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制度的包容性

城市制度的包容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人涌入城市。农村人进城往往拖家带口,这样很多人就有了两个家,一个家在乡下,一个家在城市。但尴尬的是,这两个家都不太像家。他们大部分时间身在城市,但是却没有融入城市,在心理上也从来没有认同城市。农村的家虽然在心理上受到认同,但是却不是长时间生活的地方。很多人都过着身心分裂的生活,长期“生活在别处”。有人把这称为“失根”状态。

这种“失根”状态的形成和我们的一些城市缺乏包容性有很大关系。这种包容性的缺乏最直观地表现在我们的制度设计上。这些制度集中体现在公共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外来人口的子女不能进入公立学校念书,生病不敢在当地的医院看,经济适用房轮不到自己,连住廉租房的资格都没有……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想要外来人口有归属感实在很难。城市的制度设计难道就不能更具有一些包容性吗?是的,政府有政府的难处,制度设计包容性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例如外来人口会挤占本地人的公共资源,稀释本地人的福利,此外还会抬高本地人的生活成本、增加本地人的就业压力等等。以广州为例,本地人很多都成了“包租婆”“包租公”,自己却可以住在政府补贴安置房里。如果一旦让外来人住上廉租房,本地人的房子租给谁?

制度设计的包容性其实就是要重新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在这个调整中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试想如果当地政府设计更加包容势必遭到当地一些老百姓的反对。但是如果不包容则有失公平——当地人的良好的福利很多本来就是外地人创造的。面临这个两难我们的政府要有勇气和决心作出选择。政府自己要看到制度设计更具包容性不仅是对外来人口,而且对当地人和整个城市的整体长远发展都是有好处的。制度更具包容性可以让外来人口有安全感,让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创造巨大的人口红利。制度更具包容性可以改变一些当地人好逸恶劳的不良作风,迫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竞争,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制度设计更包容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可以让城市更加和谐……广东省的深圳市被称为中国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城市之一,很大程度上就和它制度的包容性相关。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国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其制度设计限制少,能够吸引到全世界的人才。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具有包容性的文明,我们的城市也应该是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我们要把这种包容精神落实到生活中,落实到我们的制度中,为推动城市化进程,为流动人口找到自己的家园奠定公平的制度基础

资源共享,文明担当

《周易》释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无穷,正应物的发展,从有限到无限。原始的农耕时代,资源的本质体现在私人的占有;进入奴隶、封建时代直至现代社会,物本身交换的功能被不断放大;时至今日,互联网的发展,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物与物的交流进入全新的共享时代,所谓:无用之大用,无为之大为,共享模式正让物的价值实现无尽可能。

然而,当理想潮流退去,现实的河床裸露,共享模式的丑态也一一显现,随意破坏、占为己有现象屡见不鲜,押金去向不明拷问共享模式的信用根基,网络侵权已突破法律底线,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以致现实中“公地悲剧”屡屡上演,共享模式生存引发深思。可见,实现共享的永续发展,自当深化共享模式既是资源的共享,也是文明的共担共识。

共享模式是资源的共享。源于美国学者论文中的共享经济,指的是将闲置资源的机构和个人有偿让渡资源使用权给他人,分享者利用分享他人的闲置资源创造价值。李克强总理也曾说:“共享经济就是利用闲置资源,实现人人受益,不仅是在做加法,更是在做乘法”,如此深刻阐释出共享模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彰显的价值。基于此,滴滴通过共享形式,实现了汽车的分享,破解了“求而不得”的困境;摩拜通过互联的形式,创造了单车的共享,破除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阿里巴巴咸鱼构筑了网络交易平台,打通了二手商品的通道,缓解了闲置品“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都实现了物与物在不同空间中的共享,共用,不仅提高了物的利用效率,更创造出了物的新价值。

共享模式是文明的共担。曾有人如此感叹:共享单车就是国民素质的照妖镜、放大镜,将人性在共享的模式中无限放大。诚如所言,从共享物品成为“私有财产”现象屡见不鲜,到共享单车人为破坏、乱停乱放问题时有出现;再到租借平台的共享产品被二次转手的案例频现报端,都凸显出共享模式在文明缺失的社会形态下步履蹒跚、举步维艰。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列国是务,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而立足现实语境,“立人”之要首在涵养公共文明,培育公共精神。故此,推进共享模式的健康发展,务必倡导文明使用,文明服务、文明竞争,如此才能为共享模式的长久发展补齐文明的短板,兜住道德的底线,破解成长的烦恼。

