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_董为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_董为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_董为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

董为,张甦,高松,范美,孙燕燕

(沈阳医学院教务处,辽宁沈阳110034)

=关键词>现代医学模式;医学教育;发展;需求

=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344(2004)01-0046-02

医学模式转变不仅要求医学生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要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医学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

1 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模式是指对人的疾病和健康所持的观点。它不仅反映出医学科学总的特征,同时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处理医学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1]。从医学的产生到现在,每一时代都有一种起主要作用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建立,使得生物致病因素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等疾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它为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在当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类进入情绪重负的时代,另一类非传染性、机能性疾病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大敌,此时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就越来越显现。它只承认人的生物属性而舍弃人的社会属性,只承认人的机体的生理活动对健康与疾病转化,而舍弃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对健康与疾病转化的意义,不利于对人的自然、社会属性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医学分析和综合。现代医学正向着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显示出整个医学科学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系统,人体与社会等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辩证性质。要把握整个医学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要全面揭示健康和疾病的本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已不可能。因此,人们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这一医学模式中,医生不应只注意和理解疾病,同时还应注意和理解患者。近年来,社会医学、行为医学、身心医学、环境医学的出现,就反映了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也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2 传统医学教育的缺陷

几十年来,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医学教育,导

=收稿日期>2003-11-11

致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只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忽

视综合能力、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造成学生综合判断能力较差、缺乏科学思维方式,获取医学科研和医学实践新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差。部分医学生重利轻义,道德素质下降,普遍忽视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美学等社会人文课程的学习。因此,当走上实际工作岗位以后,不能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以及高科技与人的关系,缺乏奉献精神,不能更好地贯彻和体现医学医疗/以人为本0的理念。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一直受生物医学模式的支配,以疾病为中心,将人的心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机械地分裂开来。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医学生看到的只是器官、组织的标本等,而他们未来所要面对的具有人格的人的概念被无情的解剖刀肢解了。在临床课程学习阶段,医学生虽然面对的是具有生命的人,但又像一架有故障的机器被拆来拆去。在这种科学技术主义和明显的非人格化倾向的教育影响下,医学生致力于追求生物医学的科学知识、理论和技能,忽视生物医学的伦理、社会和审美价值。从进入医学院校的第一天起,医学生们就置身于针对生物人的教学模式中,没有过多考虑将来他们所要面对的是具有社会性和心理活动的人,所要防治的是既有一般规律更有个体差异的疾病。目前,各医院的带教老师本身就是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物0,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就很难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由于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和心理知识的贫乏,人们对由于心理、社会为主要作用因素造成的疾病认识不到位或误解,在医疗实践中,医务人员也只是注意患者的具体疾病、数据,而忽视患者这个整体及影响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等制约因素,造成延治、误诊等悲剧的发生。一些毕业不久的年轻医生,对待患者往往显得比年长的医生更加冷漠和不负责任。不理解女性分娩、患者求医、老人临终等处在生命链条中最脆弱的时刻,承受着躯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最需要人性的温暖。医生必须是一个个性丰满的人,要学会善于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从精神上解除患者的恐怖和痛苦。教育体制应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

#46#沈阳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enyang M edical Colleg e 第6卷 第1期 2004年3月

变,以塑造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改革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代医学模式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社会性特点,医学教育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其次要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以转变其思维方式。

3.1转变医学人才观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其它领域的科学技术成就,医学社会学、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将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1993年8月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21世纪所期望的医生应该是交流专家,有判断力的思想家,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专家,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卫生小组的管理者,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2]。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五星级医生作为全球性策略,指出未来医生应该是保健的提供者[3]。这些观点已被许多国家的政府与团体接受,也可作为我国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参考。

