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答钱学森之问

试答钱学森之问
试答钱学森之问

试答钱学森之问

饶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

课程前言

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科教兴国的背后其实是人才兴国,但是这样一句口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常常不能尽如人意,院士、长江学者一大堆的荣誉背后是否潜藏着学术扭曲的危机?该如何重建中国学术的本位精神?关于这些问题,今天我们非常容幸的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饶毅博士,大家欢迎。

下面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一个介绍饶毅博士的短片。

旁白短片介绍:饶毅这位从江西医学院走出去的著名科学家,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完成学业,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著。2007年饶毅全职回国,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许多人把他的回国与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郭永怀的回国相提并论,专业研究之余,饶毅对中国大陆科研学术体制多有批评。有人把他的院士落选原因归结于此。

主持人:饶博士,我想大家对您的关注可能还不是对您的专业,因为您的专业属于高精尖这个大众知名度其实并不高。我想大家对您的关注更可能的是您表现出来的一种很率性的一个科学家的一种性格,就是饶毅居然落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那么,您对这件问题个人现在目前怎么看?事情已经过去了。

饶毅:我先要附带说明一句,我觉得把我们类比钱学森、郭永怀不是很准确,他们那个时候为国家的很多需求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这一代已经条件好很多了,然后我们有些工作是自然科学探索工作,和国家需求也不是立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长远来看,中国需要发展科学,那需要我们和其它一些人的一起工作,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些事情。院士这个事情,实际上对我的影响很小,因为作为一个荣誉来说,它有行内和行外,行内的人都知道我的情况,所以多一个和少一个荣誉并不会真正影响我在意的这些行内的人对我的评价。行外来说也有这个问题,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我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可能落选让我的知名度还更高。所以我觉得整个来说,应该把院士选举作为一个很有自尊的,不光是他人尊重而且自尊的一个程序,我觉得很重要。

主持人:其实饶博士您回国以后也享受到了这种体制给您的一些利益,但是好像您对这个东西不怎么买账,好像您对这个体制本身还是一直在进行一些反思和批评。

饶毅:我是这样的,我批判东西的时候我不是批判水平,水平不到,这是人家能力的问题,你不能去说别人,不能讥笑别人。但是体制是我们作为我也参与一点行政工作,还有人参与的更多,应该促动体制的不断改善、不断改革、不断完善,这是应该的。所以我是一直坚持这样做,不是说我在国外的时候就批评,在国内就不敢批评了,是这样的。然后我也不会说我在国外的时候更尖锐,国内的时候不尖锐了。

主持人:如果时间更长一点或者说您没有到美国去的话,您是不是这种反思的批评的能力和精神就会弱一些?或者时间更长一点就会消磨掉?

饶毅:我觉得这和土生土长和留学的关系有,但是不是最大。我觉得这和一个人怎么做事,为人关系更大。我们科技教育界主要迎合不良作风,发挥体制毛病的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这些留学回国的人。他们这些人把中国的这个不良习气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在我工作的生物医学界做的方面最差的这些人几乎各个都是留学回来的,包括国外的博士,所以事情不是这样的,文革前毕业的学生现在都不是学生,现在都是老教授了,他们这些人多半有两点特点:自尊和高尚情操的追求,他们其实在各个方面做得很多,所以别人以为我不当学院士是老的反对,没的事。这个老的很多人给我打电话写E—mail,有几个人我根本一点都不认识的,主流有问题的,是后来回国的人里面有些事情做得不对。

主持人:比如说现在要您给中国的大学教育制度挑一个毛病,您觉得它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饶毅:如果要挑一个问题的话,我想就是一定要强调对学生要发掘和发挥和支持他们发展特色。目前我们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公平,所以都用了一把尺子量,学生从入幼儿园到进入大学至少全部是按他的总分来录取,使这个事情很单调,然后让很多学生长大了认为这是唯一重要的一个事情,埋没了他们很多特色。

主持人:这是您认为最主要的一个问题?

饶毅:我觉得是很大的一个事情。

主持人:实际上刚才我和饶博士的这个对话中间慢慢就会逼出一个大家其实都很关心的问题就是钱学森之问。钱老在他去世之前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建国以来培养的杰出的人才相对来说很少?不是说没有,为什么相对来说很少,时间不短了,有半个多世纪了,应该说几代人应该都已经培养出来了,但是我们培养的这样一种人才却相对来少。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很难堪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必须要回答。那么今天饶毅博士试

图从他自己的角度,他既是科技人员,又现在又在大学里面从事教育,他会替我们来进行一个自己的解答。下面我们有请饶毅博士。

旁白:论文数量第一,质量百名开外,中国学术虚弱正盛,学术让位于官术,钻营取代钻研。官本位肆虐,潜规则盛行,中国学术界为何重症缠身?钱老有心问天公,杰出人才何处求?著名海归学者饶毅正言《试答钱学森之问》。《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饶毅:我想我们很多人都在思考钱学森之问,我首先要说从我的角度说我体会到钱学森先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正确的。也就是说不光在国外而且在中国自己近代历史上面以前出现的杰出人才的比例其实相当高,大家知道西南联大,西南联大里面很强的一个是清华大学来源的数学系。数学系当同时有陈省身和华罗庚的时候,当时中国的数学已经走到了国际前缘。而这个前缘可能今天中国在很多行业都没有再接近他们达到的高度,同样西南联大培养出来杨振宁、李政道;协和医学院有冯德培做我们这一行神经生理的工作。这些工作在当时都在世界上是重要的教育成果、重要的科研成果。而我们现在人数多多了,经费增加很多,条件提高很多,可是我们真正变成杰出人才的,达到当时达到的程度的反而比例降低了很多。所以这是一个从他的钱学森先生一生的角度他自己在想这些问题的时候,会得到一个很鲜明的对比。所以我自己和很多人可能都在想这个问题,我自己觉得有四个回答很重要,也就是说这四个回答是希望在对比了中外和以前和现在的差别了以后认为我们应该大力改善的几个方面。

一、发现特色

第一个方面要发现特色。这是在我们整个教育体系显得特别有问题的一个方面。在科学上这当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教育体系上面我们因为需要追求公平,在追求公平出现了片面的问题,那就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入学是以总分为标准,所以从社会到学生个人都把这一个事情的追求变成一个最大的事情,因为这对他一生的影响最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把特色给埋没了。总分本身也是一个特色,但是要在社会各行各业做好,包括在自然科学这样跟教育很接近的这些领域做好,也不能靠总分,而是要有特色。不是说总分完全没有用,但是特色可能是我们最缺的一个事情。从教育上来说。从科学上来说,很多人因为都是追求大家都追求的总分这样思路上来,所以很多中国学生以后做了科学以后也希望去追热门。热门是很多人正在做的事情你去做,热门里面要做好是有可能的,但是很难的。我们独辟蹊径的中国人和包括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华人就会比较少,因为他的心态上就经常在追热门和追总分。在思想上,思路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这样,我们的特色少,会做的事情

