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重点区域规划图

六、重庆市都市区城镇空间结构示意图

八、重庆市西永组团九龙坡区E标准分区东部片区

十、重庆市九龙坡区金凤镇龙潭湖南侧控制性详细规划

最新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中的新发展和新问题

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中的新发展和新问题 论文关键词:区域城镇化协调整合管治制度保障新区域主义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态势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要在区域规划编制中创新理念,同时要加强区域规划实施中的制度保障,最后提出了区域规划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编制多层次区域规划的高潮,但是由于国土规划尚未通过立法取得应有的法定地位,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于确立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法律地位,使得在国土规划衰变后,城镇体系规划仍然在区域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进、提升大城市竞争力的背景下,以都市区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城镇密集区规划为代表的新型区域规划正在不断兴起。 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竞争给每个地域单元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空间。为了确保各自的竞争优势,强化区域的联合就成为各级政治权力机构和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新背景下的区域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区域内部的具体问题,

而更加具有增强区域自身竞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的内容。 经济的网络化及迅速发展的交通、技术体系支撑,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的日益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空间演变的主导趋势,由此带来了对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生、设施共享共建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区域规划日益凸现出其在区域资源整合和配置方面巨大的价值和优势。 三、现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区域规划应如何应对的关键在于对现有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当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对传统区域规划的体制、理念、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能适应我国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 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区域规划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之上,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指导和依据。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也涌现出各种城市区域的规划,例如广州、南京等城市相继编制了都市区规划,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规划,浙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杭嘉湖绍、温台、宁舟等城市群规划。 但是,目前开展的各类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和衔接上的错位。首先,城市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是有区别的,这就成为区域规划可操作性的一大障碍。其次,各类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5.28 重庆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文本-评审稿

重庆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 文本 (送审稿) 大渡口区人民政府 重庆市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日

目录 一、规划总则 (1) (一)指导思想 (1)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1) (三)基本原则 (1) (四)规划定位 (2) (五)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 (4) 二、建设条件分析 (5) (一)优势分析 (5) (二)劣势分析 (7) (三)机遇分析 (8) (四)压力和挑战分析 (10) (五)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的意义 (11) 三、重庆环保科技产业园主导产业发展方案 (12) (一)总体框架 (12) (二)水处理产业 (12)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14) (四)环境修复产业 (15) (五)大气污染治理产业 (16) (六)环境监测产业 (18) (七)环保服务业 (19) 四、空间布局方案 (23) (一)综合功能分区 (23) (二)空间格局 (24) (三)空间结构 (24) (四)功能区产业发展方向 (24) 五、保障措施 (25) (一)健全组织保障机构 (25) (二)加强政策支持体系 (26)

(三)拓宽资金渠道 (28) (四)加大招商力度 (29) (五)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30) (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0) (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1) (八)加强区域协作 (32) 六、重点项目 (32) 附图 (40)

一、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及重庆市的决策部署,以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群体化推进、园区化承载为发展战略,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以环保技术自主创新为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打造高端化的环保产业集群,促进大渡口区加快建设“新兴产业之区、品质生活之城”的发展目标,推动重庆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期规划以建桥A片区商务用地(75亩)以及建桥C区南片区工业用地(1239.2亩)为先导区进行产业布局设计。如附图1所示。远期园区将以建桥园区为主要载体,通过转型、并购和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等方式,逐步使园区现有企业转型为环保产业相关企业,使园区成长为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环保科技产业园。 2、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基准年为2014年,分为近期和中远期两个时段。近期:2015-2017年;中远期:2018-2020年。 (三)基本原则 1、分区引导,分步推进 依据规划区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科学合理地界定规划区的综合功能分区,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功能组团、区块,分类、分区有序布局入园企业。同时,要明确未来不同阶段环保科技产业园发展目标,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刘作 姓名: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