3.2调整医学课程体系根据医学科学的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趋势,指导改革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使之体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的整合,实现治疗、预防、康复、健康的统一。加大以生命科学学科为核心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的改革力度,促进数学、物理、化学课向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的渗透,更好地体现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成就,开发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潜能。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增设人文类选修课。要改变陈旧的/轻人文,重专业0的办学理念。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功不可没。对医学的理解是一个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这就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决定了作为未来从事医疗事业的大学生,不仅具有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人文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疾病与健康总会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医生在给患者诊治疾病时就不能不考虑人文社会因素的作用,并且在某些疾病的诊治方面不能不主要依赖于社会及心理因素的调控。因此,医学院校要优化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设置,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3.3重视发展全科医学经济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病、慢性病及有心理、社会因素产生的疾病在增加。这些患者需要预防、治疗和康复,需要心理行为指导,需要社区医疗保健的照顾。他们不可能都去医院治疗,医院也不可能把这些患者都收进去。在此背景下,全科医学应运而生。全科医学是集防、治、保、康、健、计六位一体的医学模式,采用生物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等方面的理论及高新技术为社会群体服务,卫生服务对象远远超出了疾病。我国政府明确规定:/我国社区服务主要内容是,疾病防治、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医疗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与老、幼、妇、残的保健等0[4]。全科医学可以解决广大基层群众的初级卫生保健问题,有利于解决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和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的问题,有利于加快实现2000年人人享受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2]。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全科医学,近二分之一的医生将成为全科医生,而我国全科医生缺乏的现状表明,医学院校任重道远,培养全科医生迫在眉睫。

3.4继续医学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系格局单一,医学生本、专科毕业后,除少数学生考取硕士、博士以后能继续深造外,大部分学生不再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国家没有提供医学生普遍地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机构。而作为通才教育的美国,医学本科教育着眼于基础,培养的是通才。在医学院完成基础水平的医学教育以后,大部分毕业生将到医疗机构完成毕业后教育,以便为从事专业临床工作做准备。使学生在发现和挖掘出自身个性的基础上,有机会继续接受专门的医学教育。因此,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在治病和医学研究中的哲学思维能力。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好医学传统技术与医学高新技术的关系,处理好医学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技能的关系,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芳林,叶传忠.对新医学模式下我国医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7(1):31-32.

[2]胡凯.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卫生事

业管理,2001,17(4):225-227.

[3]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面向21世纪高等医药教育I[M].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1997.87-119.

[4]梁万年,顾溪,汪雪梅.全科医学知识问答(四)[J].中国全科医

学,1999,2(1):74.

#

47

#

第1期董为等1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

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2)运用物理学和化学的主要原理解释普通生物学、病理生物学以及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技术的作用机制 (3)根据基因传递、人类基因组的分子生物学以及群体遗传学的原理来推断和计算疾病的发病率,拟定医疗计划降低发病率,获取并且解释家族史以及血统资料,规范基因检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评估病患风险

2017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要求

2017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要求 一、2016年北京燕化医院学分审验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序号我院2016年学分审验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1手工录入虚假半脱产学历教育学 分证明 由于我院科教部无权限查询在职学历教育 学员学籍,因此请各位学员自觉递交真实 的、由科室主管领导亲笔签名的学分证明。 2存在举办单位手工补录现象,实名 查不到 刷卡学分不可做过期补录,讲座当天未带 学分卡者,宁舍勿补;务必要实名注册, 本人参会,学分卡不代刷。 3全员刷卡:科室全员参加本院举办 的继教项目并全部刷卡 一次继教讲座刷卡人数不得超过本科室人 员的2/3 4录入与专业偏差较大的学分证书不接收药商提供的学分证书,不参加跨专业的研讨班、培训班。 5院内继教讲座项目刷卡总人数超 限 各科室根据科教部要求的人数,通知本科 室人员参加讲座。 6一天到两个培训地点获取两个不 同继教项目学分,总分﹥2分/天 请勿将本人学分卡随意托付他人代刷,同 一天不能去不同培训地点刷学分。 7跨专业获取学分情况严重每人每年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记录中,至少含有3条本专业学习记录(讲座、培训班、进修、论文、自学、网上学习等) 二、学分获取途径 Ⅰ类学分参加国家级项目(1分/3h)、讲授国家级项目(2分/h)参加市级项目(1分/3h)、讲授市级项目(1分/h) 国家级成果奖、市级成果奖(按奖项等级授分) 网上学习(10分CME卡) Ⅱ类学分参加区县级项目(1分/3h),讲授区县级项目(1分/2h) 自学笔记(1分/2000字,≯5分/年),自学资料内容不包括查房、听课等活动记录,2014年起,根据北京市继教委要求,我院新制定《自学认定与管理办法》,已放我院内网 发表论文或综述(国外、国内、内部刊物)、科研立项(院内立项除外)、获区级成果奖 出版医学著作、译文(1分/1000字) II类学分证书只承认全继委指定杂志{《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5分/年)(5分CME证书) 国内进修、对口支援、出国培训(4分/月,≥6月按25学分计算,先满足Ⅱ类超出部分视为Ⅰ类) 学历教育:全脱产学历教育(25分/年),半脱产学历教育(2分/科,≯15

