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进展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进展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进展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进展*

龚建华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本文论述从地理信息系统到地理信息科学发展的相关概念、活动、以及近年发生的重要事例。讨论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阶段特征与趋势,认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思想、核心框架理论与学科定位等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仍需要在地理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的大框架下,基于天地人机网络一体化信息系统,以数字地球与虚拟地理环境建设为目标,结合实验遥感、实验地理学等来构建与发展。从地球表层系统的人-地关系视角,提出了发展面向“人”地理信息科学的科学问题。最后,对于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信息)科学的集成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遥感科学,实验地理学,数字地球,虚拟地理环境1 引言

1990年Goochild提出“Spatial Inofrmation Science” [1],1992年在国际杂志IJGISystem上发表“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从而标志着地理信息科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式成立,自此关于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方法的研究与相关活动,在国际上也逐渐展开、活跃,例如1996年国际杂志IJGISystem改名IJGIScience,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从1997年2月到2000年2月资助了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V arenius研究项目[3]。在相关国际会议上,地理信息科学国际会议系列(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IScience)[4],从2000年开始每两年一次,至今已举行了5次,这个会议是目前比较重要的关于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最新研究交流的学术活动;另外相关的还有空间信息理论国际会议COSIT( Conference on Spatial Information Theory)系列[5],国际地理学会(IGU)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空间数据处理国际会议系列(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Spatial Data Handling)[6]等。

近年来国际著名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两篇关于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论文。2004年1月“NATURE”刊登了文章"Map Opportunities” [7],并提出地学技术(Geotechnology)与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一起成为当今最为重要的新兴和最具发展前景的三大技术领域。1998年Gore提出“数字地球”概念[8],Google公司在2005年推出Google Earth系统[9],2006年2月“NATURE” 刊登了文章"The Web-Wide World” [10]讨论Google Earth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未来发展。上述2篇论文的发表,对于地理信息研究与应用的相关领域影响甚大。作为一个大众应用的地理信息可视化平台,Google Earth系统目前的下载次数已经超过2亿次,微软公司也相继研发了Virtual Earth[11],2006年10月份在武汉大学召开的Geoinformatics国际会议上,陶闯博士报告Virtual Earth已经作为微软2006年确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181),国家863项目(2007AA12Z240,2008AA121600)

龚建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健康GIS,虚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Email: jhgong@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

的两个重点研发项目之一。IT界两个巨头Google以及微软公司,加入关于GIS研发与应用的竞争,对于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鉴于空间信息技术处于应用大爆发前期的认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十一五”专题领域中新设立了“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并且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6个专项中[12],专门设置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上述863专题领域与国家专项的设置必将大大促进中国以及国际地理信息技术、科学以及空间信息应用的发展。

2 地理信息科学概念与研究内容

国内外关于地理信息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研究,在概念上同时主要还采用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on Science, 或Geoinformatics,或Geomatics)或者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空间信息科学(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patail Information System)等。虽然在很多场合,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信息科学可以互相通用,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背景主要来自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地理学、地图学等领域[13-19],而地球信息科学主要来自于地球系统科学与信息科学的结合与集成[20-28],从而在研究内容、研究特征上仍有一定的差异,例如,马蔼乃认为地球系统科学以及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地球圈层及其相互作用,主要归属于自然科学,而地理科学以及地理信息科学面对的是地球表层环境的人地关系复杂巨系统,是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29-30]。对于空间信息科学与地理信息信息科学两个概念,Longley等认为“地理”比“空间”具有更多的丰富涵义[31],因此,采用地理信息科学的叫法。

Goodchild认为地理信息科学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贮、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数据的获取和集成、分布式计算、地理信息的认知和表达、空间分析、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及其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的影响、地理信息系统的社会实践等,是包括关于GIS的研究(Research about GIS)以及应用GIS的研究(Research with GIS)两个方面;并认为关于GIS的研究,最终可以促进GIS技术的改进;应用GIS的研究,可以利用GIS推动科学的进步与发展[32]。Mark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大学讲授地理信息科学课程[33],认为地理信息科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地理概念的认知模型,地理模型的计算与实现,以及GIS与社会的交互。

美国地理信息与分析国家中心NCGIA(National Center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从1988年成立以来,启动了21个关于GIS的研究动议(Research Initiatives)[34],如地理信息应用与价值、多表达、空间关系语言等,影响很大,目前很多研究仍顺着这个项目设立的方向在继续开展。后来美国又成立了地理信息科学大学联合会UCGIS(The 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并于1996年提出了地理信息科学中的10个优先研究主题[32],包括空间数据获取与集成、分布式计算、地理表达扩展、地理信息认知、地理信息互操作、尺度、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未来、地理数据不确定性与基于GIS的分析、GIS与社会;后来在上述基础上又扩展了4个主题:地学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地理信息科学的本体论基础,地理可视化,以及地理信息科学中远程获取的数据与信息。

在国内,正如前面所述,与地理信息理论与学科相关的有“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陈述彭于1995年提出要发展地球信息科学的倡议,在1996年创办了学术期刊《地球信息科学》,并初步提出了地球信息科学的7大研究领域[25-26]:地球信息科学基础理论,地球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地球信息数字集成技术系统,地球科学信息共享,应用技术,中国特色的地球科学信息资源,以及地球信息科学技术的产业化政策。童庆禧与李德仁也都提倡发展地球空间信息科学[21-23]。童庆禧认为[22-23]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科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地球空间信息基础理论,地球空间信息方法技术,以及地球空间信息应用范畴;李德仁[21]认为地球空间信息学包括 7个理论问题,即①地球空间信息的基准,包括几何、物理和时间基准;② 地球空间信息标准; ③地球空间信息的时空变化理论;④地球空间信息的认知;⑤地球空间信息的不确性;⑥地球空间信息的解译与反演;⑦地球空间信息的表达与可视化。

从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角度,陈洪经在1995年提出建立信息地理学[35],认为信息地理学需要研究地理信息的实质、基本概念、定义、机理、数量、质量、分类和评价方法等。闾国年等[13]在1999年认为地理信息科学是研究地理信息产生、运动与转化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以广义地理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包括客观地理信息科学、主观地理信息科学、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系统。客观地理信息则是指地理客体中物质运动与能量转化的形式,是地理客体之间本质联系或本质属性的反映,主观地理信息则是地理认知的成果。马蔼乃[15,18,,29-30]从2000年起系统思考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与工程,出版了包括《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地理科学导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等系列专著,认为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技术科学,包括卫星遥感信息、定位自动观测信息、卫星定位信息、社会统计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虚拟地理环境实现、增强地理环境实现、地理信息计算机网络与地理信息卫星通讯等。马蔼乃同时也提出了信息地理学问题,并认为信息地理学是脱离计算机的使用,专门研究地物的影象信息、属性信息(狭义信息)和经过人脑加工的地理知识信息、逻辑信息、图形信息(广义信息)。

综上所述,地理信息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大家都是公认的。但是关于地理信息科学的思想、概念以及具体研究内容,从不同的背景与角度,仍然有不同的理解与看法。另外,地球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等概念的存在与发展,既是说明了地理信息科学概念产生与应用的某种背景与目标、同时也说明了当前地理信息科学这个学科具有的复杂性、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与未来的发展性。

