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理性为自然立法”之简析

康德“理性为自然立法”之简析

康德“理性为自然立法”之简析

康德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在认识论领域,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开启近代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使认识从主体符合对象转向主体建构对象。而这种转向的基础的对人理性的高扬,对人自身主体价值的强调。这一价值导向同样奠定了康德哲学在启蒙运动中的地位。

在康德哲学之前,关于认识论的问题存在着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不同的争论,前者强调认识来源于人自身某种天赋的能力,而后者认为没有天赋的能力,只有后天的经验感觉,两派相互攻击,但谁也无法说服谁。同时这两者自身内部也都有固有的缺陷,最终都陷入了困境。康德哲学正是在这种哲学史的背景下诞生的,康德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人固有的认知能力与外部的经验材料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兼容二者,使其统一。这项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糅合,它需要一个更加宏大的理论体系,而这就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要做的工作。

康德认为,人类的知识应该是先天的,即应该是独立于经验,具有严格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同时也应该是综合的,而这类判断应该能够增加或扩充我们已有的知识。知识既不是来自于感觉经验,也不是普遍必然地存在于理性之中,而是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形式)去整理后天的感觉经验(质料),形成先天综合判断,使杂乱的或然的感觉经验成为具普遍性、必然性的科学知识,唯有理智运用先天范畴将来自直观的感觉材料加以规定和改造才能形成知识。没有认识主体及其先天的知识能力,也就没有客观的知识,认知者的心灵构成了认识活动的必要条件。

康德认为先天的认识形式有三种,即感性、知性、理性。其中感性是指主体自我借助于感觉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一种先天认识能力,感性有时间和空间这两种“纯形式”;知性是指主体自我在感性与感性经验相结合而形成的感性直观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思维、综合,使其联结成有规律的自学科学知识的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康德提出的十二对范畴形式。根据康德的知识来源理论,知识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感官提供的后天的感觉经验(“质料”),一是来源于人脑先天固有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认识能力(“形式”)。科学知识是这样形成的:当外部对象刺激人的感官时,人的感性直观认识能力便开始活动,首先形成对外物的表象,并以先天的“纯形式”即时间和空间对这些表象进行整理,形成感性经验;然后,人的知性思维能力则进一步对感性经验进行综合统一,把自身先天具有的范畴与感性经验结合起来,科学知识就形成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的感性和知性这两种先天认识形式都具有普遍必然性,所以经它加工和整理的科学知识也就具有普遍必然性,从而使科学知识得以可能。

这就是康德所谓认识上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他比喻到:“理性一手拿着原理;另一手拿着它依据这些原理而设计的实验,它为了向自然请教,而必须接近自然。可是,理性在这样做时,不是以学生的身份,只静听老师所愿说的东西,而是以受任法官的身份,迫使证人答复他自己所构成的问题。”在认识领域方面,康德竭力为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进行辩护。在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上,他所论证所高扬的也正是人的科学活动对自然的主体能动性。由此可见,在人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康德注重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把自然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思想方式实质上确立了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从而使客体自然从属于主体。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提出了“先验感性”,即 一切知识的形式都必然直接或间接与感性(或习性)相关,称为“直观”。感性代表的是感觉(接受表象)的能力,“习性”是我加上去的,非指“习惯”(habit),而是指“操习”(practice),代表行为(支配对象)能力,行为指令的形式与感觉的感官刺激形式相反,是刺激器官的形式,而这同样是构成知识的直观形式。之所以做这样的补充,是因为我们并不是在讨论一种只有来源而没有结果的知识,那样的“知识”没有价值, 也使我们避免“纯粹理性”的问题。 知识的来源与结果终止于“直观”的感觉和行为,感觉与行为 的直观的直接关联构成一些“直观效应”。相信每个人都有这 样的体验,饿了要吃东西,“饿”是一种感性的直观体验,这 种感觉体验使我们需求相应的“动作直观”去解决它,概括起 来就是要“吃”,这构成了一个由直观体验建立的直观效应。 但是这种直观效应在人的生存行为中并不直接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我们不会一有“饿”的感觉就马上吃,因为还有许多形 式上的要求是人们要讲究的,比如食物要弄熟了,而且还要美味;所以现实中我们往往要通过许多行动步骤才实现这一效应,这需要在一个思考上整体的安排去执行一个复杂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个由原始直观形式构成的并不是直接的

