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历史散文总结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总结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总结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

绪论

先秦时期的散文,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

一、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先秦散文的萌芽

卜辞,记事简单,大多是零散的句子,只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大都直陈其事,很少修饰,内容也有局限性,有不少颂扬求福的套语,因此其文学价值一般不高

二《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一部官方历史文献集。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都是用语录体写的官方文告,大部分是号令。

卜辞与《周易》是巫官之作,记录的是对神的祈祷与所谓神的启示;

《尚书》是史官之作,记录的是王公的言辞与政令。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全文中心突出,比喻生动,富于感情色彩,从中可见盘庚的胸怀、胆略与神情。

再如《周书》中的《无逸》、《顾命》等篇

《尚书》以记言为主,文风古朴,被韩愈称之为“佶屈聱牙”,但它已初步形成我国散文洗炼精审、言简意赅的特点。

《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

三先秦历史散文兴盛的原因

1 传说古时王者设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大事记于策,小事记

于简。

2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

3 统治者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借鉴,这是历史散文兴盛的政治原

因。

4“私学”的出现、士阶层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制度的变革等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四重要史书简述

1 《春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主要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举例:

1 诛、杀、弑的含义

杀有罪者为诛

杀无罪者为杀

下杀上曰弑,如“崔杼弑其君”

2 “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

教也

2 春秋三传

是指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的合称,简称《三传》。其中《左传》成就最高,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旨在解说《春秋》的“微言大义”,偏重说理,略于记事,而且空言说经,穿凿附会之处很多,其历史和文学价值不高。

《春秋左氏传》以《春秋》所记大事为大纲,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250多年的历史。善于在叙事中写人,同时又从人物活动中展现历史。

《左传》继承了《春秋》“惩恶劝善”的精神,但抛弃了《春秋》“微”和“晦”

的色彩,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历史的真实性、思想倾向的鲜明性、语言的形象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左传》的重要成就。

3 《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春秋时代的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贵族的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偏重记言。也记载

了一些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

《晋语》记骊姬害申生与重耳出走事件和《吴语》、《越语》记吴越争霸事件,都是精彩的部分。

4《战国策》

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战国时代的历史,尤其是战国纵横家的言行。

与《左传》、《国语》相比,《战国策》叙事更连贯、更集中、更富有情节性,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富有个性,如张仪、苏秦、鲁仲连、触龙等写得栩

栩如生。

《战国策》长于铺陈,流畅恣肆,气势激昂,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

5《晏子春秋》

一部春秋时代齐相晏婴言行轶事的汇编。

《晏子春秋》体现了历史著作从一国之史转变到一人之史的新趋向。

用的新水平。

从《春秋》到《战国策》可以看到:历史散文由纲目式的大事记发展到对社会生活广泛而具体的叙述,由单纯的记事发展到记事又写人,由概念性的表述发展到形象生动的刻画。

尤其是《左传》、《战国策》的作者,能够在基本符合史实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甚至运用合理的夸张、虚构,把历史画面和历史人物的面貌形象地展现出来,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左传》概述

一、《左传》的作者

1 《史记》、《汉书》都说作者是鲁太史左丘明。《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

之,丘亦耻之。

2 唐以后多有怀疑。现代一般认为此书是战国初年魏国史官所著。

二《左传》的名称

原名为《左氏春秋》,或称《春秋古文》,汉哀帝时刘歆引传文解《春秋》经,改称《春秋左氏传》。

在汉代,《左传》与《春秋》是别本单行,到了晋朝,杜预把它分散附在《春秋》经文每年之后,成为《春秋经传集解》,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本子。二《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左传》不是解经之作,而是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其理由是:

1《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内容

2《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原则

3《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体例

4《左氏春秋》有自己的思想立场

《左传》采用《春秋》的编年体,而且大体上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春秋》所列鲁君的世次为序,来建构自己的框架。

但是《左传》不是解经而作,其可贵之处在于它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巨大的创造。

三、《左传》的思想倾向

《左传》基本的思想倾向是儒家的,但更重要的是贯穿全书的民本思想。

首先,明确表达民重于天、民为神之主、民重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如: “夫民,神之主也”

“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其次,非常重视民心的向背

第三,重视民意和舆论

如子产不毁乡校: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第二节《左传》作品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p72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集中写郑庄公母子兄弟之间为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骨肉相残的事情,暴露了统治集团的自私虚伪和贪婪奸诈,揭露

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3、思考·讨论

(1) 历来论者都说庄公“奸狠”、“养成弟恶”、“唯恐其不行不义”、“至于用兵,

母子兄弟自相残贼”。你认同这些说法吗?为什么?

(2) 结合作品,分析郑庄公、共叔段、武姜的性格特点。

郑庄公:

虚伪狠毒,老谋深算

共叔段:

利令智昏、恃宠作恶、狂妄愚蠢

武姜:

自私狭隘、昏聩、助子为虐

4 艺术特点

A 刻画人物性格颇为成功。作者围绕庄公与共叔段争权这一中心,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其不同的性格。如从“姑待之”“将自及”“厚将崩”“可矣”等简洁的对话中,刻画出工于心计的庄公纵恶导叛、引人入祸的险恶用心。

2 善于剪裁史料。作者略写庄公“克段于鄢”的战争经过,详写这场战争的起因及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以集中笔墨刻画人物,揭示其内心世界,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3 成功的细节描写。“庄公寤生”、颖考叔“食舍肉”、姜氏和庄公“隧而相见”

等细节,对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二、宫之奇谏假道p78

1 写作背景

鲁僖公二年,晋献公用名马美玉向虞国借道,攻打虞国的邻邦虢国,虞国国君虞公贪图财宝,答应了晋国的要求。僖公五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

宫之奇极力劝阻,虞公不听,这次借道晋国灭掉虢国,回兵时又灭了虞国。

本文是写晋国第二次借道虞国的经过。

2、讲读作品

3、思考·讨论

(1)宫之奇进谏虞公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2)虞公提出哪两条理由作为借道给晋国的依据?宫之奇对此又如何进行分析和反驳?

