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考古 思考题

夏商周考古 思考题
夏商周考古 思考题

夏商周考古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青铜?它具有哪些优点?

青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青铜,泛称红铜(即纯铜)和其他化学元素(如锡、铅、铝、磷、砷等)的合金,但不包括铜锌合金的黄铜和铜镍合金的白铜。狭义的青铜,仅指红铜与锡的合金,由于氧化、锈蚀等原因而表面常泛青色,故称青铜。

1、熔点低,约为700~900℃,比红铜熔点(1083℃)低,甚至低于仰韶时代彩陶的烧制温度。

2、硬度高,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

3、铸造性能良好,熔化的青铜在冷凝时体积略有涨大,所以青铜铸件填充性好,气孔少。

4、可以根据不同用器的要求来灵活掌握合金成分的比例,以获取不同程度的硬度与韧性。

2、什么是青铜时代?中国青铜时代的年代界限与特征如何?

1836年,丹麦考古学家C﹒J﹒Thomsen首次提出“青铜时代”是“以铜或青铜制作武器和切割器具”的时代。

青铜时代是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石兴邦)

一方面青铜被大量铸作武器,与国家机器之一军队的存在相联系。另一方面青铜容器被贵族用作礼器,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甚至被作为政权的象征。

所以,在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可以说是政治权力的象征。

3、你如何看待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形式?

早期国家(方国)大多是由一个位于中心的都及其周围的鄙所构成的,这种管理体制可称为都鄙制。实行都鄙制管理体制的国家,文献中称为“方”或“邦”。

松散的方国联盟(禅让)→稳定的方国联盟(世袭、盟主方国,诸侯制的方国联盟)

都鄙制→郡县制

4、什么是金石学?它与夏商周考古有什么关系?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曾巩的《金石录》最早使用“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王昶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命名。

金石学偏重于著录古器和考证文字资料,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较高的追求是证经补史。

5、列举解放前夏商周考古的几项重要工作。

(一)安阳殷墟

(二)易县燕下都遗址

(三)濬县辛村卫国墓地

(四)宝鸡斗鸡台墓地

(五)汲县山彪镇与辉县琉璃阁古墓

6、简述解放前殷墟发掘的重要意义。

1、是中国传统金石学与西方田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近代考古学兴起的重要标志。

2、出土甲骨文的释读,使殷商史最终成为信史,为夏商周考古确立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对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点作用。

3、殷墟宫殿区、王陵区的发掘,大批甲骨与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的发现,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瞩目,确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地位。

4、1931年梁思永在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三叠层”,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划定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为中国考古学的地层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殷墟发掘工地成为培养中国考古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李济、董作宾、石璋如、高去寻、梁思永、郭宝钧、夏鼐、胡厚宣等中国考古界的第一代精英。

7、谈谈你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的看法。

第二章二里头文化

1、名词解释:大师姑城址、坛墠、解玉砂、东下冯文化

大师姑城址城址由城垣和壕沟组成,整体呈东西长、南北窄的扁长方形,除北壕西段呈东北—西南走向外,其余部分基本为近东西或近南北走向,总面积约51万平方米

城内发现有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地面式建筑与墓葬等遗迹。

城始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和二里岗下层偏早阶段之间。

一、是夏王朝设置在东境的军事重镇。(袁广阔)

二、是夏人某一与国的都城。(王文华,韦或顾;王世之,昆吾)

坛墠古代祭祀的场所。筑土曰坛,除地曰墠

解玉砂石英砂硬度高于玉,因此自古用于磨玉,又名“解玉砂”。当无齿锯前后推拉或砣、钻旋转接触玉材时,放进用水调匀的石英砂,随工具转动而琢磨成器。

东下冯文化是承继龙山时代三里桥文化,并吸收陶寺文化和晋中龙山文化的少量因素而成长起来的。

随着夏商王朝更迭,商人势力接踵而来,分布范围基本覆盖了东下冯文化的分布区。

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二里头文化属于夏人文化,东下冯文化可能为夏代唐人的遗存,两者似乎为联盟关系。

2、简述二里头文化的分布与区域类型。

中心分布区是河南中西部的郑洛地区。

二、三期之交开始向外扩展,东到商丘西部,西至陕西华县,南抵大别山一线,西南可达南阳一带,东北隔沁水下游与下七垣文化分野。

二里头类型是原生型,其他四个类型是受二里头类型影响而产生的,是次生类型。

3、简述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发现与学术意义。

最早的城市干道网

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

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

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青铜兵器

最早的双轮车

这里是

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最大的聚落

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二里头遗址地处古代文献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以其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因此,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地成为探索夏都、夏文化与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很可能是夏代中晚期的国都(斟鄩)。

二里头遗址拥有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宫室建筑群和宫城遗存、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最早的青铜冶铸作坊,它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也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高度发达的文化内涵和大范围、跨地域的文化吸收与辐射形成辐辏之势,使以其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核心文化。

4、简述二里头文化墓葬的主要特点。

二里头文化墓葬的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和乱葬墓两类。

竖穴土坑墓又可划分为大、中、小三型。

大型墓的墓穴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目前仅发现1座(编号ⅤD2M1)。

中型墓的墓穴面积一般在2平方米以上,目前发现20余座。

小型墓的墓穴面积一般在l平方米左右。

5、从谱系角度分析二里头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嵩山南北的煤山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应是孕育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源泉。

在与周边文化的互动关系上,以二里头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影响为主,而周边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居次。

时间上,二里头文化主要在二、三期时对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主要是向外输出以陶质酒礼器(如爵、鬶、盉、觚等)和玉质礼器(如圭、璋等)为代表的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礼制。而二里文化主动吸收玉器、绿松石、白陶、原始瓷等外来文化高级物品,即使有些外来日用陶器因素,也被消融化解,充分体现出其核心文化的强势地位。

二里头文化主要在第四期偏晚阶段被动接受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的成组文化因素,很可能与商族与东夷联盟西进灭夏的大规模军事入侵和人群迁徙有关。

6、在探索夏文化问题中,你赞成何种观点?为什么?如何认识早期夏文化?

早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应当就是夏启征伐敌对势力并在广大区域内推行强权之后所形成的以夏人为代表的一种国族的文化。它的形成前提,乃是夏王朝在嵩山南北的出现及其地位的确立。

二里头文化的最终形成,从时间上应相对滞后于夏王朝的出现。因此,王湾三期文化与煤山文化的末期或“新砦期”的绝对年代,都有可能已入夏代。但是作为可确定的夏代的夏文化则只有二里头文化。在此之前显然不能有,也不可能有所谓的“早期夏文化”。因为那时,作为一种国族文化的夏文化还未形成。

第三章二里冈文化

1、名词解释:小双桥朱书文字、腰坑、范铸法、先商文化。

小双桥朱书文字:与殷墟甲骨文、金文相比,二里冈文化的文字具有较多的原始性,以单体字为主,少见多字组合而成的词组或句子。

同时,二者在字形结构与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发展传承关系又十分明显,应属于同一体系的中国古代文字。