美国医学教育形式

美国医学教育概况高建苑美国医学教育与我国和其它一些国家略有不同,分两个不同内容:一个是学校里的医学教育,一个是医师培养和训练。获得医学博士是美国行医的一个基本要求,要当医生首先必须是医学博士,与我国、英国等国家的医学博士不同。我国、英国等国家的医学博士是更高层次、具有研究性质博士。而在我国行医者大部分不是博士。美国医师培养从最基本培养和训练一直到很专业专科医师培养,一步接着一步,分 5 个层次和阶段培养,最后培养出合格医师。我国未来可能向此模式发展。 以下所陈述的是一个美国典型的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1 医学学校(Medical school) 美国所指的医学学校不是我国所指的医学学校,我国所指的医学学校层次比较低,主要是指中等专业学校和专科医学学校。美国是指大学里医学学校(Medical school),专门培养医生的机构,也可以称作大学里的医学院。医学生入学并不需要以前获得学位,但是,医学学生入学前需要在大学里完成2-3 年医学前期(pre-med)课程。入学注册后,学习的课程分两部分,临床前期(pre-clinical)和临床期(clinical)。两部分所占比重大致相当。临床前期由基础科学课程组成。临床期在教学医院(teaching hospital)完成,在此期间医学生全天在医院实习,在不同科室轮转,与住院医师工作相当,在医师的监督下采集病史、查体、进行各种操作等,要求在所实习的教学医院所有科室都要进行轮转。完成 4 年的学习后授予医学博士(Doctor of Medicine ,M.D.),显然与我们国家不同,或者授予骨病医学博士(Doctor of Osteopathic Medicine,D.O.)。美国骨病医生与我国骨科医生不同,我国骨科医生相当于美国骨关节外科医生。美国骨病医学博士除了学习整骨手法之外,其它与医学博士无区别。 2 实习医师(Internship)在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年,学生选择专业作住院医师。选择专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看,大学后的实习医师时间是独立的,为期一年。完成一年的实习期后,在美国大多数州,可以获得一般行医执照。然而,由于大学后医学教育时间延长,现在医生实习医师期安排在住院医师培养的第一年。尽管实习医师整合到住院医师里,但是传统的轮转一年的实习医师期仍然存在。例如,神经科、眼科的住院医师内容不包括实习医师内容。 3 住院医师(Residency)每个专业都有本专业的住院医师培训课程。期限长短和内容根据本专业的需要而定。一般3-5 年,有的学科长达7 年,例如神经外科。不包括从事研究的年限。如果要获得理学博士(PhD),要另外加1- 4 年。一般第一年是实习医师年,主要是在各州获得行医执照。高年资住院医(Senior residents)指住院医师最后一年,有的称为住院总医师(chief2residents),有的住院总医师延长一年来监督其他住院医师的医疗活动。医院负责住院医师的一般吃住等费用。完成住院医师后,不继续深造,当医生称为主治医师(attendingphysicians or attendings or consultants),如果继续深造,就进入专科医师(Fellowship)的培养。 4 专科医师(Fellowship)在我国没有专科医师培养计划,一般都是到上级医院进修来完成的。因此,Fellowship一词没有确切翻译词对应。许多高度专业化领域在住院医师培养后,还有一个正式训练才能成一名该领域的医师。例如内科住院医师后心脏专科医师、肿瘤专科医师等等培养;普通外科医师后的心胸外科专科医师、整形专科医师、肿瘤外科专科医师等等培养。专科医师培养一般1-3 年,专业医师培训通常包括研究工作。 5 专业委员会的认证(Board certification)内科医生或外科医生完成住院医师和可能完成专科医师的培训后为主治医师。主治医师必须经过专业笔试和口试后,通过专业委员会的认证。美国有2 6 个专

