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产业概述

银行卡产业概述
银行卡产业概述

银行卡产业概述

一、银行卡的起源

(一)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

(二)银行信用卡的出现

(三)借记卡的出现

(四)储值卡的兴起

二、银行卡产业链

(一)银行卡产业链构成

(二)产业链上各类机构的发展

三、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950-1970年)

(二)发展阶段(1970-2002年)

(三)变革阶段(2002年-至今)

四、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代理外卡收单阶段(1979-1984年)

(二)起步期——自主发卡阶段(1985-1992年)

(三)形成期——金卡工程阶段(1993-2001年)

(四)发展期——联网通用阶段(2002-2006年)

(五)变革期——开拓创新阶段(2007年-至今)

五、银行卡产业特征

(一)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

(二)银行卡产业的外部性特征

(三)银行卡产业特征带来的影响

六、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监管历史

(一)1992年-1999年,建立基本制度阶段

(二)1999年-2006年,推进联网通用阶段

(三)2006年-2010年,规范市场阶段

(四)2010年-2012年,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阶段

1、产业发展的特点

2、产业监管的方向

3、主要发文要点概括

4、已发布征求意见稿或即将出台的重要监管法律法规

七、银行卡产业发展趋势

(一)各类市场主体将加快创新转型,监管机构也会加快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二)银行将进一步强化与商户和持卡人的关系,与非金融类支付机构的竞合关系深化(三)银行卡产业加快升级,磁条卡将加速向IC卡迁移

(四)信用卡有望成为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的主要工具

(五)银行卡服务功能更加全面,注重民生领域

一、银行卡的起源

人类的货币发展史经历了物物交换、贝壳、牲畜等自然货币的产生,陶器、金银等铸币的出现,轻便、易于携带的支票和纸币的使用,最后到电子货币的出现。每一次变化都是支付方式的重大创新,但电子货币的普及则是人类支付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银行卡是支付卡的一种,由于支付卡大多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发行,习惯上也被称为银行卡。

银行卡是指借记卡、信用卡、储值卡等具有通用支付功能的电子支付工具。银行卡除具有支付功能外,有时还具有消费信用、存取现金、转账等全部或部分功能。

(一)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

最早的信用卡是商业信用卡,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①]。1949年9月的一天,纽约金融家麦克纳马拉(FrankMcNamara)与其好友――著名零售商布卢明代尔在一家高级餐馆就餐,结账时发现随身携带的现金不够,只好打电话请其妻子来付款。这件事情给了麦克纳马拉一个重要的启发:如果能够发明一种随身携带的信用工具,不仅可以给持有者带来支付便利,而且可以给餐馆带来更多的赊销生意。因此,他和布卢明代尔一起,共同策划了一个餐馆赊账方案,发行一种可以记账的卡片,持卡人在定点餐馆凭该卡片记账就可以免付现金,以避免人们因随身携带现金不足而造成消费不便或者类似的尴尬。这就是大莱(Dinner)卡的开端。1950年春,他与好友斯奈德共同投资1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Diners Club),即大莱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并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以塑料制成的信用卡——大莱卡。麦克纳马拉创建的大莱信用卡公司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家信用卡公司[②]。

(二)银行信用卡的出现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这是金融机构首次进入信用卡发卡领域,由此揭开了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序幕。

1958年10月1日,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推出了运通卡。与白手起家的大莱俱乐部不同,美国运通作为美国的百年老店,享誉全球,特别是它的旅行支票在当时被认为与美元一样可靠,所以美国运通发行的信用卡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同,两个月的发卡量就突破了20万张。由于美国运通在旅行服务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运通卡一推出,签约入网的商户便超过了17000多个;特别是美国旅馆联盟的15万持卡人和4500个成员旅馆的加入,标志着银行卡终于被美国主流商界所接受。运通卡的出现,对于信用卡受理市场的开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58年9月,就在运通卡在酝酿之中的时候,美国银行给加利福尼亚州弗雷斯诺市几乎所有的家庭寄去了名为美国银行卡的信用卡,共约6万张左右。这是银行卡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营销,被称之为“大投递”。许多家庭开始使用美国银行卡来赊购商品,信用卡从此走进了人们的生活。1959年,人们用美国银行卡购物的金额达5900万美元(相当于2008年的2.8亿美元)[③],信用卡购物时代从此开始。信用卡在弗雷斯诺市的成功鼓励了美国银行进一步扩大信用卡业务。1960年,投入使用的美国银行卡达到23.36万张;1968年,美国银行卡的发卡量累计超过100万张。

到了20世纪60年代,信用卡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信用卡数量迅速增长。随着信用卡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银行希望加入发卡行列。一些银行成为美国银行卡的特许机构,它们共同形成一个银行卡联盟,经营信用卡业务。银行卡联盟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信用卡跨行网络的发展。信用卡作为新型的信贷工具和支付工具,迅速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盛行起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发行信用卡。1977年,该联盟更名为“VISA”。

1966年,另一些银行组成同业银行卡协会开始发行信用卡,并将银行卡协会作为信用卡联合营销和清算的平台,这就是后来的万事达公司。该协会营销信用卡的方式同美国银行相似。1966-1970年,同业银行卡协会寄出约1亿张信用卡[④]。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开始接受信用卡,并在提供信用消费的同时,设计消费积分等各种奖励方案。一些大型零售商为了促销目的,还与银行联合发行联名信用卡,由此进一步推动了信用卡的应用。

1970年,美国银行总裁迪?霍克创建了新的电子系统,第一次将计算机引入信用卡交易,大幅度降低了信用卡交易成本,并有效地防范了欺诈风险。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系统在

金融业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并为电子支付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基础。银行卡组织的兴起、零售业的促销动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对个人消费信贷及支付便利的需求,共同推动了信用卡品种和信用卡功能的日益丰富,以及信用卡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

(三)借记卡的出现

借记卡是银行卡的另一重要产品,起源于银行传统的存款业务,属于电子存折的延伸。借记卡的出现同金融信息化和ATM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降低网点服务成本,许多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自动提款机(A TM)。ATM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存折――现金提款卡,这便是最早的借记卡。随着卡基支付在零售业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线授权和在线交易成为可能,借记卡的应用开始从ATM取款扩展到商店消费支付。

与信用卡不同,借记卡的支付功能基于个人结算账户。借记卡具有不可透支和在线授权的特点,因而具有低风险、低成本的优势。这一优势使得借记卡逐渐成为重要的个人非现金支付工具和个人资产管理工具。

由于各国的金融业发展历史、社会经济及市场条件的不同,借记卡在全球不同区域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在德国、法国、荷兰、新西兰、墨西哥、巴西和中国,借记卡是主要的支付工具,交易量明显超过信用卡。在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发展较为均衡。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信用卡则在银行卡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储值卡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的交通领域以及大学校园开始出现仅限于特定范围内使用的单用途储值卡[⑤]。80年代后期,一些电信公司、零售商等也开始陆续发行单用途储值卡。90年代早期,美国政府发放用以替代以前食品券的电子福利卡,标志着通用储值卡的出现。通用储值卡作为获取传统银行卡难以覆盖的客户、拓展金融产品分销渠道、向客户交叉销售金融服务的一种战略性工具,逐步受到银行的重视。银行为整合资源、分散风险,多采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方式介入储值卡业务。

1993年,国际卡公司VISA发行第一张全球储值卡——VISA Travel Money。此后,万事达也推出了礼品卡等类似的储值卡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继多用途礼品卡发行之后,薪金卡、汇款卡、医疗卡等各类多用途储值卡纷纷涌现,储值卡市场日益繁荣。

二、银行卡产业链

银行卡产业链中的各类机构是银行卡市场中各类服务的提供者,银行卡市场的终端客户是持卡人和商户,它们共同构成了银行卡市场。其中,发卡机构直接为持卡人提供服务;收单机构直接为商户提供服务;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直接为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提供服务,其他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则围绕上述机构提供各类专门服务或外包服务。市场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都会对银行卡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政策制定者及产业监管者,其行为会从外部对银行卡市场秩序的维护和市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完整的银行卡市场结构如图2.6所示。

从市场细分的角度看,银行卡市场可以进一步分为:发卡机构和持卡人共同构成发卡市场,收单机构和商户共同构成收单市场,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与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及其客户共同构成了银行卡跨行交易市场,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机构与他们的服务对象共同构成了各类银行卡专业化服务市场。作为上述各个市场的供给方,发卡机构、收单机构、转接清算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在各自的市场上提供服务并相互竞争,各类机构之间通过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共同构成了银行卡产业链。

图2.6 银行卡市场结构图

(一)银行卡产业链构成

银行卡产业链最核心的参与主体是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它们是银行卡市场的最终供给方,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银行卡产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银行卡产业链上出现了一系列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的机构。第二章已经对发卡机构、收单机构、转接清算机构的主要业务及其主要收入、主要成本等做了详尽介绍,本节重点介绍为发卡、收单及跨行交易业务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

依据服务对象的不同,专业化服务机构可以分为发卡外包服务商、收单外包服务商和转接清算外包服务商。

1、发卡外包服务商

发卡外包服务商指针对发卡机构的业务需求提供银行卡外包服务的企业。按照服务类型的不同,发卡外包服务商主要分为卡片生产商、发卡数据处理服务商和其他发卡外包服务商。卡片生产商是从事卡片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发卡数据处理服务商主要为发卡机构提供各种卡产品的发卡数据处理。其他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覆盖领域广泛,既包括申请银行卡的客户的资料处理、信用审核、账户管理、会计处理、报表管理、密钥管理、催收服务、账单生成等多项后台处理服务,也包括新发卡片的宣传推广、电话营销、睡眠卡激活、存量卡客户维护和增值服务等营销外包服务。

2、收单外包服务商

收单外包服务商主要包括终端生产商、独立销售商和收单交易处理商。其中,机具生产商是指从事ATM、POS终端机具等电子支付系统终端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独立销售商(Independent Sales Organizations, ISOs)是从事商户拓展与培训、POS终端布放与维护等业务的机构,它们专注于拓展商户和商户关系维护,为收单机构提供专业化外包服务。收单交易处理商主要针对接收到的交易电子信息流进行技术处理。

随着交易处理业务对新技术依赖度的日益增强,发卡交易处理和收单交易处理的功能均变得越来越复杂。对许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来说,建立并运营自有收单系统的成本显得越来越高昂。交易处理属于数据密集型业务,规模经济效应尤为明显。因此,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外包服务商的规模经济效应以降低自身成本,越来越多的银行选择将收单交易处理外包给交易处理商。

3、转接清算外包服务商

与发卡外包服务商和收单外包服务商不同,转接清算外包服务商主要是针对转接清算机构的系统进行外围维护和软件开发等工作。

为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转接清算机构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其业务已经覆盖到从发卡到收单的各个环节,并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展而延伸。

(二)产业链上各类机构的发展

1、发卡机构

银行卡发卡机构的主体不仅包括商业银行、储蓄机构、信用社、专业的信用卡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少数国家也包括大型企业集团。

按2010年发卡机构的消费金额排序,全球前十大发卡机构中,美国占据5席,中国占有3席,英国仅有2家(见表2.1)。这基本反映出全球发卡机构的地区分布格局。其中,全球前五大发卡机构依次为: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2010年,这五家发卡机构的银行卡消费金额均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摩根大通达到4922亿美元。

表2.1 2010年全球通用卡[⑥]发卡机构排名(按消费金额排序)

排名

发卡机构

国家

消费金额(十亿美元)

