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诵读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案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诵读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案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诵读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案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诵读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案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诵读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案

古诗诵读滁州西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

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

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诵读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案

古诗诵读滁州西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

2、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

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

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

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诵读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案

古诗诵读滁州西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

诗。

学习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

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

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

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主备人:涟水县方渡中学张建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2017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指出:对于诗歌,尤其是古代诗词,常常将三个方面作为考查重点:①诗歌名句积累与运用;②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③具备初步欣赏诗歌的能力。 3?因为是课外诵读,所以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课前完成,当堂检查),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默写(当堂完成); 2?结合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诗歌考察的形式(具体可查看《2017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中“诗歌阅读指导”内容),结合试题,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默写。 教学难点:结合问题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学习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一)检查学生熟读、背诵情况;(齐读、点名背诵:建议中等生) (二)根据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结合课前预习情况,了解作者及写作景。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 1 / 2

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 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三)围绕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回答问题。 1?试分析诗中所写的作者离乡的时间、地点以及描写的景物。 明确:秋天的夜晚,峨眉山,主要描写了山、月、江水。 2?诗中五个地名连用,试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青衣江)、清溪、三峡、渝州;作用: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文下解读中说“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再读全诗,试分析作者的复杂情感。 明确:对未来的憧憬、对家乡的依恋、对友人的思念等。 (四)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1.齐背; 2.独立默写; 3.对照文本订正(用不同色笔自己订正或互批) 二、按以上流程分别学习《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建议:(一)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目标的达成; (二)尽量围绕“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设计问题; 1?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拓宽; 2?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提出问题。 (三)默写内容,下课收齐,教师再批阅。(了解默写情况) 三、完成《巩固练习》。

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分享了《滁州西涧》教学 设计,欢迎同学们来阅读! 【课标与教材分析】 1.准确理解、用学科语言描述、运用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 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诗歌 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 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 《滁州西涧》是写景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 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 所见。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 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教材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学会欣赏。 【教材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诗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知道了什么:对韦应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已经进行背诵和默写。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字音字形,查阅资料,疏通诗 歌大意。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 两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及 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1)预测多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2)预测学困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 学会如何 赏析。 【教学目标】
1/6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 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反复品读古诗 ,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 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教学评价】 课标中指出: 评价学生阅读古诗文和浅易文言文, 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 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课上要求学生上黑板默写, 展示,并评价书写。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课代表进行评价。小组展开诵读 比赛,感悟诗情。 【教学方法与媒体】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课时安排】1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 一、构建动场: 学生齐背古诗《滁州西涧》。 1.作者简介: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韦应物。后教师补充。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 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 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 并称为“韦柳”。 【教学反思】 《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 中二年(781 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 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 诗人独独喜爱涧边 生长的幽草, 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 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
2/6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21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诗略) 三年级上册第六组学习导语: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课后思考: 1.我能把这两首诗背下来,还能默写《望天门山》。 2.我们来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选做题我还知道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我要读给大家听。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亦”“妆”2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通读。 1.导入: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到祖国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这节课,我们先跟随诗人去欣赏两大景点。齐读课题,要求读准确。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学生各读一首诗,帮助正音。(“淡妆浓抹”的“妆”是翘舌音,也是后鼻音,重点正音。)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望天门山》。 1.读题,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天门山”在什么地方。 2.作者望天门山看到什么景色?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由读这首古诗,结合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诗意,画出不懂的字词。

3.引导质疑,师生合作学习难懂的字词。 (1)“开”是什么意思?(“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长江把它从中间断开,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 (2)“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画面就明白了。(播放课件,学生观看课件。)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就产生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学生齐读:天门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相对出”的“出”中什么意思?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才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 “出”就是出来的意思。诗的最后一行是“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船在前进才会感觉两岸青山相对出。 过渡: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让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后面两句诗。(学生齐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老师范读整首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听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交流感受,如: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两岸的青山仿佛是热情的主人站在两旁迎接我。我感受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水流越急,帆船随着水流摇晃,发出哗哗的巨响。) 5.齐读整首诗。 6.出示课文插图,练习背诵整首诗。 (二)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导入:汹涌的长江水渐渐远去,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涨含情的西湖水。(课件出示西湖全景,淡去,呈现古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想一想诗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读古诗,领会诗意。 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饮”是饮酒的意思,题目的意思:诗人在西湖上饮酒,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雨来了。 “潋滟”的意思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西湖的水慢慢流动,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一闪一闪的,很美。 诗中说“山色空蒙雨亦奇”,书上解释“空蒙”是去雾迷茫的样子,再看书上的插图,远处的青山、小桥,近处的亭台楼阁在雨雾的笼罩之下就像蒙上了一层薄纱,蒙蒙胧胧的,很美。 阳光下的西湖很美,雨中的西湖也很美,难怪诗人会说:雨亦奇,雨中的西湖真是别有一番风韵呀。(播放西湖风光的课件,学生诵读第一、二行诗句。) 4.引导想象。 诗人坐在游船上,欣赏到晴日雨中西湖的不同风情,不禁联想到了古代有名的美女西施。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很漂亮的,而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独特的美,所以在诗人眼里,西湖和西施一样美丽。诗人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整首诗。)5.试着背诵。 三、回读全诗,比较异同。 1.将两首古诗放在一起再读读,比较异同,向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老师点拨:第一首古诗描绘的是长江的雄壮,第二首诗描写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滁州西涧》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滁州西涧》创新教案【教学设想】 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 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这《滁州西涧》究竟景色如何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三、自读自学,交流修正,理解内容: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2.这首诗写了什么?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3.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

