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误区(1)-窗帘陷阱

公关误区之窗帘陷阱

公关两大主题——推广和防范

今天我们谈的是公关问题,有句话叫做世界上本没有路,但人走的多了自然也就成了路;世界上本没有所谓的公关问题,也没有所谓的公关误区,关键是你对公关有了焦虑,所以才有了误区。

那么在谈误区之前,我们先谈人们对于面对媒体时候的两种焦虑,先说两个段子,第一个段子江湖传言说的是搜狐的总裁张朝阳先生,说他擅于作秀,也急于作秀,渴望作秀,他已经作秀作到什么程度,比如说他到机场换完登机牌之后,永远都不登机,找一犄角旮旯待着,然后干什么呢?一直等到机场大喇叭喊:“张朝阳先生,只剩您最后一位旅客了,请您赶紧登机”,这时候他去登机。那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就是免费换取一声吆喝。所以对于媒体传播来说,所有的企业组织,不管它是一个公司还是一个政府组织,怎么样把自己干的事,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在最大程度上传扬出去,而且花最少的钱最低的成本,这几乎是所有组织的一大焦虑。

那么第二大焦虑呢?就是面对媒体的伤害,那么如果说企业做错事面对媒体的伤害倒也罢了,这叫罪有应得,可是偏偏大家发现,在媒体界实际上存在着一种机制,那就是即使你没有犯错,媒体也可以跳出来攻击你。这还是给大家说一个段子,这是我在上大学时候听说的,说是罗马教皇有一次要到纽约去访问,那么临行的时候呢,教皇身边的人就跟他说,说老人家你去纽约可要小心,纽约的记者特别坏,经常给你挖坑,让你跳。教皇说心里有数,然后就去了纽约。教皇一行人一下飞机之后,纽约的记者就围上来,大家就问教皇一个问题,说教皇您这次来纽约会去夜总会吗?教皇一听,马上那根警惕的神经就绷起来了,教皇心说这是一个套,你看我既不能说去,你教皇跑到夜总会去干什么呢,风月场所,你是宗教领袖,你也不能说不去,否则又是会说你什么歧视这一套。所以教皇心里说:得躲。这问题怎么躲呢?教皇急中生智就跟记者说,纽约有夜总会吗?我怎么不知道。然后就走了。教皇心里一边回身走去一边心里得意,你看我躲得多漂亮,我都不知道你有夜总会对吧。结果第二天纽约很多报纸,头版头条就登出来了,大标题:教皇一下飞机就问“纽约有夜总会吗?”这也是一个段子,这个段子在告诉我们什么,就是是不是你犯了错,其实有的时候不太重要,媒体他攻击你的时候,根据这个社会的大情绪,根据你的出名度,他要想招攻击你,即使是基于一个显在的事实,他也有本事把这个事实给它扭曲掉。

所以正是基于我们刚才讲的这两种焦虑:一个组织,一个公司,怎么样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利用更低的成本把它推广出去,怎么样防范来自媒体这样的一个攻击,这几乎就是我们现代公关面对的两大主题。但是,现代社会,我们今天中国公司和组织深处着这样的一个社会,和10年前20年前以及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哪些大公司在崛起期所面对的社会环境迥然不同。我们这一代人一生当中,可能成长、上学、生子、结婚等等,我们都在过着平凡的日子,可是你要知道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处在了三个全人类历史上都非常罕见的巨大的潮流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新旧时代交换的地平线上,我们既在感受旧时代的黄昏,也即将看到新时代的朝阳,那么是哪些潮流?第一个潮流就是,我们正在处于一个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潮流中;第二,我们正处在互联网非常急速地改变我们社会的生存方式的这样的一个潮流中;第三,不管你信不信我仍然要告诉你,我们中国人正身处

在一个中国崛起改变全球大格局的潮流中。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一生可能每一个细枝末节,包括猪肉的价格,包括孩子上学,包括买房子,包括就业,包括你投资炒股,所有的行为都将同时受到这三个大潮流的影响。那么我们今天所讲的公关以及公关所存在的误区,其实正是这个潮流影响下的产物,我们这一代人不可妄自菲薄,因为我们毕竟注定是被写入历史的一代,因为我们见证了一个大时代的变迁。换句话讲,在10年前20年前,我们这个系列所讲的所有的公关误区,那个时候并不存在,那个时候传统的做法它就是对的,或者说是奏效的。

