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生成机理与治理措施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生成机理与治理措施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生成机理与治理措施

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影响因素与治理措施

摘要:通过分析柴油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CO、HC、NO X、PM等主要污染物的生成机理,总结归纳出影响这些污染物生成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依据介绍现有的降低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柴油机排放物生成机理影响因素治理措施

1.问题描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更多种类和形式的能源动力机械不断问世并投入应用,但是内燃机由于其应用的稳定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在如此环境下依旧在能源动力领域占据着龙头位置。因此内燃机仍然是能源动力领域中首选的动力机械。而内燃机中最典型突出的代表则为车用的往复式活塞内燃机。根据其使用燃料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相比于汽油机,柴油机具有燃油消耗低、耐久性好、寿命长、高扭矩输出、功率范围广等优点,因此柴油机在各行业里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重型动力装置中,柴油机应用领域已经占绝对统治地位,在小型轿车等轻型车辆中,柴油机的应用也逐渐渗透。但是由于柴油机的广泛应用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并且越发受到世人关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主要成分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 X)、硫化物以及颗粒物(PM)等。由于柴油机采取的质调节方式,因此其混合气的平均空燃比远大于理论空燃比,故其CO与HC排放明显低于汽油机,所以柴油机排放控制的重点在于NO X和PM。由于各排放物生成机理不同,因此在它们各自的控制与净化措施也存在差异。本文接下来将叙述各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影响措施与治理措施。

2.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2.1.CO生成机理

CO的生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柴油机进气与柴油喷雾混合不均匀导致局部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Φa <1,局部燃烧缺氧导致不完全燃烧生成CO;二是已成为燃烧产物的CO2和H2O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热解反应进而生成CO;三是排气过程中HC未完全氧化生成CO。

2.2.HC生成机理

排放的HC一般是未燃HC,是指没有燃烧或部分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一般认为柴油机中HC的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由于滞燃期中形成的过稀混合气在燃烧室内不能满足自燃或扩散火焰传播的条件,导致HC的氧化反应无法开始或瞬间终止,生成未燃HC;二是燃烧过程后期低速离开喷油嘴的燃油与进气不良好混合形成的过浓混合气不能着火及燃烧,生成未燃HC。

2.3.NO X生成机理

柴油机排放的NO X主要是NO和NO2,其中NO占据了NO X排放的85% - 95%。NO本身无毒无害,但NO 随着排气进入大气后会缓慢氧化成有毒的NO2,因此NO X生成机理主要针对NO讨论。NO的生成途径有三个:一是激发NO的生成;二是燃料NO的生成;三是高温NO的生成。前两者NO的生成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因此NO的主要生成方式为高温NO的生成。其反应机理如下:

N2+O→NO+N

N+O2→NO+O

N+OH→H+NO

由上式可以知道影响NO生成的因素为高温、富氧和反应时间。

2.4.PM生成机理

柴油机排放的PM主要成分有碳粒、硫酸盐、可溶性有机成分和含金属元素的灰分等。其中碳粒的生成是一个非平衡过程,现在比较流行的理论认为生成碳粒的过程是燃油分子大量分解和原子分子重新排列的过程。当燃油喷射到高温空气中时,轻质烃很快蒸发气化,而重质烃会以液态暂时存在,液态的烃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直接脱氢碳化,成为焦炭状的液相析出型碳粒,粗度一般较大。而已气化的轻质烃,经过不同途径,产生气相析出型碳粒,粒度相对较小。气相的燃油分子在高温缺氧的情况下发生部分氧化和热裂解,

不断脱氢形成原子级的碳粒子,逐渐聚合成直径为2nm的碳烟核心(碳核);气相的烃和其它物质在碳核表面的凝聚,以及碳核相互碰撞发生的凝聚,使碳核继续增大,成为直径为20-30nm的碳烟基元;而碳烟基元经过相互聚集形成直径为1μm以下的球状或链状的多孔性聚合物。硫酸盐主要由燃料中硫分经燃烧反应生成。而含金属元素的灰分来源于各种添加剂以及运动件之间相互摩擦产生的磨屑。

3.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主要影响因素

3.1.燃油品质

3.1.1.柴油十六烷值

柴油的十六烷值对滞燃期长短有较大的影响。如果柴油十六烷值较低,则滞燃期较长,这使缸内在燃烧初期积聚的燃油较多,初期放热率峰值和燃烧温度较高,因此NO X排放较多。由图1可看出低十六烷值柴油燃烧NO X排放量高(-10号柴油十六烷值为46,0号柴油十六烷值为53.8)。

图1 柴油十六烷值对NO X排放的影响

3.1.2.柴油硫含量

柴油硫含量的多少能明显影响PM中硫酸盐的排放。若将柴油的硫含量从0.5%降到0.03%将使轻型车的PM排放降低7%,使重型车的PM排放降低4%。

3.1.3.柴油芳烃含量

芳烃能提高火焰温度,为NO X产生提供高温条件,因而增加NO X的排放。

3.2.进气温度

进气温度的升高,将引起柴油机压缩温度及局部反应温度升高,这有利于NO的生成。同时,在高速中等负荷下,随着进气温度升高,滞燃期缩短,燃烧温度提高,促进HC的氧化同时减少淬熄现象,于是HC排放量减少。

3.3.柴油机负荷

燃油燃烧时,其中的C首先生成CO,在有足够的氧、温度及重组反应时间条件下,CO会继续被氧化成CO2。小负荷时,柴油机喷油量少,缸内气体温度低、氧化作用弱,因此CO排放浓度高。随着负荷增加,混合气空燃比减小,气体温度增加,氧化作用加强,CO排放逐渐减小。当负荷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氧浓度低和喷油后期供油量增加,反应时间变短,CO排放又增加。

NO X的生成主要受氧气含量、燃烧温度以及燃烧产物在高温中停留时间三者影响。小负荷时,混合气空燃比较大,虽然混合气中有充足的氧气,但燃烧室内温度较低,因此NO X排放量也较低;当负荷增加时,燃烧室内气体燃烧温度增加,NO X排放量变大;但随着负荷进一步加大,空燃比不断减小,燃烧室中氧浓度不断减小,NO X的生成再度受到抑制。图2所示的是负荷对NO X排放的影响。

图2 负荷对NO X排放的影响

柴油机负荷增大时,油束心部和沉积于壁面上的燃油量增多,而稀熄火区的油量减少。喷油定时和喷油速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负荷增大则喷油持续时间增长,使后喷入的燃油反应时间减短,同时空燃比低氧浓度小,使HC氧化反应速率降低;但负荷增大时燃烧室内温度增高,这又促使HC氧化,并且后者影响更大,因此HC排放量随负荷增大而减小。

3.4.柴油机转速

柴油机转速的变化,会使与燃烧有关的气体流动、燃油雾化与混合气质量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CO、NO X以及HC的排放都会产生影响。转速变化对直喷柴油机NO X和HC排放的影响不明显,但对CO排放的影响较大。柴油机在低速特别是怠速空转时,缸内温度低,喷油速度低,燃料雾化差,燃烧不完全,CO 排放量高。柴油机在高速时,充量系数较低,短时间内组织良好混合气较困难,燃烧不易完善,故CO排放量高。因此CO排放量在某一转速下最低,随着转速降低或增高CO排放量都会增高。图4所示为6135型低增压茶游记转速对排放物的影响。