少。

那这是需要比较的。特色我想比较两个故事。一个是很简单的故事就是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在数学上是做得极端好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如果在现在华罗庚是入不了学的,因为他那个时候学历不够,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敢于录取他做研究生是因为他们的教授有这个识才的能力,而且有这个胆魄把他收到清华大学来了。现在你要各个学校收几个这样的人,这个校长要第一要被这个舆论要骂死,你怎么知道他行,因为要过一段时间才知道,不可能马上知道。第二你敢这样招这个华罗庚,那马上就有上将、中将、部长、副部长、政治局委员都来递条子给你,说我的侄子,我的秘书的儿子,我的女婿也是都有特色的,你们都得陆续他。当这样各种各样的权力来的时候,你能不能校长、系主任、院长能不能招架得住?招生办能不能招架得住?就很有困难,很多学校我相信绝大多数学校是招架不住的,所以我们在本科生入学方面绝大多数学校是教育部你给它自主权,学校都不要,因为一要了以后,校长和招生办主任这个活不下去了。他招生的时候不知道躲到哪里去好,因为那个权力和利益在他后面拱他拱得太大了,所以自从片面追求公平和社会的这个压力最后造成我们在鼓励学生特色上基本上完全放弃了,因为你虽然老师可以在不同阶段鼓励,可是因为这几条很大的杠杆,入学跟你以后的发展跟你以后的工作都有关就把这个特色就给埋没掉了。12:53 旁白:片面追求公平导致总分至上的教育理念,而追求热门进一步把潜力和兴趣堵在门外,世间已无华罗庚,因为伯乐压力大。饶毅正言《试答钱学森之问》,《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饶毅:第二,我也讲一个更大的例子,这是我在北大跟学生讲课的时候用的例子。就是我们生物学的一个重要起源是遗传学,遗传学之父叫孟德尔。孟德尔他的工作我认为是生物学两大智力高峰之一,一个是孟德尔个人,1865年1866年的时候,另外一个是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1953年到1965年他和不同的合作者做的工作也是智力高峰很高。你们可能注意到我没有把达尔文放在里面,我认为达尔文的工作非常重要,可能比这两个工作都重要,但是我仔细分析了达尔文在智力上是不能跟他同时代的孟德尔相比较的。他们曾经做过同样的实验,达尔文做了两次都只做到一半,他就不知道这个意义,停下来了,没有往下做了。所以他也需要遗传学的理解来支持他的进化论,但是他因为不如孟德尔聪明,所以最后达尔文没有做出遗传学来。孟德尔做出来的遗传学一方面是因为他很聪明,另外一方面他有极强的支持,就是说他在学术界在全球是得不到支持的,他的理论是在他去世以后30多年,他理论发表30多年,他去世十几年以后到1900年才有其它人号称重新发现了他的理论。那三个号称重新发现他的理论的人,你把他的三个人的全部工作加起来不如1900年三个人的工作加起来不

如孟德尔一个人1865年发表的工作。在工作量思想深度上都达不到,所以孟德尔是一个极端超前的人,所以这样一个超前的人本身就是特色。如果你去看孟德尔的教育经历就会知道,如果没有人支持他他是做不下来的。他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家里农民,要受不了了,要把他拎回来,这时当地有人跟他父母说你应该支持他。他自己还有一个耍赖的方式,他中学的时候家里的经济状况出现问题,他爹给树砸了一下,就叫他回家来,叫他不要读书了。他躺在床上不起来,我们现在叫抑郁症,他当时也不知道叫什么,反正你叫他回家去他就不干了,然后送他回去读书,他又好了。所以他家又没钱,怎么办?那当时你如果去进修道院,那修道院如果进得去就会养着你,给你吃饭,目的是让你传道传教,宣传基督,宣传宗教,所以他就去了。他不是因为信教或者对教会的宗旨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而是因为他家没钱。对于这个理由,他在他自己的一个很简单的自我介绍里面写得非常清楚。他进了修道院以后叫他去传教,他又不行。但是呢那你说怎么办?叫你进修道院来,你传道不行,那应该把你开除了。没有。修道院的院长我把他叫道长,支持他。那个道长是怎么支持他的?说你不传教但是我发现你教书可以,让你当代课老师。那个时候一百五十多年前,在奥匈帝国要教书是考教师资格,他考不取,那考不取照我们现在的方法,那这个时候就让你不做教师吧,那要你去干什么?又不能传教,又不能做教师,你要没饭吃了。那个道长说你考不取很好,我把你送到维尔纳大学去进修,所以他得到的教育机会不是因为他做得好,是因为他做的不好。他的道长因为他做得不好,考不过了送他去维尔纳大学进修。维尔纳大学进修的时候,他学了物理、学了数学、学了生物。他的数学那一部分学了组合分析,是对他以后做遗传学的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在维尔纳大学进修完以后,也许还考了一次教师执照,这第二次我们不清楚,但是如果考了他肯定也是考了不及格。因为他一生从来没有拿到过正式教师执照。所以他做了十四年中学的代课考试是无照教书的,也是他道长和那个中学校长在支持他。

那他这样第二次考试不及格回来以后,他说我要做遗传学实验,他请道长给他拨款支持他。他说我除了你外面一块田以外,我还要做一个暖房。这是1854年,道长真给他做。你要想一下,这个道长本身掌握的资源很有限,道长底下有作家、音乐家、革命家,这个道长底下集聚了一批那个道士尽是那些有各种各样智力追求的人。这个人老是考试不及格,问你要钱做暖房,那我有一个比喻,因为你看道长本身掌握的资源是有限的,给孟德尔做个暖房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科技科技部长给某一个教授拨一百亿一样,因为你算一算它的比例就可以。这个道长还真这样做,真支持他,给他建了暖房。建了暖房以后,孟德尔在1854年到下面十多年坚持做一系列的实验,把遗传学推出来了。孟德尔这个文章发表后一两年,道长就去世了。所以道长从来没有看到过孟德尔被任何人接受。因为孟德尔自己至死自己也看不到全世

界接受他,但是这个道长做的是完全对的,这个道长能识别这个人才,发挥他的特色,他不能传教就不要传教,他这个家没钱我给他钱吃饭,所以这个道长本身识别了这个人的能力,而且识别是绝对对的。所以有孟德尔这样的的本身是个天才,这位识别他的道长叫做耐普,也是一个天才。他在识别人和坚持敢于支持人的方面是一个天才,所以他是发现、发挥和支持了一个天才的成长。

