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发布《珠海市养殖用海审批指引》(2020)

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发布《珠海市养殖用海审批指引》(2020)
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发布《珠海市养殖用海审批指引》(2020)

(2020)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发布《珠海市养殖用海审批指引》

为彻底根治我市非法养殖乱象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我市养殖用海审批管理,引导渔业生产者依法持证生产经营,推动近海养殖产业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珠海市农业农村局、珠海市自然资源局、珠海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制定发布《珠海市养殖用海审批指引》,自2020年4月13日起实施。

文件具体内容请看:

珠海市养殖用海审批指引

一、适用范围

凡在本市管辖海域范围内从事水产养殖业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规定申领《水域滩涂养殖证》和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依法持证生产经营。

二、办证机关

(一)《水域滩涂养殖证》

1.受理审查机关: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水域滩涂养殖申请的受理、审查;

2.审核机关:各区(功能区)建立养殖用海项目审核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由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办公室、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渔政(海监)等部门组成,具体负责养殖用海项目审核工作;镇政府应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养殖用海项目审核工作;

3.审批机关: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是负责辖区内水域滩涂养殖权的审批机关;

4.登记发证机关: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域滩涂养殖证的登记发放工作。

(二)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

1.受理审查机关:区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海域使用申请的受理、审查;

2.审核机关:各区(功能区)建立养殖用海项目审核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由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办公室、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渔政(海监)等部门组成,具体负责养殖用海项目审核工作;镇政府应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养殖用海项目审核工作;

3.审批机关:700公顷以下养殖用海,由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负责辖区内海域使用权审批(100公顷以下养殖用海依法由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审批;100公顷以上、700公顷以下养殖用海由市人民政府下放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审批);

4.登记发证机关:属地不动产登记部门负责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的登记发放工作。

三、发证办法

(一)受理条件

1.申请人为在本市所辖海域从事水产养殖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各区(功能区)受理水域滩涂养殖权和海域使用权申请时,应当按照优先安排当地渔业生产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的原则,确保在优先满足本辖区村(居)民养殖申请的基础上,适当安排其他从事海域养殖申请人的申请。

2.申请养殖用海区域符合《珠海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及养殖用海所在辖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养殖用海实施方案(细则),《珠海市海洋功能区划》(《珠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3.申请养殖用海区域需在已完成海域使用和海洋环评整体论证的海域范围内。

(二)申请材料

1.水域滩涂养殖权申请资料

(1)《水域滩涂养殖证申请表》;

(2)养殖使用海域界址图(必须由具备海洋测绘资质机构出具);

(3)资信证明资料(身份证明及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

(4)养殖项目的可行性方案或养殖项目计划书;

(5)养殖用海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表批复(视情提供)。

2.海域使用权申请资料

(1)海域使用书面申请(含《海域使用申请书》(表格));

(2)宗海界址图、宗海位置图(均必须由具备海洋测绘资质机构出具);

(3)资信证明资料(身份证明及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

(4)如涉及利益相关者,需提供妥善协调处理材料。

上述水域滩涂养殖权、海域使用权等有关申请材料,各区(功能区)应加强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工作,争取做到凡是可通过共享获取的信息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材料。

(三)申办流程

1.养殖用海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申办流程

(1)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按如下程序开展评价及审批工作:

1)组织编制。申请人委托专业单位编制养殖用海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表。

2)网上申请。申请人通过广东政务服务网进行网上申请。

3)受理。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并告知理由。

4)审批。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开展技术审查、公示等工作,并作出审批决定,出具批复意见。

(2)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应填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且纳入《广东省豁免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办理的建设项目名录》的建设项目,无需办理环评手续。

2.《水域滩涂养殖证》和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申办流程

申请人按照《水域滩涂养殖证》和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申办要求,通过窗口或网上提交办理《水域滩涂养殖证》和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相关申请资料。

(1)申请。申请人分别将《水域滩涂养殖证》和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申请资料提交养殖用海所在辖区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或登陆广东政务服务网,分别提出“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审核(新申请)”和“海域使用权初始审核、审批”事项申请,选择办事站点(养殖海域所在辖区),按要求填写相关表格并上传申请材料,完成网上申请。

(2)受理审查。窗口办理的,各区(功能区)政务服务大厅收到资料后,分别转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审查;网上办理的,由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网上申请后进行受理审查。

(3)审核。区组织召开养殖用海项目审核联席会议,按照有关程序开展水域滩涂养殖权、海域使用权审核工作(含书面审查及实地核查等)。

(4)公示。符合申请条件的,由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统一进行公示,公示期为10日。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

(5)审批。经区养殖用海项目审核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并且公示期满后无异议的,由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联合报请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核发《水域滩涂养殖证》和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