效应,而是一种“理念形式”,一种叫“纯粹”的东西。 “纯粹即表象中无感觉/行为成分的存在者”,也就是说纯粹的东西并不是被感觉到的。比如说我看到前方的一样东西,然后反应道:哪里有匹马。事实上我所看到的只是我的感官——眼睛对前方光现象的一个视觉投影,整个视觉投影画面时间性的大量不同影像信息,这些信息没有完全一样的,是一组复杂的不断变幻的画面,怎么会发生了一个叫“马”的存 在呢?因此说明“马”是被一种纯粹捕捉到而不是被直观到的,也就是说“马”在这里是一个纯粹的存在者。当然在康德的定 义中,并没有指出“饿”是非直观的体验,而之所以我们这样 认为,是我们提到或想到这个概念时跟我们是否真有这种直观体验没有必然联系,这种非必然性在直观与纯粹之间划上一条界线,一个是被感觉直观到的,一个是思考分析到的。由此也让我们发现一个在我看来是十分神奇的现象,那就是在这个非必然性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个“必然”的关联,而这种 情况几乎遍布于我们观念及知识的所有活动中。 我们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之所以是“非必然”是因为直观并不一定导致相应纯粹的发生。再说刚才看到“马”的事情,实际上我们对影像的纯粹分析并 不仅仅有“马”,那里除了有马,还有草原、围栏、天空等等 存在构成的一个空间性的大规模结构。而我只说看到了马,这是必然吗?是真实的吗?显然都不是,我只是选择性地提

理性购房十大策略

理性购房十大策略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房地产市场各种类型的房屋很多,作为购房人一定要清楚自身的收入情况和消费层次,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好高骛远,以免日后给自己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明确自己应该购买哪一类商品房后,更为重要的是了解开发商的售楼资格。由于开发商与购房人存在着严重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双方的地位实质上是不平等的。为此,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开发商的售楼资格作了若干限制,即开发商作为预售人,应当以书面方式向预购人明示下列事项,使预购人能够较为全面真实地了解商品房预售的信息:(一)预售人的名称、注册地址、联系电话和法定代表人;(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或者其经发证机关确认的复印件;(三)项目开发进度和竣工交付使用时间;(四)项目及其配套设施的平面示意图;(五)商品房的结构类型、户型、装修标准;公共和公用建筑面积的分摊办法;(六)预售商品房的价格和付款办法;(七)商品房预售款的专用帐户;(八)物业管理事项;(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如果以上条件都具备的话,说明开发商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商品房小区规划的确定和商品房预售前的开发等过程中,都较为规范,没有出现在建工程抵押的情况,对商品房后期建设与管理也有明确的计划,购房者大可放心与之谈判。 二、看清“内部认购”的真面目。 许多开发商在楼盘预售前,喜欢搞内部认购,一为造势,二为摸底,都是为预售作准备。而对于购房人来说,相对而言,内部认购的价格相对较低,有一定的吸引力。对此,笔者认为,由于内部认购行为政府不认可,也没有纳入管理,商品房的内部认购可能存在以下隐患:一是开发商还没有缴清开发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导致将来难以取得房地产证;二是该商品房可能已经被开发商拿去抵押,将来购房人取得的不是完全的房屋所有权;三是由于内部认购合同没有政府部门的登记备案,开发商可能会将房屋一楼多售。因此,购房人切不可因为内部认购商品房的所谓价格优势而麻痹大意。 三、明确售楼广告的法律效力。 许多开发商都精通包装之道,在商品房的售楼广告中作了许多诱人的许诺。对于广告的效力,法律理论一般认为是一种“要约邀请”,对开发商没有法律约束力,除非合同双方将广告的许诺作为合同条款写到商品房买卖合同中。对于预售广告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广东省商品房预售管理条例》规定,预售人发布预售广告时,应当已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预售广告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不得有误导、欺骗公众和不符合预售的商品房项目的内容,并载明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编号和发证机关。预售人发布的预售商品房广告和印发的宣传资料所明示的事项,预购人有权要求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约定。预售人发布预售商品房广告时,应当提前五日将拟发布的广告式样报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该广告内容与项目不符时,应当责令其停止发布。如果购房人因开发商虚假广告的误导利益受到损害,理论上可以通过司法程序寻求赔偿,但通过陷入旷日持久的诉讼来维权,不是广大购房人乐见的事情。因此,建议购房人要求开发商将其广告许诺作为合同条款写到商品房买卖合同中,如发现开发商发布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也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 四、慎签认购书。 在实践中,为了尽早销售商品房,开发商在与购房人签订商品房销售合同前,双方先签订商品房预售认购书,购房人依认购书约定缴纳一定数额的款项。但往往在正式的商品房买卖谈判中,又因为对具体条款的争议,不能签订正式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双方进而转为对购房人所缴款项是否视为定金,适用“定金

自然辩证法试题2

自然辩证法试题 选择题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 人与自然的矛盾 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 A、类比方法 B、实践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E、观察方法 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 A、《人体构造论》 B、《天体运行论》 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心血运动论》 E、《新天文学》 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 A、赛尔维特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哥白尼 E、维萨里 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 科学实验的兴起 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E、日心学说的出现 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 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 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 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 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 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 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第谷 E、布鲁诺 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 岩石分类说 B、地质突变论 C、地质渐变论 D、岩石质变思想 E、板块构造论 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 林耐的人为分类法 B、细胞学说 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E、分子生物学 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 A、同化与异化 B、个体与环境 C、遗传与变异 D、连续与间断 E、整体与部分 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 A、天圆地方说 B、盖天论 C、壳层说 D、浑天说 E、宣夜说 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 A、《天体运行论》 B、《人体构造论》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E、《新天文学》 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BDE)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14、被誉为古希腊时期著名的三大数学家的学者是(B C D) A、毕达哥拉斯 B、欧几里德 C、阿基米德 D、阿波罗尼 E、苏格拉底 15、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分类其结果是(B E) A、析因实验 B、探索性实验 C、模拟实验 D、验证性实验 E、判决性实验 简述题(共30分) 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7分) 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分)