那你如果让我们现在来说,一个单位的领导,小单位、大单位、国家各个部门的领导现在基本上都不敢做这个事情,现在领导主流是他是希望升官,升官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是不要有争议,所以凡是有争议的凡是有这个特色的人大家不能识别的人,这个他老是考试不过的你千万不要去支持,支持了以后别人都骂你,骂你不公平,骂你什么东西,这样把领导给骂下去了。所以领导如果为了自己升官,而不是说我真正能够识别人,他就会弃之不用有特色的人。所以如果孟德尔落在我们今天,我相信中国这么多人口有这种人,但是在各级老师、各级领导都把他刷到一边去了,没有人愿意接手这个事情。那当时耐普那个修道院还有革命家呢,我在想就是因为没有记录,那个革命家会不会造反?说你凭什么支持这个考试老不及格,不支持我们?应该支持我干什么事情,你把这个钱都用到这样一个人身上去了,凭什么?所以这个事情是在有能力而且有决心有勇气的各级领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老师来说对于各级领导来说是要发现鼓励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和科学工作者在特长方面真正能做好,所以从孟德尔和华罗庚这两个例子中外的例子,我就认为我们现在的中国应该有人敢于有这个能力,而且敢于这样做。我自己做过这个事情,但是我不说,因为我现在说出来只是造成别人对我不满,但是等过十几二十年如果我做对了,自然大家会知道我做的是哪一个事情,所以附带说话一下有人认为我一天到晚写博客不做事,没的事,我做了很多事不吭气,我写的事情是为了让别人有所触动,其它我自己做的事情,那我就自己做吧,这是不用说的事情。所以这是发现特色第一方面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加强。

二、保护争议

第二方面是保护争议。当在科学界你要做得很超前的话,超前孟德尔这样几十年,或者超前其它人十几年,几年的时候,本身就容易导致争议。凡是争议很小的事情特别是刚刚出来争议很小的科学工作有一部分确实好,大家马上就接受了,但是呢,多数特别超前的工作它本身就必定带来争议。因为就是因为它超前,所以大家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接受,大家需要有更多的证据,超前的工作有时候出来的时候,它的证据不完全,它是有一定的洞察力,然后看到有一些现象有一些结果它就洞察到比别人要远。所以这个时候它本身也不完备的,然

后如果凡是碰到这种争议,我们就躲走不要去做,我们不去支持他,最后整个这个就少了。而在这些有争议的工作不管是科学也好,其实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也好包括有一些改革本身是需要一段时间支持,以后最后会找好。在社会上,深圳,你们现在的同学不会知道当年建深圳搞了十几二十年,这个极左极右派两边都把深圳骂得要死,现在做下来没有几个人说深圳做错了,那这也是在国家改革方面也是做得对的。虽然有争议但是一个对的事情。

旁白:敢于接受争议造就了孟德尔,孟德尔造就了现代遗传学,老好人主义是滋生平庸与市侩的温床,如何直面争议?和谐是否意味着不要争议?饶毅正言,试答钱学森之问。《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饶毅:争议除了在做工作的时候需要保护以外,还有一部分争议是工作已经做出来了,也需要在保护的角度上搞清楚争议,这就是我们9月12日获得美国拉斯克奖的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是1971年到1973年、1974年左右为主做的工作在文革期间做的工作,发现抗瘧的新药青蒿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在中国有很大的争议。这个争议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这是一个大协作的项目,很多人参与了,其中也包括他们当时没有什么论文的,论文是以集体作者,所以1971年1973年的工作第一篇论文是1977年发表,青蒿素协作小组是没有写清楚,谁做什么东西,到1979年再发了一篇英文论文,写了一大串作者,屠呦呦在中间,所以你说不清楚谁做了什么,所以谁做了什么是要靠原始资料,靠当时军队组织的一些会议,因为这是一个军方的项目,军方牵头的项目,抗疟药。然后靠你跟有争议的不同方面的人仔细去面谈他们,然后把录音都收集起来,然后再佐证不同的资料看不同的人说,你最后再梳理出来,到底谁做了什么东西,特别是是屠呦呦作用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把这个东西都做完以后,就知道屠呦呦的作用明显可以确定她起了关键的作用。这里面有很多的,因为课题组互相也有争议,它内部绝对争议,有几个人说这个纯化这一部分她一点也没起作用,都是他做的。然后其它课题组也是说我们做了什么什么,所以经常争议。

在经常争议的情况下,在中国现在这个文化体制里面就有问题了,就是大家都知道青蒿素本身很重要,因为有争议,所以他们整个这个所有这些做青蒿素的人,屠呦呦也好,其它主要人物也好得到的认可都非常少,因为每一次想认可谁的时候,其它人就轰然就写一大堆大字报,也不是大字报,写很多信进去说不对,是我的重要,是他的重要。而且在中国体制文化体系里面就是只要有争议我们就不管,就放在那里。所以少数几个奖给了他们,多数奖就不去给他们,所以他们也不是院士,因为一评她院士,屠呦呦是被提名过做院士的,一提名就说有争议把她搁置了,所以这是中国文化里面体制里面不光是做官的人不愿意争议,而且就是一般的人也不愿意争议,这是这么重要的东西,你因为有争议就逃跑,所以最后变成

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美国给她奖,我们对她的认可很少。美国这个奖是三分之一的人拉斯克奖获得者以后是要获得诺贝尔奖金的。

如果说国内写的这个最清楚的事情那是我写得最清楚的,我自己是我既不学中医,也不学中药,我也不学药物,然后我自己出国20多年,你反过来我这样的人觉得这个重要,最后搞清楚这个东西这本身是一个有一定讽刺意味,没有这样的文化是轮不到我做这个事情的,应该早就有人把这个事情做得清清楚楚。这里面就是因为我觉得这个事情重要,所以我就一定要带着一些学生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清楚争议其实一点也不难,把东西都摊开来看以后就能够写下这个结论。我们现在写的结论,现在各个方面基本上都接受,有争议方都结论说我们这个写的那个有限的那个结论他们是接受的。所以争议是不难解决的,只要你有勇气,有能力去把这个事情做完,所以完全是这个文化对于争议的恐惧,对于争议的避免,最后使得这个做了这么重要的东西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承认,因为为了避免争议,最后就不行了。而你知道有一定的争议不是太大事情,你在一定程度上在有些时候可以说争议是进步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完全没有争议的东西可能你去做,你就要问你自己十次是不是我做错了事情。因为这个事情一点争议都没有,那不是说这个太容易,太明显的事情嘛。有争议是不需要惧怕的,而需要理性地分析它,然后决定怎么做和怎么认可一些人物和事件。所以我认为保护争议在中国是做得很不够的。然后和谐社会本身并不是说没有争议,人类社会一定有争议,和谐的意思是对争议,我的理解是对争议要有合理的解决,而不是说不要有争议。如果说不要有争议,我们的社会本身在各个方面就进步就会极端的慢,可以说是很慢,甚至停下来这一些方面。这是第二个方面。