(6)批复公告。经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审批同意用海的,由区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用海批复,并向社会公告。

(7)登记发证。《水域滩涂养殖证》由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登记发放;申请人向属地不动产登记部门提交用海批复文件、海域使用金缴纳证明及海域使用权登记申请表,办理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登记发放。

四、其他事项

(一)各区(功能区)要结合《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定辖区养殖用海实施方案或细则,科学分配养殖海域区域分布,明确养殖品种、养殖方式、养殖规模、养殖密度等,并征得海事、航道、港口等相关部门意见。以区为单元完成辖区养殖用海区域的海域使用论证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后,再启动《水域滩涂养殖证》和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申请受理工作。其中,各区(功能区)完成养殖用海区域整体海域使用论证后,申请人申办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无需再另行开展单个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各区(功能区)完成养殖用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后,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由申请人组织编制养殖用海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表并报市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本《指引》中养殖用海为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开放式养殖用海。

(三)申请人需按照《广东省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粤财规〔2019〕3号)要求缴纳海域使用金,由区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不按规定足额缴纳海域使用金并提供有效缴纳凭证的,不予以核发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颁发《水域滩涂养殖证》,不收取任何费用。

(四)申请人申办《水域滩涂养殖证》和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的养殖年限和用海年限应保持一致,养殖用海申请期限不超过5年;如以招拍挂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权的,使用期限从属其约定,约定使用期限不超过15年,海域使用权招拍挂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实施。

(五)各区(功能区)在实施过程中,要对测绘机构的资质能力及测绘成果真实性进行认真审查审核。

(六)本《指引》施行前,申请人已申办《水域滩涂养殖证》(有效期内),但未办理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的,应按《指引》要求完善相关手续。

(七)《水域滩涂养殖证》和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变更、续期等相关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

(八)各区(功能区)可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制定养殖用海审批办事流程。

(九)各区(功能区)养殖用海项目审核完成后,将项目用海批复抄送财政、交通、海事、海警、航道、渔政(海监)等部门。

(十)本规定自2020年4月13日实施,有效期5年。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计划总学时:54 实践学时:24 适用专业:种植 制订人:果蔬与花卉教研组 制订时间:2011。4 一、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本教材主要系统阐述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任务:教材立足“双带培养工程"教学要求,体现“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实践技能适用为宜”原则,书中安排了大量实训内容.本书可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适用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类、生物技术类、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材,同时可作为其他专业生态与环保选修课选用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二、课程特色 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农业环境问题以及农业环境保护。依据生态与环保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在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前提下,根据认知及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三、知识能力和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模拟生产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会常见的生态与环保知识,并能结合地的实际情况,会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常见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并有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培养学生采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热爱农业、保护环境的职业情感,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学会与职工、农户交往,有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目录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 1.1 土壤污染 (1)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1)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1) 1.4 乡镇工业污染 (2) 1.5 生态破坏和生态退化 (2) 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特点 (2) 2.1污染来源及类型多 (3) 2.2 污染物种类复杂 (3) 2.3 污染途径 (3) 2.4 污染负荷大 (3) 2.5污染范围大 (3) 3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 (3) 3.1 环境一直薄弱 (3) 3.2 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 (3) 3.3 环保机制不完善 (3) 4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4) 4.1 强化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4) 4.2 确立环保法规,完善环保制度 (4) 4.3 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多渠道融资 (5)

4.4.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确保先进技术应用于污染治理 (5)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村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更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稳定[1~2]。济发展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粗放,农村生活污染物的乱排乱放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3~4]。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必要而迫切。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1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主要表现为氮、磷肥过多,有机肥、微量元素缺少;其次塑料薄膜、购物袋等难降解白色垃圾及废电池等有毒固废随意丢弃对土地也产生了较大危害[5]。呈现出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有毒的现代环境污染特征,正从常量污染物转向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尤其如此。我国农村大约有1.5亿亩耕地收到污染,其中2008年耕地面积净减少1.93万hm2。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基础设施及管理体制落后,生污染物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我国每年约有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没有垃圾收集系统或装置,随意堆积垃圾于房前屋后;绝大多数农村厕所简易,无化粪池,卫生状况不佳,易生蚊蝇;兽禽多以散养为主,且人畜共屋,兽禽粪便未经处理,一部分流失于环境。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一些过去只是在城市出现的生活垃圾也成为农村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可降解垃圾占比迅速增加。农村垃圾大都集中露天堆放,形成恶臭熏天、蚊蝇乱飞的“垃圾山”[6]。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驻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t,其中有0.7亿t未做任何处理,相当于每年推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最突出表现。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受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兽禽养殖和农田径流以及乡镇企业等方面的污染,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农村,要实现中国梦,环境保护必须应是农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农村环境发展和农业现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结合,不应与这一进程分离。 可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人口多、经济活动量大,而且我国的农业发展多成传统型而非密集型发展,所以科技水平低,由此导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在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大规模展开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非常严峻。现在,新技术革命逐步向农村蔓延,这将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但是也将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就不可避免地被提上了议程。为此,我们必须研究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环境保护的可行性对策。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生态灾难增多,生态建设跟不上生态破坏的力度和速度自然灾害频频出现:洪水、干旱、沙尘暴、泥石流、山崩、地震、滑坡等环境事故也时有发生,危害程度不断加剧;草原被风蚀、沙化;酸雨、病虫灾害继续威胁着森林资源;蝗虫灾、不明原因的植株萎缩等。除此之外,季节变化怪异,寒热不稳,病毒变异,疾病流行等诸多现象都说明,农村生态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

