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两种科技观的解读_尹晶晶

洋务运动时期两种科技观的解读_尹晶晶
洋务运动时期两种科技观的解读_尹晶晶

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程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从西方植入的。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科技力量撼动了中国,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陷入内外交患的困境,如何继续维持统治成了一个急迫的问题。一部分官僚转为洋务派,他们认为中国面对新的世界形势,只有学习西方的武器、机器等科学技术才能摆脱国内外困境。保守派则认为学习西方的科技不能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依靠祖宗成法才是出路。洋务派与保守派关注的焦点是维持清朝的统治,但针对科技是否具备维持清朝统治的社会功能,双方展开针锋相对的论争。

一、关于科技社会功能的两种观点

在屡遭失败、外忧内患的大背景下,保守派和洋务派对局势和对西方国家的判断不同,应对困境的方法不同,直接导致两派看待科技的社会功能的观点不同。两派围绕科技的社会功能、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展开持久而立场鲜明的论争,双方各持依据,各有各的道理。

面对鸦片战争中国两次惨败,保守派对局势的判断却比较乐观。他们认为西方国家的强盛只是暂时的,和历史上其他曾经强盛的国家一样,最终都会衰败。中国历史上数次遭受强敌入侵,如匈奴、五胡、契丹等,但他们现在早已衰亡;中国同时期的西

方国家,“罗马盛于汉,荷兰盛于唐,西班牙盛于宋,葡萄牙盛于明”,到今天同样都衰败了。他们总结历史得出的结论是“泰西诸国其兴勃然,而亡亦忽焉”〔1〕512。中国以柔克刚、以弱克强,中华文明传承千年屹立不倒,立国之道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谛,重仁义的中国一定会胜过重武力的西方国家。

保守派还看到中国国情与西方国情的差异,他们认为不能盲目模仿西方的自强之道,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分析。西方国家是以商务为国本,中国是以民生为国本,西方自强之道在经商,而中国自强之道是爱民得人心,“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2〕30。御辱的办法是固士卒心、结忠义,“不必洋人机巧也”〔1〕122。西方人少,需要用机器弥补人力不足,而中国人多,大量剩余劳动力尚且谋生无路,用机器会让更多人成无业者。况且轮船、机器等从来不是决定中国富强的核心因素,“中国数千年来,未尝用轮船、机器,而一朝恢一朝之土宇,一代拓一代之版章”〔2〕46。采用西方的机器还会导致风俗人心大变,如果“事事师法西人,以逐彼奇技淫巧之小慧,而失我尊君亲上之民心也”〔1〕134。他们断定中国完全没有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仅是多余的,反过来还会加重社会动荡,危及统治。

与保守派不同,洋务派与西方侵略者打交道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西方国家强大的军事实力,“轮

洋务运动时期两种科技观的解读

尹晶晶1,孙

涛2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2)

摘要: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与保守派围绕科技的社会功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争。洋务派秉持“中体西用”的原则,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以自强,保守派则倡导依靠传统祖宗成法摆脱社会危机。这场论争的背后凸显中国强大的文化本位主义;同时,皇权制度下科技的发展受到统治阶层利益的影响,统治阶层中不同派别之间的权力制衡也成为制约科技发展的因素,从而使中国人学习西方科技的过程困难重重。洋务运动的经验表明,任何社会要接纳近代科技并发挥其社会功能,必须首先着力打造适合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

关键词:洋务运动;洋务派;保守派;科技观;社会条件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12-17

作者简介:尹晶晶(1981—),女,四川德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科技史、科学技术与社会;孙涛(1978—),黑龙江海伦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态环境与文化。

第31卷第4期2015年4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31,No.4

Apr.,2015

文章编号:1000-8934(2015)04-0072-06

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手持弓箭刀矛鸟枪的中国八旗绿营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身历其境的洋务派深感西方国家是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西方人聚集在京师和各省腹地,往来自如,“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判断“时势艰危之极”〔1〕42,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奕?、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军人物认为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在于武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是摆脱救亡图存的自强之道。曾国藩说“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3〕。李鸿章也指出中国欲自强,就要学习外国利器。〔4〕张之洞也肯定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必要性。

在对科技的社会功能持肯定观点下,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武装和训练军队,拉开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序幕。在练兵及创办军事工业、编练新式军队过程中,洋务派遇到燃料短缺、运输电讯滞后等问题,因为“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轮路、矿物、电线三者必须相辅而行。无矿物则轮路缺物传输而经费不继,无电线则轮路消息尚缓而呼吸不灵。”〔2〕351继而,他们将关注的重心转到原料、燃料工业上。后期更是由重视购买武器到倡导制造武器,进而主张仿制工作母机,并要学习制造武器的科学技术。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他们重视算学,认为“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2〕22。近代企业运行需要懂技术和管理的人才,在客观上对新式学堂、开设翻译馆提出了要求,洋务派向科技发达的国家派遣留学生打通直接学习西方科技的通道,在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不断拓展。

二、两种科技观的文化透视

中国和西方发展近代科技的社会环境不同,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条件下的科技发展模式不同,相同的科技成果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境遇也各不相同。从系统的观点看,科技是社会大系统下的子系统,文化传统是科学发展的基本环境和催化剂,〔5〕分析洋务时期对西方科技的不同观点,要放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1.保守派强烈的文化本位主义

古代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中心的文化倾向。除了汉代将罗马帝国称为“大秦”,唐朝将阿拉伯帝国称为“大食”,略显不敢轻慢这些文明外,中国人一般将周边民族视为“蛮夷”,有所谓“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之说,蛮夷戎狄是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学习的,表现出强烈的文化本位主义。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交流最为开放的时期,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文化对等看待其他文化。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以招徕周边各国,使“万国衣冠拜冕旒”。当时郑和宝船是44丈4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有四隅,天有四德,意味着礼仪之邦的中国居于四海之中。