3.5.供油系统参数及结构

3.5.1.喷油提前角

喷油提前角对NO X、HC及PM排放影响较大。如果喷油提前角过大,燃油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喷入气缸,使滞燃期延长,喷注中稀火焰区的混合气变浓,会导致NO排放量增加;同时较多的燃油蒸汽和小油粒被气流带走,形成一个较宽的稀熄火区,并且此时燃油与壁面碰撞增加,会导致HC排放增加。此外,混合气自燃着火后,缸内压力和温度急剧上升,这样油束其他区域的NO生成量也增加。过分推迟喷油,最高燃烧压力降低,较多的油得不到足够的反应时间,燃油经济性变差并产生后燃现象,排气冒烟,HC排放增加。

3.5.2.喷油速率

提高喷油速率,缩短喷油延续时间,则在固定喷油终点时可推迟喷油,从而能降低NO X的排放。但喷油速率过高及尾喷油量增加都会使HC排放量增加。

3.5.3.喷油器的结构和性能

直喷式柴油机喷油器在一定范围内随喷孔数的增加可降低碳烟排放,但过多的喷孔则由于贯穿力不足而影响效果。减小喷孔直径会使燃油喷雾颗粒细化,可降低微粒物的排放。

其他条件不变时喷孔直径会直接决定喷入气缸内燃油量的多少。喷孔直径大的柴油机有更多燃油进入气缸内参与燃烧,因此燃烧室内氧浓度降低,NO X排放随之减小。图3所示的是不同喷孔直径喷油器柴油机NO X排放的实验结果。

图3 不同喷油孔直径对NO X排放的影响

4.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控制与净化措施

4.1.机内净化措施

4.1.1.采用废气再循环系统(EGR)

EGR技术就是将柴油机排出的一部分废气送回空气进气系统中,稀释新鲜混合气里氧的浓度,增加惰性气体的含量,一方面降低了燃烧的速度,另一方面混合器比热容增加又导致燃烧温度降低,因而抑制NO X 的生成。NO X和PM的生成机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反的,EGR在降低NO X的同时,PM随之恶化,此时采用冷却EGR的方法能有效抑制PM的生成。

4.1.2.采用增压和增压中冷系统

增压提高进气密度,在Φa足够大的条件下,保证燃烧完全就可以有效抑制PM的生成。然而增压导致压缩终了时产生高温富氧的氛围,造成NO X排放量升高,对此可以采用增压中冷的方法降低进气温度,控制NO X排放。采用废气旁通装置以及可变几何截面涡轮,可使增压系统进一步优化,动态工况颗粒排放性

能明显改善。图4所示为中冷与非中冷增压柴油机NO X排放对比。

图4 中冷与非中冷对NO X排放的影响

4.1.3.燃油掺水技术

渗水技术的核心是向进气管或者气缸采喷水或采用乳化油。水变成水蒸气带走大量的潜热,最高燃烧温度降低,达到降低NO X的目的;使用乳化油时,渗水量每提高10%,NO X的排放降低约10%。

4.1.4.优化燃烧

采用新概念燃烧方式,如均值混合气压缩着火(HCCI)、分层充量压缩着火(SCCI)和EGR稀释的低温燃烧(LTC),可以极大地减少柴油机NO X和PM的排放。表1所示是这三种新概念燃烧方式的对比。

表1 HCCI、SCCI和LTC对比

4.2.后处理技术

4.2.1.柴油微粒捕集器(DPF)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是柴油机PM排放后处理的主要方式。它由收集排气微粒的滤芯和各类周期性地把滤芯中积存的微粒烧掉或氧化掉的再生系统所组成。微粒捕集器的关键技术是过滤材料和过滤体的再生。滤芯材料有多种,包括SiC、金属丝网和陶瓷等,以陶瓷材料最优。微粒捕集器的再生一般都采用燃烧法:利用外界能量提高微粒捕集器内的温度,使沉积在过滤体中的微粒尽可能快、尽可能完全地燃烧,或者通过使用某些催化剂降低微粒的着火温度,使之能在柴油机正常的排气温度下着火燃烧分解,从而降低PM的排放。

4.2.2.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

SCR用来降低柴油机NO X的排放,也能降低部分HC。其工作原理是:在排气中喷入氨、尿素或其他含氮化合物(还原剂),使排气中的NO X还原成N2和水,图5为典型的车用SCR 系统。其主反应方程式为:4NH3 + 4NO + O2→4N2 + 6H2O

4NH3 + 2NO + 2O2→3N2 + 6H2O

4NH3 + 6NO→5N2 + 6H2O

8NH3 + 6NO2→7N2 + 12H2O

图5 典型车用SCR系统

4.2.3.氧化催化转化器(DOC)

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用于将柴油机排气中的HC和CO氧化成CO2和H2O以降低排放。DOC的活性成分一般是Pt或Pd,工作温度范围一般是200℃到350℃。在温度足够高时,使用催化剂可使CO的转换效率达98% ~99%,对HC的转换效率可达95%,但是在温度低时,催化剂不起作用,转换效率急剧下降。氧化催化转化器同时也可以用来氧化排放颗粒物中SOF( 主要是高分子的HC)的含量,从而降低总的颗粒排放量;但当温度大于350℃时,由于大量硫酸盐的产生,有可能抵消SOF的减少,甚至可能引起颗粒排放物增加。

5.结语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汽油机、柴油机为代表的内燃机仍将是能源动力领域中不可或缺、比重最大的一部分。鉴于相比于汽油机而言柴油机所拥有的大量优势,内燃机中柴油机的发展及数量规模毕竟进一步得到发展。因此为了响应当今世界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发展趋势,为了满足即将到来的越来越严苛的排放法规,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控制与净化将是这一领域的重点探讨方向。当务之急是尽早弄清各个工况状态下柴油机各类排放污染物的具体生成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改进和研发一系列净化设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郝兵,肖云祥,李俊.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净化研究.科技咨询,2014年第6期,138 - 139

[2] 霍亚军,朱庆功,张梦,张云娇.客车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3年第40卷第1期,7 - 12

[3] 孙吉树,孙英兰.柴油机排放污染中微粒物的生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5年第27卷第3期,212 - 216

[4] 冀树德,张晖,贾桢,刘新华,朱锐锋,史雷.柴油机NO X排放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车用发动机,2008年第5期,78 - 80