2 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衰退 耕地质量和数量是环境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保护耕地也是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在耕地保护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如建立占用耕地的限额审批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占用耕地的补偿制度和废弃地复垦奖励制度等,基本上控制了乱占、滥用土地资源的歪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保护耕地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盲目开发、乱占、滥用耕地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以往粮食产量高的农业耕地正在消失,大片大片的农田被不断扩展着的工厂和公寓大楼占去。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人均耕地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且由于开发速度的加快,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耕地中的13.3%属于15度以上的坡耕地,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9100万公顷。 3 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 水环境污染问题通常主要包括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通常有固定的排污口集中排放,以及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些污染起源于分散、多样的地区,地理边界和发生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随机性强、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因而防治十分困难,这种污染的地域特点实际上正好与我国农村的情况对应。在农村环境污染总体上可包括:外部污染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和农业自身的污染对农村的影响。

生态养殖策划书

创建神农生态园 生 态 养 殖 策 划 书 创业名称:创建神农生态园 创业团队: 创业地点:茶陵县下东乡关铺村创业时间:二〇一三年九月九日

项目规划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从单纯的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追求产量的增长转向追求综合效益的提高。国内外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普遍关注安全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有机食品为特征的现代生态农业应运而生,未来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食品安全问题却成了我国农产品的“瓶颈”,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针指导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建立科学的农业生态模式,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要求,合理组织农业生产,选择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基础设施好、土地资源丰富,有一定畜禽养殖基础、交通便利的地区,创建“绿色、安全、高效”生态园,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做到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兽药、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形成产品特色,使项目总体上产生良性循环,变废为宝,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既保护了环境,又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1.1 创业名称:创建神农生态园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廖晓蕊 【内容摘要】近几年,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发展过程中,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通过对大山铺镇的田野调查,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其造成的破坏,并结合大山铺镇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调查报告实施计划书 1、调查时间:2011年2月10号——2月17日 2、调查进度:已完成 3、调查成果: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论 文 一、引言 1、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是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主要包括“农家乐”、“民俗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 2、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概况 我国现代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因为外事接待需要,在山东石家庄村庄率先开始了乡村旅游接待活动;随后不久,各地也有乡村旅游出现。如广西的阳朔县

沿漓江一带、河北的赞皇县章句景区、安徽的黄山塘口村等地。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批富 裕农村,加之国家旅游局1998年推出的“98年夏城乡游(旨 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2006年推出的“中国乡村游”(旨在配 合农村建设),中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出现了多 种开发形式的乡村旅游,如农家乐、农庄游、山村风光游、踏 青游、瓜果采摘游、森林节、桃花旅游节、竹林节、西瓜节、 乡村购物节、乡村度假、野营地、休闲农场、农业观光园、民 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等。乡村旅游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会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有 效方式,适应了新世纪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表现出 广阔的发展前景。 3、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和核心吸引物 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乡村的风土人情)。乡村 风情,可以包括以下4个部分: 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 风物——地方特有的景物 风俗——地方民俗 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象 如果再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一些内容,且是乡村旅游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 风光——靓丽的风景

生态循环养殖项目计划书

生态循环养殖项目计划书 (草稿) 一、项目定义: 本生态循环养殖采用综合利用生态链式养殖模式,项目以蝇蛆养殖消耗、处理动物粪便等废物为循环基础,是以蝇蛆动物活性蛋白作为饲料添加剂为核心的绿色、环保、安全的现代工厂化、规模化生态养殖项目。 生态链式养殖循环示意图: 二、项目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是目前中国消费者的最大不安,种植、养殖和食品加工的安全是国人的一块心病,食品安全在政治层面上已摆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是我国各级政府当前亟待解决和加大监管力度的重要工作。随着人们对环境、生态等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寻求更为安全、有效、无残留的动物促生长剂和保健剂来代替抗生