1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b

美国

492.21

2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a,b

美国

482.70

3

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b

美国

460.69

4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

332.39

5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

327.56

6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

253.83

7

富国银行(Wells Fargo)英国汇丰银行(HSBC) 美国

245.10

8

花旗集团(Citigroup) b

美国

219.28

9

劳埃德银行集团(Lloyds Banking Group)

英国

165.85

10

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

英国

118.24

注:a为估计值;b美国通用卡消费数据仅指在商户处的消费交易金额,除VISA、万事达、美运和Discover品牌外,还包括当地的Star、Interlink、Pulse和Nyce等。

数据来源:《尼尔森报告》(The Nilson Report),2011年3月,第971期;2011年7月,第975期;2011年9月,第979期。

从全球发卡机构的演进趋势来看,商业银行在发卡主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立的发卡公司往往呈现出规模和运营机制上的劣势,从而面临被大银行兼并的风险。譬如,2004年,巴西Redecard公司控股股东巴西联合银行收购了本地信用卡品牌Hiper Card公司的全部股权。2005年6月30日,美国银行以350亿美元收购了当时世界最大的独立信用卡发行商——美信银行(MBNA)。该项交易使美国银行成为美国最大的信用卡发行机构。

与此同时,发卡机构之间并购频繁,一些国家的发卡机构排名出现较大变化。以美国为例,由于富国银行收购了Wachovia,大通银行收购了华盛顿互惠银行,PNC收购了国民城市银行,美国银行收购了LaSalle银行,2008年前三者在美国借记卡发卡市场的排名分别上升到第二位、第三位和第五位,美国银行也得以保持第一的位置。在英国,2008年Lloyds TSB 银行完成对HBOS的收购,成为英国的第一大发卡机构。

就国内发卡机构的发展情况而言,目前国内银行卡发卡机构仅限于商业银行以及按照商业银行管理、经过银监会批准的金融机构。截至2011年末,国内银行卡发卡机构已经达到234家,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⑦]、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⑧]、地方性商业银行[⑨]与外资法人银行等各类机构。其中,已经发行人民币银行卡的外资法人银行有15家,包括东亚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友立银行、星展银行、韩亚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华侨银行和永亨银行等。

2、收单机构

收单机构的主体既有商业银行,也有非银行类收单机构,还有非银行类机构和银行共同成立的收单联盟。

按照2010年各商户收单机构处理的交易笔数进行排名,全球前十大收单机构分别是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第一资讯(First Data)、大通支付CPS[⑩](Chase Paymentech Solutions)、花旗商户服务(Citi Merchant Services)、Worldpay、五三银行(Fifth Third Processing Solutions)、Cielo、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法国国民互助信贷(Credit Mutuel)和雷德卡公司(Redecard)(见表2.2)。

表2.2 2010年全球商户收单机构交易笔数排名[11]

排名

收单机构

中文名称

所在国家

交易笔数(百万笔)

1

Bank of America

美国银行

美国

9260.9

2

First Data

第一资讯

美国

3

Chase Paymentech Sol. 大通支付

美国

5489.8

4

Citi Merchant Services 花旗商户服务

美国

5204.7

5

WorldPaya

英国

4600.0

6

Fifth Third Proc.Sol. 五三银行

美国

4238.4

7

Cielo

巴西

4063.0

8

Barclays

巴克莱银行

英国

2716.9

9

Credit Mutuel

法国国民互助信贷

法国

2350.2

10

Redecard

雷德卡公司

巴西

2320.3

11

Elavon

伊万

1889.6

12

Heartland Pymt.Sys.

中心支付

美国

1799.7

13

Global Payments

环汇公司

美国

1762.7

14

WorldPay

美国

1748.0

15

Swedbank Groupa

瑞典银行

瑞典

1350.0

16

BC Card

BC卡公司

韩国

1316.3

17

Group Credit Agricole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法国

1282.2

18

Wells Fargo Mech.Serv. 富国银行

美国

1202.8

19

HSBC/GlobalPayment 汇丰银行/环汇公司

英国

1142.6

20

Groupe BPCE

法国大众储蓄银行

法国

972.5

注:a包括该机构在其他国家的收单交易;

数据来源:《尼尔森报告》(The Nilson Report),2011年10月,第982期

随着银行卡产业内的组织功能细分及业务外包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收单机构将收单交易处理和收单专业化服务等非核心业务外包。不过,收单机构作为与商户签约和付款责任的主体,仍承担收单风险。从美国收单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从事狭义收单业务[12]、收单交易处理业务和收单专业化服务业务的主体,逐渐分化为收单银行、收单交易处理商和独立销售商。就国内情况而言,收单主体开始多元化,除商业银行从事收单业务外,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支付机构在获得收单牌照后,进入收单领域。

除商户收单机构外,收单市场还存在着大量ATM收单机构。譬如在加拿大,除银行在市场上布放ATM外,其他非金融机构也可以经营ATM业务[13]。在英国,跨行ATM交易的收单主体主要有银行、建筑合作社(building society)[14]以及ATM独立运营商[15]。

在国内,目前只有商业银行具备加钞资质,因此,ATM收单机构都是商业银行。商户收单机构除了商业银行外,还有一些非银行类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不过,商业银行仍是主要的收单主体。随着收单机构的逐渐成熟和产业链的进一步细分,专业化收单机构将在受理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

银行卡组织是转接清算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根据运作模式的不同,银行卡组织分为封闭式卡组织和开放式卡组织,它们分别运营封闭式银行卡网络和开放式银行卡网络。根据服务地域范围的不同,银行卡组织又分为全球性卡组织和区域性卡组织,其中,全球性卡组织大多发展成为国际卡公司,而区域性卡组织的银行卡网络一般仅限于某国或某一地区。此外,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根据业务领域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借记卡转接机构、信用卡转接机构和ATM转接机构。

封闭式卡组织通常直接从事发卡和收单业务,即直接向消费者发行自有品牌的银行卡,并直接从事商户收单业务,属于相对独立的银行卡运作体系。美国的运通、发现卡(Discover Card)公司、大莱[16]和日本的JCB都属于这类卡公司。由于直接从事发卡和收单业务,所以在这类公司收入中,商户回佣和利息收入占比相对较高。例如,2011财年Discover总收入中,利息净收入占68.8%,商户回佣和交换费收入占15.3%。近年来,部分封闭式卡组织呈现出向开放式卡组织发展的态势,如美国运通和日本JCB公司在自行发卡的同时,也联合商业银行发行自有品牌的银行卡。

开放式卡组织是专门从事银行卡转接清算业务的机构。作为一种典型的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开放式卡组织的运作模式与第二章介绍的转接清算机构的运作模式完全相同。开放式卡组织为收单市场和发卡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每个参与者都能连接到联网通用的庞大银行卡网络中,并与其成员机构之间制订统一的银行卡业务规范、技术标准、清算规则、成员机构业务成本收入分配及风险承担原则,以保证转接网络的信息交换和交易清算能有效进行。无论收单机构还是发卡机构,新参与者要想加入开放式卡组织,必须承诺遵守卡组织的各种规则,从而成为卡组织的成员机构。作为银行卡组织股东的成员机构也推举代表参与卡组织的董事会,因此,卡组织所有权和控制权掌握在成员机构手中,成员机构对卡组织的重大业务决策以及各项技术业务规则的制定具有直接的投票权。

目前,全球性卡公司包括美国的VISA、万事达、运通、发现卡、日本的JCB和中国银联。其中,VISA和万事达在交易金额方面占领先地位,中国银联和VISA在发卡量方面较有优势(见表2.3)。

表2.3 2010年全球性卡公司排名卡品牌

总交易额

(十亿美元)

市场份额

交易量

(十亿笔)

市场份额

发卡量

(百万张)

市场份额

VISA

7295.05

57.53%

97.22

67.25%

2183.1

38.07%

万事达

2726.98

21.51%

34.78

24.06%

975.4

17.01%

银联

1825.03

14.39%

6.69

4.63%

2415

42.11%

美国运通

713.30

5.63%

4.79

3.31%

91

1.59%

JCB

92.79

0.73%

0.93

0.64%

64.2

1.12%

大莱

27.13

0.21%

0.16

0.11%

5.8

0.10%

总计

12680.28

100%

144.57

100%

5734.5

100%

数据来源:《尼尔森报告》(The Nilson Report),2011年3月,第968期。

从全球范围来看,区域性卡组织包括美国的三大区域性EFT网络、加拿大的Interac、欧元支付组织联盟(EAPS)、英国的LINK、法国的CB、新加坡的NETS和巴西的Good Card 等。这些区域性卡组织大部分为该国的借记卡和ATM转接清算机构。譬如,美国的三大区域性EFT网络Star、Pulse和NYCE,主要负责美国境内ATM和在线借记卡的网络运营。Interac 运营着加拿大唯一的借记卡网络和品牌,负责加拿大全国的借记卡网络发展与运作。Interac 借记卡可实现两类交易:A TM取款(Interac Shared Cash Dispensing,即SCD)和POS消费(Interac Direct Payment,即IDP)。

欧元支付组织联盟(以下简称EAPS)是在2007年由欧洲六家借记卡网络(德国Electronic Cash、意大利PagoBancomat/Bancomat、葡萄牙Multibanco、西班牙Euro 6000、英国LINK 和泛欧ATM网络Eufiserv)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发起创立的。EAPS是开放性组织,任何银行卡网络只要承诺遵守《SEPA卡框架》,都可以申请加入EAPS。EAPS本身不从事转接处理业务,仅定位于跨网络交易的受理品牌建设,也不介入各银行卡网络的内部交易领域。英国的LINK负责转接英国的跨行ATM交易,约有50家成员机构。LINK对所有的ATM 运营商开放,负责制定业务规则、技术标准、操作流程,还负责定价和标识管理等工作。在法国,CB卡组织是唯一的银行卡转接机构,任何根据法国银行立法可以发行银行卡或管理现金提款的机构都可以加入。CB负责转接法国所有境内银行卡的跨行交易,以及外卡全部交易。CB国际卡的国际受理则由其他卡组织(如VISA和万事达)代理。

新加坡星网电子付款私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NETS)是由新加坡的三家主要银行星展银行(DBS Bank)、华侨银行(OCBC Bank)和大华银行(UOB Bank)共同发起成立的,主要为新加坡持卡人提供在线借记支付服务。NETS网络包括POS网络、ATM网络、CashCard 网络和eNETS网络四部分,提供EFTPOS、CashBack(商户POS小额提现)、共享ATM服务、CashCard、eNETS等电子支付服务。

Good Card是巴西唯一的地区性卡组织,在巴西国内与多家发卡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Good Card的主要客户包括中小型零售业者,以及还未与国际卡公司合作的金融企业,这些金融公司基本上以处于社会经济中下层的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

4、第三方服务机构

随着银行卡专业化服务市场的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公司层出不穷并不断发展壮大。

在交易处理专业化服务领域,目前全球最大的交易处理商是第一资讯集团(以下简称FDC)[17]。2011年FDC服务的商户和金融机构分别达到620万家和4000家,处理的交易笔数达到560亿笔,当年收入达到107亿美元[18]。此外,FDC旗下的西联国际汇款公司(Western Union)是全球最大的特快汇款公司,代理网点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自2002年以来,FDC进行了一系列猛烈的兼并和收购,其中不仅包括交易处理商和网络服务商,还包括一些当时较大的商户收单机构,譬如1995年的第一金融管理公司[19]和卡公司服务机构[20]等。时至今日,FDC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交易处理商,它在某些国家已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收单机构。