腰坑:腰坑是指在墓底中央墓主腰部下的位置有意挖出的小坑,坑内殉牲或葬物,较高等级的墓葬还常见有殉人。它是商代墓葬的显著特征之一。

范铸法:先用泥塑出一个和铸造物完全相同的模型,然后于其上用毛笔绘出花纹、再刻花纹。花纹有阴纹、阳纹之分。

模型作用主要是制范。

是以细腻的陶泥套敷于模型之上,以得到模型的外廓,这样,花纹就印在外敷泥块的内侧。待外敷泥块半阴干后,按器型要求分割成块剖开取下。

先商文化:先商文化”是指从商始祖契到成汤灭夏之前以商人为主体的族群所创造和使用的

考古学文化。

第一阶段:1936至1976年;概念提出

第二阶段:1977至1988年;类型划分

第三阶段:1989年至今;下七垣文化

2、简述二里冈文化城址特征与性质。

甲类包括郑州、偃师、小双桥为都城址,共同特征:

由内城(或宫城)与外郭城一起构成了内城外郭的城郭式布局。

都有相当可观的聚落规模。

都有位置突出、规模巨大、布局严谨的宫殿区或宫城。

宫城、内城乃至主要的宫殿建筑的朝向都为南偏西。

郭城内外有多处大小不等、功能各异的手工业作坊。

乙类城址(东下冯、垣曲、府城、盘龙城、望京楼)的性质,主要有军事重镇和方国之都两种意见。

它们与甲类城址在聚落规模与布局、高规格建筑选址与朝向、手工业作坊及军事防御等方面大同小异,而最明显、最富本质性的差异体现在甲类城址有宗庙建筑,乙类则无。至于大型建筑附近的祭祀区与池苑区的有无,也是二者的显著标志。

乙类城址应当是由商王室直接设置和控制的“邑”,可称之为直辖邑。

3、简述二里冈文化的动态分布与地方类型。

二里冈下层一期的分布态势与动机:主要分布于郑州-伊洛一线,兼及晋南和关中东部地区,这一分布范围大致与二里头文化的主要分布区重合。

说明此时商人的经略重点是放在文献记载的“有夏之居”的范围内,实现对原夏人统治区的控制。

二里冈下层二期的分布态势与动机:分布范围向北达到河北邯郸,向东占有豫东和江淮西部,向南抵达鄂东北。

此期商人的扩张重点是针对东南方和南方,其目的当与控制和攫取南方的矿产资源有关。

二里冈上层一期的分布态势与动机:文化达到全盛,分布范围北抵太行山以北的壶流河流域,东达山东西半部和江淮东部。此时商人虽然进一步加强了对江淮和鄂东北地区的控制,而更重要的扩张目标显然是针对北方。

商文化遗址沿黄土高原东、南两翼的伸展,恰好形成对西北方的钳形包围之势。这可能体现了商人抵抗或扼制业已强大起来的西北方敌人的战略意图。

二里冈上层二期的分布态势与动机:文化向外扩张的迅猛势头有所减弱,仅向山东腹地有所纵深。这可能与文献记载商王仲丁前后对东方“蓝夷”的大规模征伐事件有关。

4、简述二里冈文化墓葬的随葬品组合特点。

青铜礼器组合:

二里冈下层时期以爵、斝最为常见,此外还有盉、鬲、鼎。组合以爵、斝搭配为主,也有爵、盉的组合,一般一墓只有一套。

二里冈上层时期,器类以爵、斝数量最多,觚次之,此外有鼎、鬲、盉,新出现罍、尊、壶、甗、簋、盘等。爵、斝组合仍占据主导地位,但觚的增多和爵、斝、觚组合的普遍出现,意味着礼器组合形式在孕育着新的变化。与此同时,铜盉已少见,且不见单纯的爵、盉组合,表明二里头式的礼器组合形式已遭扬弃。

随葬陶器组合

二里冈下层时期以鬲、盆的数量最多,其次是豆、斝,其余器类所占比例很小。酒器组合通常是一斝一爵搭配,也有不少是单独随葬的。食器种类较多,通常是在鬲的基础上,加以数量不等的其它器类构成,但也有的仅随葬盆、罐而无鬲。

二里冈上层时期,酒器组合仍以斝、爵搭配为主,出现了斝、爵、觚的组合形式。另发现有陶质酒器与铜质爵、斝相搭配的现象,一般是陶斝与铜爵组合。食器组合形式多样,一般以鬲为主,配以豆、簋、盆;也有的不含鬲,采用豆、簋,豆、盆等组合形式。

其他随葬品:

玉石器方面,玉柄形器的数量最多,其次为戈,其他器类数量都很少。

还见有卜骨、骨笄、骨镞、蚌镞、穿孔海贝等。

5、从陶器因素的角度分析二里冈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第四章殷墟文化

1、名词解释:人牲、周祭、协田、俏色、韘、车衡、挂缰钩、朋、洹北商城。

人牲:甲骨文有伐、燎、埋、沉等杀人记载。甲骨文中有“伐羌”、“获羌”和“用羌”等记载,又据鉴定,人牲种系复杂,当是商人对外征战中俘获的来源不同的异族人员。

周祭:周祭是晚商甲骨卜辞记录的商王及王室贵族用五种祀典对自上甲以来的先公、先王和自示壬之配妣庚以来的先妣轮番和周而复始地进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祭祀制度。

五祀周期有36旬和37旬两种,两个祭祀周期相当于两个太阳年的时间。

通过复原商末三王的周祭祀谱,可以推算他们的在位年数。

协田:众人在官吏管理下以集体协作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大规模地翻耕土地,即为“协田”。

俏色:所谓“俏色”,就是因料制宜,别具匠心地将玉石料的天然色泽纹理恰好琢成作品的相应部位,使其与作品融为一体。由于巧妙地利用了玉石料的材型和色泽变异,故又称“巧色”。

韘:韘是射箭时套于右手拇指上用来钩弦护指的工具。穿孔可用来系绳,缚于腕部,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指。佩韘是成人的标志之一。

韘的出现可以早到晚商,东周时期的玉韘由筒形而出现侧扳,开始由实用性向装饰性转变,西汉时玉韘已经完全演变成装饰性的玉韘式佩。

玉韘自汉以后甚为罕见,在清代发展为扳指。

车衡:衡,横也,横马颈上也。

挂缰钩:是古代的骑马者和驾车者用来绊挂马缰而解放双手的工具,定名为“挂缰钩”。

朋:贝币的计数单位是朋,但多少贝为一朋,说法不一。

1.“十贝一朋”说(见王国维《说珏朋》,《观堂集林》上)

2.“五贝一朋”说(见北京大学编《商周考古》)

洹北商城:

城内宫殿区以北近200万㎡的范围内,集中分布有居民房址、墓葬、灰坑、水井等。

洹北花园庄商代遗存分早、晚两期:早期不仅晚于二里冈上层二期,而且很可能还有一定时期的缺环。晚期早于大司空一期,并与年代相当于武丁早期的大司空一期前后相接无缺,那么洹北花园庄晚期应相当于盘庚、小辛、小乙阶段。

洹北商城的性质:主要有三种意见:1.河亶甲居相2.盘庚迁殷3.先为相,后为殷

2、简述安阳殷墟的范围与布局。

东西6km、南北5km总面积30km2

两个中心点:洹河南以小屯、花园庄为中心的宫殿宗庙区和洹河北以侯家庄、武官村北为中心的王陵区。

在洹河两侧,分布着其他的居住址及手工业作坊,族墓地则分布在居住区附近及外围地区。

3、简述安阳殷墟族墓地的特点。

1、墓地内墓葬大多较有规律地成片分布,可以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墓区,中间有空地隔开。而每个

