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与分析课程标准(即大纲)详解

无机与分析课程标准(即大纲)详解
无机与分析课程标准(即大纲)详解

河西学院四年制本科课程课程标准无机及分析化学

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

二○○四年七月

河西学院四年制本科课程课程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生物系、植物科学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元素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鉴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和化学成分以及测定有关成分含量的方法及方法的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的有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

水溶液化学原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性质,容量分析基本原理及方法。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64学时。

(五)教学方式

结合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自学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

二、文本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

教学要点:

1.了解分散系的知识及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

3.了解胶体溶液的性质及胶团结构的表示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1分散系

1.2溶液的浓度

1.3稀溶液的依数性

1.4胶体溶液

考核要求:

1.会应用稀溶液的依数性对有关现象进行解释;

2.会写出胶体的结构。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教学要点:

1.介绍化学热力学基本概念;

2.重点介绍化学热力学四个最重要的状态函数。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2. 1热力学基础知识

2.2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

2.3热化学定律

2.4 化学反应的方向

考核要求:

1.掌握热力学几个基本概念;

2.会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反应熵和反应自由能;

3.会利用标准生成焓、标准熵和标准生成自由能计算反应焓、反应熵和反应自由能;4.会利用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计算非常温下反应的自由能、热力学分解温度及反应温度;

第三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教学要点:

1.建立化学反应速率概念;

2.重点讲述浓度(速率方程)、温度(阿仑尼乌斯公式)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介绍平衡常数的概念,讨论各种不同平衡常数和表达式及相互关系;

4.重点讨论浓度、压力和温度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3.1化学反应速率

3.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3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考核要求:

1.掌握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掌握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速率表示方法;

3.会利用速率方程、阿仑尼乌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4.掌握不同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其相互关系;

5.掌握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会计算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定量关系及转化率等有关计算。

第四章物质结构简介

教学要点:

1. 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初步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数的推算。

2.掌握元素周期律、周期系、周期表、周期性的基本概念,能根据元素电子组态确定

它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反过来,也能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写出原子的电子组态

3.了解共价键的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讨论共价键的性质(键长、键角、键能等);

4.讨论分子间作用力(诱导力、取向力、色散力)及氢键。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4.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4.2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4. 3原子核外电子结构

4. 4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4.5离子键

4.6共价键

4.7分子间力和氢键

4.8晶体知识介绍

考核要求:

1.会应用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2.会写出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并能确定它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 掌握共价键性质;会用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解释一些问题。

第五章分析化学概论

教学要点:

1. 了解定量分析的任务、方法、程序。

2.掌握定量分析的误差来源及数据处理

3.掌握滴定分析法的特点、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5. 1分析化学的任务、方法及发展趋势

5.2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5.3定量分析的误差

5.4滴定分析

考核要求:

1.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 掌握滴定分析的计算。

第六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教学要点:

1. 了解质子理论酸碱的概念和酸碱反应的实质,

4.掌握强酸强碱溶液pH值的计算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5.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点和变色范围,

6.掌握强酸(强碱)滴定的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6. 1酸碱质子理论

6.2影响酸碱平衡的因素

6. 3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6.4酸碱指示剂

6.5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6.6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考核要求:

1. 掌握强酸强碱溶液pH值的计算及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2. 掌握强酸(强碱)滴定的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第七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

教学要点:

1. 重点讲解溶度积原理;

2.了解用作滴定法的沉淀反应必须符合的条件,

3.掌握重铬酸钾指示剂法、铁铵钒指示剂法和吸附指示剂法的原理及运用范围。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7.1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7.2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7.3沉淀滴定法

7.4重量分析法

7.5应用实例

考核要求:

1.会利用溶积原理判断是否有沉淀生成和沉淀溶解;

2.溶度积与溶解度之间的换算;

3.掌握银量滴定确定终点的方法:摩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斯法

第八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教学要点:

1.介绍配合物的定义和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2.重点讲解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

3.掌握EDTA的结构和与金属子形成配合物的特点;

4.了解配位滴定曲线,掌握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8.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与命名

8.2配位平衡

8.3 EDTA的性质及配位滴定

8.4金属指示剂

8.5提高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8.6应用实例

考核要求:

1.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2.掌握配合物的命名;

