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

渭源至武都建设项目WWSY1 标

隧道测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

1、编制依据

1)铁道部《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 —98;2)交通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3)交通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4)交通部《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6)《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7)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326—2005);

8)十天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资料;

9)十天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0)其它国家颁布、国家部门颁布、地方颁布的有关规范和规章。

2、工程概况

2.1 隧道概况烟坡里隧道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的油单沟与漳县三岔镇烟坡里村之间的厥头山西侧,隧道采用分离式,洞高7.5m;起

止桩号为ZK173+070~ZK176+910 YK173+073~YK176+905 ,左线隧道长3840m,洞顶最大埋深250m,右线隧道长3832m,洞顶最大埋深248m;隧道进口平面线型为直线,出口段为圆曲线,

左右线半径均为R-1400 ;左线纵面线型为1.38% (坡长637m)和-2.20% (坡长3195m)的人字坡。隧道进出口均采用削竹式洞门,设置10 处行人横洞、4 处行车横洞,左右线各设四处紧急

停车带。隧道围岩以IV、V 级为主,两端洞口段均为V 级围岩。

2.2 隧道地质

2.2.1 地形地貌本隧道段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处于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山地交汇过渡地带,总体地形北低南高,隧道所经地段地面

高程:2084.5?2273.2m,相对最大高差188.7m,隧道进口段,自

然坡度38~40°,坡面呈阶梯状的田地,以构造剥蚀低中山地貌为主,山地海拔较高,主峰顶呈棱状,山坡高峻,河谷狭窄,多呈V 字形。自白垩系以来,境内地层一直处于间歇性抬升之中,因此形成了多级不同时期、不同高程的剥夷面。

2.2.2 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阶段地勘资料,本勘察区隶属于华北区的陕甘宁盆地分区东南部。隧址区主要出露第四系全新统① -1 耕植土(Q4pd)、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②-1粉质粘土(Q4al+pl)、第四系全新统崩滑堆积②-2碎石层(Q4del+c),下伏古近系④-3 层强风化砾岩(E)、白垩系上统民和组⑤ -1强风化泥质砂岩

(K2m )及三叠系上统⑥-1强风化砂岩(T3)、⑥-2中风化砂岩

(T3)、⑥-4中风化灰岩(T3)、⑥-4中风化泥质灰岩(T3)和⑥-2中风化钙质砂(T3)。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Q2-3):黄褐色,中密-密实,土质较均,垂直节理少量发育,多分布于洞身段所在地的半山坡,覆盖厚度不大。

2.2.3地质构造与地震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勘察区内断层均属于干断裂之派生断层。隧址区有3 条断层,属于临潭-山阳区域断裂的次级断裂,受其影响隧址区岩体裂隙教发育,造成岩体教破碎。本区域现代构造运动呈现间歇性缓慢升降运动为主导特征,区内主要断裂第四纪时期的活动性都比较微弱,区域板块仍属于一个相对稳定地带。

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为防止隧道掘进时未知不良地质体对施工人员、设备造成损失,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要对施工掌子面前方进行的超前地质勘察、

超前仪器测试等,对隧洞掌子面前方长距离范围内的不良地质体进行预报。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为:地面地质预测、超前钻孔、地质雷达测试、地震波超前测试等。

1)预报可能出现突水的溶洞、暗河的位置和规模;

2)预报断层、破碎带的位置(包括裂隙发育地段);

3)预报可能出现突泥、岩溶陷落柱的位置;

4)预报可能发生中型以上的塌方地段;

5)预报地下水富集的区域和地段;

6)预报可能发生岩爆、瓦斯或其他有害气体的地段和程度

4、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原理及所采用的工艺、工作方法

4.1 隧道开挖面超前探测的主要内容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为了防止在正常施工下避免工作面开挖出现不测事故(如出现断层、破碎带、采空区、溶洞、含水集水区、高应力地带以及其他不良地质现象等),可以采用地质雷达超前探测,以便了解隧道工作面前方的地质状况与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做到有针对性的施工。使用地质雷达超前探测可以预测工作面前方以下一些内容:断层构造及断层破碎带。煤层、瓦斯、天然气、硫化氢气赋存条件及采空区状况。岩溶、空洞、裂隙及其规模和充填情况。地下水赋存状态及可能突水、涌水的位置以及水量的大小。软弱围岩及不同类别围岩的界面。

其他不良地质情况。根据地质雷达超前探测可分析判断隧道工作面前方有无以上情况或现象存在,从而结合探测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做到有针对性的施工。

4.2 探测原理地质雷达是采用甚高频—超高频电磁波检测地下介质的地质特征,不

同岩性分布和对不可见目标或地下界面进行扫描,以确定其内部结构形态或位置的电磁波技术。其探测原理是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和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差异及集合形态而变化。从各个不同深度返回的反射波与直达波被接收天线所接收,经过接收机放大、滤波等处理并经采样器数字化后输入微机进行处理,取反射波往返路程时间之半再乘以相应介质的电磁波传播速度便得出目标距离,再通过综合分析判断目标性质。因此,应用地质雷达可以探测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

4.3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工作原理及方法

4.3.1 准备工作

应用地质雷达超前探测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煤层与瓦斯等情况的具体探测方法可根据以下原则设计。

1.探测方案设计

探测点位的布置原则

公路隧道掘进高度有8 一12m掘进宽度也在10 一15m左右,掘进断面积多在100 〃左右,施工时一般要求探测隧道开挖面前方及其周边(隧道顶部、底板及左右两端)10m范围内的地

质状况,含水情况以及煤层与瓦斯的赋存条件,因此,探测点位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布置原则:

(1). 由于隧道开挖断面高度较大,因此探测时应在隧道断面内分设上、中、下三层探测线,每层测量多少以及测点位置与分布,应根据隧道宽度及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确定。

(2). 每一探测层间距和层内测点的距离,应根据开挖面岩性而定,一般

约在2 -4m 之间。

(3).为了探测隧道周边10m范围内的地质情况,为此在靠

近隧道边缘的测点,除了探测正前方的岩性外,还应向外偏斜,而测点除了水平探测处还应上仰、下俯、向左偏斜和向右偏斜,

以便准确测定隧道前方及周边10m范围内的地质情况。

(4). 在满足超前探测的前提下,为了节省探测时间、简化探测施工程序,应根据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调整探测点数和点位,在地质情况不太复杂的一般地段,可简化为7一9个测点,

即上层测线段1 一3 个测点,中、下层各设3 个测点。地质情况简单时,上层只做中间的测点,两边的测点可省去;在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时,须加密布点探测。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隧道工作面前方的具体情况以及探测目的与要求作出具体的探测设计,以便实施。

2.地质雷达超前探测的布置方式地质雷达的探测布置比较灵活,根据隧道工作面前方的地质条件,岩层的赋存状况以及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布置一些测点、测线或网格,在测线、网格上的点距可根据工程所要求的精度选定一般为2 一4m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灵活改变。应用地质雷达可在隧道开挖工作面内的任意方向探测。对同一目标可以改变方位角、仰角、底角进行探测,总之以能达到隧道周围左右、上下10m范围内的探测为准。

3.操作方式在隧道内紧跟掘进工作面借助高空作业台车,搭设作业平台,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可分层布点,安置设备,为不使探测设备上下移动频繁,应先后依次进行上、中、下三个水平的探测工作。地质雷达探测操作可分为变参数探测和固定参数探测两种操作方式。在隧道工作面向前方探测时可以采用变参数探测或固定参数探测,为了便于应用波形法解释和使用横向衰减对比法解释,也可同时采用这两种

方式探测。

每次地质雷达现场探测完成后,为了及时反馈有关探测信息,为工程技术决策提供依据以便指导施工。探测资料经处理解释后于24h 内提交探测报告。报告中应主要包括有关探测隧道地质雷达超前探测成果表,隧道纵横剖面图各一张。成果表中的主要内容应有探测点位编号、里程、探测日期、探测点布置方位、方向及其描述,工程地质特征(围岩类别、有无溶洞、地下水、瓦斯、断层破碎带等及其危害程度),以及对探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措施与建议。\至于图件在一般情况下只提供隧道纵横剖面图各一张即可,但在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应适当增}加,以便进一步精确控制地质构造的空间形态。

探测资料的地质解释须在认真分析现有地质资料和实际地质调查的基础与结合施工地质实际情况进行,探测报告要求结论明确、定性准确,同时也应有定量评估。

4.3.2 地质分析法介绍

目前隧道地质超前预报采用的地质分析法中,主要有断层参数预测法、地质体投射法、掌子面编录预测法等。

断层参数预测法,利用断层影响带内的特殊节理和其集中带有规律分布的特点,采用经过大量断层影响带系统编录得出的经验公式,预报隧道断层破碎的位置和规模。由于大多数不良地质

(溶洞、暗河、岩溶陷落柱、淤泥带等)与断层破碎有密切的关系,按地质学原理,依据断层破碎带推断不良地质体的位置和规模。

地质体投射法,在地表准确鉴别不良地质体的性质、位置、规模和岩体质量及精确测量不良地质体产状的基础上,应用地质界面和地质体透射公式进行地质超前预报。

掌子面编录预测法,即地质素描法,包括岩层岩性和层位预测法、地质体延伸预测法。岩层岩性和层位预测法:在掌子面和隧洞两臂出路的岩层与地表某段岩层为同一和确认标志层的前提下,用地表岩层的层序预报掌子面前方出现的岩层。地质体延伸预测法:在长期超前预报得出的不良地质体厚度的基础上,依据掌子面已揭露的不良地质体的产状和单臂始见的位置,经过一系列的三角函数运算,求得条带状不良地质体在隧洞掌子面前方消失的位置。

433地震反射波法(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TSP(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 )是一种快速、有效、无损的反射地震探测技术,它是专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设计的。其目的在于迅速超前地提供在开挖周围及前方的三维空间的工程地质预报。

TSP和其它反射地震波方法一样,采用了回声测量原理。地震波在指定震源点用小药量激发产生,震源点通常布置在隧道的左边墙或右边墙,一般24 个炮点布成一条直线,接收点和炮点在同一水平面。地震波以球面波的形式在岩石中传播,当遇到岩石物性界面如断层与岩层的接触面、岩石破碎带与完整岩石接触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实施细则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第二条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六位一体”管理目标。超前地质预报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的重要可靠手段,是铁路隧道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作业中关键的重要作业环节,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工序,施工单位必须纳入工序管理。 第三条本细则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结合银西铁路甘宁段实际制定。 第二章管理机构和职责划分 第四条管理机构 银西铁路有限公司建设指挥部成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指挥部总工 副组长:工程分部负责人 组员:专业主管工程师,各标段参建单位项目分管领导 指挥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银西铁路甘宁段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工程管理分部,负责组织对重大地质情况的施工方案进行研究。 第五条职责分工 铁路隧道地质按复杂程度分为四级:复杂(A),较复杂(B),中等复杂(C),简单复杂(D)。(详见铁建设〔2008〕105号《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附录B)。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涉及建设、设计、施工(含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监理等单位,参建各方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协调配合。 (一)指挥部职责 1.负责制订超前地质预报管理细则,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负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各参建单位并协调处理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组织相关参建单位对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文件进行技术及安全交底,负责审查施工单位上报的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或方案,审查监理单位编制的超前地质预报监理实施细则,审核超前地质预报分析成果。