3、地理信息科学发展历程与理论前沿

针对GIS从20 世纪60 年代初产生到现在的发展特征,Goodchild[36]提出了GIS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GIS作为地理学者的研究助手;第二个阶段GIS作为交流工具;第三个阶段,GIS作为扩展人类感觉地理现实的手段,这个阶段才刚刚浮现。Lees [37]则认为地理信息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与计算机科学有关,第二阶段发展重心则是从模拟(Analog)到数字空间数据,主要关注的的地学信息学(Geomatics), 第三阶段,即现在的发展特点主要是面向应用,而这也正是地理学家关心与从事的领域。

从技术角度,GIS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图形学、移动、网格、以及通信技术等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形成了二维GIS、三维GIS、网络(Web)GIS、移动GIS、虚拟GIS、协同GIS、数字地球等。林珲等认为传统GIS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可视化三大功能,后来把模型库、虚拟环境、网络支撑环境加进来,就形成了虚拟地理环境,并认为从地图、到

地理信息系统、到虚拟地理环境,是地理学语言的演变与发展[38]。朱庆总结了GIS技术的发展动态[39],认为GIS向多维、动态、一体化方向发展;GIS系统体系结构向开放式、网络化、信息栅格发展;软件实现向组件化、中间件、智能体方向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和通信进一步融合;数据获取向“3S集成”方向发展,尤其是SensorWeb的发展;数据存储管理向分布式存储及其互操作方向发展数据处理向移动计算、普适计算和语义网方向发展;人机交互向自然的虚拟环境方向发展等。

但应该看到,GIS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地理信息系统(GISystem)、到地理信息科学(GIScience)、到地理信息服务(GIService),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与产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40-41],地理信息科学、技术与应用的“产-学-研”体系也基本确立,并且在当前的GIS界,地理认知与地理本体[42]、地学数据动态更新与分布式数据库[43]、市民作为自发传感器(Citizens as voluntary sensors)[44]、自发地理信息(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45]、地学数据挖掘[46]、地学不确定性分析[47-48]、地统计与空间分析[49]、地学时空过程建模、地学计算(GeoComputation)[50]、地学模拟(GeoSimulation) [51-52]、协同GIS与可视化[53-54]、增强现实GIS[55-56]、基于位置的地理信息服务、普适GIS[57]、网格GIS[58]、全球GIS、地学知识可视化与地学图解图谱[59-60]、数字地球与虚拟地理环境[61]、面向“人”GIS[62-63]、社会GIS[64]、社会关系网络[65-66]、参与式GIS[67]、空间综合社会人文学[68]、公众GIS与地理教育等相关地理信息理论与技术研究活跃,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未来地理信息科学学科如何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关于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理论框架体系,目前仍然缺乏清晰的理解,需要进一步地探索。下面从框架上讨论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研究发展状况,以及面向“人”地理信息科学的最新思想发展。

3.1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理论框架

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研究视角目前主要从GIS的技术、应用发展与相关理论问题,从作为信息理论、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以及信息科学与地学的交叉科学,从地理科学,从地理空间认知等几个方面展开。

Goodchild认为地理信息科学[32],研究涉及个人、计算机以及社会三大部分,其中关于“个人”的研究,主要以认知科学为主导,涉及空间概念理解、地理数据的学习与推理,以及人机交互等;关于“计算机”的研究,主要涉及表达问题、新技术适用性、计算与可视化等;关于“社会”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会背景、社会影响等。Goodchild认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很多问题、与研究内容与理论等,都可以在上述三部分相互联系与交互作用框架下来探索、讨论与总结。

从地理科学与复杂性科学角度,马蔼乃认为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基础科学理论地理科学以及技术工程即地理信息工程,一起构成了地理科学的研究框架[18]。杨开忠等[14]则认为经典地理学本质上就是地理信息科学,并认为地理信息科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学科,而是一门从信息机理的角度研究人地关系系统的地理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理论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以及应用地理信息科学。从地理空间与空间认知角度,舒红[16]认为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研究人、机、地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它以地理空间为其核心范畴,并从地理空间的地在、机在和人在3方面辩证论述了地理空间的存在。

总之,地理信息科学从正式提出以来,其思想、学科定位以及理论研究框架,一直处于不断地探讨与发展之中,目前还没有达到一致的认识。Goodchild认为[81]当前地理信息科学

的发展与1990年其提出地理(空间)信息科学的背景与内容,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对于未来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认为[32]应该与空间宇航科学中的登月计划、与生物学、医学中的人类基因组制图工程计划一样,也应需要设立一个远大的愿景(Vision)与挑战,如Gore 提出的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的建设与实现,来吸引社会与政治团体的关注,从而可以集聚更多的人才、技术等资源使地理信息科学发展有新的突破和进展。

3.2 面向“人”的地理信息科学

基于交通GIS与时间地理学(Time Geography)视角,针对相当微妙与复杂的人与地方、与区域地理生态环境,以及此基础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与作用,美国犹他大学地理系的Miller教授[69-70]认为传统GIS,即以地方为视角的GIS(Place-Based GIS)研究,不能全面地透视这样复杂的人地关系系统,故近年来也一直倡导发展基于人的GIS以及地理信息科学(People-Based GIScience)。

从公共卫生GIS、虚拟地理环境等角度思考,龚建华与林珲[62-63]独立提出了面向“人”(地理环境主体)GIS的概念,认为目前的GIS所处理的对象,主要是宏观的地理实体、现象、过程及其空间环境,而对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个体、群体等的行为及其相关事件,却缺乏强有力的表达方法、模式。从地球表层系统的“人-地”关系看,认为当前的GIS,是以一个面向“地”的基本理念而设计并发展的,而不是面向“人”来思考与设计的。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全球化发展,以及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人地关系中的“人”处于越来越强的地位。人地关系中的“人”可以包括“个体”、“群体”、“组织”与“人类社会”四个层次。无疑,把“人”扩展为多层次主体,尤其是对于“个体”及“群体”的考虑与分类,将有助于面向“人”的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例如目前的基于个体地理时空建模与模拟分析,基于元胞自动机与智能体的地理现象表达与模拟等。

面向“人”的GIS与地理信息科学,包含有很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例如,地理信息表达的基本单位、“人”相关信息的获取方法,基于个体的时空建模、群体行为建模与模拟、社会网络模型、社会扩散模型等。面向“人”的GIS与地理信息科学的提出与探索,为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新视角。

4、关于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科学集成的思考

随着航天/航空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发展,以及全球环境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灾害响应与应急等研究与实践对于对地观测与空间信息技术等的巨大需求,遥感技术与应用发展迅速[71-72];同时,由于地球表层系统与多尺度地域人地系统的复杂性也导致了遥感信息机理、遥感定量分析、遥感信息到地学知识转换等研究的难度,从而使遥感学术界面临在理论、技术以及应用上的众多机遇与新的挑战,同时也表明了遥感处于一个新的繁荣发展与应用阶段。而在GIS领域,由于GIS技术的成熟、Google Earth的大众应用以及应用产业上规模的形成,虽然提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问题,但是近年来在GIS理论与方法上新思想、新概念等的创新与突破,不太活跃,进展缓慢。鉴于此,本文试求从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科学集成上做一些思考,希望突破传统“3S”(Remote Sensing、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侧重于技术与应用上的集成,在更高的学科层次上推动思想、理论与方法上的集成与探索,从而促进研究同一对象即地球表层系统的遥感(信