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同时,近年来战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一、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化发展方针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三)区域协调发展 1、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对明确区域开发战略、认清其发展方向、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协调区域矛盾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区域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区域规划在经济发达国家开展较早,包括德国、法国、荷兰等,成效显著。日本、韩国等一些后发展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通过区域规划工作,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的许多国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区域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干预手段,是同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以及协调区际关系应运而生的。我国发展市场经济,须要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区域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对发挥地区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区域关系有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能够有效地处理“外部不经济”事件,协调 经济发展、国土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其次能够协调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等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三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终究要落实到区域,形成若干区域化 的市场。区域规划能够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通过生产力布局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利益,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区域规划是高层次、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看,区域规划工作仍需要大力加强。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其内涵 什么是区域规划?目前还很难下确切的定义。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区域规划这一具有很强实践性 的概念,其外延与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规划实践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区域规划的传统定义 区域规划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作的总体部署。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在我国,可以是跨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如上海经济区区域,包括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城市;也可以是一个省范围内的区域,如少‘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国民经济建设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施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轮廓性的部署。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 从上述不难发现,区域规划就是地区性的国土规划。比较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两者在性质和内容上基本相似,都是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地域性综合规划。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区域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关于区域规划的定义 区域规划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的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来来经济建设的蓝图。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黔江是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渝、鄂、湘、黔四省(市)商贸重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承接和传导经济辐射的功能,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三种模式建设新农村 重庆市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将采用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发展模式。 位于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自然资源等条件相对优越的行政村,进行集中扩建;位于丘陵和低山区的其他行政村,经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条件一般,离主要交通线较远的行政村,进行保留整治;对规模过小、位置较偏僻、基础设施差、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以及位于风景区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特殊控制区内的行政村,原则上进行撤并。 到2020年,重庆市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中心村还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的公共服务设施,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也要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 2、重点保护三峡库区生态 到2020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新总规》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做了明确的部署。要求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

重大项目管理系统需求及原型设计说明书

重大项目管理系统需求及原型设计说明书 XX市东城区重大项目管理系统三期需求及原型设计说明书 一、背景 经过XX市东城区重大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两期项目的建设,目前东城区重大项目协调办公室已经拥有一套较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完成了数据的采、管、用全流程,但是随着信息化应用程度的不断发展深入,新型的业务手段不断拓展如;移动端APP、微信等方式。项目前两期建设主要是以数据信息的采集、汇集、为主,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和发展,便于使用者摆脱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追身办公,亟需将数据的应用分析内容、成果以移动端服务的形式推送给各级数据使用者。 二、主要需求 项目以web+app形式开发,项目分为前端用户app和后端管理系统(web)两部分,前端app主要负责项目巡查人员通过手机照相等手段随时、随地、方便地进行项目进度申报、主要领导随时、按期进行项目进展情况查看,项目申报提醒等功能。后端采用web方式,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管理、系统管理、项目初始化(项目名称、位置、负责人、基础信息录入)等工作。项目部属于XX市东城区电子

政务外网DMZ区,以便工作人员在互联网可以使用本app进行项目进展申报。具体功能如下: 1、项目展示和管理: App首页为项目展示和管理,项目基础信息由后台进行初始化录入工作,并进行权限分配,以确保人与项目的对应关系。领导和主管人员可在首页看到所有项目,点击任何一个项目,即可进入该项目的项目页面,包括项目基础信息,项目位置地图截图,卫星图截图,以及项目历史进展情况及当前项目进展情况。现场项目负责人则只能看到本人所负责的项目,点击项目进入项目具体情况后,可看到项目基础信息,便于查阅,同时可看到自立项起该项目的历史进展记录,还可通过点击项目信息维护(+号)按钮,新增最新项目信息。 此页面显示项目的数量,取决于登陆用户的权限,领导及主管部门可以全部可见,项目巡查人员则只能看到与自己相关的项目。每个项目均链接到项目详情页。 上述两个页面的内容,由管理后端进行数据的初始化工作,并在app前端进行展示。 项目详情页的第三页,是项目进展页,项目进展页则由具体使用app的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上传现场照片和说明文字。项目进展页如下图所示: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 一、区域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 1.按区域属性分类 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 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 1)部门区2)特殊区 (三)区域的特征 1.系统性 2.结构性 3.层次性 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区域分析 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 (一)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 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 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区域、区域分析、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 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2、问答题: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4)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1、区域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和地域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1.综合性。综合性又可称为整体性或全局性。区域规划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 (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 (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 (4)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2.战略性。区域规划是战略性的规划,它主要体现在: (1)规划时间跨度长。一般而言,区域规划的期限都在20 年以上,可以展望到30 年甚至更

重庆大学网教作业答案-工程项目管理 ( 第1次 )

第1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 1. 承包商索赔事件发生之后的( )天内,要将他的索赔报告提交监理工程师 A. 14 B. 42 C. 56 D. 28 2. 建设单位领取施工许可证后因故不能按期开工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发证机关 说明理由,申请延期.延期以( )为限 A. 一次 B. 两次 C. 三次 D. 四次 3. 在质量管理所包括的四组环节之中,( )是构成质量管理的最重要的核心环节. A. 质量策划 B. 质量控制 C. 质量改进 D. 质量保证 4. 为了最大限度和高效率地使用各参与方所拥有的资源和技术,为了共同的商 业目的,两家或多家公司在共同的承诺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包,这是指( ) A. 管理承包方式 B. 设计施工一体化方式 C. 管理咨询方式 D. 伙伴方式 5. 有88%的安全事故是由( )所造成的. A. 人的错误行为 B. 人的不安全行为 C. 物的不安全状态 D. 违章 6. 合同法规定的“不安抗辩权”是指按照合同规定( )享有的中止履行义务的 权利. A. 合同当事人双方 B. 后履行义务方 C. 先履行义务方 D. 合同担保人 7. 信息流就是信息在( )之间的流通 A. 项目参加者 B. 项目指挥者 C. 项目策划者 D. 项目提供者 8. 业主通过招投标以合同的方式任命承包商,该承包商根据业主的要求全面负 责设计和施工,这是指( ) A. 传统发包方式