现代医学课程心得体会

学习现代医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姓名:刘萧 班级:2016级博士班 学号:356529216012 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各分支学科的技术日新月异。作为当代医学研究生,了解现代医学,从而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发展、创新,为现代医学进展的发展共同努力是不可推脱的责任。该课程不仅使我对课堂内容相关的各学科领域的进展有了根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我对现代医学包括现在的发展和将来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迫切的想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也使我对自己将要进行的科研活动有了更高的定义和认识。 一、现代医学是多学科整合之路 首先关于现代医学的相关历史我有了一定的了解,现代医学基本上是在近一二百年形成的,如果溯源求本,应该说它脱胎于古代医术。医术重在实践,它的分科反映技艺的分工,不同专业人员承袭不同的专业技艺。今日的内外科之分就是本着这种精神,熟悉使用药物的和精通手术操作的人分别处理不同的医学问题。在医学科学化的过程中,学科倾向于按研究对象来划分,内科下再分为心血管、呼吸和胃肠等科。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又呈现重新组合的趋势,出现如性医学和肿瘤医学这样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M.普朗克曾说过:“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科学史表明,科学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医学科学同样也遵循这样的一个规律。 医学科学包括西方医学和传统医学,我国传统医学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一直秉承了医学整体观的治疗理念,强调人体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西方医学是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其迅速发展是从15世纪人体解剖学的兴起对人体结构了解开始,最初人们对人体的认识是综合性的,但仅仅是对所见解剖结构的描述

国内主要医学教育期刊杂志

国内主要医学教育期刊杂志 序号刊名类别发刊备注 1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双月国家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和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研究学术刊物,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会刊和全国医学教育核心期刊 2 中华医学杂志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周刊中华医学会会刊、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医学综合性学术 期刊,目前被国内外35个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并与 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刊物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 3 中医杂志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月刊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2000年获我国期 刊出版最高奖——首届国家期刊奖。连续七年荣获中国科 协自然科学基础性、高科技学术期刊经费资助奖。 4 药学学报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月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 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承办,已被国内外主要 检索系统录用,以高等药学教育为主,兼顾中等药学教育、 医药职工教育、继续教育:以国内为主,适当介绍国外药学 教育经验和动态 5 药学教育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季刊中国药科大学、广东药学院、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已 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6 中国公共卫生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月刊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中 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综合性业务期刊,中国自然科 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7 解剖学报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双月刊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相继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 文摘杂志(AJ);《中国科学技术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 《科学引文数据库》等16种国内外数据库和文摘收录 8 病毒学报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季刊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是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在国外是 《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和MELINE检索系 统的来源刊,在国内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医 学文摘》、《中国生物医学文摘》等的来源刊 9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月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口腔医学期刊,中文

继续教育学分计算标准及要求(最新版)

继续教育学分计算标准及要求 一、学分要求 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要求继续医学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所获得的学分不低于25学分,其中I类学分5—10学分,Ⅱ类学分不低于15~20学分,两类学分不可互相替代。自治区级医疗卫生单位、三级医院和一级防保机构的继续医学教育对象,五年内必须通过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获得10学分。 二、学分分类 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分为Ⅰ类学分和Ⅱ类学分两类。 (一)Ⅰ类学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自治区(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可授予I类学分。 1、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1)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由卫生部批准和公布的项目。 (2)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举办,由卫生部公布的项目。 2、自治区(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1)广西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由广西区卫生厅批准和公布的项目。 (2)自治区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举办,由广西区卫生厅公布的项目。 (3)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等一级学科学会举办,并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备案的项目。 (二)Ⅱ类学分: 自学、发表论文、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和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等其它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授予Ⅱ类学分。

三、学分授予标准 (一)I类学分计算方法 1、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3小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每小时授予2学分。 2、参加自治区(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6小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按每小时授予1学分。 3、上述1、2中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数,最多不超过25学分。 (二)Ⅱ类学分计算方法: 1、自学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凡自学与本学科专业有关的知识者,应制定出自学计划,经本科室领导同意后执行。写出综述,经审核,每2000字可授予1学分,但每年最多不超过5学分。 2、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负会制定或指定的杂志、音像、光盘等形式的有关四新的自学资料,学习后经考核,接委员会规定该资料的学分标准授予学分,每年最多不超过5学分。 3、在刊物上发表论文和综述,按以下类别计算学分: 刊物类别第一作者-第三作者(余类推) (1)国外刊物10-8学分(2)具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国内统一刊号(CN)的刊物6-4学分(3)省级刊物5-3学分(4)地(市)级刊物4-2学分(5)内部刊物2-1学分