素和化学药品。对于畜牧生产者来说,生产无残留、无污染的天然绿色禽畜产品是当务之急,实现禽畜产品“绿色化”的核心问题,即是少用或不用抗生素等药物类饲料添加剂。对此,畜牧养殖业如何提高品质,减少药物残留,降低甚至禁止抗生素等药物作饲料添加剂使用成为生产绿色禽、畜产品的首要环节,也是当前禽、畜养殖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绿色、安全食品的生产和供给已成为时代消费的潮流。而蝇蛆固有的动物活性高蛋白、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以及蝇蛆体内可诱导产生抗菌物质(这些物质包含抗菌肽、抗菌蛋白、壳聚糖、昆虫凝集素等)作为动物蛋白添加剂,不仅可替代日益昂贵的鱼粉和骨粉,提高产蛋率和猪生长速度、降低养殖成本,且蝇蛆可诱导产生的抗菌肽成分可取代目前饲喂动物所用的抗生素,提高养殖动物自身的抗病菌能力,使用蝇蛆作为饲料添加剂可真正实现禽畜产品“绿色化”生产,满足消费者食品安全食用的时尚需求。同时,蝇蛆养殖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禽、畜粪便,经蛆处理后的禽、畜粪便臭味很快消失,解决了禽畜养殖中粪便污染问题,净化了环境,蝇蛆处理后的剩余物(虫渣)还是一种肥效长、无臭味、土壤改良效果明显,能克服连作障碍,防止土壤酸化的优质有机肥。因此,利用蝇蛆作为饲料添加剂规模化发展养殖业不仅是生物技术应用的推广,而且符合当前国家大力推动的生态、环保、安全的“绿色食品”生产要求,是一个利国利民、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 三、蝇蛆饲养的意义 (一)、苍蝇的特点 在生物学上,苍蝇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蝇蛆)、蛹(蝇种)和成虫(苍蝇)4个阶段,世代周期短,寿命最多1个月;苍

2020年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方案

2020年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0年通过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建立“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推广基地”200个以上,推广技术模式9个以上,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样板,辐射带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研究制定适应各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系列标准和操作规范并汇编成册。 二、重点任务 开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示范,从我部筛选的9项技术模式或其他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中选择,积极稳妥进行推广。沿海地区每省(区、市)应选择3个以上技术模式,建立海水类推广基地5个以上、建立淡水养殖类推广基地5个以上(天津、上海市可自行确定数量);内陆水产养殖重点地区每省(区、市)应选择3个以上技术模式,建立推广基地6个以上;

其他地区每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行选择技术模式数量,建立推广基地2个以上。 (一)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根据鱼、虾、蟹池塘养殖特点,在池塘内通过功能区构建、多营养级营造、智能机械配置等进行水质调控、底质调控和精准管控,实现高效集约养殖;在养殖区利用排水渠、闲置塘、水田等构建生态净化渠、沉淀池、生态塘、复合人工湿地和渔农综合种养系统等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净化处理。 (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在室内建设养殖设施,通过对养殖水进行物理过滤、生物净化、杀菌消毒、脱气增氧等一系列处理后,使全部或部分养殖水得以循环利用的养殖模式。由于养殖过程全程受控,因而具有节水、节地、节约控温能耗、养殖生物生长速度快等显著优势。 (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利用稻田为基础条件,通过渔艺、农艺的融合,对其进行适度整理,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水产养殖,做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提升稻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已有稻虾、稻蟹、稻鱼、稻鳅、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报告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是指相对于城镇的居住区,具有分散、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特征的居住区。从来源上讲,农村环境污染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城市和工业转移而来的污染,二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本身产生的污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在逐渐增加,表现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之长期以来农村建设没有具体规划,生产生活缺乏秩序,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低,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同时,务农人口年龄老化,不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较高。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导致全国约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乡镇企业污染排放、城市工业污染转移等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农村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 (二)面源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 与工业污染点源不同,农业污染通常是无序的面源式分散排放,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性和空间异质性等特点。有机物(COD)、总氮(TN)、总磷(TP)是农村面源污染物负荷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化肥的过度使用,加之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只有30%~40%),导致大部分养

