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1.1学案及答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性,知道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不同特色。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3、明确文化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理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4、了解文化的各种形式,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的普遍性:(1)从时间上看:文化现象;

(2)从空间上看:文化现象。

2.文化现象的特殊性:(1)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2)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等具有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语言和等的部分。

注1:文化现象区别于经济和政治现象。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有了才有文化,文化是的产物。

注2:文化现象区别于纯自然现象。

(2)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的,而是通过对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接受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和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和文化。

(3)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理论、、信仰、、教育、、文学、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的文化、、学习、积累的过程,

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文化的实质)

(2)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世界、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和的历史中。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C )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

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A.①②③④⑤B.⑥⑦⑧⑨⑩C.③④⑤⑥⑦D.③⑤⑦⑨⑩

2.文化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个词汇,然而“熟知并非真知”下列对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B)

A.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与生俱来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因为文化只能是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D.人类的精神活动属于文化范畴,而精神活动的产品属于其他范畴

3.《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这说明(D)

A.文化是对神的描绘 B.文化是神的恩赐

C.文化是精神的产物D.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4.下列属于文化形式的有(B)

①思想②理论③信仰④法律⑤文学⑥政治

A.①②③⑥B.①②③⑤C.①②⑤⑥D.①②④⑥

5.针灸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属于文化中的(D)

①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②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③自然科学和技术④语言和文字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2015年5月14日-16日,印度总理莫迪对我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访问期间,莫迪总理参观了兵马俑并被古老的中华文明所震撼。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C)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能够相互转化

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7.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有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在给人以精神享受的同时,激发了人们高昂的政治热情。在国难当头之际,很多爱国青年就是唱着《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走上抗日前线的。当代社会,《焦裕禄》、《孔繁森》等主旋律的电影,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人民公仆的高尚品德。歌曲《走进新时代》,使人们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更加充满信心,赋予人们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的力量。这表明(C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D.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这说明(B)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C.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9.“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累觉不爱、人艰不拆、不明觉厉”……这些貌似“成语”的四字词组,产生于中国语言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互联网,并逐渐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这体现了(B)

A.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促进作用

B.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C.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D.网络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10.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D)

①人们必须在道德冲突中进行选择

②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③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

④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D.①④

二、材料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从文化力量的角度分析,党的十八大报告为什么要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答: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健康、先进的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和民族的强盛具有重要的影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考点一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形式 1.理清——文化的含义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外延: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形式 ①从静态角度看,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②从动态角度看,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人们进行精神性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图示法直观把握文化的内涵、外延与形式 2.把握——文化的特点

考点二文化的作用 1.认识——文化的实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相互交融 (1)地位、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应对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

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辨清——文化的作用 【真题回顾】 (2018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政治19)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2018年高考全国2卷文综政治19)2017年3月,中国自主原创、主导制定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

【红对勾】高中政治必修三习题:第一课 第一课时 体味文化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课时作业1体味文化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优美秀丽的山川河流,幽静神秘的原始森林,都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B.事实上,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就有了源远流长的文化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D.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还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力量 解析:文化是人所创造的,山川河流、原始森林这种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文化,在此之前没有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并非为物质力量,因此A、B、D三项都含有知识性错误,应排除。选C项。 答案:C 2.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的身体出现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或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有砭石,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后来逐渐发展为针灸。上述事实说明()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②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文化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是物质世界的一种自然现象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即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观点错误,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答案:C 3.“中国大妈”“女汉子”“土豪”等流行语的背后都有一类人、一段故事、一个热点、一种生活方式。这表明() A.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主动的 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学案-1.课时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含解析

师说全新学案·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 课时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素养目标 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 2.理解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3.从具体材料入手,通过分析思维的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点晨背 1.狭义的思维指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反映。 2.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的特征。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3.思维具有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 自主学习 【学新知】 一、思维的含义 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__________同义;狭义的思维与________同义。 2.狭义的思维专指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____________的反映。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在实践中接触