[5] 李兴虎.汽车排气污染与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9

[6] 张志华,周松,黎苏.内燃机排放与噪声控制.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9

[7] (美)赵福全.汽油车近零排放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

[8] 孙军.车辆内燃机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

焦炉加热燃烧时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分析解析

焦炉加热燃烧时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及控制 钟英飞 燃气在焦炉立火道燃烧时会产生氮氧化物(NO x ),氮氧化物通常多指NO 和NO 2 的混合物,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破坏臭氧层,造成酸雨,污染环境。上世纪80代中期,发达国家就视其为有害气体,提出了控制排放标准。目前发达国家 控制标准基本上是氮氧化物(废气中O 2 含量折算至5%时),用焦炉煤气加热的 质量浓度以NO x 计不大于500mg/m3,用贫煤气(混合煤气)加热的质量浓度不大于 350mg/m3(170ppm) 。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焦炉排放氮氧化物的危害也日益重视,并准备制订排放控制标准。本文将对氮氧化物在焦炉燃烧过程中的形成机理及控制 措施进行论述。研究表明,在燃烧生成的NO x 中,NO占95%, NO 2 为5%左右,在 大气中NO缓慢转化为NO 2,故在探讨NO x 形成机理时,主要研究NO的形成机理。 焦炉燃烧过程中生成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有3种类型:一是温度热力型NO;二是碳氢燃料快速型NO;三是含N组分燃料型NO。也有资料将前两种合称温度型NO。 1 温度热力型NO形成机理及控制 燃烧过程中,空气带入的氮被氧化为NO N 2+O 2 = 2NO NO的生成由如下一组链式反应来说明,其中原子氧主要来源于高温下O 2 的离解: O+N 2 = NO+N N+O 2 = NO+O 由于原子氧和氮分子反应,需要很大的活化能,所以在燃料燃烧前和燃烧火焰中不会生成大量的NO,只有在燃烧火焰的下游高温区(从理论上说,只有火焰的下游才积聚了全部的热焓而使该处温度最高,燃烧火焰前部与中部都不 是高温区),才能发生O 2 的离解,也才能生成NO。

第八章 内燃机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

第八章内燃机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第一节概述一、完全燃烧:水蒸气、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CO2)是温室气体 二、有害排放物的产生 实际燃烧过程:时间极短 燃料与空气混合不可能完全均匀 特殊工况:冷起动、怠速、全负荷等三、有害排放物的种类 一氧化碳(CO) 碳氢化合物(HC) 氮氧化物(NO x) 微粒PM 第二节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一、一氧化碳 是HC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主要中间产物,如果氧浓度、温度足够高,化学反应时间足够长,可氧化为二氧化碳 主要因素:可燃混合气的过量空气系数 点燃式发动机:各缸空燃比的变动,怠速运转,全负荷,小型单缸点燃机压燃式发动机:燃料和空气混合不均匀 接近冒烟极限或负荷很小时,排放上升明显,局部缺氧严重二、碳氢化合物 1、点燃式发动机 (1)排气:未完全燃烧;二冲程 (2)曲轴箱窜气 (3)蒸发 生成机理 (1)壁面淬熄;(2)狭隙效应;(3)润滑油膜的吸附和解吸;(4)燃烧室沉积物2、柴油机

燃油喷注与周围空气形成的混合气很不均匀 喷注的核心:不会引起很多HC排放 喷注的外围:来不及着火形成稀混合气 怠速或小负荷运转时HC排放高 冷起动时会导致严重的HC排放:喷油与壁面的碰撞 三、氮氧化物NOx 主要来源:参与燃烧的空气中的氮,Zeldovitch机理;一小部分“燃油NO”NO的生成随温度的升高而呈指数函数急剧增加 已燃气中NO2与NO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点燃式内燃机: 过量空气系数:影响燃烧温度和氧含量 点火正时:推迟点火 排气再循环 负荷 压燃式内燃机:气缸内达到的最高燃烧温度是决定NOx的最重要因素NOx排放随柴油机负荷增大而显著增加 NOx排放随转速的具体变化与燃烧系统特性有密切关系 喷油正时对柴油机燃烧过程有很大影响:推迟喷油降低NOx排放四、微粒 柴油机的微粒(Particulate Matter,PM)排放量比汽油机大几十倍 轿车、轻型车:0.1~1.0g/km 重型车:0.1~1.0g/(kW·h)柴油机PM的组成取决于运转工况,尤其是排气温度 超过约5000C时,碳烟(Dry Soot) 温度较低时,有机可溶成分(SOF)柴油机排气中的碳烟主要是由柴油中含有的碳产生,生成条件是高温和缺氧 混合气成分不均匀,总体富氧,局部缺氧

汽车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影响因素及危害

汽车排放物CO、HC、NOx、PM的 生成、影响因素及危害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车辆越来越多,车辆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汽车排放是指从废气中排出的CO(一氧化碳)、HC、NOx(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PM(微粒,碳烟)等有害气体。它们都是发动机在燃烧作功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化学烟雾,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人生健康和生态环境。 一、生成: 这些有害气体产生的原因各异。CO是燃油氧化不完全的中间产物,当氧气不充足时会产生CO,混合气浓度大及混合气不均匀都会使排气中的CO增加。HC是燃料中未燃烧的物质,由于混合气不均匀、燃烧室壁冷等原因造成部分燃油未来得及燃烧就被排放出去。NOx是燃料(汽油)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PM也是燃油燃烧时缺氧产生的一种物质,其中以柴油机最明显。因为柴油机采用压燃方式,柴油在高温高压下裂解更容易产生大量肉眼看得见的碳烟。 二、影响因素: 汽车废气中CO、HC和NOx三种有害气体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主要为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点火提前角、发动机的负荷和转速以及发动机的内部结构等。 1、可燃混合气空燃比(即混合气成分)的影响 在理论空燃比附近,CO曲线有一个拐点,当A/F减少时,可燃混合气过浓,燃油无法充分燃烧,CO生成物便急剧增加;当MF增大时,氧含量充足,燃油可以充分燃烧.使CO生成量减少,而且比较稳定。 HC曲线在ME为17一18附近有一个拐点,此时废气中的HC含量最低。除此之外.HC的生成量都有所增加。其原因是当MF少于17时.混合气过浓,燃烧不彻底.当A/F大于18时,混合气过稀,燃烧速度缓慢同样会出现燃烧不彻底现象,HC都会增加。 NO曲线在A/F为15—16附近有—个波峰,此时生成的NO量最多,除此之外,过浓或过稀的空燃比都会降低燃烧速度和燃烧温度,使NO的生成量都有所下降。 2、点火提前角的影响 点火提前角对CO的生成量影响不大。但对HC和NOx的影响较大。

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污染物区别

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污染物区别汽油车和柴油车由于使用油料不同,发动机结构、混合气形成方式和燃烧方式不同,其污染物排放规律也不同。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汽油具有很强的挥发性,而柴油很难挥发,因此汽油车污染物中有燃料蒸发排放物,其组分是碳氢化合物(HC)。 (2)汽油具有容易与空气混合,且混合后不易分离的特性。汽油车燃料混合气的形成是在发动机燃烧室外进行的(在化油器和(或)进气管),在点燃之前又经过进气、压缩过程,有相对较长的混合时间,因此汽油与空气可以混合得很均匀,基本不存在局部过浓或过稀和液态油滴的情况,汽油的分子又小,决定了汽油车排放物中颗粒物较少。进入发动机燃烧室的空气与汽油的比例基本控制在理论空燃比附近(所谓理论空燃比是指在理论计算上燃烧1千克的燃料所需要的空气量,对汽油来说通常在14.7左右),采用火花塞放电点火燃烧,燃烧速度很快;汽油机压缩比低、燃烧最高压力低、最高温度高,燃烧后产物发生高温离解的倾向比较严重,某些死区点不着火或在某些工况下断火,使汽油机排放物中有较多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同时发动机燃烧室内存在很高温,又导致了氮氧化合物(NOx)的产生的排放。因此,汽油车排放的特点是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排放量高,而颗粒物排放量低,氮氧化合物(NOx)排放与柴油车基本相同。 (3)柴油车燃料混合气的形成是在发动机燃烧室内进行的,柴油高压喷入燃烧室,压缩着火后进行边喷边燃烧的扩散燃烧方式。这种工作方式,决定了柴油

