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治疗

一、正常的水电平衡

(一)、水的平衡

1、水的含量

水占成年男性全身体重的60%左右,女性占55%左右,新生儿水分可占全身体重的80%左右;水于体内分布于细胞内液及细胞外液,前者占总水含量的2/3,后者占1/3。

2、每日正常人水的出入量

正常人每日摄入水分2500毫升左右,其中食物摄入约1000毫升,水分摄入约1200毫升,新陈代谢生成的内生水分约300毫升。

成人每日出液水的入量2500毫升,其中呼吸及皮肤蒸发掉约850毫升水分,排便中约含150毫升水,尿液每日1500毫升左右。正常人生理状态下每日出液量与入液量保持一致。

(二)、电解质的平衡

1、钠平衡

成人体内钠总量约为40 ~ 44mmol,平均每公斤体重含1克钠;人体每日需摄入钠盐(氯化钠)9克左右。钠主要随粪便及尿液排出体外。人体的钠盐排出受丘脑及皮质激素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的调控,基本保持出入平衡,摄入增加时,排出亦相应增加。

2、钾平衡

人体内钾总量约49~ 54 mmol,平均每公斤体重含2克钾,但大部分分布于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含量较少,两者之间的钾交换靠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维持平衡。成人每日需摄入5~8克钾盐(氯化钾),约含离子钾2.5克;钾离子主要以尿液及粪便排出体外,钾离子的排出不以摄入为基准,如长期摄入不足,极易引起低钾,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三)、水电平衡的调节

参与人体水代谢调节的系统有脑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ADH)、肾脏稀释浓缩功能等调节;调节电解质代谢的系统有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心房容量感受器及丘脑下部渗透压感受器,同时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心房利钠肽、盐皮质激素等激素调节。

二、水平衡紊乱

水平衡紊乱指病理状态下由于摄入水分过多、不足或排出障碍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

(一)、高容量状态。

1、常见原因:

1)肾脏疾病: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

2)慢性肝病:肝硬化晚期腹水、低蛋白血症,血容量减少至继发性醛固酮

亢进,水钠潴留,肝肾综合症等。

3)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排降低致肾脏灌注不足;RAS系统兴奋致钠吸收增加;右心功能不全致组织水肿等。

4)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ACTH综合征

5)感染:肺内感染可伴有双侧胸腔积液。

2、症状及体征:

(1)水肿:指体液在组织间隙积聚过多。组织水肿可见眼周水肿、下肢凹陷性水肿,指压痕(+);急性肺水肿可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伴有呼吸困难,查体可于双侧肺底闻及水泡音,可伴有散在干鸣音。内分泌系统疾病引起的水肿可有粘液性水肿等典型症状。

(2) 积水:指体液在浆膜腔积聚过多(胸、腹、心包积液)。肝硬化可有腹水,心衰多伴有胸腔积液,以右侧为常见。

(3).细胞水肿(水中毒):细胞内液增多,细胞出现肿胀,伴有细胞外液增多

(4)循环淤血:可出现高血压,中心静脉压增高等症状。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多伴颈静脉充盈;

3、治疗:

1)积极查找原因,纠正原发疾病,如纠正右心衰,血液透析治疗肾衰竭,纠正低蛋白血症等。

2)限制钠盐摄入,限制入水量

3)适当利尿治疗,注意积极纠正利尿后继发性离子紊乱

4)口服甘露醇及大黄等,经消化道脱水

4)血液透析及持续肾脏替代治疗。

(二)容量不足:

1、常见病因:

(一)经肾外丢失:

1)经胃肠道丢失:大量腹泻、呕吐、肠瘘,长期胃肠减压。

2)经皮肤丢失:高热、严重烧伤致皮肤粘膜屏障丢失,水分蒸发。

3)经呼吸道丢失:过度通气、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切开、肺部感染。(二)经肾丢失:

1)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大量排出少尿期蓄积的废物造成渗透性利尿

2)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脏残存肾单位体液调节代偿能力降低

3)利尿剂或脱水剂应用:过度利尿。

4)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常伴随低钠血症。

(三)大量失血:失血性休克,多为等渗性缺水。

(四)摄入不足:长期禁食水致入量明显减少。

2、临床表现:

1)轻度脱水:疲乏、无力、口干、心悸

2)胃肠道缺血可有腹痛、胸痛等灌注不足症状

3)严重缺水可有神经系统症状,如神志淡漠、抽搐、昏迷

3、查体:皮肤粘膜干燥,弹性减退,口腔干燥,舌裂,溃疡形成。轻度脱水血压多

无改变,心率可代偿性增快,重度脱水时血压明显下降,同时伴有少尿等器官灌注不足症状。

4、辅助检查:

血常规可见血液浓缩,血象增高,肾功能可见血尿素氮/肌酐比大于20:1。血清离子改变根据类型大致分高渗、等渗及低渗性脱水三种,区别如下:

脱水类型水盐丢失比例血浆毫渗量/升血浆钠mmol/L 等渗性脱水水和盐等比例丢失280-310 142(130-150)高渗性脱水失水>失盐>310 >150

低渗性脱水失盐>失水<280 <130

5治疗:根据脱水情况:

1)轻度脱水:口服补液,平衡盐溶液、葡萄糖溶液

2)重度脱水:根据脱水类型静脉补充液体。常用液体有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碳酸氢钠、乳酸林格液、氯化钾溶液、高渗氯化钠以及代血浆、血浆、白蛋白等血浆制品,并补充相应的电解质。输注时可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参数调整输注速度,预防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各种液体特点如下:

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为等渗溶液,含钠浓度与血浆相似,可迅速补充所需水分,维持晶体渗透压。低渗缺水患者可同时补充氯化钠,当高渗缺水时,可补充0.45%氯化钠,当低渗缺水时,可补充高渗氯化钠溶液。常用3%~5%氯化钠静脉推注。注意大量输入后引起低钾、高氯血症。

葡萄糖溶液:常用浓度有5%或10%,可在补充水分同时补充能量。葡萄糖与胰岛素按4克:1单位浓度配置静脉滴注可促进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对伴有高钾血症的患者可起到降低血清钾离子浓度的作用。注意长期输注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水肿。

林格氏液:常用有乳酸钠林格及醋酸钠林格两种,前者价格低廉,乳酸盐代谢后可转换成HCO3,纠正酸中毒,并且含部分钾、钙离子,但于高乳酸血症及肝功能不全患者需慎用;后者也可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且不会造成高乳酸血症,但价格昂贵。