在国际银行卡专业化服务市场上,TSYS也是一个重要的电子支付处理商。它为300多家收单机构和100多万个商户提供交易处理、POS服务、商户信息管理服务、数据库服务等技术支持和信息处理相关服务。除了收单处理业务外,TSYS还提供发卡方面的服务,涵盖了从邮寄账单到系统运营等各个环节。此外,美国的环汇公司(Global payments)、大通支付(Chase Paymentech)和伊万(Elavon)也是全球主要的收单处理机构。

在我国,银联数据是国内最大的发卡外包处理服务商,为中国银联、VISA、万事达、JCB 等主要卡公司的各种银行卡产品提供发卡数据处理和其他相关服务。截至2012年2月,银联数据已经与兴业银行、民生银行、花旗银行、东亚银行等境内外125家机构签署发卡外包服务合同。银联商务作为国内较早开展银行卡收单专业化服务的公司,为各大商业银行的收单业务提供专业化外包服务。

三、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

银行卡从产生到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支付方式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全球银行卡产业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变革三个阶段。(一)起步阶段(1950-1970年)

1951年,美国纽约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在纽约长岛发行了全球首张具有循环信贷功能的信用卡,卡上显示持卡人的账号和消费限额。这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卡的出现。1953年,美国第一国家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此后,美国众多银行相继发行了银行卡。截至1955年末,美国大约有100家银行发行了银行卡。伴随着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加快全球化发展步伐,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相继发行银行卡。

在这个阶段,银行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商户回佣,但商户回佣不足以抵补银行成本,因而绝大多数银行纷纷终止信用卡的发行。但是,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BOA)的管理层们并未放弃,经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和营销变革,美国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终于在1961年开始盈利。为了进一步拓展业务,1966年,美国银行开始建立一个特许经营体系,邀请一些银行成为美国银行卡的被许可机构,发行信用卡。1970年,美国银行成立了美国银行卡公司(NBI),并将这种特许经营体系称之为“银行卡联盟”。1974年,美国银行与欧洲国家的一些商业银行合作成立了国际信用卡服务公司(IBANCO),开始拓展美国之外的海外业务。1976年,NBI正式更名为VISA美国;1977年,IBANCO正式更名为VISA国际服务协会,也即VISA国际。

1961年,日本第一个专门的信用卡公司JCB成立,1981年JCB开始国际化进程,将受理网络和发卡业务扩张到日本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成为第一个美国之外的全球信用卡公司。1965年,芝加哥4家大银行和伊利诺伊州9家银行成立了美国中西部银行卡协会;1966年,美国东海岸的14家银行创建了银行间信用卡协会(Interbank Card Association,ICA),并发行统一标识的银行卡。1967年,纽约市的三家银行创立了东部银行卡协会(the Eastern States Bankcard Association),加利福尼亚的四大银行——Wells Fargo、Crocker银行、加利福尼亚

银行和加利福尼亚联合银行——组成了西部银行卡协会((Western States Bankcard Association,WSBA)。不久WSBA加入ICA,联合组织命名为MasterCharge,1979年更名为万事达卡国际组织(MasterCard International)。

对社会公众而言,美国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第一次使人们真正体验到了银行卡跨地区使用的便捷性。但这一切只是开始。1968年,由于银行卡欺诈、授权体系混乱、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管理架构等问题,美国银行的信用卡项目开始遭到特许银行的抱怨。

此时的美国信用卡市场正处于一个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阶段。万事达通过合并,已经吸纳了加州和东海岸的大量银行,在银行卡市场处于领先地位。而美国运通也在构建一个全国性的银行卡交易处理系统,实现封闭式的银行卡网络运营。在这种环境下,美国银行卡公司重新创建了一个银行卡合作组织。该组织通过设计产品定价和丰富产品功能等实现各发卡银行之间的竞合并存,并于1977年正式更名为VISA。在技术革新、内控优化、营销策划等多种措施下,VISA有效提升了公司形象,并通过赞助体育、公益、教育等事业而一跃成为银行卡组织中的先锋。

(二)发展阶段(1970-2002年)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银行卡组织全球交易网络的铺建和POS终端的广泛拓展,银行卡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普及。1971年,法国CB组织发行的“蓝卡”允许持卡人在ATM上随时提取现金,成为世界上第一张既能支付又能取款的信用卡。1974年,澳大利亚九家银行合资建立了Bankcard 信用卡组织,负责网络日常维护和信用卡交易处理。相对于北美和欧洲地区,中东欧、中东和非洲等地的银行卡产业发展仍然较慢,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银行卡业务规范等方面,但其发展速度表现出惊人的后发优势。1981年,日本JCB开始借助旅游业全面拓展全球商户资源,并在积累了一定的海外特约商户的基础上,自90年代起快速在香港、美国、泰国、英国、韩国、意大利、新加坡、中国大陆等日本人往来的主要国家或地区推出JCB卡。

在各国银行卡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银行卡产业的风险管理能力逐步增强。1974年,法国人罗朗·莫雷诺发明了智能卡(Smart Card)。1978年,法国推出世界上第一张智能信用卡,开启了智能卡在银行卡领域的应用。1985年,万事达率先将防伪技术运用于信用卡,以提高信用卡使用安全性。各银行卡组织联合商业银行,通过交易监控、持卡人信息跟踪、卡片校验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和开设全球风险培训课程等措施应对伪卡欺诈。

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卡基支付在零售业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银行卡日渐成为应用领域广泛的多功能支付工具。1991年,万事达推出快速支付服务(Quick Payment Service),快餐店、停车场、电影院等传统使用现金的场所开始受理银行卡,银行卡使用范围快速扩大。在欧洲地区,土耳其等国家通过银行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直接从现金进入电子支付时代。1993年,EUROPAY、万事达和VISA联合起来,共同发起制定了银行卡从磁条卡向芯片卡(又称IC卡)迁移的技术标准,简称EMV标准,并于1999年成立EMVCo 公司。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已经完成或正在向银行IC卡迁移。

银行卡作为支付工具和信贷工具,对刺激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且直接的积极作用,因此很多国家政府通过一系列银行卡产业支持政策促进银行卡市场的发展。例如,阿根廷政府为鼓励中小商户受理银行卡,向租赁了POS终端的中小商户提供30美元的固定补贴;并向商户定期返还一部分刷卡手续费,尤其是对于小型商户,阿根廷政府甚至采取了完全返还刷卡手续费的措施。韩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要求零售、餐饮、宾馆行业的商户必须受理银行卡,年营业额超过3亿韩元的所有商户必须接受银行卡,否则将受到严惩;对于受理银行卡的商户,给予银行卡交易额1%的税收优惠,最高税收减免额为500万韩元(约为人民币2.5万元)。为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韩国政府提出,2009-2010年,给予餐饮、

酒店类商户银行卡交易额2.6%的税收优惠,给予一般类商户银行卡交易额1.3%的税收优惠,并将最高税收减免额由500万韩元增加到700万韩元。此外,各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居民用卡消费。如阿根廷政府向持卡人返还一定比例的增值税,其中持卡人用借记卡消费将获得3%的增值税返还,用信用卡消费将获得5%的增值税返还。韩国政府规定自1999年起,持卡人持卡交易金额超过其总收入的10%后,超出部分的20%可免缴所得税,年减免限额为总收入的20%或500万韩元。并且,韩国政府每月为持卡人举办抽奖活动,凡月持卡消费达1万韩元者可凭刷卡回单参与抽奖,每次中奖名额约11万人,奖金从政府预算中支出。

在这一阶段,银行卡组织盈利模式基本成型。但开放式卡组织和封闭式卡组织的盈利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对开放式卡组织而言,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必须成为其会员并承诺遵守其规则。开放式卡组织向会员机构收取品牌服务费和网络服务费等,同时规定发卡方和收单方之间的交换费。封闭式卡组织则直接发卡、直接收单,并以规模化的发卡量和大量客户消费信息为商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促销,赚取商户手续费收益。

(三)变革阶段(2002年-至今)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日益演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会诚信文化的建立和对持卡人权益的关注,全球银行卡产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产业变革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各国之间尤其是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相应地,人们对支付往来的便利性提出了需求,由此推动了区域性银行卡组织联盟的发展。2002年,欧洲宣告建立单一欧元支付区,以促使欧洲各国在跨国支付清算中达到与本国国内相同的效率水平。2007年11月,欧洲六个国家的借记卡网络建立了欧洲支付体系联盟,并于2008年1月推出泛欧银行卡品牌EAPS,各参与方的银行卡可以在其他所有参与方的A TM和POS 终端上受理。在东南亚,新加坡NETS、马来西亚MEPS、泰国PCC以及印度尼西亚Indopay 等本土银行卡组织建立区域性支付联盟Aseanpay,实现东盟地区的区域互联。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经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国内商业银行电子化水平迅速提高,为银行卡起步奠定了重要基础。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了第一张银行卡,揭开了国内银行卡发展的序幕。为了改变各银行独自发卡独自收单所带来的银行卡跨行、异地使用不便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银行卡产业的规模化发展,2002年3月中国银联成立。伴随着国内经济和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间的往来活动日益增多。为了满足中国人日益增长的境外商务、旅游、学习的用卡需要,把境内商业银行的服务通过银联网络延伸到境外,中国银联从2004起开始了国际化发展道路。对封闭式银行卡组织而言,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快速、高效地实现全球化的市场扩张,封闭式卡组织不再固守自我发卡和收单的封闭发展模式,转而在海外采取授权许可等方式经营其发卡和收单业务,逐步走向部分开放。以美国运通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运通逐渐向其他金融服务机构开放其网络,和一些战略合作伙伴合作发行联名卡,例如,澳大利亚、中国的一些银行都发行了运通卡。又如日本JCB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将品牌许可给一些境外商业银行,通过其发行JCB 卡。

2、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产业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银行卡支付创新的步伐开始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从传统的银行磁条卡向更安全、更智能的银行IC卡迁移。日益普及的固定电话、电脑、手机、数字机顶盒等电子产品逐步发展成为更便捷、低成本的支付终端。信息技术的演进促使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固定电话网络、数字电视网络都发展成为银行卡的新支付渠道。多样化的支付终端和支付渠道催生了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数字机顶盒支付等新兴支

付方式。在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这些新兴支付的蓬勃发展不仅给传统银行卡支付产业带来新的市场空间,而且给原有的市场参与主体带来新的挑战。对此,国际卡公司纷纷加大了产品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如万事达的网关服务(MasterCard Gateway Service, MiGS)不仅支持互联网支付网关,而且支持邮购/电话购物(MOTO)、电话支付、手机支付、零售POS终端支付等几乎所有电子支付领域。VISA在美国、德国、韩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手机支付业务试验。中国银联亦于2003年推出手机支付业务,在2006年推出互联网安全支付服务,并相继推出电话支付和数字机顶盒支付等创新产品。

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银行卡市场的技术准入门槛逐渐降低,一些以提供发卡处理和收单处理为核心业务的第三方机构由此发展壮大,并已实现规模化运营。全球最大的两家第三方处理商FDC和TSYS通过持续的国际化扩张已成为国际银行卡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2007年4月初,国际私募基金KKR斥资290亿美元收购FDC,该出价是当时万事达市值的3倍多。2008年1月,TSYS正式从西诺佛金融公司分拆,成为完全独立的上市公司。同时,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对传统商户收单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专业化服务机构在大量参股收单机构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承担了收单机构的绝大部分职能,部分收单机构仅需完成账户管理和资金划拨工作。