与空气的混合是不均匀的,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部缺氧或局部富氧情况。油料在高温缺氧时,易炭化形成碳烟。柴油车负荷的调节是通过改变喷油量来控制的。柴油车混合气始终处于比较稀的状态下,也就是说柴油机的燃烧室内始终存在富余的空气。这些富余的空气在高温作用下容易产生氮氧化物(NOx),而一氧化碳(CO)和碳氢化合物(HC)则不容易形成。因此,柴油车排放特点是颗粒物和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多而一氧化碳(CO)和碳氢化合物(HC)排放量少。 此外,柴油燃烧后会生成一些有臭味的有机气体,因此,柴油机排放中还有臭味。

NOX形成机理,如何控制NOX浓度

NOX形成机理,如何控制NOX浓度 1、NOx的危害: 氮氧化物(NOx)是重要的空气污染物质,其产生的途径为燃烧火焰在高温下氮气与氧气的化合,以及燃料中的氮成分在燃烧时氧化而成。氮氧化物的环境危害有二种,在阳光的催化作用下,氮氧化物易与碳氢化物光化反应,造成光雾及臭氧之二次空气污染;此外氮氧化物也易与水气结合成为含有硝酸成分的酸雨。 2、NOx生成机理和特点 2.1 NOx生成机理 在NOx中,一氧化氮约占90%以上,二氧化氮占5%~10%,产生机理一般分为如下3种: (1)热力型NOx,燃烧时,空气中氮在高温下氧化产生,其中的生成过程是一个不分支连锁反应。其生成机理可用捷里多维奇(ZELDOVICH)反应式表示,即 O2+N→2O+N, O+N2→NO+N, N+O2→NO+O 在高温下总生成式为 N2+O2→2NO, NO+0.5O2→NO2 随着反应温度T的升高,其反应速率按指数规律增加。当T<1 500 ℃时,NO的生成量很少,而当T>1 500 ℃时,T每增加100 ℃,反应速率增大6~7倍。 (2)快速型NOx,快速型NOx是1971年FENIMORE通过实验发现的。在碳氢化合物燃料燃烧在燃料过浓时,在反应区附近会快速生成NOx,由于燃料挥发物中碳氢化合物高温分解生成的CH自由基可以和空气中氮气反应生成HCN和N,再进一步与氧气作用以极快的速度生成NOx,其形成时间只需要60 ms,所生成的NOx与炉膛压力的0.5次方成正比,与温度的关系不大。

(3)燃料型NOx,指燃料中含氮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进行热分解,继而进一步氧化而生成NOx。由于燃料中氮的热分解温度低于煤粉燃烧温度,在600~800 ℃时就会生成燃料型NOx。在生成燃料型NOx过程中,首先是含有氮的有机化合物热裂解产生N,CN,HCN等中间产物基团,然后再氧化成NOx。由于煤的燃烧过程由挥发份燃烧和焦炭燃烧两个阶段组成,故燃料型NOx的形成也由气相氮的氧化和焦炭中剩余氮的氧化两部分组成。 2.2 NOx生成特点 在这3种途径中,快速型NOx所占的比例不到5%,在温度低于1300℃时,几乎没有热力型NOx。对常规燃煤锅炉而言,NOx主要通过燃料型生成途径而产生。由NOx的生成机理可以看出,NOx的生成及破坏与以下因素有关:⑴煤的燃烧方式、燃烧工况,其生成量依赖于燃烧温度水平;⑵煤种特性,如煤的含氮量,挥发份含量等; ⑶炉膛内反应区烟气的气氛,即烟气内氧气,氮气,NO和CHi的含量;⑷燃料及燃烧产物在火焰高温区和炉膛内的停留时间。 3、降低NOx的主要控制技术 降低NOx排放措施分为一级脱氮技术和二级脱氮技术。一级脱氮技术主要是采用低NOx 燃烧器以及通过燃烧优化调整,有效控制NOx的产生,从源头上减少NOx生成量;二级脱氮技术则是利用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已生成NOx的排放,属于烟气脱硝范畴,目前主要有两种成熟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3.1、级脱氮技术 3.1.1、气分级 3.1.1.1、根据NOx的生成机理,燃烧区的氧浓度对各种类型的NOx生成都有很大影响。当过量空气系数α<1,燃烧区处于“缺氧燃烧”状态时,抑制NOx的生成量有明显效果[6]。根据这一原理,将燃料的燃烧过程分阶段完成,把供给燃烧区的空气量减少到全部燃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地生成机理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主要内容:介绍了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CO 、HC 、NO X 和微粒的生成机理。 1、 一氧化碳 1.1 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 汽车尾气中CO 的产生是由于燃油在气缸中燃烧不充分所致,是氧气不足而生成的中间产物。 一般烃燃料的燃烧反应可经以下过程: 22n m H 2 n mCO O 2m H C +→+ (2-1) 燃气中的氧足够时有 O 2H O 2H 222→+ (2-2) 222CO O 2CO →+ (2-3) 同时CO 还与生成的水蒸气作用,生成氢和二氧化碳。 可见,如果燃气中的氧气量充足时,理论上燃料燃烧后不会存在CO 。但当氧气量不足时,就会有部分燃料不能完全燃烧,而生成CO 。 在非分层燃烧的汽油机中,可燃混合气基本上是均匀的,其CO 排放量几乎完全取决于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α或过量空气系数a φ。图2-1所示为11种H/C 比值不同的燃料在汽油机中燃烧后,排气中CO 的摩尔分数x CO 与α或a φ的关系。 空燃比α 过量空气系数a φ a ) b)