2、不同墓地或墓区出土铜礼器的族徽铭文有所区别,且一般出自规格较高的墓葬中,而同一墓区中的主要铜器铭文则—致。墓区内根据墓葬的群聚现象,亦可细分为若干个墓组。

3、各墓地或墓区随葬的陶器组合有一定的差异。

4、在同一墓地或同一墓区中,规格相同的墓常聚在一起,死者有阶层之分。

5、在殷墟墓地中,经常发现大小相近、彼此相邻、左右并列或前后相随的墓葬成对排列在一起。它们形制相似、时代相近、随葬品组合一致,而且墓主人的头向相同。既有“异穴并葬”,也有“同穴并葬”。

6、殷墟族墓地中的祭祀遗存,部分见于墓穴内,部分在墓穴之外独成一个单位(分为车马

坑、人坑、兽坑等几类)

4、简述殷墟文化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类型。

以豫北冀南为中心,东到泰沂山脉附近,西至关中东部,南达淮河和伏牛山以北,北抵拒马河流域。

地方势力的壮大使得商王朝面临南北交困的局面。

由于商代中衰的政治影响,使得商王朝控辖范围内的文化格局得以重组,殷墟类型取代二里冈类型,原有地方类型也发生重要变化,有的文化重心发生移动,有的由一个类型发生裂变。

(一)殷墟类型(二)苏埠屯类型(三)前掌大类型(四)天湖类型(五)老牛坡类型(六)旌介类型(七)北庄子类型

5、简述殷墟文化墓葬的基本特征。

(一)墓葬分布:殷墟王陵区大墓与小屯防御沟内的高等级墓葬,是脱离族墓地而存在的。且所处地势较高。而其他墓葬皆以族墓地的形式而存在,邻近相应族邑。一般所处地势较低,且相对远离小屯宫殿区。有些墓葬与居住遗存存在叠压打破关系,说明居住的人群前后有所变动。

殷墟以外的其他墓地,一般位于地势较高的台地、坡岗上,多为单纯的墓地,是与居住址分开的。

(二)墓葬形制:分为无墓道和带墓道的土坑竖穴墓两类。

带墓道的大墓,可分为带4条墓道的亚字形墓、带南北2条墓道的中字形墓和带1条墓道的甲字形墓3种。均以南墓道为主墓道,呈斜坡状,一般直通到墓室底部;其余墓道则多呈台阶式,底端位于墓壁的中部,下距墓底和椁顶都有一定距离。

一般认为墓道既有方便筑墓取土、运送棺椁和随葬品的实际功能,又有象征身份、权力的意义。其中带4条墓道者最有可能是商王的墓葬。

(三)墓室结构:1、墓向:以北向为主,南向者次之2、葬具:普遍使用木质葬具,少量用席子敛葬或无3、葬式:有仰身直肢、俯身直肢和屈肢葬三种,以仰身直肢葬为主。

4、腰坑:坑内除殉狗外,还常有殉人,或仅有殉人而无狗;少数腰坑内殉鸡、鱼。

5、殉人与人牲:殉人和人牲的有无及数量的多少,与墓葬等级以及墓葬所在的墓地密切相关。

6、部分高级贵族墓旁有陪葬的车马坑或马坑。

6、评述商文化的考古学编年序列。

20世纪70年代以前:早商(二里头)→中商(二里冈)→晚商(安阳殷墟)

邹衡(1979)将商文化统一划分为三期七段十四组,其中第二期共三段六组属于对早商文化的分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两种分期方案并存:

王立新(1998)将早商文化分为三期六段,年代上限大致相当于成汤灭夏前后,下限大致在武丁以前。

唐际根(1999)主张将商文化分为早商、中商、晚商三大期,将二里岗上层早段与晚段之间作为早商与中商的分界。

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以盘庚迁殷为界将商代划分出前后两期。

二里冈文化以郑洛地区为中心,绝对年代相当于商王成汤至外壬在位时间的商前期,王都为“亳”(郑州商城)和“隞”(郑州小双桥)。

殷墟文化以豫北冀南为中心,绝对年代相当于盘庚迁殷至帝辛亡国的商后期,王都为“殷”(即安阳洹北商城和殷墟)。

商代前、后期之间的过渡阶段,尽管作为政治中心的都邑有所变迁(河亶甲迁相、祖乙迁邢、南庚迁奄),但由于间隔时间很短,考古学文化面貌并未发生突变,在商文化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附:商文化的考古学编年序列

二里冈下层一期→二里冈下层二期→二里冈上层一期→二里冈上层二期(或称白家庄期)→过渡阶段(洹北花园庄早期、藁城台西一期墓葬、邢台东先贤一期)→殷墟一期早段(约略同时的还有洹北花园庄晚期、藁城台西二期墓葬、邢台东先贤二期)→殷墟一期晚段→殷墟二期→殷墟三期→殷墟四期

第五章西周文化

1 名词解释:磉础、四阶、荒帷、翣、幎目、螺钿、釦器、先周文化。

磉础:为了增强高大建筑柱基的稳定性,在安放柱子位置深挖地基,着重加夯,筑成一个坚固防潮,可以不受冰冻影响的地基,即为“磉”。

早期的磉仅素土夯实,进而掺入砾石、瓦片等骨料,晚期出现砖砌的磉墩。

四阶:有熟土和生土之分。前者是指在葬具和墓圹四壁之间填土夯实而形成的平台。但也有一些墓在挖造墓穴时,预先就留出一周二层台,即生土二层台。

在二层台的周壁上往往留有葬具的侧板和挡板痕迹,二层台的宽窄、高矮与墓圹大小及葬具的高低成正比,即墓圹越大,二层台越宽;棺椁越高,二层台也就越高。二层台上用以放置一些随葬物品、殉人、殉牲或祭肉等,文献中称为“四阶”。

荒帷:所谓荒帷,即棺罩,又称墙柳,是周代最主要的棺饰。以木质框架罩棺,布帛蒙覆,顶部曰荒,四周曰帷,其上大多有缀饰,西周中晚期常见铜、玉或蚌鱼和玉石贝,春秋晚期则代之以滑石环、璜、珠等,而鱼形器和贝基本不见。

它的设置乃是对死者生前居室中帷幄一类设施的模仿,此外,出殡时它还可起到“华道路”的作用

翣:翣是一种用于遮障棺柩的装饰品,同时也是一种标志贵族身份的礼仪性丧葬器物。在墓中往往以偶数形式出现,数量的多少与墓主身份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