面对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日益壮大所带来的激烈竞争,银行卡组织开始转变经营战略,从单纯的转接组织向综合支付服务商转变。如Discover传统上是以信用卡业务为核心,2005年Discover收购了密码借记卡网络Pulse,将产品线由信用卡扩展到借记卡和ATM,从而具备了向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电子支付产品的能力,其市场定位调整为电子支付服务公司。

3、对持卡人权益保护的关注所带来的产业变革

信用卡市场的过快发展会使银行对客户过度挖掘,并放松信贷审批条件,在整个社会征信体系暂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引发卡债危机。

以韩国和中国台湾为例,韩国政府在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信用卡消费的同时,没有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规避产业风险,且监管机构的行业准入管理不够规范和清晰、个人信用体系暂未建立,由此导致银行卡行业风险控制能力薄弱,从而引发信用卡危机。自2002年初开始,韩国信用卡公司的逾期未缴率显著上升,并于2003年3月中旬持续上升至10%左右。台湾地区的发卡机构为了抢占客户资源,通过向持卡人赠送礼品、投入大量的广告营销费等方式扩大信用卡市场的占有率。过度营销导致了发卡泛滥,进而引发了睡眠卡的产生。这不仅占用了全社会资源,而且还影响了银行卡产业的运行效率。不少发卡机构采取重规模、轻质量的发展策略,不仅从金卡到白金卡免年费,同时还放宽信贷审核标准,盲目追求发卡量而对申请人状况审查不严或者降低门槛,由此产生过度消费、透支炒股等高风险事件。在中国台湾风险监控滞后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信用卡市场的过快发展导致无序竞争的出现,由此爆发了2005年的卡债危机。2006年以来,台湾信用卡三个月逾期账款率一直高居3%不下,而现金卡则于2006年5月达到7.84%,大大超过了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的3%警戒线。同期,信用卡和现金卡的贷款余额达6773.5亿元,逾期账款为338.7亿元,平均逾期率为5%。

为了应对信用卡市场上出现的信用危机,各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银行卡产业监管体系的变革以保护持卡人的权益。如韩国政府出台了《防止产业资本支配金融产生副作用的办法》,对信用卡市场准入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对信用卡的领取也做了严格规定。同样,中国台湾政府也从规范发卡行为、监管广告行为、规范卡债催收、完善风险内控、财务监督、控制坏账、完善风险信息披露制度等各方面控制风险。

此外,美国信用卡业务高度依赖利息及其相关收入的模式,使得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波及到信用卡业务。在零售消费下滑的市场环境下,信用卡未偿余额的上升蕴含着拖欠和坏账进一步扩大的风险。对此,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5月22日签署了信用卡改革法案。该

法案旨在削弱信用卡发卡机构提高利率及向消费者收取更高费用的能力,并限制信用卡发放机构向青少年和大学生推销信用卡,从而在控制信用卡风险的同时保护持卡人权益。

4、全球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现状

银行卡产业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产业。银行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末[21],全球银行卡发卡量为65.2亿张,人均[22]持卡量约0.95张;2010年全年银行卡消费交易金额为9.64万亿美元,卡均交易金额为1478.5美元;全年银行卡交易笔数为1318.7亿笔,卡均交易笔数为20.2笔。

从全球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特点来看,由于产业发展的路径不同以及各国(地区)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差异,各区域呈现差异化发展。在北美,尽管近十年来借记卡快速发展,但目前信用卡仍然是主导产品。例如,2011年美国银行卡交易金额中的52.5%来自于信用卡交易[23]。欧盟的银行卡产业则以借记卡为主导,2010年欧盟借记卡的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分别是信用卡的5.64倍和3.58倍[24]。在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尽管银行卡起步晚于欧美地区,但信用卡和借记卡都呈现快速发展,并且,储值卡等新支付产品在个人消费支付、尤其是小额支付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发卡主体进一步多元化,除了商业银行和专业信用卡公司等金融机构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百货公司、大型连锁商店、超级市场、加油站等企业也逐渐加入发卡行列。

随着银行卡技术的不断进步、银行IC卡的推广应用以及各国(地区)对银行卡风险控制重视程度的提高,全球银行卡总体欺诈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2010年,全球银行卡全年欺诈率为0.045%,欺诈损失总金额约为76亿美元。

四、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

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卡产业发展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形成和发展四个阶段。

(一)萌芽期——代理外卡收单阶段(1979-1984年)

为适应改革开放带来的境外来华人士剧增的形势,1979年,中国银行批准广东分行代理香港东亚银行发行的东美信用卡的取现业务,从此我国境内有了银行卡这一新生事物。1980年,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开始开展外卡收单业务。1981年,中国银行总行与汇丰银行等7家境外机构签约,在中国银行全国系统内开展外卡收单业务。此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陆续开展了外卡收单业务。

(二)起步期——自主发卡阶段(1985-1992年)

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标志着国内银行卡产业迈出了发展性的第一步。1987年,中国工商银行发行了红棉卡,并于1989年更名为牡丹卡。1990年,中国建设银行发行了龙卡。1991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在广州、佛山、中山地区发行金穗卡。1992年,深圳发展银行发行了发展卡。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起步,投资建设了大量的计算机业务处理系统,为银行卡业务发展奠定了系统和网络基础。这一阶段,国内银行卡业务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截至1992年末,全国银行卡发卡量达190万张,当年交易额达600亿元。

(三)形成期——金卡工程阶段(1993-2001年)

1993年以前,各个商业银行都是独立发卡,发卡标准不统一,而且各商业银行独立布放自己的POS终端和ATM,各行发行的银行卡只能在本行终端上使用。由于资源无法共享,不仅使得商业银行的投入无法有效降低,而且不利于国内银行卡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为提高全社会银行卡设备、机具、网络等资源的共享程度,倡导全民使用银行卡,国家“金卡工程”于1993年正式启动:

1、区域性统一市场形成期(1993-1997年)

1993年,为加速银行卡资源共享程度,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各商业银行编写了《关于在我国实施电子货币工程(即金卡工程)的总体设想》等一系列规划、标准和规范,确定在18个试点城市(后追加6个)组建地方性的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以实现银行卡的同城跨行使用。首批12个试点省市的信息交换中心在1997年9月全部投入运行,其中10个省市实现了ATM 和POS终端的跨行联网,2个省市实现了ATM跨行联网。

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发行银行卡。交通银行(1993年6月)、国家邮政储汇局(1994年10月)、广东发展银行(1995年3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95年4月)、招商银行(1995年6月)等都加入了发卡行列。其中,广东发展银行于1995年3月发行了国内第一张贷记卡——广发银行卡。1995年7月,招商银行推出“一卡通”。“一卡通”是国内首张集多账户、多功能于一体的银行卡。在此阶段,我国发卡机构数量、发卡总量、银行卡产品种类、交易规模都快速增长。

2、全国统一市场萌芽期(1998-2001年)

为实现银行卡的异地使用,1997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共同发起成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并在1998年12月底建成了异地跨行信息交换系统。中国人民银行还积极支持各家商业银行加速系统内的联网通用步伐,支持商业银行的总行、18个城市的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分别与总中心联网。199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全国银行卡工作领导小组”,和12家商业银行联合开展金融认证中心(CA)的建设,并积极支持开展网上银行业务。鉴于跨行、异地联网通用步伐缓慢,中国人民银行在2001年2月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银行卡工作会议,并开始筹建我国的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2001年末温家宝副总理视察信息交换总中心时,提出在全国开展“314工程”。

金卡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全国统一的银行卡业务规范和标准的形成,推进了全国统一的银行卡跨行转接网络的建设。这一阶段,国内银行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到2001年底,全国银行卡发行量达3.83亿张,其中借记卡3.59亿张,准贷记卡2311万张;特约商户超过15万家,POS终端21.8万台,A TM3.8万台,当年交易总金额8.43万亿元,银行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提高到2.7%。在这期间,发卡量平均年增长64%,交易量平均年增长76%,特约商户数量平均年增速为51%。

(四)发展期——联网通用阶段(2002-2006年)

2002年3月,中国银联成立,2002年由此成为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2002年开始,国内银行卡产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中国银联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规则联合制定、业务联合推广、市场联合拓展、秩序联合规范”的发展新体制正式形成,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国内的银行卡联合组织和国内银行卡产业的核心枢纽,中国银联以市场化的方式进一步推动联网通用。各银行通过中国银联的全国统一的转接清算网络,实现了交易清算系统的互联互通,进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由此奠定了国内银行卡市场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而且,中国银联从成立之初,就开始创建自主的银行卡品牌。这提高了国内银行卡产业各参与主体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国内银行卡产业掌握对自身发展的主导权,以及各主体在应对国际性企业竞争时的话语权。

随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丰富以及收入结构的多层次化,其发展重点开始从公司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而银行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向个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支付工具,还是要提高零售客户的综合服务水平,商业银行都离不开银行卡。于是,越来越多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银行加入到发卡队伍的行列,国内银行卡发卡市场的参与主体逐渐多元化。同时,商业银行对银行卡业务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促使银行卡发卡数量快速增长。此外,国内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的转变和

消费结构的调整,使得居民的消费信贷需求迅速扩大。信用卡作为使用便利、获取便捷的大众消费信贷工具,开始逐渐受到持卡人的欢迎。特别是2002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相继建立自己的信用卡中心后,信用卡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末,国内共发行11.3亿张银行卡,是2002年的2.3倍;其中,信用卡发行量达到0.5亿张,是2002年的2.2倍。

在中国银联与各家商业银行共同努力下,国内银行卡受理市场规模小、投入不足、覆盖面有限、交易成功率低的问题日渐改善。我国银行卡的联网通用不断深化。截至2006年末,境内联网商户达52.1万户,联网POS机具达81.8万台,联网ATM达10万台,分别是2002年的2.8倍、3倍和2.1倍,一个规模化的银行卡受理网络在我国已经形成。在联网通用不断深化和国内银行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的共同作用下,国内银行卡交易额呈现快速递进增长。2006年全国银行卡交易总金额达到70.6万亿元,是2002年的6倍。银行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由2001年的2.7%上升到2006年的16.6%。

随着近几年国内银行卡机构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跨出国门,国内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开始境外发卡。2002年,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在香港推出首张人民币银行卡,拉开了国内银行卡产业国际化序幕。在国内银行卡机构的国际化道路上,中国银联一直发挥着银行卡组织的重要作用。2004年初,中国银联开始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并于当年实现了银联卡在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受理。这揭开了国内银行卡产业主动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新篇章。

在这一阶段,国内各产业主体本着“共同事业、共求发展、和谐共赢”的原则,携手共同推进国内银行卡产业朝产业链各利益主体和谐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平衡发展、国内与国际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迈进。

(五)变革期——开拓创新阶段(2007年-至今)

进入2007年,在过去几年联网通用、联合发展的基础上,国内银行卡产业步入一个开拓创新的新阶段。银行卡市场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发卡市场保持规模增长,截至2011年末,国内银行卡累计发卡量已突破29亿张。从银行卡品牌来看,银联标准卡累计发卡量达23.6亿张。银联标准卡不仅在借记卡市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而且在信用卡市场的份额快速提升。与此同时,发卡机构日益重视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

借记卡作为个人零售业务的综合平台和重要抓手,得到发卡机构的持续高度重视。商业银行除了依靠对公业务带动借记卡业务外,更加重视并加大了借记卡营销力度,加强了借记卡产品创新,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有针对性的借记卡产品。

随着信用卡发卡量增速的逐步放缓(由2007年的82%回落至2011年的24.3%),信用卡市场从高速增长期步入平稳发展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发卡机构的市场策略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发卡机构不仅借助传统营销手段,而且更加注重目标客户的细分和业务创新来寻求差异化竞争。