半壁山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新建张唐铁路ZTSG-6标段 (DK356+100~DK365+570) 半壁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项目总工: 项目经理: 中铁四局张唐铁路ZTSG-6标项目部第二项目队 二O一一年三月

新建张唐铁路ZTSG-6标段 (DK356+100~DK365+570) 半壁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编号: 版本号: 发放编号: 编制: 复核: 审核: 批准: 有效状态: 中铁四局张唐铁路ZTSG-6标项目部第二项目队 二O一一年五月

目录 1、编制依据 (1) 2、工程概况 (1) 3、地质概况 (1) 4、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2) 5、实施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 (3) 6、具体预报方法 (4) 6.1隧道内地质素描 (4) 6.2加深炮孔探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弹性波反射法(TGP206) (5) 6.4超前地质钻孔 (7) 7、仪器设备的配置 (9) 8、超前地质预报人员的配备 (10) 9、预报结果分析处理 (10) 10、超前预报实施保证措施 (10) 10.1、提高预报精度的措施 (10) 10.2、为准确预报提供人员、技术保证 (10) 10.3、采取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预测预报程序 (11)

半壁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1、编制依据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2009)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 10121-2007)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 半壁山隧道相关设计文件 中铁四局张唐铁路项目经理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2、工程概况 中铁四局ZTSG-6标半壁山隧道位于承德市兴隆县境内,进口里程为DK358+835,出口里程为DK361+893,全长为3058m,Ⅱ级围岩755米,Ⅲ级围岩957米,Ⅳ级围岩816米,Ⅴ级围岩530米。隧道进口至DK358+850为10.5‰的下坡,DK358+850至隧道出口为9.5‰的下坡,包含粉砂岩、石英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粗面岩等多种岩性,局部地段含有基岩裂隙水。隧道里程内包含四个断层破碎带,里程分别为:DK359+342~DK359+370,DK359+990~DK360+054,DK360+602~DK360+635,DK360+770 ~DK360+806, 破碎带长分别为28m、64m、33m、36m,总长161m。半壁山隧道进出口端均有较长的浅埋段,洞口浅埋段使用V级加强复合式衬砌,进口有151mⅤ级浅埋段采用Ⅴ级加强复合式衬砌,出口218mⅤ级浅埋段采用Ⅴ级加强复合式衬砌。隧道进口位于直线上,出口位于曲线上。进、出口洞门均采用翼墙式洞门。 3、地质概况 工程地质特征: ①地层岩性 隧道范围穿越地层较复杂,洞身范围穿越长城系串岭沟组粉砂,长城系常州沟组二段石英砂岩,长城系常州沟组一段含砾砂岩,印支期粗面岩,太古界单塔子群片麻岩。另外山涧沟底部多有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角砾土,因洞身未揭露,仅在隧道进口分布薄层,厚1.0~2.0m。 ②地质构造 a.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本隧道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缘燕山台褶带(班内造山带)中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 (1) 1.1工程概况 (1) 1.2工程地质特征 (1) 1.3水文地质特征 (2) 1.4 不良地址及特殊岩土 (2) 1.5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评价 (2) 1.6隧道工程地质围岩分级 (2) 1.7隧道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3) 1.8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采取措施 (3) 1.9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重要性 (3) 2、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总体方案 (4) 2.1预测、预报原则 (4) 2.2预测、预报总体方案 (4) 3、地质超前预报时间安排 (4) 4、地质预报主要设备 (6) 5、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和手段 (6) 5.1地质分析方法 (6) 5.2超前探测 (7) 5.3洞内涌突水的实时监测 (11) 5.4洞外实时监测 (12) 6.超前地质预报成果整理 (12) 6.1分段地质预报成果表 (12) 6.2隧道贯通后提供的资料 (12) 7.其它 (12)

1、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 1.1工程概况 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小水头1号隧道位于山西省古县并侯村附近,隧道起止里程DK384+125-DK385+075,全长950米,为单洞双线有碴隧道,隧道处于黄土台垣与太岳中低山交界地段,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复杂,沟壑发育,坡度较陡,坡角约40°~50°。隧道进出口及洞身为第四系覆盖层,沿山梁顶部及一侧山坡覆盖第四系土层,地表多为荒地,生长灌木,隧道最大埋深38米。 1.2工程地质特征 1.2.1地层岩性 小水头1号隧道地址位于临汾~运城新裂陷九原山~塔儿山陷隆,毗邻浮山大断裂,隧道表覆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al)砂质黄土、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Q2pl)黏质黄土,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1)砂岩。洞身部位为中更新统黏质黄土和三叠系刘家沟组砂岩,各层具体描述如下: ①砂质黄土(Q3al):褐黄色,稍湿,稍密,土质较均匀,粘性较差,孔隙发育,局部含砂量较大,厚度3~5m。 ②黏质黄土(Q2pl):黄褐色、棕红色,硬塑,土质不均,粘性一般,孔隙不发育,可见少量针状孔隙,含铁锰质结核、钙质结核局部成层,夹有细圆砾土层和砂层,局部半胶结。厚度5.0~40.0m。 ③砂岩(T11):紫红色,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锤击易碎,强风化,岩芯多呈块状及短柱状,厚度3.0~5.0m。 ○4砂岩(T11):紫红色,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锤击易碎,强风化,岩芯多呈块状及短柱状,厚度大于20m。岩层产状:N65°W/22°S,三叠系刘家沟组砂岩主要发育两组节理,节理产状:155°∠85°、60°∠65°,均为微张节理,0.3m <S<0.8m,L>5m。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