3.利用稳定常数或不稳定常数判断同类型或不同类型配合物稳定性;

4.掌握EDTA的结构和与金属子形成配合物的特点;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教学要点:

1.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2.讨论氧化还原反应配平;

3.介绍原电池、原电池符号、电池反应和电极反应;

4.重点讲解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

5.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掌握常用的三种氧化还原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9.1氧化还原反应

9.2原电池与电极电位

9.3原电池与电极电位

9.4氧化还原滴定法

考核要求:

1.氧化还原反应配平;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会写出电池符号、电极反应;

3.根据电极电势数值大小能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还原能力;

4.掌握能斯特方程及有关计算;

5.掌握常用的三种氧化还原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参考书目

1.南京大学主编,《无机化学及化学分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

2.北京师范大学等三校编,《无机化学》(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三版。

3.《分析化学》(第四版)华中师范大学

4.徐英岚主编《无机与分析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5.《无机与分析化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6.史启祯主编,《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初中化学课标解读

初中化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酸碱盐 沁阳六中胡小霞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化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酸碱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特点是从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为背景,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建构学习情景,引入化学知识,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设置许多的活动与探究内容,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倡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体现初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启蒙性。 下面我准备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标准,教材的编写原则,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教材分析,建议内容等六个方面进行研说。 一.总体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酸碱盐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了解酸碱盐的组成.结构和命名, 掌握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学会粗盐的提纯.碳酸钠的检验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动手实验锻炼实验技能,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从而进行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激发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环保意识. 二..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这5个一级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 内容标准对酸碱盐的要求:通过学习知道常见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会用酸碱指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例如:会用酚酞咝试剂鉴别酸碱盐) 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精选)大一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 1. 电子云是描述核外某空间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的概念。 (√)2. 同种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键长越短,其键能越大,化学键也越稳定。 (√)3.系统经历一个循环,无论多少步骤,只要回到初始状态,其热力学能和焓的变化量均为零。(√)4. AgCl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小。 (×)5. 原子轨道的形状由量子数m决定,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由l决定。 (1)某元素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为1s22s22p63s23p5,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a a.p区ⅦA族 b.s区ⅡA族 c.ds区ⅡB族 d.p区Ⅵ族 (2)下列物质中,哪个是非极性分子:b a.H2O b.CO2 c.HCl d.NH3 (3)极性共价化合物的实例是:b a.KCl b.HCl c.CCl4 d.BF3 (4)下列物质凝固时可以形成原子晶体的是:c a. O2 b. Pt, c. SiO2 d. KCl (5)在298K,100kPa下,反应 2H2(g)+O2(g)=2H2O(1) Δr H mΘ= -572 kJ·mol-1 则H2O(l)的Δf H mΘ为:d a.572 kJ·mol-1 b.-572 kJ·mol-1 c.286 kJ·mol-1 d.-286 kJ·mol-1 (6)定温定压下,已知反应B=A的反应热为Δr H m1Θ,反应B=C的反应热为Δr H m2Θ,则反应A=C的反应热Δr H m3Θ为:d a.Δr H m1Θ+Δr H m2Θ b.Δr H m1Θ-Δr H m2Θ c.Δr H m1Θ+2Δr H m2Θ d.Δr H m2Θ-Δr H m1Θ (7)已知HF(g)的标准生成热Δf H mΘ= -565 kJ·mol-1,则反应H2(g)+F2(g)=2HF(g)的Δr H mΘ为:d a.565 kJ·mol-1 b.-565 kJ·mol-1 c.1130 kJ·mol-1 d.-1130 kJ·mol-1 (8)在氨水溶液中加入固体NH4Cl后,氨水的离解度:d a.没变化 b.微有上升 c.剧烈上升 d.下降 (9)N的氢化物(NH3)的熔点都比它同族中其他氢化物的熔点高得多,这主要由于NH3:c

《无机化学实行》教学大纲(本科)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本科) 一、课程目标 无机化学实验是师范本科学院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 1、熟悉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无机化学基本操作技能(见后); 2、掌握常见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和分离提纯方法,学会某些常数的测定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合理处理数据,绘制仪器装置图和撰写实验报告,查阅手册,设计和改进简单实验以及处理实验室一般事故等的能力。 4、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为后续实验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教材、参考书 教材: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参考书:

1、《化学实验规范》北京师范大学1985年。 2、《实验无机化学》王致勇,连祥珍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年。 3、《实验无机化学》沈君朴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 4、《无机化学实验》(第二版),中山大学等校,高等教育出版社 5、《重要无机化学反应》(第二版),陈寿椿,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82年。 三、教学时数及分配 本课程共108学时,可如下分配 综合设计实验8个24学时 考试6学时 其中: 基本操作实验10个29.5 % 基本理论方面实验8个23.5% 无机制备及性质实验8个23.5% 综合设计实验8个23.5% 四、大纲内容

实验一仪器的认领和洗涤、安全教育 1、明确无机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2、认领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熟悉其名称、规格,了解 使用注意事项。 3、练习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4、了解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实验二灯的使用和玻璃管的简单加工 1、了解酒精喷灯的构造和原理,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了解正常火焰各部分的温度。 2、初步练习玻璃管、棒的截、拉、弯曲、拉制、熔烧等操作。 实验三台秤和分析天平的使用 1、了解台秤和分析天平的基本结构,学习正确的称量方法。 2、掌握使用天平的规则。 1、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验四溶液的配制 1、掌握一般的配制方法和基本操作。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医中药学基础 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ology 课程号(代码):50506225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42 学分:2.5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为主线,通过本课程学习,拟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中医气血津液及的脏腑含义及内容,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生理功能;掌握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及各种致病邪气的特点。 2.熟悉辨证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3.掌握中药学的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内容;掌握药物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4.记忆各节掌握中药的功效及部分药物的主治病证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上篇中医学基础 教学内容 1.绪论 1.1中医药发展简史。 1.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

1.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2.阴阳五行 2.1阴阳学说 2.1.1阴阳的基本含义 2.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2五行学说 2.2.1五行的基本含义 2.2.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气血津液 3.1气的含义及分类、运行及生理功能 3.2血的含义、生成与运行及生理功能 3.3津液的含义、生成与输布排泄及生理功能 3.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脏腑经络 4.1五脏 4.1.1心的生理功能 4.1.2肺的生理功能 4.1.3脾的生理功能 4.1.4肝的生理功能 4.1.5肾的生理功能 4.2六腑 4.2.1胆的生理功能 4.2.2胃的生理功能 4.2.3小肠的生理功能 4.2.4大肠的生理功能 4.2.5膀胱的生理功能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适用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学时数:72 学分:3 @ 2010年 4 月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 《无机化学》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通过研究单质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反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期律、分子结构、氧化还原、配合物、化学热力学等初步知识,并在原理的指导下,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及典型反应,熟知元素周期表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本课程为职业能力课,后续课程有《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技术》《化工安全技术》等课程。 二、设计思路 . 本课程的构建以“化工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教学工作项目设置为指导,并结合了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区化工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和学院专业教学标准。它基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密切结合专业生产的需要,精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保证了基本内容的深广度及科学性,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其中,理论知识模块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氧化和还原、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化学和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等几个部分,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化学实验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数据表达与处理、玻璃管加工及塞子的打孔、台秤与分析天平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电导率仪的使用、酸度计的使用、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水合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等。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专业最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三、课程教学目标 《无机化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思维方法和实验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化工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作前期准备,为学生顶岗就业夯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实现以下目标:专业知识目标: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 长春理工大学精品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无机化学 课程编码:0730011 英文名称: Inorganic Chemistry 学 时: 96 其中实验学时:32 学 分: 5 开课学期: 1 适用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课程类别: 必修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无机化学是材料与化工学院各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无机化学是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授以学生无机化学的知识与理论,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包括化学反应热效应ΔrHm的计算,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化学反应的ΔrGm和ΔrSm的计算,化学平衡及其移动原理,Kθ与T的关系,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质量作用定律,反应速率理论,活化能的概念,K与T的关系等)。 要求掌握酸碱的电离理论、质子理论、电子理论及无机化学四大平衡原理(缓冲溶液、溶度积规则、配合物的概念、原电池、电极电势及其应用等) 初步掌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理论(包括微观粒子运动特性、量子数、原子轨道、电子云、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元素周期系及原子性质的周期性规律,VB理论、MO理论、键参数、杂化轨道理论、晶体类型、分子间作用力、晶格能、离子极化作用);掌握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和特性,并能用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加以解释。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 理论部分 (1)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均相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影响多相反应速率的因素。 (2)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平衡概念及平衡移动规律,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的必要性。掌握弱电解质的解离度、稀释定律、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解离平衡、盐的水解、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溶解-沉淀平衡、溶度积规则、氧化还原平衡和电极电势、配位平衡等内容,并能分析多重平衡系统中的成分及其相互影响。能用平衡常数(kθ)进行有关计算。能计算一元弱酸、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组成以及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pH值。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能用氧化值法、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能通过能斯特方程式计算说明浓度(含酸度)、分压对电极电势的影响;会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会应用元素标准电势图讨论元素的有关性质。能计算配体过量时配位平衡的组成。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能用Δf Hm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效应。学习用ΔrGm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1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99057B1 建议课时数:54 适用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密切相关。《有机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应用及其合成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深入浅出,训练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获得从事药品经营与管理各个岗位工作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有机化学》课程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课程改革一直体现着“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的精神。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淡化学科意识强化专业意识,强调“必须、够用”原则。紧紧依附专业,提炼、收集本学科的知识点、能力点,以它们为主线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职业素养教育,加强与后续课程的横向联系,内容的选取上着眼于专业需求,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服务于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例如,《有机化学》设置有与药物化学关系密切的杂环化合物、萜类和甾体化合物等;在实验技能训练中,遵循“加强基本训练、体现职业特色、建立环保意识”的原则,以药学研究中所需的有机化学基本技术为主线,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如回流、蒸馏、