站在时代的风口,迎着历史的潮流,共享已成为积蓄磅礴力量的“能量环”,迸发时代强音的“传声筒”。而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实现共享的发展,务必聚焦共享价值和共担文明的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如此才能使共享模式在时代的背景下相得益彰,在未来的航程中两全其美。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

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到各地方积极行动真抓实干搞扶贫,再到扶贫工作切中要害解决广大困难群众脱贫难题。凡此种种均凸显出精准扶贫工作是让群众享受幸福生活的切实保障,更是实现中国梦小康社会的核心前提,而精准二字又是新时期扶贫工作实现的有力保障。因此,精准扶贫贵在精准。

精准扶贫要精确识别。精准扶贫政策出台以来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效果,但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确定大多还是延续之前的方式,部分是由村民选出但绝大部分都是由村干部按照原有政策画线得出所谓贫困人口,至于贫困原因、如何有针对性解决等不确定问题,难以重点突出,也使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出现定位不准,实施效果出现偏差的问题。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金龙村组织全村党员、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在通过入户调查、群众评议、公示公告、抽查检验后,第三次对2015年全村的贫困户进行最后认定,真正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实践证明,精准扶贫只有在第一环节进行精确识别才能将此项政策落实好。

精准扶贫要精确帮扶。在以往的扶贫政策中大多集中在以输血式扶贫为主要手段,国家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虽然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解决暂时的贫困问题,却不是长久之计。更有甚者个别下村帮扶干部无视群众贫困的症结所在,只是大而化之的进行帮扶,群众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却丢给群众100只鸡去饲养,导致群众不但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反而花费更多资金,在本就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淮安市通过变输血为造血的扶贫方式,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之路,员民营企业家参与精准扶贫活动,针对不同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精准发力。企业家通过技术帮扶、就业帮扶、创业扶持等措施为贫困户“输血”。

精准扶贫要精确管理。精确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而对贫困户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贫困农户。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确保“扶真贫”帮扶“真扶贫”。实行阳光、透明的操作管理模式。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将扶贫对象、扶贫项目等公开。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要做到“精准扶贫”,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需要“精准监管”和“精准惩罚”相结合。对于扶贫干部的乱作为现象,需要监管到位,及时纠正,对于屡教不改的干部,要果断摘掉其乌纱帽,决不能让被扶贫的群众受到伤害。

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普遍繁荣的全面富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步入康庄大道的根本保障。精准扶贫号角的吹响,精确识别贫困人群,精确帮扶解决实际需求,精确管理保证公开透明,才能消除贫困人口,消除贫富分化,使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

让青春出彩让人生放彩

大学生村官程广京坚持群众路线,积极深入基层,为民排忧解难,荣获“村民贴心人”的美誉;海南鹦哥岭保护团队扎根深山,致力生态事业,谱写出一曲华美的“青翠”乐章;耶鲁大学毕业生秦玥飞默默奉献山村,热心公益事业,“最美村官”称号当仁不让。他们,为青春付出无尽心血;他们,为青春带来无尽可能;他们,对青春做出了最美的诠释。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青春一词才更加饱含深意,理想一词才更加触手可及,奉献一词才更加深入人心。青春不易,奋斗无悔,让我们像他们一样,用有限的青春奋斗换取无限的未来。

让青春出彩需要端正自身心态。作家门罗曾说过:“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现实生活难免重复,或单调枯燥,或充满压力。然而,生活的调味剂并非是“事少钱多离家近”的清闲、体面工作,也更非买东西不用看价格的富有身家,而是主动适应环境的睿智理念和活好当下的从容心态。毕竟,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把人引向歧途。因此,我们青年人只有正视自身,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人生观,增强心理承受力,积极乐观地面对和过好当下的生活,才能收获更多的“小确幸”。

让青春出彩需要心怀远大理想。青年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由于社会转型期物欲思想横流、贫富差距加大、公平感缺失等带来的全民浮躁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向上流动渠道不畅所带来的不安感,使得青年人承受着工作、生活、社会环境等多重压力,而这又进一步消磨了青年人创新创造的热情及彰显人生价值的积极。因而,当政府能够更多地承担起营造大环境的责任,构建公平的社会竞争环境,便能给青年人寻梦追梦、创业创新提供舞台和机遇。