早在16世纪传教士东来时,仅有徐光启、李之藻等大臣对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极力推崇。在清朝,虽然康熙对西方的科学知识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朝野反对,康熙晚年禁止传教士,雍正完全封关,其后一百多年几乎完全终止向西方学习。18世纪英王使者马嘎尔尼带来速射大炮、西式马车及欧洲新发明的热气球,并想当场表演,被拒绝;在圆明园举办透镜、气泵等的展示时,乾隆、和珅等兴趣寥寥。乾隆皇帝明确表示“天朝德威远备,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无所不有……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观看、收纳英国的物品,只是因为“念其诚心远献”,并让英王“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用太平之福。”〔6〕19世纪嘉庆帝再次回绝英王的通商要求,在《嘉庆敕谕》中明确表达希望英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7〕。鸦片战争中国败于西方,但国人对西方人的称呼是带贬义的“夷”,虽然在1858年,清廷被迫与英国政府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第51款,规定以后各式公文都不得提书“夷”字。又过了十几年,中国人才用中性词汇“洋务”来统称与西方有关的事物。可见,延续数千年的本土文化优越感始终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并具有极强的惯性。

自然,以近代科技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强大的挑战时,排外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反应。保守派大多由汉化的满洲贵族、汉族地主官僚及科甲出身的坚守孔孟之道的传统士大夫构成。他们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最高的文明,清王朝是天朝上国,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是野蛮之邦,他们始终坚持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坚持传统的孔孟之道和价值尺度才是摆脱危机的主要方式。正是基于强大的文化优越心理,保守派反对洋务派对西方科技的推崇。他们坚信西方的一切事物都是邪说谬行,舍旧维新者是乱臣逆子。即使保守派承认西方武器优于我们的大刀长矛,但依旧坚持西方蛮夷

洋务运动时期两种科技观的解读

第31卷第4期自然辩证法研究

之地没什么文化,他们富强是靠着法、术、艺,这些都不足言学。开设西学、幼童留学等在他们看来是有悖于传统伦理道德的“溃夷夏之防,为乱阶之倡”〔2〕50,是“小慧”、是“末”,是以夷变夏的违大义之举。

2.洋务派实用主义心态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遭受严重的挫败和巨大的耻辱,太平天国运动又给日趋腐朽的晚清王朝以沉重打击,洋务运动是在内外交困的历史背景下的必然反应。洋务运动始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与1840年鸦片战争间隔长达20年之久。对西方冲击应对的迟钝正是中华文化本位主义的历史惯性使然。洋务派也是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不可能彻底摈弃旧的文化底蕴。即使在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虽然承认西方列强在器物层面、尤其是武器层面强于中国,但他们也认为中国的道德、学问、制度、文章则迥然万国之上,西方国家望尘莫及。〔1〕571

洋务派与保守派都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在文化理念的发展与传承上没有本质的区别。洋务派看到中国处境危险和西方国家强大,强调不能固步自封,要顺应时势向西方学习。他们以“中体西用”及不伦不类的“西学中源”为理论支撑,以打破保守派对科技的质疑。他们一方面确信“中体”优于西方,主张维护传统的纲纪法度、道义准则,另一方面又认为当时的西学皆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夷人”只是师从中国古代圣贤并加以发展而已。学西学的实质是继承圣人遗产的另一种途径,并非“以夷变夏”。

洋务派在“中学为体”方面和保守派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对西方科技只是多了实用主义态度。从洋务运动时期引进的西方科技来看,基本都是有很强实用性的技术,尤其偏重军事技术方面。江南制造局早期翻译的著作几乎都与军事技术相关。后期虽然陆续增加了基础类的数学等,但大多都是与机器制造、军事需要有关,译书整体上并没有兼顾学科的系统性。由于只注重科学理论的应用价值,洋务派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基本没有涉及;另外,洋务派对西方科技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不重视培育中国的技术创新主体。洋务派所创办的各类企业在进行设计施工、购买机器及安装运转、技术知识和经验传授等过程中则完全依赖洋匠。即便是后期,由于技术引进及兴办近代企业的需要,洋务派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但仍然没有希冀通过此种方式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展现代企业。从1872年到1875年派出去的四批幼童,他们要么被迫终止学业归国,要么即使学成归国后也得不到重用,学非所用。

在重“道”轻“器”的文化环境中,洋务派根本没有意识到鸦片战争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军事冲突,还是两种制度的较量。〔8〕洋务派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文化、制度等社会条件的支撑,即使是思想比较激进的郭嵩焘虽然羡慕西方国家的“政教”,他同时也认为中国有别于西方,并没有提出更进一步的想法。这种局限性决定了洋务派不能从文化、制度的高度看待科技的发展,而一味强调其实用价值,而保守派则是站在文化、制度的高度来质疑洋务运动的目标。当时同文馆无人报考,并不是保守派的破坏功夫到位,而是因为保守派的观点也是士大夫及普通百姓的观点,洋务派不能在“道”的高度向保守派、士大夫说明发展科技的道理。这导致洋务派“同心少,异议多”。郭嵩焘在任驻英公使时给李鸿章的致函中就写道“往与宝相论今时洋务:中堂能其大,丁禹生能致其精,沈幼丹能尽其实,其余在位诸公竟无知者”〔9〕。

三、皇权制度限定科技的社会功能

洋务派和保守派在科技文化上的争执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它深刻地反映中国传统文明中科技文化的处境,尤其与古代皇权制度对科技社会功能的限定有关。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皇权制度,决定科技的社会功能主要是维持农业生产和维持皇帝的权威与政权统治。〔10〕不具备该两大功能的科技,只能是昙花一现,无法传承。

中国古代科技在秦汉时期就逐步形成了以天学、数学、医学和农学等为主的体系。古代中国是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社会,农业生产的需要是天文历算、农学研究的出发点。天文学除了指导农业生产外,更是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彰显皇帝的天权皇威。皇权需要天文学能准确预言天文现象,树立朝廷的威信,并且通过观测天象而达到预示社会和皇室的吉凶福祸的目的。天象直接关系到统治的合法性与天下太平的大问题,因此天文学一直受到皇权的重视和支持,并专门设置负责观测天文和编制历法的官职,保证天文学持续稳定的发展。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也主要体现为皇权服务上,比如涉及修订历法、丈量土地、计算仓储容量等。偶尔在理论方面产生的相当先进的数学思想,如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方面远远领先