浅谈医学教育

浅谈医学教育 医学教育(medical education)是指按着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一般多指大学水平的医学院校教育。 1.医学教育的发展 医学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医学,为了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传给下一代,便产生了医学教育。起初是以师带徒的形式,随着知识量的扩大和对医务人员需要量的增加,学校形式的医学教育便应运而生。中国早在公元 443年刘宋王朝已设立了官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公元9世纪,意大利萨列诺医学校开始闻名于世。一定社会的医学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且直接受到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此同时,医学教育反过来又对它们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为社会培养医疗保健人才,保护社会劳动力;把医学知识和经验世代积累下来,传授下去,实现医学知识的继续和再生产。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欧洲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思潮的启发下,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个医生接受医学教育也是一个终身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医学教育,即医学院校教育,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以后,在所学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接受专业化培训,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深化;继续医学教育,是在完成毕业后教育以后,为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继续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终身过程。这三个性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紧密地衔接,形成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过程。 2.中国医学教育的历史 中国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外国教会在各地陆续办起医院,进而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西方新医学教育引入中国。1866年美国教会在广州创办了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政府在天津开设医学馆,继之,1903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内增设医学馆。这以后全国各地建立许多医学院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上确立了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和进修教育等形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见表中国医学教育形式和层次一览表)。在发展现代医学教育的同时,又奠定了中医药教育基础,发展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 3.医学课程设置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年至5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为了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精神,使医学教育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纲要。 一、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㈠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的规模、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高。高等医校数量和在校生由建国初期的44所、1.52万人,发展到0年的177所、71.48万人。普通中等卫生学校由1949年的181所发展到0年的489所。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50年来,医学教育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0年卫生队伍总量已超过559万人,其中卫技人员449万人,医生207.6万人(医师160.3万人)、护士126.7万人。每千人口医师数从建国初期的0.1上升到1.30,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支队伍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一系列改革计划的实施,对医学教育专业口径过窄、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状况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注重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促进了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使医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仍不相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医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规律认识不足;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医学教育现有办学条件与发展规模不符。 ㈡当前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促使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

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与清末时期医学教育

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与清末时期医学教育 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的完成与西医进入中国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这个过程在清末时期发展的最为迅速,有很多因素都促成这一过程的完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传教士培养的早期西医人才、教会医学校的设立、中国自办的医学校以及晚清时期的留学生。 一、早期西医人才的培养 1900年以前,西医人才的培养与教会医院有密切关系。传教士医师为了医疗上的需要,在医院或诊所招收中国学徒,教以浅简的医学知识,目的是训练担任护理助手工作,所以早期的西医教育是在医院内,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 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的皮尔逊医生来华后,在广州、厦门设立医药局。1806年开始招收华人学医。1837年伯驾在眼科医局招收学徒,关韬在伯驾手下学习,是我国最早学习西医者。此后各教会医院陆续开始招收学徒。据1887年尼尔调查,当时教会医院培养的生徒数量很少,在60所教会医院中,有39所兼收生徒,其中有5所招生人数超过10人,其余为2~6人,当时已毕业的约300名,肄业生约250~300名。这种学徒式的训练方法成效不高,很难算得上是正规的医学教育,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满足当时医疗上的需要。 二、教会医学校的设立 由于西医基础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富,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欲将西医全部内容教授给学生,即将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在中国介绍、宣传、学习,师徒的传授方式已不适宜。同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华的传教医师和专职医师日见增多,设立学校,开展系统的西医教学在客观上具备了条件。在华的各教会组织为了使西医知识的传授纳入正常轨道,开始设立医学校。 最早的教会医学校博济医学校。成立于1886年。继博济医学校后,1884年美国安立甘会于抗州成立广济医学校。1887年英国伦敦会于成立爱丽斯纪念医院,并于同年8月成立医学校(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第一届有两名毕业生,其中之一是孙中山先生。1889年南京成立斯密纪念医院医学校。1890年济南成立济南医学校。1891年美国监理会在苏州成立苏州女子医学校。1894年成立苏州医学校(苏州女子医学校并入,1910年停办)。1896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设立医科。1899年,美国长老会在广州成立夏葛女子医学校。1903年,上海成立大同医学校,1917年并入齐鲁大学医学院。1904年,耶稣会成立震旦大学,1909年迁至上海并建立医学院(1952年合并于上海第二医学院)。1904年,英美教会在济南成立共和道医学堂,1917年改组为齐鲁大学医学院。1906年,英美教会在北京联合创办协和医学堂,1915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罗氏基金会)及罗氏驻华医社接管,1908年,成立北京协和女子医学校;1923年合并于齐鲁大学医学院;汉口成立大同医学堂,1917年合并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南京成立金陵大学医科。1909年,广州成立赫盖脱女子医学专门学校;汉口成立汉口协和医学校;1910年,南京成立华东协和医学校。 20世纪以前,教会所主持的西医教育,无论是过渡形式的教学,还是初具规模的医学校,教学格局基本类似,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一般的学制为3~4年,后期增至5年。课程设置有化学、生物、物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和药物学,教学内容集中在生理、解剖、化学、外科和药物学,并且以实用性为主,以中国社会流行且中医较难医治的疾病为教学重点,临床教学集中在皮肤科、眼科及儿科。关于教学体制,当时受英美教学体制影响,尤其受英国爱丁堡医学院的影响最大。那时在华的许多著名传教医师如德贞、马根济等都是来自爱丁堡。中国有相当部分留学生,如最早的医学生黄宽即毕业于爱丁堡医科。这一时期中国的西医教育初具规模,开办的学校招收的学生人数不多,但其教育形式,内容和质量与欧美的教育水准相比较差距并不很大。 三、中国人自办的医学校