和变革事物,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二是对其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________、已有的________,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2.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________、________的属性,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________。 3.思维具有能动性: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________,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________,形成有别于________的认识。正确的思维________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________地反映认识对象。 思维在__________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__________于实践。____________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凭借思维的概括性,人们才能以简驭繁地认识世界,从千差万别、纷纭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间接性、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除此之外,思维还具有现实性、反思性、目的性、预见性等特征。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1.1学案及答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性,知道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不同特色。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3、明确文化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理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4、了解文化的各种形式,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的普遍性:(1)从时间上看:文化现象; (2)从空间上看:文化现象。 2.文化现象的特殊性:(1)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2)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等具有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语言和等的部分。 注1:文化现象区别于经济和政治现象。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有了才有文化,文化是的产物。 注2:文化现象区别于纯自然现象。 (2)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的,而是通过对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接受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和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和文化。 (3)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理论、、信仰、、教育、、文学、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的文化、、学习、积累的过程,

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文化的实质) (2)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世界、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和的历史中。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C )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 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A.①②③④⑤B.⑥⑦⑧⑨⑩C.③④⑤⑥⑦D.③⑤⑦⑨⑩ 2.文化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个词汇,然而“熟知并非真知”下列对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B) A.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与生俱来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因为文化只能是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D.人类的精神活动属于文化范畴,而精神活动的产品属于其他范畴 3.《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这说明(D) A.文化是对神的描绘 B.文化是神的恩赐 C.文化是精神的产物D.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4.下列属于文化形式的有(B) ①思想②理论③信仰④法律⑤文学⑥政治 A.①②③⑥B.①②③⑤C.①②⑤⑥D.①②④⑥ 5.针灸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属于文化中的(D) ①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②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③自然科学和技术④语言和文字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同步练习: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含解析

文化与社会 一、选择题 1.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主要是因为() A.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B.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 C.文化决定着人们的交往行为 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同胞的衣、食、住、行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侗族自治县将这些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增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这表明()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必然促进社会发展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C.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D.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3.扶贫首在扶智,一要引智,通过政策引导,把外地人才吸引到贫困地区扎根;二要留智,引得凤凰,还得让凤凰留得住;三要育智,政府加企业模式就地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即解决本地人才就业,一个人脱贫带动一家人脱贫,形成脱贫的扩大效应。扶贫首在扶智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影响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②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非完全同步 ③文化是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④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4.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产值不断攀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弱小。同世界五大传媒集团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中具有现代企业形态的部分才刚刚起步,资产、产值、规模效益等都远远无法同国外的那些“文化航母”相抗衡。这启示我们() A.文化企业要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B.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决定性力量 C.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D.必须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5.(2017·湖南郴州模拟)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即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创新成果的理念和追求。这是因为“工匠精神”() ①对劳动者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对提升国家的创造力有着决定性作用③是解决我国当前创新不足问题的主导力量④有利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一台老式缝纫机、一张斑驳的老粮票、一把沉甸甸的铜制门锁……这些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如今又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某地开展的“城市记忆——老物件里捡拾难忘岁月”主题活动获得市民积极响应。老物件也有大魅力,这是因为老物件是() 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②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③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