让青春出彩需要踏实肯干。有人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如果说接纳缺陷、正视苟且是青春梦想起航的动力,那胸怀诗和远方便是青春到达理想彼岸的风帆。胸怀诗和远方并非一味的畅想和阔论,而是脚踏实地担当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少些对成功的执念、多些对成长的执着,少些对挫折的畏惧、多些创业创新的果敢。因为,脱离实践的梦想只能是海市蜃楼般的美梦,就如梁康在安身与立命之间纠结彷徨,最终身体被掏空、梦想被搁浅,因此,踏实肯干方是关键。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在当下,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击、浮躁风气的侵袭、功利心态的膨胀,正视自身、心怀目标及踏实肯干都是极好的清醒剂和营养剂,也是我们面对人生风雨最为坚实的依靠,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让我们更加珍惜青春年华,让青春焕发色彩。

让手机降温,促感情升温

再回首,昔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遥不可及;展今朝,中国“嫦娥奔月、神舟上天、蛟龙入海”圆了古时的梦想,是科技的绽放,是技术的引领,世界正在蒸蒸日上。然而,技术却在摧残着这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技术的使用,尤其是手机的应用,提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其过度地使用,垒起了隔绝亲情、友情、爱情的高墙,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远离

平衡好手机与亲情的天平,避免造成亲情隔阂,促亲情升温。亲情,是人们自身血液产生的精神纽带,自古以来中国便非常注重其血脉关联,古有“飞鸽传书”,虽慢但却弥足珍贵“家书抵万金”,而今技术通信,快速的交流却没有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更朝着日益淡化的情况发展。诸如家庭聚会玩手机,父母与孩子相处时玩手机,未给孩子做好榜样的同时,反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和成长。现如今以上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产生的坏影响深远。为此,我们必须做出有效地改变,“回家扔手机抱孩子”措施行之有效,才能拉近亲情的距离。

平衡好手机与友情的天平,避免出现友情中错误的社交方式。友情,使人们在社交体系中得以发展,无论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还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无不展示这友情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现今更多出现的却是“手机聚会”,人们更依赖于用技术来沟通而非面对面交流,为何不放下手机,约一二业余爱好相同的好友一起玩乐,用现实的娱乐方式打败手机娱乐。故我们需要用正确的社交方式浇灌友情之树,平衡好手机与友情的天平。

平衡好手机与爱情的天平,避免错误地浇灌爱情之花。爱情,是人类得以延续,获得精神支撑的重要途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所在。可现今,连接爱情的已不再是一滴滴感动的泪水,已不再是一眸眸深邃的目光,已不再是一句句激动的话语,技术,让爱情中间有了一层隔膜,虚构了一个无知的荒芜世界,爱情杂草重生。当静下心来,面对面时,却又无话可说,难以敞开心扉,不仅影响了爱情,甚至会威胁到一个家庭的和睦。技术的过度使用,是人们日益弱化的自制力的体现,为此,我们需要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想彼此所想,让爱情之花绽放。

手机与感情的这个天平,稍有不慎便会倾斜,严重者会将所有付之一炬。为把握好这个天平,亟需我们加强自制力,提高对手机的免疫力,经得起手机的诱惑,要有勇气和手机说不。唯有此才会让亲情、友情、爱情的纽带重连,才会避免手机成为构筑感情的“阿克琉斯之踵”。

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实现教育公平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时下,脱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拔寨期,落实精准教育扶贫工作是有效防止返贫的重要途径。为此,当坚定不移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

加大投入,完善贫困地区教育硬件设施是精准教育扶贫的基础条件。“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然而,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教育扶贫取得实效。诸如云南“冰花男孩”头顶风霜,风尘仆仆上学路,四川大凉山悬崖峭壁上的“天梯上学路”,硬件设施的滞后让一颗颗求知之心无处安放。为此,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是解决教育贫困问题的基础手段。各级政府要加大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完善小、初、高各年段校园体系基础建设,针对地方就学远、不集中,留守儿童多的实际情况配套建设宿舍、食堂、图书室等设施,切实优化教育环境。

引进人才,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准教育扶贫的有效保障。“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重道、崇智尚学的传统,实现教育扶贫,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最美乡村教师张玉滚,扎根大山,坚守教育理想,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老校长陈立群退而不休,婉拒百万年薪前往贵州支教,让穷县城里走出数百个大学生……可以说,教师队伍的建设决定了一个地方教育扶贫的成效。为此,一方面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优秀师资扎根基层,完善培养机制,让优秀师资“下得来”更“留得住”,同时,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尚,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教师都应该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

丰富渠道,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技术培训是精准教育扶贫的重要途径。“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业,这一户脱贫就有希望了”。职业教育是掌握一技之长,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需求。在强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职业教育对于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的重要意义。为此,应创新各层次各类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支持职业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实现教育脱贫。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扶贫,从硬件设施到软件配置,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切实保障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权利。唯有深入推进“学有所教”,才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才实现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