(3)文章末尾记载晋灭虢后,又灭掉虞国,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4)由这篇文章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

4 思想内容

本文记载的是晋国第二次借道虞国的经过,反映了虞国国君的昏聩愚昧和宫之奇分析问题的清晰与敏锐,揭示了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集团尔虞我诈、以强凌弱的尖锐矛盾,指出小国必须互相支援,才能免遭大国的侵略和并吞。

5 艺术特点

深刻透辟的剖析、有条不紊的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宫之奇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论理,层次井然,激昂精辟,可惜国君不听,终致亡国,令人感叹不已。

在表现方式上,本文是叙事和议论并用,但重点是以事记言,言详而事略。

《谷梁传》解说“虞师晋师灭夏阳”的一段文字:

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

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挈其妻子以奔曹。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晋国两次向虞国借道进攻虢国,灭虢之后复灭虞,这是春秋史上一件大事。

《左传》重点突出宫之奇的谏说,《国语》所记不过寥寥数语,最为简略。《谷梁传》记言写人颇有特色,荀息知己知彼,老谋深算;晋献公顾虑重重、优柔寡断;

宫之奇见识过人而明哲保身,虞君贪婪愚蠢、顽固拒绝,都是性格鲜明。

附录:

1 姓和氏的区别

“姓”主要起“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如姬、姜、姚、姒等。最大的原姓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图腾或居住地。如黄帝亦号有熊氏。

“氏”是姓衍生的分支。如傈傈族有一个熊氏族,后来有三个女儿氏族,就有狗熊、猪熊和大熊三个图腾。

进入阶级社会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贵族女子则称姓,它是外婚的标志。

命氏之法: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夏氏、周氏。

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如卢氏、项氏

以职官为氏,如司马氏、司空氏。

以居处为氏,如东郭氏、柳下氏。

贵族女子的名字:

待嫁的女子:

在姓前冠之以序,如孟姜、叔隗、季隗

出嫁后的女子:

1 在姓前冠以国名,如秦姬,齐姜

2 嫁与卿大夫,在姓前冠以大夫之氏,如赵姬

贵族女子死后:姓前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来称呼,如武姜、怀嬴(文嬴)

2 名、字、号:

名和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如岳飞,字鹏举;

赵云,字子龙;有的“字”和“名”是互为反义,如朱熹,字元晦。

在周代,“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取,表示他们已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

另有小字,即乳名,如曹操称为阿瞒,刘禅称为阿斗。

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由本人所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志趣爱好。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名、字、号的运用:

“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不礼貌,平辈之间要非常熟悉才相互称名。

“字”和“号”一般用于尊称或下对上的称呼。

3 年号、庙号和谥号

年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起于汉代,汉武帝用11个年号,明清基本是一帝一号,如康熙(玄烨年号)、乾隆(弘历年号)。

庙号:帝王死后,一般有两个正式称号,即谥号和庙号。庙号确定了皇帝在皇室宗族中的地位。

创基开国和治平天下有特殊功勋的君主多称祖,如李渊称高祖,朱元璋称太祖,康熙因削平三藩,称圣祖。其余承袭其位的后代均称宗,如唐太宗。

谥号是大臣根据皇帝生前行绩而拟定的一种称号,分美、平、恶三类:

美谥:昭、恭、庄、穆、敬、文、武等

死者一生为善或建有功勋,如汉文帝。

恶谥:暴、炀、昏、废等

死者的行为有悖礼义,如隋炀帝、东昏侯

平谥:怀、悼、哀、闵、愍等

死者即位夭折或志向未伸,有哀怜意。

皇帝的谥号是在继位皇帝的参与下制定,所以帝王死后多得美谥。只有亡国废杀之君或大权旁落的人才可能被冠以恶谥。

唐代以前,谥号都为一、二字,唐代以后,谥号加长,但最重要的往往是最末一字。如乾隆的谥号有23字,取最后一字,简称“纯皇帝”。

谥法中,王朝赐谥最为重要,私谥在春秋末年出现,宋代发展到鼎盛。如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

现代,人们称古代的皇帝,元代以前多称其谥号、庙号,如汉武帝、汉昭帝、唐太宗、宋太祖等。

明代以后则多称其年号,如洪武帝(朱元璋)、康熙帝、乾隆帝等。

三烛之武退秦师p91

1 解题

2 讲读作品

(1)交待晋国联合秦国包围郑的起因。

(2)烛之武以弱国使者的身份游说秦穆公,

说辞主要包含四层意思。

(3)烛之武游说成功,秦郑结盟,秦国退兵,晋国也撤军回国。

3 艺术特点

烛之武说辞的目的在于说退秦军,但是他并不直说,不乞求。他机智地利用秦晋争霸的矛盾,表现为处处为秦的利益着想,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步步逼紧,以悚惧的言辞,直陈利害得失,析理极为透辟,终于打动了秦穆公,离间了秦晋联盟,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四、秦晋殽之战p93

1 解题

A 秦晋殽之战是秦晋间争夺中原霸权的一次大战,发生于僖公三十二年

与三十三年。这次战争的远因,可上溯到僖公三十年。当时秦晋联合围攻郑

国,郑大夫烛之武说退秦军,分化了秦晋联盟,秦与郑另行订立盟约,但等

秦军撤退后,郑又与晋结盟。

僖公三十二年晋文公卒,秦穆公乘机越过晋境千里袭郑,但是秦军袭郑劳而无功,在回师途中经过殽山时,被晋军狙击,秦师全军覆没,三帅被俘,此

后秦、晋关系恶化。

B 秦晋之好与政治婚姻

秦、晋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接壤,而且世代联姻。如晋献公的女儿是秦穆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女儿又是晋文公的夫人,都是政治婚姻。