同时,发卡机构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和强化持卡人的信贷习惯。例如,为满足持卡人对网络购物尤其是网购大额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发卡银行推出了自己的信用卡网上商城和网上支付的分期付款业务,并提供手续费和利息的优惠。通过将网上商城平台与团购、秒杀、抢购等购物方式,以及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进行整合,发卡银行在促进持卡人的信用卡网上购物乃至信贷消费方面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第二,境内银行卡受理范围不断拓展,不仅逐渐覆盖了经济较发达的中心城市,而且加速向二级地市和广大县乡、农村地区延伸。截至2011年末,境内受理银行卡的商户总量达318.01万户,POS终端和A TM总量分别达482.65万台和33.38万台。

在受理环境相对成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地区,银行卡便民支付终端形式日益多样化,终

端功能不断丰富。以“银联便民支付点”为例,它既可以让持卡人方便地缴纳公共事业费、通讯费等日常生活费用,又提供了跨行转账、信用卡还款、保险购买等多项便民支付服务。这类便民支付终端不仅分布于便利店、超市、卖场、地铁等公共场所,而且还进入了社区。截至2011年末,银联便民支付服务网点已达14万个。

第三,各种创新支付方式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支付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境内银行IC卡的受理环境已经初步具备,银行IC卡产品逐渐丰富,其行业应用不断拓展,商业银行的IC卡发卡业务也在加速推进。与此同时,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等新兴支付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以互联网支付为例,2011年,国内互联网支付规模达到2.03万亿元,继续保持100%以上的增幅[25]。互联网支付行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除航空客票、网络购物外,信用卡还款、公共事业缴费、电信缴费、网络保险、教育缴费等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领域成为近年来互联网支付市场发展的热点。尤其是近年来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上支付的日趋活跃。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支付受到空前关注。包括中国银联、移动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内的产业链各方积极展开手机支付业务的合作与试点。2010年,中国银联除在更大范围试点新一代手机支付业务外,还联合商业银行、运营商、以及手机制造商等共同成立了“移动支付产业联盟”。2011年,中国银联继续与产业链各方开展合作,推出多个不同的现场支付方案,以推动现场支付的发展。如在NFC-SD模式上,中国银联与宏达国际电子(HTC)合作,推出国内首款内置芯片的智能手机;在NFC-SIM模式上,中国银联联合中国电信、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广东推出“天翼羊城通卡”等。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监管机构大力推动国内手机支付标准的统一。

第四,境内银行卡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银联努力打造全球主要银行卡品牌,在国际业务领域与更多的全球机构展开合作,不断延伸境外受理网络;并积极联合境内商业银行开展境外用卡营销,不断扩大境外交易规模。境内商业银行除积极推进境外发卡外,还在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展开跨境机构合作以及海外投资并购等方面加快步伐。截至2011年末,境外发行了近1300万张银联卡,银联卡境外受理商户达151.6万家,ATM达91.7万台。银联品牌不仅得到了境内持卡人的认可,而且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持卡人的认可。在境内银行卡产业加速国际化的同时,境内银行卡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发展潜力也吸引外资法人银行和国际卡公司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孕育新的变化。截至2011年末,共有15家外资法人银行发行了银联标准人民币卡。外资法人银行的加入,尽管进一步加剧了境内发卡市场的竞争,但也带来了更为先进成熟的经验。

五、银行卡产业特征

银行卡组织在银行卡产业链中处于枢纽。作为联结发卡机构与收单机构的平台,卡组织构建一个能够供广大持卡人使用的覆盖众多商户及各类终端的网络,用以满足持卡人及商户的支付需求;通过这一网络,产业各方的利益得以协调,最终使所有参与者都从中受益。银行卡产业的这一特性决定了银行卡产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的特征,银行卡产业也因此拥有了独特的定价机制和产业组织形式。

(一)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

1、双边市场的定义

双边市场是指由一类可称为平台型企业的运营商通过一定的价格机制向基于平台交易的双方(如消费者和商户)出售平台产品或服务,并努力促成它们在平台上实现交易的市场结构[26]。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双边市场是指该市场中存在一个或者数个网络平台的运营者,它们促使平台最终使用者之间发生相互关系,并通过调节双边市场的利益关系来促使两边的使

用者通过该平台完成交易[27]。与一般的企业不同,网络平台的运营者同时运作两个需求相互依赖且相关程度很高的市场,并使双方发生交易。

在双边市场中,当平台运营商对两边市场用户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调整两边市场用户的收费分配机制时,则会影响到整个双边市场的交易量和利润。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产业都具有明显的双边市场特征。比如,游戏平台供应商需要借助游戏玩家的使用来说服游戏软件开发商基于其平台进行软件开发;同时还需要借助软件开发商基于其平台开发的游戏软件,吸引更多的游戏玩家。又如房产中介行业,房屋中介商需要锁定大量的购房者或租房者,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卖家提供房源;而更多的房源又能够拓展房屋买方市场规模。

2、双边市场的特点

与由一类企业作为供给方和一类用户作为需求方所构成的传统单边市场不同,双边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双边市场上的平台运营商通过努力吸引两类用户加入其构造的服务平台,将这两类用户联系或协调在一起,促成两类用户之间发生交易。

其二,平台运营商的用户被分成两类或者更多类型,平台运营商向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性质不尽相同的服务,并与每类用户之间形成平台的一边市场。

其三,平台上不同类型的用户之间存在交易或者交换作用,平台运营商通过协调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使得每个群体都能受益。

3、银行卡产业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

在双边市场中,对平台运营商的需求是来自于两边市场的联合需求,缺少任一市场的需求,对平台运营商的需求都难以形成。银行卡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在银行卡产业中,银行卡组织成为双边市场中的平台运营商,通过搭建网络平台来连结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持卡人和特约商户成为两边市场的终端用户,对银行卡服务的需求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只有持卡人和商户同时产生对银行卡支付方式的联合需求时,银行卡支付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对银行卡产品的需求实际上是为持卡人和特约商户提供支付便利的综合反映,银行卡带给持卡人的效用随着受理银行卡商户数量的增加而上升,商户受理银行卡获得的效用也随着持卡人刷卡消费的增加而上升。因此,只有当消费者和商户对银行卡的需求获得某种平衡时,持卡人和商户才能从中受益,银行卡组织网络平台才能实现正常运转,银行卡的价值也才能得以体现。所以,银行卡服务的价值取决于双边市场中使用和受理银行卡所形成的网络,网络越大,服务的价值也越大。

(二)银行卡产业的外部性特征

1、网络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指每一个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都能使其他用户受益或遭受损失的现象。如果给其他用户带来收益,可称之为正外部性,反之则为负外部性。网络型或平台型经济通常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包括成员外部性和使用外部性。其中,使用外部性来自于使用决策,是指市场某一边的需求决策能够影响另一边的成本和收益。比如房地产市场,当购房者选择通过房地产中介市场买房时,房屋所有者需要支付给房地产中介佣金,但同时节约了寻找购房者的时间成本。当购房者仅仅通过朋友介绍买房时,房屋所有者可以省去房地产中介的佣金费用,但寻找购房者的时间成本大大增加。

成员外部性是指消费者使用具有同种或类似性质的产品或服务时形成一个网络,当其他消费者为购买这样的产品或服务加入这个网络时,会获得额外的价值,这种由消费行为产生的价值溢出效应即称为成员外部性。成员外部性又分为直接外部性和间接外部性。其中,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同一市场内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即使用同一产品的消费者可以直接增加其他使用者的效用。当用户对产品的价值随着用户的增加而增加时,便会产生直接网络外部

【精编范文】银行卡怎么防止查明细-优秀word范文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银行卡怎么防止查明细 篇一:个人的银行不良记录怎么查询? 银行个人的不良记录怎么查询? 关于银行不良记录查询,应该是很多人都想要了解的问题吧。毕竟在生活中, 我们每天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有很多的事情要忙,不可能顾及到所有的事情, 可能是因为我们忘记了还款,也可能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银行不良记录查 询就因此而诞生了。但是,我们的一时疏忽可能会为了我们自己带来一定的麻烦,比如日后的一些办理贷款啊,或者以后再银行的一些业务啊,可能或多或 少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不良记录我们是要查到的,不仅警示自己,也要提 醒自己不要忘记了这些规定。正常来讲呢,不良记录会对我们的一些个人业务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也不是终身都伴随着大家的,不会跟着大家一辈子。虽然 我们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关于银行不良记录保存多久的明确条例规定,但是根 据国外的记录保存时间来看,负面记录一般保存七年,破产记录一般保存十年,正面记录保存的时间会更长一些,那么查询记录呢,一般就只保存两年。根据 国外的这个记录保存时间来看的话,我们国家的记录报讯时间应该也不会相差 太多。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银行不良记录查询就是那些未能及时还款的记录,其实不然。我们的个人信用信息的数据库基础信息库包含很多的内容,比如个人的的 基本信息,其中包括身份证、居住地、职业、婚否或者配偶等等的信息,还有 信用交易的信息,比如拟在银行办理的信用卡和贷款的一系列信息都包含在内。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的个人信息库也在不断地完善,个人银行账户的结 算信息,住房公积金的缴存信息,时候按时缴纳水、电、电话费等等都会出现 在我们的个人信息库中。 可见个人信息库包含的信息还是很多的,那么我们在银行不良记录查询就更加 应该注意了。查询方法通常都是有两种,一种是向商业银行提出申请,是在申 请信用卡或者贷款的时候,可以向银行提出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的查询申请,这时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信息了。第二种就是向中国人民银行在各地的征信管理 部门进行查询。 关于对怎样进行银行不良记录查询的介绍就是上面这些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 大家。同时大家也千万要注意自己的信用,以免留下不好的记录哦。

银行卡产业概述-复习要点

银行卡概论复习要点 一、银行卡起源 1.银行卡的起源 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1950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张塑料制成的信用卡——大莱卡。1952年,金融机构发行信用卡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起了开端。 借记卡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ATM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存折――现金提款卡,这是最早的借记卡。 储值卡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的交通领域以及大学校园开始出现仅限于特定范围内使用的单用途储值卡。 2.银行卡产品种类简介 按使用功能划分为:借记卡、信用卡、储值卡以及其他混合功能产品; 按信息存储介质划分为:磁条卡、芯片卡和虚拟卡; 按资信等级划分为:普卡、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和无限卡; 按账户结算币种划分为:单币种银行卡、多币种银行卡; 按合作单位性质划分为:联名卡、认同卡; 按发行对象划分为:个人卡、单位卡。 3.银行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降低全社会支付成本,提高支付效率; 促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 拉动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提高交易透明度,完善税源管理,强化社会信用文化; 推动制造业等相关行业发展。 二、银行卡现状 1.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1)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50-1970年):此时美国信用卡市场正处于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阶段。 发展阶段(1970-2002年):产品快速发展、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多功能支付及政府政策促进,此阶段银行卡组织盈利模式基本成型。 变革阶段(2002年-至今):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发展及对持卡人权益保护的关注所带来的产业变革。