图2-1汽油机CO 排放量x CO 与空燃比α及过量空气系数a φ的关系 由图2-1可以看出,在浓混合气中(a φ<1),CO 的排放量随a φ的减小而增加,这是因缺氧引起不完全燃烧所致。在稀混合气中(a φ>1),CO 的排放量都很小,只有在a φ=1.0~ 1.1时,CO 的排放量才随a φ有较复杂的变化。 在膨胀和排气过程中,气缸内压力和温度下降,CO 氧化成CO 2的过程不能用相应的平衡方程精确计算。受化学反应动力学影响,大约在1100K 时,CO 浓度冻结。汽油机起动暖机和急加速、急减速时,CO 排放比较严重。 在柴油机的大部分运转工况下,其过量空气系数a φ都在1.5~3之间,故其CO 排放量要比汽油机低得多,只有在大负荷接近冒烟界限(a φ=1.2~1.3)时,CO 的排放量才大量增加。由于柴油机燃料与空气混合不均匀,其燃烧空间总有局部缺氧和低温的地方,以及反应物在燃烧区停留时间较短,不足以彻底完成燃烧过程而生成CO 排放,这就可以解释图2-2在小负荷时尽管a φ很大,CO 排放量反而上升。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柴油机起动后的暖机阶段和怠速工况中。 过量空气系数a φ 图2-2典型的车用直喷式柴油机排放污染物量与过量空气系数a φ的关系 2、 碳氢化合物 车用柴油机中的未燃HC 都是在缸内的燃烧过程中产生并随排气排放。汽油发动机中未燃HC 的生成与排放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1)在气缸内的燃烧过程中产生并随废气排出,此部分HC 主要是燃烧过程中未燃烧或燃烧不完全的碳氢燃料。 (2)从燃烧室通过活塞组与气缸之间的间隙漏入曲轴箱的窜气中含有大量未燃燃料,如果排入大气中也构成HC 排放物。 (3)从汽油机的燃油系统蒸发的燃油蒸汽。 2.1 碳氢化合物的生成机理 1. 车用汽油机未燃HC 的生成机理 车用发动机的碳氢排放物中有完全未燃烧的燃料,但更多的是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物,还有小部分由润滑油不完全燃烧而生成。排气中未燃碳氢物的成份十分复杂,其中有些是原来燃料中不含有的成份,这是部分氧化反应所致。表2-1列出了车用汽油机中未燃碳氢化合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2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摘要: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直接导致了石油燃料的大量消耗,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排放物,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汽车排气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目前,大气污染已逐渐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分析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提出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污染物生成机理影响因素 前言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的排气污染问题已日益严重,它破坏了地球生态平衡环境及温室效应等。在各大城市的市区,汽车排出的污染物CO、H C占总量的6()%一70%,N o x占30%左右。为了降低汽油机的排污和燃油消耗量,我们必须了解汽车的排放污染物的形成因素,这样才能准确采取措施、或者引进先进技术来减少、治理汽车的尾气排放物。 1.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1)一氧化碳(CO)的形成机理:CO是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主要受混合气浓度的影响。当发动机过量空气系数小于1时,混合气中氧气不足,燃料不能充分燃烧而形成。混合气浓度越大,排气中的CO含量越高。当降低混合气浓度时,排放的CO明显减少。 在稀混合气下CO产生的平衡过程为:CO2+H2O→CO+H2+O2 在浓混合气下的平衡过程为:CO2+H2→H2O+CO 2)碳氢化合物(HC)的形成机理:碳氢化合物中含有多种成份,生成原因复杂,但主要是未燃和燃烧不充分的燃料。燃料在燃烧室中燃烧时,火焰在离壁面 0.15~0.37mm处迅速熄灭,导致这一薄层内残留下未反应和反应不充分的混合气,这一现象被称为壁面激冷效应,碳氢化合物就是在这厚度仅为几十微米的激

冷层内被保存下来;发动机燃烧室中各种很狭窄的缝隙也留有未燃或未完全燃烧的气体,储存着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另外混合气不均匀、 过浓、过稀、点火系统不良、转速低等情况也会造成部分燃料燃烧不充分,使排出的碳氢化合物增加。 3)氮氧化合物(NOX)的形成机理:汽车燃烧过程中主要形成NO和少量的NO2。NO的形成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温度、氧的浓度和滞留时间。随着温度的增高,NO的形成速度加快。混合气浓度越高;氧的浓度越大,滞留时间越长,NO生成的越多。但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即使温度高,其生成也会被抑制;另外由于NO 的反应慢,生成时间长,如果气体停留时间短,NO和O2不能离解而引起连锁反应,NO的生成也将被抑制。0+N2→NO+N;N+O2→NO+O. 2.汽车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当混合气混合不均匀时,汽油机是预先混和混合气的,所以即使在>1时混合气也不可能绝对的均匀,总会有过浓区,加上进气管壁面上有汽油膜的存在,油膜也会随着进气边流动边蒸发,也会造成混合气不均匀,而且各缸的均匀性也不相等,所以实际上即使在>1时也会产生CO。 二氧化碳和水在高温时离解,即使在稀混合气燃烧时,有足够的氧气,但是由于发动机缸内温度很高,当温度超过2000C时CO2时就会发生高温离解反应;HO2在高温时也会分解成H2和O2,H2参加反应,使CO2还原成CO。 1.进气温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冬天气温可达零下20C以下,夏天在30 C以上,同时爬坡时发动机罩内温度有时也会超过80C。所以随着环境温度的上升,空气密度变小,但是汽油的密度几乎不变,所以化油器供给的混合气的空燃比就会随着吸入空气温度的上升而变浓,使排出的CO将增加。因此,冬

柴油车排气污染物检测实施细则

柴油车排气污染物检测实施细则 一、检测目的及限值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汽油排气对环境的污染,要求汽油车的排气应符合GB3847-2005的标准。 1、装配压燃式发动机的车辆自由加速试验排气可见污染物限值(GB3847-2005) 2、装配压燃式发动机的车辆自由加速试验烟度排放限值(GB3847-2005)

、在用低速汽车(农用运输车)的排气烟度排放控 3 GB 18322-2002)制要求( 注:1)连续3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不超过上述标准对应的排放限值,则为合格。

实现限值的:)进入城镇建成区的在用农用运输车 2.城镇范围由省人民政府决定。 注:机动车分类 1)M类车:至少有4个车轮或有三个车轮且厂定最大总1质 量超过1000kg,除驾驶员座位外,乘客座位不超过8个的载客车辆。 2)M类车:至少有四个车轮或有三个车轮且厂定最大总2质 量超过1000kg,除驾驶员座位外,乘客座位超过8个,且厂定最大总质量不超过5000kg的载客车辆。 3) N类车:至少有四个车轮,或有三个车轮且厂定1最大总质量超过1000kg,常定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载货车量。 轻型汽车:指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M类、M21类、N类车辆。1第一类轻型汽车:设计乘员数不超过6人(包括司机),最大总质量<=2500kg的M类车。1第二类轻型汽车: 除第一类轻型汽车外的其它所有轻型汽车。 重型汽车:最大总质量超过3500kg的车辆。 二、检测用仪器 FLD-150汽/柴油排气分析仪 全自动烟度计FBY-1. 三、主要技术参数 (一)FBY-1全自动烟度计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生成机理与治理措施总结