2 讲读作品

(1)蹇叔哭师

(2)王孙满观师

(3)弦高犒师

(4)皇武子辞杞子

(5)原轸论战

(6)文嬴请三帅

(7)孟明谢赐

(8)秦穆公素服郊次

3 赏析

(1)蹇叔哭师

蹇叔认为千里袭郑必败,但秦穆公拒绝他的忠告。蹇叔两次哭师,表现了他忧国爱子的复杂心情,渲染了一个悲壮的场景。

蹇叔的深谋远虑、忠诚倔犟、沉痛忧伤和秦穆公的贪心固执、骄怒无状都写到惟妙惟肖。

5 艺术特点

本文通过对话和行动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忠诚倔强、有政治远见的蹇叔,聪颖过人、眼光锐敏的王孙满,赤心为国、善于应变的弦高,耿直粗犷、深谋远虑的先轸,专横气盛、但能自责改过的秦穆公,败而不馁、矢志雪恨的孟明等,都从他们的言行中写出了生动的个性

善于组织材料。作者围绕着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交待出前因后果,以蹇叔谏阻和哭师作为贯穿全文情节发展的主线,通过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杞子、先轸论战等几个场面描写,处处验证蹇叔中肯而有预见性的战略分析,既突出侵略必败的主题,又从虚处完成蹇叔形象的塑造。繁富的史实系于主线之上,使文章主此外,文中的三段外交辞令也写得巧妙精美,各具特色。弦高犒师时说的一段话是语意双关,弦外有音。皇武子辞杞子的一段话则是旁敲侧击,外柔内刚。孟明谢赐一段却是绵里藏针,话中有刺。这些精彩辞令,表现出他们思维敏捷,善于应酬的本领。

6 课后作业:

自学《城濮之战》,比较它与本文在写法上有何区别。

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

第三节《左传》的文学成就

一《左传》真实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作者对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件作出直言不讳的评价。如写晋灵公: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宰夫胹(?r,煮)蹯(fán兽的脚掌)熊掌不熟,杀之,置诸畚(běn ),使妇人载以过朝。

作者无情揭露晋灵公,直接批评他“不君”。

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左传》不仅记载各国君位的嬗变、执政者的谋权夺势、政客的宦海沉浮、贵族内部的倾轧火并、侯国之间的欺诈侵掠、战场上的厮杀格斗、阴暗一隅

数人的密谋策划,而且采集大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童谣民歌等。这些

材料通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编排,大大丰富了《左传》的内容。

二《左传》叙事详密完整,情节曲折生动,并且善于在叙事中刻画人物的性格。

1 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

如《曹刿论战》、《郑伯克段于鄢》

再如写郑公子归生弑其君:

楚人献鼋(yuán,大鳖)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即归生)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

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

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之,公子宋与公子

家谋先,遂杀灵公。

公子宋食指动,郑灵公食大夫鼋不与公子宋,公子宋怒而染指于鼎等生活细节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公子宋的贪馋好怒、郑灵

公的昏庸可笑。

弑君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却由食鼋这件小事引起:

再如写叶(Sha,今读ya)公子平白公之乱,作者就叶公是否该戴头盔这一细节反复渲染:

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同“冀”),若见君面,是得艾(yì,安)也。民知不死,叶公是否该戴头盔这一细节,突出国人对叶公的爱戴和叶公急于争取国人的心理。

叶公平叛之所以成功,他的可贵之处,都在叶公免胄的细节中表现出来。

2 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来表现人物个性

如《左传》写齐晋鞌之战,通过描写战场上三个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不仅展现出战场上紧张激烈的场面,而且表现了他们同仇敌忾、殊死奋战的英雄气概:

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jù),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镇守)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huàn)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桴(fú)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

3《左传》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如晋文公重耳遭骊姬谗害,43岁逃离晋国,在外流亡19年,后夺权政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晋公子重耳之亡》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到回国的经历,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地反映了重耳从一个贪图享受、胸无大志的贵公子,经过艰苦磨炼,最终成为一个有志气、有胆略、有度量的中原霸主的性格发展过程。

1 狄国别季隗

“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2 过卫苦乞讨(乞食五鹿)

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3 安齐被醉遣(桑下之谋)

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醒,以戈逐子犯

4 抵曹遭羞辱(曹共公观浴)

曹共公的庸俗无礼、僖负羁之妻的见识高远

5 经郑被拒纳

6 楚国智周旋

楚成王一再问何以为报,重耳曰:

“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zhǔ)藳鞬(装弓箭的口袋),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

7 秦国巧获援(请罪于怀赢)

8 投壁表心迹

9 返晋平内乱

接见寺人披

接见头须

10 介之推不言禄

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緜(mián )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总之,《左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昏君晋灵公、卫懿公;霸主齐桓公、晋文公;贤臣郑子产、齐晏婴等。

不少人从史学的角度非难《左传》中的想像与虚构,如:

王充《论衡》:

言多怪,颇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相违反。

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诬。

韩愈《进学解》:

《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从史学求真、无证存阙的原则看,《左传》不是严格的史实记录,然而从史传文学的角度看,这正是《左传》艺术创造的重要表现。

三《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集中体现了它高超的叙事艺术。(详见文学史)