分馏等实验操作练习均为培养学生后期对药物提取、分析的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依据我院专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该门课程总学时设为54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14学时。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主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命名。 (2)掌握各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典型性质,熟悉典型有机反应类型和实例。 (3)掌握简单的有机化学结构理论,能通过有机化学的结构特点分析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4)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熟悉有机化合物的构型、构象等立体化学基本知识。(5)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6)了解与医药有关的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来源及用途。 (7)能够运用所学有机化学知识对有关化学问题具有进行分析与评价能力。 (8)能够运用所学有机化学知识理解和分析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的理论和相关问题。 技能目标 (1)学会有机化学实训常用仪器的使用,掌握有机化学实训的基本操作技能。 (2)学会蒸馏、回流、分离、萃取等有机化学基本单元操作。 (3)掌握各类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实验报告的书写方式。 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 (1)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绿色化学理念。 (2)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大一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 ) 1. 电子云是描述核外某空间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的概念。(√)2. 同种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键长越短,其键能越大,化学键也越稳定。 (√)3.系统经历一个循环,无论多少步骤,只要回到初始状态,其热力学能和焓的变化量均为零。 (√)4. AgCl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小。(×)5. 原子轨道的形状由量子数m决定,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由l决定。 (1)某元素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为1s22s22p63s23p5,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a a.p区ⅦA族 b.s区ⅡA族 c.ds区ⅡB族 d.p区Ⅵ族 (2)下列物质中,哪个是非极性分子:b a.H2O b.CO2 c.HCl d.NH3 (3)极性共价化合物的实例是:b a.KCl b.HCl c.CCl4 d.BF3

(4)下列物质凝固时可以形成原子晶体的是:c a. O2 b. Pt, c. SiO2 d. KCl (5)在298K,100kPa下,反应 2H2(g)+O2(g)=2H2O(1) Δr H mΘ= -572 kJ·mol-1 则H2O(l)的Δf H mΘ为:d a.572 kJ·mol-1 b.-572 kJ·mol-1 c.286 kJ·mol-1 d.-286 kJ·mol-1 (6)定温定压下,已知反应B=A的反应热为Δr H m1Θ,反应B=C的反应热为Δr H m2Θ,则反应A=C的反应热Δr H m3Θ为:d a.Δr H m1Θ+Δr H m2Θ b.Δr H m1Θ-Δr H m2Θ c.Δr H m1Θ+2Δr H m2Θ d.Δr H m2Θ-Δr H m1Θ(7)已知HF(g)的标准生成热Δf H mΘ= -565 kJ·mol-1,则反应H2(g)+F2(g)=2HF(g)的Δr H mΘ为:d a.565 kJ·mol-1 b.-565 kJ·mol-1 c.1130 kJ·mol-1 d.-1130 kJ·mol-1 (8)在氨水溶液中加入固体NH4Cl后,氨水的离解度:d