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最新资料推荐------------------------------------------------------ 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人類醫學文化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神靈崇拜階段; 2、自然醫學階段; 3、化學醫學階段; 4、生物醫學階段。 神靈崇拜和自然醫學階段又被稱為經驗醫學時代。 那個時代疾病的治療完全依憑經驗法則,醫師的訓練也以師徒傳授的方式進行,缺乏系統性的治病原則,經驗傳承慢,容易陷入神秘主義。 物質醫學和生物醫學階段又被稱為實證醫學時代。 這個階段的醫學開啟於文藝復興之後,由於物理學與化學的快速進步,帶動了生理學與病理學的快速發展,於是醫學就進入到以科學實驗為檢驗醫學真理的年代。 透過系統化的科學驗證與教育訓練,醫師的經驗傳承變得更精確,也更能一致化。 然而一切講求科學證據的實證醫學也因過度迷信看得到,或檢驗得到的巨觀數據,但容易忽略掉醫學儀器所無法檢測到的細節,這種見樹不見林的模式導致醫學檢測缺乏整體概念,對於暫時性失衡的亞健康狀態很難達到治療的效果。 在快速發展的系統論、控制論、與資訊論的時代背景下,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安格(G. L. Engle) 教授體認到傳統生物醫學模式 1 / 4

的諸多侷限和不足,於西元1977 年提出了一個新的現代醫學模式結合生物、心理、及社會醫學模式。 這一理論一經提出,立刻得到了世界各國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和廣泛的認同,並對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安格教授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揭示了未來醫學的動態觀及整體觀,從此人類進入了整體(系統)醫學的時代。 依據整體醫學概念,健康應包括生物、心理、社會三個面向。 世界衛生組織也據此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健康定義: 「健康,不僅僅是不生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性的完好狀態」。 在肯定了生物醫學價值的同時,新的健康概念也確立了心理、社會因素對身體的重要影響力,從而建構了身、心、靈的健康新趨勢。 由此,現代醫學模式開啟了醫學的新思維、拓展了醫學研究的新思路,進而對醫學的轉型與發展、對預防保健、健康照護、公共衛生教育及醫療決策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近年來,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已從分科化轉向系統化,從線性化轉向非線性化,從簡單化轉向複雜化,從不可逆性轉向可逆性,從一般性轉向特殊性,從必然性轉向偶然性,從可預見性轉向不可預見性,從治標轉向治本,這些正是整合醫療的特色。 因此,現代醫學的進一步發展,可以從中醫的宏觀戰略思想上,獲得啟迪與開展。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