人工胶体:常用有低分子右旋糖苷、羟乙基淀粉、琥珀酰明胶等。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补充急性血容量不足,扩容效应为100%,可部分替代血浆及白蛋白的效应,近来研究表明尚有维持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缺点是有潜在的过敏风险,且大量输注后可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血浆及白蛋白:可补充胶体渗透压,且可补充凝血因子等必须物质,对于急性等容量失血伴有凝血因子缺失效果确切,缺点是价格昂贵,且容易引起血液系统传播疾病的风险。

三、电解质平衡的紊乱

(一)钠平衡紊乱

1、低血钠:常见于以下情况:

(1)摄取不足:如长期低盐饮食、饥饿、营养不良和不适当的输液

(2)胃肠道失钠失水:因呕吐、腹泻、持续胃肠减压及肠、胆、胰瘘等过多丧失消化液

(3)肾失钠失水:1)肾小管病变使钠重吸收障碍;2)反复使用利尿剂,使钠大量丢失;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如缺乏醛固酮、皮质醇等,使钠重吸收减少;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高渗葡萄糖和酮体在肾小管中渗透性利尿,抑制钠重吸收

临床表现:根据低钠的程度而定,轻度低钠仅有无力、头晕等症状,当血钠进行性降低时会引起水排出过多及水进入细胞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和脑水肿,同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当血浆Na浓度< 120 mmol/L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浆Na+ < 110 mmol/L时出现抽搐和昏迷,血浆Na+ < 100 mmol/L常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治疗方法:1)限制入液量,通过水的负平衡使血钠浓度上升

2)输注高渗氯化钠盐水:常用3%~5%氯化钠。注意补钠速度不宜过快,第一日纠正10%或24小时血钠上升速度不超过15mmol/l,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3)适当应用保钠排钾利尿剂。

2、高血钠:

产生原因:

(1)摄入水分过少:水分不能摄入,使血钠升高

(2)排尿过多:1)渗透性利尿,大量使用甘露醇脱水后常见;2)大量尿素引起渗透性利尿而失水;3)肾小管浓缩功能不全;4)高热、大汗及甲亢时,皮肤大量失水

(3)水转入细胞内。

(4)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如长期应用ACTH或糖皮质激素

(5)摄入食盐过多或应用高渗盐水过多

(6)特发性高钠血症。

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症状:肌肉无力、神志障碍、严重患者可有颅内出血,静脉血栓形成等。

2)循环系统症状:心动过速,体温上升,血压下降。

3)针对原发病的症状:尿崩患者可有多尿、摄入过多钠盐可有循环充血症状:高血压、心衰、呼吸困难等。

治疗:1)积极纠正原发病.

2) 循环正常患者可补充水分。缺水量=体重*0.6*(实际钠浓度-140)/140,可输注0.45%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

3)血液透析或持续肾脏替代治疗。

(二)、钾紊乱

1、低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 mmol/L产生的一系列症状。见于

1)摄取不足: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长期无钾饮食。

2)丢失过多:频繁呕吐,长期腹泻,瘘管引流;肾小管功能障碍,大量钾随尿液丢失;长期服用强利尿剂使钾大量排出;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促钾排泄。

3)葡萄糖与胰岛素同时使用、周期性麻痹和碱中毒,碱过多转入细胞内。

4)术中大量补液,过度通气造成呼吸性碱中毒

(1)低钾对机体的影响

a. 神经肌肉--抑制(骨骼肌、呼吸肌、胃肠道),肠蠕动降低

b. 心肌--兴奋(心率加快、心律失常) ECG:ST-T波低平倒置,U波出现,Q-T间期延长

c. 中枢抑制

d. 肾脏--低浓度尿,肾性尿崩症

e. 代碱

(2)治疗:补充氯化钾溶液。补充途径有以下几种:

1)口服氯化钾:1 ~ 2 g,(1 g = 13.4 mmol)每日3次,可加入鼻饲中。

优点:依从性好。;不会造成过度补钾。

缺点:胃肠道刺激大

2)静滴KCl:每100毫升中通畅加入0.3克氯化钾

优点:补钾效果较好。

缺点:液体容积较大,有外周静脉刺激性,长时间引起静脉炎3)中心静脉补钾:中心静脉泵入高渗氯化钾溶液(5%到10%浓度不等)优点:补钾快,效果确切,无静脉刺激性,病人较舒适

缺点:容易引起高钾血症,需严密心电监测,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T波高尖等情况时及时停药。

补钾的注意事项:

①严密监测尿量,如出现尿少,需减少补钾,必要时停止补钾。

②浓度< 80 mmol/L

③速度< 20mmol/hr

④低钙则应补钙

⑤酸中毒血Cl-高,肝功差时常用谷氨酸钾

2、高钾血症:指由于摄入过多,排出障碍等原因造成血清钾浓度上升,超过 5.5 mmol/L。高钾常见于:

1)摄入过多:心、肾功能衰竭补钾过快、过多、输入过多库存血液

2)排泄困难:如肾衰竭的少尿或无尿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导致肾小管排钾减少;长期大量使用潴钾利尿剂;长期低钠饮食,使钾不易排出而潴留。

3)细胞内钾大量释放:严重溶血、大面积烧伤和挤压伤综合征;呼吸障碍引起缺氧和酸中毒时,大量钾从细胞内释放;休克,组织损伤,中毒,化疗。

4)细胞外液因休克或失水而浓缩,血钾升高。

5)使用琥珀胆碱有造成高血钾的可能,尤其是对于烧伤、复合外伤、肾衰的患者。

(1)高钾对机体影响

①神经肌肉兴奋

②心肌抑制

③代酸

(2)治疗方法:

①钙剂:10%葡萄糖酸钙或10%氯化钙10 ~ 20ml

②高渗碱性钠盐:常用碳酸氢钠溶液。作用机理如下:

a. 补充血容量--稀释K+

b. 纠正酸中毒

c. 促进K+转移至细胞内

d. Na+对抗K+对心肌作用

③25% ~ 50% GS 100 ~ 200 ml +胰岛素(4 g 糖+1 u RI)

④排钾: 1. 若无肾功能衰竭--盐皮质激素+利尿剂

2. 有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

(三)钙平衡紊乱

血清钙只占体内总钙量的1%一下,其中一般已蛋白质结合形式存在,其余50%呈离子状态的游离钙。血清总钙指两者之和,正常值为2.25 ~ 2.58 mmol/L。血气离子分析中测得的钙为离子钙,正常值范围为1.10~1.34mmol/l。