敬畏自然是真正理性的态度

敬畏自然是真正理性的态度 梁从诫(北京环保志愿者) 《环球》杂志刊载的对何院士访谈的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驳’人要敬畏大自然”。 我的理解,“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个提法有两层含意:一,人类应当尊重大自然;二,人类应当畏惧大自然。我想,人类的聪明才智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会把这个命题理解为既然“敬畏”,人类就只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无所作为。事实上,自猿猴从树上下来变成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改造。中国古话所说的“沧海变桑田”等,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概括。 问题在于,古代人类的技术能力毕竟有限,在近代工业文明出现之前,人对自然的改造,一般都在自然能够自我恢复的范围内(当然,其前提是人类影响自然的活动由于某种原因而中止了):城池、宫殿会湮灭,林木会再生,桑田久被荒废也会再变为沧海。但是时至今日,人类已经掌握了几乎是永久性地改变地球本来面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如果人类仍然认为大自然不过是一个可以任由宰割的顺从的对象,就可能给地球造成不可恢复的负面影响。因此,人类在实际采用这类技术时,就应格外慎重。 何院士是物理学家,当然比我们更懂得要尊重自然规律的道理,而规律正是大自然最重要的内在品质之一。违反自然规律所造成的长远后果,往往也正好违背人类的初衷,这就是恩格斯所谓的大自然的“报复”。 回顾人类历史,特别是近几十年的中国当代史,我们所做的违反自然规律,从而遭到大自然“报复”的事还少吗?“大跃进”时代的”豪言壮语”,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大炼钢铁,超英赶美”之类的话及其后果,想来何院士也还不致忘记。谁能保证,我们今后就不会再干这种蠢事呢? 至于第二点,所谓畏惧,是指当地球上发生自然的或人为引发的大规模灾难时,人类的避难逃生本能。而这种本能的依据,就是一个”怕”字。当发生这类灾难的时候,我想任何人也不会从容地“挺身而上”。 地球上发生这种灾变,既有历史的记录,更存在着将来的可能。不提这次印度洋海啸,仅凭几十年来的记忆,我们就经历过1976年瞬间死亡24万人的唐山大地震,经历过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事件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事故,等等。后两者死伤人数都以万计,而它们不都曾被视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就吗?毕竟,人类对于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的长远后果的预见性,还是很肤浅的。如果像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目前还难以准确预报的话,那么对人为的灾难我们是不是应当努力防患于未然?而这种预防的出发点,难道不就是一个“怕”字,怕出事,怕死人吗? 所以,我个人认为,让人类敬畏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谦卑一点、谨慎一点,不要那么自信乃至狂妄,不要认为整个大自然都天然地以人为“中心”,只要我们“一声吼”,地球就得“抖三抖”,这并没有什么坏处,上不到“反科学”的纲上去的。 相反,据我看,这才是对待“科学”真正理性的态度。须知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到处挥舞它的时候,请留神别伤了自然,到头来,也伤了自己。 何院士看到最后一句话时,可能会笑着说:“哈哈,怕伤了自己,可见还是‘以人为本’呀。”但这个笑并不足以模糊我们与何院士之间“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价值观的原则分歧。能够超越自己,去思考和追求一种更高的道德原则和精神境界,我想这应当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吧 1

策略教学的理性回归

策略教学的理性回归 国标本苏教版教材对“解决问题”作了重大调整:本着“算用结合”的思想,教材删除独立的应用题单元,将应用题教学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为了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美妙的策略,感受数学丰富的内涵,运用数学深邃的思想,教材增设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章节。一系列的调整变化引起了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处理好策略与知识、策略与方法、策略与体验的辩证关系,怎样实施策略的集中教学和合理渗透等等已经成为策略教学不容回避的问题,策略教学的研讨已经推到了新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实践中诘问,诘问中思辨,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理性的回归才能真正实施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策略教学,使得策略思想成为支撑学生数学素养的“脊梁”。 一、掌握知识,形成方法――策略教学的“基石”。 “策略”作为解决问题的计策、谋略,源于知识与方法,但高于知识与方法,“策略”比知识和方法上位,是组织和开展行动的方针,能指导有效地使用知识与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知识与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而“策略”只能在内部滋生。知识与方法常常和策略紧密相联。知识背后如果没有方法,知识只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方法背后没有策略思想,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笨拙的工具。数学教学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方法、感悟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这也是数学教学要达成的目标,更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 走进课堂,老师们在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强调体验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绕开典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避对方法的探究和梳理,似乎如果那样就意味着“穿新鞋,走老路”,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可取的。实践告诉我们,知识与方法是策略形成的“基石”,往往和策略密不可分。没有具体的知识与方法教学作为支撑,丢弃知识与技能,空谈策略的体验与感悟,策略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标签式”的策略教学如同梦幻中的“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华而不实。这就如同一篇文章,想表达某种主题,但缺乏鲜活的事例,有力的论据,必然是主题不够突出。 【案例1】面对典型应用题,我们是否选择回避?