现代医学模式对于临床医学教育及实践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对于临床医学教育及实践的影响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是向两极, 即向微观深入和向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宏观方向扩展。在向宏观方向扩展中, 必须从机体的完整性以及机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上去认识健康和疾病的规律。 医学对生命现象的视野扩大了。WHO宪章指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 社会上的完美无缺状态,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 思维方式已适应不了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G.L.Engel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 即生物心理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并不否定疾病的本质是一个生物 学过程. 医学模式的转变, 是当代科学新潮流在医学领域中的反映, 它将对整个 医学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是改变人们医学观的一场革命。 目前, 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正向现代化发展, 主要特征是科学社会化 和社会科学化。现代化的形势要求医学社会化和医学现代化同步前进。许多国家把医学卫生事业纳入社会工程系统, 这样就扩大了医学的社会功能。随着医学社会作用日增, 医学工作者的视野扩大了, 他们应从研究疾病扩大到研究健康,从研究局部、个体扩大到研究群体、社会乃至生物圈。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把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新型的医学工作者既是社会生产力物 质文明) 的创造者, 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又是第三产业的服务者。不言而喻, 医 学模式转变中, 至关重要的问题莫过于医学教育的改革。我们知道今天的医学教育, 仍然是生物医学模式占统治地位, 人们的思维方式仍然是以还原论为主 导。 为此, 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并且能对新的模式产生决定性和深远影响, 首先 有赖于医学教育改革的成效。在国外, 许多医学院校对课程结构作了较大的变动,

现代医学模式对预防医学的影响

一、现代医学模式对预防医学的影响 1.什么是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在保护人类健康以及对医学的迸一步发展中,曾发挥了重大促进作用。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疾病的表现形式已由传统的单因果向多因果以及多因果的深层次表现,因此该模式对疾病的认识出现了片面性和局限性,造成了医务工作者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注重疾病的生物病因研究,而忽视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主导作用,而现代医学模式概括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从医学的整体性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突出了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 2.现代医学模式对预防医学的影响 (1)随着医学模式发生的改变,预防医学的方向也会随之改变,主要表现为:由生物预防到社会、心理预防,在生物医学模式思想指导下,预防医学所提出的良好环境,主要指的是自然环境,忽视创造良好的精神和社会环境,病因分析主要强调生物病因,而没有认识到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 现代医学模式则从生物病因为主的医学预防扩大到以生物、心理及社会综合因素为主的社会和心理医学预防,这样才能达到更全面、更有效的医学预防效果;由三级预防到四级预防,国际上提出的“四级预防”,即在原三级预防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原始级预防。原始级预防是由于近年来对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认

识的不断提高而被公认。原始级预防的目标是要避免已知的、与增加发病危险性有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的因素出现和形成;由群体预防到临床预防,传统的观点认为群体预防和公共卫生才是预防医学的主 体,只有医疗才是个体的活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慢性病预防工作的趋向深入,个体预防的重要性日益显示出来。 (2)由于我的专业是职业医学,具体到更加细化的预防专业学科,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重视过去被忽视的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服务行业等第三产业职业人群的健康问题,由工业职业人群向非工业职业人群的研究发展;由单一对人体危害的物理因素、化李毒物研究已向多种联合毒性研究过度发展;由物理、化学危害因素的研究向社会影响心理损伤联合作用研究过度发展;由狭义的经典的职业病向广义的新的职业病及职业多发病过度发展;由对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的研究向社会环境危害因素及家庭中危害因素研究发展;由一个单位一个地区(或国家)单独研究向多单位、多部门、多地区及国际性协作研究,由单学科向多学科交叉研究发展。同时重视信息收集、储存、分析、加工。

中国医学教育认证体系

附件四: 中国医科教育认证办法 (征求意见稿) 总则 在世界卫生组织支持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执行委员会2001年6月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了推动中国医学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建立中国医学教育保障体系的教育标准及准则指南,受教育部委托并经其批准,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并制订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本标准在与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包含了对医学教育办学过程的规范和对毕业生应达到目标的要求。 为了保障《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我国的有效推行,确保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使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有必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医科教育进行评估、认证工作,认证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要对象。 认证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本科医学教育提供质量保证。认证过程中尊重各个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对具体的课程计划、核心课程以及教学方法方面,支持多样性和鼓励教育的创新。每所医学院校都应优化设置课程计划,以便能够达到各院校制定的学生培养目标,各院校都应具有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所要求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工作机制,能够评估和监测教育的效果并及时调整和修改课程及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目标。 认证原则 认证是一项基于院校自评和同行对教育质量评估的独立过程,目的是保证任何一所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都要达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认证过程赋于建设性,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认证工作基本原则:1.主要注重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学术标准及社会的需求;