欧洲同行们;在几何求积问题上,祖暅提出的“祖暅原理”比西方的“卡瓦列利原理”早一千多年,由于不符合皇权的两大需要,仅仅在一百多年之后,中国就已经没人懂这对父子的理论了,更没人关心他们的理论说的是什么。

明末清初,近代科技大规模涌进中国,传教士带来的科技知识涉及的领域很广,天文、历法、物理、力学、水利、地理、数学、机械等,但不是所有传入的科技知识都得到了皇权的认可和重视。西方天文、历算等科技知识也是首先通过历法修订工作才被皇权接受,继而旁及其他应用领域。明朝末期出现天象预测与历书预报不一致的情况,有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的可能。李之藻等人系统介绍西方历法的优点后,统治者才同意采用西方天文学的成果修订历书。谙熟西方科技的传教士由于能在维护皇权统治方面做出贡献,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南怀仁就曾因辅导康熙皇帝钻研天文历算、测绘山川地形、铸炮而深得宠幸;汤若望利用修历与铸炮技术等取信于朝廷。由此可见,鸦片战争前传入中国、引起统治者重视的西方科技,基本都是以天文、历算这些传统认可的科技内容为中心,间而涉及数学、地学、铸炮等满足农业与皇权统治需要的科技,与此无关的、即使是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得不到认可与重视。莱布尼茨的部分数学成果,在传入中国就基本没有产生太多的影响。

反观洋务运动移植的西方近代科技,从购买船炮到机器设备、从雇佣外国技术人员到翻译外国科技书籍和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从重视军事部门扩展到兴办民用工矿交通电讯企业等,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与发展军事武器与企业有关的实用科技,并非是传统认可和重视的发展农业和维护皇权的科技。洋务派与保守派之间的论争经历数不胜数,但最激烈的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围绕同文馆是否招收正途出身的学员展开,另外两次是围绕制造机器与建筑铁路展开。保守派质疑的重点是引进的科技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应,是否具有维持农业生产、为统治服务的社会功能。当然洋务派引进科技的目的也是实现清廷的长治久安,但引进的科技是否能服务于统治需要,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能服务于统治需要,这是保守派质疑的焦点。即使引进的科技确实能满足统治的需要,但不能立马见效,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此他们发出空耗国力的质疑,“不可购买洋器、洋船,为敌人所饵取;又不可仿照制造,暗销我中国有数之帑项,掷之汪洋”〔1〕122。保守派看到推行机器势必会破坏中国长久以来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男耕女织各职其业的农居生活,这恰恰是治安之本,绝对不可以动摇。在中国用机器是“明以机器代数百人之功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11〕152。推行机器的范围越广导致失业的人会越多,这样会有更多的人变为游民,严重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李鸿章等提出修筑铁路的建议传出后,保守派群起反对的理由也主要是铁路会破坏自给自足的农业基础与社会秩序。修铁路扰民,涉及沿途田亩、房屋、坟墓的迁徙,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与百姓的安定。百姓并不愿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如果强制驱赶,又会引发社会动荡。开通铁路还会夺民生计,因为“铁路一开,津通舟车尽废,水手、车夫、客店、负贩食力之人,终归饿莩”〔12〕。他们也看到铁路开通后,货物的流通周转更便利,百姓“人心必增奢侈,财产日以虚糜”〔11〕206,败坏社会风气,这些都是不利于统治的危险因素。

四、权力制衡与科技观分歧

皇权制度下,权力高度控制着社会资源,新事物要想得到认可并获得发展空间,必须依托权力的强大后盾。同样,洋务运动开展必须获得最高权力者的支持,在政治上获得合法地位,否则洋务派至多是具有济世情怀的危机呼吁者而已。在满清的皇权统治下,满族统治者对汉族实力派官员始终存在戒备心理,李鸿章等汉族重臣决不可能进入满清统治集团的权力核心,真正获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因为如果洋务运动使汉人势力强盛,对慈禧太后而言,造成的威胁甚至重于外患,权力制衡成为她的核心权术。这种策略的一贯施行,一方面导致洋务派自身的分化不能合力,一方面导致保守派对科技的负面解读得到最高权力者的支持。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最高权力者认识到八旗兵和地方绿营兵不堪一用,慈禧太后迫于形势,不得不重用汉族重臣以巩固晚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她虽然也支持开展洋务运动,但她同时看到随着洋务运动的进行,清廷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大权逐渐掌握在洋务派手里,她自然担心洋务派实力膨胀,危及自身统治地位。在洋务派内部,慈禧太后通过扶持不同的洋务大臣,避免个人权高震主,实现权力制衡以巩固自己权势。洋务派早期的核心人物奕?帮助慈禧太后取得政权,权倾朝野。慈禧太后为平衡其权势而扶持李鸿章,后来为防止李鸿章

洋务运动时期两种科技观的解读

第31卷第4期自然辩证法研究

势力过大又扶持张之洞,洋务派分化为南洋北洋。同时慈禧太后放任保守派对洋务派的纠举弹劾,从外部抑制牵掣洋务派。洋务派的头面人物几乎无人不被保守派指责、弹劾过。盛宣怀、杨宗濂、唐廷枢等被斥为“馋邪”、“奸人”,郭嵩焘、丁日昌是“创建邪意”,洋务派提出如修铁路等“非常之举,必有奸人为之主持”〔1〕254-256,矛头直指唐廷枢、李鸿章,丁日昌“矫饰倾险,心术不正,尤为小人之尤”〔1〕130。李鸿章位高权重,也被扣上“乱臣”的帽子,郭嵩焘因保守派的攻击甚至去职。