自然辨证法 试题

自然辩证法试题 一、选择题 1、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 A、人与自然的矛盾 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2、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 A、类比方法 B、实践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E、观察方法 3、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 A、《人体构造论》 B、《天体运行论》 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心血运动论》 E、《新天文学》 4、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 A、赛尔维特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哥白尼 E、维萨里 5、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 A、科学实验的兴起 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E、日心学说的出现 6、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 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 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 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 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 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 7、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第谷 E、布鲁诺 8、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 A、岩石分类说 B、地质突变论 C、地质渐变论 D、岩石质变思想 E、板块构造论 9、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 A、林耐的人为分类法 B、细胞学说 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E、分子生物学 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 A、同化与异化 B、个体与环境 C、遗传与变异 D、连续与间断 E、整体与部分 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 A、天圆地方说 B、盖天论 C、壳层说 D、浑天说 E、宣夜说 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 A、《天体运行论》 B、《人体构造论》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E、《新天文学》 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BDE)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14、被誉为古希腊时期著名的三大数学家的学者是(B C D) A、毕达哥拉斯 B、欧几里德 C、阿基米德 D、阿波罗尼 E、苏格拉底 15、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分类其结果是(B E) A、析因实验 B、探索性实验 C、模拟实验 D、验证性实验 E、判决性实验 二、简述题(共30分) 1、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7分) 2、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分) 3、科学抽象应该遵循哪些原则。(7分) 4、简述科研工作者捕获机遇应具备的素质。(8分) 三、论述题 1、试论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20分) 2、试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论述在选题过程中应如何贯彻好有关原则。(20分)

浅谈现代建筑与自然的理性融合

浅谈现代建筑与自然的理性融合 摘要:建筑作为一种实存的文化载体它镌刻着一个民族、地域、社会的生存、延续、衰退、消亡的历史过程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灵魂的震撼和强烈的美感。然而美的涵义是伴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不同时代和社会,塑造了不一样的美学思想潮流。更不能忽略建筑本身与自然相结合的美,笔者认为在现代建筑中的风格,更侧重于其与自然的理性融合。 关键字:建筑风格;建筑与自然和谐、融合 建筑的历史伴随着人类历史共同发展,从早期的洞穴到简易的茅草屋,再到现代的复杂多功能的建筑,期间的每一步发展都与人的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建筑的风格也随着建筑历史的发展而改变。现代的高层建筑,已经逐步向后现代发展。设计高层建筑的时候必须要考虑,与自然紧密结合。建筑设计与自然理性的融合是建筑风格的最终趋势。 一、高层建筑设计与自然融合的几点思考 1.建筑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审美确实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地域的不同等等因素而改变的。这就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怎样的建筑材能体现美的存在。对建筑物的审美标准不会一成不变,结合以上所述,笔者认为,建筑物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就是建筑最优的风格。 2.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建筑师,因为生物在千万年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规律就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性能与组织,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保持生态平衡,人类问了生存与发展需要建筑,而建筑也同样需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否则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且会危及到人类自身。 3. 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处理好建筑内部各要素的关系,而且在处理好建筑与外部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在今天“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年代,人们已经不满足居住在一个个孤立的、毫无生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而是要居住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相统一的绿色建筑体系内。 4.高层建筑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包括建筑物,自然事物等。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有机的结合。同时具有良好的消防功能、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5.“和谐共生”是现代就建筑的精髓。这里的和谐,一是建筑自身的和谐;二

浅谈对理性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理性主义的认识 平日里,我们谈到“理性主义”这个词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认为“理性主义”就是指做事很理智、很讲科学、不冲动胡来、摆脱情绪的影响、超情绪化的意思。但我们从一些学术文章看到“理性主义”四个字时,会发现按照常识的观点去解读,就会把它彻底的理解错误。 在哲学上,理性主义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倾向,其认为知识的源泉来自于某种不言自明的“公理”,然后就可以从这个公理作为起点,依靠逻辑推理、通过演绎论证,建立一套庞大的知识体系。理性主义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认为知识和真理来源于某个“天赋概念”,这个天赋概念是不言自明的、无须证明的,就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这么简单。它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不容否定,不容修改。某些理性主义者甚至把直觉作为“天赋概念”的来源。换句话说,理性和知识是天赋的,它犹如直觉一般,是与生俱来的。除此之外,理性主义的第二特点在于,它注重演绎思维,也就是自上而下逻辑推理思维。它认为“天赋概念”正确性不容质疑,那么根据“天赋观念”所推出来的定理、推论什么的也必然是正确的。否则,它如果跟“天赋概念”发生了矛盾,那就一定是错误的。 说起理性主义的由来,从神话宇宙论到自然宇宙论的转变前哲学时代的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追问世界地本源问题,在古希腊的神话创世说中同样如此。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和赫西奥德的《神谱》比较完整的表达了这种宇宙观。由于无法抗拒自然力量的压迫而屈从于自然力量的人们,在寻求世界的本原时不得不感性地求助于诸神,或者感性地去凭空猜测日食的周期和天体的运行。但是米利都的贤人们不再满足于听荷马和赫西奥德杜撰的诸神与英雄的故事,而是渴望知道真