三、支持青年

第三个方面就是要支持青年。因为从科技界来说,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主要的成就都是科学家在45岁以前做出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支持青年,我们很多人在中国也这样说,但这个本身里面有体制和文化的两个层面,这很大一个层面是文化层面,因为中国人喜欢表示尊老,这个尊老是没有什么错,尊老是对他的人格对他的个人包括对他的个人生活有尊重和有很好的安排。但是不是说在讨论科学、讨论技术的时候老年人的意见要占主导,老年人得先发言,他发的言我们不能反驳,他反驳他提出来的东西,我们就要避开,这是不对的。因为尊老的文化好的部分推广到了差的部分,也就是说很多讨论的时候,中国一定要请老的人来,老的人即使不懂也叫他来,老的人已经开始出现身体状况也要叫他来,这是不对的,应该是在科学、在技术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老的人和年轻人的都用理性来讨

论这个事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当然我要反过来说老的人如果人家真的懂这方面的也不能排除他,不能因为他老就不来,这是一样的道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中国要竞争科研经费,竞争技术项目,在中国的情况下如果请一个老院士在上面,然后一个年轻人主持一个项目,两个人PK的话,两个团队PK的话,那就常常给了这个老的院士,没有给这个年轻的人。这个时候就没有考虑到谁做得对不对和谁真能够做下来,如果这个老院士是真正活跃有思想而且会推动这个事情,那当然应该让他做,但如果其实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这个中青年这个人可能会做得更好,那这个时候就应该支持他做事情,老的人我们用其它的方法支持他,但是在支持做事方面一定要按照谁能把这个事情做下来做好来支持他。所以这是我强调的支持青年的一个部分。

四、坚持理性

最后一点,我是觉得要坚持理性。我们中国社会不是没有人喜欢争议,不是没有人可以有各种说法。但是由于可能不止一种的原因,我们在坚持理性上做得是不够的,在有些方面两边的极端我是说相当于极左极右的人声音很大而且他们很固执,很坚持。经常发声音,发久了以后中间的人就不吭气了,还以为这两边的意见是对的。科学技术方面,有一批人在那里拿捏造的事实来攻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本身的应用已经有很多年,我们需要合理的和保证安全的应用,但是我们不能由一批无理智、用非理性的方式捏造事实来批判这个事情。你捏造事实来批判,听过去好像是一个遏制转基因这方面,实际上使转基因反而会走上歪路,因为转基因这边也有很多人,这边人里面也有合理的和理智的人,也有有利益驱动的人。利益驱动的人他到时候打个大标语:你看,骂我们的人都是那种人,所以以后我们的转基因就不要公开审批,都悄悄审批了或者悄悄做了,这样反而会做得更不好。所以实际上应该把两种利益驱动的这种人和极端的无理智之人的意见都要边缘化,让中间有理智的有理性的讨论占主要地位,最后才能拿出一个合理的对我们大家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好的方式来。而坚持理智也是对我们培养我们年轻人变成真正杰出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因为我们要提倡有批评性、批判性,这个意思不是要无理智的乱说,而是要有道理、有理智、有事实、有逻辑。很严密的逻辑,很坚实的事实,在这个基础上推理和理性的讨论,包括激烈的争论,但是不能超出这个范围,用无理智的事情、捏造的事实,更不能说吵架是为了赢对方,我们目的在科学讨论方面是为了得出一个我们愿意冒险做的事情,而不是为了跟谁意气用事。所以坚持理智在我们中国目前的文化上面其实也是一个有缺陷的,而不能坚持理智的情况下,下面三点就很难做,因为第一点发挥特色,第二点保护争议,第三点支持青年。如果是有理

智的话,前面三点可以做得很好,如果不坚持理智的话,前面三点可以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有些行业有些专业带来很大的冲击,而且是走入歪路里面都有可能,所以一定要在坚持理智的情况下、坚持理性的情况下才能把前面三点做好,坚持理性的意思不是不要特色,不是要平均化,不是要没有争议,还是要合理的理智的讨论事情,也不是说青年人上来不要支持他们,而是说要理性地选择哪些青年人做哪些事情是合适的。所以这四点我觉得是相辅相成的,在这四点的基础上我觉得对钱学森之问,是一个我自己觉得总体的一个回答。至少从我的角度一个回答。

旁白:理性是基础,特色是出路,而保护争议、支持青年则是走出特色的关键步骤。但特色如何兼顾公平?如何实施个性教学?饶毅正言,试答钱学森之问。《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五、访谈

主持人:非常感谢饶先生精彩的演讲,饶先生其实用一些非常简明的语言和逻辑,还有一些具体事例答了那个很难回答的钱学森之问,就是要发现特色,保护争议,支持青年和坚持理性,而且在这个四点中间,饶先生特别强调最后一点坚持理性对于我们培养优秀的杰出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可以说具有一个民族的意义是吧?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个民族它的传统它的意识形态很多方面,有很多其实是不理性不理智的地方。我们很多人争议问题的时候常常可很容易第二步就跨入了一个不理性进入一个非理性,就把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变得没有办法再进行博弈和讨论下去。

那么我想这个饶先生的第一个问题关于就是在怎么我们国民素质教育中间追求公平方面然后同样的就是要注意因材培养特色。这一点就是我不知道在教育制度上上头有一些什么样的具体,比如说饶先生要你来做教育部长的话,不仅仅是做北大的生命科学院院长,比如说让你做北大校长或者更大一点做部长,你能不能指示下面的人设计一个既维持整体的国民教育的公平性,同时又使中间的杰出的英才能够脱颖而出,得到一个合理的一个机制性的培养?