保守派与洋务派关于科技观点之争,是权力掣肘和对立的外在表现。两派关于设立同文馆的论争,慈禧太后不给谁是谁非的肯定意见,而是折中处理,通过清议维持大局。当时主持总理衙门的奕?等兼任军机大臣,慈禧巩固自己权势需要他们的支持,她同意奕?等提出在同文馆中招收天文算学学生的提议。但她又让倭仁去采访国内天文算学人才,另行择地修馆,与同文馆招收的学员互相砥砺,有意制造两派的论争。在争论越演越烈,势同水火之时,她又以和解的姿态出现。一面说倭仁不应该坚持已见,但同时又肯定倭仁对朝廷的重要性,要他假满后继续到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任职;同时,针对奕?“开去总理衙门差使”的挟持,慈禧太后饬令他不应该只顾及浮言而推诿自己的责任,去职之事不用讨论。这场争论表面上以倭仁等认输奕?等获胜而结束,但奕?的主张并没有在现实中成功,这与慈禧太后不坚决支持奕?有关。西太后虽然指责倭仁失大臣之体、开党援门户之风,但她清楚她的统治地位更与坚守正统忠义的倭仁休戚相关。〔13〕洋务派建议修铁路以自强,刘锡鸿争锋相对提出修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的说法,加上他出使英德等背景,他的观点成为最高统治者驳回刘铭传提议的重要根据。刘锡鸿极力反对修建铁路原因之一,就与赞成修建铁路的郭嵩焘的相互掣肘有关。李鸿章从1872年提议建造铁路,直到1888年,因为廷议,津通铁路依然被搁浅。慈禧太后最后同意张之洞提出的缓办津通铁路先修芦汉铁路的主张。这样即不完全违背洋务派造铁路的意愿,也缓和保守派的反对意见,同时也实现扶持张之洞压制李鸿章的目的。

可见,洋务运动的进程与范围,都必须唯最高权力者——

—慈禧太后马首是瞻,慈禧对洋务派始终是利用加防范的心理,她对洋务运动“虽知其重要,而终不能彻底推行”〔14〕。洋务派置于层层权力牵制网,洋务运动内外掣肘,举步维艰,每一项提议都要引发无数争议。李鸿章无奈的感慨“天下事无一不误于互相牵掣,遂致一事办不成”〔15〕。

五、结语

洋务派与保守派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纲常名教的虔诚信徒,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他们都认真地思考如何维护现存的社会体制。在将科技视为“奇技淫巧”的氛围中,洋务派看到了近代科技的惊人力量,并积极肯定其社会功能。他们极力倡导引进西方近代科技以自强,开启了学习西方的热潮,推动了中国科技近代化进程,从这一点来说,洋务派确实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洋务派在文化、制度上的历史局限性,使得洋务派无法彻底摆脱社会条件的藩篱而有所作为。按照杨小凯的说法,洋务运动只模仿技术和工业,避开相关制度的模仿,这是一种缺乏远见的做法。〔16〕他们仅仅对西方的科技有兴趣,对产生西方科技的制度和文化则缺乏全面的认识与中肯的态度。面对保守派的质疑与重重阻挠,洋务派感慨知音太少,感慨有所作为太艰难。洋务派毕竟没有意识到“科学一开始就是与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相连的。它们彼此相互支持——

—只有在某些类型的社会中,科学才能兴旺发达”〔17〕。科技是社会大系统下的小系统,自身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是紧紧依托于社会大系统。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一味指责保守派封闭僵化,使中国科技失去迎头赶上的好时机。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保守派对科技的质疑,有其强烈的文化和制度底蕴。同样我们也不能一味夸大洋务派的先进性,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科技的实用功能,虽然也想通过“中体西用”、“中学西源”突破当时社会条件对近代科技的限制,为发展近代科技寻找理论依据。洋务运动进程缓慢,不能片面归因为保守派的阻扰,更深层的原因是无法从文化和制度上克服自身的局限,洋务派根本无法创造容纳近代科技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因此,洋务运动的艰难曲折具有历史必然性。洋务运动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从制度再到文化的变革,这也是中国认识、学习西方科技的连续递进,符合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洋务运动的经验表明,任何社会要接纳近代科技并发挥其社会功能,必须首先着力在文化、制度上打造适合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2〕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二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3〕阮芳纪,左步青,章鸣九.洋务运动史论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4.

〔4〕筹协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M].北京:中华书局,1980:10.〔5〕费多益.科学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54.〔6〕[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M].王国卿,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332-333.

〔7〕王鸿生.历史的瀑布与峡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6.

〔8〕王鸿生.中国科技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6.〔9〕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4:195.

〔10〕丁海滨.清代“官科技”群体的养成与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61.

〔1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六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12〕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74.

〔13〕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1.

〔14〕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32-33.

〔15〕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C].卷十九:43.

〔16〕杨小凯.后发劣势[J].新财经,2004(08):120.

〔17〕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顾昕,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99.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View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YIN Jing-jing1,SUN Tao2

(1.School of Philosoph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

2.Librar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the Pro-westernization Group and Pro-conservative Group launched a tit for tat debate over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Pro-westernization Group upheld the principle of"western use of Chinese style",advocating self-re-liance by learning advanced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le Pro-conservative Group sparkplugged to get rid of social crisis by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clan system.This debate highlighted the Chinese strong cultural parochialism;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 the imperial regime was affected by the interests of the ruling class,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between the different factions in the ruling class would become a constraint factor in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made it difficult for the Chinese to learn the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showed that any society that is willing to embrac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bring their social functions into full play must strive to create social condition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rst.

Key words:Westernization Movement;Pro-westernization Group;Pro-conservative Group;view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conditions

(本文责任编辑:费多益)