正是因为互联网,正是因为中国崛起,正是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我们过去10年前,20年前的很多做法今天看来无比的荒唐和可笑,或者说至少是没有用的,但是我仍然要说但是,正是因为互联网时代来了,我们这一代人有幸虽然是以一代人的时间,却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时代,这有点像网络小说里面的穿越,你突然降临到另外一个世界,就像在一百年前左右,我们社会上可能同时存在着两种人,一种人是长袍马褂的老古板,一种人是剪掉了辫子的洋装少年,这两种人他分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享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意识,但是,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所以我们继这一次推出这个10节课的关于公关误区,其实就想告诉所有的组织者,所有公司的管理者,要知道你生活在两个时代,你可以选择一种传统的生存方式,但是,你将深陷于陷阱,你将深陷于误区;也可以选择一种面对未来的,拥抱变化的一种全新的公关模式。

曾经的窗帘模式变成陷阱

第一个误区,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窗帘陷阱。什么叫窗帘陷阱,因为窗帘模型,是人类公关的一个基本模型。公关部还是一个政府组织的宣传部,它基本上就起到两个作用,这两个作用都是窗帘可以起到的,第一,打开窗帘光芒四射,我们里面的很多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这些细节和特征都能够传扬在外。那么第二呢,就是我拉上窗帘,拉上窗帘之后,里面的很多不足为人道的,不想被外人知道的细节就可以被遮挡起来。所以公关部通常就这么干两个事,要么吹牛作秀,要么就是撤稿删帖,然后把组织内外的信息差给屏蔽掉。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公司,老板如果把公关部老总叫进办公室,通常就这么两件事,第一件事,这是一笔钱一笔预算,你去给我把什么什么公司内部的什么什么事给我传出去;第二种情况就是这是一笔钱,你给我把报纸上哪篇哪篇稿子给我撤掉,这件事给我瞒住、瞒死。所以窗帘模式基本上就是这两种运行态势,第一种运行态势:把信息阻断,也就是说,我们制造一个类似于故宫的宫墙,外面看去辉煌壮丽,而里面呢,江湖上有一句话叫做:一入宫墙深似海,红墙绿瓦黑阴沟,里面有多少血案,多少悲惨,外面一概不知,这是一种模型。那么第二种模型呢,就是戈培尔博士干的那件事著名的纳粹宣传部部长,他留下了一句遗臭万年的名言,也就是把谎言重复一千遍,它就变成了真理。确实,在那样的一个传播时代,我们只要控制住了广播喇叭,我们就可以让老百姓把不相信的一件事情变成相信的意见事情,这也是很多搞传播的人去相信的这样的一个原理。

那么前几十年,中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虽然我们知道戈培尔是一个反面形象,但是我们其实做事就是这么做的,因为在那样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上,在那样的一个几乎是一片荒地的市场上,只要你有办法把一句话喊出去,你的企业的成长几乎就是上天注定的事情,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们中国的一家企业,叫三株口服液。三株口服液当时又要做宣传,又要面对全国做宣传,但是他又不肯花很大的成本在央视做宣传做广告,那怎么办呢?那就想了一个绝招,至今在中国营销界也是如雷贯耳的这样的一个绝招,他们就是跟农民商量,说我给你刷墙,我给你把墙刷好,刷墙之后呢,允许我在上面写几个字。农民无所谓,你刷呗。于是他就选了中国大量的,比如公路两侧、铁路两侧的这种农民的农民房,然后刷完墙这上面写三株口服液的广告。