1《左传》注重完整地叙述战争的起因、发展过程及其后果,深入揭示其成败的原因。

2 在战争描写中,作者常选取决定战争进程的关键人物来重点刻画,以展示战

争的经过,反映酣战中人们的心态和姿态。如成公二年的《鞌之战》。

四《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富有表现力,堪称散文的典范。

1 《左传》的记言文字,委婉含蓄,刚柔得体,不卑不亢,耐人寻味。如“殽

之战”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外交辞令堪称代表。

2《左传》的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如晋楚邲(bì)之战,写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总之,历史的真实性,思想的倾向性,语言的形象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左传》的重大成就,形成了我国历史散文的优秀传统。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等。一般认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各有所司。至春秋末战国之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 第一节《尚书》、《春秋》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经》。本是历史文献,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约在春秋初期结成总集,历春秋、战国 而有所增删。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焚书后,西汉文帝时仅剩伏胜记诵的28篇,计有《虞书》两 篇,《夏书》两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古文尚书》,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 伪书。今传“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58篇,是今文和伪古文的合编本,其中33篇为今古文所 共有,余皆梅赜伪造。 《尚书》多为古代官方文告,广泛反映了我国氏族社会末期到西周初期的社会面貌及历史概况,展示了当时政治、哲学、宗教、思想、法律、军事、历法等领域的具体实践与经验教训。尤其《周书》所蕴含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在后世各朝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尚书》风格简朴质直,往往以当时通行之语直抒命令或意见,但因时代久远,汉唐以来,人们颇感其文章艰深,古奥拙朴,晦涩难懂。不过,有些篇章颇有文学色彩。或整齐有韵,如《洪范》所记九条治国大法的第五条的十二句,音韵和协,颇近诗歌。或以比喻说理,生动形象,深刻透辟,如《盘庚》以死亡的“颠木”比喻旧都,以充满生机的新生“由蘖”比喻新都,形象鲜明又含暗喻与对比:因守旧都只能坐以待毙,迁徙新都则可获得新生。有的篇章记叙人的活动、描绘情节与场面,入理传神,如《金縢》写周成王对周公的误会与释误,曲折有味,颇富传奇性质;《顾命》描写周康王即位大典的场面,宏大肃穆,众多的人物,繁缛的礼节,琳琅满目的陈设,写来头绪清晰,井然有序。不少篇章都能围绕一个意思展开,结构完整,有的题目即反映主旨,

先秦历史散文作业与答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先秦历史散文概念 篇一:先秦历史散文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 一。 “中五之一”和“小(:先秦历史散文概念)九之一”,应该分别是“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五之一”和“九之一”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意思是五分之一和 九分之一 2、子姑待之 姑:古是暂且;今是父亲的姐妹 3、可矣,厚将得众 厚:古是土地广大;今与“薄”相对 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姜氏)受惊,使动;“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合乎法度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作动词,放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这样做”。 4、夫人将启之。 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动词 5、段不弟,故不言弟 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做弟弟 6、既而悔之 悔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悔。动词 7、闻之,有献于公。 献,本来是动词,指献上,这里是用为名词,指献上的东西。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应该是用为动词,指挖隧道。 9.公入而赋 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 文言文句式 (一)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生庄公及共叔段。 (2)爱共叔段,欲立之。 (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2.省略谓语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屡次。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 (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指的是国君之位。 (二)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姜氏何厌之有? 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 (2)敢问何谓也?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引言:古代文学对我们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是历史上无 价的瑰宝。从小《论语》中的语句我们就烂熟于心,但是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诸子散文深深影响后代。从这个兴趣点出发,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这个专题从诸子百家的形成,发展以及特点做了一次简要的概括与探究。 诸子散文的形成 说理散文蓬勃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而其直接原因是士的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产生人才的时代。当时社会激烈动荡,兼并战争频繁。 到了战国,诸侯间的存亡斗争更为激烈,奋发图强就能捷足先登,扫灭群雄,统一全国;不图强则必然削弱萎缩,最终灭亡。面临这种严峻局面,各国统治集团在展开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智力资源的竞争。他们纷纷礼贤下士,争相延揽人才,人才的价值空前升值。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人才产生的条件。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分封制度解体,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一部分贵族随着贵族身份的丧失,沦为平民,把他们的文化知识带到民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府下移,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比如说孔子,本为殷商苗裔,但至孔子时已经从贵族降到一般平民。他早年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文化教育,也从事一些平凡的工作,有短暂出仕经历,后周游列国,率不得志,晚年整理文献,教授生徒。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开创了儒家学派;墨子聚徒讲学,组织成颇有纪律的集团,形成墨家学派。战国之际,私人讲学之风更盛,孟子、荀子等都曾是同辈中的老师巨擘。这种局面使社会下层人民获得了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从而极大的开发了人才源,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地以空前的规模生产出来。促成了“士”这一特殊阶层便迅速崛起。 时代的变革,历史的发展,需要新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对社会未来作出设计。于是,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学说讲学授徒,相互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论难,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散文是见道明志,论难说理最便捷的文体,于是,以探讨哲理人生,研究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诸子散文便勃然兴起 诸子百家的分类 按学术思想流派划分, 司马谈把他们分归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而刘歆又分其为十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诸子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性的著作有《道德经》、《庄子》。 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性的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性著作是《墨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代表性著作有《韩非子》等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历程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先秦散文,创作的时间跨度从文字产生的遥远古代到秦朝统一中国为止,历时达数千年。这段时间里,散文创作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到第一个高峰的若干个阶段。先秦散文笼统地说可以分为“记事”的历史散文以及“记言”的诸子散文。由于诸子散文属于属于先秦散文中比较后期的产物,纵然达到了文学成就的高峰,然而不足以完整阐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故而,本文将从先秦历史散文行文中的文采这一角度论述先秦散文的发展。 造字到西周以前,是文史学家公认的散文萌芽到形成时期。 “仓颉造字,夜有鬼哭”,由此可见,人类能够造字并且用之以记事,其作用是巨大的,以至于鬼神都为之惊诧哭泣称之为夺鬼神之力。然而,文字需要记事,则需要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否则,文字就将仅仅是一堆堆砌起来毫无意义的奇怪符号。字、词、句、段、篇、章,西周以前,散文需然还是简略,然而已经可以反映当时的文章特点,叙述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尚书》以及《周易》。在文采方面来说,这一时期的散文仅能记录清晰,并没有掌握完整章节遣词造句的艺术能力。 西周到春秋末,是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的散文主要表现为史官文化的产物。跟前代的作品相比,这一时期的散文以及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仅形成了完整的篇章,而且已经开始富有文采。散文家,更确切来说是史官,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平铺直叙的“记录”,散文向一门艺术不断发展。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为这一时期代表作《春秋》、《左传》、《国语》之一《春秋》的编撰人,孔子这番话表明,文采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散文(同时也是史官文化)的重要特征。《左传》、《国语》辞采之风华,文章之华美,远迈前代并且鉴于后世,《春秋》则讲究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们的成就表明散文在这个“重文”的时代已经获得非凡的发展。 战国到秦朝建立,是散文发展的第三阶段,散文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达到一个创作的高峰。一直在西周时期,文化都是贵族阶层垄断的。底层的“士”,甚或平民,不能够接触全面系统的教育,反映在散文上,就是散文的创作阶层一直被认为地限制在少数人身上。战国时代,动荡而纷杂的变革,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贵族沦落,而平民、奴隶独立,同时“学在官府”也逐渐被私人讲学所取代。旧秩序被打破的同时,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霸,纷纷招揽人才。在战国的环境下,士人思想的空间、创造的空间前所未有地拓展了。表现在散文上,则是: 1、时代特征鲜明,内容丰富,关注现实,理性思考,试图解决现实问题; 2、人格独立,作品风格各异。 行文上注入作者的精神与人格,作品感染力浓郁,深度挖掘思想,相对于前代,可谓质的飞跃。 先秦散文,从无到有,从简略到繁复,慢慢地形成了我国散文史上第一座高峰。先人的呕心沥血,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心怀敬畏。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总结