B. 管理承包方式 C. 设计施工一体化方式 D. 管理咨询方式 9. 项目前期的控制影响效果比项目实施阶段控制效果要( ) A. 一样 B. 差 C. 好 D. 可能好,也可能差 10. 下列不属于承包商对工程建设项目基本职能的是()。 A. 成本控制 B. 工期控制 C. 质量控制 D. 决策职能 11. 会审图纸有三方代表,不包括()。 A. 建设单位 B. 设计单位 C. 施工单位 D. 材料供应商 12. 建设工程的主体只能是()。 A. 承包人 B. 项目经理 C. 个人 D. 法人 13. 施工项目的成本预测与计划是施工项目成本的( ). A. 事前控制 B. 事中控制 C. 事后控制 D. 计划控制 14. 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项目的()。 A. 目标控制 B. 成本控制 C. 投资控制 D. 进度控制 15. 劳动力不均衡系数指的是( ) A. 施工期高峰人数/施工期最少人数 B. 施工期高峰人数/施工期平均人数 C. 施工期平均人数/施工期最少人数 D. 施工期平均人数/施工期高峰人数 16. “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能很好地适应动态管理和优化组合”,这种组织形式是( ) A. 直线型组织结构 B. 职能型组织结构 C. 直线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 D. 矩阵型组织结构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

本文由983874936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区 域 分 析 与 规 划》 习 第一章 绪 论 题 1.区域、区域分析、区域规划和区域科学; 2.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 3.区域与城市的关系; 4.区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1.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3.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4.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5.我国人口年龄组的划分; 6.老年指数、抚养指数、生育率、劳动力资源率、劳动力资源利 用率、适度人口(人口承载力) 、人口惯性、技术转让、适用技术; 已开发的劳动力资源、 已投入使用的劳动力资源、 潜在的劳动力资源; 7.通常将人口自然增长划分为哪四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8.为什么说技术进步会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并为劳动就 业开辟广阔的出路? 9.简单技术转移和吸收型技术转移、 垂直技术转移和水平技术转 移的区别。 第三章 区域经济分析 1.名词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自 然资源贡献度、工业化进展程度、人力资源规模、结构影响指数、 区位商、原始多样化指数、精确多样化指数、极化效应、规模经 济、区位经济、城市化经济、反波效应、空间成本、工业区位优 选原理、劳动地域分工。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的内容; 3.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划分;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 5. 分别说明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主要来源; 6. 增长极的基本含义; 7. 主导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区域发展分析 1.劳动地域分工、绝对优势说、比较成本说、相互需求论、资源 禀赋理论、地理分工论。 2.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何不同, 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 优势必须具备哪些前提? 3.区域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4.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第五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画图说明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与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 态; 2.据点开发理论、轴线理论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概念; 3.如何选择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城镇) 。 4.试说明圈层结构中中间圈层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1、区域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和综合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2、区域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3、区域规划的工作程序主要由哪些步骤? 第七章 区域发展战略 1、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目标通常要注意哪些问题?具体目标设置 包括哪些内容? 2、确定区域发展战略重点通常从哪几方面考虑? 3、如何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构想? 4、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主要有哪些?高速度增长战略与变通 经济发展战略有何不同? 5、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谈谈你对平衡发展战 略和不平衡发展战略两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的理解? 6、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谈谈你对梯度推 移战略模式的理解? 第八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简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2、扩散效应的作用过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反波效应主要从哪几方面起作用? 4、画图说明扩散效应的动态过程? 5、画图说明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叠加的动态变化过程? 6、按照核心—边缘理论,说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7、按照核心—边缘理论,说明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8、试说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处理城乡关系方面的实际价值? 9、在区域规划中运用点—轴开发模式,分析和确定点与轴的位 置与等级的工作步骤有哪些? 10、区域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应考虑哪几方面? 11、如何选择区域重点发展城镇? 12、说明圈层结构中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第九章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1、 试说明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1984 年公布的区域土地利用一级 类型? 2、建设部 1990 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的 10 大类型包括哪 些? 3、土地分区的依据及分区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4、风景名胜区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第十章 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1、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2、试述区域经济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农业发展的几个条件? 4、区域规划中如何选择和布局林业生产基地? 5、简述加工制造业的生产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