古诗词诵读课教学设计

古诗词诵读课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虽然初一学生在小学时就已接触、积累过一些古诗词,甚至有的在幼儿园时就已咿咿呀呀地背诵了一。但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阅历,对于诗歌中所体现的心情、情感难于共鸣。较难掌握诗歌诵读的节奏、韵律,对诗歌的含义难以深刻理解,对诗歌的凝练美和韵律美更难以领会。但他们可塑性强,想象力丰富,乐于接受新东西。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晨读课进行引导、激趣待准备充分以后,再组织本课。 二、课前准备 按《诵读经典诗文传承华夏文明》课题研究计划,利用每周的晨读课指导学生进行诵读积累,待学生对诵读产生浓厚兴趣,积累比较丰厚之后,筹备本节诵读展示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涵泳诗歌情味、意境。 过程与方法:自主选择,合作互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诵读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四、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诗歌学习中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就是朗读与背诵,这正是我校开设晨读课及设立“朗读与背诵“课型的原因。训练学生朗读与背诵,应是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与老师都急于了解训练情况,手法单一的线性展示已无法让学生提起兴趣,而诵读展示课的形式,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其成就感。 在这样的课堂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积累的平台,演绎吟诵的舞台,可以现场营造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国

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优美的吟咏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觉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水平。 五、教学流程 (一)老师宣布上课 师告诉学生,本节课师生角色互换,由两名学生主持人组织课堂,师以一名普通学生的身份参与课堂活动。 (二)主持人上场 (一班)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让我有请张宇同学演讲《语文是……》 是的,语文是美丽的,美丽的语文因有了诵读而更加美丽。自从跨进初中的校门,诵读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们。诵读承载我们最真纯的感动,诵读带我们遨游最广阔的时空,今天就让我们来上一节诵读展示课--我爱诵读。 (二班)合: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宣布按惯例演讲,生演讲《古诗词,我的最爱》 张萌同学的演读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爱古诗词,我们更爱现代诗词。主持人甲:好诗需要分享, 乙:诵读丰富人生。 合:欢迎参加阳光二班的诵读展示课。 甲:我们的主题是“我诵读,我快乐!” 乙:我们这节课共分三个板块。首先让我们共同进入第一环节:“小组对对碰”(甲板书) 口述本环节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选篇目,自选形式进行诵读,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分钟。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滁州西涧》公开课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并会写生字。 2、过程与方法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风景如画的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国的一位大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同学们知道吗?板书课题《滁州西涧》 二、内容研讨: 1、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2、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自学要求会写的字,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3)谁愿意把《滁州西涧》读给大家听?边听边想:作者写了水边、水中哪些景物?板书:草鸟水舟 (4)这青草、黄鹂鸟、湍急的河水,横来荡去的小船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 (5)河边碧绿的小草让人怎么样?“独怜” (6)树上还有黄鹂鸟在鸣叫呢,一场春雨过后,河水怎么样了? (7)水面上的小船呢? 生:小船在河上漂来荡去的。 师:从哪知道小船在河上漂来荡去的?(生:横……) 师:如果把“横”换成“停”可以吗? 生:停就是停在水面上,没有动感,横在水面上,是横来荡去的,自由自在的。 (8)这么美的图画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 (9)生:喜爱之情 (10)想象着画面,读出喜爱之情。生自己练习读诗。 师小结: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见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3、总结诗意 4、悟诗情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有我们的脑海中吧!