先时期历史散文 绪论 ?先时期的散文,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 ?一、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先散文的萌芽 ?卜辞,记事简单,大多是零散的句子,只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大都直其事,很少修饰,容也有局限性,有不少颂扬求福的套语,因此其文学价值一般不高 二《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一部官方历史文献集。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都是用语录体写的官方文告,大部分是号令。 ?卜辞与《周易》是巫官之作,记录的是对神的祈祷与所谓神的启示; ?《尚书》是史官之作,记录的是王公的言辞与政令。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全文中心突出,比喻生动,富于感情色彩,从中可见盘庚的胸怀、胆略与神情。 ?再如《周书》中的《无逸》、《顾命》等篇 ?《尚书》以记言为主,文风古朴,被愈称之为“佶屈聱牙”,但它已初步形成我国散文洗炼精审、言简意赅的特点。 ?《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 ?三先历史散文兴盛的原因 ? 1 传说古时王者设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大事记于策,小事记于简。 ? 2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 ? 3 统治者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借鉴,这是历史散文兴盛的政治原因。 ?4“私学”的出现、士阶层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制度的变革等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四重要史书简述 1 《春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主要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举例: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用心感受先秦历史散文的人文魅力

用心感受先秦历史散文的人文魅力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在内容编排上,把文言文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精选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四篇文章,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虽然是文言文这种形式,但内容却是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设法挖掘文中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健康的人格,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与文本对话,与古人交流。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先秦时期的风云变幻,我们可凭借历史散文这一形式,来窥其一斑,重温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感受诸侯之间那纵横捭阖的斗争。当你沉浸其中,透过枯燥的文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仿佛看到了不计前嫌、申明大义的爱国英雄烛之武正在巧妙地劝说秦穆公,说的他连连点头,最终使得郑国避免了一场国家灾难;越王勾践忍辱含垢、卧薪尝胆,最终报了仇雪了耻,奏想了一曲催人奋进的人生奋斗之歌;大臣邹忌从国家利益出发,巧妙的说服了齐威王,使得他接受并采纳了自己的意见,,齐国从此逐步强大起来;名垂青史的赵太后被大臣触龙说服,送爱子去做人质,从而使得国家转危为安。通过这四篇文章,我们能够初步了解到,诸侯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在动乱的年代既出现了不少明君,又出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动不已,一组又一组绝妙的搭档,使得历史如此精彩生动,这恐怕就是先秦历史散文璀璨夺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二、穿插补充一些历史故事,了解人物的完整个性。 课本所选的四篇文章,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相对比较丰满,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总还是流传有不少佳话或逸事的,而教材恰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空缺。因此,语文教师要多搜集并补充一些与课文人物有关的经典内容,与课本相互补充,相映成趣。比如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另一则故事,郑国商人弦高智退秦军的故事,关于范蠡、伍子胥的典故等等。从课本上我们能够了解到勾践奋发图强的一面,教师可补充一些他的与人共患难但不能同享乐的狭隘一面,还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勾践。另外,可补充越国为复仇而设的一些计策,如借粮还粮、派美女西施去迷惑吴王、西施巧送姑苏城防图等故事。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王。可补充邹忌第一次劝说时,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女中豪杰赵太后见齐王使者时,先问百姓收成,最后问齐王的千古美谈,充分的表现出了她的民本思想。可以说这些故事比较感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教师拓宽知识面的话,学生也不会觉得文言文枯燥,相反会觉得趣味盎然,学生会从老师的传授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上必将得到洗礼,感情上一定会产生共鸣的。 三、研究游说之辞,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历来重视口才的作用。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所选的这四篇文章,都是巧言辞令的典范。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先从亡郑无益于秦说起,然后谈到存郑有益于秦,最后抓住历史上晋国的不守信用、贪得无厌的方面,极尽挑拨之能事,说的秦穆公乱了方寸,最后完全站在了郑国的立场上。文种巧妙设喻,启发越王未雨绸缪,及早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 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朴实平易,特点 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 2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 3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 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 (1) 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 《论语》《孟子》中这类文字较多,《墨子》里的《公输》也属这类。如《论语》里写孔子门徒子路,写出了他的直率、鲁莽、刚烈的性格;写颜渊写出了他沉默好学和安贫乐道。《论语》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 (2) 二是多采用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理论。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萌发要早于其他民族,上古时期即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区分。先秦历史散文是先秦史官制度的产物,除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以外,历史散文的搜集成书大多是在口传历史的基础上经史官整理加工而成。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如下:早期的《尚书》完全是史官所著录的三代时期的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它大事,就其文体而言,有誓、命、训、诰、歌、典等体,多为当时言辞的记录,是记言之史的开端。 之后的《春秋》则以编年体的形式纲目式地记录历史大事件,从文体上观察,具有书面语的简明与谨严特征,显然保持着史官笔录的体式,可以说是记事之史的开端。 战国初年成书的《左传》、《国语》也是在大量口传历史及史官记录的基础上经加工整理而成,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官方著作。 至于《战国策》,则主要是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或书信的汇编,属于私人著作的范畴。从历史散文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其文本的官方色彩逐渐减弱,私家著述的特征逐渐加强。先秦历史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越往后,作品所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特征越谈。 2 、古史“记言”、“记事”的区别,在《尚书》、《春秋》还十分明显,而后就逐渐不分了。 3 、越后的作品文学色彩越浓,史学的严格性相对减弱。

