关的传说,那就是牛郎织女的传说,

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在七夕相会于天河。从牛郎织女的传说来看,七夕节也跟生殖崇拜有关,《玉烛宝典七月孟秋》引博玄《拟天问》曰:“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这则记载明确说明牛郎织女七

夕相会,并将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联系在一起。《风土记》中说“俗重是日”,说明当时社会上对七夕节很重视,七夕节已渐成风气此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就盛传开了。2情人节和七夕节共同的主旨: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了情人节和七夕节爱情故事,使得情人节和七夕节拥有了浪漫的爱情色彩,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其实,关于情人的节日很多,然而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情人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爱。爱在情人节,爱在每个有情人的心中人们在这一天对于爱情总有很多美好的希望,从这个意义上看,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