幎目:又称面罩、覆面。《仪礼·士丧礼》郑玄注,幎目是一块覆盖在死者面部的黑面红里且中间填以丝絮的织物。

除了单纯的丝织幎目外,考古发现的幎目系用玉片做成眉、眼、鼻、口等面部五官形状,按部位连缀在丝织品上,再覆于死者面部。目前玉幎目最早发现于西周中期(如张家坡井叔墓

M157),最初它是高等级贵族的专用之物,春秋晚期以后,成为各阶层皆可使用的丧葬用器。

螺钿:用蚌、螺壳及玳瑁等原料磨薄刻成凤鸟、动物及人物等形象,镶嵌于漆器及雕镂器物的表面。这种装饰技法后来通称为螺钿工艺。

釦器:所谓“釦器”,以金属釦件对漆木器具的口、底或腹部进行套箍、包镶、平嵌或立嵌等,以达到坚固实用和装饰美观的效果。

先周文化:先周文化是指武王灭殷以前周人创造的文化。

这一名称最早由邹衡先生提出,认为“先周文化既包含了特定的年代和分布地域,也有其显著的文化特征,可以作为一种考古学文化单独存在”。

姬周文化→姬姜文化→西周文化

2 简述西周文化陶器的分期与年代。

3 列举“大周原”的重要考古发现。

(一)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1、岐山凤雏甲组基址凤雏甲组基址出土卜甲卜骨

2、扶风召陈建筑基址群

3、扶风云塘建筑基址群

(二)青铜器窖藏

扶风庄白微氏家族铜器窖藏眉县杨家村单氏铜器窖藏扶风五郡西村西周铜器窖藏(三)周公庙遗址

1、墓地

2、大型建筑基址

3、刻辞卜甲、卜骨

4 列举考古发现的西周地方封国遗存。

一、姬姓地方封国

(一)曲沃天马—曲村晋国遗址

(二)黎城西关楷(黎)国墓地

(三)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

(四)邢台南小汪—葛家庄邢国遗址

(五)浚县辛村卫国墓地

(六)平顶山滍阳岭应国墓地

(七)三门峡李家窑—上村岭虢国遗址

(八)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

(九)曲阜鲁国故城遗址

(十)滕州滕国故城遗址

二、异姓地方封国

(一)灵台白草坡墓地

(二)宝鸡国墓地

(三)泾阳高家堡戈国墓地

(四)洪洞坊堆—永凝堡杨国遗址

(五)绛县横水倗国墓地

(六)翼城大河口霸国墓地

(七)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

(八)济阳刘台子夆国墓地

(九)长清仙人台邿国墓地

(十)高青陈庄丰国遗址

(十一)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

(十二)随州羊子山噩国墓地

5 简述西周王畿地区墓葬的基本特征。

6 评述先周文化探索的主流观点。

认为先周文化是以郑家坡遗址为代表的、以弧裆鬲为主要特征的考古学文化。

认为先周文化是以碾子坡遗址代表的、以高领袋足鬲为主要特征的考古学文化。

除个别学者将刘家墓地排除在外,其余将斗鸡台、碾子坡、郑家坡和刘家为代表的遗存均视为“先周文化”,认为其中的差异为一个文化内部的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为绪论章,6学时。本章以考古学科的形成发展历程为线索,阐释考古学的知识、 方法论和基本理论。主要内容为: 一、西方古物学被认为是近代考古学的前身,它的形成既与相关学科的成熟,又与当时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学习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下列的基本事实及其所包含的人类文化 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1、为什么文艺复兴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的兴趣?因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增强了经济实力之后,尚未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相应的地位,所以他们必须利用“文化再生”来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古物最能达到此目的。进一步说,一门学科诞生的内 在原因与许多外在要求密切相关。 2、C.莱尔在1830-33年发表了《地质学原理》否定了“灾变说”,为什么能支持人类的诞生要早于B.C.4004年?人类诞生于B.C.4004年,被诠释为《圣经》所言,但面对着人类化石和人工制品与绝灭早于此年代的动物化石共存,地质学要屈服于宗教,就只能以“灾变”来解释地球史,但《地质学原理》坚持了科学,以渐变来解释。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很有 启发意义事件。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不仅对中世纪的遗物和建筑方面的遗存感到兴趣,而且对史前遗物的兴趣也在增加,但丹麦R.尼厄鲁普教授却在迷茫中。迷茫在于利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理解“史前遗物”。这是人们探求未知世界历程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碰到的问题,也是考 古学形成的契机。 ——大学学习要从考古学形成的历程中认识到一门新兴学科(或者一个新生事物)形成过程 中的本质,举一反三。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 一门学科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遗存。文化遗存是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遗物和遗迹,前者是可搬动的,后者是不可搬动的。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形成之初的两个方法论,它们借用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理解它们。随着考古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被利用到考古学研究中来。

夏商周考古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西北大学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1、简述二里头文化特征及其与夏文化的关系 特征:二里头文化的特征主要变现在一组富有特征的陶器上。二里头文化四期陶器变化明显,第一期陶器以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另有少量的方格纹、细绳纹;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数量减少,以细绳纹为主,篮纹和方格纹明显减少;这两期的器形多折沿、鼓腹、小平底。第三、四期的陶器颜色普遍变为浅灰、以绳纹为主,出现粗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几乎绝迹。在第三期遗存中,第一、二期常见的鼎、深腹盆、甑等继续沿用,但有局部的变化,同时,新出现了鬲、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领瓮等与商代二里冈期遗物十分接近的器物。这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来越多,并表现出融合前者的趋势。东下冯类型也分为四期。 与夏的关系:⑴从年代上看,二里头文化的相对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早商文化之间,这在考古地层上有证据;⑵从地城上看,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其中以豫西、晋南为中心;⑶从文化内涵上来看,二里头文化已经出现青铜冶铸业,进入到青铜时代。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对于二里头文化中最重要的二里头遗址,有人认为当属夏都斟鄩故址。 2、列举商代主要城址及其布局 ⑴偃师商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小城面积约80万㎡,大城面积约200万㎡。城四周均有坚固的夯土城墙,墙外有壕沟或护城河环绕。城内有4初夯土建筑基址(南三北一),穿城门的大道、沿城墙内外侧的顺城路、通往各主体建筑的道路网,宫城内池苑与城外相通的给排水系统、大型建筑相配套的排水道、简易排水浅沟。城址北部有制陶遗址和中、小型房址等,可能为手工业作坊区和一般居民区。城址东北部还发现了铜渣和陶范等青铜冶铸遗物,证明那一带应有铸铜作坊遗址。城墙内侧附近则较为集中地分布着若干小型墓葬。 ⑵郑州商城:平面近长方形,L:6960m。内外城墙均夯筑,墙体有“主城墙”与“护城坡”之分;郑州商城东北部发现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是商的宫殿区;有金水河、熊耳河、水井、蓄水设施、壕沟、护城河等给排水设施;城垣之外分布着同时期的许多居住遗址、各种手工业遗址及中、小型墓地;城北的紫荆山以北有铸铜和制骨作坊遗址各一处,城西的铭功路一带有制陶作坊遗址,;城南的难关附近也有一处铸铜作坊遗址。 ⑶小双桥遗址:总144万㎡中心区15万㎡。 ⑷洹北商城:平面近方形,边长2100~2200米,面积470万平方米;方向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一致;城内发现多处夯土台基,在城中南部发现大范围夯土建筑群,排列密集有序,可能是宗庙、宫殿类建筑;还发现房基、水井、灰坑、墓葬等。 ⑸黄陂盘龙城:平面略呈方形,面积7万多㎡,城墙夯筑技术与郑州商城相同,城墙外围有护城壕,两者均为该城的防御设施;宫殿区在城北部高地上;在盘龙城北的杨家湾、城西的楼子湾、城东的李家嘴等地发现商代二里岗期墓葬。 ⑸殷墟:东西6公里、南北5公里,面积近30平方公里;规模:小—大;人口:少—众;布局:洹河之南以小屯、花园庄为中心的宗庙宫殿区和洹河北侯家庄、武官村北的王陵区。洹河两岸分布其他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族墓地则分布在居住区附近及外围地区;