洋务运动时期两种科技观的解读

有关洋务运动论文关于洋务运动论文

有关洋务运动论文关于洋务运动论文 试论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自强 摘要:满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从而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这些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关键词:洋务运动抵御甲午战争 一 在认识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同中日甲午战争的关系时,首先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推动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特别是进行近代海防军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防御日本的侵略。 清朝统治集团兴起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但是,再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对清朝封建统治威胁最大的是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办洋务的目的。有对内镇压的一面,但主要是为了抵御外辱。洋务运动是在国内统治阶级矛盾缓解,海边防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位增强抵御外辱的力量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与其说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刚开始时,军事自强抵御外辱还是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话,那么,从70年代中期以后,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则主要是为了遏制和防御日本的侵略。明治维新后日本队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是促使清政府加紧从事军事自强活动特别是大力推进近代海防海军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经过1874年日本制造的侵略我国台湾的事件和1879年日本侵吞琉球的事件促进了海军的建立。此后,北洋海军开始购造大型铁甲舰船,迅速走向成军。 洋务派创建新式海防海军的目的主要是防御日本的侵略,从1874年开展海防大讨论以来一直是很明确和一致的。建立南北洋海军都是“隐为防御日本之计”。内阁学士梅启照指出。日本“擅废琉球”,“窥伺高丽”企图进而侵我东北,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最为直接,因此“防东洋优胜防西洋”。李鸿章更明确的指出,日本实“为中国永久大患”。他说:“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正是从防御日本侵略,拱卫京畿安全这样一个根本目的出发,并考虑到他日朝鲜“有警,或须派兵应援”,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海防建设中,决定以北洋为重点,首先发展北洋海军,并优先更新驻防华北地区的淮军和练军的武器装备,加强其训练,同时,将防御日本队我国台湾的侵犯,作为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建设和作战的一个重要目的。

洋务运动知识点解析

洋务运动知识点解析 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实实在在地释放出一个信号,史纲可能是最难的学科。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老师整理认为在考研政治真题中有可能会考查相关知识点。 洋务运动是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考研政治史纲部分的重点知识点。今天凯程考研政治老师给大家带来的2016考研政治重点记忆就是洋务运动,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2016年考研政治重点记忆:洋务运动" /> 一、关于洋务运动与“洋务派” 洋务运动兴起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局面,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官员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洋务派的目标是“自强”、“求富”,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支配后者。洋务派兴办洋务,首先是为了购买和之中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体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二、洋务派兴办的洋务事业 首先,兴办近代企业,主要是军工业。主要的有: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当时最大的兵工厂),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的金陵机器局,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当时最大的造船厂),崇厚在天津建立的天津机器局,张之洞在汉语创办的湖北枪炮厂。这些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外,多数为官督商办。 其次,建立新式海陆军。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船舰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主力。 再次,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建立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三、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首先,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其次,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之举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给当时的中国带来的新知识,开阔了眼界。 再次,洋务运动期间,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等观念受到冲击,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四、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是失败。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它归根结底是“中学为体”,即以封建主义为指导思想,落后的生产关系与新生产力存在矛盾,决定了其必然失败。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起来,而是通过洋务运动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企业在管理上仍是封建衙门式,大小官员既不懂技术,又不懂生产管理,无法维持企业正常运营。 以上四部分中,一、二部分容易出选择题,三、四部分容易出分析题,希望大家重点对

洋务运动知识点归纳

第六课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是由阶级的派所掀起的一场“”的运动。 2、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后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的这些官员被称为“” 3、洋务运动的时间是,它开始于,结束于。 4、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后期的口号是。 5、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是为了适应和的需要。 6、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新式学堂是。它创办于年。它以和为宗旨。 7、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和人才。 8、洋务运动的结果了,标志性事件是。 9、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的事件是。 10、客观上为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的事件是。 11、洋务运动发生在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的的自救运动。 12、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而不是把中国引向,它没有使中国起来。 13、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培养了。 14、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15、洋务运动后期,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在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创办的汉阳铁厂 和湖北织布局等。 16、从到,洋务派筹建了、、三支海军。 17、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2014/1/68:09:16|by:13韦学翠] 近年来,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史料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实践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案例,由何成刚等主编的《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遴选了30个优秀案例,这些案例交织着融会贯通的教学智慧.

为了使我们充分理解案例的精华,每个案例除完整叙述过程设计外,还提供了背景分析、史料运用解析、教学反思等.“背景分析” 着重说明教学设计的原委和作者的基本设想;“史料运用解析”重 在说明运用每段史料的目的与方法,以及史料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教学反思”则超越经验谈理性认识,或提出其他的可能,以拓展思 维的空间. 我对案例8:构建有灵魂的历史课堂——以《洋务运动》为例这 个课例非常感兴趣.这篇案例是由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袁晓 勇老师提供的.课例的设计新颖、巧妙!用了12个问题分三部分来 解读洋务运动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所发挥的作用. 第一部分:“风雨如晦,寒气破晓”.通过分析“中国历史时期经 济发展曲线图”、“晚清大事年表”说明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大背景:鸦片战争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这种经济的变迁不仅是近代 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重要内容,也为洋务运动的开始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被动中开始,自觉中进行.”主要说明洋务运动在经 济层面上的成就及意义,为了说明这个主题,这位老师出示相关的数 据材料:洋务运动活动内容之一: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创建的一系列军用工业.洋务运动活动内容之二:洋务派创建的民用 工业.然后问题导引:上述材料反映出洋务运动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通过两则材料的阅读让学生认识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通过问题的设 置使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变化和不同时期的特点,最终的归结点是洋 务运动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接着继续呈现“中国历 史时期经济发展曲线图”、“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图”.问题导引:进 入近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晚清财政税 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 解洋务运动所带来的近代工商业发展,成为近代经济新的推动者. 第三部分:“荣辱由战,功绩在远”主要说明甲午战争的战败并没有也不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反而促进了洋务运动的深化和发展. 为了突破本环节的教学,老师分别用了四则史料来阐述:史料1:王韬 对19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的品论;史料2:甲午战 争后的李鸿章和张之洞的反思;史料3:甲午战争后洋务派经济思想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城乡,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威胁。由于中国的海关大权被洋人所控制,所以中国丝、茶以及其他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是价格却在下跌。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就指出,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使原本正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混乱;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的空间。自然经济的解体促成了近代商品市场的形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这就是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千古未有之变局”。 面对如此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于是清朝统治者集团中的一部分有实权的大臣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极力主张兴办洋务,于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军基地,设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却把“近代工业导入中国”,“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军事方面 随着西方外国侵略势力逐渐进入我国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而在国内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处于胜负未分的关键阶段。清朝统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威胁下,为解决燃眉之急,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由于当时没有意识到落后在制度上找原因,以为只要制造坚船利炮,就可以自强御侮。因此说,中国近代化观点的形成是从对洋枪洋炮的认识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近代化开始的。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工企业,以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标志,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局等,以及各省陆续建立的兰州机器局、广州机器局等,共二十一处军工厂。为了“自强、御侮”,洋务派在兴办军用工业的同时,开始筹建近代化的海军和海防。1866年,清在闽浙地区总督左宗堂的建议下,创设马尾船政局,力图建立起中国近代史上新式海军。经过筹划,光绪元年四月(1875年5月),清廷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开始了近代海军的筹建。李鸿章还先后在旅顺口、威海卫等地布置防务,修筑炮台、船坞,成为北洋海军的两大基地。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简要分析