息)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共同快速发展。下面分别从科学驱动、数据挖掘等讨论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科学集成的相关问题与初步思考。

1)科学驱动。从学科起源看,以电磁波为基础的遥感,其科学背景、基础、问题是相对比

较明显,而历史上GIS主要是与政府机构的数据收集与决策,与景观设计学、与地图学以及测量的制图科学有关[3],受到的科学驱动有限。所以,发展地理信息科学,需要与遥感科学、遥感信息科学以及实验地理学等密切结合,从而可以加强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同时,也可以把“3S” 集成在理论、技术与应用上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海量遥感数据智能处理、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如何从海量的遥感数据中,提取遥感地

学信息与知识,是遥感和GIS所共同关注的[46],也需要遥感与GIS(特别是空间分析)两者的密切结合才能解决。例如,在快速应急反应中,可以用多种遥感传感器快速获取最新的实时数据,但是在很多的遥感数据产生以后,如何能从中发现异常的东西,如何能与专业模型结合进行计算模拟与情景分析,从而支持快速的科学响应、反应和决策等,需要遥感和GIS的密切结合,才能产生实际应用价值。

3)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与数据管理、交互分析与分发。由传感

器、微处理器和无线通信接口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由于其在军事、环境监测、医疗健康和空间探索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73-74],在当前的遥感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界均受到极大的关注。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信息获取技术的新模式,对于遥感科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73];而传感器网络获取数据的管理、交互分析与制图分发等,则可由GIS负责操作实现;另外,在更高的层次上,由普适计算产生的普适GIS(Pervasive GIS)的未来发展,也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密切相关。

4)空间尺度。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尺度问题,既是全球或区域地理系统作为复杂性开放巨

系统所具有多层次特性的体现,也是与观察与抽象(想象)视点密切相关的一个地理现象。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以及三维可视化中的不同视点高度与远近的三维地物表达与表现、以及陈述彭先生[75]在1954年基于二维地形图、视觉思维想象的中国地形鸟瞰图等是空间尺度的多样化表现。目前,多尺度、尺度效应、尺度转换(降尺度与升尺度)等问题,都是遥感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共同面对的关键科学基本问题[76-78]。

5)遥感模拟与虚拟地理生态环境。基于三维地物与地表真实结构模型的热红外遥感成像模

拟、SAR影像模拟等,都是定量遥感中遥感模拟的研究前沿[79-81]。而三维地物与地表结构的真实表达与模拟与虚拟地理环境的研究密切相关。遥感模拟所需要的三维地物表达、大场景、海量计算等,以及基于遥感数据的虚拟地理环境建模等,都需要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的集成和共同发展。

6)遥感反演参数与数据同化信息产品应用[82]。遥感数据同化,是遥感科学的一个研究前

沿。遥感反演参数如何与陆面过程模型的地理生态参数相匹配,如何同化陆面过程模型与计算?遥感反演参数,如何作为指标与其他地理生态指标相匹配与集成,评价地理生态系统的健康、服务功能或可持续发展?需要遥感与GIS的集成与融合。

7)数字地球Google Earth (GE)。GE目前成为大众理解地球、区域地理环境、人居环境的

一个的重要工具,GE在信息上最主要的是提供了多种尺度遥感影像,在技术上主要是应用全球GIS、网络三维可视化、海量数据管理与网络传输等。GE的成功表明,遥感与GIS的集成,能大大促进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快鸟、无人机遥感影像等),逐渐浮现“人”的影子以及人居环境的景观,因此与GIS 电子地图、汽车导航图等一样,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世界[62]。

8)基于天空地网络信息一体化的地理研究实验平台。马蔼乃认为天地人机信息网络一体化

系统是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核心[18];孙九林等提出基于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陆地表层系统科学方法论框架[27];龚建华等发展基于天地人机信息网络一体化的虚拟地理环境研究实验平台与虚拟地理研讨厅[83]等。对地观测体系需要与地理信息科学等密切结合,可以发展地理研究实验室与地球系统模拟器(网络平台)[84],从而可以加强对于地球圈层耦合系统、区域人地关系系统特征与规律等的理解,促进地理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的发展。

5 结语

空间信息技术在资源、环境、城市、人口、公共卫生、灾害、军事、反恐等具有极其广泛应用的前景,但是由技术与应用作为主要推动力的地理信息科学,如何在理论上进行创新的持续发展、如何在学科上建立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为广泛的应用与技术发展建立预先的理论基础,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Goodchild提出当前的地理信息科学需要关注地学过程、公众交互GIS(如Google Earth)、以及与其他空间(不一定是地理空间)科学互动等问题[85],并且认为需要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创新发展设立一个如Digital Earth建设与应用的愿景与目标等,表明了这位地理信息科学学科的开拓者对于地理信息科学形成以来十几年发展的反思与未来创新突破的不懈思考。笔者认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需要更加广阔的视野,需要大力加强与研究地球全层耦合机理与全球变化的地球系统科学、与研究复杂性地球表层系统与人地关系系统的地理科学、以及与对地观测体系、遥感实验与实验地理学、信息科学与哲学、复杂性科学等在学科思想、理论与方法上密切结合,然后在技术与应用的巨大推动下,以数字地球与虚拟地理环境的建设为目标,逐渐建立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技术与应用的完整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Goodchild, Michael F. (1990),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Proceedings,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tial Data Handling (Zurich, Switzerland): 3–12

2)Goodchild, M.F. (1992)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6(1): 31-45.

3)Goodchild, M., Egenhofer, M., Kemp, K., Mark, D., and E. Sheppard (1999). "Introduction

to the V arenius Projec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13(8): 731-745.

4)Giscience 2008,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

5)COSIT'09,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Events/moreinfo.asp?ID=167,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

6)Igugisc,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au/pems/igugisc/

7)Gewin,Virginia. Mapping opportunities. Nature, 2004, V ol 427, 376-377.

8)Gore,A, 1998. The Digital Earth: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given at

the 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Los Angeles,California,on January 31,1998,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VP19980131.html.

9)Google Earth, 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

10)Butler,Declan. Virtual globes: The web-wide world. Nature 439, 2006, 776-778

11)Virtual Earth, 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virtualearth/

1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

13)闾国年,吴平生,周晓波. 地理信息科学导论.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4)杨开忠,沈体雁. 试论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研究. 1999, 18(3):260-266.

15)马蔼乃,邬伦,陈秀万,程承旗,毛善军. 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

18(1): 1-5

16)舒红. 地理空间的存在.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4, 29(10):868-871.

17)刘妙龙,周琳. 地理信息科学学科领域界定再思考.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3):1-5.

18)马蔼乃. 地理信息科学-天地人机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9)李德仁.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形成与发展[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5,20(增刊):

18—22.

20)周成虎,鲁学军.对地球信息科学的思考[J].地理学报,1998(4):372—380

21)李德仁,李清泉. 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形成. 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 第04期

22)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战略报告研究组.地球空问信息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1.25—78.

23)童庆禧.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之刍议[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4):1—3.

24)千怀遂, 孙九林, 钱乐祥. 地球信息科学的前沿与发展趋势.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4,

20(2).

25)陈述彭主编, 地球信息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6)廖克等著,地球信息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7

27)孙九林,地球信息科学,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f?kz=226816295

28)汪品先. 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向何处去?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6)

29)马蔼乃. 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0.