饶毅:我觉得这个问题相当难,它的难度在于有文化的问题,就是因为大家都希望社会和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都应该怎么样才好,有一个简单的就是都认为应该按照中国的大学排名,都进入某些大学才是他的孩子的出路,这个文化的背景应该打破。实际上不同的儿童、青少年在不同的学校是对他有不同的好处的,而且有一些人是不适合上北大清华,上北大清华对他是极大的压抑,因为他需要花时间专门去做某些其它方面,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

使教育体制上面做的事情有效。然后很多学校老师也是这样,我发现有些学校老师,他让他学校的毕业生宁可进北大一个不是前途很好的专业,也不要去进另外一个学校前途很好的专业。这个老师这样做法有两层问题,一个就是老师自己就不懂,第二个他是私利,他是为了向外人报告他的班上有多少上了北大清华,他没有考虑人家这个孩子。

体制我觉得一方面就是说不同的大学就应该让它有不同的录取标准,在一定程度我们强调要自主性,那就是说各个大学包括在1949年以前各个大学它录取是分开来录取的,没有谁说一定要这个各个大学要一样,最后有一个同样的比较,没有比较。

主持人:注意观察这个本科,北大的本科生有一个问题,往往一个班里头好多好多个这个状元,就是状元成了堆,这个省的状元,那个省的状元都到了一个班里头,可是我发现这也是个问题。这就是和你刚才说的这个特色教育中间就有冲突了。大家都是状元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注意观察到有一些状元进来以后就疯掉了。因为他突然这个在一群状元中间觉得自己压力太大。

饶毅:你不发挥特色,你在原来的那条路上是走不下去的,会出问题的。而我也观察过另外一个现象,就是说总分高的学生有一批人确实有特色,这就是他总分高也是一种特色,但是有一些人他并不知道他要做什么。所以总分高的人里面包括高考状元包括我们每一届的前多少名,有一些人在后面做得并不是很好,就是因为他没有去发现这个总分是有很大的问题的,一直到大学的总分,大学里面考的总分也是有问题的。什么问题?那就是这些东西我们老师都知道的东西,你要搞清楚我们老师绝大部分包括我自己都不是大师,这个时候你只是做到我能做到的水平,你不就是有问题吗?钱学森比他的上海交大的老师要厉害很多。他的老师是谁?我们知道的很少。就是学生一定要比老师做得好,那就不能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就是要比我们老师要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所以实际上不是去考虑一个心态我是不是状元怎么样,而是你自己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那个方面有所发挥,然后突破那个方面,比我们老师都好。他才能作出有特色的人才,他才能作出杰出来。

六、现场提问

主持人:好,我们现在进入现场提问的环节。

提问:您好,饶教授,作为一个大陆的那个教育的亲身经历者,从高中到大学,我爸爸妈妈以及老师就跟我说,现在努力一点进入大学,你就自由了,然后大学的一个宽松的环境然后就是高中考高考完之后,这根紧绷的弦它就松下来了,然后进入大学的话也没有什么压力,然后造成就是说在大学期间可能就是说学生的目标比较不确定,然后我就想问一下,现

在这种就是高中的这种教育体制以及媒体的一个导向,每年报告状元有多少,然后谁是状元,这样的一些错误的导向,然后造成这些孩子们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说考上大学就造就了一架成功的阶梯,而不是说进入了大学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开始了就是一段新的路要更加努力的奋斗,然后大学的话又这样一个普遍的宽松的教育环境,即使你不用很努力也能够顺利的拿到毕业证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在现阶段就是能否进行一定的改善?

饶毅:我觉得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我回国以后我很大的一部分工作和一部分心思就是怎么样触动本科生进来以后要想到这四年是很重要的年代,您刚刚说的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很多学生进来以后他说我对很多东西感兴趣,ABCDEFG都感兴趣,这是自然的。一个18岁的年轻人。但是很多人就没有把ABCD搞清楚,或者搞到一定程度,最后觉得只做ABC特别是只做C,所以到毕业的时候他还是不能够确定,他不能确定就是在晃荡。因为他在各个方面基础不够,他怕在ABCD里面打基础了以后他怕E这个方面做了一段时间发现不感兴趣又退出来,他觉得那是浪费,他不知道排除也是进步。所以他就在兴趣方面没有真正发挥。

主持人:就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就是四年不是去对付那些考试、对付那些课程以及想到四年以后怎么就业,而是在这个中间有一个兴趣点,然后以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去进行。

提问:您好,饶教授,然后我现在自我感觉现在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有一个海浪式的发展,就是给人一种错觉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就比如说尤其是生物专业而言,二流学校来考一流学校的研究生,然后一流学校的来考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比如说清华北大,然后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又相继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出国这条路,然后您怎么看待这种发展这种方式?

饶毅:我觉得每个人希望追求他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这是一个自然的事情,但这里面有一个事情就哪一个是你真正最好的教育?你的兴趣、你的特长其实都要考虑进去才知道那个地方对你最好。刚才他说到一点其实你也可以反过来说也许我当年在北大可能就不行了,因为我考试可能考不过其中有十个人我考不过,我要累得要死去跟他们追,我可能就没特色了。我在江西学院的时候我就没有这个压力,所以我就有了这个时间和空去做,我们不能反过来做这个事情,但是可以想到,所以我觉得其它同学也是应该这样想,就是在哪个地方对你来说包括它提供给你的教育和你自己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往前走的要相关。比如说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要出国,那是不一样的。你到底要不要做科学?你千万不要因为老师家长社会说科学崇高你就做,然后发现这个做科学家工资比较低你又不做了。你要想你为什么做。社会就是一种市场,你自己是要看你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你这个答案不是给别人是给你自己,包括你父母你也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父母是希望你幸福,但是他对你幸福的时候他有一些刻板的

观念,哪些刻板的观念对你是不合适的。

提问:饶老师,您好,从刚刚您给我们讲的过程中,我们得了一个大概的结论皆是现在我们由于过度追求一个公平损失了很多有用的东西比如说特色什么之类的,你要改革的话就是保持争议或者是区别对待,就是强力的支持某些人的话,所以感觉就是很困难,那么现在刚才饶老师也说了说现在教育部方面的感觉的话做下来也是很难,即使教育部给一些自主权给各个高校的话,高校的话也很难去实施或不敢去实施,那么如果说教育部层面都很难解决这个问题,那么饶老师觉得那么我们现在这个突破口或希望在哪儿呢?

饶毅:我觉得一方面是这个舆论和社会文化,我们都经常说一说,经常写写博客,这些是一个慢慢慢慢的过程,要把这个松开来的过程。另外一方面我觉得就是要做,就是具体你能操作的方面你能做。因为像公平这个事情是一个相对的,现在所谓的公平在中国实际上是操作层面上容易让大家接受的公平并不是真正的公平,你不让孟德尔做遗传学,不让华罗庚学数学,这是极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要敢于在超出专业能力以外的,别人不能判断不能接受的事情我们也要能做。你判断这个人行不行,你其中有一些是你专业和你经常跟他接触的判断,那你跟所有不是学这个专业不跟他在一起的人,你去跟他解释永远解释不开,你就跟他说这个人是很有洞察力,这个孟德尔很有洞察力。其它人怎么说?他死掉了别人也不能接受他,所以你说怎么说?但是这个人能。所以我觉得是要我们在文化要推动改革以外,我们自己就要在可操作的地方做一些,你用不着大规模做,但是你做的肯定是出于公心,尽量在做好,你就做了再说。以后历史检验了再说。