实的世界是什么。正是他们的探索引起了思维领域的奇迹发生——哲学的诞生。这也正是理性思维对感性猜测的伟大胜利。他们开始对诸神创世说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力求摆脱对宇宙的神话思维方式。努力寻求宇宙和自然的构成、本质和规律。泰勒斯坚定地说:“水是万物的本原”时,这无疑做出了一个打破了神话垄断思维的走向自然主义的理性判断。它总结和概括了以往人们所有对自然界的具体观察和感觉经验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因此,这一理性判断也集中表现了人类思维的统一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这也正是理性思维的根本特征,从这里,我们开始认识到何为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经由古希腊理性主义、中世纪和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到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的发展。 我们知道,笛卡尔的理论相对来说更接近柏拉图,他认为只有一些永恒真理可以单纯靠推理得到,其余的知识需要藉助生活经验以及必要的科学手段。更准确地说笛卡尔是一位重视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者,是一位重视科学的经验主义者。笛卡尔声言,切勿轻信“那些不是完全确定无疑的东西”,“只要我在那些东西里找到哪怕一点点可疑的东西就足以促使我把它们全部都抛弃掉”。“我思故我在”成为笛卡尔为理性辩护的最强音。真正的知识必须经由理性方法才能获得,而且理性方法也是获致真知的唯一途径,感觉经验因无法达致确定性而被蔑视、遭抛弃。由此确证了人的主体性认识地位——人成为他者存在的根据和尺度,所有这一切依凭的媒介则是人的理性。理性成了最高的法庭和裁判者,一切都要放到理性的天平上进行评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性是以人对神的反抗开始的:人把自己虚幻中观念化的超自然力量拉下了神坛,把人及其理性放在了原来上帝的位置。原来以神圣天意为基础的世界秩序和道德秩序,不得不让位于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理性思维完成了向理性主义的蜕变。这种理性主义倾向不仅体现在哲学认识论上,而且开始渗透并

康德的德性幸福论与当代科学幸福观的构建_陈丽

幸福,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终极目标。衡量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和配享幸福?这是一直以来人类最关心和热衷探讨的问题之一,也是哲学和伦理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康德指出:幸福“乃是尘世上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一生中所遇事情都称心合意的那种状况”[1]127。康德在继承古希腊哲学传统的基础上,把德性与幸福联系在一起。他强调,最高的善,必然是德行与幸福在同一个人身上的统一,德性与幸福是至善的两个要素。在康德那里,幸福必须与道德相称、与德性联结,才能真正抵达幸福的彼岸,即“至善”的最高境界。康德的德性幸福论高扬了人的道德理性和尊严,对于斧正今天为追求利益至上、物欲满足和感官刺激而无视道德教化、道德修养的错误观念和发展理念,构建科学的幸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康德的德性幸福论之要义 康德在理性主义人性观的基础上,主张德福统一。在康德看来,实现幸福的至上条件是德性,能够配享幸福的人首先应是有德性的人。他同时强调,从义务出发而做出的行为,就可以在效果上成为他幸福的途径或方式。人性的两重性,是康德德性幸福论的前提和依据。就哲学范畴而言,幸福观和人性观、人生观密不可分。对于幸福概念的理解、幸福目标的实现,都植根于对人性的理解之中。因此,在剖析康德的幸福观之前,有必要首先探寻康德的人性观。 人性的两重性,是康德德性幸福论得以确立的前提和依据。在康德看来,人的本性具有两重性。对 于现象世界而言,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人的行为受到自然本能的左右及因果律的支配,人所追求的是感官快乐和物质满足的本能需求。对于本体世界而言,人又是理性的存在物,人可以超越自然本能的支配和束缚,不再仅仅受制于苦乐欲求的驱使,转而追求普遍的道德律令,凭借自由意志主宰自己的行为和命运。因此,在康德那里,人生而具有自然人性和道德本性。 “善良意志”,即德性,是康德德性幸福论的核心理念。德性是什么?康德认为,实践理性所能获得的最高目的就是德性,即在合乎道德律令的基础上所达到的道德品质的超越。它表现为人的尊严和道德的崇高,而德性的实现则是要通过人对于普遍道德律令的尊重、敬畏与遵守,进而完全超越自然欲求和本能欲望的束缚。康德认为,德性即是“善良意志”,它是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所生而具有的使人摆脱感性欲求的干扰而完全服从道德律令的意志和力量,人的责任感和义务心是“善良意志”的最好体现。人正是由于具备德性和“善良意志”,才得以称其为人。德性的实现和“善良意志”的产生,是道德的根源和基础,同时也是人能够获得幸福、达到“至善”的首要条件。 “至善”,是康德德性幸福论的最高目的和最终归宿。在康德看来,人生就是追求一个无限完满的过程,达到福与德的统一,即“至善”这一人生最高目的。实现“至善”,必须具备两个要素,那就是理性道德和感官幸福。作为自然人,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而作为道德人,则追求德性的实现和道德的圆满。据 康德的德性幸福论与当代科学幸福观的构建 陈 丽 摘要:康德在理性主义人性观的基础上,主张德福统一,幸福须与道德相称、与德性联结,才能真正抵达幸福的彼岸,即“至善”的最高境界。康德的德性幸福论高扬了人的道德理性和尊严,对于斧正今天为追求利益至上、物欲满足和感官刺激而无视道德教化、道德修养的错误观念和发展理念,构建科学的幸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幸福;康德;德性;至善;道德中图分类号:B82-0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3)11-0035-02 作者简介:陈丽(1979-),女,安徽濉溪人,硕士,中共芜湖市委党校(安徽芜湖241000)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 向为哲学与政治。收稿日期:2013-05-14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12013