《无机化学实行1》教学大纲(详细版)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009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实验》 课程类别:专业实验课 开课单位: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无机与化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化学专业 课时:36学时 选定教材:《无机化学实验》,丁明玉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参考书: 课程概述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本科专业第一门必修实验课,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常见元素的重要单质和化合物的典型性质,熟悉实验室中某些无机物质的一般制备方法和某些常数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准确、细致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作出正确的结论,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目的 1.加强基本操作训练: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集中叙述后,要分散反复训练,这样既有理论叙述又有实际训练,做到学用结合。利用图解说明和电化教学做到实验操作规范化。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对误差处理和有效数字的使用、作图、查阅手册以及绘制仪器装置图、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都须有一定的要求并在有关实验中训练。 2.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保持一定稳定性和基本性的同时,要补充具有学科发展特点的先进内容,联系实际的内容,并注意有趣性、可研究性相结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探索性实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仪器操作竞赛、课外兴趣实验、外出参观、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3.规范实验教学的三环节:抓好学生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清洁习惯,科学、完整、规范地表达实验过程及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为学习后续课程做必要的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前言 【开设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21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86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87种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对本课程授课要求 中药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药性和应用。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围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鉴于中药数量较多,并且一药有多种功效,内容比较复杂。以课堂教学为主,并可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部分章节采用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明确中药学、中药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教学内容】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教学方式】

化学基础课程标准

《化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化学基础》是生物工程系专业的一门基础辅助课程。是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进行优化组合、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化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包括溶液浓度的计算、配制及通性,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衡,滴定分析法和酸碱中和滴定,分光光度法,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二、参考学时及学分 该课程总学时60,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22学时。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讲授和实训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化学基础课程在本专业中所必需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理论相关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仪器的组装及使用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树立高度责任意识,为学生在本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奠定必需的化学基础。 (一)能熟练掌握溶液浓度的若干表示方法和换算以及各种不同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并能应用于溶液中的平衡分析 (三)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有关计算和滴定方法

(四)会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会熟练使用分光光度计 (六)掌握常见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分类、命名。 四、设计思路 本着为专业服务的指导思想,本课程力求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尽量体现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科学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训操作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训中穿插介绍各种仪器的使用,各种常用的滴定方式,各种实验手段和生产技术。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项目任务 (1)理论课程(共38学时) 序号项目学 时 任务学时 1 溶液 6 溶液浓度表示方法及换 算 溶液配制 稀溶液的依数性2 2 2 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 平衡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 衡 2 3 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 4 水的离解和溶液的PH 2