近史纲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接下来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的部分—— 关于这部分,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即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外交方面。 首先,是关于政治原因的介绍: 从政治目的来说,洋务运动坚决维护封建统治,并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再从国内外的环境来看,一方面封建顽固派盲目排斥一切新事物,反对学习外国先进技术,阻碍洋务派的计划实施,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妄图完全控制中国,以经济侵略挤占中国市场,洋务工业受到钳制。再看洋务运动中的阶级局限又可以得知,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使得其必然要抑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法引领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第二个,是洋务运动失败的经济原因: 当时在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仍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导的自然经济,无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支持。 以军工业为例,从外部条件看,洋务运动中由洋务派封建官僚地主持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缺乏近代工业生产的经济技术基础,而且对外国资源、人才、技术极度依赖,导致洋务军工业难以真正发展成完整的大规模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就洋务派企业的经营目的看,虽打着“求富”的旗号,但仍然必须满足清政府的特殊需要,管理封闭、经营腐败。这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很难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半殖民半封建的色彩和特性。 与此相关联的第三个是军事原因: 其中洋务运动中最突出的国防建设即为海军建设,那么海军建设的溃败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洋务运动的封建性浓厚。清末海军从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各自

成体系,彼此之间无统一制度,又无统一行动。在外国教习的主持下,海军的训练从未切实进行过。兵船主要用于运送货物、拖船载勇和迎送官员,缺乏严格纪律和实战能力,因此,海军的实际海防作用又是非常有限的。 他方面,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清流派对李鸿章的牵制与掣肘,唯恐李鸿章挟军自大,故意在办军经费上牵制。北洋海军成军后,数年不添一炮一弹,可知海军建设面对的困局之重。恰是这几年,中国海军在建设上落后于对面的日本。 第四,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 洋务派相对于顽固派的盲目排外,在思想文化上更为进步。但是,洋务运动无法在根本上摆脱封建专制思想的桎梏,甚至以不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维护封建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反映了洋务派浓厚的封建色彩。 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因此,洋务派学习西方只是浮浅的模仿,只是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肌体上的嫁接,他们不能也不敢推翻封建体制,所以在维新思想出现后,他们就同顽固派结合起来共同反对新思想。从这里,也可以反映出洋务派思想的落后之处。 最后,是外交原因。 从外交主张上看,洋务派代表奕、李鸿章等主张“外须和戎”,忽略了资本主义殖民掠夺的本性,对西方列强谋求经济扩张和政治控制的危害性估计不足,从近代争取民族独立斗争角度分析,这无疑是一种妥协软弱的思想。 从外交观念上看,清政府在被动接受西方国际外交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建立一些看似符合国际要求的外交政策、机构来捍卫自己的礼仪,从某种程度上看似乎促进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却始终改不了统治者封建国家观念的束缚,也就导致了洋务外交必将走向失败。 而关于外交观念这一方面,可以参考萧一山对于李鸿章“争小节而遗大体”的评价。

论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从发生、发展到政治上破产的过程,大体上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堂堂天朝“受制于小夷”,是对外战争失败的结果,因此,首先引起人们注意并提到日程上来的,是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以及与军事相联系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大办造船、制炮等新式军事工业,开始改变了中国军队专恃刀矛舟楫等原始武器的落后状况,井培育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材。随后,洋务派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学习西方的经济设施被提上了日程。开矿藏、办工厂、架电线、修铁路,古老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大型的新式工矿交通企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也开始逐渐成长起来。洋务派不仅封建性十分浓厚,而且对外往往具有很大的妥协性,这是他们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他们作为地主阶级开明派的代表,力量非常软弱。和广大人民处于对立地位,是他们本身软弱无力的根源。上有深恐大权旁落的专制朝廷的压力,下有盘根错节的封建顽固势力的牵制,洋务运动声势不小,成效甚微。李鸿章对比明治维新说;“日本盖自其君主持,而臣民一心并力,则财与才日生而不穷。中土则一、二外臣持之,朝议夕迁,早作晚辗,固不敢量其所终极也。’所以中国“有贝之财,无贝之才,不独远逊西洋,抑实不如日本”1。在中外力量对比日益悬殊的严峻形势下,李鸿章虽然企图勉力支撑,挽回颓势,但他鉴于朝廷内外阻力重重,所以缺乏信心,甚至感到前途茫茫,危机四伏,把当时的中国描述为“敝絮塞滑舟,腐木支大厦,稍一倾覆,遂不可知’的惨象,发出了“东西各国日益强盛,中土一无足恃”的悲鸣。软弱必然产生妥协.每当帝国主义肆意欺凌的时候,千方百计地避免和外国兵戎相见,成为李鸿章外交政策的特色,并因此招来“卖国贼”的恶谥。但是,妥协避战和图强御侮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避战属于外交,图强属于内政,两者并不完全是一码事。洋务运动属于内政范围,积极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军事实力,努力从事经济建设,谋求保护利权,都很明显地具有图强御侮的意义。至于成效大小,则受着主客观各种条件的制约,不能单纯以成败评论是非功过。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的失败,岂可归咎于洋务运动的兴办?从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至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所谓“患之有无,不在外而在内”,以为只要国家富强了,外患就自然可以消除,并因自身的软弱而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同盟会的〈对外宣言〉公开声明:“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二,第3页)。这不正是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承认列强在华侵略特权吗?明白这一点,对李鸿章所说的“各国条约已定,断难更改”、“居今日而日攘夷,日驱逐出境”,纯属“虚妄之论”,也就可以理解了。怎么能用资产阶级革命派尚且不能达到的高度去要求洋务派呢? 洋务运动时期尚处于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欧美列强还没有完全操纵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和军事政治力量,中国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也还没有形成.因此,把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定性为“买办官僚”,把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官督商办”企业定性为“官僚资本”,都是需要重新进行深入研究的。至于引用甲午战争以后的某些材料来证明洋务运动的买办性,井由此肯定它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运动,那就更加难以令人首肯了。清朝初年,封建士大夫中有所谓“经世派”,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为代表,他们有鉴于明末农民战争,总结明朝亡国的教训,批判理学家的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改革时弊,讲求富国强兵之道.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清朝皇帝唯恐这个学振不利于爱新觉罗一姓的统治,采用提倡理学、奖励考据,编纂群书以及文字狱等种种手段,斩断了这个学振的流传。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知识分子是具有关心国家命运的优良传统的.鸦片战争前后,面临历史的大变局,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又拾起顾、黄、王的余绪,并把富国强兵之道引为向西方学习。经过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远承顾、黄、王,近继林、龚、魏,兴起洋务运动,把向西方学习的富国强兵之道付诸实践。他们尽管具有这样那样的严重弱点和局限性,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乃至罪行,但比起那些不办实事、空谈礼义而且对办事者多方掣肘、挑剔细故的封建顽固派,实在是更值得同情和肯定的。评价历史人物,只能把他们和前人及同时代的人相比较,否则便不是科学的历史的态度,难免流于苛求。 洋务运动当然不是成功的运动,历史已经宣判了它的失败。首先,外国资本主义并不愿意中国富强起来,不断地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乃至军事的手段进行干扰,而洋务振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力,往往是妥协退让的。其次,封建顽固势力害怕他们的根基和权势遭到破坏,在政治上、经济上、舆论上进行多方面的钳制和阻难,而洋务派对于这种压迫,往往是斗争不力的。第三,洋务振本身的封建性窒息着洋务运动的生机,诸如企业衙门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任用私人、侵吞商股,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可说洋务摄既是新式企业的创建者,又是这些企业的摧残者。洋务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是很值得认真总结并引为鉴戒的。 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为了阻止中国向半殖民地、殖民地沉沦,不同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从事过不同形式的探索和斗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是这些探索和斗争的几个主要表现。这些探索和斗争统统失败了,但也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不同程度的有利影响。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主张学习西方还是反对学习西方,成为评价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重要试金石之一。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必经阶段,不能因为它是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运动而抹煞它的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与民用工业