渭源至武都建设项目WWSY1标 隧道测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 1、编制依据 1)铁道部《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98; 2)交通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3)交通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4)交通部《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6)《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7)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326—2005); 8)十天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资料; 9)十天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0)其它国家颁布、国家部门颁布、地方颁布的有关规范和规章。 2、工程概况 2.1隧道概况 烟坡里隧道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的油单沟与漳县三岔镇烟坡里村之间的厥头山西侧,隧道采用分离式,洞高7.5m;起止桩号为ZK173+070~ZK176+910 YK173+073~YK176+905,左线隧道长3840m,洞顶最大埋深250m,右线隧道长3832m,洞顶最大埋深248m;隧道进口平面线型为直线,出口段为圆曲线,左右线半径均为R-1400;左线纵面线型为1.38%(坡长637m)和-2.20%(坡长3195m)的人字坡。隧道进出口均采用削竹式洞门,设置10处行人横洞、4处行车横洞,左右线各设四处紧急

停车带。隧道围岩以IV、V级为主,两端洞口段均为V级围岩。 2.2隧道地质 2.2.1地形地貌 本隧道段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处于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山地交汇过渡地带,总体地形北低南高,隧道所经地段地面高程:2084.5~2273.2m,相对最大高差188.7m,隧道进口段,自然坡度38~40°,坡面呈阶梯状的田地,以构造剥蚀低中山地貌为主,山地海拔较高,主峰顶呈棱状,山坡高峻,河谷狭窄,多呈V字形。自白垩系以来,境内地层一直处于间歇性抬升之中,因此形成了多级不同时期、不同高程的剥夷面。 2.2.2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阶段地勘资料,本勘察区隶属于华北区的陕甘宁盆地分区东南部。隧址区主要出露第四系全新统①-1耕植土(Q4pd)、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②-1粉质粘土(Q4al+pl)、第四系全新统崩滑堆积②-2碎石层(Q4del+c),下伏古近系④-3层强风化砾岩(E)、白垩系上统民和组⑤-1强风化泥质砂岩(K2m)及三叠系上统⑥-1强风化砂岩(T3)、⑥-2中风化砂岩(T3)、⑥-4中风化灰岩(T3)、⑥-4中风化泥质灰岩(T3)和⑥-2中风化钙质砂(T3)。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Q2-3):黄褐色,中密-密实,土质较均,垂直节理少量发育,多分布于洞身段所在地的半山坡,覆盖厚度不大。 2.2.3地质构造与地震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概念及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概念及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工程大规模建设,长大隧道数量也越来越多。但隧道施工进度经常成为制约整个整个工程进展的瓶颈,隧道快速掘进的主要难题是如何超前了解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和岩石力学参数,其中隧道轴线的地质界面可能会在施工掘进中发生严重的问题,如塌方、突泥、突涌等灾害,尤其是当这些灾害交叉发生时,问题会更加严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就是解决个难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通过物探、钻探或导坑,并配合地质测绘或地质调查等手段收集的资料,对隧道的某个段落,或某个部位及其前方一定范围内的围岩地质特征、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围岩级别及隧道开挖后的稳定性进行预测,并提出隧道前方开挖和支护建议的报告。力图在施工前掌握前方的岩土体结构、性质、状态,以及地下水、瓦斯等的赋存情况、地应力情况等地质信息,指导隧道施工,以避免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发生涌水、瓦斯突出、岩爆、大变形等地质灾害,保证施工的安全。 二、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与意义 隧道工程属于隐蔽工程,常常会受到各种不良地质体的影响,在隧道施工前或者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地对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质体进行预报或预测,就有可能影响施工的进度,甚至会引发灾难性事故。不良地质体本包括括施工地段岩件不同的岩体、断层裂隙构浩带、强富水诱水她层、岩溶等。不同岩性的岩体可能会对施工机械造成损害,也有可能发生冒落、塌方等事故,这不仅增加了建造及维护维修成本,还会影响工期,造成较大的损失;断层裂隙构造带对工程影响很大,破碎带可能将上下岩层的水系导通,在岩层间形成润滑层。断层裂隙面极易滑动,造成岩层失稳,引发山体滑坡及泥石流涌动。所以在断层裂隙构造带附近施工时,要随时观察构造的联系及导通情况,防止透水和由岩层失稳引起的事故发生;在强富水透水层以及岩溶区,主要是防止透水事故的发生,以及透水后園地层减压造成的岩层失稳。 开挖前对地质情况的了解,对于隧道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预报掌子面前方不良地瓜体的位置、产状及其围岩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

中铁十一局集团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项目经理部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 长昆项目安质【2010】104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中铁十一局集团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项目经理部建设项目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充分发挥超前地质预报对隧道施工的指导作用,确保隧道工程安全质量,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加强铁路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铁建设〔2007〕102号)、《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沪昆湘工管〔2010〕116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是通过地质调查、物探、超前地质钻探、超前导坑等综合手段,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工程、水文及不良地质等信息,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保证隧道工程质量安全。 第三条超前地质预报应结合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合理选择预报或监测手段,遵循科学、准确、及时、经济的原则。 第四条项目部工程管理部负责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归口管理工作,安质部负责检查督促超前预报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项目分部职责及分工 (一)履行合同承诺,组织或委托符合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要求的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进场,对非高风险和极高风险隧道的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的地质预报责任主体,由各分部组织实施。