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

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班固《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完整的记述了西汉一代的历史,继承了《史记》以纪、传、表、志互相配合的体裁特点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汉书》具有博洽的特点,表现为它的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地理、民族、学术等等各方年的内容。《汉书》由于受时代的影响,被深深打上了正宗观念和唯心主义的烙印。一是宣扬君权神授二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强调等级制度不可逾越。 2、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进行历史叙述的史书编纂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它吸收了编年体以时间为序,易于明了史事之间的联系和纪传体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有利于综合史实的优点和克服了编年体所记“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辨”和纪传体所述“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的缺点编纂史书的新体裁。纪事本末体的优点是,它所述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时间顺序编写,能完整地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它把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条理化、故事化,无论对于史书编纂还是对于历史理解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不过,纪事本末体也有它自己的缺陷。纪事本末体史书往往都是从编年体、纪传体史书改编而来,故其史料价值相对较小。此外,纪事本末体还有其叙述不便的地方,如对于一些零散而又不易纳入某个标题下的史事,该体就很难加以叙述。 3、波利比阿:(BC201年~BC120年)著名的希腊史学家,著有通史20卷,现存前5卷及其与部分残片。依照时间顺序,两个奥林匹亚之间的四年为一个时期,叙述自公元前264 年到164年地中海地区的国际政治关系历史。他严格区分历史和悲剧,认为在历史作品中,真是应当凌驾一切,艺术手段处于从属地位。他强调历史家的直接观察和经验是最可靠的史料。在引用文献时,提供文献的出处和存世情况。注重探寻历史过程的因果关系。波利比阿认为国家体制的演变是在原始君主制以后的六中制度的循环:君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极端民主制(群氓统治)。在这种循环中,杰出的人可以通过努力来延缓特定政体的衰老和灭亡。 4、比昂多: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接触的历史学家,它运用罗马遗留的古物资料写成罗马三部曲,即《复兴的罗马》《著名的罗马》《胜利的罗马》。《复兴的罗马》是历史地理和考古学的著作,《著名的罗马》是一部地理和历史词典,《胜利的罗马》则是运用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写成的罗马史,由此比昂多比成为“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另外,他在《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世纪”概念,注意到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分阶段性。 5、孟德斯鸠:法国启蒙运动杰出的思想家、理性主义史学家。在《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两部书中,他分别从史学实证和哲学思辨两个层面探究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此外,他还比较系统的阐释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但毕竟摆脱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注意从客观物质因素中寻找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6、《罗马帝国衰亡史》:是由启蒙时代英国著名史学家吉本的传世名著。它以基督教与蛮族的胜利为主题,主旨明确,结构严谨。全书包括后期罗马帝国和整个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事件,是一部体大思精的通史之作。吉本撰写该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探寻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他在寻找罗马帝国衰亡原因的基础上,对基督教进行了批判。他以理性主义的态度和冷峻的笔调对基督教的愚昧主义、禁欲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和辛辣讽刺。在该书的第15、16两章里,吉本从大量的历史事实出发,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进行了有力地批判,认为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违反人性,闭塞人的心智,这是与人的理性求知不相容的。他是第一个从历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 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 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 B.文化中心论 .文化普同论 D.种族主义C.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 B.社会学 C.民族学 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 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6.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二、选择题 有目的的对当地的日常活动、生活礼仪、人际交往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这是哪种方法?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第6章 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

第6章夏商周考古 一、名词解释 1.偃师商城 答: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期,邹衡先生认为是太甲桐宫。 2.利簋 答: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时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其特征为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因而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3.甲骨文字 答:甲骨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

兴起以后,甲骨文还绵延使用了一段时间。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成,上承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4.妇好墓[川大2006年] 4.妇好墓 答:妇好墓的墓主是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1976年发现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文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盘龙城 答: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1976年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其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前后,属于商代中期的城市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商代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古城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呈方形。遗迹的分布状况表明,城内仅有宫殿,具有宫城形制,城外侧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表明该古城尚属早起城市的形态。 6.人祭 答:人祭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主要流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在中国,人祭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河南陕县邯郸涧沟、河南洛阳王湾、陕西沣西客省庄的遗址中,曾发现龙山文化杀祭坑。到了东周时期,已逐渐衰落,且越来越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秦汉及其以后保留了献俘的传统,

考古学通论课程考试大纲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考试大纲 考古学通论 历史文化学院 2010 年 4 月编制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考试大纲

考古学通论 课程名称:考古学通论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4年制) 总学时:72学时讲授学时:54学时实践学时:18学时 一、考试目的 《考古学通论》课程的考试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做到能借助考古学的知识来为历史教学和科研服务。在考核过程中,配备一定数量的思考题,结合试题库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和实际的业务操作水平。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考古学通论》的课程考试命题是以课程规定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依据,按照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根据考试时间110分钟掌握出题量,试题覆盖面广:占各章节内容的80%以上;题量适当:客观题为35题,主观题为7题;难度适中:试卷中不同难度层次题量比例为2∶5∶2∶1(容易∶一般∶较难∶难);没有偏题、怪题,90%以上的题都是各章节的重点。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题目(主要是39道客观题),大题目主要是7道主观题;中小题目与大题目在总的考分中所占的比例约为6:4。客观性的题目占比较重的份量,分值达到55分。 三、考试内容 1、考古学的基本涵义;遗迹与遗物被埋藏的原因及“文化层”的形成;考古学文化;考古学的方法论;考古学的分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上的“年代学”;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 2、考古学的定义;遗迹与遗物被埋藏的原因,“文化层”定义及形成;考古学文化的定义和内容;考古学调查和考古发掘;考古学的分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定义及断定;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一、大题 1、北京猿人 答:北京直立人,距今71-23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1)过程 a、1921年安特生发现“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 b、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c、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e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发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始形态。 (2)文化遗物: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3)学术意义: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良渚文化 答: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发现中心聚落和多处祭坛,各类型墓葬在墓地规模形制随葬品数量与质量有明显的等级分界。 出土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有些表面刻有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由石、骨、木等制作而成;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及石锛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发达,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 良渚文化应是马家浜文化的继续和发展。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课题,关系到国家的起源,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被誉为文明的曙光,标着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文明发展阶段。 3、二里头文化 答: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一、二期由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陶器多褐色,器形多平底,纹饰多蓝纹、细绳纹及方格纹,与二里岗类似的因素逐渐增加。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宫殿建筑基址,有青铜器爵、斝、戈、戚、刀、镞、铃和嵌绿松石牌饰等,在灰坑、灰层中发现散置人骨架,这些大都属于三、四期。宫殿基址经复原,有堂、庑、门、庭,规模较大。 以1959年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而名,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遗址数百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夏县),一般将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碳十四测年为BC1900-1600年,接近夏代纪年,又分布在传说中的夏人活动范围内,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丰富数据。有学者认为二里头一、二期属夏文化,三、四期为商文化早期;也有学者主张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总的特征: 陶器有炊器(鼎、罐);饮食器(豆、三足盘);酒器(爵、鬹、斝、觚);容器(鬲、尊、瓮、罍等)大部分有绳纹和篮纹,或云雷纹、兽面纹等,几乎均为手制; 玉石器大体似龙山时代,并发现大型精美玉器(玉琮、圭、璋、钺等); 青铜器主要是生活工具和兵器,如戈、铃、镞、戚、刀、锥、鱼钩等,铸造了较大的青铜容器,如爵、鼎等,表明当时已掌握较复杂的铸造工艺,运用复合范铸成,铸造工艺复杂; 遗迹:居址与宫殿有大中小型之别,并发现成熟的宫殿,如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基址:反映了中国早期宫殿建筑的先例(“华夏第一都”);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考研真题精选 论述题)【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 1.大遗址保护的意义、注意的问题,举例说明。[四川大学2012年研] 答:“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在我国已公布的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遗址所在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的同时,加强展示和宣传工作,对于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新考古学学派所指出的“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问题?[南京大学2012年研] 答:(1)“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含义 该问题是1973年英国考古学家戴维·克拉克在其发表的《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一文中提出的,后被中国文博考古界翻译成中文版。他指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新考古学背景下,考古学学科意识的扩展是以学科纯洁性的丧失为代价的,代价虽高,收获却也颇丰,而纯洁性的丧失已是不可挽回的了。