钙离子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1)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血清钙升高则兴奋性减弱;

2)维持心肌的兴奋性及其传导性;

3)参与肌肉收缩及神经传导;

4)激活酯酶及ATP;

5)凝血过程的必须物质。

1、低钙:血清总钙低于2.25mmol/l,游离钙低于1.10mmol/l。常见于:

1)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如麻痹性肠梗阻造成小肠吸收功能不良;梗阻性黄疸致维生素D摄入减少,相应钙吸收减少;

2)需要增加: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妇女,生长期儿童,常因低钙造成手足抽搐。

3)吸收减少,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维生素D缺乏;

4)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症、低蛋白血症、急慢性肾衰竭、肾小管性酸中毒;

5)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血钙与游离脂肪酸形成皂化物,同时胰腺损害造成继发性高降钙素血症,致血钙降低。

6)术中因失血而大量补液,或者输注枸橼酸化的血液,枸橼酸与钙结合,造成低钙血症。

治疗:低钙可以减弱心肌传导及收缩性,并且可以引起凝血机制异常。轻度低钙可缓慢静注葡萄糖酸钙纠正。重度低钙可静脉泵入输注氯化钙。注意输注过快造成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副作用。

2、高血钙:血清总钙高于2.58mmol/l,游离钙高于1.34mmol/l。常见于:

1)摄入钙过多:见于静脉用钙过量,大量饮用牛奶、过度补钙等引起血钙过高。

2)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癌造成继发性血钙增高。

3)服用维生素D过多,造成肠道吸收增加。

4)变形性骨炎、骨转移癌及多发骨髓瘤等骨溶解性疾病,急性白血病等。

5)长期制动引起血钙增高。

治疗:高钙主要危害肌肉应激性减低、心动过缓与不齐。治疗上可应用扩容利尿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抗,也可适当输注镁盐予以拮抗。

(四)镁紊乱

1、低镁血症:[Mg2+] <0.8mmol/L

⑴低镁对机体的影响:

①低镁使神经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应激性增高

②易引起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速(低镁常伴低钾)

低镁--心肌梗塞相似的ECG

低钾--ST下移,P波低平,U波

③促发肾上腺素类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

④降低机体对钾的利用,易造成顽固性低钾血症

⑵处理

①MgSO4 1.0 ~ 2.5 g + GS 20 ~ 40 ml iv

②MgSO4 2.5 g + GS 500 ml ivgt

2、高镁血症

高镁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①神经肌肉应激性降低

②中枢抑制

③心血管功能低下

3、镁剂在临床中的应用

①产科作用:控制妊高症,解除小动脉痉挛

②嗜铬细胞瘤:对抗儿茶酚胺引起的心律失常

③心肌梗塞、破伤风患者用MgSO4防止心律失常

④休克病人应用MgSO4、A TP

(五)氯平衡紊乱

人体氯主要来源于氯化钠,氯离子在细胞内、细胞外均有分布,但细胞内的含量仅为细胞外的一半,氯离子为最重要的阴离子,对于维持机体酸碱平衡,渗透压及水电解质平衡有重要意义,并参与胃酸的生成。

1.低氯血症:血清氯离子低于95mmol/l,称为低氯血症。主要原因有:

1)摄入不足:饥饿,营养不良,低盐饮食

2)丢失过多:频繁呕吐,长期胃肠减压,反复应用利尿剂

3)转移过多:急性肾炎、肾小管疾病等,氯向组织内转移;酸中毒时,氯向细胞内转移,以降低血PH

4)摄入水分过多引起的稀释性低氯血症

5)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Addison症,NaCl吸收不良

6)呼吸性酸中毒,如COPD疾病,肾HCO3重吸收增加,Cl吸收减少。

治疗方法:

1)增加氯离子摄入,可高盐饮食,或静点盐溶液。也可经中心静脉泵入高渗氯化钠溶液以纠正。注意不要过快纠正低氯,以免引起水肿加重。

2)适当利尿,应用渗透性利尿剂,排出过多水分

3)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造成低氯,可使用糖皮质激素

4)针对COPD等疾病改善呼吸状态,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5)血液透析或CRRT治疗。

2.高氯血症:血清氯离子高于105mmol/l,称为高氯血症。常见于一下情况:

1)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减少时,相应氯离子增加,以补充血清阴离子

2)脱水:大量应用脱水利尿剂,尤其是渗透性利尿剂时,常造成高氯血症

3)肾衰竭:可造成高氯性代谢酸中毒

4)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Cushing综合征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5)呼吸性碱中毒:由于过度呼吸,使二氧化碳张力减低,碳酸氢根浓度减少,血氯相应增高以代偿。

6)补充过多:大量补充生理盐水等液体,可造成高氯血症。

治疗方法:

1) 积极纠正原发病,如补充白蛋白,纠正呼吸性碱中毒。

2)减少氯化钠摄入量,以相对减少氯离子摄入。

3)应用醛固酮拮抗剂,如安体舒通40毫克日3次口服

4)经口摄入不含电解质的液体,如5%葡萄糖溶液或蒸馏水

5)避免使用高渗性利尿剂或换为较缓和的渗透性利尿剂,如更换甘露醇为甘油果糖。

6)顽固性高氯血症,可采取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CRRT以纠正。

尿毒症与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尿毒症与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慢性肾衰的早期,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及肾小球滤过率均有降低,但并不严重。随着病程进展,肾单位日趋减少,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时即可直接影响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出现一系列代谢失调。 1、水代谢紊乱:由于肾小管浓缩功能丧失结果使人体出现了多尿,多尿使血容量下降,肾血流亦下降,肾组织因缺血而损害加重。与上述情况相反,由于滤过率的降低,总的排水能力下降,当摄入量超过其排泄负荷时,水又排泄不掉,引起水肿,后者又可反过来影响肾血流而加重肾损害。 2、钠代谢失调:由于有效肾单位的丧失,肾脏贮钠的能力受损。如果钠的摄入不足就会导致体内钠的缺乏。临床上严常见的低钠原因有:①肾小管重吸收钠减少;②渗透性利尿,使钠丢失增加;③长期恶心、呕吐、腹泻等的丢失;④限制钠盐摄入;⑤使用强利尿剂等均可造成低钠血症。慢性肾衰时高钠血症亦较常见,常因肾脏失去调节能力,使尿钠排出减少,此时如摄入过多的钠,极易导致钠水潴留,严重时可因水肿和高血压而诱发心力衰竭。 3、钾代谢失调:尿毒症时,肾脏调节钾代谢的能力明显降低。在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使钾负荷过重时,难以保持钾代谢的平衡。诸如酸中毒、外伤、感染、手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食入含钾多的食物、应用含钾药物、保钾利尿剂的使用、转换酶抑制剂的使用、洋地黄制剂的应用等均可导致血钾升高。高血钾最危险的是心脏骤停。低血钾在慢性肾衰病人中亦不少见,其危险也不亚于高血钾。主要原因是肾小管调节功能下降,但长期的摄入量不足,呕吐、腹泻的丢失,长期应用利尿剂,尤其是排钾利尿剂均是引起低钾血症的原因。此外,由于病人可因醛固酮分泌增加,促使钾在肾脏和结肠中的排泄增加,以及水肿时体内钾的重新分布均有助于低血钾的发生。 4、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在慢性肾衰病人当中极为常见。但酸中毒是缓慢而潜在地发展,因此病人常能耐受。引起酸中毒的基础是酸性代谢产物的排除障碍,肾小管排出氢离子和氨离子的减少,使氢钠交换减少,钠和碳酸氢根离子不能充分地回吸收而被大量排出体外导致酸中毒。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习题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习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机体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最多的酸性物质是 A.碳酸 B.乳酸 C.丙酮酸 D.磷酸 E.硫酸 2.对挥发酸进行缓冲的最主要系统是 A.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无机磷酸盐缓冲系统 C.有机磷酸盐缓冲系统 D.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蛋白质缓冲系统 3.对固定酸进行缓冲的主要系统是 A.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磷酸盐缓冲系统 C.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D.还原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4.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下述哪些刺激最敏感 A.动脉血氧分压 B.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C.动脉血PH D.血浆碳酸氢盐浓度 E.脑脊液碳酸氢盐 5.从肾小球滤过的碳酸氢钠被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近曲小管 B.髓袢 C.致密度 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6.磷酸盐酸化的主要部位是 A.肾小球 B.近曲小管 C.髓袢 D.致密斑 E.远曲小管 7.血液PH 的高低取决于血浆中 A.NaHCO 3浓度 B.PaCO 2 C.CO 2CP D.[HCO 3-]/[H 2CO 3]的比值 E.BE 8.判断酸碱平衡紊乱是否为代偿性主要指标是 A.标准碳酸氢盐 B.实际碳酸氢盐 C.PH D.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E.BE 9.直接反映血浆[HCO 3-]的指标是 A.PH B.AB C.PaCO 2 D.BB E.BE 10.BE 负值增大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D.急性呼吸性碱中毒 E.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11.血浆[HCO 3-]原发性增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12.血浆[H 2CO 3]原发性升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3.血浆[H 2CO 3]继发性增高可见于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医学必看 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是 A.Na+ B.Fe2+ C.Ca+ D.K+ E.Mg2+ 正确答案:A 2.肠梗阻病人血清钾检测值为2.9mmol/L临床上一般不表现为 A.口舌 B.皮肤苍白 C.反常性酸性尿 D.四肢无力 E.ST段降低 正确答案:B 3.成人血清钠检测值为125mmol/L,估计每公斤体重缺氯化钠的量为 A.0.80~1.00g B.130~1.50g C.1.05~1.25g D.0.25~0.45g E.0.50~0.75g 正确答案:E 4.低钾血症时,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是 A.心脏传导阻滞 B.肌乏力 C.心电图改变 D.心脏节律异常 E.口苦、恶心 正确答案:B 5.男性,45岁,腹胀呕吐已半年,多于午后发作,吐出隔夜食物,吐量较大,吐后舒服,由于长期呕吐除脱水外还会造成 A.低氯、低钾性碱中毒 B.低氯、低钾性酸中毒 C.低钾性酸中毒 D.低氯、高钾性酸中毒 E.低氯、高钾性碱中毒 正确答案:A 6.低渗性脱水主要指 A.血钙低 B.血磷低 C.血钾低 D.血镁低 E.血钠低 正确答案:E 7.幽门梗阻病人呕吐10天,血压90/75mmHg。血钾3.1mmol/L,pH7.5,应诊断为

A.呼吸性碱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 幽门梗阻病人呕吐致酸性胃液丢失过多,pH7.5说明存在失代偿性碱中毒,患者无过度通气,因此C是正确的。 8.女性,50岁,因反复呕吐5天人院。血清钠118mmol/L,脉搏120次/分,血压70/50mmHg。应诊断为A.轻度缺钠 B.重度缺水 C.重度缺钠 D.中度缺钠 E.中度缺水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 根据血清钠水平可诊断重度缺钠。 9.等渗性缺水的临床表现为 A.化验检查见尿比重在1.010以下 B.短期内体液的丧失达体重3%时有休克 C.休克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 D.明显口渴 E.化验检查见血清Na+降低 正确答案:C 10.代谢性碱中毒时不应补给氯化钾的情况是 A.尿量低于30ml/h B.尿呈碱性 C.尿呈酸性 D.尿量钾含量减少 E.尿量超过60ml/h 正确答案:A 11.治疗等渗性脱水理想的液体是 A.5%葡萄糖 B.平衡盐溶液 C.小分子右旋糖酐 D.等渗盐水 E.5%碳酸氢钠 正确答案:B 12.维持机体体液平衡的主要器官是 A.肾 B.肝 C.肺 D.皮肤 E.缓冲系统 正确答案:A 13.低钾血症错误的临床表现是 A.常与镁缺乏同时存在