这样的一个海量的但又是一个极低成本的广告,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曾经造就了三株口服液的一个营销奇迹。试想其他的企业也许做得没有这么极端,但是在过往的30年里面,中国企业做营销是不是就是这样的一个路数,把窗帘打开,把自己的声音更大的音量把它喊出去。所以我们把传统社会下的这样的一种公关模型,我们就称之为窗帘模式。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穿越了,我们实际上生活在两个时代,现在很多公司还在迷信说,一旦出现负面报道,找公关公司到网上去撤帖子呀,没错,你可以撤帖子,有很多网站公司你付钱他就给你撤帖子,这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意模式了。可是你用过百度吗,你看百度每个搜索条下面有一个小按钮叫百度快照,你每次用百度的时候不知道你注没注意,你键入一个词然后你输入之后,每一条下面都有一个小链接叫百度快照。你搜索一个新闻,这个新闻可能在原网站已经被删掉了,可是你一按百度快照又出来了。每一个信息到网上之后,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信息钻到了哪台服务器里,被谁下载到U盘里,在网上它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你永远抹不掉。那么在互联网影响下的这个潮流下的新时代,我们身处在今天,窗帘模式还有效吗?所以今天我必须给它改一个名字,窗帘模式失效了,它变成了窗帘陷阱。

筛网模式全新的方式

那么全新的公关模式和思维是什么?我也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筛网模式,筛网和窗帘最大的不同是在于筛网上全是眼,任何一份传播者在新的媒体世界里、新的舆论环境下,他就是穿了一件破渔网,上面全是洞,那么在这个模型下,也出现了两个有趣的效应。第一个有趣的效应呢,就是你说任何话,如果这个话本身大过这个筛网,它就传播不出去。

举个简单的例子,前些年有这么一个新闻事件,河北师范大学有一个孩子在校园里开车撞了人,撞人之后还趾高气昂地说:“我爸是李刚”,那这个事件在舆论界传播之后,激发了老百姓很大的义愤,说你这个权贵之子怎么这么混蛋,有恃无恐。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听到这个新闻,产生了愤怒的新闻的接受者,有几个真正地去了解过这个事件的细节,至少我新闻界的朋友就告诉了我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他们说实际上当时那么回事,说这个孩子撞完人之后吓傻了,正好看见一个路过的保安,学校的保安,因为他的爸爸是当地的一个公安局的领导,所以跟这个保安认识,所以就喊了一声“某某叔叔,我爸是李刚,我是谁谁谁,我撞人了”。

这实际上是一个十几个孩子在情急之下的求助之举,当然我们今天我无意去说哪个版本就是事实,哪个版本是真的,这不重要。我只想说明的是一点,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它是一种典型的叫关键词传播的传播模型,能够不胫而走的、远传万里的,就是一些具体的词汇,这些词汇都是比你披着的那个破渔网的那个网眼小的。可是这个词汇背后的整个新闻事实,因为它的信息量太庞大,根本穿破不了那个筛网,所以被筛网留在了这边。我们都用

过筛子都知道大个的石子比网眼大的全部留下了。所以我们的传播者已经没有那样的一个通道,可以把所有的新闻事实,所有你想传播的东西,像打子弹一样地打到靶子上,真正能够过去的就是一个洞。而且有趣的是这个词的传播的力度、传播的范围将远远超过我们的传统社会,将远得吓人,力道也大得吓人。

关键词传播得最快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这几年的舆论环境,它里面有很多事件你会发现它都是当它变成了,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关键词的时候,它才出的去。比如说躲猫猫,比如说俯卧撑,比如说什么什么门,比如说郭美美等等,只有当它是一个词的时候它会传播的非常远。可是你问每一个知道这个词的人,具体这个新闻是什么,也许他真的是说不出来,什么时候发生的,里面的五个W是什么,主人是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公众也并不关心。所以实际上有的时候,我们的公关战、传播战,有时候它的战场就不是整个信息传播的整个的原野,而是一个具体的词。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这两年出现的非常有趣的一个案例,大家可能还记得,中国有一个怪人叫方舟子,到处拿着机关枪扫射名人。有这么一次他就扫到了一个名人,叫贺卫方,中国著名的一个法学家。他俩吵,至于吵什么,我估计再过个5年、10年,老百姓全都忘了。可是我觉得最绝的是,也许就是方舟子的粉丝们干的,他创造了一个词,这个词叫贺畏方,只不过不是贺卫方原来那个保卫的卫,是畏惧的畏,创造了一个关键词。那么这个关键词因为它很有趣,就是贺卫方畏惧方舟子,那么整个这个事件就被固化为一个叫贺卫方的人害怕一个叫方舟子的人。大家想想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不是这样。但是传播就这样发生了,一个关键词的效力决定了一个事件最后在传播场上的最终定义,也可能决定了它在千秋万代,或者5年10年之后的历史上面对这个事件的印象。