2021《文化与生活》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人教版全书全套预习学案学历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明确考点】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 【教材精读】 (一)阅读教材第6-8页并结合教材第7页专家点评,归纳:文化的含义及文化的形式。(二)阅读教材第6-8页,思考: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三)阅读教材第9-11页,归纳: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四)阅读教材第9-11页,归纳: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五)阅读教材第11页,归纳: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 【固定搭配】 (一)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是的产物。 (二)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P8) (三)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四)文化越来越成为的重要源泉,是的重要支撑,是的重要因素。 (五)必须把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重点探究】 (一)结合教材第10页专家点评,思考:如何理解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二)如何区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明确考点】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内容 【教材精读】 (一)阅读教材第13页,思考: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有哪些?举例说明。 (二)阅读教材第14页,归纳:文化对人的影响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阅读教材第15-16页,归纳: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特点? (四)阅读教材第17-21页,归纳:文化对人影响的内容。(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固定搭配】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来自。(二)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P17) 【思考探究】 (一)阅读教材第14页,思考:如何理解思维方式? (二)阅读教材第21页,思考: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什么关系?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同步学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教材导学.知识梳理】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近代中国基本国情 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1)第一种方案: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极力维护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要让中国继续走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2)第二种方案: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_____的道路。 (3)第三种方案: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____________领导的、以____________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成立条件 ①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提出各种救国方案,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②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列宁主义 ③1919年五四运动后,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3)意义: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实现了中国的伟大飞跃。 (2)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 3.历史结论:,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预习自测.判断正误】 1.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 【思维发散.敢于发问】 1.预习过程中不理解的概念或者词汇(比如:社会结构) 2.预习过程中不理解的教材内容(比如:第几页+第几段+第几行) 3.预习过程中你所想到的问题 【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公开课精品)(公开课精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一课第一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学设计【课程标准】 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分析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阐明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通过比较分析各种政治力量为解决中国问题而进行的艰辛探索,阐明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通过概述中国共产党产生的背景以及成立前后中国革命面貌的变化,阐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必然性。本框内容与下一框内容相互衔接,共同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人民的、正确的选择。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难点: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 【教学思路】 围绕总议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回首来时路”“探索救国路”“领航复兴路”三个环节依次展开,层层推进。 【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首来时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教师活动:播放《近代中国历史大事件回顾》视频,呈现分议题1:结合视频内容和所学历史知识,思考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请用1个关键词描述并说明相应的理由? 学生活动:围绕议题情境和分议题1展开思考并作答。 师生总结:见下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议题情境,展开议题思考,让学生明白“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环节二:探索救国路——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教师活动:呈现分议题2:结合视频内容和所学历史知识,让学生对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救亡图存探索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说明。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内容。 师生总结:见下图。

江苏省政治高中学案 必修三《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高考考点] 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完整表述〕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概括出主干〕 [学习过程] 一、精华回放 复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合作自学:〔我们是学习的主人,虚心求教,善于质疑,学会交流,懂得分享〕 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同意吗?你是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的?2.试列举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如何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3.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试举例说明〕 4.如何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质疑解惑 简要列出组内自学的疑点,在黑板列出或告诉老师。 四、互动探究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活动、##教义和##建筑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 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2.辨析: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五、精彩展示<对照考点展示你掌握较好的主干知识> 六、迁移运用

1.当我们站在长城脚下时,感受到的是伟大的"长城精神"和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文化就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B.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C.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2.一卷书香,一杯茶香,茶和书安静地交汇,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图画,给人以从容淡定之感。这说明人的文化素养: A.是与生俱来的 B.要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来培养 C.是由人的价值观念决定的 D.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方式 3.##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具有双重口味,并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4.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有人形象地把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划分为"脑袋国家"和"躯干国家"。"脑袋国家"通过生产和输出知识支配、控制、盘剥"躯干国家"。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 A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决定C.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D.我国的文化已成为物质的一个重要方面6.崇高的精神震撼心灵,感人的力量催人奋进。红色书籍那些真实的人和事,无疑会带给今天人们的内心世界以极大的充实,成为我们共克时艰、迎接挑战的精神力量。这说明: A.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改造世界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产品 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7.下列选项中能够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一个国家的文化竞争力的是: ①加快转变社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②通过红色阅读,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③弘扬民族传统文化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8. 下列活动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A.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 B.参观军事博物馆 C.到电脑城购买电脑 D.农民种田 9. <2013##>韩国某外交官说:"如果外国人对韩国歌手有更多关注,他们就会喜欢上韩国,如果他们喜欢韩国,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韩国产品。这就是我们试图推广的。"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②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 ③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 〔2013全国Ⅱ〕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时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学案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明确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2. 回顾近代中国先后有哪些政治力量登上过历史舞台,对比三种建国方案,坚信中国共产党找到并可以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结合案例,思考新中国“新”在哪,认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了解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见证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确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课堂探究】 议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探究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思考:回顾以下历史时期的主要事件及其影响: 1840年年 17世纪中叶年年 结论:(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逐步沦为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 (2)主要矛盾是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的矛盾。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实现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探究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思考1:运用你所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近代中国先后有哪些政治力量登上过历史舞台?