2水电解质平衡紊乱(140题)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A1/A2型题 (D)1. 不同类型脱水分型的主要依据是: A 体液丢失的总量 B 电解质丢失的总量 C 细胞外液的总量 D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E 细胞外液的离子数 (C)2.决定脱水类型的因素是: A、体液总量 B、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D、血液胶体渗透压 E、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 (A)3.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阳离子是: A Na+ B K+ C Ca2+ D Mg2+ E Fe2+ (C)4. 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是: A、白蛋白 B、球蛋白 C、Na+ D、K+ E、Ca2+ (D)5.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阴离子是: A HCO3- B HPO42- C SO42- D CI- E 蛋白质 (B)6.机体的内环境为: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穿细胞液 D、体液 E、淋巴液 (E)7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部位是: A、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 B、髓袢降支和远曲小管 C、髓袢升支和远曲小管 D、近曲小管和集合管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D)8.醛固酮主要作用于: A、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B、髓袢降支和远曲小管 C、髓袢升支和远曲小管 D、远曲小管上皮细胞 E、集合管上皮细胞 (C)9.当血K+浓度降低时: A、使醛固酮分泌增多 B、使抗利尿素分泌增多 C、使醛固酮分泌减少 D、使抗利尿素分泌减少 E、使醛固酮和抗利尿素都分泌增多 (B)10. 盛暑行军时,只大量饮水可发生: A 等渗性脱水 B 低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 水肿 (D)11.有一9岁儿童严重腹泻2天,在医院2 天来一直补充5%葡萄糖溶液,病人出现眼窝凹陷,血压下降,该儿童所出现病情可能是: A 水肿 B 水中毒C高渗性脱水D低渗性脱水 E 等渗性脱水(B)12. 引起低渗性脱水的最常见的原因是: A 大汗后只补充水分 B. 消化液大量丧失后只补水 C 大面积烧伤后只补水 D 长期使用排钠利尿剂后补水 E 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只补水 (D)13. 下列哪项不是低渗性脱水的原因? A 大量出汗只补水 B 严重腹泻只补水 C 醛固酮分泌增多 D 长期使用利钠激素 E 严重烧伤只补水 (A)14. 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 细胞内液无丢失且增多、主要丢失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无丢失、主要丢失血浆 C 细胞内液无丢失、只丢失组织间液 D 细胞外液无丢失、主要丢失细胞内液 E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明显丢失(D)15.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低钠血症也可称为: A、原发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低渗性脱水 E、慢性水中毒 (C)16. 低渗性脱水患者血清钠浓度小于: A. 110mm0l/L B 120mm0l/L C 130mm0l/L D 140mm0l/L E 150mm0l/L (A)17. 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高热患者易发生 ( )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细胞外液显著丢失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 ( ) A.酸中毒 B.氮质血症 C.循环衰竭 D.脑出血 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3.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 ) A.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B.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低钾血症 4.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 ) A.细胞内液和外液均明显丢失 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C.细胞内液丢失,细胞外液无丢失 D.血浆丢失,但组织间液无丢失 E.血浆和细胞内液明显丢失 5.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特征是 ( ) A.组织间液增多 B.血容量急剧增加 C.细胞外液增多 D.过多的低渗性液体潴留,造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增多 E.过多的液体积聚于体腔 6.低容量性高钠血症脱水的主要部位是 ( )

A.体腔 B.细胞间液 C.血液 D.细胞内液 E.淋巴液. 7.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可能是 ( ) A.肾炎性水肿 B.肾病性水肿 C.心性水肿 D.肝性水肿 E.肺水肿 8.易引起肺水肿的病因是 ( ) A.肺心病 B.肺梗塞 C.肺气肿 D.二尖瓣狭窄 E.三尖瓣狭窄 9.区分渗出液和漏出液的最主要依据是 ( ) A.晶体成分 B.细胞数目 C.蛋白含量 D.酸硷度 E.比重 10.水肿时产生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 )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加 B.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C.淋巴回流张障碍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E.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11.细胞外液渗透压至少有多少变动才会影响体内抗利尿激素(ADH)释放 ( ) A.1%~2% B.3%~4% C.5%~6% D.7%~8% E.9%~10% 12.临床上对伴有低容量性的低钠血症原则上给予 ( ) A.高渗氯化钠溶液 B.10%葡萄糖液 C.低渗氯化钠溶液 D.50%葡萄糖液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是一种发病于全身的疾病,病因源于脱水征(高渗综合征)、水中毒(低渗综合征)、高钾血症、钙离子代谢异常等疾病影响,人体电解质数量出现改变、电解质紊乱,导致不同的机体损害,从而引起酸碱负荷过度或调节机制障碍,致使人体体液酸碱度稳定性被破坏。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临床表现主要为精神障碍,常为急性起病,轻者出现精神活动减退软弱无力、疲倦等抑制状态,情感淡漠、寡言少动、动作迟缓、木僵状态。 症状体征:水中毒(低渗综合征) 一、临床表现 精神障碍,常为急性起病,轻者出现精神活动减退软弱无力、 疲倦等抑制状态,情感淡漠寡言少动,动作迟缓,木僵状态。 二、主要病因 1.脱水症(高渗综合征):是由于体内水分缺乏而出现的躯 体及精神障碍,其原因大致有:①水分摄取量不足,如意识 障碍、吞咽障碍时。②水分排出过多,如高热、胃肠疾病时 的呕吐、腹泻肾脏、肝脏、肺部等疾病时及利尿剂的长期大

量应用等③在摄取高浓度的糖、盐蛋白质等情况下,引起水分缺乏。 2.水中毒(低渗综合征):指作为溶质的血清钠在体液中较水的缺乏更严重,故又称低血钠症(血钠低于120mmoL/L)。引起低渗综合征的原因颇多:①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可见于手术后、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减退精神病患者的过度饮水等。②钠离子减少临床常见于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的病人长期使用利尿剂,糖尿病时的慢性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严重或持续的呕吐、腹泻、出汗过多等使钠过多丢失,偶也可由于钾缺乏使钠离子从细胞外移向细胞内等。 3.高钾血症:钾离子和钠离子儤一样,儤是机体内环境重要的电解质之一,它对于维持细胞内酶的活动、心肌功能、神经肌肉的应激功能健康搜索以及维持体液的张力和酸碱 平衡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血清钾浓度为3.5~ 5.0nmol/L,血钾浓度超过5.5nmoL/L时称高血钾症,当肾功能衰竭,发生少尿或无尿时血清钾可显著升高,输入过多或过速的含钾溶液,外伤、运动过度、消耗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以及溶血反应时,心力衰竭、心肌病以及糖尿病性酸中毒等均可使钾的耐受力减低,而引起钾中毒。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第三季度三基三严培训) 麻醉科姓名:成绩: 一、A1(每题4分,共72分。) 1、鉴别酸碱失衡的种类,最有价值的测定组合是 A.尿液pH和PAC02 B.动脉血pH和PAC02 C.静脉血的pH和动脉血pH D.静脉血pH和HC03- E.动脉血和静脉血PAC02 2、等渗性缺水多发生在 A.胃肠液急性丧失 B.吞咽困难 C.大量出汗 D.慢性肠梗阻 E.低位小肠瘘 3、低渗性缺水时,一般不出现下列哪项改变 A.口渴明显 B.恶心、呕吐、肌肉痉挛 C.尿比重低 D.尿内Cl-很少 E.血清NA+降低