第一节《尚书》《逸周书》与《春秋》 一、《尚书》 (一)、释名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春秋战国时称《书》,到汉代改称为《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为《书经》。 (二)、《尚书》的流传 《尚书》的是夏商周时期原始的历史文献的汇编,其编辑流传过程比较复杂,《周易》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墨子》一书多次征引《夏书》。《尚书·多士》云:“殷先人有典有册。”可知在殷商时期已经辑成了《尚书》的初本。起初其中各部分可能是单独流传的,今传本《尚书》的结集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其最终形成可能在西周后期。《左传》、《国语》所记春秋时期人物屡屡称引《尚书》以为说理之据,已经目之为经典。春秋末年,据说孔子曾重新整理编订过《尚书》,作为教育弟子的教材。战国时代,诸子引《书》亦十分普遍。 秦始皇一统天下,焚书灭学,《书》亦在被禁之列。济南伏胜于夹壁中藏《书》一部。汉兴,伏胜取所藏之书,散佚余二十八篇,授徒齐鲁间。汉文帝刘恒欲召见伏胜,年已九十余,无法应诏,文帝派太常掌故晁错就伏胜习《尚书》。伏胜二十八篇本,用汉代通行隶书写成,故称今文《尚书》。 又有古文《尚书》:汉武帝时,鲁恭王刘馀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

大学语文-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学生姓名学院专业学号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答:先秦散文,主要指中国春秋末期至战国时代的散文,分为叙事散文(历史散文)和说理散文两大类。东周社会急剧变化,文化教育不再由官府把持,私人讲学之风兴起,于是产生语录式的问答体散文。东周诸侯互相兼并,需要借助士的力量,养士之风盛行。当时政治分裂,没有正统思想,学术风气自由。这些文学游说之士,“不治而议论”,“皆著书言治乱之事”。而面对征战连年,杀戮相继,诸子百家纷纷提出救世主张,于是形成争鸣的局面,要深入地议论和分析问题,以散文为合适。东周各国要详细地记载当时变化激烈的政治、战争和外交,于是产生历史散文。东周时竹简和帛书渐趋普遍。随著书写工具进步,长篇散文有可能发展起来。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它们保存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中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先秦历史散文详于记事,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复杂的事件;叙事结构严密,详略得宜,富于变化;情节紧张,曲折变化,有戏剧性及小说风味。写人物则性格鲜明,要言不繁,刻画传神。又善写辞令,简要生动,委婉有致。文辞气势雄浑,语言丰赡,感染力强,善用寓言和比喻以说理,说服力强。先秦诸子散文,产生

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表现了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先秦散文影响后世散文家的风格,如贾谊、司马迁、唐宋散文家均受到影响。魏晋的阮籍、嵇康、陶潜,唐代的李白、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均受庄子风格影响。先秦散文家丰富多采的文章风格,成为后世的榜样。先秦散文启发后世文体,后世的辞赋、传记在形式上或多或少带有先秦散文的影子。先秦散文也影响后世戏剧小说的出现,寓言故事成为后世小说的雏形,《左传》、《战国策》中的许多事件人物,都被后人改编为戏曲和小说。 先秦散文确立以内容充实为主的文统,与现实紧密相关,成为中国散文的主要传统。先秦散文并确立后世学术概念,其中多是哲理、政论和历史的混合体,而本身又是优美的散文,形成后世学术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先秦散文题材广泛,政治、历史、思想都有涉及,又扩大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先秦散文留下大量成语典故,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并提供不同的修辞技巧,如庄子的拟人法。 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高效课堂”导学案 在自信中收获在自信中成长 授课班级:任课教师:课题: 课型:总课时: 教学过程 先秦散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出现的背景 2、了解识记重要篇目 使学生熟悉先秦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并基本掌握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做到以大文学的眼光看待先秦文学,具有相当的文学感悟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先秦作品里感受中华民族精神,体会作品里表现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情操。 教学过程 一、先秦散文的分类 1、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以叙事纪实为主,但常穿插说理内容,如游说论辩之辞、书信等。 2、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荀子》 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记叙成分,如故事寓言等。 总的来看,两类散文都具有综合化的特点。既非按文学形式划分,也难以绝对地从题材、内容上加以区别。文章中议论、记叙,包括论述的领域、方法,记人、记言、记事等均无截然的界限。体现出文、史、哲不分家的特点。 二、历史散文介绍 历史散文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先秦历史典籍《尚书》:“上古之书”,“六经”之一。记载从虞舜至秦穆公时代朝廷言论、诏令、文告等。语言风格古奥。其中一部分疑为后人伪托或追记。 《春秋》:原为各国史书通称,后专指鲁春秋,“六经”之一。编年体史书之祖,纲目式记载。它实际上是简略的大事记,简要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历史事件。其文字简洁严谨,善于在一字之中寓作者的褒贬之意,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有《春秋三传》。 “传”的本义是对经的解释,故三传皆为以《春秋》为纲,进一步阐释和记叙历史的著作。《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也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亦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太史官左丘明所作。后列为“十三经”之一。是第一部大规模叙事作品,为后代叙事文典范。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资料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汉代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