分流失进入环境,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污染;二是农药的大量使用(利用率只有10%~30%);三是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中氮、磷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四是农膜的大量使用形成了“白色污染”。农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包括村镇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村固体废弃物随意堆积对空气、土壤以及随暴雨进入水体造成的污染等。 农业面源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松花江、长江等流域水质已不同程度受到农药的污染;甚至在江西、河北等地的地下水中也发现了农药残留;我国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滇池、太湖和巢湖,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全氮和全磷的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着三方面的滞后。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城市(工业)及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收入差距绝对数为1.48万元。 二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按目前全国约60万个行政村,即使只有1/3的行政村得到治理,按每个行政村治理投入100万元,假设地方可以配套投资50%,也需中央财政投入至少1000亿元。2008至2011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共安排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近80亿元,2011-2012年中央财政还计划安排9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但绝大多数县(市)农村环保投入均为空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试卷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试卷 班级: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40分) 1.农业生态学: 2.农业生态系统: 3.能量转移: 4.食物网: 5. 污染: 6.能量传递效率: 7.次级生产: 8.限制因子: 9.种群: 10.生物群落: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不应该( ) A.加强城市管理 B.进行全面规划 C.控制经济发展 D.扩大绿地面积 2.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出发,下列城市规划合理的是( ) A.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应适当分散 B.为了方便居民乘车,交通运输线应尽量通过市中心 C.居住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有大气污染的企业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 D.居住区位于河流的下游,有水污染的企业位于河流的上游 3.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河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 B.河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 C.河水,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水 D.冰川水,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水 4.观测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cm~20cm,其主要原因是() A.全球年降水量不断增加 B.厄尔尼诺现象的结果 C.地壳下降运动 D.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 B.太阳黑子增多 C.温带森林破坏严重 D.地球温度升高,海水中CO2溢出 6.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A.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 B.陆地面积增加 C.中纬度地区更加湿润,粮食产量增加 D.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 7.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 A.工厂、家用炉灶燃烧矿物能源 B.汽车尾气 C.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废气 D.工业、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冰箱 8.形成酸雨危害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 A.氧化碳 B.二氧化硅 C.氧化氮 D.氟氯烃 9.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酸雨主要是碳酸型酸雨 B.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 C.我国酸雨区面积正在缩小 D.酸雨不仅腐蚀建筑物,而且危害人体健康 10.下面各项措施中,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 A.禁止排放氟氯烃,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B.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C.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D.发展煤炭生产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打造生态循环农业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农业部第28期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第二组报告 盐茶古道、丽水金沙。5月28日,农业部第28期任职班第二调研组走进贵州省金沙县,重点就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10天的时间里,调研组深入4个乡镇8个村、6个龙头企业、5个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廉政文化艺术作品展厅、文化广场、钱壮飞烈士陵园等,与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家庭农场主、普通农民、种养大户、返乡创业青年、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座谈与交流,就美丽乡村创建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感触颇深。 一、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头枕赤水,脚踏乌江,你是八百年打鼓场。玉水金山,盐茶古道,铃声唤起穿梭的马帮。玉水金沙,金山金沙,你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这首《爱在金沙》,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跨越时空的磅礴气势,诠释了“盐茶古道、丽水金沙”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展现了美丽金沙的骄人风采。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东大门。全县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街道)、241个村(社区),总人口66.7万人,耕地面积128.71万亩,林地保有量198.5万亩,森林面积178.27万亩,森林覆盖率52.03%,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境内有煤、铁、硫、磷、硅等19种矿藏,其中煤炭储量72.77亿吨,是全国50个重点产煤县、“西电东送”工程能源基地之一。金沙酒文化源远流长,“金沙回沙酒”连续蝉联“贵州十大名酒”称号,为中国驰名商标。金沙茶文化

历史悠久,清池茶在汉代被列为宫廷贡品,“清水塘”牌清池翠片荣获“贵州十大名茶”称号,金沙被命名为“中国贡茶之乡”。金沙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西部百强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贡茶之乡”。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59元,比贵州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488元,比毕节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936元。 (二)主要做法。近年来,金沙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积累和无污染的青山绿水,不断开拓创新。从2013年开始,按照农业部、贵州省和毕节市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有关要求,以“循环经济、立体农业、生态环保”为核心理念,重点围绕“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广泛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在描绘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多彩画卷,力求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实现绿水青山生态美与金山银山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1.加强组织领导,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金沙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毕节市政府副市长、金沙县委书记丁翊强同志任第一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卢宏同志任组长的“金沙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各部门分工负责。金沙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台账,细化每一个创建点的建设内容,负责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调度。明确了城乡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牧局、环保局、文明办、纪检监察部门和民生监督特派组各部门的职责,其中农牧局负责创建点产业谋划布局、产业项目的组织实施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指导等工作。