谈谈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

谈谈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2004)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十八、十九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他被人们寄予很高的评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懂康德,他还算是一个小孩子。”可见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之高。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总结经验和理性主义,重新为哲学理出新方向及模式,奠下现代哲学基础。他是公认的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与德国古典唯心哲学的开创者。康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包含了“先验论”,包括“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先验理性论”与“自由意志论”等。 康德所具有的人本精神,源于他的“自由意志”。因此,个人不受知识与欲望所影响的自由意志,乃是康德式人本的重要基石。康德用狭义的实践概念来讨论人类道德活动的基础。他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而不是经验论者和启蒙学者所说的感觉或情感。对于康德而言,理性是一种自发的能动力量,如果理性能够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约束,这样的理性就是纯粹的,而纯粹理性的意义就是自由。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说,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存在。康德指出:在自然领域,一切都是被决定的,理性只能服从决定论和自然规律;但在实践领域,理性是自由的,不为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他还指出,人是理性存在者,不受经验的因素所决定,因此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惟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行善;惟有自主自觉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被迫做出的事情,即不是善,也不是恶。康德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经线,纬线编织成的地毯,只有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才是值得追求的至善和人生境界;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永远不要将他人视为手段,要永远视其为目的。“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康德用他的“先验演绎”的形式论证道德存在的问题。他说:“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自由,使得道德成为可能,”康德从自由意志推出一种责任,推出一种普适原则下的个人责任。“人的自主自觉的道德行为,使得人成为自由的主体。”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它本身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康德的自由意志是一种属于人类自我的意志。 康德把自由的伦理意义阐述为“善良意志”。自由的无条件性的一个意义是无外在的目的,否则的话,自由便成了追求目的的手段,不得不为目的服务,为目的所制约,这样也就不称其为自由了。康德认为的善良意志,就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康德深化了“自由意志”的内涵。康德所讲的意志自由是完全不受现实世界物质约束的个人意志,是一种精神。善良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它只以自身为目的,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包括社会的约束力、自然情感以及个人好恶等等方面的约束。善良意志以自身为目的,就要以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的理性规则为指导。服从规则与自由不是矛盾的,因为善良意志所服从的是运用自身的力量、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制定的规则,这样的规则叫自律。善良意志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这就是道德自律。我们要全面把握康德的这种区分的关键是要看到,一方面,自由意志不但不取消自由的任意,而且是通过人的自由的任意表现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自由意志是一个理性的事实,那么自由的任意则是经验的事实;另一方面,“只有存在者有了自由,亦即从肯定的角度被视为基于理性的根据而自我规定的能力的那种自由,他被设想为拥有相应的偏离理性规定的能力才可能是有意义的。”(引《康德的自由理论》)康德在他的道德公设中,把道德规律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进行了归结:人只有是自由的,道德才有立足之地。自由已经作为纯粹理性的现实、道德的先决条件。 对于康德这个观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体现,就是结交朋友,我们交朋友,都要先看