4、低渗性缺水,血清钠往往低于 A.155/mmol/L B.150mmol/L C.145mmol/L D.135mmol/L E.110mmol/L 5、补钾速度一般每小时不宜超过 A.10-20mmol B.20-30mmol C.30-40mmol D.50-60 mmol E.20-40mmol 6、正常血钾值的范围 A.2.5~2.8 mmol/L B.2.9~3.4mmol/L C.3.5~5.5mmol/L D.5.5~6.5mmol/L E.6.5-7.5mmol/L 7、高钾血症时,血清钾高于 A.5mmol/L B.4.5mmol/L C.4mmol/L

D.5.5mmol/L E.3.5 mmol/L 8、等渗性缺水短期内出现血容量明显不足时,揭示体液丧失达体重的 A.3% B.3.5% C.4% D.4.5% E.5% 9、病人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血清NA+130mmol/L、血清K+4.5mmol /L、尿比重1.010,是哪种电解质失调 A.高渗性缺水 B.等渗性缺水 C.低渗性缺水 D.低钾血症 E.高钾血症 10、低渗性缺水引起体液容量的变化为 A.血浆、组织间液都减少,以血浆减少为主 B.只有血浆减少 C.血浆、组织间液都减少,以组织间液减少为主 D.只有组织间液减少 E.以血液浓缩为主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习题测验

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机体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最多的酸性物质是 A.碳酸 B.乳酸 C.丙酮酸 D.磷酸 E.硫酸 2.对挥发酸进行缓冲的最主要系统是 A.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无机磷酸盐缓冲系统 C.有机磷酸盐缓冲系统 D.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蛋白质缓冲系统 3.对固定酸进行缓冲的主要系统是 A.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磷酸盐缓冲系统 C.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D.还原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4.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下述哪些刺激最敏感 A.动脉血氧分压 B.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C.动脉血PH D.血浆碳酸氢盐浓度 E.脑脊液碳酸氢盐 5.从肾小球滤过的碳酸氢钠被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近曲小管 B.髓袢 C.致密度 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6.磷酸盐酸化的主要部位是 A.肾小球 B.近曲小管 C.髓袢 D.致密斑 E.远

曲小管 7.血液PH的高低取决于血浆中-]/[HCO] C.COCP D.[HCO的比 B.PaCOA.NaHCO浓度323223值 E.BE 8.判断酸碱平衡紊乱是否为代偿性主要指标是 A.标准碳酸氢盐 B.实际碳酸氢盐 C.PH D.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E.BE -]的指标是直接反映血浆[HCO 9.3A.PH B.AB C.PaCO D.BB E.BE 210.BE负值增大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D.急性呼吸性碱中毒 E.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原发性增高可见于 11.血浆[HCO3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12.血浆[HCO]原发性升高可见于32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3.血浆[HCO]继发性增高可见于32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D.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4.血浆[HCO]继发性降低可见于32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完整版)第二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重点内容

第二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大于150mmol/L,细胞 外液渗透压增高。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与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血清钠浓度降低。 【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较少见。因机体摄入水总量超过排出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加。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 mmol/L。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超过5.5 mmol/L。 【代谢性酸中毒】是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指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 3 -丢失过多。 【呼吸性酸中毒】是由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减弱,致使体内产生的CO 2 不能充分 排出,或CO 2 吸入过多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系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 2排出过多,以致血中PaCO 2 减低,引起的低碳酸血症。 低血钾的临床表现 (1)肌肉无力:是最早症状。轻者四肢软弱无力、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重者可有躯干、呼吸肌无力,甚至可因呼吸肌瘫痪而出现呼吸骤停。 (2)胃肠道症状:腹胀、肠麻痹、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心血管系统症状:心率加快、心律失常,甚至心室纤颤;心脏扩大、血压下降;心电图异常改变。 (4)代谢性碱中毒:头昏、躁动、昏迷、面部和四肢肌抽动,口周和手足麻木。有时伴有软瘫。血清K+低于3.5mmol/L;可有碱中毒;反常性酸性尿。 (5)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早期T波降低、变平倒置,随后出现ST段减低、QT 间期延长和U波。 补钾原则 (1)口服补钾:口服补钾是最安全的补钾方式,如10%氯化钾或枸橼酸钾;(2)静脉补钾:不能口服可静脉补给,常用针剂为10%氯化钾,静脉补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见尿补钾”:一般以尿量超过40ml/d或500ml/d方可补钾;补钾量依血清钾水平而定。 (3)补钾浓度:不宜超过40mmol/L(氯化钾3g/l);应稀释后经静脉滴注,禁止直接静脉推注,以免血钾突然升高,导致心脏停搏。 (4)补钾速度:不宜超过20~40mmol/h。成人静脉滴注速度不超过80滴/min。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临床表现:轻度高钾血症为神经—肌肉兴奋性升高,重度高钾血症为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的表现:四肢无力,腱反射消失甚至弛缓性麻痹,神志淡漠或恍惚。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严重者出现皮肤苍白、湿冷、青紫及低血压、心动过缓、心率不齐表现,甚至出现舒张期心搏骤停。 诊断检查:血清K+浓度高于5.5mmol/L;血清钾大于7mmol/L者,几乎都有异常心电图的表现:早期为T波高而尖, QT间期延长,随后出现QRS波增宽,PR 间期延长。处理:纠正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则为禁钾、抗钾、转钾和排钾 (1)降低血清钾浓度(2、3小点为降血钾的措施) 禁钾:立即停给一切带有钾的药物或溶液,避免进食含钾量高的食物。 转钾:(使钾离子暂时转入细胞内)静脉输注5%碳酸氢钠溶液促进Na+—K+交换。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第五章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体液容量及分布】 体液:水+溶质约占体重60%;分为:细胞内液(ICF)40%,细胞外液(ECF)20%,包括组织间液15%、血浆5%。 体液的电解质成分 ECF(mmol/L) ICF(mmol/L) Na+142 Na+10 K+ 4 K+140 Cl-110 Cl- 3 HCO3-24 HCO3-10 Glu 3 Glu 2.5 OSM=300mOsm/L,主要通过H2O自由通过调节 Urea自由通过调节OSM=300mOsm/L,渗透适应,防止水过多移动 电解质在细胞内外分布和含量有明显差别,细胞外液中阳离子以Na+为主,其次为Ca2+;阴离子以Cl-最多,HCO3-次之。细胞内液阳离子主要是K+,阴离子主要是HPO42-和蛋白质离子。 【体液的渗透压】 1、决定水通过生物膜(半透膜-细胞膜、血管内皮)扩散(渗透)程度。