筛网模式下难以保密

这就是关键词传播,因为穿过渔网的这个眼的最大的东西只能是关键词,那么在筛网模式下还有另外一个效应,过去我们拉上窗帘,里面的事外面就不得而知,可是在互联网情况下,没有什么绝对保密的场所了。前些年出来了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叫中石油南方公司的天价酒,喝酒喝得很高,当然属于官场上贪污腐败或者挪用公款,总而言之是这样的一类事件。但是这个事件出来之后,所有人都会觉得奇怪,因为除了他们自己的内部人,谁知道他们喝了这么贵的酒呢?所以用一个新闻界通常用的词,就是这个事件当中有深喉,换句话说有内部人爆料。据说中石油曾经在内部反复排查,说谁是这个内部人,谁是走漏消息的人,但是结果一场空,到最后也没有搞清楚谁把这个消息爆出来的。

我们再回到故宫,要知道故宫在前些年出现那么频繁的丑闻,有的丑闻,当然了,你比如说国宝丢了,或者说国宝坏了,这个东西你没法对大众隐瞒,所以容易泄露。可是还有一些新闻你就会发现,明显这是内部人爆料,而产生的这个的一个结果。当然窗帘模式失效,我觉得最有趣、也最典型、最形象的一个说明,可能就是2008年初2007年底发生在香港的艳照门事件。有这么一个小伙子叫陈冠希,他有很多女朋友,陈冠希呢很喜欢搞摄影创作,

他搞摄影创作的时候,他以为窗帘是拉着的,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需要去修电脑,所以他的摄影作品就传播出去了。于是一场席卷整个香港娱乐界的大丑闻,就这么发生了,窗帘模式从此失效了。所以我想告诉各位的是,在现在的传播模型下,几乎已经没有宫墙,没有窗帘可以隔开的空间了,所有的空间都可能是透明的,因为你死活要记住那张渔网,你身处在一个渔网当中,渔网到处都是眼,你无论处在多么黑的小黑屋里,别人都有办法通过一个孔洞来窥伺你。但是很不幸的是,你又偏偏拥有一个幻觉,你觉得你可能是安全的,因为你的目光所看到的是窗帘,是围墙,你觉得是安全的,但是偏偏互联网在不断地打破别人这样的一个假想的幻觉。

听完了刚才的例子,我们去看这个筛网模型就是一个很折磨人的模型,因为不管你窗帘拉得多死,但是你没有私密的空间。不管你声音多大,可能你就是传播不出去,这和我们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习惯,和我们对世界的直观感受是那么的截然相反。所以我就想到了有些电影里会出现的一个场景,就是一个恶棍对一个少女说你喊呀,你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听得见。对,今天我们就要对很多做公关的人说,你喊呀,在这样的一个新时代,也许你喊破喉咙也没人听得见,那么这就是所谓的筛网模型。

举一个非常具体的,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有一年我广东的叔叔过生日,我就想给他买个生日礼物,想来想去我说给他买个电脑吧,然后买电脑,因为很多人现在去买这种大件产品都会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我至少会到网上论坛里,去看一看关于某一款型的产品的口碑,评价它相对来说是比较真实的,这个时候他是不会去看厂家的广告的。所以你喊破喉咙也没人听得见,道理就在于互联网它提供了太多太多的信息渠道,那么我呢,可能会比一般的消费者信息渠道还要多那么一点点。比如说我就认识一家中国著名的电脑公司的一个副总,那我的办法就非常简单,我就省得到论坛上去看了,我就打开QQ,然后在QQ上跟他聊天,我说我要给我广东叔叔买个电脑,你给我个建议,要是买你们的,你说买哪一款。结果从QQ上回来的信息是这样的,这个副总回答我说,千万别买我们的,质量不过关。这个信息回来之后我就觉得很有趣味,大家不妨给断一断,你说这个;老总他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在他老板的眼里这一定是坏蛋,对吧,白眼狼嘛,你吃我的喝我的,然后你在外面说我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可是对我来说好人呐,冒着跟自己老板翻脸的危险,然后帮朋友做这样的小决策,够哥们,你给断断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更搞笑的是我买完了电脑之后,我到邮局去寄,寄到广东,我刚拿出电脑,那邮局的大妈说:哎呦孩子,你寄这么贵重的东西,您可千万别从邮局寄,那帮孙子野蛮装卸。就说了这么一句,我说那我怎么办,她说你找那民营快递公司,他们那服务好,可以判断这个阿姨在民营快递公司肯定是没有股份的,但是她偏偏就说了这么一句话,那您不妨再给断断这阿姨是好人坏人。对于国营企业职工来说,这当然是道德败坏,可是对我来说真就是像邻居大姐一样,她是关心我,是一个热心肠的好人。