地理学科的理性知识介绍

地理学科的理性知识介绍 地理学科的理性知识介绍 地理学科的理性知识 地理学科的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象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是感性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学好理性知识初一,也有助于记忆感性 知识。 (1)地理概念 ①一般地理概念,它的外延很广,不是专指某个特定的地理事物,而是泛指一类地理事物。如平原这一概念,不是指某个平原,而是 指世界上一切平原。在自然地理中出现的高原盆地、气温、气压、 季风等,在经济地理中如重工业、消费城市、民族经济等都是一般 地理概念。 ②单独地理概念,是专指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独有的特性,它的内涵比较丰富,外延较小。如长江、黄河、北京、大行山等都 属于单独地理概念。 ③集合地理概念,是指某一地理要素区域的特征,它的特性以地区类集而成。如中国气候、华南气候、中国少数民族、吉林农业等。 在学习概念时,应注意善于利用逻辑推理缩小地理概念的外延,增加其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缩小其内涵,完成从一般地理概念 到单独地理概念的过渡,或由单独地理概念到一般地理概念的过渡,掌握地理概念的从属关系的演变联系。例如,从河流的一般概念出发,增加其内涵,河水能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属性就构成了“外 流河”的概念,这样外延就缩小了,不包括内流区域的河流;若进 一步增加其内涵,加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属性,其外延就又 缩小了;若再加入入源地、流经路线。河口地点等具体属性,就可 限定到长江等单独概念。相反,经过概括,由长江等减少其内涵,

扩大外延,就可推移到秦岭一一淮河以南的河流→外流河→河流的 有关概念。 (2)地理原理 ②地理规律。地理规律包括地理演变和地理分布两大规律,它反映着地理事实间的必然联系及其规律。如学习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和植被破坏,水上流失造成黄河水害的演变规律,必须与地图紧密 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归纳、概括,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引 起地理规律。 ③地理成因。一种地理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引起另一种地理现象,这种反映地理事物的园果联系,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形成原因 的基础理论叫地理成因。例如,人地关系谐和论,板块构造学说, 大气环流形成原理等。学习理论知识,要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设 法解答。把因果关系搞清楚,由因推果,熟练后再反过来由果追因,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运用图解法,把抽象的地图与现 象的思维相结合,推求其因果关系。 地球的运动的详细”见证“ 1、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初中政治,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 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 天、产生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公转。 公转的方向也 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3、4、5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是秋季) 6月22日前后(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6、7、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9月23日前后(秋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9、10、11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竞争策略)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理性竞争战略最全版

(竞争策略)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理性竞争战略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理性竞争战略 随着我国对于开放电信市场承诺的逐步履行,竞争不断加剧,“资费调整”势在必行。我国民族移动通信企业应把握好机遇,根据博奕论经典模型——豪泰林模型所体现的理性竞争实质来见,在短暂的WTO过渡期内,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应当尽快掌握理性竞争战略,以增强实力,迎接挑战。同时,从国外成熟的移动通信业发展来见,定价必须要顾及广大消费者福利,实现公平。对此,我们采用西方经济学规范分析方法进行了说明。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令人注目。到2002年10月底,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26087.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583.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4.95部/百人。按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时,电话(包括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普及率应达到10%左右,而仅从中国的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来见,已超过这个指标,但人均GDP只有900余美元。这表明中国的移动通信业发展过快?仍是信息化要求提高了这个指标?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当今世界已经迈入了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信息化程度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普遍发展水平。因此,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应该是加快,而不是减速。据新华信市场研究和咨询X公司近日在北京实施的壹次针对新增手机用户业务使用状况的市场调查显示:2002年上半年,新增用户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80.5%,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用户占80%。这从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年轻人尽管收入低,但家庭、生活负担较轻,对于日常生活中彼此间的沟通和联络

更加注重,对于择业信息、获利信息等的获取需求较强,其中,学生群体更有肯为子女花费的父母做坚强的后盾。这说明,中国的移动通信业的发展是有后劲的,不断扩大的年轻消费群体正日益成为主流。 随着我国对于开放电信市场承诺的逐步履行,竞争不断加剧,“资费调整”势在必行。而且,从现实的国内市场运行来见,消费者也壹直在不断呼吁“资费下调”。对此,国家壹直在考虑适宜的政策,以促进移动通信企业的长远发展,且保证公共福利的实现。2002年,出台了关于《实行市场调节价电信业务收费的项目》的文件,其中就移动通信产品定价来见,市场调节部分依然不包括本地移动载体上的公用移动电话业务的收费。中国渐进式改革要求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到世界体系中来,全面的资费调整已成为必然。我国民族移动通信企业应把握好机遇,在短暂的WTO过渡期内,尽快掌握理性竞争战略实质,以增强实力,迎接挑战。同时,从国外成熟的移动通信业发展来见,定价必须要顾及广大消费者福利,实现公平。 壹、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理性竞争战略 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主要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X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和中国联合通信有限X公司(简称中国联通)俩家企业所分享。截止2002年9月底,中国移动用户是13037.1万户;中国联通用户是6001.9万户。“俩个寡头”垄断是当前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格局的特征。。二者为争夺市场,已有几次变相的价格