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影响因素与治理措施 摘要:通过分析柴油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CO、HC、NO X、PM等主要污染物的生成机理,总结归纳出影响这些污染物生成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依据介绍现有的降低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柴油机排放物生成机理影响因素治理措施 1.问题描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更多种类和形式的能源动力机械不断问世并投入应用,但是内燃机由于其应用的稳定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在如此环境下依旧在能源动力领域占据着龙头位置。因此内燃机仍然是能源动力领域中首选的动力机械。而内燃机中最典型突出的代表则为车用的往复式活塞内燃机。根据其使用燃料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相比于汽油机,柴油机具有燃油消耗低、耐久性好、寿命长、高扭矩输出、功率范围广等优点,因此柴油机在各行业里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重型动力装置中,柴油机应用领域已经占绝对统治地位,在小型轿车等轻型车辆中,柴油机的应用也逐渐渗透。但是由于柴油机的广泛应用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并且越发受到世人关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主要成分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 X)、硫化物以及颗粒物(PM)等。由于柴油机采取的质调节方式,因此其混合气的平均空燃比远大于理论空燃比,故其CO与HC排放明显低于汽油机,所以柴油机排放控制的重点在于NO X和PM。由于各排放物生成机理不同,因此在它们各自的控制与净化措施也存在差异。本文接下来将叙述各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影响措施与治理措施。 2.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2.1.CO生成机理 CO的生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柴油机进气与柴油喷雾混合不均匀导致局部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Φa <1,局部燃烧缺氧导致不完全燃烧生成CO;二是已成为燃烧产物的CO2和H2O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热解反应进而生成CO;三是排气过程中HC未完全氧化生成CO。 2.2.HC生成机理 排放的HC一般是未燃HC,是指没有燃烧或部分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一般认为柴油机中HC的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由于滞燃期中形成的过稀混合气在燃烧室内不能满足自燃或扩散火焰传播的条件,导致HC的氧化反应无法开始或瞬间终止,生成未燃HC;二是燃烧过程后期低速离开喷油嘴的燃油与进气不良好混合形成的过浓混合气不能着火及燃烧,生成未燃HC。 2.3.NO X生成机理 柴油机排放的NO X主要是NO和NO2,其中NO占据了NO X排放的85% - 95%。NO本身无毒无害,但NO 随着排气进入大气后会缓慢氧化成有毒的NO2,因此NO X生成机理主要针对NO讨论。NO的生成途径有三个:一是激发NO的生成;二是燃料NO的生成;三是高温NO的生成。前两者NO的生成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因此NO的主要生成方式为高温NO的生成。其反应机理如下: N2+O→NO+N N+O2→NO+O N+OH→H+NO 由上式可以知道影响NO生成的因素为高温、富氧和反应时间。 2.4.PM生成机理 柴油机排放的PM主要成分有碳粒、硫酸盐、可溶性有机成分和含金属元素的灰分等。其中碳粒的生成是一个非平衡过程,现在比较流行的理论认为生成碳粒的过程是燃油分子大量分解和原子分子重新排列的过程。当燃油喷射到高温空气中时,轻质烃很快蒸发气化,而重质烃会以液态暂时存在,液态的烃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直接脱氢碳化,成为焦炭状的液相析出型碳粒,粗度一般较大。而已气化的轻质烃,经过不同途径,产生气相析出型碳粒,粒度相对较小。气相的燃油分子在高温缺氧的情况下发生部分氧化和热裂解,

柴油车排放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第一节柴油机排放的特点 一、柴油机排气污染物的种类及特点 柴油机排气的有害成分主要有CO'HCNO-、硫化物以及颗粒物、臭味气体等。由于沾油机使用的混合气的平均空燃比较理论空燃比大,故其C0及HC排放明显低于汽油机;但柴油机NO,的排放、颗粒物及臭味气体却十分突出11]9 柴油机颗粒物的排量远髙于汽油机,这已被大量的试验证明。图6-1为柴油车与汽油车的微粒排放数量比较[2:,图中D和G分别表示柴油车和汽油车,D和G后面的字母a、b、c 等表示车辆编号,试验车辆均满足日本2000年的排放标准。柴油车和汽油车的微粒排放平均浓度分别为2.13 xlO8个/cm3和5.48 xlO5个八.m3,柴油车和汽油车的平均微粒排放数量分别为5.23 x 1014个/km和6. 36 x 10"个/km。可见,柴油车排放的微粒数量远高于汽油车。另外,试验时环境大气中的微粒物平均浓度为2. 92 x如个/cm3,可见,汽油车的微粒排放浓度远大于环境大气。表6-1为装备柴油机的2t载重车与其他发动机的汽车排气中的污染物NO,和PM比较。柴油车排放的也远高于汽油车:如第二章听述,颗粒物的危害性很大,有致癌和致突变的嫌疑,因此柴油车排气的危害远高于其他汽车。 225

225 由于柴油中挥发性差的大分子碳氢化合物含量高于汽油,因此,柴油机排放的HC 与 汽油机有所不同:在柴油机燃烧过程中,喷雾中氧气不足使大量的燃油分子髙温分解,并 引起烃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导致HC 成分复杂、含有高沸点(多为高相对分子质量)的碳 氢化合物成分多。图6 - 2为柴油机NM0G 排放中不同C 原子数的HC 排放量比较,与使 用普通柴油的发动机HC 排放相比,安装了DPF 并使用低硫柴油的发动机和使用低芳烃 及低硫柴油的普通柴油机可降低绝大多数成分的碳氢化合物排放量。 二、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控制的困难 柴油车的排放特点是,危害很大的PM 和N0,的排放远高于其他车辆,HC 和C0的 排放不多,问题不突出。因此柴油车的NO,和PM 的降低一直是柴油机排放控制的重点, 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法规对这两类污染物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图6-3和图6-4)。从1994 年以来,欧盟各成员国及美国和日本的柴油轿车N0X 和PM 的限值分别沿着Eurol — Euro2—>Euro3—?Euro4—+Euro5、TieiO —Tierl ~*Tier2( Bin9) —>Tier2 ( Bin5 )和短期一》■长期 新短期—新长期—新长期后的路线不断加严EUR 06标准也已制定,这使柴油车的污 染物控制面临空前的挑战。欧盟各成员国和日本的柴油载重车NO,和PM 限值的路线与 柴油轿车基本相同,美国的则与柴油轿车有较大差别。

氮氧化物的产生机理及脱氮技术原理.

氮氧化物的产生机理及脱氮技术原理: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机理 在氮氧化物中,NO占有90%以上,二氧化氮占5%-10%,产生机理一般分为如下三种: (a热力型 燃烧时,空气中氮在高温下氧化产生,其中的生成过程是一个不分支连锁反应。其生成机理可用捷里多维奇(Zeldovich反应式表示。 随着反应温度T的升高,其反应速率按指数规律。当T<1500℃时,NO的生成量很少,而当T>1500℃时,T每增加100℃,反应速率增大6-7倍。 热力型氮氧化物生成机理(Zeldovich反应式 在高温下总生成式为 (b瞬时反应型(快速型 快速型NOx是1971年Fenimore通过实验发现的。在碳氢化合物燃料燃烧在燃料过浓时,在反应区附近会快速生成NOx。 由于燃料挥发物中碳氢化合物高温分解生成的CH自由基可以和空气中氮气反应生成HCN和N,再进一步与氧气作用以极快的速度生成,其形成时间只需要60ms,所生成的与炉膛压力0.5次方成正比,与温度的关系不大。 上述两种氮氧化物都不占NOx的主要部分,不是主要来源。 (c燃料型NOx 由燃料中氮化合物在燃烧中氧化而成。由于燃料中氮的热分解温度低于煤粉燃烧温度,在600-800℃时就会生成燃料型,它在煤粉燃烧NOx产物中占60-80%。