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洋务派出现的时间、主张、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洋务派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与进步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学习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综合概括及推理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结局的学习,反思强国之路的追求,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瞧图,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其目的虽然就是为了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但洋务派探寻国家富强之路,表现了放眼世界、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与进步作用 【难点】洋务运动的作用、失败原因 教法: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 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就是什么?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啊就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指出:正就是由于清朝军事力量太落后,19世纪60年代初,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股试图改变这种现状的进步势力--洋务派,并因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历史。 (二)合作交流解答探究-一洋务派的出现 探究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师: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最早启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就是什么政治派别?她们开展了什么运动?(洋务派;洋务运动) 2、什么叫洋务派?洋务派产生于什么时候?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3、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外国坚船利炮的刺激。)

洋务运动中考知识点总结

洋务运动中考知识点总结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中考,欢迎大家阅读。 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最具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中考重要知识点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三支海军(南洋、北洋、福建); ④兴办新式学堂(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7.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8.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10.评价: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4课 洋务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相关图片,学会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堂等内容,认识洋务运动的目的及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及内容,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它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冲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有识之士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了近代史的探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洋务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运动图片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2.问题思考: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思考洋务运动兴起的目的和原因。 3.教师讲解: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僚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这些开明的官僚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 4.引导学生:完成下表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让清王朝认识到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时间 1861年-1895年)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和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主要标志:新式企业、开创报刊、开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翻译书籍、架设电报、修建铁路。 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虽然是失败,但是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之后,洋务派又在“求富”口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着重点在于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项目。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深的动摇了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概念,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要开始洋务运动,兴办洋务就必须要有精通洋务的人才,但是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教育却远远无法满足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就成了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一项总要的举措。开办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显著。经过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洋务派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保护清政府。但是好多原因制约北洋海师发展,例如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建议严禁北洋海师增加新的“舰、炮、军火”。北洋海军部分继承了晚清军队落后的制度和习气,水师后勤管理腐败。到了1891年,晚清政府觉得已经可以一劳永逸,不知道海军是一个要持续投入、持续发展的军种。在户部尚书,即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主张下,严禁北洋水师再添加新的"舰、炮、军火。"李鸿章只能通过在天津的兵工厂,给北洋水师生产炮弹。经费的大幅度削减,令北洋水师举步维艰。首先是燃煤问题,北洋水师的用煤来自于开平煤矿。丁汝昌曾向开平煤矿的总办张翼写了一封信:"……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状气力。" 但是张翼根本不予理会,一是北洋水师的报价太低,根本买不起优质煤;二是朝廷大员和张翼多有瓜葛,甚至连直隶衙门也有开平煤矿的股份,丁汝昌根本拿他没办法。随之而来的是锅炉问题,北洋水师的军舰舰龄较久,在甲午战争前夕,大部分军舰的锅炉已经到了报废年限。1893年丁汝昌多次申请更换锅炉,但是局限于户部的政令,此事基本不具有可行性。"锅炉汽管本皆旧朽,经此震动,多有渗漏"则是对于"靖远"舰当时的描述。三是炮弹问题,北洋水师所使用的炮弹,多是天津机械局生产的实心弹,"穿而不炸"已经见怪不怪,而且多有尺寸不合格,无法使用的。 清朝后期,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言官和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作为翁同龢的门生,光绪皇帝深受其思想熏陶,深以清流言官的意见为是。光绪皇帝认为李鸿章胆小怯懦,认为其在对日作战上过于谨慎。于是1894年7月16日,光绪皇帝下旨,申饬李鸿章,令其将北洋的全部军队送上前线,准备作战。 "将布置进兵一切事宜……若顾虑不前,行事拖沓,循致贻误战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北洋海军部分继承了晚清军队落后的制度和习气,水师后勤管理腐败,福建人把持着整个舰队日常职能,甚至在战斗中,管带还在岸上嫖妓。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在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是当时翻译西方的中心。译书经历了由单纯的西方科技著作和书籍,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著作并重,甚至后者略占上风的过程。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复习课程