“纯洁性丧失”的内涵是指,考古学在新方法、新仪器设备、新观察、新哲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目标等学科意识扩展之后的新知识生产方式。 (2)“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主要表现 ①考古学的整体性受到挑战。考古学被分解,考古学分支学科增加,学科进一步细化为更具朝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领域,整体性受到挑战。 ②新研究分析方法的出现。获得信息的手段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尤其是相对微观层面的研究,传统考古学来应付已是力不从心。 ③学科交融的特点愈发明显,一些非传统考古学学科兴起。 (3)对“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思考 ①事实上,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采纳了多学科的精华,体现了交叉学科的特点,纯洁性一说似可商榷。 ②其他学科和考古学是相互渗透的,其中考古学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体现了它强大的活力,通过整合其他学科,考古学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 ③考古学将人直接带入到历史层面去获取未知信息的特质,也注定考古学的独立性不会丧失。 3.考古发现中植物和动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南京大学2011年研]答:(1)考古发现中动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 ①确定遗址的年代 通过对动物群的特征、组合与更替,以及对其中的绝灭动物属种与现代属种的对比及比例统计,可帮助确定遗址的相对年代及划分地层。 ②环境与气候

2011年西北大学夏商周考古期末考试

2011年西北大学夏商周考古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 偃师商城 中国商代都城。遗址在河南偃师西塔庄村。时间在16哦哦BC到1400BC之间,1983年发现并开始发掘。城墙为夯筑,已找到城门7座。城内有多处宫殿区,包括正殿、廊庑和主门、侧门。还发现用石板围砌的排水道,长800余米,城外有护城河。发现的墓葬均为中小型。城门中的西门遗址,城中出土的遗物有陶、石、骨、蚌、铜器等。是目前中国早期城址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址。关于他的性质,有西毫说、桐宫或陪都说、军事据点说。 楚纪南城 楚纪南故城是中国东周时期楚国郢都故址之一。在湖北江陵县城北5公里,因在纪山之南,汉以后史称纪南城。从楚文王迁都郢(纪南城)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取克郢都,前后共411年中,楚国共有二十代国王在此建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只南垣中部偏东处有一段曲折。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面积约16平方公里。城垣由墙身、内护坡和外护坡组成。现存城垣上缺口甚多,有7处可以确定为城门遗址,其中2座为水上城门建筑。城垣20米外有护城河围绕,宽40--80米。在城内勘查出四条古河道,相互贯连,城内发现东周夯土建筑基址84座,城内东南部是宫殿区所在。城东北部当为贵族府第区,平民居住区可能在城西北部。 木椁墓 古代墓葬构造形式之一。商代已有,流行于战国和西汉时期。在土坑内用木材构成长方形或方形的椁室,将棺放置其中。椁室内常有边厢、头厢等放置随葬品。辛店文化 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临洮县辛店村发现而得名,距今3000年左右的,年代晚于该地区的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和湟水的中下游流域,已发现的遗址100多处。分为张家嘴类型和姬家川类型,是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文化遗存,其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铸铜业有较大的发展,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搀有石英砂、碎陶末、蚌壳末和云母片等搀和料。陶质粗糙、疏松,火候较低,器表多磨光,有的施红色或白色陶衣。陶器以罐为主,纹饰多样。 南关外文化 列鼎 先秦时期的一种高级贵族用青铜鼎陪葬的制度,主要流行于周代,西周中期逐渐形成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定制,东周时期常有僭越的现象。西周中期以后因为列鼎经常与列簋同时出现,因而形成了列鼎列簋制度,即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等,具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士以下的有的用陶鼎作为代替。 公墓 君王、诸侯及王子弟之墓。《周礼·春官·冢人》:“冢人掌公墓之地。”公,君也。周初诸王,及王子弟,都族葬在那里,有专门官员管理。 明器 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即冥器。同时还是指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中国音乐通史课后复习题答案

中国音乐通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讲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贾湖骨笛: 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这批骨笛形式固定,制作规范。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它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2、韶:传说中舜时的乐舞,又有《韶箾》、《箫韶》、《九辩》、《九招》、《九歌》、《九韶》等名。据史籍记载,《韶》乐规模宏大,代表了原始乐舞的最高水平,它的演出可达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效果。《韶》乐一直被视为古代音乐的最高典范,在中国音乐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受到无数文人名士的赞叹。季札称其“德至矣哉”,孔子赞其“尽善尽美”。 3、大夏:大禹时的乐舞称作《大夏》或《夏籥》,以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大夏》共有九段,以编管乐器籥为伴奏乐器。演出时,演员头戴皮帽,下穿白裙,赤裸着上身表演。 4、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原始时期葛天氏族部落的乐舞表演:三个人手执牛尾巴,踏足而歌,边舞边唱。全曲共有八段,一曰《载民》,即歌颂负载着人民的大地;二曰《玄鸟》,是歌颂他们的图腾黑色的鸟;三曰《遂草木》,是祝愿草木旺盛生长;四曰《奋五谷》,是祝愿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是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六曰《达帝功》,是表达对老天爷恩惠的拜谢;七曰《依地德》,是对大地厚德的歌颂;八曰《总禽兽之极》,是对各类鸟兽多多繁殖的祈求,以提供人们源源不断的食物。这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有关古乐舞的记载,它完整地描写了先民的生活,歌词中既有对天地、图腾的歌颂,又有对种植、养殖丰产的期望,可说是一首表现原始人们生活的组歌。 简答题:简述贾湖骨笛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我国见诸文献记载的原始乐器种类很多,有箫、苇籥、笙、骨笛、土鼓、埙、陶钟、铃、磬等乐器。它们是古人智慧之结晶,是华夏音乐文化之灿烂的充分证明。众多乐器在考古上也得到了证明。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一百余件骨哨,大约据今有7000年左右;河姆渡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年代最久的埙,呈橄榄形,无音孔,只有一吹孔,据今约7000年。青海、甘肃等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有公元前2600年左右用陶土制作的鼓。山西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夏代的一件鼍鼓,其鼓腔用树干挖成,鼓面原蒙以鳄鱼皮。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有陶钟,约为公元前3900至公元前3000年之遗物。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迄今所见最早的石磬,据今约4400余年。 在我国目前出土乐器中,最令世人瞩目的是贾湖骨笛的发现。它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