(二)依据隧道风险评估和超前地质预报设计,编制实施大纲,并纳入施工组织设计;经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对一般隧道超前地 - 1 - 质预报成果及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三)组织超前地质预报知识培训,确保设备操作和数据处理人员持证上岗。综合掌握物探与钻探、长短距离相结合验证方法。 (四)按照设计单位超前预报任务书的要求,做好超前预报工作。向建设、设计、监理及时上报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反馈预报工作中发现的地质问题。 (五)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设计文件不相符合时,及时提出变更设计申请,并完善相关手续。 (六)归档隧道地质预报成果、变更设计文件、有关会议纪要等内容,纳入工程竣工文件移交。 (七)按照项目部《突发事件管理办法》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工作。 (八)做好设计单位超前地质预报的配合工作,及时提供超前预报条件。 第三章超前地质预报管理 第六条实施预报前,提前将预报时间、手段书面通知监理单位,驻地监理在约定时间内到场旁站并做好记录。 第七条对于高度和极高风险隧道,物理探测结束后,设计单位应及时向监理单位提交正式报告,监理单位接到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后,一般在6小时内完成审查程

超前地质预报指导书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汕揭高速02项目部叶下桃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二、作业准备 1、内业准备 (1)、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图纸,熟悉技术标准。 (2)、统计设计图中超前地质预报方式和预报里程,建立超前地质预报台帐。 2、外业方面 (1)、由测量人员提供检测面的施工里程。 (2)、根据采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式做好现场打孔或机械、人员的配合工作。 三、技术要求 1、隧道爆破开挖后及时查看掌子面地质状况,描绘地质图,通过与设计的对比,提供地质情况预报。 2、隧道施工期的地质预测,应包含以下: (1)、断层及断面影响带的位置、规模及其性质。 (2)、软弱夹层的位置、规模及其性质。 (3)、岩溶的位置、规模及性质。 (4)、不同岩性、围岩级别变化界面的位置。 (5)、工程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位置和规模。 (6)、含水构造的位置、规模及其性质。 四、施工程序和工艺流程

1、超前地质预报施作工艺流程见下图所示: ①采用TSP-203、超前钻探、地质雷达、地质素描法等进行综合探测; ②超前地质预报要对多种手段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判,相互印证,结合掌子面揭示的地质条件、发展规律、趋势及前兆进行预测、判断。

2、施工工艺 隧道施工过程的地质超前预报,主要是根据地表和已经开挖的隧道的地质调查和各种探测方法取得的资料,以及地质推断法预测开挖工作面前方一定长度范围内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如:地面地质调查法、洞身地质素描法、钻速测试法、钻探孔法、涌水量观测、岩体结构面量测和围岩变形观测。物探测试主要有TSP法、地质雷达法。 预测时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组合综合预报,以工程地质法(包括图析法及地质素描法)进行超前宏观预报为前提,结合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地质雷达、超前探孔、经验法等综合手段,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三个阶段对隧道岩体特征、断层、涌水等不良工程地质进行超前预测预报: 采用TSP系统与地质分析法相结合进行长期(长距离)(>80m范围)地质预报; 采用仪器钻孔进行30~80m距离的中期地质预报; 利用台车钻孔和地质雷达相结合,进行距离小于30m的短期地质预报; 采用在钻爆循环中加深(4m)3~5个炮孔进行掌子面前方4m范围的下一循环的探测。结合掌子面地质素描预测法进行掌子面作业影响区域内的当前地质预报。 对物探异常区采用钻孔进行验证,以便指导施工。 五、施工要求 根据隧道地质复杂的特点,本着以“早预报、早预防”的原则组织施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标段隧道工程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标段×××段范围内隧道及×××隧道洞口地段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具体内容包括:预报内容、预报分级、预报流程及要点。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掌握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的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 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所有仪器已经到位,经过校验并在使用有效期限内。 3、技术要求 明确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重要性,指导、规范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保障隧道安全掘进。施工过程中必须将超前地质预报纳入施工工序管理,做到先探测、后施工,不探测不施工。 所使用的仪器具有合格的出厂证明及使用期限,并按相关要求进行质

量验收,有验收记录,并在有效使用期内。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 预报内容 (1)地层岩性,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土的预测预报。 (2)地质构造,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山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不良地质,特别是溶洞、暗河、人为坑洞、放射性、有气体及高地应力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4)地下水,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等的预测预报。 4.2 预报方法 (1)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按预报原理可分为地质分析法、钻探法、物探法和超前导坑法。 ①地质分析法,包括地层分界线、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全分析、地质作图等。 ②钻探法,包括深水水平钻探、5~8m加深炮孔探测及孔内摄影。 ③物探法,包括地震波反射法、声波反射法、电磁波反射法、红外探测法等。 ④超前导坑法,包括平行超前导坑法、正洞超前导坑法。 (2)超前地质预报按长度可分为长距离预报(大于200m)、中长距离预报(30~200m)和短距离预报(小于30m)。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方案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方案 1 编制依据 1)《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2)《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 3)《时速250公里铁路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图号:西成贰隧参03; 4)《隧道施工工法》图号:西成贰隧参09; 5)施工图纸、设计要求和环境、地质条件。 6)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西成铁路客运专线四川有限公司) 7)《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本 2 工程概况 新建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位于陕西省和四川省境内,川陕界至江油线路长165.836Km。西成客专设计为双线客运专线,设计时速:250km/h;最小曲线半径:3200m;正线线间距:4.6m;最大坡度:一般20‰,困难山区不大于25‰。本标段第一项目部管段位于剑阁县、青川县境内,起讫里程:DK431+660(黄家梁隧道进口)~DK446+500(岩边里隧道),全长14.84km,主要工程数量为:桥梁135.35m/1座,占正线总长的0.9%,隧道双线14702m/1.5座,占线路总长的99.1%。 3 工程地质概况 3.1地质构造 我管段位于四川龙门山东北向褶皱带之东翼与四川盆地边缘弧形(华夏式)构造带交界处,龙门山褶皱带的褶皱发育、断裂密布,岩层多陡顷,直立或倒转,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测段属于扬子准地台西北边缘地带,位于川西北台陷次级构造与龙门山构造带边缘区。隧区为单斜构造,岩层产状N47~64oE/34~45oSE,受区域构造影响,节理多为闭合或微张型,其延伸较远,,泥岩风化节理普遍发育,裂隙多而细小。 3.2水文地质特征 沿线河流较多、灌溉网密布。沿线基本为山区,山谷河流较多,主要有回龙河、清江河,属于嘉陵江水系。管段内第四系黏性土中含少量孔隙水,河床及低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瓦塘至汤阴(东)段 站前工程ZNTJ-5标 超前地质预报 专项施工方案 中铁十七局集团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 ZNTJ-5标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〇年六月