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范本」

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范本」 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的规模正不断发展和扩大,满足了百姓以及社会各领域对于相关农副产品的大规模需求。不过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畜牧养殖业的经营和管理问题上来,不可避免产生了诸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 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内容: 【摘要】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的规模正不断发展和扩大,满足了百姓以及社会各领域对于相关农副产品的大规模需求。不过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畜牧养殖业的经营和管理问题上来,不可避免产生了诸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畜牧养殖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基于此,本文着眼于当前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发展,首先浅谈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然后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最后着重讨论应该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来平衡畜牧养殖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畜牧养殖业;生态环境;影响;有效措施 1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1)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畜牧养殖业在我国较为普遍且经营规模较大,我们知道,畜禽养殖过程中需要给畜禽喂食一些抗疾病和增加抵抗力的营养饲料或药物来帮助保证畜禽自身的健康,但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养殖者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饲养畜禽,有时会在喂养的饲料中添加一些不合格的饲料添加剂或是抗生素,直接导致畜禽排除的粪便中氨气和硫化物的量超标,并且由于畜禽排出的粪便没有及时处理,发生了化学反应从而直接产生有毒气体,进一步影响当地空气质量和大气环境[1]。2)对水体质量的影响。畜牧养殖对水体质量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动物排放的粪便没有及时处理或是不按规范处理,且这一影响是最为严重的。一方面,动物粪便在清理过程中如果不规范处理就会渗入地下,然后沿着土壤流向水源,而粪便中含有氮、磷等元素的有机物质随河流进入当地人的饮用水中,将会对当地人的健康安全造成莫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粪便流入江河湖泊

对虾实用生态养殖模式

南美白对虾实用生态养殖模式 南美白对虾俗称万氏对虾、凡纳滨对虾,是广温、广盐性热带虾类。由于步足呈白垩状,故又称白肢虾、白对虾。其甲壳较薄,正常体色的为浅青色,全身不具斑纹,成体最长可达24cm,平均寿命可达32个月。要养好南美白对虾,首先要掌控它的生态习性。 (一)、南美白对虾的生态生活习性。 1、与水温关系,如下: 2、与盐度关系,如下: 降低水体盐度日变化宜在2度以内,提升水体盐度日变化宜在3度以内,否则对虾易发生应激。在相同环境的条件下,对虾生活在低盐度的水体比在高盐度的长得快。 3、与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总碱度、透明度可参照水质指标标准。在相 同条件下,对虾个体愈大,耐低氧能力愈差。对虾脱壳时,对溶解氧的要求比平时高。通常情况下,南美白对虾在养殖池,底部溶解氧一般不低于2mg/L,高密度的不低于3mg/L,其缺氧窒息点大约在0.5—1.5mg/L。 对虾的幼体和仔虾蜕壳可正常游动,而中、成虾刚蜕壳后,活动较弱,身体防御机能较差,有时会侧卧水底,易被其他对虾所食,当底部溶解氧较低时,易发生缺氧并发症“偷死”。 健康虾在3—5分钟即可完成蜕壳。 5、具有自切与再生功能。 当遇到天敌或相互争斗或附肢机械损伤严重时,对虾会自行脱落或钳去附肢,称为自切,是一种防御保护性功能。自切的附肢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重现长出,称为再生。再生的小附肢,一般经过2—3次蜕壳后能恢复原来大小。未成熟的个体再生较快。 6、食性及饲养管理: 南美白对虾为杂食性,且偏向肉食性,又贪食。摄食的种类随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不同。 在体长3厘米之内的对虾喜食绿藻、硅藻、隐藻等有益藻类和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等有益浮游动物,一般能食刚蜕的新壳的对虾(备注:中成虾的头壳一般较硬,对虾食不了)在体长3厘米以上,且具有摄食死虾、死鱼、昆虫、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动物等特点。 对虾的消化道短,消化腺不发达,排泄快。其生长速度与投饵次数有关,投饵次数多,对虾相对长得快,因此要坚持少量多餐原则。对虾可用颚破碎饲料,步足抱食入口,在对虾相互争斗时,可吃掉三分之一,丢去三分之二左右。因此,在对虾生长阶段也要注意饲料颗

浅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现状、缺陷及其完善..