思考2: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结论:(1)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有了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_________________, 并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探究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材料:从北京城往西100多公里,顺着一条奔流的小溪,可以到达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堂上村。1943 年,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诞生在这里,并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歌曲原名为《没有 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来,毛泽东作了修改,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 为什么毛泽东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说一说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断中国”的理解。 结论:(1)中国工人阶级富有___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____,他们同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______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同时义无反顾 地肩负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使命。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 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掌握了_________________,成为国家和 自己命运的主人。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单元达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漫画《趁年轻……》从思维的角度说明了() A.思维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B.思维的能动性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C.思维风格不同,思维结果也不同 D.思维具有概括性 2.清早起来,发现院子里地面湿了,房顶也湿了,我们可以据此断定昨天晚上下过雨。这说明() A.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B.思维具有间接性,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C.思维具有概括性,能抽象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D.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3.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综合考虑各方面,抓住主要的、能够说明问题的方面,而对某些个别现象如学习成绩偶有下降或上升,要舍弃,不予考虑。这是() A.思维具有概括性的具体表现 B.思维反作用于实践的具体表现 C.思维如实反映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体现 D.思维凭借已有经验和知识,认识未知事物的表现 4.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2020年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这表明() A.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正确反映 B.正确的思维能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 C.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 D.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5.抽象思维反映认识对象,是通过一系列环节和阶段实现的。读“思想的构成与分解形式图”,从图中看,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判断、单个推理、系列推理 B.复杂思想、推理、判断、概念 C.概念、多个判断、推理 D.概念、判断、推理 6.“风含情,水含笑。”这一文学描写体现的形象思维的特点是() A.基本单元的形象性 B.运行方式的想象性 C.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D.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7.面对人造肉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类带来福音,也有人担心它将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这表明() A.不同人对同一问题的反映必然不同 B.思维能够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为 C.思维结果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D.科学思维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8.恩格斯曾根据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作了精辟的分析,并于“一战”爆发的27年前(1887年)就以惊人的准确性预言了战争的发生和结果,他指出:“对于普鲁士德意志来说,现在除了世界战争以外已经不可能有任何别的战争了。这会是一场具有空前规模和空前剧烈的战争。那时会有800万到1000万的士兵彼此残杀……”事实证明了恩格斯的真理性预言。材料表明科学思维() ①具有直接现实性②结果具有预见性 ③结果具有可检验性④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有一次,日本的营销人员在一家饭店观察“老外”饮茶:由于欧洲人的鼻子较大,当茶水少于半杯时,鼻子便会碰到杯沿上,若想喝完茶水,必须仰起脖子,既不方便,也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 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 2.掌握“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个观点,并理解其背 后的逻辑; 3.理解历史对人民选择的重要性以及人民对历史进程 的影响,掌握以史为鉴、开展正确的历史观学习方式。 2. 教学重点 1.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个观点的理解; 2.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掌握和理解。 3. 教学难点 1.理解历史对人民选择的重要性以及人民对历史进程 的影响; 2.开展正确的历史观学习方式。 4. 教学方法 1.归纳法; 2.分析法; 3.对比法; 4.课堂讨论法。

5. 教学内容与流程安排 第一部分: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比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让学生 预习中了解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讨论,让学生自然引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个观点。 第二部分:讲授(35分钟) 1.“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个观点的理解; 2.重要事件和人物的介绍(建议选择事件: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人物:孙中山、陈独秀); 3.介绍人民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第三部分:讨论(15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就文中引出的问题展开课堂 讨论,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如: 1.人民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历史与未来的关系 3.以史为鉴的意义等 第四部分: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阅读材料并整理思考总结的作业,并提醒学生认真对待,按时完成。 二. 教学反思 1. 教学收获 通过上课,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感受到了历史的独特性与普遍性。同时也了解到历史对于人民选择和影响的重要性以及以史为鉴的意义,对于开展正确的历史观学习方式更有信心、更加主动。