30)马蔼乃. 地理科学导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1)Longley, Paul A.; Goodchild, Michael F.; Maguire, David W.; Rhind (2005),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Science (2nd ed.), ISBN 047087001X

32)M.F. Goodchild (2008)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grand challenges. In J.P. Wilson

and A.S. Fotheringham, editors, The Handbook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Malden, MA: Blackwell, pp. 596–608. [438]

33)Mark D. M.,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dmark/GEO591.html

34)NCGIA Research Initiatives,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research/initiatives.html

35)信息地理学北京研究组(陈洪经). 浅议地理学信息革命及21世纪的地理科学. 科技导

报,1995,No.2, 7-9.

36)Goodchild,M F, 2003.Augmenting Geographic Reality, ESRI India, Bangalore, January 2003.

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aboutus/presentations/files/goodchild_boulder_sept02.pdf .

37)Lees, B. G.,2009. NEWSLETTER 1/2009 of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Commission

o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au/pems/igugisc/Commission%20C04_13%20newsletter%201-20

09.pdf

38)林珲,龚建华,施晶晶. 从地图到GIS和虚拟地理环境-试论地理学语言的演变. 地理

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4):18-23.

39)朱庆,林珲. 数码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0)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科学出版社,2000.

41)龚健雅. 当代地理信息技术. 科学出版社,2004.

42)鲁学军,承继成.地理认知理论内涵分析.地理学报,1998(2).132-140.

43)陈军. 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地理信息世界, 2003 年1期

44)Goodchild M.F.,2007. Citizens as voluntary sensors: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 in the world

of Web 2.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s Research 2: 24–32.

45)Goodchild, M. F., 2008. 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s as Collective Constructions.

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s in Visualization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7-8 January 2008, CUHK, HK, pp1-5.

46)李德仁.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06.

47)史文中. 空间数据与空间分析不确定性原理. 科学出版社,2005.

48)邬伦,承继成,史文中.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不确定性问题. 测绘科学, 2006年31(5)

49)王劲峰等. 空间分析. 科学出版社,2006.

50)Openshaw, S, 2000. GeoComputation. In: Stan Openshaw and Robert J Abrahart (eds.),

GeoComputation, London: Taylor & Francis, 1-31.

51)周成虎,孙战利,谢一春. 地理元胞自动机研究. 科学出版社,2000.

52)黎夏,叶嘉安,刘小平,杨青生. 地理模拟系统--元胞自动机与多智能体. 科学出版社,

2007.

53)Shivanand Balram and Suzana Dragicevic,editors. Collaborativ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Canada,186-206.

54)MacEachren, A M, 2000. Cartography and GIS: Extending collaborative tools to support

virtual teams, 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publications

55)孙敏,陈秀万,张飞舟,郑宏伟. 增强现实地理信息系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0(6)

56)杜清运, 刘涛. 户外增强现实地理信息系统原型设计与实现.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

版, 2007, 32(11)

57)边馥苓,石旭.普适计算与普适GIS.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6, 31(8).

58)骆剑承,周成虎,蔡少华等. 基于中间件技术的网格GIS体系结构. 地球信息科学, 2002,

4(3)

59)龚建华,李亚斌,王道军,黄明祥,王伟星,2008. 地理知识可视化中知识图特征与应用

研究-以小流域坝系可视化空间规划为例. 遥感学报,12(2): 355-361

60)陈述彭编. 地学信息图谱探索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1.

61)龚建华,林珲, 2004. 虚拟地理环境-在线虚拟现实的地理学透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

62)龚建华,林珲,2006. 面向地理环境主体GIS初探.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31(8):704-708.

63)龚建华. 面向“人”的地学可视化探讨. 遥感学报. 2008, 12(5):772-779.

64)闾国年. 社会化GIS.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GIS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研

讨会,兰州,2008年9月10-12日.

65)Sui,D Z,2007.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Medical Geography: Toward a New

Synergy. Geography Compass, 1/3 (2007): 556–582.

66)Bian, L. and Liebner, D. 2007. A network model for dispersion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Transactions in GIS, 11(2): 155-173.

67)Kingston, R, Carver S, et al., 2000. Web-based 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 aid to local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4.

68)林珲,张捷,杨萍,刘佳. 空间综合人文学初探. 第二屆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 2004,台

北,A1-9.

69)Miller H., 2005. "What about people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in P. Fisher and D.

Unwin (eds.) (2005) Re-Presen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John Wiley, 215-242.

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hmiller/research.html

70)Miller H., 2007. Place-Based versus People-Bas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Geography Compass, 1/3 : 503–535

71)徐冠华,田国良,王超,牛铮,郝鹏威,黄波,刘震. 遥感信息科学的进展和展望. 地

理学报,1996,51(5):385-397

72)宫鹏. 遥感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前沿问题. 遥感学报,2009, 1:1-12.

73)宫鹏. 环境监测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地面遥感新技术. 遥感学报, 2007, 11(4):545-551.

74)Hart J. K., Martinez K. Environmental sensor networks:A revolution in the earth system

science?[J]. Earth Science Reviews, 2006, 78(3-4):177-191.

75)陈述彭. 中国地形鸟瞰图. 北京: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54.

76)苏理宏, 李小文, 黄裕霞. 遥感尺度问题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

77)李霖. 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模型及其可视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8)艾廷华,成建国. 对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有关问题的思考.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

版),2005,30(5).

79)苏理宏,李小文等.三维结构真实遥感像元场景的生成.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

2002,7(6)

80)赵峰, 顾行发, 刘强, et al. 基于3d真实植被场景的全波段辐射传输模型研究[J]. 遥感学

报, 2006, 10(5):670-675.

81)杨贵军, 柳钦火, 黄华国, et al. 基于场景模型的热红外遥感成像模拟方法[J]. 红外与毫

米波学报2007, 26(1):15-21.

82)李新,黄舂林. 数据同化-一种集成多源地理空间数据的新思路. 科技导报,12/2004,

13-16

83)龚建华,李文航,周洁萍,李毅,赵琳,庞毅,2009. 虚拟地理实验概念框架与应用初

探.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5(1):18-21.

84)陈述彭. 建设地球系统模拟网络平台,提高应对灾害的宏观调控能力. 《科学新闻》, 2008

年10月第1期,院士建议专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d94229347.html,/html/showxwnews1.aspx?id=211724

85)Goodchild M.F.,2006.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fifteen years later. In P.F. Fisher,

editor, Classics from IJGIS: Twenty years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s. Boca Raton: CRC Press, pp. 199–204.