大一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 1、电子云就是描述核外某空间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的概念。 ( √)2、同种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键长越短,其键能越大,化学键也越稳定。 ( √)3、系统经历一个循环,无论多少步骤,只要回到初始状态,其热力学能与焓的变化量均为零。 ( √)4、AgCl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小。 ( ×)5、原子轨道的形状由量子数m决定,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由l决定。 (1)某元素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为1s22s22p63s23p5,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就是:a a.p区ⅦA族 b.s区ⅡA族 c.ds区ⅡB族 d.p区Ⅵ族 (2)下列物质中,哪个就是非极性分子:b a.H2O b.CO2 c.HCl d.NH3 (3)极性共价化合物的实例就是:b a.KCl b.HCl https://www.360docs.net/doc/da17933835.html,l4 d.BF3 (4)下列物质凝固时可以形成原子晶体的就是:c a、 O2 b、 Pt, c、 SiO2 d、 KCl (5)在298K,100kPa下,反应 2H2(g)+O2(g)=2H2O(1)Δr H mΘ= -572 kJ·mol-1 则H2O(l)的Δf H mΘ为:d a.572 kJ·mol-1 b.-572 kJ·mol-1 c.286 kJ·mol-1 d.-286 kJ·mol-1 (6)定温定压下,已知反应B=A的反应热为Δr H m1Θ,反应B=C的反应热为Δr H m2Θ,则反应A=C的反应热Δr H m3Θ为:d a.Δr H m1Θ+Δr H m2Θ b.Δr H m1Θ-Δr H m2Θ c.Δr H m1Θ+2Δr H m2Θ d.Δr H m2Θ-Δr H m1Θ (7)已知HF(g)的标准生成热Δf H mΘ= -565 kJ·mol-1,则反应H2(g)+F2(g)=2HF(g)的Δr H mΘ为:d a.565 kJ·mol-1 b.-565 kJ·mol-1 c.1130 kJ·mol-1 d.-1130 kJ·mol-1 (8)在氨水溶液中加入固体NH4Cl后,氨水的离解度:d a.没变化 b.微有上升 c.剧烈上升 d.下降 (9)N的氢化物(NH3)的熔点都比它同族中其她氢化物的熔点高得多,这主要由于NH3:c a.分子量最小 b.取向力最强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所属专业:材料化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4学分(72学时)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无机化学主要研究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的存在、人工制取、性质和反应,以及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解释的科学。是理科相关专业本科生化学教学中的第一门主干基础课,是后续化学课程的基础,也是理科各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学习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热力学原理及四大平衡的关系。掌握原子结构及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以及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掌握离子键理论、共价键理论、金属键理论对分子形成及其结构的解释。在理论部分的基础上,讨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要求:已完成高中化学课程 后续相关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 本科阶段的无机化学课程是在中学基础上的逐步深化和提高,同时又为后续课程打下必要和扎实的基础,因此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内容上,删减了与中学化学重复内容,着重强化了化学理论中规律性的知识,从更完善的理论角度重新认识化学物质结构及化学变化规律,加强了对微观结构的描述和重要理论的阐述,同时细化了重要元素及典型化合物的讨论,适当增加了某些化合物新用途的介绍。这些内容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开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无机化学》(第五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参考书: [1] 《基础无机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张淑民编著,唐瑜修订,兰州大学 出版社,2011年6月 [2] 《无机化学》,宋天佑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课程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表1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课程信息表 二、课程性质和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加工与检测方向)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实训课程,是在学习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具备了基本的化学元素知识和化学原理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训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食品检测、食品营养分析与评价、食品品质管理工作岗位,培养食品检测等专业素质,具备基本的化学操作技能,为后续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仪器分析、食品营养、食品微生物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定位 表2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课程定位分析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针对食品检测专业学生要掌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技术进行“讲-演-练-评”,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元素结构知识、四大滴定的原理的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重点强化溶液浓度的计算及配制、各种仪器操作技能的规范训练。通过实训的练习,让学生获得与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具备合理利用专业知识技能独立解决复杂工作情境中综合问题的专业能力。 (二)课程具体目标 表3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课程教学目标 (三)课程学时分配 表4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实践课程安排 表5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课程教学安排表

四、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考查 考核类型:开放试题 该课程为考查课,期末考试采取开放试题考试方式,成绩综合核算按过程性考核成绩占100%。过程性考核:课堂考勤、课堂表现、操作规范、结果评价等。 五、教学条件要求 (一)校内实训室 表6 校内实训室表 表7 校内实训室表 表8 校内实训室表

大一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大一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 ) 1. 电子云是描述核外某空间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的概念。 ( ? )2. 同 种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键长越短,其键能越大,化学键也越稳定。 ( ? )3.系统经历一个循环,无论多少步骤,只要回到初始状态,其热力学能和焓的变化量均为零。 ( ? )4. AgCl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小。( × )5. 原 子轨道的形状由量子数m决定,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由l决定。 22625(1)某元素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为1s2s2p3s3p,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a a(p区?A族 b(s区?A族 c(ds区?B族 d(p区?族 (2)下列物质中,哪个是非极性分子:b a(HO b(CO c(HCl d(NH 223 (3)极性共价化合物的实例是:b a(KCl b(HCl c(CCl d(BF 43(4)下列物质凝固时可以形成原子晶体的是:c a. O b. Pt, c. SiO d. KCl 22 (5)在298K,100kPa下,反应 Θ-12H(g),O(g),2HO(1) ΔH= -572 kJ?mol 222r m Θ则HO(l)的ΔH为:d 2fm ,,,,a(572 kJ?mol b(-572 kJ?mol ,,,,c(286 kJ?mol d(-286 kJ?mol ΘΘ(6)定温定压下,已知反应B,A的反应热为ΔH,反应B,C的反应热为 ΔH,则rm1rm2 Θ反应A,C的反应热ΔH为:d rm3