高中政治必修三 第1章第1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导学案新3政治与法治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导学案 1.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明确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2. 回顾近代中国先后有哪些政治力量登上过历史舞台,对比三种建国方案,坚信中国共产党找到并可以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结合案例,思考新中国“新”在哪,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教学难点: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要熟记课本重点知识,加深理解,注意运用)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 ①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它们相互交织。其中,②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③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④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⑤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1.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①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自己的方案,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 2.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中国人民②,为中华民族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此,中国人民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④。

3.在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⑤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⑥,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中国在由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其①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官办和外国人开办的工业企业的创建,中国出现了最早的近代②。中国工人阶级富有斗争精神,具有③,他们同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④,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2.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⑤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⑥的根本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⑦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⑧革命的伟大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⑨ 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4. ⑩,这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自主探究一: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现时的社会,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探究任务] 1. 结合所学史实,思考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与主要矛盾。 2. 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它和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是什么关系?

2022版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一课第1课时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学案部编版必修1(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政治学案部编版必修1: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课标要求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2.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结合不同社会形态的具体特征,明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增强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心;通过了解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局限性,探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 2.科学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理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及其走向实践的历史意义 第1课时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教材清单 知识点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 地位人类社会发展的① 最初阶段,也是② 最低阶段生产力社会生产力③ 低下 生产关系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④ 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基本单 位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⑤ 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2.奴隶社会 (1)私有制的确立 原 因 ⑥ 生产力的发展 过 程 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家庭私有标⑦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2)奴隶制生产关系和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奴隶制生产 关系⑧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⑨ 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原 因 ⑩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 目 的 奴隶主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标 志 建立了军队、法庭、⑪监狱等暴力机关 意 义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知识点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1.封建社会 生产关系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① 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② 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③ 社会生产的发展 生产力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经济剥削基础封建④ 土地所有制 主要方式收取地租。地租包括劳役地租、⑤ 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其他方式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 政治 压迫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点是⑥ 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思想 钳制 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 ,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主要⑦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个基本阶级之间的矛盾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学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讲 一、教学目标 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考古学揭示中华文明的社会形态演进历史,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资本 主义社会是人类文明时代的再跨越;明确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科学精神:正确认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正确认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 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科学分析和把握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探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三、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难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内涵,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四、课前预习提纲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怎样的? ●私有制、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如何产生的?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怎样的? 五、探究与分享 总议题:漫长社会发展中我国女性地位的变迁 议学情境一:原始社会中女性地位的面面 材料一:《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材料二:在母系氏族时期,一方面由于自然形成的性别分工,女性主要从事种植、采集等生产活动,成为当时较稳定的生活资料主要来源;另一方面﹐由于女性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家庭生活中,女性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备受尊崇。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男性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时期。 结合上述材料和课本知识,描绘远古时期中国女性生产和生活状况,并说明当时其地位较高的原因。

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第一课第一框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思维的含义 2.识记思维的特征 3.理解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思维的共同特征,明确思维的方式。 2.公共参与:了解思维的基本知识,初步走入思维世界。 二、学习重难点 1.思维的含义 2.思维的特征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一:基础知识巩固 一、思维的含义 1.思维的意义:由于有_________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 2.体悟思维:只要我们在“想”、在“_________”,就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在思维。 3.思维的内涵 (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_________同义,狭义的思维与_________同义。 (2)“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_________,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4.思维的方式 (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_________、创新思维、_________、底线思维等。 (2)意义: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_________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风格的差异: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至_________上有很大的差异。 2.思维的共同特征 特征内涵 间接性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_________,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_________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能动性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_________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_________地反映认识对象 3.思维的作用: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________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易错易混知识点判断 (1)思维因能够揭示本质与规律而具有正确性。( ) (2)思维促进认识对象的发展进步。( ) (3)感性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理性认识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 学习活动二:课堂探究 议题一 有这样一道推理能力测试题。一位想招聘助手的商人,将前来应聘的A、B两人带进办公室,向他们展示了两顶红色、三顶黑色的帽子。然后,他关掉灯,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要求A和B各摸一顶帽子戴上,他自己也戴了一顶,并将其余两顶藏了起来。开灯后,商人要A、B尽快说出各自头上戴的是什么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