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十七局集团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ZNTJ-5标项目经理部

目录 1.编制说明 (1) 2.工程概况 (1) 3.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和目标 (3) 4.超前地质预报主要项目 (3) 5.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和手段 (3) 6.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计划 (4) 7.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8) 8.超前地质预报保证措施 (14) 9.正确处理地质预报与施工的关系 (16)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施工方案 1.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为保证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ZNTJ-5标隧道工程施工安全,切实履行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制订ZNTJ-5标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施工方案。 1.2.采用的标准规范、图纸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 《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TZ202-2008; 《铁路隧道施工质量验收验收标准》TB10417-2003; 《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TB10301-2009;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TB10304-2009; 隧道施工设计图纸。 2.工程概况 2.1.线路概况 中南铁路通道ZNTJ-5标段起讫里程为DK198+350~DK259+000,全长57.70km,全部位于山西省石楼县、隰县境内,线路起点位于石楼县沙塘沟,穿过沙塘2号隧道,跨越屈产河、柳石公路和县乡道路,到达石楼车站,然后在谭家庄东侧进入石楼隧道,从朱家峪出来后,沿山脚前行,终点止于隰县车站。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实施细则

附件一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第二条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六位一体管理目标。超前地质预报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是铁路隧道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作业中关键的重要作业环节,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工序,施工单位必须纳入工序管理。 第三条本细则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结合实际制定。 第二章管理机构和职责划分 第四条管理机构 云桂铁路、沪昆客专云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韩星俊

副组长:王景江霍宝虎 组员:工程管理部、安全质量部、现场指挥部、设计单位、专业预报单位、监理单位负责人。 公司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云桂铁路、沪昆客专(云南段)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设在工程管理部,归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专家组由公司工程部、安质部、现场指挥部负责人和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技术负责人组成,组长由领导小组指定,负责对重大地质情况的施工方案进行研究。 第五条职责分工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行施工单位、现场指挥部、公司三级管理制度。施工地质按复杂程度分为四级(A级:复杂,B级:较复杂,C级:中等复杂,D级:简单。详见铁建设〔2008〕105号《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附录B)。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涉及建设、设计、施工(含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监理等单位,参建各方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协调配合。 (一)公司职责 1.负责制订超前地质预报管理细则,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负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各参建单位并协调处理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公司工程部负责日常管理,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管理。 2.负责审批A、B级施工地质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方案、实施细则、预报成果和分析结论。A级由公司总工程师组织审核,B级由公司工程部组织审核并对A级进行预审,C级由现场指挥部组织审核并对A、B级进行预审,D级由施工单位审核,并报现场指挥部核备。

各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优缺点分析

各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优缺点分析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就是在施工前期地质勘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围岩的地质条件。超前探测地层岩性、软弱层的位置、岩体完整程度、断裂带位置及宽度、围岩富水性等不良地质以及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为隧道信息化设计、支护参数变更及施工方案优化提供依据,指导施工顺利进行,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确保施工安全。中交路桥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小乔接下来将为您介绍目前工程上主要用到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地质调查法、超前钻探法、物探法、超前导坑预报法、数码成像技术等。 1、地质调查法 地质调查法就是根据隧道已有勘察资料、地表补充地质调查资料与隧道内地质素描,通过地层层序对比、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地下与地表相关性分析、断层要素与隧道几何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临近隧道内不良地质体的前兆分析等,利用常规地质理论、地质作图与趋势分析等,推测开挖工作面前方可能揭示地质情况的一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优点:地质调查法不占用施工时间,该方法设备简单(地质罗盘)、操作方便、预报效率高、效果好、费用低,且能为整座隧道提供完整的地质资料。 缺点:对与隧道交角较大而又向前倾的结构面容易产生漏报,对操作人员地质知识水平要求较高,一般要求专业地质人员来完成。 2、物探法 2、1 电磁波反射法

电磁波反射法超前地质预报主要采用地质雷达法。中交路桥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多套地质雷达,地质雷达探测就是利用电磁波在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岩体中的传播及反射,根据传播速度、反射走时与波形特征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一种物探方法。 优点:将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集于一体,具有分辨率高、快速、无损、连续检测、实时显示等特点。在地表探测5~30m范围内的地下地层或地质异常体(溶洞、土洞、断裂、空隙等)反射信号还就是比较明显的,也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段。 缺点:仪器密封性差,洞内不易防水、防潮、防尘,易造成仪器损坏,特别就是没有专门的天线,操作起来费时费力,且效果不好;探测距离太短,一次只能探测5~30m。 隧道内的环境条件与地质雷达的理论基础——半无限空间不吻合,加之洞内钢拱架、钢筋网、锚杆、钢轨等金属构件的影响,探测结果一般不太理想。 2、2 地震波反射法 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地质体中产生的反射波特性来预报隧洞掌子面前方及 周围临近区域的地质情况,可以检测出掌子面前方岩性的变化,可以在钻爆法或TBM开挖的隧道中使用,而不必接近掌子面。该法有效预报距离100~200m。 优点:适用范围广,适用于极软岩至极硬岩的任何地质情况。 预报距离长,能预报掌子面前方100~200m范围内的地质状况,围岩越硬越完整,预报长度就越大。 对隧道施工干扰小,它可在隧道施工间隙进行。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实施细则及表格一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第二条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六位一体管理目标。超前地质预报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是铁路隧道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作业中关键的重要作业环节,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工序,施工单位必须纳入工序管理。 第三条本细则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结合实际制定。 第二章管理机构和职责划分 第四条管理机构 贵阳市域林织铁路第三项目经理部一工区成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雷明深