2、取决于体液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数目。 正常血浆渗透压: (mOsm/L)=2×[Na+(mmol/L)+K+(mmol/L)]+BUN(mg/dl)/2.8+Glu(mg/dl)/18 第一节水平衡紊乱 一、容量不足 【病因及发病机制】 水的摄入与排出 日常摄入量(ml/day) 日常排出量(ml/day) 饮水1300 尿500-1500 饮食含水900 肺250-350 体内氧化反应300 皮肤350-700 粪便50-200 合计2500 合计2500 水平衡调节方式 1、渗透压调节: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 血容量调节:肾脏—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分类 1、真性容量不足(脱水): “脱水”定义:脱水在身体丢失水分大于摄入水分时产生,当体液容量减少,超过体重2%以上时称为脱水。脱水往往伴有失钠,因水钠丢 失比例不同,按照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同分为高渗性、低渗性、 等渗性脱水。分肾性、非肾性。 2、不伴体液丢失容量不足 ⑴心排量下降;如心衰;⑵血容量增加:如败血症,肝硬化腹水;⑶ 严重低蛋白血症:急性胰腺炎等。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病史失水的原因。 2、临床表现口干乏力,坐卧位△舒张压≥10mmHg。 3、实验室结果:尿比重、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升高等。 【治疗】 1、处理原则:去除诱因,防止体液继续丧失。 2、补液种类和效果: 5%GS1L=血容量75ml;0.9%NS1L=血容量200ml;胶体更多。 3、补液量: 失水量(ml)=△比容/原来比容×体重(kg)×0.2×1000。正常比容:男0.48,女0.42。 应加上每日生理需要量1500ml;第一天可补充1/2~2/3,老年或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正常成人体液的的含量约占体重的55%--60%,其中细胞内液占体重的35%--40%,细胞外液占体重的20%--25%(血浆占体重的4%--5%,组织间液占体重的15%--20%)。 成人每日需水量约为体重的4%。若出汗则需加进出汗排出的水分。一大汗淋漓1小时,失水可达3000ML;出汗湿透衬衣、衬裤时,失水量约为1000ML。水钠代谢失衡包括失水、水中毒、高钠血症、低钠血症。 水钠平衡失调 失水指液体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致体液容量减少。 分类 根据丢失程度分为 1、轻度失水:失水量占体重2%--3%(小儿2%--5%) 2、中度失水:失水量占体重3%--6%(小儿5%--10%) 3、重度失水:失水量占体重6%以上(小儿10%--15% 根据水、钠丢失比例与性质分为 1、低渗性失水(缺钠性失水、慢性失水):失钠>失水,渗透压<280mmol/L 2、等渗性失水(混合性失水、急性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渗透压280—320mmol/L 3、高渗性失水(单纯性失水、缺水):失水>失电解质,渗透压>320mmol/L 病因 (一)高渗性失水: 1、水摄入不足:昏迷、拒食、口咽腔、喉及食道疾病引起吞咽困难是单纯性失水的主要原 因。森林、沙漠、海的水源断绝也可引起。 2、水丢失过多: A、经肾丢失:如垂体性或肾性尿崩症;肾功能衰竭多尿期;使用大量高渗性葡萄糖、甘 露醇、山梨醇、尿素等脱水治疗;长期鼻饲高蛋白饮食等所产生的渗透性利尿;糖尿病控制不良致大量的糖排出;酸中毒发生严重脱水引起渗透性利尿。 B、经皮肤丢失:汗液属低渗液体,故高温多汗、高热或运动后大量出汗、高代谢如甲亢或 烧伤采用开放治疗,均可从汗液丢失大量的水分。 C、经呼吸道丢失:如深大呼吸及气管切开的病人,从呼吸道丢失大量的水分。气管切开后 每日从呼吸道丢失水分可达300ml左右。 (二)等渗性失水: 1、胃肠液丢失:如腹泻、呕吐、胃肠减压、肠梗阻等。 2、其它浆液的丢失:如大面积烧伤、大量放胸腹水、弥漫性腹膜炎等。 (三)低渗性失水: 1、钠排出量增加:A、经胃肠道丢失:如反复呕吐、腹泻、胃肠减压、慢性肠梗阻;B、局 部丢失:如大面积烧伤、剥脱性皮炎的大创面渗出血浆较多,可引起失盐、失水,反复放胸水、腹水等;C、经肾脏丢失:利尿剂抑制肾小管回吸收钠而使水和钠大量排出;失盐性肾炎、肾衰多尿期、肾小管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均可引起钠和水的排出过多。 2、只补水未补盐:任何原因所致的高渗性或等渗性失水,在治疗过程中只注意补充水分而 未注意补充电解质,则引起低渗性缺水。 诊断 (一)有引起失的病因存在: (二)临床表现特点: 临床表现特点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教案