2.认证委员会在做出决定时,应收集和分析以及考虑多方面的意见; 3.运用相应机制来保证认证机构使用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并在公开和客观的条件下完成认证过程; 4.认证机构定期性地审核认证过程和标准。 认证标准 认证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本科医学教育提供质量保证。 认证机构 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领导下,设立“中国医科教育认证委员会”(委员会章程另文制定),聘请具有丰富医学教育经验的专家形成评估专家库,组建评估小组,负责评估、认证工作。 1.认证委员会的设立: 主任委员:1名 副主任委员:若干名 秘书长:1名 下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2.认证机构的任务: (1)适应国内外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制订和完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2)定期地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医学院校进行考察评估、认证; (3)定期向政府、社会大众公布认证结果,并据此对医学院校发展提出建议; (4)建立和更新参与认证评估工作的专家库; (5)加强与国际医学教育组织交流。 3.认证委员会工作方式:根据评估组评估结果,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采用集中制方式,得出认证结果。

因特网时代现代医学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第6期医学教育No 6 2001年12月Medical Education(China)Dec.2001 文章编号:1002-7130(2001)06-0041-02 因特网时代现代医学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王金民,井西学,赵国志,张盛林,李永珍 (潍坊医学院教务处,山东潍坊261042) 摘 要:现代医学教育技术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特点和优势,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视频会议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全方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育环境。因此视频点播、视频广播、远程医学教育、虚拟多媒体医学实验、远程医学临床见习和实习、远程医疗等被广泛运用到医学教育教学之中。 关键词:因特网;现代医学教育技术;教 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R-4 文献标识码:B 伴随因特网的发展与各高等医学院校园网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正在改变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医学教育正在逐步跨入信息化时代。 1 因特网的基本特点 国际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覆盖面最广、信息资源最丰富、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雏形是由美国国防部资助建设的名为ARPANET的网络,由于采用了TCP/IP协议,并用公开了TCP/IP 协议的核心技术,使得因特网得到了迅猛发展。因特网具有开放、自由、交互性强的特点。因为其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入网方式多样、信息服务灵活以及多种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到教育、行政、企业等各行各业之中,是世界各国 信息高速公路 计划的重要基础设施。 2 现代医学教育技术 因特网的发展和Intranet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 1 学生的中心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由性; 2 教育的交互性; 3 学生的特殊性; 4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现代医学教育技术下的教学模式和常 见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现代医学教育技术在教育思想上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因此,主要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优化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医学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进一步优化,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小组讨论教学等模式被加以优化而运用,班级授课、个别教学、 收稿日期:2001-05-31 作者简介:王金民(1968-),男,潍坊医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41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

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简介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特别强调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质量上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推出、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对于高等医学院校,进行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关注和改革的重点。临床医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临床医学的教学对于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临床教学阶段则是医学生迈入临床医师生涯的第一步,是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的关键性教学环节。 一、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后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目前,PBL医学教育已经开始成为我国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方向。 1. PBL的历史及概念 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早在1956年,Bloom等人在比较了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效率后提出了PBL的概念。随后,这一概念得到了医学

教育者的关注。1983年,Schmidt详细论证了PBL教学方法的优点,倡议在医学教育中使用PBL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从此,对PBL的研究在世界医学教育领域展开,得到了较高评价。许多国家开始在医学教育中采用PBL。 PBL与传统教学法有明显区别。首先,学生们针对具体医学概念或病例提出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随后进行独立资料收集、自学、研究等工作,最后回到小组中进行充分的讨论。这种方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可见,PBL并不是侧重于问题本身的解决,其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创新力和理解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的教学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但是都遵循基本的原则和步骤。 2. PBL的基本授课方法 Albanese对PBL的授课方法给予一个基本的阐述。典型的PBL课程是由8~10个学生和一个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教师仅负责控制课程的进度。小组成员在一定时期保持稳定以便形成较好的团队关系。在每一次特定的情节教学中,由学生选出一个主席和一个记录员。课程开始时,根据所用教学材料(见后)的不同,由主席宣读或者大家一起阅读病例资料。如果使用真实病人,通常要求学生询问病史或者确定异常体征,然后回到教室讨论。学生可以得到或者自己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教师的作用在于掌控课程进度并确保达到计划要求的教学目的,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规定的工作,协助主席制定表格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