精品文档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时间1861年-1895年)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和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主要标志:新式企业、开创报刊、开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翻译书籍、架设电报、修建铁路。 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虽然是失败,但是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精品文档

浅析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自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99866729.html, 浅析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自强 作者:梁雪莹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5期 摘要:鸦片战争后,列强相继入侵中国,同时国内人民起义不断,清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在抵御外辱和镇压国内起义中,清政府的军队显得力不从心。而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使军事自强。主要是在洋务运动中建立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对八旗和绿营进行改革、建立近代海防体系和开展近代军事教育,使军事自强起来。 关键词:近代海防;洋务运动;近代军事工业;军事教育 19世纪40年代初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60年代前后,列强又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了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中国第一次面对如此耻辱,清朝内部一些有识之士目睹外国“穿件炮制”有感于“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运于西方之上,唯独火器万不能及”[1]所以在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她们兴办军事工业的最初目的有两个。意识镇压人民起义,一是为筹建海军做准备。所以当时军事工业的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制造枪、炮、军火,一是制造轮船。在洋务运动早起兴办的几个军事工厂和机器局,规模小设备简陋。产品单一,规模较大,设备较好,产品优秀的军事工厂是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和湖北枪炮厂等。江南制造总局是同治四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创办的。包活16个分厂,仿造和自造英国前膛枪、林明顿后膛枪、德国毛瑟枪和各式大炮、铁甲轮船等。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在同治五年主要生产轮船,共造船速度是当时其他军事工厂无法比拟的。湖北枪炮厂是张之洞在光绪十五年创办,主要分枪厂、炮厂、枪弹厂等主要生产小口径新式快枪、快炮等。 然而在军事自强中,陆军军事也有所改革,清朝的武装力量和分为兵、勇、丁三个层次。兵即八旗兵和绿营兵,是国家常备正规武装,其数额、编制、薪饷、防区均有定制,故称国家经制之兵。勇即官勇,有事临时招募,事后遣散归籍,数额、编制、薪饷皆无定制,一切视具体情况而定制,故其数量、装备、地位都不能与八旗、绿营比。丁即散处城乡各处的团丁,属于不脱产的团练保甲组织,实际上是半兵半民的武装。嘉庆初年清朝镇压白莲教起义时,八旗和绿营无力镇压,团练武装在这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时,清政府对团练武装寄望深厚,曾专门发布谕旨,刊刻有关文件,令各地官绅参照办理,并先后任命数十名在籍官员负责团练事宜。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始终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然而,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过程中,以湘军和淮军为代表的勇营却发挥了出人意料的作用。 一、改造八旗和绿营

关于洋务运动教案的精选范文

关于洋务运动教案的精选范文 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大家准备的洋务运动教案范文吧,欢迎查看阅读。 洋务运动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 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分析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

试论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试论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摘要: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历来是史学界争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对于它的说 法可谓是众说纷纭。本文采用一种比较新的观点,附以拙见,对洋务运动的历史 作用力图从新的时空观上加以审视,最后得出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亦即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的结论。笔者认为,洋务运动的弊端固然不 容小视,但总的来说,它还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工业化中国早期现代化 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而止步于19世纪末的清末“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虽然以前的历史学者也肯定了它的积极性, 但是相比之下,却更注意它的缺点和不足,以致于把1895年清军北洋舰队全军 覆没、中国战败看作是“洋务运动”完全破产的标志,贬低了它的历史作用。随着 时间的推移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展开以及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笔者认为我 们有必要在更广泛的时空观上,从现代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进 行重新阐释。以这种态度对“洋务运动”进行研究会得出一些新颖的结论。笔者认 为其中之一就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亦即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 一阶段。“‘中国近代化’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基本上是内涵相同、可以互相替换的历史概念,只不过前者顾及表述传统、突出其历史性,后者涵纳新学、注重历史与 现实的联系与贯通。”[1] “洋务运动”产生于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就决 定了“洋务派”自身的两重性。传统史家认为洋务派代表人物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是封建性、保守性十分浓厚的历史人物。笔者在此不想对这一问题做过 多的争论,只想提醒一下持这种观点的史家,他们是否注意到了当时中国特殊的 国情。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封建性特别浓厚的国家,像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 章这样的开明地主可谓是凤毛麟角。试想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兴办洋务是何等的 艰难。因此,我们不能对洋务派及“洋务运动”的期望过高。正如李时岳先生指出的:“简单的说,洋务派的历史任务就是:缩短中外的差距,引进机器生产,实现由手工制造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加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洋务派活动于中国资 本主义从无到有的时代,它的任务是实现‘有’,‘有’以后才能谈到发展,那是又一 个历史阶段的任务。所以,严格的说,历史所赋予洋务派的任务是促使中国资本 主义的‘发生’,而不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是不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呢?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事实俱在,毋庸讳言,至于完成得好还是不好,那 是另外的问题。”[2]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洋务派,不得不承认英法“大炮之 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3]更抱着“灭 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4]这种镇国内、御外侮的主观意图,洋务派 开始兴办军事工业。但是,也正是军事工业的兴办,吹响了中国近代化的号角。 综观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英国、美国等欧美强国已完成工业革命;“1805——1833年,默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实行改革”。[5]“与此同时,埃及开办了步、骑、 炮各兵种的军事学校,聘用欧洲军事教官,按欧洲方式改组、训练军队,至19 世纪30年代,埃及已经拥有了新式陆军20万,海军2万,军舰32艘”。[6]就是 中国的东临日本在明治维新前也开始了军事工业的创办。“1855年,德川幕府先 后决定在江户汤岛制造洋式枪炮,试造洋式军舰。”“在明治维新前,这样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