主持人:科研体制回归学术本位原本是一个常识,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潜规则对学术的伤害,任由官本位文化强奸学术,论文发表再多只能说明生产垃圾的能力在提高,人们忍受垃圾的水平也在提高,那么学术永远就与先进无缘。

好,让我们再一次感谢饶毅先生的演讲,同时也要感谢在座的北京大学的各位同学,下周同一时间我们《世纪大讲堂》再见。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 编辑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 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中文名 钱学森之问 外文名 the qian's doubt 问题出现时间 2005年 发问者 钱学森

发问对象 温家宝 提出背景 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之际 目录 .1实质 .2专家回答 .3教育问题 .4解决方案 .?精神文化建设 .?德才兼备教育 .?孵化器建设 .?硬件建设 .?双向流动 .?规范升学入学 .5信件原文 .6相关评论 .?各方关注 .?出路何方

.7历史背景 .?大国衰落 .?功利因素 .?科学真理 .?道德良知 .?创新发明 .?李约瑟难题 .8其他 .?直面问题 .?心声 实质编辑 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老 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财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其中,也包括具备道德良知与专业才能的商人或称之为商业人才。钱学森在中国带动和推进系统科学发展,其实已经带来了许多卓有成就的自主创新成果,比如,邓聚龙的灰色系统理论,曾邦哲90年代国内提出的系统遗传学与系统医学、系统生物工程应用等已经成为国际发展的前沿科学。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七单元主题阅读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品析句子】关注文章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感受人物品质。 (1)“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从对钱学森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归心似箭。 B.从对钱学森的动作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归心似箭。 C.从对钱学森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镇定自若。 D.从对钱学森的语言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爱国情怀。 (2)“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摘要】 教育是钱学森最后的心结。 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晚年不止一次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起他的忧虑——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009年8月6日,与温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他依然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言之谆谆,意之殷殷。 “当你走近病榻上的钱学森,你能感受到的是:他虽垂垂老矣,却思维敏捷;他学识渊博,又历尽沧桑;他言简意赅,一张口就讲出人生大道理,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时刻关注着国家和世界大事,却又超凡脱俗,从不谈生活琐事。他想的都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钱学森的秘书、学术助手涂元季曾这样写道。 钱先生平和安详地离去了,并没有留下什么遗嘱。但人们更愿意把老人关于教育的话看成他的遗愿,并称之为“钱学森之问”。 “在世纪之交以来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时,人们更加深切体会到钱老之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位专家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自主招生纷纷出台,中学推荐、学生自荐纷纷进入人们视野,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也已启动…… 《钱学森同志言论选编》引起人们的深思。有认识、有行动,还有人们内心深深的期待——希望中国有更多的钱学森式的人才出现。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教育改革意见领袖精英培养 正文: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

“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因在空气动力学、火箭飞行理论、数学等领域的优异才能,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条件,一心想要回到祖国。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钱学森的好友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摘编自《此生睢愿长报国》)材料二: 钱学森素以治学严谨著称。在交大求学期间,他就秉承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至今,交大校园里还在盛传他在水力学考试和热工实验报告中“两个100分”的故事。他在科研中形成的手稿,字体工整秀丽,图形表格规范,等号划得如同直线一般,有的计算数字精确到小数点之后8位,充分体现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在领导“两弹一星”工程期间,他严格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精心组织工程实施,经常亲自到第一线具体指导,在航天界传为佳话,并影响了几代科技工作者。他指导青年同事们,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做研究都必须做到“严谨、严肃、严格、严密”。 (摘编自《弘扬钱学森的精神》)材料三: 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因为无法继续参与机密研究,于是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成为指导国内进行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重要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把对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探索,和组织指挥重大科研工程的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出了“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科学家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他开始审视中医,还关注建筑与城市的研究,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一文,后又提出“山水城市”的构想。此外,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还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用他在航天实践中提炼出的科学方法来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摘编自《钱学森的遗产》)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钱学森能够成为麻省理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他在空气动力学等领域所表现的优异才能有关。 B.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国后参与的许多科研项目对于我国航天事业都是具有

如何理解钱学森之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首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夸大化。 中国教育认为学生只要用心就能成才,进行全面填压式教学,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哪科都进行强化教学,生怕学生知识缺乏,但这样违背人的认知过程,人是智慧生物,有自己的喜好,对有些学科知识很喜欢,愿意去学习,对有些学科知识很厌烦,不愿意去学习。人与人的智力生来就有差别,这与遗传有关,有的人生来记忆力好,反应快,适合学习语言类知识,例如: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有的人记忆力差,反应慢,但具有很好的发散思维能力,适合学习逻辑性强的知识,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可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却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个体差异性。 其次,教材的缺陷性 中国的教材,都是由一些大学教授组织编写,他们的教材都是根据考试大纲编写,机械呆板,各个版本教材大同小异,缺乏实用性,很多知识都不是学以致用,而是为考试编写,考试结束,知识就可以忘记了,古人用一个成语形容“屠龙之技”,想想我们学习杀龙的本事,即使再高,又没有用,因为世界本来就没有龙来供你一试身手。所以教材要兼顾实用性,而不能仅仅为了考试。 再次,高考错误的导向性。 高考更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原来是考七科,后来是3+2,到现在是3+x,要求难度逐渐加深,学生为了考高分,没日没夜学习,即使考上清华计算机系的学生,也许以前他连计算机都没有摸过。他以前学习的知识大多数与计算机不沾边,而我们如何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使这些人成为精英(更何况大学与该专业不沾边的公共课要占一半时间),我们怎么能指望这样的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可以超过美国那些从小就玩计算机的大学生呢?我们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学生的真才实学去教育,而是仅仅为了发文凭而教育,我们看不出这样的文凭有多少含金量。我个人认为,高考应该尊重学生的喜好,如果你喜好艺术,你可以完全让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去见鬼吧!如果你喜欢物理,你可以让英语去见鬼,你学好与物理有关的学科。在我看来,你要学的就是那些与你要考大学专业有关的学科,其它学科教科书都是你的科普读物。高考应该取消3+x这样的考试,让大学教授列出他的专业要求的知识,使之成为考试内容。 最后是中国学生动手能力缺乏。 中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检验知识,一方面是中国教育硬件基础薄弱,另一方面是中国学生懒于动手,学校对学生缺乏管理权限,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擦破皮家长都会跑到学校闹腾,使学校不愿意惹麻烦怕担责任。课外实践活动,中国所有的中学都很难搞起来,毕竟中国学生,分分是命根。而美国等国家,学习是实践得真知。所以美国中学生动手能力强,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综上所述,我觉得以上四点可以很好回答钱老的问题,基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去认真的探讨悟出解决之道,在后面我将给中国教育开一剂良方,解决问题,使中国教育摆脱困境。 可见,破解“钱学森之问”,培养杰出人才,让孩子们成为基础深厚、发展潜力巨大、创新思维活跃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下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教学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作为教师要努力把握教学规律,在教学中博采众长,不断推动教学向前发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习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习题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 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 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 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 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 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 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 秋节,他们谈论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已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 国的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 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