浅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现状、缺陷及其完善 【摘要】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必要尽快修改和完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立法缺陷 【正文】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则是制约我国全面奔小康的瓶颈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低下,我国农业表现出明显的弱质性。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转型时期。传统农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难以解决大量人口的吃饭问题。为提高单亩产量,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上的残留和工农产品废弃物对环境及农产品的污染,从根本上危害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危害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主要表现在 1.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根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国90%的草地已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积已占半数。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2.耕地资源迅速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我国2000年人均耕地为0.101hm2,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且耕地利用程度较高,目前垦植率已达13.7%,超过世界平均数3.5个百分点。1998年,因非农业建设占地、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共减少耕地57.1万hm2.同时,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呈现退化趋势,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严重退化。另外,受酸雨的影响,土壤酸化过程加剧。 3.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乡镇工业的“三废”排放。近十几年来,农业本身生产过程的非点源污染问题也严重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突出表现在化肥的流失对地面水、土壤、大气的污染和在食物中的残留。 (二)农业污染对农产品、人身健康、国民经济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对我国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1/5,而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及畜禽粪便的管理不利造成的农业污染,致使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对我国的水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2.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及污水灌溉等多种原因,一方面,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另一方面,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且情况严重。虽然,对于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良庆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汇报材料 (2011年10月18日) 近年来,良庆区坚持环保优先、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科学开展农村环保工作,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目标。现将我城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城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一)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要载体。因此,我城区将生态示范创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载体,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以规划为龙头,以解决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着力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镇和村庄环境,防治农村工业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美化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截止目前,我城区已申报国家生态示村1个,自治区级生态示范村3个,其中良庆镇良庆社区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已通过区环保厅的审核并上报国家环保部,大塘镇那团村成功申报自治区级生态示范村;今年启动大塘镇、那马镇的生态创建规划编制工作。当前,我城区农村生态示范创建积极性很高,今年7月份,我城区已向自治区环保

厅申请作为2012年全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十二五”期间,我城区将启动2个生态乡镇和20个生态村的创建工作。 (二)农村饮水源地保护工作广泛开展。农村饮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着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一是充分发挥牵头部门作用,调动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高度重视饮用水源保护,纳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分解落实目标任务,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全城区形成了饮用水源保护有人抓、有人管、常抓不懈的工作格局。二是组织开展全国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工作。深入全城区5个镇的8个饮用水水源地的基础环境做了调查、采样监测、取水点拍照等资料收集,建立了辖区饮用水水源基础数据库。认真开展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三是组织力量对辖区各涉镇、村的饮用水源地进行了初步调查摸底,编制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严禁使用剧毒农药和堆放垃圾等,防止水源受到污染。重点开展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以及饮用水源地污染源的整治等工作。重点防治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渔业污染,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和生态建设。今年7月,已委托有资质的编制单位完成了《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大塘镇、南晓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的编制工作。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始启动。 2010年,良庆区南晓镇茂钦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被列为自治区环保厅在南宁市的城乡风貌改造农村污水处理示范项目。作为南宁市唯一试点工程,该项目采用“潜流式人工湿地+生态渠”

浅谈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韩贞

浅谈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韩贞 发表时间:2019-12-18T09:19:48.2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作者:韩贞[导读] 摘要:在新时期发展要求下,应开展农业开发综合利用,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注重生态调节,政府要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同时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法规约束,减少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农业生态有效发展。 济南市长清区张夏街道办事处山东济南 250308 摘要:在新时期发展要求下,应开展农业开发综合利用,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注重生态调节,政府要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同时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法规约束,减少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农业生态有效发展。基于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针对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引言:农业是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的重要产业类型,它关乎国计民生。而在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下,农业发展也必须实现转型升级,采用先进技术,推广生态农业,在提升农业产量的同时确保社会生态效益。 1.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1.1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关系到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我国不断对其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已经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了有效建设。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指标的逐年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实现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证农村的生态环境不受损害,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大对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保护力度,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农业生产之中,遵循生态农业的环保理念,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水平,实现农村绿色生产的同时也保证当地农民的经济得以稳定增长。 1.2农业发展的必然保证 农业发展的必然保证是做好农业生态建设工作。通过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并不具备长远发展的生命力,当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执行一段时间以后,就会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一个地区若缺乏当地的资源支撑,会造成当地经济的停滞不前,同时还需要负担沉重的环境建设资金,最终影响其区域内整体经济的均衡发展。做好农业生态的建设工作,可以避免农业生态失衡现象的出现,促进区域内各项经济的均衡发展,转变农村传统粗犷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村精细化耕作,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为我国农业更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我国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阶段农业生产发展形式相对落后,生产率低下,质量较差。农民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在土地收入上没有得到相应回报,甚至有的农户入不敷出。虽然我国对农村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增加科技性投入,并向农户传授专业知识,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所有问题,还有一些有待完善补充之处,主要表现在:农民知识有限,对可持续发展内涵不理解;种植没有固定计划;缺少科学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率低;农产品产销体系不够完善;农作物滞留降低价值等。 3.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3.1合理利用资源 结合国内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系列问题看,资源浪费现象尤为突出,这就对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利用资源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农民要注意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废弃资源等做科学处理,对其进行循环利用。从具体措施看,可以采取运用沼气、兴建水利工程等方法;同时,可以打造全新的产业模式,实现其横向扩展、纵向深加工,打造综合种养型产业模式;再者,可以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借鉴清洁投入产出的经验,从而使废弃物达标排放。 3.2合理减少农业污染 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土壤成分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结合土壤的构成情况对化肥的种类和用量加以确定,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提升农产品产量、质量的作用,而正确使用化肥,无疑能起到保护土壤、避免营养流失的重要作用。在农田内,有许多天然产品可用作养料,比如秸秆就可以用于发电、还田。此外,加强对现代化防害虫技术和施肥技术等的运用,也能达到绿色生产的目的,促使其在农村得到广泛宣传,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形成正确的生态农业的意识。由于农作物极易受到害虫的侵害,因此必须在农作物的培育过程中加强害虫的监测,一旦发现不良现象则必须对其进行及时处理,控制虫害现象。 3.3转变农业发展模式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农业发展也必须采取全新的理念指导和科学的发展模式,结合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以及国内经济环境,应该探讨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模式,以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发展生态农业,应该在较大范围内兼顾农林牧副渔等多项事业的进步,促进综合发展,换取规模效益。为促进这种先进模式的大范围推广利用,相关地区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比如组织开办培训班,号召村民参与,安排专人向农民介绍有关土壤成分、化肥施用、提升土地产量等方面的知识,以免出现不科学施肥、产量反而降低的问题。 3.4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增加生物多样性 在农村地区,由于不科学的耕作方式,极易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当地政府和农民应该借助生态优势,加强现代化生态建设,运用田间间作、套作与轮作等先进形式,保证单位土地面积所对应的植被覆盖率,确保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以及生物和谐共生。在实际工作中,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山区发展以林为主的模式,打造多种类、粗精结合的加工工业体系;在林区则注意推广轮封、轮造、轮放的方法,确保森林体系的整体生产能力。 3.5提供安全农产品 生态农业主要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它采用农家肥增加土壤肥力、用生物方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要求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保护环境生态平衡,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无污染的环境,从而为人类提供安全农产品。