ΘΘΘΘa(ΔH+ΔH b(ΔH,ΔH rm1rm2rm1rm2 ΘΘΘΘc(ΔH+2ΔH d(ΔH,ΔH rm1rm2rm2rm1 Θ-1(7)已知HF(g)的标准生成热ΔH= -565 kJ?mol,则反应H(g)+F(g)=2HF(g)的ΔHfm22rmΘ为:d -1-1a(565 kJ?mol b(-565 kJ?mol -1-1c(1130 kJ?mol d(-1130 kJ?mol (8)在氨水溶液中加入固体NHCl后,氨水的离解度:d 4 a(没变化 b(微有上升 c(剧烈上升 d(下降 1 (9)N的氢化物(NH)的熔点都比它同族中其他氢化物的熔点高得多,这主要由于NH:33c a(分子量最小 b(取向力最强 c(存在氢键 d(诱导力强 (10)在一定条件下,一可逆反应其正反应的平衡常数与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关系是:c a(它们总是相等 b(它们的和等于1 c(它们的积等于1 d(它们没有关系 Θ(11)下列反应及其平衡常数H (g),S(s)=HS(g) K; S(s), O(g),SO(g)22122ΘΘK,则反应的平衡常数K是:d H(g),SO(g),O(g), HS(g)22222 ΘΘΘΘΘΘΘΘa. K,K b(K- K c(K×K. d(K?K 12121212 Θ(12)在298K时石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ΔH为:c fm a(大于零 b(小于零 c(等于零 d(无法确定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化学教育专业(三年制专科) 课程类别:必修 一、本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 无机化学是化学教育(专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既与中学化学内容相衔接,又要为后继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学习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 1.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以及氧化还原、配合离解和沉淀溶解等基本理论; 2.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去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用途等基本知识。并且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3.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培养学生自学和利用参考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4.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适当介绍现代化学的新发展、特点及研究新方法,拓宽学生视野。 二、主要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及相当学习网站 1、教材: 北师大等院校编《无机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2、主要参考书: ①《无机化学》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无机化学》庞锡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无机化学学习指导书》庞锡涛主编 ④《现代化学基础》华东师大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 ⑤《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徐家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⑥《无机化学答疑》黄孟键高等教育出版社 ⑦《无机化学——要点·例题·习题》张祖德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⑧《大学化学》杂志 3、相关学习网站 ①. ②. ③. 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理论解释 难点:原子结构、化学键理论 四、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为主 本课程的成绩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构成。平时考核内容有平时测验、习作讨论、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中药学教研室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学分数: 4."5周学时:5课程性质: 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 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然后依次介绍每味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其中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概括出功效、主治病证的同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 教学用书: 高学敏主编,《中药学》(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教学参考书: 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中华临床中药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开课学期: 春季。中药学教学时数分配 顺序910 11 12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无机化学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业分析与检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环境保护与监测、精细化工、材料工程技术等化工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基本素质模块中的职业素质板块课,是学生在具备必要的数学、物理、中学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化学计算方法;加强化学反应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及从事化工技术工作打下比较巩固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1.教学目标 (1)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化学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掌握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2.教学内容 (1)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2)化学在国民经济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3.教学重点 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4.教学难点 学习观念的转变。 5.教学建议 借助教学课件互动或通过问题解决思路来展示学习要求,建立新的学习观念。 第二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想气体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基本概念; (2)掌握反应热效应和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3)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 2.能力目标 (1)能准确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基本概念进行相关计算; (2)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会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进行有关计算。 (二)教学内容 1.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标准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 2.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溶质的质量或浓度的计算,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溶液的稀释。 3.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4.理想气体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分压定律,阿玛格分体积定律。 (三)教学重点 1.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2.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3.理想气体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 1.基本单元的理解。 2.分压与分体积的理解。 (五)教学建议 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实施教学。 2.使用必要的图示或多媒体动画资源,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部分物质结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