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 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 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 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 导弹之父”。 1.【品析句子】阅读下面的句子,感受人物品质,完成练习。 (1)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从钱学森的________描_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__________。_ (2)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通过对钱学森的______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他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写法】下面的句子都能够表现钱学森的杰出才华,其中表现的角度不同的一项是() A.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B.钱学森??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C.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 国!” D.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文本补白】联系上下文,理解画横线的句子。钱学森会对留学生们说些什么?请发挥想 象,把钱学森可能说的话简要地写下来。

回望钱学森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回望钱学森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一天,炊事员对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讲,你爸爸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儿子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事还用你说?炊事员不慌不忙,接着讲,你爸爸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像出席正式场合,从来不穿拖鞋、背心。明白不,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学森的儿子听罢一愣。从此就向父亲学习,每逢去餐厅吃饭,必穿戴得整整齐齐。 还有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我说是欣赏,他眼中流露的正是这样的目光。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笔者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曦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钱学森的这份自供,同时也纠正一个误区:一个人的成才与否,跟考试成绩并不绝对成正比。 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有天一大早——是个假日,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乐曲高潮到一半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了钱学森。我这才知道中国学生比犹太学生更用功。”钱学森在麻省理工的一位学生麦克则回忆:钱学森教学很用功,全心全意用在课程上,他希望学生也付出相同的热忱学习,如果他们表现不如预期,他就会大发雷霆。有一次,他要求麦克做一些有关扇叶涡轮引擎的计算,麦克说:“我算了好一阵子,但到了午餐时间,我就去吃饭了。回来的时候,他就在发脾气。他说:‘你这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算到一半竟敢跑去吃中饭!”(摘自《读者》2010年2期) 5.细读第二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钱学森“唯美的人格”的具体表现是什么。(4分) (1) (2) 6.第三段写了钱学森的读书成绩,其作用是什么?(3分)

《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 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开信。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发出公开信的沈正赋等11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这11位教授认为,“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为此,他们愿意通过《新安晚报》,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给教育部新任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同仁发出《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封公开信。 尊敬的袁贵仁部长并全国教育界同仁: 钱学森走了,又一颗巨星陨落了。我们深切缅怀钱老,缅怀他的科学精神和崇高人格,还有他的那句震聋发聩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废除科举至今,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从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经有30余年。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例如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难以突破的瓶颈。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温总理的感叹,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缺乏人才长远规划的短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的考核评价和选拔机制,怎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时候直面“钱学森之问”了,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眼下,袁贵仁部长刚刚走马上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订,这时候,我们需要一起来面对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一起来深思、来解题。 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道题,一定能找到一条光明的路,中国的杰出人才也会由此不断涌现。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便是对钱老最好的缅怀。 此致 敬礼