区域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

专题一:国家地理位置特点的描述 【学习目标】 1.以尼加拉瓜为案例,学习探究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特征)的描述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2.根据国家地理位置特点,评价其优越性。 方法模板一、 二、评价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特点的优越性: 1.经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如位于热带,热量条件充足;农业→农作物种类、生长期、作物熟制 2.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如降水;临海,有利于发展海洋运输和渔业。 3.相对位置的重要性,如邻国众多,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市场广阔等。 4.交通位置的重要性等。 【案例学习】尼加拉瓜的地理位置 尼加拉瓜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Nicaragua),国名释义源于印第安酋长尼 加鲁的姓氏,别称为“湖泊和火山之国”。 材料一:图1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 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 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探究1](2013.四川卷)结合图文材料,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6分)[探究2]根据甲国的地理位置特点,说明其优越性。(6分) 【迁移应用】 1.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泰国(Thailand),有“微笑国度”、“千佛之国”、“白象之国”等美称,是世界最闻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材料二:东南亚地区图 (1)结合材料,描述泰国的地理位置。(6分) 3.下图为科特迪瓦的地理位置图及布瓦 凯地区水系图和布瓦凯市的气候资料。读 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科特迪瓦的地理位置特征。 (6分) 4.厄立特里亚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而且不稳定。2007 年人均国民收入仅270美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但粮食不能自给。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如在平原、 山地斜坡主要采用传统地面灌溉和引洪灌溉的方式,很 少实施喷灌、滴灌。目前我国和厄立特里亚正在开展农

地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大全

绪论 简述GIS的理解(需具体说明)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科学、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解决方案 GIS的概念 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用户、空间数据和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用来支持空间数据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是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和手段来解决复杂的规划、管理和地理相关问题,例如城市规划、商业选址、环境评估、资源管理、灾害监测、全球变化。 地理信息的定义 理解1: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 理解2: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理解3:一切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都叫做地理信息。它起源于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具有存储、分析与显示地理信息的功能。 地理信息的特点 空间分布性:地理信息的定位特征多维性:单点多重属性信息动态性(时间性):随时间动态变化数据量大:具有空间特征、属性特征、时间特征 地理信息含义 “有地理参照的信息”(Geographically Referenced Information)或者,“与地理位置有关的信息”GIS的定义、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具有采集、存储、查询、分析、显示和输出地理数据功能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地理坐标为骨干的信息系统。 GIS的组成 ①系统硬件 GIS主机:大型、中型、小型机,工作站/服务器、微型计算机 GIS外部设备:输入设备:数字化仪、扫描仪、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设备、全站仪等;输出设备:绘图仪、打印机、图形显示终端等;数据存贮与传送设备:磁带机、光盘机、活动硬盘、U盘、MP3等 GIS网络设备:布线系统、网桥、路由器、交换机等 硬件的三种应用模式 单机模式: 由基本外设、处理设备和输出设备构成 适用于小型GIS建设 数据传输与资源共享不方便 局域网模式: 部门或单位内部GIS建设 专线连接 资源共享较方便 广域网模式: 用户分布地域广泛,不适合专线连接 公共通讯连接 资源共享方便 局部范围为局域网,通过若干通道与广域网连接 ②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主要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以及各种标准外设的驱动软件,目前流行的有DOS、Windows98/Nnt/2000/XP、UNIX 等。系统软件关系到GIS软件和开发语言使用的有效性,是GIS软硬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软件 数据库软件 流行数据库软件主要有Oracle、Sybase、Informix、DB2、SQL Server、Ingress等。 Oracle、Informix、Ingress等关系数据库管理软件都相继增加了空间数据类型。而ESRI公司的SDE(Spatial Database Engine)也是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管理平台。 图形平台 某些GIS软件中图形处理平台。如AutoDesk公司开发的基于AutoCAD的AutoMap GIS软件、Intergraph公司的基于MicroStation的MGE GIS软件 ③空间数据是GIS的血液 GIS的操作对象为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特征:空间参考、属性、时间数据; 空间数据组织:矢量结构、栅格结构。 ④管理人员 GIS的开发是以人为本的系统工程。 业务素质与专业知识是GIS工程及应用成功的关键。 不但对GIS的技术和功能有足够的了解,而且要具备组织管理管理的能力。 技术培训、硬件维护与更新、系统升级、数据更新、文档管理、数据共享建设等。 GIS 功能:采集、处理、分析、查询、管理、显示、输出空间查询:位置查询、属性查询、拓扑查询 空间查询是最基本的分析功能,包括从空间位置检索空间物体和从属性条件检索空间物体 空间分析:地形分析、网络分析、缓冲区分析、几何量测、地图分析、叠置分析、统计分析、决策分析 缓冲区分析:解决近邻度问题 缓冲区分析就是对一组或一类地物按缓冲的距离条件,建立缓冲区多边形图,然后将这个图层与需要进行缓冲区分析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所需要的结果。 网络分析:解决路径分析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 GIS中的网络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线状要素组成的,是对城市网络的抽象。 叠加分析:解决设施的选址问题 把同一地区的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层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形运算和属性运算,产生新的空间图形和属性的过程。 GIS的产生和发展(选择或判断) 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Tom linson创造了GIS系统 ①60年代起步阶段②70年代巩固阶段③80年代突破阶段④90年代产业化阶段⑤21世纪网络化阶段 简述GIS的建模过程:了解目的(实际问题);准备所需数据,建立所需空间数据库;建模;查询和分析;生成报表。 举例说明GIS可应用的行业 所谓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就是人们应用GIS对地球表层人文经济和自然资源及环境等多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以掌握城乡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空间过程的演变规律,使它成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区域多目标开发的依据,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气象部门、环境评估、宏观决策、规划决策、A VHRR、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电信资源管理、铁路地理信息系统、公安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医疗机构信息查询 GIS的地学基础 GIS中为什么要考虑地图投影 地理坐标为球面坐标,不方便进行距离、方位、面积等参数的量算与分析。 地球椭球体为不可展曲面 地图为平面,符合视觉心理,并易于进行距离、方位、面积等量算和各种空间分析 地球椭球体是不可展曲面,而地图是一个平面,当球面展开为平面时必然产生破裂或褶皱。“地图投影”就是要解决球面不可展的矛盾。 地图投影 由于球面上一点的位置是用地理坐标(经度、纬度)表示,而平面上是用直角坐标(纵坐标、横坐标)或者极坐标(极径、极角)表示,所以要想将地球表面上的点转移到平面上,必须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来确定地理坐标与平面直角坐标或极坐标之间的关系。这种在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是保证地图精确度的重要的数学基础之一。 地图投影变形:面积变形、角度变形、长度变形 地图投影分类 投影面及球面的位置:圆锥投影、圆柱投影、方位投影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前沿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前沿 从地理信息系统到地理信息科学,在1992年是个标志,1996年国际杂志IJGISystem改名为IJGIScience,同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从1997年2月到2000年2月资助了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Varenius研究项目。关于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这几年比较活跃,例如,地理信息科学国际会议系列,每两年一次,是比较严的,侧重于理论方面研究;还有空间信息理论国际会议系列,也是关于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方面比较好的会议。 近年NATURE杂志发表了两篇关于GIS的论文。2004年1月“NATURE”刊登了的文章"Map Opportunities”提出,地学技术(Geotechnology)与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一起成为当今最为重要的新兴和最具发展前景的三大技术领域。在Google Earth推出以后,2006年2月“NA TURE”刊登了文章"The Web-Wide World”讨论Google Earth以及GIS的未来发展。这样的一个国际顶尖杂志发表这样的文章,在相关的领域影响很大。在Google Earth 的影响下,微软公司正在研发Virtual Earth。2006年10月份在武汉大学召开的Geoinformatics国际会议上,陶闯博士报告Virtual Earth已经作为微软2006年确定的两大重点研发项目。IT界两个巨头Google以及微软公司,加入关于GIS研发与应用的竞争,相信对于GIS发展会有深远的影响。 另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是,在中国863“十一五”专题领域中设立了“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并且大家一致认识到“目前空间信息技术处于应用大爆发的前期”。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方向 Goodchild在1999年讨论了地理信息科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地理信息科学有三大部分:个人、系统以及社会。其中个人部分包括认知科学、环境心理学、语言学等;系统部分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社会部分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地理学、政治学等。美国的NCGIA从1998一直到现在,启动了很多项目,影响很大,目前好多理论研究都顺着这个项目设立的方向在做。后来美国的几个大学联合成立了UCGIS,在1996年专门阐述了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方向,包括空间数据获取与集成、分布式计算、地理表达扩展、地理信息认知、地理信息互操作、尺度、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未来、地理数据不确定性与基于GIS的分析、GIS与社会。 国内李德仁院士在2000年认为:地球空间信息学包括7个理论问题,即①地球空间信息的基准,包括几何、物理和时间基准;②地球空间信息标准;③地球空间信息的时空变化理论;④地球空间信息的认知;⑤地球空间信息的不确性;⑥地球空间信息的解译与反演;⑦地球空间信息的表达与可视化。 GIS发展与研究前沿 GIS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后来到网络的发展,一直到数字地球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林珲教授说GIS包括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可视化三大功能,后来把模型库和虚拟环境加进来,还包括一个网络支撑环境。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是地理学语言的演变,这是从虚拟现实这个角度看GIS的发展。 Goodchild提出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GIS作为地理学者的研究助手;第二个阶段GIS作为交流工具;第三个阶段,GIS作为扩展人类感觉地理现实的手段,这个阶段才刚刚浮现。 武汉大学朱庆教授总结了GIS技术的发展动态,认为GIS向多维、动态、一体化方向发展;GIS系统体系结构向开放式、网络化、信息栅格发展;软件实现向组件化、中间件、智能体方向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和通信进一步融合;数据获取向“3S集成”方向发展,尤其是Sensor