(2)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传统市场: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增速继续领先,Visa、万事达在传统卡市场上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新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支付智能化、无卡化和钱包化趋势明显。 (3)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特点 产业参与主体进一步多元化;支付机构国际化势头旺盛;传统卡产品升级创新;产品服务体系持续得到完善;创新业务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支付安全隐患受到更多重视;投资并购趋势不改。 2.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1)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 萌芽期——代理外卡收单阶段(1979-1984年) 起步期——自主发卡阶段(1985-1992年) 形成期——金卡工程阶段(1993-2001年) 发展期——联网通用阶段(2002-2006年) 变革期——开拓创新阶段(2007年-至今) 政府的大力支持、联网通用和联合发展模式、银行卡市场的专业化发展、创建自主银行卡支付品牌、积极推进国际化是国内银行卡产业超常规发展的关键所在。 (2)国内发卡市场现状 信用卡交易规模增速上涨,借记卡交易规模增速下降;POS渠道银行卡交易笔数首超ATM,创新渠道市场份额上升明显;餐娱类和一般类商户交易规模速大幅下滑,新兴行业类商户交易规模增长较快;国内银行卡交易地区间差异显着;银行卡产品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创新。 (3)境内银行卡受理市场 受理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受理市场的区域差异显着;受理市场秩序规范成果需要巩固,餐娱类与一般类受理商户占比有所下降;金融IC卡受理环境改造取得显着成果;创新渠道发展继续推进。 三、银行卡趋势 各类市场主体将加快创新转型,监管机构也会加快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银行将进一步强化与商户和持卡人的关系,与非金融类支付机构的竞合关系深化; 银行卡产业加快升级,磁条卡将加速向IC卡迁移; 信用卡有望成为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的主要工具; 银行卡服务功能更加全面,注重民生领域。

2017年银行卡从业人员专业考试精彩试题汇总情况

第一章:产业概述模拟题 共28题,当前第1题 在全球前十大发卡机构中,我们中国占了3席,是哪三家银行?(多选题) A、中国银行 B、中国工商银行 C、中国农业银行 D、中国建设银行 共28题,当前第2题 、银行卡产业发展将会呈现哪些趋势?(多选题) 共28题,当前第3题 、目前境银行卡受理市场呈现出哪些特点?(多选题) 共28题,当前第4题 哪些机构共同构成了银行卡产业链?(多选题) 共28题,当前第5题 进入2007年,国银行卡产业步入一个开拓创新的新阶段,呈现哪些新的特点?(多选题) 共28题,当前第6题 国际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多选题) A、产业参与主体进一步多样化 B、支付机构国际化势头旺盛 C、传统卡产品升级创新 D、投资并购趋势不改 E、支付安全隐患受到更多重视

F、创新业务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G、产品服务体系持续得到完善 共28题,当前第7题 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主要收入来源是?(单选题) 共28题,当前第8题 以下哪些是未来银行卡产业格局的趋势?(单选题) 共28题,当前第9题 “金卡工程”是在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哪个时期启动的?(单选题) 共28题,当前第10题 银行卡按使用功能可划分为?(单选题) 共28题,当前第11题 、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的核心业务是?(单选题) 共28题,当前第12题 自200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关于跨行交易收费的文件有哪些?(单选题)

D、以上都是 共28题,当前第13题 国的银行卡产品功能不断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单选题) 共28题,当前第14题 银行卡除了给我们的支付带来便利,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多选题) 共28题,当前第15题 、银行卡产业的什么特征使其发展成为一个非常独特的产业?(单选题) 共28题,当前第16题 第一银行卡的产生是源自谁的想法?(单选题) 共28题,当前第17题 我国银行卡产业监管在联网通用阶段的监管方向是?(多选题) 共28题,当前第18题 以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新兴支付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支付呈现哪些趋势?(多选题)

银行卡作业

银行卡作业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近十年来,中国的银行卡产业快速发展,银行卡作为一种先进的支付工具和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个人支付方式之一,其普及和推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银行卡的发展历史、当前的经济现状及创新的支付方式,描述未来五到十年银行卡及支付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自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张信用卡大莱卡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支付结算方式,就注定了银行卡在以后的日子里会逐步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个人支付方式之一。1952年,银行信用卡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借记卡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储值卡的兴起,以及期间的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为期奠定了强大的科技基础,而ATM机网络的不断完善更是为银行卡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银行卡其自身具有安全、高效、便利、快捷等特点,这些都决定了银行卡必然会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个人支付方式。银行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有效地降低全社会支付成本,提高支付效率;促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拉动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交易透明度,完善税源管理,强化社会信用文化;推动制造业等相关行业发展等等。可见,银行卡的普及和推广对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于个人、于国家、与社会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银行卡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依然很有前景。 从银行卡的普及程度,美国的个人支付体系比较完善,银行卡支付笔数、金额、银行卡支付占比等都处于不断持续增长的模式,欧盟、澳大利亚、亚洲等也是如此,可见,银行卡支付未来还是会保持不断增长的状态,银行卡支付方式会逐渐发展成为个人最主要的支付方式。同时,银行卡支付方式要保持不断增长使势头,就必须要不断丰富银行卡产品,这也是银行卡的发展方向。银行卡发行对

2019会计考试经济法基础-第17讲_银行卡与网上支付、银行卡概述、信用卡、网上支付、银行卡收单业务。

本单元考点框架

2.按币种不同分:人民币卡和外币卡。 3.按发行对象不同分:单位卡(商务卡)和个人卡。 4.按信息载体不同分:磁条卡、芯片(IC)卡。 【例题1·单选题】根据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支付工具中,可以透支的是( )。(2018年) A.储值卡 B.信用卡 C.预付卡 D.储蓄卡 【答案】B 【解析】(1)选项C:预付卡不具有透支功能,选项C排除;(2)选项ABD:信用卡有透支功能,借记卡无透支功能,选项AD均属于借记卡,不具有透支功能。 【例题2·单选题】根据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银行卡分类中,以是否具有透支功能划分的是( )。(2016年) A.人民币卡和外币卡 B.单位卡和个人卡 C.信用卡和借记卡 D.磁条卡和芯片卡 【答案】C 【解析】(1)选项A:按币种不同分类;(2)选项B:按发行对象不同分类;(3)选项D:按信息载体不同分类。 (二)单位卡 1.单位人民币卡账户 (1)单位人民币卡账户的资金一律由基本存款账户转账存入,不得存取现金,不得将销货收入存入单位卡账户。 (2)销户时,单位人民币卡账户的资金应当转入其基本存款账户,不得提取现金。 (3)单位人民币卡可以办理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款项的结算,但不得透支。 2.单位外币卡账户

(1)单位外币卡账户的资金应从其单位的外汇账户转账存入,不得在境内存取外币现钞。 (2)销户时,单位外币卡账户的资金应当转回其相应的外汇账户,不得提取现金。 【例题1·单选题】根据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单位人民币卡账户使用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2015年) A.可支取现金 B.可转存销货收入 C.可办理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款项的结算 D.可存入现金 【答案】C 【解析】(1)选项AD:单位人民币卡账户的资金一律从其基本存款账户转账存入,不得存取现金;(2)选项B:销货收入不得存入单位卡账户;(3)选项C:单位人民币卡可办理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款项的结算,但不得透支。 【馒头助考】课程由微信 a8881029一手提供渠道精准押题 【例题2·单选题】关于单位银行卡账户及交易管理要求的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2010年) A.单位人民币卡账户的资金一律从其基本存款账户转账存入 B.单位外币卡账户的资金应从其单位的外汇账户转账存入 C.单位人民币卡账户不得存取现金 D.单位人民币卡账户可以存入销货收入 【答案】D 【解析】(1)选项ACD:单位人民币卡账户的资金一律从其基本存款账户转账存入,不得存取现金,不得将销货收入存入单位卡账户;(2)选项B:单位外币卡账户的资金应从其单位的外汇账户转账存入,不得在境内存取外币现钞。 (三)借记卡的有关限额 1.发卡银行应当对借记卡持卡人在自动柜员机(ATM机)取款设定交易上限,每卡每日累计提款不得超过2万元人民币。 2.储值卡的面值或卡内币值不得超过1000元人民币。 考点2:信用卡(★★)(P96) 1.信用卡的申领条件 (1)发卡银行可根据申请人的资信程度,要求其提供担保,担保的方式可采用保证、抵押或质押。 (2)凡在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单位,应当凭中国人民银行核发的开户许可证申领单位卡;个人申领银行卡(储值卡除外),应当向发卡银行提供公安部门规定的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申请人需年满18周岁),经发卡银行审查合格后,为其开立记名账户。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 手机支付是以手机作为支付终端,基于无线通信网络与后台服务器之间的远程信息交互(即远程支付),或基于手机与受理终端的近场信息交互发起支付指令(即近场支付),实现货币资金转移的支付方式。近年来,随着手机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智能终端不断普及,我国手机支付产业获得较快发展,新的业务模式、产品和技术形态不断涌现,手机支付正逐步成为提高支付效率、拓展支付服务、促进金融普惠的新兴支付方式。为鼓励业务创新,维护各方权益,防范支付风险,促进手机支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坚持市场主导,发挥产业合力,拓展小额便民支付应用 (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机构的创新活力。 手机支付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各参与主体正在积极探索建立相应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鼓励商业银行、支付机构、银行卡清算机构、通信运营商、手机终端

厂商、芯片制造商等产业链各方,在防范手机支付风险、保障客户权益的前提下进行有益的合作与尝试,探索、创新适宜的产品形态和业务模式,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各参与主体应抓住市场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到手机支付服务市场,共同建立公平、有序、高效的市场竞争机制,提升资源配臵效率,推动手机支付产业和市场健康发展。 (二)发挥各方优势,实现协作共赢。 手机支付产业链长、参与主体多,产业链各方应合理分工、加强协作,积极探索开放、共赢、可持续的业务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优势,在手机支付服务市场继续发挥基础性、推动性作用;支付机构应进一步利用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加强风险管理,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形成对传统支付服务的延伸与补充;银行卡清算机构应继续发挥在银行卡产业链中的枢纽作用,为手机支付业务提供安全、高效的银行卡交易处理与清算服务。 (三)提升便利性,推进金融普惠。 鼓励商业银行、支付机构与银行卡清算机构等产业相关各方基于可信服务管理平台(Trusted Service Manager,TSM)开展广泛、深入合作,探索实现和推广“一卡多应用”的商业模式,便利客户管理和使用多种支付应用,提升产品便捷性,改进客户体验。各参与方应协同加

2016中国农业银行流水单

中国农业银行银行卡交易明细清单 第1页 账号户名:622848001**********谢霆锋 序号:0000 币种:人民币 钞 起止日期:20160101-20161020 交易日期 摘要/附言 交易金额 余额 交易地点/对方帐号和户名 ------------------------------------------------------------------------------------------------------------- 20160101 支付宝付 2,000.00 40,000.77 190481 20160101 财付通深 -10,000.00 30,000.77 27999 007800040026888 财付通 20160102 超级网银 转 5,000.00 35,000.77 15999 11050000000389511 刘红 20160102 支付宝浙 -5,000.00 30,000.77 190481 20160107 现存 30,000.00 60,000.77 158122 20160107 支付宝浙 -20,000.00 40,000.77 190364 20160110 财付通付 5,000.00 35,000.77 419999 0078000410010999 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客户备付金 20160112 短信费 短信费 -2.00 44,998.77 中心批量 852001940050203 20160114 超级网银 转账 12,210.00 57,208.77 15999 11050000000389511 刘红 20160114 超级网银 转账 410.00 57,618.77 15999 11050000000389511 刘红 20160126 财付通深 -40,000.00 17,618.77 3449999 007800040026886 财付通 20160128 支付宝浙 -462.33 17,156.44 190364 20160204 支付宝浙 -500.00 16,656.44 190364 20160208 支付宝付 5,000.00 21,656.44 190481 20160212 短信费 短信费 -2.00 21,654.44 中心批量 852001940050307 20160214 超级网银 转账 12,460.00 34,114.44 15999 11050000000389511 刘红 20160219 现存 30,000.00 64,114.44 158122 20160229 现存 5,000.00 69,114.44 158122 20160302 支付宝浙 -53,000.00 16,114.44 190205 20160314 超级网银 转账 12,160.00 28,274.44 15999 11050000000389511 刘红 20160321 结息 个人活期结息 482.14 28,756.58 中心入账 20160321 利息税 0.00 28,756.58 中心入账 20160328 短信费 短信费 -2.00 28,754.58 中心批量 852001940050307 20160402 支付宝付 7,200.00 35,954.58 190481 20160403 现支 -5,000.00 30,954.58 158114 20160413 短信费 短信费 -2.00 30,952.58 中心批量 852001940050307 20160414 超级网银 转账 12,460.00 43,412.58 15999 11050000000389511 刘红 20160416 转存 3,000.00 46.412.58 154377 622848************* 段中平 20160427 支付宝浙 -26,000.00 20,412.58 190481 20160430 跨行转支 -9,000.00 11,412.58 159999 622319********** 20160430 手续费 -10.00 11,402.58 159999