副组长:陈力 组员:工程管理部、安全质量部、现场指挥部、设计单位、专业预报单位、监理单位负责人。 公司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设在工程管理部,归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专家组由公司工程部、安质部、现场指挥部负责人和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技术负责人组成,组长由领导小组指定,负责对重大地质情况的施工方案进行研究。 第五条职责分工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行施工单位、现场指挥部、公司三级管理制度。施工地质按复杂程度分为四级(A级:复杂,B级:较复杂,C级:中等复杂,D级:简单。详见铁建设〔2008〕105号《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附录B)。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涉及建设、设计、施工(含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监理等单位,参建各方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协调配合。 (一)公司职责 1.负责制订超前地质预报管理细则,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负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各参建单位并协调处理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公司工程部负责日常管理,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管理。 2.负责审批A、B级施工地质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方案、实施细则、预报成果和分析结论。A级由公司总工程师组织审核,B级由公司工程部组织审核并对A级进行预审,C级由现场指挥部组织审核并对A、B级进行预审,D级由施工单位审核,并报现场指挥部核备。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

福建省莆田至永定(闽粤界)高速公路永春至永定泉州段A3合同段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十局二公司莆永高速A3合同段项目部 年月日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工程概况 (1) 2.1狮子岩隧道概况 (1) 2.2白山同隧道概况 (1) 2.3地质岩性 (1) 2.4 地震基本烈度 (2) 2.5水文特征 (2) 3、编制依据 (2) 4、超前地质预报目的 (2) 5、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 5.1 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 (2) 5.2超前预报的主要方法 (2) 5.3主要实施方法 (3) 6、TSP203地质预报系统 (4) 7、掌子面地质素描 (5) 8、水平超前钻孔 (5) 9、地质预测、预报工艺流程 (6) 10、地质信息收集与处理 (7) 11、针对预报可能出现特殊地段的处理方法 (7) 11.1涌水出现处理方法 (7) 11.2涌水突泥地质现象的处理方法 (7) 12、地质工作组织机构 (7) 13、资料管理 (8) 附图1 (9) 附表1...................................................................................................................... (10)

1、适用范围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莆永高速公路泉州段A3合同段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作业,对超前地质勘探进行过程控制,保证超前地质勘探满足施工要求。 2、工程概况 2.1狮子岩隧道概况 狮子岩隧道属于构造剥蚀低山丘岭地貌,地形起伏大,局部地段地形较陡,进出口段坡度约25-30°,均与山间沟谷盆地相连,切割深达15-30m,线路经过山顶最高约687.9m,最低约121.4m。相对高差约566.5m。隧道出口段地表溪水发育,洞身山体表面多沟谷、盆地;隧址区地表多植被覆盖,多沟谷、陡坎,自然经济欠发达。隧道最大埋深560m,围岩主要为燕山早期花岗岩和侏罗系上统南园组中微风化凝灰岩、流纹岩及长林组凝灰质砂岩,厚层状、块体状构造,结构面结合较好或好。总体稳定。围岩级别为Ⅱ~Ⅴ级。隧道区地表水体不发育,局部低洼沟谷中发育有季节性溪流,雨季多水,旱季少水甚至无水;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潜水、基岩风化裂缝系水两种类型。 2.2白山同隧道概况 白山同隧道在福建省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泉州段A3标段内,左线里程为ZK20+040~ZK21+498.840;右线里程为K19+995~K21+500。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局部地段地形较陡,进口坡度较大,约40~45m。进口与山间沟谷盆地相连,切割深度达15~50米,线路经过山顶最高标高约659.6米,最低标高209.5米,相对高差约450米。隧道进口段地表水系较发育,隧址区地表多茶园种植区,多沟渠、小陡坎,自然经济较发达。根据工程地质调查、钻探及物探资料,本隧道进口地段围岩主要由粉质黏土及全-强风化凝灰岩组成,进口段围岩级别为Ⅴ级,工程性质差,浸水易软化,稳定性差。施工开挖洞顶极易塌方,侧壁易垮塌。 2.3地质岩性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钻探及物探资料,隧道进口地段围岩主要由粉质黏土及全-强风化凝灰岩组成,进口段围岩级别为Ⅴ级,工程性质差,浸水易软化,稳定性差。施工开挖洞顶极易塌方,侧壁易垮塌。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项目分部管段内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充分发挥超前地质预报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指导作用,确保隧道工程质量安全,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铁技〔2010〕35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通知》(铁建设函〔2006〕340号)、《加强铁路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铁建设〔2007〕102号)、《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关于铁路高风险隧道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工管质〔2011〕36号)、《铁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技术规范》(铁总建设〔2014〕131号)及项目隧道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是通过地质调查、物探、超前地质钻探、超前导坑等综合手段,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工程、水文及不良地质等信息,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保证隧道工程质量安全。 第三条超前地质预报应按照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合理选择预报或监控手段,遵循科学、准确、及时、经济的原则。 第四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因前期地质勘察工作的局限而难以探查的、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和优化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