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实力排名及就业前景排名(完整版).doc

2019年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实力排名及就业前景排名(完整版) 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实力排名及就业前景排名(完整版) 全国共有45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学参与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武汉大学,排名第二的是西南交通大学,排名第三的是河海大学,以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列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学校名称1武汉大学2西南交通大学3河海大学4中国农业大学5南京邮电大学6长安大学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8华中农业大学9郑州大学10南京师范大学11湖南师范大学12云南大学13北京建筑大学14湖北大学15中南林业科技大学16东北林业大学17东北师范大学18延边大学19西安科技大学20昆明理工大学21江西理工大学22安徽科技学院23滁州学院24兰州交通大学25黑龙江工程学院26东华理工大学27山东建筑大学28河南理工大学29安徽师范大学30桂林理工大学31长江大学32江西农业大学33长春师范大学34成都信息工程学院35山西农业大学36淮海工学院37重庆师范大学38安徽理工大学39闽江学院40山东农业大学41安徽农业大学42湖北科技学院43新疆师范大学44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45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以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是根据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在热门省市(北京、湖北、广东等)的录取分数线综合排名,供大家参考。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主要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科学与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灾害、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高校、规划设计院所,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空间数据结构、数据库、程序语言相关学科等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进展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论述从地理信息系统到地理信息科学发展的相关概念、活动、以及近年发生的重要事例。讨论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阶段特征与趋势,认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思想、核心框架理论与学科定位等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仍需要在地理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的大框架下,基于天地人机网络一体化信息系统,以数字地球与虚拟地理环境建设为目标,结合实验遥感、实验地理学等来构建与发展。从地球表层系统的人-地关系视角,提出了发展面向“人”地理信息科学的科学问题。最后,对于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信息)科学的集成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数字地球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o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related concept, activities, and important cases happened in recent years.Discuss the main researching content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think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basic idea of core framework theory and subject orientation and so on continues to explore, still need in geography science, earth system scienc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man-machine integr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heaven and earth,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arth and virtu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s the goal, combined with experiment of remote sensing, geography and so on to build and develop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rth surface system - relation,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oriente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scientific questions.Finally, for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thinking. Key word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The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Digital earth 1 引言 1990年Goochild提出“Spatial Inofrmation Science”,1992年在国际杂志IJGISystem 上发表“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从而标志着地理信息科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式成立,自此关于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方法的研究与相关活动,在国际上也逐渐展开、活跃,例如1996年国际杂志IJGISystem 改名IJGIScience,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从1997年2月到2000年2月资助了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Varenius研究项目。在相关国际会议上,地理信息科学国际会议系列(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IScience),从2000年开始每两年一次,至今已举行了5次,这个会议是目前比较重要的关于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最新研究交流的学术活动;另外相关的还有空间信息理论国际会议COSIT( Conference on Spatial Information Theory)系列,国际地理学会(IGU)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空间数据处理国际会议系列(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Spatial Data Handling)等。 2 地理信息科学概念与研究内容 国内外关于地理信息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研究,在概念上同时主要还采用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on Science, 或Geoinformatics,或Geomatics)或者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空间信息科学(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patail Information System)等。虽然在很多场合,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信息科学可以互相通用,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背景主要来自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地理学、地图学等领域,而地球信息科学主要来自于地球系统科学与信息科学的结合与集成,从而在研究内容、研究特征上仍有一定的差异,例如,马蔼乃认为地球系统科学以及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地球圈层及其相互作用,主要归属于自然科学,而地理科学以及地理信息科学面对的是地球表层环境的人地关系复杂巨系统,是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对于空间信息科学与地理信息信息科学两个概念,Longley

浅谈地理信息科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浅谈地理信息科学与多个学科的交叉联系 摘要:地理信息科学是传统科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而诞生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明显的体现出了多学科交叉的特征。本文从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构成中的学科交叉性和地理信息科学应用领域的学科交叉性两方面简单的对地理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地图学、医学、大气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关联性做了总结,认识到地理信息科学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海量存储技术等手段,可以解决目前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所面临的很多环境、资源等问题。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多学科交叉理论构成应用领域 1.引言 Goodchild于1992年提出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的概念,他认为地理信息科学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储存、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地理信息科学的提出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到一个相当水平后的必然要求,从科学的基本性质看,它由三部分组成:地球信息机理是其理论研究的主体,地理信息技术是其研究手段,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应用研究领域。作为一门传统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而诞生的边缘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明显的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征,这一特征不仅表现在其基础理论体系中,更变现在其应用领域。 2.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构成中的学科交叉 如上文所述,地球信息机理是其理论研究的主体,地理信息技术是其研究手段,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应用研究领域。这就要求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过程中要涉及到地理学、地图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一切与获取、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有关的学科。而这些交叉学科的理论同样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 2.1计算机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是理论地理科学;技术科学是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工程是地理系统工程三个层次。地理信息科学主要研究技术科学的天地信息一体化网