钱学森阅读答案

钱学森阅读答案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破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1.最能表达钱学森归国心切的句子是【B】。 A.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 B.它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C.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 2.由于钱学森的杰出贡献,他被誉为“”,我国还有一位科学家邓稼先被誉为“”【C】。 A.两弹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 B.三弹元勋中国导弹之父 C.两弹元勋中国导弹之父 3.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这段话应放在课文,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是一种写法【A】。 A.倒数第二自然段倒叙 B.倒数第二自然段插叙 C.最后一段倒叙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质量关。 、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二、常规教学方面: 加强教研组建设。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特别要把起始年级新教材的教研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 、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由备课组长牵头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定时间定内容,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研组活动要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在实效上下工夫,要认真落实好组内的公开课教学。 、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青年教师不少于节,兴“听课,评课”之风,大力提倡组内,校内听随堂课。 、进一步制作、完善教研组主页,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校内公开课活动计划表 日期周次星期节次开课人员拟开课内容 10月127四王志忠生物圈 10月137五赵夕珍动物的行为 12月114五赵夕珍生态系统的调节 12月2818四朱光祥动物的生殖 镇江新区大港中学生物教研组 xx- 20X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 20X年秋季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化学生物教研组的工作计划 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年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20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 20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 中学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20XX—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组将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实施和推进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加强课程改革,紧紧地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支持和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研质量,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教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我校争创“三星”级高中而发挥我组的力量。 二.主要工作及活动: .加强理论学习,推进新课程改革。 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及课标解度,积极实践高中英语牛津教材,组织全组教师进一步学习、熟悉新教材的体系和特点,探索新教材的教学模式,组织好新教材的研究课活动,为全组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加强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强化落实教学常规和“礼嘉中学课堂教学十项要求”。做好集体备课和二备以及反思工作。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好上课、课后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的研究,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科研研究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织教师有效开展本组的和全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研究、有活动、有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向报刊杂志和年会投稿。 制订好本组本学期的校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计划,并组织好听课、评课等工作。 三.具体安排: 二月份: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课题组工作计划和本学期公开课名单。 三月份:、组织理论学习。 、高一英语教学研讨活动。 、组织好高三第一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四月份:、组织好高三英语口语测试。 、高三英语复习研讨会。 五月份:、组织好高三第二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协助开展好我校的区级公开课。 六月份:、组织好高考的复习迎考工作。 、收集课题活动材料。 2019学年春季学期小学语文组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精神,以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研究课堂教学为重点,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本学期教研组重点加强对教师评课的指导,使教师的评课规范化,系统化,定期举行主题教学沙龙和“会诊式行动研究”,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加快我镇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成长速度和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结合区里的活动安排,开展各项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工作目标 、以课改为中心,组织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让“语文研究小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组织教师开展切实有效的说课沙龙、评课沙龙,提高教师说课能力,和评课能力,能够结合主题教研活动,对典型课例进行互动研讨,开展教例赏析活动。 、加强教研组集体备课,每周以段为单位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分析教材,赏析重点课文,进行文本细读,交流教学心得。让备课不再是走场,形式主义,而是真真实实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提高教师的素质服务。 、根据上学期制定的语文常规活动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过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学习质量调查、检测工作,及时分析,寻找得失,确保完成各项教学指标。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骨干教师示范、把关,当好“领头羊”。 、本学期,语文研究小组成员继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教研组将围绕“探索实效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个主题,深入开展精读课文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低段(1-2年级)则继续进行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的探讨。分层、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更成熟、有效,切实提高我校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 、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二)年轻教师取经、学习,争取出成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成新教师迅速成长,—年教龄新教师每一学期上堂模仿课和一堂校内研讨课。上模仿课的内容可以通过观看名师的关盘、视频或者教学实录等途径,根据个人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局部模仿,从而使新教师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2019年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 高二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锻炼和发展,为高三年级的文科历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高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打下良好基础。 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加强调考生对文科各学科整体知识的把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为解决问题而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转变教学观念,紧跟高考形势的发展,研究考试的变化,力争使高二的教学向高三教学的要求靠拢。 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完成高二阶段的单科复习工作。坚持学科教学为主,落实基础知识要到位,适当兼顾史地政三个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 二、教学依据和教材使用 全班共4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人。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一般,多数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少部分学生由于反映要慢一些,学习方法死板,没有人进行辅导,加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能掌握学习的内容。能跟上课的学生,课上活泼,发言积极,上课专心听讲,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比较积极主动,课后也很自觉,当然与家长的监督分不开。部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强,不管遇到什么题,只要读了两次,就能找到方法,有的方法还相当的简捷。有的学生只能接受老师教给的方法,稍有一点变动的问题就处理不了。个别学生是老师怎么教也不会。 二、教材分析 本册的教学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在必修田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级长拳”、“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高一年田径必修基础上再加上“长拳”来引导男女生学习体育模块的积极性,再结合高二年的“剑”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学分。加强学习“长拳”以及“剑”的基本套路,提升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剑”、“平山初级长拳”的开发与教学;做好“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课题的开题准备。做为“青春期健康教育进入校园”课题组的成员,协助课题组进行研究,开展活动。 ()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重点放在“剑”、“初级长拳”、“花样篮球”三个项目上,有所侧重。 ()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 ()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及校际组成员,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做好兼职教研员的本职工作,协助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是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高二下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关于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20X学年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20X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高二下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20X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1课时) 、混合运算课时 、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8课时) 、十进制计数法课时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减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除法的意义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三、量的计量(课时) 、常用的计量单位课时 、名数的改写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7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课时 、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时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课时 、小数和复名数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时) 小管家课时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0课时) 、角的度量课时 、垂直和平行课时 、三角形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七、总复习(课时) XX年月26日 向纵深发展。 、做好论文的撰写、参评工作。 活动安排: 二月份:课例展示交流。王钧、李汪俊、罗建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三月份:课例展示交流。(姚爱祥)组织课题学习,程中华、戴辉文、孙小娟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四月份:课例展示交流。(姚爱祥)组织课题学习,刘华波、曹辉、钱芸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五月份:课题研究小结 、组织年轻教师开展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活动、同课异构活动、同构异教活动,有效,切实提高我校年轻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获得快速成长。 、选拔教龄——年新教师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区新生代课堂教学比赛,并做好指导、培训工作。 (三)教研形式稳中有变,踏实而生动。 、继续组织两周一次的专题学习沙龙和互动式评课沙龙,结合教研活动的主题组织好教师学习、交流。听展示课的教师对听课内容进行精心、系统的评点,写成评课稿,在两周一次的互动式教学研讨沙龙中进行交流、探讨。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保证互动评课活动开展同时,不影响正常教学,本学期安排次集体评课活动,其他评课通过qq群来交流、研讨。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发展竞争,越来越转向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如何在科技和人才上占领制高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也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它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其实,“钱学森之问”,在上个世纪也有一位英国人提出过。这个人就是李约瑟。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曾问: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只能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李约瑟之谜”。它提出了一个悖论:“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 钱学森之问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钱学森的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答案是很简单的。学校里,关心科技发展的人已成少数--没氛围;提得出又打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人已成少数--没数量;关心的往往是创业问题并非科学研究--没火候;现在社会,人人祈求安贫乐道,不搞也不敢搞科技创新--没手段......总之,一般的,传统的,不打破常规的思维是绝不可能造就出像达芬奇,牛顿,冯卡门,特斯拉,诺贝尔,爱因斯坦这种伟人的!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

钱学森之问: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钱学森之问”: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提问者心中早有问题答案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据说这是不久前驾鹤远去的钱学森先生为中国人留下的设问。最近这些日子,这个设问以“钱学森之问”的名称流传开来,成为许多人试图解答的命题。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颇有点类似古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女妖提出的“斯芬克斯之谜”:什么动物走路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而腿最多时最无能?其实提问者心里有着明确而实在的答案,只不过不愿说出而已。据报道,2005年温家宝看望钱老,钱老表达自己的看法,认为现在的大学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造成人才“冒”不出来。不过,人们不太注意钱老此前还有一段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就凭这个感慨,我们就可以断言,在钱老心中,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何以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而在随后“形势一派大好,越来越好”的时期何以日月不光、山岳潜形,是有着清醒意识的,换言之,所谓“钱学森之问”是钱老的自问自答,胸中早有现成的答案。 钱老是绝顶聪明的人,以他接受欧美现代教育而成为杰出科学家的教育背景,他不可能不明白当代中国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他生前对人们一再强调他在加州理工学院自由探索的经历,说明他对于造就科学大师——更宽泛些,造就大学者、大思想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他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亲眼目睹了民国时期成长起来的具有强烈独立意志的知识分子群体从失语到覆亡、再到新一代鹦鹉学舌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过程,而他本人也在“科学为政治服务”那种咄咄逼人的政治氛围中,有违科学家的基本修养、写下那为后人诟病的“科学帮闲”文章,他不可能不明白,对杰出人才的致命戕害来自何方。以钱老本人那非同寻常的亲身经历,他不可能不明白,他之所以能够受到当局的一贯重视,成就一世的辉煌,虽历经一次次洪涛巨浪而安然无恙,风采依旧,而没有像他的大多数同代人那样遭受灭顶之灾,正是因为他所从事的科学事业不仅与政治少有纠葛,更重要的是,他在自然科学上的杰出成就变成了政治家宣扬文治武功的资本。 很显然,集高度智慧和独特经历于一身的钱老,在来日无多的晚年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过是委婉地提醒当局,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前提下,现在是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时候了。 为何不允许杰出人才“冒”出来? 时下流传的“钱学森之问”,原来是这样一个问题: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本来不是问题,而是事实陈述。作为自然科学家的钱老,他的谈话——“钱学森陈述”——涉及的是现时大学教育在培养自然科学杰出人才的缺陷,涉及面很狭窄。而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不仅没有培养出杰出科学研究人才,同样也没有培养出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而大科学家与大学者、大思想家,所赖以涌现的土壤是相同的,这两类杰出人才的出现犹如一对连体婴儿,是相偕而来。一个不能长出杰出科学家的土壤,同样也不会生长出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反之亦然。也许是基于这样的现实,人们才将“钱学森陈述”转变为一个设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