论西塞罗理性主义自然法思想

2005年1月5日 第20卷第1期 法学论坛 Legal F orum Jan.5,2005 V ol.20N o.1 [文章编号]1009-8003(2005)01-0140-05 论西塞罗理性主义自然法思想 齐延平 (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西塞罗因为对理性主义自然法的系统阐发而奠定了其在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的地位。永恒的理性是自然法的本质,符合自然理性方为正义,自然法决定着人定法,构成了西塞罗法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秉持自然理性、关注现实实践、笃信法律与正义、倡导共和政制是西塞罗理性主义自然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西塞罗;自然法;理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D909.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10-20  [作者简介]齐延平(1968.10-),山东昌邑人,法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权哲学、宪政理论。 Subject:On the Thought of Cicero on Rationalistic Natural Law Author&unit:Qi Y an-ping(Law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250100,China) Abstract:Cicero established his high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legal thought because of his systematical thought on rationalistic natural law.The flowing three points constitute for the logic system of Cicero’s legal philos ophy:E ternal nous is the essence of natural law.The law suits to natural reas on is just law.M an-made law is decided by natural law.What’m ore,the main characters of his rationalistic natural law are as follows:to maintain natural rea2 s on,to pay attention to practice,to believe in law and justice and call for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republic. K ey w ords:Cicero;Natural law;Rationalistic 凡属人类文化原点范畴的思想,只会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断不会在时势的变迁中被轻易湮没。二战后自然法思想复兴,开启了现代人类凭借人权谋求有尊严的生活的时代;所谓复兴者,指的是在17、18世纪当阳称尊的自然法;而17、18世纪的自然法实是对中世纪神学自然法的超越,中世纪神学自然法则源自古希腊罗马时代。此时代是欧洲文明发源地———地中海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在这一文明的淬火历练过程中,自然、理性等概念被锻打成型,成为了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知识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性的概念。在西塞罗之前,自然法思想借助着哲人们对自然、理性等基础性概念的探究与开掘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西塞罗是第一位对自然法理论进行了系统建构的学者。从当代复兴的自然法思想起步,逆着人类文明史上溯,去追寻自然法的源头活水,我们会发现第一股丰沛的自然法思想源泉是出自西塞罗的。 一、理性主义的自然法思想 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43年)出生在一个虽非贵族但家道殷实的家庭中,自幼在罗马接受教育,年轻时便开始修习法律,在早年还曾游学雅典。出道不久,西塞罗在律师界就名声大震,旋即在政界崭露头角,最后官至总揽罗马军政事务大权的执政官。公元前60年,西塞罗在政治斗争中失利,被迫离开政坛;此后便潜心著述,为后人留下了《论共和国》、 《论法律》等传世之作。 时势造英雄,时代是思想赖以孕育、成长的温床。西塞罗生活的时代正是罗马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一方面,自公元前2世纪中叶时起,罗马共和国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吞并了马其顿、希腊、埃及和小亚西亚诸国,一跃成为环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另一方面,随着军事扩张和统治版图的扩大,独裁势力急剧上升,原有的共和治理模式日趋衰微,国内奴隶起义频繁,争权夺利斗争不断,共和制日趋衰落,帝制渐露端倪,罗马共和国陷入了历史性的危机之中。共和制向帝制转变,是历经政

浅析康德的道德哲学

浅析康德的道德哲学 【摘要】:康德通过寻找实践理性至上原则来看待道德和道德判断。他在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就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动机与效果等问题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主要浅谈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对现实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关键词】:理性;善良意志;道德律 毫无疑问近两、三百年来,德意志民族的哲学天才所放射的光辉是无可比拟的。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他在德国哲学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康德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并将他的伦理学体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主要理论成果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在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特别表现在为科学知识奠基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二、在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代表作为研究人类道德原理及其基础自由意志的《实践理性批判》; 三、在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讨,体现为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批判》。康德的一切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他的“三大批判”正是围绕着这一总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视野的全景。 一、理性与善良意志 卢梭是对康德的思想发展起了重要影响作用的人,卢梭的哲学思想是源本于人类学。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它的自由。康德也继承了这种“自由”的观点,但是他对自由也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把整个哲学的基础都转移到‘自由’的概念上来了;自由成了一种‘自发性’或‘自律’,本身就具有普遍性,是道德性的内在先验原理”。当然,对于这种先天的道德原则的肯定并不表示康德完全否定感性世界中的人的欲望和幸福。他承认在理性原则之外还有感性的幸福,“人属于感觉世界;人的理性当然有一个无可否定的感性层面的使命,即照顾感性的关切,并且为今生的幸福起见,以及可能的话为来生的幸福起见,制定实践的准则,在这两点而言,它乃是一个有需求的存在者”。 虽然承认感性世界,但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关注点还是理性。他把人看作理性行为者。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是在于理性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建立自己的伦理学体系。他认为世界分为自然世界和道德世界的两个不同的范畴,其区别就在于在道德世界里理性能够为行为为提供行为准则,使每个人的行为不完全是顺从于个人欲望。因此康德指出人在拥有了自然能力之后,就需要理性能力来随时考虑自身的福与难。除此之外,理性还会被用于到一个更高的目的,那就是对纯粹的、绝无感性关切的理性进行判断,并使这种判断成为福祸判断的无上条件。 而这种理性的善恶评价又是源于什么呢?康德认为那就是“善良意志”,康德将道德的基础从传统观念的经验的外在对象转移到人的善良意志中来,从而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