2019中国地理信息产业

2019中国地理信息产业 最具活力中小企业申报书 企业名称: 通信地址: 申报日期: 年月日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2019年2月 填表须知 一、申报书需要逐项填写,实际内容不发生的,请填写“无”,数据有小数时,保留到小数点 后两位。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须在承诺书上签字,加盖企业公章,否则视为无效。 三、“基本情况”栏目 “主营业务范围”须填写测绘地理信息业务。 四、“财务情况”栏目 1.营业收入:年度营业收入根据企业审计过的财务报表如实填写。 2.测绘地理信息业务营业收入:申报企业主营业务为测绘地理信息的,同“营业收入”;申报企业为综合业务的,须剥离非测绘地理信息营业收入。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3.按业务类型、用户类型、市场区域的各细分项目营业收入总和,均需与2018年度测绘地信营业总收入一致。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4.业务类型:依据《地理信息产业统计分类(2017)》划分,具体如下。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地理信息服务:遥感测绘服务(大地测量、测绘航空摄影、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地下管线测量、不动产测绘、海洋测绘等)、地图服务(导航电子地图制作、地图编制、互联网地图服务,地图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地图文化创意等)、导航定位服务(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网等服务,基于地理位置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等)、地理信息系统服务(运用数字化技术将基础地理信息和专题地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整合应用的服务,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按照用户需求进行的地理信息集成、开发服务,地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地理信息大数据服务等)及其他地理信息服务(地理国情监测服务以及其他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地理信息硬件制造与软件开发:测绘仪器制造、地图文化产品制造、导航定位芯片及终端设备制造、遥感仪器及装备制造、地理信息软件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软件、测绘软件、遥感软件、导航定位软件、地图制图软件、地理信息安全软件等开发)。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解读与就业分析 高考政策数据救专业解析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解读与就业分析 什么是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发展为一门学科有一段“纠结”的来历,它原来叫地理信息系统,听上去更倾向于一门技术,在地理学者多年的锤炼下,后续空间科学的崛起逐步完善了其学科体系,便将其更名为“地理信息科学”,使其不再是计算技术的附属品,所包含的学科意义也更加饱满。 各种自然和人类事件都发生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每时每刻会产生数以万亿计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中80%以上与空间位置相关。地理信息科学通过研究这些与地理空间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表达和服务方法,使得数据从原始的二维字符状态转变为我们容易理解的空间可视化语言或知识,从而服务于环境、国土、规划、水利、能源、交通、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 从这个角度来说,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密切围绕空间相关数据开展研究的实用性极强、多领域渗透的学科,它涉及测绘、遥感、定位、分析、管理、表达等多个领域,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经济、产业和大众生活。随着现今采集技术的多样化发展,人类有途径获取更丰富、更新频率更快的天(如遥感影像)、空(航空无人机影像)、地(移动终端、地面传感器数据)素材,使得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更有活力。 地理信息科学学什么? 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和地理学、测绘工程、计算机应用、以及行业相关学科(如交通工程、土木工程、资源与环境等)都有关系。

综合部分高校的情况,较为典型的课程设置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数字测图、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数据结构、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等。 专业与就业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7千-8千人,最近3年全国本科生就业率在75%至90%,处于中上等水平。 地理信息产业渗透到衣食住行 1990年以来,地理信息主要应用于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多个行业和领域,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地理信息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已经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如在近期流行的百度外卖、摩拜单车、滴滴打车等手机软件中,地理信息已经成为主流元素。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对信息需求的日益扩大,地理信息将逐步巩固其“产业助手、服务利器、科学工具”的重要角色。 在近20年来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地理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链体系,囊括了数据采集和处理体系、数据和位置结合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在地理信息系统之上的各个行业应用体系。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在最近几年的发展更是势如破竹,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了30%,2014年的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在《2011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2010年从业单位已近2万家,产值近1000亿元人民币,“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十二五”末产值预计可达2000亿元,按照这个速度,2020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将超过5000亿元。 虽然地理信息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然而,与普通民众直接接触较为紧密的除了电子地图及其基础之上的信息查询以外,并没有更广泛的民用地理信息应用案例。而目前

地理位置特征(答案版)

地理位置专题滚动练习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缅甸地理位置特征。 地处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西部);(或者答东半球、北半球) 西南临孟加拉湾,南濒安达曼海; 大部分国土位于热带;东北与中国接壤,东南接泰国与老挝, 西北邻印度、孟加拉国。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图文信息,回答问题。 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特征。 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位于低纬度地区(或位于热带);地处北美洲南部;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黎加。3、(2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哈萨克斯坦,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现代机械制造业发达。下图为哈萨克斯坦地理位置图。 (1)说明哈萨克斯坦地理位置的特点。(9分) 位于北温带;深居亚欧大陆中部、远离海洋;古丝绸之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必经之地。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贵州省的地理位置特点。(3分) 地处亚热带(低纬)地区,位于我国,内陆省区,与广西等省相邻(或位于云贵高原)

5、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6分) 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2分);位于低纬度地区(或位于热带)(2分);地处北美洲南部,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2分)。 6、(21分)读世界某区域年等降水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简述P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6分) 沟通波斯湾与印度洋(阿拉伯海);(3分)是世界石油输出的重要海上通道。(3分) 7、读图8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60分 ) (1)简述德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重要性。(10分) 位于欧洲中部,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有联通欧洲东西部和南北部的铁路经过,有欧洲陆上 “十字路口”的地位;北部运河可缩短波罗的海与北海的海运航程;南部莱茵河一多瑙运河开通后,两条水运发达的大河,穿越多个国家,(10个)成为欧洲内河航运大动脉,使德国的战略地位更显重要;陆上与多个欧盟成员国领土相连,联系便利(有9个临国) 8、阅读甘肃省地理简图,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简述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 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联系我国东部地区与新疆、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重要经贸 通道,其中嘉峪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塞;(2分)现在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兰新铁路线)经过此地.(2分)

2017年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分析报告

2017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报告 (宋超智) 2017年,在国家后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不断突破、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坚持改革创新发展,优化地理信息供给结构,不断拓展“地理信息+”新的服务业态,尽管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产业规模增幅有所放缓。但是,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仍保持了稳定增长、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 第一部分: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一、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1、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稳步增长 2017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继续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势头。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利用统计数据测算和大数据分析显示,2017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5180亿元,同比增长%。 2、测绘资质单位数量稳步增加 截至2017年8月底,全国测绘资质单位数量突破万家,较2016年末增加%,其中,甲级单位数量首次突破一千家。十八大以来,为减少同质化竞争压力,国家局适度控制传统业务领域单位升甲,甲级单位数量在增速为%,有所减缓;由于行业内人员、装备水平整体提升,乙、丙级单位数量增加较快,分别为%、%,丁级单位增速为%,小幅下降。 3、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测绘资质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为4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近40万人,占比由2012年的66%提升到85%。截至2017年8月,全国取得注册测绘师资格的人数为13106人。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企事业单位实力总体提升 十八大以来,测绘资质单位总体实力大幅提升,平均产值和人均产值分别增加33%、27%,甲级单位更为显着,分别提升50%、42%。甲级单位完成的产值从262亿元增长到529亿元,占比从49%增加到57%。 2、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十八大以来,测绘资质单位中民营企业的数量、所属从业人员、完成的产值大幅增长,在测绘资质单位的占比显着提高。截至2017年8月底,测绘资质单位中民营企业数量达11264家,占比达62%,但民营企业资质等级相对较低,人均产值万元,低于资质单位平均水平。 3、百强门槛显着提高 从中国地理信息协会评选的2017年百强企业中,按2016年测绘地理信息产值计算,最低入围门槛亿元,较2014年提高了亿元,最高值为亿元,平均值为亿元,各项指标均显着提升。 百强企业测绘地理信息产值总计254亿元,同比增长27%;占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的%,较去年提升个百分点。其中,有30家企业的产值同比增长超过50%。