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第五条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机率,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环境和投资控制目标。 第六条本分部隧道地质条件复杂,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不良地质、地质构造(特别是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地层岩性(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及特殊岩土等)和地下水(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及富水地层等)。 第七条本办法依据沪昆客专湖南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Xxxx安质〔2014〕XXX号)的文件结合中铁XXXXXXX铁路项目经理部第二分部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第八条中铁XXXXXXX铁路工程项目经理部第二分部成立Xxxx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项目分部经理:XXX 副组长:党工委副书记:XXX 项目副经理:Xxxx 安全总监:XXX 总工程师:XXX 组员:XXXXX XXX铁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XXX铁路项目经理部第二项目分部铁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质环保部,归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培训考试试卷及答案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培训考试试卷 部门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5分, 共4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2010年7月28日铁道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 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中关于超前地质预报的规定:施工图阶段经评估为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的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责任主体单位为(B),其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由()负责组织实施。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监理单位 2、2010年7月28日铁道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中关于超前地质预报的规定:其他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责任主体单位为(C),超前地质预报由()专业人员实施。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监理单位 3、铁路隧道工程在各设计阶段均应进行相应的超前地质预报设计,预报方法的选择应与(D)相适应。 A.施工条件 B. 施工环境 C.现场环境 D.施工方法 4、按超前地质预报长度的不同分为(A) A、3B、4 C、2D、5 5、长距离预报的预报长度为(C) A.50~80m B.80~100m C. 100m以上 D.150m 6、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及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分为(B)级 A. 3 B. 4 C. 5 D. 6 7、按预报手段原理的不同分为(C) A.3种 B.5种 C. 4种 D. 6种 8、TSP每次预报有效长度100m左右,需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应重叠(B)以上, A.5m B. 10m C. 15m D. 20m 二、简答题(每题30分,共60分) 1. 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及任务是什么? 答: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指导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和危害程度;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2.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的分类按预报手段原理的不同分为: 答: 1 地质调查法: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洞内开挖工作面地质素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仅供参考)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1编制依据 (1)《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及交通部颁布的其他现行施工规范、安全规程、施工指南等。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近年来高速公路类似工程施工经验、施工工法、科技成果;国内外相关高速铁路的施工工艺及科研成果。 2隧道工程概况 标段内隧道工程地质复杂,主要由残积砂质粘性土及全-强风化花岗岩组成,洞身主要为中~微风化花岗岩。,隧道围岩以Ⅱ、Ⅲ、级围岩为主,部分为Ⅳ、Ⅴ级围岩。施工中必须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保证安全顺利地通过不良地质段。 根据设计提供风险等级和超前地质预报设计要求,我单位采取加深炮孔探测和超前水平地质钻孔俩种方法进行围岩观测,以提供有效的施工措施保证施工安全、顺利的进行,对于出现地质异常区域,我单位另增加TSP或地质物探手段进行详细的地质分析,并报设计单位进行核对、审批,重新进行隧道风险等级划分。 项目部对标段内隧道作业高度重视,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已经把超前地质预报列入独立的施工工序进行检测,制定“有预报才施工,不预报

坚决不允许施工”的要求发放各施工队执行实施。 为有效的执行超前地质预报的实施,项目部特别成立专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实施小组,其中组长1人,副组长2人,组员5人,负责现场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工作的具体实施和资料收集整理,对隧道施工起到实施性的指导作用。并聘请专职预报队伍负责标段内的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施工。 3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本标段隧道工程地质复杂,主要由残积砂质粘性土及全-强风化花岗岩组成,洞身主要为中~微风化花岗岩。,隧道围岩以Ⅱ、Ⅲ、级围岩为主,部分为Ⅳ、Ⅴ级围岩。 4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目的 地下地质条件复杂,潜在、无法预知的地质因素较多:多变的地形条件,地层破碎带、断层,富水岩层等。 进行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目的是:提供隧道掘进前方的地质情况,包括围岩的完整性、断层破碎带和溶洞的规模和位置、不良地层的富水情况,进而做出对围岩类别的划分和隧道开挖时稳定性的分析,以确定合理的工程措施和合理的施工方法,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顺利的进行。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向莆铁路青云山隧道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1 工程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青云山隧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和莆田市涵江区,起点位于永泰县岭路乡后坑垄村,穿越青云山国家4A级风景区和藤山及老鹰尖省级自然保护区。隧道处于戴云山脉南段中低山山间地貌,山脉主要走向为北东~南西,山峰林立,沟谷深切,多悬崖峭壁。总体地形:DK491+250~DK493+850地形标高65~590m,地形坡度相对较缓,一般20°~40°;DK493+850~DK504+700地形险峻,沟谷幽深,标高为230~1018m,中间最高山峰(对山)1031m。地形坡度一般50°~80°,局部近90°,甚至倒悬。DK504+700~DK513+430海拔标高为580~145m,地形坡度较缓。 1.2 不良地质概况 1.2.1 岩爆地段 青云山隧道最大埋深为900m,隧道埋深较大地段的硬质脆性岩主要为英安质晶屑、角砾凝灰岩、熔结凝灰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流纹岩、次石英二长斑岩、凝灰质角砂砾岩等。γ=27KN/m3,硬质脆性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取Rc=100MPa。 根据计算,青云山隧道埋深小于260m时,不会产生岩爆,埋深在260~390m范围有岩爆发生的可能或产生轻微岩爆。埋深在390~730范围,会产生中等规模的的岩爆,埋深大于730m时,会产生较强岩爆。 以下几段硬质岩地段:DK492+250~DK493+850、DK494+500~DK495+400、DK495+700~DK498+000、DK499+100~DK500+300洞身埋深730≥H≥390m,属于中等规模岩爆区,DK500+300~DK500+600洞身埋深H≥730m,属于强岩爆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