在生成燃料型NOx过程中,首先是含有氮的有机化合物热裂解产生N,CN,HCN 和等中间产物基团,然后再氧化成NOx。由于煤的燃烧过程由挥发份燃烧和焦炭燃烧两个阶段组成,故燃料型的形成也由气相氮的氧化(挥发份和焦炭中剩余氮的氧化(焦炭两部分组成。 燃料中氮分解为挥发分N和焦炭N的示意图 二、低NOx燃烧技术原理 对于没有脱硝设备和脱硝燃烧器的燃煤锅炉来说,也就是采用低氮燃烧技术来减少NOx的生成机会。 1在燃用挥发分较高的烟煤时,燃料型NOx含量较多,快速型NOx极少。燃料型NOx是空气中的氧与煤中氮元素热解产物发生反应生成NOx,燃料中氮并非全部转变为NOx,它存在一个转换率,降低此转换率,控制NOx排放总量,可采取: (1减少燃烧的过量空气系数; (2控制燃料与空气的前期混合; (3提高入炉的局部燃料浓度。 2热力型NOx:是燃烧时空气中的N2和O2在高温下生成的NOx,产生的主要条件是高的燃烧温度使氮分子游离增加化学活性;然后是高的氧浓度,要减少热力型NOX的生成,可采取: (1减小燃烧最高温度区域范围; (2降低锅炉燃烧的峰值温度; (3降低燃烧的过量空气系数和局部氧浓度。 具体来说,就是在保证锅炉燃烧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班级:汽服1101 姓名:袁嘉俊学号:15 摘要: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大气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发新能源汽车和低排放汽车已经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分析汽车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假设其它条件一定时,某一或几个参数变化的情况下,定性分析汽车主要排放污染物C0、HC、NO,等的变化趋势,从而建立起控制汽车排放的有效措施达到降低汽车排放、净化城市大气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排放污染物生成机理影响因素 1、绪论 随着居民收人的提高,汽车价格的下降和消费环境的改善,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将持续扩大增长;同时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我国汽车排放污染物总量也将持续攀升。汽车排放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因此控制汽车污染的排放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质量。 2、汽车排放污染物成分 主要污染物CO、HC、NOX和微粒的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汽车排放污染物生成机理 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 汽车尾气中CO的产生是燃烧不充分所致,是氧气不足而生成的中间产物。燃气中的氧气量充足时,理论上燃料燃烧后不会存在CO。但当氧气量不足时,就会有部分燃料不能完全燃烧,而生成CO。 1)汽油机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 Φa <1时,因缺氧引起不完全燃烧,CO的排放量随Φa的减小而增加。 Φa >1时,CO的排放量都很小。 Φa =~时,CO的排放量变化较复杂。 2)柴油机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 Φa =~3,CO排放量要比汽油机低得多。 Φa =~,CO的排放量才大量增加。 影响一氧化碳生成的因素:1. 进气温度的影响2. 大气压力的影响 3. 进气管真空度的影响4. 怠速转速的影响 5. 发动机工况的影响 碳氢化合物的生成机理 1)车用汽油机未燃HC的生成机理 车用发动机的碳氢排放物中有完全未燃烧的燃料,但更多的是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物,还有小部分由润滑油不完全燃烧而生成。排气中未燃碳氢物的成份十分复杂,其中有些是原来燃料中不含有的成份,这是部分氧化反应所致。 车用发动机在正常运转情况下,HC的生成区主要位于气缸壁的四周处,故对整个气缸容积来说是不均匀的,而且对排气过程而言HC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在发动机一个工作循环内,排气中HC的浓度出现两个峰值,一个出现在排气门刚打开时的先期排气阶段,另一个峰值出现在排气行程结束时。HC的生成主要由火焰在壁面淬冷、狭隙效应、润滑油膜的吸附和解吸、燃烧室内沉积物的影响、体积淬熄及碳氢化合物的后期氧化所致。 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 汽油机未燃HC的生成机理也适用于柴油机,但由于两者的燃烧方式和所用燃料的不同,故柴油机的碳氢排放物有其自身的特点,柴油中的碳氢化合物比汽油中的碳氢化合物沸点要高、分子量大,柴油机的燃烧方式使油束中燃油的热解

氮氧化物的产生机理及脱氮技术原理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机理 在氮氧化物中,NO占有90%以上,二氧化氮占5%-10%,产生机理一般分为如下三种: (a)热力型 燃烧时,空气中氮在高温下氧化产生,其中的生成过程是一个不分支连锁反应。其生成机理可用捷里多维奇(Zeldovich)反应式表示。 随着反应温度T的升高,其反应速率按指数规律。当T<1500℃时,NO的生成量很少,而当T>1500℃时,T每增加100℃,反应速率增大6-7倍。 热力型氮氧化物生成机理(Zeldovich反应式) 在高温下总生成式为 (b)瞬时反应型(快速型) 快速型NOx是1971年Fenimore通过实验发现的。在碳氢化合物燃料燃烧在燃料过浓时,在反应区附近会快速生成NOx。 由于燃料挥发物中碳氢化合物高温分解生成的CH自由基可以和空气中氮气反应生成HCN和N,再进一步与氧气作用以极快的速度生成,其形成时间只需要60ms,所生成的与炉膛压力次方成正比,与温度的关系不大。 上述两种氮氧化物都不占NOx的主要部分,不是主要来源。 (c)燃料型NOx 由燃料中氮化合物在燃烧中氧化而成。由于燃料中氮的热分解温度低于煤粉燃烧温度,在600-800℃时就会生成燃料型,它在煤粉燃烧NOx产物中占60-80%。 在生成燃料型NOx过程中,首先是含有氮的有机化合物热裂解产生N,CN,HCN和等中间产物基团,然后再氧化成NOx。由于煤的燃烧过程由挥发份燃烧和焦炭燃烧两个阶段组成,故燃料型的形成也由气相氮的氧化(挥发份)和焦炭中剩余氮的氧化(焦炭)两部分组成。燃料中氮分解为挥发分N和焦炭N的示意图 二、低NOx燃烧技术原理 对于没有脱硝设备和脱硝燃烧器的燃煤锅炉来说,也就是采用低氮燃烧技术来减少NOx的生成机会。 1)在燃用挥发分较高的烟煤时,燃料型NOx含量较多,快速型NOx极少。燃料型NOx是空气中的氧与煤中氮元素热解产物发生反应生成NOx,燃料中氮并非全部转变为NOx,它存在一个转换率,降低此转换率,控制NOx排放总量,可采取: (1)减少燃烧的过量空气系数; (2)控制燃料与空气的前期混合; (3)提高入炉的局部燃料浓度。 2)热力型NOx:是燃烧时空气中的N2和O2在高温下生成的NOx,产生的主要条件是高的燃烧温度使氮分子游离增加化学活性;然后是高的氧浓度,要减少热力型NOX的生成,可采取:(1)减小燃烧最高温度区域范围; (2)降低锅炉燃烧的峰值温度; (3)降低燃烧的过量空气系数和局部氧浓度。 具体来说,就是在保证锅炉燃烧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 1、低过量空气燃烧 使燃烧过程尽可能在接近理论空气量的条件下进行,随着烟气中过量氧的减少,可以抑制NOx的生成。这是一种最简单的降低NOx排放的方法。一般可降低NOx排放15~20%。但如炉内氧浓度过低(3%以下),会增加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引起飞灰含碳量增加,使锅炉燃烧效率下降。因此,在锅炉运行时,应选取最合理的过量空气系数。 2、空气分级送入炉膛