要知道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好人坏人兼于一身的人。因为没有一个人再会以单位,我是哪个单位的员工作为自己的第一身份,很多人的第一身份认同,可能是哪个驴友俱乐部的,可能是哪个QQ群的,可能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业余爱好者,可能他会把这个当做自己的第一身份。那么在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所有的组织都在解体,所有的组织原来苦心故意树立起来的那些高墙都在透明化、渔网化,上面布满了大洞小眼。你想撒谎,你想对你的客户撒谎,你身边的人一定会撒谎吗?你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好朋友哥们QQ群上的好友们会撒谎吗?所以一个信息一个组织内外的信息差还有你想象的那样大吗?

通过我买生日礼物、买电脑的这样的一个案例,我想所有的公司的领导者你都要想一想,过去我们可以在一个密闭的会议室里召开中层干部会,我们严肃认真态度严肃地去商量怎么欺骗消费者。在20年前这可能是奏效的,可是在今天呢,如果你再这么干,你真的就不怕他一出这个会议室的门,在无意之间或者是你得罪了他,他是有意的把这样的一条信息泄露出去吗?而且一旦对你的公司,对你的组织产生了巨大的伤害之后,你甚至连这个人是谁你都查不出来,所以我们每一个组织的管理者,在想到我们和公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你心里一定要有这样一张破渔网,一定要想到这些破渔网上的那些大洞小眼。

切莫忽略的窗帘幻觉

我们可以把这个话题再深入地去说,我们都知道安徒生有这么一个童话叫皇帝的新衣,一个皇帝自以为穿了新衣,结果他没穿,但是他因为有权力,又有骗子那几句话垫底,所以周边的人不敢喊破,所以皇帝很荒唐、很搞笑、很丢人。可是今天我们的组织的管理者可能比这个皇帝新衣的这个皇帝处境还要悲惨,因为你看那个没穿衣服的皇帝,只要旁边一个小孩一嗓子喊出来,说皇帝你没穿衣服,可能他就明白了。可是我们今天的所有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这一张破渔网你说没有吧,它又有;你说有吧,它有的时候又没有,所以造成了大量的我们称之为叫窗帘幻觉的这样的一种情况。陈冠希同志他拉上窗帘,再仔细点小心点没事的呀,可偏偏就出事了,在你的意料之外,在你想象不到的那些孔道里,很多信息就出去了。

这样的一种假象,这样的一种似有似无,若有若现的这样的一个渔网实际上是这一代所有组织管理者的心中最大的痛,也是我们之所以我们的处境最难过最难堪的根本原因。要知道很多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正在一点一点的击穿我们原先引以为傲或者信以为真的那些围墙。

我们去看几个有趣的例子,比如说躲猫猫事件,躲猫猫事件是云南的一个看守所的警察,因为这里面非正常死忙了一个犯人,然后他就给犯人家属或者是公众,他就解释这人躲猫猫,玩游戏,然后一头撞墙撞死了。我们想一想警察也都是有素质的人,至少他有起码的常识,我假设现在你告诉他,我这是中央电视台演播室,现在正现场直播呢,你说现在全国观众都听着呢,这人怎么死的,你觉得他敢这么说吗?任何有常识的人都不敢这么说,可是就是因为他有这样的一个幻想,他觉得我不就是一个小县城吗,我现在是跟几个老百姓,几个犯人家属,也是农民,我就糊弄糊弄他就完了。可是他万没想到这身边随便一个人可能就是记者,身边随便一个人即使他不是记者,他也有微博啊、网络的BBS啊等等等等大量的传播手段,可以把你这句话传播出去,就算是他是职业记者,他的报社审稿的时候把这一条新闻拿掉,他拿到这个也可以发微博发短信等等各种各样的传播手段,把你这条消息捅出去。好,一旦捅出去之后,你这句话变成了什么,跟在中央电视台的直播演播室讲这句话没有任何区别,你这一句话,你这一张脸,你此时此刻的态度,是在全中国的大舞台孤身一人的向所有中国人民的演出。请问,你不觉得荒唐吗?