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未必符合实际,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量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 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答: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汉族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中国古代是散文大国,也是这种文体最早的国家。后代散文源于先秦散文,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一般地说,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由于先秦时期纯文学散文尚未出现,而历史著作中的文字叙事、写人非常生动、形象,语言也富于文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先秦的历史散文可以说 是文学性较强的散文。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尚书》、《春秋》可以不论,而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之并存的还有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仿照《春秋》用鲁国国君的世次编年,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著作。成书于战国初期,据说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全书近二十万字,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 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写唐

【7A文】大学语文-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答:先秦散文,主要指中国春秋末期至战国时代的散文,分为叙事散文(历史散文)和说理散文两大类。东周社会急剧变化,文化教育不再由官府把持,私人讲学之风兴起,于是产生语录式的问答体散文。东周诸侯互相兼并,需要借助士的力量,养士之风盛行。当时政治分裂,没有正统思想,学术风气自由。这些文学游说之士,“不治而议论”,“皆著书言治乱之事”。而面对征战连年,杀戮相继,诸子百家纷纷提出救世主张,于是形成争鸣的局面,要深入地议论和分析问题,以散文为合适。东周各国要详细地记载当时变化激烈的政治、战争和外交,于是产生历史散文。东周时竹简和帛书渐趋普遍。随著书写工具进步,长篇散文有可能发展起来。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它们保存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中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先秦历史散文详于记事,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复杂的事件;叙事结构严密,详略得宜,富于变化;情节紧张,曲折变化,有戏剧性及小说风味。写人物则性格鲜明,要言不繁,刻画传神。又善写辞令,简要生动,委婉有致。文辞气势雄浑,语言丰赡,感染力强,善用寓言和比喻以说理,说服力强。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表现了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先秦散文影响后世散文家的风格,如贾谊、司马迁、唐宋散文家均受到影响。魏晋的阮籍、嵇康、陶潜,唐代的李白、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均受庄子风格影响。先秦散文家丰富多采的文章风格,成为后世的榜样。先秦散文启发后世文体,后世的辞赋、传记在形式上或多或少带有先秦散文的影子。先秦散文也影响后世戏剧小说的出现,寓言故事成为后世小说的雏形,《左传》、《战国策》中的许多事件人物,都被后人改编为戏曲和小说。 先秦散文确立以内容充实为主的文统,与现实紧密相关,成为中国散文的主要传统。先秦散文并确立后世学术概念,其中多是哲理、政论和历史的混合体,而本身又是优美的散文,形成后世学术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先秦散文题材广泛,政治、历史、思想都有涉及,又扩大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先秦散文留下大量成语典故,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并提供不同的修辞技巧,如庄子的拟人法。 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尚书》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汉初儒者搜集到的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已被证明是伪作;今文《尚书》也有一些值得怀疑的篇章。 《尚书》的内容,大多是一些誓词、政府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也有一些对事物的客观记述。《盘庚》古奥难读,保存的原貌也较多,主要是记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讲话。类似的还有《大诰》、《洛浩》。《顾命》是一篇记述成王死、康王即位的仪式的文字,叙事清晰,井井有条,初具记事散文的规模。

先秦散文发展脉络

先秦散文发展脉络 1、叙事散文:记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称历史散文。 发展阶段:萌芽阶段(甲骨文、金文,文字简短)——过渡阶段(记事为主《春秋》、记言为主《尚书》)——成熟阶段(《左传》、《战国策》)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照时间年份的顺序来分,这个体例叫编年体。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以描写战争出名,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最重要的思想是:民本思想。 《战国策》是按照国家来写的,是国别体杂史着作,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形象、思想,表现了他们的远见卓识。 2、说理散文,也称诸子散文。 发展阶段: 语录体散文:记录言语,以孔子为代表(思想核心—“仁”、“礼”),代表作品为《老子》、(《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洁、深刻。 对话体散文:即以对话方式展开论述,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 孟子是儒家思想第二杰出代表,思想核心为“仁”、“仁政”。代表作:<齐桓晋王之事> 鲁迅评价《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的文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有时候也带有抒情色彩.(奇特的想象、虚构、夸张及方言的表达方式;“三言”表现形式。如:《逍遥游》 创作方法——三言: ①以卮言为曼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②以重言为真,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③以寓言为广。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专题论文,即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论述(语言严谨,锐利)。以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和荀子(儒家,发展了孔子的“礼”)为代表,前者语气严谨,锋芒毕露;后者逻辑严谨,体系完整。