最新小学必备古诗词教案

活动一:童真童趣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活动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稚嫩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

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小学语文古诗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古诗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图片、录音朗诵、古筝曲。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传说白居易十六岁时自江南赴长安应试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他的姓名,笑说:“长安米介正

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草》(板题)。这是从原诗中截取的一部分。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师范读古诗,生认真听生字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生诵读诗句。 (2)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把“枯”和“荣”分别贴在相应图片的下面,并说出理由。 (3)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离离”。 (4)谁知道“岁”是什么意思? (5)指导朗读。读出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 (6)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你怎么理解“烧不尽”、“吹又生”? (2)指导朗读,读出野火的无情、野草的顽强。 4.配乐诵读全诗。 (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 一、解诗题 1、同学们,下面老师写一个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吗?(老师板书:韦应物)来,叫一叫。好的,有谁听说过他? 2、同学们,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是著 名的四大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诗——《滁州西涧》。(老师板书课题) 2、板书:滁州西涧 齐读师:涧指的是什么?(简笔画解析涧)。 滁州西涧指的是什么?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滁州西涧”就是写的——滁州西边的涧水。 3、为什么诗人会对这滁州西涧情有独钟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出示全诗) 二、感诗韵 1、打开课本,大声地朗读古诗,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流畅;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诗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学生自由读诗。)谁愿意一个人来读读。指三名学生读。评价。(从正确流利上评)2、诵还讲究节奏,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自己再读读,这回注意体会体会节奏。 指名读。再指名读。全班有节奏地齐读。 3、评:读的真好!读古代诗词,不但把它读正确,读得很有节奏,还读出了它的味道。 三、品诗意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仔细听,边听边感受: 《滁州西涧》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1、师范读 2、预设: 宁静换个词说,很寂静,寂静,很静谧,很幽静。板书:幽 优美板书:美合起来就是:幽美 野野的意思就是:荒凉板书:荒凉 3、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滁州西涧》。齐读。真幽静啊! (一)师:反复吟诵这首诗,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滁州西涧的幽美呢? 1、从“幽草”感受到美 师: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呢?低声吟诵,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闻到什么气味吗? 生:(想象草的茵绿、繁茂、厚密,未经践踏,还有清香。。。) 师:读出幽草带给我们的感受。评:读出荫绿、繁茂的感觉。 师:诗人看到这样的幽草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出示草的图片) (引导理解“独怜”:偏爱,特别喜欢,只爱) 诗人只爱(这涧边生长繁茂、未经践踏的)草。 师:“独怜幽草涧边生”这行诗的意思是——? 生:(我)惟独喜爱这涧边生长繁茂、未经践踏的草。 (我)特别喜欢 2、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滁州西涧的幽美呢? 预设一: 生:我还从“鹂鸣”中感受西涧静谧的美。

2020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3 古诗三首 公开课教学设计

3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文本简析: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有关描写传统节日的。《寒食》一诗借禁火的习俗讽刺宦官得宠;《迢迢牵牛星》一诗借民间故事抒发了内心痛苦忧伤的心情;《十五夜望月》一诗借望月抒发游子的思亲之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依据课标理念,依据三首古诗的内容特点,本课教学以一首古诗为例,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联系故事理解古诗―→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这样的学习过程,由扶到放,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其他两首古诗。有扶有放,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感悟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教学中,根据古诗教学的特点,注重“读”的学习方式运用,将品析与朗读紧密结合,以读促讲,以读加深感悟。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了解古诗中的传统习俗,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诗中的传统习俗,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又有哪些习俗?和大家分享分享吧。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是丰富文化的一种体现,也使传统节日有了更大的魅力。 【课件出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请齐读诗的题目。 设计意图:由畅谈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开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醒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了解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掌握情况。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同学们,请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同学们,请同桌互相读古诗,检查古诗中的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同学们,任务完成了吗?老师来检查检查。 【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1)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第一课时 《竹里馆》 学习目标 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重点难点 透过《竹里馆》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入境。 二、按照学诗方法组织教学《竹里馆》 1、知作者: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解诗题:《竹里馆》《山居秋暝》。 3、品诗句 4、体诗情: 《竹里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5、入诗境:画面美、音乐美、意境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课堂小结

诗海泛舟,撷取明珠。陶冶性情,提高素养。学会品诗,提升品位。愿同学们,在古典诗歌的沐浴中,与诗为伴,与诗人同行,使你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充满阳光,充满激情!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学习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诗情画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将诗中的音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张籍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家书(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在李白眼里,乡愁曾经化作了那一轮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另一首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书课题) 二、解题生读题目。 (要求读正确)从题目中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春夜地点:洛城就是哪里?今河南洛阳事情:闻笛闻就是?闻笛就是?)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生再读题。 (要求读出感情)诗题中的中心词就是-----闻笛。这笛声勾起了李白心中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梦回千年和李白一同去感受一番。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指名读。读诗不仅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诗有时可以轻声默念:谁家玉笛-----暗飞声,有时可以低吟:散入春风------满洛城,有时我们可以高唱:此夜曲中----闻折柳,有时情到深处可以长叹一声:何人不起-------故园情!师生接读,学生自由练读,齐读 四、读着读着,我们和诗人的心越来越近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五、再读,深入理解何人不起故园情!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个什么句?是怎样的笛声让诗人心中升起如此强烈的思乡之情呢?我们一同去寻找这笛声吧! 出示“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齐读 2、“暗飞声”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暗”? 扣住“暗”让学生展开想象 生回答由于是夜晚,显得格外的幽静,引生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夜?李白在干什么?把那种幽静的环境说具体。 这笛声就这样随着春风飘呀飘,真不知是(引读:谁家玉笛……,散入春风……) 六、小结写法:刚才我们通过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展开想象,运用环境描写进行铺垫渲染。出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七、作业: 将《春夜洛城闻笛》完整地改写完。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词背诵》整体教学设计_0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词背诵》整体教学设计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学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幼儿园教案:古诗《滁州西涧》教案