外科护理学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一、教案头

二、教学详案

回顾上次课内容 问题:盛夏,你已经在室外玩了两个半小时篮球之后,感到很口渴,是否应该喝大量开水,为什么? 导入学习情境 体液的组成:水+电解质,当体液丢失的时候,不仅有水的丧失,也有电解质的丢失,其中K的丢失会造成机体的代谢紊乱。 宣布学习内容、目的 第二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 二、钾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 教学目标: 1熟悉血钾正常值 2 熟悉高钾血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 掌握低钾血症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4 掌握钾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评估及护理措施 指导学生操练、巩固 钾是机体内重要的矿物质之一,细胞内主要的阳离子是钾,占体内钾总量的98%。还有2%的K存在于细胞外液中,我们的组织间隙,细胞与细胞之间,虽然它的量很少,血清K的正常值为多少?3.5-5.5mmol/L但它却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正常情况下,日常饮食中的钾含量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不会出现缺钾。我们进食食物以后,钾由肠道吸收后,约有30%由肾脏排泄,肾脏对钾的排泄没有限制,即使机体处于缺钾状态,肾脏仍继续排钾。肾排K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照排。 K的生理功能 1参与、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与糖原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密切相关。 2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K是我们细胞内主要的阳离子,它的浓度影响着细胞内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3神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在生理学中我们学过了静息电位,K是维持神经肌肉组织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物质基础。K浓度的增加与减少,都会影响我们的神经传递,大脑的指令传下去变慢了,肌肉也不停大脑的指挥。 4维持心肌正常功能——使心跳规律化。心脏有固定的节律,如果心脏都不按照正常的节律跳动,血液就不能正常的运送到组织器官,机体的正常功能得不到维持。 所以说,钾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必需物质。它和钠共同作用,调节体内水份的平衡并使心跳规律化。对协助维持稳定的血压及神经活动的传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钾的代谢异常有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其中低钾血症常见。 (一)低钾血症 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就表示有低钾血症。 临床表现 1低钾血症最早的临床表现是肌无力,缺钾会减少肌肉的兴奋性,使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无法顺利进行,容易倦怠。它的表现最先是四肢软弱无力,以后可延及躯干和呼吸肌,一旦呼吸肌受累,可致呼吸困难或窒息。还可有软瘫、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治疗 一、正常的水电平衡 (一)、水的平衡 1、水的含量 水占成年男性全身体重的60%左右,女性占55%左右,新生儿水分可占全身体重的80%左右;水于体内分布于细胞内液及细胞外液,前者占总水含量的2/3,后者占1/3。 2、每日正常人水的出入量 正常人每日摄入水分2500毫升左右,其中食物摄入约1000毫升,水分摄入约1200毫升,新陈代谢生成的内生水分约300毫升。 成人每日出液水的入量2500毫升,其中呼吸及皮肤蒸发掉约850毫升水分,排便中约含150毫升水,尿液每日1500毫升左右。正常人生理状态下每日出液量与入液量保持一致。 (二)、电解质的平衡 1、钠平衡 成人体内钠总量约为40 ~ 44mmol,平均每公斤体重含1克钠;人体每日需摄入钠盐(氯化钠)9克左右。钠主要随粪便及尿液排出体外。人体的钠盐排出受丘脑及皮质激素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的调控,基本保持出入平衡,摄入增加时,排出亦相应增加。 2、钾平衡 人体内钾总量约49~ 54 mmol,平均每公斤体重含2克钾,但大部分分布于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含量较少,两者之间的钾交换靠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维持平衡。成人每日需摄入5~8克钾盐(氯化钾),约含离子钾2.5克;钾离子主要以尿液及粪便排出体外,钾离子的排出不以摄入为基准,如长期摄入不足,极易引起低钾,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三)、水电平衡的调节 参与人体水代谢调节的系统有脑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ADH)、肾脏稀释浓缩功能等调节;调节电解质代谢的系统有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心房容量感受器及丘脑下部渗透压感受器,同时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心房利钠肽、盐皮质激素等激素调节。 二、水平衡紊乱 水平衡紊乱指病理状态下由于摄入水分过多、不足或排出障碍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 (一)、高容量状态。 1、常见原因: 1)肾脏疾病: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 2)慢性肝病:肝硬化晚期腹水、低蛋白血症,血容量减少至继发性醛固酮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水、和酸碱平衡是一种发病于全身的疾病,病因源于脱水征(高渗综合征)、(低渗综合征)、、代谢异常等疾病影响,人体电解质数量出现改变、电解质紊乱,导致不同的机体损害,从而引起酸碱负荷过度或调节机制障碍,致使人体体液酸碱度稳定性被破坏。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临床表现主要为,常为急性起病,轻者出现精神活动减退软弱无力、疲倦等抑制状态,、寡言少动、动作迟缓、木僵状态。 症状体征:水中毒(低渗综合征) 一、临床表现 精神障碍,常为急性起病,轻者出现精神活动减退软弱无力、 疲倦等抑制状态,情感淡漠寡言少动,动作迟缓,木僵状态。 二、主要病因 1.脱水症(高渗综合征):是由于体内水分缺乏而出现的躯 体及,其原因大致有:①水分摄取量不足,如、时。②水分 排出过多,如高热、胃肠疾病时的呕吐、腹泻肾脏、肝脏、 肺部等疾病时及的长期大量应用等③在摄取高浓度的糖、盐 蛋白质等情况下,引起水分缺乏。

2.水中毒(低渗综合征):指作为溶质的在体液中较水的缺乏更严重,故又称低血钠症(血钠低于120mmoL/L)。引起低渗综合征的原因颇多:①分泌过多,可见于手术后、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减退精神病患者的过度饮水等。②减少临床常见于或的病人长期使用利尿剂,糖尿病时的慢性酸中毒,肾上腺、严重或持续的呕吐、腹泻、出汗过多等使丢失,偶也可由于钾缺乏使钠离子从细胞外移向细胞内等。 3.高钾血症:和钠离子儤一样,儤是机体内环境重要的电解质之一,它对于维持细胞内酶的活动、心肌功能、神经肌肉的应激功能以及维持体液的张力和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浓度为~L,血钾浓度超过L时称,当肾功能衰竭,发生少尿或无尿时血清钾可显着升高,输入过多或过速的含钾溶液,外伤、运动过度、、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以及时,心力衰竭、以及糖尿病性酸中毒等均可使钾的耐受力减低,而引起钾中毒。 4.低钾血症:常见原因是摄入量不足,禁食、厌食以及意识障碍患者大量补液后;其次是消化道疾病、、肝、胃肾手术后使大量丧失;肾功能衰竭,呼吸性或以及利尿剂和激素的大量长期使用;使用过程中也可出现状;临床还能见到一种找不到原因的低血钾症。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习题(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机体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最多的酸性物质是 A.碳酸 B.乳酸 C.丙酮酸 D.磷酸 E.硫酸 2.对挥发酸进行缓冲的最主要系统是 A.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无机磷酸盐缓冲系统 C.有机磷酸盐缓冲系统 D.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蛋白质缓冲系统 3.对固定酸进行缓冲的主要系统是 A.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磷酸盐缓冲系统 C.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D.还原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4.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下述哪些刺激最敏感 A.动脉血氧分压 B.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C.动脉血PH D.血浆碳酸氢盐浓度 E.脑脊液碳酸氢盐 5.从肾小球滤过的碳酸氢钠被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近曲小管 B.髓袢 C.致密度 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6.磷酸盐酸化的主要部位是 A.肾小球 B.近曲小管 C.髓袢 D.致密斑 E.远曲小管 7.血液PH 的高低取决于血浆中 A.NaHCO 3浓度 B.PaCO 2 C.CO 2CP D.[HCO 3-]/[H 2CO 3]的比值 E.BE 8.判断酸碱平衡紊乱是否为代偿性主要指标是 A.标准碳酸氢盐 B.实际碳酸氢盐 C.PH D.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E.BE 9.直接反映血浆[HCO 3-]的指标是 A.PH B.AB C.PaCO 2 D.BB E.BE 10.BE 负值增大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D.急性呼吸性碱中毒 E.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11.血浆[HCO 3-]原发性增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12.血浆[H 2CO 3]原发性升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3.血浆[H 2CO 3]继发性增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