用心感受先秦历史散文的人文魅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a11087839.html, 用心感受先秦历史散文的人文魅力 作者:杨煜 来源:《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6年第04期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在内容编排上,把文言文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精选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四篇文章,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虽然是文言文这种形式,但内容却是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设法挖掘文中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健康的人格,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与文本对话,与古人交流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先秦时期的风云变幻,我们可凭借历史散文这一形式,来窥其一斑,重温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感受诸侯之间那纵横捭阖的斗争。当你沉浸其中,透过枯燥的文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仿佛看到了不计前嫌、深明大义的爱国英雄烛之武正在巧妙地劝说秦穆公,说得他连连点头,最终使得郑国避免了一场国家灾难;越王勾践忍辱含垢、卧薪尝胆,最终报了仇、雪了耻,奏想了一曲催人奋进的人生奋斗之歌;大臣邹忌从国家利益出发,巧妙地说服了齐威王,使得他接受并采纳了自己的意见,齐国从此逐步强大起来;名垂青史的赵太后被大臣触龙说服,送爱子去做人质,从而使得国家转危为安。通过这四篇文章,我们能够初步了解到,诸侯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在动乱的年代既出现了不少明君,又出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动不已,一组又一组绝妙的搭档,使得历史如此精彩生动,这恐怕就是先秦历史散文璀璨夺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二、穿插补充一些历史故事,了解人物的完整个性 课本所选的四篇文章,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相对比较丰满,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总还是流传有不少佳话或逸事的,而教材恰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空缺。因此,语文教师要多搜集并补充一些与课文人物有关的经典内容,与课本相互补充,相映成趣。比如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另一则故事,郑国商人弦高智退秦军的故事,关于范蠡、伍子胥的典故等等。从课本上我们能够了解到勾践奋发图强的一面,教师可补充一些他与人共患难但不能同享乐的狭隘的一面,还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总结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 绪论 先秦时期的散文,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 一、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先秦散文的萌芽 卜辞,记事简单,大多是零散的句子,只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大都直陈其事,很少修饰,内容也有局限性,有不少颂扬求福的套语,因此其文学价值一般不高 二《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一部官方历史文献集。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都是用语录体写的官方文告,大部分是号令。 卜辞与《周易》是巫官之作,记录的是对神的祈祷与所谓神的启示; 《尚书》是史官之作,记录的是王公的言辞与政令。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全文中心突出,比喻生动,富于感情色彩,从中可见盘庚的胸怀、胆略与神情。 再如《周书》中的《无逸》、《顾命》等篇 《尚书》以记言为主,文风古朴,被韩愈称之为“佶屈聱牙”,但它已初步形成我国散文洗炼精审、言简意赅的特点。 《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 三先秦历史散文兴盛的原因 1 传说古时王者设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大事记于策,小事 记于简。 2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 3 统治者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借鉴,这是历史散文兴盛的政治原 因。 4“私学”的出现、士阶层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制度的变革等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四重要史书简述 1 《春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主要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举例:

《先秦两汉散文史》练习题库.doc

先秦两汉散文史 一、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散文是用骨卜辞。 2、先秦历史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是一《左传》。 3、“三表法”的提出者是墨了。 4、两汉散文的主流是汉赋。 5、贾谊、晁错是汉初政论文作家。 6、先秦散文中最早的一?本书是一《尚书》。 7、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卩是—《庄子》。 8、“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韩非(了)。 9、两汉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_《史记》。 10、《汉书》先后经历四人之手而写成。 11、我国第--部著录甲骨的著作是_《铁云藏龟》。 12、先秦时期的历史著作分为文献结集型,编年体和国别体三类。 13、《战国策》的主导思、想属于纵模家。 14、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15、东汉学术散文两大家是上充和应劭。 16、《周易》是上古的巫文化结晶,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敲为完备的一部儒家经典。 17、《春秋》三传包括《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18、“兼爱非攻”是一黑子的主张。 19、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性恶论。 20、《史记》就史学角度而言,是纪传体之祖;就文学而言,是传记文学之祖。 21、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一《春秋》,它由鲁国史官所记,相传经过孔子的修改和润色。 22、老子的著作被后人奉为经典,合称为《道徳经》,又名《老子》。 23、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性恶论。 2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5、标志两汉赋风转变的代表作是张衡的《归III赋》。 26、《周易》中阳爻用“二”符号表示。 27、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到对话体再到成篇文章的漫长过程。 28、《庄了》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29、我国最早的理论散文总集是《吕氏春秋》。 3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_《汉书》。 二、词语解释 1、《春秋》三传 答:配《春秋》而作的三部传。《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作者据说是左丘明。在汉代还有两部配《春秋》而作的著作,一是公羊高的《公羊传》,一是谷梁赤的《谷梁传》,它们与《左传》合称《春秋》三传。2、性善论 答:孟子在理论上提出“性善”论的观点。孟子认为人不同于禽兽,人先天就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它们就像人的四肢一样与生倶来。人只要发挥这四个“善端”,就可以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徳。在屮国哲学史上,孟子笫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人的本性,明确提出了“性善”的观点,这対于推动人最终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行人辞令 答:行人辞令,即外交辞令。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外交活动频繁。在外交活动小,他们一方面要顾到“礼”,在理由上站住脚,以体现其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又要把口己真正的用意表达出来,让对方明确地感觉到,这就要求外交辞令必须文雅、含蓄、委婉、富有文采,同时又要语意清楚明白。 4、李斯 答:秦代文学极不发达,而李斯则是秦代唯一的文学家。李斯是一位大政治家,同时乂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谏逐客书》是秦统-以前的作品,颇有辞赋Z风;他作的石刻碑文,“质而能壮”,启发了汉晋碑铭的创作;另外,《史记?李斯列传》屮所附的几篇文章,也能体现李斯卓越的文学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