NOx生成及控制措施

一概述 中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在一次能源中占75%,其中84%以上是通过燃烧方法利用的。煤燃烧所释放出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氮氧化物(NOx)引起的环境问题和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氮氧化物(NOx)的主要危害: (1)NOx对人体的致毒作用,危害最大的是NO2,主要影响呼吸系统,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疾病;(2)NOx对植物的损害;(3)NOx是形成酸雨、酸雾的主要污染物;(4)NOx与碳氢化合物可形成光化学烟雾;(5)NOx参与臭氧层的破坏。 (2)不同浓度的NO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燃煤锅炉NOx生成机理 氮氧化物(NOx)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通常所说的NOx有多种不同形式:N2O、NO、NO2、N2O3、N2O4和N2O5,其中NO 和NO2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另外还有少量N2O。我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中70%来自于煤炭的直接燃烧,电力工业又是我国的燃煤大户,因此火力发电厂是NOx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煤的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NOx )主要是一氧化氮(NO )和二氧化氮(NO2),在煤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量和排放量与煤的燃烧方式,特别是燃烧温度和过量空气系数等密切相关。燃烧形成的NOx 生成途径主要由以下三个:为燃料型、热力型和快速型3种。其中快速型NOx 生成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 1. 热力型NOx 指空气中的氮气(N2)和氧(O2)燃料燃烧时所形成的高温环境下生成的NO 和NO2的总和,其总反应式为: 2 2222NO O NO NO O N ?+?+ 当燃烧区域温度低于1000℃时,NO 的生成量较少,而温度在1300℃—1500℃时,NO 的浓度约为500—1000ppm ,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NOx 的生成速度按指数规律增加,当温度足够高时热力型NOx 可达20%。因此,温度对热力型NOx 的生成具有绝对性的作用,过量空气系数和烟气停留时间对热力型NOx 的生成有很大影响。 根据热力型NOX 的生成过程,要控制其生成,就需要降低锅炉炉膛燃烧温度,并避免产生局部高温区,以降低热力型NOX 的生成。 2. 燃料型NOx 燃料型NOx 的生成是燃料中的氮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氧化反应而生成的NOx ,称为燃料型NOx 。燃煤电厂锅炉中产生的NOx 中大约75%~90%是燃料型NOx ,因此燃料型NOx 是燃煤电厂锅炉产生NOx 的主要途径。研究燃料型NOx 的生成和破坏机理,对于控制燃烧过程中NOx 的生成和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燃料燃烧生成NOx 的过程中,

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研究计划

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研究计划 一、研究背景 汽车从发明到今天已经一个多世纪了。在现代社会,汽车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交通工具。汽车在为人们造福的同时,也带来大气污染、噪声和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2013年伊始,全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北京更是连续6日深陷其中,PM2.5浓度指数多次“爆表”。 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12年,我国进口原油2.85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8.7%。通行观点认为,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50%,就说明该国已进入能源预警期。日前,环保部发布了《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公布2011年全国机动车污染排放状况。年报显示,我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包含四项: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碳氢化合物(HC)和一氧化碳。2011年,全国机动车四项污染物排放4607.9万吨,比2010年增加3.5%,而汽车的排放量占到了机动车排放总量的84.7%。其中,汽车对CO、HC的贡献比例分别达到了80.6%、76.9%,而对NOx、PM的贡献比例则高达90.4%和94.9%。 二、研究计划的目的 针对现在绝大部分机动车都是汽油机或者柴油机,所以改善内燃机的燃烧过程和控制废气的排放对如今石油资源的不断匮乏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有很大的帮助。第一,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用完了就没有了,所以通过改善燃烧过程,优化燃烧路径,已达到减少燃油消耗。提高燃油经济性,相对的减少了燃油的消耗量。第二,通过污染物的排放,尽可能的减少污染,达到国际先进的排放标准。将汽车排放废气污染降至最低,还一个健康的大气环境给我们。 三、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技术路线与设计方案 本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内燃机的燃烧过程和对排放的控制。通过对内燃机燃料的选择,进气管道的设计,气缸的结构参数(燃烧室的形状,压缩比等)设计,适应各工况的燃油喷射时刻正时,对氧传感器和三效催化转换器的闭环控制的优化设计等一系列措施来优化燃烧过程,降低燃油消耗率,降低排放。

《发动机排放污染及控制》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系统而深入的介绍了与发动机排放相关的新知识、新内容和新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排放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以及汽车排放测试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初步具备发动机排放及控制领域的研究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 1、掌握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发动机主要有害排放污染物的机内净化技术、后处理净化技术、排放测试基本方法及其排放标准; 3、掌握发动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一般净化方案。 本课程的任务: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培养其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够根据排放污染物的特点,分析和提出排放污染物的一般进化方案,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热动力设备排放污染物及控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机内净化技术和后处理净化技术的优缺点,并结合各技术的局限性进行讨论,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授课手段与教学方法 授课手段: 课堂多媒体演示讲解,课堂讲解,课程讨论,课程论文等。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场景—课件—网络—习题”的多元化教学平台,将理论教学与教师引导和教师非引导的自主学习相融合,实行以能力培养为轴心,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以学生为本的立体教学方法,营造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互动中优化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 1、绪论:环境污染与保护,发动机排放污染物及危害。 2、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和微粒等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3、发动机的排放特性: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稳态和瞬态排放特性。

NOx的生成机理

随着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经济建设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燃煤电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中,氮氧化物(NOx)因为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且难以处理,所以成为重点控制排放的污染物之一。由于环保滞后,特别是治理资金的匮乏,我国对NOx的治理还很有限,因此通过燃烧调整来减少燃煤电厂污染物的排放,特别是NOx的排放,具有积极的意义。 1NOx的生成机理 NOx主要指NO和NO2,其次是N2O3,N2O,N2O4和N2O5。在发电厂锅炉的煤粉燃烧过程中,NOx的形成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有机地结合在煤中的氮化物在高温火焰中发生热分解,并进一步氧化而生成NOx;二是供燃烧用的空气中的氮在高温状态与燃烧空气中的氧发生化合反应而生成NOx。在煤粉锅炉生成的NOx中,主要是NO,约占95%,而NO2仅占5%左右,N2O3,N2O,N2O4和N2O5的量很少。NOx的生成量与锅炉的容量、结构、燃烧设备、煤种、炉内温度水平和氧量、运行方式等有关。 煤燃烧过程中所生成的NOx有三种类型,即热力型NOx、燃料型NOx和快速型NOx。 1.1热力型NOx的生成 热力型NOx是燃烧空气中的氮在高温下氧化而成的。其生成机理是由前苏联科学家捷里道维其(Zeldovich)提出的,按这一机理,热力型NOx的生成主要由以下链锁反应来描述: 式中:t——反应时间; T——反应温度; c(NO)——NO的浓度; c(O2)——O2的浓度; c(N2)——N2的浓度。 由上式可以看出,影响热力型NOx生成量的主要因素有燃烧反应的温度、氧气浓度和反应时间,而且温度对热力型NOx的生成影响最大。实际上在1 350 ℃以下,热力型NOx 生成量很少,但随着温度的上升,热力型NOx生成量迅速增加,温度达1 600 ℃以上时,热力型NOx占NOx生成总量的25%~30%。 1.2燃料型NOx的生成 燃料型NOx占煤粉锅炉NOx生成总量的70%~80%。一般认为,燃料型NOx是燃料中的氮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发生热分解,并进一步氧化而生成的,同时还存在NO的还原反应。燃料型NOx的生成和还原机理相当复杂,至今仍无法解析清楚。燃料型NOx的生成可用下式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