所以我们传统儒家讲修身的时候有一句话叫慎独,就是非常谨慎地对待自己独处的这样的时刻,因为没有人观察你,没有人监控你,没有人看你作秀,你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品德才是真正的你自己。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儒家的圣人,我们都会在老师在和不在两个样,领导在和不在两个样,妻子、丈夫在不在两个样,我们的行为都会出现一个公众下的行为和私底下的行为。所以你看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说今天我们是关起门来说话,但是问题是互

联网时代,门有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幻觉,而且我们要知道很多东西它其实就是高科技下我们防不胜防的一些漏洞。

举个例子说,陈水扁有个儿子叫陈致中,台湾新生代的政治家,就是这个小伙子,他有一次被人爆料,说他招妓,就是去嫖,作为政治家肯定是抵赖,说那天我回家了,回家之后我就睡觉了,我也没有证人,反正我没出门。在传统社会下他要这么一说,别人拿他也没招,死无对证,你顶多怀疑。可是他的竞争对手说你说你回家了,可以没问题,你拿出证据来。他说我没证据,他说证据非常简单,你把你们家小区所有监控出口入口的录像带,那天的你调出来,我们就看,看在你回家之后的那24小时里,这录像带里有没有出现你,不就完了吗。如果没出现你,你看定不是翻墙走的吧,那就证明你回家了。陈致中一听就傻了,也许他真的就拿不出这样的证据,事实到最后他也拿不出这样的证据。

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很多人都生活在前互联网时代,你可能就没有想到那个摄像头会严密跟踪你的几乎所有的行踪。我们再来看一个有趣的技术下曝光的一个案例,俄国当时的总统普京,普京先生他是一个非常会作秀的人,我们都知道有时候驾战斗机、开潜水艇、开哈雷摩托是一个非常会作秀的人。在有一次会议上,记者拍到了他的一张照片,非常严肃认真一本正经地在做记录。可是你要知道拍会场的记者用的照相机是一个高像素照相机,叫单反,几千万像素,照相拍下来,回去之后拿到电脑上一分析,大家看一放大,他老人家在写什么,完全在鬼画符。说白了他一本正经装着在做记录,实际上心里啥也没想,只不过非常的烦躁和无聊。这也在进一步的警惕我们,这个世界不光是政治家,所有的人我们都处于互联网这种天罗地网的技术的包裹下,你过去无论是传播信息的手段,还是阻断信息的手段都无效了。所有传统的老工具都在失效,互联网无处不在,互联网击穿了空间和时间,互联网穿越空间的烟尘,穿越岁月的烟尘。

新时代要打开天窗说亮话

那么窗帘模式为什么会在互联网环境下发生巨大的变迁,从而从一个传播模型变成了一个传播陷阱呢?这个我们就不得不去谈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我们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个词叫互联网是新媒体,我们会发现实际上新媒体往往指的是一种载体形态的创新,可是我告诉你,互联网没有发明任何新的载体形态,它的媒体形态完全是老式的载体形态,无非就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无非就是这些载体形态,你说它快,那你说广播和电视比互联网慢吗,它几乎是共识性传播,速度也没有提升,那你说互联网有互动,你广播电视没有互动,这是对的,可是最早发明互动的媒体也不是互联网,是电话。电话作为一种媒体,它是可以同时互动的呀,那这么说来,互联网的革命性到底在哪里。

互联网的革命性就在于,它用无所不在,用每一个人,每一个空间的无所不在的连接,在用海量的对人类世界的覆盖,使人类世界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场景。这是互联网真正的革命性意义,互联网把每一个人都逼成了一个圣人,你无论身处多么阴暗的小黑屋,请谨记住儒家先辈教导我们的慎独这两个字。如果你不能做圣人,那你至少也不能做一个传统的中国凡人。传统的中国人都讲,我们要关起门来说话,但是,互联网环境下,请你时时刻刻记住,你必须打开天窗说亮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