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摘要:

成组技术的关键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编码,实现产品的数字化表示。零件分类编码系统就是用数字、字母或符号将机械零件图上的各种特征进行描述和标识的一套特定的法则和规定。这些特征包括零件的几何形状、加工形式、尺寸、精度和热处理等,通常分类编码系统只使用数字,在成组技术实际应用中有多种编码结构。

关键字:编码系统分类成组流程

1.零件分类编码系统的概述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已经成为成组技术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实施成组技术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施成组技术的过程当中,建立相应的零件分类编码系统,也就成为一项首要的准备工作。

然而,过去对于实施成组技术是否需要建立零件分类编码系统,是有过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实施成组技术不必首先花费大量的时间、资金和人力去建立零件分类编码系统,这样无疑在尚未得益于成组技术之前,便需先行支付一笔可观的投资,似乎颇不经济。另一种意见认为:要想通过实施成组技术而取得它在企业生产活动各个方面的经济效益,若无零件分类编码系统作为沟通各个部门间的共同语言,则很难办到。

就零件的分类编码理论而言,可以说至今还未完备,因此,世界上的零件分类编码系统层出不穷。但是,随着人们的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产品零件的分类编码理论必将日臻完善,从而终将出现比较典型的通用分类编码系统。

在成组技术实际应用中,有三种基本编码结构:(1)层次结构,在层次结构中每一个后级符号的意义取决于前级符号的值,这种结构称为单码结构或树状结构,由层次代码组成层次结构具有相对密实性,能以有限个位数传递大量有关零件信息。(2)链式结构,在链式结构中那些有序符号的意义是固定的,与前级符号无关,这种工艺要求相似的零件。(3)混合结构,大多数商业零件编码系统是由上述两种编码系统组成,形成混合结构,混合结构具有单码结构与多码结构的优点,典型的混合结构是由一些较小的多码结构组成,这些结构链中的数字是独立的,混合代码与层次结构相同,需要由一个或几个数字来表示零件的类别。混合结构能很好的满足设计和制造的需求。

2.零件的分类原理

2,1 分类

分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是科学赖以产生的基础。分类这个概念本身是分与合这对矛盾的统一,因此它具有两重性,也即:它是即分又合的统一。由此可知,分类即欲使相似或相同事物聚合在一起,而却又使相异的事物彼

此分开。

2.2 分类系统

分类系统是为了达到一定分类目的和要求而采用的相应分类原理、规则和步骤所构成的一个体系的总称,如下图所示,

分类系统的另一种更为简洁的表达方式,便是将分类系统看成是一系列分类环节(事物在分类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个层次或步骤)和分类标志(事物赖以分类的依据)的总和。如下图所示:

3.零件分类成组方法

分类是成组技术的基础,分类的依据是零件的相似性,分类的结果是形成零件族。零件族可以理解为具有某些属性的零件集合。根据不同的分类目的,采用不同的相似性标准,可将零件划分为具有不同属性的零件族。一般可将零件分为设计族、加工族或管理族等。

目前,将零件分类成组常用的方法有:视检法、生产流程分析法、编码分类法等。视检法是由有实际生产经验的人员通过对零件图样仔细阅读和判断,把具有某些特征属性的一些零件归为一类。生产流程分析法是研究工厂生产活动中物料流程客观规律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编码分类法是根据零件特征、按照一定的相似性标准直接采用编码进行分类的方法。其难点是相似性标准的确定,编码分类要求相似性标准不能太高,制定零件相似性的标准有特征码位法、码域法及特征码域法等三种。

4.零件分类方法的新发展

零件分类成组是实施成组技术的基础,近年来零件分类方法得到迅速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计算机辅助零件分类。它应用图像识别技术和势函数来识别零件的几何形状和工艺特征,并做出灵活分类的判定。计算机辅助零件分类的大致过程如下图所示

5.企业自行开发零件编码系统的流程

企业自行开发是指企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开发零件分类编码系统。虽然这样得出的零件分类编码系统比较切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但是却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还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企业开发零件分类编码系统的步骤和过程如下图所示:

6.总结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已经成为成组技术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实施成组技术的重要手段,零件分类编码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搜集和检索有关零件从设计、工艺到生产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零件的几何形状、加工形式、尺寸、精度和热处理等。

就零件的分类编码理论而言,可以说至今还未完备,因此,世界上的零件分类编码系统层出不穷。但是,随着人们的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产品零件的分类编码理论必将日臻完善,从而终将出现比较典型的通用分类编码系统。

参考文献

《成组技术》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蔡建国许香橞主编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系统设计》第二版张胜才赵良才主编

08机自(2)班

0810111124

章建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