古诗《滁州西涧》教案 周村凤鸣小学附属幼儿园曲元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比较枯燥,讲起来难度也比较大。以他们现有的年龄很难去领略诗中的意韵,因此怎样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课中加入一些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游戏,使孩子们参与其中,达到玩中学、学中玩,学习和游戏相结合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由此加深孩子们的记忆! 目标:1、了解古诗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 2、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以及诗人的心情。 准备:1、手绘图画(与诗中景色相契合)。 2、古诗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过程:1、出示图画,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提问:孩子们仔细看一看,画中都有什么呢? 2、由孩子的回答引出故事,“孩子们,知道吗?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还藏着一个小故事呢!” 3、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在唐朝,有一个很有名的诗人,他的名字叫韦应物。有一年他来到一个叫滁州的地方做官,因为滁州这里的景色非常美,所以韦应物就经常出去游玩。这一天,他来到一个叫西涧的地方,顿时就被西涧美丽的景色给迷住了!

虽然当时正下着雨,潮水涨得很急,而且在野外的渡口一个人也没有,但是诗人仍然很喜欢这里的景色。诗人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棵小小的野草,还能听到树木深处黄鹂鸟“啾、啾”叫的声音……别人没有发现的美,都被诗人看到了眼里,放在了心里,还为这美丽景色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诗的名字叫做《滁州西涧》。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4、出示与四句古诗所描写的景色相对应的图画,边朗读边解释诗句的意思: ○1独怜幽草涧边生:我非常喜欢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的安静而又有趣; ○2上有黄鹂深树鸣:在茂密的树木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的动听; ○3春潮带雨晚来急:因为傍晚的时候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 ○4野渡无人舟自横:在天要黑的时候,渡口那儿已经没有人要过河,只有小船独自在河面上自在地漂浮着。 5、互动游戏:分别请上来三组小朋友,每组四个人,每个人手拿一张图画。老师朗诵一句古诗,请认为自己手中拿的是与老师朗诵的古诗相对应图画的小朋友举起图画来,看看谁的反应又快又准确。 6、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朗诵古诗,加深印象。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套教案

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诵读”的十首诗词,都属于小学生必会古诗词的范围。这些诗词或表达爱国之 情,或抒发诗人志向,或赞颂山水之美。 选编十首古诗词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受到古典诗词美的熏陶;二是要加强古诗词的积累。 经过六年的学习之后,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诗歌自学能力和表现能力。师生要以这十首 古诗词的学习为契机,把小学必背古诗词进行整合、拓展,使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有较大的提 升。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词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针对这些特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 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地授课,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 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2.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3.重视联句和译说的训练。 4.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赏析。 5.体会感情和意境,切莫满堂“灌”。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 领悟学习诗词的方法;理解诗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深化对传统文化的喜欢与热爱。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难点 领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作者和古诗词发展的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 1课时

一、总结归纳,感悟学法 师生一起归纳古诗词的学习步骤(课件出示): 1.读诗题。看到古诗题目先读一读。 2.知作者。了解一下作者是谁,并说一说。 3.读古诗词。从整体入手,读通古诗词。 4.解诗词、释诗意。结合注释,抓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达到对诗句、词句的理解,再 相互交流,达成共识。 5.发挥想象,体会情感。在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即作者 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再读古诗。入境悟情,感受诗韵,深化认识,达到记忆背诵的目的。 二、自学诗词,初步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熟十首古诗词。 2.借助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十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三、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背诵 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十首古诗词的大意。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1)“采薇”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场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3)《春夜喜雨》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江上渔者》描写了哪两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理解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春色满园关不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9)“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出与这 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10)《清平乐》这首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有机联系 1.讲述关于十首古诗词的轶闻或趣事。如杜甫的故事、韩愈的故事、苏轼的故事等。 2.拓展阅读古诗词。如《春望》《春日偶成》《钱塘湖春行》《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等。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2. 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 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 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 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优质课教学设计_8

1.易错字 芳菲(fēi)榆荚(jiá) 解(jiě) 2.词语释义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不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杨花:指柳絮。 榆荚:指榆钱。 才思:才气,才华。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天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创作背景】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晚春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仅仅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 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