网络公选课《考古发现与探索》课后习题及答案(特选资料)

网络公选课【考古发现与探索】 (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2016.4.10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一)已完成 1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起源于哪一年 A、1900.0 B、1921.0 C、1935.0 D、1947.0 我的答案:B 2 苏秉琦是哪所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创始人 A、清华大学 B、北京大学 C、复旦大学 D、中国科技大学 我的答案:B 3 区别一个学科是否是考古学的学科标准不包括 A、研究对象 B、研究方法 C、研究目的 D、研究主体 我的答案:D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王威先生是中国第几代考古学家 A、一 B、二 C、三 D、四 我的答案:C 5 在龙骨药材上有下列哪项重要考古发现 A、汉晋简犊 B、龙门石窟 C、甲骨文 D、良渚文化 我的答案:C 6 二重证据法是谁提出来的 A、王国维 B、梁启超

C、章太炎 D、季羡林 我的答案:A 7 敦煌石窟是由一名道士在1899年发现的 我的答案:× 8 影视作品里的考古学家和真实的考古学家是有差别的 我的答案:√ 9 考古手段获得的文物叫发掘品 我的答案:√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二)已完成 1 下列不属于遗迹的是 A、墓葬 B、房屋 C、道路 D、鼎 我的答案:D 2 下列不属于遗物的是()。 A、生产用具 B、生活用具 C、房屋 D、刀 我的答案:C 3 “三器说”是哪国人提出来的 A、英国人 B、埃及人 C、丹麦人 D、西班牙人 我的答案:C 4 金石学一般的收集对象是含有文字的金属和石头制造的器物 我的答案:√ 5 地质学的发展和生物学上的进化论对科学考古学起到重要的影响我的答案:√ 6 考古学家最重要的工作是挖掘 我的答案:×

作物学通论复习题

作物学通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复种: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种受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 3、间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一季节成行或成带相间的种植方式。 4、套作:同一块田地上以前季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5、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季在田间缺乏规则排列的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方式 6、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7、连作:指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8、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9、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根据当地各种资源的特点及要求,统筹布置全年作物的种类、品种、比例面积以及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 10、生态农业:是在农业生态学原理与技术的指导下,将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通过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功能与配套技术而构建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 11、免耕::指在作物播种之前不进行翻耕整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种后作物生育期间不进行中耕的耕作方法。 12、土壤耕作:土壤耕作是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总称。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达到“平、净、松、碎”,使土壤水、肥、气、热状态相互协调,为作物播种、生长和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13、作物:作物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14、品种:来自同一祖先、具有某种经济性状、基本遗传性能稳定一致的一种生物群体 简答题 1、合理种植制度特点: (1)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年生产力,能持续增产稳产并提高经济效益。 (2)以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为基础 (3)以多元多熟种植为途径 (4)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 (5)保护并改善资源与环境,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作物布局的原则 1)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区域发展。 (2)掌握作物和品种特性因地因土种植。 (3)适应生产条件,缓和劳畜力、水肥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

文博考研笔记 夏商周考古考研真题选摘

文博考研笔记夏商周考古考研真题选摘 一、名词解释1、三星堆: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文化遗存分为四期,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则属于青铜文化。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具有内聚性和外衍性。其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文物有青铜大立人、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金杖等。 2、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无墓道,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据说享堂原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尊其庙号为“辛”。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 3、斗鸡台墓地:先秦及西周时期墓地,随葬品以陶器最常见,另有铜器、铁器。提示了周人、秦人物质文化的一些特

点,对探索周、秦文化的渊源有一定意义。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斗鸡台。1933—1935年发掘。清理墓葬56座,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最常见,另有铜器、铁器。 4、琉璃河燕国墓地:西周时期燕国贵族墓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县,面积约5万平方米。1973年起进行发掘。这一发现为研究燕国的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墓葬形制墓葬的排列甚有规律,长方形土坑竖穴,单人葬,有木质葬具,头向朝北。葬式大多为仰身直肢,主要随葬品多放在墓主人头前。按墓葬的形制与规格可分为大、中、小型墓3种。随葬品主要是陶质明器,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和陶器等。墓葬有早晚之分,早期墓随葬陶器多以鬲、簋、罐为组合;晚期墓随葬陶器以鬲、罐为主。早期墓中有的墓底设有腰坑,坑中埋狗。殉人与车马陪葬,多座中型墓有殉人,一般殉1~2人。 5、黄陂盘龙城:位于湖北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文化堆积的时代,上限为屈家岭文化(有屈家岭文化地层),下限相当于殷墟早期。内城兴建年代约在公元前15世纪前后,相当于商代二里岗期时期,外城则尚未确定兴建年代。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与形制、宫殿的形制及建筑技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6、二里岗文化:以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商代文化遗存而命名的文化类型。介于二里头夏文化、殷墟晚商文化之间的青

世界古代史思考题

世界古代史思考题 第一章 1、关于人起源于猿的学说是如何由假说变为科学的? 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思想家阿拉克西曼德就曾提出鱼是人类的祖先。公元前5世纪的德谟克利特也认为最早的人是从动物中分出,国野兽共同生活。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屈原、墨翟等也有类似的思想。 在中世纪,神学在世界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进化论思想被埋没。在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后,随着考古学、民族学、解剖学等学科的发展,进化论思想又逐渐兴起。 最早提出人起源于猿的思想的学者是法国人拉马克,1809年出版了《动物哲学》一书,大胆提出了人类起源于猿的科学假说。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论思想。 英国学者赫胥黎,于1863年出版了名著《人类在自然界的位臵》,引用了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方面的知识,论述了人类与猿类的亲属关系,提出人猿同祖论。 最为突出的是英国学者达尔文,他于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确立了生物进化论思想。1871年,出版了《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从生物进化论角度说明人类起源于猿。但达尔文未能正确认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未能正确解释猿演变为人的根本原因。 使这一学说由假说变为科学的是恩格斯,1876年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一光辉著作,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科学论断,指出劳动和制造工具是人类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还明确将人类起源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后来一百多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了恩格斯学说的正确性。 2、如何理解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的理论?对于猿为何会演变为人,你有何见解? 关于猿为何会进化为人,达尔文提出了?性选择?理论,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被人们广泛接受。 首先,劳动使猿的体质改造为人的体质。 其次,劳动促使了原始组织向人类社会组织的转变。 再次,劳动促使了形成中人思想意识的发展。 3、何谓新石器革命?新石器革命有何重要意义? 又称农业革命,即指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产生;早期农耕和畜牧有三大中心:西亚、东亚、中南美洲。 西亚:小麦、大麦;犬、山羊、绵羊、牛和猪。 东亚:粟、稻谷;犬、牛和猪。 中南美洲和中央安第斯山地区:玉米、马铃薯、番薯;骆马和羊驼。 农业革命的意义: ①农业的诞生为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农业的诞生提高了人类的创造能力,人类开始追求自我环境和精神文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升华。 ③农业的诞生直接促成了科学知识的萌芽。 ④农业的诞生推动了重要器物的创造发明。 ⑤农业的诞生最终促成了社会阶级、等级结构的分野与更高层次的社会制度的诞生。 4、母系氏族公社有何基本特点? 早期的氏族公社,子女同母方生活,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按母方计算,因而称母系氏族公社。其主要特点有: ①严禁氏族内部的婚姻,氏族世系以母方计算; ②各氏族有自己的女性始祖,有自己的图腾; ③在氏族内部过着原始共产制的生活(酌量而取); ④氏族议事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成年男女都可以参加,有同等表决权,临时性的酋长和军事首领由议事会选举产生。 ⑤同氏族的人必须相互援助,为血亲复仇是每个成员应尽义务。 ⑥各氏族有自己的公共墓地和宗教活动。 5、概述原始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组织的发展。 1.原始群 恩格斯推断,攀树的猿群和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过着群居生活的,这种群因不存在雄性嫉妒、过着杂乱的性生活,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 2.班辈婚和血缘家族 班辈婚是著名的古人类学家摩尔根根据对落后民族亲属称谓的研究而推断出来的人类最早的一种婚姻形态。在同一血族集团中相同辈分的异性互为婚姻,排除了父女、母子之间的婚姻。