2020年-规章制度-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

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 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关键词:生态环境,影响,畜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简介: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的规模正不断发展和扩大,满足了百姓以及社会各领域对于相关农副产品的大规模需求。不过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畜牧养殖业的经营和管理问题上来,不可避免产生了诸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 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内容: 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的规模正不断发展和扩大,满足了百姓以及社会各领域对于相关农副产品的大规模需求。不过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畜牧养殖业的经营和管理问题上来,不可避免产生了诸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畜牧养殖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基于此,本文着眼于当前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发展,首先浅谈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然后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最后着重讨论应该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来平衡畜牧养殖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畜牧养殖业;生态环境;影响;有效措施 1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1)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畜牧养殖业在我国较为普遍且经营规模较大,我们知道,畜禽养殖过程中需要给畜禽喂食一些抗疾病和增加抵抗力的营养饲料或药物来帮助保证畜禽自身的健康,但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养殖者并没有严格按照国

家标准来饲养畜禽,有时会在喂养的饲料中添加一些不合格的饲料添加剂或是抗生素,直接导致畜禽排除的粪便中氨气和硫化物的量超标,并且由于畜禽排出的粪便没有及时处理,发生了化学反应从而直接产生有毒气体,进一步影响当地空气质量和大气环境[1]。2)对水体质量的影响。畜牧养殖对水体质量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动物排放的粪便没有及时处理或是不按规范处理,且这一影响是最为严重的。一方面,动物粪便在清理过程中如果不规范处理就会渗入地下,然后沿着土壤流向水源,而粪便中含有氮、磷等元素的有机物质随河流进入当地人的饮用水中,将会对当地人的健康安全造成莫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粪便流入江河湖泊后其中的氮、磷元素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植物疯狂生长,这些植物占据了水中大部分空间和消耗水中大量氧气,从而使各种水生动物死亡,死亡后的尸体腐烂后又进一步加强水体的污染,到一定程度后致使江河湖泊水体发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随着国家对畜牧养殖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畜禽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而养殖者面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往往不能及时供给配套的基础性设施,从而造成动物粪便的大量随意堆积,使土壤环境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养殖者对畜牧过度后造成荒化的地方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止土地进一步荒化,当雨季来临时,大量的雨水冲刷会使粪便渗入地下,也会使土壤流入河流,在造成水体污染的同时致使植被破坏,土地大量流失,若是不加以防治,时间一久便会造成不可恢复的环境破坏[2]。 2造成一系列环境破坏的原因 2.1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在以前经济不发达的时期,畜牧养殖业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其养殖规模是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