电子支付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电子支付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中心重点课题“电子支付产业状况分析”最近完成一项报告认为,在电子支付产业特别是银行卡市场中,存在着发卡机构、消费者、商家、监管者等众多的参与者,其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合作博弈关系,表现最明显的是银行卡固有的网络外部性和双边市场关系。研究者就此现象做出研究和分析。 1.银行卡产业的网络外部性 在网络经济学中,关于网络外部性的叙述,最早由罗福茨(JeflreyRohlfs)于1974年在对电信研究的服务中发现,但比较完整的经济理论的探讨则由凯泽(Katz)和夏卜尔(Shapiro)(1985,1986)以及法尔(Farrell)和赛法尔(Saloner)(1985,1986)完成。在他们的文章中,对网络外部性的解释是当消费同样物品的其他使用者的人数增加时,某一使用者消费该产品所获得的效用增值;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网络外部性是指当采取同样行动的代理人的人数增加时该行动所产生的净价值的增值。所以平常一般性的理解:网络外部性是其他人购买或使用某种产品或服务而授予此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的收益。虽然网络外部性不一定都是正的,现实中也存在不少负的网络外部性,但在大多数文献中所讨论的都是正的网络外部性的问题。这可以用最普通的通信网络E—mail为例来说明,如果使用它的人越多,它本身的价值就越高,老用户就可以得到额外的收益,这时E—mail就体现出正的网络外部性,但如果大家都使用这种方式,又有可能出现网络堵塞,E—mail使用者就会由于网络速度过慢而苦恼,这时就产生了负的网络外部性。所以说,网络外部性产生的福利不仅与使用者本身有关,还与参与网络的其他使用者的行为有关。 网络外部性根据产生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通过消费同样产品的购买者人数对产品价值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体现直接网络外部性的典型例子是通信网络,诸如电信市场、在线服务、E—mail等,随着消费这些产品的用户数量增加,网络本身的价值不断增加,带来了直接的网络外部性。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随着一种产品使用者数量的增加,市场上出现了更多的互补品供选择,而且价格更低,使得消费者更偏好于消费此种产品,从而间接地提高了该产品的价值。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符合于硬件—软件范式的网络,最常见的是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当某种特定类型的计算机用户的数量增加时,就会有更多的厂商愿意生产这种计算机所兼容的软件,导致了使用这种类型的计算机用户可供选择的软件数量增加,体现出间接的网络外部性。 此项研究所涉及的银行卡产业,不具有直接的网络外部性,持卡人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增加单个持卡人使用银行卡而带来的价值或效用。但银行卡产业具有显著的间接网络外部性,在电子支付市场中,持卡人对银行卡的需求不仅取决于持卡费用和持卡人的规模,而且更取决于受理银行卡的商户规模,因为受理银行卡的商家越多,持卡人越可以方便地进行持卡消费,因此持卡所带来的价值越大;同理,商户对于银行卡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受理银行卡的成本和其他商户规模,而且更取决于消费者持有银行卡的规模,因为持卡人越多,商家受理银行卡业务的价值越大。由此说明,间接的网络外部性是银行卡产业的一个明显的经济学特征。 银行卡产业存在的另一种外部性为使用外部性,区别于网络外部性,即市场某一方的需求决策影响市场中另一方的成本与收益。对于持卡人而言,当存在多种支付手段可供选择的时候,如果持卡人在消费时选择现金支付,商家就要承担现金管理的成本,但同时节省了支付给银行的银行卡的相关费用;同理,对于商家而言,如果拒绝接受银行卡服务,持卡人将要承担携带现金所带来的成本,但同时节省了刷卡消费所必须付给银行的费用。所以说,支付系统的每一端用户的选择决策,会对另一端用户的福利产生影响。在网络发展初期,由于正反馈效应,市场双边的用户只有达到临界规模,网络才能够得以生存,所以此时(直接或间接)网络外部性非常重要。但是在网络达到一定规模后,网络外部性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对于使用外部性来讲,无论在网络发展的初期,还是进入成熟期以后,因为都涉及到网络的

银行卡产业 概述

银联银行卡从业人员专业培训系列课程 《银行卡产业概述》 一、银行卡的产生与作用 1、银行卡的起源 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1950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张塑料制成的信用卡——大莱卡。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揭开了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序幕。 借记卡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降低网点服务成本,许多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自动提款机(ATM)。ATM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存折――现金提款卡,这便是最早的借记卡。 预付卡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的交通领域以及大学校园开始出现仅限于特定范围内使用的单用途预付卡。1993年,银行卡组织VISA发行第一张全球预付卡——Visa Travel Money。20世纪90年代中期,继多用途礼品卡发行之后,薪金卡、汇款卡、医疗卡等各类多用途预付卡纷纷涌现,预付卡市场日益繁荣。 虚拟卡的出现:2000 年3 月, 香港恒生银行为避免持卡人网购时敏感信息泄露, 推出了全球首张专供网上购物的虚拟信用卡。 2、银行卡产品种类 按使用功能划分为:借记卡、信用卡、预付卡以及其他混合功能产品; 按信息存储介质划分为:磁条卡、芯片卡和虚拟卡; 按资信等级划分为:普卡、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和无限卡; 按账户结算币种划分为:单币种银行卡、多币种银行卡;

按合作单位性质划分为:联名卡、认同卡; 按发行对象划分为:个人卡、单位卡。 3、银行卡的作用 1)降低全社会支付成本,提高支付效率 银行卡的广泛使用可以减少因使用现金所产生的造币、运输、保管等环节的费用开支,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与此同时,银行卡作为重要的支付工具,其大规模应用还能提高支付效率。 2)促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 随着银行卡功能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开展大部分个人业务都离不开银行卡,银行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向个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 3)拉动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银行卡的支付便利可以提升居民消费倾向,进而提高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4)提高交易透明度,完善税源管理,强化社会信用文化 银行卡的普及,不仅有助于完善税源管理、堵塞征管漏洞、控制地下经济,从而增加财政收入;而且有助于打击洗钱、赌博等经济犯罪,控制腐败行为。此外,银行卡的使用,还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5)推动制造业和互联网业等相关行业发展 银行卡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产品技术标准的升级、支付渠道和支付终端类型的丰富,将推动相关制造企业的技术革新,并带动其规模扩张。 二、银行卡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1、国际银行卡产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 起步阶段(1950-1970年):此时的美国信用卡市场正处于一个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阶段。 发展阶段(1970-2002年):然后进入了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色包括产品快速发展;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多功能支付;政府政策促进;在这一阶段,银行卡组织盈利模式基本成型。 变革阶段(2002年至今):最后是变革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各国之间尤其是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相应地,人们对支付往来的便利性提出了需求,由此推动了区域性银行卡组织联盟的发展。 2、国际银行卡的发展特点

银行卡发展前景展望

银行卡及支付产业未来发展展望 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运用,银行卡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减少了现金和支票的流通,而且使银行业务由于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85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张银行卡,我国迈出了产业发展的第一步。2002年由国内80多家金融机构的出资折合16亿元,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国银行卡及支付结算系统进入一个较完善体系。截至2004年底,中国国内各金融机构累计发行银行卡7.6亿张,其中贷记卡1000多万张,准贷记卡约2500万张,其余7亿多张均为借记卡。 面对日趋快节奏、高科技的现代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养成了出门只随身携带银行卡和手机的习惯,小额支付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宝、微信等客户端完成支付,大额付款则可以通过银行完成。另一方面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出门甚至只携带手机,这类群体以在校大学生及刚踏入社会工作的年轻群体为主。这部分人群接受新兴科技支付方式能力较强,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限额也基本能满足其支付需求。由目前的银行卡及支付产业发展状况分析,其发展趋势有如下几点: 第一,银行卡介质更加多样化,虚拟卡等账户运用将更加广泛化。目前广泛运用的芯片卡已基本取代之前的磁条卡,主要原因为芯片卡存储空间更大,被复制难度更大,交易更加安全,可以更加有效保障客户的账户安全。随着科技的发展不难推断更加安全的银行卡介质会被推出。而各家银行为方便客户的理财消费行为,纷纷推出网络注册虚拟卡卡号服务,这给接受并且习惯网上交易的繁忙上班一族提供了极大便利,这项业务也是各家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营销客户的一大手段。 第二,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更加紧密,银行卡支付与平台支付相捆绑,第三方支付平台占据半壁江山。纵观目前的支付市场,银行卡绑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已成为日常,小到街边小店,大到高端商场,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已基本覆盖;而各种手机端“pay”支付也更加运用广泛化。与此同时,各支付平台立足自身大数据分析的额度支付也在推广扩大化阶段。

银行卡历史交易明细

银行卡历史交易明细 功能号:1查询理财卡卡号:XXXXXXXXXXXXXXXXXXXX 账户编号:0101活期存款理财账户笔号: 起始日期:20110601 结束日期:20111017 账户名称:XXX 交易日期笔号存款币别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余额摘要20120101 人民币10000.00 17593.68 现金支出20120102 人民币1800.00 15793.68 ATM现金20120102 人民币200.00 15593.68 ATM现金20120103 人民币200000.00 215593.68 现金存入20120103 人民币200000.00 415593.68 转账存入20120105 人民币200000.00 615593.68 现金存入20120108 人民币100000.00 715593.68 现金存入20120108 人民币70730.00 644863.68 转账支出20120111 人民币500000.00 144863.68 转账支出20120113 人民币10000.00 134863.68 现金支出20120115 人民币36600.00 171463.68 现金存入20120118 人民币70730.00 100733.68 转账存入20120119 人民币3600.00 97133.68 现金存入20120122 人民币6400.00 90733.68 现金存入20120122 人民币9120.00 81613.68 转账存入20120125 人民币6400.00 75213.68 现金存入20120128 人民币212960.00 288173.68 转账存入 交易日期笔号存款币别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余额摘要20120201 人民币2000.00 286173.68 ATM支出20120204 人民币2000.00 284173.68 ATM支出20120208 人民币2000.00 282173.68 ATM支出20120209 人民币2000.00 280173.68 ATM支出20120209 人民币2000.00 278173.68 ATM支出20120222 人民币14400.00 263773.68 现金支出20120225 人民币5700.00 258073.68 转账支出20120225 人民币4800.00 253273.68 现金支出20120226 人民币200000.00 53273.68 转账支出 交易日期笔号存款币别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余额摘要20120301 人民币50000.00 3273.68 现金支出20120301 人民币16000.00 19273.68 现金存入20120302 人民币50000.00 69273.38 转账存入20120303 人民币100000.00 169273.68 转账存入20120306 人民币5000.00 164273.68 ATM支出20120309 人民币5000.00 159273.68 ATM支出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8)