夏商周考古

1、青铜的优点是什么? 1、熔点低,约为700~900度,易冶炼 2、硬度高 3、铸造时的流动性能和后来的焊接性能好 4、可以根据不同用器的要求来灵活掌握合金成分的的比例,以获取不同程度 的硬度和韧性。 2、青铜时代的特点?界限如何。 青铜时代的界限有很多种说法。朱凤翰先生认为始自公元前十六世纪前二三百年(二里头文化),约终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至四世纪中叶(战国早期)。马承源先生认为由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到春秋时期。林沄先生认为终于西汉早期(铁镞的大量使用)。 特点:1、青铜被大量铸成武器,与国家机器之一军队的存在相联系。 2、青铜容器被贵族用作礼器,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甚至被作为政权的象征。 3、解放前我国夏商周考古有哪些重要工作? 1、殷墟的发掘。1928~1937年,国民政府共对殷墟遗址进行了15次发掘。包括殷墟宫殿区、王陵区的发掘,大批甲骨与青铜器、玉器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瞩目,确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地位。确立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为上溯夏、早商文化起了基点作用。成为中国考古人才的摇篮,培养了一大批像李济、董作宾、石璋如、梁思永、郭宝均、夏鼐这样的考古学一代精英。 2、1931年至1933年中研院郭宝均对河南浚县辛村西周卫国墓地的发掘,出版《浚县辛村》。 3、1933~1934年,北平研究院徐旭生主持关中地区周秦时期遗存的调查与发掘工作。1933年,苏秉琦发掘宝鸡斗鸡台沟东区墓葬。48年出版《斗鸡台墓葬》为中国考古学中类型学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4、1935~1937年,中央研究院主持发掘河南汲县三彪镇与辉县琉璃阁东周墓葬。 4、简述二里头遗址的主要发现?(修改) 答:二里头遗址包括偃师二里头、圪挡头和四角楼三个自然村,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共有四期文化层。遗址规模宏大,发现有宫殿、陵寝、房屋、道路、水井等。还发现有铸铜作坊、制骨作坊、制陶作坊等手工业场所。根据最新考古发现表明,二里头遗址周围发现有沟状堆积,可以扩定其大致分布范围,宫殿区周围道路网络系统初步探明,发现有卵石活动面。二期大型夯土基址面貌逐渐清晰,三期宫城布局被全面揭露,首次发现建筑于四期的大型建筑。宫殿区内发现随葬品丰富的成组贵族墓。 5、简述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年代与主要特征? 答:二里头文化一期分布是以嵩山为中心的豫中西部。二期是分布地区东到豫东商丘,西达华县以东及汉水上游,北抵沁水下游,南至信阳、淅川。二里头文化的相对年代晚于王湾三期文化而早于二里岗文化。绝对年代在BC1900(1880)~BC1500(1520)之间。 主要特征有陶器特征:陶器始终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的褐陶与黑陶。纹饰主要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炊器以夹砂中口深腹罐、花边口沿罐、扁三角足鼎为主。盛贮器中三足盘、盆、高柄豆、刻槽盆、大口尊、小口罍等较常见。酒器有盉、觚、爵、斝。其他特征包括:有比较发达的青铜器和青铜铸造业,与同时期周边考古学文化相比,器类有鼎、斝、爵、觚、角、铃、青铜牌饰、戈、戚、钺等。流行浅窖穴,平面形状多样。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无腰坑。在大型遗址中出现了密集的夯土基址。卜骨只灼而不钻凿,同于龙山时代的卜骨。有漆器残痕,且有雕花者。 6、从谱系角度分析二里头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二里头文化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就谱系角度而言主要的陶器类型由王湾三期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东下冯文化、豫北冀南先商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新创造的类型组成。其中王湾三期文化的中口深腹罐、罐型鼎、东下冯文化的花边口沿罐、单双耳罐、高领厚胎鬲和二里头

夏商周考古(本)大纲细目

夏商周考古教学大纲(本) (2005·9-10) 第1周概论: 一、夏商周考古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二、年代与分期 三、夏商周考古简史 第一章:夏文化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二、夏文化的含义 三、探索夏文化的途径 第2周四、二里头文化介绍 1、发现与命名 2、分布与类性 3、分期与特征 五、夏文化探索的回顾与现状 第二章:商代前期 一、早商文化的确定 二、分期、分布与特征 三、城址 第3周四、墓葬 五、考古材料反映的政治经济状况 六、早商文化的来源——先商文化探索 第三章:商代后期 一、商代后期都城——殷墟 1、有关殷墟的文献记载 2、殷墟的发现与发掘 3、殷墟文化分期 4、殷墟范围与分布 5、墓葬及相关问题 第4周6、宫殿基址及相关问题 二、其他重要发现 三、考古材料反映的社会制度 四、商代青铜器 1、商代青铜器的铸造、分类 2、商代青铜器的分期、特征 第5周第四章:西周时期 一、西周年代与文化分期 二、西周城址与宫室建筑 三、西周埋葬制度 四、西周铜器分期与特征 第6周五、周文化来源——先周文化探索 第五章:东周时期 一、东周考古分期 二、主要封国的考古工作

第7周三、埋葬制度及其变化 四、青铜器的分期与特征 五、冶铁术的发明与早期铁器的出现 六、考古材料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8周第六章、夏商周边区青铜文化 一、夏商周边区青铜文化的分布 二、北方地区的青铜文化 三、西部地区的青铜文化 第9周四、东部地区的青铜文化 五、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的青铜文化 六、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 教材与参考书/参考资料 ●考古论著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个人论著。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教材。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个人论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04年 ●考古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文物出版社,2001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中国考古报告集殷墟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天马-曲村》(1980——1989年),科学出版社,2000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编:《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 ●文字资料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又:中华书局,1988年。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又: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