我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认识

一、我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认识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看到了地理信息系统这个专业时其 实还不是很了解,当时就是感觉这门专业应该是偏向于理科, 然而这门专业却知之甚少。之后,来到了学校,通过从学姐, 学长和老师口中,渐渐地对GIS专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校的地信专业创办于1999年,是在原林业信息系统专业 (方向)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已经是第 十一届了,已毕业了六届。而我们这一届,是地理信息系统作 为独立专业进行招生的第一届,而现在我们所学的地信专业也 与综合院校的纯理论的地理信息系统不同,我们更偏向于城市 规划和森林资源监测。当了解了专业的大致方向后,知道GIS 专业其实是一门实用性的专业。 到了大一下学期,曹林老师为我们上了《地理信息系统导论》,让我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立在地理学基础上,以计算机技术为主 要辅助手段,是一门集地图学、地理学、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 术于一体的边缘学科。因为地理信息系统涵盖了很多学科,所 以我们需要掌握很多方面的知识,我们需要学习地理学、数据 统计、森林资源调查,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还 要有扎实的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地图学以及“3s”技术等方 面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而我们学习这门专业最终的目标是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二次开发,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而地理信息系统的就业方向为:1、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2、能在自然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环境、交通、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3、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二、我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地理尺度范围内,对模式和过程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引自《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paul a) 通常来说,我们提到的GIS是指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也即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但从根本上说,GIS是一门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的应用技术,它是一门应用于现实世界的科学。我们需要去大量采集各种信息,然后根据需要修改、编辑、整理这些信息,然后输入到地理信息系统中,然后系统将反馈出我们所需要的数据。例如:在澳大利亚,考拉熊将濒临灭绝。每位市民只要一发现考拉熊的踪迹,就可以用ipone来拍照,因其具备GPS功能,就能连同位置信息一起传送到服务器上。通过这样的地理信息系统,我们就能了解到在澳大利亚,哪些地方还存活有考拉熊。这就是一自发提供的地理信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获取数据的传统方式。在比如,人们可以用手机记录下某段路面出现的坑洞,然后拍下照片将其反馈给市政部门。市政部门会在地图上将有洞的位置标绘成红色的点。当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前往维修时,点的颜色会变成橙色,而当洞被填平后,又会从橙色

2020最新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

2020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介绍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12在教育部日前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在地理科学类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已改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研究地理信息采集、分析、存储、显示、管理、传播与应用,及研究地理信息流的产生、传输和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主要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科学与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灾害、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高校、规划设计院所,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地理信息科学是1992年Goodchild提出的,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它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主要专业课程: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遥感原理与技术、数据库结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等。工程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摄影测量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PS理论与应用、GIS设计与开发、网络GIS、计算机图形学。 发展前景 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在国外的许多大学,而我国现有140所高校开设有该专业,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高级人才供不应求。随着国家各个部门信息化的进程,以及国内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开发的高科技企业的增多和发展壮大,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将增大,缺口也将扩大。 信息革命的浪潮方兴未艾,信息社会正朝我们一步步走来,我国已将信息产业列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必将获得巨大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的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将为该专业学子提供更多现代化的、高收入的、令人羡慕的就业岗位。 以上的前景已经过去,现阶段地理信息的人才已供大于需,想从事GIS行业,较强的编程能力才是“通行证”。

最新地理特征描述类综合题答题模版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版 特征描述类 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 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等)、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 1、自然环境特征 描述角度: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类型及特征(湿、热、冷、干);河湖特征;植被状况(自然带);土壤、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自然资源;自然灾害警等 (09年四川卷39题) 2、地理位置特征 描述角度:半球位置;纬度位置(中高低纬、热量带);海陆位置;相邻位置(相对位置)(13年四川卷14题) 3、地形、地势特征 描述角度:地形类型(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形空间分布(某某地形分布在什么地区);地势特征(起伏大/小;倾斜方向);海岸线(曲折/平直) (12年四川卷36题) 4.1气候特征 类型特征(多样/单一,若为山地高原区则垂直地域分异是否显著);气温(年均温定量高低+定性年、日较差+积温+生长期);降水(年降水总量的定量多少+定性的季节变化);水热组合(越热同期,水热条件好等);若材料中有光照、风等情况也需要描述 (11年四川卷36) (08年四川卷36) 4.2天气特征 气温高低或变化;气压高低或变化;干湿状况;风的大小及方向;天气状况(阴或晴)(13年新课标卷I) (08年山东卷26) 5、河流特征 5.1水文特征 径流量大小;水位的季节变化;汛期(集中时间和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有无及长短);水流平缓或湍急;含沙量大小;水能、水运条件 (注:根据分值多少重点描述) (09年安徽卷) 5.2水系特征 源地、流向、注入地;干流流程及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河网密度;水系状况(放射状、向心状、对称状、树枝状、平行状等);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例如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四川盆地向心状水系和盆地地形;横断山区南北平形状水系与平行山脉);河道特征(河面宽窄、河床深浅、河道曲折、河道形状V型/U型);干支流河床比降(比降:河流落差与长度之比) 6、经济特征 描述角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总GDP);三大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 6.1农业生产特征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简介: 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为GIS)是一门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科学。从学科角度定义,GIS属于技术学科,主要涉及地理学、测量学、制图学、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其中计算机制图、数据库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和计量地理学形成了GIS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地理信息科学广泛的应用在不同领域的建模和决策支持,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向着集成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迈进。 专业编号:110812 专业代码:0705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地理信息处理的方法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专业技能,具备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软件应用与应用系统开发能力,能在资源、环境、生态、规划、国土、农业、交通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力法; 3.了解相邻专业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掌握遥感(RS)原理、遥感图像处理和信息提取方法;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原理及方法。 5.具有熟练地运用RS、GIS、GPS技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决策

支持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6.了解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状况; 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主要课程 地图学、遥感原理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GPS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GIS软件工程、GIS设计与应用等。 四、学制及授予学位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有了很广泛的应用,并逐渐趋于社会化应用,已成为人们各种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系统。本文简要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简单介绍其几项基本的功能,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出发,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所谓地理信息系统主要通过地理空间数据,建立地理模型并进行分析,实现对地理的研究的一种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包含的学科比较广泛,涉及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地理学等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其功能的全面与系统性,从多维度的地理信息为人们研究与解决地理、环境、灾害、规划等重大问题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计算机程序与地理数据组成的地理空间模型,它将客观世界模型化的空间数据,用户可在模型中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测,方便管理与决策。另外,地理信息系统通过硬软件的结合,使得该系统功能比较多,并有了很广泛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又被称为GIS,该系统主要通过地理空间数据对地理信息进行收集、储存并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系统

经空间的逻辑可扩展至形象思维,而随着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逐渐加深,其内涵在不断的丰富,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其内涵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第一,从技术上来说,地理信息系统是通过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支持,并进行管理、分析与显示空间数据的信息技术系统。第二,从学科上说,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以测绘学、地理学以及统计学为基础,又通过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支持。第三,从用途上来说,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工具箱,主要包括了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以及现实空间数据等。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在经过40多年的研究开发与使用,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逐渐趋于成熟。在我国对其发展的概况来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将电子计算机应用到测量、绘图等领域中。而在这阶段,国家测绘机研究出了地形测量与航空摄影城图等,为地理信息系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且在这一阶段,确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并逐渐开展了对地理系信息系统的研究与人才培养。二是科研试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重视对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入科研?验的阶段。此阶段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成为专门研究地理信息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