2018年6月2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北京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8)》(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达70.3亿张,人均持卡5.06张。 1、信用卡发卡量加速增长,截至2017年末,信用卡累计发卡量7.9亿张,当年新增发卡量1.6亿张,同比增长25.9%。 小编觉得这个数据信用卡人均5.06张,这个人均不太对,里面肯定有刷数据成分,很多老人孩子,小城市小县城乡村的人是没有信用卡的,这样来说的话,人均10 张都不止,专业玩卡圈子里面的很多人都有一二十张信用卡,都拿信用卡来赚钱还有炒房了,现在银行的债务有些可怕! 2、信用卡、借记卡的活卡率均上升,借记卡的活卡率更是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趋势,达66.2%。 (银行卡累计发卡量和活卡量) 2017年,按全国人口计算,银行卡人均持卡量在2014年到2016年的基础上持续增长,年末人均持卡数5.06张。其中,借记卡人均持卡数4.49张,信用卡人均持卡数0.57张。 《蓝皮书》显示,银行卡安全性在不断提升,但目前仍存欺诈损失风险。2017年信用卡欺诈损失排名前三的欺诈类型为伪卡、虚假申请和互联网欺诈,与2016年情况一致。大多数欺诈损失为伪卡损失,虚假申请次之,但伪卡损失占比较2016年略有下降。2017年借记卡主要集中于电信诈骗、互联网欺诈和伪卡。 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年会20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以“强化风险防控,为支付安全保驾护航”为主题,会上发布和解读了《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8)》,同时,银行卡专业委员会携手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共同启动了中国银行业“支付安全”宣传月暨“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

银行卡产业的外部性特征

银行卡产业的外部性特征 在网络经济学中,对网络外部性的解释是当消费同样物品的其他使用者的人数增加时,某一使用者消费该产品所获得的效用增值;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网络外部性是指当采取同样行动的代理人的人数增加时该行动所产生的净价值的增值。所以平常一般性的理解:网络外部性是其他人购买或使用某种产品或服务而授予此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的收益。虽然网络外部性不一定都是正的,现实中也存在不少负的网络外部性,但在大多数文献中所讨论的都是正的网络外部性的问题。这可以用最普通的通信网络E-mail为例来说明,如果使用它的人越多,它本身的价值就越高,老用户就可以得到额外的收益,这时E-mail就体现出正的网络外部性,但如果大家都使用这种方式,又有可能出现网络堵塞,E-mail使用者就会由于网络速度过慢而苦恼,这时就产生了负的网络外部性。所以说,网络外部性产生的福利不仅与使用者本身有关,还与参与网络的其他使用者的行为有关。 网络外部性根据产生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通过消费同样产品的购买者人数对产品价值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体现直接网络外部性的典型例子是通信网络,诸如电信市场、在线服务、E-mail等,随着消费这些产品的用户数量增加,网络本身的价值不断增加,带来了直接的网络外部性。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随着一种产品使用者数量的增加,市场上出现了更多的互补品供选择,而且价格更低,使得消费者更偏好于消费此种产品,从而间接地提高了该产品的价值。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符合于硬件—软件范式的网络,最常见的是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当某种特定类型的计算机用户的数量增加时,就会有更多的厂商愿意生产这种计算机所兼容的软件,导致了使用这种类型的计算机用户可供选择的软件数量增加,体现出间接的网络外部性。 银行卡产业,不具有直接的网络外部性,持卡人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增加单个持卡人使用银行卡而带来的价值或效用。但银行卡产业具有显著的间接网络外部性,在电子支付市场中,持卡人对银行卡的需求不仅取决于持卡费用和持卡人的规模,而且更取决于受理银行卡的商户规模,因为受理银行卡的商家越多,持卡人越可以方便地进行持卡消费,因此持卡所带来的价值越大:同理,商户对于银行卡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受理银行卡的成本和其他商户规模,而且更取决于消费者持有银行卡的规模,因为持卡人越多,商家受理银行卡业务的价值越大。由此说明,间接的网络外部性是银行卡产业的一个明显的经济学特征。 银行卡产业存在的另一种外部性为使用外部性,区别子网络外部性,即市场某一方的需求决策影响市场中另一方的成本与收益。对于持卡人而言,当存在多种支付手段可供选择的时候,如果持卡人在消费时选择现金支付,商家就要承担现金管理的成本,但同时节省了支付给银行的银行卡的相关费用;同理,对于商家而言,如果拒绝接受银行卡服务,持卡人将要承担携带现金所带来的成本,但同时节省了刷卡消费所必须付给银行的费用。所以说,支付系统的每一端用户的选择决策,会对另一端用户的福利产生影响。在网络发展初期,由于正反馈效应,市场双边的用户只有达到临界规模,网络才能够得以生存,所以此时(直接或间接)网络外部性非常重要。但是在网络达到一定规模后,网络外部性就变得不那么重

银行卡从业人员认证考试复习题集合

作业题目: 必答题(要求:不低于600字。) 请结合银行卡的发展历史、当前的经济现状及创新的支付方式,描述未来五到十年银行卡及支付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半个多世纪前,因为一次就餐结账的尴尬使那位美国金融家萌发了以卡代替现金记账支付的想法。他当时也一定没有想到就是他的这一想法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迅速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支付方式与支付环境,人们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支付结算方式,一张手掌大小的塑料卡片成为越来越多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它已经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最为重要的支付方式之一。 若是说已经过去的十多年,在中国银联的推动下实现了银行卡支付的普及,那么未来的十多年可能将迎来银行卡支付创新的大发展。 在这个经济与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银行卡会以它的便利性以及安全性受到更多个人与商户的青睐。对于个人而言越多商家可以受理银行卡,他的使用就越方便,能够激起他的消费欲望;对商户而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银行卡刷卡消费,能够大大减少现金管理等成本的支出。未来,银行卡的交易笔数将大幅持续上升。如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移动互联网络,比起原有的借助固定机具查询、刷卡消费等传统方式,人们追求着更为快速、简便的移动客户端查询与支付,用户不需要随身携带一沓银行卡,直接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就可消费,查询、汇款、转账也是极为方便,足不出户就可搞定一切。将来这类的应用也会完全融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整个社会。因此银行卡的载体也将不再仅限于原有的磁条卡、芯片卡,未来可能会演变成一种虚拟类银行卡,借助便捷快速的移动互联网络来完成所有的交易。在银行卡与其支付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银行卡业务的风险管理也要不断地加强,确保用户的用卡安全。

银行卡及支付产业发展方向及前景

近十年来,中国的银行卡产业快速发展,银行卡作为一种先进的支付工具和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个人支付方式之一,其普及和推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银行卡的发展历史、当前的经济现状及创新的支付方式,描述未来五到十年银行卡及支付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形成、发展和变革五个阶段,截至2011年末中国银行卡已累计发卡29亿张,银联标准卡累计发卡23.6亿,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变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迁移,大数据时代的介入,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变革时期还必须持续5-10年的时间,使其产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能真正步入成熟时期。而在今后的5-10年里,中国银行卡及支付产业的发展,我觉得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银行卡交易持续提升。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持卡人对于银行卡的安全性、便利性的认识日益成熟,银行卡替代现金交易会更大程度的普及。而对于商户来说,加大银行卡交易,减少现金交易的往来,是规避假钞、错账、现金处理的最好方式,而信用卡的介入也银行对企业或个人的授信工具之一,为个人和企业完成融资提供更丰富的途径,有效的加大经销商或代理商的流动资金,加大消费购买能力。并且,在大数据时代,扁平化管理以及大数据分析是线下现金交易不可替代的。 2.创新支付产品持续更新 现行支付工具简单的支付、查询功能已满足不了企业或商户的需求,企业或商户更多的是想定制化的以先进的支付工具,连接或者替代企业内部的财务软件,从而减少人员管理、缩短运作流程、节省时间并定制化服务客户等目的。而对于持卡人而言,所追求的是快速的获取讯息,便捷的支付交易。而手机支付产品也是趋势下必然的产物,商家不光可以在商户平台发布各式产品以及资讯,持卡人也能使用远程支付或者近场非接支付的形式进行交易。 3.银行卡客户服务提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及大数据时代下,基于数据的分析以及资讯获取的便捷,对于客户的服务已不局限与面对面的营销、维护。通过数据的分析,可将客户分级分层次并差异化客户关系运营,运用远程手机端或者PC端提供定制化服务,反向营销客户,使其买卖双方互转,从赢得客户充分信任和满意。 4.银行卡介质的多样化 银行卡的载体从存折、磁条卡发展到现在的IC芯片卡,也只是处在一个发展探索时期,而在未来的技术发展推动下,载体介质还会不断演变,例如近期移动推出了NFC-sim卡就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代表,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远程支付的普及,未来的银行卡转变为数字或者代码是必然的,每个持卡人只需要以此数字或者代码绑定所以银行帐户就可实现取现或者消费,而POS机等老牌支付工具将退出支付产业。 5.银行卡风险管理的持续加强 伴随着银行卡产业的高速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支付的日新月异,银行卡帐户信息安全、交易市场规范还是未来中国银行卡产业研究的一大课题。现行一些企业以及第三方都推出了虚拟帐户以及储值卡,打着安全便捷的旗帜让消费者使用,但相应的帐户安全以及管理也出现了很大的隐患,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携手人行。联合银联与银行多方共同制定规范进行整理。随着央行已累计下发牌照269张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会逐渐增大,恶性竞争、套用费率、支付产品的安全性等等都需要持续不间断的监管、以及出台合理的规范和法规约束。 ? ? ? ? ? ? ? ?

浅谈国内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现状和发展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学科论文 浅谈国内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现状和发展 专业:电子商务 班级:电商0901 学号:10A10090101 姓名:陈明堃 指导老师:郭子禾老师 二零一二年六月

?摘要: 2010-2011中国网上支付年度监测报告显示:2010 年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行业强劲增长,整体交易规模达到 10105 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 2009 年增长 100.1%,实现全年翻番。2008 至 2010 年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年均同比增长率超过 100%,增速惊人。预计 2011 年交易规模将达到 17200 亿元,增长率为 70.2%。在我们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对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做了讨论。 ?关键词:第三方电子支付、网上支付、电子商务 ? 1第三方电子支付的概述 1.1第三方电子支付的定义 电子支付是指用户通过电子终端,直接或间接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 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 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就是一些和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 1.2第三方电子支付的优缺点 优点:相对于传统的资金划拨交易方式,第三方电子支付可以比较有效地保障了货物质量、交易诚信、退换要求等环节,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都可以对交易双方进行约束和监督。在不需要面对面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形式中,第三方电子支付为保证交易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缺点:这是一种虚拟支付层的支付模式,需要其他的“实际支付方式”完成实际支付层的操作;付款人的银行卡信息将暴露给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果这个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用度或者保密手段欠佳,将带给付款人相关风险;由于有大量资金寄存在支付平台账户内,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并非金融机构,所以存在资金寄存的风险。 ? 2第三方电子支付的现状 2.1第三方电子支付的存在形式 第三方支付系统以功能可以分成两种形式: 一种是单纯的第三方支付,如银联电子支付、NPS网上支付等;另一种是以支付宝为代表的,具有电子钱包功能,可以进行电子现金的存取,消费帐单的显示。但事实上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最终都需要通过银行的网上系统来完成支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